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倶舍論頌疏抄 (No. 2254_ 英憲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100] [Prev]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倶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七
 (頌疏論本第二十七) 
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徳 十力等者。隨應
以十智爲體故。是智所成法也。徳者功徳
也。修功所得徳。則十力四無畏等也爲言
且初成佛盡智位 初言顯初盡智位也
釋曰佛十力四無畏等 釋曰至及大悲。列
十八數。如是合名十八不共法者。結數。餘聖
所無下。釋不共名。可見之。十八不共法者。大
乘專所説佛功徳也。准可思之 義章云。十
八不共。如大品説。如來功徳不與他同。名不
共法。通而論之。一切功徳悉各各不共。故地
持中。説百四十不共之法。今據一門且論十
餘聖所無故名不共 堯抄。尋云。十力等
功徳。二乘分有之。何今云餘聖所無耶。答。餘
聖雖有之。佛十力等功徳。超過餘聖殊勝故。
云不共也。難云。若爾。佛一切功徳悉超過
餘聖。何限十八立不共稱耶。答。於佛一切功
徳。若據類同義者。一切徳可有餘聖共同義。
若據超過義者。一切徳皆應不共。然限十八
立不共名者。依超過義殊顯故。立不共名。
無諍願智等。雖有超過義。其義不顯故。就類
同義門。爲共功徳
第二依名別釋 依十力四無畏等名別。各
別釋之爲言
一明佛心力二明佛身力 此於佛明色心
二力也。心力者。於内心智惠。顯力義也。身力
者。佛生身色力。則支節力也 寶云。一明智
力。二明身力
初六句出體云云 光云。初六句出體。次兩句
依地。次一句處依身。後一句釋力義 今
疏次一句依身云云可有處言歟。頌云贍部故」
力處非處十者總標也 正文云。雖力一字
是總標。處非處下是別釋也。何總指一句。名
總標耶。雖於處非處中折出餘九力。而今
爲十釋故。猶非總標已上
一處非處智力 於此力種種義門在之
一出體。疏云。以十智爲體云云光云。以佛十
智隨應皆知處非處云云 二釋名 疏云。
處謂合道理義也等云云 三配立 正理論
云。於一處非處力中。恐略難悟。折出餘九力。
以餘皆有此力義故。謂如實知惡行能感可
愛異熟。妙行能感非愛異熟。必無是處。與此
相違。定有是處云云 四處非處別説。惠云。
問。處智即知非處。何故別説非處。答。遮無因
外道説處。遮惡因外道説非處也云云
佛智能知處非處故云云 惠云。處非處是
所知境。佛智能知名處非處之智力。依主釋
云云
業八除滅道者 光云。頌但言業。影顯異
云云 第二力又有種種門 一出體門。疏
云。以八智爲體。除滅道二智也云云 光云。
此業異熟。若遠相望。説業爲因。異熟是果。若
細分別。刹那前後自類相望。皆有因果。並
通苦集。故十智中八智爲性云云 二釋名。疏
云。知是類業感如是異熟云云 三異名。光
云。或説名爲自業智力。謂善分別如是類果
是自所造業力所招。非妻子等所能與奪。如
是類業必招自果。不可貿易。無罣礙智名自
業智力又云。婆沙三十名業法集智力。業
是因。法是果。集通因果。業是能集。法是所
集。與此倶舍。名異義同云云
定謂第三 光云。靜慮謂四靜慮。解脱謂
八解脱。等持謂三三摩地。等至謂八等至。此
等並是定之異名。智能如實知靜慮等。名靜
慮等智力云云 寶云。正理論云。謂如實知諸
靜慮等自性名。得方便・攝持・味・淨・無漏・順
退・住・進・決擇分等。無罣礙智。名靜慮等智
云云 遁云。解脱者。以解脱是定果故。亦
定力攝云云八解脱者。一内有色想觀外色解
脱。二内無色想觀外色解脱。三淨解脱。四空
無邊處解脱。五識無邊處解脱。六無所有處
解脱。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脱。八滅受想定解
脱。三三摩地者。空・無想・無願 八等至者。
四禪・四無色
根謂 光云。知信等根上下差別。名根上
下智力。故顯宗云。若如實知諸有情類能逹
勝徳根品差別無罣礙智。名根上下智力。雖
有中根。而待勝劣。是劣勝攝。故不別顯云云
惠云。問。斷善人無信等。佛應不知。答。過去
有信等。或自意根有上下等。或知無信等五
云云 光云。斷善根者。總相續中。亦有去
來信等善法。或自意等云云 義章云。言根力
者。信・進・念等。宿習今成。能生於後。故名爲
根。知根大小利鈍等別。名爲根力。此力非直
知於善根。亦知不善・無記根等云云
解謂第五 光云。知有情類種種勝解意樂
差別。名種種勝解智力。勝解即是心所法也。
故顯宗云。若如實知諸有情類意樂差別無
罣礙智。名種種勝解智力。意樂勝解名差別
云云
界謂第六 惠云。性謂種性。即三乘六性
 界者界別。即性別也。第一卷疏云。
有説。界聲表種類義。謂十八界法種類自性
各別不同。名十八界。此師解意。族謂族類。謂
十八界法各別也。如崔蘆等性各各不同云云
 義章云。不改名之爲性。界是界別。三乘性
別故復名界云云 光云。如上所明。四力所縁
定・根・解・界。皆通苦・集・道諦所攝故。此四力
皆九智性。不縁無爲。故除滅智云云
遍趣謂第七 光云。一切諸行隨其所應皆
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於一切遍趣行中。皆如
實知。名遍趣行智力云云 惠云。所趣即三
乘𣵀槃云云 尋。一切行者亘善惡歟 寶云。
正理論云。謂如實知生死因果。及知盡道。無
罣礙智。名遍趣行智力。此意顯佛能如實知
趣生死行種趣𣵀槃行。有三乘別趣。一一
中復有多種。依總説一遍趣行名云云 問。知
生死因果知盡道。初力如何異耶 義章云。
問。初力已知業果。何須此力成實。釋言。初
力總知。此力別知。知如是因受如是果。知如
是果酬如是因云云
第八宿住隨念智力 光云。知昔過去宿住
曾事。故名宿住隨念智力。以念强故。此中別
標。隨更事念故名隨念 又云。顯宗云。謂
如實知自他過去宿住差別。無罣礙智。名第
八力
第九死生智力 光云。於未來世。死此生
彼。名爲死生。智如實知。名死生智云云 義
章云。天眼力者。經中亦名生死智力
第十漏盡智力 惠云。漏盡力知自。亦知
他漏盡事也云云 堯云。漏盡者。謂擇滅𣵀槃
理。縁此漏盡智。爲漏盡智力也。此漏盡通三
乘所證擇滅也已上
若漏盡身中所得智故云云 堯云。漏盡身者
佛身。總漏盡身言。廣雖通三乘無學。今漏盡
智力是不共徳故。唯限佛身論之也。佛身所
得智廣故。十智爲體也已上 問。於六通中。
三通爲力。餘通不立力耶 惠云。後之三力
在二乘身名通名明。在佛身勝名力。餘神境・
天耳設在佛身。無勝用不名力。且如天眼通
見五趣善惡。由此引殊勝智出。亦正了知能
感彼業。名生死智力。不別説他心智力者。以
前根上智力能智根亦知心心所也云云
宿住死生二力依四靜慮 自下義門分別
一依地門遁意下釋五依四靜慮頌云。五通必
依止觀均地。未至等地觀增止減故亦無通
餘八智通依十一地 正文云。可云所餘八
