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空無所有○二左 復次阿字等者。約a
釋不可得義 又十喩等者。約cha字門釋
此義也。中間諸字例而可知
社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戰勝之名耳者。明戰
敵不可得之中。廣對明因果諸位也 社麽
攞者。光云。jhavala 世間善不善法者。約世
間八心最初 逆生死流等者。約出世間最
初初劫 布施慳貪等者。約大乘行初第二
劫 乃至者。總攝第三劫十地諸位 如來
出世者。妙覺也 一切法者。廣通上來諸位
也 我義不成者。古本無我字。義釋加之。
準涅槃經是義不然之文。無我字本宜歟。
彼具文如左引 智慧煩惱等者。且約出世
心破戰敵相也 毘婆舍那者。光云。vipa
zana已上涅槃經第二十九云。師子吼言。世尊
如經中説。若毘婆舍那能破煩惱。何故復
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毘婆舍那
破煩惱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時則
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云何而言毘
婆舍那能破煩惱。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
時無明。若有説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
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
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一右當段釋相
本乎此經文也。毘婆舍那者。翻譯名義集第
四云。毘婆舍那此云觀。涅槃云。毘婆舍那名
爲正見。亦名了見。名爲能見。名曰遍見。
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爲慧二十
六左
 若生
時等者。正生時半已生故明生。半未生故暗
存。明暗同時云破義能立者。是亦不爾。半
已生雖無闇。半未生故無明。明暗終不相
及。何破義之立耶密鈔六云。疏明暗畢竟不
相及者。謂相違法理必不倶。云何能破二十
八左
凡此生時破不破。中論具作問答。當段解釋
依彼論文。彼第二觀三相
品第七
云。問曰如燈能自
照亦能照於彼。生法亦如是。自生亦生彼。
如燈入於闇室照了諸物亦能自照。生亦
如是。能生於彼亦能自生。答曰。不然。何以
故。燈中自無闇。住處亦無闇。破闇乃名照。
無闇則無照。燈體自無闇。明所及處亦無
闇。明闇相違故。破闇故名照無闇則無照。
何得言燈自照亦照彼。問曰。是燈非未生
有照。亦非生已有照。但燈生時能自照亦
照彼。答曰。云何燈生時而能破於闇。此燈
初生時不能及於闇。燈生時名半生半未
生。燈體未成就。云何能破闇。又燈不能及
闇。如人得賊乃名爲破。若謂燈雖不到
闇而能破闇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燈若未
及闇而能破闇者。燈在於此間則破一切
闇。若燈有力不到闇而能破者。此處然燈
應破一切處闇。倶不及故三左至
四左
 又一切法
等者。以下約展轉相釋也 云何佛界如等
者。止觀第五云。魔事爲法界者。首楞嚴云。
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實際中尚不見
佛。況見有魔耶。設有魔者良藥塗履堪任
乘御一之二
十五
魔佛一如義大集經廣説之更詳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一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吒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正表此義也者。初釋
字相。後今觀下釋字義已上 光云。吒迦囉
者。@takara也 略説有七種者。守護經第三
云。一切衆生多起諸慢。謂慢・過慢及慢過慢
我慢・増上慢・卑慢・邪慢。云何爲慢。爲於下
劣衆生計我勝彼。言過慢者。於己等者
言我過彼。慢過慢者。於他勝己計我勝
彼。言我慢者。於色計我及至於識亦計
於我。令心高擧。言増上慢者。増上聖法曾
未獲得。向他人説我得聖法。言卑慢者。
於彼多分勝己之人。言我少劣。言邪慢者。
於己邪見無徳之中爲己爲正。翻銘他人
以之爲邪十一左
十二右
法宗原云。七慢者。一慢。二
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増上慢。六卑慢。
七邪慢。若於劣謂己勝。於等謂己等。令心
高擧。總説爲慢。若於等謂己勝若於勝謂
己等。令心高擧。總名過慢。若於勝謂己勝。
令心高擧。名慢過慢。若恃我令心高擧。名
爲我慢若於未證得殊勝徳中。謂己證得。
令心高擧名増上慢。若於多分勝謂己少
劣。令心高擧。名爲卑慢。若於無徳中謂己
有徳。令心高擧。名邪慢。以不定中慢爲
體也末之
十六
或説八慢。大乘義章第五云。八慢
之義出涅槃經。成實論中具廣解釋。自擧陵
他。名之爲慢。慢別不同。離分爲八。一直名
慢。二名大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名憍
