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 (No. 2266_ 湛慧撰 ) in Vol. 67

[First] [Prev+100] [Prev]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
十四十末
之一

初右體性寛狹更無別異 義燈七末初右
曰。論。此十一障等。本疏言體性寛狹更無
別異者。非唯十一障。以下種障各擧初
斷影顯住・出所斷障故。疏云。十地所斷雖
但所知倶品不行即通二障。非唯十一初
所斷者。論意如是。本明斷障得果。唯斷十
一非但斷不成亦不能得果。故下論文總
分別斷。非爲不知十一不攝住・出斷者
 義演云。疏體性寛狹更無異説者。意説
二障最寛。但言二障即攝一切分別倶生二
障故。二障寛也。若言十障即狹。據唯識中
十障。攝得障十地中人地心所知障。不
攝障住地・滿地中所知障也。其異生性
亦唯取所知障。故唯識中障狹也。若攝論中
説十障唯攝得倶生十障不攝一分別異生
性二障也。以異生性障體即是分別煩惱所
知二障故。今不攝此故名狹也。即攝論。除
地入心外。即攝得初地中住地中障。幷攝
得後九地中障住・滿心中障。然攝論及此論
倶不攝第十一障佛地障。故唯識攝論幷
今謂義演牒文別異之異作説。依此錯
本義旨不穩。義燈於理爲勝
初右十地所斷即通二障 義演云。疏十
地所斷但所知倶品不行者。意説雖十地
中正斷所知障。然與所知障倶起煩惱亦伏
不行也。故知十地亦通斷二障。觀此文意
令釋伏難。伏難云。若正斷所知不言煩
惱者。煩惱應不斷。答。如疏
初左於極喜地亦能斷故 義燈七未初右
云。本釋言極喜住簡彼二乘。初見初斷簡
相見道。就眞見道但取無間故説初斷。西
明幷取無間・解脱二心同斷。簡後三心十
六心等。要集云。有釋爲勝。今謂不爾。前第
九云無間・解脱斷惑證滅期心別故不説
同斷。若定同斷。如何得言期心別故。又要
二道方能斷惑即違下文。菩薩利根刹那刹
那能斷證故。以二共斷非刹那故。又雜集
第九云。斷對治者。謂加行及無間道。持對治
者。謂解脱道。不説爲斷但云持得
初左瑜伽五十八等分別煩惱 五十八
六右云。若諸異生離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
修道。無有見道故。於欲界得離欲持。
貪欲瞋恚及彼隨法憐近憍慢。若諸煩惱相
應無明不現行故。皆説名斷。非如見道所
斷薩迦耶見等 義演云。意云。世間有漏
六行道。但能伏倶生貪瞋及隨貪瞋我見後
起*憐近憍慢等。然不伏分別煩惱。何以故。
分別惑強有漏道弱。所以弱道不能伏強
惑。如第八卷已説。此約二乘異生性説。又
云。若二乘人欲得滅盡定時。亦作欣厭觀
六行伏惑道。然後方入
二右若資糧位無此能也 義演云。若菩
薩在地前資糧・加行位。能正知勝解。或作
此諦觀。能伏分別・煩惱現行。或作眞如無
相觀。能伏分別・煩惱現行也。幷至加行位
即能頓伏盡分別・煩惱。若二乘人於資糧
位能伏分別麁者。至加行位亦能伏分別
細者。雖伏而不能總伏盡故云不能伏。意
云。與觀相違即伏。不與觀相違者不伏。不
同菩薩。世間道力者。非是六行道。但是有
漏名世間道
二右縁起經説無不共無明 分別縁起初
勝法門經下十五右云。復言。世尊。云何無明轉
殊勝。世尊告曰。外法異生非理作意所
引。四種轉異無明由此爲縁生福非福及不
動行。如是所説外法所有行不動行相
應善心。一切皆是非理作意所引等流。内法
異生若放逸者。彼除一種不共無明所餘無
明引發放逸爲縁生行。内法異生若不
逸勤修學者。及聖有學三種無明引發妄念
爲非福縁。然此非福不能爲縁招三惡趣
故。此非福我不説爲無明縁行。如是所説
不共無明。内法異生離不放逸而修學者。
亦未能斷。諸聖有學應知永斷。又不放逸
内法異生若造福行及不動行。彼是正法如
理作意相應善心之所引發。解脱爲依迴
向解脱而引發故。雖於善趣感*殊勝生。
而非無明起増上縁。然能作彼四種無明斷
増上縁。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
新業。所有故業由隨眠力未永斷滅暫觸
還吐。如是所有無明縁行生漸滅不復増
長。由此道種應知。内法所有學者。不縁
無明更造諸行。是故唯依外法異生我説
順次雜染縁起最極圓滿。非住内法。是名
無明轉異殊勝義演云。内法異生若放逸
者無不共無明者。菩薩若至十信第七心
名不退心方得名内法異生。内法異生若
放逸者即無不共無明。有餘三無明爲縁
發行。若内法異生不放逸者亦無現行無明。
唯有種子無明爲縁發行問。二乘人亦得
名内法異生不。答。二乘雖無菩提心。然
據自位二乘資糧位欲滿後亦得名内法
異生也。今謂。未穩。具如道述
二左唯分別貪等二位不起 義演云。意明。
伏通前位。又解云。此分別貪等六二位者。
至第二加行位方不起也。以前由起。若據
後解。此細約分別貪等説
二左瓔珞經説正與此同 按瓔王各經
無明文説唯伏不斷。古説。三賢菩薩唯伏
不斷者。三賢中十囘向也。十囘向中之第十
囘向開四善根故今謂。古説未詳
三右答道方猶微道力勝故 樞要下末
四十
四左
云。倶生地前漸伏地上伏盡。此依六識
爲論。何故見所斷煩惱隨所知伏與不伏。
倶生煩惱獨入地伏不隨所知。所知後伏。煩
惱先伏。見所斷不爾。見障利故同時。修障鈍
故漸次。又見道猛。修道不爾。故留煩惱本
擬潤生。八地以去無分段死。不精煩惱
即潤。何故不斷耶。答。如初地怖煩惱即伏
而受變易。亦如二乘有學囘心即受變易。
雖無分段不斷煩惱。所以者何。煩惱雖
非親助潤變易如分段生遠勢亦有。又惑
種在變易時長。不段數資。若無惑種變易
時促。如二乘無學願數數資。然有四句。唯
定勝無惑助。亦不長時受變易如二乘無
學囘心。雖有惑種助無勝定資亦不長時。
如二乘有學回心。有惑助及勝定資即變易
長時受。如十地菩薩。故願留之。不同二乘
斷之不得非故留也。又二乘但種助。不由
願資而不名留。菩薩正由願資傍由種助
故説留之。若即斷之於生無力。惑因亡果
隨盡故。又由菩薩意樂菩提十地練根。不
假斷煩惱。煩惱在不障得地故名留
三左此是對法第十四文如前第三卷引解
 對
五右四十八説二障三住中斷 四十八二十
一右
云。又由如是所説十二諸菩薩住經三無數
大劫時量。能斷一切煩惱障品所有麁重及
斷一切所知障品煩惱麁重。謂於極歡喜
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麁重皆悉永
斷。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行。於無加行
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淨無生
法忍。諸煩惱品所有麁重皆悉永斷。一切煩
惱皆不現前。於最成滿菩薩住中。當知
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等皆悉永斷入如來
住。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麁重亦在三
種。一者有皮麁重。二者*有膚麁重。三
者*有肉麁重。當知此中在皮麁重極歡
喜住皆悉已斷。*有慮麁重無加行無功用
無相住皆悉永斷。*有慮麁重如來住中皆
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於三位中煩
惱所知二障永斷。所餘諸住如其次第修
斷資糧具如二末疏四十五五末十右集成
編五末一辨。義燈七末二左云要集云。三
麁重者。一云從初至七地斷皮麁重者。諸
論無文。三種麁重。王仃伽四十八・七十三・解
深密經第四。皆説三住斷故。然四十八別
説二障各三住斷。斷煩惱障初後麁重通
其現・種幷及麁重。中間麁重但斷現行及其
習氣。若斷處知倶通現・種幷及習氣。然
四十八斷煩惱中據正斷説。斷所知中
據已斷説。二障互顯理實相似。又所知障
爲異二乘故約顯説。又四十八於所知障
立皮膚肉三麁重名。於煩惱障但標總名。
理實皮・肉・心等三名倶通二障。故瑜伽七
十三總別互顯。第一麁重總含二障。不別
説是煩惱・*處知。第二屬煩惱。第三屬*處
知。故彼論云。一要趣不樂品在皮麁重。二
煩惱障品在肉麁重。三所知障品在心麁重。
解深密經三倶總説。故彼經云。此諸隨眠
幾種麁重斷所顯示。但由二種。謂由在皮
麁重斷故顯彼初二。復由在膚麁重斷故
顯彼第三。若在於骨麁重斷故。我説永斷
一切隨眠。害伴贏劣雖前第九正斷*處知
名二隨眠。煩惱隨伏亦得二名。要集引云有
説四十八説二障三住斷者煩惱無三住
者。檢本疏文無有煩惱無三住文。此論・
瑜伽皆説二障有三住斷。本疏不違
六右此中意説已斷處故 演祕云。疏此中
意説已斷處故者。問。若約已斷煩惱亦
言如來位。若依正斷*處知亦合在金剛
心。何故不同。答。大論二障據影略説。説彼
二障一在金剛一如來地。亦不相違
六右三劫分齊無相滿故 義演云。此一
段疏文有其七。一約三劫。二約無漏心初
起等。三約現起二障等。四約一切煩惱分別
倶生不行。畢竟離故。五約無生忍等。六約
捨異生分段變易。七約無漏心。雖得有相
未得無相。雖得無相未得圓滿。至第三
位無相圓滿。約此七義三住義顯故。偏説
煩惱麁重有三重斷。義解云。三劫分齊成
滿位故者。謂過初劫得至極喜住。謂第二
劫滿即得第二無功用*位。謂第三劫滿已
即得第三成滿住。由約三劫滿而立三*重
過。無漏觀心初起者是初地見道。無間者是
八地。無漏相續故。圓滿者是佛地。此解即
約煩惱障説。現起二障多分・少分・全分・無
故者。此解即約二障説也。多分者。即約初
住中能永斷一切分別二障現種倶盡名爲
多分。少分者。謂至第二住中唯能伏煩惱
現行不起名少分。銓分者。謂在第三住能
斷盡倶生二障名全分。一切煩惱分別・倶生
永害・不行・畢竟離故者。一切煩惱分別即見
道永害也。倶生不行者即是八地。畢竟離者
是佛地。無法忍少淨・極淨別故者。於見
道倶斷分別一障名少淨。倶生煩惱八地
不行無漏相續名多淨。於第三位。一切有漏
斷盡。極淨劫捨異生性是極喜住。捨分段
是無相無功用住。捨變易生死是佛地。於
無漏心未得有相無相滿故者。若至初住
已來即名於無漏未得。若至第二住以來
即名無相漏也。滿字通有相無相用
六左論斷二障種漸頓云何 義燈七末四右
云。本疏有二意。一前説菩薩未辨二乘。
今對二乘辨斷差別。二前明斷不分漸頓
今明漸頓小大斷別
六左論第七識無麁細故 樞要下末四十
四右
云。應説三乘斷見修別。第七識頓斷中任
運簡見道一切門起簡修道外縁事獨頭貪
瞋癡等。以此二義故無麁細。無麁細言簡
修道内外縁迷理身邊二見及此相應。九地
斷有麁細故。如是總簡一切惑盡
六左此中障種故成能熏 義演云。疏此
第七識中障種無麁細至故成熏*者。此第一
解。即約第七識中煩惱地有九品即成八
十一品。此八十一品然與非想地第六識中
第九品類惱一類相似。故云無麁細。其實
亦有麁細。猶如邪見雖云是一非無九
品。此亦應餘故成能熏
七右又解所障已廣解説 義演云。又解。
所障既同至已廣解説者。此第二解。即約九
地相望總成爲九品。此約三界中都有九
品也。又唯縁内境已下是第三解。其文易詳
七左又雖三心有此誠説 演祕云。縱
三心見道亦頓斷也。故瑜伽論五十九云。見
斷煩惱頓斷非漸。處以者何。由現觀智諦
現觀故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然此現觀與壞
縁諦作意相應。是故三心頓斷一切迷苦諦
等見斷煩惱義演云。疏又雖三心九地總
合以爲二品不同修道九地別斷名之爲
者。解云。如前三心見道中總合三界九地
中有分別煩惱障以爲二品。一由内遣有
情假縁智即是上品煩惱障。若第三遍*遣一
切有情假縁智即是下品煩惱障。又内*遣諸
法假縁智即是上品所知障。若第三遍遣一
切諸法假智即是下品所知障。今者且取上
下二品煩惱障名頓漸。不同修道煩惱。修
道煩惱有九品。九地之中地地九品斷也。問。
心既有三。煩惱亦應有三品。如何但云
有二品煩惱乎。答。初心但斷耎品。耎猶
下也。今言即是上品者。據行相麁淺名上
品。第三心亦能斷上品。今言初是下品者。
以行相細名下。第二心能斷中品所知障。
今言上品者。據行相麁説。以理論合是下
品所知障。論對其耎品隨眠故得中名。其
第三心所斷亦是上品。今言下品所知障者。
據行相微細名爲下品。是故煩惱・所知亦
有上下二品。入見道斷名爲頓也
七左唯對法第十三廣如彼抄 對法十三
十二左云。復次如説預流補特伽羅。此有二
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樞要下末四十
六右
云。有
先伏煩惱超得第二三果。無先伏所知而
超入二地。然入地已如聞半頌以捨身。亦
有超者。然無超大劫。以極難斷故等。此義
應思義演云。然對法論中唯明二種二乘。
一即明漸次得果者。二即明超中二果者。彼
論即不明超前二果者。若餘論中即明
前二果而不明超中二果也。有此差別者
如對法十二 今謂。對法上十三卷
六紙左
倍離欲全離欲。此頓出離唯出超中二果
非謂一部總不明餘。應知具如對法抄十
六十二
七左略解釋者九地漸斷 義燈七末四左
曰。准聲聞乘得果有四。一次第得四。即此
論文初一類是。二超初一取第二。三超初
二取第三。雜集論云。謂倍離欲及全離欲。
入於見道如次超初一及第二果。四超中
二取初後果。此論第二類及雜集論第十三
説。然今此論但擧二類略無中二。何以故。
辨漸頓斷。以超前二見必斷斷餘未伏修
必漸斷故。與次第同處以不説。超中二果
是頓斷修。與彼餘別。是故別説。准此道理。
若已曾伏三品入見道者。亦是次第非能
頓超。雜集論説設少離欲亦漸次攝故
謂。此疏有二。初明次第證。即初以九地漸
斷下是也。或釋云倍離欲全離欲等非也
七左必依未至方始得果 義演云。意説。
如次第得果者必依未至定起無間道斷
惑得果。以身在此間故。不還亦爾者。意
云。次第・不還二依未至起對治道斷惑方
得。言然必起無漏對治道者此上所明。斷惑
得果者必無漏道斷惑。不同有果。有宗許
世間道斷惑得中二果也演祕云。次第
那含斷欲九品。無間皆依未至定起 今
謂。依未至定者。利鈍二類別。如夫利鈍。第
九無間雖在近分。第九解脱與根本定倶
行。以利根故。若鈍根者九無間・九解脱皆
在未至地中。以未至捨受難入根本定喜
樂定故也
七左有入靜慮亦有何失 義演云。此中
問意頗有依四禪根本定及下三無色定
中起對治道。斷欲界煩惱而初得第三果

