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蓮華胎藏界儀軌解釋 (No. 2231_ 眞興集 ) in Vol. 61

[First] [Prev]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31
蓮華胎藏界儀軌解釋卷上青龍
寺本
                釋眞興集 
茲界深廣幽致難議。若不意略。那知
祕義。是以纔迴愚情之短慮輒尋聖旨之素
。唯願三寶令一眞而已。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
幢標幟普通眞言藏成就瑜伽卷上
    歸命大日佛及經 金剛薩埵儀軌師
    我釋祕密深奧義 願垂加被理解
斯文三門分別。一顯起意。二釋題目
三明本文。第一顯起意者。夫法界平等猶
味雨。隨禀器淺深門差。今此本經。大日
如來爲頓悟補機根性。開祕密門
行者。即身成佛教理行果。青龍阿闍梨深搜
經旨。製此儀軌眞言者。妙絶古今。起意
斯歟問。若爲頓悟補機菩薩此經者。如何經
愚劣人總持門耶。答。彼談
。能雖持覺了八萬法藏。造作重五
之人。入此法門即滅彼罪頓證佛果。今梁
大菩薩
故不相違
第二釋題目者。大謂簡別。簡別小故。大
七義法大性等如
攝論等説
毘盧遮那翻云日也。即
非喩假爲喩也。言成佛者圓滿覺義。神
變加持謂如來神力所加持故。示現種種未
曾有事。猶如幻師。以呪術力萬草
希有事故云神變加持經也。經者如常。
蓮花胎藏者。明法體也。以喩顯法以名顯
體。譬如蓮花華實鬢蘂一時具足。衆所
樂。此法界體亦復如是。内證實體普門
現花葉鬢蘂一切具足。爲衆願樂。如彼蓮花
此中恒沙萬徳縁出生。如母産子。
故以爲喩。名蓮花胎藏也。菩提幢標幟者。
所期佛果名爲菩提。所修印明名幢標幟
世精舎建幢爲標。若人遥見知道場
行者亦爾。持誦祕密印契眞言法幢標幟。智
人見之即知此人有大菩提法界道場。故喩
名也。普通眞言臧者。簡三藏攝。今此法
門於三藏中素怛纜攝。其經藏中有顯有
密。此是密故云眞言藏六度經中名
醍醐味
此中普
諸尊印明。故云普通。密顯阿字通一切
也。成就瑜伽者。標法功能其名號。發
心修行菩提涅槃四種之門。總名瑜伽。言
者。是相應義。因果圓滿故名成就。始終
相應故名瑜伽
第三明本文
軌云。稽首毘盧解云。新羅不思議釋供養
法五品云。初一品是序分。次三品是正宗。後
一品是流通云云今依彼釋。此最初有十頌
二十行。即當經初序分具言行學處品。經中
四十一頌半八十三行。疏云。就序分中
初有二頌。歸敬信序今軌有一頌半
文與經同也
次然初以
下。精勤修行序。初中有四。初二句敬主歡
徳門。次二句依經所現門。次二句成法得益
門。次二句契本結説門軌無
二句
昆盧遮那唐言
上。開敷淨限者。開悟妙理也。我者文殊
也。供養者理事供養也。所資者本尊也。儀軌
者印眞言也。次第者禮拜發遣也。如彼者指
佛也。本心者本不生理也。次欲於此生等
八頌半十七行。是精勤修行序也。疏分爲
。今軌文中唯有第六。餘四闕也。初四頌八
行當第三勤行制戒門。淨菩提心者即眞言
也。次親於尊所等四頌半九行。當第六一生
成佛門。明法者眞言也。智者蒙師等者。結
後也。妙山以下表行者所依處也。妙山
者名山也。輔峯者。大山懷裏之峯可居安穩
也。半巖間者。百壁之中有穴可居也。芰者
菱角也。荷者蓮葉也經川者常流水不
也。洲者水中可居也。岸者河側也。乳木者桑
等也。吉祥草者黄茅也。練若者有三。一
達磨是菩提場也。二檀陀伽是無穢草也。三
摩登伽是無諠動處也。今約第三也。悲愍
等者。明畫曼荼羅之本意也。具淨慧力者。
息除妄想之所以也。妄想休息如大虚
。八風不動故云力堪已上序分。經有
。其義繁廣。今依
軌文
釋如
軌云。是夜放逸 解云。此下當經第二増
益守護清淨行品正宗分
之初
經文九方便前有
頌半九行。軌文有一頌二行。疏分爲二。初
總後別今略
軌文初一頌在總中。後一頓在
別中但文
載也
是夜者。受法以前生死長夜也。放
逸者隨煩惱也。五輪者身五支也
軌云。歸命十方 解云。別釋中有十五眞
。即是十五門也。皆有偈頌眞言云云謂始
自作禮方便于無堪忍明。言十五也。今
解。作禮以下乃至發遣總爲四章。一者修
因得果章九方便至
無堪忍明
二者供養作佛章驚發地神
百光
遍照
三者持法得利章遍智印至
普世明妃
四者作業迴向
如是上首至
利諸有情
第一修因得果者。初九方便及
無堪忍。經名増益守護清淨行品。疏云。隨
修性理清淨行身言守護。修必得
果言増益云云意云。明修行者修因得果
此品也。此中有二。初九方便明修因。後
六眞言明得果也 問。修因之中何須
方便 答。略有二義。一云。欲中胎九
果。爲其相方便有九 問。何故
中胎必有九尊 答。有情根性本有九品
所斷惑業亦有九品上三。中
三。下三
凡成聖斷
理。爲此義果有九品凡位九品竪而可
之。果位九品
横而可
 問。果位九品云何應知 答。大日尊
是法界性智。爲上上品。寶幢佛是大圓鏡
智。爲上中品。花王佛是平等性智。爲上下
。仁勝佛是妙觀察智。爲中上品。鼓音佛
是成所作智。爲中中品。普賢是布施門。爲