慢。亦名傲慢。六名我慢。七増上慢。八名邪
慢。八中前五對人以分。後三就其所恃以
別。就前五中。初之一慢。於下境界及等處
生。次有一慢。唯等處生。後之三種上境處
生。初言慢者。方下自高。於等計等。此過輕
故直名爲慢。此無所陵。何故名慢。成實釋
言。是中有其執我相過。故説爲慢。言大
慢者。於等自大名爲大慢。言慢慢者。於
上境所謂己勝彼。此過最重名爲慢慢。不
如慢者。他實過己。玄絶非伴。謂己少劣。名
不如慢。陵他多過。故説慢矣。言傲慢者。有
人於彼父母師長不能恭敬。名爲傲慢。此
前五種對人辯也。後三就其所恃以別。言
我慢者。有人於陰横計有我。執我自高。
故名我慢。此諸慢中執我心也○増上慢者。
實不得聖而謂已得。名増上慢。以其聖法
是増上故。言邪慢者。無徳自高。恃惡陵人
名爲邪慢。就此八中我慢是通。餘者是別
末之十右
十一右
 則知阿耨等者。金剛般若云。須菩
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十二左是故如來等者。此一段約曼
荼羅作釋。是横平等十住心也。如來者。中
胎八葉即佛地也。當第十住心也 金剛者。
第一重諸執金剛也 菩薩者。第二重諸大
心衆也。此攝四宗大乘。四行是菩薩三摩地
故也 四果聖人者。第三重中聲聞乘也。今
擧聲聞攝縁覺。果同羅漢故也。此攝第
四第五二箇住心也 凡夫外道者。第二第
三住心也 惡趣衆生者。三惡趣是異生羝
羊心果也 五逆邪見者。一向行惡行人。是
異生羝羊心因也。因果同是第一住心攝也。
十住心論第一。若能明察密號名字乃至
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四左即此義也
咤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無有増長也者。此一
段其義易知已上光云。初釋字相。後然一切
法下釋字義 毘咤鉢那者。vi@thapana
稻芉經者。貞元録第二十一云。稻芉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晋録。稻𦼮喩經一卷。經内題云。
慈氏菩薩所説大乘縁生稻𦼮喩經大興善寺
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同新入目録。
了本生死經一卷呉月支優婆塞支謙譯。謙
自注解三譯一闕。右此一經與前稻芉經同
本異譯。莫辯先後。同二十四云。有譯無本
録。異了生死經一卷僧祐録云。安公録中
失譯。今附西晋録。右一經前後三譯。二存一
已上私云。不空譯後代也。今此所引當失
譯經。其文如左載之。貞録文三譯者。此除
不空新譯。指舊譯三本也。稻芉經失譯云。尊
者舍利弗問彌勒言。云何名十二因縁。彌
勒答言。有因縁是名因縁法○因縁生法
復有二種。有内因縁。有外因縁。外因縁法
從何而生。如似種子能生芽。從芽生葉。
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穗。從穗生
華。從華生實○如是名爲外因生法。云何
名外縁生法。所謂水火風空時。地種堅持。
水種濕潤。火種成熟。風種發起。空種不作
障礙。又假於時節氣和變。如是六縁具足
便生若六縁不具物則不生。地水火風空時
六縁調和。不増減故物則得生○内因縁法
從二種生。云何爲因。從無明乃至老死○
因無明故有行。乃至因有生故則有老死
○是名内因次第生法。云何名内縁生法所
謂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爾時
彌勒重語尊者舍利弗。十二因縁各各有因。
各各有縁○能以四縁。増長十二縁。何等
爲四。無明愛業識。識爲種體。業爲因體。無
明愛是煩惱體。能生長識。業爲識田。愛爲
潤漬無明覆植識種子。業不作念。我能生
識種。愛不作念。我能潤漬。無明亦不作念。
我能覆植識種識亦不作念。我從爾數因
縁生。復次業爲識田無明爲糞。愛水爲潤。
便生名色等芽初至
六右
經云識田依主得名。
疏言業田持業得名。非相違也 違世順
世等者。初劫乃至者。攝第二第三劫。淨菩提
心等者。初地以上三句配釋可知之 復次
從阿等者。光云。以下旋轉相釋。就中諸法畢
竟等。是@ta字義。無有増長即@tha字義也
拏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眞實義也者。光云。初
釋字相。後又以下釋字義 拏麽囉者。@da
mara也 如世間等者。怨對義與戰敵相監。
故釋其別。戰敵自他同時相戰。故云彼此相
加。怨對念昔日怨作其報答。以之爲其
別也 報傷異本幷義釋五之
四十
作報復 毘尼
中等者。梵網古迹下云。言以瞋報瞋等者。
如長壽王經云。以怨報怨怨終不滅。以徳
報怨怨乃盡耳。是故菩薩不瞋爲勇。言若
殺父母。至不順孝道者。問。俗禮之中君父
之怨不報非孝。何故今言於害王親報
之違孝。答。孝有二種。世間之孝以怨報怨。
如草滅火勝義之孝以慈報怨。如水滅火。
既信六道皆我父母。豈爲一親更害一親。
彼殺今親後墮地獄。但可悲愍。更無可報。
故以慈心平等解怨速令斷絶。孝中之孝
不忍違
犯戒章
 又説女人等者。密鈔六云。疏無量義
經等者。今疏指彼經釋成女人是梵行者
怨。彼經云。譬如健人爲王除怨。怨既滅已
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悉以與之。持經之
