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資行鈔 (No. 2248_ 照遠撰 ) in Vol. 62

[First] [Prev+100] [Prev]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度官人者。當折和上勒骨。截阿闍梨舌。與
餘僧重生革沙鞭八下。駈出國界。佛因制。不
得度官人
鈔。有名有録云云今記意。有名者。即有名
稱。度被知世人。此云有名此釋聊難思。有
録者。從國家有録物也。若依鈔批簡正記等
意。從國家得大納言大將等官位名爲有名。
得所領録物名爲有録也
記。勳品已上在位文武百官云云勳即功也。
正源記云。文武員數有九等之差。始終九品
至于一品。名流内。蓋朝廷約勳勳者
功也
封爵乃
有等級。故曰勳品。不係品官。謂之散位
文武者。有云。文官助。傳者官也。大納言
中納言等是也。武官謂武士官也。大將中將
等是也云云
記。準倶無例決常俗云云常俗謂不列名籍
只人也
記。係名籍人云云名付官札人也。謂無名祿
只付名計也
鈔。必以建心慕遠清節不群卓然風霜不改
其操鏗然憂喜未達其心云云簡正云。建心
慕遠者。期佛果等也。清節不群者。梵行即
清淨。疎食即高節。逈然出俗。故曰不群也。
卓然者。高立之貌。其行既高爲卓然也。風
霜者。八法四順四違。喩如風霜。此人不被
惑亂。是不改志操也。鏗口莖
堅也。其心極堅
謂也。堅然也。亦是綱猛之貌也。憂喜者。
憂苦也。喜樂也。聞毀不嗔。聞讃不喜。並不
干於情懷。故云未達其心也ミサ
カタ
口耕反。金
石聲也
記。男子通名丈者極形之量云云 問。男子
通名。何必約極形之量云丈哉 答。難思。但
一大之人多分心操清卓故。付本云丈夫歟。
可勘之
鈔。未達其心云云不悦又不憂故云不至也。
始卒之卒終也
鈔。故律云年二十者云云三十四十二
云。諸
童子往迦藍出家○不堪一食。至於中夜患
飢。高聲大喚言。與我食○告阿難言。不應
授年未滿二十者具足戒。若年未滿二十。不
堪忍寒熱飢渇風雨蚊虻毒蟲。及不忍惡言。
若有種種苦痛。不能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一
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如法怡準此
文。惡言若事二事今記釋如何耶 答
鈔。五種病云云簡正云。一癩。二&T028816;疽。三白
癩。四乾消。五顛狂也
鈔。善見云癩癬莫問赤白黒屏處増長不増
云云十六
云。癩者。有赤有白有黒。疥皆
入癩數。不得出家。癩癬下至如指甲大。亦
不得出家。若指甲大在露處。増長不増長悉
不得出家。若屏處不現。増長不得出家。若
不増長得出家今文合業疏也。祖師改之
者。改本文廣許之也
記。業終報云云濟縁云。業終報者。謂所作
業終此一報初二果尚可終生。三四不
*終生。今更約羅漢爲言 文
鈔。僧事共作云云濟縁云。僧事者羯磨也 
鈔。次明餘事云云簡正記云。遮難外事稱之
曰餘制嚴所明
鈔。若有難縁如説戒中云云簡正記云。如説
戒中者。指彼略戒文中八難餘縁也。此與彼
處不殊。故指説也。即王賊水火等
記。今時行事不須執羅云云 問。違律文者
如何 答
鈔。若二和尚共一戒師云云 問。以二和尚
作之相如何 答。一義云。女三人並受。人
人和尚差別。故有二和尚三和尚也。又義云。
於一人上以二三人爲和尚。豈是如法哉。皆
是一番内事也。若餘番用餘和尚。無過也」
記。不得衆受云云受者至四人以上。云衆受

鈔。一一同等臘等時云云簡正記云。不相作
禮者。論文據得法處齊無上中下大小。故制
不相禮也。鏡水大徳云。此文終恐未了。假
使二三人爲一引亦須排。他先受十戒者爲
先。若總未受十戒。還依俗年大者爲上。此
依律既有上中下。元須相禮
記。應得對禮云云 問。其相如何哉 答


資行鈔事鈔上三之分末也
自正出同法三卷終

上三
之二
教授師至受者所云云至問難所也。爲
舒正四角。稍點竄。明曉事儀多饒唇舌。便謂
文寛無可尋究空。負傳通。茍聽忠告
記。注有云壇上非也云云義苑云。高勝即壇
上寄拕此事。可以陶化誘引之會正簡正
鈔批等記。全同今記也
記。衣鉢名字泛顯之。詞以通言路耳云云
衣鉢名字。雖非正用。凡顯名爲問難由致也
 ツヽム
鈔。前執五條等云云 問。當世行事於此時。
同坐具令受持。是依何文哉 答。今鈔業疏
雖不見。戒壇圖經見此事。即彼云。教授師
從南面東階却下○至同席處。敷座坐已。仍
取受人衣鉢訖。令其脱履上席。先取尼師
壇。爲受持已令在上坐等當世行事依此等
歟。又彼文意。異常途次第。最初受坐具先敷
之。次受三衣也。又彼不出受體。常途次第。
即先三衣。次鉢。後坐具也。出業疏四上。今
鈔次第且依壇經意歟
鈔。若依諸部此處即爲受衣鉢云云 問。出
衆同前加只五分一律。何今云諸部哉 答。
實如來問。但望古人受後義。諸部皆受前
故云諸部也。是以記云諸部通指二律並在
受前也。二律即五分僧祇。此受前。又衣古
傳受後也。然而十誦請師以前令加受。加受
已後求和上。佛阿毘曇中。請師後對和上加
受法。此二説疏鈔中不出也 問。遮難畢可
受持。何問遮以前問哉 答。今記引五分云。
著袈裟時可見難見故無問歟 問。受持時
可牒我比丘歟。將可牒沙彌歟。如何 答。口
傳但云我某甲。不稱比丘沙彌。是以守一受
戒方便中。只牒名字計也
記。若準業疏定依五分云云今行事依此等
歟。加之。注羯磨並壇經意。問難時令受持
浪受。勉令實語
記。然非祖意云云前受非謂非祖意。別立持
衣闍梨。餘處受持。斥之也
鈔。汝應不識此罪云云 問。何不云此難哉
 答。罪者所犯罪也。犯四重者成邊罪難故。
明彼所犯罪也
記。名字別故云云業疏三上云。依俗中法。子
生三月孩而名之。年至二十冠而字之。隨義
別立同記云。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如智
者字徳安○祖師字法遍 痩シユ
ヤセタリ
鈔。汝非他賤人云云是奴事也。是奴事也不
是奴不
鈔。如汝向者答我云云師云。近云向。遠云
前也
鈔。應教起立爲正著七條云云以前七條反著
故。此時正著直也 問。以前既衣鉢令受持。
何不正著。問遮難以後著直也 答。實難思。
但問難以前受持義。設雖受持尚反著。今初
著直歟。若爾者。以前受持。何今云外律中於
此受衣鉢哉。此問難已後其上以前受持。
問難時云衣鉢具足不言不符合。如何 答。
五分文必不見問難後。只提出衆問難之時云
於此。無過歟。問遮言云。衣鉢具足不。事實
似前後顛倒。但受持借衣借鉢可受持。故今
問己有具不具。非己有不應受持爲言一義
意。衣鉢受持問難已後可作之。今文共見爾
故 問。若爾者。何上問難已前出受持樣哉
 答。彼必不定問難已前。凡出家問難之時
出受持樣許也。此兩義可隨學者所存歟
鈔。當作白等云云問。何此不明索欲問和
言哉 答。此明總答行事。故不出問和也。
是以資持上一
云。此由受戒法中止約總答。
不出前和坐立之相爰知。別答可再和也。
是以簡正記云。若據尋常別答之時。即須
再和方得秉白 問。若爾者。行通答後爲
問難出界外。如何 答。簡正記云。問難蓋
是奉命爲之。今既問了再入僧中。未教乞
戒。不合壇出。故制在限内露處尋内也
記。注今行別答先坐和已後起作白深乖儀
云云簡正云。教授師來僧中。即須展坐
具與戒師。相對禮三拜。訖&T050352;跪或跏趺正
坐。亦得先和僧。其戒師便與答問。然後
却起立。秉單白問戒成不等。所以坐和僧
立秉法者。謂壇上衆僧皆坐。今若立和他。
坐僧不得。故須坐和。又教授爲僧所使。不
得輒坐。故立秉白。如立説戒可以例之。今
有人云。單白既許立秉。和僧立作亦得。此
是迷教之流 此雖出二義。坐和立秉爲本

記。注如前所斥云云鈔足數篇下記云。今
世教授入衆先坐。問和後起秉法。名爲坐
和立秉。此由受戒法中止約總答。不出前
和坐立之相故。致盲爭至今未已。今應問
曰。威儀立秉本爲教僧。今輒先坐。豈得
是倨後教。鈔文明示不得輒坐。汝今坐和。
豈非輒耶 懇惻至誠仰生忻。慶樹立
記。前牒初縁云云濟縁三上云。牒初縁者。
謂先請也。牒今意者。正乞也。戒從僧者。
謂今受體也。行隨師者。即後隨行也
記。注此二句依疏釋云云彼疏中不分四句。
只從和尚。已下二句牒斥。餘句今記釋也
記。所任事畢云云所作事也爲言
記。各專一法故互有無云云教授有差則無
和。戒師有和則無差。故云互有一法爲言 
問。自恣之時。何先差後和哉 答。有人云。
所望各別也
鈔。羯磨衆中而問故不須差云云礪疏又問
云。若言衆中而問不須差者。自恣五徳亦
是對衆作法。何以要差耶。但是聖人立法
不同耳云云
鈔。律直問十三難事云云問。律中屏問對
問倶正問之時。問遮計 何云直問十三
難事哉。所以爾者。今鈔上云。若約律本。
但問十三難事。及論作法。但問諸遮
記云。安布中律因脱衣慚恥。佛言。自今已
後。聽問十三難。即列其相故。云但問等。至
教授出衆戒師對僧。兩列問法。但問十六遮。
故云及論等 依之濟抄云。律直問十三難
事者。前二處但列遮。又披律文。實直問遮。
云何今直問哉 答。誠如來難。但今所論
正意。但前縁之有無也。故且云爾也云云
允鈔云。論律中兼云問十三難文有之。正
問之時但出遮也云云今茲無有前縁者。雖
不正問。若問難時可有前縁。今無之故云
也 問。若爾者。何今記云屏問則有。對問
則無哉 答。實正問時共雖無之。屏問時
先可問十三難有之。且如是釋歟。即五十
六丁云。有欲受持戒者。彼將界外脱衣看
時。受戒者慚恥。稽首受戒事。白佛。佛言。
不得如是露形看。自今已後。聽問十三難
事。然後授具足戒。當作如是問。汝不犯邊
罪不。汝○一一皆十
三問也
問十三難事。然後授具足
戒。爾時受者置眼見耳不聞處。戒師當作白
羯磨言。大徳僧聽○著教授
師白也
同三十五六丁
云。彼教授師如是問已。還來衆僧中。如常
威儀。相去舒平相及處立。當如是白。大徳僧
聽○召入
白也
彼來已。當爲投衣鉢。教禮僧足
已。到戒師前。合掌作如是語。大徳僧聽。我
出受
戒文
戒師作白羯磨。應如是白。大徳僧聽
戒師
白也
善男子。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我
今隨所問汝。汝當隨實答。汝字何等。和尚
字誰。汝年滿二十○作白羯磨。應如是白。
大徳僧聽○正受戒體
白四也文
準此正問遮也。今記家
依此等文。如是釋之給歟
鈔。示四種異名云云示三衣幷鉢名云爾也。
下被上達。非縁而受。廣張示導發戒。正
宗。知何是上品。徒自抂問
鈔。故論云若此戒法云云鈔批云。此是多
論也。羯磨疏引多論。證者正量也。應四
顧望之。不令非列之相。聽作羯磨
鈔。或睡入定開語等云云問。此受者事歟。
將能秉僧事歟。如何 答。此能秉僧事也。
閙語不靜
スマヒスシ餘即是異絶句
記。覺謂初起云云初念也。思惟第二已去也」
記。不説得罪此局不答云云問。此説意。以
不説屬答法人 而本文意。約羯磨 即
彼十誦第二十一云。諸比丘言。我雖在羯
磨中。不憶不知。以是事白佛。佛言。從今聽
羯磨時。當一心聽。莫餘覺餘思惟。當專心。
當勤。當教。重思惟心心等。同憶念應如是
聽羯磨。作羯磨者。分別言是第一羯磨第
二羯磨第三羯磨。若分別説。得突吉羅
此文明不見約答法人。如何 答。實今記意。
聊背本文歟。以義釋之也。即餘記意。如本
文得意。簡正云。不説得罪者。不分別説云
此是第一番等亦吉也 問。此一段十誦制
同秉僧歟。約能秉僧歟 答。可通能秉幷
同秉僧歟。彼本文意。分明以應分別已下
爲能作羯磨人。或睡入定等專約同秉僧
豈唯受戒。凡居師列可不愼耶
鈔。餘一羯磨在云云別釋第三羯磨也。發
身總虚空界。心縁救攝三有衆生。不同上
廣。同共合掌。作助擧此羯磨。令衆知委。擧
發前法 鼓ウチ
タヽヒテ
記。注入身心云云會元三云。注入者。前既
開導色心諸法即性本具。若有一法從外入
者。不爲圓鈔。今云入。甚乖圓旨 答。無始
迷妄爲外物。今日開解頓悟唯心。法本自
如。悟故言入。故祖師云。開示不由外來。悟
入誠由内起者。是也 問。初則動轉。次則
擧集。其相如何 答。既了諸法唯我一念。
一念動而萬法動。一念集萬法集。但初運
心作念故云動轉。次慚明照凝寂。故云擧集。
三則能所泯。已微妙融會故云注入。動集即
性事理一如。皆不思議故也。策進受者。白
告衆僧。枝蔓
記。然是衆行云云三行之中衆行也。但行
作法。故不明無作體爲言
記。識體攝修宗歸中卷云云中卷中明戒體