力歟。非重過已上 遁云。不要在定地起。通
欲界餘地可知云云 光云。第八〇第九〇五
通性故。依四本定。餘八通依十一地。俗智寬
贍部界佛身者 明處依身也。二依身門
智於境中知無礙名之爲力 寶云。言無礙
者。無無智障礙屈伏佛智令不知故。名爲力
云云 堯云。佛知極遠時及極遠處境分明
故。云於境無礙。餘聖不知極遠時及極遠處
境故。非於境無礙也已上
餘聖不然故不名力 舍利子不知八萬劫
外事。求度人・鴿鳥二種因縁。光・寶
佛生身力等那羅延 光云。論主評取法救
所説云云 寶云。有三説不同。一云。佛力等
那羅延力。二云。支節等那羅延力。三云。身力
無邊。若不餘者。即應不能持無邊心力云云
堯云。今論意。以法救説爲正歟。頌皆然言含
第三説歟已上 私云。頌述兩説
此云人種神 惠云。人種者。先是人。後作
神。或父母隨一是人。一是非人也云云 遁云。
人種神者。准七百歳云。那羅翻爲人。延那翻
爲生本。謂人生本即大梵王是也。外道謂一
切人皆從梵王生故。故曰也云云
輪王似相鉤云云 光云。准婆沙三十。支節相
鉤是銅輪王。若據金輪。骨節連鎖云云 惠云。
輪王取銅銀輪王。若金輪王。與獨覺無別云云
象等七力十十倍増 論有兩説。一説如今
疏。一説云。有説。前六十十倍增。敵那羅延半
身之力。此力一倍成那羅延云云 寶云。正理
論云。有餘師説。此量如千藹羅伐拏大象王
力。此象王力。其量云何。三十三天將遊戲苑。
象王如已。化作諸頭種種莊嚴。往天宮所。
諸天眷屬數有多千。乘已騰空。如持樺葉。速
至戲苑。隨意觀娯。天大象王力勢如是。此
力千倍等那羅延力已上論文
謂所觸中大種差別云云 遁云。所觸簡能觸。
能觸是身故。謂大種勝名爲身力。異餘大種
故名差別云云 光云。此中兩説。一説。力是
所觸中大種差別。若大種勝即名爲力。異餘
大種故名差別。有説。力是所造觸。離七外別
有力觸。此非正義。又婆沙三十辨身力身劣
中。總有五説。一説。四大無偏增。强勝名身
力。羸弱名身劣。第二説。地增名身力。水增名
身劣。此説大種增。第三説。重增名身力。輕增
名身劣。第四説。離七所造觸外別有所造觸。
名身力身劣。第五評曰。應作是説。即四大種
及所造觸。倶是身力劣自性。謂若調和倶名
身力。若不調和倶名身劣。正理意同婆沙。倶
舍初説當婆沙初説。第二説當婆沙第四説。
倶舍既無評家。即以婆沙第五評家爲正。又
解。倶舍非以婆沙評家爲量。若作是解。以初
師爲正。又解。倶舍言力是所觸中大種差別
者。是經部義。彼宗觸中大種是實。餘是假。
依大種立故。今説力是大種差別。論主意朋
經部。故叙彼宗。此解似勝 明眼抄。問。三
釋中以何爲正耶。光云〇此解似勝云云
云。此解似勝云云云爾意如何。答。若言正者
專功也。直言勝者稍緩也。言似勝有轉緩也
已上
第四明四無畏 無畏者。無怖畏云無畏。
如下
一正等覺 義章云。正者是理。理無偏邪。
故名爲正。此擧境也。於理窮解。故曰遍知。稱
理而知。故云等覺。等猶遍也。覺猶知也云云
遁云。言正等覺者。佛於諸法等皆覺知。無有
不知。名正等覺
猶如初力 惠云。無畏智爲體者。由有智
不怖懼他故 堯云。初力者。十力中初處
非處智力。此智力知諸法是非。即是正等覺
義也。故云猶如初力。遍縁一切法。十智爲體。
理實知所成徳故。雖不應言體即智。從因以
知爲體云也。後三無畏以智爲體。可准之已上
如第十力云云 如漏盡力 堯云除滅・道
二智。此二智不縁業果。有漏業果能障聖道
故。云障法也已上
如第二力 遁云。謂障法是苦集。如前第二
業異熟力云云
如第七力 遁云。謂如遍趣力。前中通取
生死及趣𣵀槃。此中唯取趣𣵀槃行。通漏・無
漏道。皆能趣𣵀槃故。或約能趣。即九智爲體。
若兼所取。即通十智云云
謂佛自言云云 婆沙論三十一所引契經文
寶等可
見之
若有世間沙門 惠云。沙門即四沙門。梵
志出家外道。天魔即六欲天主。梵等即梵衆
等天也 堯云。沙門者。提婆達多・數論・勝
論等外道沙門。是即出家形人也。梵志者。尊
重外教不崇重佛教。淨行優婆塞歟。天魔者
第六天魔王歟。梵等梵天等歟 私云。堯圓
抄意。沙門者取外道沙門。相叶世間沙門言
歟 惠暉意。四沙門者。佛教四沙門果人歟。
或行道沙門等歟。擧問難人故。不限世間人。
擧出世内教聖人云意歟
依法言難 惠云。依法者。依佛正覺法言難
又云。正理等覺難者。世尊正覺。一切皆知。
比丘造罪。佛既自知。何要問彼。又佛在室内
問阿難。外有雨等。通云。爲令餘事審諦。世尊
大智尚問。況餘人不問乎
正見無畏 光・寶所引正見無由云云 遁
云。言正見無由者。雖被外難。心生正見。無有
因屈伏而生畏懼也。由謂因力。故大般若云。
正見無因云云惠・遁所條正見無由然者。今
疏異本不同有之歟
佛於漏未盡 遁云。外難云。如何罵調逹
嗔也慰語羅云貪也既有貪嗔。云何漏盡。佛爲
通釋者言。調逹剛强故呵罵之。羅云調順故
須耎語。此皆示一相也
外難言染非能障云云 遁云。難云。染非爲障
染謂煩惱等
必障聖道也
外難云。如初二果。許有自妻。故
知染法不障聖道。佛爲通釋者言。聖道有二。
一謂聖道。二離欲道。於自妻非梵行者。但障
進欲道通障漏
無漏也
不障聖道也。若邪行者。倶障二
云云
若外難言道非出苦 遁云。外設難言。加留
陀夷誤之糞壤。央掘王火梵燒。此既得道。何
爲被苦。佛爲通釋者言。加留示現。爲化衆生。
央掘亦然惠云。説出苦道者。如蓮花色
尼。何故被打眼精出。舍利子消渇病。羅云乞
食不得等。通云。由有苦依。是過去業。未來必
不受也。或云。是示現受苦。令諸有情起出離
心故也 尋。初無畏初力。第二無畏第十
力。第三無畏第二力。第四無畏第七力。若爾
者何異耶 惠云。無畏與力別者。力降天魔。
無畏破外道。體與力同。與不屈伏爲因。名無
畏也 堯抄所引可考之。婆沙三十一云。
問。若十力攝四無畏。四無畏攝十力者。與無
畏何差別〇復次不可屈伏是力。不怯懼弱
是無畏〇復次自利是力。利他是無畏。復次
自攝受是力。攝受他是無畏〇復次通途義
是力。通逹文是無畏〇復次法義無礙解力。
詞辨無礙無畏 尋。四無畏十力相攝如何。
光云。婆沙三十一云。如是所説十力四無畏。
一一力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 。故則有
四十力四十無畏。然前説初無畏即初力。第
二無畏即第十力。第三無畏即第二力。第四
無畏即第七力者。依相顯説。理實世尊成就
四十力四十無畏。依根本説。但言成就十力
四無畏 此意。今論依相顯説。理實如婆
汝也
三念住者以念惠爲體 二十三卷疏云。惠
名念住者。謂由念力令惠住境。或由惠力令
念住境。故名念住 尋。四念住與三念住
同異如何。正理論云。如前説四。今復説三。可
總説言。念住有七。今三攝在前四中故。謂在
縁外法念住攝 尋云。聲聞亦能具三念住。
如何唯佛名不共法耶。光云。唯佛於此弟子
歡戚。不但惑除。幷習亦斷。故名不共。聲聞猶
有歡戚習故。或諸一切出家弟子。皆隨屬佛。
有順有違。及有順違。應甚歡戚。佛能不起。
可謂希奇。非屬諸聲聞。不起歡戚。非奇特
故。諸聲聞等雖有弟子。但相依住。非眞隨屬。
若眞隨屬唯佛大師。故唯在佛得不共名
 惠云。諸大聲聞雖有三念住。一以非斷習
故。二以非奇特故不立云云 惠云。問。佛説
