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 (No. 2251_ 快道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100] [Prev]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但云梵天未辨初禪三天差別。彼經自元
如是故。今依分明義
十八左論曰名爲法施 此中等字光記有
兩釋。約三藏。據十二分教。是義門不同於
體無有妨。故正理論以十二攝三藏。然今
論約十二分教爲正。由是舊論十三(三
十二右)
曰。
修多羅等十二部正教如實道理。無染汚心
顯釋文義。是名法施。若雜心論主。約合門
唯爲經律論。彼八六左曰。於修多羅毘尼阿
毘曇眞實分別。不著名利廣攝衆生是名
法施。有人云。光記各有據。竝存者未精。梵
本據十二分彼舊論明。況正理云等餘十
一廣釋。何可交三藏義。又寶疏辨法施法
供養別。其意斥光記依集異門足法供養文。
今詳。法施法供養互有寛狹。然但能者意樂
受者意樂差別。不關法門物。故婆沙二十九
十八右云。若爲饒益故爲他説法。他聞法已
生未曾有善巧覺慧。如是名施亦名供養。
若爲饒益故爲他説法。他聞法已不生未
曾有善巧覺慧。如是名施不名供養。若爲
損害故説譏剌他法。他聞是已住正憶念
歡喜忍受。不數其過生未曾有善巧覺慧。
此雖非施而名供養。若爲損害故説譏剌
他法。他聞是已發恚恨心不生未曾有善
巧覺慧。此不名施。亦非供養。又十七右財施
與財供養亦復如是。故知但是由用心別。
非據法財。若爾以集異門法供養經律論
爲法施。亦無有害
十八左今釋經中順三分善 本説未考。舊論
曰三種業類。分是福解解等。此有三數名
三分帶數釋。順是能順。三分之順故名順三
分依主釋。此業即善名順三分善持業釋。
問。婆沙六十五右釋順決擇分亦名善根曰。
聖道涅槃是眞實善。此四與彼爲初基。爲
安足處故名爲根。準彼善言應屬所順。答。
善根名隨處不定。今定能順。論言此善生已
等故
十八左論曰後當廣説 此中分言。光記爲
別義而有三釋。初能順三各別故。次所順三
不同。後合初二。今云。後二非也。違下論二
十三六右分屬能順故。初釋雖爲能順得。
而爲三別亦非也。若爾不應言隨一名
分。故下論云見道一分決擇之分故舊論十
二十
五右
云。於見道中隨約一道故名爲分。
正理六十一十一右云決擇中一分。顯宗三十
十左亦爾。準彼。分是分段各別義。而屬所順。
人天福中一分。見道中一分。諦解脱衆徳中
一分故名爲分。又婆沙七十五右曰。順福分善
根者。謂種生人生天種子。生人種子者。謂此
種子能生人中高族大貴。多饒財寶。眷屬圓
滿。顔貌端嚴。身體細軟。乃至或作轉輪聖
王。生天種子者。謂此種子能生欲色無色天
中受勝妙果。或作帝釋魔王梵王。有大威
勢。多所統領。順解脱分善根者。謂種決定
解脱種子。因此決定得涅槃果。順決擇分
善根者。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準此分是因
義。順是引生義。資益義。順生益於決擇四
諦之因種故名順決擇分
十九右頌曰文數自體 簡不如理故言如
理。言三業者。身語意三。列位如是。言能
發者。隨應能發彼三種業心心所法。即受
想行識四種蘊。并者兼會義。三業各兼之
故。上兩句總擧體。言如次等者。書印二倶
身業竝能發。算文二倶語業竝能發。數一意
業竝能發。如是五種爲二二一之三。如次
配身語意三業。其能發三皆取之故言如
次。此五種。舊論曰。字。印。算量。文章。數。婆沙
云書。數。算。印。詩
十九左論曰有覆及劣 準諸染汚有罪有
覆善無漏法亦是無罪無覆自成。智者所欣
求故。不障解脱道故。然論略者。以諸準
釋當了知。故是勸思惟
  寛政二戌正月二十日至二月五日夜子
時記此卷了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卷第十八終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卷第十九
 豐山寓居上毛沙門快道林常記 
  隨眠品第五之一
初右分別隨眠品 釋隨眠名光寶不同。光
記離隨與眠爲微細隨增。記二十十九左
論二十十五左微細。二隨增。隨縛。隨逐四義。
言後三隨義。初一眠義。寶疏微細隨縛。寶古
本作
縛爲正。
今轉非也
隨逐三義通各爲隨眠義。今詳。寶
疏爲是。下論婆沙五十初左入論上十二左
心四十二左竝通説未分別説。況雜心名使而
出四義。故寶疏爲是。光記非也。義不通故。
無文如是説。又違大乘義。成唯識九五右
逐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基
疏九末二十
九左
釋後云。眠是增義。準彼微細。總
行相麁細分別爲ーー。餘三義縛逐增竝是
眠義。湛惠云。光記亦順此論者非也。如下
具記
前言世別隨眠有幾 此中有二。初牒前
標業由惑感有。後作二問起頌。初問業
由惑所以。後問隨眠體數。光記來由及總分
科爲是。而頌前分文未具。又寶疏隨眠本故
對未。光云約勝。義同也。光約初者。寶云
品初。義終同也。又寶總分文中。開義門分
別。及五蓋二科爲大莭非也。此頌前文。次
頌文。長行竝同雜心。但彼約七隨眠爲異
而已
一堅根本自界地故 今論全同雜心四
列十事初右也。能堅隨眠。所堅根本。即煩惱
得。雜心云根堅固。今欲令分能所堅言堅
根本。五中業與有相違釋。故正理曰。能發
業有。發起能招後有業。欲顯於發有遠
近標云業有。於釋云招有業。光持業義非
也。六中正理云攝資糧。與具義同。故舊論
云。圓滿自資糧。八中舊論云引將識相續。
此即引後染識等流相續。十中寶初釋。界爲
因義非也。後釋可也。正理四十五初左此十
事更加六爲十六事。彼云。生依麁重。能辨
所依中無堪任性故。五憎背功徳。性相能
違諸功徳故。六爲厭訶本發智所。厭訶
身語意業故。八擁解脱路。棄背親近正説
者故。十二植衆苦種。能生一切生死苦故。
十六攝世非愛諸增上果。因此外物皆衰變

初左此略應知無明是疑 問。小乘中。發智。
六足。婆沙。入論。四諦論。舍利弗毘曇。雜心。
法勝。甘露味等諸論中。未見有六隨眠説。
況契經説。若依大乘。智論第三二十
一右
瑜伽第
初丁五十五七右五十八三右八十九七丁
法七初右等説爲六根本。今何言六。答。於小
乘宗。契經説爲七。故諸論皆據七。今爲六
者。欲貪有貪體同故合以爲六。是顯論主略
説。故言略應知。顯無經説。次問何縁經説
七而會相違。問。何故如是次第。答。準經七
隨眠次故。而疑前有見爲分差別。謂見疑
唯分別。餘四種通二故。若大乘諸論。列次。
數異。如成唯識疏六末初右義燈五末六左
會也
初左頌説亦言於境隨增 舊論十四初左曰。
偈曰。謂如欲瞋。高慢。無明。見。心疑。釋曰。如
欲者。顯餘惑與欲同由境界隨眠故。此義
後當説已上譯語綴文易了。正理論破此論
曰。經主於此作如是釋。頌説亦言。意顯慢
等亦由貪力於境隨增。謂契經言因愛生
恚。如瞋由貪力於境隨增。慢等亦由貪故
復言亦。此釋無理。非文意故。謂此本爲標
數列名。不明此因彼於境隨增義。今詳。
亦字爲滿句言。若必欲令此有別義。更爲
方便作無過釋。謂瞋如貪雖有多類。而
可總説爲一隨眠。慢等亦然故復言亦。或
此爲顯如貪與瞋行相不同。是故別立。如
是慢等行相雖同。餘義有殊故亦別立已上
顯宗二十五初左但説自義邊。湛云。各據一
義亦不相違。今詳。正理有多不慶。此本世
親造。頌作者兼含此意説亦聲。何云非文
意。又爲滿句者。此不可許。前後頌置與幷
及。或置二及以滿足句。更無以亦故。又多
數爲一者。此亦應非文意。爲標數列名故
招自言違失。亦復一向不顯彼此義。若許
此義不可許彼義。彼此異因不可得。亦復
貪瞋連列。則瞋由貪隨增既顯。何用多類爲
一義爲。又約行相同不同不可然。以行相
異故別立。例行相同法。豈有此理。故論主
判爲勝處矣
初左及聲顯六體各不同 正理四十五
(三左)
曰。及聲
爲顯釋據相違。或顯總攝隨眠類盡。顯宗
二十五初左全同。彼約二義。六合釋中是相
違釋。故光記三左云。於六釋中相違釋也。寶
三右云。及是相違釋。此竝同基師中邊疏
十九右釋句中及。云若作及言。於六釋中
顯相違釋。必勿謂句中無六釋焉
初左若諸隨眠有七隨眠 下二會經七。寶
科名爲正。光記未足。此頌疏文以經難六
故。七隨眠出雜含十八五右增一三十四
三右長含九七右十上經同十四右增一經。竝云
七使。其列位悉如今論。經説如是。由是世
親已前造論。悉約七未見六使説也
初左頌曰爲遮解脱想 初句正答。明成
七。下三句辨所增名體。於中初一句正示
名體。謂有貪標名。上二界者出體。準此欲
界貪名欲貪自成。故不別顯。後二句叙有
貪別立由。二句即二因。光三左釋第二句有
二解。初釋非也。非文意故。後釋可也。而
未盡。但言名異故。又就欲貪不別説兩
解。初釋爲是。順下論故。後釋非也。又下二
句約名不名遮表未可也。寶疏釋初二句
爲是而云。第三句釋有貪。第四句釋立有
因者非也。但是於上界別立之二因。如下
論文。湛公光三
解者非也
初左論曰七疑隨眠 釋第一句中有二。
初正釋通難。二何等下明七名。三欲貪下
決擇名體。此即初二也。此七中初二唯欲界。
後五通上界。故二貪中間説瞋惑以顯差

二右欲貪隨眠三根相應 自下三決擇名
體。此一章光寶等多失旨。若檢舊論。雜心。
法勝。婆沙等論以分文得義。應無誤。雜心
論四三十
丁左
曰。問。彼使爲心相應爲不相應。此
何所疑。二師異説故。毘婆闍婆提欲令不
相應。育多婆提欲令相應。於此有疑。答。
相應。六卷法勝毘曇三十左曰。問曰。諸使爲
與心相應爲不相相。毘婆闍婆提説心不
相應。是故生疑。答曰。決定相應。何以故
    爲心作煩惱 障礙淨相違
    諸妙善可得 故非不相應
爲心作煩惱者。若使イヽ決定不相應者。不
應爲心作煩惱。應如色等境界。然爲心
作煩惱。如説貪欲穢心。以此言故當知
相應。障礙者。若使イヽ心不相應者。善智生時
不應障礙。應如虚空不作障礙。今爲障
礙故知相應。淨相違者。若使イヽ與心不相應
者。使應與善不相違。不相違故則應非
過。然爲過故當知相違。若相違者故知相
應。諸妙善可得者。若汝使與善相違。心取
相應者。使恆相續。於中善應不能得起。現
見善法能得起故。是故諸使非不相應是
相應也。四卷法勝二十左及雜心竝頌與釋皆
同之也。今分文。此論大爲四。初總兩關問。
二叙有部義。三經部能破。四論主讃取經部。
此即初門也。此中。之即言顯依主持業。初
關於持業出違教過。既云幷隨眠斷。幷斷
所顯。貪與隨眠別體明白。後關於依主出
二過。一應體是不相應。言與貪別體故。若
爾亦便違本論。發智第三八右曰。古來發智六
(四右)云非也
欲。有。貪。慢。隨眠。三根相應。除苦憂根已上
今約要除有。慢。彼文既云相應故。知非不
相應有云。契經者。大母經也。是説第三果向人。五
根五力云出離方便。彼者。指第三向人。由此
者。五根
五力
二右毘婆沙師是相應法 婆沙第五十二右
曰。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不相應隨眠説。
問。隨眠皆與心等相應。如何言依不相應
説。答。此中於得立隨眠名。得隨眠故説名
隨眠。豈不違經者。爲通前經設外人徴。
光記爲大衆部非也。如火等者。地獄火。天
上樂觸。苦等者等樂。舊論十四二右曰。譬如
地獄苦。天上樂。乃説火苦
二左何理爲證是相應法 是爲示理證設
徴。光云大衆部徴非也。上來未叙大衆部
所立故。以諸至終。即法勝師順成及質文。
如前引之。初標三因。次如次釋三因。後結
成。光記三釋。第一各配義爲正。後二非也。
不順綴文故。不會理致故。違乖法勝故。
寶各
配也
然湛公但取光第三。彼云。以順舊論
故。彼論曰。云何得知。由隨眠起心染汚故。
能爲障故。與善相違故。由心爲隨眠惑所
染汚。未生善不得生。已生善亦退故。初二
釋非也。標釋文言不殊故已上。〔舊論上云
由。下云故。故湛
惠謂一由以唯爲
第一因釋非也〕
今詳。未見法勝等論故致
此管失。如舊論者。與此論同。何可成證。
又文言不殊者。是疎略。力能與以諸故互
無之故。如婆沙四十九十左標見是何義。答
推度故。釋言推度故者。謂能推度故名爲
見。成實論第十九左云。於五蓋中名爲欲
欲欲欲名欲欲。此等何爲。況彼法勝論亦
於其要句標釋同
二左此皆非證隨眠所爲 舊論曰。經部師
説。此義非證。若人執隨眠惑不與心相應。
此三義不執爲隨眠所作。但是上心所作。
準舊論文。是經部師計度大衆部意。以破
有部故言若許者。由是今文雖云隨眠非
相違。舊論及正理四十五十三左叙此文竝云
許隨眠體是不相應。況正理言此中經主先
叙法勝説。後斥此。言此皆非證等故。彼論
十四右叙分別論者計當大
衆部
云。且分別論執。
隨眠體是不相應。可少有用乃至然犢子部信
有去來。執有隨眠非相應法。又解。是正經
部所立破之。故云非相應。非言但遮有部
相應。非表自是不相應。故舊論云不與心
相應。不言有最上。是唯遮他。不爾應言與
心不相應。正理不言若寫誤。牒此論故。若
不非通用也。然光記。寶疏爲大衆部者非
也。不順若許者故。違舊論故。又此論隨眠
所爲下。脱二句八字。謂但許三事是纒所
爲。此結自義也。故正理五十四十三
左終
有此八
字。舊論亦有但是上心所作言故
三右謂自體上差別功能 功能差別。竝種子
異名。論四十六左光記四五五右論十三十右
二十
三左
竝爾也。今光記云煩惱種子異餘種
者非也。彼前不違理。何忽自相違。寶疏五右
功能不同。名爲差別。語寬不指南。此但前
後相續變異爲差別。故論四十六左云何爲差
別。謂有無間生果功能。正理三十五八左
經部曰。即此無間能生果時功力勝前説
名差別。寶十三(二
十左)引
又成唯識二十三左云。種子
者。於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
三右如念種子是證智生 光記別釋證智
作重增三解。初五後意相應。六識體一故云
後。次更加定智。後更增五識相應。此三竝
現量故名證智。因明疏一二十
三左
云。明證衆境
親冥自體故名現量。亦名證量。二十唯識
眞諦譯本八左云。一切量中。證量爲勝。光如
念下。次總解文意有二釋。初約智。念別心
所。故言證智倶起念。加釋倶起念三字。此
有疑。通釋有二釋。初但約智與念二前後
各有。次總約一聚落。兩釋竝約强勝。大科
第二解異長途。總心心所記持境皆通爲
念。證境通爲智。然湛惠。光釋總
爲五解麁也
此光釋。依有
部心所數多別體。若依經部。正理論十一
十左云。離心無別心所。又分無家出四家。或
三。或四。或十。或十慢四。此四家中。後二家
立十大地法。有念慧別。光初二釋皆此意。
依前二師。如第二義。通一切名智名念。
念智是假法故。寶疏同光約念智別中第二
釋。今詳曰。經部設不立念智體。今對大衆
部故。且許此引共許喩。由此光記初二釋
爲勝。後釋大異通途。而前後行相各別。亦
不免前後不同難。問。何以知證智言顯倶
時念。答。正理四十五六右承此文曰。實念從
先證智倶起念生能生後時憶智倶念。準彼
可知。問。彼正理出所立法不成過文。故言
喩於法相去極遥何耶。答。彼以有部意顯
他所立法不成。然今對大衆部。無別體共
許喩。無有相違。故以念種反難大衆部。又
設對有部。何得有失。汝言差別功能彼自
體倶生。然無離前後念體別有彼功能體
三右若爾六六貪隨眠故 舊論十四云。若
當今
若爾也
隨眠非相應非非相應。於六六經
中此義云何云云雖牒兩端。意難簡相應
也。光記意。隨眠爲種言若爾。於義無失。而