鈔。不及後安居便數爲歳云云後安居已後
受戒人。以其年數爲一夏。故斥之也。簡正云。
不及後安居等者。若五月十六日前受即得
此夏。十六日已後即不得。今此不及十六日。
便妄數云。以此白佛。佛言。不爾
鈔。有者應和尚闍梨教授時節云云云問。如
今默記時節事。和尚闍梨。何云教授哉 答。
羯磨經云和尚闍梨等云云若委細論文者。豈
簡教授哉
鈔。日中竪之記其影頭云云有云。不謂日
之正中。但日影中竪之。故云爾也云云
鈔。臥尺量之云云タカバカリヲ臥次第量
其影也
鈔。善見云受戒已互取脚隨身量影云云
十七云。受戒已應歩影。歩影者。正立任取
脚。爲初隨身影長短歩影。歩影竟教其時
其時者。或冬或春或夏時。竟教日月。日月時
次教受戒時數多少。次與四依已。次説四
重。受戒已令新受戒者在前出 準此文。
記二釋初釋順今文歟
記。齊頭影處以脚相接云云從脚踏所至頭
齊處爲分齊也。以脚相接者。欲知其長短。以
足歩之。脚脚相接。可知十脚乃至指分等。
如今世踏田數分齊也
記。語通上下云云若連上時。示春冬時。衆
數多少訓之也。示時定衆不亂者。謂定衆
坐籍不亂也。若連下時。示春冬時。衆數多
少後説四依四重訓之也。在僧下坐。窄スボシ
セバシ
鈔。同時爲説隨相不必戒師云云鈔批云。夫
説相之法餘人並得。不要和尚及羯磨師也
 問。記此示古非引業疏三下文意如何耶 
答。此釋實難思。但有人云。隨人説相。必戒
師則説同時。説相則別人説故。不必戒師釋
之。古師必隨人説相。一一誡語。故局羯磨作
之得意。今師受戒尚隨縁至三。何況説相
示相誨約故。任時前後不可專局。斥之也。次
此案古師必戒師歟爲言但隨人説相局羯磨
師。同時説相通餘人。段未難治定歟
鈔。問此新受戒人相同界外來者云云鈔批
云。此問意云。其教授師出外問題迴來。來
重更和僧。今此受者。亦相是外來。何不重
和 答。當處新起者。在此壇上成比丘。故
曰新起也。何獨此四ノミナランヤ爲縁起有過
記。律因比丘受具已云云三十五七丁云。有
比丘不出名
字也
鈔批云。立謂。先未制前有事戒
者。從壇場出還在師後。行道逢故。二問言。
汝所來。答言。我出家受具。來因即邀共行
非。後師問言。汝何處來具。答上事。和上呵
云。汝出去。汝今非復比丘。弟子恚言。何不
早語。我道因是。佛制先爲説四重 是當
婬戒之重犯。準業疏三上。當成道十二年。
説相縁起興 問。四依縁不見。如何 
答。簡正云。律縁中。因波羅奈城有一外道。
出家受戒。受戒之後不旨乞食。便乃休道。
以是白佛。佛言。自今已後。先説四依也 
若毀非用
記。與本二云云謂舊妻也。本在俗時夫婦二
相並。故云本二也。寧起行用不須願求。善
不自發望上而學。可準下流耶。若遂鄙懷。
遂鄙懷。醫卜伎藝
記。宜須隱括取悟於心云云荀子十七云。拘
木必將待隱括。然後直 注云。拘讀爲鉤。
曲也。隱括正曲木之木也
記。寫之甚易云云此破會正。彼全文寫故。
備載○磨。餘處學
鈔。次爲受衣鉢坐具云云問。此次第在壇上
受衣鉢歟。説相以後下壇受之歟 答。簡正
有二意。即彼記云。鏡水大徳云。今時在壇
上對衆。衆最善。不然。下壇後向屏處與受
亦得
鈔。若沙彌時○更請施主云云問。説淨必可
爲受戒後之旨分明也。衣鉢受持嫌受後行
事。相違如何 答
記。既説相已次説四依云云善見十八云。次
與四依已。次説四重相違如何 答
鈔。總將説淨云云問。此説淨何處可作之
哉 答。簡正云。又説淨時。或在壇上。雖多
人列行。須遂人一一説之。有處行事。十人
五人一時説者。且問伊説相。是但對首法。
因何通多人。故知。不達也 問。若爾者。悉
持長衣等可至壇上耶 答。可尋之 問。説
淨所對如何 答。可對比丘。既受戒故
鈔。應令將捨作吉羅懺云云問。今懺時比
丘也。何可用吉懺哉 答。此問答鈔批
即彼記云。問。沙彌犯長得吉。今成比丘。何
不犯提。解云。其身雖轉罪體不轉。故仍本
吉懺 捨財還衣等作法。於僧中對比丘
作之也 問。吉羅懺悔之時。可用誰人哉
 答。有人云。對教授後師。則受持衣鉢例也。
若下壇之後。又可對比丘也
鈔。次授六念云云問。師僧等必如四重。可
授六念哉。又授六念事。壇上授之耶 答。
何不分明。彼律文不見。何追可勘之 問。上
法附云捨戒六念。至釋文。何先六念。次捨戒
耶 答。此事簡正記出三義。即彼記云。外
人難云。前標篇首下。注文乃云捨戒六念
法。何以前後有違 答。諸釋不同。一宛陵云。
前來篇首下注文爲簡濫故。若云六念捨戒。
時人謂六念便堪捨戒其體是一。所以云捨
戒六念。今依位次故先六念。二依玄記云。標
題下注文。蓋是製作家。對上標受戒戒名。
注捨戒之法。取受捨相對也。釋中。先六念
者。據行護次第。纔受後便須六念。三依法寶
解。受捨二處互爲先後者。表捨戒通始終。初
受竟。忽有縁便開捨。故依注文。初若無縁
未捨。終於一生厭時方捨。若論六念。初受
竟即須持。不可闕失。故在初列。今詳三解。
第二名爲正也
鈔。注出僧祇文云云十六六丁云。比丘要當
知日數應施食。知臘數。憶所受持衣列衆
食病不病。若人問今日幾日。不得逆問。昨
日是幾日。當知月一二日乃至四十五日。月
大小悉應知。比丘清旦當作施食。今日得食
施。某甲施主歟。於我不計我。當食。三説。
日日自憶若干臘數。當憶受持三衣及不受
作淨施者。念別衆食若病不病
鈔。第一念知日月云云有傳云。此點樣下
第五第六文言符順也
鈔。應言今朝白月一日云云於此第一念。今
師意。有總別之二。別者如今。白月不念大
小。但云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也。黒月念大
小。如云黒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或黒月
小一日乃至十四日。次總者不論黒白。如
云正月小一日乃至二十九日。或正月大一
日乃至三十日。是也。定賓律師意。聊不同
也。即賓疏云。第一念。此月大或小白月或黒月
一日二三等準
數念之
此念意。言黒白總論以辨大
小。若論數日。隨黒白中分一二等 此
即念月大小。故應俗人問令識知之。念黒白。
故亦識去布薩遠近也。是以念云。今朝正月
大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黒月可準知。今當
寺相傳行事。依此定賓釋念之也。簡正云。
今朝白月至十五日者。大徳云。據律中先是
黒月後是白月。蓋譯家不解迴文。今鈔白月
在先。黒月向後方爲順也
鈔。今朝白月一日至十五日以純大故不云
大小云云問。尼鈔六念篇云。若是白月應之。
今朝白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以白月一向
大故不須云小。若是黒月便通大小。文相
違如何 答
鈔。識去布薩遠近出家日月云云簡正云。祇
律云。乃至十五日出家法式者。謂一月中
兩度説戒。故須委知黒白大小。是出家法
式也 或點云。識去布薩遠近。出家日月
法式如此
鈔。若據律文爲俗人問令使識知云云簡正
云。準律。説戒法中。諸長者問比丘言。今日
是何日。比丘不知。俗人譏云。日月尚不能
知。有何聖法。以此白佛。佛言。自今已去。
當作數法數日等。時長者又問黒白月。比
丘不知。佛言。聽作三十數法十五屬黒。十
五屬白等 此指本律 而允師鈔云。若
據律文者。指僧祇文也云云準此文。西天俗
人知黒白。故念黒白也。付之有二意。一爲
答俗人。二爲知布薩時。此唐土俗不知黒
白。故云準此方土也
鈔。不論黒白云云問。此釋不分黒白大小
 爾者違上所引律縁起如何 答。鈔云準
此方土。記云隨方對俗。爰知。且約唐土一
方如此釋歟
鈔。若全不受請云云此人別願不受請人也。
如行頭陀人。次若受請者。常受請用人也。
不請時不受也
鈔。我今自食已食云云簡正云。我自食已
食者。此據一生已來長自作食。雖從施主乞
得穀米。纔受訖。便是自己之物。並不受施
主食及僧食等。我僧常食者。謂此一生來長
飡常住之食。不受外請及乞食等。此食須約
時長不論冬夏。開堂方可得名僧常。若暫
時月十日等。並不在此例也。我常乞食者。
謂此約一生已來不受外請。亦食僧常食及
僧已等食。不論寒暑。長自乞食。方得名爲
常乞食。若暫時持鉢。即不在此例也
鈔。有言食僧常食云云羯磨云。若言我常
自食僧食云云爾者今常經中常。同異如何 
答。意同物歟
記。此局不受請者云云今云食僧常食。局
不受請人。而世多受請人云食僧常食。是妄
濫用也。故斥之
記。又言有請不背云云此言含兩意。其意
如記自釋。宣既云有請不背。心開二邊。又
言已上非不受請人。作食常食等念。故斥之
也。又言已下又出別義斥之也。兩期言之。
無由約也
鈔。若受請者云云簡正云。我自食無請處
者。謂今無請。院中自食即依此作也。我今
僧食無請處。謂今無請。堂頭暫有齊設。即
云僧食。若長開堂。便同僧常食也。故知。僧
食與僧常食各別。不得雷同。我今乞食無請
處者。謂今無請。但暫時益即云乞食也 
問。早朝無人請召。故念乞食或自已食。至
中時有請事。得受請否。若不受請。豈非背
請哉 答。此事古來有異義。簡正記總出四
説。彼云。一説云。但不要去。即得此念成就。
若去不成。今難。不去既是受請人。有請不
去。便成背請。云何不去。二説云。去即不妨。
但改第二念。即得餘五不用改也。今難云。
六念境雖有六。所被各殊。然體同。一法各
改第二法不成也。往往有人。如是見解知之。
第三解云。一時總更作過。不犯重乘非也。
此釋無理更甚於前。第四今依所禀云。但將
有請不背通貫下句。如云我今自食已食有
請不背。或云我今乞食有請不背等 有
傳云。北京本淨長老門徒用第二釋。唯改
第二念處。此義不然。難云。今記云清晨念
定不容後改 非違之哉。加之。簡正記自
破第二義。如何依之。有傳云。有簡正記第
一釋。不去不改也。又義云。難去時雖乖本
念。趣他請等也。所以爾。目連爲乞食出聚
落。望時受請。彼豈晨朝不作六念哉。以知。
雖乖本念趣請云云此西大寺
長老義也
記。謂不常定者云云謂請用不定故。有受請
時。有不受請時。故不定也
記。注舊云當衆相對云云會正云。五衆本
衆自相對。無則宜通捨。比丘某甲。假想
一人也 義苑云。五衆者通論也。其實當
衆自相對
鈔。檀越於我不計我云云一義點。壇越於
我不計我。得自恣食云云又點。我字可付
下也。云檀越於我不計。我得自恣食云云
云。不計者。必一向局我計不請。故汝自恣食
云也
鈔。注五種十誦開之云云十誦序中
九丁
云。阿難
有二請。不與他。不敢吐食。爲恭敬佛故。又
不敢咽。爲持戒故。佛知阿難心悔告云。心
念與○除五種人。一者坐禪人。二者獨處。
三者遠行。四者長病。五者飢餓時。依親里
住。如是人更無餘人。聽生念與他 問。
阿難縁五縁中何哉 答。非五人中 問。若
爾者。何加阿難縁。不云六人哉 答。阿難
忘之 問。即坐且開之。此爲縁起。後開五
人中。故如阿難人後不開 可尋之也 
問。長病等。展轉食開縁也。設雖不捨請背
請。可無過。何必此縁上尚捨請哉 答。有
病開心念捻請者。十誦意也。本律意。自本
有病開縁也。雖不作心念。無過歟。能能可
尋也
鈔。知受戒時夏臘云云云會正云。臘者獵
也。獨禽獸以祭先祖。歳末祭神名也
批云。應師云。風俗通曰。漢曰臘。臘田獵
也。取禽獸祭先祖也。此即歳終祭神名也。
經律言臘。即歳義也
鈔。應云我三衣鉢具有長已説淨云云問。此
具者。具足之具歟。將又坐具之具歟 答。有
二義。一義云。具足具也。所以爾者。記云。衣
鉢制物攝。理須具云云注羯磨云。我今三
衣鉢具。幷受鉢長衣幷説淨 同注云。復
有不受持不説淨者。隨有念持念説 尼
鈔上云。我五衣具足受持 賓疏末云。三
衣鉢具 簡正七云。法寶云。三衣與鉢
盡皆具足。故云三衣鉢具○座主云。具字屬
於坐具也。既同制物。豈有衣鉢受持坐具不
持哉。大徳云。此解亦是一途。不可押奪
此等諸文分明具足爾者可訓三衣鉢具
也 問。付此義。坐具制物也。可不念哉
答。又義云。此具者。坐具具也。所以爾者。同
制物故可念也。是以下師資篇云。引僧
祇文云。三衣鉢具漉水嚢等云云正勘僧祇
本文云。三衣鉢尼師壇漉水嚢草履故祖
師尼師壇釋具也。何況簡正一義分明釋具
字屬於坐具也
記。及餘三長限内未暇云云三長。謂長衣長
鉢長藥三長也。鈔注云衣鉢藥故。濟抄云。衣
鉢可爾。於藥可言長藥未説淨哉 答。準理。
七日内自初日可爾言 問。言長者。是受持
外物也。此已受持。何幷言長耶 答。準理。
藥之持長可異衣鉢。此藥加法爲防内宿惡
觸等也。而言長者。對本四依爛藥。言長無
云云一義云。三長者。十日・月望・急施也
記。生不説淨云云謂受持已來云也
記。逐日對聖云云上十縁中。六念對佛故言
稱○説淨
記。法語之言改之爲貴云云無云無。有云
有。故云責也。所詮不具制物。又長衣不説淨。
稱闕衣及未説淨。迷教慢法六念。法語之言
也。改彼迷。云三衣鉢具長衣已説淨。實具之
説淨。之爲貴爲言一至於此
記。唯約受請云云約壇那之食。故食則四人
長一人爲患
記。九縁別衆戒中云云本宗七縁。他部二縁
多論僧次
五分依時
故合云九也
記。一三是戒云云問。第一念日月何云戒哉
 答。爲知布薩故念之。故屬戒歟 康コヘ
ヤス安健ツヨシ
記。晨朝不作止犯六吉云云問。濟縁一上云。
六念且制清晨。實通朝夕 何今云晨朝不
作。相違耶 答。允公云。此云晨朝不作止犯
六吉。一向欲不作人。故云止犯六吉。濟縁記
意。雖欲作。當時迷忘。時通朝夕也。其中且
制清晨者。相從第二念且制清旦。故僧祇云
晨起六念也。實第二第五外四念通朝夕。是
以云通朝夕也。故飾宗記云。故使古來依僧
祇作念。彼文雖復唯第二念遣清旦作。準
義餘念縱清旦作。使有常準。施益其善。又
餘五念縱日暮作。但通一日其義不妨。且隨
第二相從清旦 實通朝夕。約餘念且如是
釋也。第二第五念必晨朝可作也。餘念相
從。此雖可作朝或忘等縁通夕也云云又義
云。六念倶皆必晨朝可作。故云晨朝不作止
犯六吉也。濟縁記文。六念且制清晨者。常
六念晨朝可作之。餘接心觀念等通朝夕故。
云實通朝夕。餘*接心觀念等攝六念故。是
以。正源記云。常途六念且據晨朝。攝心觀
念實通朝夕 付之。不明六念必局朝。餘
念通朝夕。自本異物也。對何云旦。又云實
哉。故知。於六念云旦。云實歟。又簡正意存別
義。即彼記云。外難云。如朝忘未作六念之
法。至晩方憶。爲更誦。必爲不用作。嘉曲
云。須更作六念。但故第二云。我已食僧食。
或云已食。一切臨時。大徳云。若故意朝來
不作。即已結犯了。或是迷心。聖開無過。何
須更作。準期道理。上解者非
記。古記云防二十七罪云云會正云。第一念
防三罪。不作吉。不知布薩日吉。俗問不知
吉。第二念防三罪。不作吉。背前向後提。背
後向前吉。第三防四罪。不作吉。不依夏坐
吉。不依夏受利。滿五夷。不滿蘭。第四念防
八罪。不作吉。衣犯長提。減量吉。鉢不具吉。
衣不具吉。衣不受吉。長鉢堤。第五念防六
罪。不作吉。破僧蘭。違屏諫提。違僧諫殘。
別衆食提。有縁不白入吉。第六念防三罪。
不作吉。違衆吉。蘭若受女人送食提舍尼。上
二十七罪也取意簡正六念結犯。依法寶總
有二十六罪。十六吉。五提。二蘭。一殘。一夷。
一提舍尼也
記。注又印行六念云云云唐戒朝副六念摺
之。今指之。天印板開六念。故云印行也 
澡鑵盂□云音
鉢盂器
記。先誦經論云云謂且誦經論。後誦律者也
未可。亦得
記。據論爲制在律歸聽云云問。斧實可然。
針六物中入之。如云三衣鉢坐具針筒。爾
者如何哉 答。律六物中。針筒出不出不同
也。是以出制物。六物時。二衣篇中。入水
袋不入針筒。故且約此邊。一往云在津歸聽

鈔。勘問知非賊住云云鈔批云。應問何時受
戒。若稱秋時者。即知外道。以佛法中唯有
三時故異外道俗人也
鈔。受戒已抄出與之云云鈔批云。如受戒
竟各六念等。是也 問。何時抄出可與之
哉 答
鈔。二明捨戒云云問。此捨戒者。捨已生戒
善哉 答。不爾。是以鈔批云。問。凡言捨戒。
若捨已生戒善爲因義邊。若捨無作戒體 
答。已生戒善爲因感果。必然不捨。但捨無
作戒體。本受要期一形無作任運相續。今心
厭捨。使無作不相續起名爲捨戒
記。七反降魔云云鈔批云。賓云。謂煩惱魔
也。由被逼煩惱故捨戒也。高云。爲煩惱逼七
反捨戒。乃是被魔降。何成峰魔。今亦可。約
七迴受戒名爲降魔也。又有傳曰。或比丘魔
女反來汚之。第七反時終厭了出家。故云爾
云云私云。第七反時。斷煩惱魔受具。幷
得阿羅漢。故云爾也
鈔。二爲來去無障云云簡正云。來去者。今
開捨戒不犯重。是去時無障。後時更欲出
家。不成邊罪之難。是來時無障也
鈔。尼有一義云云初爲不成波羅夷一義也 
問。此問之意。尼無重出家。何故開捨哉問
之。而爲答之。以二義成之。爾者二義共尼
可具之何云有一義哉 答。實問雖同開
尼捨戒。因捨戒言總示捨戒之由。雖然其
中。尼但具一義也爲言
鈔。令在俗無過不生譏醜過失云云簡正記
云。身雖是俗。戒體是尼。隨所作時不免犯
戒。又招譏過。今開捨戒。與俗女不別。所造
無愆。不生譏責等
鈔。注準義應得作下二衆云云簡正記云。今
者體既清淨心樂佛法。令與十戒。六法調身
意。依此修行
  師資相攝篇第九
上三
之三
亦依二師云云和上依止也
記。容相渉云云渉沙彌二師也。此合入受戒
篇中。日積業深行久徳固者。皆頼斯矣
鈔。互相敦遇云云會正記云。敦厚遇顧也
厚顧
鈔。比玄教陵遲慧風揜扇云云玄教即指師
資行也。又云。指教法也。即鈔批云。謂玄妙
教法 會正云。玄教。玄微教也。陵遲者。會
正云。陵遲。毛詩云。禮義陵遲。言不進益也
簡正云。陵遲者。即徐徐不進之貌也
鈔。俗懷悔慢云云簡正云。俗懷等者。侮輕也。
染俗情懷輕師慢教 無由師無卒誘之心。
資闕奉行之志
鈔。二彼相捨云云彼此義也。謂師資二人
也。欲令光道焉可得
鈔。授以安危之方云云俗云。四海安危時云
安。云危事也。今記釋安危即與樂。故可訓安

記。注孟子云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
之悦之猶解倒懸云云有云。孔子孟夏云。人
作此文。彼先王行非法惱民。當帝行如法
悦民意。委細述之處文也
鈔。此無正翻云云鈔批云。此方先無此類。不
知何翻。若如水火。彼此倶有。呼名雖異可
得對翻。今言力生正行者。此約義翻故也」
鈔。善見云無罪見罪等云云彼第六十六
云。
阿育王。在殿上。向東巡行。王見瞿陀沙彌。於
殿前威儀具足視地七尺○王作此念。沙彌
者。屈伸俯仰威義庠序。王見歡喜。沙彌説
偈曰。往昔因縁故。今生復歡喜。譬如欝盋
花。得水鮮開敷於是。王生慈悲。遣三臣喚
沙彌○即就王座。王以己所食與沙彌。即呪
願已食。王向沙彌言。供八分。沙彌答。善
哉。我當迴與師。王問沙彌。師是誰耶。答曰。
無罪見罪呵責。是名我師。王言。更與八分。
沙彌答曰。善哉。我當與阿闍梨。王復問言。
闍梨是誰。答曰。於善法中教授令知。見我
闍梨。王復答曰。善哉。我更與八分 齊批
云。八分者。八人食也。又四度與之。即三十
二人食也云云然見論但云八分。又見八人。
又第一度但與王食云。不云八分也。又義云。
八分者。指八合云八分歟。無罪見罪者。有
二點。一義頼圓
點云。無キヲ罪見訶責。訓之
也。此則鈔批簡正記等雖出此義。終破非也。
是以鈔批云。無罪見罪者。此明弟子雖依教
終行外望似若清淨無罪。而師細檢見其有
罪。故曰也。以其罪中強見罪故呵責也 簡
正云。所言無罪見罪者。玄云。無罪亦知有罪。
師能見之。即呵責也。淮南云。謂弟子身上
實有罪。但爲心麁不見。謂言無罪。其師能
向無罪身上。見其有罪。故云見罪也。此解不
正也 文點云。無罪訶責。訓之也。
此點符合記釋。即記云。無罪者。令無所犯
云云此意也
鈔。論傳云云云此善見論中語也。是以鈔批
云。論傳云者。檢善見論第七卷云。和上者。
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罪。是名和上
記。諸記並云見論云云以會正云論即見論
幷法顯傳 簡正云。論者見論第七云。和
上外國語。傳者釋法顯傳也。二文相假。故
合明之
記。疑是一文云云是記主別釋也。意云。論
傳云文。別有之歟云意也
鈔。相傳云和尚爲力生云云簡正云。相傳等
是雲律師解也
鈔。闍梨爲正行云云鈔批云。羯磨疏云。本
隨傳出訛略也
鈔。未見經論云云上力生正行翻名云不見
經論事也。糾正
記。獨出今文云云問。此學在我後釋。首律
師釋也。亦天台釋有之。何今記云獨出今
文哉 答。記家不御覽首疏故也。但天台釋
有之。何不御覽哉。追可勘也。尸迦羅越通論
○相向慕敬難從後。令疾知勝。對下○各異」
記。承上如斯云云云先祖相傳意也。即彼經
云。父存在時。教我六向拜。不知何意。今父
喪已。不敢於後違之
記。不以事禮云云無所表。以事云不可禮也」
記。彼此五心云云彼弟子。此師也。不得爲供
給自己故。度人唯圖力役。矜愛畏難待接。如
臣子之事君入。如怙於火致嚴。儒禮云。師者。
教人以道之稱
記。楊子云師者人之模範云云楊子法言曰。
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君半
居不義
記。不爲不多云云一義點云。不爲不カラ。又
點云。不爲不ルコトヲ。又點云不ルニカラ
多信哉
鈔。一樂靜云云鈔批云。謂弟子欲坐禪。陰
山等故曰樂靜也
鈔。守護住處云云鈔批云。如有一方伽藍無
智法比丘。要假此弟子住持。若去僧物即破
落損耗。今爲守護雖無依止。佛亦開也
記。下通未滿云云第六自有智行人。雖不滿
五夏。自初離依止也
鈔。十誦云若恐餓死云云彼文云。佛言。飢
餓時。可得日日見和尚處聽住。可日日來。若
不得來者。可至五日。若五日不得來者。布
薩時可來。若布薩時不得來。乃至二由旬
半。至自恣時應來見和尚
鈔。五分諸比丘云云彼十七十一丁云。諸比
丘。於稱意行道得道果處求依止。諸比丘。
不與便失道果。以是白佛。佛言。若是稱意
行道得果處。無人與作依止者。聽於彼衆
中上座前上座等心。生依止敬如師法而住
無人與依止
記。攝他損已惜道業故云云諸比丘。各勤修
道。不作依止師之由也。弟子縁離他方。不諳
教網
鈔。十誦云受戒多歳云云彼二十一九紙云。諸
比丘。五法成就。滿五歳不受依止。何等五。
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輕。四知重。五誦波羅
提木叉。學利廣説。復受戒多歳。不知五法。
盡壽依止住他 今文翻釋也。性戻癡慢非
貞正。次即惡於教相
記。初七共行謂師資互須云云問。師資互須
樣如何耶 答。簡正云。初令僧不作。二設作
弟子令僧不作非法。作令和尚不違逆。於僧
求除罪也。弟子既爾和上爲弟子亦然。下亦
皆相望説也。第二段中。等字等取本日治也。
第三段中。師病弟子躬自爲之。弟子病師當
自作亦爾。令和尚順從於僧
鈔。設作令如法不違逆云云上如何令順從
僧。令僧欲不令作治罰。此設作治罰不違背。
令僧欲令與解羯磨也。不可中止
鈔。四和尚不樂住處云云簡正云。寶云。謂和
上不欲在此伽藍。擬別界去。弟子須移等
鈔。若欲遊行者和尚應送云云弟子欲遊行。
和上應送之也
鈔。若老病應囑人云云今記意。明弟子憂念
云云謂弟子憂念師老病。屬付傍人令看視
之。今記如是 又有一義云。見文段隣次。
於弟子出立。和尚老病不能營之。故誂餘人
令營之。如是似可得意。雖然記釋聊相違