法時。衆生不敬。應無三念住。即世尊説法應
失根器。答。世尊説法欲令人解。人若不解。
即天解之。人不解故。念住有三。天得解故。無
不應根器失
第四明大悲 尋。慈・悲・喜・捨四種中。何
故唯説大悲。不説大慈等耶。答。婆沙第八十
三云。問。世尊何以故但説大悲。不説大慈・大
喜・大捨。答。皆應説大。以佛身中一切功徳皆
是大故。爲欲饒益無量有情心所起故。爲欲
拔濟無量有情心所起故。爲欲哀愍無量有
情心所起故。於諸有情善心平等相續轉故。
然於此中不應爲同。所以者何。若悲自性
即是大悲。可爲此問。然悲・大悲自性各別。
故不應同。一切諸經中亦有處説大悲大喜
及大捨云云 已上
堯抄
釋曰 寶云。此文中有三。一出體。二釋名。
三明與悲別 可准之
俗智爲體 光云。如來大悲俗智爲性。若
異此俗智者。則不能縁一切有情。亦不能作
三苦行相云云 寶云。以普縁一切有情故。非
無漏智。是俗智也
一資糧大 遁云。謂三無數劫修福智。爲
菩提資糧故
二行相大 簡悲唯作苦苦行相。作三苦行
相。云行相大歟
四平等大 不簡親疎怨敵。普利故云平
等大矣
悲依二乘身 堯抄。問。最後身菩薩離欲
界時可得悲。何不論耶。答。佛與二乘相對判
之故。不擧之歟已上
悲唯希望救濟 堯抄。二乘隨分雖救濟
有情。非如如來大悲故。如此云歟已上 私
云。諸佛大悲暦事攝化有情故。救濟事成。二
乘欲令拔苦與樂。希求心暦事。攝化有情事
不成。故云希望救濟歟
悲哀愍不平等 遁云。唯苦苦中拔苦與樂
 光云。大悲於一切有情平等拔苦。悲
不平等。但拔欲界有情苦故
釋曰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二由法身 遁云。皆具五分法身故
三由利他 堯云。應度衆生一人不殘化
導。諸佛皆等究竟。化度衆生其數雖必不同。
化盡有縁衆生皆等也已上 神泰云。如毘婆
尸佛壽八萬歳。釋迦如來壽唯百歳
佛壽有長短 遁云。如釋迦壽百歳。彌勒
壽八萬歳
言種別者 遁云。本支名種。末支名姓。種
猶是總。姓乃是別。一種之中有多姓故。如佛
是刹帝利種姓。喬答摩即刹帝利中之一姓
佛有生刹帝利種 西域記二云。若夫族姓
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
貞。潔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種也舊曰刹
利略也
世君臨。仁恕爲志。三曰。吠奢舊曰毘
奢訛也
商賈也。
貿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曰。戍陀羅舊曰首
陀訛也
人也。肆力疇壠。勒身稼穡。凡茲四姓。清濁
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 釋迦刹帝種因
縁。光等繁故略之
佛有姓喬答摩 光云。喬答摩是刹帝利中
之一姓也。喬中所出名喬答摩也。舊云瞿曇
訛也
有姓迦葉婆等 光云。迦葉婆此云飮光
即婆羅門種中之一姓也 義疏云。十八部
論疏云。具足應云迦葉波。迦葉此云光。波云
飮。合而言之故云飮光。飮是其姓。上古仙人
名爲飮光。以此仙人身有光明。能飮諸光令
不復現。今此迦葉是飮光仙人種。即以飮光
爲姓。從姓立名稱飮光
言量別者 遁云。釋迦長丈六。彌勒千尺
佛法住久近等 光云。或有諸佛般涅槃後
法住千年。或有諸佛般涅槃後住七日等
機宜別故 神云。由出世時所化有情機宜
別故
佛有三徳不可思議 明眼抄。問。佛因・果・
恩三種圓滿者。爲不共佛法。當如何。兩方。有
疑。若云不共法者。不其佛法有十八種。唯以
十力・無畏・念住・大悲爲十八。不列因圓徳果
圓徳略説三種中則十二。
廣則二十四圓滿也
若非不共者。既立圓滿
稱。知餘聖非分。依之在説不共徳之文中明
之。更不論之。在共徳中耶。答。應是不共徳。
而於別有勝用。立十八爲不共徳。名十八不
共法也此可明界事
也 已上
因圓徳 攝大乘論第八云。一長時修修行
時是
二無餘修無一行
不修
三尊重修心不悠悠
勇猛也
四無間修
念念相續不間餘
念 已上
 遁云。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
無慢故
智圓徳中復有四種 寶云。智圓徳爲四。
一無師智。謂成佛時無師故。二一切智。謂縁
共理至極故。三一切種智。知一切種差別
法故。四無功用智。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起時。
不須加行故 光云。一切智知諸法體。一
切種智知諸法用。或一切智知諸法自相。一
切種智知諸法共相。或一切智證眞理。一切
種智逹俗事
斷圓徳中有四種 神云。然有後三障時。
前斷煩惱障所得擇滅體不淸淨。由斷後三
障體淸淨故。名斷圓徳 寶云。初斷與二
乘同。三乘無學同斷一切煩惱故。此異菩薩
也。二一切定障斷者。簡異菩薩・二乘。無量三
摩地。菩薩・二乘不得故。三畢竟斷者。顯無
退。四幷習斷者。明二無知盡 准此二乘
菩薩斷義不圓滿。諸佛斷徳圓滿爲言 尋。今
立一切定障斷。何不立一切根障斷耶。光
云。此中亦應別説斷根障等。言斷定障。顯影
可知。以類同故。或略不説 神云。復有四
種。一一切煩惱障斷。二一切定障斷。三障根
無知惠障斷。前二障斷容有退義。根障若斷
畢竟不退。上來三障皆是正障。前三障習總
爲第四幷習氣斷 光初釋意。根障斷定障
斷類攝爲言神意。以畢竟斷爲根障斷。可思
之 尋。斷徳亘二滅耶。光云う。又准此中所明
斷徳通於二滅。或正斷徳唯是擇滅。若據兼
説通非擇滅。此文斷徳據正及兼故通二滅。
前明斷徳據正以論故唯擇滅 料簡此釋
云。又准此中所明斷徳通於二滅者。是總標
之言。或正斷徳等以下。別顯其相。非別釋
本義
抄意
 第一卷光云。斷徳從强擇滅爲體。若
據其兼通非擇滅。又解。斷徳唯以擇滅爲體
〇又解。彼文四斷皆是擇滅
三畢竟斷 光云。前二障斷已不退名畢
竟。簡異鈍根
四幷習斷 尋云。幷言如何。光云。不但
斷煩惱。幷煩惱習氣亦斷。簡異二乘 尋
云。習氣者如何。第一卷光云。有是習氣而
非無知。謂無知倶生心心所法 不染無知
劣惠爲體意歟 本義抄。問。當卷光云。惑
之習氣無有別體。但習無時説名爲斷。斷
無別體此釋習氣無別體。斷無別體如何。
答。幷習斷者。四種斷圓徳隨一心。尤可有
別體哉。第一卷光云。如來不但斷彼煩惱。幷
彼煩惱習氣亦斷得非擇滅。此簡利根二乘。
又解。幷習斷者。不但斷煩惱障・定障。幷二
障習氣亦斷 此釋意。習氣之上所得非擇
滅。爲幷習斷體。故幷習斷有別體也。但於
當處釋者。爲簡古師意於心所中別有一體
名爲習氣云義。云惑之習氣無別體。非云
習氣者是無體法也。但習無時説名爲斷。
斷無別體者。以習氣無名斷。非如斷煩惱得
擇滅名斷。故云斷無別體也。非遮習氣之上
所得非擇滅名幷習斷之邊歟已上本
義抄
威勢圓徳復有四種 論有二説。今疏後説
也。付易知出歟 尋初説意如何。光云。一
於外境。或時先無。今忽化有。或時先有。變轉
異本。化變住持自在威勢。二於壽量。或促至
八十。或劫延三月自在威勢。三於空於障於
極遠中。皆能速行。或偃臥空中。或極障能
