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梵網經開題 (No. 2246_ 空海撰 ) in Vol. 62

[First] [Prev] 1 2 3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46

梵網經開題
梵網經盧舍那佛説菩薩心地品
今演此蘇多覽略有四意。所謂大三法羯。
大説聽二能人。三本標示。法則能詮教。羯則
事業威儀。説聽二能人者。若夫道之本無始
無終。教之源無造無作。亙三世而不變。遍
六塵而常恒。然猶無示者則目前不見。無
説者則心中不知。洎于雙圓性海常談四
曼自性。重如月殿恒説三密自樂。人法法爾
興廢何時。機根絶絶正像何別。於焉妄風鼓
心水而波涛洶涌。業霧弊惠日而陰雲靉靆。
生住夢虎呑有有於著愛。異滅毒龍吸我我
於無知。六塵盜賊横識都而劫奪。五陰惡
人。逸身城而暴掠。心王天子無力弔罪。心
數相將無由殺伐。遂使身斬馬頭之劍。體
摧牛頭之戟。熱&T055114;之獄石燐無出。寒水之苦
芥盡何免。臨川見火得食咽塞。服大車於
千里喫杖忽斃。駄重負於萬里蹶坂致殞。
況復四種輪王三界諸天。身纒生死之縛。心
溺愛欲之河。貴者恐怖賎者飢寒。六趣夢苦
夢中極苦。四生妄憂妄裏至辛。於是大覺聖
君策慈騎以赴四魔夷。大智賢臣脂慈車
以馳六道狄。斑嚴令於五乘駈四生於一
如。爾乃巨猾狂兒面縛歸命大乘。首&MT00619;
類改性稽顙三身。斷其三毒之源同封一
如之邦。諸教之興蓋爲此乎
今此經則遍照如來御蓮臺而無爲。千百釋
迦攝樹下而誘接。心地幽深無人起予。體
性玄奧無由扣寂。十地薩埵不昇其堂。二
乘凡類誰敢鑚仰。蛇知蛇足智能知智。故
釋尊疑問淨滿啓沃。四十心地爛然有第。十
藏戒品燈爲開悟。於是一道一如之理人天
知還。十重八輕之誡龍鬼悉仰。千葉之都忽
因惠光。百億之營乍焉佛子。知過必改迷
途修復。前醉已醉後毒誰甞。斯乃遊證之平
路還寂之大道。唯佛與佛之談只在此經。説
聽之興蓋如此乎
次三者。三昧耶曼荼羅身。則本性標示者也。
今所名梵網是也。據具梵名。曰brhmatr@iprabha
tra@mrucanabuddh@abhasabodhisatv@acittap@rdhivi
parivartta。翻漢曰梵網經盧舍那佛説菩薩
心地品。且就漢名釋之。初梵則具曰沒羅
賀摩。此人名。所謂梵天王。網則所持標示。則
此天三昧耶身。經者貫線。經此綸。攝持義。即
是此天法曼荼羅身。盧舍那佛者。具云毘盧
舍那。唐云光明遍照廣博眼等。即此天根本
體性身。是則名大曼荼羅身。説者梵云婆娑。
婆娑即開霧指月之言。四種曼荼六塵境界
普通説聽。菩薩具曰&T002016;地薩怛縛。勇猛心
知不捨離得名。心地則依持集起能生能攝
爲義。心之地。心即地。地與心。具三義。心即
地此中最。品者衆多類別彼此不異之義。或
云。梵網喩盧舍那人心地法等。是則古徳之
謂也。今意者。一切經法皆是一一佛菩薩等三
摩地法曼荼羅身也。此經梵本有十萬頌。所
翻三百卷。是則金剛頂瑜伽經十萬頌是。故
大廣智三藏説。梵網經者是金剛頂淺略之分
云云准大日經一切經必具二種義。謂淺略
深秘。淺略則以多名句顯其義。深秘一一字
字具無量義。又字相則顯字義則秘。古云。
因梵王幢爲喩説此經云云斯乃淺略義。
今謂梵王清淨義。天者自然光明潔清淨義。
王者自在決斷能攝所歸義。是則清淨本覺
心王之名。斯三摩地本意。爲令衆生淨
一切塵垢差別。還歸本來清淨一如故。從
始迄終一一章段。歎一道清淨教棄差妄
即有以也。漢翻名略釋了
次就梵字釋之。此經題目初brhma一字是則經
之體也。何者此字四字合成。本體ba字。生
加則字用點。第二字ra字聲中有根本a
即本不生義。ba水輪種子。則一切諸法言説
不可得義。水能淨一切塵垢除一切熱惱
生長一切物。須彌大地水輪所持。戒亦如
是。淨三業雜穢除身心熱惱生長一切功
徳莫過於戒。戒有二種。一毘奈耶即調伏
義。二尸羅則清淨義。一道清淨之心。本住一
如不見彼此。離生死熱惱清涼寂靜。斯乃
尸羅之義。觀此本寂願求證得斷一切惡。
是調伏義。上卷所説四十心地則攝善饒益
二種之戒。是則尸羅也。下卷所説十無盡藏
四十八輕則攝律義戒。修此律儀息一切
惡。即無身心熱惱亦是有清涼義。是三種
戒則事業威儀。即羯磨曼荼羅身
復次ba字是大日尊法智印。ha字則普賢尊
法智印。ra字是金剛薩埵法智印。ma則大勤
勇法智印。即是法應化等流四種法身只具
此一字。復次本體ba字是一切諸法語言道
斷之理。ha即是本來清淨心。ma字則等虚空
大空理。ra字諸法塵垢義。塵垢則無明煩惱