七左此亦不然非次第者 檢五十一二三
四中未見此文。依五地者。此總擧諸類。
非必一一皆爾。超越不還亦有二類。捨凡
夫位伏欲九品惑之時。或得上定或有不
得。其曾得上定者證果依四根本。其不得
者證果之時依未至定。今招多類總言依
五地也。義演云。此答意者。必無依下三無
色定得入見道斷欲界惑而得第三果。然
有*超越不還先用六行世間道已伏無
所有所以來煩惱。其人後時即依四禪根本
定或初未至定中。五地中而入見道即以一
無間道斷却無所有所以來及欲界中修道
煩惱及三界分別煩惱而得第三果。故依上
四禪根本定或未至定得入見道者。唯是
超越人。非是次第人能有事
八右第二三界九地缺煩惱故 義演云。
此第二明利根*超中二果也。意云。此預流
果人利根能*超中二果直得無學果。缺煩
惱者。缺有頂地煩惱也。即將有頂地中上
上品煩惱。與下八地中上上品煩惱。同時頓
斷欲界六品修惑合立一來果。爲兼斷上
八地六品。所以不至一來果。斷欲界九地
不立不還果者。其義亦爾。爲兼斷上八地
九地盡直得無學果不名不還果。故知唯
初果人有勝意樂。能*超中二果得無學果
也。若依此義謂有二果。謂預流・阿羅漢
果。亦如人欲遠遊雖未門意有所趣不
於餘住。此初果亦爾。雖未斷修惑趣無學
 義林表無表章二十
四右
云。預流果*超證第
四果。猶如刈行横斷煩惱 顯幽
云。超中二果以見道智一時伏九地八十
一品煩惱
八右指端經及分別經中説 對法論十三
十二右説頓出離已云。此義以何爲證。
如指端經説。諸所有色乃至識若過去若未
來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總此一切略
爲一分一團一積一聚。如是略已。應觀一
切皆是無常一切皆苦。乃至廣説。依如是
觀但可建立初後二果。由此二果如其次
第永斷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無餘所顯
故不立第二第三兩果。由此二果已見諦者。
唯斷欲界修道所斷。有餘無餘所顯故。又依
如是頓出離者。如來於分別經中預流果無
間即建立阿羅漢果。如是補特伽羅多於現
法或臨終時善辨聖旨。設不能辨由願力
故即以願力還生欲界出無佛世成獨勝
果。設不辨者未能無餘離諸欲故。即以願
力生欲界者。彼能速證般涅槃故義演
云。指端經者。彼經因指頭示目説名指端。
端者頭也。應云指頭經也。分別經者。即分
別諸相等名分別經 今謂。此釋未詳。
以無典據故。近有五智如幻者印行法苑
義林章。其中表無表章三末四十
八左
云。雖知
論文引指端分別於理依初未至得第
四果。且據多分決定能故等已上
章文
此即不
知指端分別二經題目。誤施國語以爲
引指端分別於理。可笑之最也。恰如鳳潭
賢首傳中傍訓人名
八右准超越不還斯有何過 義演云。問
准超越不還許依五地此亦應依三無色斯有
何過者。問既許超越不還依四禪根本定及
和未至五地中得不還果。此預流果既超
中二果亦應依四禪根本定及依下三無
色定。即依七處中能斷三界倶生煩惱超
中二果得無學果。斯有何失
八右然加行心理不違也 此第
一解意云。既説超越不還許依色界五地
中入見道能斷欲界煩惱而得第三果。今
此亦然。即超中二果人。以利根故。即依四
禪根本定及下三無色依此七處。斷欲界。
加行道以色界心能總縁三界爲境。既色
界中加行心已後超下三無色中無間道能
斷欲界倶生煩惱及上二界煩惱而而得
第四果。故云無色界中斷欲界煩惱之能治
道也。哲公云。此解不
八左但非以下由意樂力別故 義演云。
疏文意説。其超中二果人。依初未玉中不
能斷二禪以上煩惱故。依四禪根本及下
三無色地中能斷上地煩惱故。此疏文亦不
盡理。若如下地有漏定可不能斷上地惑。
若無漏定亦能斷上惑。以無漏自在故。故
即初未至無漏定能斷上二界一切煩惱。乃
至依初禪根本無漏定亦能斷上一切煩惱。
更以上品准此。由此疏文言下不斷上者
未是盡理。疏由意樂力別故者。意云。雖下
道不斷上惑。然集論中許依未至下道能
斷上煩惱者。由意樂別故有湛能故。下四
句中第一句是不爾。四句不成
八左應作四句 義演云。應作四句分別者。
有依下地能斷上惑。如依初禪未至無漏
定能分色無色界惑也。而得預流及第四
果等。有依上地能斷下地惑。即此中文是。
依下三無色能斷欲界煩惱也。有依上能
斷上惑。如次第不還。依無所有處無漏道
斷無所有處惑也。有依下地能斷下惑。如
初二果第三果即依初未至定能斷欲界六
品或九品惑等證第二三果。然哲法師彈
此疏中第一解云。若言超色界中加行道
以後起無色中無間道者。若起第四禪中加
行道次引起空處無間道。容有是理。不可
起第四禪中加行道次起識處無所有處
無間道。如何得言依四禪起加行引下三
色無間道乎。故知非朼。又若初果已離色
界染可得下三無色定。其人既未離欲界
色界染。如何得下三無色定。若言其人已
離色界染而得上無色定者。其人既斷色
界染應是不還果。如何此人説是初果。又
此人説不起世間道伏下界煩惱盡。如
何此人有下界煩惱而得上無色定*乎。又
凡夫已*起世間道已伏下地染可得色無
色界定。若菩薩有殊勝湛能不退靜慮定
還生欲界。設未離下地染而亦得上界定。
若凡夫二乘人若有下地染不得上地定。
若得上地定必離下地染。故知超中二果
人不得依四禪根本定及下三無色定中而
得第四果。由此疏中第二解勝
八左不爾但以無斷對治故 義演云。疏
不爾但以五地至次第得二三果者。此是第
二解。即是正義。意説。若超中二果依上七
處得無學果者。其義不爾。超前二果人
以世間道伏無所有所煩惱可得依色界
五地中入見道能斷欲界煩惱等而得第
三果。故四禪根本定有欲界對治道。若下三
無色定中即不斷欲界煩惱。故下三無色
中即無欲界對治道
八左尚不許九斷惑道故義演云。尚不許
第九無間道定根本入等者。如次第那含
斷欲九品無間道。皆依未至定*起無間
道。既依未至起。第九解脱道亦依未至起
而證第三果。何況預流者而得四禪根本定
下三無色定中而得超中二果耶。又此預
流果於修道中未起一品修道斷惑對治
道斷下一品倶生惑等。故知此人不能起
上四禪根本定及下三無色定斷惑道也。意
云。且如欲界之中有九品修道惑若依初未
至定*起無漏道斷却第九品欲修惑已方
得根本定中無漏道。若未離欲界修惑第九
品者必不得初禪根本定無漏道。乃至上地
知。預流果人既未離欲界倶生惑即未
得四禪根本無漏道。如何能超三無色無
漏道耶
八左遊觀可爾 義演云。遊觀可爾者。此中
意説。預流果雖不得四禪三無色等斷惑
道。然此人起此七處遊觀無漏心。此心不能
斷惑名爲遊觀。有人彈云。前二果人亦不
得起根本定中遊觀無漏。唯有身證不還
能起上八地遊觀無漏。何以故。已伏無所有
所以來煩惱。依遊觀無漏。爲加行而得入
滅盡定。若第三果人非是身證者亦不能
起上地無漏心。故知預流果不得上根本
定遊觀無漏也。問。初二果人既得初未至定
對治道。未審起未至中遊觀無漏不。答。得
起。如極七道者第七生中能起聖道斷
惑而得無學果。其人若前六生中雖有無
漏道而不斷惑。此等者不斷惑無漏道皆
名遊觀無漏也。且據此理名起遊觀無