度。或極遠速行。或小芥子・大妙高山展轉相
入。自在威勢。四佛所至處。能令世間花菓等
物。種種本性法爾轉變。殊勝於前。希奇威勢
立教必出離 堯云。佛立教修行者必出離
生死。異外道所立教修行者不出離生死也
已上
一具衆相二具隨好 光云。一具三十二衆
相。二具八十隨好 義章云。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〇福狀外障名之爲相。又表内徳亦
名爲相。姿媚可愛極悅人情。説之爲好
三具大力 遁云。如上明那羅延力等
四内身骨堅 法花玄云。小乘謂。骨是金
剛。肉非金剛。以傷出血故。大乘明。一切堅滿
故。皆是金剛。無有能傷佛身肉者也
外發神光 神言稱美之言歟 堯。問。内
身外發既異也。何爲一耶。答。内外相對。體用
相應。合論之歟已上
復恩圓徳亦有四 智徳斷徳。自利徳。恩
徳利他徳也。第一卷光見 第一卷疏云。智
徳是佛身中智惠爲體。斷徳是佛證擇滅爲
體〇一切衆生於生死泥淪沒無救。世尊哀
愍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此。是恩徳
大悲爲體
又解 今論二説也。初説約所離。後説約
所得也
諸有智者
IMAGE
[IMAGE]
[IMAGE]
第二明共功徳 惠云。共徳約名體同。作
用勝劣有殊 光云。正理論云。雖佛身中
一切徳行相淸淨殊勝自在。與聲聞等功徳
有殊。然依類同説名爲共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異生亦有 遁云。八解脱異生亦有者。雖
不具八。然亦名有
煩惱名諍 第一卷疏云。煩惱名諍。觸動
善品。損害自他。故名為諍 惠云。梵云阿
蘭那行。此云無諍行 光云。正理論云。然
一切諍總有三種。蘊・言・煩惱有差別故。蘊諍
謂死。言諍謂鬪。煩惱諍謂百八煩惱。由此俗
智力能止息煩惱諍故。得無諍名 私云。
無諍智者。令止息他有情煩惱故。云無諍智
謂阿羅漢 初明聖人起無諍智意。二息
煩惱諍得無諍名者。釋無諍名。三此行但以
俗智爲體者。述非無漏十六行也。已上 問。
起無諍智起因如何。寶云。正理論云。有阿羅
漢憶念昔多生。受雜類身。發自他惑。由斯相
續受非愛果。便作是念。有煩惱身。縁之起惑。
尙招苦果。況離煩惱具勝徳身。思已發生如
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縁己身生貪
嗔等云云 惠云。無學得宿住智。知過去生死。
由於自他身起煩惱。我於煩惱身上起煩。惱
尚招生死。況於我無煩惱身起煩惱。即重明
日欲於某處乞食等。先發願。願彼處有情。明
日莫於我身起諸煩惱。便入勝定。定力息彼
煩惱不生也 神云。婆沙百七十九云。彼
阿羅漢行五種法。令他相續煩惱不起。一
淨威儀。先一處坐。若他來者。即觀其心。以
何威儀令不起結。若知由此不生彼結。即便
捨此。住餘威儀。若不起結。即如本住先住。餘
威儀亦爾。二應時語默。見他來時。便觀其意。
爲應與語。爲應默顯。觀已若見語起彼結。
雖極欲語。即便默然。若見由默起彼結者。雖
不欲言。而便與語。若渉道路見二人來。即觀
誰應先可與語。觀已若見與此語時彼起結
者。即與彼語。與彼亦然。若倶與語而起結者。
即便默然。倶默亦爾。若語若默倶起結者。即
爲避路令不結。三善量去住。隨所住處。即應
觀察。我爲應住爲應去耶。若見住時起彼結
者。處雖安隱資具豐饒隨順善品。而便捨
去。若見由去起他結者。處雖不安資縁匱乏
不順善品。而便强住。四分別應受不應受。若
有施主。以資具施。即觀其心。爲應受爲不應
受。觀已若見受起彼結。雖是所須。而便不受。
若見不受起彼結者。雖所不須。而便故受。五
觀補特伽羅。爲乞食故。時入城邑里巷他
家。觀察此中男女大小。勿有因我起諸煩惱。
若知不起。便入乞食。若知起者。雖極飢而不
入。無如是事。爲分別故。假使一切有情因
見我故起煩惱者。我即往一無有情處。斷
食而死。終不令他因我起結 遁云。一觀
威儀。謂行住坐臥不令他起婬故。二觀應
説法不應説法。三觀應受不應受。四觀察
住處有處雖安穩豐住資具若盡。
於已起善。或亦名應住
五觀察里巷。爲
乞食故。將入城邑。先觀里巷。此中男女勿有
因我起煩惱等
故思引發如是相智 故思者。故思惟云意
歟。相智者。此行相智云意歟
樂通行中此最勝 四通行。二十五卷明之。
二十五卷疏云。道依四根本靜慮。名樂通行。
止觀均平任運轉故。名之爲樂。非樂受也
唯人三州 遁云。謂極猛利故
縁未生者 遁云。已起之惑不可轉故
欲界有事惑 遁云。唯縁欲界。謂由欲惑
能招三惡趣諸苦。意令有情離惡生苦故。唯
欲惑令不起也
諸無事惑 遁云。簡息見惑。唯止修惑
無事惑者見惑也 堯云。言内起者。内門轉
也。迷外色聲等妙境。云外門轉。是修惑也。迷
内自身等。云内門轉也已上
内起隨應總縁境 遁云。見所斷惑唯於
内門總相縁境 問。無諍智通縁自他耶。
神云。但縁他。有説。通縁自他。而多縁他
遁云。既不揚縁己身而起。何有己智能遮防
以願爲先 寶云。願之智故名願智
遁云。言願爲先者。論云。諸有情欲起此願智
時。先發誠願。求知彼境。便入邊際第四靜慮。
爲加行位。此無間隨所入定勢力勝劣。如先
願力引正智起。於所求境。皆如實知。故名
願智
此智出體依地 遁云。同俗智爲性故。依
第四禪不動性依三州等
唯所縁別 遁云。謂此縁三界三世一切
法。無諍但縁欲界未生等也
從此第三明無礙解 光云。第三明四無礙
 惠云。四無礙解法詞等是境。智於境
中無礙。無礙即解。解即智也 義章云。智
於諸法如無帶礙。故名無礙
釋曰無礙解有四〇 初句標數。次句列名。
可知之
名義言説道〇 上句擧所縁境。下句出
體。可知之
謂無退智縁能詮名 此下釋四無礙解。出
體得名也。無退智者。光云。是利根故名無退
 堯云。利根人所起智。無退轉故也
已上 名句文三總説爲名 遁云。謂雖別
相有名・句殊。今約總相。同能詮表故。總爲名
 惠云。名召法勝故頌擧之。具足智名
句文三也 私云。遁・惠兩釋聊異歟。遁釋
叶今疏總説爲名之釋歟 堯云。名句文三
共雖有能詮相。於中名能詮相顯故。此三總
爲名云歟。或又從初云歟已上
持所説義及生物解 堯云。此釋法無礙解
法字。法有二義。一軌持。謂此名句文能持所
説義故。二軌則。謂名句文能令生諸法解故
也 義章云。所言法者。汎釋有二。一軌則名
法。二自體名法 問。名句文即義。何不名
義耶。惠云。若爾名等即義。如何不名義。答
所詮勝義。是名義。名等縁多法故。不名義也
 寶云。正理論云。雖名身等亦是義攝。而
非勝義。有多想故。謂有如義。有不如義。有
有義。有無義。有依假轉。有依實轉
縁所詮義名義無礙解 寶云。正理論云。
若無退智縁一切法所有勝義。立爲第二義。
即諸法自相・共相〇此但取依。語起名名所
顯義。非取汎爾心之所行説名爲義 堯
云。義無礙縁名句文所詮義也。前法無礙解
縁能詮名。今義無礙解縁所詮義也已上
縁方言詞 寶云。正理論云。若無退智縁
諸方域俗聖言詞。立爲第三。即能了知世俗
語典語。於諸方域種種差別
又無退智縁契正理等云云 寶云。正理論云。
即於文・義。能正宣揚。無滯言詞。説名爲辨。