異造主意。六六經出雜含十三初右而無此
文。蓋闕脱乎。正理論四十五九左云。對法諸
師咸作是説。貪欲等體即是隨眠。如契經
言。若觸樂受便生歡悅慶慰耽著堅執而
住。即於樂受有貪隨眠。此中隨眠聲即説
歡悅等。準彼。雜含第十七十三左説於三受
有三隨眠。彼曰。以彼愚癡凡夫不了知故。
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
故爲貪使所使
三左言貪分二二界中貪 下釋下三句頌
有二。初正釋頌。後準顯欲貪名體。初中亦
有二。初釋第二句。二釋下二句。就釋第二
句亦有二。初牒前。釋有貪二字示名。兼
擧欲貪名爲準顯基本。後此中下。釋上二
界言示體。有問有答。光分科非也。
寶科爲勝也
此名下。
釋下二句。明於彼立因。初問。彼貪下答。此
有三。初正釋下二句示二因。二此中下別
釋有名。三由此下總結。初中有二。初釋第
三句。二釋第四句。於初有標釋結。於後有
標釋
三左又由有人非眞解脱 非上二界悉起
解脱想。故舊論云於此二界中。即計無想
定。論五三左曰。修無相定爲何所求。謂求
解脱。彼執無想是眞解脱。爲求證彼修無
想定。此唯異生。得聖者如見深坑。初因總
上界定。後因別第四禪無想定。又解。總於二
界執。故正理論曰。於色無色起解脱想。入
論上十三右曰。靜慮。無色。如四禪比丘執四
禪謂四果。無色亦可例知。後解爲正
三左此中自體立有貪名 舊論十四三左曰。
有者謂身體。即五陰。今約自身五蘊體簡
外境。定貪皆内門故光寶
不異
正理立別義破此
論。彼曰。夫言有者。是生身義。此則顯示欲
求解脱。於一切有不應希求。經主於斯復
作是釋。此中自體乃至立有貪名。此釋與前
義有何別。謂前已説。上二界貪多於定境
内門而轉。又説有人。於色無色生身有境
起解脱想。則爲已説定。及生身皆得有名。
倶自體故。詳經主釋義イイ不異前。但構浮
詞似有少異已上成實十九左貪相品云。是
故佛説是處名有。有名爲生。若無貪則不
生。是故別説有貪。今謂。此二段有差別。一
離合異。謂上別爲二因。下合爲自體。二義
有隱顯。謂上有爲自體未顯著。故更顯此。
三爲合本説更作斯釋。故言故説等。勿妄
破斥。今詳正理釋未盡。於一切有不可
希求者。何得通三有釋此
三左於本論中復分爲十 是顯非經説殊
標本論。然光記十二右寶十二右竝爲經説誤
也。於小乘經中何處有之耶。有云。於發智
論有十隨眠名。今按。彼論中無有如今十
隨眠。彼五十一右雖有十隨眠名。而彼於九
十八中分別隨增具闕。全非五鈍五利。彼
曰。此中欲界異生。聖者幾隨眠隨增。幾結繫
耶。答。異生九十八隨眠隨增。九結繫。聖者十
隨眠隨增。六結繫。問。若爾出何論。答。於發
智。六足。婆沙等中。未見五利五鈍立爲十
隨眠。故諸論中品類一(五右)入論上(十
三右)婆沙五十(九左)
於七
隨眠復分爲九十八。曾無約十隨眠。蓋文
殘闕。又施設論乎。現流殘缺故不可知之。
又推尋九十八本原則是五鈍五利。不據
五鈍利不得成數。故知義イイ容有。況諸論
發智三初左
界身一初左
説五見故。然妙音甘露味論上
二十
三左
九十八隨眠見修五部廢立已而云。略言
實十使。列五利五鈍。準知本論脱彼語乎。
又品類足三九右於欲界繫三十六隨眠中。十
見苦所斷乃至廣説。依彼其十全如今。雖體
寬狹餘未出彼名。故言本論説
四右頌六由見異十見取戒禁取 問。後二
何故倶名取。答。如四十九十六右廣説。光二十
五左引
雜心四四右子註曰。二取梵音中。亦可言摩。
亦可言疵。有竊取義。選擇義。雖實與理
乖而意存求宗。故言選擇。所受非道。故言
竊取。由此理甘露味論上二十
三右
譯語見盜戒
盜。問。何故諸論皆於後二除總名見言。答。
顯前三見行相勝。後取行相勝。如具下辨
四右見行異 行者謂行相。即行解。寶疏。七右
頌疏竝云行解。便得旨。然湛惠云。此中行
者。行相非謂行解。故婆沙四十六初左曰。以
行相。界。部差別而分別之。今詳曰。行解者。
唯心心所縁境作用。行相者。有二種。一影
像名行相。二行解名行相。若依小乘其影
像無有別體。不離心等即能縁攝。依大
乘者。有別法爲所縁境。此等分別如光記
一餘三十
二右
第四四四右述記三本三十丁義燈三
六十右等。而彼婆沙云行相即呼行解。故入
阿毘達磨論上十一左曰。依界。行相。部別。謂
貪諸欲故名欲貪。又十二右云。行相別者。謂
我我所行相轉者名有身見乃至廣説。雖標
行相。於其釋義但是行解。勿致局情
四右又即所説説九十八 即者不離義。即
於前段起後故云即。如前即上所説。若爾
應言十種。何云六耶。答。顯隔段置又言。
由是正理。顯宗云。如前所説六種隨眠。然
舊論曰。復次此十隨眠惑。於阿毘達磨藏中
更立爲九十八。彼十言似誤而未必爾。何
者彼長行及頌其綴文大別。蓋梵本異。故彼
長行初亦云是所説十惑等。於最後有今
頌初二句義也。而大義二論無妨。何故標
本論。其本論何。謂婆沙五十九右曰。佛惟説
有七隨眠。如何强增爲九十八。爲遮彼意
有若文字沙門云離佛所説終
不敢言誰有智惠過於佛者
廣七隨眠爲九
十八。謂依行相。界。部別故。由是標本論
顯非經説。本論者。發智三二右曰。九十八隨
眠者。謂欲界繫三十六隨眠。色無色界繫各
三十一隨眠。品類足三八左辨隨眠品等也
四左論曰無色三界 今分文節。此一章大
爲五。第一釋初二句成總數。第二且於下。
釋次四句明欲界三十六。第三色無下。釋
後二句明上界六十二。第四由是下總結本
論開九十八意通疑難。第五於此下。明九
十八見修斷。就第一中初總釋。謂於下別
釋。此有二。初釋行別。後即此下釋部界別。
亦有總別。初總釋。部謂下別釋。此中有部
界二文。就第二中大有五段。一正示三十
六。二前三下見修分別。三如是下重辨十惑
五部通局。四此中下明五部斷相。五如是下
約六惑明三十六。就初正明三十六有
三。初示五部各自數。初總釋。後別釋。正釋
第三第四句。二即上下明十惑具闕。初總
判。正釋第五六句。後謂見下別釋。三如是下
結數
五右如是已顯及修所斷 於前段深推尋
當此通局顯。而重欲示其所顯相。故言如
是已顯
五右此中何相名修所斷 正理有破如光
寶引
彼意言。此問就前十惑五部所斷尋求其斷
相。而答文未盡理。何者夫五部惑中有二。
一迷理。二迷事。貪瞋癡慢四是迷事惑。餘六
即迷理惑。此亦寶(九右)
終有此四句
有親迷有重迷
等云背
上使
貪等三及相應無明。迷事修惑邊是
親迷。若是縁見道迷理惑起邊重迷。非直
縁理而縁縁彼惑故爲重迷。邪見。疑。獨頭
無明。是親迷諦理故是親迷。身見邊見二取
四通二種。然世親言縁見此所斷爲境故。
唯顯重迷惑未顯親迷惑。謂親迷惑應但
言見此所斷。不可言縁彼見此所斷惑爲
境故 是正理中
略不難也
又遍行惑縁五部。謂居自當
部而通縁餘部故。若但言此諦所斷爲境。
若下身邊等縁集等爲境。則亦應言集所
斷耶。全無此理是正理
初難
又滅道下邪見。疑。無
明六無漏縁惑。是縁非所斷無漏法。而言
縁見此諦所斷。不縁彼可斷法無漏縁惑。
當言何所斷耶是正理
第二雖
光記救意。今論約十
惑明斷相。而巧作文。重複讀之。一除所斷
言。但縁見此爲境。二縁見此所斷爲境。
所難法皆初攝故。此論盡理。正理誤解文。唯
約一邊。此論重複讀之常事。如彼根品明
二十二根界繫。頌曰欲。色。無色繫。如次除
後三兼女。男。憂。苦。幷餘色。喜。樂。正理師亦
是如是也。寶疏意。此斷相唯約後四煩惱。
此中言指餘貪等已下。是與光別。由是全
如文得意故唯局四惑重縁。故言縁見此
所斷爲境無有妨。然正理師。混科節。通
十惑以致難。豈非誤解論。次破光記意加
文救故。對正理任文解却非也。猶其救義
未盡。他界縁惑失攝在故。圓暉評光寶曰。
此中者。光法師解云。此十隨眠中也。寶法師
云。此論前文。將五見疑配四諦竟後。言餘
貪等四各通五部。則有此問故知。此中者
此貪等四中。寶解爲善之也已上麟記。暉鈔
隨信隨釋。湛惠斥寶信光。何者雖加字順
舊論故。有人亦依光。而寶疏破言加字非
也。唯是重複讀文。非加字。餘義如湛惠。
又有別立一解。取光寶兩師意云。如是已
顯下爲起問結上。已顯起盡如是。應科
結前問起。問起通十惑。答中重迷惑。別
斷相難知故殊答之。以影親迷惑。是文見
相。雖然巧見文兼有重複義。然正理難全
不當矣。今詳。諸註皆未精。須依同本異譯
舊論以了此論。舊論十四四左曰。於中何相
見苦所滅乃至何相修道所滅。由見諦相彼滅。
及能縁彼彼滅是
重迷也
故説見諦滅。所餘名修道
所滅。準彼縁由見此所斷。及爲境名見此
所斷。縁者由也。如處處問中。云何縁。是譯
異耳。非縁慮義。此者。指苦集等各自。舊云
彼。言異義同。所斷者。是親迷惑。爲境者。謂
彼見此所斷爲境也。故舊論云能縁彼。然
正理師不分句。依主意解文致破。豈得可
當。光師救釋義イイ雖通不順文。何者於長
行。無如是致除不除讀文。如頌者。從本
勘故人皆諾之。長行散説。何有此理。又違
舊論。汝以令爲境言不通兩處故。若見此
言通所斷與爲境二種。應有如是讀。而
有除中間得義乎。寶疏逼難妄分文。全
非論意。此一章悉約十隨眠三十六。何唯
據四。復前段通十惑無何簡別。無由得
唯四解。復唯約四辨此。其益何詮。若唯四
者。何故不言此四言此中舊論亦云
於中
復衆賢
於梵典約十惑。蘇萬多七十二轉音汝未
曉開。何以科節可爲反質。明知此十中。湛
公開舊論可稱。光釋全順舊論者未精。其
餘義非。思可知。問。梵本如舊論者。正理師
不可致難。然就梵本有此難何。答。舊論
明有及言。蓋正理師所覽梵本脱及。梵言脱
遮一字。若有之無難故。梵本有脱誤等以
此方可知。又如彼品類足十三五右有身見
及彼相應文。世親論主論六(七
右)
云。我所誦無
及彼言。設有由義應知非。又論六
(三左)
品類足
十三五右及彼相應法五字。論主所誦有之。
有餘師所誦無之。問。若爾今本何。答。蓋梵
本同衆賢所覽耶。若與舊論同然見正理
所牒破斥譯場改之。若依文得義。今文難
通解。若依義見文。今本有何難解。復若欲
令論主盡理者。直依文亦義明。所謂文隨
執見隱。義逐機根顯而已。古人有言。以言
不害志。彼衆賢常欲報怨。終至此如是。
問。寶疏六左苦集他界縁難何通。答。今約親
迷重迷。此二迷盡諸惑體。何妄可致鑿難
五右由是本論説九十八 是結本論開立
意通疑難如前引五十九左文。正理四十六
三右之
十六左
渉十紙餘廣決擇。若不爾文鄭重。光
記云。引本論文。總結證説者非論意也。寶
九左
初丁
如是六中已下三段總爲一段。科云
結總數者誤之太
五右於此所辨智所害故 舊論無此文。大
文第五明九十八見修斷。寶疏九左爲別科
得論意。光記十一右屬後段非也。然湛惠云。
光記爲優。順正理論故。彼曰四十六
(十六左)
已辯
隨眠差別理趣。本所説義。今次應辯前説八
十八見所斷等。此見修所斷爲定爾耶不爾
云何。頌曰云云今詳。彼見正理論太麁昧矣。
何者彼遥以前三右已釋曰於此所辯九十八
中。八十八見所斷。忍所害故。十隨眠修所斷。
智所害故。次有約界不約地之問答廣決
擇。次七右之
十六左
擧經唯説七隨眠不可立九十
八之難。廣立理證引準證成可立義。而
後有汝所引結前生後。彼上廣論九十八是
應本經説。結此云已辯隨眠本所説義。又
指前已分別九十八見修門以生起後。云
前説八十八見等。若開彼文。不足勞言耳。
又顯宗二十五三左曰於此所辯九十八中。
八十八見所斷。忍所害故。十隨眠修所斷。智
所害故。次有光記十一
右初
所引約界不約地文。
光十左有上界無瞋兩説。而曰言八十八
見所斷等。此見修所斷爲定爾耶不爾云
何 頌曰云云此亦上已分別見修。於中間隔
上界無瞋及不約地二章故。更牒前言言
八十八等。如今論。無隔文故云如是見修
等。如何以彼等可爲證。還成自害。上具
就九十八分別見修文。全同今故。又於上
三十六已分別見修。於總九十八何可不
分別。故爲別科。順理會正顯。最爲善釋。況
雜心四初左於頌及釋作此分別。彼曰。問。此
九十八使幾見斷。幾修斷。答。十種修道。滅餘
則見道斷。頌疏曰。論云。前八十八名見所
斷。忍所害故。後十名修所斷。忍所害故。彼
準前三十六見修分別文。謂脱前名後名
字。而不成句私加四字。此釋全無智。前云
十七七八四。故指以分前後。今見修惑交雜。
謂欲界十七七八四。色界九六六七三。無色
亦九六六七三。以如是雜不指前後。故正
理。顯宗亦全如今文。是十字句法。勿謂必
四字句而字脱
五左如是所説爲決定爾 承次前文言如
是所説等。爲決定爾者。明本如今。光記。頌
疏爾作不。正理十六左顯宗四左作爲定爾
耶。詳曰。今論義不通。以無疑問詞故。豈唯
國字爲致疑乎。蓋誤不作爾。終作爾乎。光
等作不爲正。舊論十四
五右
曰。是見諦所滅隨眠
惑。爲決定惟由見四諦滅爲非。説非。云
何偈曰。正理亦通。有耶言故
五左頌曰智所害唯修 初三句明見惑八
十八。後一句明修惑十。問。見修二惑分界已
定。何見諦惑亦名修所斷。解云。據所迷法
八十八種名見惑。十種名修惑。今約惑斷
雖見惑亦名修所。由數習智所斷故。非
謂智害故名修惑此中見修斷者。非謂見惑
修惑。見無漏理斷爲見。於
凡位修習斷故云修。故下八
地見惑。有部意許凡位斷也
問。何故前説八十八
爲見所斷。今唯有頂。答。正理論四十六十七
曰。若唯二十八定見所斷。何縁處處説八
十八耶
一義
彼文偏依次第者説。此據盡
理故不相違又
二義
彼意明。聖道用勝。又設
先離下八地貪。要由見道起無漏得。得彼
擇滅。故説無過
五左有餘師説見所斷惑 此中伏即斷。見
惑伏已不許。況永斷。即顯修惑凡位伏。然
光記分伏與斷。而修斷伏非斷者。此釋不
聞。何以不伏與斷。得顯伏而非斷。舊論
唯言非所滅。據伏爲言。婆沙百四十四十四
曰。如譬喩者説。無有世俗道能斷煩惱
對有部斷故唯言無斷。約一
切若分別見修。全如今論。
彼大徳説。異生無
有斷隨眠者。但能伏纒。亦非世俗道有永
斷義。由契經言云云此於隨眠
斷伏竝非。
五十一六右曰。
譬喩者作如是説。異生不能斷諸隨眠
有諸言
與前異
大徳説曰。異生無有斷隨眠義。但
能伏纒。若作是説於理無損。又九十九右
曰。或復有執。異生不能斷見所斷隨眠
此許
斷修
有餘復執。異生不能斷諸隨眠惟能
制伏見修倶唯
許伏
此論意同譬喩師。光。寶擧九
十兩説不辨別未爲指南。成唯識六二十右
亦大同經部。彼曰。諸有漏道不能伏分別
起惑及細倶生身邊二見
是不同經部
六右及梵網經無因生等 梵網六十二見
經一卷與中含十四六右梵動經同本。舊論
擧全常。一分。無因而言此三。若爾今等言
是所列等。然寶疏本四
右九
等四有邊。四不死矯
亂者。可謂泥文。何特擧三。謂此三常見邪
見其證足故。然舊論標大業經名擧今梵網
文。無叙今大業經文及梵網經名者。蓋脱
落。於大業經中不説六十二見故
六右毘婆沙師提婆達多 是約退起惑以
通釋前經。謂離欲貪得自在定。遇縁退彼
定。起隨眠惑故無過。論主意在有部。故
標有餘師而以有部通經證由是理。正理
如今無別破立。或指正理六十一六右提婆
退經文。是則闇昧。彼明忍未得退。故與今
別也
六右壞故名薩即五取蘊 是叙經部義。論
主取此義。婆沙八初右曰。譬喩者作如是説。
薩迦耶見無實所縁。彼作是言。薩迦耶見
計我我所。於勝義中無我我所。如人見繩
謂是蛇。見杌謂是人等。此亦如是。故無
所縁。爲止彼執。顯示此見實有所縁故
作是論。問。於勝義中無我我所。云何此見
實有所縁。答。薩迦耶見縁五取蘊計我我
所如縁繩杌謂是蛇人。行相顚倒非無所
縁。以五取蘊是實有故。成實十一初右曰。實
無我故説縁五陰。五陰名身。於中生見名
爲身見。於無我中而取我相故名爲見。述
記六末九右曰。梵言薩迦耶達利瑟致。經部
師云。薩者是僞義。迦耶是身。達利瑟致是見。
身是聚義。即聚集假。應言縁聚身起見名
僞身。佛遮當來薩婆多等執爲有身見者
故説虚僞言。雖一薩言亦目於有。然今説
