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資行鈔 (No. 2248_ 照遠撰 ) in Vol. 62

[First] [Prev+100] [Prev]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資行鈔行事鈔上三之本也。自
受戒篇至遮難料簡終

上三
之一
戒謂所納法云云問。此言戒。作・無作
二戒倶可攝之歟。如何 答。鈔批中有三釋。
初二釋。以二戒攝今戒字。第三釋。唯攝無作
戒。今記意不分明。故一義云。能領心攝作
戒。所納法攝無作戒爲言又一義云。所納法
言可作無作也
記。受通五種云云問。上云受即能領心。爾
者尤可出三品心。是發心乞受之相故。是以
下記云。上並旁助。此正因本。必須開悟
而今何出五種縁哉 答。有人云。此得縁依
心得故。但善來一受別縁故。餘可有心歟
云云 問。能領心者。指何哉 答。第六識相
應思心所等是也。是以濟縁記云。受謂要期
思願
記。注一善來等云云簡正云。就此五中。約
人料簡者。三歸唯大僧。八教唯尼衆。餘三
通僧尼。約處者。善・三・八唯南州上羯磨處。
約時者。上法無前後。善來最在初。三歸八
年前。羯磨・八教第十四年。約師資者。上法
不從師。善來唯從師。三歸・羯磨皆從資。八
教佛先説從資。約法者。且法無説結。善來八
教但一説。三歸三説三結。羯磨四説一結。約
世者。善・三・八唯現在。世上・羯磨通現未
記。自分六位云云業疏三上云。此之六受從
縁則衆名不同。約法由羯磨故。此諸受束則
爲五。據當體也。彰局顯通則羯磨含六。故
總十矣衆異事同故
記。就別離爲十四云云五縁中。第一能受分
五。第二所對分六。故總別取合共爲十四也」
記。佛世利機契動便感云云業疏三上續云。
無作不可見也。託縁定其有無。大聖唱言信
非徒爾同記云。初叙須縁所以。利機如
善來度者。契動謂不假多縁也。縁集下明順
違得失。集即齊具。散即乖。缺。無作非色。故
不可見。衆縁有相。故可定之
記。末時云云一義云。以八年前云利。八年
後云末也。一義云。對佛世指滅後云末也。相

鈔。縁集云云懷素律師疏受戒立二縁。受者
發心因縁也。師資等増上縁也云云簡正云。
問。題中何無因字。答。一云。爲順宗計。以經
部宗不計彼有因。故但明縁。若有部宗計。有
六因義○今四分通經部。故但言縁集。二云。
略故不言。既説四縁中有因縁此等異今
記釋也
記。若論功有親疎云云戒體章云。心是正
因。縁謂旁助又云。因親疎云云内外體別
者。内因。外縁也
記。餘處兩分乃從別意云云業疏三上云。諸
部中叙縁不一。好論但就縁言。多釋唯列因
相。今通會之。總五爲約。謂能所心及具終
云云記云。母論如所對中三五兩縁所引。
多釋即是多論。如能受中初三兩縁所引。此
據能所以分因縁。或約發心爲因。餘並爲縁。
隨時不定。勿滯一端指此文云餘處歟
鈔。注捨戒六念法附云云鈔批云。言捨戒法
附者。非謂受後要應須捨。本心忻仰誓願擧
持。忽恐行人久參事慢情厭道儀。悉存習俗。
或後脱通難縁。非情可禁。帶戒造罪便能障
道。所以聖開聽捨使來去。無障不廢復入道
也。言六念法附者。既受戒已後衣鉢受持常
須係念。具防六聚。機要莫加。故附出也
鈔。夫受戒者云云一義云。夫受戒者。牒釋
上篇目受戒言也云云一義云。受戒者。召能
受機語也。是以簡正記云。領納在心曰受。禁
防身口曰戒。者字則牒上領納在心禁防身
口之人。故云受戒者
鈔。入聖衆之寶位云云鈔批云。謂受戒已後
近入住持僧寶之位。遠入三乘菩薩聖位
今記意同後義也 問。今記意召三乘無漏
云入聖衆之寶位爾凡夫受戒豈入三乘無
漏哉。漏無漏各別故。如何 答。教限意。有
漏戒爲無漏成増上縁。故一往云入寶位歟。
非謂直之等流因歟。若圓教祖意趣。有漏別
解戒可成無漏等流因也。所以爾者。法性隨
縁之徳。被牽行者之三誓顯作用。於凡夫之
心中。此作用現前之義還住如來藏。縁起本
識。此因縁合成之種名戒體。此體備斷惡・修
善・利生之三徳。云圓人之戒相者也。既是
法性・本有之無漏現起也。何返不爲眞如隨
縁無漏之種子。此則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縁
起。之一大事之因縁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
相。之皆成佛道之本懷也。故云等流因等流
果。無苦歟 問。云召三乘記家意。可存三
車之義歟。如何 答。三車・四車之事未治
定。今且云三乘。以此不可治定實義歟
鈔。既慕心彌博故云云簡正云。慕者思慕。彌
大也。博廣也鈔批云。受持廣大之心。如
上超凡流入聖位者是也
鈔。所縁彌多云云縁者藉義也。慕心既廣大。
而期超凡位。故以小縁不能成之。必須多縁。
故擧下五位等也爲言
記。注有云縁多即法界境云云鈔批一義云。
言故所縁彌多者。上明能縁之心。既博今所
縁之境圓多。謂縁情非情萬境有斷惡修善。
文心要普周法界也。故善生經云。衆生大地
草木虚空無邊等會正云。所縁對法界境
也。境既不一。故曰彌多○此實不易。故曰攸
難。攸所也龍云。音由。
所也。是也
尤世情塵染毎昏
教法。又家疊擧爲師。本易在彼友難也
爲師爲匠實易實難云云簡正云。達者
不難。迷者非易
鈔。但由習俗生常不思沿革云云會正云。沿
順正法而革改俗風也今記釋意少異歟。沿
尤云。音縁。
シタガフ
鈔。或但執文謹誦云云羯磨篇云。或依文謹
誦曾不改張有無同記云。或下行專執詞
句。初句如律覆藏法。但云某甲犯僧殘覆藏
僧。今與某甲隨覆藏日羯磨。然前犯有差別。
覆日或多少。若依律誦則不稱前事懺篇云。
依鈔作法
成。若準律文。依古文。羯磨
即須改張。不可謹誦是也
簡正曰。牒沙彌和尚
之名。但依律文云某甲等。即是執文謹誦也
或前受遮障無任僧法
記。中邊不滿云云簡正云。中不滿十。邊不
滿五唐勞一世後生還爾云云依不令成受
戒業因。我身當生可遇如是事也。不宜再
造。至機依準。會正云。至機即臨機正受時
記。舊記並科云云並者諸記同科故。盲後學

記。首題所以特示云云謂指縁集也。總意所
以先標者。初明具縁成受云云羯磨注文亦
同此列者。彼注文云。今解二種。羯磨具足
五縁方成
記。若準多宗餘道通受三歸不霑戒法云云
多論第一十五
云。凡夫戒法以勇猛心自誓
決斷。然後得戒○經中説。龍受齋法。以善
心故。而受八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徳。不
得齋也。以業障故
記。成宗亦通五八云云成論第九七丁云。問
曰。餘道衆生得此戒律儀不。答曰。經中説
諸龍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應有カイ也ヲ
ドロク
鈔。過七十出家時遇一向不合云云多論意
以六十爲限也。央堀摩羅經曰。央堀摩羅母
求佛出家。年過七十佛不許。此同僧祇也
問。賢愚經中福増比丘百歳出家。付法藏傳
脇尊者八十出家相違如何 答。或人云。
此約別縁也。又師云允公化制不同也 問。
今鈔意。過七十不簡堪不堪。一向不可度
而記過七十。臥起須人不聽度。若能修習諸
業聽出家相違如何 答。如今鈔所引過
七十一向不可度。所以爾者。記釋其故云。
過七十臥起須人故。是以一向不合也。設有
堪能。過七十不可度。故云一向不合也。若
能修習諸業聽出家者。今記文未隱也。見本
文。滿七十人事也。滿七十人能修習諸業。可
度沙彌也。故云爾歟。是以僧祇二十三十四
云。爾時諸比丘度八十九十人出家。頭白背
瘻。或小便時大漏出。進止須人不能自起○
從今日後大老不應與出家。大老者過七十。
若減七十不堪造事。臥起須人。是人不聽。若
過七十能有所作。是亦不聽年滿七十康健
能習諸業出家。若大老不與出家。若已出家
者。不應驅出
記。略示三根云云聾・瘂。狂亂耳舌意三根

鈔。準以求之云云一義云。準律文意云云
義云。準道理云云
鈔。則聾瘂狂亂定不發戒 當卷有分別。聾
者聞大聲得戒。盲者見掌中得戒。今云不得
據至極聾盲也
鈔。餘者通濫有得不得云云業疏云。眼及鼻
及身少缺通許。若截手脚耳鼻。眼不見光。不
在開制等
記。若全未受容有汚尼賊住五逆云云問。未
受俗人豈有破法輪及出血之義哉 答。出
血爲義可有歟。破法輪必九清淨大僧作之。
而今言總意別歟
記。受五八十則有邊賊云云問。五逆中三殺
可歸邊罪難。破僧・出血非比丘不可作之。故
出血義道可通五八十之人。無其證故。是以
不云歟
鈔四出家相云云疏云。既形同也
鈔。五得少分云云疏云。即法同也
鈔。得戒得罪云云得罪即約衆僧也
記。中業同前後二○云云業謂身器清淨也。
同前者。上身器清淨指也。故云同上
記。有若通許云云有傳云。諸遮中有得不
得。故云通許。則云通得事也。不可讀通許。
諸遮中有得類故云云此人輒爾
鈔。輒爾寺外結小界受等云云鈔批云。立謂
無難結參小不成。非法。一由無難故。二縱
有難亦不合竪標唱相故。如上已明者。指上
結界篇也
鈔。必有此縁結大界無爽云云問。結大界何
不云結戒場哉。若爾者。於無場大界可許行
受戒哉 答。此事及異論題目也。而今文一
往於大界行之歟。下跋摩之受戒一義意。非
場上云水道二界義無戒場故。是以記釋
云次科引傳即其事多故。又鈔批中釋云。或
無戒場多在大界依之北京泉涌寺等。於
大界許行之南都未無於大界行之也。但
於大界行之不成不云歟。凡佛制戒場可行
之歟。雖然又於大界不遮行之也。是以鈔
上一云。五者大界就中並有通塞。隨相可知
同記云。大界中。戒堂三小戒場等結解。大
界不行故塞。餘則皆通。故云並有等此等
無疑於無場大界行受戒場本制界内盡集
僧衆疲極。故開之。必無疲極處亦可作之歟。
依之鈔上二二明戒場者。律云。以僧中數有
四人衆起乃至二十人衆起。令僧疲極。佛聽
結之。不言大小此等諸文無場大界行受
戒之條無子細歟。但佛既制立。戒場上者輒
於無場大界不可行受也。今依僧衆難集。或
疑舊界故出界外。於大界一往許行受也。以
之不可常準歟
記。小界反此故判非法云云界外結大界。尤
不爲難縁。故可立相。然而古師輒寺外難。
受戒界小界結而立相。小界本制因難起。故
不立相。而古師立相。故云判非法。反此者。
大界不因難。故立相。小界因難。故不立相。
故云爾也。即鈔上二結界篇云。此人行事。若
結小界受戒多院限立
鈔。若依毘尼母等云云簡正云。玄云。謂結
戒場爲小界。不以大界圍遶。向孤迫單戒場
上受戒。尚乃不成。況復結齋身小界。自成
非法。亦是證上義也
鈔。多駕船江中作法云云會正・鈔批・搜玄等
記。於江中船上授戒即會正記云。度蔡州
岸於船上受戒鈔批云。遂令其弟子惠基
靜明・法明三人度蔡州岸。於船上受戒
等記意。不結戒場。唯結大界授戒歟。記家
釋水道二界義無戒場。故次簡正記等意。江
中洲結界行受。駕船者。彼江渡時駕船故云
爾。非謂船中行受歟。是以簡正云。惠義折
然心伏。遂令弟子三人渡蔡州岸。於船上受
戒。鏡水大徳云。傳中不言船上受戒。此是
玄記錯解也。寶云。在蔡州受戒。此洲在上元
江裏洲。諸之上由似今時砂灘洲上。只有
數十家住。今改爲道人州也。云搜玄傳云。州
上受戒不知見。砂洲上便云船上。但與洲
諸字音同字異。今時講解皆云船上受戒者
誤也此記意於有場大界行受戒歟。既洲
上得意故。付之。當世學者又存二義也。若
依洲上義者。往州道間云駕船也。若船上
義。如文取義也。夫欲紹隆佛種爲世福田者。
謂受具戒不宜輕脱
記。宋元嘉十一年等云云鈔批・簡正之兩記
引薩婆多。師資傳云。元嘉十年。今記引梁
朝慧傳云十一年。故異説不同也
鈔。頭數不滿下和本有十字云云鈔文云。自
今已去云云受戒揵度文也。本律三十四二十
云。佛言。自今已去捨三語授具足戒。自今
已去聽滿十人當授具足戒
鈔。以明邊方無僧曲開云云迦旋延住阿盤
提國。化衆生。度億耳沙彌。經三年方得十
人令受戒。以事白佛。佛則開之也
記。中邊分齊等云云二衣篇云。西蕃白木條
國來貢獻。則此在彼東意云。以白木條天
竺爲邊國。此振旦既在白木條東。邊國可知
爲言邊陲スイ
玉云。匝規
反ホトリ
危也クボ
記。經開千里無師云云濟縁三上云。梵網千
里無師。瑜伽開自誓。又須好相
鈔。此十誦所列云云鈔批云。彼律問曰。頗
邊地有十人。取五人成受以不。答。得名受
具。僧得可呵罪。伽論亦然
記。且括四非云云一義云。鈔出顛倒錯脱説
不明了二。記又加昧綱縁白讀謹誦二。故云
四非也。等者。綱縁與白讀等取也。一義云。
鈔文列四非。顛倒・錯脱・説不明了四也。顛倒
者。前後倒亂。謂或前作羯磨。後作白。或文
句顛倒也。凡云顛倒有二類。白羯磨名倒作
非。文句顛倒名雜倒非也。錯者。以彼云此
等也。會正云。言彼稱此。文句不全脱者。
文句脱落也。不明了者。業疏一下云。或言
語不具。前後不次説不明了而鈔雖可列
綱縁自讀。且先列四非。餘二等取也。故云且
云云
記。能所内外云云問。能所之樣如何 答。
能受者。所衣鉢也 若爾者。資縁能受人具
足也。何列所對中哉 答。衣鉢正是等對僧
道具也。非正能受沙彌道具故。内外者。一義
云。前小衆外儀也。此内衆儀相也。故云内
外也。又義云。能受者爲能爲内。内者親故。
所對境爲所爲外。外者疎故云云
記。單復配之云云二・三・四復。是人也。一處・
五法・六事。此三皆單也
記。又準羯磨復如一種云云濟縁三上云。釋
迦一化。減劫後増至人壽六萬歳時皆滅盡
 問。今文何不列哉 答。無用故。是以
疏云。今時未及故不廣也
記。一切結界受戒皆失沒云云 問。小法滅
盡經云。劫火起時曾作伽藍所不爲火焚。乃
至金剛界爲土臺也何今云結界等失沒哉
 答。已結之地非謂失也。既滅法故。更無
結界授戒也。故云失沒也。鈔批云。佛法滅
已一切羯磨作法及結界皆不成就。婆娑諸
論師亦解云。未作者則不成已也。作者則不
若論發乞合是兩縁。有強與授戒後便
逃走
鈔。眠醉狂人等云云問。祖師之釋云。白時
善心。羯磨時三性ナルハ得。何今斥之哉 答。始
終眠醉等人斥之也。縱羯磨時雖眠。羯磨以
前白時善心可得也。標即倶如是。今正取。不
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後覺返道。佛
並判斷。心倶無化。會釋名義委在中卷
鈔。九法往來云云前縁之八縁・及正加法合
云九法也。記云總攝八縁。除正加法只取前
縁八種也。十縁者。此八加得少分法・及教
發戒縁也
記。除初及三云云初得法以不者。受沙彌戒
非連續作法。或一年二年先受之故。第三教
發戒縁勸受者發心。是先立可發故。羯磨經
立八縁。除初・三也。次下記文委明之。通證。
立縁簡辨非無所據。律據具戒。中間省略。設
有濫受○裏云。除初及三云云記上云。一・三
兩種。容在餘時。不定受前事儀次第若爾
者。謂師又受前一年一月。必不受前一席
作法。業疏云。必預須受。前一年一月亦無傷
也。合一席加法不久延者。恐公怠也。於義無
古師局。祖師無局歟。然又請師可除歟
 答
記。破八障二等云云 問。破八戒後受五戒。
不成難哉 答。一義云。不障五歟。文既云
破八障二故。一義云。破八障五也。今此且
云五八十具。次第受時。故云破八障二也。既
此十三難中。邊罪難也。破八豈非邊罪。若
云邊罪。何又受五戒哉。是以多論第一十三
云。凡破戒法。若破重戒更無勝進。後還捨
戒更受者。更得戒也。如破八戒中重戒。更
受八戒。若受五戒。若受十戒。若受具戒。兼
禪無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中重戒。若
受八戒・十戒・具戒幷禪無漏戒。一切不得○
 問曰。若受具戒一時得三種戒者。何須次
第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後受具戒耶 答
曰。雖一時得三種戒染。習佛法必須次第。先
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増。次受十戒。善
心轉深。次受具戒。如遊大海漸漸深入
本文和尚事不見之。今文分明破八戒之重。
不得五戒等
記。殺盜婬妄各有大小云云五戒・八戒時罪
成邊罪。準具戒大殺・大盜・大妄・大婬等成
難也。小妄等不成難也 問。大婬・小婬其相
如何耶 答。大婬。戒本大字釋時。對摩觸
等云大。故知。小婬者。具名摩觸漏失等也
鈔。二明體用云云問。體用如何 答。下有
三科。初受體。次説相。三受淨。此三中。初體
也。後明用
鈔。若集僧羯磨方法如前篇中云云簡正意。
集僧第二篇。羯磨第五篇。方法第六結界方
法篇今記意殊也。即彼記云。集僧如第二
篇。羯磨如第五篇。方法如第六篇。故云如
前篇中○外難既是重明足數・與欲。何不擧
起 答。有兩解。一玄記云。今時行事。皆是
碩徳儀相並同。不用論其足別。又作法界
殊。不須與欲也。二解云。若欲委細。必須書
明也 問。科文科此文云點示意如何
答。點示前五縁中第二所對六徳也。意云。結
界成就結界篇既明之。數滿如法足數篇明
之。白四教法羯磨篇明之。界内盡集集僧篇
明之。何故此中所對六法更明之哉。爲散此
疑問。今若集僧羯磨等文來也。故云點示
記。覆釋所對成法諸縁云云指上所對六縁
云諸縁。云界内盡集。云白四教法。集僧篇・羯
磨篇委明之。今重出之以事大故。所對六縁
時又出之。故此釋意。既過所對六縁事釋故
云覆釋。結界足數義同者。六縁中結界・成
就・數滿事也。又解即此提示者。此釋意。上
所對縁中。集僧・羯磨等如前篇中。是推上。
第二加法科中。重云事大故也。云此提示。是
指當科也。故重明之。以事大故也
記。方法者總於上二云云上二謂。集僧方法・
羯磨方法也
記。前取八法云云前云九法往來。加正加法・
除正加法。云縁時八法也。故云前取八法也。
羯磨篇云八種調理。除縁十之中壹・參。故
云八種也。立定綱格。撿括是非。必須十戒
禮前後聽受具
記。注有人見此不言五戒刪欲廢之云云
此文不明以五戒爲方便。故不受五戒者。進
受具無過。如是得意。初受五戒欲廢之爲言
鈔。初請和尚云云會正云。梵音鄔婆陀耶。此
言依學依附。此人學出道故
記。不附嚴師云云俗師若違師命。則行打故
云嚴。今借彼語云爾也
鈔。不得與得罪云云問。此誰人得罪哉。又
何罪哉 答。彼善見云。有婆羅門欲出家。
佛令舍利弗白四度之。以多作非法。餘比丘
呵責云。何造作非法。彼答云。誰請大徳與
我戒。誰請爲和尚。不乞戒。與受具足戒。世
尊因此制戒。自今以後。若不請作和尚。不
乞戒。不得與受具足戒。與受者。結吉羅罪
文 取意
鈔。不云僧屏等云云有傳云。則用隨一也。或
人云。當時作法。内請・僧中請・僧屏二請。得
意非也。今云。内請別不致作法也。今世須
屏請内請。依表無表章也。非今屏請也
記。必預受前一年一月云云問。何除此縁
而不爲七縁哉 答。斥古師定執。若準他部
幷祖師。必於衆中請之故
鈔。十誦云令受戒人等云云二十一十九云。
受具足人一一禮僧。已教受衣。應問。此衣
是汝有否。答云。是我衣。應教。汝効我語。我
某甲。此衣僧伽梨若干條受。若割截。若未
割截。是衣持○佛云。三衣
鉢皆云受持
受衣鉢已應求和
尚。應言。我某甲求長老爲和尚。長老爲我
作和尚。依止長老和尚故。我某甲。得受具
足戒
鈔。僧祇云云云二十三二丁云。初入僧中一
一頭面禮僧足。已求和尚。胡跪執足作是
言。我從僧乞求和尚。尊爲我作和尚。與我
受具足。如是至三。和尚應語。發喜心答言。
頂截持私云。此文證僧中儀歟
鈔。五分云請云云十六八丁云。請和尚法。應
偏袒右肩。脱革屐跼跪。兩手以捧和尚足。作
是言。我某甲。今求尊爲和尚。故得受具足
戒。如是三求
記。應更接前若無此人等語云云上若無此
人承習莫由等也。計汝自陳。明所祈也。慈
副本望。懽聽許許爲師
鈔。四分云答言可爾等云云準業疏共成一
答。然而準律文。第二有如是詞。又清淨等
一答即律三十三十二
云。報言可爾。若如
是。若言。當教授汝。若言。清淨莫放逸
者今記科釋相違如何 答
記。答諾下流云云承諾義也。爾是應酬上位。
但答云可
記。古解隨一成答云云義苑云。雖列如種。
但用一爾此業疏中。斥有人義。今記引破
也。彼三上云。有人解云。律雖列四。隨一成
答。意以通四共成一答。如上解文。初是許
辭。後三相攝同記云。初引他解。意下示
今釋 問。今世行事如何 答。或云可爾
等也。請依止對答云。與汝依止莫放逸。此
等強不隨一。故與古意意異也
記。若言去云云此承。今云去事也。起同