及諸所有已得功徳。不由加行。任運現前。自
在功能。亦名爲辨。此能起辨。立以辨名。了辨
及因智。名辨無礙解。即前所説能正宣揚。善
應物機。不違勝義。所有言説。名應正理。即前
所説無滯言詞。不待處時及有情等。辨折
自在。名無滯礙。即前言已得功徳。不由加行。
任運現前。名爲自在定・惠二道已上
論文
 堯云。
今所言辨有二種。一無滯言説名辨。二以無
滯言説因定・惠二道名辨也。説諸法無滯故。
無滯言説名辨。此無滯言説。以定・惠二道爲
所依。爲因起故。又以定・惠二道名辨也。故論
云。辨無礙於説道中。許隨縁一皆得起故
言説者。無滯言説也。言道者。定・惠二道也。
言許隨縁一皆得起故者。唯縁無滯言説。不
縁定・惠。名辨無礙解。又唯縁定・惠二道。不
縁言説。辨無礙解也已上
是利根故 此釋無退智爲性之頌也
此二無礙縁名身等 寶云。此即釋法詞二
無礙解俗智攝也。以智類同故。越次而釋
光云。四中法詞二無礙解。唯俗智攝。非無漏
智縁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云云
法無礙解通依五地 光云。婆沙一百八十
云。有説。在二地。謂欲界。初靜慮。有説。在五
地。謂欲界・四靜慮。有説。七地加未至
中間
然無評
家。解云。初説據名隨語繫故〇但依二地〇
後二説據名隨身繫。説法無礙解通依上地。
以縁法難。要依自地智縁自地法。此論・正
理・顯宗。幷同婆沙第二説。以五地爲正
詞無礙唯依二地 遁云。以尋・伺二是語
言因。二禪已上既無尋伺故無語言。舊云。以
縁詞難故唯自地
法詞差別事 遁云。問。法・詞以名言爲境。何
故依地二・五不同耶。答。詞無礙解縁麁動。上
地寂靜故無。法無礙解縁微細。上地寂靜許
縁法。故二差別。問。法・詞二種並依於聲。何
縁麁細有差別。答。雖同依聲。然世俗言詞是
麁。名句是細也
涅槃名爲義 堯云。擇滅無爲名勝義善。
若以勝義爲義者。唯擇滅可名義。若據此門。
能縁智唯六智也已上
六智爲體 光云。義無礙解則六智攝。謂
俗・法・類・滅・盡・無生 如漏盡通説者。十
力之中漏盡力指歟
謂九地也 光云。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謂
依欲界乃至有頂。言説唯在欲界・初定中。辨
無礙解如何通九。辨無礙解於説及道。許隨
縁一皆得起故。故通九地
必皆具四 堯抄。尋。四無礙解依地既不
同也。豈依第四禪得法・義・辨三無礙解時。應
得依欲界初禪詞無礙解耶。例如詞無礙解。
依欲界・初定故。不爲邊際定體。如何。答。光
云。以得第四邊際定時。四無礙解起自在故。
名具得四。故不文言。詞無礙解雖依彼得。而
體非彼靜慮所取。又正理云。有餘師言。有
不具得。無理得一必全得四文 已上
四無礙加行事 論云。此四無礙解生。如次
串習算計佛語聲明因明爲前加行。若於四
處未得善巧。必不能生無礙解故。理實一切
無礙解生。唯學佛語能爲加行
第四明依邊際定得 寶云。明六所因得
也。此六皆因邊際定力所行引發故
此六皆依邊際定得 惠云。邊際定是因。
因定引此六生。六是果
此邊際定體有六種 寶云。明邊際定體通
局也。正理論云。體有六種。前六除詞餘五少
分。及除此外復更有餘加行所得上品靜慮。
名邊際定。故成六種。述曰。此六因第四定邊
際定得。然所得三無礙解。及無諍定。願智通
餘地。故言少分也 問。三無礙上五二地
爲依 通餘地願智・無諍智唯依第四定
何云少分耶。答。光云。解云。願智若依殊勝及
依初起。但依第四。若依非勝及依後起。亦通
下地乃至欲界。諸論中言願智依第四者。據
勝及初。婆沙通據非勝後起故。説願智攝詞
無礙解
更加延促壽等邊際 留多壽行者。利根
倶解脱阿羅漢。前世業所感命衆同分中。有
同分長命根短者。爲延命根。修布施行。入邊
際定。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
業。願皆轉招壽異熟果。慇懃發願欣求之時。
布施時無貪相應思。由邊際定力。答誓願思
感現在命根也。捨多壽行促壽准之可知之。
第三卷沙汰也 尋。延促等言如何
故體成六謂無諍邊際乃至 意云。邊際定
體別有六。謂無諍所依邊際。乃至延促等所
依邊際也。詞無礙雖爲邊際所依。詞體欲界
初禪攝故。詞非邊際體爲言
遍順至究竟者釋邊際名也 云論。一切地
遍所隨順故。增至究竟故 准此論文。依
遍所隨順欲增至究竟二義。得邊際名也。
疏釋邊際名也者。釋得邊際名爲言下結釋。如
是靜慮得邊際名云云可思之
科段 初略釋二義從一切地
故名邊際
寶記先略
 次廣釋二義謂從欲思下。釋邊所隨順
謂專修習下。釋增至究竟
寶記後
廣ト云ヒ當。此中邊言已下。別釋邊際二字。可
見之
從下至中 寶云。先順一切。後入第四定。
名一切地隨順。就第四定中。從下至上。名增
至究竟。由斯二義。得邊際名云云 此釋意。
於第四定中分九品謂專修習第四靜慮之
論文爾見歟 惠云。九品一遍爲下下。兩邊爲
下中。乃至九邊爲上上品也 此釋意。一
遍言。就邊所隨順。分一邊乃至九邊但邊
所隨順・增至究竟爲二義故。增至究竟之義。
就第四靜慮中論之歟。若爾者。一遍兩遍言。
又付第四靜慮論之也
邊言顯無越義 問。無越者無越此義也。
而以邊言顯無越意如何。答。邊者窮盡義也。
窮盡無爲言難云。若爾者。下極義如何相
替耶。答。下極義自體極義。邊言望餘法顯窮
盡故。此無越義。堯抄。尋云。邊際不可勝滅
盡定。謂學無學得定滿者。何依得滅定。況又
滅得微細寂靜定。邊際無此等義。爭云勝滅
定耶。答。隨義可判勝劣。若據寂靜微細義者。
可勝滅定若據延促等自在義。無越義顯也
已上 論云。此中邊名顯無越義勝。無越此
神云。勝定更無越此。故此定名邊際
此釋意。諸勝定中。無越此邊際定爲言若爾
者。論勝言亘諸定歟。今疏云。勝無越此
意。勝言指邊際定歟
際言〇顯類義也 惠云。此無諍等六依第
四定成爲六際。此六定是依類。如一頌四句
爲句之依類 遁云。謂此定中有種類相
似義故。如一頌有四句。名四際者。謂有四際
分故。或一界有四海分齊。皆是種類相似義
 光云。謂一頌中四句分齊。或如一界
四海分齊。皆是種類相似
如説涅槃〇顯極義 知易歟。私云。類義
齊等義。極義際目義歟 私云。際言爲顯類
義極義等意作四句顯甚深理趣事。大小諸
師常例也。四句甚深類例也。故諸定中邊際
定尤甚深故。以四句絶甚深。邊際定甚深
顯也。四際四句絶理歟。次極義者。涅槃云實
際。是又諸法極不過實際。以之諸定中邊
際定極ト顯歟私推宜歟 寶云。如是二言。顯
此靜慮是最勝類。定中最極殊勝功徳。多依
此引生。樂通行中此最勝故
亦共凡徳且應辨通 論云。雖六通中第六
唯聖。然其前五異生亦得。依總相説亦共異
 明六通頌文七。一列六通名。二出體。
三依地。四縁境別。五二得。六念住。七三性
門。可知之
初三句者標列六通初句通六言標數。謂神
境已下列六通 神云。上三句擧數列名
神謂等持 二十五卷疏云。問。何縁於定
立神足名。答。神謂神變靈妙徳也。足即是定
神所依也。神依定發。定爲神足 遁云。等
持是定。由定能爲神變事故
境謂行化智證神境 行化者。下釋云。行
有三種。一運身。二勝解。三意勢。化有二種。
一欲界化四。色・香・味・觸。二色界化二。色・觸