是思誕提底薩義。故薩言表僞。薩婆多言。薩
是有義。迦耶等如前。雖是聚身而是實有。
身者自體之異名。應言自體見。佛遮當來
經部師等説。爲僞身見者故説薩有言。雖
一薩言亦目於僞。今言應言阿悉提底薩
義。故薩言表有。大乘應言僧吃爛底薩。便
成移轉。由是薩迦耶見大小別説。薩婆多
名有身見。經部名虚僞身見。今大乘意。心
上所現似我之相。體非實有。是假法故也。
又體非全無。依他起性成所縁縁故。既非
實有亦非虚僞。唯是依他移轉之法。我之所
依。同九末三十左云。此中不言我見言薩迦
耶見者。若言我見不攝我所。梵云沒曳達
利瑟底。此云我見。梵云薩迦耶。此云不實
移轉身見。即攝我所
六左爲遮常一想故立此名 正理有破如寶
四左
今詳。彼破非理。所遮既有二。謂常想。一
想。對彼説壞説聚。若言義相從故不重説
者。不可界外説處。又應不説有漏亦説
取蘊。又不應壞苦説。無苦是不壞故
毘婆沙者名薩迦耶 此唯薩爲有爲異
耳。於合釋二師同。薩即迦耶持業釋。薩迦
耶之見境第七依主。然有人。經部第五囀。從
常一想起此見故者。是何謂乎。凡於六釋
而論囀聲。必不離能所合以論能所差別。
今薩迦之見依主。所依薩迦。能依爲見。然汝
不薩迦耶爲所差別。別以常一想添加。成
所別爲第五囀。豈有此理。今經部意。亦縁
薩迦耶起此見。故必境第七。故成實論云。
實無我故縁五陰。舊論十四五左曰。彼我見
於五蘊以此想爲先
六左如契經説五取蘊起 雜含二十四右曰。
若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
陰見我。等隨觀見句。光記致六解。何猶預
至如是甚焉。婆沙第八二左説二十句我見
曰。如等隨觀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我
在色中。受想行識亦爾。五蘊各四故有二
十。本事經五曰。彼隨觀見色即是我。品類足
四右云。我慢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及
我所。應準思也。是彼外道。於色等法。隨所
應均等觀見色是我等。故言等隨觀見。於
光六解中。第二似近理。而抱猶豫。於彼竝
非也。有人第一約佛等觀見爲善者妄陋

六左即於所執斷常邊故 婆沙八十二左曰。
斷常乖中倶名爲邊。執二邊見名邊執見
同今
論也
 復次起我見者。猶是邊鄙世所訶
責。況復於我執有斷常。此執邊鄙極可訶
故名邊執見。又四十九十二左四義。初二義
如前。三復次此見所執。極邊遠故名邊執
見。四復次此執。二邊行相轉故名邊執見。初
釋邊之執。邊執即見。後三釋執即邊。邊執即
見。兩重持業釋
七右如説臭蘇餘增益故 舊論十四二八左
曰。譬如臭蘇及惡旃陀羅。此唯下明過重所

七右於劣謂但名見取 婆沙八十四右云。此
中取劣法爲勝見取攝者。顯彼自性。取苦
苦等爲妙樂故。四十九十五左云。此取諸見
故名見取。雜心四三左名取見見。加通名
顯能所取別。又婆沙云。問。此通取五取蘊。
何故但名見取耶。答。此因諸見通取五蘊。
故但名見取約初義。
正理後説
復次以何相故立見
取名。謂若取見或取餘蘊執最勝者立見
取名。今總
釋是
復次應名見等取。略去等言但
名見取。復次多取見故名見取多分義
七右於非因道名戒禁取 此中有二。初正
釋。二明除等通妨。初中有總別。此總釋。婆
沙四十九十五左曰。此取諸戒禁故名戒禁
取。若約釋名。亦戒亦禁持業。戒禁之取境第
七依主釋。故舊論十四
六右
名戒執取見。雜心四
四左名取戒見。成實十一十二左名戒取。甘露
二十
三左
名戒盜。此等竝不言禁。以禁即戒
故。若依事別亦有差別。如下當知
七右如大自在妄起因執 下別釋。初釋非
因計因。此有二。一約世間能生因。二依生
天因。此初也。非世間等二句通上三。舊論
曰。如摩醯首羅非世間因彼觀爲因。世主
天等餘諸物亦爾。生主者。光記兩釋。初生世
間主主之生依主。後主爲天主。能生即天主
持業釋。今云。準舊論云世主天。生者諸世
間生法。是所生。生之主故名生主。言餘者。
時方空時。婆沙第九二左曰。問。何縁外道非
因謂因。答。親近惡友。聞説自在。自性。士
夫。時。方。空等生諸法故。如農夫秋收多
實便作是言。私多末度天等所與。若生男
女復作是言。是難陀等天神所與。若信自
在者便作是言。毘瑟拏天矩陛羅等天神所
與。如是等類非因計因
七右投水火等妄計因執 二明生天因。發
智二十十一左曰。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
諸補特伽羅於摩捺婆。北摩捺婆。殑伽河門
三池中浴。由此便得淨脱出離至苦樂邊。
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七右唯受持戒妄起道執 下二釋非道計
道。光云此等執寶
云及亦此意也
發智二十十一右戒者。有諸
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持牛
鹿狗戒。露形戒等。由此便得淨脱出離至
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禁者。
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
持烏禁。鵂鶹禁。默然禁等。由此便得淨脱
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
斷。此約事別以分戒禁。而於釋名是持業
釋。故於戒禁竝言戒禁。然光記。戒爲佛法
五戒等。禁爲外道。復通内外寶大同兩釋竝
非也。問。彼本論爲非因計因。今爲非道計
道。何故相違。答。此有通別。通言之皆是非
因計因。若差別言非涅槃之因爲非因計因。
計涅槃因爲非道計道。彼依通。此約別。竝
不違。問。正理論四十七二左曰。謂大自在時
性或餘勝論實
句空等
實非苦因妄起因執。道有二
種。一增上生道。二決定勝道。投水火等種
種邪行非生天因。妄執爲因名第一道。唯受
持戒禁性士夫智等非解脱因。妄執爲因
名第二道彼生天因屬道。何相違。解云。彼
約生因縁因分之。謂自在等非世間能生
因爲因。故投水火等非是生天縁因。由是
分計因計道。於道約涅槃非涅槃亦分二。
竝是義門不同不成相違。問。婆沙光二
十七左
百九十九三左以有漏戒等爲非道計道。相
違何。解云。若執爲生天因如正理。是增上
生道。若執爲涅槃道屬決定勝道。必非相
違。數相應智等者。舊論十四
七右
曰唯執僧佉。瑜
伽。智等。僧佉此云數。是數論外道智。述記
一末二十
三左
曰。梵云僧佉。此翻爲數。即智惠數。
イヽ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爲數
論。論イヽ能生數亦名數論。相應者。梵云瑜
伽。是外道觀行。光記十三二十
一左
觀行者異名。
若不爾者。舊論存梵名何爲。於彼梵名
與數相應之智了解不生故眞諦三藏殊恐
後來迷特置本音也。言智者。外道求智惠
計道故。正理云士夫。智。非謂相應之智。
言等者。成實十一十二左曰。受寒熱。臥灰
土木刺棘等上。投淵。赴火。自墜高等。後世
亦受劇苦果報。西域記七初左曰。波羅痆斯
國外道百餘人。或斷髮。或推髮。露形無服。
塗身以灰求出生死。此等類。然光記。數約
算數。相應爲用字。智屬上竝非也
七左若爾有執是見苦斷 論主破有部戒
禁。唯見苦道二諦所斷。而自成亦通集滅所
斷。冥同大乘。唯識論六二十
二右
曰。然迷諦相
有總有別。總謂十種。皆迷四諦。苦集是彼
因。依處故。滅道是彼怖畏處故。別謂別迷四
諦相起。二身邊唯迷苦。八通迷四四諦身邊二
見唯果處起。別空。非我屬苦諦故。謂疑三
身邊
及邪
親迷苦理。二取戒取
見取
執彼三見身邊
邪見
禁及所依蘊。爲勝能淨云云此中文分爲三。
初論主立理擧本論難。意言。若從常我二
倒起因執。故見苦所斷爾。執投水火是生
天因等不應見苦斷。不從二倒起故。然發
智本論二十十一右説彼爲見苦斷。是應非
見苦斷。而爲苦斷。此由二倒之外更復
有何因耶光總爲難無失。寶疏引
本論證見苦斷者非也
言彼廣説
者。又烏禁鵂鶹禁默禁。又於三池浴。又離
淫欲。又受種種苦行。又調象馬等。其前後
語竝如今引文。各云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
所斷
八右迷苦諦故 第二有部以二倒外別因
答。此因寬故被次難
八右有太過失皆迷苦故 已下四難。推重
責此。舊論十四
(七右)
曰。此執太過爲失。一切縁
有流境。或或通於苦乖
義同
違。與此示喩
非因執同。彼因最寛。故犯不定過。彼量云。
牛狗等戒禁戒取應見苦所斷。迷苦諦故。
如身邊見等。如餘隨眠。此異品中。除無漏
縁餘有漏縁。皆是迷苦故犯異分轉不定。若
返難有太過失。量云。汝餘有漏縁惑應見苦
所斷。皆迷苦故。如汝狗牛等戒禁取。如汝
無漏縁惑。正理光二十
八右引
四十七七右欲免前有
部答則有不定而改以二因答。彼曰。唯見
苦所斷縁牛苦等故。但計麁果爲彼因故。
而於論主顯有隨一不成曰。以非一切縁
有漏惑。皆以果苦爲所縁故。今詳。正理
釋全非理。何者論主就迷苦諦故因致難。
豈改以爲此。又論主以迷苦故爲太過失。
汝密改爲縁苦而爲不成。夫迷對不迷。不
迷即覺悟。縁對不縁。迷苦故起一切業惑。
若於苦覺悟不起此。其理大別。汝宗何
可許一切有漏縁惑皆覺苦諦光師致倶
舍救。寶師意。以正理論理爲精當。以論主
難義爲浮麁。破斥光記不異前難。寶師識
見最可稱。釋倶舍論尙不强救。於惠道論
豈可不貴。所謂不可必通非三藏所説
故。誠是斯謂。然破光不異前難者實是也。
正理爲精當非也。如前可思
八右復有何別迷諦故 此第三無差別難。
亦即重難前迷苦諦故通釋。故言復舊論
亦同
云迷苦諦故。意言。汝有部宗。戒禁取通見
苦道。有何相差別二戒禁取。可説此爲見
苦所斷。彼爲見道所斷。如諸縁見苦所斷
法生戒禁取名迷苦諦故。如是諸縁見道
所斷邪見疑等生戒禁。彼亦應名迷苦諦
故。量云。汝縁見道所斷戒禁取應迷苦諦。
縁彼所斷法故。如見苦斷戒禁取。又量云。
汝見道所斷戒禁取應見苦所斷。迷苦諦故。
如牛戒等戒禁取。正理師約力用强劣及行
相麁細等通釋此難。此行相別於汝應成
故。寶疏明正理無於此論破光救釋。今云。
諸師皆非論意。此論但難迷苦故因。彼有
相濫。所立不可成故。非廣難無別故。光師
救釋不當。正理從本以別理判差別故。寶
師亦妄無於此論。何不愼焉。彼正理論辨
差別等。於婆沙等已有此故。爲破彼等
有次二難。正理通釋竝墮後所破也
八右又縁道諦理亦不成 第三難有三。初
正難。二若彼下遮救。三此縁下結非。言又
者。舊論云若人。下又字亦爾也。是顯異前
二難。初正難意執道下邪見疑爲如理。戒
禁唯執彼是淨因。不執爲永淸淨。若爾非
非道計道行相。何爲道諦攝戒取。若救言邪
見撥眞道故。戒禁妄執別有無想等淨因。
是執彼餘無想等得淸淨而非縁彼邪見
爲永淨。是則見苦所斷。是故此戒禁。縁見
道所斷邪見等諸法。非道爲道故。見道所斷
理亦不成立。亦者對前迷苦諦故。已下二
難。論主成欲自令戒取通四諦之義。於中
此破他爲本。有部戒禁唯分非因計因非道
計道二類。初唯見苦斷。後通見苦道。而論主
意。縁四諦下邪見疑等。戒禁隨邪見疑竝
攝四諦。如唯識論説可知。正理師以先
蘊在餘道。後執邪見爲如理作救。而全
不免破。先道計。後計因。豈可以後爲道所
斷。光師反破爲允當。寶疏破光記全不當。
正理本背婆沙縁道邪見等爲道。今云爲
淨因道所斷。故有光破。又違道等行者
可爾。何以彼理可通非淨道之難。又所
イヽ斷故者。是論主第四所破
八右又若有縁非見彼斷 第四難。此難他
成自爲本。意言。執見道所斷邪見疑等戒
取。斷彼所縁邪見等時。戒禁亦除故見道
斷。若爾於集滅二諦執邪見等。戒禁取斷
彼所縁。便亦被斷。則是應集滅斷。何不爾
耶。正理以所斷所證無用通難。光師反破
最爲應理。然寶疏云不應理。盲目之至矣。
内外二道雖能證道言同而有其別。於集
滅亦雖所斷所證言同而有其異。彼涅槃
與此遥別。所斷煩惱亦大乖違。何云無撥
佛世尊所説集滅。故論主通四諦立戒禁。
於理爲善。古今學者於此四難無有正理。
光。寶判談。故一向不改光寶所引正理及自
釋中寫誤訓點。所以是難曉通。今悉改之。
令義通暢以便初學
八左頌謂從於三見 舊論十四
八右
曰。從二見半
生。是順婆沙。正理正義。謂身見全。見取全。
邊見一分。蓋梵本有異令譯有殊論曰諸
見取中。於
四諦中但苦下樂淨
二也。必可思之
八左論曰爲樂淨倒 此分爲二。初釋頌。
後分別見修斷。初中爲三節。初釋初二句。
此亦有二。初總釋。後謂邊下別釋。此亦
有三。初釋常倒。二釋樂淨二倒。今就四諦。
故云見取中。婆沙。正理唯就苦諦故云全。
竝非相違
八左有身見中見亦應別 三釋我倒有五。
初標分全兩説。此中後説全取爲正義。一
我見イヽ。唯體業用異故。二我倒下前師問。三
如何不攝者有説反責。四由倒纒故者前
師答。由倒與纒別故。謂我見者是倒自體。
纒是我所見五諸有下。有説立全攝理難前
師。初立全攝理。於中先正示。後此即下結
成。是顯無別體。二是我下難前師。謂是我
屬。我唯是體業異非有別體。若是爲二別
見。彼由我爲我見亦應成二別見。彼事者色
等五蘊。屬由爲三竝是我所見差別。謂色屬
我。色由我有。色爲我有所用。夫八轉一體
轉多相。要非別體。故據轉聲以難絶彼。論
主意在後師可知。然圓暉但擧後師不知
論意。今據舊論。正理分文解釋如是。光寶
竝皆非也。舊論曰。餘師説具取第二師云何以
我所爲倒前師
問也
彼見我於是處起我所見

是故此見皆是身見。由二門起結成若汝
計我是第一執。我所是第二執。若我與帶
物稱我。此二文又形
誤也
應成別執。已上彼論無
如何不攝由
倒纒故
二句
光記由倒下爲前師證寶同
此也
非也。後解
爲後師是可笑。如何不攝句既爲有説反
責。何以此可爲有説證。未曉由倒纒故句
是前師通之所致也。正理論四十七八右曰。
然毘婆沙師。決定義者約部。分別十二見
中。唯二見半是顚倒體乃至諸計我論者即
執我。於彼有自在力是我所見。此即我見
由二門轉顯宗二十五
九左全同
彼論叙後説中無彼一
句。知是前師答。若不爾文不鉤鎖。然光寶
所覽論本。纒作經乎。以言由四倒經故。若
爾彼錯本。依正理。舊論應思之
九右由具三因勝者成倒 正理四十七八右
曰。増聲亦顯體増勝。下八左釋曰。餘苦諦
部見取非増勝故。寶疏十三右依彼以論勝
字簡見取爲是。光記略而不論者未詳。湛
惠云。此論具三義之總勝。彼三中別義亦
勝。何以彼別令此論同。故光爲勝詳曰。何
迷文甚。今但示體勝故似總。彼示勝義所
在故在第三於義全無異
九左若爾何故貪息心便淨 下第四論主
引經難有部。叙成經部。有二。此初引經
難有部倒唯見斷舊論十四九左曰。若爾大
徳阿難。依婆耆舍大徳説言由起想顚倒
故汝心燒熱 此言云何將不引下二句及
二梵名應思之
一二十七八左曰。爾時阿難。多耆奢到時著衣
持鉢入城乞食。是時多耆奢在一巷中。見
一女人極爲端正與世奇特。見已心意錯亂
不與常同。是時多耆奢貪。即以偈向阿難
説 欲火之所燒 心意極熾然 願説滅
此義 多有所饒益 是時阿難復以偈
報曰 知欲顚倒法 心意極熾然 當除想
像念 欲念便自體。次觀彼女人三十六物
不淨。次觀自身五盛陰無牢不堅固而曰。即
於彼處有漏心得解脱。問。今論引四句。舊
論唯二句何故異。解云。竝無相違。謂辨自在
是有學聖人。彼已有想倒非唯見苦斷證
足故。舊論唯示上二句。復不離貪即想倒
有此。學人未盡貪。故想未斷顯然。故更示
下二句。辨自在梵云婆耆舍。或鵬耆奢。増一