記。注舊記指師資篇云云會正云。下文即師
資篇。即能可是善。自條莫放逸。善哉起去。
與汝作義苑記同今引
鈔。或可和尚無徳云云鈔批云。受十戒時。雖
清淨。或可後和尚犯戒。故云無徳
鈔。二對請之云云簡正云。沙彌戒時。一度對
面請。今具戒時。又一度對面請。故云二對請
鈔。律無正文云云但云請二師。不出詞句

鈔。據佛阿毘曇中云云彼下卷七丁云。復應
作是事。先禮佛。次禮和尚。次禮闇梨。次禮諸
比丘。竟次就阿闍梨請求出家。作如是言。
大徳憶念。我某如今引和尚應覓鉢及三衣。
應請阿闍梨。應請衆。應觀視戒壇應。看羯磨
文離五過失。一切具足已應請和尚。作三
禮應受持袈裟。應受持鉢。後作如是請。大徳
憶念。我弟子請大徳爲和尚。願大徳爲我作
和尚。我依大徳爲和尚。受具足戒。第二・第三
作如是説 問。此分明出請和尚文。何記
云但有請十戒闍梨法哉 答。私云。誠此文
者十戒和上幷闍梨請之也。雖然今記云但
有請十戒闍梨法者。請和尚文非所用故。如
此釋也
鈔。次請七證等云云鈔批云。此人號尊人。亦
曰尊師。見論名爲臨壇師也 必取此人證
無錯謬合衆齊功。豈獨三師偏受其賜
鈔。則受者生善前師心重云云受者見七證
師。心生善。七證師被請弟子。知被證受者。故
重心也
鈔。必在大衆多僧亦必通限云云一義云。不
通限。訓意。七證限通餘僧不可證也。又義云。
未通限訓意。七師外限僧如七證師通。彼限
不可請之也。此限付餘僧。此亦所通也。七證
師是能通也。又一義云。元師云。不請限云心
云云
鈔。更明十師成不之相云云簡正云。持戒如
法者。名成。破戒無徳。與受不成。爲不相謂相
状也
記。即四句中一句如是數具引云云一句即
四句之中第四句也。是以資持上一上云。生疑
有四故成四句。一問。汝知和上破戒不。答。不
佛言。
得戒
二問。汝知彼破戒不。答。知。復問。汝
知不合從此人受不。答。不知佛言。
得戒
三問。汝
知彼破戒不。答。知。復問。汝知不合從彼受
不。答。知。又問。汝知從此人受不得不。答。不
佛言。
得戒
四問。如上三句。並答知佛言。不
得文
問。和
尚可知。餘七證等同和尚。有弟子若知吉羅。
不可得戒耶。如何 答。有云。不可得戒。既是
師位。可同和尚也。該ガイ
カヌ
記。此語簡絶一切犯重之人云云指不共住
云簡絶也。誡揀擇。既知必須見聞清淨。顯須
選擇不選人。受依止師破戒見等。不得不選
擇師受依止
記。階漸中等云云和尚十夏。二師五夏。七證
通初夏。次第有高下。故云階漸也。有人尋云。
通受和尚必須十夏已上也。將通以前也耶。
如何 答。寂法師引羅什三藏受菩薩戒軌
則。必十夏滿足爾者通受可限十夏也
記。注不知威儀戒等云云不知威儀。指波逸
提已下諸篇。不知淨行者。云上二篇也。不知
木叉者。云諸部僧尼戒本也。是以飾宗記七末
云。増淨行者。上二篇也。木叉者。二部戒本
記。不知白不知羯磨云云云一切白羯磨也
記。不知犯懺悔云云律中犯下有已字。是犯
罪不知可懺悔。不知犯懺淨者。不知懺悔清
淨也
記。注不知有難云云命梵等難也。律中有難
下有法字也
記。注不滿十歳云云問。此不滿十歳下諸句
悉有之。爾者如何 答。且爲作句如是出之
也 問。若爾者。此事諸句出之。一事也得
意。百三十餘種之數可不足。如何耶

記。注不能教人増戒増心増慧云云増心即
定也。云心一境性故
記。注不能教弟子○不能開解云云問。以毘
尼・毘曇爲二。以惡見・善見爲二。成六種。若
合之唯四法也。何況次上皆開之。今如何不
同哉 答。凡此二十六箇五句。受戒犍度有
之。彼文戒法云。復次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
足戒。不瞻病弟子。不能使人瞻視乃至差若
命終。若弟子不樂住處。方便移異處。若
有生疑事。不能開解。其意如法如佛所教。如
法除之。不能教授捨惡見住善見。若減十
云云爾者準彼。毘尼・毘曇合之。惡見・善見
合之。有四法。其上加若減十歳一句。成五法
也。不樂住處不能移者。弟子此處有命梵等
縁師不能移之也爲言
記。注不知布薩羯磨云云 一義云。布薩者。
説戒事也。布薩羯磨者。布薩單白羯磨等也。
又一義云。飾宗記中。雖非此句。餘處云布薩・
布薩羯磨文有之。而彼釋云。布薩者。別人懺
悔。布薩羯磨者。僧法懺悔也云云
記。注二不能教弟子増惠學云云濟公云。此
二字。此已下四五句。倶誤也。正披律文作
三字。故知。此二字誤也
記。已上總一百三十種 絞絡作句。不知
幷不滿十歳開多句也
鈔。九夏和尚受戒得罪云云鈔批云。九夏開
得戒師犯罪。若八夏和尚一向不得。因是犯
鈔。幸有老宿碩徳等云云鈔批云。方言云。齊
宋之間。謂大曰碩。碩亦美也
鈔。則生善於後云云簡正云。老宿碩徳與他
作師。不唯壇場一席。初受戒時。起殷重心。
亦乃文後之間令他善。故云○於後與今
記少

鈔。五百問云比丘五臘不滿云云彼本文云。
五臘未滿云云問。此文意如何 答。有異義。
一義云。律論不同。諸律雖十夏。今論以五夏
爲和上。不可和會爲言一義云。五百問以十
誦爲宗。十誦必以十夏爲定。如何可相違
哉。以聊會同。大抄記云。第二五臘不滿云云 
意云。以第一五合之即十夏也。有傳云。闍梨
位五夏。和上位十夏也。若闍梨位上五臘滿。
和上位也。而自六夏至九夏。皆五臘不滿也。
今五百問此意也云云
記。威儀同上云云教授師此用五夏已上故。
餘並増加者。闍梨七夏。七證五夏。皆是増也
爲言
鈔。不得互共同床坐云云一義云。師位九師
互云不共座也○記云通明九師故。九師者
且今了論不云和上事。故云九師也。此師
位互不共坐義也。是以簡正記云。不共坐
者。五夏・十夏不得更互共同坐也。五夏者。先
坐十夏。後來不得共十夏人共同床坐故
義云。九師・新受戒者。不可坐同床也。既云
師位故。不得互共同床坐故 問。若爾者。
如何云互共哉 答。於互不一同。今以斥互
云互也。又互者。倶共之義也。兼更老成
鈔。薩婆多云凡受戒法等云云薩婆多第一
八丁云。凡受戒法。先與説法引導開解。令於
一切衆生上起慈悲心。既得増上心。便得
増上戒
記。答善戒經中七衆所受爲菩薩方便云云
問。善戒經意。七衆所受全是發大心受之 
所以爾者。善戒經第十云。菩薩摩訶薩成就
戒。成就善戒利益衆生戒此云三
聚戒
優婆塞戒・
沙彌戒・比丘戒。若言不倶優婆塞戒得沙彌
戒者。無有是處。不具沙彌戒得比丘戒者。亦
無是處。不具如是三種戒者。得菩薩戒亦菩
薩戒。亦無是處。譬如重樓四級次第。不由初
級至二級者。無有是處○不由三級至四級
者。亦無是處是則菩薩既發大乘之菩提
心。所受七衆戒也。薩婆多意。直小乘心受
之。何引善戒證之哉 答。師仰云。實薩婆多
小乘。善戒之七衆大心雖有其不同。今且善
戒意。前七衆戒名聲聞戒。雖云聲聞戒。而發
菩提心樣。今薩婆多雖小戒。發慈悲心事引
例也。實善生七衆戒薩婆多戒不同也爲言
記。向不縁慈如何容大意在後也云云守一
義。向者。白四已前事也。容大者。壇場所發
無作圓發三聚故云容大。在後者。發心時指
白四之時云後也。妙蓮師義。今縁慈對後
菩薩戒云向。容大・在後倶名後菩薩戒也。
師匠允師義云。向者。白四已前發心。容大
者。白四時横發圓三聚。指之云大。在後者。如
守一義。指白四時云後也。付此御義。若白
四時具戒圓發分三聚。云大云後者。今此引
善戒七衆戒者。爲菩薩方便。云向不縁慈等。
業疏釋意。以同也。何背文意。分三聚云大。又
云後哉 答。師仰云。引善戒文。準證也。彼經
意。七衆戒雖聲聞戒。而縁慈爲受後菩薩戒
也。今四分分通意。今壇場作法小乘軌則也。
而發慈爲受白四時分三聚。故先發慈愍之意
也。故引善戒爲今準證也。正云向不縁慈等。
非善戒意。直今發心得白四時分三聚之由。
釋成云容大。又云在後也。天台以漸次止觀・
圓頓止觀・不定止觀等。能能可致料簡云云
鈔。得増上戒云云問。此上品戒・下三品之
中上品。可同哉 答。一義云。既増上即上品
釋。故知。下上品可同也。若爾者。下三品對三
觀。下品對性空。中品配相空。上品當圓教唯
識。何今性空機可發圓教上品戒哉。將又
三品雜亂。如何耶 答。三品配三觀。且付教
限邊釋也。可有三宗教理行果。故今云發増
上戒。此分通義云爾也。是以濟縁記云。問。多
論有部而云起慈。此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
小爲大。無非分通。故諸部之中時有此意
既起慈云分通。明知。所發戒又可通大。故如
是釋也。付之猶不明。多論意雖云起慈。全如
四分無通。大意樂只自大方見之時云分通。
小乘當位都無通大義分故。行宗記云。有
部小乘不通於大。何今云分通哉。故此義
耶難思。一義云。薩婆多増上戒者。受者之求
戒之心有猛不猛。故以義分三品。其中上
品對三宗分三品。其中上品也。其意大不同
也。爰知。薩婆多之上品・下上品。名同義別
也。但祖師意。以四分分通意。爲成下三品發
心義。且假薩婆多増上名字。隨義轉用也
爲言以盲導盲墮陷
記。教殊漸頓云云祖師意。且以大乘云頓教。
以小乘云漸教也
記。教雖制境理實制心云云小乘戒雖制境。
佛意終爲制心。且制境也
鈔。別鈔應有三十餘紙云云鈔批云。謂京中
有一僧。録受戒縁境之心。有三十餘紙。毎欲
受戒者令漏心首毎至將受。依説引化。其
文既墮。諒亦無他。止是展演情非情。何啻三
十餘紙耳。不出下兩行之文。不過情非情
○地水・火・風・空・識等
鈔。空有二諦等云云鈔批云。此之二諦經稱
不同。炎天品名世諦第一義諦。菩薩瓔珞
經有・無二諦。華嚴及仁王般若名眞・俗二諦。
亦云空・有二諦
記。二空下五句別擧二寶云云若二字寶者。
下理體・化相・住持三。唯出佛法二寶不出僧
寶。故云二寶。若三字。理體・化相・住持云三
寶也。有云。記云別擧二寶云云化相・理體・住
持之法寶一。亦住持佛寶一也。是云二寶
記。上句明化相法云云佛説四諦法云法。五
比丘云僧。故記世及出世凡聖因果云云苦・
集者。世間因果。滅・道於出世因果也
記。異上空諦是教攝故等云云問。四諦因果
是所證理也。何云能攝哉。教是名能詮之
文故。爾者如何 答。一義云。異上空諦是教
攝。故可訓之也。意云。上化相法也。化相法
者。金口所説帶名句文教。幷所詮理是也。即
化相法可有能詮・所詮二法也。上空諦只非
所詮之理。能詮教攝爲言爰知。欲顯化相法
與理體法差別。故云爾也
記。問化理二法云可發戒云云問。此四種三
寶之中出三體。何不云一體哉。此毀謗境
故。謗自身理性等。此法謗攝故。爾者如何
答。一體唯局大乘。小乘不知之。故不出戒境
也。大乘意。尤可爲戒境也。今且依小乘故不
出也 問。今既以圓意談法界。何不出大乘
一體哉 答。委談之可然也。今不盡理故。一
往略之也
記。倶有損壞毀謗義故云云問。餘處釋云
有情具損謗二義。非情具毀謗一義云云
此意見。今文化理二法是非情也。只可有毀
謗一義。何云損壞等哉 答。損壞之言同文
故。來且云爾也
記。化相不明佛云云問。化相不明佛僧二。
何唯云不明佛哉 答。實雖可明僧。住持處
明僧。故影略互如是也歟
記。答並情收等云云問。若爾者。住持佛寶
及化理法寶。亦是上非情攝故。可別擧之。若
非情爲遮濫擧之者。佛・僧收情爲遮濫亦可
擧此。答意誠未盡也。如何耶 答
記。所以可知云云行宗云。理一也。佛・僧能
證。法即所證。能中資師位別故三恒別
記。風空及識云云問。何不出地・水・火哉 
答 規
記。盜分四主云云人非人畜三寶也
記。注古記云合云戒境等云云簡正云。並是
戒體者。據理應合云戒境。今云體者。由從
此境發得戒。故云名此境爲體。亦是因中談
果也
記。注又云此是能領心云云會正云。戒體者。
指能領心相爲體也
鈔。薩婆多云非衆生等云云彼第一八丁云。
本受戒時不殺一切。草木上盡得戒色。如
不堀地戒。一微塵上得一戒也。三千世界下
至金剛地際。一一微塵上得一戒色亦復如
 問。地極金輪際。是以今論本文云下
至金剛地際。何今云下至空界哉 答。風輪・
水輪際尚隣地故。一往如是釋歟 問。堀地
犯分齊。云損蚊脚許。何云微塵哉。微塵難知
其分齊。如何可判犯哉。又可犯何罪哉。方方
難思。如何 答
記。所謂森然云云文出諸雜要行篇行。自何