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爲勇健。六度法
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
半佛國寶封賞安樂。言半佛國寶者。即屬
菩薩七地位也。又彼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與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衆生。
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
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生死煩惱一時斷
壞。昇第七地大菩薩位。是爲半佛國寶也
十右
荼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光云。初
釋字相。後今以下釋字義 轉聲爲湯者。
喉内空點也 其體則同者。有點無點雖異
字體即同也 又云蘖哩等者。出別名也
光云。蘖哩訶者。graha也 經云等者。法
華經第二云。鬼魅所著譬喩品第八云。南門外
施蘖㗚何。是魅鬼著人者六左 或云等者。
指正法華也 智度云等者。著人令生衰
惱。故云著衰也。論文可勘之 其日月等
者。分別蘖哩訶同名相濫也。謂以上約鬼
魅。自下約執曜也。第十四密印品釋諸曜密
印。云仡栗何印也。此別是一趣。非人非鬼
也。能恐怖人。非人所持者是也。今非此也。
是曜三左此釋與當段同也 九執者約言
總歟。第四云。諸執者執有九種。即是日月
火水木金土七曜。及與羅睺計都合爲九執
○除此二執之外。其餘七曜相次直日七右
會一處者。暦九曜内除羅計二星。唯取日月
五星。開闢以來運轉相續而領宿直。前星與
後星始終無續。故云相會 天竺暦等者。
依宿曜經下之
十五
晝夜八時晝四時
夜四時
之中。平明爲
曜直時。謂曉旦時直日執曜與宿相合。故云
正著時歟 此執持義等者。第四云。九執者。
梵音仡㗚何。是執持義。阿闍梨應觀彼心力
之手堪持何事則所傳密印不至唐捐。如
諸佛金剛慧印。唯有金剛心菩薩乃能執
之。若授與下地人則名執曜不相應也九右
第一云。梵云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是金
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本之
六左
陀羅者。攝持義也。
蘖哩訶者。執著義也。故云不同也已上光云。
陀羅者。dhara
多字門一切諸法乃至如如解脱也者。光云。
初釋字相。後然生死下釋字義 梵云等者。
石山點本云。梵云哆他。多是云云。推此點
意。梵云多他。初多是如如義也。次他是助
多之語勢也。此語勢中兼有得聲。他者住處
義。謂住處如如。即是證得之意也。是故先
標哆他。次分釋兩字也。小野僧正點本云。
梵云哆他多云云寛智律師所
持本同之
按此點意。多他
掲多翻如來。初多他即如義。更加多云如
如也已上 光云。哆他多者。tathata也 證
得如如等者。尊勝陀羅尼云怛他多。法崇疏
注遍淨。證得如如時妄見悉滅。是遍淨義
也。凡釋字相之段大分三重。初約大乘宗
明如如義。摩訶衍中證得如如。解脱戱論。
其如如者。即是諸法實相也。唯識論九云。如
謂如常表無變易二左故今云常如本性不
可破壞也。此義雖似甚深。猶是眞妄相對
法門故爲字相也 次。然有一類下。約外
道見明如如義。外道所計如如性者。即指
冥初。是於神我轉立如異名也 後。龍樹
以爲下。約小乘教明如如義。寂滅涅槃名
如如。是皆非眞之如也 聲聞經等者。智論
三十二云。如雜阿含中説○如是生滅法有
佛無佛常爾。是處説如八右具文如上引之
然生死等者。生死涅槃是相待法者。承前字
相。若知生死等者。正明後字義 是故一切
法等者。法華經第六壽量品云。如來如實知見
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
及滅度者。非實非虚。非如非異。不如三
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
已上文句第九云。如實知見者。即是實智
如理而照三界之實。實則無三界之因相
也。無有生死者。無有二死之苦也。起集名
退 無常果現名出也。亦無在生死之世及
入涅槃之滅。此二倶滅。故云亦無在世及滅
度者。非於滅度之實。非於生死之虚。故云
非實非虚也。非於世間之隔異。非於出世
之眞如。故云非如非異。此四明中道也二之
十一
 中論亦云等者。中論第四觀涅
槃品
云。涅槃之實
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
可得故無毫釐差別二十
五右
 毫釐者。孫子算
經云。數之始起爲忽即蠶口
所出也
十忽爲絲。十絲
爲毫。十毫爲釐十釐爲分。十分爲寸光云。
戒疏
行宗記三上之
四十四左引之
 以無差別等者。光云。以下約
旋轉釋
他字門一切諸法乃至如來大住也者。光云。
初釋字相。後然諸法下釋字義 初字相中。
薩他娜者sathana也 是住處義等者。此約
所依住處而釋。就中住處者。當體立名。住
義者。能住得名。立名所由二義雖異。倶名
所依之處。故如人從此下二義合釋不強作
簡別釋也。後字義中。正釋約遮情。而作旋
轉釋。復次釋約表徳。遮情偏簡住義。表徳
還成住義。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遍一