弟子品曰。能造偈誦歎如來徳。所謂鵬耆
奢比丘是。言論辯了而無疑滯者。亦是鵬耆
奢比丘。分別功徳論中二十
二右
鵬耆奢比丘造
偈頌第一備伎術娶伎女廣説。中含等皆
作傍。法賢本作囀。囀爲彈舌。今本經作多
蓋轉誤。辯自在順増一所言。或眞諦曰躬自
在。支謙本亦然。順分別功徳論所説。然稽古
十一左躬自在爲非者。可謂管見也。正理
寶十五
右具引
師通此經有二釋。一非一切亂倒
皆名顚倒。二經不説彼辨自在定居學位。
詳曰。此兩釋竝順經文。彼亂倒非必四顚
倒故。復辨自在得阿難偈。後觀不淨等。
應非爾時是聖人。若作倶舍釋云云
故有餘師舊論曰至
餘部説
不違彼經 後叙成經部
光寶云
經部
 正理四十七十三右曰。彼上座言。
諸預流者見倒已全斷。心想倒有餘。非於
無常樂我淨想。不忘失者。煩惱可行。文中
有三。初叙經部所立。由前經立此義故云
故。次前有餘部故曰復。想心見三各有常
樂我淨。見四唯見所斷。想心各四八通見修。
前三果爲學。前經所説未得無學已前有
彼想倒。知是學人未全斷。同大乘説。智論六
十説想心見三種顚倒云。凡夫人三種顚倒。
學人二種顚倒。二如是下通有部所引經。舊
論有若爾云何不違佛經之問。纒字。舊論。
光記。正理四十七十四右竝作終爲正。通意
言。四諦觀非唯見道。於修道中亦作此觀。
若離此觀無餘有惑品永斷方便。故彼經
由八種倒永斷處説聖諦知見。三故此下論
主結成經部義
九左一慢二過七邪慢 舊論十四十右慢過
慢云過過慢。卑慢云下慢。餘皆同此。成實
二十
六左
慢。大慢。慢慢。我慢。増上慢。邪慢。傲
慢。舍利弗毘曇二十二五左慢。不如慢。勝慢。
増上慢。我慢。邪慢。慢中慢。文殊問經上二十
九左
憍慢。慢慢。増上慢。我慢。不如慢。勝慢。邪慢。
舊譯名異如是
新譯諸論皆同
鞞婆沙三二十
七左
慢。増上慢。慢増
慢。我慢。欺慢。不如慢。邪慢唯列
名耳
舊婆沙三十
初右名及列全同此
十左於劣於等卑慢 下七慢別全依婆沙
三十四十七左文。問。於等謂等何爲失。答雖
稱境令心高特。是故爲失。成實十二十
六左
曰。
以此中有取相我心過故光釋
未詳
正理具釋。超
過前慢故名過慢。非過失義光三釋。第二爲
正。寶亦同第
由是或名大慢成實或名勝慢。舍利
毘曇
於他
勝己還謂自勝。是高慢於前過慢故名慢
過慢光三釋第二爲善。
寶亦同第二
故舊論名過過慢。已上
二種竝依第七依主釋。縁我我所令心高擧
名我慢。我是境故境第七依主釋。文中云於
云執竝是顯境光三釋第
一爲正
増上慢。卑慢竝持業
釋。謂少是慢。謂劣是卑。舊論云下慢
十左於無徳中名爲邪慢 舊論曰。實自無
徳計自有徳名邪慢。婆沙四十三十八右曰。
實自無徳謂已有徳。成實十二十
七左
曰。若人無
徳自高名爲邪慢。又以惡法自高亦名邪
慢。舍利弗毘曇二十二六右曰。若無善法心
於彼貢高是名邪慢。復次若有邪見者。心
於彼生貢高名邪慢已上準此等文有二
邪慢。今據無徳不約惡行。舊論。婆沙文可
視知。然正理論四十七十六左無徳言約惡行
法。破實無徳義者誤也光寶竝依信
可笑矣
増上邪慢
差別。婆沙四十三
十八右
有六復次。一増上通有無
處。邪慢唯無處。二彼通已未得。此唯未得。
三彼通等勝功徳。此都無徳。四彼似功徳。此
都無徳。五彼通内外道。此唯外道。六彼通
凡聖。此唯異生。詳曰。彼有徳起。此無徳起。
不可論已未也。三四義最好
十左然本論説發智論説 大爲二。初依發
智釋。是本佛説故。婆沙百九十九八右云。契
經中説九慢類。此九慢相。發智論二十九左
大悉於今論。又婆沙百九十九八左具釋九
名義。光釋依彼。此中分四。初標列。第二如
是下出體。此中有二。初總釋此有三初標數。
二問體。三答
二如是下別配。此亦二。初總明依我見生
不同。發智論一一説依見起某慢。今總説。
二初三下正配九類。第三於多下問答我劣。
第四如是下結成
十一右謂於如是而自尊重 此答文初擧
所對。反顧下示能對劣亦高貢。於者。對望
義。如是指下愛樂有情。自者簡他稍似義
通。然如是言無用。以別詮要無故是一自愛
樂言亦無詮。以自非勝有情故。若依舊論
十四(十
一右)
曰有如此高處。於自愛樂最下劣衆
生聚中。知自最下於自起尊重心。復次於
發惠論中分明説此事。如言我是王旃陀
已上復次文此論略也。彼有如此高處者
總答。於自下述釋。彼云最下劣。順自愛樂
言。又云於中。是於彼中可反顧。今唯云於
聚。意即於聚中。若不爾聚言無用。應言謂
有如是於自所樂劣有情聚。故正理四十七
十七左曰。謂有如斯於自所樂勝有情聚。雖
於己身知極下劣而自尊重顯宗二十五(十
一左)全同
亦誤劣作勝。若不爾義不通暢也。蓋梵本
錯誤哉。反顧明本。光記如是。鮮本。正理。顯
宗作雖於爲正
十一右依品類足勝境別故 現行品類足中
無九慢説。彼第一三左明七慢而名七慢類
已。蓋殘缺。今論説相正同婆沙百九十九
結前生後及釋義。然兩論説義各不同。謂
發智論意唯言我勝。是於等謂勝。非對劣
勝。故唯是過慢。餘亦如是。品類足意。唯
約能執相云我勝。其所對境不可局。故三
慢集在。謂於劣爲勝是慢。於等謂勝是過
慢。於勝計勝是慢過慢。婆沙曰。餘八慢類
如理應説。我等從二慢。謂於等執等是慢。
於勝爲等是過慢。我劣有勝我二。唯從卑
慢。餘準可思。問。兩論何盡理。答。婆沙不顯
優劣。此論顯示發智是有餘説故云且。實是
麁論。品類足盡理説此寶。發智略。品類足廣者
約文廣略非也。據義
麁細。其語
不切也
十一左無有名何名無有愛 此境第七依主
釋。釋無有愛三界無常。光記兩釋。初直約
唯衆同分無常。後解文通五陰無常。其意唯
衆同分無常。而無取捨。寶疏泛言。三界無常
者通二。今唯約衆同分。今詳。光記後釋爲
盡理。以何知之。發智論第一十二右曰。無有
名何法。答。三界無常。婆沙二十七十二右
曰。問。何故復作此論。答。爲令疑者得決
定故。謂或有疑。造此論者。唯解隨經義。
不解隨實義。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此
論者前來成立。隨契經義説無有愛。唯修
所斷。今隨實義顯無有愛通二所斷。三界
無常通二斷故。有作是説。前來説愛。今
説無有。欲顯此二倶修所斷。此中所説三
界無常。但説三界衆同分滅不説一切。評
曰。如前所説爲善。三界無常言無簡故。縁
善法斷尙有起愛。縁見所斷諸法無常寧
不起愛以斷見者總計五部爲我我所。當
來斷滅後隨起愛。雖不總縁而縁一一別別
起愛。於理無咎已上集異門足八十一左釋無
有愛曰。此五取蘊當來斷滅。有一類願
死後此五蘊斷滅。問。通見修何論云全。答。
既論聖人。無見惑必。唯就未斷故云全」
十一左有愛一分大龍王等 愛後有故名
有愛。境第七依主釋。且約初果。樂求後三
果等有愛亦起。簡彼云一分也。舊論云伊
羅槃那象王。正理。顯宗全同此論。應音二十
十七左云。烏艾切。舊名伊羅鉢多羅。亦云
唖羅鉢多羅。伊羅此云香。鉢多羅此云葉。
名香葉象也。此論終音今亦爾也。又光記云。
是水名。水中龍象。從水爲名。正理二十七
(七右引)
七十五十右云。藹羅伐拏天象王是三十三
天所乘象王。梵那伽云龍。又云象。故致異

十一左已説慢類未斷不起 結前問起。頌
疏但以何縁已下屬後段非也。光寶總入
後段爲正。故正理四十七十九右曰。已説慢
類我慢有修所斷。聖者猶有不説自成。此等
何縁聖作説
非也
者猶有而不現起。頌曰
十一左頌聖者而不起 本頌明本如今。然頌
疏。正理。顯宗作聖有爲正。順而言故。應
問未斷故。正理曰。故聖身中雖有未斷。而
由背折皆定不行
十一左此慢類等聖不能起者 正理更有
別義曰。以諸聖者善修空故善知業果相
續理。故此慢類等。我慢。惡悔。聖雖未斷而
定不行
十二右頌曰亦是遍行攝 初一行正明遍
行十一。次二句明九上縁。後二句明倶起
亦遍行。非正遍行故曰攝。由此舊論三段
別有頌及釋。初中及言。通上二處顯其體
別。故長行云及彼相應。而別在此欲顯示
此相應言。是相應無明非諸隨行。下無明言
通相應。即合集義。故舊論偈曰疑共彼無
明。及獨行無明。又顯示相應無明屬所相應
苦集非十一數。故正理四十八一右曰。見有
七見。疑有二疑。相應無明即攝屬彼。不共
有二。故成十一。婆沙十八十三左相應無明
入數中不入兩説無評
十二右論曰界地五部 唯者簡滅道。彼無
遍行故。正理四十八二右廣釋。寶二十
二左引
於所斷
上脱集言。正理。顯宗及頌有故。彼者簡貪
瞋慢相應無明。非遍行。故簡他界地言自
界地。正理七右云。前説十一。於諸界地中
各遍行自界地五部。爲有他界他地遍行
簡彼。故言自界自地
十二右謂七見二疑二無明十一 此中無明
依獨頭起。苦集爲二。相應攝所相應。婆沙
舊婆沙十
四(四右)
十八十三
曰。品類足説。九十八隨眠
中。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問。見苦集
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是非遍行。何故彼説
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是非遍行耶。答。西方
尊者所誦本現行品類足三(十
一右)同西方師本
言九十八隨眠
中。二十七是遍行。六十五是非遍行。六應分
別。謂見苦集所斷無明通遍非遍。謂見苦集
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皡按此中攝不共及
相應遍行。故約遮詮
是遍行與彼相應是非遍行已上
品類
若説云何
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無明。
則便不攝不共無明。於義爲善。若爾迦濕
彌羅國諸師何不誦此。答。亦應誦此。而不
爾者有別意故。以彼多分是遍行故。謂見
苦所斷有十無明。七是遍行甘露上二十
四右同此義
即五
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遍行即貪瞋慢
相應無明。見集所斷有七無明。四是遍行。即
二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如前。又此國
誦。無明皆説不共無明惟遍非遍。自力起故
相應無明有八十三除十三無明。自與
自不相應故
謂二十
七遍行及五十六非遍行。隨眠相應彼隨他
力現在前故。説所應即亦説彼性。不定故
不別説之
十二左雖然遍行亦非唯此 婆沙十八十右
多異説。或有執。一切煩惱皆是遍行。或復有
執。五部煩惱皆有遍非遍。或復有執。見苦集
煩惱皆是遍行。見滅道煩惱皆是無漏縁。或
復有執。若諸煩惱通三界者皆是遍行。或復
有執。遍行有二。一無明。縁起根本故。二有
愛。後際根本故如譬喩者。或復有執。若煩惱
通五部者名遍行。即無明及貪。瞋。慢或復
有執。五法是遍行。謂無明。愛。見。慢及心如
分別論者已上取要 [成論十二(十三左)曰。問曰
有人言。見苦所斷五見。疑及貪。恚。慢。不
相應無明及集諦所斷邪見。見取。疑及食。瞋。慢。不相應
無明。是名遍使。餘非遍。此事云何。答曰。一切是遍
云云同婆
沙初説也
彼中經部無愛慢亦遍行義。準知此
非經部難。又文勢非爾故。又正理論唯擧以
通不云經主難故。是此唯乘前外人難。故
於婆沙諸説無十三遍行義。或分別論者
難。但以自義愛慢難彼。非必謂十三是遍
行。此中雖言。明本及光。寶所唱竝如今。按
義不通。此承力能頓縁五部此難來。宜作
若爾。故舊論十四十二左云若爾。復正理四十
七右曰。若有身見。戒取。見取頓縁五部名
爲遍行。是則遍行非唯爾所。以於是處等
如今
文也
豈非若爾意。或應見所斷見力引故
是第二義。舊論曰復次有執
十二左是故遍行不説自成 結遍行準顯
餘非遍行。如是三界各十一。即三十三是遍
行。準此餘六十五非遍自顯。然光記四十
二左
非二字句逗不説言唯約愛慢。是摸索之至」
十三右約地分別準界應思 此中有一縁
乃至八地合縁。縁一有八。以八地別故。二
合縁有二十八。三合縁有五十六。四合縁
有六十九。五合縁有五十六。六合縁有二
十八。七合縁有八。八合縁唯一種。此且就
於欲界繫縁上八地。若初禪繫縁上七地。乃
至無所有處繫縁有頂。如理可思
十三右若爾計彼是邪智 此難答竝縁上
梵王必。故云計彼。是無明相應染汚邪智。
縁上界故。由是正理論光四
五左引
云。於不現見
比謂如是。是邪比量智。全非無覆。光記三
解第一爲盡理。後二非也。如縁非擇滅名
光次上二十四左
婆沙引寶六右亦引
彼婆沙第九五右於欲界中
論此。故爲無覆無記邪智。今不爾。縁上界
故何可例彼。寶疏云不染汚邪行相智。湛
惠云。寶疏一三十左 又次上疏
六右引婆沙文同也
問。此邪智是
何。答。此是欲界修所斷中邪行相智。又云何
説。云何邪智。謂染汚惠。答。邪智有二。一染
汚。二不染汚。染汚者無明相應。不染汚者無
明不相應是婆沙第九(七右)
明二邪智文也
上文已云不染汚
者無明不相應。知此云不染汚邪行相應智
者。應是無覆無記。若爾與下云無覆無記
不縁於上大爲違害。今按寶疏不染汚之不
蓋衍字。寶亦爲染汚邪智無明相應。由是雖
破光後解。未破初解其意同故詳曰。此判
爲善也。問。論主意何。答。論主意欲令身邊
縁上地。故簡別言對法者。云以宗爲量是
同大乘唯識宗意也。有人戒定云。今正理論
釋。全同對法者義爲非見邪智。然正理四
十七三右釋次上論七左計梵王爲常一我作
者。爲身見邊見而見苦所斷。是有二失。一
前後相違。謂今執梵王爲常我爲邪智。前
爲身邊故。二有違宗失。前釋違對法者義
故。詳曰。此難麁也。今是上縁章。故生在欲
界上縁否。故有宗不以他界自我執。故爲
邪智。上論非因計因能生常我二倒故定是
身邊見。常我二倒是身邊見對法宗常談。何
可疑彼釋
十三左爲遍行體如理應辨 已明遍行隨
眠唯是十一。若恐謂遍行因唯限彼十一隨
眠。故此頌釋來。證四句以顯遍行因通彼
隨行。婆沙十九四右曰。然遍行隨眠對遍行
因。應作四句。第一第二同今。後二句云。
有遍行隨眠亦遍行因。謂過去現在遍行隨
眠。有非遍行隨眠亦非遍行因。若不依彼
種類説者。謂除前相。若依彼種類説者。
應言未來遍行隨眠相應法已上
十四右論曰惟此自成 初正釋初頌。餘縁
下。準顯有漏縁答頌前問。欲界滅道各三
成六。上二界亦爾。三六十八爲無漏縁。九十
八中。餘八十是有漏縁。然此中約九地各有
五部以論。故言八地各有三種婆沙十九(三
右)正理。顯宗。
雜心四(八
右)亦同
若依此。上界八地各有三十一成
二百四十八。幷欲三十六總是二百八十四。
於中五十四無漏縁。二百三十有漏縁。是據
地別以論。若依界門如常途九十八。故於
前門言九十八。法勝六卷四二十
四右
曰。三界有
十八使。定無漏縁。惟此。鮮本。寶疏。光解釋作
準此爲正。明本。光牒文如今可知。形誤」
十四右謂欲界繫以類同故 已下別明六
九異。釋頌由別治。謂有六九異。法智類智
各別治煩惱故。其相如文。然光寶等皆以
雖法類品已下爲由別治故釋。是似而非也。
一次第異故。謂乘互相因故有妨難。通彼
云雖法等。何不頌由相因別治故。二闕六
九異所以故。標六九何不述其異由。又解
此唯一因。簡縁滅唯自地。謂九地異云別。
能治道云治。諸地各別無漏能治。是互相
因故滅通縁。由此舊論頌無別治言。長行
如今。今云諸地道互相因故。諸地釋別。道
釋治。故正理四十八十四右曰。由治有殊互
相因故。謂所縁道雖諸地別。而展轉相屬互
爲因果故。由是邪見六九總縁。滅不相因
唯縁自地。此中論能縁惑及所治便據有
漏九地以未至中間不別立所斷惑品故。
談所縁道及能治便依無漏九地。以欲界
有頂無無漏治道故。下皆準之。唯縁六地