鈔。與佛戒齊徳也云云簡正設二釋。一釋同
今釋也。一釋云。謂遍法界境有&MT02514;持心。心
與佛齊。故云齊徳也此釋今記別也。不
論受而具持功徳難數
記。略眼藥喩云云彼合藥主死。藥殘留作益。
以之爲喩也。尤小而香矜コウ
ホコリ
クワ
ホコリ
ムシロ
ヘシ
起行用不須願求
鈔。智論説言寧受戒等云云簡正云。智論寧
受而破等者。蓮華色尼本生經説。佛在世
時。此尼證羅漢果。入貴人宅。常讃出家。語諸
女言。姊妹。可共出家去。女言。我少莊盛色。
持戒甚難。尼言。縱使破戒墮惡。遠有出期。
我自憶念。作戲女時著比丘尼衣。以爲戲咲。
以是因縁。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持端正。而
故破戒墮地獄。地獄罪畢値釋迦佛。出家
得六通四果也。餘文如鈔
鈔。如是隨機廣略云云會正云。廣略者。聞
持勝者宜廣。劣者宜略。又智勝宜略。闇鈍宜
記。彼論又於五十具中各分上中下心云云 
多論第一八丁云。夫白四羯磨戒有上中下。
五戒是下品戒。十戒是中品戒。具戒是上品
戒。又五戒中亦有三品。若微品心受戒得微
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品心
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有三品。如五
戒説。若微品心受戒得五戒已後。以中品
心受十戒者。先得五戒更無増無勝。於五
戒外。乃至不非時食等殘餘五戒得増上五
戒。先得五戒仍本微品也。即先微品五戒更
無増無勝。仍本五戒自五戒外一切諸戒以
受。具言。五戒是微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
品。以義推。波羅提木叉戒無有重得。以次第
而言。五戒是微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
以義而推。亦可以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
中品心得十戒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
下品戒。以是義故。隨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
無有定限シリゾク
カヘテ
記。或云受體等云云問。此義釋來意如何
答。作問云。凡夫時發下品心。進上聖時不
成上品戒哉云云答此問作二釋。初釋意云。
雖戒體下品。隨行増上。可有凡聖差別爲言
次意云。於作戒者。其品類定。無作有増。故
知。羅漢無作増上也。可有凡聖差別故爲言
但今文事鈔中。一於戒爲顯有羸不羸事。且
作此釋。是以彼鈔云。依薩婆多宗。戒不重發。
亦不重受。罪不重犯。依本常定故。羅漢心中
下品戒。若爾。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對隨
行不論受體。亦可作戒在一念隨心一品定。
無作非心盡形故。隨行有増微今以羸不
羸。無學戒可有僧微證。此隨義轉用意歟
鈔。毘跋律曰云云鈔批云。立云。唯有一卷。賓
云。此毘跋律是大乘簡正云。毘跋者。此
云是大乘律。僞目中收此釋
非也
法寶云。是小
乘律。非疑僞也。若是疑僞。鈔終不引。故下文
云。上之所説並是正經。非謂失譯疑僞等。引
彼證此。足不謬
鈔。我今求道等云云簡正云。求道二字即是
受戒異名也。若變通語勢。應云我今發心
受戒也。當救一切衆生者。謂不殺即是救命
此求道之釋・今記釋不同也
記。小菩薩雖期佛果行處中間云云付此小
菩薩行果。唐朝有二師。各別成義。一者。知
瑞了然等末師云。小菩薩者。天台宗所談四
教中通教菩薩也。果亦成彼通教所談佛果
也。與第三大菩薩行果全別也。記主御意。以
同也。故懺篇資持云。如諸般若所被初心
二者。會正記主眞悟等前代諸師云。地前
四十心位菩薩名爲小菩薩。初地已上位名
爲大菩薩。論其體。一類菩薩也。若爾者。相空・
唯識二教菩薩同異如何 答。此眞悟等法
相宗故。不許權菩薩存三車義。故是以前
果不可有別果也。但約行位之淺深。分相
空唯識二機也。此不符順今記家義。智瑞等
天台宗故。許有權菩薩存四車義也。故相
空唯識行果可各別也。今記家同此義。下云
三心所期行果分齊也 問。若中品果・上品
果不同也談之者。今何云雖期佛果。倶所中
間。何必可云雖期佛果行處中間哉。加之。業
四下云。大乘極處空識爲本。初淺滯教。謂
境是空。了境本非性唯識也此雖期圓佛
果。行淺故云初淺行處中間也。自本行果別。
則何可云爾哉。方方以不明。如何耶 答。凡
於相空小菩薩機。可有利鈍之二機。所以
爾者。志慕後教佛果。方名利根。今雖期佛果
行處中間之釋。此意也。又於己當位不望後
教。是鈍根菩薩也。下云三心所期行果分齊。
此邊也。此天台通教菩薩。利根機意懸別
教。鈍機求己自乘果。是名鈍同二乘菩薩。天
台南山其義尤可同故也。次初淺滯教等之
釋。於菩薩乘分權實。權菩薩且望實菩薩。云
初淺等。無苦歟 問。凡案今三品發心之樣。
行果大不同釋。是以。中品發心釋。云中品中
初明期果。須約佛乘云云上品發心中。云求
大涅槃即圓果。明三品所期果別也矣。
又分利鈍於當教可分之。何對相空唯識分
利鈍哉。又利機志圓佛果。遂至圓佛果。鈍志
只至自乘權果。得意鈍機正至權果。都不
見也。爾者如何耶 答。明三品發心行果不
同。自本爲顯三品差別。先約頓機。當體如是
釋之。雖然不局云云利根機亦可期圓佛果。
故云雖期佛果行處中間。加之。今三品發心
配當沙彌篇三觀時。相空小菩薩。資持中四
云。若對三宗。即當四分。同觀空理故云小也。
志慕佛乘故云菩薩。相召佛子即爲明例
此既以相召佛子爲例證。明知。指圓果云志
慕佛乘。彼相召佛子之佛子。業疏三下云。三
明召佛子。梵網大戒乃稱佛子云云誠知。是
指大涅槃果也。此等皆約利機邊。一往如是
釋歟。次別利鈍依當教者。是又必不然。天台
通教菩薩。後懸意名利。止己當位故名鈍也。
是豈不爾乎。次又鈍機正趣自業果不見云
御難。誠雖難思。且利機直志求佛乘。遂至圓
果。鈍者雖期自乘果。此遂至圓果。所以爾者。
利者直到。鈍經開會至圓果。故依遲速不同。
何無利鈍哉。至法花會座。爾前般若等機皆
開會。遂令至實果。故是鈍機遂至圓果故
不可有利鈍也。如是約邊邊。今諸文得意。
何無相違歟。恰然
記。舊記解釋但述名言等云云破法鈔批會
正記等釋歟。即鈔批云。言衆生皆惜壽命者。
此明但救其力。未救心之中品心云。解衆生
疑者。乃是救其心也。由疑心生。今言解衆
生疑是救心也
記。殊無細素云云謂。云無黒白分齊事也
ホウ
ワカツ
シヤク
鈔。正心向道云云簡正云。絶餘思念名爲正
心。專求戒品號爲向道也今記不同也」
鈔。解衆生疑云云簡正云。解衆生疑者。猶
豫不決名疑。以法濟神。令心悟入。目之曰
鈔。津梁云云簡正云。不沈疑故號津梁。自利
利他者。爲彼解疑令不沈沒。是利他。所得功
徳。是自利也
鈔。云何上品若言我今發心受戒等云云 問。
此上品發心。唯識大菩薩所發圓融三聚發
心歟。將四分分通發心歟。如何 答。付之
學者各各雖存異義。且存一義意者。今上品
發心。致四分當教之受儀時。且以分通意
教上品發心也。是以。我今發心受戒。記云即
今正受比丘戒也 又下云扶成本宗分義
云云明知。非圓教發心 問。若爾者。今
三品發心配當沙彌篇三觀。爾者今上品發
心。唯識大菩薩圓人所修之發心 明今
發心圓教發心也。何云分通發心哉 答。且
望發心當位。一往配屬三觀也。雖然。今四
分壇場白四所受教發心事。分通意也。此
事次第下釋義
鈔。爲成三聚戒云云記釋明遠期。付之。妙蓮
義。指後菩薩戒云遠期。守一義。今教戒時
指白四時云遠期。白四時圓備三聚。故對發
心云遠也。一義所存意。遠期者。如妙蓮師意。
指後菩薩戒云爾也。今四分分通意。壇場
百四時教上品發心。志後菩薩大乘三聚之
妙戒。故云爲成三聚等也
記。求大涅槃即圓果也云云會正云。智論云。
涅槃有三。聲聞涅槃・辟支佛涅槃・佛涅槃。
佛涅槃。若能趣大乘涅槃。故名無等等
記。聚即總攝云云斷惡等三攝三戒故
記。註須配三脱等云云濟縁記三下云。故
立三誓。一者斷惡誓。受攝律儀戒。修離染行。
趣無作解脱門。復本清淨。證法身佛。名爲斷
徳。二者立修善誓。受攝善法戒。修方便行。趣
空解脱門。復本自在。證報身佛。名爲智徳。
三者立度衆生誓。受攝衆生戒。修慈悲行。趣
無相解脱門。復本平等。證應身佛。名爲恩徳。
然此三誓・三戒・三行・三脱・三佛。隨擧一誓
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徳一一皆爾。言有前
後。理無各別。如是心受即發圓體。如是心持
即成圓行雖是觀惠。非定不發
鈔。趣三解脱門云云會正云。智論云。到涅槃
城有三門。謂空・無相・無作。觀法無我我處。
故名空觀。男女一異等皆不可得名無相。知
一切法無相即却無所作名無作。通名解脱
門者。解脱即涅槃。門謂能通。此三法能通行
者得入涅槃故。泥洹亦名泥曰涅槃等
記。今對三聚云云即以三脱而配三聚。故
知。大乘中三解脱門也
記。懺篇三觀等云云彼篇中以三觀別配小
乘小菩薩等。別不配餘相。故知。空解脱則性
空。小乘人行也。今明大行三聚。故三脱皆大
乘也爲言問。若爾者。何上注云即性空也等。
以小而注大哉 答。有人云。今三觀皆大乘
行也。準三脱可得心歟。即濟縁二下云。圓修
三觀。不偏性相故名中道今此明大行。
須約圓修之釋。此意也
記。問今所受爲即三聚等云云問。今所問
三聚者。思何三聚起此問哉。自本於三聚有
多種。梵網・瓔珞等菩薩三聚。談竪三聚。祖師
所立圓教菩薩三聚。一一皆具三聚戒儀之
横三聚也。爾者此中。正指何問報哉 答。
分明雖不見何。且致愚推。指梵綱等竪三聚。
云爲即三聚等。故兩樣難云時。若今所受全
云受菩薩竪三聚。大小混亂。又後須更受菩
薩戒不同也。若云非三聚。既發七心。何云不
發三聚也。是以知。今問意指梵網・瓔珞等三
聚云爾也
記。使自求之云云問。此兩樣問如何可得
意哉 答。若答初之若云即者問。自本今所
受位不得菩薩竪三聚。後時別可受得菩薩
戒也。故無大小混亂等難也。又答次之若
云非者戒從心發等問。今上品發心自本分
通意。發此心雖期後菩薩三聚戒。既發上
品三聚三誓心故。即今正受比丘戒位。於一
一戒横三聚圓發。故既發此心。那非此戒之
難自被救者也。古師不得此意。故多錯解。今
約横竪兩邊致料簡。故無相違歟
記。如多論中云云多論第二五丁云。問曰。七
聚戒幾戒羸。幾戒不羸。幾戒捨。幾戒不捨。
幾根變。幾不變幾斷善根。答曰。一戒羸。六
戒不羸。一捨戒。六戒不捨。一根變。六不根變。
一斷善根。六不斷善根。一戒者。所謂白四羯
磨戒也。以衆生福徳淺薄。感得此戒。致使
不能窂固。有諸災患也。六種戒者。所謂見
諦戒乃至八法受戒。以衆生福徳深厚。致
得此戒。始終竪固無災患忻下非邪而

記。内凡已去分見眞理云云問。分見眞理
義者。通四善根歟。將限世第一歟。若云通四
善根者。濟縁二下云。分有解者。謂内凡四善
根中。世第一人分見眞理此不通四善根
依之若云爾者。資持中四云。内凡多在
定心。縁四諦境。分見眞理。名爲和合。即煗頂
忍世第一也此釋通四善根爾者兩方
共難思。如何耶 答。有云。通四善根義者。是
薩婆多宗義也。既云内凡多在定心縁四諦。
縁諦理薩婆多宗義也。成實四善根縁五蘊。
修法空也。故局世第一之釋是成實也。是
以業疏二下云。得世上正見不生惡道者。即
相似無漏。分斷三塗。通説得也同記云。
分有解者。謂内凡四善根中。世第一法人分
見空理。下引成論證成分見。世上。謂將入聖
位凡中最上。謂世第一也 問。若多論意。
通四善根許分見眞理。云方無此患者。何
故倶舍頌云。煗必至涅槃。頂經不斷善。忍不
墮惡趣。第一入離生 業疏三上云。如毘
曇中。煗心退作五逆斷善。故此二受應是
内凡以去也同記云。毘曇煗心有退。則
顯多論據忍與世第一人。故云内凡已去。倶
舍亦云。忍終不斷善。則知。爾前尚有退也
戒疏云。忍位不退不墮惡道故 正源記
云。毘曇據初一位故容退心。多論據後二位。
不退不變。文云。内凡去可不然耶此等
文。内凡四位分雖見眞理。四患四位悉不見
離之。如何 答。不凡地無分見眞理之義。
故都無離四患。内凡分見眞理。故頂終已去
離四患爲言必四位悉非謂無四患也
記。凡人具三云云問。凡人有名字語樣如
何 答。名字語者。五蘊假者上有我他語是
也。凡夫云。我他彼此是名字語故云爾也」
記。注下亦同之云云下那含果人出慢語一。
今如兼後二那含。慢心中可兼名字一也
記。見道學人有二無邪語云云見道・學人事
也 問。如何有慢無邪哉 答。慢通倶生故
有聖位。是以唯識論云。聖位我慢既得現
邪見見道所斷不通聖位。邪見分別煩
惱故
記。住愛未盡故云云簡正云。那含慢心中
語者。此人雖斷三界見惑。幷欲界九品條皆
盡。上二界修惑貪癡慢未斷。名慢心中語
修惑以愛爲本。故云愛未盡也
記。注見愛永斷云云倶生煩惱以愛爲根
本。見者此身邊云永斷。日本本云未斷誤

鈔。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等云云師仰云。
引此文意。以四分分通意。爲顯發上品心
引此文也。既云佛子亦如是。分通也。故既
期佛果。亦發上品心勤求上品禁戒。而得此
戒也。引此文既證分通發上品故。因之發
次問也
鈔。問此教宗是何乘而發大乘志耶云云
此問即問四分之教宗也。上令發大乘之心
故。是教宗何乘。如是令發大心哉問之也。
答意分通大乘之教。故合發大心答成也」
鈔。光師亦判入大乘律限云云鈔批云。此
齊僧統光律師也 簡正云。魏朝慧光律師
 會正云。光師即光統師 攀古
記。語意從容云云祖師云。分通等語中容云
好義也。四分是大深符教旨
記。注今亦有人直判等云云記家時代有如
是立義人也
記。問上品心者爲全是大等云云問。上問大
劫事ヘタリ。何重發此問哉 答。上問即問
教宗。此問即發心之當體。故重致此問答
也 問。答爾者。畢竟答全大歟。將答分通歟
答。今釋意答成分通發心也。所以爾者。佛子
等名言。在大乘。在今律。而今律佛子云通
佛子樣。今上品發心雖不替大乘。受出上
品發心。即以分通意出之。故云扶成本宗
分通義耳。加之。次下問答即問分通之義。答
上義非分通。何此問來耶。故知。分通發心條
無疑者歟。又義。今發心全大圓教等發心得
意。既云扶成本宗分通義耳。本宗分通所扶
成上品。全大發心能扶成。是圓教發心也云云
此義不叶文始終也。前後釋義分明 分通
更以不可異求歟
記。注有人妄斥南山不合立分通義云云
賓等諸師斥南山四分通大義也
記。寡陋之識何足議也云云分通義法正立
之。何斥祖師哉。故云寡陋也
鈔。如是發戒縁境及心有増上云云 簡正云。
縁境二字牒前縁之境也。及心有増上者。牒
心量也。此言増上者。謂上上品心名増上也
鈔。此之二途云云簡正云。此之二途者。縁境
爲一。心量爲二也
記。結告中牒上二科云云縁境心量二科

鈔。若在界外等皆不名受具云云此一段文
根本説安置立處。傍通正受戒時 所以
爾者。本律三十五受戒法 文。彼二段説此
文。謂此文。謂今云置眼見耳不聞處。此文正
説安置立處文也。彼云。爾時立欲受具足者。
置眼耳見不聞處時。戒時當作羯磨言。大
徳僧聽等云云次今云。若受戒離見聞處乃至
不名受具。此文差教授以前説而遮乎。説
正受戒時儀文也。彼云。爾時離見聞處受具
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和尚離見聞處受
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足數人離○
處受○戒。佛言。不言○戒。爾時在界外受○
戒。佛言。不名○戒。和尚在界外受○戒。佛
言。不名○戒 故今記引疏文云。此通白
四之時也 問。若爾者。今鈔下爲證界内問
難。指今文云順上律文 記云。以見前云。
若在界外不名受具。故云順上文也 此文
明若在界外文。問遮時必不見正受之時。如
何哉 答。凡云順上文。分明若在界外不云
問遮時。正受既必在界内。問難亦應在界内。
立義故云順上律文。無失歟 問。若在界外
者。可通大界等歟 答。爾也。設大界中。戒場
間空地故應云界外也
鈔。順上律文等云云鈔批云。謂順上五分
文也云云此解
非也
今記意。指若在界外等文。釋
順上文也
鈔。一多人行立云云今正不問難人。置見
見而不聞處也。二將問難者。離僧及離沙彌。
行處者。正難問人置問難處也。必在同處
亦得。恐後同如前思心不尊重故
鈔。在彼而立云云簡正云。問。何故制令在
彼立耶。答。羯磨疏云。行在兩儀心躁馳散。坐
是安靜。未必稱恭。故立望僧取翹注意也」
鈔。稽留受戒事云云還家也
鈔。當差人問難事云云此制以前。邊罪等
用語諸難問之。黄門二形等難看之。此制以
後。合皆問之也
記。雖通多人可盡日夕云云問。鈔云不得
過明相。明通晝夜 而夕是日分。爾者鈔
記相違如何 答。處處釋夕目夜也。故不相
違歟。此初二句明鈔者行事。雖多番。日夕
之間可行通答爲言然於下顯記主別義。或
容停止者。一日夜間受戒事。問絶。不可總
答。義非連續。相渉疑濫。故一席作法之時可
作之爲言鈔批云。乃至多人例通問答者。立
明。若通答者。得爲沙彌乃至十人百人。但同
壹壇盡得通用。此亦約無別僧來去故得。又
約衆中無有僧暫出界。若暫出。迫來還須更
鈔。但遮難之中有得不得云云鈔批云。立
明難則一向不得。遮中不定如不稱和上。名
及自名必定不得。若負債作心還即得。聾
聞大聲亦得怖微安審得實。詳緩若問安
審得實
鈔。若準律云不問十三難則不得戒云云 簡
正云。問。既律云不得戒。今既問。何以不得。
答。雖問不解。還如不問無異
記。此由古執問難不取相解猶恐妄計同於
羯磨不可預讀等云云意云。若來受者。讀
羯磨。雖非難不可然事。可同賊住也。此十三
難等。僧中作法故。同彼羯磨。兼不可解了。
古師恐如是得意。爲遮此疑。云此非羯磨不
犯賊住也爲言
記。一往遮之云云古師今十三難同羯磨故。
預不可讀之思故。先一往遮之。云非羯磨
等也。實設羯磨也トモ非賊住也
記。或可因讀後聞易解就深防爲言云云
云。因讀羯磨。於後時作法羯磨。則解文句義。
應有成戒難。故云不可讀羯磨。此深防制也。
此十三難既非羯磨。兼解之爲顯。應無深
防制。故云爾也
記。律因脱衣慚恥佛言自今已去聽問十三
云云簡正云。受戒犍度中。先列十三難
縁起。次列諸遮縁起竟。結云。汚辱衆僧者。不
得受具足戒時有欲受者。將至界外脱衣者。
受者慚耻稽留法事。以此白佛。佛言。不能得
如是露形者。自今已去聽問十三難事。然
后具足戒白四羯磨。當如是作
鈔。一邊罪難云云業疏云。曾受内戒。今寄
衆外名之爲邊。障戒不生。稱之爲難也
記。通前四戒云云問。多論明三戒邊。何云
四戒哉 答。以多論五・八・十。通本部具戒。
故云四戒也。爾者可訓通前四戒皆號邊罪