切處曾無所依。是眞實大住也。有所依而
住。住此不住彼。無所依而住。無所不遍。
故名大住也
娜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眞實義也者。釋字相
中。梵云檀那等者。法界次第三云。檀那秦言
布施。若内有信心。若外有福田。有財物。三
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名爲檀
下之
四左
光云。檀那者。dana也 不思議退失者。
釋論第七云。本覺大悲自然熏習。契經中作
如是説。復次佛子汝前所問。云何名爲節退
相者。此事殊勝不思議中不思議故。愚癡凡
夫初發意菩薩等之所不能知。爾時大明菩
薩至心勸請佛。即告大明言。善男子言節
退相者。謂信心發心住淨心地金剛心之此
四處皆名爲退分。各彼中間皆名爲不退分。
是故説言節退相焉。今此經文爲明何義。
爲欲顯示佛法大海廣大圓滿無邊際故
二十左此中退相至等覺位。是則微細之退無
起惡心邪見。凡夫初心菩薩不能思議。故
云不思議退失也 今觀諸法等者。以下釋
字義中。初約遮情。而作旋轉釋。後又如來
下約表徳也 即此三事等者。智論第十二
云。復次施者有二種。一者世間人。二者出世
間人。世間人能捨財不能捨施。出世間人能
捨財能捨施。何以故。財物施心倶不可得故。
以是故言具足無所捨法。復次檀波羅蜜中。
言財施受者三事不可得。問曰。三事和合。故
名爲檀。今言三事不可得。云何名檀波羅
蜜具足滿。今有財有施有受者。云何三事不
可得。如所施&T073554;實有。何以故。&T073554;有名則有
&T073554;法。若無&T073554;法亦無&T073554;名。以有名故應實
&T073554;○人功爲作。人毀爲破。禦寒暑蔽身
體名果報。人得之大喜。失之大憂。以之
施。故得福助道。若盜若劫。戮之都市死入
地獄。如是等種種因縁。故知有此&T073554;。是名
&T073554;法。云何言施物不可得。答曰。汝言有名
故有是事。不然。何以知之。名有二種。有實
有不實○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
&T073554;雖不如兔角龜毛無。然因縁會故有。因
縁散故無。如林如軍。是皆有名而無實。譬
如木人雖有人名不應求其人法。&T073554;中雖
有名亦不應求&T073554;眞實○問曰。若施者不
可得云何有菩薩行檀波羅蜜。答曰。因縁
和合故有名字。如屋如車。實法不可得十右
至十

 衆生心室等者。涅槃經所説宅中寶藏
喩之意也
馱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無法可得者。光云。初
釋字相。後夫法界下釋字義 達摩馱都者。
dharmmadh@atu也 界是體義等者。金剛頂開題
云。dhatu界義身義體義差別義二十
四右
差別義者。
即分義也。祕藏記云。三密差別數過刹塵。名
之法界本之
五十
此意也 佛之舍利等者。倶舍頌
疏第八云。梵云馱都。此云身界。即佛身界
也亦名室利羅。此云體佛身體也。舊云舍
利訛。餘可知耳十四右一切經音義二十二
云。馱都徒餓切。謂堅實也。則如來體骨舍利
之異名耳十二右同七云。舍利正言設利羅。譯
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二左新華
嚴音義云。舍利正云設利羅。或云實利。此
翻爲身三之
五右
蘇悉地經疏第四云。言舍利者。
譯曰身。亦云體也。有云。舍利梵云設利羅。
體也。舍利者訛二十
七右
駄都有分義。此合碎身
舍利也 夫法界等者。此釋不可得義。此
一段異上來釋例。謂上來簡字相入字義。
當段法界云不可得也。法界者即是心界者。
衆生自心本性即是諸佛所證平等法界故也
 以心界等者。約最初a字不生義。明法界
不可得義。法界若生滅合定可得法。法界本
不生故不可得也。可得者本不得法。今始得
云得。本自不生之中豈可有得相乎 乃
至者。攝迦等諸字 心界無得等者。約娜字
門釋不可得義。謂法界無得無捨也。捨得之
中捨勝得劣。勝捨猶無。劣得豈可有乎。故
云法界不可得 若法界等者。翻顯成義。法
界若可得者。是因縁法因縁生法都無自體。
若無自體何爲諸法體耶。當知法界自證
常心而無別體。是故不可得法也 復次如
來等者。相對娜字施義明此字不可得。彼大
施者。大悲外用曼荼羅也。今法界者。内證普
門實相也。如是實相以大悲神力不可示
人。故云不可得也
波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光云。初
明字相。後若字門下解字義 波羅麽他者。
paramartha也 薩底也者。satya也 龍樹云等
者。智論第三十一云。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
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
以故。無受無著故。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
應著。以無實故不受不著。若受著セハ者即是
虚誑。復次諸法中第一法名爲涅槃。如阿毘
曇中説。云何有上法一切有爲法及虚空非
智縁盡。云何無上法智縁盡。智縁盡是即涅
槃。涅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義空
○復次一切法不離第一義。第一義不離