者。是所縁而能治故。即無漏九地中未至中
間四根本。唯者簡欲界。無治道故。又簡無
色。謂六地法智觀欲界境起。無色於欲四
遠故所依遠。行相遠。所縁遠。對治遠。論七(九
左)光七(二十八左)論十三(十三左)等
不觀
欲故。欲三惑不縁無色道。又簡類智。不能
縁下。對治別故。爲攝忍智及倶起品法言
品。若治欲界若能治餘者。光記治欲界見
道諦惑唯未至。治餘者。六地中滅道法智。
於修位能治色無色界者頌疏云五
地非也
問。類智
品已治自及治餘七地。此亦體治欲及治自
亦治餘五地。何故治修惑。答。法智唯是欲惑
治道。於上界無法智所斷惑。何可云治自
及治餘五地。不同類智是上界惑治道。由是
下云法智品既治色無色。躡此治餘義也。
故下論智品二十六五右云。修道簡見道
攝滅道法智正斷
欲界
兼能對治上界修斷。欲
滅道勝上界苦集故縁下勝
能治上劣
已除自怨。能
兼他故。由此類智無能斷欲已上問。六地道
是所縁。應六皆治欲惑。何唯未至。答。雖非
能治。以能治類同故爲所縁。故正理四十八
十四左云。若爾六地法智道應非欲界邪見總
縁。上五地中法智品道。於欲界法非對治
故。未至地亦非全屬上地者。非欲治故。
治欲者亦非全邪見。唯是忍所治故。通此
難曰。謂法智道。同是欲界中。縁道諦惑對
治種類。此同類道由互相因互相縁故。設
非對治亦欲縁道煩惱所縁已上
十四右色無色界以類同故 此中唯者簡
欲界有頂。又簡法智。又簡別縁。若能治餘
者。未至中間所起無漏道。爲治初定惑謂
之治自地。於未至中間無自惑故。是則治
二禪等七地惑言治餘。問。九地無漏道各互
治上下。解云。唯能治自與上。不能治下。
故正理四十八十五右難云。是則應許色無色
邪見不能總縁九地類智品。非類智品總
能對治上二界中諸煩惱故。謂非第二靜慮
地等類智品道。亦能爲初靜慮地等煩惱對
云云通此云。於九地中類智品道。由一
種類展轉相因。更互相縁。治類同故雖非
對治而可總爲上八地中縁道惑境。依此
應知必不治下。雖於能治有差別。然爲
所縁則無有差別。謂八地惑各皆通縁九地
道。光記治餘七地者。總相未成指南
十四左二初無故 光。寶。頌疏竝同結上二章
正理。顯宗無
此結成
舊論十四四左曰前後無故。是
故非境。婆娑十九三左曰。法智品道於上二
界雖爲對治。而非初非今故。雜心四九左
曰。答不全故無。非全法智イヽ爲彼對治。唯
滅道法智非苦集法智。亦非滅道法智全爲
色無色界對治。唯修道法智對治非見道。彼
初非分故。是故汝所説不然。詳曰。雜心唯
示不治彼上界見道所以。非總結故云彼
初。婆沙約闕苦集法智是能治云非初。今
正所論就見道四諦決擇。而彼闕治見道
故云非今。於義同此。舊論據前文二段次
第。謂前言苦集對治無後言見道對治無。是
亦言異義同。然慧暉云。或更有釋。四諦闕二
諦下智二無。見修惑中不斷上界見惑初
無。此釋穿空最。非唯違諸論亦何不言二
四無。上界見道四諦惑。皆不能治故對二
應四
十四左即由此因能對治故 準顯九上縁
惑。一地縁二合乃至八合皆無遮。由此因者。
由是具聲。因即所以因由。是縁滅唯一地。
縁道六九地所以。境互爲縁因者。簡滅互非
因果。此即婆沙十九二左有説云。苦集是有爲
法。自地他地展轉相引。故彼邪見能縁他地。
縁即因。光二釋。第一縁即因爲正寶亦
同也
第二
分縁因釋。於中小科有五釋竝非也。湛公
總爲四解未精。非能對治故者。簡道能治
故有六九別。此即婆沙十九三右有説云。欲
界見苦集所斷邪見所縁。非對治故能縁他
地。今此二因。依彼兩説而簡滅道。以顯九
上縁九地自在
十四左何縁貪瞋不縁無漏 身邊二見唯見
苦諦故不問。戒禁亦是滅無道有總相問此。
然答中。於戒禁滅道竝言相乘而來。或
恐謂道所斷可縁滅故。或兼示論主令戒
禁通滅諦
十五左非諸無漏所縁隨増 此中諸身見
愛及下身見愛。如次配前無漏上地。無漏
縁惑非唯下地故。然光記諸言。兩讀言諸
身邊及諸下身見非也。下處處釋準之。又
縁彼惑及下惑。下論中準此。故舊論十四
十五左曰。涅槃及道是能縁諸惑對治。上地亦
是下地惑對治。雜心四十左曰。以無漏法解
脱一切煩惱。上地諸法解脱下地煩惱故。可
思此
十五左有説隨眠是隨順義 此隨順義。下論
二十十五左四義中無。前説是隨縛義。正理四
十九初左顯宗二十六初左如是。正理。顯宗
不擧此義。舊論無有説言。彼曰。隨眠言者
隨長爲義。雖可縁於中無有隨長。婆沙文
如次下引。蓋此論有説言應衍文。隨順。舊
論云隨長。正理於前説中云。諸隨眠於此
法中隨住増長即是隨縛。今義同彼。且今論
上無釋名義。故何得爲別義。問。若爾何故
此説來。答。通伏難。難云。彼無漏及上法應
所隨増。既是所縁故。婆沙二十二初左曰。譬
喩者説。若隨眠於所縁隨増者。於他界地
及無漏法亦應隨増。是所縁故。如自界地。
爲通此難故云雖是所縁。具設譬喩。正理
於上釋名義意通此疑。故更不説。若不爾
雖是所縁言及服藥喩成唐捐
十五左如風病者非所隨増 今云。病者
比惑。乾藥譬境。服喩縁境。寶疏爲正。光
記病者喩境。藥喩惑。是唯見順言未深思
致此釋非也。實是煩惱能順。而爲顯能所
和順義境爲能順。又爲顯煩惱常欲順彼。
彼不順此故無隨増義故。雖是下以境爲
所隨増。惑爲能隨増。此喩正雖是下用
十六右諸説隨増標未斷言 諸。正理。顯宗
作所爲正明本及光記牒文如今至釋。説
作所非也婆沙二十二七右曰。於此三界五部
有隨眠心。若未斷時。則隨増互相隨順而増
長故。隨眠於心増縛事故。若已斷。則不
隨増不相隨順非増長故。隨眠於心無縛
事故。此文亦證前隨順義イヽ非別義
十六右所以者何施戒等故 徴釋無記所
以有二。初順善由。二又此下迷事由。初中
此與下總釋。爲我下別釋。此有二。初明身
見。後執斷下明斷見。寶總爲三節非也。
不順義故。不應又言故
十六左諸見趣中 正。顯如是。舊論云五見
中。見趣言大小通談。諸師釋多端。光記趣謂
趣求。述記六末十右趣者況也。或所歸處也。
十三左今言見趣者。趣謂意趣此同韻補曰
叶千候切意
或是所趣。或謂趣況。對疏三三九右釋一
切見趣有所趣。趣況二義。伽倫十六下二左
釋見趣云。泰。基同云。如五趣是有情歸例
處。六十二見所歸例處。故云諸見趣。景云。
諸見推求各有所趣名諸見取略纂十五(二
十五右)亦同
湛惠云。諸釋不穩暢。且無誠證。攝論云六
十二見趣。無性論四二十
五左
云。言見趣者是品
類義。準彼見類非一故言諸見趣。又演密
抄二三十
九左
云。起信疏云。三界五趣共三十五處
乃至趣者類也
十六左又此二見他有情故 舊論見迷中間
左無苦果報四字。義易通曉。若不善業可
有果報。今論蓋脱乎。又雜心。法勝兩論唯
因無宗。然光記過怪者未精也
十六左若爾貪求例亦應然 第二論主例
難有部。正理四十九六左曰。若謂貪求上天
快樂。順福行故應無記者。此例不然。即我
見力於天快樂起希求故。謂爲我當受天
快樂。即此爲門能造福業。然貪於彼斷善
根時。説爲強因故是不善。或由我見天愛
方行。由見我當受天樂方於彼樂起貪求。
故我慢亦隨身見後起令心高擧。故不順
修善業。又違親近善友等。故謂由我慢心
自擧持近善友等皆難得成已上準正理釋。
此即例難前段順善非迷自事。然寶疏例
難第三節者非也。光記五十二五右三釋第一
爲正。後二非也。正理通釋迂曲未允理也」
十七右唯不善煩立不善根 是釋名義。圓
暉曰。一唯不善。二煩惱簡隨煩惱。三與一
切不善法爲根。由具三義已上詳曰。非也。
是唯二義。謂不善之煩惱而亦爲不善法之
根。亦不善亦根持業釋故。舊論十四十七右曰。
若惑非善又爲非善法根。頌前問已云於上
所説不善惑中。豈於此簡隨煩惱爲
十七右論曰爲無記根 顯宗二十六四右
説中云。惠根通攝有覆無覆。根是因義。無覆
無記惠亦能爲因。故無記根攝。此三有力
生諸無記。光記生諸法者未詳。問。此兩説
於婆沙百五十六。評家前説爲善。正理。顯
宗無明評。此論亦無評。論主意在何。解
曰。論主意在初説。雖無明判而文顯此。謂
言亦有三種。對善不善竝是三根。全同評
是一又叙根義云堅住下轉等而證世間。
於外方不叙根義是二外方師義全同大乘
雜集第九五右正理四十九十右上座不立無
記根曰無聖教故。善惡猛利起必由根。無
記羸劣不由功用。任運而起何藉根爲。廣
有破立。然圓暉等今外方師爲經部義。正理
上座云上座部。加部竝非
十七左諸契經中説十四無記事 雜含三十
初右三十四十二右中含六十十一右見經全二
十三右箭喩經全五紙竝例十四爲捨置
記。於箭喩經終亦説一向記
十七左頌曰我蘊一異等 此頌唯示問四。
謂初二句示問所依四名。下二句正明能依
問相。雖頌前竝問問記二。頌問影記四。何
者所依四名即是記四故。而光記初二句正
答。後二句指事者非也。於問已問兩種體。
唯上二句何正答
十七左論曰我一異等 長行有三。一叙雜
心師等義。二叙諸對法師義。三論主依經辨
光寶初爲毘
婆沙非也
初中亦有三。一總釋。二若作下
別釋。三有作下問答決擇。初中明問四相。後
明記四相。初中有三。初總標。二列名。三此
四下正示問相。未明答故言且。問。此列名
者是記四名。若問四名各有問字。謂應一向
記問云云婆沙十五十三左集異門足八十三右
爾也。若依舊譯者。成實二讃問品十右曰。應
定答問者。惟有一因。如佛世尊世間無等
如此比也。應分別答問者。更有因縁。如死
相續等。應反質答問者。如有人問還問令
答。應置答問者。若法無實體但有假名。若
問此法爲一爲異。常無常等。是不答義惟
解佛法者乃解知耳。今何故不云問。舊論。
正理。顯宗竝如是。解云。於問本無別四名。
隨答四以立四名。如十六能入隨十六所
立立名。此亦如是。爲顯此義於標言問。
次列記四而言此四等。示問四相故答四
云此四。於此有四問故成問四。應一向之
問依主釋。然光記此四如次句屬上。如次
答彼四間即釋上半頌者非也。問四者標
句何之爲是一於此成答四下記有此者文
爲何耶是二寶疏亦分四云標數列名等。此
列非是列問四是一又此四下爲牒釋。亦分
爲略廣而云。後欲釋記先列問者。是正示
問相合標。何爲由漸是二問記各別標釋。何
混文節是三若由漸者頌下半行爲何耶
十八右記有四者謂答四問 後明記四相別
不列名者。以前所列問所依四即記四名

若作此問白黑等性 雜心四二十右全同
此。光。寶爲毘婆沙者非也
如何捨置不應記故 光記依此論。婆沙
破古徳第四爲默答。此意婆沙十五十七左
云。問。第四無答。云何名記。答。佛雖告言
此不可記。而實已與答理相應。是根本答
故亦名記。令彼問者得正解故。或有默然
於理得勝。況酬彼問而非記耶。廣引外道
扇帙略事。集異門八十三左云。應記言。佛説
此問是不可記。常無常等不應理故。正理
亦爾也。依此等文也。然此釋局焉。寶疏三四
依此論。正理云。準此亦有言。亦言存無
言。又三十
六右
有二。佛地六十五右云。如是等問
應默置。不可記故。瑜伽八十一十五右云。四
者置記。謂由四因縁默置而記。是約默答。
倫記五上二十
九左
云。汎論置記有二種。或有言
説。或無言記。有言。説者若言汝問此不
應記。雖復有言以遮止故名置記。或有
默然。於理得勝亦名置記。如婆莠羅默然
不答奢提羅事已上
十八左彼第三問亦應一向記 對第二問一
向記云亦。前難亦對第一一向記。然光記
對反詰非也。寶疏云但得論意矣。此難者
謂雙問。故云亦勝亦劣
十八左然彼問者應反詰記 先叙總意。後
解釋文。總意言。彼問定非有一向記。而依
義門容有二記。謂一分別記。二反詰記。今
據一邊爲反詰記。汝難應一向記全不知
問意。後解釋文。然彼問者一向爲將爲勝
將爲劣問。不爲亦勝亦劣問。雖有爲勝爲
劣二語而意但各一途。謂爲字所顯唯勝唯
劣。唯問一用。不同亦勝亦劣兩用舊論問中
云爲勝爲
劣。此論就略爲言一影一。又雜心四(二十左)
問人生殊勝不。竝是設爲言意唯勝唯劣
 由是
非一向記。於人隨所望勝劣不定故。若
不尋問意直據事法應成分別答。謂望天
是劣。望下是勝。今但欲尋問者所方故。
反詰言爲何所方。寶疏得論意。然爲先
作反詰後分別記者若可然也。光記解釋
大誤也。有云。正理論通此難但言爲勝
不言劣。而言説一爲聲云不雙問。準彼
此人問爲勝。此人問爲劣。非一人問爲勝
爲劣二。故論文言一向爲問。詳曰。泥正理
文。彼爲令知非一體兩用雙問但約爲勝
一邊。然非不問爲勝爲劣。雖問爲勝爲劣
然是意各別問。若爲勝則唯勝。爲劣亦爾。
學者可思
十八左對法諸師不應爲記 第二叙對法
師義。是集異門足八十三右婆沙十五十三左出。
於中集異門但説四相耳。婆沙約直心諂
心等決二三差別。今全擧婆沙義。然光。寶
前章爲毘婆沙義。此爲本論師非也
十九左今依契經但應捨置 第三論主依
經辨説論主不欲前二故直依經説。於中
初説唯指事別。於義不違經。彼對法師義。
二三差別難辨。倶反詰故。問。亦同唯請説
於内心分直諂。是唯自立非經意。豈一切
人可得知内心答此。故殊論主依經説
斥彼。此一段皆是契經文。云依經故。舊論
十四十九左四種云何上各在比丘言。故準此
文知。於自部經無如是具説。長含十七
六右以世有常等事爲不決定記。以四諦等
爲決定記。中含二十九説處經六右曰。其所
説有四處。當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説不可
共説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不一向答者。分
別論不分別答者。詰論不詰答者。止論不
止答者。如是此賢者不得共説亦不得共
論。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便一向答者。分別論
分別答者。詰論詰答者。止論止答者。如是此
賢者得共説亦得共論。次復處非處住。所
知住。説喩住。道跡住四處。婆沙十五十三右
言多界經説擧道跡等。次亦云此經中説
四事觀察而示四問記。其相同此經。彼多
界經出中含四十七十二左而無兩種四處。
但説六十二界會倶舍一云多界經六十二
界。又婆沙百九十九三右云。世尊以四記論
法而調伏之。廣説如無衣迦棄波經長含
八衆集經十五左但列名曰。復有四法。謂四
記論。決定記論。分別記論。詰問記論。止住
記論。又大集法門經十三右
倶舍論法義卷第十九終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卷第二十
 豐山寓居上毛沙門快道記 
  隨眠品第五之二
頌曰正縁能繫 此八句頌初一句總標所
繫事。下七句明能繫惑。此中初五句就自
相惑。後二句約共相惑。自相惑中。初二句
明過現意相應。次三句明未來六識相應。未
斷言與能繫言各通中間五處。貪瞋慢言
與意五字能所相應互影發。一若言隨應
通下。一未來言流次二句
論曰謂見疑癡 先總簡釋示可知有三。
此辨惑自共相。且者簡持義。謂簡纒垢等
持六隨眠。今依法勝六卷三(三右)
四卷二(六右)
雜心論四之
十三
 結頌散釋。而不依發智三十七右婆沙論五
十八初右約九結明能繫。故婆沙五十八初右
曰。諸結有二種。一迷共相。謂無明。見。取。疑
結。二迷自相。謂愛。恚。慢。嫉。慳結。簡彼故
言且。諸者。非一義。煩惱六故。故言諸。總者。
是統攝。攝六爲二。舊論十四二十右曰略
事雖有多此説所繫 二簡釋事言。論前文
十八左廣説五事。故今特簡釋示所説
如應未斷流至後門 三釋未斷言通下。雖
散釋明不別可釋。而釋未斷一令人準思
能繫未來等亦如是。故據初殊擧未斷
初左若此事中定遍起故 下正釋頌。明能
繫有三。此初釋初三句明過現意識相應。
初正明。後所由。已生簡未生。未斷簡已斷。
謂前未生設生已斷即不繫。故於現在無
未斷言者。既體現前。約未斷者。理在絶言。
故且略之。或準過去可知。故頌文言未斷
過現。舊論曰。過去現在欲瞋慢。是處已起乃
至未斷。於是處中三界衆生與彼相應已上
