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鈔 (No. 2218_ 宥快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故。如無相亦無相遣撥スルカ。今萬法皆無相
菩提心所依トスレ&MT01302;。無相菩提心又無所依義
釋成。例セハ如起信論眞如廣説釋段唯是一
心故名眞如彼眞如衆生可執實有
第二傳眞如者亦無有相被釋。准彼
可得意也。釋摩訶衍論二言。眞如者亦無
有相者○亦無有相
即此諸法亦復如菩提相。所謂淨虚空相故。
經復云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虚空相也 是
釋諸法無相謂虚空相也。此經文
被結成也。此御釋。初ニハ釋。後ニハ合經文
菩提心論勝義菩提心釋段釋染淨諸法
無自性。被證當段諸法無相謂虚空相
也。大師寶鑰十住心論等。當段淨菩提
心觀經文第八住心御引證。釋&MT06279;曰。謂
無相虚空相及非青非黄等言竝是等此意
諸法無相謂虚空相道理第八住心遮情空
見。如此邊邊經文自元依含遮情
表徳等淺深重重義也。所詮虚空無相
同顯乘眞理。而此中無量無邊祕密甚深
具足スルヲハ眞言行者表徳菩提心可得
意也。上如是等分○忘筌又下御釋行者
最初開發金剛寶藏時○故云生廣大功徳
又經以知心無量故即知虚空無量以此
等義眞言行者淨菩提心觀。諸法無相謂虚
空相可得意也
大日經疏第一



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二十五
           上半五日

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 上來菩提心爲
正説經文諸法無相謂虚空相也迄
了簡畢。已下付不從餘處來也一段可有
料簡。此一段文初ニハ總牒。後別釋。釋中。初ニハ
誰尋求一切智智釋。次佛言○本性清淨故
釋。後心不在内○不可得釋。三節見
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切
智。誰爲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彼一切智
智。佛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
何以故。本性清淨故。乃至無量功徳皆悉
成就 是牒文也。此中初ニハ通妨問答。乃至
已下心不在内外等ヨリ至三句問答經文
被牒也。若他門人師等三段分別ラハ
マテ被牒可得意也。付其復白佛言&MT06279;
對於彼集會中○云何究竟文。別對以何爲
因云何爲根云何究竟經文可得意也。經文
一一御釋分明也
時執金剛*○ 已下釋。釋中初ニハ金剛手發
。後釋如來答説經文
時執金剛聞佛所説義薩婆若慧唯是自心。
乃至無有小法出此心者。爲未來衆生斷
疑惑故 是釋問。初明發問起因。於
中初ニハ上經文承來。爲未來下示發起
因由。承來聞佛所説義薩般若慧唯是自
心者上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乃
至無有小法出此心者者指上祕密主是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經文。乃至祕密
主已下經文言也。或一義云。乃至彼法
小分無有可得指。故乃至ルト
文取義也。承來經文意趣者前段事聞畢
△爲未來衆生斷疑惑故釋發問因由
付其付未來衆生一義云。當經説會自性
法身内證境界故衆亦法性身&MT06279;非生死
所見。故上釋&MT06279;衆會。由此衆徳一相一味
○即不名一切集會也故自性會依無キニ
悟實行因人約結集流傳當來得益
未來衆生斷疑惑故被釋取義。上ニハ亦爲未
來弟子明此囑耳ニハ九句時金剛手
爲令○廣演其義皆此意也。一義云。諸經
皆現當得益説。當經ニモ此兩邊見。故三句九
法門先自性會當機領解本。故上ニハ
發起&MT06279;作生解因縁ニハ世尊前
已廣説淨菩提心○入眞實相門此當機得
經文當來得益故擧其一邊
發問起因也。上善哉善哉執金剛善哉金剛
手○吾今説之付此經文。自性會當機
因縁又未來弟子得益二重被釋。