云云。取意 尋。智證神境云意如何。惠云。神
據等持。境即所化四・二塵。通即證智。三法立
名。從定發通。通能起化心化境。名智證境也
 光云。從定境能證爲名。故神境智證
通。餘通雖亦依定。此通相顯。偏標神名
天眼天耳所依根也 天眼天耳釋名。委如
下釋 光云。智縁二境無擁名通。從根及能
證爲名云云 問。宿住通唯境智曾所経事
歟。答。爾也。惠云。曾經事者。未得淨居。如何
能憶。答。曾憶有二。一見。二聞。淨居者聞也
云云
智證他心無擁名通 光云。從加行及能證
智爲名。名他心智證通 惠云。他心即境。
通即證智。加行立名
於宿住事〇 惠云。宿住即過去五蘊是
境。隨念即心相應念。通即是智 寶云。婆
沙一百云。問。何故名宿住隨念智。宿住隨念
智是何義。答。諸過去生有漏五蘊。名爲宿住。
隨念勢力而能知汝彼故。名宿住隨念智。謂
此聚中雖有多法。而念力增故説隨念
漏盡者擇滅也 惠云。若涅槃名漏盡。漏
盡即是所證。通即能證智。若漏盡身中起。從
所依及證智立名
或漏盡身中所有智證 付此釋。所證何法

此六神通解脱道攝惠 堯抄。尋。唯解脱
道一念爲通體歟。光云。且言解脱。顯出障初。
理實亦容勝進道起。故正理七十六云。解脱
道言顯出障義。勝進道中亦容有故
此之四通俗智爲體 遁云。初三通縁色事
故。並世俗智。他心智通漏無漏故通五智。如
前已辨
五依四靜慮者 明五通依地也
初三〇縁色爲境 遁云。謂神境變化色香
味觸故。天眼觀色。天耳觀聲故。此三通皆
別縁色云云
他心智〇以色爲門 遁云。此明他心通。初
假色爲門。後但縁心境
謂欲修時先審 堯云。將爲觀他心。先觀
我心。爲觀我心觀我身相。謂若自心忿恚
時。依身相亦忿怒形故。觀依身忿怒形。知
自心忿怒心。若自心喜悅時。依身外相亦適
悅形故。觀依身適悅形。知自心適悅。如是
觀自心已。後觀他身心二相。准之可知之以上
 神云。先審觀己色心二相前後變異轉轉
相隨 問。心喜怒時顯形色委意如何。神
云。論云。問。他心智誰起。答。光一切入於第
四禪。得自在得天眼。起他心智。云何應起者。
初坐禪人。入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安詳出從
初以光令滿其身。以天眼見其自心意色。此
依色意識起。如是若與喜根相應心現起。意
色如酪蘇色。若與憂相應心現起。成如紫色。
若與捨根相應心現起。成如蜜色。若與苦相
應心。如黃色。若與瞋相應心。如黑色。若與無
明相應心。如濁色。若與信及智相應心。如
淸色。彼坐禪人如是以自身變分別色變。爾
時心光令滿他身。以天眼見他心意色。彼以
心變分別色變。以色變分別心變。如是分別
起他心智。以起他心智除色變分別。唯取
心事。如是以修行心淸白。或有苦知有苦。或
無苦知無苦。如是一切可知 遁云。論云。
修神境智等前三通時。思輕謂神境思
身輕擧
光謂天
眼思光明。近作遠想。天耳思聲。近作遠想。以
爲加行
若宿住通漸次〇 神云。先自審察次前滅
心。漸後逆觀此生十時分位前前差別。知結
生心。乃至能憶知中有前身一念命終心。名
自身宿住加行已成。爲無間道〇知前身命
終時。爲無間道。第二念爲解脱道 疏云。
憶中有已前一念之心已言論無之。中有前
一念者。中有初念歟 惠云。宿住先觀此生
十位。次方觀中有初心。即名加行滿。以中
有今生攝 問。初修宿住通時。憶知中有
前一念。爲加行滿。爲當無間道耶 光云。至
知前身命終時心。方名無間道云云問。論云。
乃至能憶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
云云答。光引婆沙殘文云。彼是前生命終心
故。能憶念知。名善成滿。解云。婆沙據無間道
起。説加行成滿。倶舍據加行落謝。名已成
滿。或滿言顯已成滿。正理・顯宗又同倶舍。或
可。論意各別。於已成位名無間道論云。已
成故非正成滿位也。雖有三解。並以爲無間
道多。問。付初解。婆沙何以無間道爲加行滿
耶。答。通體解脱道攝故。望通體以無間道爲
加行滿也已上
十位差別 遁云。謂從老年乃至嬰孩。及
在胎中羯羅藍差別之相
依無色地無如是能 惠云。六通加行者。
思輕。天眼思色。天耳思聲。無色無此等用。無
五通也 遁云。無色無生五通加行故不依
 堯。尋。宿住通憶過去宿生事者。憶過
去刹那刹那事歟。答。不爾。光云。應知。但約
分位漸憶。不約刹那。若約刹那。向前漸憶。憶
半生事。即便命終。豈能修至加行成滿
已上
未至等地 遁云。等取中間禪。亦以止觀
不均故
自下地爲境者 光云。一約竪明。作用寬
狹。境唯自・下。不通上地。勢力劣故。二約傍
顯作用寬狹云云 約傍者二三
聲聞〇二三千無數者 明眼抄。問。大覺
五通作意不作意時。但以無數世界爲境歟。
答。論云。謂大聲聞・麟喩・大覺。不極作意。如
次能於一・二・三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作用
自在。若極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千・無數世
 問。佛於一切殊勝猛利。不由加行。何
唯極作意時。於無數世界自在耶。答。極作意
亦佛易起歟已上 問。二乘五通境界。於横
 寬狹別。於過未遠近亦有差別耶。答。同知
八萬劫也。問。寬狹既不同也。遠近何無差別
耶。神泰云。何故凡夫二乘〇同知八萬耶。答。
現在鐵圍山障隔故。凡夫二乘知境別。過未
無山障隔故。凡夫二乘同知八萬。問。過未
無障隔。凡同聖八萬。亦可過未無障隔。小同
大無邊。答。如三界業力非想極八萬。二乘有
限力。亦極知八萬。諸佛無限力。是故知無邊
文 已上明眼抄
初三通〇縁色起故 遁云。謂神境通縁外
四處色・香・味・觸。天眼縁色。天耳縁聲。故皆
是身念住攝
宿住及漏盡通四念住攝 寶云。正理論
云。〇宿住隨念智。總觀前生分位差別。唯是
雜縁法念住攝。此論別。意各異故。如見道中
雖縁諦而得修者亦四念住。此亦應爾。各據
一義。亦不相違又云。漏盡如力。或法・或四。
應不定言四念住攝
謂眼耳識生得善者 遁云。此中有二意。
初云。五識是生得善。生得善者不許異地起。
今通既與二識相應。設許是善。亦同彼釋。不
得異地起。通既異地起。故知非善攝。次若
色界已下。約定相生證知非善。謂依定發通。
還從定出故云云 光云。五識是生得善。不得
異地起故。或色界生得善。不能生定心。以彼
二通唯定相生 問。二釋委意如何。答。於
初靜慮所繫之眼・耳二通。有上地所起與自
地所起之二類。其中爲顯上地所起二通之
限無記之所以。述五識是生得善不得異地
起故。爲顯自地所起二通之限無記之所以。
云或色界得善不能生定心等。已上
續本義意
又生得
善者。生便得故之法。眼・耳二通者。加行所得
之法。或離染所得之法也。可思之
通果無記 遁云。問。既惠是通。復何名果。
答。即通是果。無雍義。是通從定生故名果。持
業釋 光同之 寶師意。天眼・天耳二
通自性無記云云 第二卷本義抄在之 問。
二通既二識相應惠。二識在初定。何二通云
依四靜慮耶。論云。隨根説故。亦無有失。謂所
依止眼・耳二根。由四靜慮力所引起。即彼
地攝故。依四地通依根故説依四。或此依通
無間道。説通無間道。依四地故