諸法實相。能使諸法實相空。名爲第一義
十四右此論文初諸法實相名第一義。是諸
法實相下明實相空。次涅槃名第一義。涅槃
中下明涅槃空。當段釋字相故。但引第一
義釋。至第一義空釋釋字義段重亦引之。
問。諸法實相與涅槃相云何異耶。答。諸法
實相者約本性。涅槃相者約修得。謂智縁縛
永寂名涅槃。若有智縁皆是縛。脱縛名爲
涅槃也 智論又云者。前引文次云。問曰。
若涅槃空無相。云何聖人乘三種乘入涅槃。
又一切法皆爲涅槃故説。譬如衆流皆入
于海。答曰。有涅槃。是第一寶無上法。是有
二種。一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愛等諸煩惱
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受五衆盡更
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不得言涅槃無。
以衆生聞涅槃名生邪見著涅槃音聲而
作戱論。若有若無。以破著故説涅槃空若
人著有是著世間若著無則著涅槃。破是
凡人所著涅槃不破聖人所得。何以故。聖
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十四右
頗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澄清之性也者。字相
字義釋相不分明。但喩中如大水下字相。然
從麁下字義。法中今世下字相。若是下字義
已上 光云。沛奴者。phainu也 不可撮摩者。
維摩經羅什譯上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十右無垢稱經賛第三云。身如聚沫者。瑜伽
八十四 云。速増減故。水界生故。思飮食味
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團可令
轉變造作餘物。是故説言不可揉捼。故此
經言不可撮摩。撮摩者揉捼義。又實非聚現
故。乃能發起情解故已上 去丈就尺等
者。止觀第五云。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
所謂心是。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
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是惑本其義如
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
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
識陰。識陰者心是也一之六
十六左
 夫心性海者等
者。光云。明表徳義。洪波震蕩喩加持身。澄
清之性喩本地身也
麽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初釋字
相。後以要言之下明字義。明字相中。縛有
五重。一世間縲紲縛。二帝釋微細縛。三波旬
羂網縛。四凡夫有漏縛。五二乘無爲縛也已上
光云。吾師意曰。此章大分法譬二段。喩中初
字相之喩。後若離下字義之喩。法中如天帝
釋下字相。後以要言之下字義也 滿駄者。
bandha也 縲紲者。密鈔六云。疏如人爲縲紲
者。論語孔注云。縲黒索紲攣也。所以拘罪
人也。今借喩之三十左若以方便等者。對縛
明解。若縛若解。皆屬字相也 若離身繩等
者。明縛解倶離身繩無別體也。智論第三
十一云。復次愛等諸煩惱假名爲縛。若修道
解是縛得解脱。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
爲涅槃。如人被械得脱而作戱論是械是
脚何者是解脱。是人可笑。於脚械外更求
解脱。衆生亦如是離五衆械更求解脱法
四左 此論文釋無別解。當段文明無別縛
解。寛狹雖異旨趣是同。故引爲例證也 如
天帝釋等者。長阿含經第二十一云。於是諸
天阿須倫衆遂共戰鬪。諸天得勝。阿須倫退。
忉利諸天捉阿須倫。以五繋縛。將詣善法
堂所。示天帝釋。時天帝釋彷徉遊行善法堂
上。阿須倫王遙見帝釋於五繋中惡口罵詈
○爾時帝釋即爲阿須倫而説偈言。我常
言。智者不應與愚諍。愚罵而智默。即爲勝
彼愚。時天帝釋説此偈已。忉利諸天皆大歡
喜。擧聲稱善。時阿須倫衆默然無言十六右
戰鬪品
又云。阿須倫王見天上快樂生慕樂心。即
自念言。此處殊勝。可息居止。用復還歸阿
須倫宮。爲發此念時五繋即得解。五樂在。
若阿須倫生念欲還詣本宮殿。五繋還縛。
五樂自去十五右起世經第八鬪戰品第九闍那崛多
達摩笈多二法師共譯
云。諸比丘我念往昔。有諸天等共阿修羅
起鬪戰。時帝釋天王告其三十三天言。諸仁
者輩汝等諸天若共阿脩羅戰鬪之時。宜好
莊嚴善持器仗。若諸天勝阿脩羅不如。汝可
生捉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當以五繋縛。
已將向善法堂前諸天集會處所置之。三十
三天聞帝釋命依而奉行。爾時毘摩質多羅
阿脩王亦如是告諸阿脩羅言。若諸天等
共阿脩羅鬪。天若不如。即當生捉帝釋天
王。以五繋縛。將向七頭諸阿修羅集會之
處置立我前。時諸阿脩羅亦受教行。諸比
丘當於彼時。帝釋天王戰鬪勝故生捉阿脩
羅。以五繋縛。至善法堂天集會處。帝釋前
立。當於彼時。其毘摩質多羅王作如是念。
願諸阿脩羅各自安善。我今不用諸阿脩羅
輩。我在此共諸三十三天一處同受娯樂。