&MT06279;諸文皆可有此兩邊。然ルヲ隨處或兩邊共
。或一邊一邊被擧等出沒不定也。然者
於自性會非無未悟實行因人。或一義
云。今未來者非三世相望未來ニハ。自性會不
來因人云未來衆生。故三世相望セハ廣可通
過去現在未來。即可當塵道世界機根
而問佛言。菩提心○ 已下正釋三問
。於中初釋誰尋求一切智誰爲菩提成正
覺者二問。後又復離心之外下後一問釋。
レモ先釋起因。後正經文消釋也
菩提心名爲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若一切智
智即是菩提心者 是付被明二問起因
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定菩提心體。若一切智
智即是菩提心違問。此中已下正釋成
問意。凡發起問大綱。菩提心者一向志求
一切智智心也。故一切智所求。菩提心
求也。然ルニ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等
一切智智即菩提ナル被説故。依之難シト
能所不同問スル也。付其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者。末卷ニハ應發菩提心一向志求一切
智智必當普度法界衆生釋。此意也。但今
肝要ナルニ。付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被釋也△
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上經文
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末卷上文金剛手
直問毘盧遮那云何得一切智智佛亦直答如
實知自心名一切智此意分明也。又當段薩
般若慧唯是自心釋文此意也
此中誰爲能求。誰爲所求。誰爲可覺。誰爲
覺者 是正經文被消釋也。付其此三問
不同得意邊邊了簡見。一義云。誰尋求一
切智菩提心爲因。誰爲菩提成正覺者方便
爲究竟果。誰發起彼一切智智大悲爲根
三句分別之。守護經若此菩提相同虚空一
切智體當何所求云何證得菩提現前一切智
智當於何生彼經文守護經今文引合
被作也。故彼此經文一具可得意歟。一
義云。此三句五點分別取義時。第一發心
修行。第二菩提涅槃果。第三方便究竟
。此意ナラハ第三問意令衆生發起此
一切智智令至妙果可得意也。若
又發起心方便義得意無相違也△此中誰
○爲覺者付被釋經文。經
能求覺。疏主具開能所被作也。能求
所求待對分明也。可覺所覺。覺者能覺也。
或一義云。經文具足スト能所取義。尋求
能求。一切智所求。菩提所覺。成正覺能覺
也。誰爲菩提&MT01302;成正覺者トモ。舊一點也
又復離心之外都無一法。誰能發起此心。
令至妙果者 是釋第<#0118_1/>二問意。離心之外
都無一法者擧起因。上經文是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經文意。
當段乃至無有少法出此心者意也△誰
能發起此心令妙果者是正經問消釋
已前料簡方便具足果徳取義ナラハ
方便具足化他可業用ナル。故發起&MT06279;所化
令至妙果可得意也。若能化化他
約發起スルニ&MT01302;不可有相違也。若又大
悲爲根取義意ナラハ發起&MT06279;修行令至
妙果義可取歟。若又以大悲萬行發起
菩提心方便究竟令至義。大悲萬
功用有御釋可見歟
若法無有因縁而得成者一切衆生亦應
不假方便自然成佛 是翻顯成上問意
能求所求能覺所覺乃至發起此心令至妙
果等因縁云成佛スト者一切衆生不假
因縁方便自然可成佛。若然可同外道
自然成妄計故。尤因縁爲宗背大綱。故
成者也。或一義云。此一段御釋
第三餘義取義。此意ナラハ。因縁即大悲萬
因縁可得意也。但上三問通得意釋段
大綱宜也。實教本成佛事
故佛答言。祕察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
 已下答説經文付其此經文上三問
悉答歟否事。古來了簡兩途。一義云。此
經文一問スト取義。其故自心尋求菩提
及一切智分明スト誰尋求一切智
見。此義ナラハ此等悲爲根本誰發起彼一