記。所以具戒須云捨者犯重不捨自號二滅
云云 簡正云。佛在羅關城。有一比丘。名難
提。坐得四禪定。從定起。有魔女來前立。比丘
捉之。女則隱而不現。比丘難提欲心不止。
於死馬上行非淨行。都不覆藏。佛言。與白四
學悔。后重犯滅擯
記。后三犯即障戒云云 問。此指何云三犯
哉 答。五・八・十三戒也。若爾者。何云后哉。
五・八・十自具戒前三戒故。如何 答。今后於
鈔文以分前后。前明具戒事。后準論明五
八十也。故指之云后三犯也
鈔。二犯比丘尼云云簡正云。律云。時有多
比丘。從倶薩國行往黒闇。何倶有一比丘。言
此中曾有白衣與著袈裟者共犯。諸比丘云。
汝何故得知。彼云。我是一數等
鈔。彼律云若須斯二果等云云彼二十三
十一云。爾時世尊。往衆多比丘所。敷尼師坐。
以是上事具爲比丘説。破尼淨戒者。若阿羅
漢尼・阿那含尼。若初中后一切皆名壞淨行。
若斯陀含尼。須陀洹尼。凡夫持戒。若初受樂
者。是名壞尼淨行。中后不名壞簡正云。
謂二果尼欲界修惑九品下三未除。初果尼
欲界修惑九品總未斷。凡夫見修一切未除。
並有受樂心。故初人壞時。即是淨境成難中。
後人壞時。已穢境不成難也○那含人欲界
修惑並盡。羅漢三界見修並除。終無染樂
之心。是初後人壞並是淨境也
鈔。初人受樂是壞尼淨行等云云 會正云。
初人即初染彼尼人也。以尼受染必受樂故
 中后人者。第二度犯人・第三犯人。則不
名壞尼也。謂彼尼體壞故云云問。若初度位
不生樂心。第二度人可成壞尼哉。體淨故。第
二度猶不起樂心。第三人同可犯汚尼哉。如
何 答。若無受樂之心。中后人倶可成汚尼
也 問。若爾者。於凡夫初二果尼。初后人
倶名難。何必簡除第四果哉 答。凡夫並初
二兩果可有受樂事。三四之兩果畢竟不可
有受樂之義。故簡除之也
記。四果結使倶亡云云問。結使同目煩惱
一也。對何云倶哉 答。四果總三界之結使
皆盡。故云倶也。必相對結使非謂倶也
鈔。汚尼八事云云鈔批云。頌曰。捉手捉衣
入屏處。共立共語幷共行。七八共期身相倚。
如是次第應當知頗有汚尼未受戒者。應
受已受不應滅擯耶。佛言。有
記。尼名汚云云 簡正云。若八人以八事汚
比丘尼。尼名汚。是難也據本成婬不勞。此
樂爲遮疑濫。謂餘非障故
鈔。若尼自樂著白衣服云云濟縁三上云。
尼自樂著而不障者。亦據不知爲言 濟抄
云。付尼自著許之者。不知具戒也。若知者不
得。故約有縁著簡之也。是時著俗衣。故約知
不知簡之。若著法衣尼。不依知不知。彼淨縱
不知淨可汚尼爲言 云云必以義求。若知受具
戒縁事著於俗服。亦應成難
鈔。但壞淨境不論知淨不淨云云 不著俗
服。出家相設思不淨。設思淨。皆體淨犯成汚
尼。上著俗服異也爲言簡正云。但壞淨境不
論知不知者。古師云。知他前境是淨。而壞之
成難。若雖是淨境。我心不知。雖壞亦不成難。
今云。但使前境是淨。壞著冥然是犯。是犯不
約心論。心論知不知等
記。恐謂前境淨穢亦同形服約知不知故
云云此設不知清淨尼。有慢辱意汚之。自當
淨境成難。形服不爾。必約知具戒人成難。不
知不成難也
鈔。尼中受戒反問使是云云簡正云。問曰。
前來既云。約僧受戒時起問。今將尼來反釋。
文勢似不相當。寶曰。鈔主密意無約僧以論。
但爲某事稍僻不能顯明。故將尼來反説下
句云。以事希故。必若將尼汚僧頻頻有之。何
言希少。故知。唯約男訓也
記。言事希者出僧中略意云云 問。假令不
略僧中問之。壞比丘者。爲比丘成境云壞比
丘也。又以比丘爲所對。付二道行婬。彼都無
犯戒義。可云壞比丘難哉 答。設雖無犯戒
之義。汚彼清淨比丘。故能行人成難也。既上
記釋云。汚穢成難。從能得名。但取慢辱不論
前境。故前人不受樂。故雖非犯戒。能行人成
難。故知。此亦可爾也
鈔。三賊心受戒云云鈔批云。礪問此十三
難並是受戒爲難。所以第三獨名賊心受戒
難者。答此實不望今受作難名受戒難。故不
須並。蓋是無是賊心詐稱大比丘。與今爲難。
獨標之。餘非此類
鈔。律中爲利養故故轍自出家等云云 問。
四分齊之中。賊分齊不求出離人可得戒哉
 答。一向無心者不得戒。上文云。不乞者。無
心者不成故。故今此出家時。雖爲利養。受戒
時一向非謂。元發心求戒也。今且約出家之
時云賊心。雖然一分有求戒心故得戒也
鈔。已受者滅擯云云 已有遮難。不成具戒。
故非比丘。即應擯之也 問。此諸難者。佛世
最初未制戒。皆成戒否 答。最初未制故皆
成歟
記。前但同遮云云 有成故同遮也
鈔。四分云若至一人二人三人衆僧所云云
鈔批云。此擧對他秉衆法也。立云。若至一人
者。謂對他秉衆法對首也。若至二人者。謂對
他成三人。亦秉衆法也。若至三人者。謂配己
成四。若作説戒法。即秉羯磨衆法。若自恣。猶
是對首也
鈔。義詳共一人作對首衆法云云簡正云。對
首衆法等者。説恣。此是僧法。今界無僧。只
有二人。遂作此法。今此賊心之者。往彼盜聽
亦成難也準之。常衆法對首雖然無苦也。
又共一人者。鈔批意。指所對一人己二人也。
簡正意。指所對二人
鈔。必聽衆法心念云云簡正云。破古也。古
人云。一人作心念説戒等併己即是二人。
便須改爲衆法對首。豈名心念耶。今師云。
此全不見文意。既云。往一人處。偸聽衆法
心念。便成難收。有何二人改對首之理也
記。不明衆但云云 不明衆法對首。但對首
云事也
記。如説恣告衆等云云 説戒之朝白文。自
恣之時朝白文也。和僧立制者。只集會而立
制也
鈔。善見云三種偸形云云 彼十七五丁 云。
出家有三種偸。一者偸形。二者偸和合。三者
亦偸形亦偸和合準此。偸下無形也
記。飮食供設是彼所希云云 此第一偸形受
僧食也。非謂佛聽之歟。字合在偸形字上。加
臘禮利。論説何等。讃身座下
記。注古記云作白等云云 義苑幷増暉記等
意也。又簡正記云。初中後語者。單白爲初。
廣序及五篇戒文爲中。七佛略教爲後。隨此
三處記得章句。便是難也 又鈔批出別
義。彼云。如説戒時。説夷是初。説吉是後。中
間可知。亦可只約一戒即有初中后。若比丘
是初。行婬欲法是中。不共住是后。紛羯磨作
大徳僧聽是初。若僧時到是中。白如是是后
 私云。后義同今記也。屏唱私讀僧和安
在多亦如之。無乃太急。制令耳目不屬
記。古記並云成難云云 増暉釋也。謂知而
故爲。然亦須準聞解以判
鈔。摩得伽云不自知滿二十等云云 濟抄云。
滿字上有不字。尤可易得意。可勘本文云云 
即彼第二二丁云。何不自知未滿二十。后知
不滿二十。經僧布薩羯磨作十二人。是名賊
 爰知。本文有未字。彼濟抄義符合。作
法不成受者。綴上引不犯開悟中文
記。與前雖異約過顯同云云 此義意云。鈔
名賊住難。取一邊名之。實不同賊住也
記。律因裸形外道等云云三十四八丁云。彼裸
形即難問舍利弗義。舍利弗即還答彼裸形。
以五百返難舍利弗。舍利弗稱彼五百返難。
而更以深義難問。而彼裸形得難問而不解。
時彼裸形生念。言甚奇簡正記云。準律。
受戒法聚縁起云。羅閲城中有一裸形外道。
名布薩護。甚大聰明。鐵鏁鏁腹。恐智惠錠出。
頭載火盆。照盲冥者。來至僧坊。告云。沙門釋
子。誰敢與我論義者。時舍利弗念言。此外道
尼犍國人奉重。若以一句義問不能答者。必
失名聞。定不歸大法。遂與彼論義。初從一日
乃至六日。論説餘事。外人並皆結舌私云。謂
外道結

第七日中。舍利弗。立義説。欲從思。非從對
起。外人云。欲從對起。不約心論 私云。從對者
謂外境也
舍利弗。又反質云。若世妙境。是眞欲説欲非
人分別貪。汝師應名受欲人。恒視可意妙色
故。故婆娑云。時汝外道開此偈已。不能加報。
便生善心。歸佛出家。時跋難陀。在彼衆中。色
類殊異。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作是念。此小
比丘智惠若斯。而況堂堂者乎。便求跋難陀
爲和上。受具已問於經律。悉不能答。彼便輕
賤佛法。嫌諸比丘無智。却歸本道 意
云。舍利弗。其身小短尚智惠如是。跋難陀形
貌端正。其身長大。應智慧廣大思。即爲
和上也
記。聽與外道四月共住白二羯磨云云 先
剃髮。次受十戒。后與試外道法也。后作羯磨
者。即試外道白二也 問。其試相如何 答。
鈔批云僧即作白二法。與共住僧應觀。彼若
聞人説外道不好事。便起瞋恚。猶執外道法
不親比丘者。不得與受具。若聞毀呰外道。
便歡喜者。心意調柔正決。定心當與受具戒
 問。一切外道必可試之耶 答。鈔批云。
若準母論。結髮外道・事火外道。此二不試。有
業因故。案見論。第十六云。若結髮外道・事火
外道。不須波利婆。何以故。此二外道有業信
因果。過去諸佛爲菩薩時。波羅密皆於此道
 業疏三上又引此母論文。濟縁云。引
母論獨開不試。檢之未獲
記。注此制試初來外道云云 縁起因裸形即
制創來也
記。纔四月試即得正信云云 問。必滿四月
歟。將可有不滿事哉 答。鈔批引見論云。又
云。四月之中修道四禪。亦不得與受具足戒。
要滿四月。若得須陀洹。即爲受具足戒
引僧祇文云。若中間得聖即名試竟 準
此等文。可有不滿受戒事也 問。若爾者。此
正信者初果哉 答。任文見之。強不見初果。
雖然初果得意無指難也。兼實破外是也
記。初投重來兩番破外云云 初自外道出
是一
破也
休道後入外道。破彼重來是一
破也
故云兩
番也 問。常途俗人來投出家。休道入外道。
於外道無兩番破。以此可攝何難耶 答。鈔
意云。本是外道。來投佛法。是必可兼兩番也。
五分律意。常途俗來入佛法。破内入外。還又
入内不受具戒。少異今鈔
記。注準沙彌篇云云 有傳云。撿沙彌篇。全
無明此事文也。觀機用舍。不同外道一往不
簡。必百律自廣明。但令在衆
記。此五黄巾云云 有云。老子門葉也。首纒
黄巾也。又云。道士類也
鈔。五非黄門云云 問。此非言。如何哉 答。
一義云。問難時。汝非黄門否問之。故云非黄
門歟。若爾者。餘難何不置非言。此初云非
黄門哉。答。實餘雖可案此言。略不置也。又一
義云。非黄門云事也。非法器。故號非黄門
也。付此黄門。今師意。五色當五方時。黄色當
中方。都又在國中心。此都内裏門截根人令
守。故可云中門。假色云黄門。中禁者。内裏
名也。即鈔批出二義。初義與今同也。即彼
記云。五黄門者。黄是中方之色也。昔刑勢號
曰閹人。以衞中禁之門。故曰也。又解云。昔
人貴勝三品已上。黄色塗其門上。此黄色
門之家。曾有一人犯過。王遣割其根。治之后
因將此人守宮。從初出家處作名。謂此割
根人本從黄門家而出。故後有割者皆曰黄
門也。此不男者。雖禀人類。形微志弱。無任道
器。反増欲染。雖進學業。終無登趣。故曰也
 有人云。中納言唐名云黄門次即。大納
言唐名云門閬次即也云云共刑其勢號曰閹
人。以衞中禁之門閹心云。英廉反。又於檢
反。男無勢也。閉門也
玉云
於檢反
官人也
生謂生來即是。犍ラル
ケン
鈔。方有妬心婬起云云 只時不起婬。見他
婬時許纔起婬心也
鈔。若依四分應滅擯云云 問。若截根。如何
擯之哉。若失戒可爾。諸捨中既無之。業疏
三上云。律中受具戒已。自截者擯之。定不失
 爾者如何 答。志性已失比丘性故也
 問。若爾者被割怨家。豈不失比丘性也
答○大操ココロバセ
鈔。四忽然變作云云 謂時失根也。律三十
五云。反者他行婬時失男根。反爲黄門
記。即下依篇懺是也云云 下鈔依篇懺之
下。鈔批釋引五分云。若截頭及半吉羅。若都
截莖偸蘭。若去一卵偸蘭。若去兩卵應滅擯
 即有吉蘭差別。故云依篇懺之
鈔。都截滅擯云云準下不留卵故。卵若斷其
陰不如斷心
記。自害身分犯重偸蘭殺方便也云云 問。
正檢五分十七十二云。佛言。呵責言。若截頭
及半突吉羅 若都截偸蘭遮。若去一卵應
滅擯 此文必不見自害歟。如何 答。有
云。此記釋不依五分意。且望本部等意。如是
釋歟云云 問。殺方便者。爲殺自身截根。實可
殺方便。今但爲火不堪任截根。何必云殺
方便耶。如盜四錢。豈可盜方便。爾者何云方
便哉 答。此方便者。正非遠次近等之三方
便歟。損身分其相殺方便也。故雖非近方便。
損身分方得重偸蘭歟。可勘之
鈔。未受具絶具此三難爲定既希
鈔。六殺父七殺母等云云 簡正記云。律云。
有少年外道。先殺父母。常懷憂念。作是念。惟
我救沙門釋子。出家受戒定得除罪。諸比
丘不檢委問。輒度出家。出家之后彼自言説。
以此白佛。佛言。應滅擯也。羯磨疏云。人非化
生。業寄胎報。假彼遺陰以成己體。養育恩深。
理應反報。今與殺害。名之爲逆。障戒不生稱
已上
疏文
此據生母説也。若養母者。不成逆
鈔。八殺阿羅漢云云簡正云。準律。縁中有
諸比丘。拘薩羅國遊行。於中二比丘見一
空靜處。指向諸比丘言。此中曾有人殺羅
漢來。諸比丘問。汝何得知。彼云。我是一
人數。以此白佛。佛言。滅擯○外難曰。十輪
經中。殺辟支佛非難。善見論殺前三果人非
難。今此殺於羅漢。何故成逆障戒耶 答。
前三果人煩惱未盡。福田未極。故非逆。辟支
佛者。雖煩惱盡遊化義劣故非逆。如瑜伽論
云。縁覺不説法。於人家受供等 成實論
五逆品云。問。若殺聖人得逆罪不。答。若殺聖
人多墮地獄。若殺羅漢必應當墮 道藏疏
云。若重心殺三果聖人墮阿鼻。若輕心殺三
果聖人不墮阿鼻。若殺羅漢不問輕重心。皆
墮阿鼻
記。若有犯者必墮阿鼻云云 倶舍意。五逆
倶必非謂生阿鼻。是以頌疏破僧
下釋
云。此必無間
大地獄中。一劫受苦。餘逆不必生無間獄 
成論意。五逆倶墮阿鼻 而次生必受之。
故號無間。又五逆倶感之名五無間 是以
成論必逆品 云。次身受報故名無間。若現受
即輕。苦惱亦少 問。作多逆可墮一阿鼻
歟。那可墮多阿鼻歟 答。倶舍意。墮一獄。成
論意。可墮多獄也。是以倶舍論十八云。若作
多逆。皆於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墮
彼罪増。苦還増。剩謂由多逆感地獄中大小
柔軟身。多極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 行
宗記云。然別造多逆。則墮業別受。準倶舍中。
皆次生熟。涅槃中作一逆者。則便具足受
一罪。若造二逆則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
 發揮記云。倶舍云。若作多逆皆於次生
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若成實意。多故久受
重苦。於是中死還生其中。若涅槃中作一逆
者。便具受一罪。若造二罪則二倍。五逆具者
罪亦五倍
記。亦號五無間業云云 轉釋上阿鼻。阿鼻
此翻無間也。盂蘭盆新記云。觀佛相好經説。
犯逆爲阿鼻因。阿鼻此翻無間 號五無
間事如前釋。成論意。五逆所感故。云五間之
言約次生受報故也。涅槃經等意。約趣果無
間受苦無間等五無間 首疏第五云。五無
間。一趣果無間故。成云。捨此身已次第即受。
二受苦無間。三時無間。定一劫中。四壽無
間。一劫命無絶。五身形無間。如阿鼻獄。假八
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一切人身亦通滿。而
不相障礙。亦如佛地果頭不可思議 今記
處處約身無間等五無間得意也
記。耆婆治病針刺出血生梵天一劫云云 
問。多論意。耆婆生忉利依之業疏三上云。
如多論目連爲弟子上忉利天。見耆婆説
同記云。目連弟子病。上忉利問耆婆以針佛故
天報一劫
既云忉利。何云梵天哉。依之業疏三上
衆問難云。由心善惡故。善登梵天。惡沈鼻
獄。倶一劫也三上釋耆婆自性而利。今
云梵天。定非色界爰知。非梵天也。又鈔
批・簡正記云。出血一劫受天樂故。故爾
者。今記如何可得意哉 答。一義云。梵者
清淨義。天皆修淨行故。忉利云梵天也。一
劫者。出忉利一劫之間受樂也。此針刺散
業非定業。故不可生梵天之色有也 問。忉
利壽限千歳也。何一劫可受樂哉 答。一劫
之間多反生忉利受樂也。如云一興供養千
反生天 問。若云生忉利者。何戒疏三上云。
耆婆依治佛病生色有相違如何耶 答 
記。有血光云云紙本形像出血。放光事有

鈔。皆謂八部云云簡正云。一天。二龍。三夜
叉。四揵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
羅。八摩睺羅伽也 問。龍是畜生也。爾
者十二畜生難不同如何 答。今云八部。且
言總意別也。實龍畜生。次難攝也
記。五分因修羅等云云十七云。有一阿修
羅子。厭生老病死作是念。沙門釋子。行正
法。修梵行。我當於律出家盡諸苦源。念已
化作人形。往僧坊求出家。諸比丘。即與受
具足戒。食一分食。乃至七人分食。猶不飽。復
食僧殘食。亦復不足。時王舍城有二居士。
同日各請五百僧。諸比丘同往一家。唯化比
丘獨至一處。須臾食五百人分盡。諸居士譏
訶云。何諸比丘度非人。彼比丘覺人知已。忽
還本。以白佛。佛言。於我法中非人不生。不
應與出家受具足。若受具可滅擯
記。略擧二趣三部云云二趣。謂天子阿修子・
及揵闥婆二趣也。此二鬼趣故。但此二云鬼
趣。一相説也。即玄賛二云。阿修羅此云非
天。多諂詐無天行。故名非天。女人不二亦
名非天。瑜伽・佛地論説。天趣攝。雜心名鬼
趣。正法念經是鬼畜趣玄賛新鈔四云。緊
那羅此云欲神。乾闥婆此云尋香行。即尋香
氣。作樂神也。皆鬼趣攝。又解云。乾闥婆可攝
天趣攝釋二云。乾闥婆○問。何趣所攝 
答。傳有二釋。一鬼攝。一云修羅攝。未見正
故知。阿修羅・乾闥婆云鬼趣。一相説
也。三部者。八部中三部故。非天行
鈔。律中龍變形來受云云鈔批云。四分律中。
波羅奈國有善現龍王。厭離龍身。即變作一
年少外道形。往僧坊中求欲出家。諸比丘不
觀。輒與出家受具足戒。已與一比丘同一房
住。時彼比丘出外小行。諸龍常法有二事。不
離本形。一睡眠時。二婬時。時龍比丘睡眠。身
張滿出房中。彼比丘還來。以手排房。觸龍
身。覺肉異。便高聲唱言。蛇蛇。龍聞喚聲
即覺。結跏趺坐。直身正繋念在。前比丘即
入。問言。汝是誰。答言。我是善現龍王。厭
離此身故。出家學道耳。比丘白佛。佛言。畜
生於我法中無所長益。若未與出家受具者。
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者。應滅擯同取變
化。故亦前科。是人通識。恐變而來。脱有高
達俗士。一何可怪。應方便轉問
鈔。如下所陳云云簡正記云。方便轉問者。應
云汝非畜生能變爲人形來受否。此是方便
也。不得直言汝莫是畜生不。似有輕嘲前人
也。如下陳者。向下教授師。正問時陳説也
鈔。十三二形云云形沒後生二形。故沒時不
失戒。二形生時失戒也。表無表章不正義
意。形沒時失戒也
記。又不能男亦報障云云問。此十三難中何
哉 答。黄門難攝
上三
之二
律中略問十六云云 簡正記云。受戒
犍度中。合問總有十遮。離開即成十六。父
母爲二。衣鉢爲兩。病中五。上並除本。剩有
六。故兼本成十六也自餘受法廣明。爛
ラン・タヾ
レヌ