問。貪瞋慢意相應既繫三世。何不説爲遍
行。故婆沙五十六三右曰。意識相應者。若在
過去。若在未來。若在現在。皆容繫三世事。
爲通此疑有所由釋。一以貪瞋慢自相惑
非如共相遍行故。二雖繫三世。以非三
界諸有情決定遍起繫三世諸有漏法盡故。
是簡未來遍行。彼婆沙總説不論盡不盡
故不言遍。是故論唯言能繫此事。與共相
惑現在意同。六卷法勝三三右曰。若過去世
貪瞋慢等。彼非一切イヽ於自境界中過去
世縛。何以故。非不見不聞不分別事起貪
瞋慢。何以故。分齊縁故。或時有人於眼
生貪。非餘身分。何以故。自相使故。非貪等
使共取境界如是見等。寶二左過現意繫現
過不繫未來。此釋誤解法勝論。彼唯説未
來中未盡非不繋未來也。光記於遍存兩
種以簡釋。全非論意。此論遍三世有漏法
盡名遍行。故言遍於三世。能縛三世。遍縛
三世。非唯繫三世名遍行。何況遍自境。寶
疏三十初行科過現六識。此通五識誤也。一
違婆沙五十六三右法勝雜心
等竝全同
曰。五識相應
者。若在過去繫過去事。若在現在繫現在
違此文下
後段用意
若在未來生法者繫未來事。
不生法者繫三世事已上豈得與意同繫三
世。以過現五識故。二慢唯有意不有五識。
何此中可存五識。下論二十一六左曰。見所
此中已
有慢
又擧修道丨
故慢唯意地也
眠皆唯意地起。三
違正理論五十
三右
彼論五識未來可生處已顯過
現五識。全同婆沙。不言在今段常讃讀
正理。法寶於此所纒歴六小七大七等多端
忘却讀正理。光記下引正理不謬也。問。
論文於未來分意五。於此不爲豈非通六
文勢常規。解云。既説慢無五理在絶言。
故無意言簡。又頌云未來意遍行。前二句
即意自顯成。應依義不依文。問。是繫三
世於文無驗何。解云。既言非定遍顯不定
繫三世。又望下自世及遍行。是顯示非自
世亦非遍行而但繫三世。顯宗論二十六
七右曰。豈不已斷繫義便無。既説繫言已顯
未斷。何縁説此被未來繫。復説過去已生
未斷。此未斷言應成無用。無無用過。此未
斷言顯有品別漸次斷故。即於此論次下
文中。亦説未來意遍行等。謂彼貪等九品
不同。修道斷時九品別斷。有縁此事上品
隨眠已起已滅已得永斷。彼於此事尙有未
來餘品隨眠未起未滅未得永斷猶能爲繫。
是故本論於此義中雖説未來愛等所繫。而
於過去説未斷言。故未斷言深成有用。然
過去世此品上品隨眠得未斷時永正
理可也
來亦斷。容有餘品
下品
未來隨眠能繫此
事未得永斷正理五十。
二左全同
光記能繫一章甚略
未足。寶疏甚繁亂義路而釋義致誤。如混
引九結婆沙。令此段通六識。過現意繫過
現等。依義皆思簡
初左若未來世皆能繫縛 二釋次三句明
未來六識相應。是明未來意釋第四句。顯
是過現及未來兩段而非識五意分莭。故於
此言若無五識上。未來意地生不生竝皆
繫三世。故言乃至未斷。不別言已生未斷。
六卷法勝三三左曰。意地生不生法亦縁縛三
世諸有漏法。何以故。彼縁一切有漏法故。
正理五十
三右
曰。雖於此事或生不生。但未斷時
皆名能繫。問。不生法是遍行應如後五。其
可生法何是亦遍行。解云。約總類説如寶疏
二左辨
初左未來五識繫未來世 次明未來五識
可生位釋第五句。慢非五識相應。故唯貪
如前
引文
舊論言貪瞋慢者誦者誤。若記者誤。
法勝論等言貪瞋慢總標意五無有妨焉。
唯簡過現。以五若已生唯現量縁。是故可生
亦唯未來。可生既唯未來。已生唯現。已滅唯
過。不説準成。故顯宗二十六七左曰。由此已
顯五識相應可生隨眠。若至過去惟繫過
去至現亦爾。義准若與意識相應可生隨
眠。若在過現未斷容繫非自世法廣縁
識故
勝。雜心等皆説三世各唯繫自世
初左未來五識能繫三世 非惠道所斷而
不生。唯縁闕不生故云未斷不生。顯宗曰。
諸與五識相應隨眠。若定不生亦縛三世。
謂彼境界。或在未來。或在現在。或在過去。
彼雖已得畢竟不生。而未斷時性能繫縛。
正理五十
三右全同
解云。且有眼識可縁色。眼生起縁
闕得永不生。是則未來不生眼識。其色境在
未來。次流在現。後滅落遮。境已渉三世故
名繫三世。由是須知縁與繫別。雖是不
縁而即能繫。若眼識不得縁闕不生。隨境
渉三世繫自世。然得永不生。常居未來。雖
居未來性是三世色能繫。光記二左
初行
同前
釋。頌疏兩釋。初釋同光。後釋曰。或有同時
參差三世。如有眼識定縁靑黃赤色三境
而起。隨闕一境識即不生。其所闕境。或一
未來。或一現在。或一過去。故説五識遍縛三
已上此兩釋本出寶疏三右彼曰。於中有
二。或如心
形誤
今所縁歴其三世。或亦加
心非
於一所
縁參差不定。彼正理文容預故致兩解。初一
境異時渉歴三世。後三境同時居未現過位。
詳曰。前解爲勝。以決定故。後解未也。不定
而少分。一識同時多境豈是論意
所餘一切倶遍縛故 通論五六故言一
切。此中見疑唯意相應。無明通六識也。所
由準前可知。現在中言正縁者。顯示縁境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初左應辯諸事顯其理趣 光。寶分科不同。
光記總入後段。寶疏猶屬前段。爲此已下
爲生起。湛惠云。寶疏爲優。符順正理及舊
論故。正理五十一初右曰。如是略述三世
有無理趣正邪有差別已。爲令此義決定
増明。復依頌文廣顯理趣。頌曰如今 舊論
意同。詳曰。光記爲正。爲起次頌於頌前
論此。正理亦爾。爲頌廣顯於前略述。舊論
却屬後段之證。曰毘婆沙師成立一切有爲
法非常住。由與行相相應故。彼成立此
義分明。謂偈曰云云汝湛惠言不爾者。此文
屬前段。其詮何。又文云應辨有無。下頌廣
辨有無。豈爲非生起。又彼正理五十三左
繫事必一物而是同時。於中有意五別。五
必現量。現正縁色唯繫現色事。若意識現在
前。正縁過未境即繫過未。餘一切準此應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古諸師去來實有實無兩宗。次四右先廣辨諸
有相。明經部有非有爲境。倶覺生。有部唯
縁有覺生。次十五右復辨去來實有假有。成
立去來實有破論主朋經部。而至五十一卷
初有彼結前。是幷頌前生起。汝但見頌前
片文可笑矣。此中爲五。初經部兩關徴責。
二有部略答。三生起頌文。四擧頌。五長行」
二右由契經説勒斷欣求 雜含三十七左
一經全半紙曰。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
來色尙無常。況復現在色。多聞聖弟子如是
觀察已。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
色厭離。欲滅寂靜。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次
廣約三世説。今現在極成。故但引過未文。
光記作兩解。第一爲正。順本經故。後釋分
厭與捨大鑿也。經文既云已。又無求言故。
惠暉過去色定共別解脱戒。未來色定道二
戒。未檢本經坐以談妄。彼總約五蘊説。
定唯戒色
二左謂契經説意及諸法 雜含八十八右
一經全七
行文
曰。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縁生
識。何等爲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
法。正理五十六右引此文。五十一九左引經述
釋文也。光記其二已下爲論釋誤也。頌疏
亦從光
二左非果生時有現因在此二句是所由也。
舊論由何以故徴有此二句。光記三解第二
爲正。順論當果言故。符正理五十一十五右
顯宗二十六十一左故。彼曰。非業無間。異熟
果生。非當果生時。異熟因現在。問。光初釋
據婆沙説何不用。七十六九右若有異熟果
在現在世時。若因在現在應説異熟因果
同時。如是違前所引頌已上解云。光此釋是
解倶舍而非婆沙。雖有理而背今文何
可得用。彼婆沙前文亦有同此論。學者得
造者意勿纒他文
二左若自謂是非此部攝 自下二釋下兩
句簡別部宗。於中有三。初標稱有部宗
相。二以設下二擧頌示所以。三謂若下正
簡別部宗有二。初擧有部宗。先擧所説。後
方許下判屬宗。二若人下擧相濫簡別。先
擧所説。後彼可下簡別。此一章文易意難探。
舊論十四二十二右文對檢。彼曰。若人自説我
是薩婆多同學。此義必應信受。何以故。偈曰
 由執説一切有許 釋曰。若人説一切有。
謂過去未來現在虚空擇滅非擇滅。許彼爲
説一切有部。復有餘人。説現世法必有。過
去業若未與果是有。若過去業已與果。及未
來無果此皆是無。若如是分別故説三世
有。此人非説一切有部攝。是説分別部所攝
已上此中分別部義同飮光部。婆沙五十一
曰。或復有執。諸異熟因果若熟已其體即
無。如飮光部。彼作是説。諸異熟因果未熟
位其體猶有。果イヽ若熟已其體便無。如外種
子芽未生位其體猶有。芽若生已其體更無
百四十四(十三右)
宗輪(九十右)全同
三右頌類相位待 舊論十四二十
二左
有。相。位。異。
鞞婆沙七十八右事。相。時。異。雜心十一十一左
分。相。分分。異。隨時隨代譯語爲異。而於
所説義無有異。新婆沙七十七初右曰。説一
切有部有四大論師。各別建立三世有異。
謂尊者法救説類有異。尊者妙音説相有
異。尊者世友説位有異。尊者覺天説待
有異云云舊婆沙五十四無文。蓋殘闕。法勝
論二本不載三世論。但婆沙標師名。餘論
無擧名。唯示所立四別。諸論竝讃世友説
揑餘三。今論亦同彼。非是論主創評決
三右由類不同三世有異 此意部類流類
名類。諸法爲體此諸法上有三類別
三右 如破金器而顯無異 顯字明本。光記。
頌疏如今。婆沙云顯色無異。雜心云不捨
色。正理。顯宗及鮮本作體。詳曰。作體爲正。
論主欲令二喩有別改用金喩。故舊論曰
物。取二喩其意應知
三左尊者妙音 麟記一云。言妙音者梵云
瞿沙唐云
能鳴
西域敷演宣令法號瞿沙。謂彼
尊者久流生死今得聖智。對昔況然。故號
能鳴。或能宣唱故號能鳴。準彼今就體其
音聲體是妙故
三左由相不同三世有異 光記云。此師説不
相應中別有一類世相不同。三世有異。此釋
意。過去相。現在相。未來相爲一類世相不
同。詳曰。妙音瞿沙所造甘露味論上十六右
不相應行而無別立世相。可知誤也。麟記
云。相謂相狀。非生等四相。爲勝也。光記亦
釋合有兩釋。後釋非也。一蛇畫有用無用
足故。二未來相有用不成故
姬媵 應音二十五十七右云。居疑切。下餘
證切。漢書文帝母薄姬。如淳曰。姬衆妾之總
名也。姬亦女宦也。秩比二千石。位次婕妤
下。左傳。以媵秦穆姬。杜預曰。送女曰媵。媵
送也。寄也。公羊傳云。媵者何。諸侯一國。則二
國媵之以姪娣從。釋名云。姪娣曰媵。媵承
也。承事適他也。今三品曰姬。五品曰媵是
已上
應音
此音釋實證切。從嫁之女也
尊者覺天立名有異 諸論但總説待前
後無細説光記
爾也
然正理五十二二右曰。如是
諸法行於世時。待現未名過去。待過現
名未來。待過未名現在 寶疏
依釋
 又婆沙云。
如是諸法。待後名過去。待前名未來。倶時
名現在。詳曰。婆沙既倶時名現在。準彼
現在爲本。從前後待對。一女喩如是。而婆
沙七十六判三世差別有十七復次。第十四
復次全同正理。竝無有妨。但是通別遠近

四右第一執法外道朋中 已下破三取第
三。其能破交同婆沙雜心。然寶疏云論主評
簡者非也。是自古對法宗評簡如是故。此
破同雜心。彼十一
十一右
曰當知此是轉變薩婆多。
雜心主非婆沙法救視可知矣。意旨同此。
婆沙破亦不異此。彼細述理。此總云數論
朋。若欲爲朋所以應如婆沙。而文言各別
故光記隔於又言。正理五十二二右破此云。
今謂不爾。非彼尊者説有爲法其體是常。
歴三世時法隱法顯。但説諸法行於世時。
體相雖同而性類異。此與尊者世友分同。
何容判同數論外道顯宗二十六
(十三右)全同
今彈云。彼
尊者既離自性別説其類。終歸性常。金器
乳酪喩豈爲不然。又三世流入而未來有
滅過去有生類。是同數論性常用轉變。何
云不同。若言分同世友不可破。餘師亦
有分同。謂體不異竝同故
第二所立何義爲同 婆沙略但破法。今
同雜心。具破法譬。唯言簡現行。而顯於妻
貪現行成就倶有。雜心云。於一色愛著亦行
亦成就。於餘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説世亂。
譬亦相違
四右此已具知何謂去來 自下第二正破
有二。初頌前略推徴。後以頌廣破。此即初
也。光記爲小科得。入前段不也。寶疏入後
段得。爲第四非也。於中有五。一經部難。
二有部答。三經部重徴。四有部通。五經部難
絶。此是初也。此三世實有已具知有四師差
別。及世友約位爲善。彼世友約位義應更
復分別思惟而説。難云。汝去來世應名現
在。執體實有故。如正有作用時。如馬角
等或汝去來世應非去來世。執體實有故。
如汝現在
四左是則過去世相應雜 五經部難絶是
以有取果與果而爲作用者。則過去同
類因異熟因等既極成能與果。以能與果
應許有作用。如是過去有作用亦應名
現在。若爾世相應雜亂。又若救言彼唯與果
無有取果。取與不具故非難。已彼過去有
取與中與果半作用。由是過去世法無作用
邊名過去。有與果用邊名現在。若爾世相
應雜。有半作用一句是遮救。若述上文鄭
重失。既過去作用成。即雜亂故。由是舊論
十四(二
十四右)
曰。復次未來傳誤
過去
同類等因由正感
果故。已立有功能。或立半功能。是故立世
相相雜。光記得論意。便於有半作用前致
亦應名現在結。寶疏未得論意。替既作唯。
以現在異熟因添蛇足。誤半作用文以鑿。
不忍視之也。若隨現在法中。唯或取果或
與果多有之。如何以彼一得致雜亂難。又
若如汝言。彼正理師何不救此理。彼論五
十二三右曰。且彼經主作是難言。若約作用
立三世別。彼同分攝眼等諸根現在前時有
何作用。若謂彼能取果與果。是則過去同類
因等既能與果。應有作用。有半作用世相
應雜。此難都由不了法性。諸法勢力總有
二種。一名作用。二謂功能。引果功能名爲
作用。非唯作用總攝功能。亦有功能異於
作用。且闇中眼見色功能。爲闇所違非違
作用。謂有闇障違見功能。故眼闇中不能
見色。引果作用非闇所違。故眼闇中亦能
引果。無現在位作用有闕。現在唯依作用
立故。諸作用滅不至無爲。於餘性生能爲
因性。此非作用但是功能。唯現在時能引
果故。無爲不能引自果故。唯引自果名
作用故。由此經主所擧釋中與彼同
分眼丨
果功能
亦是作用。良由未善對法宗。以過去因
類因
雖能與果無作用故世相無雜已上準此
應知寶疏謬也。彼正理師辨別作用功能致
救。是一己新立今就功能作用無別毘婆沙
宗以加彈斥。若如汝言違背婆沙百十六
十六右二無心定入定心等無間縁。取果與果
同時爲善評家。復乖婆沙處處文
四左頌曰法性是深 此頌正理有而渉於
十七紙述而救。於顯宗無。唯叙宗故。是顯
宗論顚末之法。舊論頌異此而長行同。彼十
二十
四右
偈曰。何礙。縁不具非常此云何。壞悉
檀理故此論
無也
作非
誤也
能不異故當無異世義則
不成當世
便壞
未生滅云何此第
三句
由去來體故此無
彼無此終句也。蓋梵本異。譯者料理乎。此
中初三句經部破有部。終一句有部唱法性
難思。光記用字通上下者非也。唯屬下不
可通上。義善顯故。若不爾者何不言何礙
用用何。故舊論無用言。而唯牒釋何礙二
字。次牒釋此云何三字
四左論曰許常有故 長行中大爲二。初釋
前三句破有部。二釋第四句九右
四行
有部説
法性難思。寶疏大爲四莭未可也。初中有
三。一正釋前三句。二五右
初丨
破有部所立及
證。三八左
八行
論主結有部非讃述經部義。初
中有四。一何礙力難。二此作
用下
更有作用難。
若此
作用
世義破壞難。四彼復
應説下
未生已滅不成
難。初何礙力難有三。一以體恒令用恒。二
正礙力難。三擧衆縁救破。此中初應説言
蒙能起作用。故應説下有若言。舊論十四