中下品。文殊是愛語門。爲下上品。觀音是
利行門。爲下中品。彌勒是。同事門。爲下下
。約用差別分爲九品。非其體實有
也。二云。凡修瑜伽總有五位。一資糧
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究竟
位。於此五位菩薩地。更有二説。一者以
十三住此五中攝但除初種姓地
瑜伽説
二者或以
此五中攝。一種姓地凡夫位
二勝解行地

三淨勝意樂地初地四行正行地二地乃至
第七地
決定地第八地六決定行地第九地七到究竟地
第十及
佛地
先十三住文廣大故。且不之。就
七地五位。資加二位在於地前勝解
行地初種姓地
是凡夫故
通修二位在於地上淨勝意
樂等五地中。其究竟位在於佛果到究竟地
之上位也。其勝解行地更有八位。一十信
位。二十住位。三十行位。四十迴向位已上資
糧道也
五煗位。六頂位。七忍位。八世第一法位十迴
向中
第十法界無量廻向中分爲
此四位。名加行道也。
此八位加最初
發心之位合爲九位。然此九位。長途菩薩歴
劫修行之分齊也。今眞言者如神通人疾有
所到。一生成佛故廢分位一念觀。名
方便密示九位
作禮方便。者。顯第一最初發心位。謂有
種姓人始遇佛等善友之縁。聞淨法界等流
正法。創發無上菩提心發菩提心有四因縁
金剛界私記出
此有二類。若漸悟者。如鷲子等法花會
中發趣向心。若頓悟者。如八世界塵數衆生
壽量品心解心。眞言門人如後類也。
此時未初僧祇劫。更經多劫初信心
今言作禮。初歸三寶發心之義。猶如世人
向佛等合掌禮拜名爲發心。言方便者。
學有則曰方。隨法宜修曰便。四方便
中進趣方便也四方便如
瑜伽
是即因名也。言
梵語
疏云。衆生所重命爲最珍。用
寶藏獻三寶。故云歸命云云今所歸命
二。初總歸命三寶。後別歸命所宗
次文明三業禮也。眞言者實相智也下皆
次出罪方便者。顯第二十信位信。精進。念。
定。慧。不退。
戒。願。護
法。迴向
謂初劫之始。十住最初發心住中開
出十信。初心難發故分爲此中有問答
金剛界
初遇縁發心以後。多劫修行到於此位。至
此位時。淨心始起。深信四諦三寶衆善。懺
悔前罪。不後惡。故名信心。故唯識云。云
何爲信。於四諦三寶最善深忍樂欲
心淨爲性。對治不信善爲云云
淨心治不信。密名出罪。今此位中有
種心。信解既深。是故發露三業衆罪。由
瞋癡業感報。於三寶等曾不敬養。由
此生死流轉無期。今對三寶悉皆懺悔。如
最勝言。巳作重罪皆消滅。未來之惡更不
作也
次歸依方便者。顯第三十住位發心。治地。修
行。生貴。具方
便。正心。不退。童
眞。法王子。潅頂
此位時修十住行。見佛法
菩提心。安住不退故名十住。依有漏
。八相成道。渇仰無漏一體三寶。密名
。故華嚴云。或處爲衆生竟菩薩行。或
復現初生出家行學道。或現成正覺。或現
入泥洹云云南無者是度我義。法身等三
皆悟生死本不生理。故云常身。正法能含
恒沙功徳故名爲藏。大心衆者菩薩業也。
三句明三寶。末句結上也 問。先已發心。
何故此初名發心住 答。十度發心無
過失。最初猶淺。此位漸深。十地之中十種發
心展轉轉深。故無妨難 問。第一作禮既
三寶。今此亦爾。先後何殊 答。先是恭敬
之義。今是隨從之義。譬如凡人見高貴人
先以尊重。次以歸伏。故先後別也
次施身方便者。顯第四十行位歡喜。饒益。
違。無
屈。離癡。善見。無著。
難得。善法。眞實
謂入此位時。修十行觀
財命等。無自他相眞實觀。故名十行
捨身等故。密名施身。疏云。此眞言門能令
知我身佛身等無差別。故名施身云云
諸垢者。惑業苦等。大海水滴。刹土微麈。
其數。無始以來所受三業其數難量。
今以奉獻一切諸佛也 問。以身命等
與他人。雖損惱後善因。今此施身唯
是觀行。無其實事。有何利益 答。一云。諸
法唯心。不心外。心作此行。法自成就。若
我心中正作此觀。設佛現前割取肝膽。有
何所惜。是其意也。一云。今言施者是委付
義。用無始來無所依身付佛界。密名

次發菩提心方便者。顯第五十迴向位救護
衆生。
不壞。等一切佛。至一切處。無盡功徳。隨順諸善
根。等隨順衆生。眞實。無著無縛解脱。等法界無量
此位時。觀察行願迴向三種一大悲。二大
智。三涅槃
理不住。大悲救大悲行不有。直趣
菩提大智相不住。達事照涅槃故名
。常見諸佛廣興供養二利行。密名
最初發心及十住初心
其義甚殊。不
疏云。我身佛身既
別。佛菩提智同我智。令此法發菩
。菩提心者白性清淨自覺心也。心者中實
義也云云勝願寶者即菩提心。如法花云。衣
裏繋寶珠。即是密令發菩提心義也。生苦等
者。凡苦有八。生老病死爲四。五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盛陰苦。故
生等。言無知者即是無明。亦名癡也。
無明故起善惡業好醜報。名所害身
救攝者拔苦與樂。言歸依者斷惡修
善。言解脱者令涅槃。言含識者有情
名也。一身之中藏八種識名爲有情。故言
含識已上資糧位了。此位之中多住
菩薩行。少分住内也
次隨喜方便者。顯第六煗位。謂十迴向中
第十等法界無量迴向中。更開出四善根位
加行道。其最初位名爲煗也。唯識等云。
初獲無漏道火前相故名煗位云云此位
