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指心鈔 (No. 2217_ 頼瑜撰 ) in Vol. 59

[First] [] []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217 [cf. No. 1796]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一

  疏卷第一之一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者。初八字是本經名。
疏一字即今書題也。斯則大日經之疏依主
立稱也。且於今經釋現行有三本。一大師
請來二十卷疏。二慈覺請來十四卷義釋。題
日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三智證
請來十卷義釋。題日毘盧遮那加持經義釋。
此中今本初二十卷疏也。故御請來録云。大
毘盧遮那經疏一部二十卷一行禪師撰云云
又安然目録出八本。遍明徳請玄訪等請來
亦有之。智證大師義釋目録云。高雄寺空海
和尚本二十卷○以世多行更不入藏。今記
數本題。爲令後代會事無由及名是非。非
者此疏也。是者義釋也。凡疏體者。初以筆
語談於大宗。次撮略釋題。後更開章分科
解釋。諸家章疏大綱如此。而今不爾。所以
題疏與尾不合。披而須辨。其義釋者直爾
釋文無有拆開章段等事。以爲祕教不同
常途對衆講演。只會文意潜通佛旨
謂此破不可然。今疏一行草本。直記無畏
説。義釋再治別本。屡交他人語。依之安然
云此義釋本。三藏説一行記。智儼温古再治
之。間本記外多加人言濟暹僧都云。今
二十卷疏。是草案本也當知疏稱作者正
名義釋治定謬號。依之解義釋。覺苑牒文
云疏云釋撰號云疏主之諱。又龍猛論云。
准毘盧遮那經疏此文縱雖譯者不空語
無畏一行不空皆以疏名。恐雖破大師請
來還成非付法祖師。故應云是者疏也非
者義釋也耳。抑又不似疏例云事如何。智
證自云。祕教不同常途對衆講演只會文
意潜通佛旨既許別作義。若爾疏題例
不似常途何失。又彼疏體者是常途三門分
別義歟。嘉祥法華義疏中。破古徳三段之
釋。大師梵網經開題云。古徳三段釋是淺略
意。自家一一字一一句句皆是諸尊法曼
荼羅身。法然而有。無人造作。故不用彼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者。沙門釋子之通名。一
行疏主之別稱也。抄第一云。言沙門者是
略梵語。具足應云沙迦懣曩。翻就此方即
云息惡。謂息塵垢之惡故。別諱者如前已
明。述謂叙述。記謂記録。以我疏主叙述記
録諸教及三藏所説文之與義成斯疏矣。
非自作也。故云沙門一行述記略抄義釋
除阿闍梨加述字歟。智證大師記云。大日
經疏者。一行禪師依無畏三藏口傳撰集毘
盧遮那經大本之要文。爲今疏也云云准此
釋又非三藏之自義歟。疏第九卷皆同底
里三昧耶經説也。可悉之。問。今疏之所
造年記何比耶。答。或云。大日經疏自開
元十二年以來同十五年之前造之歟云云
行者。抄第一云。一行者疏主之諱。夫聖人
名則必不徒然。唯一爲行。故曰一行。今
之疏主取阿一行是爲禪行。且以阿字而
顯示之阿闍梨者。慈覺釋云。阿闍梨
短聲翻爲正行。長聲呼云阿闍梨耶。翻軌
範師或云。新云阿遮梨耶。唐云軌範此有
五種
剃髮出家羯磨教授依止五中取教授云明
解師云云或云。一行禪師元禪宗人歟。抄第
一云。准禪門師資承襲圖所示。第五祖弘仁
大師門下有二弟子。一是惠能即南宗也。一
是神秀即北宗也。北宗弟子名曰普寂。即疏
主之師也准此釋者。今一行是北宗禪師
也。以阿字無生爲禪行矣
入眞言門等者。今此品題非唱本經之名。即
是末釋之稱也。今疏先不唱經文。直牒釋
故。品號在下。牒釋故。具縁品等又先不唱
而直牒釋故。問。全同經。何爲疏名耶。若
擧疏品號者。具縁品已下何不爾耶。答。
通號依依主。品號約有財。例如釋論已説
立義等依有財矣。具縁品已下無亂故今先
釋通名。故若不擧品號難知何品故
大毘盧遮那等者。不思議疏上云。大者即無
邊義也。毘盧遮那者是日。所謂即惠日也。
成佛者證正覺正智義也。神變加持者神力
所持也。經者貫穿縫綴能詮在此矣今此
經名梵漢雜擧。*毘盧遮那佛五字梵語。餘七
字漢號也。抄第一云。且翻名者。梵云摩訶
*毘盧遮那悉提三菩提微吃哩&T058676;多地瑟姹
曩素怛覽摩訶云大。*毘盧遮那云遍照。悉
提云成。三菩提云正覺。微吃&T058676;多云神
變。地瑟姹曩云加持。素怛覽云經。總云大
遍照成正覺神變加持經大師開題云。大
*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因陀羅王者。此
則梵漢和雜翻也。大成神變加持經王者唐
言。餘是梵言。若悉翻漢語者曰大日除暗
遍明成正覺者神變加持經帝釋王。若具梵
本名mah@avairocada別本
na
bisa@mbodhivik@rnita
dhi@s@tisutr@a@midraraja祕藏記同之。又本云。
摩訶毘盧遮那勃陀悉地vik@rnitati@s@ticotra@m
因陀羅羅若私云。成佛梵語頗異。抄云悉
地三菩提。一本開題云勃陀悉地。抄准漢
名云悉地三菩提。一本開題梵語法故云
佛成也。勃陀三菩提梵語廣略歟。別本
記等。尾三菩提者。尾字成梵名歟。問。大日
即佛。何更云成佛耶。答。雜問答云。問
大日是即法身。何故更次云成佛。答。此
有三意。一大日指今果。成佛指昔事。謂大
日世尊顯昔成佛之初事。故云大日正覺。二
大日者此衆生本覺也今了此本覺故云大
日成覺。三者大日世尊令衆生成佛故云大
日成佛私云。且約行者顯得邊論今昔
歟。意指本有云初事指修顯云今果。第
二釋反之。本覺云大日顯得云成佛。故上
二約自利後一據利他耳。又此題有二意。
堅約句義者句句含攝四身等。横就字義
則字字各含人法喩矣。初竪義者。開題云。
大毘盧遮那者自性法身即本有本覺理身。
次成佛者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
受用。修得始覺智身。神變者他受用應身即
變化法身。加持者等流身即是三界六道隨
類身。若接四爲三者。神變加持合爲一。即
法應化三身。如次可知。又配三大釋者。
大*毘盧遮那者體也。成佛者相也。神變加持
用也私云。此中第三身名他受用者變化
身。又有含他受用義故。或此則報身中他受
用也。他受用是用大故。但第二身中他受用
是自證中化他歟。故疏指成佛云自證三菩
提。故五祕密經云。*毘盧遮那自受用身及大
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云云今又云始覺
智身可思之。又三身時神變加持爲一者。
三身時等流又應化攝故。故起信論三身章
云。隨於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
相故説爲應抄第一云。且三大者。大一
字是體大*毘盧遮那四字即相大。成佛神變
加持即用大。又大*毘盧遮那倶屬體大。成
佛二字即相大。神變加持用大也。又或大之
一字是總。*毘盧遮那神變等是別。體相用
三句皆大故。約三身者大*毘盧遮那即法
身。成佛即報身神變加持應化身。又或大屬
法身。*毘盧遮那成佛倶是報身。神變加持
即應化身。或可大之一字即通三身。所謂大
法身大報身大化身也略抄私云。以今釋望
前釋三身或同或異。初釋同前後二異彼。
三大與彼異。彼如次配三身句。故今法身
句開禮相報應句合爲用大。故且准起信
論等中理法身爲體智身自受爲相他受變
化爲用者。抄初釋。理智二身爲法身他受
爲報身。第二釋開理身別立自他二受合
爲報歟。大師釋自他合爲相大者。約受用
義同且以用大他受屬相大歟。或於智身
約自證化他歟。後横義者。開題云。人法具
擧法譬圓備。所以者何。若言人則是人也。一
一字人種子故。言法則悉法也。一一字皆法
智印故。言譬則諸名即譬。以淺顯深故
私云。此中以淺顯深者。字相名淺世間所
用故。字義名深出世所用故。是則以世間字
相顯出世字義。與以喩顯法其義相同。故
大師云。以世間淺名表法性深號可思
之。問。四種身無棋義人法喩無竪義耶。
答。有之。故h@rda抄第一云。私又云。毘盧
遮那成佛通自性及受用神變加持倶變化