二十
四右
云。此義應説。謂此法由自體恒有應恒
作功能寶疏若迴説上。光釋
脱若言竝非也
四左又此作用有餘作用 第二更有作用
難。釋頌用云何。汝由作用令法成過現未
別。此能成作用亦有三世。其去來今誰令去
來今。若有別作用令作用成去來今重重
無窮。舊論別有頌文破救
四左若此作用滅名過去 第三世義破壞
難。釋第二句有四。一有部救。此能成作用
非去來今。無別能成作用故。而是有非無。
二則無下經部破。若非去來今則無爲故應
常住。違無爲無作用宗。若言作用是有則
非無故是恒有。不應言已滅未有。舊論別
有頌破此。此是下救破由漸。應屬後段。光・
寶屬前段者非也。三若許下有部救釋無
異。四若爾下經部破釋世便壞。此中有三。
一正破。二有部反問。三經部示不成所以。初
中有總破別破總結三莭如文可知。何爲
不成已下。光記總爲有部救非也。不順前
何得有時名爲過未文故。寶疏但何爲不成
句爲反問爲勝也
五左則三世義皆不成立 正理牒此論亦
同此也。若準此文則三世義應屬上文。謂
若不許諸本無名未來。今有名現在。有已
還無名過去是則三世義。應一切種有爲法
義皆不成立。若依舊論十四二十
五左
曰。是故三
世義一切種皆不成就。應屬下文。若爾應
言可在不成上。文言便故在下。猶如成唯
識一四右曰又常遍。故應無動轉如何隨身
能造諸業。述記一本八十左釋。應言可在如
字上。言便故在此。義燈二本五右亦如是。然
光記八左皆不成立句兩續。而三世義句展轉
破。未親文義也
五左此但有虚言眞自在作 此輕調破。此
有標釋引證三莭。然寶疏爲三種破非也
五左未來當有有果因故 光・寶竝致兩釋。
唯前後異而其義同。果與因分配去來。是
非論意。下文六右
二行
云曾當因果。彼既曾當如
次因果。今亦配分應言因果。已不爾。故知
光・寶竝不得論意。今謂。果之因依主釋。有
得果之因故當來可有果。故未來當有名
有。此但未來當有所以不關過去。故言果
因。不言因果。由是舊論十四(三
十五右)
曰。未來者
若有因法イヽ當有。彼當有言在最後。而無
果言
六右若倶是有是去來性 去來二世倶實
有。如何可得言是過去自性。是未來自性
成差別。光可也。寶釋倶爲三世非也
六右豈彼不許重爲説有 光・寶解釋不同。
光記屬上爲有部難文。豈言長讀貫説有。
謂非彼外道不許業曾有性故而今世尊重
爲彼説有。是彼許曾有性而不許實有。故
今爲成實有佛重説此有。寶疏屬下爲經
部通釋。豈字短讀絶曾有性。而今已下更牒
重説有爲通釋基。謂豈彼外道不許業是
曾有性。如是許曾有性。而今世尊重爲説
有者。今詳曰。此論文錯義難通曉故致異
解。正理論五十一六左擧依彼所引已下文
救釋。而無前文。然舊論十四二十
六右
文正應依
彼。彼曰。爲彼不許此業先時已有故。説
是有爲已許。若爾佛何故爲彼更説有。此
中佛世尊依自相續有宿業功能。能與今後
二世果報故説此言已上準彼豈言應作
爲。則是經部通釋。而今世尊一句應作若
爾佛何。則是有部徴。依彼已下經部釋。如是
云文云義隱暢
六右依彼所引密説爲有 此中相續是言
依身。故云現云中。與功能之所依故。與下
八右相續轉變別
於勝義空有已還無 雜含十三二十
一左
曰。云
何爲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
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
滅盡。是從所明立名。舊論云眞實空經。増
一三十四左第一最空法經所明。同而無不實
而生生已滅盡句。蓋譯人別令文有異。又増
一四十八二十右同此
六左若謂此言義已成立 破救有二。初調
破。世與法無別故。後義破。去來無義自成
故。又初唯就現世言。後就本無等言。是二
破差別。彼救意有兩意。一唯依現世。二依
現世眼根。於破中。初破唯依現世。故云現
世性與彼眼根體無別。舊論曰世與法義
不異故光記第一釋可。第二釋根
對根非也。今論云性故
後破依現世眼
根。今論但云若許現世本無等。彼舊論曰若
汝執於自體イヽ未有有
七左若謂未來無現世者 光兩釋。初聲與世
性。後聲與聲。詳曰。後爲正。今其體一故。舊
論云此境一故故。此中四重救破展轉相起。
謂若縁彼聲應更發聲。更不發住未來
故。汝宗立未來實有。何云是無。雖實有去
來聲無現在聲。故云無無妨是非理。於三
世竝聲體同一故若言有少別非同一。我
本無今有義自成
七左然菩薩説者 菩薩是經名。舊論曰。若爾
菩薩所説經云何言云云
八右得有猶預或有差別 光記云有差別
有無差別。寶疏云言是色非色差別。今曰。
舊論十四二十
八右
曰。疑及簡擇云何成。復有何
差別已下
證下
復次此義由此證必定應爾。於
餘經中云云準彼若境同實有者應無差別。
此難境令無差別。上難覺令無疑心所故
正理五十八右救曰。理應容有顚倒境智。必
無有智無境而生。故一切覺皆縁有境。由
是於境得有猶預。謂我於此所見境中。爲
是正智爲是顛倒。即由此故差別理成。同
有相中見有別。故非無與有少有相同。如
何於中得有差別。唯於有法有差別故
但於有境覺有差別。故唯有境覺有差別
イヽ成。非於有無可辨差別已上光寶
非論意
八右以薄伽梵上是無上 舊論如今。雜含
二十六二十
五左
出。然有非有作實不實。又初暮
作日中。餘同也。正理五十八左通此經中。有
非有作薩非薩而曰。彼世親謂此顯知有無
義。由不詳審故作是言。此中薩聲正顯妙
義。非薩聲顯非妙義乃至故次後復説知有
上無上爲令解上知薩非薩言。正顯弟子
知妙非妙義。言妙非妙者是無失有失。有
失是有上。無失是無上。故有上無上顯妙非
妙義。或顯此妙非妙中有勝有劣。故復爲
説有上無上令其了知已上準本經實不實。
非無妙非妙義。然是正有非有義。汝言正
故。而即爲上無上非也。文既四各別故。後
釋亦非也。以爲妙非妙中勝劣故
八右由此彼説亦不成因 經部由上來教
理識縁無而生。然汝有部量云。過未世應
實有。識必有境故。如現在。是他隨一不成
因。經部過未世縁無識生。不許識必有境

八右然業爲先令當果生 相續等三。經部
宗竝是種子異名。然寶疏云相續身中非也。
故正理五十一十五左釋此云。業相續者謂業
爲先。後後刹那心相續起
八右破我品中當廣顯示 舊論十四 二十
八左
云説我品。然品聲應誦者誤。應言破我論。
具如已辨。若言不爾。鮮本破言作彼何爲。
由是彼正理論。於此不指破我。即具説業
爲先相續等生當果之相。即同我論文。所
以是破我別論非倶舍。彼師所造無破我論
故不能指示。故以破我論意具釋於此也」
八右若執實有有必不滅 後牒宗破有二。
初正牒宗破。後擧救破。初中有二。一別牒
過未實有破。此有二失。初過去業無用失。
後未來果無體失。二若一下總牒三世實有
法體恒有破。亦有二失。初因果不成失。後
同外道失。寶疏總爲四失麁也
八左兩衆外道 正理及明本如今作兩非
也。鮮本作雨爲是。舊論十四二十
八左
曰婆沙乾
若。應音二十四五左釋顯揚論曰。雨衆于矩
切。梵言嚩利沙。亦云跋利沙。此云雨。外道
名也。鍵拏此云衆。謂雨等者誤師。徒之云誤
衆故云雨衆者也琳音四十七(十
四左)亦同
八左如契經言或唯三世 此擧二經。意言。
經所説或唯十二處或唯三世。而不別説過
未是實有。故世尊如其所有説有言。謂現
實有。過曾有。未當有。於現中亦有實有假
有。舊論曰。若如道理應有必如此有。問。二
經者何。答。一雜含十三十六左曰。生聞婆羅門
白佛言。云何一切有。佛告彼。我今問汝隨
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眼是有不。答言
是有。沙門瞿曇色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門瞿
曇婆羅門有色有眼識有眼觸。有眼觸因
縁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答言有。沙門
瞿曇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説。二雜含三十七左
廣説三世有。前二右有部所證文是。顯經別
曰或唯三世。二唯言簡有部加實有言。如
其下述經意。然稽古下十四右曰。按或唯三世
至而説有言。經部據經以述自宗義。諸註
以爲經文者謬矣。是則文理不屬。是亦不
讀經本故也。今謂。汝却未考論意也。又
未知諸註爲經本之意而妄斥破。豈可當
哉。問。經本無量。若應是一經。舊論文亦全
同此故。解云不爾。以何知此。顯宗論二十
十二右曰。佛爲梵志説如是言。一切有者
惟十二處。是故去來決定實有。若一經連文
顯宗豈可置不引
九左毘婆沙師便撥爲無 正理五十二十五
曰。經主於此詭設謗言。毘婆沙師乃至便
撥爲無。今定謂仁竊自造論矯託題以毘婆
沙名。眞毘婆沙都無此語。又不如彼自率
己情妄説去來如現實有。三世實有性各別
故。詳彼意。欲爲聖教災詭設虚言謗正
論者。豈由如是所設謗言令我義宗所有
虧損寧有。我部諸大論師博究精通聖道正
理。具苞衆徳。名稱普聞。於小難中不能通
釋故。於非處詭設謗言。既率己情妄標
宗致。似未披覽眞毘婆沙。所設難辭我已
通釋。更有何難言不能通已上今彈正理
師曰。汝有部宗。前因有境有果二理以成
過未實有。其同法喩是不現在而用何爲。
由如是理言如現實有去來。何得言詭
設謗言。又論主前五左言誰言彼有如現在
世。毘婆沙宗有相三世別既善通達。然去來
世實有非無即同現在。故言三世實有。豈
可言眞婆沙都無此語。何可言似未披
覽。又雖汝通諸難。唯是自情所他未許。豈
成通釋。故言不能亦是不宜
九左頌曰餘縁此猶繫 此中初二句明見
位。第三句與餘字明修位。最後四字通二
位。於者境聲而流修位。是簡不縁。初餘言
廣渉集滅道修。故加遍行顯唯集惑。以遍
行惑唯苦集故。及聲顯見修界畔。而亦顯
倶是縁此猶繫。猶者尙也。隨眠言流下餘
字。兩種餘字竝是未斷。對前已斷故。正理
論五十三初左曰。及聲兼顯前前已斷。後後
未斷皆能繫義。九品非一故如是釋。然
前品言已顯。何可穿義
此中何
用説縁此言。修斷九品必相縁故。非是所
縁者有時非所縁。故縁此言定爲無用。若
謂別説有不能縁。則遍行中亦應簡別。以
有見集所斷遍行不縁見苦所斷事故。經
主何意簡此修位非彼見位今詳。經主或作此
思。此中所言前品已斷約世俗道。隨其所
應總分見修所斷煩惱以爲九品。漸次斷
除。前品已斷中有餘未斷遍行煩惱亦能爲
繫。簡縁他地遍行隨眠。説縁此言。可成
有用。然於前説餘遍行中闕縁此言。義不
成立。或應以後。所説及聲兼顯前文攝縁
此義。謂於前説見苦已斷及此前品已斷事
中。皆有所餘縁此猶繫。若爾此文雜亂。於
見位中餘及遍行應隨去一。然此煩説闕
縁此言。應問慈尊自言意趣已上由如是
理。顯宗二十六十四左改遍行言而作縁此。
今彈言。此論但縁此猶繫四字兩讀。餘具説
之。何爲縁此言闕。若餘及遍行隨一煩説
者。於顯宗餘縁此前後兩説。豈非鄭重。若
遍行言無用故除此者。何故於長行云遍
行隨眠
九左是故應造略毘婆沙 此論次頌即是也。
非是論主新造。故舊論十五初左曰。是故先
舊師造略集毘婆沙云云
十右頌曰後三淨識境 此頌初二行明三
界苦集修。次二句明三界滅道。後二句明無
漏法境識。爲避文煩及令義路明知。五部
不次。婆沙八十七五左五部次第説。又此論
但總相致其數。婆沙於中有細簡。今依彼
以示圖入論中。圖記。冠註等圖有其不正
矚而可知
十一右如是了知隨眠隨増 長行中已上
解頌。已下大文第二明繫事隨増爲二。初
結前生後。二若別下正明繫事隨増。於中
有三。一標去廣就略。二且有下略示事。
三準思下勸思餘法。此即初也。光記分文不
可也
若別疏條略示方隅 發智論五十一左曰。
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五取蘊。六
界。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
漏無漏法。有爲無爲法。過去未現在法。善不
善無記法。欲界色界無色界繋法。學無學非
學非無學法。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法。四諦。四
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脱。八勝處。十遍
處。八智。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三結。三不
善根。三漏。四瀑流。四軛。四取。四身繫。五蓋。
五結。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五見。六愛
身。七隨眠。九結。九十八隨眠此四十二章。婆沙
七十一至八十五。
具出體
釋名
如是四十二章法門一一明隨眠隨増。
十五右復一一明縁識縁縁識隨眠隨増至
卷尾二十
五右
盡。婆沙八十六初右至八十七四左
釋法惑隨増。八十七五右至八十九十五右
縁識及縁縁識。由是言別條煩廣而唯略
示樂根一例勸餘。然諸註。本論等云就二
十二根者未委讀也。彼唯四十二章之一章
故 光師釋甚略。寶疏具簡釋
十一右且有問言隨眠隨増 下略示事有
三。此初明樂根隨眠隨増。初問四十二章
諸法非一。今就樂根一云且。答中有三。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示所隨増樂根數。若不知此何可知能隨
増是幾二簡無漏非所隨増。三此中下正
明隨増。婆沙八十八二右曰。樂根通欲界。初
及第三靜慮。欲界者五識身相應。初靜慮者
三識身相應。此二唯有漏修所斷。第三靜慮
者意識相應通有漏無漏。有漏通五部。無漏
通法類智品。又八十六七左同也。此論總説
云色界五部。別言同彼。有人傳燈
大心
云。發智
十二左曰。樂根色界一切。欲界遍行。及修所
斷隨眠隨増。婆沙八十六七左解釋無簡別。
然瞋與樂非爲相應。行相乖故。色界一切
者。通五部故云一切。若細分別除見滅中
無爲縁。謂邪見。疑。無明。由是欲修三惑。苦
集十一遍使。色界二十八總四十二隨増。寶
疏不簡別云四十六非也。問。若爾何不如
[IMAGE]下縁識言有爲縁。
[IMAGE]答。一切顯五部。有
[IMAGE]爲簡無爲縁。文互
[IMAGE]現已上
有人
 今云不爾。
[IMAGE]非諸論唯説一切。
[IMAGE]亦細分別。婆沙八
[IMAGE]十六八右釋色界一
[IMAGE]切曰。第三靜慮者
[IMAGE]在意識。通有漏無
[IMAGE]漏。有漏者通五部。
[IMAGE]及通一切隨眠相
[IMAGE]應。故自地一切隨
[IMAGE]眠隨増。故不可除
[IMAGE]無爲縁。又欲界瞋
[IMAGE]雖非相應所縁隨
増。如於他樂發瞋恚。亦不可除。問。若爾
何故單縁等中除無爲縁答。彼約縁識樂
非無爲故除去。今據相應故取不除問本
論已先説二十二根首眼根。若示方隅何不
約初。故正理。顯宗改此論以眼根示方
隅。若約四十二章隨一者。何不十八界及
五蘊初。有何由致據根中間。亦復不五受
初憂根。解云。顯無定準。以示方隅。亦復樂
根以可愛樂。今爲初學此三品示圖以入
論中。圖記及冠註圖有其不正。依婆沙八十
五左等而可擇。婆沙曰後可引

十一左若心由彼應作是説 光記爲惑隨
増小科此順
論意
隨増類故。寶疏爲大科非也。
故顯宗二十六十七左曰。今於此中應復思
擇。若心由彼名有隨眠云云舊論十五四右
隨眠云有縛。隨増云隨眠。此一章皆爾。蓋
造語別而於義無異。何以故。以次下十五
左論説也
細隨増隨逐隨縛是隨眠義故。問。有隨眠心
體名等何。答。隨眠者即五部九十八惑是。心