時。初歡喜地。無漏慧日明相現前。自以忻
悦。是故亦能隨喜佛等所有福業。先聖福業。
我所希望。今始獲得無漏前相故致隨喜
譬如貧人欲富者所有福徳。若有方便
而得少分。其心感悦隨喜彼幅。此亦如是。
此煗位密名隨喜。疏云。自無嫉智令
瞋嫉實智。故言隨喜云云正遍知者
十號之中第三名也。大海衆者大菩薩也。巧
方便者。此有二種。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
便善巧也。及佛子者聲聞等也。群生者即衆
生也。福業等者等取智業。且六度中。前三
福。後一爲智。勤定通二。菩薩所修二
利諸行。相分福智其義繁多。順從忻悦名
隨喜
次勸請方便者。顯第七頂位也。謂此位中
尋思智所取無。已最極故名爲頂。此
位菩薩推求諸法名字義理。自性差別。假有
實無。以推求義密名勸請。尋思推求諸
法名等唯是假立。今名勸請佛轉法輪。疏
云。眞智大悲恒利物。由利物故降法雨
法住。故云勸請云云救世者者大菩薩也。又
長讀文勢。謂即如來也。言者諸佛智
也。如法花云。譬如大雲遍覆世界。即喩
佛智慧故也。仁王經云。智慧如密雲。普灑
甘露法。其義可
次奉請法身方便者。顯第八忍位也。謂此
位中以如實智能取無。印忍境識空
名爲忍。此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倶學
觀察。引發眞見二空智。故名奉請法身方
便。言奉請者引發之義。言法身者即二空
智。非眞理初二位亦有此義。然疎劣故。雖
後一位復有此義。一刹那故。今此忍
位有上中下轉勝長時
初後異。故取此義
疏云。法身恒住於本眞
恒住故令云云 所住處者三界
六趣也。衆苦者如上釋之。無垢處者極喜地
也。法界身者初地身也。金剛智體及遍行如
法界也 問。何故不佛地佛果 答。
指亦無失。然先資糧位名順解脱分。遠順
果位解脱分故。此加行位名順決擇分。近
見道決擇分故。欣遠之心不始業
今約隣近但言初地。又若入初地佛十
身中平等身。通達法性諸邪曲見平等
故。指此言果亦無妨難
次迴向方便者。顯第九世第一法位也。謂
此位中發如實智二取空。以世間道
煩惱中此位最勝。名世第一。此位菩薩依
無間定即入見道。地前加行此位竟。故密
迴向。永離流轉已歸還滅。亦名迴向。十
迴向中最後迴向此位終故。遂名迴向。疏
云。本覺眞智體無散。歸眞本法迴向
云云衆善業者。地前所修福智二利一切善
業。言利生者迴向大悲。除生死者迴向涅
槃。至菩提者迴向大智其義如上十迴
向初略出之
  已上以九方便釋地前九位既畢。即
 五位中資糧加行二位了。三阿僧祇第一
 劫也 問。上來九位據歴劫人。眞言行者
 不經多劫。何煩配釋似虚説耶 答。雖
 眞言者不多劫。或於一生三劫行
 然其行中作此觀念。非徒過之。至下詳
 上釋九方便大所以。雖
。正依後釋。長可釋之
軌云。爲令身心 解云。自下廣明地上果
。即後三位也。此有二釋。一云。此下有
頌及五眞言。竝顯初地所有行相。即此初
煩先明行者欲見道入觀行相。菩薩必
法空智觀見道故。文分爲四。一者身
心清淨哀愍等者。是明菩薩入見本意也。疏
云。自三業中不淨令生也云云二者心性
本淨等者。是明菩薩自心本性也。疏云。如
心本性自清淨云云心性木淨。客麈所染。
凡夫未自心本淨。是故起惑沈淪生死
今此菩薩爲凡夫。先觀自心本性清淨
若不察心本清淨。以何爲因得無漏果
瓦性改成金性。是故觀知自心本性
無漏因聖人果也 三者隨身所應等
者。是明入定威儀法也。所謂端身正觀住
對面念也。疏云。以安座者頭頂鼻肘皆悉
正直。即結跏坐及半坐等也云云所應者。
疏云。面向本尊云云今謂隨宜處。若佛堂
僧房。若山中樹下。皆隨便也軌文
之初
四者分
明觀等者。是明觀察淨心體性也。言初字
者謂阿宇門。以阿宇門本不生理心自
。有生滅法即是雜染。本不生故本性清
淨。言九重者此言密略。阿字自體本無
。強觀其相月輪想。今指其相觀爲
九重。非阿字實有九重也 問。何故其
相觀爲九重 答。有深意趣。凡夫身中元
肉心汗栗馱。瑜伽論云。羯邏藍時。阿頼耶
識最初託處。即名肉心云云
即中實心。筋脈約之以成八分。形如蓮花
紇栗子
花種子。蓋此意耳
然凡夫時其葩未開。是故
彼開敷爲八葉蓮鬢蘂具足。於此臺
想阿宇。從此字無量光明。其光四
散合成光鬘。是名月輪。其輪九重。圓滿白
淨。觀念如是。今文隱略也。此中有二問。一
問。何故此蓮不多不少必有八葉。二問。月
輪横竪如何。答初問云。凡夫心處有八瓣
合蓮形。觀彼令開故有八葉一不斯唱
瓣。二不
迷亂瓣。三不怖畏辦。四不憍慢辦。五義具足
瓣。六味具足辦。七不拙澁瓣。八應時分瓣
又釋云。
衆生必有眼等八識。皆是心體。即以此蓮
其實性。故有八葉。深意如斯也。答後問
云。言九重者。非紫宮内外九重。亦非
塔上下有九。其實中臺并八葉上各有
九重也。有九月輪合名九重。即是大
日四智四攝各別壇場也具如
下之
又問。蓮花既
心。阿宇如何。答。蓮花表心眞性之體。阿字
心異性之義。凡心有二。一縁慮心。梵云
質多。八識爲體。二眞實心。梵云汗栗馱。眞
如爲體。即勝鬘經説自性清淨心也。今此
所觀是後心也。即觀蓮花心自性之眞如