八左今依集論得第二三果 義演云。今
依集論至頓出離者。此是超中二果人
能頓*超中二果而得無學果。入諦現觀已者。
即是*超中二果人已得無漏道故。其人即
唯依未至定能發出世間道斷三界煩惱
而得無學果。唯立二果者。初唯得預流果
後得無學果不取二果也。故知此第二解
中説。*超中二果入唯依祖未至定中能
*超中二果。不依四禪下三無色而能*超
也。亦不依四禪下三無色而能超也。・亦
不依四禪及下三無色而得次第第二第三
果也。故此第二解爲正
九右又取前解意樂別故 義演云。疏有
取前解至意樂別故者。然有人欲得取前第
解一解説超中二果依四禪三無色定
中而得第四果。然會對法文云。彼論中説
*超中二果不得四禪根本等得無學果
者。依多分説。不超中二果人少分亦能依
上四禪根本定而得無學果。又彼論中不
説超二果人唯依未至定。既無唯字。明
知*超二果人亦得依上四禪根本定而
得無學果。若不許。*超中二果人不得依
四禪根本無漏定資助受變易身。故知初果
囘心已去即得四禪根本定而受變易身。其
*超二果人亦能依上四根本定中起無漏
道斷已上惑於義何違。集論以下道斷
上惑者。據意樂力別故應不相違。有人彈
云。其初果囘心即名菩薩。勢力大故可得
依四禪根本定受變易身。若*超中二果即
是小果。豈可比菩薩。寧以於火比
日光。故知不可 今謂。雖有二説而有決
判。於疏主意以何爲優。答云。難測。無判
談故。然樞要中上末十八右正引對法十三
依未至定指略此段疏有二解。又義林
聖章亦引對法云依止未至定。對法鈔云
唯依未至定。依此義燈亦言依初近分已
未得根本故。此等章疏皆同此中第二説
意。靈泰如理及哲公等第二爲正蓋爲此也。
然疏下文言取前解細會對法。其會釋意
非無義理。以處處多有類例故。又若不
許彼義有過失故。如疏所辨。又表無表
章出在兩處三十四右
四十八左
並會對法依未至定。
上文會言非定唯爾。下文言據多分。然表
無表章及此疏中雖倶依五地説會對法
文。而無正依對法通五地説。加之表無表
章言不爾無色無斷對治故。又此疏中言
不爾受變易生等。准此文勢疏主以第一
説爲優。學者深須消息
九右所以六識倶所知障等 演祕云。有義
彈疏而自釋云。今説通釋煩惱所知六識倶
者漸斷所以。如前第七雙釋二障頓斷所由。
故知此文合解二障漸斷所以。不願煩惱如
何不釋。詳曰。第七二障頓斷無差。隣次雙
明頓斷所以。六識二障前後別明。就煩惱
中小大有異。小漸大頓。次明所知唯大唯
漸。後方釋彼漸斷所以。文勢既隔。何得通
釋煩惱漸因。又煩惱障菩薩頓斷文已自彰。
縁内外言如何顯頓反明漸耶。由斯但辨
所知漸由示方隅爾
九左第三辨三乘四道同異 演祕云。問。
四義云何。答。按對法論第九云云。加行道
者。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所以者何。由正修
如是道時能漸捨離各別上品等煩惱所生
品類麁重一分漸得轉依。無間道者。謂由
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餘。所以者何。
由此道無間能永除遣此品煩惱所生品
斷麁重令無有餘。又轉麁重依得無麁
重。解脱道者。謂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
脱。所以者何。由此道能證煩惱永斷所得
轉依故。勝進道者。謂爲斷餘品煩惱所有
加行・無間・解脱道是名勝進。所以者何。爲
斷此品後餘煩惱所有加行・無間・解脱望
此品勝名勝進道。釋曰。所斷麁重即惑種
子。或無堪任。所言轉依即第八識。能離識
上一分麁重名之爲得。或成實性亦爲轉
依。得義同前。又按倶舍説云。無間道者約
斷惑得無能隔礙故。釋曰。由斷惑得令不
至生。無有力能隔礙聖道。令不證滅名
無間道。由解脱道已至生相決定現起能
證滅故。已解脱惑得與離繋得倶時起故。
釋曰。已解脱得與離繋得倶時而生。正證
離繋果故名解脱。猶如世間驅賊閉戸。故
隨何品要倶二道與大乘別。如前斷惑證
滅別辨 義燈七末九右略以九門料簡四道。
於中第二釋名者。從諸所斷加功用力順
趣能斷名爲加行。或順越斷性亦名加行。
非此加行不求證理。且據趣求能斷道
説。故瑜伽六十九云。據一切地修道所耎
中上等九品煩惱隨其品數各各差別能隨
順斷。是名初道。雜集第九云。謂由此道能
捨煩惱。意云。由此加行能令現行煩惱不
起名爲捨離。或據修道修加行時亦能少
分伏除麁重名爲捨離。非是正斷所斷煩
惱得捨離名。此據別起四道而説。若約相
望雖復加行亦能正斷。不以加義名爲無
間。望義別故。道者通履義。加行即道。持業
釋也。言無間道者二義無間。一觀理無間。
不同加行帶相故。二斷惑無間。不同加
行猶未正斷有此後間。瑜伽・親集皆且據
後一義而釋。故六十九云。能無間斷是第二
道。雜集第九云。謂由此道無間永斷令無
所餘。無間即道。若有漏道能無間伏。皆持業
釋。解脱道者。解脱有二。一能解脱體得自
在。即離繋縛如八解脱。今此解脱亦復如
是。能除麁重得解脱名。二所顯理名爲解
脱。自性離縛名爲解脱。昔來惑障智不能
證。今除惑已智方能證。解脱是理。道者是
智。故雜集第九云。謂由此道證斷煩惱
所得解脱若依前解亦是持業。論多依後。
即是依主。解脱之道。何故如是。爲簡無漏
勝進道故。依主爲名。若爾有漏何名解勝。
答。亦通能得擇・非擇滅。以所伏惑有永・暫
故。言勝進道者。勝謂殊勝。進謂昇進。故雜
集第九云。或復進入餘勝品定。諸如是等
名勝進道。亦持業也。或望前爲勝。趣後爲
進。勝進即道。雜集第九。爲斷此品後餘煩
惱所有加行・無間・解脱道望此品是勝進
故名勝進道 義演云。辨三乘四道同異
者。若別別起四道名異。若前後相望起四
道名同。如望前爲精進望後爲加行等
 今謂。此釋不是。何者今辨二乘與菩
薩別。非辨四道同異。論文明説二乘鈍故
必各別起菩薩利根非要別起故
十右二乘加行精進者 義演云。此明
加行精*精進必各別起。如起一品加行已
即起無間斷一品惑。斷惑已即起解
及起一*精進即出觀。出觀經少時又更入
起加行。次起無間斷一品惑已次起解脱
次起*精進。餘品准知。斷地地九品惑明。
即起九加行九加行九無間九解脱九勝進