クレナイ
記。黄赤色云云此一也。キアカキメナリ
記。注或青黄白翳云云律本青黄白下。壹壹
有翳字。可爲三種也。謂青翳黄翳白翳也
記。彌離云云律作獼猴眼。即猿眼也。大張
龍傍
視也
尖出クロマナコ出タルナリ
又サキトガリタルメナリ
斜突二也。斜
ユガミメ
ナヽメ
サシデ
タルメ
一眼カタ
門眼。上高也。又上
マブタカケテ如門也。律作瞯眼。瞯者。説文
云。載眼也。胡間反。爾雅云。馬
一眼。白云&T060557;
瞯同也。シノ
ツキナリ。眼瘡。律云眼有瘡患云云
記。注瘂及具二云云瘂・聾云具二也 問。假
具聾舌根有瘂一。何云具二哉 答。且人相
唯瘂人瘂聾人在之故。且云舌根有二也
記。注髮痶瘓云云有云。芿法師唐決灘風云云
和名云チヾラ頭也 問。出家人何以之爲
遮哉 答。當時三四日一度剃雖不見其相。
在世半月一度剃之。故チヾラカシラモ爲
遮也。駱駝セノアガリ
タルウマ
ウサギウマ
耳ナガシ
羖羊メヒ
ツジ二頭三頭者。頭有二重三重上也
記。注蟲頭云云一義云。頭多蟲也。又義云。
有似蟲頭也。駮バク
ブチ
マダ
鋸齒ノコギ
リバ
喉戻
ブエユ
ガム
兎缺・前突後突等者。前指出後指出
也。律云。或身前凸。或後凹。或前后凸内曲
記。如女身云云總相似女人也。婦女&T050509;者。是
&T050509;似女人也。蟲身者如前
捲足指者。足指
カヾマル。跛アシ
ナヘ
曳脚アシヲ
ヒク
ヘノ
㿗者。和名
云。ソヒフグリ。縵指者。如佛三十二相中
指間鬘網相也。患瘡者。常カサナリ。律云。或
常患疥瘡死相者。一義云。常死入。又義
云。有死相云云現癭色ク
ロヒ
&T028816;カサ
ナリ
律現癭云身
癭。&T028816;&T028816;瘡也。氣病者。イキツク病也。本
文云上氣病云云疾病。疫病也。律作疾。吐沫
アワ
フク
常病常病
ハタケ
ガサ
婬瘡者。内婬外吹出作
瘡也。律作婬瘡。和名云。ミサレガサ。乾痟
ヤセヤ
マイ
男根病者。マラヤク病也。澹癊。タンハ
ク病也。ムネニアル病。水成病也。癖者。痃
癖也。截手脚者。此一物也
記。注截耳云云 問。何不入上耳根哉。又上
截舌何不入截壞中哉 答。上耳根者約根
故。只聾不入截耳也。截舌口中親故出之。截
壞疎故不出也。問。若上約根故。云出聾不
出截耳者。眼中何出青黄等哉。此非根故如
何 答
記。注截男根云云 問。難中犍・黄門。不同如
何 答。難中黄門。根・卵皆截事也。此或根
或卵各別截。皆不截故不同歟
記。注截臂截肘云云 問。此二差別如何 
答。肘尻上名臂。下名肘。如肘量。以下量之
故。或點云。顛狂
記。意有三云云不知好惡。多諸苦惱。顛狂
五根三也。顛狂五根者。除鼻餘五根也。顛
狂故。五根不分明爲言
記。注有名籍云云名被書王舍札人也
記。注避租賦云云律云。或避官租賦也。有
人云。王蒙恩有名徳人。而陰居人也云云
抄云。唐人云。租是由代作田之人也。賦者
納田園及錦絹等處也。準今振棄此等處。識
欲出家人也云云
記。注五病等云云癩・&T028816;疽・白癩・乾痟・顛狂
五也
記。應合同科云云意云。無衣鉢遮。此不稱
名遮應同科也。然而於衣鉢者。有古師異
義。故二段明之。無衣鉢遮。別在下科明之

鈔。或有先相嫌以小小似片事作留難云云
 今受者。雖無遮。能問人嫌受者故。片似遮
而云遮。作留難也 瞎カタメ
シヒ
アシ
ナヘ
鈔。若見手掌中文云云此得不得中何哉 
答。見本文不得也。僧祇二十三云。從今
日後。盲人不應與出家。盲者。眼一切不見
色。若見手掌文者。若雀目不得出家。若已
出家不應駈出。若與出家受具足者。越毘尼
鈔。高聲得聞云云此許出家也。即彼本文
云。從今日後。聾人不應出家。聾者不聞一
切聲。若聞高聲者。得與出家
鈔。躃者捉屐曳尻行云云一義云。手捉屐曳
我尻行也。如今腰居往相也。屐者。足駄也。
此義順本文也。即彼律云。癖者。兩手捉屐
曳尻而行又義云。捉屐曳屐尻行也云云
此聊不見本文也。尻臀鞭瘢
鈔。若治與皮不異得云云治鞭痕也 問。此
得之言總令蒙上歟。將唯局之歟耶 答。唯
局之也。彼本文云。若能治瘢還平復。與皮
膚不異者。得出家印瘢雕青
鈔。侏儒云云鈔批云。通俗文云。侏儒者。謂
短。即極短小人也
記。初示四種總結之詞云云一不應與出家。
二若已出家。不應驅出。三得越罪。四不名
受具足 問。彼本文二十三十六
云。盲者。佛
住舍衞城。廣説如上。爾時有比丘。度盲人
出家牽之。出家之人應當諸根具足。此壞敗
人。何道之有。諸比丘以是因縁。往白世尊。
佛言。呼是比丘來。已佛問比丘。汝實爾不。答
云。實爾。時言。從今日後。盲人不應與出家。
若已出家不應驅出。若與出家受具足者。越
毘尼罪。是名盲聾者○爾時比丘度聾人出
家。爲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聾人出家。
不聞善惡語言。何能聽法。此壞敗人。何道
之有。諸比丘以是因縁往白世尊。乃至佛
言。從今日後。聾人不應與出家。聾者。不
聞一切聲。若聞高聲者。得出家。瘂者○爾
時比丘度瘂人出家。手作相語。爲世人所
識。云何沙門釋子。度瘂人出家。不能語言。
可作手相。此壞敗人○瘂者。不能語。明手
現語相。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駈
出。乃至是名瘂。癖者○爾時比丘度癖人出
家。爲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度癖人。不
能行。出家此壞敗人。何道之有。諸比丘以
是因縁往白佛。言世尊乃至佛言。從今日
後。癖人不應與出家。癖者兩手捉履曳尻而
行。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不應駈出○鞭
瘢者○爾時比丘度鞭瘢人出家。爲世人所
譏。云何沙門釋子。度犯王法鞭瘢人出家。出
家之人應當身體完淨。此壞敗人。何道之有。
諸比丘以是因縁往白世尊。佛言。從今日後。
鞭瘢人不應與出家。鞭瘢者。若凸若凹。若
能治瘢還平復與彼膚不異者。得與出家。鞭
瘢人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駈出。若
與出家受具足。越毘尼罪。○印瘢者○爾時
比丘度印瘢人出家。爲世人所譏。云何沙門
釋子。度犯王法印瘢人出家。出家之人應
當完淨。此壞敗人。何道之有○印瘢者。破
肉以顯雀瞻銅青等畫。作字作種種鳥獸像。
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駈出。若與出
家受具足戒者。越毘尼罪○傴脊者○爾時
比丘度曲背侏儒人出家。爲世人所譏。云何
沙門釋子。度五家戲弄曲脊人出家。出家
之人應當身體調直。此壞敗人。何道之有○
曲脊者。不正直也。侏儒者。或上長下短。或
上短下長。一切最短者。是不應與出家
文只有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駈出。
若與出家受具足戒者。越毘尼罪 問。全無
不名受具足結文。今如何入之耶 答。以記
釋意入之
記。如云乃至餘三即是前科總結文也云云 
此釋豈不入不名受具足。凡披彼本文。此釋
聊不分明也。可勘之
記。唯以應驅不驅簡異云云 問。於此四結。
應驅不驅之簡異樣如何耶 答。此釋實難
得意。但不名受具足。實不得戒遮人應驅
出。餘輕遮不應驅出歟 問。若爾者。何不
名受具足。下云不應出哉 答。此事能能可
致料簡也。而重案之。於遮與難云四結並
同。爾者難應驅。遮不應驅。故云爾歟
記。諸遮之下皆有此語云云即不名受具足
言也。非謂不稱和尚名等事歟
鈔。下文復云云云簡正云。下文者。律本列
遮縁後法文也。復云者。重釋上百遮人也。是
謂不名受具者。上百遮人身。既有遮不名受
具也。一一皆言不應驅出者。上百遮人身既
有遮。不名受具也。一一皆言不應驅出者。此
人已作沙彌。復於一一遮下。皆著不應出之
見本文都下文無不名受具足之言。唯
有不應驅出等如上
引之
委細可尋彼本文也
鈔。是中清淨如法者名受具足云云濟批云。
正簡中先出清淨如法者。名爲受具。意爲顯
異之者。含得不得者。使不名受具也。非謂
由云不名不得戒爲言
 云云
有云。是名受具足中
可有二類。一雖遮聞大聲聾者。二一和尚一
戒師如法受者。反二和尚二戒師等問遮非
法。如法故。是以簡正記云。是中者。是百遮
中出家作沙彌中也。清淨如法者。如聾人
高聲得聞名清淨如法。此人名受戒。足不名
者。亦是前中人。不聞高聲者。不名受具也
問。此記全無輕。聾人入清淨如法如何
 答。記云。餘皆例爾。何不入餘輕遮哉。不
名者總結師罪
記。一衆得並受不云云總指教授七證師云
一衆也
鈔。總結師罪云云凡此僧祇意。不問輕遮重
遮。應得越罪。違佛制故。不論輕重二遮。不
應駈出。但輕遮得戒。故雖有罪不應駈出。重
遮作沙彌。故雖無戒不驅出也
記。如下引示云云 問。引示之樣如何哉 
答。上是中樂文。以義明之。如瘂等以下。正引
示僧祇文。明上輕重二遮相也。必取似能言

鈔。故言清淨共住如法云云 問。上是中。清
淨如法人同哉。否哉 答。少不同歟。簡正
云。共住如法者。説戒等二種中供住如法也
今記意少異歟。雖然遂即同。與出家具戒
成就。具戒成就何不共二種哉
記。若見掌中文雀目得與出家云云 問。上
引本文云。若見手掌文者。若雀目不得與出
家。相違如何 答。例餘得意。本文不得與
不字多歟。可除之。鞭瘢凸凹
記。彼有遣印手字云云有人云。手印押横文
叶義。長文不叶事約束。故云遣印手也
鈔。文中不應驅出作沙彌也云云 已瘂等重
遮之人。出家不應駈出。只可作沙彌也爲言
羞慚
記。當令乞與不與者當與價直云云謂乞餘
人則與受者也。有點云。與讀之アタヘヨ
ト訓也。賃ケルコト
ヲクル
乃禁
鈔。五分云令主捨之云云彼十七十三云。教
授師問弟子。衣鉢具否○若言從人借。應語。
可令主捨之同四分當令乞與也
鈔。今準薩婆多云云彼第二六丁云。問曰。不
除鬢髮得戒不。答曰。得非威儀。若無
衣盂得戒不。答言。得戒。問。若無衣盂得戒
者。何故必須衣盂。答曰。一○如今
意謂。無既
得戒
鈔。故如獵師著袈裟云云此堅誓師子因縁
歟。但彼云師子。今云鹿。爾者聊差別也
記。慈悲解脱慚愧云云謂慈悲衣等義也
鈔。不可和云云簡正云。不可和者。引彼多
論證。此四分不可和允也
鈔。義準四分和尚法中若知借衣鉢受戒不
云云鈔批云。四分和上法中者。欲明和上。
四分中最後一句。由知和上犯戒故受不得。
前三句由不知故得戒。古師準此。借衣受戒
還作四句。初句不知借。謂餘人與借也。次句
知借不知不應借。次句知不應借不知不得
戒。第四句知借。知不應借。知不得戒。方是
不得之限。此是人語終違律文。今不依之 
鈔。再受依法云云鈔批云。先受不得。重受
即得。先若得者。再受増爲上品也
鈔。僧祇親兒此彼不聽云云三十四四丁云。兒
者有三。親兒者父母所生。此國不聽。養兒者
小小乞食。此國不聽。餘國聽。自來兒者。自
來依附作兒。此國不聽。餘國聽此者此
國。彼者彼國也
記。同此古來隨方割據今時約一統四百餘
云云濟縁云。今時一統須論州郡割據
○師云。據今時云云
記。夷狄不通等云云此擧唐土一國也。事亦
希有者。意云。夷狄通既事希。故當國餘國
沙汰。於時非要。縱異國來出家有之。事既
希。今明約一國問之。非謂親兒唯一國而問
之。夷狄東夷
北狄
記。篤奉僧伍云云有云。僧倫云僧伍云云
記。世有孤窮投人爲父始生嬰孺嬰一盈反男
曰兒女曰
○孺如喩反稚也
小也乳子也
記。容有償他云云謂受具後可返故
記。王所不理云云若有負債。天竺出家王是
免。故輒度犯盜。震旦不然。雖出家無許之。
故雖度無過也
鈔。奴者僧祇云云云三十四四丁云。奴者五
種。家生者。家中婢生。買得者。雇錢買得。抄
得者。抄隣國得。此三種此間亦餘處不聽。他
與者。他人與。自來作奴。此二間不聽。餘處
鈔。得云云簡正云。抄得謂掠得也亮ナ
リカ
スム
トル
鈔言自來投法度之是非。準奴及兒者。
奴即奴婢。兒謂男女也
記。三兒五奴云云三兒。謂親兒・自來兒・養
兒也。五奴者。家生・買得等五也
記。疏云本若被放云云本主之許也
記。盜佛兩結云云有人云。盜據佛偸蘭。約
主夷也。然而今二度云重。皆約本主故。云
此據主論也
記。必還奴位云云佛奴故。雖受戒而可還本
位故云非也
記。或在傭限不爾云云日月定其後可出家。
故云非所論也 問。度人奴可得盜哉 答。
爾也。業疏云。不放輒度則入盜收
記。律中因度波斯匿王勇將云云簡正云。準
律縁中。波斯匿王勇健大將比丘輒度。後時
國界反叛。王覓不得。知度出家。王遂機責。以
此白佛。國制不許 鈔批云。礪引五分云。
阿闍世有一大將。力當千人。時人號爲千
人力士。厭惡世苦。念欲出家。諸比丘使度
與受具足戒。王聞瞋罵。即立嚴制。若復有
度官人者。當折和上勒骨。截阿闍梨舌。與
餘僧重生革沙鞭八下。駈出國界。佛因制。不
得度官人
鈔。有名有録云云今記意。有名者。即有名
稱。度被知世人。此云有名此釋聊難思。有
録者。從國家有録物也。若依鈔批簡正記等
意。從國家得大納言大將等官位名爲有名。
得所領録物名爲有録也
記。勳品已上在位文武百官云云勳即功也。
正源記云。文武員數有九等之差。始終九品
至于一品。名流内。蓋朝廷約勳勳者
功也
封爵乃
有等級。故曰勳品。不係品官。謂之散位
文武者。有云。文官助。傳者官也。大納言
中納言等是也。武官謂武士官也。大將中將
等是也云云
記。準倶無例決常俗云云常俗謂不列名籍
只人也
記。係名籍人云云名付官札人也。謂無名祿
只付名計也
鈔。必以建心慕遠清節不群卓然風霜不改
其操鏗然憂喜未達其心云云簡正云。建心
慕遠者。期佛果等也。清節不群者。梵行即
清淨。疎食即高節。逈然出俗。故曰不群也。
卓然者。高立之貌。其行既高爲卓然也。風
霜者。八法四順四違。喩如風霜。此人不被
惑亂。是不改志操也。鏗口莖
堅也。其心極堅
謂也。堅然也。亦是綱猛之貌也。憂喜者。
憂苦也。喜樂也。聞毀不嗔。聞讃不喜。並不
干於情懷。故云未達其心也ミサ
カタ
口耕反。金
石聲也
記。男子通名丈者極形之量云云 問。男子
通名。何必約極形之量云丈哉 答。難思。但
一大之人多分心操清卓故。付本云丈夫歟。
可勘之
鈔。未達其心云云不悦又不憂故云不至也。
始卒之卒終也
鈔。故律云年二十者云云三十四十二
云。諸
童子往迦藍出家○不堪一食。至於中夜患
飢。高聲大喚言。與我食○告阿難言。不應
授年未滿二十者具足戒。若年未滿二十。不
堪忍寒熱飢渇風雨蚊虻毒蟲。及不忍惡言。
若有種種苦痛。不能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一
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如法怡準此
文。惡言若事二事今記釋如何耶 答
鈔。五種病云云簡正云。一癩。二&T028816;疽。三白
癩。四乾消。五顛狂也
鈔。善見云癩癬莫問赤白黒屏處増長不増
云云十六
云。癩者。有赤有白有黒。疥皆
入癩數。不得出家。癩癬下至如指甲大。亦
不得出家。若指甲大在露處。増長不増長悉
不得出家。若屏處不現。増長不得出家。若
不増長得出家今文合業疏也。祖師改之
者。改本文廣許之也
記。業終報云云濟縁云。業終報者。謂所作
業終此一報初二果尚可終生。三四不
*終生。今更約羅漢爲言 文
鈔。僧事共作云云濟縁云。僧事者羯磨也 
鈔。次明餘事云云簡正記云。遮難外事稱之
曰餘制嚴所明
鈔。若有難縁如説戒中云云簡正記云。如説
戒中者。指彼略戒文中八難餘縁也。此與彼
處不殊。故指説也。即王賊水火等
記。今時行事不須執羅云云 問。違律文者
如何 答
鈔。若二和尚共一戒師云云 問。以二和尚
作之相如何 答。一義云。女三人並受。人
人和尚差別。故有二和尚三和尚也。又義云。
於一人上以二三人爲和尚。豈是如法哉。皆
是一番内事也。若餘番用餘和尚。無過也」
記。不得衆受云云受者至四人以上。云衆受

鈔。一一同等臘等時云云簡正記云。不相作
禮者。論文據得法處齊無上中下大小。故制
不相禮也。鏡水大徳云。此文終恐未了。假
使二三人爲一引亦須排。他先受十戒者爲
先。若總未受十戒。還依俗年大者爲上。此
依律既有上中下。元須相禮
記。應得對禮云云 問。其相如何哉 答


資行鈔事鈔上三之分末也
自正出同法三卷終

上三
之二
教授師至受者所云云至問難所也。爲
舒正四角。稍點竄。明曉事儀多饒唇舌。便謂
文寛無可尋究空。負傳通。茍聽忠告
記。注有云壇上非也云云義苑云。高勝即壇
上寄拕此事。可以陶化誘引之會正簡正
鈔批等記。全同今記也
記。衣鉢名字泛顯之。詞以通言路耳云云
衣鉢名字。雖非正用。凡顯名爲問難由致也
 ツヽム
鈔。前執五條等云云 問。當世行事於此時。
同坐具令受持。是依何文哉 答。今鈔業疏
雖不見。戒壇圖經見此事。即彼云。教授師
從南面東階却下○至同席處。敷座坐已。仍
取受人衣鉢訖。令其脱履上席。先取尼師
壇。爲受持已令在上坐等當世行事依此等
歟。又彼文意。異常途次第。最初受坐具先敷
之。次受三衣也。又彼不出受體。常途次第。
即先三衣。次鉢。後坐具也。出業疏四上。今
鈔次第且依壇經意歟
鈔。若依諸部此處即爲受衣鉢云云 問。出
衆同前加只五分一律。何今云諸部哉 答。
實如來問。但望古人受後義。諸部皆受前
故云諸部也。是以記云諸部通指二律並在
受前也。二律即五分僧祇。此受前。又衣古
傳受後也。然而十誦請師以前令加受。加受
已後求和上。佛阿毘曇中。請師後對和上加
受法。此二説疏鈔中不出也 問。遮難畢可
受持。何問遮以前問哉 答。今記引五分云。
著袈裟時可見難見故無問歟 問。受持時
可牒我比丘歟。將可牒沙彌歟。如何 答。口
傳但云我某甲。不稱比丘沙彌。是以守一受
戒方便中。只牒名字計也
記。若準業疏定依五分云云今行事依此等
歟。加之。注羯磨並壇經意。問難時令受持
浪受。勉令實語
記。然非祖意云云前受非謂非祖意。別立持
衣闍梨。餘處受持。斥之也
鈔。汝應不識此罪云云 問。何不云此難哉
 答。罪者所犯罪也。犯四重者成邊罪難故。
明彼所犯罪也
記。名字別故云云業疏三上云。依俗中法。子
生三月孩而名之。年至二十冠而字之。隨義
別立同記云。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如智
者字徳安○祖師字法遍 痩シユ
ヤセタリ
鈔。汝非他賤人云云是奴事也。是奴事也不
是奴不
鈔。如汝向者答我云云師云。近云向。遠云
前也
鈔。應教起立爲正著七條云云以前七條反著
故。此時正著直也 問。以前既衣鉢令受持。
何不正著。問遮難以後著直也 答。實難思。
但問難以前受持義。設雖受持尚反著。今初
著直歟。若爾者。以前受持。何今云外律中於
此受衣鉢哉。此問難已後其上以前受持。
問難時云衣鉢具足不言不符合。如何 答。
五分文必不見問難後。只提出衆問難之時云
於此。無過歟。問遮言云。衣鉢具足不。事實
似前後顛倒。但受持借衣借鉢可受持。故今
問己有具不具。非己有不應受持爲言一義
意。衣鉢受持問難已後可作之。今文共見爾
故 問。若爾者。何上問難已前出受持樣哉
 答。彼必不定問難已前。凡出家問難之時
出受持樣許也。此兩義可隨學者所存歟
鈔。當作白等云云問。何此不明索欲問和
言哉 答。此明總答行事。故不出問和也。
是以資持上一
云。此由受戒法中止約總答。
不出前和坐立之相爰知。別答可再和也。
是以簡正記云。若據尋常別答之時。即須
再和方得秉白 問。若爾者。行通答後爲
問難出界外。如何 答。簡正記云。問難蓋
是奉命爲之。今既問了再入僧中。未教乞
戒。不合壇出。故制在限内露處尋内也
記。注今行別答先坐和已後起作白深乖儀
云云簡正云。教授師來僧中。即須展坐
具與戒師。相對禮三拜。訖&T050352;跪或跏趺正
坐。亦得先和僧。其戒師便與答問。然後
却起立。秉單白問戒成不等。所以坐和僧
立秉法者。謂壇上衆僧皆坐。今若立和他。
坐僧不得。故須坐和。又教授爲僧所使。不
得輒坐。故立秉白。如立説戒可以例之。今
有人云。單白既許立秉。和僧立作亦得。此
是迷教之流 此雖出二義。坐和立秉爲本