。次觀阿字其心性本不生義。是故所
觀二倶心性。其心實性即眞如也。所以行者
見道。近觀初地遍行眞如。遠佛地
大涅槃理。爲所縁境初地。爲
此頌文
軌云。次當結三映耶 解云。白下五文明
初地行。於一地中更有三心。謂入住出。今
此文中顯初入心。疏云。入佛三昧是生
也。三昧者是平等義。亦本誓義。亦除障
義。亦警覺義。言平等者。謂佛現證此三味
時。見諸衆生三業同佛。禪智亦等。初發心
時與地波羅蜜多滿時亦畢竟等。是故誠言
以告衆生。若我所言必不虚者。亦諸衆生
此言時亦蒙加持。無盡莊嚴與如來等。
是因縁金剛事故名三味。言本誓
者。佛見衆生成佛義。立本誓言。我今方
便令諸衆生皆至菩提未來際我業不
息。若有衆生我本願此誠言時。亦
彼事業皆成金剛性。故名三味耶。言
者。佛見衆生佛法界。但由無明
自覺知。故發誠言。我今方便爲諸衆生
眼瞙。若我誓願必成就者。令諸衆生隨
我方便。説誠言時。於一生中無垢眼。障
蓋都盡。故名三昧。言警覺者。佛見衆生
無明睡。於此功徳自覺知。故以誠言
感動令悟。亦以警覺諸菩薩等深禪
師子頻申。若有行人此三味。我
持本誓違。猶如國王自制法已還
自順行。故名三昧云云已上四義約佛釋之。若
菩薩思准釋之。又
餘義。至
下可
謂淨除者。釋此第一三昧耶
也,注云以初三昧等者。説此三種三昧
耶之所以各有四義。今此注文唯出第一三
昧初一義也。一以初三昧故。得如來祕
密三業平等之身。二爲白受用故。三爲
立大悲胎藏曼茶羅故。四爲持如來眷
云云然約入有三。一能入名行。二正入名得。
三入已名等流。今此入佛説初二入。
入已
後四文也
軌云。纔結此印 解云。是重顯此初三昧
耶之功能也。疏云。淨佛地者。能除煩惱所
知障私言。餘經所
言嚴淨佛土也
 地度滿者。淨除諸障
皆以出現佛地功徳大日疏云。身語意密爲方便
。自餘三業則爲如來三密
之。能於此生
滿地波羅蜜。云云
三法界者。即印眞言及意密
也。道界者即是果也。合而云成三法之果
云云
軌云。次結法界生 解云。第二顯初地
也。疏云。法界生者。是養法之身也云云
諸菩薩入初地時超愚夫地如來家。法
界眞如即是佛家。證此眞如名爲生也。是
故今法界生也。説此第二三昧
。一以第二三味故。得如來加持法界
尊特之身。二爲熟法性身諸菩薩故。三
大日阿闍梨事業故。四爲持蓮花
眷屬云云
軌云。如法界自性 此結上也。疏云。如法
界者。顯所觀法體。即是人日智體也。觀自
身者。顯行者能觀之智云云
軌云。爲令彼堅固 解云。第三顯初地得
也。疏云。金剛薩埵是堅固法之身也。令彼
堅固者。欲依法界生修行者堅固其身
也。觀自執金剛者。同於金剛薩埵身
云云金剛薩埵者。即普賢密號也。若有行者
初地時。其身即同普賢理體。言金剛者。
大智徳。言薩埵者。表大悲徳。自利利他
以爲號也薩埵正云索多。是忍
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
疏云。伐折羅
麼句痕。謂我自身即同金剛。金剛即是
法界自性是約
譯也
堅固壞故。説
金剛。佛以普眼諸衆生。金剛智體
我無異。是平等義。以諸衆生不自覺知
故。從無量金剛智門而作種種金剛事業
是障實際。是大誓義。如是實
際名無垢眼。是除障義。以此師子吼聲
動十方佛刹。即是警覺義。故名三味耶云云
前四義少異。
此亦出別義
此第三三昧耶四義。一
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剛。與
無量持金剛衆而自圍遶 二爲伏攝
隨類衆生故。三爲執金剛弟子事業故。四
持金剛眷屬故 問。説此三種三味
次第。有何所以 答。疏有四義。一云。世尊
前入法界胎藏三昧之時。見諸衆生
提種同諸佛。故説入佛三昧耶明。以
佛平等戒。即是託聖胎藏義也。爾時
佛觀一切衆生。聖胎具足生在佛家。無盡
莊嚴與如來等。從此定起説法界生。又觀
衆生金剛事業具足成就。從此定起即説
金剛薩埵眞言。二云。由入佛故。於胎藏中
夭折。由法界故。初出胎時離諸障
。由金剛故。能持家業諸伎藝。三云。
入佛故。加持祕密最中胎藏。以法界
故。加持 重菩薩眷屬。以金剛故。加持種
種隨類之形。四云。入佛三昧如蓮花藏。法界
生明如蓮敷。金剛薩埵如蓮成就。復還爲
種故。三種名三昧耶云云此文在上説法界
。今逐便此
間引
問。今説三種三味耶義各有四義。三返
之有何所以 答最初四義平等
義等
總顯。凡釋
三昧耶義四所由。第二四義世尊前
入等
別顯。
機得益次第説三三味之所由。第三四義
以初三
昧等
重顯。依法功能次第三三味之所
今此記中以三爲二。以二爲
三。隨便引之。非其故
然瑜伽論云。
決定義是三昧耶義云云亦可上三三
昧耶各一義
軌云。諦觀我此身等者 解云。結上也。執金
剛者金剛薩埵也。手執金剛杵故名執金
。亦名金剛手。然或普賢菩薩名金剛手
理趣經新仁王經也。或普賢之外別有
金剛。如大日經云虚空無垢執金。又最
勝王經八大曼茶羅經云金剛手菩薩等也。
今會釋云。執金剛名普通一切金剛菩薩。非
唯普賢。故普賢之外亦有執金剛。即如
日經列多類執金剛。又最勝巾觀音異形名
執金剛等
若金剛薩埵名執金剛
此是普賢。非餘金剛。然大日經爲二人者。