十右或但一加行對法九説 義演云。
此即約加行勝進或總也。如一入出觀斷
五品惑時。次起解脱證滅。又次起一無
門斷第二品惑。次起解脱道證滅。如是乃
至斷五品惑已來後唯起一勝進道。即起
五無間五解脱一加行一勝進。餘斷四品或
三品等准知。故加行勝進總別不決定也。
然此論中即依容預勝進道説。或斷五品
已來後總起一勝進道。或時別起五分*精
進道故與對法別也。意云。*容預者。加行等
三道外別起一勝進道。若速疾非容預者。
即將五品加行・無間・解脱三道即是前品
勝進道更不*容別起勝進道也。然對法論
即約速疾勝進道説。然彼論説如斷九品
或時起一加行次起一無間道斷第一品
惑已次起一解脱道證滅。又不出觀又起
一加行次起一無間斷第二品惑已次起
一解脱證滅。然斷第二品惑三道望前第
一品時總與前斷第一品惑而作勝進道。
爲此三道即勝前進後故。乃至斷第九品
惑中所有三道總皆與斷前前品惑而
勝進故。二論義別。若不爾者上論即違對
法文也
十右次第超越並爾後一勝進 義演云。
次第・超越並然者。然次第行者斷地地倶
生九品惑時即超九無間九解脱。若加行・
勝進或總或別如前作法。超越者即是超中
二果人。意説。此人既總以九品中惑總合
爲九品斷時亦須九無間九解脱。若加行・
勝進或總或別亦如前。如疏云。然由九品至
各別別起者。此説加行・勝進別別起所由。如
疏云。一入觀中至後一勝進者。此説加行・勝
進總起所由。故云加行・勝進或總或別者此
總結也
十左即證無爲不爲別道 義演云。即證
無爲不*容斷惑者。意云。解脱道證理時不
*容更斷餘惑。明知前解脱道不得與後
品爲無間道。以根鈍故。菩薩不爾。疏説
出世間伏至不爲別道者。意説。極利根人。先
於世間道伏見惑及欲界修道九品。後入
見道時見修同一時斷。不證初果直取第 
三不還果。故云不爲別道
十一
此品初無間排次漸法 義演云。疏
此品初無間望第二念即爲加行者。意説。初
品無間道望第三品即爲加行。疏云望第
二念者。意説。是第二品。問。與前第二念何
別。答。前是初品第二念。此是據第二品名
第二念。又云。第二念無間望初品爲解脱
故云至第二念即爲解脱。若依此説與前
第二念無別。疏第二無問至但是解脱者。意
云。第二無間望初品但是解脱不勝進。若
未勝進首皆依解脱道後起望前方得名
勝進。今第二無間望前但是解脱。未名勝
進。以未曾勝進故。如斷第四品惑時。即
第四無間道望前第二品是勝進道。與第三
品作解脱道。望自第四品爲無間與
第五品爲加行。乃至斷第五品無間道望
前第三品即爲勝進。與第四品爲解脱。望
自第五品爲無間。與第六品爲加行。乃至
已後准知。疏此是第十地位中至排次漸法
者。意説。十地地地皆有障障入住出心。菩
一入觀不出排次斷之。故約刹那前後
相望皆*容具有四道。問。何故斷初品惑不
取初品中加行道爲四類乎。答。此約菩
薩人入觀不出前後相望得有四道。如初品
如行猶是有漏。所以不取。又云。初品已前
未能斷惑。初品加行望前不無間道。所以
不取。又論云。刹那刹那前後相望皆*容具
有。必斷一一品時皆具四道。不爾斷佛地
障時應有勝進道。若許有者前後佛徳應
有勝劣。既無勝劣。明知非要皆具四道
十一
若別別斷故具四道 演祕云。疏若
別別斷至故具四道者。談體一智。據義不
同分爲四道。客預・欣求即是勝進・加行義