者上十六識中前有漏十五心是也。有者由
隨増助伴二義顯宗二十六十八右曰。何等名
曰有隨眠心。有隨眠名依何義立。復由何
等名有隨眠。且前所言三界各五部十五種
識名有隨眠心。如是諸心各有二種。謂遍
非遍行。有漏無漏縁。染不染心有差別故
答初
問也
依二義立有隨眠名。一是隨眠所隨増
故。二以隨眠爲助伴故答第
二問
由隨眠故名
有隨眠。相應隨眠通斷未斷。所縁惟未斷心
名有隨眠正理五十三
(五右)全同
婆沙二十二二右亦爾。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イヽ能有隨眠。隨眠之有名有隨眠。有隨眠
即心名有隨眠心。有者相應義。於此相應
義即含隨増助伴二事
十二右論曰有隨眠故 相應縛。所縁縛未
斷位。竝是有隨眠而有隨増。若相應縛已斷
位。唯有隨眠非隨増。現無惑故即非隨増
而助伴性恒相應故猶有隨眠。助伴性者。所
謂染汚習氣即類性謂先來隨眠與心倶。今
雖斷隨眠。而所相應心非由道力所斷。仍
名有隨眠。如人前盜賊。今不作其業仍名
盜賊。若所縁縛已斷非唯不隨増亦不名
有隨眠。何以故。親疎別故。如是有隨眠心
有兩種。一有染。四部全。修道一分即染汚
心。二無染心。修道善無記心。有染心亦有
二。一隨増有隨眠心。二不隨増有隨眠心。若
無染心。唯隨増有隨眠無不隨増有隨眠心。
由是示圖曰
十二右頌無明疑邪見 此中見字身形誤。長
行爾故。闕數故。鮮本。舊論頌疏作身。然本
頌及明本竝正理。顯宗悉作見可知。倶是誤
形也
十二右論曰凌懱他故 諸論有次第説而
不一同。婆沙四十七十五左最後三異此。謂
貪瞋慢。餘七同此。而於他見起瞋義同前
説。雜心論四十八右據婆沙法勝二本
無次起説
入論全
同謂十使生起造語及瞋兩説竝同此。顯宗
二十七初右亦全同此論。又正理五十三七右
曰。諸隨眠起無定次第。可一切後一切イヽ
生故。然有一類。煩惱現行前後相牽非無
次第。而示三種次。一約一類不善觀察。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邊。邪。見取。戒禁。疑。貪慢。瞋。癡如次生。二
約一類禀性愚癡。癡。疑。身。邊。戒禁。邪。見
取。貪。慢。瞋如次生。三云復有於此別立次
第擧此論頌文述釋。而後云。理實煩惱行
相無邊。以所待縁有差別故。無有決定次
第而生
十二左從此慢後次第起故 入論亦同兩
説。而彼但云或不云有餘。正。顯亦但云或。
舊論同此。論主欲取後説故示見諦所斷
等所由。入論。正。顯竝無所由。寶疏以迷理
迷事瞋和會。是雖非理無。今既明十惑生
起。故從初約諦。故後師爲勝。如是等結釋
頌如次。故於舊論牒如次第有此結釋。然
所由文屬如次釋有餘下闕。蓋是錯亂
十三右頌説惑具因縁 惑字本頌及明本頌
疏如今。正。顯作或。詳曰。從心作惑爲勝。
若無惑言此頌是爲誰三因。若或字何不
言或説。又舊論十五五左頌曰惑起。釋曰惑
者譬如欲隨眠。然正理等作或去心。定知
音誤。有人云。正理等長行順或字。論意各別
漏等中全不攝彼。有作是説。有漏乃至我
者非也。正理顚末無一與此論頌有異故。
然彼長行以兩義通難故有二或。必非釋
頌或言以致言也。然此句顯有不具三因
而惑起
十三右謂此且據具因縁説 此通妨釋第四
句。難云。餘惑何皆可具三因故通
十三右如退法根阿羅漢等 麟云。等取不還
及離欲異生。此唯託境界力不由餘二因。
煩惱已斷故無未斷隨眠。意樂淸淨故無非
理作意
十三左經説爲漏四我語取 雜含十八二左
長含第八十一左衆集經及第九初右十上經竝
出三漏。四瀑流。四軛。四取。雜含云。舍利弗
言。有漏者三有漏。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
漏。長含標三有漏云欲漏。有漏。無明漏
十三左有漏上二界唯煩惱除痴 此中唯者
是於説言唯。雖體有二纒惛掉今少分屬
無唯説言煩惱。非唯是煩惱有漏故。正理
五十三十六右釋曰。色無色界雖復亦有惛沈
掉擧而纒不應依界分別上界纒少。不自
在故。由是唯説煩惱。若纒亦依界分別者。
則有漏體有五十六。故品類足云云
十四右豈不彼有何故不説 此中有三。初
違理失。謂欲界有十纒既説爲欲漏。彼上
界亦有二纒何不説爲有漏。二品類下違
教失。亦者示有體。或對彼欲漏攝纒。集異
門八五左全同品類三今於下依證叙難
十四右迦濕彌羅不自在故 婆沙四十八
曰。問。何故欲漏。瀑流。軛。取亦攝諸纒有
漏等中全不攝彼。有作是説。有漏乃至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語取中亦攝諸纒。品類足説。云何有漏乃至
是名有漏。有瀑流軛及我語取亦應攝纒。
應作是説。上界纒少。不自在故不説爲有
漏。乃至我語取欲界雖多而見所斷。不具
足故不自在故但總説十纒。不別説五部。
今且就有漏問答。顯餘亦如是。此中論主。
欲如有作是説可據本論攝一切故。特
簡別言迦濕彌羅等
十四右同無記性名有漏義 此中初正答
合立所以。後如前下釋有名義
十四右准此三界無明漏 後明無明漏有
二。初示出體不説準成。後何縁下明別立
由釋第七八句。此即初也。謂準此欲漏有
漏三界十五部三十一五十二。於無明亦三
界十五纒無明自成。又於欲漏有漏。既除無
明義准已成立説爲無明漏。至言是至理決
定義。又鮮本。寶疏竝作准各義通
十四左無明能爲諸有本故 光記二十
七左
合十二
支無明爲初。寶疏辨白。此但癡。十二支無明
通用諸煩惱爲體。詳曰。據體如寶疏有
寬狹。若依名義如光記其義有同。由是論
十左曰。於宿生中。諸煩惱位至今果熟總
謂無明。彼與無明倶時行故。由無明力彼
現行故。如説王行。非無導從。王但勝故總
云王行已上準此文。寶疏斥光非也
十五右計捨可愛境爲淸淨道故 舊論十五
七左曰。出家部由捨離可愛塵。修習苦澁爲
道計應得解脱故。準彼此論脱修習苦澁
一句於爲淸上。莫唯有能爲淸淨道無所
爲法故。雜心四十五左曰。内道糞掃衣等作
道想。婆沙四十八五右曰。内道者如執洗淨
受持十二杜多功徳能證淸淨已上如是諸
文一揆。此戒禁答次舊論更有餘三取立相。
彼曰。欲取及見取者。是在家出家二部鬪諍
因故立爲二取。在家由取五塵故與在家
起鬪諍。出家由取諸見各不同故與出家
起鬪諍。此二部取定及定果爲解脱道解脱
果故。故立二界惑爲我言取已上正理。顯
宗。雜心等無有此文
十五右彼非能取非猛利故 由初因故不別
開立。由後因故與餘合立
十五左然契經説應知亦爾 本説未考。集
異門足八三左具引四軛經。與此全同。其有
軛經曰於諸有中有貪有欲等云云見軛謂
於諸見中見貪見欲等云云無明謂於六觸
處所有執著。無明。無智。隨眠。隨増是名無
明軛。彼唯擧經無有解釋。問。集異門是六
足隨一。薩婆多宗根本依據。彼既但擧此經
以示四軛。何故異彼攝諸煩惱。亦復不別
是經部義。已六足中如是故。解云。集異門舍
利子造。偏依經説故示此經。與經部不
異。後門徒起異見故致別宗。由是正理五
十三十九右擧此二經會爲密意説云云諸欲
中者。舊論曰於欲塵。光記爲得。寶疏初釋
爲貪自體非也。後釋爲五妙欲境冥舊論」
十五左論曰故名微細 此四義本出品類
足三九右而但名列無釋義。入論上十二右
釋倶有。婆沙五十二左外國師四義當國師唯
三義闕隨逐。雜心四十二左亦唯三義。光記初
微細義釋眠。後三義竝釋隨。寶疏四義總
釋隨眠而破光記。詳曰寶師判決盡理。婆
沙五十二左曰。微細義是隨眠義者。欲貪等自
性行相倶極微細。入論上十二左曰。微細義是
隨眠義。彼現起時難覺知故。如是總釋隨
眠義。何唯爲眼。湛惠云。若准正理如寶疏。
然光記非全無理。睡眠行相不易知故。由
是微細正釋眠義。後三義是隨義文自顯
今云非也。豈唯眠是難知。然諸煩惱損善
品令有情混昧故名眠。此四義非訓詞釋。
故寶疏爲正
十六右不作加行故名隨縛 是任運起義。
不作等二句是也。以任運故難除去。或設
等二句是也。而數下二句通上二。正理曰。
言隨縛者極難離故。入論上曰。隨縛義謂
隨身心相續而轉。如空行影水行隨
由如是義故名隨眠 此結四義。然舊論十五
十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十六右稽留有情故名爲漏 此中有二。初
釋頌住義。後或令下釋頌流義。此有二義。
初約生死流轉釋流。後由彼下約不淨流
出釋流。諸註未曉。如寶疏尚致總別判
誤之太矣。由是入論上十
六右
曰。稽留有情久住
三界障趣解脱故名爲漏。或令流轉從有
頂天至無間獄故名爲漏。或彼相續於六
瘡門泄過無窮故名爲漏已上 又婆沙四十
十左有多義。一留住義。唯令有情留住欲
界色無色界。二淹漬也盛也義。如濕器
中淹貯種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煩惱器
中淹貯業種能生後有。三流派義。如泉
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從六處門諸漏
流派。四禁持義。如人爲他所禁持。故不能
隨意遊適四方。如是有情爲煩惱所禁持。
故循環諸界諸趣諸生。不得自在趣涅槃
曰。由此三義者四義誤可知。婆沙五十
初左
國師三義圖曰有六
復次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界。五&T061579;眉祕切
與魅同也
惑義。如人爲鬼之所&T061579;
惑不應説而説。不應作而作。不應思而
思。如是有情爲諸煩惱所&T061579;惑。故起身語
意三種惡行。六醉亂義。如人多飮根莖枝葉
花菓等酒。便不了應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
顚倒放逸。如是有情飮煩惱酒不了應作
不應作事無慚無愧顚倒放逸。聲論者説。阿
薩臘縛者。薩臘縛是流義。阿是分齊義。如言
天雨阿波吒梨。或施財食。阿旃荼羅阿言
顯此。乃至彼義如是。煩惱流轉有情乃至
有頂故名爲漏已上
十六右極漂善品故名暴流 入論上十
六左
曰。漂奪
一切有情勝事故名暴流。如水暴流。雜心
十五左云漂衆生。成實十二初左曰。以能漂
沒故名爲流舊譯暴流
爲流也
婆沙四十八初左一漂激
義。謂諸煩惱等漂激有情。令於諸界諸趣
諸生生死流轉。二騰注義。謂諸煩惱等騰注
有情。令於界趣生生死流轉。三墜溺義。謂諸
煩惱等墜溺有情。令於界趣生生死流轉」
十六右和合有情故名爲軛 婆沙四十八二左
曰。和合義是軛義。謂諸有情。爲四暴流所
漂溺已復爲四軛和合繋礙。便能荷擔生
死重苦。如牽搖牛置之轅軛勒以鞦鞅
能挽重擔。故一切處説暴流已即便説軛
イヽ相隣故
十六右能爲依執故名爲取 雜心四十五左云。
執受義是取義。顯宗二十七七右云。執取彼
彼自體名取。舊論十五
九右
曰。因此衆生取欲等
及生生具故説名趣。準彼二論。此四取惑
爲依因執取欲見等故名取。與執取之依
因故云依執。光四解竝穿空。寶疏云執取
三有自體亦未可也。又入論下初左曰。薪義是
取義。能令業火熾然相續而生長故。如有薪
故火得熾然。如是有煩惱故有情業得生
長。又猛利義是取義。或纒裹義是取義。如蠶
處蠒自纒而死。如是有情四取所纒流轉
生死喪失惠命。婆沙四十八三左同入論
十六右若善釋者應作是言 光記云叙經部
解。寶疏云論主解。詳曰。論主依經部意如
是釋名。應不有經部如是全釋
十六右諸境界中説名爲漏 舊論云六塵
中。煩惱不絶言相續。非謂依身。不謂種
子。正理五十三二十
一左
破曰。即我宗説由彼相
續於六瘡門泄過無窮故名爲漏。非離諸
漏有別相續。由彼勢力於境泄過。即諸煩
惱或總或別流注不絶得相續名。説於六瘡
門即説於六境彼言不絶。即我無窮與我
何殊獨言彼善。今彈云。汝是三義。我是一
義。又汝六根。我是六境。又汝流義。我即相續
不絶義。豈爲是同
若勢増上難違拒故 舊論曰。過量猛疾故
説此惑名暴河。正理破曰。即我宗言極漂
善品。與我何別彼獨善哉。今彈云。漂奪義
與勢増上義何可不同。於中勢増上義親
暴流名
十六左於現行時故名爲軛 於現行中非
極與數起兩義。正理破云。此與理違。於現
行時若非増上何能令與種種苦合。如何
可説彼釋爲善今彈。誰言非増上。
但是言非極也
又諸善法
數數現行亦令有情與衆苦合。應與煩惱
倶立軛名。若言我釋亦同此過。此唯非理。
我説煩惱由發業門有此能故彈云。善法亦
由發業門
有此能。故汝
破却招自害
執欲等故説名爲取 此如次上十五左引經
釋。舊論曰。能取欲等故。取所生故。能生
取故故名爲取。彼三由。此但一義。正理破
曰。所釋取義亦與理違。謂若取名唯因愛
者。説取縁有義イヽ如何成。應但説言愛縁
有。又如前際後際業縁亦應通攝一切煩
惱。如縁起中已廣思擇。今彈云。從三受生
欲色無色三愛故説受縁愛。從欣受愛起
欲等取。故説愛縁取。由取爲縁積集種種
招後有業。故説取縁有。欲色無色三愛
爲愛。欲等之取名取。同愛爲體然其行相
各別。何妨因果。又如前際後際業縁唯是
欲貪必無違理
倶舍論法義卷第二十終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卷第二
十一
 豐山寓居上毛沙門快道林常記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三
初右如是已辨爲復有餘 自下大文第二。
明結等五門有二。一出體。二六左已辨隨眠
下諸門分別光等之輩(六左)此垢已下爲諸門
大科非也。彼唯纒垢諸門分別故
初出
體中亦分爲二。一標章。二別釋。初中有二。一
結前問起。二頌答。此即初也光・寶六垢爲
大段非也
慧暉
云。問。纒既未説。如何言已説隨眠幷纒。答。
體雖未説。已説纒名爲漏等及一百八煩
惱此釋問本誤。答何可正。何以故。此但結
以隨眠及纒説爲漏等。非結即隨眠幷纒。
然問者。隨眠上廣説故言已説可然。纒未
説何云已説。豈非誤哉。答亦從彼故非也」
初右頌曰復説五種 此即頌答。由者具聲。
前明世尊説漏等四門。今復明説結等五
門故言復説。問。前漏等四門皆説幷纒。今
結等中何言煩惱答。煩惱言有通別。此通
諸惑故無相違。前以隨眠及纒説爲漏等
故殊言隨眠并纒。今所説中既有纒。不可
説纒爲纒。是故存通名光記煩惱言唯爲別名
本惑。以單復通別示
略纒所
以非也
問。諸煩惱言通諸惑。何故舊論十五
九左言是隨眠惑耶。解云。隨眠及惑。由是
舊論十五五左説三漏中。亦但言是隨眠惑
不別説纒言。又解。隨眠即惑。隨眠之惑通
説。如業道名
初右頌曰惱亂二部故 此中初結九二字
總標。餘句示廢立。於中初句下三字。第二
句明見取二結廢立。後下二行明嫉慳廢立。
此中前一行約八纒家。後一行約十纒家
初左論曰當辨其相 此中有總標列名出
體三莭。出體中有總別。總釋中已説三界貪
爲愛結。餘結皆應依界辨體。其十隨眠前
已辨。嫉慳唯欲界修斷故勸示言當辨。雜含
十八四右九結列次如今。發智三二右婆沙五
四右入論上九右品類足一四左初右二右
集異十九三左正理・顯宗等列次出體竝同。甘
露味論下十六右慳嫉次第。餘同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初左見結謂三彼隨増故 別逐難釋二結。
餘其獨一。此合二三。是故別釋。合三見爲
見結。合二取爲取結之義言如是理。此證
見結三爲體。取結二爲體之理。問中見相應
法者。約五見隨應。光記云五見意通言未
足。寶疏爲二取非也。依答害問意也。見
隨眠者。十隨眠中見隨眠隨應隨増。光記亦
云五見言未足。寶疏唯云十隨眠中見隨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