甚爲適意。當其毘摩質多羅王興此念時。
即見自身五縛悉解。諸天種種五欲功徳皆
現其前。又復有時作如是念。我今不用三
十三天。願諸天等各自安善。我當還歸阿脩
羅宮殿。起此念時其身五繋即還自縛。五欲
功徳忽然散滅八左密鈔六云。阿脩羅被天帝
縛念欲還宮縛不得脱。若息鬪心之時其
縛自然除矣。是知縛解但在自心。非由他也
三十左微細縛者。不用縲紲等。冥加縛故云
微細縛。譬如以呪力禁邪氣等也 五縛
者。或云。二手二足幷頭於此五處被縛。故
云五縛也 若波旬等者。以上明帝釋縛。
以下明魔王縛。涅槃經説六種縛。以魔縛
爲第一。是欲界頂魔王也。然望帝釋其力
甚勝。故云復過於此等也。北本涅槃經第二
十六云。善男子譬如雪山懸峻之處。人與獼
猴倶不能行。或復有處獼猴能行人不能
行。或復有處人與獼猴二倶能行。善男子
人與獼猴能行處者。如諸獵師。純以黐膠
置之案上用捕獼猴。獼猴癡故往手觸之。
觸已黏手。欲脱手故以脚蹹之。脚復隨
著。欲脱脚故以口嚙之。口復黏著。如是
五處悉無得脱。於是獵師以杖貫之負還
歸家。雪山嶮處喩佛菩薩所得正道。獼猴
者喩諸凡夫。獵師者喩魔波旬。𥻿膠者喩
貪欲結。人與獼猴倶不能行者。喩諸凡
夫魔王波旬倶不能行。獼猴能行人不能
者。喩諸外道有智慧者。諸惡魔等雖以
五欲不能繋縛。人與獼猴倶能行者。一
切凡夫及魔波旬常處生死不能修行。凡
夫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如
彼獵師𥻿捕獼猴擔負歸家五左涅槃經義
淨影述第八云。後結別中有六。一爲魔縛。
二五欲縛。三倒見縛。四有見縛。五我見縛。六
邪業縛已上波旬者。新華嚴音義下卷云天魔
波旬具云提婆魔囉播裨。言提婆者。此云
天也。魔囉障礙也。播裨罪惡也。謂此類報
生天宮。性好勸人造惡退善。令不得出離
故也十右 業煩惱等者。以上明外天魔縛。
以下明内心煩惱縛也。密鈔六云。何況業煩
惱縛等者。業煩惱謂凡夫等。無爲縛謂二乘
也。意生縛謂菩薩也三十
一右
業煩惱者。有爲縛。
是分段生死因也。無爲縛者。變易生死因也。
變易亦名無爲生死。二乘幷地前菩薩未脱
無爲縛也。涅槃經六縛中。五欲縛邪業縛者。
業煩惱縛也。有見縛我見縛等者。當無爲縛
歟 若離諸因縁等者。因縁生法未離生滅
苦。是名爲縛。不墮諸法數者。大乘立百法。
小乘立七十五法。是皆有爲無爲相對。於有
爲中。或色心或王所或體用。皆是相對而立。
若相對法亦不安穩。故通名縛。有爲無爲二
種扼縛者即是也。若離因縁不墮法數爲
縛不可得也 中論云等者。中論第三觀縛解
品第十
云。或言衆生是可縛。五陰是縛。或言五陰
中諸煩惱是縛。餘五陰是可縛。是事不然。何
以故。若離五陰先有衆生者。則應以五
陰縛衆生。而實離五陰無別衆生。若離五
陰別有煩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
離五離無別煩惱。復次如去來品中説。已
去不去。未去不去。去時不去。如是未縛不
縛。縛已不縛。縛時不縛。復次亦無有解。
何以故。縛者無有解。無縛亦無解。縛時有
解者縛解則一時。縛者無有解。何以故。已
縛故。無縛亦無解。何以故。無縛故。若謂縛
時有解。則縛解一時。是事不然。又縛解相
違故。問曰。有人修道。現入涅槃。得解脱。
云何言無。答曰。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還爲受所縛。若人作是念。我
離受得涅槃。是人即爲受所縛。復次不離
於生死而別有涅槃。實相義如是。云何有
分別。諸法實相第一義中。不説離生死別
有涅槃。如經説。涅槃則生死。生死即涅槃。
如是諸法實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涅槃六左
如觀縛解品等者。中論疏第七縛解品云。又見
有縛解則名爲縛。撿縛解無從乃名爲
解。又内外大小乘乃除於縛不爲縛所縛。
猶未除解而爲解所縛。喩如雖脱鐵鎖。
猶著金鎖。論主今欲令其具脱縛解二縛。
故破縛解也○又諸大乘經甚深要觀皆明
無縛無解。如大品云。無縛無脱爲大莊嚴。
涅槃云。毘婆舍那不破煩惱今欲釋如此
等經。故明觀縛解○第一破縛解根本。二
正破縛解。破根本中爲二。前破縛本。次
破解根。以衆生及五陰爲生死繋縛本。滅
此衆生及以五陰稱爲解本。本者體也。大品
云。生死邊如虚空。衆生性邊亦如虚空。是
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脱者。即是明二本
空。此是菩薩正憶念之大宗也十八左 復次
等者。光云。約旋轉作釋
婆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爲破有法王也者。光
云。初釋字相 婆嚩者。bhava也 有謂三有
等者金剛界私記眞興云。言諸有者三。即欲
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中皆有煩惱。繋持有
情令不能離。故名有也已上四教儀集解中
云。所言有者二十五處所有因果而不滅亡。
故云有也六右釋氏要覽中云。三有婆沙論云。
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有者何義。謂一切
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有。
又云。生滅故名有。墮苦集諦中是有四十
八左
鈔六云。疏有謂三有等者。言三有即欲・色・無
色也。 乃至者超越九有。謂六欲天及人爲