十一
對法第九説是勝進故 第九十二右
之全文如上已
十一
即是別別望前者也 演祕云。此顯彼
論據於菩薩別起道説。故言後三是前勝
進。與此論別
十一
又云思惟諸法等 第十九十二右云。又
復棄捨斷煩惱方便。或勤方便思惟諸法。
或勤方便安住諸法。或進修餘三摩鉢底諸
所有道名勝進道。又復者爲顯餘義。捨斷
煩惱諸方便道但正思惟契經等法。或復
於先所思所證法中安住觀察。或復進入餘
勝品定。諸如是等名勝進道演祕。釋曰。
明非斷惑諸勝進道。簡彼斷惑勝進道故。
云棄捨斷煩惱行。餘文可量
十一
或總通三乘是前勝進 演祕云。疏
或總通三乘者。重明對法兩文皆通三乘
説也。疏今此既論是前勝進者。顯此論
説二乘勝進。言或總者同彼對法後品三
道皆前勝進
十一
又今此約此中不説 樞要下末四十
六右
云。六十九有前勝進即後加行後所有道即
前勝進文。與對法同 義演云。今此論中
即約別起勝進行相相別或總如斷九品
惑時。末後唯起一箇勝進道。或別起九勝
進道故云總別。若後品四道望前品是勝
進者。此論中不説
十二
若不爾勝進者故 演祕云。又顯此
論或總別言不同對法望後品説。若不爾
者初品以後所有品道皆勝於前。此即無有
不起若別若總二勝進道。既不如是。明不
同彼。或總言顯是不定也。義如疏辨。對
法不言或總別故容有不起勝進道時」
十二
此四道通三乘應有情劣 義燈七
十三右 云。九因果有殊者。在二乘位因
果皆四。然除麟角及倶解脱定姓之者不趣
大故自乘滿故但起解脱。部行・惠勝定・不
定姓倶各起四。決定種姓自乘勝徳未成滿
故或倶起二。解脱・勝進。不定種姓囘趣大
故大乘因位八地已前具二四道。八地已上
起無漏四。若在佛位有後二道證先所傳
故望因勝進。非自果位 義演云。疏此四
道至佛應有*情劣者。此文即約三乘二乘學
無學漏無漏等以明四道。然此四道即通三
乘二乘學無學等。若前三果人即有斷惑四
道。亦有練根四道。若第三果人即有斷惑四
道。亦有練根四道。亦有除定障四道。亦有
修六通四道。若部行無學聲聞無學即有
除定障四道亦有修通四道。以根鈍故亦
有練根四道爲先斷煩惱盡。無斷惑四道。
若麟角獨角先得六通故無修通四道。已
除定障故無四道。爲是利根故無練根四
道。有但解脱勝進道。此已上所明四道皆
通有漏無漏。唯斷惑四道是無漏。餘通有漏
無漏。若地前四道即是有漏。及練根修通除
障所有四並是有漏也。答初地至七地以
來唯斷惑四道是無漏。餘根修通除定障
所有四道皆通有漏無漏。此已上二乘及七
地已前菩薩者若加行道勝進道即通散聞
思慧也。若八地已去其斷惑四道修通四道
練根四道除定障四道此等皆是無漏。佛唯
有解脱勝進。勝進望前金剛心無間道名
勝進。若自望即無勝進。但有解脱通。若
許佛有勝進道者即應佛有勝劣也。若小
乘練根四道唯無漏若有學人練根即諦前
斷見道惑法用而起一無間一解脱。若無
學練根即訪前斷修惑惑法用起九無間
九解脱也。若大乘説三乘練根即通有漏無
漏定及散即總有三種練根。一論義決擇。即
是散有漏。二思惟諸法。亦通散有漏。三遊
觀諸等至。此通有漏無漏。問。何名練根。答。
此人本性根鈍數數熏修無漏智轉鈍成利
名發練根。問。如何四道通有漏耶。答。若
據斷惑説。有漏道即不能。若約伏惑論有
漏道亦能伏。所以四道通有漏也。如下自
釋言。遮加行智通有漏不遮加行道者。此
釋伏難。謂有難云。若許四道通有漏者。
金剛心菩薩豈有有漏加行智乎。故釋云。
但遮金剛心菩薩加行智通有漏。不遮金
剛心菩薩有任運加行道。故金剛心菩薩亦
有四道。但無趣求加行智也 次下疏云
二十
三右
問。加行智通無漏。不通。八地以上無
加行智亦無有漏心故。問。若爾對法第十
等如何通金剛心有二。一加行道攝。二無間
道攝。答。無違也。以無漏心任運趣入根本
智故。如前已説。名加行道非加行智。加行
智者有趣求。彼但是前加行道而非趣求。故
加行智不通無漏。或復對法據二乘等通
説金剛心有二。非謂菩薩金剛心中有行
道。故加行智不通無漏。或説。亦通無漏。八
地等無者無有漏加行智別深趣求者。八地
以去有任運趣求故今此初説加行唯有漏。
如對法説金剛心有加行道不簡菩薩

十二
有漏四道加行勝進 義演云。此辨
四道通有漏所由。上二界十地皆有者。即欲
界中間四禪四空名十地也。意説。此十地中
容有四道。非一一地中皆具四道。然八未
至中皆具有有漏四道。以八未至中作欣厭
觀能伏下地染故。若餘異生等除八未至
定外取餘中間禪及四禪。根本地中但有
有漏加行・勝進・解脱而無無間道。以根本
地中不能離下地染故。然此色界唯用有
漏聞修慧爲解脱勝進道。若欲界即以聞
思慧心爲加行勝進道也。故欲界但有希
求心進後之心而無無間解脱二字。又云。
趣求及容預欲界許有。若伏惑及印證欲界
即無。以欲界散心不能伏煩惱及證理故。
故欲界但有加行勝
十二
無漏四道加行等不成 義燈七末
一右云。疏云有頂有解脱道類名解脱亦
有非次無間後之解脱者。解云。道類名解
脱者。非無間後解脱是此類故。如容預時
重縁先時所得解脱。非次無間後之解脱
者。若是證眞無間後之解脱亦親證理。此有
頂解脱次此無間後即起之者。如無學身
中餘時所起之者非次第也。今又助解。如
六行伏依近分定皆具四道。根本地中修
八解脱亦通有漏。依有頂地無漏四道斷
惑者無。修八解脱第七第八皆依彼地許
有四道。此亦何失。諸處但説爲斷惑故修
四道者。且約一義。非謂修餘不有四道。
六十九云。第一有中所有諸智皆俗智攝者。
據初學者。設久學者約不親證眞如理説。
何以得知。彼云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
作意有想請定所攝受故。既云出世作意。
明通無漏。又復遊觀無漏極成。又彼地心亦
縁眞如。准前第十二。入滅盡定有二方便。
一縁非想非非想入。一縁無相界相入。故
知論云但作非想非非想者。不盡理説 
義演云。然據實而言。依未至定中禪根
本地及下三無色此之九處即具有漏四道。
亦依中間禪無漏道斷惑而得無學果。如
何疏言中間唯有加行・解脱・勝進等三
道而無四道乎。然説有頂中得有解脱・
勝進道者。即約不還身在有頂起下無所
有所聖道而斷有頂地惑。若准此疏中説
有頂地中即有解脱解脱道類名解脱。非是
無間道後隣次所起解脱道也。即如不還果
人在有頂起下無所有所聖道中無間道
斷上有頂惑已即無所有所無間道後引起
無所有有所解脱道從無所有處解脱道
後方引起有頂地中無漏解脱道。即以非
次無間後之解脱故云解脱道類名解脱
道等。後方引起有頂地中無漏精進道也。
有解云。有頂地中亦有次無間道後之解脱
道爲勝。不還果人既起無所有所無門道
斷有頂惑。次即合引起非想地中解脱勝進
道。於理無違。疏云下起者據顯而説。無所
有所無間道引無所有所解脱道勝偏説也。
故不言非想地有以無間道後解脱道也
今謂。義演釋四道義可謂委悉。然間有違
義燈者。其義亦不穩暢。學者應思
十二
對法第十四復現前故 對法十四
六右之全文。抄第十八十右破他謬解尋而當