鈔。應教増戒増心増慧學問誦經云云簡正
云。玄云。準律。若比丘具足持波羅提木叉。成
就威儀。畏愼輕戒重。若金剛名増戒學。若比
丘能離諸惡。乃至得入第四禪。名増心學。若
比丘能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諦境。名増慧
學等 資持上一
云。増戒學者。出世正道増
上勝法。非謂漸制而言増也定慧亦
同文
同五六。明
諫勸可不
鈔。弟子不得麁語如教誡法云云如教誡法
絶句應作足不應作足
記。師兼父徳不許犯顏云云師云。俗中忠臣
諫惡君。猶不受諫。臣損顏色諫之。故犯我
顏色云犯顏也。於父設雖惡。損顏色不可
諫之。師又兼父徳。故不許犯顏也
鈔。出界一宿還云云鈔批云。出界一宿即
失下二法。迴來得請別人爲依止。若不出
界直請餘人則不成
鈔。八事量宜云云問。今明弟子別行法。何
引此文。又下引十誦當量行伴等文。又引僧
祇若弟子大施等文哉 答
鈔。知於布薩羯磨法事會座云云鈔批云。十
誦云。小比丘辭和上闍梨欲遊行。和上闍梨
應問。汝伴是説。即答伴名字。若是伴比丘不
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知説波羅提木
叉。不知會座者。和上應留。言會座法者。月
六齊日。謂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三十日。於此日無病比丘。應和
合一處説法。若外道來論義。比丘應如法難
詰降伏。莫嗔惡口。是名會座法
鈔。明相出時結罪云云簡正云。明相出時結
罪者。此處失依正也。若不應告當時即結。
不待明相 今記云。而故違之云云違師心
邊罪歟。不見失依止罪
鈔。不白師得取與半條線半食云云彼本文云
二十
若欲與他物時。應白師。師陰問與誰。若
言寡婦女婬女乃至不待戒比丘。應語。不應此
人等相習近乃至若欲取他物時。應白師。師應
問誰與。汝若言大童女乃至不持戒比丘與。
我應語。莫與此人等相習近。若言善持戒者。
語取 問。齊幾許得不白與取。半條侹半食。
是名不白與取 意云。與者。他與我物。取
者。他取我物也。二倶半條不白也 問。半
條線者。其分齊如何 答。有云。一管糸云一
條。其半云條也云云又義云。袈裟一條縫之
分糸云一條。其半云條也云云濟抄云。片糸
若半條也云云半食者。此又一義云。一粒半
云云又義云。一食分半也。此對上管也 
問。此取與物自物歟。將師物歟 答。會正
意。師弟同活共財人也云云有云。此會正義
不可爾。同活共則不用白也。故知。其義不
爾也。今意非師物。以我物與人。有人持物
與我。於此事明師白分齊也云云
鈔。爲紉一條線不白得罪云云此明作務分齊。
若袈裟一條其分齊糸鈔紉ヨル。不白之得罪。
不關上取與事爲言簡正云。此擧微少事。況
於大事須白也。得罪不應吉也
鈔。有剃髮師來云云鈔批云。檢祇云。若和上
闍梨入聚落。後剃髮人來。欲令剃髮者。應白
餘長老比丘。我欲剃髮。師後還應更白師 
時上座云長老歟。唐土立業取物。剃髮人
有之
鈔。此三衣鉢具云云問。此具指何物哉 答。
指座具也。彼僧祇二十八十八云。我一切所
有悉欲布施。師應語出家人。要須三衣鉢盂
尼師壇漉水嚢草履。弟子言。我除是外。一
切悉欲布施 準此坐具也
記。染衣事中所攝多事云云彼本文云。欲染
衣時應白。若浣時・縫時・煮染時。一一應白。
若不能者。但言我欲作染衣事。一白通可
記。古記並立通白法云云會正云。今欲一日
中。免不白者。晨起白言。大徳一心念。弟子某
甲。從今清旦所作一切如法事。白阿闍梨
鈔。廣具四紙餘文必須別抄依用云云
意。四紙受戒犍度文。別抄出可依用 會
正意。別抄者。教誡儀得意也。即會正記云。四
紙即三十一卷中。別如大師所出教誡儀亦
爲此也
鈔。先右脚入和尚房云云問。何必右脚先
入哉 答。會正意。吉祥 即彼記云。右脚
表吉祥 今記意。且出傍門左入時事
記云傍門左入以從順故也。隨本尊從内判
左右也。傍門左入時。隨門頬擧足。故先右
足入也爲言問長眠不
鈔。若浴和尚先洗脚云云會正云。先洗下順
陶家法也
記。謂藥餌之資云云餌者。時食也玉云。如至反。
食也。養也
記。古儒云云云論語文也。自省因茲言及聞
者三思
記。信下三句修三業云云有云。以三句可配
三業也云云此義聊難思歟。允師義云。但修
五行。自然離三業非許也。必句不可配歟。五
行亦如是云云動便違教。若不假師示導進
誘心神。又點云。不假師示導進誘心神。匠
成己益
鈔。律中開洗足等云云律三十四六紙云。新
受戒客比丘。須依止。不得先洗足。不得先
欲水。失當依止○當受依止時。迷悶倒地。
便得病。以此因縁白佛。佛言。聽容新受戒比
丘須依止。洗足先飮水。小停息已受依止 
不相諳委
鈔。日日犯盜云云付釋此文。記雖有異義多
分許。定義云。先爲兩釋。初自云須約私物。至
違教吉羅。正約盜犯釋之。付之。亦先約私物
不許。而簡僧物及私物通許也。私物者。依止
私物。而不許故。犯重盜也。必是僧物。十方同
分者。雖不依止僧物。預分非是盜爲言或師
通允等者。非別釋。但是對不許而同僧物也。
意云。若師作通允意。取之無罪。故結不依止
違教吉。不犯盜罪也。十誦違教吉者。指上
不依止得罪文歟。或可論家已下文約非重
夷釋之。即無簡僧私。不論許不評。論家且
加重約也。然望犯縁等。定此罪未必重夷爲言
已上付此記釋料簡也。簡正鈔批意。不同歟。
簡正云。日日犯盜者。如依止則自事離過。
今不依人常自壇用事過分。非法損壞僧物。
故犯盜也 鈔批云。景云。非謂直爾犯盜。
由不依止。無人教誡故失法受。受作僧臥具
損壞。就此結盜。不以不依止故直犯盜也。立
云。以不識教相。違犯戒行。是破戒人。不合受
僧利養事。同犯盜故
鈔。罪因不依止云云鈔批云。謂同前日日犯
盜也 簡正云。玄云。謂同前日盜重。謂
不依教。相非相損壞故
鈔。一出家闍梨所依得出家者云云準業疏
有六種。五種外加剃髮闍梨也。而鈔批云。一
出家闍梨者。即是剃髮師也。此今記釋大不
同也。簡正云。大徳云。此中合有剃髮闍梨。
即攝在出家闍梨内也。若依玄記云出家。出
家非剃頭髮。此二各別。故羯磨疏中。並六種
即有剃髮闍梨也各有文
其理
鈔。和尚者從受得戒者是和尚等者多己十
云云指依止闍梨云和尚等也。依止闍梨
十夏以上故。鈔批云。五依止闍梨者。此依
止闍梨要限十夏。與上四箇不問。上四五夏
即得也。和上等者。立謂。此是與和上年歳
同也。則不合同床座
鈔。阿闍梨等者多己五歳除依止云云鈔批
云。除依止者。謂依止替和上處。事同和上。
要多己十歳。不得同前四種闍梨。故曰除也。
不在等中未滿不名
鈔。雖從受誦未霑勝名云云簡正云。若據律
云未滿五夏。雖從彼習誦。未得沾於闍梨殊
勝之名也
鈔。此雖未滿得名何損云云簡正云。今師準
九夏和上。亦夏未滿。受戒呼爲和上。今此
雖未滿五夏。既依他誦習得名闍梨。復何妨
 問。若準九夏和上判之。以何夏爲未
滿哉 答。會正云。三界云云有傳云。和尚既
九夏。準之一夏可不足。爾者即限四夏也
爲言
鈔。又上四闍梨不得攝人而替依止和尚處
○若作師者更須請法云云意云。上四闍梨
既用五夏已上。或可有十夏人。若此等人欲
隨依止。更作法可爲所依爲言
記。前法已失故令更請云云問。前法者。指
何時請法哉 答。四種闍梨中。且指羯磨
授教闍梨也。受戒時既請。指彼時云前法。恐
疑前已請彼至今有請依止法。不成就故。釋
前法既失等也爲言有自謂有智慧者受人依

記。此彰師徳歸攝人心能感弟子云云今記
主意。此文本意爲顯師徳也。而弟子存此
五意。全依師之有徳故也。古記意。一向屬
師故斥也。又點云彰師徳歸攝人心能感
弟子
記。注古云此五約師非也 僧暉云。僧祇五
法者。局和上也。一愛念憐愍於下故。會正云。
五法者。此約師説。愛念憐愍於下。恭敬尊
重於上
鈔。四分諸比丘輒爾依止不能長益沙門道
云云鈔批云。謂師能教弟子。習學三藏
速證四果也 問。今鈔文新受戒比丘。選
擇依止取之云佛令選擇取依止故。而記
依止人不選擇新受戒比丘。行受依止 爾
者乍引同律文。鈔記釋相違如何 答。記如
鈔一徹得意。不選擇人受依止。可訓歟
記。婆先云云比丘名也。而本律三十三十三
云。
尊者和先云云今不同歟。聽餘人誘將弟子
去。聽作如是意誘去
鈔。二部律云云鈔批云。立明。僧尼二部律

記。故知二部律不係四中云云云係上四法
事也。不能如上觀察機縁
記。遠離三師各去是若千里云云三師即受
戒時和上羯磨教授三師也
記。今獨來在此本意欲學連遇國郡不安云云
此來本意有二。一云。隨此人欲連連修學故
雖學連。一云。本國不安遇諸難。故來此爲言 
又點云。欲學連遇國郡不安
記。問消息云云謂安眠否等也。爲弟子當用
法。故自歸賢者
記。當還向戸出云云出戸時却行向師出爲言
又義云。當還向戸出云云意云。出時次第却
行還。雖然出戸時立還向戸。雖向師後無苦
歟。僧像篇中出禮佛退出儀云。善見云。叉手
於頂上。却行絶不見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
 準之得意。後點一分有其謂歟
記。若出入行止當報云云此由可告云當報

記。得不得不應有恐意云云義理得意不得
意。不應恐爲言
鈔。應問和尚闍梨名字云云依止師弟子受
戒時。和尚闍梨誰問之也
鈔。彼遣使受依止云云此弟子遣使令受依
止。故斥之。次依止非法也。故記云遣與謂
師之率爾也
鈔。日別三時教三藏教法云云鈔批云。立明。
請教授儀式者。十人二十人。同時禮師已
互疏。一人説詞云。尊憶念。弟子某甲等。朝
請教誡。願尊指授。慈愍故一説師即廣示教
相竟。最後應語言。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縁
伴。精勤行道。謹愼莫放逸。弟子答言。頂戴
記。當教授云云以共誦共坐禪擬教授也
鈔。今聽講禪齊初學者並令依止云云聽講。
即講經聽聞之時。禪齊。坐禪中食時。於此等
時悉作教誡。故數成繁言。是故不行不誦也
爲言
鈔。毎歳春末受戒者多云云鈔批云。春末夏
初。兩京此時多有受戒
鈔。略同野馬云云簡正出二義。即彼記云。略
同野馬者。玄記引莊子云。隙塵謂之野馬。塵
在空虚。各各粉飛不可收攬。喩彼弟子雖請。
爲師未曾有一念心相接。略者少也。即少分
似同。謂塵埃終久亦聚一處。今且取縁飛之
時作喩。故云略同也。若依準。記云。蕃界
之中多其野馬遠近之處。百足二百等。遙望
絶多。若人近時並皆奔走更一住。此亦如然
 今記引天台言。引合此二事也
鈔。極而言之受同陽焔云云簡正云。寶云。
三春之日。陽氣上昇。遠瞻望時。由日水波之
類。其漉渇逼奔之。向前至彼。並無其水
鈔。五縁令如來正法沈沒云云敬・重・下意・供
養・依止也
鈔。不得以小事留弟子住云云鈔批云。謂
弟子欲向餘方學集勝業。不得爲小事留之
記。非今此服濫稱之者云云唐國則天后賜
紫服。令著僧也
鈔。出鄙拙言云云弟子如是。師令覺知之
也。五分二十七八紙云。若在白衣家説法。不
應亂語。若師出鄙拙之言。應令覺知
鈔。不者獲罪云云簡正云。不者獲罪者。犯
盜重也 鈔。大比丘從小比丘受依止云云
問。此大比丘者。指夏臘之大歟。將指年老
之大歟。如何 答。一義云。指俗年之大歟。
爾者可訓受シムヘシト依止大比丘者。俗年若而
自我身上座故。得一切供養。如小事大。唯除
禮足也 問。設俗年雖老大。夏數少。向自我
身上座。何除禮足哉 答。實如來難。追可勘
之。又一義云。大比丘者。指夏數大歟。此時
可訓受クト依止也 問。若爾者下座向上座。
何除禮足哉 答。此亦難思。可尋
記。謂不具上知有罪等四法也云云此義如
上謂。四法能知法。故二部律許但可啓問
爲言
鈔。大小行器云云會正云。行器謂五行所
成之器也
記。律列八箇五事總四十句云云律三十四
云。弟子不承事恭敬○我今呵責汝。汝莫
入我房。汝莫爲我作便○弟子有五事。應與
作責無慚無愧。不受教。作非威儀。不恭敬
○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惡人爲友。
好往婬女家。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
惡人爲友。好往婦女家。復有五事無慚無
愧。難與語。惡人爲友。好往大童子家。復有五
無慚無愧。難與語。惡人爲友。好往黄門
家。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惡人爲友。
好往式叉摩那沙彌尼精舍。復有五事無慚
無愧。難與語。惡人爲友好往看龜鼈。弟子有
此五事。和尚闍梨應與作呵責 此文有
七句無比丘尼。能能可尋本文也
  八箇五事作圖云
  第一五事  無慚
無愧
  第二五事 不受教作
非威儀
  第三五事 不恭敬
難與語
  第四五事 惡人
爲友
  第五五事 好往婬女
家婦女家
  第六五事 大童女家
黄門家
  第七五事 比丘尼精舍
式叉尼精舍
  第八五事 沙彌尼精舍
好往看龜鼈
鈔。難與語云云礪疏云。問。此難與語與前
不受教句。何異。答。難與語者。謂師教悔一向
拒。前不受教者。謂受師語已後則不如説
行。是以有別
鈔。好往看龜鼈云云簡正云。看龜鼈者。恐心
散亂廢修道業。故不許。玄云。若准増五文
云。不得往捕魚鼈人家。是惡律儀。致招譏
 會正云。龜鼈者。爾雅云。鼈三足能。龜
三足賁。疏釋云。鼈之三足者。名能。龜之三
足者。名賁也
鈔。師得重罪云云有云。五百問論云。師不
訶弟子罪。得何罪耶。答。得墮云云而今記
依本律竟。云律唯犯吉歟云云私云。五百問
論自本召吉云墮。爾者無相違歟
鈔。善戒經云不驅謫罰弟子云云會正云。具
云菩薩善戒經。有廣略二本。竝求那跋摩
譯。今引廣本第五卷
鈔。由此人不壞正法云云此人指屠兒。依此
屠兒不壞正法。又不墮惡道。若不攝弟子。
依師必作惡業。可墮惡趣也。鈔批云。立云。屠
兒不壞正法。不斷佛種。如擧堀摩殺于人。已
後見佛得道。畜惡弟子不教誡者。壞正法
輪。僧寶斷絶。死入惡道可知
鈔。凡所施爲受納衣食貪迷縱逸云云鈔批
云。慈云。約六情所縁。色聲香味等。縱放尋
遂也
説。兩言謂同死苦準經上句合云謂向於死
云云彼經云。年少比丘。入聚行乞。不知前
後次第。甚非法也。諸久比丘則教誡。彼教
不隨。以此事白佛乃至佛言。縁斯食轉向
於死。或同死苦。所言死者。謂捨戒還俗失
正法。律言。或同死苦者。謂犯正法。律不識
罪相。不知除罪故曰也取意私云。倶皆擧現
報也。捨戒犯戒喩死苦也 問。轉向於死・與
同死苦。差別如何耶 答。一義云。向死者。
未死之位。以喩捨戒還家不得斷頭罪也。同
死苦者。已死之位。以喩犯正法已得斷頭罪
故。一義云。向死者。已至死也。同死者。未死
位也
鈔。火從内發先自焚身云云鈔批云。濟云。
内起嗔心名爲火。發能燒自家功徳。故曰
先自焚身。今時縱嗔心。以害前人。即是
含血人先汚其口
鈔。又依訶辭進退云云簡正云。過重。重所
云汝遠去。過輕。輕責云不與汝語等
記。今易於下結不當異云云此解釋意。一
義云。鈔文初云轉向於死。後云謂同死苦。
是易下結也。雖然語不當異之間。今記準經。
上句合云謂向於死解釋也
鈔。宜停俗鄙懷云云簡正云。謂停却非法
杖罰鄙惡之懷
鈔。依出道情過云云簡正云。謂起慈悲心
依出離之道清其前過鈔批云。立云。謂依
教之道呵責。令其弟子清淨無非法之過。故
曰清過也
記。若不懷嗔安見訶責云云當時不懷嗔。不
能訶責也爲言
記。雖云世有何當見之云云世雖作訶責。何
今見此訶責法云心歟
鈔。我今訶責汝汝去云云簡正云。汝去者。
玄云。謂出僧作法界去鈔注由過極重云云
簡正云玄云不但犯重爲重。或雖犯輕。約他
惱所深故。名爲重也。次罪得在寺住
鈔。注依止師訶改云云云有傳云。律中和上
依止二師倶有五法。其中但第四異也。故
如此釋也云云容得參承入房
鈔。自三世佛教云云有云。自訓至云云
鈔。内無道分可承不思無徳攝他專行考楚
云云會正云。考捶。楚毒也
鈔。住一子地悲云云簡正云。住一子地悲者。
謂佛世尊視壞法者。如羅睺羅等無有異。是
一子地悲也。故心怜愍毀禁故現七治罰。令
息將來大苦
鈔。心無差降得行此罰云云問。此罰者。指
何哉 答。雖有異義。且一義云。指七九治法
云此罰也 問。若爾者。我等凡夫不得之
哉 答。是但且遮彼自同如來耳
記。如序所列云云問。見彼序第十
無此經題
目如何 答。實列名無之。而總廣指四百卷。
云如是等。故此言中自可攝之歟。加之。記斥
世云。如三百福罰是也
記。注舊約夷殘提吉等云云簡正云。犯四重
爲上過。退在衆外。不得共住中犯。折伏者。謂
犯殘也。謂本日治六夜等下犯。訶責者。謂數
犯下三篇訶責治也。黜勅律也
退也
鈔。於道退落必入阿鼻云云鈔批云。謂由打
僧故。自於道退落。後入阿鼻也
鈔。當教勅不作云云本文勅字也。有傳云。勅
字勅字異作也。即僧祇二十八 云。惡見邊見
諫不捨。作本羯磨。和尚阿闍梨。應爲弟子悔
謝諸人諸長老。此本惡今已捨。行隨順。凡夫
遇癡何能無過。此小兒晩學實有此過。從今
日當教勅更不復作。悦僧意已。求僧爲解
羯磨。共住弟子。依止弟子。僧作羯磨。不爲解
者。越毘尼罪。是名被羯磨惡邪見起
鈔。竟安居云云簡正云。竟安居者。一夏也
蒲沒反
サカフ
鈔。若彼治未相懺謝云云鈔批云。此明訶責
已來懺悔而供給使作
鈔。不應小事折伏云云細細小事不可折伏。
設雖折伏不可裸形。可留一衣也。十誦四十
十二紙云。時六群比丘。有大沙彌。隱所生
毛。少少違逆。師即剥衣裸身可差。人所不喜。
是白佛。佛言等 簡正引彼律云。因六群
有沙彌違逆。便剥衣裸形。人見不喜。故制。沙
彌折伏留一衣者。泥洹僧也
記。初辭好師云云雖好師不能數訓。爲彼弟
子簡擇好師。等是好師義也。鈔批云。問。其
師既知不能増長善法。何能更籌量前人。答。
上言不能増長善法者。非謂師都無所知。但
解經論不閑律藏故。不能畜門徒中
記。若下二明諫爭云云有云。此爭字不審也。
事字歟。可尋之。遏於葛反
ヲソフ
記。彼律正作婦女字云云現流布唐本云。若
言喚彼女來
鈔。喚汝來云云汝字和本作女
記。令晩進白首面墻云云令初心者。至白髮
如面牆令無知也
鈔。令餘比丘爲將順故云云以餘比丘爲強
縁。師令早受謝也。據初雖有過。弟子諫喩有
可從遂。並須經理。有疑惡見
鈔。若師受諫者言子子汝須卑語我云云
諫師語弟子言也。指弟子云子子。又義云。弟
子非一人。故云子子也
鈔。汝若諫我我則是汝汝則是我云云此師
諫弟子。向弟子云樣。汝若諫我。我則是汝諫
人。是師義故。師可諫汝。今返汝諫我。是逆義
也云也。故弟子去也。鈔批云。立明。汝既呵
責。我應是汝弟子。汝應是我師
鈔。依前二師方便而去云云鈔批云。謂如前
若和上不受語者。應捨遠去。若依止師。當
持衣盂出界一宿還等 但可捨去。相依仍