一。四禪・四空處共成九也。言二十五有者。
謂四州・四惡趣・大梵・六欲天無想・五淨居・四
禪・四空等也三十
一右
玄賛云。四域・四惡趣・梵王・
六欲天・無想天・淨居・四空及四禪七之
二十一
槃經第十三聖行品云。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
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善男
子得無垢三昧。能壞地獄有。得無退三昧。
能壞畜生有。得心樂三昧。能壞餓鬼有。得
歡喜三昧。能壞阿修羅有。得日光三昧。能
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能斷瞿那尼
有。得熱焔三昧。能斷欝單越有。得如幻三
昧。能斷閻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動三昧。能
斷四天處有。得悦意三昧。能斷焔摩天有。
得青色三昧。能斷兜術天有。得黄色三昧。
能斷化樂天有。得赤色三昧。能斷他化自
在天有。得白色三昧。能斷初禪有。得種種
三昧。能斷大梵王有。得雙三昧。能斷二禪
有。得雷音三昧。能斷三禪有。得注雨三昧。
能斷四禪有。得如虚空三昧。能斷無想有。
得照鏡三昧。能斷淨居阿那含有。得無礙
三昧。能斷空處有。得常三昧。能斷識處有。
得樂三昧。能斷不用處有。得我三昧。能斷
非想非非想處有南本十三
之十一右
 若法定有等者。
中論第三觀有無品
第十五
復次定有則著常。定無則
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若法定有
相則終無無相。是則爲常。何以故。如説三
世者。未來人有法相。是法來至現在。轉入
過去。不捨本相。是則爲常。又説因中先
有果。是亦爲常。若説定有無。是無必先有
今無。是則爲斷滅。斷滅名無相續。因由是
二見即遠離佛法三左同疏第七末有無品云。
長行云如説三世者。此是薩婆多義。又説因
中先有果。此是僧佉執。前内今外。皆墮於
常。斷滅名無相續因者 前念爲因。後念爲
果。前念既滅則無後因。後念果起何所詶
耶。前破常破衞世與僧佉。今破斷破二世
無及優樓迦義。又前別破二家。今總破先因
後果義也十六左又云同品問。衆生何因縁故
起有無見。答。智度論云。愛多者著有。見多
者著無。一切衆生唯有愛見。如法華明毒
虫與惡鬼。又四見多者著有。邪見多者著
無。今明。如此等竝是麁論有無。學大乘人
精識菩薩微細礙相。若起有心則名爲有。
纔起無心目之爲無。今息如此有無。故云
破有無品十二左
  一 斷常二見
守護國界經第三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爲斷見常見。佛言。善男子言斷見
者。布施供養皆無果報。善行惡行此世後世
皆無有果。父母變化皆悉斷無。何以故。譬
如燒木已成寒灰終無生理。是名斷見。言
常見者。王常爲王。貴常爲貴。貧富男女端
正醜陋象馬等類常無改易。何以故。譬如種
子隨其本類各別生芽終無雜亂。善男子
此等衆生作如是見。皆無果報。菩薩爲彼
起大悲心。開示演説縁起之門。令其信入
因縁果報十左
今觀諸有等者。此約旋轉明字義也 三
昧王三昧者。智論第七云。云何名三昧王三
昧。是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縁
無量諸法。如諸人中王第一。王中轉輪聖王
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
於諸三昧中最第一○復次三昧王三昧。
一切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
如閻浮提衆川萬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人
民皆屬國王十四至
十六
佛入此三昧王三昧已。
後説摩訶般若經也 能破二十五有者。三
昧王三昧功能也。涅槃經義記第五云。是名
得五有三昧斷二十五有。是總結也。如是三
昧名三昧王。歎勝也。三昧中勝故説爲王。
以是王一一之中。備攝無量百千眷屬三
已上 破有法王者。法華經第三藥草
喩品
云。破
有法王出現世門隨衆生欲種種説法已上
同義疏第八同品
第五
云。破有法王者。有人言。破
二十五有名爲破有。如涅槃明得二十五
三昧破二十五有。如來自破二十五有。出
生死外居法王位。今出世亦爲物破二十
五有。又言。破有者衆生多滯於有。故以空
藥破之。如中論云。大聖説空法。爲離諸
見故。然此二意皆是偏用之。文今言破有
者。破一切有所得也十七左密鈔六云。釋迦
如來住此三昧。而現出世加持之迹。能破
二十五有。衆生觀此號爲破有法王。然實阿
字門中二十五有。本來不生。更何所破三十
一左
  一 二十五三昧證位
涅槃經義記第五云。初言菩薩二十五三昧
壞二十五有。總以標擧。如楞伽説。入初地
時是三昧故破諸有。問曰。初地生死未盡。
何能破壞二十五有。釋云。生死有其二種。
一是分段。二是變易。分段之中有其善道惡
道之別。惡道殘氣初地時盡。善道之有麁有
細。麁盡初地。細至佛地。初地離麁。故説
能壞二十五有。曲細論之。如彼二種生死
章中具廣分別已上未見眞本。恐
今引文有脱字乎
又云。謂得無畏
自在之地。諸過皆滅。故得無畏。妙徳圓成。
故得自在無畏自在始成初地。餘地漸増至
佛窮滿○從得二十五三昧下。明無畏治相
已上千光眼經三昧蘇
羅譯
曰。復次阿難菩薩住無