記。注如前所斥云云鈔足數篇下記云。今
世教授入衆先坐。問和後起秉法。名爲坐
和立秉。此由受戒法中止約總答。不出前
和坐立之相故。致盲爭至今未已。今應問
曰。威儀立秉本爲教僧。今輒先坐。豈得
是倨後教。鈔文明示不得輒坐。汝今坐和。
豈非輒耶 懇惻至誠仰生忻。慶樹立
記。前牒初縁云云濟縁三上云。牒初縁者。
謂先請也。牒今意者。正乞也。戒從僧者。
謂今受體也。行隨師者。即後隨行也
記。注此二句依疏釋云云彼疏中不分四句。
只從和尚。已下二句牒斥。餘句今記釋也
記。所任事畢云云所作事也爲言
記。各專一法故互有無云云教授有差則無
和。戒師有和則無差。故云互有一法爲言 
問。自恣之時。何先差後和哉 答。有人云。
所望各別也
鈔。羯磨衆中而問故不須差云云礪疏又問
云。若言衆中而問不須差者。自恣五徳亦
是對衆作法。何以要差耶。但是聖人立法
不同耳云云
鈔。律直問十三難事云云問。律中屏問對
問倶正問之時。問遮計 何云直問十三
難事哉。所以爾者。今鈔上云。若約律本。
但問十三難事。及論作法。但問諸遮
記云。安布中律因脱衣慚恥。佛言。自今已
後。聽問十三難。即列其相故。云但問等。至
教授出衆戒師對僧。兩列問法。但問十六遮。
故云及論等 依之濟抄云。律直問十三難
事者。前二處但列遮。又披律文。實直問遮。
云何今直問哉 答。誠如來難。但今所論
正意。但前縁之有無也。故且云爾也云云
允鈔云。論律中兼云問十三難文有之。正
問之時但出遮也云云今茲無有前縁者。雖
不正問。若問難時可有前縁。今無之故云
也 問。若爾者。何今記云屏問則有。對問
則無哉 答。實正問時共雖無之。屏問時
先可問十三難有之。且如是釋歟。即五十
六丁云。有欲受持戒者。彼將界外脱衣看
時。受戒者慚恥。稽首受戒事。白佛。佛言。
不得如是露形看。自今已後。聽問十三難
事。然後授具足戒。當作如是問。汝不犯邊
罪不。汝○一一皆十
三問也
問十三難事。然後授具足
戒。爾時受者置眼見耳不聞處。戒師當作白
羯磨言。大徳僧聽○著教授
師白也
同三十五六丁
云。彼教授師如是問已。還來衆僧中。如常
威儀。相去舒平相及處立。當如是白。大徳僧
聽○召入
白也
彼來已。當爲投衣鉢。教禮僧足
已。到戒師前。合掌作如是語。大徳僧聽。我
出受
戒文
戒師作白羯磨。應如是白。大徳僧聽
戒師
白也
善男子。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我
今隨所問汝。汝當隨實答。汝字何等。和尚
字誰。汝年滿二十○作白羯磨。應如是白。
大徳僧聽○正受戒體
白四也文
準此正問遮也。今記家
依此等文。如是釋之給歟
鈔。示四種異名云云示三衣幷鉢名云爾也。
下被上達。非縁而受。廣張示導發戒。正
宗。知何是上品。徒自抂問
鈔。故論云若此戒法云云鈔批云。此是多
論也。羯磨疏引多論。證者正量也。應四
顧望之。不令非列之相。聽作羯磨
鈔。或睡入定開語等云云問。此受者事歟。
將能秉僧事歟。如何 答。此能秉僧事也。
閙語不靜
スマヒスシ餘即是異絶句
記。覺謂初起云云初念也。思惟第二已去也」
記。不説得罪此局不答云云問。此説意。以
不説屬答法人 而本文意。約羯磨 即
彼十誦第二十一云。諸比丘言。我雖在羯
磨中。不憶不知。以是事白佛。佛言。從今聽
羯磨時。當一心聽。莫餘覺餘思惟。當專心。
當勤。當教。重思惟心心等。同憶念應如是
聽羯磨。作羯磨者。分別言是第一羯磨第
二羯磨第三羯磨。若分別説。得突吉羅
此文明不見約答法人。如何 答。實今記意。
聊背本文歟。以義釋之也。即餘記意。如本
文得意。簡正云。不説得罪者。不分別説云
此是第一番等亦吉也 問。此一段十誦制
同秉僧歟。約能秉僧歟 答。可通能秉幷
同秉僧歟。彼本文意。分明以應分別已下
爲能作羯磨人。或睡入定等專約同秉僧
豈唯受戒。凡居師列可不愼耶
鈔。餘一羯磨在云云別釋第三羯磨也。發
身總虚空界。心縁救攝三有衆生。不同上
廣。同共合掌。作助擧此羯磨。令衆知委。擧
發前法 鼓ウチ
タヽヒテ
記。注入身心云云會元三云。注入者。前既
開導色心諸法即性本具。若有一法從外入
者。不爲圓鈔。今云入。甚乖圓旨 答。無始
迷妄爲外物。今日開解頓悟唯心。法本自
如。悟故言入。故祖師云。開示不由外來。悟
入誠由内起者。是也 問。初則動轉。次則
擧集。其相如何 答。既了諸法唯我一念。
一念動而萬法動。一念集萬法集。但初運
心作念故云動轉。次慚明照凝寂。故云擧集。
三則能所泯。已微妙融會故云注入。動集即
性事理一如。皆不思議故也。策進受者。白
告衆僧。枝蔓
記。然是衆行云云三行之中衆行也。但行
作法。故不明無作體爲言
記。識體攝修宗歸中卷云云中卷中明戒體

鈔。不及後安居便數爲歳云云後安居已後
受戒人。以其年數爲一夏。故斥之也。簡正云。
不及後安居等者。若五月十六日前受即得
此夏。十六日已後即不得。今此不及十六日。
便妄數云。以此白佛。佛言。不爾
鈔。有者應和尚闍梨教授時節云云云問。如
今默記時節事。和尚闍梨。何云教授哉 答。
羯磨經云和尚闍梨等云云若委細論文者。豈
簡教授哉
鈔。日中竪之記其影頭云云有云。不謂日
之正中。但日影中竪之。故云爾也云云
鈔。臥尺量之云云タカバカリヲ臥次第量
其影也
鈔。善見云受戒已互取脚隨身量影云云
十七云。受戒已應歩影。歩影者。正立任取
脚。爲初隨身影長短歩影。歩影竟教其時
其時者。或冬或春或夏時。竟教日月。日月時
次教受戒時數多少。次與四依已。次説四
重。受戒已令新受戒者在前出 準此文。
記二釋初釋順今文歟
記。齊頭影處以脚相接云云從脚踏所至頭
齊處爲分齊也。以脚相接者。欲知其長短。以
足歩之。脚脚相接。可知十脚乃至指分等。
如今世踏田數分齊也
記。語通上下云云若連上時。示春冬時。衆
數多少訓之也。示時定衆不亂者。謂定衆
坐籍不亂也。若連下時。示春冬時。衆數多
少後説四依四重訓之也。在僧下坐。窄スボシ
セバシ
鈔。同時爲説隨相不必戒師云云鈔批云。夫
説相之法餘人並得。不要和尚及羯磨師也
 問。記此示古非引業疏三下文意如何耶 
答。此釋實難思。但有人云。隨人説相。必戒
師則説同時。説相則別人説故。不必戒師釋
之。古師必隨人説相。一一誡語。故局羯磨作
之得意。今師受戒尚隨縁至三。何況説相
示相誨約故。任時前後不可專局。斥之也。次
此案古師必戒師歟爲言但隨人説相局羯磨
師。同時説相通餘人。段未難治定歟
鈔。問此新受戒人相同界外來者云云鈔批
云。此問意云。其教授師出外問題迴來。來
重更和僧。今此受者。亦相是外來。何不重
和 答。當處新起者。在此壇上成比丘。故
曰新起也。何獨此四ノミナランヤ爲縁起有過
記。律因比丘受具已云云三十五七丁云。有
比丘不出名
字也
鈔批云。立謂。先未制前有事戒
者。從壇場出還在師後。行道逢故。二問言。
汝所來。答言。我出家受具。來因即邀共行
非。後師問言。汝何處來具。答上事。和上呵
云。汝出去。汝今非復比丘。弟子恚言。何不
早語。我道因是。佛制先爲説四重 是當
婬戒之重犯。準業疏三上。當成道十二年。
説相縁起興 問。四依縁不見。如何 
答。簡正云。律縁中。因波羅奈城有一外道。
出家受戒。受戒之後不旨乞食。便乃休道。
以是白佛。佛言。自今已後。先説四依也 
若毀非用
記。與本二云云謂舊妻也。本在俗時夫婦二
相並。故云本二也。寧起行用不須願求。善
不自發望上而學。可準下流耶。若遂鄙懷。
遂鄙懷。醫卜伎藝
記。宜須隱括取悟於心云云荀子十七云。拘
木必將待隱括。然後直 注云。拘讀爲鉤。
曲也。隱括正曲木之木也
記。寫之甚易云云此破會正。彼全文寫故。
備載○磨。餘處學
鈔。次爲受衣鉢坐具云云問。此次第在壇上
受衣鉢歟。説相以後下壇受之歟 答。簡正
有二意。即彼記云。鏡水大徳云。今時在壇
上對衆。衆最善。不然。下壇後向屏處與受
亦得
鈔。若沙彌時○更請施主云云問。説淨必可
爲受戒後之旨分明也。衣鉢受持嫌受後行
事。相違如何 答
記。既説相已次説四依云云善見十八云。次
與四依已。次説四重相違如何 答
鈔。總將説淨云云問。此説淨何處可作之
哉 答。簡正云。又説淨時。或在壇上。雖多
人列行。須遂人一一説之。有處行事。十人
五人一時説者。且問伊説相。是但對首法。
因何通多人。故知。不達也 問。若爾者。悉
持長衣等可至壇上耶 答。可尋之 問。説
淨所對如何 答。可對比丘。既受戒故
鈔。應令將捨作吉羅懺云云問。今懺時比
丘也。何可用吉懺哉 答。此問答鈔批
即彼記云。問。沙彌犯長得吉。今成比丘。何
不犯提。解云。其身雖轉罪體不轉。故仍本
吉懺 捨財還衣等作法。於僧中對比丘
作之也 問。吉羅懺悔之時。可用誰人哉
 答。有人云。對教授後師。則受持衣鉢例也。
若下壇之後。又可對比丘也
鈔。次授六念云云問。師僧等必如四重。可
授六念哉。又授六念事。壇上授之耶 答。
何不分明。彼律文不見。何追可勘之 問。上
法附云捨戒六念。至釋文。何先六念。次捨戒
耶 答。此事簡正記出三義。即彼記云。外
人難云。前標篇首下。注文乃云捨戒六念
法。何以前後有違 答。諸釋不同。一宛陵云。
前來篇首下注文爲簡濫故。若云六念捨戒。
時人謂六念便堪捨戒其體是一。所以云捨
戒六念。今依位次故先六念。二依玄記云。標
題下注文。蓋是製作家。對上標受戒戒名。
注捨戒之法。取受捨相對也。釋中。先六念
者。據行護次第。纔受後便須六念。三依法寶
解。受捨二處互爲先後者。表捨戒通始終。初
受竟。忽有縁便開捨。故依注文。初若無縁
未捨。終於一生厭時方捨。若論六念。初受
竟即須持。不可闕失。故在初列。今詳三解。
第二名爲正也
鈔。注出僧祇文云云十六六丁云。比丘要當
知日數應施食。知臘數。憶所受持衣列衆
食病不病。若人問今日幾日。不得逆問。昨
日是幾日。當知月一二日乃至四十五日。月
大小悉應知。比丘清旦當作施食。今日得食
施。某甲施主歟。於我不計我。當食。三説。
日日自憶若干臘數。當憶受持三衣及不受
作淨施者。念別衆食若病不病
鈔。第一念知日月云云有傳云。此點樣下
第五第六文言符順也
鈔。應言今朝白月一日云云於此第一念。今
師意。有總別之二。別者如今。白月不念大
小。但云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也。黒月念大
小。如云黒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或黒月
小一日乃至十四日。次總者不論黒白。如
云正月小一日乃至二十九日。或正月大一
日乃至三十日。是也。定賓律師意。聊不同
也。即賓疏云。第一念。此月大或小白月或黒月
一日二三等準
數念之
此念意。言黒白總論以辨大
小。若論數日。隨黒白中分一二等 此
即念月大小。故應俗人問令識知之。念黒白。
故亦識去布薩遠近也。是以念云。今朝正月
大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黒月可準知。今當
寺相傳行事。依此定賓釋念之也。簡正云。
今朝白月至十五日者。大徳云。據律中先是
黒月後是白月。蓋譯家不解迴文。今鈔白月
在先。黒月向後方爲順也
鈔。今朝白月一日至十五日以純大故不云
大小云云問。尼鈔六念篇云。若是白月應之。
今朝白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以白月一向
大故不須云小。若是黒月便通大小。文相
違如何 答
鈔。識去布薩遠近出家日月云云簡正云。祇
律云。乃至十五日出家法式者。謂一月中
兩度説戒。故須委知黒白大小。是出家法
式也 或點云。識去布薩遠近。出家日月
法式如此
鈔。若據律文爲俗人問令使識知云云簡正
云。準律。説戒法中。諸長者問比丘言。今日
是何日。比丘不知。俗人譏云。日月尚不能
知。有何聖法。以此白佛。佛言。自今已去。
當作數法數日等。時長者又問黒白月。比
丘不知。佛言。聽作三十數法十五屬黒。十
五屬白等 此指本律 而允師鈔云。若
據律文者。指僧祇文也云云準此文。西天俗
人知黒白。故念黒白也。付之有二意。一爲
答俗人。二爲知布薩時。此唐土俗不知黒
白。故云準此方土也
鈔。不論黒白云云問。此釋不分黒白大小
 爾者違上所引律縁起如何 答。鈔云準
此方土。記云隨方對俗。爰知。且約唐土一
方如此釋歟
鈔。若全不受請云云此人別願不受請人也。
如行頭陀人。次若受請者。常受請用人也。
不請時不受也
鈔。我今自食已食云云簡正云。我自食已
食者。此據一生已來長自作食。雖從施主乞
得穀米。纔受訖。便是自己之物。並不受施
主食及僧食等。我僧常食者。謂此一生來長
飡常住之食。不受外請及乞食等。此食須約
時長不論冬夏。開堂方可得名僧常。若暫
時月十日等。並不在此例也。我常乞食者。
謂此約一生已來不受外請。亦食僧常食及
僧已等食。不論寒暑。長自乞食。方得名爲
常乞食。若暫時持鉢。即不在此例也
鈔。有言食僧常食云云羯磨云。若言我常
自食僧食云云爾者今常經中常。同異如何 
答。意同物歟
記。此局不受請者云云今云食僧常食。局
不受請人。而世多受請人云食僧常食。是妄
濫用也。故斥之
記。又言有請不背云云此言含兩意。其意
如記自釋。宣既云有請不背。心開二邊。又
言已上非不受請人。作食常食等念。故斥之
也。又言已下又出別義斥之也。兩期言之。
無由約也
鈔。若受請者云云簡正云。我自食無請處
者。謂今無請。院中自食即依此作也。我今
僧食無請處。謂今無請。堂頭暫有齊設。即
云僧食。若長開堂。便同僧常食也。故知。僧
食與僧常食各別。不得雷同。我今乞食無請
處者。謂今無請。但暫時益即云乞食也 
問。早朝無人請召。故念乞食或自已食。至
中時有請事。得受請否。若不受請。豈非背
請哉 答。此事古來有異義。簡正記總出四
説。彼云。一説云。但不要去。即得此念成就。
若去不成。今難。不去既是受請人。有請不
去。便成背請。云何不去。二説云。去即不妨。
但改第二念。即得餘五不用改也。今難云。
六念境雖有六。所被各殊。然體同。一法各
改第二法不成也。往往有人。如是見解知之。
第三解云。一時總更作過。不犯重乘非也。
此釋無理更甚於前。第四今依所禀云。但將
有請不背通貫下句。如云我今自食已食有
請不背。或云我今乞食有請不背等 有
傳云。北京本淨長老門徒用第二釋。唯改
第二念處。此義不然。難云。今記云清晨念
定不容後改 非違之哉。加之。簡正記自
破第二義。如何依之。有傳云。有簡正記第
一釋。不去不改也。又義云。難去時雖乖本
念。趣他請等也。所以爾。目連爲乞食出聚
落。望時受請。彼豈晨朝不作六念哉。以知。
雖乖本念趣請云云此西大寺
長老義也
記。謂不常定者云云謂請用不定故。有受請
時。有不受請時。故不定也
記。注舊云當衆相對云云會正云。五衆本
衆自相對。無則宜通捨。比丘某甲。假想
一人也 義苑云。五衆者通論也。其實當
衆自相對
鈔。檀越於我不計我云云一義點。壇越於
我不計我。得自恣食云云又點。我字可付
下也。云檀越於我不計。我得自恣食云云
云。不計者。必一向局我計不請。故汝自恣食
云也
鈔。注五種十誦開之云云十誦序中
九丁
云。阿難
有二請。不與他。不敢吐食。爲恭敬佛故。又
不敢咽。爲持戒故。佛知阿難心悔告云。心
念與○除五種人。一者坐禪人。二者獨處。
三者遠行。四者長病。五者飢餓時。依親里
住。如是人更無餘人。聽生念與他 問。
阿難縁五縁中何哉 答。非五人中 問。若
爾者。何加阿難縁。不云六人哉 答。阿難
忘之 問。即坐且開之。此爲縁起。後開五
人中。故如阿難人後不開 可尋之也 
問。長病等。展轉食開縁也。設雖不捨請背
請。可無過。何必此縁上尚捨請哉 答。有
病開心念捻請者。十誦意也。本律意。自本
有病開縁也。雖不作心念。無過歟。能能可
尋也
鈔。知受戒時夏臘云云云會正云。臘者獵
也。獨禽獸以祭先祖。歳末祭神名也
批云。應師云。風俗通曰。漢曰臘。臘田獵
也。取禽獸祭先祖也。此即歳終祭神名也。
經律言臘。即歳義也
鈔。應云我三衣鉢具有長已説淨云云問。此
具者。具足之具歟。將又坐具之具歟 答。有
二義。一義云。具足具也。所以爾者。記云。衣
鉢制物攝。理須具云云注羯磨云。我今三
衣鉢具。幷受鉢長衣幷説淨 同注云。復
有不受持不説淨者。隨有念持念説 尼
鈔上云。我五衣具足受持 賓疏末云。三
衣鉢具 簡正七云。法寶云。三衣與鉢
盡皆具足。故云三衣鉢具○座主云。具字屬
於坐具也。既同制物。豈有衣鉢受持坐具不
持哉。大徳云。此解亦是一途。不可押奪
此等諸文分明具足爾者可訓三衣鉢具
也 問。付此義。坐具制物也。可不念哉
答。又義云。此具者。坐具具也。所以爾者。同
制物故可念也。是以下師資篇云。引僧
祇文云。三衣鉢具漉水嚢等云云正勘僧祇
本文云。三衣鉢尼師壇漉水嚢草履故祖
師尼師壇釋具也。何況簡正一義分明釋具
字屬於坐具也
記。及餘三長限内未暇云云三長。謂長衣長
鉢長藥三長也。鈔注云衣鉢藥故。濟抄云。衣
鉢可爾。於藥可言長藥未説淨哉 答。準理。
七日内自初日可爾言 問。言長者。是受持
外物也。此已受持。何幷言長耶 答。準理。
藥之持長可異衣鉢。此藥加法爲防内宿惡
觸等也。而言長者。對本四依爛藥。言長無
云云一義云。三長者。十日・月望・急施也
記。生不説淨云云謂受持已來云也
記。逐日對聖云云上十縁中。六念對佛故言
稱○説淨
記。法語之言改之爲貴云云無云無。有云
有。故云責也。所詮不具制物。又長衣不説淨。
稱闕衣及未説淨。迷教慢法六念。法語之言
也。改彼迷。云三衣鉢具長衣已説淨。實具之
説淨。之爲貴爲言一至於此
記。唯約受請云云約壇那之食。故食則四人
長一人爲患
記。九縁別衆戒中云云本宗七縁。他部二縁
多論僧次
五分依時
故合云九也
記。一三是戒云云問。第一念日月何云戒哉
 答。爲知布薩故念之。故屬戒歟 康コヘ
ヤス安健ツヨシ
記。晨朝不作止犯六吉云云問。濟縁一上云。
六念且制清晨。實通朝夕 何今云晨朝不
作。相違耶 答。允公云。此云晨朝不作止犯
六吉。一向欲不作人。故云止犯六吉。濟縁記
意。雖欲作。當時迷忘。時通朝夕也。其中且
制清晨者。相從第二念且制清旦。故僧祇云
晨起六念也。實第二第五外四念通朝夕。是
以云通朝夕也。故飾宗記云。故使古來依僧
祇作念。彼文雖復唯第二念遣清旦作。準
義餘念縱清旦作。使有常準。施益其善。又
餘五念縱日暮作。但通一日其義不妨。且隨
第二相從清旦 實通朝夕。約餘念且如是
釋也。第二第五念必晨朝可作也。餘念相
從。此雖可作朝或忘等縁通夕也云云又義
云。六念倶皆必晨朝可作。故云晨朝不作止
犯六吉也。濟縁記文。六念且制清晨者。常
六念晨朝可作之。餘接心觀念等通朝夕故。
云實通朝夕。餘*接心觀念等攝六念故。是
以。正源記云。常途六念且據晨朝。攝心觀
念實通朝夕 付之。不明六念必局朝。餘
念通朝夕。自本異物也。對何云旦。又云實
哉。故知。於六念云旦。云實歟。又簡正意存別
義。即彼記云。外難云。如朝忘未作六念之
法。至晩方憶。爲更誦。必爲不用作。嘉曲
云。須更作六念。但故第二云。我已食僧食。
或云已食。一切臨時。大徳云。若故意朝來
不作。即已結犯了。或是迷心。聖開無過。何
須更作。準期道理。上解者非
記。古記云防二十七罪云云會正云。第一念
防三罪。不作吉。不知布薩日吉。俗問不知
吉。第二念防三罪。不作吉。背前向後提。背
後向前吉。第三防四罪。不作吉。不依夏坐
吉。不依夏受利。滿五夷。不滿蘭。第四念防
八罪。不作吉。衣犯長提。減量吉。鉢不具吉。
衣不具吉。衣不受吉。長鉢堤。第五念防六
罪。不作吉。破僧蘭。違屏諫提。違僧諫殘。
別衆食提。有縁不白入吉。第六念防三罪。
不作吉。違衆吉。蘭若受女人送食提舍尼。上
二十七罪也取意簡正六念結犯。依法寶總
有二十六罪。十六吉。五提。二蘭。一殘。一夷。
一提舍尼也
記。注又印行六念云云云唐戒朝副六念摺
之。今指之。天印板開六念。故云印行也 
澡鑵盂□云音
鉢盂器
記。先誦經論云云謂且誦經論。後誦律者也
未可。亦得
記。據論爲制在律歸聽云云問。斧實可然。
針六物中入之。如云三衣鉢坐具針筒。爾
者如何哉 答。律六物中。針筒出不出不同
也。是以出制物。六物時。二衣篇中。入水
袋不入針筒。故且約此邊。一往云在津歸聽