鈔。無徳更依止他以依得戒云云記。若論依
止但有請法云云簡正云。依止有三不同者
 問。三種爲律文有。爲是義加 答。有兩解。
初依慈和云。律文但有諸法。下二約義而生
也。今難云。夫請依止本爲相依。既許依住。
即有教誡。若無下二。用請何爲。次搜玄云。律
文雖闕下二。既有請法。便含餘二
記。作擧云云上四羯磨也。作擧即三擧也
記。舊云三擧失下二云云搜玄記云。三擧失
下二。若被呵責等四及別住等法。則失第
三教誡白事一法義苑云。三擧則失下二。
得請教授也 増暉同之。會正云。被僧治
罰者。此約訶責等四則失下法。若三擧失下
二法 欲令師僧教誡弟子。順從於僧疾
疾爲解。開無隨順罪
記。注不同隨擧彼局惡見云云暗破古記也。
増暉云。開者隨罪人者。若餘人者即成隨擧
 會正云。欲下釋所以。隨順罪即隨擧
提。餘人則有。師獨開之 簡正云。隨順罪
者。謂弟子被僧治。若餘人者即犯順提。又鈔
批曰。謂弟子被僧治。餘人者犯隨順之提。以
二師教誡與語開。無隨順罪也問。七治中。
惡見因惡見擧之。隨擧比丘同之。何有提吉
不同哉 答。隨擧局惡見。犯提七治中。惡見
兼倒説四事見僧
綱篇
故吉也
鈔。但生請法相依云云謂請教授及相依住
法意生也。簡正云。但生請法者。語似。雖會應
云但生請教授法
記。師徒決意出界心隔云云鈔批云。又依止
及衣夏四句料簡。一心隔宿不隔。失依止不
失衣夏。二宿隔心不隔。三種之中夏不失。
謂逢難故也。依止亦不失。即如善見弟子隨
量行。爲師持衣。値人説法。弟子貪聞法故。無
離依止罪。而師失衣是也。三倶隔失。四倶不
隔可知
記。若論隔宿不問決與不決三法倶失云云
鈔文雖表律中。二師三法倶失者。言總意別。
依止事也
鈔。四分云多種一死云云簡正云。一死者和
上。死三法倶失。二遠去者。二人互去失下二
法。三休道者。二人互休失三法。四犯重者。二
人互犯下二法。五師得呵責失下一法。六
入戒場上者。二人互入。謂是失界失下二法。
七滿五夏准弟子失二法。八見本和上者。謂
弟子在界内。先依止別人和尚。外來還本寺
住。弟子既見即失下二法。九還來和上目下
住者。謂和上捨畜衆法。弟子遂別請依止師。
今時和上却仍舊畜衆。弟子來目下住。故失
下二也
記。餘七種即云受戒犍度云云問。受戒犍度
八箇五句中。總有九種 何云餘七哉 答。
上犯重訶責之外。所殘七種 受戒犍度
爲言非謂局七種。彼受戒犍度有九種也
記。注不與依止云云犯重人事也。又義云。依
止師捨畜衆法。故失也
記。五入戒場上云云作決定離意也。故約捨
畜法
記。注若過五歳云云此滿五歳比丘也
記。注五和上闍梨休道云云問。初四句皆通。
其中第三休道・第五和尚闍梨休道。同異如
何耶 答。此時第三休道。弟子休道歟。若爾
者。第三弟子休道得意。次下五事第五出。出
弟子休道。又此時三與五。其物同如何可得
意哉 答。此時又第三師休道。第五弟子休
道也。既下文云。通上六師資。故今爲作句。且
互相望如是釋也。下和上命終・弟子命終。准
此可得意也
記。第二第六必約經宿云云礪疏意。入戒場
不待明相。即失依止 即鈔批云。礪云。不
待經明相。入時即失。所以爾者。謂既是別行
法處。年少無知容爲他所誤。入時即失。不待
經宿。不同界外非別行法處。故經宿方失。可
 此今記不同歟
記。問訶責約教明言不失云云問意。約教云
失依止。而唯局第七。得意故第五訶責約教。
而律文訶責云不失依止。義約時唯失諸教
一。故雖列今失法中。不失餘二。故云言不
失也。答中云上準奪行者。約奪行邊。第五列
之故不云約教爲言亦即是教者。此釋意也。
亦可云約教爲言但非正意。故不出約教失
依止中歟
記。注古云死與休道三法倶失云云會正云。
死與休道三法倶失。訶責失下一。餘並失下
  本云
  于時貞和二年五月四日。於唐招提寺東
  二室記此卷竟。夫三時運轉。佛法及陵遲。
  四大違反。身心疲病痾誠露命雖難期。聊
  丹誠顯白紙。乞願三寶垂加護。令成辨所
  願。祖師施哀憐。令成遂私鈔而已
 遍學行沙門照遠通二十四別二十二
俗歳四十五
 



資行鈔事鈔上四之分本也。自説
戒篇至夏閏延促科也
上四
之一
説戒正儀云云問。此篇來意如何耶 
答。鈔批云。上明師資義。立教授之法已彰。復
須託教護持明識戒相。半月宣唱警策身心。
奬勵時衆應其業。故此篇來也 哀云。問。
此篇來意如何。答。順律文犍度次第也。云受
戒次説戒犍度也。今次第又如是。但次第
上師資篇。本律受戒犍度。其旨師資篇記
記。戒即本受法體云云一義點云。戒本受
法體・量・等シト塵沙。説戒者。説法之相故。又
一義云。戒即本受法體量。等シト塵沙云云
説戒・本受體。戒相説顯。故云爾也。但此義上
下文字不對。故前義勝歟。蹊徑篇聚記云。
小路也
記。然恐物情云云然恐已下釋説字也。會正
云。説以能誦爲名。戒乃所持之本。正則離諸
非法。儀乃用規摸コトコトク
ツイニ
記。庶使因言省已治行日新云云問。言者如
何 答。言指説戒。下云一言。以同之。雖廣略
兩殊僧別三位
記。搜駮。上サグリ
トル
アキラム
ノゾク
鈔。布薩此云
淨住云云簡正記云。外難曰。標篇曰説戒。下
注云布薩。其意云何。答。大意爲破古也。古
云。布薩與説戒分別。謂説戒防未起非。布薩
除已起罪。是以一向執布薩爲淨住。淨住
者。慚滌義也。今云。不然。布薩蓋梵音。説戒
是此方之語。唐梵殊義味不異。若論布薩儀。
不唯淨住。更有多種不妨含於淨住。不可偏
爲也。所以注云。布薩及顯即是説戒。其體無
一。此云淨住者。謂清淨共住。但顯有犯者未
懺洗。不合共住 爰知。布薩梵語。是翻説
戒。或翻淨住也 問。布薩翻説戒者。戒梵語
尸羅也。何翻布薩爲説戒耶 答。梵語多
含故。布薩處含戒義歟。是以戒疏云。布薩西
音。説戒東語 今記下。布薩與戒華梵互
 翻布薩爲説戒。解釋分明歟。但説戒
淨住二倶雖義翻。而可有正不正。翻淨住
正翻譯也。淨住之義。中土自本有之故。翻説
戒其義少疎歟爲言故今約正云布薩。此云
淨住也。依此等義。道記云
鈔。注出要律儀云云簡正記云。出要律儀者。
梁帝淮律。撰集律中要務。以爲今師行事之
儀也
記。憍薩羅者方志云云方志者。祖師撰。具云
釋迦訪志也。簡正記云。憍薩羅國語者。蜀云
有二。一南。二北。今此指南憍薩羅也
記。係中印度云云召五天竺爲五印度。此憍
薩羅中天竺内也。故云爾也。行宗一云。胡國
不係五印度云云記。周六千餘山城周四千
云云山城周四千餘里。即城邑聚落分齊
也。非總國也。而西域傳云。四十餘里云云
此字誤。會正記續云。城周四千餘里。大信佛
法。寺有百餘。僧減萬數並學大乘
記。今云六卷云云會正云。六卷泥洹。東晋法
顯與覺賢譯
記。長養即總翻二義是別釋云云問。此初釋
意。以二義釋長養義樣如何 答。清淨戒住
増長功徳義。是長養義歟
記。或可長對次義對初義云云簡正記云。
一清淨戒住者。能資養法身慧命。二増長功
徳者。釋上來長義。謂末生之善由體淨故。
無作功徳續之而生。即是長義云云
鈔。注二増長功徳云云鈔批云。立明。以戒淨
故。萬善功徳依之生。運運増長也
鈔。注布薩陀婆若正本音優補陀婆云云
薩陀婆訛音。優補陀婆正音也。簡正記云。謂
中天竺正梵語故。云正本音也 問。此正
本音優補陀婆出何文哉 答。準前。之引正
梵語者。應是聲論等。記云經但出名者。集知
等名亦出阿含爲言
記。下義相對可知云云上斷惡下修善故。云
相對歟。増長是修善義歟。故或又増長相對
上増長功徳爲言
記。晦望兩半折中之宜云云行宗一上云。晦
望即黒白兩半。促則廢業。延則浮慢。故曰折
鈔。注三千威儀云云云三千威儀經上一也 
云。今成就十徳○九者不知布薩羯磨。布薩
秦言
淨住
義言長養。比丘和合作百一羯磨。而
不知和合。是名不知布薩 今和合者。義
準也
記。三體三相云云戒見利三體和也。身口意
三相和也 問。三相可然。何三體依説戒哉
 答。戒見如下釋。利者邪命得食吉羅故。若
犯者不共布薩故
鈔。注倶舍論名八戒云布薩護云云此舊倶
舍文也 問。此八戒者指八齊戒歟。將廣指
八種律儀云八戒歟。如何 答。今文雖不分
明。引明了論文云。在心名護。在身○名戒
文意無所簡。八種律儀皆在心名護。故呼
之云布薩護 依之簡正記云。倶舍者舊倶
舍論也。名去呼八戒云布薩護者。八戒者。八
種戒也。彼云波羅提木叉護有八種。一比
丘戒。二比丘尼戒。三式叉戒。四沙彌戒。五沙
彌尼戒。六優婆塞戒。七優波夷戒。八優婆婆
娑戒。即八關戒。是上之八種皆語爲布薩也
 是七種律儀之上。具近住律儀名八戒
 問。今布薩翻淨住。淨住義與近住同故。呼
八齊戒亦名布薩護也。故倶舍偈文云。五・八・
十・一切惡處受離故。優婆塞・布薩・沙彌・及
比丘 優婆塞者五戒。布薩者八齊戒。沙
彌者十戒。比丘者一切。偈頌意明布薩名者。
但限八齊戒 依之業疏四上云。故倶舍中
云。更布薩護。即八齊也 是釋亦以分明
指八齊 爾者如何耶 答。自本八種律儀
中。有八齊戒 故倶舍幷業疏。其隨一別
取出如是述歟。爾者無相違也。是以倶舍
十一・三云。優婆婆娑護。若欲一日一夜受。受
法云何。偈云。晨朝從他受。下坐隨後説布薩
護。具分離莊飾畫夜。又舊譯業品・會正・
倶舍云。受布薩護即八齊也 此等皆總別
單重擧也
記。會通中倶舍云云問。此會通意如何 答。
倶舍中明戒名布薩。律中或云説戒。或云布
薩。律論二意則以同也 問。若爾者。引了論
何意哉 答。引了論事。倶舍云布薩護。布薩
戒也。戒擧梵語云布薩。云護漢語也。而引了
論爲釋戒護兩分意也。於此文有二重。一引
倶舍通律。二引了論會同倶舍。記云戒護兩
分會倶舍故
鈔。注在心名護云云 護名根律儀戒名戒律
儀也
鈔。注律云布薩法云云 律三十四一云。第二
分説戒犍度之一文。同五十四 即集比丘
一切事。並在一處爲比丘律。比丘尼事並在
一處爲比丘尼律。一切受戒集一處爲受戒
犍度。一切布薩法集在一處爲布薩犍度 
五百結集文也
記。云何律論二名互顯云云 律云説戒犍度。
倶舍論云布薩護。故二名互顯也 問。此問
如何可答哉 答。戒疏一上云。布薩西音。説
戒東語。乃知。名含不妨淨住義攝二名。體一
不可重言 此即布薩梵語含多義。故翻淨
住。又云説戒也 問。若爾者。何故今出布薩
翻名時不云説戒哉 答。既標題云説戒。故
自其義
記。思之可解云云 問。如何可得意哉 答。師
傅云。漢語聞即知義故。是以題説戒正儀也。
裏云
記。思之可解云云問。如何解哉 答。私云。順
本律也。律文既題説戒犍度。置説戒正儀

鈔。比雖行此法多生慢怠云云鈔批云。高僧
傳中。齊朝有釋僧雲。辨聰詞今遍明大小。崇
附齋謙。恒以常住鄴齊盛昌三寶。雲著名
爲住寶明寺。襟帶衆理。以四月十五日臨説
戒時。僧普集堂。雲居衆首。乃白衆曰。戒本防
非。人人誦得。何勞徒衆數數聞之。可令一僧
竪義令後生開悟。雲氣格當時無敢抗者。衆
咸從之。訖於夏末常廢説戒。至七月十五日
旦將昇草座。失雲所在。大衆新歳末受。交廢
自恣一時崩騰。四モニ出追覓。乃於寺側三里許。
於古塚内得之。遍體血流。以刀割。處借問其
故云。有一丈夫。執三尺大刀。厲色嗔雲改變
布薩。妄死竪義。刀膾身形。痛毒難忍。因悔
還寺。竭情懺悔。乃經十載。説戒布薩讀誦
衆經。以爲常業。臨終之日異香迎之。神色無
亂。欣然而卒
鈔。良由日染便隨心輕昧云云鈔批云。立云。
以説戒法凡聖同集。不得輕慢也。北齊有大
覺寺範法師。行掩彛倫。徳光衆望。講通大小
疏律論。毎至講時。多有群鳥。翔集掌側。爭趣
聽法。時有外人。強謗法師惡者。咸被善神打
死。還蘇。而法師集業門徒有數千人。後因遊
行路宿他寺。屬十五日夜。使須令一小師上
座立義。衆人撃難。有一善神。來問高座者云。
今是何日。而但講經竪義者。對曰。今十五
日是説戒日。即以手拍高座比丘。曳著地
上。又至上座處云。今是何日。不説戒。還以
手打其頬。當時仆地。大衆驚怖一時四散。
從此已後半月不廢布薩也 豈非宿業生
値斯時
記。南齊蕭子良云云南齊簡北齊。蕭姓子。良
名也
記。生對竟陵王云云如日本國司。唐守小國
臣下皆云何主等也。而今簫子良守竟陵。故
云意陵王。竟陵所名也。封云任意也。死諡文
宣王。贈名也
記。注或云即淨住子云云 會正云。齊則南齊
○因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令修布
薩事。遂集淨住子二十卷。即誦菩薩戒儀也
 此意指淨住子云布薩儀歟是一或上麁
文意淨住外別有之歟是一 此二意即鈔批
彼記云。齊竟陵文宣王。撰淨住子二十卷。
大論在家布薩法式。一如僧中布薩法。唯
誦菩薩戒本也。相承此解。自撿淨住子。不
見布薩法式。或可別撰也
記。指歸云云云 音義指歸也
記。詢訪名公云云 師云。名公謂多聞名譽名
僧也。公敬義也。意普照事云。詢訪名僧事也。
一義濟抄云。指彼師諡名等語歟云云
鈔。道安開士云云開士有二義。一云。準古意。
記意開士菩薩翻名也。即會正云。應法師
云。梵云菩薩。此云開士。謂以法開道之士也
 此意通名非別徳也。一義云。晋主請十
僧。令講楞伽經。此人越諸徳開三段。則序正
流通。從此爲開士。後至唐朝佛地論傳此土。
故彼則親光菩薩所造科佛地論爲三段。一
起教因縁分。二正教所説分。三依教奉行分。
如次當妄師三段。冥符西天論師説也
記。上經上講云云昇座讀經講經義歟。如上
堂上厠之例
記。備如梁傳云云梁朝慧皎所撰傳十四卷
有之也。處事
鈔。但意解不同云云會正記云。竟解心相者。
由己意解任心取相也
記注如下云各誦經中云云準下。釋正行事
時。可云律中也。求以經意。參以所聞
鈔。生居像末云云一義云。祖師生在像法末。
故云像末。非謂末法也。一義云。出二時也。謂
像・末二時也。衆生居像末爲言及顯時澆漓。此
時以生爲衆生也澆薄也アハツ
ナリ