十二
約此文中上品也 義演云。意云。
轉齊者。即有上中下三品無漏種子。如從
見道出已至初地住心。此見道無漏種子如
從見道無漏種子即與住地無漏心種子力
齊。乃至第十地住心所有已前九地無
種子亦與第十地無漏種子力齊等。乃至佛
任持所有以前見修十地中之無漏種
子即與佛果位中無漏種子氣力齊等。此中
有難。難云。若已前無漏種子皆與已後無漏
種子力齊等者。如何果位得有已前未知當
知根已智根*乎。答。已前未知當知及已知
根至於佛果皆悉殊勝故。已前諸根至佛果
位總名其知根攝不名未知當知根也
轉齊轉滅如上已辨。又如次下辨
十三
若約轉滅義名捨劣也 義演云。意
云。若轉滅者。即唯一品種子即轉見道種
爲修道種轉修道種爲無學道種。若十地
所修皆轉前地種子爲後起種子等此。如
佛地論中及瑜伽釋中廣解。如轉下品作
中品轉中品作上品轉爲上品之時前
中下品不復現前。名之爲滅。故云轉滅」
十二
脱證得有四等 義演云。十
如及十重障如何得名能證得*乎。答。由
具十地十行斷十重障證十眞如方能證
得果上菩提涅槃故。此四種皆名能證得。意
説。彼果菩提涅槃皆由因中修此四種而
證得故。故喚四種名能證得
十三
遍行如者等 義演云。論一遍行眞如
至而不在故者。此即別釋。遍行眞如者。行謂
有爲諸行。即我法二空所顯眞如於一切行
無不遍故。故名遍行。理實二空通餘九
地。今約初證位故説初地眞如名爲遍行。
有云。行者在也。即眞如遍在一切法中故
名遍行眞如
十三
攝論第七而非空故 世親第七十四
無性第七十六左之文。義演云。世親解云。此
法界遍中一切行。釋曰。一切世一切有爲法中
故。一切行既是無我故。無我之眞理亦遍一
切法偏約人無我也。無性云。此眞如即是
法空理。即一切法皆名法空。法空之理亦遍
一切。然世親・無性各擧一義。然義不足。以
體用別故。體者謂法。法即是體故。無性云。
此即法空約法解説。用謂我。我即主宰作
用故無性云。以無少法非無我故。即
約用説。故體用各別。今此論中兩義皆盡
十三
新中邊第一云平等法性 新辨中邊
論上十六右云。謂初地中所證法界名遍行義。
由通達此等下如疏辨引
十三
舊論通云證得一分 舊中邊分別論
十五右云。菩薩入觀得通達。因此通
達得見自化平等一分
十四
執法有體二所治別也 義演云。解
云。若執法體即是法執。法執即用法空智以
除之。若執法有作用受即名我執。菩薩即
修我空智以斷之。雖亦有於法上執有
用者。如執有了別等用今約多分。執我
有用有主宰者即是我執。任持者即是法
執。既所治二執不同。其能治二空智亦別
十四
 世親等云最爲殊勝 世親第七十五
之全文
十四
新中邊云相應出離 新中邊十六右
上之全文。義演云。解云。中邊竟説由無分別
智證無邊徳最勝理已。彼得智中作是思
惟。我已證得具論徳性眞如理故。是故我今
於同出離涅槃性中修治諸行。故云相應
出離。此亦勝最即眞如。是持業釋。於同出
離者即涅槃眞如。是諸有情同出離處。故云
同於出離修相應行等
十四
無性云意同無性 無性第七十七左
新中邊上十六左云。第三地中所證法界名勝
流義。由通達此知所聞法是淨法界最勝
等流。爲求此法設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
世界投身而取。不以爲難 今疏殺身之
殺准論形誤當作殺字
十四
世親云亦皆斷滅 世親第七十五右
無性第七十七左中邊上十六左之全文。但斷滅
之斷彼作轉字
十五
但言我所通見及所 義演云。疏但言
我所至不依如取之者。意言。如無性世親但
言於此眞如不計所等。者即性狹也。何
以故。亦法愛等無故。而我見等不依如取
之。據此道理豈唯不計眞如爲我所*乎。
法愛我見慢等亦不縁故。然始不計如爲
我所故。疏謂此眞如但爲境故名爲我所
者。此會前無性世親我所之文。其實亦無我
見慢愛等説無我所者。謂此眞如但與我
爲境故所以但説眞如爲我所。疏餘論説之
至亦所如故者。餘論中説眞如爲我所者。
謂我境聚中不別離出眞如。眞如亦有我
境聚中。我執起時亦縁於如。所以喚此眞
如名爲我所也。即餘論與世親所説不同。
疏今不於彼起我等執者。意云。若不於彼
説我執言而但説云我見等者。即不攝我
所見等。謂攝我所見等故説我執之言。故
論云非我執等所依取故。亦無攝受即眞
如。持業釋也
十五
攝論云各各有異 世親第七十五右
之全文
十五
無性云相續差別 無性第七十七左
之全文
十五
中邊云平等淨心 中邊上十六左
文十年等心者。演祕云。按十地論第七二紙
經云。一過去佛平等深淨心。二未來佛。三
現在佛。四戒淨。五心淨。六除見疑悔淨。七
道非智淨。八行斷智淨。九思量一切菩提分
法上上淨。十化度一切衆生淨。彼論解云。於
平等中心得清淨。是諸佛法及隨順諸佛法。
謂初三世佛十力等是即諸佛法。餘七隨順
諸佛法也。佛法因此戒定智慧化衆生成。
戒即第四。定是第五。六七八九總智淨攝。釋
曰。於三寶所離疑惑心知佛所説道能出
離。外道非道不能出離。又謂。我應斷下中
行而爲發起上妙聖行。如次是彼六七八

十六
世親等同 世親第七十五右曰。謂於此
中本無雜染性。無染故既無雜染即無清
 無性七十七左云。謂智自性本無雜
染亦無清淨。雜染爲先後可淨故
十六
舊中邊云可染可淨 舊中邊上十五
云。六無染清淨義。因第六地十二生因處
無有一法可染可淨。如此通達故
十六
新中邊云無染無淨 新中邊上十六
之全文
十六
世親同 世親第七十五右云。謂於此
中契經等法雖有種種差別安立而無有