切智智答説。方便波羅蜜滿足誰爲菩提成
正覺者可得意也。一義云。此經文第一
第二スト取義。此意自心尋求菩提及一
切智&MT06279;誰尋求一切智誰爲菩提成正覺者
。此等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
第三問取也。一。三問悉答スル歟。但答初
歟事論議也。一義云。三問悉答スト取義。此
自心尋求菩提答誰尋求一切智誰爲菩
提成正覺二句。及一切智答第三誰發起
彼一切智智取義。守護經第一。佛告一
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一切智斷當於心
求一切智智及與菩提從心而生何以故心之
實性本清淨故以此經文大師當經
被合也。三問悉答スト宜也
何以故。本性清淨故 是自心尋求菩提及
一切智説也。下心不在内不在外已下
被述説清淨也。何以故本性清淨故
總説。心不在内已下別説也。付其下
如上種種入清淨門爲發明自心求菩提
此意。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一問
スト見。或一義云。何以故本性清淨故總説。
三問答。心不在内不在外等自心尋求菩
別説ナルカ故結成如上種種入清淨門
御釋アリト取義
雖衆生自心實相即是菩提有佛無佛常自
嚴淨。然不如實自知故。即是無明。無明顛
倒取相故生愛等諸煩惱。因煩惱故起種
種業入種種道。獲種種身。受種種苦樂。如
蠶出絲無所因。自從己出而自纒裹受燒
煮苦。譬如人間淨水隨天鬼之心。或以爲
寶。或以爲火。自心自見苦樂。由之當知離
心之外無有一法也。若瑜伽行人正觀三
法實相即是見心實相。心實相者即是無相
菩提。亦名一切智智。雖復離諸因縁亦非
無因而得成就也 是答説經文大意釋
成。於中初三問大綱釋。後ニハ雖復離諸因縁
若法無有因縁等翻顯會△雖衆
生自心實相即是菩提○答説大綱。心
無法義被故説。釋此意趣述也。
付其初ニハ流轉釋唯心。若瑜伽行人
已下約還滅釋之。今衆生自心實相等
擧所迷境。華嚴清涼所迷一心時。
動靜迷悟雖有二門所迷眞性一源莫二。
莫二之源即是一體判。彼一理眞理所迷
定。釋摩訶衍論ニハ謂不如實智眞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MT06279;三法爲所迷。今
自宗自心實相所指即自證果海兩部
曼荼羅可得意也。大師十住心論第十。祕
密莊嚴住心者○△有佛無佛常自嚴淨
是顯性徳法爾義也△然不如實自心○
已下正約煩惱業苦三道釋流轉相。初
根本枝末二重分明也。即是無明者能
根本無明也△無明顛倒○諸煩惱
煩惱生起釋事分明也△顛倒提婆
心經皆由背正故名顛倒八倒四倒
涅槃經見△取相智論離十相五塵男女
生住滅離是無相三昧也相者可當如
是諸相也△愛等諸煩惱一義云。愛
惑。等スト取見惑取義。智論第三。復以
結使皆屬愛見。屬愛煩惱覆心。屬見
煩惱覆慧一義云。三毒貪愛被擧也。
三毒中ニモ貪愛殊流轉ナル故。法華ニハ諸苦所
因貪欲爲本圓覺經ニハ流轉生死愛欲爲本
△因煩惱○種種苦樂明業果生起
種種業十惡業乃至人天有漏戒善マテモ可有
也。入種種道六道等也。種種身六趣身也。
種種苦樂三途苦。人中天上等樂也。望出
皆苦也共。且於三界有漏
分別也。今疏末卷第十二。云衆生者。
以無明故乘業而生&MT06279;即受四生報。
以乘シテ而生スルヲ故名衆生也此意也△
如蠶出絲是擧譬説。於中二譬説見。初
譬説自心隨縁。後譬境隨心轉
是離心之外更無一法道理顯也。大
綱初符順一乘眞如隨縁。後
唯識所變相似セリ。雖然今於自宗
此二種譬喩可得意也 華嚴十重唯
識事△如蠶出絲○燒煮苦是智論三十一
文意也。合法出絲無所因自從已出煩惱。而
自纒裹受燒煮苦果趣也。法説ニハ雖有苦樂
義有漏皆苦譬説ニハヲノミ被擧△譬如人
間淨水○是依阿毘達磨經。彼經
傍生各隨其所應等シキニヲイテ心異ナルカ故。
許義非スト眞實唯識論第七謂於一處鬼人
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此意也。付其本
四見共許義非スト眞實人間淨
爲本見。取譬事依處意趣別也。若又
人間淨水并天鬼所見共。唯識所變色色
ルルマテナル擧故。以人間淨水譬實水。不&MT01302;
不可有苦也△或以爲寶○ルハ天人