性皆是善 續本義抄。問。於通果無記意
識五識相分之中。意識通果者。變化心發業
心是也。其化事發業二類。既爲神境通所攝。
下頌云。境二謂行化等云云若爾通無記耶。
答。於神境通。可有根本・眷屬二類也。根本
者。正縁行・化二事以為境。之定中惠云。餘四
通唯善是也。眷屬者。從彼定已後所起之發
業心。云神境通果能變化心力能化生一切
化事等是也。若爾者。約根本云善性。約眷屬
云無記也。可思之已上
第二天眼第二死生智明 死生智明得名
者。十力中死生智力者。知衆生死此生彼故
云云准之可知之 惠云。問。天眼即死生智。
如何天眼知現在。死生智知未來。答。據眷屬
説。天眼眷屬縁未來。或對宿住縁未來也。死
生智善天眼無記者。無記據根體善。即縁眷
屬説也
唯三名明 遁云。由此三能照了三障事
故。遣除三際愚故。或偏名明。故正理云。宿住
通憶念前際自他苦事。死生智通觀察後際
他身苦事。由此厭生死衆苦起。漏盡通觀涅
槃樂故。唯三種立爲明 神云。六中三種
獨名明者。如其次第。對治三際愚故〇又此
三通如次。能捨常斷有見。故立爲明。又此能
除有有情法三種愚故。偏立爲明 問。天
眼唯縁色處。不縁聲等。唯縁現在。不縁未來。
而死生智通廣縁三業。又縁未來。二通之行
相遙異也。何以天眼通爲死生智通之體耶。
答。凡死生智明者。是天眼通之眷屬。非天眼
通當體。所謂無記。天眼通觀見五趣有情等。
然後死生智通縁當來三業等事也已上續
本義抄
 惠
云。問。何故六通立三爲明。答。宿住縁過去。
死生縁未來。漏盡忻涅槃。故三有勝用。故立
爲明。後次宿住智明引空定。死生智明引無
願定。漏盡智引無想定。故立三爲明。智證即
明也 問。以三明治三際愚委意如何。答。
憶念自他過去事。除忘失前際之愚昧智。名
宿住智證明。觀察他身未來事。除不知後際
之愚昧智。名天眼智證明。見涅槃眞實樂。除
愛著現在之愚昧。名漏盡智證明也已上續本
義抄
治中際愚 遁云。由明智斷現在惑故。名
治中際愚
容有是眞 惠云。若以十智爲體。世俗是
漏。他心通漏無漏。餘八智半無漏。故言容也
 寶云。兼述是眞無學。有非眞無學。於中
是無漏者。是無學法即是漏盡一分。若有漏
者。是非學非無學法。即是宿住死生智明全・
漏盡一分
第三明三示道 論云。能示導得示道名
 寶云。示謂顯示教示之異名。導謂教導引
導之異名云云 示導者化他行。説法教化之
徳也
第一四六導者 問。於六通中。何此三名
示導耶。論云。此三種引所化生令初發心。最
爲勝故〇又唯此三令於佛法。如次歸狀・信
受・修行。得示導名。餘三不爾 光云。又唯
此三令諸有情。於佛法中。如其次第。神變
能令歸伏。記心能令信受。教誡能令修行。故
唯三種得示道名云云 惠云。神變現通令發
心。記心記彼心中念善惡事令信。此皆令發
心。教誡與説法名示導也云云 神云。言教
誡者。以所證涅槃教授誡勗令懃修學速證
涅槃。故名教誡
定由通所成者 光云。唯此定由通所成
故。定能引他人天利益果故。及取涅槃安樂
果故。由決定故。故名最尊 寶云。他心神
足有非通成故。非決定勝。教誡示導唯漏盡
通所成故。決定勝也
前二示導呪藥亦成 寶云。指事釋決定也
如有呪術名健駄利 光云。如有呪術。名
健駄梨。持此便能騰空自在。如神境通。健駄
是國名。此國所出名健駄梨。又眞諦云。有女
天名健駄梨。翻爲持地。此呪是健駄梨所説。
從能説女天爲名。故稱健駄梨 寶云。眞
諦云。有女天名健駄梨。翻爲持地。呪從所説
人得名
復有呪術 光云。復有呪術。名伊刹尼。持
此便能知他心念。如他心通。伊刹尼此云觀
察。又眞諦云〇 寶云。眞諦云。伊刹尼是
論名。是露形化道師所造。翻爲觀察。此呪從
所出論爲名 尋。藥成如何。答。眼仙藥勝
空自在之義在之歟
神名所目 光云。神名所目。唯勝等持有
神用故。從用爲名。由定能爲神變事故。諸
神變事説名爲境。此境有二。謂行及化
一行二化 遁云。一行二化者。行謂不變
本形。化謂變化異狀 惠云。行三是即質
化。如馬勝往上界化色觸二塵爲所依地及
籠。此身梵王來欲界化四塵爲所依地及籠。
此身下界方得見也〇此八化説離質
猶如飛鳥 運身之相者。或運三肘半及四
肘身。或運八肘身。或運十六肘等身。若陵百
踰繕那之空。若陵千踰繕那之空。若陵萬踰
繕那空也
二者勝解 光云。由勝解力極遠速至。又
正理七十六云。本無來去。何謂速行。此實不
行。但由近勝解行極速故。得勝解名。或世
尊言。靜慮境界不思議故。唯佛能了 問。
見光所引正理論文。云本來無來去。或云此
實不行。若爾者。於勝解通無遠行義歟。答。次
下文云。但由近勝解行極速故云云可有遠行
義也。但云本無來去。云此實不行文者。此處
生法則此處滅。彼生法則彼滅。更無有去彼
生處來此滅義爲言
三者意勢 惠云。問。擧意即至者。如前文。
度一極微名一念。如何遠方能即至。答。正理
論云。如日舒光即能頓至。若不然者。中間斷
絶。行義不成。擧心即現大身至彼 光云。
意勢通不許中間間斷。問。若非間斷。如至極
遠。度一極微經一刹那。如何擧心身即至彼。
解云。此讃極速。言擧心縁身即能至。然於
中間亦經多念。身微妙故非餘所見。大而不
停故能速至 此釋意。擧心身即至者。讃
嘆之言也。實存度一極微經一刹那之理。故
中間亦經多念爲言 又云。又解。第一刹那擧
心縁時。第二刹那隨方遠近現一大身。中間
續起。第三刹那方至彼處。又解。非從此處漸
行至彼。擧心縁時。不離本處。隨方遠近現一
大身。故説此身即能至彼 此第二第三釋
意。以擧心身則至之説爲本。會度一極微經
一刹那之難破也。第二釋意。初念小身住本
處。第二念大身居中間。第三念小身現遠方。
三念三身。第三釋意。唯現一大身故。是一念
一身爲言
以色界中無香味故〇一似自身化 遁云。
准此似言如化。外四境似自他身。准論名
自他身者。新云。於自身上化名屬自身化。若
化外人名屬他身化。又自身有質化。如梵王
下聽法。或離質化。如結巾爭爲羊等名化
 惠云。問。身在色界作欲界化。化香味不。又
身在欲界作色界化。化幾塵。答。婆沙説。色界
作欲界化。化香味不。若化不有成就香味失
 光云。身生色界化欲香味。而不成就。無
生上界成下香味。猶如衣服及莊嚴具。雖不
離身。化而不成就。有説。在色界作欲界化。唯
化色觸二處。不化香味。欲界八微不相離者。
據非化者説 堯抄。尋云。依身欲界者。色
界自身化他身化如何。又依身色界者。欲界
自他身化樣如何。答。依身欲界人色界自身
化者。化作似欲界自身天衆也。又依身欲界
人色界他身化者。似欲界他身色界天衆也。
次依身色界有情欲界自身化者。化似色界
自身欲界人天也。又依身色界有情欲界他
身化者。作似色界他身欲界人天也已上
第二明能所化 能能化心。所所化事

能化心從神境通生 惠云。此説解脱道出
障。是通體能化心從神通生。與通爲果。所化
事近與化心爲果。遠亦與通爲果。若言神通。
通即慧。神即是定。若言通果心。無障名通。即
是慧。與定爲果。通即是果。通果之心也
此有幾種一問差別云何二問依光意爲二問
可思之 光云。初兩句答初問。下十四句答第
二問
從神境通生變化心 光云。神境通後起果
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此據同時能起化