等流也。又義大毘盧遮那神變加持者。通云
自性身乃至又通等流身。凡四種法身通有
自利利他二義。付之有二意趣。一者云自
利四身皆自利也。云利他四身皆利他也
二教
論意
二者自性受用自利。他受用變化等流
利他聲字
義意
但於後義自性*受用中又有四
身他受等中又有四身安然意
也云云
又毘盧遮那
喩也。成佛人也。神變法也。餘通三歟。密嚴
院抄云。四種法身諸法有重重義。各各横
則自利。竪則利他。自性身能加持自利之位。
餘三身是所加持利他之身也。又互相望有
自利利他能加持所加持之義。又付法相承
義也私云。四身平等故各各有横義。四身
淺深故各各有竪義。又四身互説法互受法
樂故互有能所加持自他利義也。又大日
金薩等付法相承又自性受用等次第歟。又
以今題配三部三點等者。智證心目云。大
是唐翻梵言摩訶則大一法界之總體三部
是深之祕處。且含三義。謂大多勝也。正當
三部。阿字不變爲深大理。沙字離染爲廣多
智。縛字離壞爲殊勝用。皆在一心非多非
少。阿字之故其體大也。沙字之故其相大也。
縛字之故其用大也。○斯則三點之祕府五
智之幽關矣。○毘盧遮那是阿字理點。一切
諸法本不生故。成佛是沙字智點。一切諸法
無梁著故。神變加持者是縛字用點。一切諸
法離言説故。不生而生故現法界宮。無梁而
梁故具五大色。離言而言故説三三昧耶。所
謂不生即是寂滅義。離梁即蓮華義。離言則
金剛義。體不生故妙理不極。相離梁故眞智
無窮。用離言故化道無盡。是以摩訶之體無
處不遍。摩訶之相無法不圓。摩訶之用無
行不滿。居性寂之極地包法界之體用即
土即身無異無相。故題大毘盧遮那成佛神
變加持經
梵音毘盧遮那等者。抄云。毘云遍盧遮那云
光明照。爲順此方云光明遍照云云金剛
頂經義決云。梵音毘盧遮那此翻最高顯廣
眼藏如來。○先有翻爲遍照王如來也。又
有翻爲大日如來。此幷略而名義闕也
題云。毘盧遮那者或云日之別名。除暗遍
照爲義。或云光明遍照。或説高顯廣博。並
是得其義大經要義云。決意曰毘盧遮
那梵語中含最高顯廣眼藏遍照王大日之
義。開題意毘盧遮那之漢語幷出大日除暗
遍明。除暗遍明即遍照王也。且略最高顯廣
眼藏耳。然疏意大日遍照王爲今要也。故
云是日之別名等云云
是日之別名等者。義釋云。毘盧遮那者此翻
是日之別鈔云。如此方呼日爲靈曜或
云朱明大明陽烏等。今亦如是。或云普光
明大光明等皆日之別名也意云。毘盧遮
那是除暗遍明義。日有數名之中其一故云
日之別名也爲言日爲總名遍明等爲別名
也。師云。日即別名。對月星等故。毘盧遮
那又翻日故云日別名也。私云。於今題有
總別二名。大爲總通日乃至加持故。日等
爲別日成佛等其義別故。開題云。此大字普
被下諸字抄云。此摩訶應流至於下摩
訶成佛神變加持等但成佛等不言別名
者以初彰後耳。又義日有多梵名。毘盧遮
那阿儞地也等也。毘盧遮那是其一故云別
名歟
然世間日等者。抄云。疏然世間至而無所増
等者總有三喩。○此之三喩前一是相大次
一是用大後一是體大。又初是報身次是化
身後是法身。思之雜問答云。問。日有幾
義耶。答。略有三義。一除暗遍明之義。二
能成衆務之義。三光無生滅之義。間。即以
此三比佛徳何。答。除暗之義比佛惠光遍
一切處作大明照。二成務之義比佛日光
開發衆生種種善根。三常照之義比佛三昧
圓明無際常遍法界略抄私云。准此兩釋。
抄意以除暗遍明義爲通三義之總句。然
已下爲別釋故。問答意以彼句屬別説。初
義名除暗遍明義故。故知即除已下爲別
説以上爲總標。二義中後義爲勝。然世間
已下文除暗遍明外更無別義故。所以遍一
切處遍明作大照明除暗釋分明者歟。或又初義
非無理。第二義云如來日光遍照法界等。
第三釋云猛風吹雲日光顯照。倶是除暗遍
明義也。然字非無起盡。但於初文無別
義者以總爲別。猶如藏識割字中立總相
大識矣。以如下三義總結兼通妨難也。或
不可爲喩結初義故云則不如是。少分相
似結後二義故云亦復如是也。問。疏第十
四云。毘盧遮那者如日出于世能除暗冥
能成就一切衆生所有事業大地所生之類
無不蒙益。此實相自然大惠之日亦復如
是。若有衆生了知自證如猛風吹雲日月
出現亦有如是功力。普於法界中而作大
利如日光而照世間也又第十六云。毘
盧遮那義上已釋之。今更釋所謂毘盧遮那
者日也。如世間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
長一切萬物成一切衆生事業今法身如來
亦復如是。故以爲喩也。然世間之日則有
方分則有照外則不能照内明在一邊即
不及一邊雖能照於晝日而光不及夜。今
如來日則不如是遍照内外無有方分晝
夜之別圓明常住。一切衆生若得此日出時
能生長一切如來善根行如來事。世間之日
不可爲喩。但得少分故加以摩訶之名也
又仁王經陀羅尼釋云。吠路者那野遍照
義亦云大日義。如世間日照一邊不照一
邊照晝不照夜照一世界不照餘世界。
但得名日不得名大日毘盧遮那云云
此等文釋毘盧遮那或二義或一義。若爾
何以三義配三大三身。況上釋題以毘盧
遮那句爲體大法身。非前後相違乎。答。凡
三身三大義非無起盡。初釋云如來智惠
日光。報身自受用智也。又起信論中相大功
徳云大智惠光明義。故次釋但云如來日光。
凡如來雖通三身今名化身歟。大師釋云。
去成正覺故云如去。來化生故云如來
云云又隨其性分各得増長義專當于化身利
益歟。應身用大釋論判文故。後釋云。佛心
之日。心是名理體日又光所依故法身義分
明也。起信論中明體大無増減義。依此等
意成此廢立歟。問答釋又不可違此旨
矣。疏下卷釋眞應二身體用分別意歟。智身
又第一義諦攝故。或復若有衆生乃至日月出
現文幷圓明常住句顯法身體大義歟。陀羅
尼釋但示法身義歟。次至違題釋者配當
隨宜不可局定。或今三身是大日三身故
無違。故大師釋云。釋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
不同問。今次第有何故耶。答。或云大日
故除暗遍明爲先。相是顯了義故相大居初。
化用從報相起故次有。相用終歸法身體
故後擧之。又或云。大日三身即胎藏三部曼
荼也。佛部爲中金部爲左蓮部爲右。蓮法
身理也。金報身智也。佛理智冥合應身也。理
智相應故云應。非隨機應現義也。今曼荼
向西故金佛蓮如次南中北次第也。可思

復次日行等者。鈔云。日行者日之行度也。閻
浮提者正云閻浮那提。即是林名。今就省
略但云閻浮提也
卉木叢林者。法華義疏第八云嘉祥卉是百草
之通名。木是衆樹之總稱。草叢爲叢。木叢
爲林
世間衆務等者。世間工巧等衆務又依日光
作此事闇中難成故
遍照法界者。法界是六大法界體實智所照
也。故疏第七云。法界即諸法之體即身
義云。故佛説六大爲法界體性或十法
界境即權智所縁也。意云。照了十界衆生
令開發種種善根也。或事理不二法界。即
不二智所照也。疏第三云。界有三種。所謂
法界心界衆生界。離法界無別衆生界。衆
生界即是法界。離心界無別法界。法界即
是心界。當知此三無二無別
乃至世間出世間等者。順世違世事業云世
間出世。簡違理事故云殊勝也。上種種善
根者即是歟。疏第十六云。若得此日出時
則能生長一切如來善根行如來事以一
切如來善根釋無量衆生種種善根也。謂
開發衆生善是生長如來善之義也。又修
世出世殊勝事業即行如來事也。疏第七
云。謂佛菩薩縁覺聲聞四種皆名出世三昧。
諸天所説眞言法教道皆屬世間三昧
鑰下云。已上三心皆世間心。第四唯蘊已後
名出世心取意約五種十心分世出世可
知。但十心中違理心是前譬説中世間衆務
故今不取之。故論云。謂凡夫執著名聞利
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是即世間衆務之
義也
又如重陰昏蔽等者。祕藏記云。雲霧弊日
月雲霧披而見日月非日月今更生。是密
教顯本有之喩也。非顯教所説六度爲因
成智身之喩也疏第十四云。此實相自然
大惠之日亦復如是。若有衆生了知自證
如猛風吹雲日月出現。准此文今猛風類
自然大惠歟。然今取所證理法身體也
無明煩惱戲論重雲者。准摩訶衍論無明是
智礙煩惱即煩惱礙也。故論疏云。根本無
明名爲智礙六染名爲染煩惱礙戲論通
二。故彼論中九種心量云戲論妄識。故二礙
即二障也新譯論普觀記遠疏等分明
究竟諸法實相三昧者。疏第十六釋等至三
昧云。佛入所以此三昧者佛住畢竟無相
寂滅之法以大悲故令無量衆生得見此
大悲胎藏微妙之法。即是於無相中而現有
相。雖復有相而從因縁生即不生義同於
性淨之法略抄准此釋今實相三昧是等至