權與實分爲二人。故疏云。以是金
剛界故名金剛手。以是法界故名爲
普賢云云金剛界儀軌以之可會釋
軌云。次擐金剛甲 解云。此第四顯初地
菩薩所具智徳也。金剛甲者表智體也。擐
者具義也。疏云。金剛鎧者。爲嚴金剛薩
埵身故。行人已發金剛誓願。欲衆生
諸障故。以窂強精進金剛甲冑。如六波
羅蜜。一一如實相皆如金剛。不破壞。又
一度中皆具五度。故體密緻無間隙。如
六到岸。三十七品。十八空。百八三昧。五百
總持。皆當是。以金甲故。旋
六道生入死。諸惑業苦所能傷云云
被服者具忍辱義。如法花云柔和忍辱
衣等也。又具慚愧義。如花嚴説。初地
菩薩成就慚愧莊嚴云云即以慚愧
等故也。言光焔者顯智用也。今合釋云。
甲者即是所被衣服。從此被服生光焔
智慧故。心則柔和。亦具慚愧。由心柔
慚愧故。智有威光能護衆生障者
歸依也
軌云。囉字鮮白色 解云。此文重顯前甲
冑義也。本經有頌及㘕字明。今此軌中無
其眞言。上文類故更不置也問。若爾如何疏次第
十三甲冑。十四
㘕字。答。彼依經文其次第。今此軌中以同一義
唯説觀行眞言。問。何故此觀先後再説。答。其
例非一。前三三昧各於先後
其觀行。今此亦爾。不難也
疏分文。更
以爲四。一謂囉字等一行明字之處。此
中分三。初一句指字體色相。次二句明
字法用。如彼者指金剛甲也。次一句正明
置之處也。二謂所積等三句明持者所
得之益也。三謂一切等二句明出入穢處之
也。四謂赤色等二句明遶㘕字光焔之
云云空點嚴者。囉字本體是麈垢義。
若入阿字是離塵義。故以空點其囉字
轉成藍字智火種子。如明珠者取喩顯體。
謂㘕字體喩如輪王髻中明珠。鮮白圓淨離
諸麈垢。今者行者於自項上㘕字時。設
百千劫所積罪垢皆悉消滅。福徳智慧皆得
圓滿。若有出入觸穢之處。以此加持悉得
清淨。言赤色者顯字光色。體雖是白
光赤也 問。字體是白。其光何赤 答。體是
白者顯離垢義。光是赤者表智火義。譬如
白豪放光金色。此亦爾也。焔鬘遶者。四圍周
匝猶如花鬘。即赫奕義也
軌云。次謂降伏魔 解云。此第五顯初地
菩薩所有福徳也。疏云。魔者有。煩惱
魔・陰魔・天魔・死魔。無能堪忍者。魔鬼等類
此持者。開眼欲見不見。故名無堪
云云明者大慧光明義也。妃者即是
三昧義也具如
疏之
 問。以何得此大護明
福徳門 答。疏云。大力大護等即是從
如意珠輪生出機之用云云又云。將
大力大護明妃故。住於滿一切顧。出
長舌相温覆一切佛刹。清淨法幢高峯觀
云云既如意珠以爲其喩。又住於滿一切
願定此明妃。故知此明表福徳門
問。若爾何故説降魔事 答。此亦是表
徳門義。謂依菩薩福徳力故。其天魔等無
敢嬈亂。譬如人堪勇富貴。其冠賊等不
劫奪。菩薩亦爾。爲魔不惱義云降伏
也。注云諸佛平等力等者。顯此明妃本誓
也。大悲力故不寂滅。現大方便
群生。言由彼威等者。表其威徳。擧喩顯
之。譬如嬰兒初生七日不於烈日之
。一切魔障不是菩薩成徳敢映
。是則此明加持力
軌云。由纔憶念 解云。重顯此明所有功
也。淺義可知。若深祕釋。惑障智障名
那夜迦惡羅刹等。分別二障既斷滅故。名爲
馳散
  巳上釋地上果二釋中。此是第一以
 五箇文初地中所有行相簡約釋訖
第二釋云。依瑜伽等。從凡夫位乃至佛位
總爲七地。謂種姓地等。如上出了。初九方
便如前釋之。密説地前勝解行地之行相
也。入佛三昧以下五段。如次密明地上五
地之行相也。謂第一入佛三味耶。祕説淨勝
意樂地也。若諸菩薩入初地時。超凡夫地
如來家。一障異生
性障
二愚執著我法愚
惡趣離染愚
永斷除故。
三業清淨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故。名
佛三昧耶也。淨除三業其義亦爾。第二法
界生。祕説行正行地二地
七地
若諸菩薩入
第二地。斷邪行障犯戒失。初地菩薩猶
誤犯。此地以去永無毀戒法界身。名
法界生。乃至七地展轉轉増修行正行。義類
均等故合爲一。名正行地。今祕密門亦合
一。名法界生也。第三金剛輪。祕説
定地也。若諸菩薩入第八地。墮不虚行決
定之中。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
動故。實成薩埵轉法輪身。今此眞言密
其義也。第四擐金剛甲。祕説決定行地
也。若諸菩薩入第九地決定行。成就微
妙四無礙智。能遍十方説法利生。猶如
軍具帶戴甲冑。服仕士卒
怨敵恐怖。此地菩薩亦復如是。擐
無礙智慧甲冑。遍往十方微妙法。救
善人伏惡類怯怖。故今祕密説
也。第五無能堪忍明。密説到究竟地也。
此地佛與菩薩雜立。然今此中選取菩薩
其佛位爲下文義。若諸菩薩入第十地
因位究竟。大法智雲含衆徳雨。蔽如虚空
二障麁重充滿法身等覺位。將諸佛
潅頂智水。一切天魔諸障難者。不觀見
恐怖馳散。今説其義祕名大護無堪忍明
也。若深釋者。二障麁重皆悉斷。故云毘那夜
迦及羅刹馳散
  已上入佛三昧以後至無堪忍五段眞言。
 相配地上五地之義簡略釋了。然先後二
 釋皆是推量。恐之不佛意聖旨歟。但
 以火加水。水則涸竭。以水加火。火則消
 滅。今所欲者以教加教爲光潤。有
 何殃乎。作此兩釋頗無優劣。冀後覽者
 任意取捨而已
軌云。驚發於地神 解云。自下大段第二