十六
新中邊法相中 新中邊上十六左
全文
十六
無性云所以不減 無性第七十七左
之全文
十七
染法減時而無有増 無性第七十八
之全文但二而字彼並作此。世親三十七
五左曰。謂於此中雜染減時而無有減。清
淨増時而無有
十七
新中邊云有減増故 新中邊上十六
之文。演祕云。攝論・中邊與此同異。有義
自釋復彈疏云。初應正同世親。所説義無別
故。無性後釋亦與此不可如疏説。此彼別
詳曰。乍觀似同窮理少異。攝論直據斷染
得淨明無増減。此約離執明無増減。即同
中邊由證此如而離於執不見一法而有
増減。擧彼所見不増減法以顯眞如。不増
減之眞如依主釋也。以此而言。疏意遠矣
十七
二自在依如前已解 論云。即此亦名相
上自在所依眞如。世親第七十五左曰。相自
在依止義者。謂此法界是相即現前故。上自
在依止義者。謂此法界是土自在之所依止。
處現土而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
土成金土寶隨意成故 演祕云。問。此
相自在即中邊論四自在中無分別攝。何故
此相名無分別。答。無分別智之所起故從因
爲名。此論言相。依果受稱。故不相違
十七
然無性云故名自在 無性第七十八
之全文。隨用之用彼論作欲
十七
新中邊云如彼疏解 新中邊上十七
云。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
三智自在。四業自在。法界爲此四種所依
名四自在所依止義。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
二自在所依止義
十七
中邊云無礙解故 中邊上十七右
全文。無性世親並無異途。故言餘同
十七
無性云受勝法樂 無性七十八右
全文
十八
業即神通身等三業 無性第七十八左
云。第十地中由業自在等依止義者。謂隨
所欲得身語意業用自在。依五神通隨自
作業皆能成辨。得文義時諸陀羅尼自在
力故能持一切佛所宣説文義無忘。得三
摩地自在力故於諸等至能持能斷隨其所
欲虚空藏等諸三摩地三摩鉢底而能現前。
第十地中所證法界是如此等自在所依。了
知此義得入十地
十八
中邊云有情事故 中邊上十七右
全文
十九
初總擧所證位 六種轉依出於本攝
論中。無性世親二家並釋。疏引兩論示其
同別。至下當知
十九
世親無性在初二位 今疏雖引兩
論。然世親有。無性無文。世親論第九十右云。
謂由勝力聞熏習住故者。謂住勝解行

十九
世親等解云即深慚愧 世親第九
云。及由有慚羞等者。於此位中若煩
深行即深羞耻。或少分現行或全不現

二十
論攝大乘中現不現故 無性九二右
云。論曰。二通達。謂諸菩薩已入大地於眞
實・非眞實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乃至六
地。三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相不顯現。眞
實顯現故。乃至十地。釋曰通達轉等者。謂已
證入菩薩大地於眞・非眞或現・不現無分
別智有間無間而現行故。或時眞現。謂入觀
時。或非眞現。謂出現時。非眞與眞於此
三時如其次第説名不現。此現不現乃至
六地。修習轉等者。由所知障説名有障。上
轉依位乃至十地。諸相不現唯眞顯現
二十
一右
世親攝論云現不現因 世親第九
云。於眞實・非眞實等者。謂此轉依乃至六
地。或時爲眞實顯現因。或時出觀爲非眞實
顯現因
二十
一右
四十八説不雜煩惱 四十八十三左
曰。由是菩薩此住第七住即是第七地也無間能入第八
極清淨住彼第八住一向清淨。此第七住猶
名爲雜。與清淨住爲前導故當言此住名
不染汚。猶未得故當言此住墮雜染汚
二十
二右
通有無學 世親第九十左云。下劣轉。
謂聲聞等等者。等取獨覺。唯能通達一空無
我不能利他故是下劣
二十
二右
攝大乘説故彼不説無性九二左
曰。答諸菩薩住廣大轉有何功徳等
二十
二左
頌中所取唯廣大轉 言頌中者此
指便證得轉依句。然頌中轉依爲因中轉依
乎。既在修道位而説。又言廣大轉依故。
答。不然。本頌中指此轉依言此即無漏界。
長行解云。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
界攝。准此頌釋明知佛果轉依。然修道中
説果轉依者。下論文云。此修習位説能證
得非已證得。因位攝故。又釋論言廣大轉
不言圓轉者。如論疏中釋
二十
三右
第二雖轉依所轉得等者 次下論
十九右之文。第三辨此修習等。亦是連次之








轉依義別略有四種
      一能伏道 有漏・無漏・加行
根本・後得三智
一能轉道  二能斷道 唯無漏根本無
分別智 有義
           通根本・後得
二智 正義
二所轉道  一持種依 本識
      二迷悟依 眞如
三所轉捨  一所斷捨 二障種
      二所乘捨 餘有漏劣無漏種
四所轉得  一所顯得 四涅槃
      二所生得 四智
二十
三左
有漏道六行 有本作通。六行斷障章
云。菩薩地前分別現行亦伏不起。非是六
行。唯識觀等勢力不行故。又云。此之六行
唯有漏方便地觀下苦麁障隨一爲無間道
觀上靜妙離隨一爲解脱道。唯伏惑非能
斷。通凡及聖者在二乘非菩薩。十地菩薩
不欣上厭下。以受生故。本地分説。初劫菩
薩初資糧位亦用六行。然久修者既不斷煩
惱而生上界。故不用爲勝。然瑜伽論六十
九説。聖者不用六行者。依多分説。理實・
二乘亦用具如瑜伽。略纂中擧泰師等解
二十
三左
或加行道後得智頓伏 漸者少分
伏故。頓者全分伏故。若資糧位伏其麁者。至
加行道伏其細者。然唯識章云。資糧道中漸
伏。加行道中能頓伏盡。與今不同
二十
四右
問若爾無間道攝 對法十四右
云。金剛喩定者。謂居修道最後斷結道位
所有三摩地。此復略有二種。謂方便道攝。無
間道攝。加行道攝者。謂從此已去不爲一
切障所礙而能破一切障。無間道攝者。謂
從此無間盡智無生智
二十
四左
一是曾習 演祕云。問。何以曾習不
能斷惑。答。言曾習者。是曾得也。此曾習道
若能斷者。即應二障無始不成。以能治道
先已起故。雖道會得而障不亡。故知曾習
非能斷也
二十
五左
論有義根本故非斷道 樞要下末

云。有漏曾習相執所引等者。今觀此意。
有漏觀心由倶第七惑前相執勢所引故。乃
順於障不斷隨眠。無漏不爾。初有義根本
無分別智親證二空能斷隨眠者。故六十
四云。若安立諦已立爲諦。何須復説非安
立耶。答。由安立諦取於有相以有相故。
相縳未脱。相縳未脱故。於麁重縳亦未能
斷。由此准知唯無分別智斷諸隨眠
二十
五左
論有義後得迷事隨眠 樞要又云。
第二有義後得無分別智斷迷事隨眠者。解
前文云。先據斷迷理隨眠非斷迷事。又前
約斷究竟一切麁重非因位中斷二障種
語。又前約有漏安立及無漏安立諦語。非
後得縁非安立語。亦無分別相故。即彼論
云。若不要縁非安立者。有於淨定心順決
擇分者轉縁諸諦時。應斷隨眠等。彼既不
爾。故但簡有漏等。非爲盡理。不果披彼
文。應尋之
二十
六右
第五十五永害隨眠 五十五十七右
云。又前智於依止中能斷見斷煩惱隨眠。
得思惟所縁故令彼所斷更不復起。又
前智能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
能進趣世出世斷道無有純世間道能永
害隨眠。由世間道是曾習故。相執所引故。
如相執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諸相。如
不泯伏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麁重。是
故彼道無有永害諸隨眠義 略纂
二十
六右
此唯二乘菩薩 樞要下末四十
七左
云。疏
中但有二乘用之非菩薩今更解菩薩亦用此
智十地中非念念唯斷法執故亦別時斷法執
所知障故
二十
七右
煩惱障中無間道斷者 斷障章云。
其六識中倶生煩惱除其習氣雖有九品
斷即不同。其隨眠等略有四種。一者八十一
品類別斷。此依漸次二乘者斷及異生斷。然
身邊見等當第九品時斷。餘・各九品斷
二十
七右
非如七識金相心斷 斷障章云。第七
識中若説倶生
煩惱
九品若説一品。皆一品斷。
要三乘金剛心一刹那頓斷。障無學故。習氣
亦然。其所知障斷即不爾
二十
七左
既許不還並須斷説 不還聖者種潤
非現。如瑜伽對法等説。種現潤生四句分別
如上已引對法鈔辨
二十
八右
瑜伽等説彼方斷故 如第七識段
具辨
二十
八右
然約縁縳不説地斷 演祕云。疏
然約縁縳至可説地斷者。顯所知障而不可
説上下自他斷差別也。以非相應所縁等
縳不同惑障
二十
八右
此即在下斷上非縳法故 演祕云。
疏此即在下斷上至非縳法故者。此言即此
所知障也。言非潤生非縳法者。顯異煩
惱故在上下。隨斷下土理無有違
二十
八右
又解類亦應爾 演祕云。又解至類
亦應然者。類同煩惱斷有次第
二十
八左
即二障各得爲四句 演祕云。疏即
二障至各有四句者。以所知障類四句四
斷有次第故。所知障六七相望亦成四句。
四句作法同煩惱説。但易其名。思可知