三昧歟。大日入此三昧了知自證法也。故
大師釋今文云。究竟實相正覺圓極十四
卷中云了知自證此意矣智證大師釋云阿
闍梨云。實相爲理三昧爲定圓明爲智。自
云此私所推耳大經要義第一云。疏云。佛
心之日亦復如是。究竟諸法實相三昧圓明
無際而無所増等 云云。十四卷本
三昧字作證時也
 當知題首
大日是過刹塵四法身也。開題二説分明。故
意亦然。佛心之言無簡別故。圓明無際
顯四法身無邊際故。故抄以日三喩配報
化法三身也。何况聲字義四法身皆名大日
是即此經之意也私云。此文獨顯法身體
大無増減義。抄又配法身體大。大師釋光
無生滅義。何引抄釋而成今文通四身義

加以大名等者。雜問答。云問。一端如何佛惠
光明勝日天光等耶。答。世日光方分有限。
但如來光遍一切處。又日天光増益世間。其
如來光世出世事莫不成辨乃至是故加摩
訶字名曰大日略抄私云。三義中初二義加
大字起盡顯矣。推後義云。世間日約隱顯。
雖無生滅實是有爲法故生滅體也。佛日
不爾故也。依問答釋名一字屬下句可讀
歟。又疏第十六云。加以摩訶之名也依此
文可屬上句矣。更一解云。以水精向日
光取火決定矣。佛日應現衆生信水無疑
故云大日歟
成佛者具足等者。鈔云。成謂成就。佛謂覺者。
即是成就正覺之者也開題云。即是大成
就之成也。非小成就之成或解此文云。
法爾所成爲大成就因縁所生爲小成就。法
爾三世常恒成就時長故云大。因縁生滅無
常成就時短故云小成也。具足梵音等者。
問。佛陀是覺者即人也。菩提是智即法也。人
法既別。何爲一語存略乎。故下云。約佛陀
義有持金剛者。約菩提義有金剛印
何。答。或云。bodhabodhi約體文是一約轉
聲即異。故上下各據一義歟。故大師釋云。
bodhabodhi一字之轉。bodha名覺bodhi曰知○
覺知義相渉故或又覺知義異也。故釋論
本覺十義中覺知分爲二義。故今又正覺正
知但爲三菩提義。正是三漢號故可悉之。
或云。一一字皆具人法喩故爲一語存略
何失
謂以如實智等者。智度論第二云。佛陀秦云
智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衆生數
非衆生數法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
下了了覺知名爲佛陀私云。今釋依此文
歟。法應雖異隨義轉用歟。例如以大品經
文證即身成佛矣。或又今教釋迦即為即
身成佛之佛故。故菩提心論云。一切義成
就菩薩乃至應於是成就本尊之身如實智
者應通權實二智。正覺正知稱無簡別故。
又菩提攝四智。此四智通根本後得故。故
慈恩釋云。三智通眞俗。成事智非眞。此
解依論理或有眞問。若如立名者唯可
根本智。云實智故。若如所縁者可後得
智。事法故。爾者如何。答。後得智又不妄
倒故云如實也。深教正智又云縁俗故。故
慈行釋云。即根本智亦縁俗也或云。知諸
法究竟實際常不壞相歟。故下釋一切智
云。非但遍知一切法亦知是法究竟實際
取意又第六執金剛釋云。一切諸法入此如
實智中究竟平等同一實際准此釋如實
智知諸法究竟平等實際歟。*若爾唯根本
智歟祕釋云。隨順菩提方便可思之
神變加持等者。開題云。神變者不測曰神
異常名變。即是心之業用鈔云。神是智之
用變是智之所了。又神即神通變即變化。倶
屬智也抄第一云。變之神從境得名。或
神即變當體立名私云。大師釋神變倶心
之用故同抄第二義歟。心與智同體異名
故。或心廣故兼悲及定歟。開題云。法佛如
來從大悲大定能作難思之事業又般若
寺抄云。今神變者三種幻之中不思議幻也。
如來金剛之幻即智之用自在之業也私云。
此又智用也。三種幻中等者。疏第三所明三
種幻中不思議幻也爲言故下疏中釋不思議
幻云。且如行者於瑜伽中以自心爲感以
佛心爲應感應因縁即時毘盧遮那現所喜
見身説所宜聞法問。感應即加持義。何
爲神變證耶。答。抄第一云。神變上即有
加持用故神變即加持。又神變即能發三種
神變。加持即所發三種表業。是神變之加持
般若寺釋依初持業意歟。又疏釋似加持
爲能發神變爲所發。所以依感應因縁而
示現身語故。問。神變有幾種耶。答。開題
云。此神變無量。大分爲四。一下轉神變。二
上轉神變。三亦上亦下神變。四非上非下
神變也且如開
題委辨
大經要義云。此四種神變通
四法身。各具四種神變也取意加持者。開題
云。加持者往來渉入爲加接而不散爲持。
即入我我入之義是也即身義云互相加入彼
此攝持云云意同也
祕藏記云。加者諸佛護念持者我自行○諸
佛以悲願力放光加被衆生。是謂諸佛護
云云又云。引入諸佛於我身中是曰入
我。引入吾身於諸佛身中是曰我入云云
云。言加持者加謂加被持謂任持。佛以神
力加被任持現前大衆云云記後文佛身行
者身爲加持物。又前文以悲願力等爲其
物也。鈔意能變能化神變通爲其物耳。
問。加者往來渉入。持者攝而不散。入我者
彼來入我即來渉入也。我入者我往入彼即
往渉入也。若爾可謂加即入我我入攝而不
散之義入我我入之中無有。更非持即入我
我入。何云加持即入我我入耶。答。彼來入
我我有攝而不散義。我往入彼彼亦具其
功焉。語約義周故云加持者○即入我我入
義是也此要義中
問答也
即身義云。加持者表如來
大悲與衆生信心。佛日之影現衆生心水曰
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私云。此文
意又同記能化所化感應道交謂之加持也。
所謂諸佛是能加即所持。衆生又所加即能
持也。理觀啓白云。入我我入能加持故云云
則擧能加能持義顯所持所加義耳
舊譯或云等者。要義云。當知疏言舊譯或云
神力所持者。此出神變加持之古語也。神
變曰神力。加持曰所持。然此所持唯所非
能唯持闕加。次言或云佛所護念者。此出
加持之古語非謂神變也。故開題云。加持
者古云佛所護念又云加被云云然此護念
加被但加非持。故此文云加被衆生是謂護
云云私云。神力所持唯有持義無加義。佛
所護念偏有加義闕持義。故祕藏記云。加
者諸佛護念故知今加持爲勝矣
然此自證三菩提等者。鈔云。然者然前起後
之詞。私云然前者指上成佛
起後者下神變加持也
言自證者但是佛
之自證不從他得也。故下疏云。如是自證
之境説者無言觀者無見經第一具縁品云。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説此
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以
種種方便道爲衆生類如本性信解而演
説法云云今疏二句文依此經文歟。以是
故住於自在神力等可釋以種種方便以下
文。問。若爾説此諸佛自證等今經説會。以
種種方便乃至而演説法者加持世界説法歟。
答。凡自證三菩提位是菩提實義五言斷無
説十心寂不行。何有説法義乎。故疏二十
云。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此處微妙寂絶
出過心量略抄又云。本地之身非有心之境
取意又第六云。佛自證之法非思量分別
之所能及當卷下云。如來自證之智設以
神力加持亦不可示人又云如抄引
上出之
當知
次下云以方便而説斯則今經説會也。但
經文説此自證者由方便説自證也。非
謂自證位説自證法也。故疏第三釋此經
文云。即金剛手承佛神力領解上文。私云
金剛
手領解住心
品文故矣
先歎世尊甚爲奇特。由具大方
便故乃能説此諸佛自證三菩提。所謂自心
自覺心自覺心心自證心如實知自心也。即菩
提實義。謂覺自心從本以來不生義也
不可思
議法界十慮手亡故云不可思。
五居足斷故云不可議也
出過一切心地
出過三十二
種心地也
的無所依也依者心地也
出過故云無
如世人擧
趾動足皆依於地菩薩亦如是依心進行故
名此心爲地第二十卷者
心境者是也
以心爲地。以心尚
有所依故未名正遍知。如來已度此微細
戲論佛地惑微
細妄執也
進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也。
雖究竟寂滅不可言宣而能以種種方便
道爲衆生類如本性信解而演説法。即是
領解一切智心無盡莊嚴之迹也此文既
云由具方便故乃能説此諸佛自證等。定知
住神力加持説此自證法云今經也。若自
證位有説法何云若我但住如是境界不能
以是蒙益乎。問。今經自受法樂説實行隔
聞。故大師云。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