鈔。勘問知非賊住云云鈔批云。應問何時受
戒。若稱秋時者。即知外道。以佛法中唯有
三時故異外道俗人也
鈔。受戒已抄出與之云云鈔批云。如受戒
竟各六念等。是也 問。何時抄出可與之
哉 答
鈔。二明捨戒云云問。此捨戒者。捨已生戒
善哉 答。不爾。是以鈔批云。問。凡言捨戒。
若捨已生戒善爲因義邊。若捨無作戒體 
答。已生戒善爲因感果。必然不捨。但捨無
作戒體。本受要期一形無作任運相續。今心
厭捨。使無作不相續起名爲捨戒
記。七反降魔云云鈔批云。賓云。謂煩惱魔
也。由被逼煩惱故捨戒也。高云。爲煩惱逼七
反捨戒。乃是被魔降。何成峰魔。今亦可。約
七迴受戒名爲降魔也。又有傳曰。或比丘魔
女反來汚之。第七反時終厭了出家。故云爾
云云私云。第七反時。斷煩惱魔受具。幷
得阿羅漢。故云爾也
鈔。二爲來去無障云云簡正云。來去者。今
開捨戒不犯重。是去時無障。後時更欲出
家。不成邊罪之難。是來時無障也
鈔。尼有一義云云初爲不成波羅夷一義也 
問。此問之意。尼無重出家。何故開捨哉問
之。而爲答之。以二義成之。爾者二義共尼
可具之何云有一義哉 答。實問雖同開
尼捨戒。因捨戒言總示捨戒之由。雖然其
中。尼但具一義也爲言
鈔。令在俗無過不生譏醜過失云云簡正記
云。身雖是俗。戒體是尼。隨所作時不免犯
戒。又招譏過。今開捨戒。與俗女不別。所造
無愆。不生譏責等
鈔。注準義應得作下二衆云云簡正記云。今
者體既清淨心樂佛法。令與十戒。六法調身
意。依此修行
  師資相攝篇第九
上三
之三
亦依二師云云和上依止也
記。容相渉云云渉沙彌二師也。此合入受戒
篇中。日積業深行久徳固者。皆頼斯矣
鈔。互相敦遇云云會正記云。敦厚遇顧也
厚顧
鈔。比玄教陵遲慧風揜扇云云玄教即指師
資行也。又云。指教法也。即鈔批云。謂玄妙
教法 會正云。玄教。玄微教也。陵遲者。會
正云。陵遲。毛詩云。禮義陵遲。言不進益也
簡正云。陵遲者。即徐徐不進之貌也
鈔。俗懷悔慢云云簡正云。俗懷等者。侮輕也。
染俗情懷輕師慢教 無由師無卒誘之心。
資闕奉行之志
鈔。二彼相捨云云彼此義也。謂師資二人
也。欲令光道焉可得
鈔。授以安危之方云云俗云。四海安危時云
安。云危事也。今記釋安危即與樂。故可訓安

記。注孟子云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
之悦之猶解倒懸云云有云。孔子孟夏云。人
作此文。彼先王行非法惱民。當帝行如法
悦民意。委細述之處文也
鈔。此無正翻云云鈔批云。此方先無此類。不
知何翻。若如水火。彼此倶有。呼名雖異可
得對翻。今言力生正行者。此約義翻故也」
鈔。善見云無罪見罪等云云彼第六十六
云。
阿育王。在殿上。向東巡行。王見瞿陀沙彌。於
殿前威儀具足視地七尺○王作此念。沙彌
者。屈伸俯仰威義庠序。王見歡喜。沙彌説
偈曰。往昔因縁故。今生復歡喜。譬如欝盋
花。得水鮮開敷於是。王生慈悲。遣三臣喚
沙彌○即就王座。王以己所食與沙彌。即呪
願已食。王向沙彌言。供八分。沙彌答。善
哉。我當迴與師。王問沙彌。師是誰耶。答曰。
無罪見罪呵責。是名我師。王言。更與八分。
沙彌答曰。善哉。我當與阿闍梨。王復問言。
闍梨是誰。答曰。於善法中教授令知。見我
闍梨。王復答曰。善哉。我更與八分 齊批
云。八分者。八人食也。又四度與之。即三十
二人食也云云然見論但云八分。又見八人。
又第一度但與王食云。不云八分也。又義云。
八分者。指八合云八分歟。無罪見罪者。有
二點。一義頼圓
點云。無キヲ罪見訶責。訓之
也。此則鈔批簡正記等雖出此義。終破非也。
是以鈔批云。無罪見罪者。此明弟子雖依教
終行外望似若清淨無罪。而師細檢見其有
罪。故曰也。以其罪中強見罪故呵責也 簡
正云。所言無罪見罪者。玄云。無罪亦知有罪。
師能見之。即呵責也。淮南云。謂弟子身上
實有罪。但爲心麁不見。謂言無罪。其師能
向無罪身上。見其有罪。故云見罪也。此解不
正也 文點云。無罪訶責。訓之也。
此點符合記釋。即記云。無罪者。令無所犯
云云此意也
鈔。論傳云云云此善見論中語也。是以鈔批
云。論傳云者。檢善見論第七卷云。和上者。
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罪。是名和上
記。諸記並云見論云云以會正云論即見論
幷法顯傳 簡正云。論者見論第七云。和
上外國語。傳者釋法顯傳也。二文相假。故
合明之
記。疑是一文云云是記主別釋也。意云。論
傳云文。別有之歟云意也
鈔。相傳云和尚爲力生云云簡正云。相傳等
是雲律師解也
鈔。闍梨爲正行云云鈔批云。羯磨疏云。本
隨傳出訛略也
鈔。未見經論云云上力生正行翻名云不見
經論事也。糾正
記。獨出今文云云問。此學在我後釋。首律
師釋也。亦天台釋有之。何今記云獨出今
文哉 答。記家不御覽首疏故也。但天台釋
有之。何不御覽哉。追可勘也。尸迦羅越通論
○相向慕敬難從後。令疾知勝。對下○各異」
記。承上如斯云云云先祖相傳意也。即彼經
云。父存在時。教我六向拜。不知何意。今父
喪已。不敢於後違之
記。不以事禮云云無所表。以事云不可禮也」
記。彼此五心云云彼弟子。此師也。不得爲供
給自己故。度人唯圖力役。矜愛畏難待接。如
臣子之事君入。如怙於火致嚴。儒禮云。師者。
教人以道之稱
記。楊子云師者人之模範云云楊子法言曰。
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君半
居不義
記。不爲不多云云一義點云。不爲不カラ。又
點云。不爲不ルコトヲ。又點云不ルニカラ
多信哉
鈔。一樂靜云云鈔批云。謂弟子欲坐禪。陰
山等故曰樂靜也
鈔。守護住處云云鈔批云。如有一方伽藍無
智法比丘。要假此弟子住持。若去僧物即破
落損耗。今爲守護雖無依止。佛亦開也
記。下通未滿云云第六自有智行人。雖不滿
五夏。自初離依止也
鈔。十誦云若恐餓死云云彼文云。佛言。飢
餓時。可得日日見和尚處聽住。可日日來。若
不得來者。可至五日。若五日不得來者。布
薩時可來。若布薩時不得來。乃至二由旬
半。至自恣時應來見和尚
鈔。五分諸比丘云云彼十七十一丁云。諸比
丘。於稱意行道得道果處求依止。諸比丘。
不與便失道果。以是白佛。佛言。若是稱意
行道得果處。無人與作依止者。聽於彼衆
中上座前上座等心。生依止敬如師法而住
無人與依止
記。攝他損已惜道業故云云諸比丘。各勤修
道。不作依止師之由也。弟子縁離他方。不諳
教網
鈔。十誦云受戒多歳云云彼二十一九紙云。諸
比丘。五法成就。滿五歳不受依止。何等五。
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輕。四知重。五誦波羅
提木叉。學利廣説。復受戒多歳。不知五法。
盡壽依止住他 今文翻釋也。性戻癡慢非
貞正。次即惡於教相
記。初七共行謂師資互須云云問。師資互須
樣如何耶 答。簡正云。初令僧不作。二設作
弟子令僧不作非法。作令和尚不違逆。於僧
求除罪也。弟子既爾和上爲弟子亦然。下亦
皆相望説也。第二段中。等字等取本日治也。
第三段中。師病弟子躬自爲之。弟子病師當
自作亦爾。令和尚順從於僧
鈔。設作令如法不違逆云云上如何令順從
僧。令僧欲不令作治罰。此設作治罰不違背。
令僧欲令與解羯磨也。不可中止
鈔。四和尚不樂住處云云簡正云。寶云。謂和
上不欲在此伽藍。擬別界去。弟子須移等
鈔。若欲遊行者和尚應送云云弟子欲遊行。
和上應送之也
鈔。若老病應囑人云云今記意。明弟子憂念
云云謂弟子憂念師老病。屬付傍人令看視
之。今記如是 又有一義云。見文段隣次。
於弟子出立。和尚老病不能營之。故誂餘人
令營之。如是似可得意。雖然記釋聊相違

鈔。應教増戒増心増慧學問誦經云云簡正
云。玄云。準律。若比丘具足持波羅提木叉。成
就威儀。畏愼輕戒重。若金剛名増戒學。若比
丘能離諸惡。乃至得入第四禪。名増心學。若
比丘能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諦境。名増慧
學等 資持上一
云。増戒學者。出世正道増
上勝法。非謂漸制而言増也定慧亦
同文
同五六。明
諫勸可不
鈔。弟子不得麁語如教誡法云云如教誡法
絶句應作足不應作足
記。師兼父徳不許犯顏云云師云。俗中忠臣
諫惡君。猶不受諫。臣損顏色諫之。故犯我
顏色云犯顏也。於父設雖惡。損顏色不可
諫之。師又兼父徳。故不許犯顏也
鈔。出界一宿還云云鈔批云。出界一宿即
失下二法。迴來得請別人爲依止。若不出
界直請餘人則不成
鈔。八事量宜云云問。今明弟子別行法。何
引此文。又下引十誦當量行伴等文。又引僧
祇若弟子大施等文哉 答
鈔。知於布薩羯磨法事會座云云鈔批云。十
誦云。小比丘辭和上闍梨欲遊行。和上闍梨
應問。汝伴是説。即答伴名字。若是伴比丘不
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知説波羅提木
叉。不知會座者。和上應留。言會座法者。月
六齊日。謂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三十日。於此日無病比丘。應和
合一處説法。若外道來論義。比丘應如法難
詰降伏。莫嗔惡口。是名會座法
鈔。明相出時結罪云云簡正云。明相出時結
罪者。此處失依正也。若不應告當時即結。
不待明相 今記云。而故違之云云違師心
邊罪歟。不見失依止罪
鈔。不白師得取與半條線半食云云彼本文云
二十
若欲與他物時。應白師。師陰問與誰。若
言寡婦女婬女乃至不待戒比丘。應語。不應此
人等相習近乃至若欲取他物時。應白師。師應
問誰與。汝若言大童女乃至不持戒比丘與。
我應語。莫與此人等相習近。若言善持戒者。
語取 問。齊幾許得不白與取。半條侹半食。
是名不白與取 意云。與者。他與我物。取
者。他取我物也。二倶半條不白也 問。半
條線者。其分齊如何 答。有云。一管糸云一
條。其半云條也云云又義云。袈裟一條縫之
分糸云一條。其半云條也云云濟抄云。片糸
若半條也云云半食者。此又一義云。一粒半
云云又義云。一食分半也。此對上管也 
問。此取與物自物歟。將師物歟 答。會正
意。師弟同活共財人也云云有云。此會正義
不可爾。同活共則不用白也。故知。其義不
爾也。今意非師物。以我物與人。有人持物
與我。於此事明師白分齊也云云
鈔。爲紉一條線不白得罪云云此明作務分齊。
若袈裟一條其分齊糸鈔紉ヨル。不白之得罪。
不關上取與事爲言簡正云。此擧微少事。況
於大事須白也。得罪不應吉也
鈔。有剃髮師來云云鈔批云。檢祇云。若和上
闍梨入聚落。後剃髮人來。欲令剃髮者。應白
餘長老比丘。我欲剃髮。師後還應更白師 
時上座云長老歟。唐土立業取物。剃髮人
有之
鈔。此三衣鉢具云云問。此具指何物哉 答。
指座具也。彼僧祇二十八十八云。我一切所
有悉欲布施。師應語出家人。要須三衣鉢盂
尼師壇漉水嚢草履。弟子言。我除是外。一
切悉欲布施 準此坐具也
記。染衣事中所攝多事云云彼本文云。欲染
衣時應白。若浣時・縫時・煮染時。一一應白。
若不能者。但言我欲作染衣事。一白通可
記。古記並立通白法云云會正云。今欲一日
中。免不白者。晨起白言。大徳一心念。弟子某
甲。從今清旦所作一切如法事。白阿闍梨
鈔。廣具四紙餘文必須別抄依用云云
意。四紙受戒犍度文。別抄出可依用 會
正意。別抄者。教誡儀得意也。即會正記云。四
紙即三十一卷中。別如大師所出教誡儀亦
爲此也
鈔。先右脚入和尚房云云問。何必右脚先
入哉 答。會正意。吉祥 即彼記云。右脚
表吉祥 今記意。且出傍門左入時事
記云傍門左入以從順故也。隨本尊從内判
左右也。傍門左入時。隨門頬擧足。故先右
足入也爲言問長眠不
鈔。若浴和尚先洗脚云云會正云。先洗下順
陶家法也
記。謂藥餌之資云云餌者。時食也玉云。如至反。
食也。養也
記。古儒云云云論語文也。自省因茲言及聞
者三思
記。信下三句修三業云云有云。以三句可配
三業也云云此義聊難思歟。允師義云。但修
五行。自然離三業非許也。必句不可配歟。五
行亦如是云云動便違教。若不假師示導進
誘心神。又點云。不假師示導進誘心神。匠
成己益
鈔。律中開洗足等云云律三十四六紙云。新
受戒客比丘。須依止。不得先洗足。不得先
欲水。失當依止○當受依止時。迷悶倒地。
便得病。以此因縁白佛。佛言。聽容新受戒比
丘須依止。洗足先飮水。小停息已受依止 
不相諳委
鈔。日日犯盜云云付釋此文。記雖有異義多
分許。定義云。先爲兩釋。初自云須約私物。至
違教吉羅。正約盜犯釋之。付之。亦先約私物
不許。而簡僧物及私物通許也。私物者。依止
私物。而不許故。犯重盜也。必是僧物。十方同
分者。雖不依止僧物。預分非是盜爲言或師
通允等者。非別釋。但是對不許而同僧物也。
意云。若師作通允意。取之無罪。故結不依止
違教吉。不犯盜罪也。十誦違教吉者。指上
不依止得罪文歟。或可論家已下文約非重
夷釋之。即無簡僧私。不論許不評。論家且
加重約也。然望犯縁等。定此罪未必重夷爲言
已上付此記釋料簡也。簡正鈔批意。不同歟。
簡正云。日日犯盜者。如依止則自事離過。
今不依人常自壇用事過分。非法損壞僧物。
故犯盜也 鈔批云。景云。非謂直爾犯盜。
由不依止。無人教誡故失法受。受作僧臥具
損壞。就此結盜。不以不依止故直犯盜也。立
云。以不識教相。違犯戒行。是破戒人。不合受
僧利養事。同犯盜故
鈔。罪因不依止云云鈔批云。謂同前日日犯
盜也 簡正云。玄云。謂同前日盜重。謂
不依教。相非相損壞故
鈔。一出家闍梨所依得出家者云云準業疏
有六種。五種外加剃髮闍梨也。而鈔批云。一
出家闍梨者。即是剃髮師也。此今記釋大不
同也。簡正云。大徳云。此中合有剃髮闍梨。
即攝在出家闍梨内也。若依玄記云出家。出
家非剃頭髮。此二各別。故羯磨疏中。並六種
即有剃髮闍梨也各有文
其理
鈔。和尚者從受得戒者是和尚等者多己十
云云指依止闍梨云和尚等也。依止闍梨
十夏以上故。鈔批云。五依止闍梨者。此依
止闍梨要限十夏。與上四箇不問。上四五夏
即得也。和上等者。立謂。此是與和上年歳
同也。則不合同床座
鈔。阿闍梨等者多己五歳除依止云云鈔批
云。除依止者。謂依止替和上處。事同和上。
要多己十歳。不得同前四種闍梨。故曰除也。
不在等中未滿不名
鈔。雖從受誦未霑勝名云云簡正云。若據律
云未滿五夏。雖從彼習誦。未得沾於闍梨殊
勝之名也
鈔。此雖未滿得名何損云云簡正云。今師準
九夏和上。亦夏未滿。受戒呼爲和上。今此
雖未滿五夏。既依他誦習得名闍梨。復何妨
 問。若準九夏和上判之。以何夏爲未
滿哉 答。會正云。三界云云有傳云。和尚既
九夏。準之一夏可不足。爾者即限四夏也
爲言
鈔。又上四闍梨不得攝人而替依止和尚處
○若作師者更須請法云云意云。上四闍梨
既用五夏已上。或可有十夏人。若此等人欲
隨依止。更作法可爲所依爲言
記。前法已失故令更請云云問。前法者。指
何時請法哉 答。四種闍梨中。且指羯磨
授教闍梨也。受戒時既請。指彼時云前法。恐
疑前已請彼至今有請依止法。不成就故。釋
前法既失等也爲言有自謂有智慧者受人依