供養作佛章。當經第三供養儀式品。正宗分
也 經文極略。今以義推。乃至百光遍照皆
此品内也。疏云。供養有三。一外供養。謂香
花乃至莊嚴等。二行供養。謂奉行禮拜持戒
等。三理供養。謂心住法體攀縁也。盡
供養本尊受來世作佛。此品意也云云
莊嚴論第一云。供養有三。一利供養。謂衣
服等。二敬供養。謂香花等。三行供養。謂修信
戒等云云准可之。今依軌文。此下五位中
究竟位。七地中到究竟地上位。即明佛果
也。於中有七。一明實報身土相。此即文等
也。二眞言遍學等之下。明自受用佛身相
也。三安立器世界等之下。明他受用佛所變
國土也。四最初正覺等之下。明他受用佛
道場儀式也。五佉字大空等之下。明變化
身相也。六三部四處輪等。明佛果能成之
也。七祕密八印等。明佛因所成之果
 問。就入佛三昧耶等五段眞言
初地行相。初釋何故不後後九地。今此
超越唯説佛地 答。今解。此義有顯與
二家之義。依顯義者。今此文中標難略易。
一切菩薩創入初地極以爲難。登後後地
初地。如有頌云。如竹破初節。餘節
速能破。得初地眞智。諸地疾當成。故今此
文唯擧初地及與佛地隱中間。猶如
薩斷三麁重。雖十住中皆斷麁重。而其初
地八地佛地三位顯教故言位斷此義深
奧也
密義者。大日疏云。然此經宗從初地
金剛寶藏云云三摩地云。現在證得歡
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云云祕密宗人若得
初地劫數。唯十六生疾得成佛。何更
立地地修道容預之位。是故今文顯其深
。不狐疑 問。若爾何故大日疏中。
種子牙疱葉華果等八種心地等十
次第釋十地行 答。其安立宜擬門也。以
義通論非勝理祕可祕。問。若爾云何
金剛界十段文
全配十地。答。義門萬差。不一准。瑜伽等中説
菩薩行。或爲七地十三住或爲五忍或爲十住
文隨義廣略雖異。然無
。今義亦爾。不難也
第一明實報身成
佛土相。於中更分爲五。一明變爲淨土
。二明立土地之相。三明立道場
之相。四明潅頂受職之相。五明堅固不壞之
。今此驚覺地神等者。明第一變爲淨土之
也。自受用身所變淨土無邊際。華嚴
經中説蓮花臺量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
世界者。強以施設也。等覺菩薩將正覺
色界頂摩醯首羅智處城時。大寶蓮花忽
然出現其量
菩薩是時坐其蓮花。爾時土地
六種振動。天魔退散地神證明。今説此事
驚地神也。變雜穢土清淨地。密名
。言地神者。地即是神。持業釋名。衆生之
心名爲地。故依主釋。堅牢地神也
其義易
軌云。地神持次第 解云。第二明成立土
地之相也。謂所變淨土必以五大共成
也。空風水火地種子次第成故名持次第。故
大日疏云。於瑜伽中。先起半月風輪。以
持之。次起水輪。以嚩字持之。次
金剛地輪。以阿字持之云云此文中且
空火
軌云。作壇眞言 解云。第三明建立道場
之相也。即以色界大自在宮其道場。成
等正覺變爲其宮。密名作壇。乃至所現大
蓮花王亦復爾也
軌云。灑淨眞言 解云。第四明潅頂受職
之相也。謂若菩薩坐蓮花臺金剛定
二障時。十方諸佛如雲集會此五智水潅
其心首。菩薩受之方成正覺。如轉輪王潅
頂之法。今説其事。密名灑淨也。然本文中
淨治心地及道場地者。説大概義也。一
云。若化身。菩薩初坐菩提座時有
居天。名曰妙地。與天神衆灑以香水散以
妙花。是名灑淨也。然初義本也西域記云。佛
成覺。地
神一出請天魔。佛言。我以忍力之。魔云。誰
證乎。佛垂右手地之時。第二地神出作證明
云云。准
今印相
軌云。諸佛慈悲愍 解云。第五明堅固不
動之相也。謂自受用身所居淨土。具足如
上威徳力故。八風不動三災不壞。諸佛加
持盡未來際傾動。故名持地。此中
二。頌文之中先明勸請。眞言之中後説
持地。文易可知。言佛子者補機菩薩也。求
成熟者祈正覺也。言加護者明不壞義也」
軌云。復告祕密主 解云。此下明佛果
七之中。第二明自受用身相。此中有二。
初長行。後偈頌。是長行也。由實報身成佛
行相最要之事。世尊故復告金剛手。然長行
中。廣兼後文他受用成佛行相。總含告之。
偈頌文分自他。對文可之。言
曼等者。造謂成立義。曼荼羅者元無正翻
義翻云極無比味。無過上味。夫曼荼羅名爲
聚集。今以如來眞實功徳在一處。乃至
十世界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湊
大日心王。使一切衆生普門進趣。故名
荼羅超悟云。曼荼羅者此云
圓滿。又云普集會*也
位等者。明下文
中他受用身淨土行相。自受用身受法
輔翼。言標幟者印眞言也。優陀那
者此云頌也。注云五種三昧耶者。如文可
知。其第四云三昧者。明定心者。即意業也」
軌云。眞言遍 解云。此後偈頌別明
受用身成佛相。即是大圓鏡智所起常遍色
身也。總有十九行三處文。初眞言遍*學
等七行。引入曼荼羅法品之文。次現前觀
囉等三行及一句。引供養儀式品之文。次
任本尊等八行半。引持誦法則品之文。最後
一句總結也。依文分三。初文總明障得
果轉依所由。次文別明能斷能證智慧行相
後文重明就佛身能成因縁。就初文中
更分爲二。初三行半明已成佛具大覺徳