眷屬各説三密門然今經疏文爲不知
自證三菩提之實行菩薩而住方便説法
就中疏釋種種方便等文云。即是領解一切
智心無盡莊嚴之迹准無盡莊嚴藏之文
以方便説法非爲瑞相加持乎。答。無盡莊
嚴之迹雖依上文其意異矣。隨義轉用聖教
常習歟。所以自性身有本地加持二義。以
加持身自受法樂説而領解本地無相之自
證也。況復經中隣此文云次説修眞言行
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王諸説既今經具
縁品也。領解豈非指住心品説乎。又疏次
文云。不思議法界即喩蓮華臺種種方便道
即喩蓮華葉疏第二十云。此是毘盧遮那
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絶方處。非有
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爲念本誓
開示大悲藏普引衆生入佛惠故○若離
方便如來本地尚不可説。何況以示人耶。
不可爲諸上首等菩薩説。何況流入生死
中耶。以此方便同於大空而現衆像。○
即是金剛身也准此文自證是本地華臺
體。本地身尚爲金剛手等不説之。現八葉
已外方便身作四重圓壇説今經也。但有
心菩薩是擧顯人歟。或又自性所成眷屬假
示現此儀歟。例如瑜祇經遍照如來與自
性所成眷屬倶説之然至瑜祇成就品説
一字心之明云會中有一障者忽然而現
諸菩薩各如醉人不知所從來處異抄此等
皆現不知相歟。疏二十卷云爲諸上首等諸
菩薩説又爾也。到於實際從果向因人何
非境界乎。又經文爲衆生類者未來衆生也。
故次下擧具縁品所化云。爲滿足彼諸未
來世無量衆生具如下辨。問。自性身非
受用等加持身。更現加持身文證安在乎。
答。疏第三云。然以加持力從佛菩提自證
*之徳現八葉中胎藏身既云中胎尊特
身非受用等也。具如下辨
現覺諸法本初不生等者。此有二點。一云現
覺諸法本初不生。意云本有始覺顯得本有
本覺也。一云現覺之諸法本初不生也本覺
之覺也。意云。凡夫見聞覺知諸法即本初
生而法佛法爾四曼非始可覺也爲言疏第
六釋菩提實義云。我覺本不生者。謂覺自
心從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
成也此文有二點。一云謂。自心覺本來不
生即是成佛始覺
智身
而實無覺無成本覺
理身
云謂。覺者自心也。本來不生即成佛本覺成
佛義
實無覺無成也簡始覺
成覺也
疏第十二云。彼持眞
言行者如是見心性時即是見正覺兩足
尊。永離邪倒名之爲正。以此正知見現
覺諸法也此釋順初文點耳。開題云。成者
不壞不斷不生不滅無始無終之義。此則法
爾所成之成非因縁所生之成。文云我覺本
不生乃至知空等虚空即是大成就成。非小
成之成私云。法爾云大
成因縁云小成也
次佛者又云三菩提。
是正覺正知之義。非因縁所生之覺。是法然
所得之覺。故文云法佛自然智已離一切暗
略抄當知今文明法然成佛之義耳。若爾我
等本來是佛。何流轉生死乎答。疏六釋
菩提實義文云。一切衆生不解如是常寂
滅相私云。菩
提實義也
分別妄云有生輪迴六趣不
能自出。今雖聞正法音還於種種有爲事
迹中疏第四云。如來以世間因縁事相擬儀況喩不思議
法界文。准於世間因縁擇地造壇等事迹之中不思
無相菩提。爲言不知性得果海法
然之理於縁起因分有爲事迹中也
 推求挍計遍計所
執也
翼望成佛何有得理法然
理也
疏第七云。而但以
佛知見示悟衆
生。若行者於此眞言十喩中妄見有爲生
滅更増心垢則非如來之本意也 云云
 當知於法
無取捨知所執無耳。故疏第十一云。又復
是因本性空寂。當知果相亦復如是。私云 法
爾成
常寂滅
相也
 若於如是縁起法中於有爲事
迹之中也
而言
有因有果推求挍
計也
 即是遍計所執墮斷常一
異不入中道。不得法
然理也
 是故證知如是眞言永
離因業即是法界也故知迷悟不同遍計有
無耳。故住心論云。迷悟在己無執而到云云
遍計捨不捨。
具如即身義抄
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者。疏第六云。出過
語言道者即是。從此已下皆是轉釋阿字
問覺本不生即是佛。佛自證之法非思量
分別之所能及亦不可傳授與人。智度謂
之言語盡竟不行處也經第六説如
來品
云。成佛
十智力故號三菩提唯惠害無明自性離
言説自證之智惠故説名如來疏第十九
云。此自證境界出過語言道以知自證非
可宣説而授與人住如此智故得如來
名也
心行亦寂。上引第三文下引第六文。可知

若離如來威神之力等者。疏第六云。本者即
是如來自證之地住大涅槃。若捨加持神力
則一切心量衆生非其境界若捨已下
同今文
 疏第
四云。若作深祕釋者如來妙嚴之相法爾無
減。非造作所成故私云。自證三菩提法爾成佛故。
開題云。法爾所成非因縁生
云云不以外寶爲飾。乃至十住諸菩薩
當今十
地菩
猶因承佛神力當于今威神
之力文也
 見加持
身。其於常寂之體心行亦寂
自證位也
如在羅穀尚非
其境
界意
故以爲況也以外飾況事相
喩妙嚴相也
依此文自
宗未究竟修生菩薩歟。雜問答云。十地以還
者是即從因向果之人。所以云不知彼内證
疏第七云。如來無礙知見私云。自證三
菩提唯佛知見
故云
在一切衆生相續中法爾成就法爾成佛菩
提實義也
無有缺減。以於眞言體相不如實覺故
名爲生死中人已上約自證菩提而示十
地生死不知矣。瑜祇經云。皆以微細法身
祕密心地超過十地身語心金剛各於五
智光明峯杵出現五億倶胝微細金剛遍滿
虚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倶不覺知
文慈覺釋云。諸地菩薩顯菩薩云云。信證僧正云。
此菩薩中有顯教菩薩及眞言未究竟菩薩云云
 智
論第九云。是法性身滿十方虚空相好莊嚴
無量音聲。聽法衆亦滿虚空。此衆亦是法性身
非生死人所見
云云已上依自受法樂説法而顯十地生
死不知也。又疏第二十云。若離方便如來
本地尚不可説。何況以示人耶。不可爲諸
上首等菩薩説。何況流入生死中耶准此
文久已通達金剛手等假現此相云十地菩
薩也。疏第三釋支分生云。出無量十住諸
菩薩。此中有二重大眷屬内眷屬也取意
死中者取生死中人耳。二教論上云。自性
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説三密門
○所謂如來内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私云或
顯等覺
十地也或華
嚴天台也
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常二乘
凡夫也
或大小乘云二乘世
二三云凡夫也
誰得昇堂。私云。等覺亦
第十地滿心攝故今十地菩薩也。二乘凡夫
同今生死中人也。釋論中以二乘接邪定

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等者。經第一具縁品
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本昔誓願成就無盡
法界度脱無餘衆生界故一切如來同共集
會。漸次證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云云疏第
三云。以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立如是誓願
我當成就一切諸佛法界悉皆度脱無餘衆
生界。今所願已滿。而應度衆生不盡。以衆
生界無盡即是法界無盡也○以衆生界未
得一切解脱即是法界未得遍滿成就。故
如來勤修事業無有休息也。即以此本願
因縁一切如來同共集會。○今將説滿足一
切智智法門亦是諸佛大事因縁。以同一本
誓同一法界故皆悉集會共以神力加持
也○云云私云。今文同此經疏説歟。同共集
會者今經會座也。自性所成内大眷屬皆是
到於實際人故亦云一切如來也。滿足一
智法門者今經骨目也。依事相更問大
事因縁良有以也。當知翻往昔悲願住加
持三昧現尊特中臺身説今經也。故云
皆悉集會共以神力加持也。心王心數同住
加持故云共也。依之當卷下文云。然以自
在神力所加持故即從心王毘盧遮那現
加持尊特身。爾時無量法門眷屬一一皆現
執金剛身顯發如來大勢威猛第三上文
云。然以如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徳