二十
九右
然無性等爲轉依 無性第九二右云。
轉依。謂即依他起性者。謂心心法依他起性。
是諸雜染滅所依
二十
九右
對法第十一即阿頼耶故 今檢對
法第十一無三轉依之文。第十十四左云。何
等爲三。謂心轉依・道轉依・麁重轉依・心轉
依者。謂已得無學道證得法性心自性清
淨永離一切客塵隨煩惱故名爲轉依。即是
眞如轉依義。道轉依者。謂昔世間道於現觀
時轉成出世説名有學。餘有所作故。若永
除一切所治永離三界欲時。此道自體究
竟圓滿立爲轉依。麁重轉依。謂阿頼耶識一
切煩惱隨眠永遠離故爲轉依
三十
論二所棄捨皆永棄捨 義燈辨釋
如上
三十
一右
劣無漏種中下品種 義燈云。西
明二解。一云。但捨二乘無漏。對菩薩故名
劣無漏。二云。二乘無漏及菩薩因位未圓無
漏亦名爲劣。三藏意取初説爲正。餘及要
集皆同有釋。今謂。不唯二乘名劣。菩薩因
位亦劣所收。若不名劣因果何別。何故。論
云金剛喩定引極圓明純淨本識。又第二師
云。住無間道應名佛故。後解脱道應無用
故。由此故知因位無漏亦名爲劣。不爾論文
應有簡別。漸悟菩薩捨劣無漏崸悟菩薩
無劣無漏故。又因不捨豈得成佛。不捨
剛喩定無間道耶。又雜集第十四云。於諸現
觀位證得後後勝品道時。捨前所得下劣
品道。故知得佛捨劣因位。言捨之者。非是
全捨。但是轉齊。又二乘者即是轉滅。二倶名

三十
一左
對法十四如前已説 對法十四十六
云。復次於諸現觀位證得後後勝品道
時。捨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證得此果所攝
道時即捨此向所攝道。以不復現前故。又
即此時集斷作證。由得果時永斷此所治種
類煩惱品麁重令無餘故。證得勝品轉依

三十
二左
菩薩應無謂有漏法 義燈云。論菩
薩應無生死法故者。此意應無變易生死
非此無生死即難令無生滅之法。生者皆
死一向記故。古徳有云。解脱道後即無生滅。
得別眞常諸相好身永不遷謝。又云。空如
來藏即是眞如。具足熏已生常身者。如惠
日論破
三十
五右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義燈云。出
涅槃體。諸部差別。大乘具四。餘部但二。然
餘・無餘薩婆多師體雖無別倶擇滅爲體然
體有多。隨有漏法各一擇滅故。大乘依一
眞如假立。經部無體。但苦因滅處名有餘
依。苦困滅處名爲無餘。皆是假立不説有
體。無爲亦爾。然有餘・無餘倶擇滅樞要
云。大涅槃體有二義一理三事。即於眞如
有摩訶般若・解脱・法身三義故。二體三事
三體各別故。合名大涅槃
三十
五左
即七眞如中第八卷解 第八論三十
二左
明七眞如。於中第二實相眞如。謂二無我所
顯實性。義燈云。有釋即云。是一切法通相
眞如。今謂。不爾。眞如無二。豈有一切法別
相眞如。又七如中説有實相不説通相。據
何得知通相爲體 今謂。解釋相言兩家
不同。慈恩此爲實相之相。即七眞如中之實
相眞如也。西明以爲通相之相。佛性論明通
相・別相。及無上依經・寶性論等
三十
五左
此如佛地清淨法界解 地第三
云。清淨法界者。謂離一切煩惱所知客塵
障垢。一切有爲無爲等法無倒實性。一切聖
法生長依因。一切如來眞實自體。無始時來
自性清淨具足種種過十六界極微塵數性
相功徳。無生無滅猶如虚空遍一切法。一切
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
非無。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
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證。二空無我所顯眞
如爲其自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如是名爲
清淨法界
三十
五左
釋本來自性有十種義 言十義者。一
本情清淨故。二具妙功能故。三無生無滅
故。四有情共有故。五不二不異故。六離所
取相。故。七離能取相故。八尋思路絶故。九
名言道斷故。十聖者所證故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十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
十五十末
之二
三十
七右
一切有情可言具四 涅槃名義
具如法花玄讃及最勝王經疏二本四十右
演祕云。問。無住涅槃菩薩證不。答。傳有兩
釋。一曰不得。此論説云出所知障而證得
故。若爾攝論云何會耶。彼謂菩薩有無住
故。解云。無性涅槃由菩薩證非彼已得。如
修習位説得轉依非已得故。二云許得。分
斷所知所顯眞如悲智依故。有義斷云。今
依前解説出煩惱得有餘依。要全出離。
説出所知得無住處明非因得。詳曰。後釋
爲勝。言出所知而有二義。一者全出名之
爲出。此擧勝者影顯菩薩。如有餘依擧二
乘者以顯於佛。二者分全倶名爲出。亦如
三乘見修無學三無漏道名出世。由此有餘
言障永寂。無住不爾。若要障盡。亦應同彼
言障永寂。既不如之。故與前別。不可爲
例。又由悲智不住於二所證之理名無住
處。五地既斷背於生死樂涅槃愚。而由
證彼無差別理。此豈不名無住之義。況乃
攝論明言有也。豈隨已情強通聖教
三十
八左
彼言世尊涅槃異遠 勝鬘經
曰。阿羅漢辟支佛有餘生法不盡故有
生。九餘梵行成故不純。事不究竟故當
有所作。不度彼故當有所斷。故去涅槃
界遠 今謂。不成之不彼經無有。演祕亦
同。演祕釋經曰。按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
佛有餘生法不盡故有生者。釋曰。明我生
已盡智不究竟。即知苦智。知苦智二。一知
分段。二知變易。二乘斷初未斷變易。故言
有生。有餘梵行成故不純者。釋曰。梵行已
立不究竟也。即證滅智。涅槃名梵。證梵之
因名爲梵行。梵行有二。一分段因盡。顯有
餘依。分段果盡。顯無餘依。二變易果盡顯
無餘依。無漏依在顯有餘依。二乘定性及不
定性於前一中得有全分不得第二。雖
有所成而爲變易因果所雜故名不純。事
不究竟故當有所作者。釋曰。所作已辨不
究竟也。是修道智。修道有二。一治分段。
二治變易。二乘但修分段對治餘治未修
故事不究竟。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不度
彼故當有所斷者。釋曰。不受後有不究竟
也。是斷集智。所斷有二。一分段因。二變易
因。二乘斷初。第二因名不度彼。不度彼故
當必須斷。不斷彼故。去涅槃界遠者。釋
曰。由前四智皆不究竟故去如來大涅槃
遠。・擧第四智顯前三智
三十
九右
彼云乃至廣説 勝鬘經十右云。惟有
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徳故。阿
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徳。言得涅槃者
是佛方便。惟有如來得般涅槃爲一切衆
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
是故阿羅辟支佛去涅槃去涅槃遠
三十
九左
身智滅位名有餘依 定性二乘
入無餘依之時。身智都滅唯有清淨眞如
在。或妄解云。無餘依位身智猶在。如瑜伽八
十説供佛等事。今謂。誤錯之甚矣。觀瑜伽
唯識等諸論。不見説無餘依位有色心等
如八十文彼是示現無餘涅槃非實。何以
彼爲證。具如別章中辨
四十
佛他論第七能感於生 佛地論第七
三左
四十
二右
或六行得滅非擇滅故 對法八十三
云。世俗者。謂以世間道摧伏種子所得
滅。是故世尊別名説爲彼分涅槃
四十
二右
對法等非擇滅攝 對法第四七右云。
及見等所發身語意樂幷一切惡趣等蘊界處
是見所斷義。瑜伽五十三十四右云。云何非擇
滅。乃至若學見跡於印涅二生・北拘盧洲・
無想天若女若扇搋迦・半擇迦・無形・二形等
性及於後有苦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
一向決定由學見迹甞不於後有起希
願纒發生後有。唯除末無餘永害愛藏種
子故
四十
二左
五蘊論説別抄等解 如上已引
四十
三右
顯揚論非究離繋 顯揚十八十六
如前已辨。演祕云。論非擇滅攝説暫離故
者。即顯揚論十八中云。謂非擇滅等四種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