事。故説化心。不言通化。若據前後。通亦名
化。故婆沙一百二十二〇如是説者。諸所化
事。亦由通化作。亦由化心。謂神境通道無間
而滅。化心與所化倶時而起。雖倶時起。能化
心唯是通果。諸所化事是通果及化心果云云
 明眼抄。問。十四能變化心可化聲處耶。論
云。若欲界化。外四處除聲。若色界化唯二。謂
色・觸問。化人發語豈非化聲耶。既化四處。
何不變聲耶。答。泰法師引多證立變化能發
語。光云。法師未委〇聲由擊發。不可言化。以
間斷故問。此釋意如何。答。私云。先以化心。
化四大種差別。爲發音聲因。而以發表心。令
其動擊而發聲。故非是化也。故云。以間斷故
也。意云。由前大種故。非無而忽有。亦由擊方
發故。非初化心所化也已上 惠云。以化心不
化聲。別有發語心發語
初定果有二 惠云。問。第二定作欲界化
心。與初定作初定化心。何勝何劣。答。若約
地。即初定化心勝。欲界化心劣。雖依二定。以
化心屬欲界故。若約所依定。即欲界化心勝。
以依第二定故
從淨自生二者 此生言。亘能・所也。謂化
心從淨自二心生能生二心爲言遁云。初念化
心。從淨定生。第二念已去。從自類生。最後一
念。能生淨定
此心必無直出觀義 論云。如從門入還從
門出
問發語心起 遁云。此問意。發語心與化
心別。既起發語心變化已無。應無其身。以化
身從化心有故云云
有死留堅體者 寶云。明留化至命終後
 光云。初解。化骨鎖身。令久時住。既云留化
身。明非本身骨。第二解可知〇前解爲正
 遁云。婆沙有説。有留化事。有説。無留化
事。如是説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葉波已入
涅槃。准此論及婆沙。咸言入涅槃。然餘處言。
入滅盡定。待慈氏出。與此不同已上 惠云。迦
葉。大乘言入定。此論言。死後至慈尊再現十
反。是本願力也云云 神云。非化主命現
在時。能留化身令久時住。亦有令住至命終
後。如迦葉波留骨鎖身。不留肉等 問。迦
葉留身因縁如何 神云。婆沙一百二十五
云。曾聞。尊者大迦葉波。入王舍城。最後乞
食。食已登雞足山。山有三峯。如仰雞足。尊者
入中。結跏趺坐。作誠言曰。願我此身幷納
鉢杖。久住不壞。乃至經於五十七倶胝六十
百千歳。慈氏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時。施作
事。發此願已。尋般涅槃。時彼三峯便合成
一。掩蔽尊者。儼然而住。及慈氏佛出現時。將
無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諸衆曰。汝等欲見釋
迦牟尼佛杜多功徳弟子衆中第一大弟子迦
葉波不。擧衆咸曰。我等欲見。慈氏如來。既以
右手撫雞足山頂。應時峯坼還爲三分。時迦
葉波。將納鉢杖。從中而出云云又云。解云。杜
多此云除棄。謂由著糞掃衣常乞食等。除棄
貪欲故。云杜多云云
初多心一化〇 寶云。明能化用心多小
云云 遁云。謂初由多念化心。方能作一所化
云云 寶云。正理云。初習業者。由多化心。
要附所依。起一化事。習業成滿。由一化心。能
不附所依。起衆多化事。述曰。所依謂非化物
云云 光云。所依謂木石等云云 神云。習成
滿者。由一化心。隨欲化生車・歩・象・馬多少
化事云云
餘生得等 等言等業得等歟
如鬼神等 論云。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
亦能爲自他身化。於十色處化九。除聲。理實
無能化爲根者。然所化境。不離根故。言化九
處。亦無有失云云 遁引論畢云。准此。修得但
能化四境。謂附根而住。以不根離故。生得化
九處。以不離根相離故。理實已下。是論主正
文也云云
釋曰天眼耳者 謂眼耳邊 或本云。眼
耳通云云 科文 此一段爲四。初出天眼耳
體用。二此名天者下。明名天所以。三天眼
有三下。出三類。四唯有修得下。明修得。眼耳
中有三。初明恒同分。二又無缺壞釋無缺三
能取下。釋第四句寶記意論云。天眼耳根。即四
靜慮所生淨色。謂縁光聲修加行故。依四靜
慮。於眼耳邊。引起彼地微妙大種所造淨色
眼耳二根。見色聞聲。名天眼耳 惠云。謂
四本定地。淨色爲體。由彼入定。引得淨色。依
此三根。能發二識。能見聞遠色聲等也
此名天者 正理論云。如是眼耳。何故名
天。體即是天定地攝故。極淸淨故。立天名
 論云。如是眼耳。何故名天。體即是天定
地攝故 遁云。雖自有天。非定地攝。而
定地攝必是天故。所以將定故攝爲因證天
天眼有三 寶云。前二有兩釋。天之眼耳。
名天眼耳。是依主釋也。若天即眼耳。是持業
釋。第三是有財釋。實非天眼耳。今取天眼耳
如輪王 論云。如藏臣寶菩薩輪王諸龍鬼
神及中有等
唯有修得〇恒是同分 光云。修得眼耳主
能見聞故者。釋恒同分。以天眼耳識必倶故。
恒名同分。處所必具至一切有情者。釋無缺
左右二眼。處處必是具。無翳無缺。如生色界
一切有情
能取被障 惠云。肉眼見遠。天眼遠近皆
見。肉眼有同分・被同分。天眼唯同分。肉眼見
前。不見後。及不見左右。天眼前後左右皆
見。肉眼見障内。不見障外。天眼内外皆見。肉
眼見麁。不見細。天眼二皆見。肉眼見晝。不見
夜。天眼晝夜皆見。肉眼見明。不見暗。天眼明
暗皆見。肉眼有翳缺。天眼即無也
總有五種 光云。總有五種。一修得。由修
定得故。二生得。生彼處得故。三呪成。由呪力
成故。四藥成。由藥力成故。五業成。由業力成
故。曼陀多王及中有等諸神境智。是業成攝
〇曼馱多此云我養 遁云。二生得者。如天
龍及飛烏等 明眼抄。問。業得・生得同歟
異歟。答。然以天龍等變化。光依婆沙云。生得
也。他化天化五境。云業力化云云問。天趣通
爲生得者。何他化自在天化五境。光釋云
彼由業力令他化作耶。答。天趣・鬼趣處所之
法。有此通。即説此爲生處得通。若有一類別
人。由業所得。名業得耳。然以生得對修得。通
亦名業也。問。其業得者。異熟生歟。答。不必
爾也。頌云。餘得通之性故也。而言業成者。由
業增上。果亦名業成也
四者占相 光云。占謂占卜。相謂觀相。能
知他心云云
所餘〇唯有三種 光云。謂餘天眼・天耳・宿
通三類各三。謂修・生・業以難成故。非呪・藥・
占。謂眼耳鈍故。非呪藥成。占相唯意。亦非眼
耳。身雖是色。以相顯故。神塗藥可以飛行。不
同眼耳知過去難。所以宿住非呪・藥・占云云
神境等三若修得者 光云。若據修得。三
善二無記
皆通三性 人中都無生・得通者 光
云。人中都無生所得者。以占相智所覆損故。
有他心智及願智等所映弊故。餘五皆容有。
隨其所應。本性生念業所成攝故
於地獄趣 寶云。依婆沙一百一云〇如契
經説。地獄有情互相謂言。奇哉。自誤。我等過
去曾聞。沙門婆羅門説。諸欲過患。能引未
來可怖畏事。汝等應斷。我等雖聞。而不信
用。今因彼欲受斯劇苦云云
通餘四趣 寶云。依婆沙一百一云〇傍生
有生處得智。憶宿住事〇評曰。應作是説。能
憶多生。如狼憶知五百生事。鬼趣生處得智。
知宿住事。並如傍生説云云
呪藥二種通人鬼趣 正文云。光記有多解
之中。云呪藥通人天鬼畜云云今何除畜已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