現八葉中胎藏身乃至從普門方便現第三
重一切衆生喜見隨類之身此等明文
然非謂自證位説今經耳。問。今世尊約本
覺門則無始無終之性身也。又依顯得邊
則一生頓證之理佛也。倶以不可云往昔
悲願如何。答。若約本覺門依本有三身中
應化用而義説歟。故瑜祇經云。常於三世
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往昔者
本有義。非約時分前後歟。若據修顯邊
且約一生前後作此説歟。又云望顯得今
果指本有熏習云往昔歟。故問答云。謂大
日世尊顯昔成佛之初事故云大日成覺
私云。本覺成佛故云昔成佛。斯則本初事故
云初事也
若我但住如是境界等者。雜問答云。如來往
昔悲願力故住神力加持三昧爲諸衆生
説祕密藏疏第二十云。若如來但住自證
之法不能度人。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絶出
過心量。説何示人耶。故漸次流出漸入第
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雖作如此
流出亦不離普門之身私云。准此文。今
如是境界者指上自證三菩提也。如來與我
名異義同。如是境界與自證之法文別意
一故。以不能度人釋則諸等二句。以三重
流出文配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以此處
微妙寂靜却當于是處乃至亦寂。出過心量
是出過一切心地既文言相對分明也。故知
今此文示説今經四重圓壇之儀式也。又
第六云。本者即是如來自證之地住大涅槃。
私云。同如
是境界已上
若捨加持神力則一切心量衆
生非其境界同不能已
下文也
 又二十卷云從法
中臺
身也
起應次流向外如流出三
重聖衆也
以度衆生
似度未來
衆生也
猶如漫荼羅自中*臺出至八部世
天之位或云以此文明瑞相加持世界事
甚非也。所以者何示奇瑞是爲説今經先
瑞也。然既自證位説今經更住加持瑞瑞
相爲何乎。取意又自證位説今經未來利
益可足。何云住自證則不能蒙益乎。又
下文云。如是自證之境説者無言觀者無見
若自證位説今經何云説者無言乎。又
云。如來自證之智設以神力加持亦不可
示人彼位有説則何云不示人乎。當知
從菩提自證徳現八葉中胎藏加持身云
住神力加持三昧。如此爲未來衆生示三
重漫荼羅種種諸趣所喜見身爲同聞。疏第
六云。三重*漫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
一種法門身也或擧第三重喜見隨類身
顯初二重歟。疏第三云第三重喜見隨類
身之故説今經云所宜聞法也。解脱門所
現知識傳此令未代衆生開悟故云開觀照
門也。依之雜問答云。如來往昔悲願力故
住於神力加持三昧爲諸衆生説祕密藏
發即心菩提淨即心佛國見自心正覺證
自心涅槃。是故云加持等。此其大意問。
下卷三重流出文中*臺爲自證外三院爲
化他何同今經説會乎。又彼卷下文云。爲
念本誓開示大悲藏○復以神力普現身
口意遍滿生死中此文同今疏文。依神
力加持現三密遍滿生死。豈非對實行加
持世界儀乎。又今文云普爲一切衆生擧
實行也。又既云種種性欲所宜聞法何自
受法樂説乎。況復疏第十二云。遍照佛刹者
以此惠光普照無量法界一切有縁應度者
無不普現其前以所喜見之身稱機説法
咸令得入如是阿字之門也准此文今
所喜見身又加持世界教主耶。就中今云
然此應化非能説主乎。答。凡三重流出是
爲説今經集會儀式也故金剛頂經云自受
用佛從心流出無量菩薩對遍照如來受
灌頂職位。彼等菩薩各説三密門乃至此即
毘盧遮那聖衆集會。皆住大悲願廣利有
略抄今又可准之。又經第五説自性身身
土文云。法界慓幟大蓮華王出現。如來法界
性身安住其中隨諸衆生種種性欲令得
歡喜疏釋云。此即中*臺八葉之華也。然
生大蓮華如來住彼法界第一隨信解衆
生喜悦准此文今又可今經會座也。又
以隨諸衆生等文不可云受用等説。三身
説文次下別説故具如聲字義釋矣。但至十
二卷釋者所喜見身其體雖一自利利他義
異故所謂在自性土爲同聞而自受法樂
往加持世界隨機説法。故隨宜判釋。況復
彼釋次下文云隨佛刹即無餘世界也。私謂
此世
界者即此淨心之土常
無毀壞金剛之國土也
 此意無餘世界者指法界
宮歟。又云金剛國土金剛界義歟。又於遍
滿生死釋者。具釋云。此是毘盧遮那本地之
身華臺之體。超八葉絶方所非有心之境
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私云已上白證三菩
提言心絶滅位也
 爲
念本誓往昔非
願也
 開示大悲藏普引衆生入
佛惠故開發大悲胎藏*漫荼羅而引入
未來衆生令入法界今經説會也
 復以加
持神力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如來以神
力普現解
脱門知識於加持世
界化實行生死人也
 當知此即是方便也至結上
今經會
座及加持世
界利益也
 若離方便如來本地尚不可説。
自證境毘盧遮那本地身尚
不可説也。説者無言故
 何況以示人耶。又不可
示人也
觀者無
見故
 不可爲諸上首等菩薩説。 今經説會
自性身中
加持身説故於本地自證爲金剛手
等不可説云也此簡今經説會也
 何況流入生死
中耶云云此又遮加持
世界説也
 當知今文神變加持之
方便既二重故異今文歟。次普爲一切衆生
者。神力加持元意遠被未來機故云種種
性欲等。故當卷下釋住心品九句問云。時
金剛手爲令未來衆生具足方便無餘疑
故以偈問佛又經第一具縁品云。於當來
世時劣惠諸衆生○爲度彼等故隨順説
是法疏第四釋云。若我捨於方便直爲衆
生説如是自證之法彼等云何悟解而能
進修耶。故偈次明設教之意云爲度彼等
故隨順方便説也此自證者前自證三菩提
也。方便者今神力加持三昧也。既明設今
教之意。指未來衆生云爲度彼等故。故知
今設教本意專約未來衆生也。大師雜問答
釋即此意矣。或又准聖位經彼等菩薩各説
密門者三重圓壇内大眷屬所説歟。佛菩
薩各入自證三昧説各各眞言故出普通眞
言藏品中
云説種種性欲等各受法樂故云隨種種
心行等也。然此應化者自性所成所喜見身
也。非當經教主心王大日也。各説三密故
應化。又非不能説而非説主耳。問。既所
喜見身今經*之聽衆也。教主説文何乎。又
非從毘盧遮那等説全同下所擧瑞相文。何
云非加持世界儀式乎。答。上所擧世尊住
加持三昧是即今經教主也。疏第十四云以
清淨法身離一切相。私云菩提實義也已下
住神力加持三昧也
 然
佛以加持力故用此字輪開示如來祕密
内證之徳。由佛自在神力所加持。故因此
有相方便能生無相之相也又第十六云。
佛住畢竟無相寂滅之法。私云自
證位也
 以大悲
往昔大
悲願也
 住於三昧等至三昧也。擬
今加持三昧也
 令一切
大會無量衆生指内大眷屬及
未來衆生也
 見此大悲胎藏
萬荼羅莊嚴大會微妙之法。即是於無相中
而現有相無相自性位有
相加持説也
 第六云。如内證
天甘露味假令種種方便爲未甞者説之
終不能解。私云已上
自證位也
 然佛以方便力以無
相法身作種種名相加持令諸衆生以因
果法證得非因非果法云云住加持三昧
説今經也
 又經
第一具縁品云。諸佛自證三菩提超越心地。
已上
如文
 以種種方便道如本性信解而演説
文以種種以下同住神力加持隨
種種性欲説所宜聞法義也
 依此等文明
今經神力加持所説非本地自證説也。加持
三昧若加持世界事自證位言語無。今經説
會何處乎。但今釋文同瑞相文者瑞相土教
主他受用已下三身也。彼即自性座席聽衆
故其文同何失。又云即事而眞無有終盡
顯自性所成眷屬之旨也。瑜祇經云。常於
三世不壞化身利有情事可思之。問。
疏第三云。旦行者於瑜伽中以自心爲感
佛心爲應感應因縁即時毘盧遮那現所喜
見身説所宜聞法又大疏抄云。今神變者
三種幻中不思議幻也。准此文加持世界
實行逮見義見如何。答。疏第六云。然諸行人
若深入瑜伽境界三昧自當了了聽聞如正
説時無異私云。行者感見令同今會座
故云如正説等。以文言同勿亂自性加持
二處矣
然此應化非從毘盧遮那等者。經下文云。非
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 一切處故
起滅邊際不可得。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