記。即示惑體云云愛潤生根本。以愛爲本體。
有亦名一切煩惱也。簡正云。彼第十二卷明
有愛無愛。愛謂結謂也乃至若準玄記作受
字釋
鈔。證得自法云云濟縁四上云。證得自法謂
無漏功徳也。究竟梵行即無學果也。謂由布
薩功徳證自功徳。究竟無學果爲言問。此釋
與今記同異如何 答。彼局無漏功徳。是通
有漏。聊有寛狹也
鈔。四若増若減云云鈔批云。此謂約其難事
故有増減。若知惡人十四日來。十三日即説。
十五日來。十四日前説。此名減也。但知。預前
説者名減。若難已入界。當白僧衆待後十五
日當説等。此名増耳。若取易解者。向後名増。
向前名減也
鈔。五時與非時云云鈔批云。十四五六日説
者名時。若鬪諍來久。隨爭滅日即説名非時
記。今以前三全出十誦云云十誦二十
云。佛語諸比丘。從今聽二種布薩。一十四日。
二十五日。一食前。二食後。一晝。二夜 問。
此十誦文二日 不見三日。爾者如何 答。
見行本雖無之。兩祖御所覽本有之歟
鈔。四分中三日説戒如上列也云云四分増
三之文也。即律五十八十一云。有三種布薩。
十四日。十五日・初日増三
文也
如上列者。指
上一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同文也
鈔。又云布薩日云云本律三十五
十一紙
云。月三時
集。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説戒犍度。日日説
戒疲倦。佛言。自今已後。聽布薩日説戒
記。業疏那云十四爲俗云云業疏四上
文也
記。十六爲難開延云云王賊等開也。彼記云。
若爾者。前後二日爲可用否 答。十五常定。
必有他縁前後皆得
記。四分亦同云云四分文意如五分。八日・十
四日説法也。故引疏云。前二爲俗則説法授
歸等也。是以業疏四上云。然律本中云。八日・
十四日・十五日者。無問黒白。三日布薩也。前
二爲俗則説法授歸。後一爲道則淨心説戒
 所引律文上引説戒犍度文也
鈔。僧祇食前亦得云云僧祇二十七云。此云晝
日布薩。若僧遠住者。應唱。諸長老今日僧。十
四日若十五日。若食前○若食後。爾許人影
應集某處○大早者。一比丘聚落中住。晨起
布薩竟。客比丘來言。欲共作布薩。答云。我已
布薩竟○佛言。不可早作布薩。若作如法
記。既制侵早云云有云。侵字疑是寑字歟
記。日夕可知云云晝夜中朝已制已。文夕方
可知也云云此句釋晝。律下釋夜也。有人云。
日夕者釋夜分。故律下引證云云
鈔。四分爲外界鬪諍比丘來云云四十六
十三紙
云。彼所有比丘鬪諍罵詈。共相誹口出刀釼
○白云。大徳僧聽。今不説戒。至黒月當説戒。
白如是 無第三四句不審也 問。此鬪諍
比丘・與三小界中雖説戒界鬪諍比丘。同異
如何 答。自恣篇資持記釋小界増減差別
云。増減説戒。即他界鬪諍來此爲難。三小界
者。並以當界不和爲難。縁相各別。不可混濫
人多錯故
此示之
記。亦爲諍縁故云云今亦者。有人云。對十六
日云亦也云云又義云他師對十三日云亦也
 問。下十五日正日故不爲減。爾者十四日
正日也。何云減哉 答。三日倶雖正日。殊以
十五日爲正日。故云爾歟
鈔。當令入浴界内比丘出界而説云云問。出
界説戒時。可結何界哉 答。一義餘記意。結
三小界 即簡正記云。入浴者。惡比丘既
已別來入界。乃告語云。大徳行來。身體垢穢。
可洗浴否。其人用語。若入浴。僧即疾疾出界
外説也鈔批云。當令入浴者。謂見難比丘。
已來入界。即語云。大徳行來。恐身體垢汚。可
洗浴也。其人若入洗浴。僧即出界外。疾疾結
三小界而説。故云出界也。此等文分明結
三小界 付此義不明。夫三小界本縁依
自界比丘。是既異界故。縁相是不同也。何
況彼小界不同意人。欲訶法故。出界疾疾結
小界令必不見訶止法人。何同三小可結難
説戒界哉。一義云。三小界縁起。誠如來難
不同意人。欲訶法故也。資持上一下云。難事
者。不同意人欲訶法也 今此不然。但直
結大界説戒。或又往他寺可作之。或分衆可
對衆也
鈔。若不得者白僧言云云問。此單白者。何耶
 答。業疏第一卷集法中。凡本部單白令三
十九法云云其中初増再増有二單白云云
二十二初増。二十三再増説戒。今記所引疏
文則彼文也。以此單白則爲増説戒白也。有
云。檢本律説戒犍度。不出此白文。自恣
法中有之。業疏中大同自恣。不釋之。準
増自恣白可得意也。彼白云。大徳僧聽。若
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自恣。至黒月十五
日。當自恣白如是。若容比丘住至黒月十
五日。舊住比丘應作白。第二増上自恣如
是白。大徳僧聽。若客時到。僧今日不自
恣。後白月十五日當自恣。白如是已上自恣
犍度文
準之。改自恣爲説戒爲異。餘全同也云云
云。律云。十六十三紙云。彼所有比丘。鬪
諍罵共相誹謗。口出刀釼○白云。大徳僧
聽。僧今不説戒。到黒月當説戒。白如是
此文句聊雖不足。付説戒出増説戒白
何 問。此單白法界内。有鬪諍比丘而作之。
可成單白法哉。若許之。何不作説戒哉。若
又不和合故説戒云不成。何不和合成單白
法。旁旁不分明。如何 答。有傳云。檢本部
不明。其共不共。五分律令共 問。若爾者。
既不共布薩。何共僧白哉 答。既云塵染清
蕩。故知。犯罪人也。是以不共布薩也。犯威儀
分戒者。可共單白羯磨歟 問。律文共云
鬪諍。必不見犯戒歟 答。云罵詈誹謗。豈無
罵戒等犯哉。又義云。必非犯戒之義歟。只鬪
諍不和故。不説戒歟。説戒總和之本故。殊和
合爲本也。是以下云強和合也。餘單白羯磨。
雖用和非衆和之本。故少少雖不和可共作

鈔。強和合説云云律云。若客比丘。不去至
白月。舊比丘應如法強與客比丘問答 簡
正記云。鏡水大徳云。謂勸喩彼令同不得作
留難。雖前人不肯應。須強勸令和合。故來
解云。既云強和合者。衆生彼立即不和合。今
令有力之人抑令他坐。即得和合故云強也。
此解非甚 問。依鬪諍有犯戒事。故云不
共布薩。設雖和合。何無左右同説哉 答。和
合之後令致懺悔歟。無三度不説法滅之文。
僞傳於久。諒マコト
記。彼據善見十誦幾時住世之文便云不増
至三云云意云。善見十誦。佛法住世幾時問
 今四分不許三増。引合得意故斥之。
善見十誦非謂佛法住世不至三増也
鈔。何妨一國鬪諍不得安樂不階聖果云云
意於拘睒彌一國者。暫可有法滅義。非謂
一化通法滅爲言
記。爲長者門師云云門師即云。長者師匠義

記。他日付弟云云他字多義也
記。兄生怨心云云律五十六四丁云。小兒
涕泣到寺内。語阿難言。大徳者。此高勝
比丘。以我父遺財二人分並與一人○阿難
云。以他父遺財二人分與一人。高勝汝可去。
不可與汝同布薩 吉羅不犯。叛布薩質

鈔。四分鬪諍來久不得説戒云云非時和作
法有二羯磨。一正名非時和。一名諍滅説戒
法。本律四十三卷狗睒彌犍度云。佛言。聽
作白羯磨和合。應如是白。大徳僧聽。所因
事令僧鬪諍誹謗共相嫌罵。互求長短。彼人
犯事被擧。今已還解已滅僧塵垢。若僧時到。
僧忍聽。作和合。白如是 此單白唯和而
非説戒。次正説羯磨云。大徳僧聽私云縁非如先
和法無異
若僧時到。僧忍聽。依和合布薩。白如是。應
如是。白已和合布薩 唱令打揵搥
鈔。十誦云行籌云云三十九十六
云。爾時末
利夫人。爲聽法故到檀中。問諸比丘言。此處
有幾僧○又問。有幾沙彌○布薩時。末利夫
人施僧錢。比丘不受○佛言。聽受○若汝彌
在行次。檀越自手與者。應等與。若但施僧。大
比丘得三分。沙彌得一分
鈔。行籌通沙彌云云沙彌布薩時。都合遣比
丘布薩所作之表。利養隨増也。若未受十戒。
已下非四分文也。即祖師釋歟
鈔。如涅槃中云云第六七紙云。有長者。來
請衆僧。未受戒。即與大衆倶共受請。雖未受
戒。已墮僧衆
鈔。五分籌極短云云彼十八云。數容忘數白
佛。佛制行籌。一人行之幷収之。則離亂。白
佛。一人行之一人収之。諸比丘作金銀籌。
佛言。應用銅鐡牙角骨竹木。作除漆毒樹。
取意彼文先明行籌。次明制法。此文顛倒
也。又彼云。應漆以筒盛
鈔。拳一肘云云有傳云。肘有三別。一一尺六
寸。拳一肘正拳量之。二一尺八寸。拳一肘
折指中節量之。三舒一肘。舒指量之。資持
下一以一尺八寸爲舒。對正拳一尺六寸云
爾也
鈔。和合若干云云彼云合若干人
記。今時多以竹木爲之云云祇園圖中製作
如何
記。舎羅草名以爲籌計云云簡正記云。舎羅
者。西天草名之。四分聽行舎羅即此草爲籌。
蓋存梵語。十誦五分並云籌者。是此方言

鈔。五分若白衣云云簡正記云。五分白衣
散華。佛開者。初比丘不敢受。白衣譏言。不
解受人供養。以此白佛。因開云。比丘不得者。
律縁中。比丘散華於高座上。白衣譏言。如王
大臣不異。佛言。比丘不得等 問。譏言如
王大臣。付受人歟。將指能散人歟。若斥受
人者。設在家白衣散之。何許之哉。若斥能
散人者。散華何如王大臣哉。方方不明。如
何 答。此斥能散人歟。既記云初句制自
散故。若爾者。何如王大臣哉 答。繒ハク 
散華香燃燈火
鈔。誦毘尼時雜碎文句云云問。此布薩時歟。
將餘時歟 答。此記意不分明。雖然從上倫
次。是正説戒時簡正記意。餘時誦毘尼
彼云。此蓋是用頂之時。亦非半月高座
正説之時
記。戒條云云一戒二戒等也
鈔。一者五百等云云簡正記等此數以外勞
釋。今記意。擧大途不相配戒數
記。猶多百餘云云僧尼合數五百九十八也。
今百二殘故。云多百餘也爲言
記。本受體中總發得故云云有云。凡總發
別發。古今異論也。今一師意。總發得義
也。謂初受比丘戒時。 總發得尼戒。是以轉
根時。更始不發尼戒。若別發義。轉根之時
始新發得也云云有人云。僧尼不同戒。皆可
持一品吉也云云
記。高臘恃尊懷慚不誦云云夏臘高好不誦
戒。懷慚不誦之。豈知替補佛處傳弘任重
鈔。準四分得語一切犯者得突吉羅云云
説戒時。只爲教授五篇違犯罪云吉羅。可許
之也。是以記云。語下聚也。指吉羅一聚名
下聚也。若爾者。僧祇意。爲教授不示吉羅
等罪名歟 答。爾也。顯今僧祇四分不同
説戒時不今説聽五篇名。彼此一同也。教授
時僧祇不示五名。四分説示吉羅名爾文
下僧祇云。向未受具人。説得教語汝不得
作盜不得殺。説五篇名者。越毘尼 故彼
律縁起云。因爲白衣説五篇名。彼輕哢云。此
是婆羅夷比丘等云云爰知。雖爲教授。不可
説罪名歟。本部不爾。可與吉羅名也
記。上座昏朽秉御是難云云上座老耄不能
秉御羯磨。依戒本文。如文誦。誡約同佛世。
依文誡約者。説戒事也
鈔。反抄衣云云著袈裟。後袈裟下端引返纒
被也
鈔。刃腰云云衣ヲツミアケタル樣ニ著袈
裟。刃アサ
ウル
腰也
記。且列七種云云問。上六易知。第七不恭
敬相如何 答。上六出別相。此一共相也。
上六種外攝此不恭敬也。有義云。此約意地
歟。五分第十八云。佛言。上座應説戒。持律
應羯磨時。諸比丘或反抄衣。或刃腰。或著草
履。或履頭。或時臥。或倚。作如是等不恭敬
聽説戒。以是白佛。佛言。突吉羅 本文
有覆頭。無睡眠又不恭敬。結上今記釋不
審也。如何
鈔。並得小罪云云此不攝耳。聽戒外有此
等罪
記。合掌危坐云云有云。可作跪字。即互
跪也。此表恭敬之相意也
記。晤恩法師潜然自感云云潜然即落涙貌

記。僧傳明載云云續高僧傳也
鈔。若諸縁事起云云抄批云。立謂。八難等
縁也
記。四俗人生慢心云云律云。譏嫌云。我等
所習歌詠聲。比丘亦如是。便生慢心
鈔。十誦云知布薩法云云祖師意云二種現
前供之。賓師通常住常住物供之裏云
記。第四師義云云鈔上云。四此部文義具明。
而是異宗所廢如捨淨地眞
言説戒之類
鈔。中國布薩有説戒堂 鈔批云。彼國寺
大僧多。或五百或一千二千。堂宇復多。到
時集處難知。聽白二結一處大堂。至説戒日
衆共雲集結法。四分説戒犍度中文云。大徳
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於此處。結作
説戒堂。白如是。大徳僧聽。僧今於此處。作
説戒堂。誰諸長老忍。僧於此處作説戒堂者。
默然誰不忍者。説僧已忍。於此處結作説
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結已
恒於此處説戒也
鈔。理須準承通皆席地云云問。此一段文
意如何 答。初二句正出中國布薩行事相。
中國有用繩床者。此句明有中國用繩床。類
多以草布地。已下雖有用床。多分以草布
爲言所以有尼師壇
記。中下次示兩土不同云云問。示兩土不同
意如何 答。中國皆云席地。彼土有床。何
云席地。若有床與此方何異乎。有此疑。故爲
分別之。彼類多以草布地。此土東晋後床事
始盛云云彼土少此土多。故云兩土不同也。
此中文可有二邊義。一彼土顯有床多以草
布地也。二彼顯有床用之少。此土始盛多
爲言綴下○鈔大夫已上持復施安。施床
故云施安也
記。五品已上及州牧得坐床云云濟抄云。五
品已上者。即下云上大夫及州牧等之位也
云云五品者。即今日本五位也。州牧者。今
當國司也。大夫者。初大夫也。大夫與國受
領大旨同輩也。但於五位内。尚分正從上下
等。故有少差別也。州牧者。鈔批云。判史
記。泊晋室罹亂至千東晋節制無準故通庶
云云室者。代名也。夏室唐室等也。罹亂義
也。西晋懷帝永嘉五年。劉聽同害懷帝。又
愍帝建興五年。劉聽害於愍帝也。故支罹
亂。是沙音代合戰亂國也。節制者。國行幷制
方等皆無準。皆人用床也。庶人者。民等也。
レイシテ
ミナ
記。今下三評品可不云云問。此品者。何義
耶 答
鈔。亦得雙用云云床座及席地也。今記意
聊不同歟。即搜録云。亦得雙用者。床前席
地。僧在床坐。行事者。在席地也 鈔批
云。亦得雙用者。謂床前敷席。僧在床坐。維
那行籌。在地席上。一時用兩處。將爲要便。
故言雙用
記。斜身倚靠云云靠即床後板也。有人云。
坐禪儀則ヨルト訓也
記。尼鈔中明入堂已即付僧尼床上禮佛云云
尼鈔上下説戒
云。近數見僧尼及至俗家齊上。
僧尼在床上禮佛。尋訪一切經律。及問西
國諸大徳。並無此禮。直是安身不存敬意
記。準釋相中此卑濕處開床設禮榰脚八寸
云云中三過量床戒云。若下濕處用八相
木榰脚得準此。下濕處榰床者。應開得
在上禮佛。若榰高者不合也文
同記云。榰
謂承籍之物。注明禮佛。世多處床可開濕
處。餘處不合玉篇云。ツカバシラ。
サヽラモノサシヤウ
鈔。水瓶坐具云云此坐具者。是指座席云坐
具。非謂尼師壇也
鈔。於説戒曰上座白僧云云有云。若界内
四人已上住。雖可行衆法布薩。當座比丘不
滿四人。不可用白也云云
記。若云打鐘人説者云云會正記云。能打
人唯一人説此偈云云
記。必無二人云云沙彌淨人二人也
記。注有人執本縁起云云會正記云。増一
第十六云。佛告阿難。汝今於露地速撃犍稚。
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歳之日。乃至阿難開此
語也。即升講堂。手執犍稚云。我今撃此。如
來信鼓○又偈云。降伏魔力怨等。以此文
證。則鳴稚者。説之軌度。圖經所出。亦據鳴
鐘者。及尼鈔集疏篇出此偈。説戒篇中不
出。則可驗知。今恐順昔且言聞鐘。或聞字
作鳴字。法寶行事中。亦注云。説鳴鐘偈。各
依位坐者。若據法寶。於歡喜偈未見所出。
然彼亦自注云。其歡喜偈諸方行之。今依鈔
不行亦得
記。初偈明事用云云指撃犍稚之事用也。降
魔力怨等文。託事觀意也
鈔。如上五分恭敬具儀云云鈔批云。謂如
前不得睡眠反抄衣刃腰等
鈔。此是極教所遺云云鈔批云。教制半月常
作。則是見法身。忽有難縁。猶制説定不可闕。
故云極教。若養有罪。界内外制令盡集。聞
疑須求故曰攝僧根本 此當今記初釋也」
記。若約教之終極即指涅槃云云 此即釋鈔
終極義。非謂終窮至極大乘最後説。故云
教之終極。其上所引文非大涅槃經。此般
涅經也
記。妄立歡喜偈云云 濟抄云。見印本刪定
戒本。奥有此文。彼云。大衆憶念。我比丘某
甲。從前布薩至今布薩。於其中問三業四
儀。衆多不善惱亂大衆。願衆慈悲布施歡喜
 雖非正偈。文意同之也。師云。歡喜偈者。
吉祥童子偈也。鈔一卷賢長法寶云。歡喜偈
是也
鈔。槃檠云云問。其體如何 答。槃檠同體
也。簡正記云。槃檠奇竟
盛花 鈔批云。槃
檠者。奇竟反。似疊足高。曾京中見 此等
釋意。槃檠今盛花物也
鈔。鉢貯云云有云。鉢貯即今盛湯水瓶等
云云
鈔。五器三器云云會正云。皆取湯數也
問。五器三器者。指何者哉。二瓶二鉢爲二。共
花槃爲三器也
鈔。共華槃交錯羅列堂中云云問。五器三
器中既有華槃。何文云共華槃哉 答。總
別單重云爾歟
鈔。當具綵花云云今時造花也
記。有同時戲云云有人如今傳供也
鈔。應年少比丘三五人助辨所須云云問。當
時行事具維那三五人也。何今云年少比丘
三五人哉 答。會正記等釋。且擧湯數。故一
往如是釋歟。有一義云。年少比丘與維那。
倶應云三五人也爲言若三人行事時。湯水
合入之一人持之。手巾一人。維那一人。合
三人也。若四人。湯水二人各別持之。手巾
唯一人。維那一人也。若五人。如當世可知
也。爰知。今年少維那取合云五人
記。注今時出衆各禮三拜復座等。意云。出
衆中禮拜三反畢今云
禮也
返復本座。以坐具展
置本座。後還來衆中器具處。取華水湯物
也。從本座再往器所。故云還來也爲言
記。準文維那爲之 見疏文。次持水湯至上
座前。維那作之而今多年少比丘作之也。
アラフ
スヽグ
タガ
鈔。取籌浴之 此文上座浴籌今時維那
浴之 問。盥手爲浴籌 爾者可局上座。
或維那。何一會衆僧皆盥手哉 答。餘人
爲受籌盥之歟
記。此非敬儀據理年老代浴無損 浴籌必
非敬籌儀。故餘年老雖代浴無若也 問。維
那自浴之證。引尼鈔而彼老代浴 爾者
何成今證哉 答。彼文既許上座不浴年老
浴。故今準彼令維那自浴無若爲言是以云
今須準用也
鈔。隨多隨少云云師云。多モアレ少モアレ
ト云義也。盥古玩
鈔。應左手執手巾上云云沙彌經云。持手巾
有五事。一者當左手持下頭。右手持上頭授
 雖似異。而所詮授與他。方右手宜也。
今記云左右手者。取其順便故。出邊之故。何
無相違歟。簡正記云。以手把兩頭各出五六
寸已上。急投莫令寛。左手執巾上。右手持
下行之 裏云。香水者如何 答。香水木
者。煎汁也
鈔。香水熏沐云云今云香湯。不同如何 