護新佛轉依。後三行半重明古佛
諭新佛。言遍*學者。表
成佛正遍知徳。照理名通。了事名達。金
剛道場名祕密壇。如三世佛成道儀式
如法。等覺菩薩名爲弟子。倶生煩惱種子
習氣。并所知障現種習氣。名一切罪。皆悉
斷滅故云燒盡。以智名火故云燒也。以
煩惱名爲壽命。輪迴生死斷絶故。種
子已斷名不復生。習氣永盡名同灰燼。非障
有漏劣無漏法皆已棄捨。獲得清淨大牟尼
。名壽還復。於無間道正體智
二障。名以字燒字。解脱道中由大悲故四
智生起。名因字而生。上云字者。即是*囉字
火大種子。今名智慧。中云字者。即是阿字
地大種子。今名業身。下云字者。即是嚩字
水大種子。今名大悲 問。阿字爲所燒。若
其體亡耶 答。不爾。阿字自性爲身本體
此身所有煩惱罪業猶如麈垢。埋藏阿字
而不現本不生理。譬如砂鑛埋藏眞金
今以智慧能燒火。以業煩惱所燒薪
練自體阿字門故。阿字本性明白顯現。
百錬金。其本性者。即是眞如佛性理也。故
阿字體都無亡失。大日疏云。然既焚竟。豈
二乘斷滅灰盡而不復生。此不是諸
垢薪盡更有妙生云云即此義也論生論。
問。何故二乘
灰身滅智更不還生。佛入無餘亦得還起。答。二乘
之人無大悲因。加行心中無還起利生之願。既入
無餘永灰盡竟。諸佛不爾。具大悲故。由因位中
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勢力。雖無餘有心生起
其本願説法利生。如睡眠覺。如滅定起。問。若爾
諸有入無餘時。其第八識滅不滅耶。答。二乘之人決
定永滅。若約諸佛。無餘滅義當知此事猶如變化。具
深密瑜伽佛地論等之。此義可祕。非凡所知
佛位故轉捨有漏雜染八識得無漏
清淨八識。名爲一切壽乃生等此中可
齊轉滅義
十二支者。即是十二眞言王也。謂以布子
作身體。暗字布頂。欠暗兩耳。噁字布額。
糝索兩肩。唅心鶴喉。㘕臍路腰。鑁腿嚩足。
次布之。如有漏身以其流轉雜染因縁十
二有支其體性。今無漏身以其還滅清淨
因縁十二支分亦爲其體此義
二支而作彼器。器者身也欠等次相
配無明滅等。其義可
軌云。如是三昧耶 解云。此後重明古佛
諭新佛悟一切平等也。謂新成佛
設作是念。久成諸佛猶勝我歟。未成菩薩
既劣我歟。是故古佛慰諭之云。如是菩提
高下。一切諸佛菩薩二乘乃至凡夫五
趣四生。皆悉具足毘盧遮那法身種姓。是故
汝證大菩提中。平等平等無勝劣。若能
了如是平等大菩提時。悟入諸法
所化根縁差別。隨宜説法斷惡修善令
菩提方得自在。我古佛身。既同一切。汝新
佛身眞言
者也
亦復然也。一切平等故名菩提。今
此菩提名三味耶。慰諭文意大略如斯之
軌云。現前觀*囉 解云。此引供養儀式品
也。第二別明能斷能證智慧行相也。於
中分二。初一行依義明體。後二行一句依
用顯能。初文之中言囉字者。以囉字義
智自體。智慧自性離垢穢故。光焔者亦
智類。謂別境慧爲智自體。以四蘊法
相應體。以五蘊法眷屬體。其光焔鬘者
相應眷屬。如日暉者以喩總顯。謂智自
性如朝日輪。相應眷屬如輪外光。念聲義
者。聲者即是囉字之聲。眞實義者。即無垢
義。囉本垢義。今入阿字是無垢義。以入阿
眞實義。後文之中除一切障者。總顯
斷障義。解脱三毒者。別顯惑障體。貪欲瞋
癡名三毒垢。五見疑慢等名諸障亦爾。此
等諸障皆悉永斷。非障有漏及劣無漏竝皆
棄捨。名淨心地。所居淨土亦隨嚴淨。名
亦然。如身體量淨土亦爾
軌云。住本尊 解云。是引持誦法則品文
也。第三重明就佛身能成因縁也。文分
五。初一行明定作法。次五行明佛地
所攝五智因。次一行一句明五智成身功能
次一行一句明足四種涅槃。後一句總結
也。明住定中。言本尊者指已成佛。如
佛所行之道。我今如是。從彼道來故名
如來。由此古佛名爲本尊。言瑜伽者。此云
相應。師資相應故名瑜伽。疏云。佛身我身
與無異故言瑜伽也云云五支字者。下云
。支者分義。言等引者是定名也。梵云
摩呬多。由前加行平等引故至此定中。故
等引。離散亂等運心想觀。身不動搖
運想。當爾之時 成就佛身名同牟尼
牟尼者是寂默義。令與先佛平等無二
故。言即同牟尼尊
軌云。阿字遍金 解云。自下明佛地所攝
五智因也。言阿字此字雖
加呼
是地大種
子。五行之中土。是黄色故云金色。金剛輪
者即是地輪也。其形正方四角金剛也。言
者。在腰以下。即以爲瑜伽者如
上釋
次鑁字
者是水大種子。五行之中水是白色。其形正
圓。故云素月。言霧聚者是臍輪也。如月
在霧者表水相状也。加持臍者表地上
大悲水者出字義體也。次㘕字者是火大種
子。五行之中火是赤色。故云初日。赤中赤故
重云彤赤。形三角者表火焔體。本心位者
水上。智火光者出字義體也。次唅字
者是風大種子。風現無色。強施設言
災焔。風中猛盛名爲黒風。故喩劫火極黷
猛焔。若論其輪。形如半月。白豪際者表
火上。自在力者明風義也。其火水等猶有
所礙。唯此風大都無障礙。故名自在。由
三災風爲第一也。次佉等者是空大種子。但
佉時等空義。加空點時成空大種。故
空點。此虚空輪成一切色。無一定色。如
摩尼珠在項上者表風上。爲大空者出
義體也。今此空輪無形體。故以圓點
爲其形問。有漏之身五大所成。今成無漏何具
。自受用佛常遍色身。是有爲法。何