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
宣説眞言道句法今釋依此文而釋今
經會座第三重變化身與無相法身無二無
別之義也。釋迦是第三重外部主故上云諸
趣所喜見身。疏第三云。第三重一切衆生喜見隨類身
文。第五云。釋迦牟尼生身眷屬爲第三
文。第六云。第三重
一切世天眷屬文
大師又今經文注變化身説
法得益。但以加持世界教主成今經同聞
者依其體同故。又三重聖衆皆雖同聞擧
第三重顯初二重歟。例如下文中擧第一
重執金剛顯第二三重耳。上文世尊住加
持三昧示所喜見身等者。依經而毘盧遮
那已下文。即是不生而生之謂也。今文非從
等者生而不生之義也。智證大師釋云。然此
應化非大日身或語或意生者據眞如體性
門而説也起滅者隱顯義非實生滅歟。故
下文云。顯時無從來隱時亦無所去
是隱顯無異遍一切處無相法身故云邊
際倶不可得也。故下釋云。所以無盡無邊
際者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之
身也教王經疏第二云。言無始無終者。是
毘盧遮那於三際中無生滅故。故大日經
歎毘盧遮那三業云於一切處起滅邊際
不可得此意不可得者遮起滅歟
譬如幻師等者。此文上爾時世尊已下譬説
也。幻師譬上世尊也。呪術力喩上大悲
願力也。加持藥草類上住加持三昧也。能
現種種未曾有事比所喜見身所宜聞法
也。五情所對擬隨種種心行。悦可衆心同開
觀照門也。若捨加持等二句顯然此應化已
下文
五情所對悦可衆心者。文意云。現種種未曾
有事是五情所對而令悦可衆爲言
現未曾有事之五情所對而令悦可衆心
義也。衆心者衆生心歟。或衆多心歟。五識
唯縁實境。或通假境西方諸師異義也。但
護法親光意唯縁實境。其故未轉依五識必
託第八所變故。所變必有實用故。疏主未
必決斷性相。學者隨宜可取義也。今且依
護法意得文意者。幻師依呪術力加持
藥草現種種未曾有事時五根五識雖縁
本藥草同時意識迷亂而見種種未曾有事
想有見色聞聲等作用。此五根爲門同時意
識爲執故云五情所對。非直五識也。悦可
者悦喜義。喜是意識相應受也可思之
如來金剛之幻等者。合説也。縁謝即滅句以
若捨已下合然此應化以下也。機興即生文
以衆心已上合觀照門以上之意也。即事
以下二句合於一切以下也。或又但於一切
已下合説而顯餘歟。縁滅機生起滅義也。即
事而眞等邊際不可得義也。如來金剛之幻
者大疏抄云。即如來金剛之幻即智之用自
在之業也密嚴院釋云。金剛之幻即事而
眞。不二之一即如而多云云或云。約佛體云
金剛。法然不變故望機情云應幻。興謝隨
時故。先師義云。四身皆法然本有故神變不
改自性趣利他門。雖用加持自性敢不
變。然則不異本地。應幻故云金剛幻。又名
不思議幻。金剛即幻也。勿同如常報應如
水月等耳。問。法然本有何有興謝異耶。
答木幡義云。興謝本法然也。生滅即本有也。
何同如常生滅義矣。故經云。生住等諸法常
恒如是生私云。生滅約機見隱顯。非關
應化矣。故相應經云。常於三世不壞化
縁謝即滅乃至無有終盡者。此明應化有法
爾隨縁二義也。上二句隨縁下二句法爾也。
或云。今宗意約法體説四種法身皆是本有。
約隱顯語四身倶有因縁生義云云法體者
即身義云。故佛説六大爲法界體性問。
若爾因縁生非法體乎。答。亦是法體。故疏
第七云。法界即諸法之體以是言之因
法界縁亦是法界因縁所生法亦是法界
以彼三乘捨煩惱事更得菩提眞。顯一乘
雖不捨煩惱相猶歸菩提體云眞也。今宗
煩惱事相本是眞體故性相歴然云即事而
眞。求異如常攝相歸性之義耳。故祕藏記
云。顯教之中相常住者據攝相歸性可稱
常住。依性相差別何稱常住耶。密教説性
之處性相宛然而本有也取意
應具題云大廣博經等者。今加因陀羅王四
字故云具題也。大廣博經者大毘盧遮那成
佛經義歟。上具擧故恐文繁今略擧也。開題
云。毘盧遮那者○或云光明遍照或説高顯
廣博。並皆得其義決云。梵云毘盧遮
那。此云翻最高顯廣眼藏如來○先有翻
爲遍照王如來也私云。經字置中間違諸
經例。如何答云云問。因陀羅王者帝釋也者
梵漢不同歟。答。抄云。梵語。因陀羅此云尊。
帝釋者。帝之一字即是因陀羅梵語訛也。正
云印涅哩二合略云帝。蓋聲勢相近。今時
帝王順天立號猶得梵名耳。釋者具足應
云釋迦羅主也開題云。唐言帝釋王梵
idraraja略抄要義云。抄意帝之一字爲梵
語者既違開題。斯難依用耳。然開題意釋
爲漢語。其意可思。法華玄賛云。梵云釋迦
提婆因達羅。釋迦姓也。音訓云刹
帝利姓也
 此翻爲
能。提婆天也。因陀羅帝也云云疏第七云。因
陀羅是天帝釋異名
一切如來祕要之藏等者。教王經開題云。復
次一切如來者具顯密二意。顯義十方三世
一切諸佛名一切如來。是則各各衆生修如
實道去成正覺來化衆生名如來也。密義
五智佛名一切如來。聚一切諸佛共成五
佛身故。此五佛則諸佛之本體諸法之根源。
故名一切如來私云。依初釋者大乘衆教
可通顯密。約後釋者應限密藏。兩部相
望有互爲主伴義故。疏十四云。如來何故
處此三昧。然亦非無因縁。正謂開示如來
甚深祕要之事也
猶如千目爲釋天之主者。鈔云。言猶如千
日者謂天帝威徳光明類于千*日。如經
云帝釋所有光明猶如千*日等爲釋天之
主也此釋目字爲*日。帝釋光明勝日天
子義也。最勝王經第七云。乃至千眼帝釋王
惠昭釋云。猶如帝釋名爲千眼非有千
眼。以能一時見於千法故名千眼此意
目者眼義也。教時義云。天帝有千名此又
目者名目義也。疏文意如帝釋爲忉利天之
王也爲言
入眞言門住心品者。抄云。又眞言門爲所入
入爲能入。能入從所入以得名是眞言門
之入名入眞言門。依主釋也。住心者。住謂
安住令菩提等願不動故。心者靈明。是知見
之眞實相故。又住是三昧。於三昧中即見
自心○住是能住心是所住。能所相望作依
主釋。又上入眞言門是因。住心是果。因果相
望亦依主觀義云。眞言是能入方便。入修
義也。住心即所入法也。意入眞言門而住
心之品也。爲言或行者爲能入眞言爲所
入門也。意行者入三密門而住心也。爲言
範義云。眞言者。梵云*漫荼羅。是萬徳輪圓
之壇也。即所入果也住心者十住心即能入
心也。意入*漫荼羅之住心也。爲言例如
漫荼羅具縁品也。問。*若住心爲能入
者。釋此心云。所謂衆生自心品。即是一切
智智非指所入一切智果耶。答。此心有
二義。若約本有本覺是所入一切智果也。若
約修生始覺亦能入續生心品也。大經要義
第二云。謂住心者顯能住於所住心。故住
之一字通能所也。縁盧故名心尋云。今此
心者可限六大中識大三密中意密乎。答。
且依一意通三密六大歟。問。疏釋此心
云。所謂衆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既云
心品。又云智智。豈非三六隨一耶。如何。
答。今宗意於顯乘一心無相理談六大本有
義。是當宗超絶之談也。顯宗於色心隨一
之心論能求所求二菩提心。眞宗六大本有
體即能求菩提心又所求菩提心也。若菩提
心局識大者。於顯乘一心論六大而彼六
大中唯識大者。顯乘菩提心寛廣眞言菩提
心狹少乎。故知菩提心通三密六大也。問。
若爾通三六證安在乎。答。戒序釋所求菩
提心云。三密四曼四種法身也云云所求既
通三密能求何局識大耶。能所一體故。故
䟽下云。唯是心自證心心自覺心大師指
事云。心自證心心自覺心又別本即身
出菩提心體云。本有*阿字云云大日經云。有
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非情命*阿者五大。
有情命*阿者識大也。可思之。問。若爾者
五大又可有縁慮義乎。答。云爾何失。三
摩耶身既有情也。身語二密又有斷惑證理
別本即
身義
 又菩提心局識大者違經彼法少
分都無可得之文。菩提心外無七微合成
法故。問。三界唯心之義顯乘盛談也。雖然
色法勿爲能求體乎。答。彼縁起色法歸一
心本云三界唯心。今不爾。唯心本源性所
色心法然本有也。豈同彼矣
竊謂入住之義等者。般若寺抄云。意修行即
此心。離心無修行之義。故擧心省行爲一
品目也意云。顯發心即到義云兼修行
歟。修眞言門非發心即到故。爲言 中川抄
云。私案入義兼修入者入修眞言門故。住
義兼行能住其心眞言行故私云。今教五
轉成佛中修行唯局第二句。故即心具萬行
入住義廣通五轉故從因至果以無所
住而住其心文 住既通 五轉
亦可爾也
 故云入住義
兼修行也
眞語如語不妄不異者。金剛般若經云。如來