等。一切無明煩惱入大空三昧則都無所
有。一切塵垢即爲財。仁王所説。菩薩未成
佛菩提爲煩惱。已成佛時煩惱爲菩提。又
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等亦此也。若有善
男善女。若得此意。端身正念觀此三摩地。
即以無行而行。不證四十位地竪横現。猶
如梵王網一一節目終不離網。心地亦復
如是。一一心地皆是我心。離心更無法。故
馬鳴體統云。法者衆生心。此心有二種義。一
眞如門二生滅門。若約眞如門無五十地位
階級優劣雜亂之位。約生滅門有五十義
二地差別云云今此經四十位地亦如是也。
若約體性本覺皆是萬徳法身之別。若據因
縁修行即是行者向上入證之位。横表一味
平等之理。竪表差別階級之義。不縱不横則
行者正觀中道之心 復次四十位地義以
ba字攝盡。十重八輕戒以ra盡。何者四
十心地離言中道以爲宗體。十重八輕則塵
垢染法。一切塵染入大空門即無塵染。爲
表此義加ma字點復次本清則心王體性。
塵垢即心數本名。三毒五逆皆是佛之密號
名字。若能得此意則不著染淨不驚善
惡。作五逆而忽入眞如。起大欲而乍得法
身。任文取義之人所謂佛之敵。亦此意也。
法門義深。宜諸學者莫著文傷義
字三字合成。本體賀字因縁義不可得義。莽
字我義。等三阿字ma聲中有阿故。如來説法
爲令衆生離妄計我證無我大我。捨邪因
果入本性大空故。第二有賀字莽字。行者
若能入中觀。得無我大我。大我則毘盧遮
那之別名。於自心鏡中觀眞言大我。如是
釋義即是深秘義。若能廣釋則歴劫難盡。
如一字義者。自餘字等亦復如是。漢翻兩
軸童壽三藏後秦姚興弘始年中。與弟子僧
道融等。變胡作漢。當時三百餘人同受菩
薩戒。翻傳之興亦如此
經爾時釋迦牟尼佛已下。此經是於廣經中。
略出一品故無通序。古徳釋經必分三段。
是則淺略之意。今意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
是諸尊法曼荼羅身。法然而有無人造作。佛
眼能觀此法本有名字章句爲人而説。不
加一字不減一字。何況菩薩聲聞誰敢増
減。因縁結集則學彼本有不得自由。故不
用彼義。此心地一品兩軸有一百一十心
地。四十心地上卷所成。七十則下卷所説。如
是心地則是法門。能觀此心法還入法界
宮故。門者能入所入之別。能入則智所入則
理。理智雖二名體性是一。決斷簡擇名智不
亂攝持曰理。以色攝心心則所攝。以心攝
色心則能攝。色心名別並是一體。一體與法
亦有三義。三大與名是也。三大者體大相
大用大。眞如門三大無有定相互相具二
故。三以生滅自門三大名。各有其相自性
差別故。是三大法具三十二法門眷屬。加攝
大體性五大則三十七。是則三十七佛。所
謂三十七尊者五佛四母十六三昧四攝八
供是也。大日不動寶生彌陀天鼓是名五智。
金寶法業名四母。薩王乃至牙拳十六三昧。
嬉鬘等八天女名供養。鉤索等名四攝。如
是一一佛各各則塵數眷屬。是則諸佛之萬
徳也。衆生之三密。故法華稱諸佛智慧甚深
無量。大日歎無盡莊嚴。此經所談時盧舍
那佛現虚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
示諸大衆者即是也。言虚空者。理法身。光
者智法身。體者二種法佛身。性者不改義。
本原者無始。成佛者本始兩覺。言一切衆
生皆悉具足此兩覺三昧。三昧者具言三昧
耶。應曰等持。誓願三寶等義。具入我我入
之義。三十七尊塵數諸佛。互相渉入。猶如
光燈帝網。故曰等持珠網。光明本體除暗遍
明故名大日佛住寶處三昧。能寂能仁故。釋
迦自然無礙照見此理故名玄通華光王。如
是心王具大自在力故名摩醯首羅。如是
法佛則等虚空而無際故天。離塵染而潔
白故梵。如是百十乃至塵刹身名。佛與衆
生無有優劣。爲示此理早令還歸證得。
諸佛出世慇懃開示。法華開示悟入之因縁
亦此意也。即作頌曰
    歸命發起堅信法 捨戒忍進禪惠名
    願證喜頂十種號 皆是我等法身聲
    堅法忍中十長養 慈悲喜捨四無量
    施語利同四攝等 定惠甚深無比境
    堅修忍中十金剛 信無向達宜不退
    大宗無相惠不壞 如是法門得無事
    平等善惠光明地 示炎慧照華滿足
    佛乳華嚴入法界 精懃修行證十力
    十重戒品除惡業 四十八輕離染塵
    洗心修體觀道理 不經劫數悟法身
此是五頌總攝此經及一切經所説三藏法
教。若能歸此即爲誦持三藏云云
梵網經開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 2 3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