瑠瑠義。爲火鬼所見也△由之當知○
一法也結。即合説當也。付之
上蠶譬一心隨縁シテ可成煩惱業苦三道也。
正離心之外更無一法淨水譬故。今
合説付後譬取義有&MT01302;一義是不相
叶當段意趣也。共離心之外更無一法
譬也△若瑜伽行人是約還滅。行者
也△三法實相者。演密鈔第三ニハ心虚
空菩提取三法。他門人師&MT06279;三法未定
分明取也。或根境識三科實相スル
タル有之。但文相連上煩惱業苦三法即
實相ナル義見。付其常途顯教ニモ。天台華
嚴等一乘リニ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天台ニハ苦道即法身煩惱即般若業道即解
華嚴ニハ但彼等理性義成義。自
即事而眞實談故二教淺深相替也。大
師十住心論若能明察密號名字○今三法
實相スル時。即心實相ルト有御釋。彼此
趣一致也△雖復離諸因縁○若法
無有因縁乃至不假方便自然成佛釋通
付之離諸因縁顯家常途因縁。亦非無
者眞言自宗上因縁存也。演密鈔ニハ
&T069222;離諸因縁即是離執取心外妄想之因
縁而非無法界無分別之因縁。故云雖復
離等一義云。不生不滅二門故不生門
自宗五相三密因縁也トモ談畢竟不
不立之。不壞門又不壞因縁實相アル
被釋亦非無因等取義也
復次世尊欲令衆生如實知自心故。更以
方便分別演説 是心不在内不在外等
門。如實知自心道理。衆生頓悟方便義
釋也
所以然者。若但言自心不生不滅以無所
因故義則難解。故先示其著處 是示其
著處由御釋也。付其衆生根機利鈍不同ナル
故能化教法ニモ有相無相略説廣説等重重
不同在之。隨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略説一聞千悟極利根可悟入。依之若
如實自知即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ヘニ又爲鈍根衆生示衆生心不在内不在
外等作如實知自心悟入方便。依之猶爲
不悟機謂若分段或顯色或形色○彼下
解釋世尊前已廣説淨菩提心如實
○入心實相門釋摩訶衍論等
根人摩訶衍者總説有二種。云何爲二。一
者法。二者義。前重法門悟。鈍根人
言法者謂衆生心等後重廣説領解。猶
不堪立義機根解釋分依廣説領解スル等。
機根重重見。今准彼可得意。又華嚴
。一心法界本無内外。不屬一多。佛自證窮
知物等有。欲令物解義分心境。境爲所證。心
爲能證一心法界體性佛自證窮法體。此
爲機根悟入心境分別スト見。是義分
心境ヨリ明衆生領解。天台ニモ總在一念分別
色心釋。此位アリト取義。宗宗所談其意
趣少異也。付其今但言自心不生不滅等
付。一義云。自心不生不滅無相菩提心。
即當經甚深無相法劣慧所不堪被説位也。
以無所因故等&MT06279;説無相相當ルト
義。一義云。但言自心不生不滅顯乘遮情
空理漸學大乘觀心也。故簡彼自宗用即
事而眞修行故。以無所因故等釋取義。下
或有説。但觀心性觀相無爲ナリト。○無生
是故墮在失處可此待對ナル也。華嚴
清涼五蘊觀。問。夫求解脱是了シテ
證眞。但能契フテ眞如理寂然地念ナレハ則便離
。何假心觀蘊求解脱。豈不乖
理哉。答。離ヌレハ蘊眞妄約何而立。且五蘊者
身心異名。行人若不識身心眞妄何能懸カニ
契。不達眞妄本諸行徒サン。故經云若於
虚空終不能成スル&T069222;。斯之謂也△故先示其
著處付之。一義云。心不在内不在外及兩
中間心不可得經文被總釋。故彼對如
來應正等覺非青非黄等先示著處
アリト取義。一義云。先約著處觀後悟心
生。故先示スト云取義也。一義云
經言心不在内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
得 是牒文分明也。兩本義釋牒文ニハ不在
内六處不在外及兩中間守護經ニハ善男子
此心之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摩訶般若以無量門入諸法實相 是
被釋離著方便也。擧大乘般若廣説
&MT06279;經意有御釋也。付其擧般若
證事。正證准證間何乎。何其一義云。般若
淺深二義共可正證ナル取義。意淺略
若也トモ於當段淨菩提心觀具遮表二義
故。其遮情一邊般若空無相ナルヘシ。大師
寶鑰下。無相虚空相及非青非黄等之言。并
是明法身眞如一道無爲眞理○智度名入