記。二徳可解云云法身般若二徳也。凡三
徳者。入道章云。能證生法二空之智名爲
般若。所證坐法二空眞如名如來身是法
身也
智證理。離諸障染不爲縛。名爲解脱。是如伊
字三點。如面上三目。非即非異二徳者。古云。
般若解脱也
記。法界差別云云法界者。十法界也。一體者
一理也
鈔。愚臾云云會正云。無智而老者也
鈔。右手捉打靜椎其柄亦須香水云云鈔批
云。賓云。打靜。裏書云 問。靜者。召所打物
歟如何 答。語字也。打木石等物シヅムル。
是名打靜。或名所打物云非也。裙ヲセイマ
キト云也。同非也。然者可讀打靜也。不得便
有餘聲令衆不和合。又行籌及收籌時。相傳
云。勿遣墮地。若籌墮地。表此疏中當有人
鈔。如雜品中云云簡正記云。雜品中。指下卷
諸雜篇也
記。彼明取放並須捋柄云云初取稚時云取。
後臥稚時云放也 問。今時行事。維那靜打
一下。從諸僧引香湯香水也。而今文先引
水湯。後打靜相違如何耶 答
鈔。當擧手打一下告云云云問。以前敬白等
文。出何文耶 答。有傳云。布薩儀有之。幷與
咸梵綱注有之云云
鈔。注三説云云簡正記云。衆中誰小小者。
收護。三説者。三遍並須廣説。作二廣。一略。
至第三遍。但云小者收護。法寶云。此全非也。
幷供養收籌者。古來今時兩京行事如此也。
鈔意云。上來既云小者。收護言包已盡。不須
更云。幷供養水籌之語 裏云。鈔。幷供養
收籌云云問。唱之作法如何 答。上白下加
之也。云小者收護幷供養等法也
鈔。注收攝衆具云云鈔批云。謂收取籌及待
説戒竟。收衆僧家供養之具。即布薩所須之
物也 下云準律檢挍文也
鈔。有云前加一白云云在大徳僧聽外有清
淨之前。唱云。大徳僧聽。未受具戒者出等

記。準本宗必削云云裏書云。記理更兼凡云云
兼簿地也
説。即問和簡衆云云或説戒者。作羯磨。或
餘人作之。依時不定也
鈔。若高座誦外宗戒本云云依他部受戒可
誦彼部戒本。故裏書云。鈔。彼戒本云云問。
彼者指何 答。一義云。指僧祇等也。隨彼部
唱白者。唱之也。已維那光唱。故作羯磨時
云已出也。裏書云。鈔未受戒者已出。知維
那先唱出也 問。此意唱白位簡出沙彌。爾
者不與沙彌籌歟。若云爾者。上十誦文沙彌
令行籌 如何 答
鈔。不須道及不清淨者出云云此又古師義
也。此亦唱人上未受具者出次。唱之得意
也 問。此古師前云有云前加一白等師同
異如何 答。同師歟
鈔。以言中所囑事在高座序中云云此指廣
教總序也。會正云。高座中者。即云若有犯
者應慚悔。又開座上發露。則非遣出
鈔。此衆小者已收護云云問。上收護通布
薩始終 是以上記云。收護言通始終云云 
爾者近來布薩畢。何云已收護哉 答。已
收護初云竟歟
鈔。金剛無礙解脱籌云云會正云。梵云跋闍。
此云金剛。若山石上陷入水際。見聞類則止
故。稱無礙解脱者。以受籌者戒淨而護解
脱故
鈔。如今果云云今人身之果報難得樣。此籌
難得難遇爲言
記。叔世怠墮云云謂云末世意也。代及澆
李。故懈怠懶墮久。難互跪合掌爲言且據
受籌一時而已
鈔。如是展轉乃至大僧云云上座乃至大僧
末座爲言
記。今多收者告數云云意小者。收籌人。則
知數告上座也。經タヾチニ
記。通前四唱並須三説云云上誰小小者。外
有清淨大沙門入。此衆小者等。已下今次
行沙彌籌四也。以最後沙彌籌通前三。四
唱須三説爲言
記。今時一遍唱已三唱後句即當三説云云
問。上三唱句長故。尤可有從句。今次行沙彌
籌只一句。又無餘句。如何可後句耶 答。
一義云。尼鈔云。大徳僧聽次。行式叉摩那
尼沙彌籌三説已云云準此文。大徳僧聽言
一遍唱之。次行沙彌籌。一句三反唱之。故
云一遍唱已三唱後句也。及義云。必不依尼
鈔文。只於今次行沙彌籌文。次行唱一反。沙
彌籌唱三反爲言此義亂句。以三字爲後句。
尤不審也
鈔。乃至僧中一遍通告云云問。今行事如何
無此問耶 答。記釋云。界無問類故開之云云
準此。界中有同類時。白可有苦歟。飾宗義
第八
云。巡僧遍行口唱云。沙彌籌恐有大
僧。受沙彌欲故須遍行 彌欲故須遍
鈔。大僧若干沙彌若干云云此等文。僧祇
二十四卷文也
鈔。清淨如滿月云云此文。彼第二十六卷
文也
記。去初半偈云云問。此去字如何可得意
哉 答。或付上可讀之歟。謂如法人自作
布薩去云云又義云。去初半偈云云此聊難
思。可勘之
鈔。正當我作云云問。上座次座。答云正
當我作。餘人依上座計。被差時可答語哉
 答。鈔前後幷諸記文無答語。唯合掌領受
彼請許歟
記。出法之辭臨機裁度云云作法之時出堪
不堪之語。是正作之語。故名出法之辭。無
前所以歟
鈔。準上僧祇但得次座云云鈔批云。準五
分。但令請上座。若辭不能直往。能者所
也。上令問次座者。即是僧祇文也
鈔。四面禮僧云云合掌令及左右云四面禮
僧也。謂禮諸方僧衆意也
鈔。八明供養説戒法云云問。供養意如何
 答。正戒法也。下自恣篇記釋云。此供養三
寶。豈唯戒法 據實通三寶也
鈔。抽聖僧座在下云云意云。説戒師座在
第一。聖僧上也。此時聖僧下第二。以第一下
第二爲抽也。亦猶使者執王勅命。百官雖貴
孰敢見輕
記。小者供養且約出衆云云供養者。指傳香
偈。故論行事出下。今云小者供養者。梵
唄之時先立出禮拜等也。故約出衆也
鈔。梵唄作之云云會正記云。陳思王曹植
嘗遊魚山。忽開空中梵天之響衷婉動。止
獨聽良久。侍御無聞。植深感神理。彌悟法
應。乃慕其聲節。寫爲梵唄撰文。則音傳爲
後式。梵音光顯始此焉。又魏文謙製連句唄。
呉僧會亦善作之
鈔。如此欝鞞國語翻爲止斷云云鈔批云。今
謂。此是欝鞞國語。唄翻爲止。區翻爲斷。上謂
止謂止一切惡。斷謂斷諸煩惱也 又匿翻
爲息。謂息諸勞務也
鈔。彼三五年少比丘持香水云云三五皆立
非謂作之。三五之中人作之爲言散灑已餘
有中央。當持水花合著一槃。總從一頭却
行布散
鈔。使及兩邊云云順行時左右散花。却行
時散中。兩邊使作一也。故云爾
鈔。散花莊嚴淨光明云云一義云。光明約
觀想歟。是以會正記云。散花裏書云。散花
莊嚴。淨光明莊嚴。下初二句。散時運想
此花莊嚴。光明及結爲寶張 又義云。實
有光明也。又云。花鮮 有光耀爲言菩薩
偈護。三捻香炷
鈔。云行香説偈云云問。此行香以意云傳香
耶 答。代衆爲之。故云傳歟
記。如彼光雲云云如光明臺。遍法界冥想

鈔。維那仍本位云云餘行事人皆復本座。維
那暫住作答注不復座。故云仍本住也。但
如當寺行事。四分説戒時。上座次座作之

記。或可指戒本前序云云指戒本始誦文。云
和合集未受戒者出是
鈔。儀式如別法中云云問。如當世行事。於
此處讀五徳十數。依何哉 答。兩祖釋不
見何歟。但簡正記云。議式如別法者。五徳
十數之儀。如沙彌篇 會正記十二沙彌
篇釋云。通行同一堂説戒。禮已互跪。或於
此處先説五徳十數。彼上座方告之亦得
依此等文。今令説五徳十數歟
記。若依古戒本云云云注本幷羯磨經云。問
云。比丘尼衆遣何人來耶。此同古本也。又出
戒疏三義中。此當初釋
記。今準光師戒本而問誰字亦即召彼尼衆
云云 此指鈔誰遣比丘尼來請教誡之言也。
故云今準光師戒本歟 問。光師意召比丘受
信人云誰何云召彼尼衆哉。所以爾者。戒
疏一上云。文云。尼衆遣何人來者。此問尼
也。或云。尼遣何人傳信從僧乞教授者。即
謂所告比丘也。以言中不可故。光師製戒序
云。誰遣尼來詣耶。此謂比丘受信者 同
記云。文列三出。初云。此問尼者。點何人字。
指使尼也。次釋。何人是所告者。即尼遣僧
事儀不便。後約受信釋上誰字。即僧遣尼。
語意無失。謂受囑者。令尼來問可否。即爲
遣也。刪定戒本中。亦問此示 爾者今釋
彼相違如何 答。濟抄一義云。今資持釋。
亦於彼釋上作此釋。故云亦即。召等是或釋
意也云云謂彼戒疏三釋中。第三光師義釋
之上。記家又以義副此釋給故云亦即歟。但
此義尚不審也。能能可勘之
鈔。僧差比丘尼某甲云云此指尼僧云僧也。
求請教誡尼人
記。注舊云長跪云云會正云。長跪者。佛
令尼長跪。可表代尼故。前云互跪
鈔。不過下座云云不請二十夏以下人也
鈔。注上且出一兩律文示相貼合云云簡正
記云。貼合者。五祇二律是兩文。五分標其
無人。僧祇出其略教。二文相當合聚一處。
怗合共成行事
鈔。若廣説法時希故略云云問。今時不行
廣略二法。只致禮僧何耶 答。尼衆別行
篇云。僧中有二十夏者。可行略廣二法。若無
二十夏。但禮拜等如今時
行之
鈔。當更鳴鐘令沙彌集云云問。沙彌布薩
何時成就哉 答。有多義。一義云。聞後
序位可成就。教勅既云還來等。依之鳴鐘。
令沙彌集也。若前既成。重召來爲何耶。一
義云。五徳十數時成就也 問。若爾者。何後
序必重來哉 答。若後不還來。違勅故可有
過。非布薩不成就也。及一義云。上座教勅
位成就也云云
記。必無小衆亦不須之云云今記釋。無小
衆時不用鳴鐘餘記意。聊不同歟。即簡
正記云。問。令或無沙彌。莫不須打聲鳴鐘
不。答。有解云。不用者。今恐不然。雖無沙彌。
赴堂規則無須揩定不得不用
記。爲彼慚愧者攝諸不慚愧云云意者攝惡
人。善人安樂。爲善攝惡也爲言
記。尼鈔云若不解等云云彼已下云。作唄
云。神仙五通人口。乃至説利益稽首禮諸
佛。論云。不論作半唄。作半唄吉若已不解前唄。
作處世界唄。意
得不勞更作
如來唄也文
付之一義云。後唄時二倶可作。然
神仙唄不知人處世界許可作。記宗思召引
尼鈔給歟云云一義云。允師今鈔可作二種
然尼鈔只作神仙偈。若不解人作處世界。此
祇引一文故今記引尼鈔示異説歟
記。優波離爲首及餘身證云云了義燈第一
云。薩婆多意者。身證名言謂滅定聖者。於
此身邊有得此滅定。故云身證。若大乘師不
言身邊。有別得也。但顯論滅定者。得理更
親如身根。取境從喩爲名。名爲身證 問。
此身證者。有學無學中何哉 答。此指無學
聖者。不通有學也 問。付之不明。所言身
證者。第三果聖身得滅盡定。名身證不還也。
是以倶舍頌云。得滅定不還。轉名爲身證
釋云。若不還果修得滅定。轉名身證。滅定
無心由身證得。故名身證 爾者如何 
答。凡身證名設雖通不還果聖者。今律文局
第四果聖者。所以爾者。窟内五百結集儀式
者。衆撰三重。集三明六通聖者。數結五百。攝
四智八解英徳。唯是倶解脱羅漢。亦波羅蜜
聲聞也。不取慧解脱羅漢未得滅盡定。故
既取倶解脱人。故云及餘身證者。有餘依
身上證滅盡定。故立身證名。非是身證不還。
故名身證者。是以法礪疏一末云。第二優波
離爲首者。親飡聖説。傳通之初稱之曰首。及
餘者。謂五師皆阿羅漢具二解脱故。言身
證者。飾宗記第三云。言身證者。那含若
得滅盡定者爲身證。此律文中。顯傳法人。顯
非那含。故如章釋羅漢。若得滅盡定者。名
心解脱。亦名身證。慧盡諸漏。名慧解脱。故
言倶解脱 首律師大疏第二云。優波離爲
首者。親飡聖説。傳通之初。故稱爲首。對
聖面受。故言身證 此等諸釋指羅漢名
身證
鈔。諸佛出世第一快云云 此自慶偈。正是
倶舍論文。古論文質故云快也。今新翻倶舍
云。諸佛出世樂聞法。歡喜樂大衆和合。樂
衆生離苦樂
記。遠清二死云云 問。此倶舍文也。爾者何
云二死哉 答。且記家以圓意如是釋歟」
記。事和無諍統理平等云云 外凡僧事和無
諍。内凡以上僧理和融統無礙也。統理者。
即融統之義故云統理歟
記。尼鈔更加三歸云云 彼云。然後唱三歸禮
謂自歸依佛。當願衆生等偈也
記。況經聖心云云 指鈔主名聖心。謂祖師
心事起。故云經聖心
記。事同於厭課云云 不得止無力作云厭課。
當時懈怠者。如作説戒
記。塵縁可棄不憚奔趨正法宜尊反生薄濫
業繩彌固云云 小乘萬法有云得繩者。持之
故云爾也
記。徒喪天齡云云 師云。天齡云天命義也。
タタチセマル
鈔。若已説清淨已後云云業疏四上云。在衆聞
聽有縁説欲。後更入衆須淨不 答。不須説。
又須説取意同記云。文無去取。準説爲長
記。初止住云云允師云。止住之上明字脱」
記。據義則綴上爲優云云此義可讀訶ニシテ
ツヘシトルヲ。意云。外來衆入道場。則訶
住之待彼人之坐爲言
記。約句則貫下爲便云云此義可訓待坐ルヲ
跪一人告フヘシ云云意云。外來待説戒師説止。
後告淨也爲言又古一義云。可訓待セシヲ
跪一人告フヘシト。意云。諸人外來時。待諸人著
坐。一人互跪告淨爲言既云若干人等故
鈔。若有犯過云云尼鈔云。一人告淨云。大姉
僧聽。比丘尼某甲等。若干人並清淨業疏四
上云。多
人齊至。一一別説。以名自陳也文。記
云。多下三明衆各説。文相違如何。答
若不清淨者。
一一別告云。大姉僧聽。比丘尼某甲。某罪
爲逼説戒。不得懺悔。後當如法懺説。已依
前住 今鈔文不分明。準此尼鈔文。於衆
中可告之也 問。説戒中間有比丘。入界内
成別衆否 答。有傳云。正羯磨時。可成別
衆。單白後唯説戒時。不成別衆也。是以簡
正記云。縱使堂頭正乘法。比丘入界。亦不
犯別衆。以一心爲聞戒故也 此釋聊不審
也。若指説戒云正乘。可然。若羯磨云正乘。
尤不可然歟 問。告淨至説戒之何位作之
哉 答。有傳云。後序位猶可告淨也。本律
三十六云。説戒時客比丘來少。舊比丘若已
説序竟。客比丘當告清淨。餘者當次第聽。
若説戒竟。擧衆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
客比丘來少。當告清淨。不告者如法治 此
文章十段。都已衆未出堂。告淨成布薩 
問。序三問之時。一反問已來時可告清淨哉
 答。有云。以問過唱清淨今二反殘不
可唱之歟。所以爾者。簡正記云。未誦序清
淨等。戒師未誦廣教序。亦未作第三問位。
但依夏使坐又不告淨。若清淨後來者。謂念
廣教序。並作三問竟。方從外來也
記。注有將前科爲制客從主云云義苑云。第
一重三問從入者以來。知淨穢故。須告云。即
制客從主。以客少故。重説即制主從客。以
客多故 會正記云。約後到者少。見集僧
多故。今制客從主。不用再説。若外下此制
主從客。以人數或等或多者。理須再説
鈔。當告比近人示令○致増混亂云云 説戒
時授之事也
鈔。若説戒日無能誦者云云問。以下所明誦
餘經。或云謹愼莫放逸。此等皆作單白歟。如
何 答
記。所以次者云云今經云。所以次意也
記。切要易持○輕重不倫云云戒重。經輕」
記。今藏中略教誡經云云有傳云。有二義。一
義云。略教誡經者。鈔所言遺教經是也。彼
亦名略説教誡經故也。鈔云。誦遺教經亦
得此意也。彼經説相殊明行門也。一義云。
非遺教經。今前中云略教誡經。小卷經有之
故。記主指彼也
記。注舊云三千威儀經云云會正云。誦經者。
或三千威儀經。或準下文。誦勝鬘一卷。攝一
切佛法根本。或如來藏一卷等皆可也
記。注又云下卷令誦勝鬘佛藏云云 正勘下
卷。如來藏經一卷云云知今佛藏者。如來藏
經也。佛如來亦是佛略名故。今云佛藏云如
來藏意也。非現行佛藏經。彼四卷經。故記
下卷引之云云
鈔。下云云増一云。諸惡莫作。戒具足清白
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
顛倒。是諸佛教者。去愚惑想 同記云。増
一下引解。初句即身口二業。次句心業。三
是正慧。四即正信
記。未必愚暗云云意云。若不解等文似濟愚
暗。雖然如此曲令誦一偈。不爲濟愚暗。欲
顯此布薩攝僧根本。此而能能知爲言
鈔。染汚淨識云云淨識即云善心意也
記。況擧輕心更招殃禍云云 又云。擧者。掉
擧擧也。爾者可訓擧輕心也。招拒コバム
記。令一僧竪義令後生開悟云云 不如作論
義決擇。後學可令生慧解。意云。一人僧竪
戒義。道説人之聞人令開悟也
記。動幽呵云云冥衆訶也
鈔。來不隨意云云以爲衆僧不成障邊言之。
彼學悔自行必可來共也。餘處見爾故
記。初明對首露云云 問。座上發露法。羯磨
經集法縁成篇云。但心念法有三懺輕突吉羅
法六念法。
説戒座中發
露諸罪法文
業疏一上云。三説戒座中露罪者。
討是對首護衆故。開應入對首念中。然文制
兩説 同記云。座上發露初文。是縱然下
即奪。謂律制發露。常途對首。在衆心念。兩
法各法各制。非是從開。故云文制兩説。以
對首心念須界無人。今此對首作法自成。故
知。別立不類對念 業疏四上云。座上露
罪法者。又不同前。此爲縁開。恐閙衆故。開
心念成。據法準繩。應對首心念也。然界無
對。方是本法。今對衆念。故非前條。隨衆即
成。是但心念法。不同對念也 同記云。四
座上露中。初簡前法容可對露。據下次辨法
位。初標示然下定奪。又二初顯非對念。以
界無人方開作故。今下定歸但念。以對大衆
法自成故 以此等諸文 明定但心念
法。何今之對首哉。又今對首法。集法中可
攝何法哉。方方難思。如何耶 答
記。注已上準注羯磨出之云云彼説戒座上
發露法中。初今無大徳億念等言。而今準彼。
凡識罪發露疑罪發露之文出之
鈔。四分云。若有八難王賊水火病人非人惡
云云問。此八難中。病人二字爲二縁。將一
縁耶 答。律三十六云。八難者。若王○若
病。若人○若惡蟲 又濟縁記四下云。一王
乃至五病。六人 如此等文。病人二字二
 問。若爾者。今記云。病人與下縁中相
 名句中。策五病人。至第八別出人難。
此等釋意。分明今病人一縁 爾者如何
答。今記幷名句取意。今病召病人無相違也」
記。或將士衆擁寺列兵云云國王隨兵云將
士衆也
鈔。若布薩多衣等云云衆云。諸懺非一遂。至
夜久也。懺爲淨罪。即布薩也 問。多夜者。
多日之夜歟。又一夜中時剋已久爲多夜歟 
答。有云。夜久者。夜斬及明歟云云此意於
一夜時剋久經。名多夜得意也。布薩多夜已
久。久聽
記。後四唯局夜云云問。鬪諍事。或論毘曇
是死。何必局夜耶 答。聽一切衆未起。明
相來出應略説戒
記。一塵三略云云略説三念云三略也。不可
常途爲妨
鈔。五分貴人云云彼律第八云。有十因縁。聽
略説戒。一有貴人。二有惡獸。三有毒蟲。四
地有生草。五地有棘刺。六有毒蛇窟。七病
人。八闇。九地有泥。十坐迮。是名十因縁 
問。校本文 今鈔文有八種。三七略之歟。
然而記釋云五分七縁云云其意如何 答。
追勘之。貴人者。國王大臣等也。偪暮天陰」
鈔。地有生草云云鈔批云。言地有生草者。恐
壞生得提罪也
鈔。住處遠云云會布薩歸我寺。其間遠開略
説也
鈔。除大臣兵吏遣去云云此御義大臣如王
有威勢。故除王大臣。餘兵吏前不聽説威也。
私一義云。除大臣者。此兵吏共除遣也。是
以事鈔上一云。摩得伽十誦云。白衣前説戒
成者。除爲瓶沙王等。除王眷屬民將。獨爲
王説令心淨故 同記云。瓶沙具云頻婆沙
羅。此云顏色端正。疑比丘半月一集所問何
事。故獨開之。決疑歸信。故云心淨 突
ドリ
鈔。應連聲云云古云。非同聲。戒師一人應連
聲也
記。五分賊難事同僧祇云云濟鈔云。即今所
引因突入聞説。不爲説故便加苦惱等 是
僧祇文也。業疏直云僧祇也云云業疏四上云。如
僧祇中。突入聞
説戒。既不爲説。使和若惱。制令
改音。誦餘經法。不得斷絶也
記。注有云此明説戒云云有云。此制説戒師
也。又義云。總約説戒處也 問。此指何師
哉 答。會正云。顯露使客比丘來易覓故 
増暉云。顯露處者。在陰説。客來不知處。因
 問。正披彼律十八卷云。諸比丘在隱
避説戒。客比丘來不知處。所以是白佛。佛
言。若無難事。不應避隱説戒乃至佛言。不聽
以小事囑授等 此文明在顯露可説戒
全非與欲事歟。爾者古記釋還順本文。今記
又聊背本文 如何 答
鈔。一者略取云云取者。誦取義也。云諸大
徳是四波羅夷法是也 問。若爾者。廣説時
誦取標題。應云略取哉 答。對後廣説亦云
略。無失歟
記。至於正誦或多或少皆不定云云於八篇。
依率難後怠。略取六七篇等多也。或略取一
二篇少也。自餘云餘者僧常聞等也。濟縁云。
餘者。常聞。止是略却。或可。餘者。爲略取。
僧常聞爲略却 此或釋餘者。當今標題