記。此彰師徳歸攝人心能感弟子云云今記
主意。此文本意爲顯師徳也。而弟子存此
五意。全依師之有徳故也。古記意。一向屬
師故斥也。又點云彰師徳歸攝人心能感
弟子
記。注古云此五約師非也 僧暉云。僧祇五
法者。局和上也。一愛念憐愍於下故。會正云。
五法者。此約師説。愛念憐愍於下。恭敬尊
重於上
鈔。四分諸比丘輒爾依止不能長益沙門道
云云鈔批云。謂師能教弟子。習學三藏
速證四果也 問。今鈔文新受戒比丘。選
擇依止取之云佛令選擇取依止故。而記
依止人不選擇新受戒比丘。行受依止 爾
者乍引同律文。鈔記釋相違如何 答。記如
鈔一徹得意。不選擇人受依止。可訓歟
記。婆先云云比丘名也。而本律三十三十三
云。
尊者和先云云今不同歟。聽餘人誘將弟子
去。聽作如是意誘去
鈔。二部律云云鈔批云。立明。僧尼二部律

記。故知二部律不係四中云云云係上四法
事也。不能如上觀察機縁
記。遠離三師各去是若千里云云三師即受
戒時和上羯磨教授三師也
記。今獨來在此本意欲學連遇國郡不安云云
此來本意有二。一云。隨此人欲連連修學故
雖學連。一云。本國不安遇諸難。故來此爲言 
又點云。欲學連遇國郡不安
記。問消息云云謂安眠否等也。爲弟子當用
法。故自歸賢者
記。當還向戸出云云出戸時却行向師出爲言
又義云。當還向戸出云云意云。出時次第却
行還。雖然出戸時立還向戸。雖向師後無苦
歟。僧像篇中出禮佛退出儀云。善見云。叉手
於頂上。却行絶不見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
 準之得意。後點一分有其謂歟
記。若出入行止當報云云此由可告云當報

記。得不得不應有恐意云云義理得意不得
意。不應恐爲言
鈔。應問和尚闍梨名字云云依止師弟子受
戒時。和尚闍梨誰問之也
鈔。彼遣使受依止云云此弟子遣使令受依
止。故斥之。次依止非法也。故記云遣與謂
師之率爾也
鈔。日別三時教三藏教法云云鈔批云。立明。
請教授儀式者。十人二十人。同時禮師已
互疏。一人説詞云。尊憶念。弟子某甲等。朝
請教誡。願尊指授。慈愍故一説師即廣示教
相竟。最後應語言。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縁
伴。精勤行道。謹愼莫放逸。弟子答言。頂戴
記。當教授云云以共誦共坐禪擬教授也
鈔。今聽講禪齊初學者並令依止云云聽講。
即講經聽聞之時。禪齊。坐禪中食時。於此等
時悉作教誡。故數成繁言。是故不行不誦也
爲言
鈔。毎歳春末受戒者多云云鈔批云。春末夏
初。兩京此時多有受戒
鈔。略同野馬云云簡正出二義。即彼記云。略
同野馬者。玄記引莊子云。隙塵謂之野馬。塵
在空虚。各各粉飛不可收攬。喩彼弟子雖請。
爲師未曾有一念心相接。略者少也。即少分
似同。謂塵埃終久亦聚一處。今且取縁飛之
時作喩。故云略同也。若依準。記云。蕃界
之中多其野馬遠近之處。百足二百等。遙望
絶多。若人近時並皆奔走更一住。此亦如然
 今記引天台言。引合此二事也
鈔。極而言之受同陽焔云云簡正云。寶云。
三春之日。陽氣上昇。遠瞻望時。由日水波之
類。其漉渇逼奔之。向前至彼。並無其水
鈔。五縁令如來正法沈沒云云敬・重・下意・供
養・依止也
鈔。不得以小事留弟子住云云鈔批云。謂
弟子欲向餘方學集勝業。不得爲小事留之
記。非今此服濫稱之者云云唐國則天后賜
紫服。令著僧也
鈔。出鄙拙言云云弟子如是。師令覺知之
也。五分二十七八紙云。若在白衣家説法。不
應亂語。若師出鄙拙之言。應令覺知
鈔。不者獲罪云云簡正云。不者獲罪者。犯
盜重也 鈔。大比丘從小比丘受依止云云
問。此大比丘者。指夏臘之大歟。將指年老
之大歟。如何 答。一義云。指俗年之大歟。
爾者可訓受シムヘシト依止大比丘者。俗年若而
自我身上座故。得一切供養。如小事大。唯除
禮足也 問。設俗年雖老大。夏數少。向自我
身上座。何除禮足哉 答。實如來難。追可勘
之。又一義云。大比丘者。指夏數大歟。此時
可訓受クト依止也 問。若爾者下座向上座。
何除禮足哉 答。此亦難思。可尋
記。謂不具上知有罪等四法也云云此義如
上謂。四法能知法。故二部律許但可啓問
爲言
鈔。大小行器云云會正云。行器謂五行所
成之器也
記。律列八箇五事總四十句云云律三十四
云。弟子不承事恭敬○我今呵責汝。汝莫
入我房。汝莫爲我作便○弟子有五事。應與
作責無慚無愧。不受教。作非威儀。不恭敬
○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惡人爲友。
好往婬女家。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
惡人爲友。好往婦女家。復有五事無慚無
愧。難與語。惡人爲友。好往大童子家。復有五
無慚無愧。難與語。惡人爲友。好往黄門
家。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惡人爲友。
好往式叉摩那沙彌尼精舍。復有五事無慚
無愧。難與語。惡人爲友好往看龜鼈。弟子有
此五事。和尚闍梨應與作呵責 此文有
七句無比丘尼。能能可尋本文也
  八箇五事作圖云
  第一五事  無慚
無愧
  第二五事 不受教作
非威儀
  第三五事 不恭敬
難與語
  第四五事 惡人
爲友
  第五五事 好往婬女
家婦女家
  第六五事 大童女家
黄門家
  第七五事 比丘尼精舍
式叉尼精舍
  第八五事 沙彌尼精舍
好往看龜鼈
鈔。難與語云云礪疏云。問。此難與語與前
不受教句。何異。答。難與語者。謂師教悔一向
拒。前不受教者。謂受師語已後則不如説
行。是以有別
鈔。好往看龜鼈云云簡正云。看龜鼈者。恐心
散亂廢修道業。故不許。玄云。若准増五文
云。不得往捕魚鼈人家。是惡律儀。致招譏
 會正云。龜鼈者。爾雅云。鼈三足能。龜
三足賁。疏釋云。鼈之三足者。名能。龜之三
足者。名賁也
鈔。師得重罪云云有云。五百問論云。師不
訶弟子罪。得何罪耶。答。得墮云云而今記
依本律竟。云律唯犯吉歟云云私云。五百問
論自本召吉云墮。爾者無相違歟
鈔。善戒經云不驅謫罰弟子云云會正云。具
云菩薩善戒經。有廣略二本。竝求那跋摩
譯。今引廣本第五卷
鈔。由此人不壞正法云云此人指屠兒。依此
屠兒不壞正法。又不墮惡道。若不攝弟子。
依師必作惡業。可墮惡趣也。鈔批云。立云。屠
兒不壞正法。不斷佛種。如擧堀摩殺于人。已
後見佛得道。畜惡弟子不教誡者。壞正法
輪。僧寶斷絶。死入惡道可知
鈔。凡所施爲受納衣食貪迷縱逸云云鈔批
云。慈云。約六情所縁。色聲香味等。縱放尋
遂也
説。兩言謂同死苦準經上句合云謂向於死
云云彼經云。年少比丘。入聚行乞。不知前
後次第。甚非法也。諸久比丘則教誡。彼教
不隨。以此事白佛乃至佛言。縁斯食轉向
於死。或同死苦。所言死者。謂捨戒還俗失
正法。律言。或同死苦者。謂犯正法。律不識
罪相。不知除罪故曰也取意私云。倶皆擧現
報也。捨戒犯戒喩死苦也 問。轉向於死・與
同死苦。差別如何耶 答。一義云。向死者。
未死之位。以喩捨戒還家不得斷頭罪也。同
死苦者。已死之位。以喩犯正法已得斷頭罪
故。一義云。向死者。已至死也。同死者。未死
位也
鈔。火從内發先自焚身云云鈔批云。濟云。
内起嗔心名爲火。發能燒自家功徳。故曰
先自焚身。今時縱嗔心。以害前人。即是
含血人先汚其口
鈔。又依訶辭進退云云簡正云。過重。重所
云汝遠去。過輕。輕責云不與汝語等
記。今易於下結不當異云云此解釋意。一
義云。鈔文初云轉向於死。後云謂同死苦。
是易下結也。雖然語不當異之間。今記準經。
上句合云謂向於死解釋也
鈔。宜停俗鄙懷云云簡正云。謂停却非法
杖罰鄙惡之懷
鈔。依出道情過云云簡正云。謂起慈悲心
依出離之道清其前過鈔批云。立云。謂依
教之道呵責。令其弟子清淨無非法之過。故
曰清過也
記。若不懷嗔安見訶責云云當時不懷嗔。不
能訶責也爲言
記。雖云世有何當見之云云世雖作訶責。何
今見此訶責法云心歟
鈔。我今訶責汝汝去云云簡正云。汝去者。
玄云。謂出僧作法界去鈔注由過極重云云
簡正云玄云不但犯重爲重。或雖犯輕。約他
惱所深故。名爲重也。次罪得在寺住
鈔。注依止師訶改云云云有傳云。律中和上
依止二師倶有五法。其中但第四異也。故
如此釋也云云容得參承入房
鈔。自三世佛教云云有云。自訓至云云
鈔。内無道分可承不思無徳攝他專行考楚
云云會正云。考捶。楚毒也
鈔。住一子地悲云云簡正云。住一子地悲者。
謂佛世尊視壞法者。如羅睺羅等無有異。是
一子地悲也。故心怜愍毀禁故現七治罰。令
息將來大苦
鈔。心無差降得行此罰云云問。此罰者。指
何哉 答。雖有異義。且一義云。指七九治法
云此罰也 問。若爾者。我等凡夫不得之
哉 答。是但且遮彼自同如來耳
記。如序所列云云問。見彼序第十
無此經題
目如何 答。實列名無之。而總廣指四百卷。
云如是等。故此言中自可攝之歟。加之。記斥
世云。如三百福罰是也
記。注舊約夷殘提吉等云云簡正云。犯四重
爲上過。退在衆外。不得共住中犯。折伏者。謂
犯殘也。謂本日治六夜等下犯。訶責者。謂數
犯下三篇訶責治也。黜勅律也
退也
鈔。於道退落必入阿鼻云云鈔批云。謂由打
僧故。自於道退落。後入阿鼻也
鈔。當教勅不作云云本文勅字也。有傳云。勅
字勅字異作也。即僧祇二十八 云。惡見邊見
諫不捨。作本羯磨。和尚阿闍梨。應爲弟子悔
謝諸人諸長老。此本惡今已捨。行隨順。凡夫
遇癡何能無過。此小兒晩學實有此過。從今
日當教勅更不復作。悦僧意已。求僧爲解
羯磨。共住弟子。依止弟子。僧作羯磨。不爲解
者。越毘尼罪。是名被羯磨惡邪見起
鈔。竟安居云云簡正云。竟安居者。一夏也
蒲沒反
サカフ
鈔。若彼治未相懺謝云云鈔批云。此明訶責
已來懺悔而供給使作
鈔。不應小事折伏云云細細小事不可折伏。
設雖折伏不可裸形。可留一衣也。十誦四十
十二紙云。時六群比丘。有大沙彌。隱所生
毛。少少違逆。師即剥衣裸身可差。人所不喜。
是白佛。佛言等 簡正引彼律云。因六群
有沙彌違逆。便剥衣裸形。人見不喜。故制。沙
彌折伏留一衣者。泥洹僧也
記。初辭好師云云雖好師不能數訓。爲彼弟
子簡擇好師。等是好師義也。鈔批云。問。其
師既知不能増長善法。何能更籌量前人。答。
上言不能増長善法者。非謂師都無所知。但
解經論不閑律藏故。不能畜門徒中
記。若下二明諫爭云云有云。此爭字不審也。
事字歟。可尋之。遏於葛反
ヲソフ
記。彼律正作婦女字云云現流布唐本云。若
言喚彼女來
鈔。喚汝來云云汝字和本作女
記。令晩進白首面墻云云令初心者。至白髮
如面牆令無知也
鈔。令餘比丘爲將順故云云以餘比丘爲強
縁。師令早受謝也。據初雖有過。弟子諫喩有
可從遂。並須經理。有疑惡見
鈔。若師受諫者言子子汝須卑語我云云
諫師語弟子言也。指弟子云子子。又義云。弟
子非一人。故云子子也
鈔。汝若諫我我則是汝汝則是我云云此師
諫弟子。向弟子云樣。汝若諫我。我則是汝諫
人。是師義故。師可諫汝。今返汝諫我。是逆義
也云也。故弟子去也。鈔批云。立明。汝既呵
責。我應是汝弟子。汝應是我師
鈔。依前二師方便而去云云鈔批云。謂如前
若和上不受語者。應捨遠去。若依止師。當
持衣盂出界一宿還等 但可捨去。相依仍

鈔。無徳更依止他以依得戒云云記。若論依
止但有請法云云簡正云。依止有三不同者
 問。三種爲律文有。爲是義加 答。有兩解。
初依慈和云。律文但有諸法。下二約義而生
也。今難云。夫請依止本爲相依。既許依住。
即有教誡。若無下二。用請何爲。次搜玄云。律
文雖闕下二。既有請法。便含餘二
記。作擧云云上四羯磨也。作擧即三擧也
記。舊云三擧失下二云云搜玄記云。三擧失
下二。若被呵責等四及別住等法。則失第
三教誡白事一法義苑云。三擧則失下二。
得請教授也 増暉同之。會正云。被僧治
罰者。此約訶責等四則失下法。若三擧失下
二法 欲令師僧教誡弟子。順從於僧疾
疾爲解。開無隨順罪
記。注不同隨擧彼局惡見云云暗破古記也。
増暉云。開者隨罪人者。若餘人者即成隨擧
 會正云。欲下釋所以。隨順罪即隨擧
提。餘人則有。師獨開之 簡正云。隨順罪
者。謂弟子被僧治。若餘人者即犯順提。又鈔
批曰。謂弟子被僧治。餘人者犯隨順之提。以
二師教誡與語開。無隨順罪也問。七治中。
惡見因惡見擧之。隨擧比丘同之。何有提吉
不同哉 答。隨擧局惡見。犯提七治中。惡見
兼倒説四事見僧
綱篇
故吉也
鈔。但生請法相依云云謂請教授及相依住
法意生也。簡正云。但生請法者。語似。雖會應
云但生請教授法
記。師徒決意出界心隔云云鈔批云。又依止
及衣夏四句料簡。一心隔宿不隔。失依止不
失衣夏。二宿隔心不隔。三種之中夏不失。
謂逢難故也。依止亦不失。即如善見弟子隨
量行。爲師持衣。値人説法。弟子貪聞法故。無
離依止罪。而師失衣是也。三倶隔失。四倶不
隔可知
記。若論隔宿不問決與不決三法倶失云云
鈔文雖表律中。二師三法倶失者。言總意別。
依止事也
鈔。四分云多種一死云云簡正云。一死者和
上。死三法倶失。二遠去者。二人互去失下二
法。三休道者。二人互休失三法。四犯重者。二
人互犯下二法。五師得呵責失下一法。六
入戒場上者。二人互入。謂是失界失下二法。
七滿五夏准弟子失二法。八見本和上者。謂
弟子在界内。先依止別人和尚。外來還本寺
住。弟子既見即失下二法。九還來和上目下
住者。謂和上捨畜衆法。弟子遂別請依止師。
今時和上却仍舊畜衆。弟子來目下住。故失
下二也
記。餘七種即云受戒犍度云云問。受戒犍度
八箇五句中。總有九種 何云餘七哉 答。
上犯重訶責之外。所殘七種 受戒犍度
爲言非謂局七種。彼受戒犍度有九種也
記。注不與依止云云犯重人事也。又義云。依
止師捨畜衆法。故失也
記。五入戒場上云云作決定離意也。故約捨
畜法
記。注若過五歳云云此滿五歳比丘也
記。注五和上闍梨休道云云問。初四句皆通。
其中第三休道・第五和尚闍梨休道。同異如
何耶 答。此時第三休道。弟子休道歟。若爾
者。第三弟子休道得意。次下五事第五出。出
弟子休道。又此時三與五。其物同如何可得
意哉 答。此時又第三師休道。第五弟子休
道也。既下文云。通上六師資。故今爲作句。且
互相望如是釋也。下和上命終・弟子命終。准
此可得意也
記。第二第六必約經宿云云礪疏意。入戒場
不待明相。即失依止 即鈔批云。礪云。不
待經明相。入時即失。所以爾者。謂既是別行
法處。年少無知容爲他所誤。入時即失。不待
經宿。不同界外非別行法處。故經宿方失。可
 此今記不同歟
記。問訶責約教明言不失云云問意。約教云
失依止。而唯局第七。得意故第五訶責約教。
而律文訶責云不失依止。義約時唯失諸教
一。故雖列今失法中。不失餘二。故云言不
失也。答中云上準奪行者。約奪行邊。第五列
之故不云約教爲言亦即是教者。此釋意也。
亦可云約教爲言但非正意。故不出約教失
依止中歟
記。注古云死與休道三法倶失云云會正云。
死與休道三法倶失。訶責失下一。餘並失下
  本云
  于時貞和二年五月四日。於唐招提寺東
  二室記此卷竟。夫三時運轉。佛法及陵遲。
  四大違反。身心疲病痾誠露命雖難期。聊
  丹誠顯白紙。乞願三寶垂加護。令成辨所
  願。祖師施哀憐。令成遂私鈔而已
 遍學行沙門照遠通二十四別二十二
俗歳四十五
 



資行鈔事鈔上四之分本也。自説
戒篇至夏閏延促科也
上四
之一
説戒正儀云云問。此篇來意如何耶 
答。鈔批云。上明師資義。立教授之法已彰。復
須託教護持明識戒相。半月宣唱警策身心。
奬勵時衆應其業。故此篇來也 哀云。問。
此篇來意如何。答。順律文犍度次第也。云受
戒次説戒犍度也。今次第又如是。但次第
上師資篇。本律受戒犍度。其旨師資篇記
記。戒即本受法體云云一義點云。戒本受
法體・量・等シト塵沙。説戒者。説法之相故。又
一義云。戒即本受法體量。等シト塵沙云云
説戒・本受體。戒相説顯。故云爾也。但此義上
下文字不對。故前義勝歟。蹊徑篇聚記云。
小路也
記。然恐物情云云然恐已下釋説字也。會正
云。説以能誦爲名。戒乃所持之本。正則離諸
非法。儀乃用規摸コトコトク
ツイニ
記。庶使因言省已治行日新云云問。言者如
何 答。言指説戒。下云一言。以同之。雖廣略
兩殊僧別三位
記。搜駮。上サグリ
トル
アキラム
ノゾク
鈔。布薩此云
淨住云云簡正記云。外難曰。標篇曰説戒。下
注云布薩。其意云何。答。大意爲破古也。古
云。布薩與説戒分別。謂説戒防未起非。布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