是眞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
今疏文同此經。但四五爲異耳。上二句
約表立名下二依遮受稱也。或上標下釋。
謂眞語是不妄義如語即不異謂也。故唯識
論云。眞謂眞實顯非虚妄。如謂如常表無
變異
龍樹釋論謂之祕密號者。智論三十八云。佛
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爲世
諦故説有衆生。爲第一義諦故説衆生無
所有。復有二種。有知名字相有不知名字
相。譬如軍立密號有知者有不知者
大師釋此文云。所謂密號名字相等義眞言
教中分明説之疏家又取文意云祕密號

舊譯云呪等者。大師字母釋云。云何呪陀羅
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持自在。由此自在
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眞言句令彼章句
悉皆第一神驗無所唐捐能除種種災患。
是名菩薩呪陀羅尼
此品統論經之大意者。鈔云。或以此品即
爲當經之序品。如華嚴。故疏云經之大意
取意或云。此經住心品即説無相菩提心至極
果體正宗之本也。不同常途序品。三段即
三密也。又横竪無礙序正不二也。可思之。
開題云。今此經且約三部而釋。初如是等序
分者當身密即佛部。示身無盡藏故。次爾
時世尊至屬累終是語密即蓮華部。現語無
盡藏故。信受等文是意密即金剛部。示意
無盡藏故。序正雖異祕妙是一。身語不同平
無異私云。如實知自心a字本不生云
祕妙是一。入我我入三三平等云平等不異

所謂衆生自心品等者。疏第七云。如來無礙
知見在一切衆生相續中法爾成就無缺減。
以於此眞言體相不如實覺故名爲生死
中人。若能自知自見時即名一切知者一切
見者。是故如是知見非佛自所造作亦非
他所傳授也又一本即身義云。謂悟衆生
自心即是一切智智而如實覺知自心本有
祕密莊嚴藏云究竟即身成佛也取意私云。
或本有菩提心云自心品即第八識也。故摩
訶衍論云。一切衆生皆有本覺或指眞
如云自心品即第九識。故起信論云。一切
衆生悉有眞如且依初義五轉中初a
菩提心義即東因也。即是一切智智者中臺
第五A+uH字具足方便智義也。即字顯發心即
到義也。如實了知兼行證入三字義歟。依
後義者第九唵摩羅中因義也。此識即法界
體性智故云即是一切智智也。圓鏡力故實
覺智文有二義。謂阿閦大圓大日大圓也。可
思之。又或人云。六道輪迴衆生汎爾起善
惡無記等三性心也。煩惱妄心本輪圓具徳
故。又衆生自心品者准密嚴院釋。*接略則
八九十三識舒廣則無量心識也。如實了知
者。准大師釋竪有十重淺深横示塵數廣
多矣
自心發菩提等者。此中自心等四句如次a
@aa@ma@h因行證入四字義也。發起等二句第
五方便具足AM+uH字也。如次又東南西北中次
第也。所謂自心發菩提者發a字不生信智。
a字菩
提心義也
 發此不生智者一切所作心無著
相。以此無住心所修慈悲行是不生智上徳
故云即心具萬行第二@a字菩
提行義也
 即心者指上
自心。即字皆流下心。然見此不生際如實
知自心即心成等正覺也第三暗字證
菩提義也
 心合
不生性寂靜安樂故即心證大涅槃。第四惡字
入涅槃義
心具上不生四徳故發起方便憐愍心
徹骨體建立衆生也。此不生性即智所依
所住故即心嚴淨佛國也。第五惡字方便
具足智義也
 以
此五字究竟覺爲顯得即身成佛矣。於此
文又有大事。依法更問矣。疏十二云。此八
葉四方四隅也。四方即如來四智。初*阿字
門即是菩提*之心。a@m字即是成無上菩
提。次@a字是菩提之行。次a@h字即是大涅槃
文東因
義也
大師三密觀云。因・行・證・入・方便用此
五位相當五佛時。臺實爲因外花佛爲行・
證・入・方使以此義可言。内實爲因外花爲
果。若違此意不得名大悲胎藏妙法蓮華。
一行禪師以天台義爲誠證既違其義。寧
可依憑乎。瑜伽中臺上佛爲第九奄摩羅
識。此宗因果義逆順次第圓融相即重重無
大師心云。若不許華臺爲因花葉爲果
之義即不得胎藏蓮華之名。謂彼華未敷
時名胎藏蓮華。然此胎藏位唯有花實是
因。後開敷時成花葉是果也。意指今時開
敷之葉云果先來本有之臺實爲因也爲言
一行心亦就開敷蓮見其臺與葉勝劣也。
問。若爾二師終相違歟。如何。答。三密觀既
云因果逆順重重無盡存東因義歟。又疏
中從内向外作三句時。中*臺爲菩提心
爲因句。准知五轉時何不中爲因矣。故知
順逆重重因果二師互成耳
從因至果等者。抄云。從因至果皆不離自
心。因亦是自心果亦是自心。心即菩提故云
皆以等。此因果義通本有修生因果歟。二
義倶無住著而住*阿字不生心。故云皆以
無所住而住其心也。或云。從因至果義不
同顯乘次第修行。而不行而行不到而到故
云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也因者初a。果者
第五A+uH。擧初後顯中間歟。或初二因後三
果歟。抄第二云。又此中有六箇心字。前二
是因後四是果。又前一是菩提心第二是大
悲後四是方便大經要義第二云則此文中
明能住人及所住心。謂能住人者此教菩薩。
所住心者其人之心。下句其心者是上句因
果人之心故其迷悟心爲所住體。且約十住
心者第一迷心第十悟心中間八通二矣
入眞言門略有三事等者。問。三密同入修
要門。何但云入眞言門耶。答。入理方便
教爲本故。故十住心論云。且就語密顯示
法曼荼羅心或口業兼餘二餘不爾故。故
法華玄嘉祥云。口業具三業。動舌身業發聲
口業經意意業。身通身意。意唯意業或三
業中心爲主故。故般若寺抄云。其三業中
以心爲主。隨心分別身口作業。隨心引導
伴二業。故云入眞言門住心品問。一切
眞言行者必具足三密可成佛耶。答。然也。
故雜問答云。若三中一闕即不能至平等
處。如車一闕都無所到。是即三平等義也
問。菩提心論云。住法但觀菩提心非唯
依意密耶。又密嚴院釋云。顯非智觀不
成佛。密唯誦呪亦成佛如何。答。菩提心
論文對若無勢力廣増益云但觀菩提心。
又云佛説此中具萬行。何限意密耶。故菩
提心論云。當須具修三密行次先徳釋者
彼會云。正成佛之時必定三密相應即身成
佛。彼依二行一行等成佛者是非正成佛之
時。亦由修餘二行不思議加持力故*忽出
生餘二密行等三密具足即身成佛也
一者身密門等者。菩提心論云。所言三密者。
一身密者如結契印召請聖衆是也。二語
密者如密誦眞言令文句了了分明無謬
誤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月圓
滿觀菩提心也下當廣説者指具縁品所
説歟
行者以此三方便等者。疏十四云。當知眞言
行者但以方便自淨其心。*若三業清淨當
於是中自得明了而自覺悟也又第七云。
謂自持眞言手印想於本尊。以專念故能
見本尊。本尊者即是眞實之理也。非但見
本尊而已。又如實觀我之即同本尊。故名
眞實也今案行者手結印契口誦眞言意
觀本尊種子三形
尊形住心
時。斷淨身口意煩惱不淨
故。云自淨三業。又以此印言等驚覺諸佛
故。聖衆皆來加持護念行者故。云即爲如
來三密之所加持也。凡今教意*若別行*若
大法最前用淨三業印言此意。以三密方
便淨行者麁動之三業成本尊微細三密。
是三平等義。故儀軌云。三業常轉已成三
密門所謂所成三密凡聖別能造六大因
果是同。六大無礙故凡夫麁動三業成諸佛
微細三密也。依之檜尾口決云。先成就者
三密微細。我三密麁礦。雖麁細別同五大所
成。如來及我五大不離倶遍虚空。法性平等
故我心佛心衆生心無別也取意
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蜜等者。十地修十波
羅蜜行故云地波羅蜜也。故祕藏記云。十
波羅蜜者於十地中地地修地地圓滿也
今教一生即身頓證十地功徳故。云此生滿
足也。不同顯教三僧祇間修十度行。故
云不復經歴劫數等矣。今文以十地盡諸
位意歟。或十一地十二地四十二位等皆開
合異耳
故大品云等者。大品般若第二往生
云。舍利
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行六波羅密
上菩薩位得阿毘跋致地。舍利弗。有菩薩
摩訶薩。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轉法輪與無量阿僧祇衆生作益厚已
入無餘涅槃。是佛般涅槃後餘法若住一劫