記。注有人云單誦八箇云云會正云。略取者。
不用誦八篇戒條。但擧八篇題首。略却者。如
誦初篇已有縁者。略後諸篇。或難卒至。隨
到何篇何戒便略。故曰隨篇種類
記。注古記云。滅諍云云増暉云。滅諍罪體
與衆學同。念戒但有七滅。是吉羅少分。不爲
略也。此文七滅不云略事會釋也。既罪體同
吉羅之少分故 問。以吉羅少分爲不略之
由。如何 答。此釋難意得。會正云。増暉云。
餘上
引之
今則不爾。以略取中亦通略七滅諍。
上云。一者略取。謂取諸八篇題首。今約略
却中。且至此爲言。又七滅是息諍之要故。
所以略却中存亡滅也 問。古記義符順母
論等義。何斥穿鑿哉 答。母論意廣滅諍。尼
鈔釋思任本律。八篇略之故也。自本部別不
同也。何強可致會釋哉。故斥之也
記。但有却義則無取也云云此濟縁記一釋
意也。彼云。餘者。常聞。止是略却。或可餘
者。爲略取。僧常聞。爲略却
記。問如誦一二篇已云云問。此問意如何 
答。一向略不説一二篇。云略説可知。或廣
説之。或一向不説之。可名略歟。又前可與
名哉。問之也 問。今答中。只答前所誦者
自名爲廣。而不答略名。如何 答。今問答
意。專上注等引。有釋云。誦一兩篇名略却
説戒。爲破此義。云自名爲廣也。略名準先
可知。若略求篇題却篇中諸戒。即可名略取
略却也。文不云乎者。鈔文云。緩則爲廣三
十九十等
記。問如律本中廣一二篇云云此問約不題
篇名。於取却中何問之也 問。次先問不同
如何 答。先問以非卒難。廣説一兩篇。餘且
擧標題。故今不同也云云
記。説序已略並依本宗云云此單白已後諸
大徳我今欲説已下廣教序也
記。準注羯磨刀依僧祇絶句云云注羯磨
云。不得説序者。僧祇云。諸大徳。今十五日
已下同
今鈔也
問。不説序者。不作白等歟。如何 
答。前序幷單白必可作之。是以濟縁四上云。
僧祇將説難至。謂作白竟但云各正身口意
記。中間各題通結云云當世略説戒儀式也」
記。注古記反引本宗云云會正云。進不。進則
廣説。不則略説。至序下終衆學。僧常聞來。
是約母論五種略中擧第一略耳。若據當律
有十五種説戒。且初五者皆引
之也
此約從急至
緩。以辨十五略。一一下此準母論也 問。
古記出不同。何今引破哉 答。四分不了。引
合餘部明了可決之。而引本宗故増迷也爲言
記。十縁中上九種也云云即當篇中十門初
九也。亦則宜否
鈔。一一各題通結云云僧常聞之語。諸篇倶
同也。故云通結。非謂諸篇各題畢。以僧常
聞一句通結爲言少言。約
記。無勞臆説云云古人七滅必廣云云付其
種種立由也。今記上有之也
記。準此明據豈復疑乎云云問。此引證業疏
文意如何 答。略縁緩時如母論。滅諍可廣
之。若略縁急時如尼鈔。旦八篇倶開略。故
云就縁緩急稱時爲要也
記。難來猶遠云云難未來也。我曹
記。又云不得序即從座起去云云問。作單白
後起去歟。將如何耶 答。必可作單白也。
是以會正云。此約單白後未誦長行來 
問。設雖白以後。序已後全分不説之。可成
布薩耶 答。一義云。可成布薩也。既作白
故。加之次第八段略説戒。並成布薩列之。
若不成者。何故云略説戒哉。又何律列不成
布薩者。有次第八段略説戒哉云云又有義
云。不成布薩。所以爾者。白但是和衆而已
未陳淨。又不加誡約故。若直成者。何張下
準僧祇云。若不得説淨云。今十五日布薩時。
各正身口意莫放逸。已便隨喜去云云此兩
義中。前義爲勝也
記。注古人妄傳爲七異一直者非也云云
正記開宗記礪疏等。則此妄傳義也。彼等義
謂。以初一廣爲略。故略有七。以第八爲直
言。故云一直 問。古義意。何以初一爲義
説哉 答。開宗記云。此是説盡提舍尼。名
爲廣説。謂是略中之廣。非全説五犯。所以
知者。其次句説盡九十。證知。前句是提舍
 簡正記云。今更明行相。謂今是半月。
並不知有縁難。蓋依常規欲廣戒。戒師登座。
念至犍舍尼。忽有難。排一即云。餘者僧常
聞。此爲一略 以此義初一名略。今説如
常廣説。非略中廣也爲言
記。應隨到處云云已説至其處。餘者僧常聞
云云意云。應云已説第十破僧戒。餘者常聞
等也。餘篇可準之。難卒排門
記。故知通後者 云餘者僧常聞故
記。注古記將此爲本律一直者非也云云
律一直説戒只白也。後從座起去。全不唱各
正身口意等。而今各正身口意等文。僧祇文
也。然而古記以之爲本律一直。故付之。鈔
批云。二從緩至急名略却者。有七略。一直
去。一者如難猶寛從前廣誦。容得説至提舍
尼竟。難即來到不得誦衆學。即略却衆學。
是一略也。二從序誦訖於九十。難即來到略
却提舍爲二略也。三從序誦訖三十。難已來
到略却九十爲三略也。四從序訖二不定。略
却三十四略也。五從序訖十三。難即來略却
二不定爲五略也。六從序誦訖四重。難來略
却十三爲六略也。七唯誦序訖。難來即至不
得誦四重。略却四重爲七略也。此曰七略。
若難近不得誦序。即教沙云。諸大徳今十五
日。各正身口意。即散去名一直去也
鈔。比人行事者云已説三十法僧常聞云云
問。已説故云已説三十法歟。未説故云已説
三十法歟。如何 答。以斥對衆妄語。知未説
而云已説歟
鈔。或有略縁止而不説云云可略説戒。而傍
傍一向不説故也
記。望刹爲居云云刹名寺。大寺云大刹。小寺
云小刹也。衆云○望刹者。大刹則伽藍也 
同記云。望刹居。到處則止。四海爲食。時節
時至即乞
記。上依律文且據蘭若云云見彼本。正不言
蘭若也。即彼三十六云。始云。若説戒白。有
一比丘住等云云記主準彼本文。以義云蘭
若等云云
記。言通解者取上初義云云鈔或云。發露此
初義也。或云。待人此次義也
記。按自恣中云云對首自恣時。犯重蘭已上
時。準説戒座上發露。許發露而作自恣也。
即今卷下自恣篇云。四分説戒中。自犯罪。若
告僧恐妨説戒。令心念發露。已後得聞戒。
既倶是淨行衆法攝治。功準用無妨
記。準注羯磨云云濟鈔云。引五百問。令如
上三説私云。正指
明念布薩
又約僧祇。若無客者行不
來也
作念。若得清淨比丘。罪如法除自若字至此。
正出念法也
 