五大。即以清淨五大身。非凡夫
雜染所成況此五大密表五智。至下可
軌云。五字以嚴身 解云。此明五智成身
功能也。此文意云。以上説五大種子嚴
飾身故。威光徳力如炬熾然。罪業永滅。自
在天魔及諸障者。見其赫奕金剛之身。悉生
恐怖皆以降伏也
軌云。首中百 解云。此明足四種
涅槃。謂於首中觀暗字百光王百光
王義

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法
相眞如理
本心位
觀阿字。顯無生理有餘涅槃謂即眞如
煩惱
胸臆中觀娑字或阿字染著
無餘涅槃謂即眞如出
生死苦
兩眼中觀囉
。顯無垢義表無住涅槃謂即眞如出
所知障
大疏
云。亦可但想。阿字遍一切處云云此義彌
契。顯四涅槃也。觀身同等者。是結上也。謂
如上佛身徳故。則同已成諸佛身
軌云。復念滿足句 解云。此總文也。上以
五字五大種成身已。今總明
字之義圓滿成就故。出五字滿足句。滿
足有二義。一云。上説五字先後次第未
一滿句。今説五字一般念之。故名滿足
四念住四
合觀法
二云。今以念此五字義
佛身一切圓滿故名滿足
  已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自受法樂行相
 既畢。眞言行者雖一座捨凡得佛。觀
 行意趣蓋如之 問。若非即身一刹
 那中作此觀行更有 答。建立劫
 數懈怠人。今眞言者安立通途三劫行
 相勤修精進。超越其劫一生成佛或入
 地。故大疏云。若祕密釋百六
十心
一劫瑜
 祇行即度一重麁妄執一僧祇。超
 劫行又度一重細妄執二僧祇。復越
 一劫更度一重極細妄執佛慧。故
 云三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
 一生成佛。何論時分云云又云。能於
 生滿足地度。不復歴劫修對治行云云
 問。若爾者。何故三世諸佛唯有歴劫成佛
 行相。不一佛即身成佛 答。略有
 義。一云。此難荒涼。諸佛成道所親見
 何妨中有即身佛。如大品云。或有
 菩薩初發心時。上菩提位不退轉。或
 有菩薩初發心時。即得菩提便轉法輪
 云云二云。所言劫時不相應法。延短促
 在行者意。懈怠之人刹那爲長。精進之
 人多劫爲短。今眞言者由精進力
 劫中一刹那。由意樂故無妨難。故
 攝大乘云。處夢謂年。覺乃須臾頃。故
 時雖無量。攝在一刹那。愚修雖少時。怠
 心疑已久。佛於無量劫。勤勇謂須臾云云
 又大般若云。菩薩不久遠想。謂佛
 菩提要經多時乃能證得。便生怖畏。何
 以故。前際後際劫數長遠。皆一刹那心
 相應故云云問。三世諸佛無一佛不
 祕密精進。若爾皆應即身成佛。何
 勞修行多劫成佛 答。今眞言門是最祕
 密。非一切人皆入此門。若入頓成。不
 歴劫必兼修。故無諸難 問。若爾亦
 有祕密修菩提行成佛 答。
 地前可其類。地上法爾自覺。故最勝
 王經説。初地以上十地菩薩得十種陀羅
 尼。豈非祕密門乎。又於第三地
 就大法陀羅尼方知祕密。今約初心
 其兼否
蓮華胎藏界儀軌解釋卷
  本云
 寶永四年二月十日夜亥剋斗書功了
 同五年閏正月二十二日一交寫功了
                 廣澤末資亮深 
  享保八卯年二月九日夜亥時書寫了
 同二月十二日午剋迄朱點一父畢
                 小嶋末裔宣眞 



蓮花胎藏界儀軌解釋卷中青龍
寺本
                  釋眞興集 
軌云。安立器世 解云。明佛果七中。
此第三明他受用身所變國土也。平等性智
所起微妙淨功徳身。名他受用身也。此他
受用所變淨土大小不定。隨住十地所化變
故。今此文中説第二地能化佛變須彌山頂
立道場。能化如來坐於千葉蓮
問。以何得知 答。金剛壽命等云。爾時毘
盧遮那如來。於色界頂第四禪等正覺
即下須彌山頂。於金剛寶樓閣云云又梵
網云。我今盧遮那方坐蓮花臺周匝千花上
云云初地能化坐百葉臺。第二地佛坐
葉臺。故知云爾此義如金剛
界私記出
文中有二。初明
所變器界。後明所住道場。然倶舍等成立器
。説風水地空火。儀式品中亦復爾
也。今此文中具用五大。其義具足次第如
文。是輪同金剛者有二義。一云。五輪廣狹
等金剛。即是地輪名金剛輪。二云。五輪
堅固皆如金剛。疏云。如金剛者如理也云云
因陀羅者即表名字。世界變現猶如帝網。其
界無量名因陀羅。疏云。大因陀羅者理具徳
云云光焔等者。是明地輪所有威光也。次
應念持地者。顯堅固義也。他受用土亦是
堅牢。八風三災不動壞眞言
而圖衆形像
者。軌文出其圖。爲五輪各各形相
也。嚴淨佛國等二句是交文也。諸佛出
後得智門更還因位方便示現。修菩薩行
淨佛土。成就有情仕諸佛。今此文意
其事金剛薩埵
其由
然今明器界
次。便明淨自佛土。展轉亦明諸佛
。不爾此文起盡難知。後人可
軌云。諦觀香水海 解云。海有二種。外海
内海。今總觀之。在地輪上。深八萬由旬。廣
内外別也
軌云。金剛手持花 解云。此明立花藏
世界也。花嚴經云。此花藏界如須彌山微
塵數風輪所下至
凡有十種
其在最上風輪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