佛道初門此意般若經智度論等所説寂
滅絶離入佛道初門淨菩提心觀
スト見。若又般若以含深祕義方
。全當經遮表不二深旨正證可成也。
般若含淺深事。今擧即空即心即不
思議三重。摩訶般若中十喩亦具含此
又擧般若十六空。十六大菩薩三摩
キハ有御釋般若深祕スト見。或一義
云。可准證取義。其故。今當經所説淨菩提
心觀直約諸法令識其心實義。遮表不
擧一全收セリ。般若等洗滌觀心
空無相一理故闕頓悟祕要。依之疏末卷
第二十云。私謂。然大般若等具説洗
スル觀心之事○故此一兩品最深
其意耳△無量門者彼經歴八十餘科
相明空無相義云也
今欲擧其宗要但觀内外十二處。即攝一
切法也 是對&MT06279;般若廣説擧其宗要。但
ルニ内外十二處。即攝一切法也被釋也。
付其内外十二處大宗綱要トスル事。大綱對般
廣説當經所説十二處五蘊十八界等
爲大宗待對可見也。此意ナラハ宗要先擧
十二處。但觀内外十二處リト御釋可見
也。一義云。般若雖有無量法門十二處
是宗要也。今其宗要クト云意也取義。一義
云。三科殊十二入爲宗要有御釋事
爲迷心法者説五蘊。又爲迷色法者説
十八界。色心共爲迷者説十二處。故今内
十二入宗要リト御釋了簡シタル
之△内外十二處事。倶舍論第二十八界中
幾内幾外。頌曰。内十二眼等。色等六爲外。釋
曰。内有十二。六根六識。此十二界心所依故。
所依親近説名爲内。色等六境准之今
根爲内六境爲外可得意。付其新譯ニハ
十二處。舊家ニハ譯十二入。處其義往渉也
△即攝一切法也開根境爲一切諸法
故十二處即攝一切法有御釋也。下前説
不在三處已攝一切法此意也。付其十二
六識所依根并六識所縁境故七八等
間敷攝一切法有御釋事一旦不審也。但
三根合説七八識故攝一切法義無相
違也。唯識述記一云。然有諸經中説有六
識者應知彼是隨轉理門。或隨所依六根
説六。而識類別實有八識此意也
行者心無始來多於内法取著心相。故先
於内六處以即離相等方便一一諦觀心不
可得無生無相無有處所 是行者
觀相。付其行者能取心。内法六根。取
著心相有根取著スル義也△先於内六處
兩本義釋。即離相在等方便付其即
&MT06279;眼根等。離翻之可得意。相在
即離觀也。凡即蘊離蘊和合等種種宗計。
智度論唯識論等見。付其付相在遮表
二意アリ。即離合故亦即亦離ナルハ表。合觀故非即
非離ナルハ即遮也。西明圓測師。非即非離
即是亦即亦離ナリ。其義云何。若表スレハ即離
第三句。若遮即離成第四句。謂即故非
離。離故非即
而作是念。此心或在外耶。復於外六處如
實觀之心亦無生相。無有處所 是釋不
在外也△復於六處○此中即離雙在等
如實可明云&MT01302;。比來次第分明顯了
明也
猶恐錯誤更合觀之於兩中間亦不可得
 是釋及兩中間心不可得。此兩中間者離
内外トハ不可得意。雙觀内外故更
合觀之有御釋也。末卷
即悟此心實性本自無生無滅。畢竟常淨戲
論雲披。譬如珠力故水清。水清故珠現。定
不從餘處來也 已下行者悟心被示
也。付其池珠影現涅槃經見。疏末卷。以
色心皆入阿字門故則知心性本寂&MT06279;猶如
虚空。離一切執淨戲論過諸摩事。是名無相
成就初種種心○對法華即是六根清淨位
人。約涅槃經即是池珠影現時也華嚴經
智度等水精珠等見。付其今池珠影現
可當乎。末卷無相成就種子
釋故可當初地歟。隨義釋要令明珠
在常方是見心明道人也但法華六根清
天台等圓十信判。然者法華六根
位涅槃經池珠影現可等シアル取初
事一旦難得意。雖然彼法華六根淨
初地事在之歟。若又眞言行者六根淨
一往雖引法華六根淨。自元淺略深祕
各別ナル故不可全同ナル校合ニモ不及歟。若
又法華開會&MT06279;被證初地菩薩六根淨歟。
付其今御釋法譬對明&MT06279;得意。淨菩提心珠
妄染濁水淨。妄心水淨故菩提心
スト可得意也。付其淺略常途ナラハ斷煩
妄染顯現淨菩提心體性可得意也。
自宗實義八萬四千塵勞當體不動。覺ルヲ
兩部曼荼性徳。珠力故水淨水清故珠現スト
可得意也△不從餘處來也一切皆心内
ナル意也。今疏前後或離心之外更無一法
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此等意也。大師若能明
察密號名字○
大日經疏第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