若減一劫。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
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無數百千億菩薩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爲淨佛國土故
云。以此二菩薩文證上此生滿足人有頓
漸二類及成五轉成佛有二機也。問。此
中第一菩薩因位行既六度也。何成三密行
義。第二菩薩果後入涅槃也。豈順法身常住
乎。答。謂於三密行有事理六度。六度印
言六種微供等也。又眞言菩薩修理六度。雜
問答五重結護等其説分明者歟。又一生成
佛者證四種法身。故其中變化身有縁謝即
滅徳。然即事而眞故不同如常八相歟。此
等皆隨義轉用之意矣。又智論中此三菩提
類神通乘。非眞宗則何有此理。但擧二菩
薩爲成今宗一生二生義故問答中以此
二菩薩爲一生二生證矣。第三菩薩今教無
用故且不取之。當知今疏此生滿足地波羅
蜜亦含二義歟。於十度有漸次頓證故。故
祕藏記云。眞言菩薩或十六三昧一一次第
等證或與得一三昧共十六同時證又菩
提心論云。若纔見者即名見眞勝義諦。十地
功徳
漸次證故
云纔見
 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十地功
徳同時
證故云
常見
 可悉之
龍樹以爲如人遠行等者。智論三十八云。
所牒經文如上引。但
終句國土云世界
 釋曰。有三種菩薩。利根
心堅。未發心前久來集諸無量福徳智惠。是
人遇佛聞是大乘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
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無量福徳利根心
堅。從佛聞法故。譬如遠行。或有乘羊而去。
或有乘馬而去。或有神通去者。乘羊者久
久乃到。乘馬差速。乘神通者發意頃便到。
如是不得言發意間云何得到。神通相爾。
不應生疑菩薩亦如是。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時即入*菩薩位。有菩薩初發意。
初雖心堅後雜諸惡。時時生念我求佛道。
以諸功徳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
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徳
因縁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如乘羊者。有
人前世少有福徳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
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如乘馬者必有所到。第三乘神
通者如上説。是三種發心一者罪多福少。二
者福多罪少。三但行清淨。福徳清淨有二
種。一者初發心時即得菩薩道。二者小住供
養十方諸佛通達菩薩道故入菩薩位。即
是阿毘跋致地○次復菩薩大厭世間。世間
已來常好眞實惡於欺誑。是菩薩亦利根堅
心久集無量福徳智惠初發心時便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轉法輪度無量衆
生入無餘涅槃○次復菩薩亦利根心堅。久
集福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等
中先擧經三菩薩中初菩薩作羊馬神三喩。
羊馬法説經中雖無論中更擧以初菩薩合
神通也。云如上説是也。其下三種發心者。
初二發心類羊馬。論所説二菩薩。第三經所
明第一菩薩也。此中亦分二種。如文可見。
後再云次復薩者如次經中第二第三菩
薩也是猶神通中菩薩也。論中且約初擧三
喩而顯通後二歟。問。初二菩薩雖云利
根猶云久集無量福智。非是頓證人。又初
菩薩云遇佛聞是大乘。可大品經。*若爾何
以此二菩薩爲即身頓成證乎 答。既云
未發心前指宿善云久集福徳智也。故疏
第四云。若諸衆生未曾於過去無量佛所久
種善根於此祕密乘未曾修習則造次聞
之不能信受次聞是大乘者。大品本具
顯密。神通人聞秘密般若也。或又指秘密
乗歟。猶如楞伽經云我乘大乘無上法矣。
大師住心論云。牛羊等車徐進必經三大無
數劫。神通寶輅凌虚空速飛一生之間必至
所詣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之一
  文永十一年於高野山丈六堂&MT02594;坊草之
  金剛資頼瑜生年四
十九歳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二

  疏卷第一之二
如是我聞等者。智證大師抄云。如是我聞者
約已開門爲阿難我。若爾阿難非大日侍
者。何稱我聞。阿闍梨云。約法界通開義無
其妨難又云。此經我聞或云金剛薩埵之
我非阿難之我者此説未詳。私謂。毘
遮那對於聲聞。何非阿難我耶。示明文
佛心經下卷有毘盧遮那對告阿難之文。
煩故不具引。既有對告文。何故非阿難之
我耶但世學者未見此文
守株費見而已云云
 開題有三釋。初金剛
*薩埵之詞。次毘*盧遮那親指言也指者佛説
云爾也
三法爾有無人増減云云私云。准諸經例且
以金剛手云爲結集者也。 故六度經以
總持藏爲金剛手受持。祕藏記爲結集者
矣。故祕藏記云。結集修多羅阿難毘尼
耶藏優婆
阿毘達摩藏
般若藏文殊祕密
普賢是守護經説。又顯教中説云。佛滅度
後普賢・文殊菩薩率阿難於鐵圍山間結
集諸經。是即總。守護經所説別耳云云此釋
以阿難而似爲顯密五藏通結集者矣。若
約結集伴通阿難歟。若依結集主者金剛
手也。故安然釋云。若約結集主者是金剛
手。若約結集伴者亦通阿難也云云又智證
口決云。約法界通開義者此意歟。又准開
題説藏記文唯金剛手結集也。既云顯教中
依智論等説歟。彼論云。迦葉・阿難於王舍
城結集三藏爲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
山集摩訶衍爲菩薩藏此論摩訶衍者但
顯大乘故。又六度經五藏傳持文總持金剛
手受持。全非阿難傳持也。若爾何撿六度
經明文撿佛心經一説遮金薩結集義。況
對告人未必結集者。恐似守株費智耳。但
祕藏記總別釋是於前四藏作總別也。又
普賢金薩顯密異。故理趣釋云。是菩薩本是
普賢。從大日如來受金剛杵之故名金剛
奧州得一於眞言宗擧十一箇未決中
結集者疑云。大*毘盧遮那經初云如是我
聞。今疑此經釋迦如來滅度後八百年時*毘
盧遮那自對普賢執金剛手等而説。爾時阿
難迦葉等久已滅度。誰言我聞。若言龍樹
菩薩結集者復從毘*盧遮那佛口傳普賢。
從普賢傳龍樹。如何龍樹稱我聞。若言普
賢我聞者不爾。普賢菩薩非二乘凡夫肉眼
所能見。何交雜人間結集云云或決云。今經
者法界宮之説無指年月。而疑者龍樹菩
薩出時以爲説經之時出阿難・迦葉生疑。
是大過也。又龍樹結集不足起言。如是我
聞是金剛手語也。開題云。vajrasadva之語也。
我金剛*薩埵從大日尊聞也又云。通阿
難。胎藏釋迦院烈座故專可結集也。又二
乘凡夫不見普賢者。普賢觀經説四衆八
部得見普賢。可悉之云云私云。八百年龍樹
出時是閻浮流布之時代也。非正説之時。故
義訣云。經篋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
云云正説時豈有經篋乎。故知金剛*薩
埵結集文龍樹誦出也。斯則當于楞伽所説
如來懸記之時。非啻害密藏宗旨亦闇違
顯經明文矣。言交雜人間結集者智度論
釋顯結集云。佛滅度後文殊・彌勒等諸大
菩薩亦將阿難集此摩訶衍取意文殊彌勒
等既與阿難倶而結集。局普賢何懷疑。若
不許者又顯經結集同
經初五義等者。抄云。如來説法有五成就言
如是我聞者信成就也。一時者時成就也。薄
伽梵者教主成就也。住如來加持法界宮乃
至生大樓閣寶王等所成就也。其金剛名曰
虚空無垢等衆成就也私云。此釋以通序
五成就爲五義歟。疏既經初五義釋下而
成加通序之旨。若五義非五成者何作此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