念已當心念口言三説布薩是正指心念
布薩辭句也
此即向
四方僧發露是釋上作念法。
即五百問説也
大如僧中是準座上
發露開法
今詳羯磨及疏。並作念發露。無引辭句對今
鈔出
發露
辭句
故依三説是持羯磨
出心念法
此既立法指鈔
云云
羯磨
經中云。心念説戒法。今僧十五日説戒。我
某甲清淨三説。五百問事云。如上加法。己有
罪者向四方僧懺悔巳。獨坐誦戒至竟
疏四上終如
今引
同記云。無客來者。顯獨作故。先
作念發露。後方陳詞 後陳詞者。發露後
心念布薩。三説也。依疏爲住
鈔。五百問云云問。今鈔意。心發露之外。不
用三説布薩 然五百問論發露之後可作
三説説戒 爾者如何成今證據哉 答。一
義云。付今五百問論。鈔疏意各別也。疏意
向四方僧懺悔者。謂作念發露也。作三説者。
謂三説布薩也。今鈔意。懺悔即三説。已不
云懺悔之外。今用三説也。但於發露詞句。
陳示三説即成説戒故證之爲言又義云。今
五百問文。爲證心念發露不待所對之旨。引
示之也。三説等文隨文去來也。彼本文三説
者。指説戒 即正披論文云。有一住處。有
界。一比丘亦可打犍稚廣説。先向四方僧
懺悔。然後亦有三語。三語者。謂三説文
有結界
品第四
此本文順疏文。會正云。先向下彼具
云。有一住處。有界。一比丘亦可打犍稚廣
説。先向四方僧懺悔。然後説亦可三説者。
謂三説即心念
三説也
例止發露義亦通成 問。羯
磨經引疏文云。如上加法已有罪者。向四方
僧懺等前後相違如何耶 答。羯磨經注祖
師以義引之歟。以彼本文可爲本歟 問。羯
磨經注三説樣不見。何今記上云。準注羯磨
引五百問。令如上三説哉 答。云如上説戒。
當三説故。記主以義如是引歟。凡記釋聊
不審也
鈔。獨坐廣誦戒本云云問。三人已下別法。必
可誦廣戒本哉 答。五百問意。誦戒本 
本律等必非發露教制。雖誦無苦。爲知持犯
故也。又不誦無犯。不違制故
記。非陳淨云云對首心念詞有清淨之言。故
後不誦戒本也。單白無清淨之言。故云非陳
淨故也
記。殘及重蘭云云僧殘懺悔乃重蘭懺悔。不
下對首懺。故開發露也
  安居策修篇第十一
記。上四
之二
注此依疏解云云業疏四上事也
記。園界兩所云云伽藍作法二云園界。隻カタ
ガタ
鈔。注受日法附云云鈔批云。然恐一夏時長
脱。有生善滅惡縁務。宜往故拔義不停留。既
制有法而住。還須有法而行。制則防其過。
開則通其益。開制爲縁故。有受日法附也
記。即定慧也云云資持云。定慧寂照。同出
異名
鈔。故律通制三時意存據道云云問。春冬制
無縁遊行。有縁應往。爾者其縁者如何 答。
其縁者。如夏月縁無異。下記云。春冬有縁
則聽。夏月有無倶制等云云此鈔以受日有
無爲異耳
鈔。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云云問。無事遊行。
妨修出業通三時。何必約夏月縁哉 答」
記。又春冬不結但犯一吉云云謂非正作法
之結。無縁事輒不可遊行。要期爲結也
記。夏中制依第五律師云云律師有五種。一
誦戒至三十。二誦戒至九十。三誦廣戒。四
誦二部戒。五誦二部律。出律第五云云問。夏
中無第五律師時。可依前四師哉 答。以義
案之。開制依時。若無誦二部律。可依前四
種。但至律文者。擧本制。何必可必定哉
記。若論違制三時並吉云云問。所言違制者。
何罪哉。三時不依律師故爲違制歟。將三時
不結故爲違制歟。如何 答。今違制者。三時
不結違制也。非不依律師罪。夏時不依第五
律師。律中結提。何云並吉哉 問。若云不
結罪。文段不隣次。如何 答。上明律師差
別。三時相對爲明罪多少。若論下明三時不
結所違罪體均等。論義不無
記。違制重也云云問。不安居是吉罪也。何
必云違制重哉 答。簡正記必反聖言。吉不
順律文。殊夏是反聖言。罪在不請者。違制
之罪可依篇懺之。害性罪不可懺除。故云罪
在不請。故經云。唯有宿殃不請。甘結業。自
纒者。殺害之業。以自縈纒永流苦海者。永
長也。殘傷物命。制與提罪復有業道。夏不
安居。又犯吉羅生泥梨。何時見出。故云永
流苦海
記。俗刑有上請名例律謂條其所犯別請減
罪也十惡不用此律即是不請言其已定也
云云上錢財等於官所。所謂減罪是也。則名
上請。今以十惡爲不請罪。雖請減罪。不可
與減罪故也
鈔。初中分五云云簡正記云。初中分五去。外
難曰。前後諸篇開章。皆云就中。何故此篇
獨言初中分五。法寶云。良有深旨。謂諸篇
中但有一大段。縱有法附者。亦二大段。今
此篇有三大段。一安居。二受日。三雜料簡。
所以剩有料簡門者。謂安居通自然作法。受
日即不定。若僧法受日即局作法。若對首受
日通於二界。是以更立第三門。簡上二門安
居受日通局之意。今於此科之中。下二未至。
且向安居正篇之中故曰初中。自五段之文。
故云分五也。如文具列
記。樹神&T037737;故制云云本文云。伺其便欲斷命
根○不聽比丘在樹上安居。不應上樹。除齊
人頭 除齊人頭。唯上樹事歟。枝葉足陰。
一坐。輒容膝足障水雨者。本文足障上有亦
字也
記。屋通喧靜云云喧聚落。靜蘭若也
鈔。牧牛人云云本文云。牧牛者。壓油人。壓
玉云。於甲反。
尤又爲甲反
法華云壓船上人斫材人
鈔。若安居中移從隨所去處云云本律三十
云。
爾時比丘。欲依牧牛者安居。往白佛。佛言。
自今已去。聽依牧牛者安居。安居中移徒隨
牧牛者所去處應去乃至爾時比丘。亦欲依
聚落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依聚
落安居。安居中若聚落分爲二分。隨所他給
所須具足處住。安居中移徒隨去處應去
記。上四暫居處云云問。如何分久暫哉 答。
上四處非可久住處。無餘住處暫時開之也。
所移處也。所移處
記。或可彼人移去資具者闕云云所依人去
故資具闕。是故必不隨所依人。任意各各何
處可去爲言問。本文分明順上人。或釋不順
本文。如何 答。非云文順不順。資具有闕
應去餘處。義可有之也。故以義作或釋顯之
也。不約任意以斷得失
鈔。隨信樂衣食豐足處去云云簡正記云。是
安居法文。時有估客營住。諸比丘欲依安居
白佛。佛言。聽依估客居。由忽有縁須去。諸比
丘不知云何。白佛。佛言。聽隨去。又諸估客
分作二部。比丘不知云何。白佛。佛言。爲一
部信樂所須豐足隨去。若依牧牛人作竹桿
筏人等亦如是
記。必無久意不可依住移應失夏云云有云。
釋不可依住之由。云移應失夏也。意云。無久
意住人。何處欲移。前法既不成。無法謂有
移之。前法不成故移。夏亦不成。故應失一
夏。則云移應失夏也。非謂失前結夏法。前
結夏法不成。故則無也。故無久住意不可依
爲言又有義云。必久意非初結所。後移夏
處也云云此義不叶鈔文。先謂作住意。是初
結事也
鈔。塚間鬼神等云云若彼頭陀行人如何 
答。彼必去有難之塚間。應依無難之塚間也」
鈔。二夏初十六日謂爲成前後安居日故云云
 問。夏初十六日實可成初安居。何云成後
安居哉 答。鈔批云。此謂四月十六日成前。
五月十六日成後。此略擧一夏初。十六日成
前。王月十六日成後。此略擧一夏初十六日
也。故知。前後兩箇十六日倶得安居。故了
論疏云。前後各及十六日也 爰知。今略
雖擧夏初十六日。因十六日言。云爲成前後
安居日歟 問。今記意。以十七日以去爲後
安居 何云五月十六日哉 答。後安居
本五月十六月也。而十七日以去。且以攝屬
門。一往令歸後安居也。雖然非正本歟。既
云十七日去。但是後攝故
鈔。爲破十誦疏家要令十五日及界宿故云云
 鈔批云。彼十誦文不依此説。但後人作疏
作此行事耳。要令十五日及界分房舍。了十
六日安居則成。至十六日方來者則不成安
居。故四分羯磨疏破云。若十五日結衆。則是
春末日。不名結夏。今鈔引了論疏及四分。破
十誦師執也。但是十六日夜分未盡之前入
界。乃至一脚二脚及界等。皆成安居也
正記云。今鈔云。東方赤者。牒起了論也。謂
十五日夜分盡即東方赤者。是十六日限。此
了疏自釋也。謂眞諦造疏解於了論
鈔。一脚踏界云云此四種中擧最後及界雙
足也。噆齧人。踐傷彼命
鈔。其人具五徳云云 問。第五律師之上。尚
可簡此五徳歟。如何。彼論意如是歟。必本
律不見爾歟。可勘之
鈔。十誦云無深山可畏處云云鈔批引十誦
云。憍薩國有一比丘。深山林中獨住。時有非
人女。來語比丘言。共我作婬欲乎。比丘言。
我是斷婬欲人。女言。汝若不作。我當破汝
根與汝衰惱。比丘言。隨所作。我終不共汝
作婬。其中夜比丘臥時。便合納衣。持比丘
著王宮内夫人邊臥。王見已問言。汝是何人。
答。我是沙門釋子。具以事答。王即放之。諸
比丘聞白佛。佛言。從今日如是無人深山
中。是處不應住。又有一比丘。因縁如上。其
鬼女持比丘。著酒舍酒甖中乃至佛言。比丘
深山林中空處可畏。無人處不可應住之
記。無音聲惱亂云云 カマヒスシクカマビ
スシキ事也
記。無有健鬪諍者否云云 健者熾盛義也」
記。今準義加於小食上云云鈔上座可作。於
今於維那故云義加也
記。聽結界云云問。如造房等不結界無過哉
 答。有人云。若上根集會無煩。有何過哉。
疑云。一開已去凡有作法。必用結界云云
簡三根哉
記。聽白説戒云云聽單白説事歟
鈔。必無事不依云云鈔批云。謂大僧不安得
吉。若三時中無縁遊行。通得吉羅。尼若不
安提
鈔。若有差脱便不得結云云簡正記云。或有
縁差忽不遂。加法結。即明白已去並不成故
 阻ヘタツ
鈔。今但就夏亦有三時云云問。安居二種三
種。諸師異論也。而今師以何定三種安居 
答。増三文分明云有三種安居謂前中後云云
此豈非明文哉 問。此事大難思。増三文非
安居三種。彼是三種調心之法也。是以簡正
記云。古師通云。彼是三種調心之法。謂佛
令比丘於安居中。觀歌如笑。歌舞如狂。視
戯笑如小兒。非謂是三種安居法也鈔批
云。有云。四分第五十八卷。増一文有三種
安居。前中後也。於聖法律中。歌戲猶如笑。
舞如狂者。咲似小兒。有人將此種安居
別。是安心之法非是夏安居。唯存前後兩日
以此義推。増三文必不見三時結時歟。加
之。本律安居犍度分明云。佛言。有二種安
居。有前安居。有前安居云云次下文云。爾
時舍利弗目連。欲共世尊安居。十五日從
所住處往。十七日乃至不知當云何。即白諸
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聽後安居。
有二種安居。有前安居。有後安居。若在。若
去。前安居應住前三月。若後安居應住後三
此等文全不見有中安居。何況餘律同
立二種安居。何本律獨立三種安居哉。爾
者今師御義。方方不審也。如何 答。増三
文分明出三種安居結時。以觀歌等全配前
中後不見。是以鈔批云。今詳此乃迂會明文。
妄通己見也。以觀歌等無有前中後安居之
相。但是別節之文也。不須配屬三安居之上。
明知。増三文明三種安居之相 若二種安
居。何増二不出之哉。爾者定非二種安居
但安居犍度文。略云有二種安居。後中一往
攝中也。凡此律文有二意。若明位。前後二
位。後攝十七已後三十日。中有其中。前安
居應住等文。正明結法相。既云三月等。此則
四月十六日・五月十六日也。不云中二十九
日結法。故鈔以此理。云文中具明前後日
數。中間不辨。於理自明等也。又記云。文指
二日爲前後。則義必含中。故云於理自明也
此釋義實甚深也。但餘律事不例歟。自
本諸部不同。故據時定分。莫不望初倶名後
相。映 省 約
記。而下三門名同事別云云問。下得罪前後
門・難事前後門二門也。何云三門哉 答。今
云三門。取合賞罰得罪難事云三門。名同者
同云前後故。事別者。得罪賞罰等不同故」
鈔。唯除難事云云下記云。更説安恣並以王
賊水火等八難。餘縁爲難
記。同謂同前別即別後云云一義云。上總別
得罪先後之樣指同前也。下制輕重云別後
也。此指當科云前後也。又義云。指前不結
云前也。指後不結云後也。記爲兩段故。是
以尼鈔中之上云。大僧不結前安居者私云。鈔
中安居
尼不結前同吉。不結後提。不依大僧安亦提
 問。正勘尼戒本文云。若比丘尼不結前
安居者。波逸提 一百六十
五戒也
 此前後倶不結
提罪如何耶 答。勘尼律第三十卷廣解
文云。不前安居者突吉羅。不後安居者波逸
 爰知。波逸提之言。結不後安居語也。
非結前安居言歟 問。尼前後安居不結罪
不同如何耶 答。簡正記云。古徳解云。尼
不前安居犯吉。有後可望。不後安居犯墮。
無後可望玄同
此解
 今難云。僧不後安居亦無後
可望。何故但犯吉。今恐是根報強弱故。罪
有輕重耳。思之 今資持記意。僧有外化
遊渉義。不結後夏犯吉。尼無此義。犯提
鈔。三難事前後云云 有云。障夏結難爲先。
障自恣難云後也
鈔。並各前坐云云三十日内依難不安居故。
以不故心成前夏故。名三十日安居也 問。
前夏可爾。後安居人由難不結如何 答。不
同前坐日日繋心也。後安居人望畢一日故。
又義云。後安居人可開之。忘成及界等開中
後人故。若爾者。何云三十一日安居哉 答。
以十六日爲安居故 問。餘記意有難。日日
不安居時。設至五月十六日名前望即簡
正記云。五月十六日是後夏。至此日難靜擬
對人加法。望是五月十六日但作前安居。説
偈故云並名前坐 若爾者。五月十六日依
難不結。何可名後夏哉 答。前一月中隨日
可結云云問。若中問難息。正演詞句否。如
妄成及界成安居。前日雖然後日必作法。此
亦爾也。隨白演詞句可作法也 問。其詞句
如何 答。簡正記云。但作前安居説偈云云 
意云。普通前安居者異也 問。五月十七日
以去難息。可致結法乎 答。不爾。文不許
故。結時皆過故。但開法不作法自成云云
記。云三十日安居云云除五月十六日。業疏
云。後夏初日。至五月十五日可日月結
以除五月十六日者。爲作次句也
記。問難事不息都不結云云問。此問意。夏
中始終總不結。得夏否問。然答中。何引疏
文三十日安居證哉。不齋也。如何 答。惡
心既不致結法。如成前望記雖始終。依難縁
則非故心。故不結成夏引證也。探前自恣」
記。問前中二種有難開否云云此同意云。後
夏已開三十日自恣。前中二安居有難時。開
之否問之也
記。約安恣互明前後云云上問唯約安居。今
約安居自恣。故云互也
記。疏有六種三種同前云云問。彼疏文第一
開制前後也。謂對首心念最忘成及界後開
法也。今何云同前哉 答。一義云。三中二
同也。望多云同歟
記。注又云必舊有要例亦開之云云此疏全
文而疏文也。彼云。五以是行人先有要故。
文云。爲安居來非舊人也。必舊有要。例亦
開之同記云。上引他解。必下今判
記。對念作法以容預故忘成及界恐乖前後
云云忘成及界開前後。不開中安居。故恐前
安居後安居乖。是以不作法成初後夏也。但
下記釋意。祖師本意。中安居開忘成及界
記。注準疏後亦加法云云直爾雖成夏。作法
加法故云爾也。又房舍破修治故爾作法可
有之故也
記。又閏中三例云云鈔下文
鈔。無有正文等云云問下引伽論等豈非正
文耶 答。彼文正明功徳衣成受不成受。今
證文不成正證。故云爾也
鈔。夏中有閏受雨衣云云從三月十六日求
之。從四月一日用之
鈔。是以破也云云簡正記云。是以破者。今
師斥古之非也。謂於閏月中出界。閏是夏故。
設遇閏已更護無益。即非相續而滿。是以破
鈔。摩得伽云安居已王作閏月云云簡正記
云。西土制暦白與此不同。此方遂年出暦。
正月便知有閏無閏等。兩土三時遂年制暦。
故致差殊。如從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
日。由是春分所攝。一番衍已盡至四月十六
日。是夏初一日。新暦未出。比丘結夏。是以
有閏不知。故數九十日是得自恣。已上依文
正解竟。若依霅川著座主云。此據深山處
所。初不知有閏。後方委之。已要期五十日
定數故。日滿不依閏也。此釋與鈔相違思
鈔。即此衣成受不成受云云簡正記云。彼
論之中。因辨比丘受衣成不。故有此段。今
鈔云。即此衣成受不成受。是論中微詞也。
意云。九十日滿比丘受衣。爲成受。爲不成
受。下句云。謂依閏不依閏者。是論中釋也。
謂若夏初並不知有閏。已要期。九十日定。
縱後出暦方知有閏。但數九十日竟。自恣已
受衣。即此衣成受。若夏初必知有閏。便令
從急。含閏百二十日住。今便數九十日足。
自恣已受衣。即此衣不成受也。欲知受衣成
與不成。但據依閏不依閏以釋
鈔。既二文兼具云云餘記釋不明。但鈔批釋
自義云。私云。二文兼具者。多伽二論故曰
二文。多論兩衣既百二十日。明知依閏。伽
論復云。王作閏月有依不依。今會二論之文
詮義如是。故曰兼具也 今記意全同此釋
也。又義云。二文者。總指兩論也。兼具者。
別約伽論也。然記出兩論者。爲相對文出之
云云又鈔批一義云。應又解。二文兼具者。
總約伽論中自有依閏不依閏之文。故言二
文。今若要心取閏。則百二十日。若不要心
取閏。則數滿九十日自恣 此多義中。以
初義爲勝也
鈔。至時隨縁云云謂。隨夏前要期取閏不取
閏之縁。若取閏。依多論不取開。依伽論名
爲隨縁也
鈔。若反前者通二論兩文云云今説意。先知
有閏必依之也。結已後知依不依任行人意
樂也
記。注舊謂先知百閏要依不依隨人所欲云云
 此意云。先知有依不依。後知一向不依也
爲言問。此舊云者何耶 答。節古義云。不
勘本文云云會正等不見也
記。不渉結解云云結者結夏。解者自恣也
記。注自下並約結去云云今記釋約束也。謂。
安居自恣一度釋成也。結去結即結夏去夏
竟去也
鈔。若閏四月者云云於此四月閏有三位不

初 自四月十六日至同月三十日及閏四月一日結者。
十六人皆四月住。彼如次一月十六日去。乃至七
月三十日去。及八月一日去故也。去時亦有十六人不同
也。記注結住結去各十六日者是也。謂十筒日爲言
次 自閏四月二日至同月三十日。合二十九人。次弟
減百二十日而住。彼去時皆同八月一日也。亦同
初位之末後人也。但是由結時而有二十九日是也。凡此
等二十九人。但必直途五月一日結者故。鈔云過取五月
一日實
夏也
後 自五月一日至同月十六日結者十六人。皆亦三月
住。八月一日去。乃至八月十六日去故也。注云
結去各十六日是也。謂各
十六箇日也。比類仰知
記。注前通二十九日云云從四月二日至同
月三十日。此間結二十九人。去時皆同八月
一日也。此等人如通途。五月一日結人無異

記。注結去十六日云云如上初位無異也
記。或有安居隔一月自恣降一日云云引合
可謹也
記。注四月三十日與五月云云正四月事也。
非閏四月也
記。如是漸減乃至安居隔一日云云即自閏
四月二日乃至同月三十日。結之二十九人。
與五月一日結者相對也。亦同八月一日去
者也
記。注八月旦去云云八月一日也
鈔。三若閏七月云云閏七月二位不同
初 自四月十六日至五月一日十六人。皆三月住。彼
次弟七月十六日去。乃至七月盡日去。故皆不及

後 自五月二日乃至同月十六日結十五人。皆四月住。
但去時不同也。五月二日結者八月二日去。乃至
五月十六日結者八月十六日
去也。可知。記注亦顯也
問。夏中有閏時。唱夏數可唱百二十日哉 
答。雖有異義。唱百二十日無有何若。故當
世行事。唱百二十日也。跨過
記。乃至安居隔十四日云云問。若五月一日
結與十六日結者。相對書之。淮上言隔一日
者。正可去隔十五日。何云隔十四日哉。誠
如來問。凡言隔可有兩樣。今置兩方結日。
取正中間日也。而上云隔一日。但降一日爲
隔也。上注云一日與二日結。是隔一日故。
今如彼言之。可云隔十五日。爾者句可有十
五句也。然而今云隔十四日。濟縁記云。歴
爲十四句。尤取中間可云隔十四日歟。即五
月一日結者。與閏月十六日結者相對故。中
間十四日也。以五月一日結日爲所對。以已
下十五日爲能對。一一可言隔二日三日。略
之故云爾也 問。若爾者。何云三日結。云二
日結哉。既上云安居隔一日地。一日二
日相對作句事既畢。又重何擧之哉 答。付
之。一義云。二字恐不審也。可作三字歟。何
者濟縁記十四句云云若二日取之。可有十
五句。而云十四句。明知。可云三日結。云二
日二字誤歟。又一義云。二日雖非今所望。
爲樂速續亦上句重出之。非字誤。次下注云
五月二日結。是豈誤哉。正二日結者。上句
隔一日句可被取也
  于時貞和二年七月十二日。於唐招提寺
  東僧房二室。炎天拭汗勘諸文。深更覺眠
  染紫筆。此偏爲佛寶弘傳。爲律法相續。所
  願後見之嘲哢不輕萬人之毀咲者也。乞
  願三寶垂加被。令成辨所願。神明加冥
  那。令成就私鈔而已
 遍學行沙門照遠通二十四別二十
二俗歳四十五
 



資行鈔事鈔上四分末也。
自分房方法至卷終

四之
二明分房舍臥具法云云簡正記云。
凡欲安居具三義故。於中修治房舍當其一
數。若一世不修即三世不續。既開修治。先
須分故
記。三時分易云云謂。於三時易房舍。雖有
作法不作法之不同。皆移易爲義也
記。共止一堂頗符水乳云云此斥禪院也。水
乳是和合相。非斥之。但憂不作房舍
記。或別房各住云云斥教院也
記。且君子安遷小人懷土云云此論語文也。
懷土即著處義也
記。反更守株致使聖訓空存行儀永墜云云 
守株。謂宋人耕田。兎走觸株。折頭即死。彼
見即取之。後息耕望得兎云云以喩愚人也」
鈔。具不愛等五法知可分不可分五徳云云 
是同物不愛等五法。且通徳爲本擧之。知可
分等徳爲本土之故
記。衆處不可云云公處等之衆會處之是不
可分故
鈔。羯磨言等云云問。羯磨二四縁句無差別。
如何 答。有傳云。無知縁法者。二四牒縁
句無差別。例有之。受日羯磨幷自恣差五徳
等是也。但資持上一翻傳失旨云云且望有
別縁。又付兩分。如是釋之也。床榻ユカカ
マチ
鈔。白云一切等云云此文檢律無之也
記。唯附床榻臥具云云有傳云。云。此等物常住
常住物故。可付坊也
鈔。何者經營房主先間經營者欲住何處房
云云簡正記云。先問經營房有功。故先付
之。若斷理故房聽六十住。若暫修治開四月
住。開客比丘住者。恐是分房了來不合得房。
今既剩有何妨。與住若正分房時。何簡主
客。一例而分也 今記云住九十日一移
等。暫時經營房主歟
記。以賞勞續云云鈔批云。明初一過分。爲
受用故。亦爲諸事故歟。從更分者專爲料
理故與
鈔。故多者開客比丘住處云云鈔批云。恐後
更有人。甘發名爲客。故留待客也。現集者
不名客也
鈔。惡比丘來云云有傳云。抱重人也。犯殘
已下人可與之
鈔。時有得缺壞房不受云云本文云。心念我
不受是房。恐使我修治等
記。在人爲之云云問。此文意如何 答。爲
人可爲遷徙爲言ユタカ
鈔。美好不同云云簡正記云。謂遂人意示各
別。或有上座。有事樂靜。欲須邊小等房或
有上座。欲近食堂佛殿處等。不許房之好
惡。或有樂修福者。欲住惡房方便修補。或
恐廢業。不能修補。但要好房不論遠近。故
云美好不同也 此釋今記釋少不同歟
鈔。限日非促故任上座而選云云問。食五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