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善男子
是觀自在菩薩昔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所。親
受大悲心陀羅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歡喜。
發大誓願。應時具足千手千眼。即入三昧。
名無所畏。於三昧光中涌出二十五菩薩
○或一菩薩入無垢三昧。於四十手現出四
十菩薩破地獄有○或一菩薩入我三摩
地。於四十手現出四十菩薩。壞非想非非
想處有。如上大悲所現二十五自合爲千手。
善男子如是二十五三昧王○觀自在菩薩
成就諸三昧王。以一法身現二十五。亦以
二十五現多菩薩。其一千菩薩一一各各於
頂上具十一面○各於一界有四十菩薩。
一一界中各配千眼。皆是觀自在大悲所爲
已上此文就千手觀音示三昧王三昧利益。
當段約釋迦釋。其破有義可準例耳
野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摩訶衍道者。釋字相
中。初明諸乘。後亦知下會諸乘歸一乘。釋
字義中。初約遮情。後復次下約表徳也已上
 光云。衍那者。ya@mna也 馭。魚據切約馬使
受制也正字通 是乘從三有等者。智論第
五十云。佛告須菩提。汝所問是乘。何處出
至何處住者。佛言。是乘從三界中出。至薩
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十五右 至薩婆若
等者。義釋云。至薩婆若中住。若見三有實
報即是薩婆若十四卷本五
之四十六左
 大乘義章第九云。
問曰。因行運人至果。可名爲乘。果徳窮滿
更無進趣。云何名乘。釋有三義。一乘因至
果。果仍因名。故説爲乘。二者至果雖無
去處。非是果徳不能運去。如劫盡火更無
所燒非火不能。此亦如是。以其能運故説
爲乘。三至果中自行雖竟。化他未息。乘
大涅槃周旋齊度一切衆生。故得名乘。乘
體隨別。難以具論五十左
囉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眞實義也者。光云。初
釋字相 囉逝者。raje也 故説眼等。中論
第一觀六情
品第三
云。問曰。經中説。有六情。所謂眼
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
六塵十六左同疏第四云。行者縁也。六情縁
於六塵也○問。意可是情。餘五云何是情。
答。意當體名情。餘五生情識之果從果受
稱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識。意根
能生意識。六情亦名六依。爲六識所依。六
塵亦名六衰。令善衰滅。亦名六欲。是人所
欲故也末之
六右
 見聞觸知法者。第一云。是菩薩
非但意根能得知。乃至視聽嗅觸亦皆互用
無礙末之
十六
倶舍云。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
二之十
七右
 見聞者。眼耳根也 觸知者。鼻舌身
三取至境。故云觸。知言約意根也 中論等
者。以下字義。彼論觀六情
品第三
以種種門破見法。
了而釋云。若有見見者則不成。若無見見
者亦不成。見者無故。云何有見可見。若無
見者誰能用見法分別外色。是故偈中説
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 復次見可見無
故。識等四法無四取等諸縁云何當得有。見
可見法無故。識觸受愛四法皆無。以無愛
等故。四取等十二因縁分亦無一之
十八
同疏第四
云。見可見無故者。依偈是第六明因無故果
無。所言因者。眼色和合生於眼識乃至四
取。故眼色爲因。識等爲果○識等四法無
者。破無果也○依毘曇義者。上以破無眼
見色。今次破無四法。四法者。眼色和合
生於眼識。眼識所以得生。次由觸觸和
合根塵。以觸和合根塵即生苦樂捨三受。
三受後次生愛。雖生餘心數。但受是三
界果報主。故偏説生受。三受後次生三毒。
但愛是三界受生本。故偏説愛也○四取者
○勝鬘經以四住地爲四取。故云有漏業
因四取爲縁生三界内也○等諸縁者。四
取既無。即不起三業。三業無故未來二果
亡。觀見可見空。即十二縁河竭佛性水生。
此偈即明破六情之大意也末之十
三左
演密鈔
六云。言識觸受愛四法皆無等者。謂眼見
色時即有識生。次起於覺觸。有澁滑受。遂
領納於可意境生愛染。今見可見法無。故
識等四法皆無。是故十二因縁分亦無也三十
二左
私案。見法者對見者。是則人法相對意也。若
爾者指見可見即云見法。見可見見法無
故可訓之。中論文亦此意也 即是涅槃等
者。中論疏第四同品云。計於眼情凡有七種。
一者世俗之流。但云眼能見色。而不能窮
究本末原由。二者外道之人云五塵生五大
五大成五根。但眼内火大偏多。故眼能見色。
耳内空大偏多。故耳能聞聲。鼻根地大偏多。
故鼻能聞香。舌根水大偏多。故舌能知味。
身根風大偏多。故身能覺觸。意根既是心識
非五大所成。若是肉心爲地大所成也。三
者復有外道。謂但以一塵成一大○四者
毘曇人云。眼耳鼻舌四根爲十微共成。謂地
水火風色香味觸及眼根爲九。而此眼根附
著身根。故有十微。身根但有九微。無眼等
四根。故論偈云。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
身根九。餘八。謂在有香地。五成實論云○
六犢子部云○上來六部竝云有眼。第七方
廣道人云。但見四大無別總眼。總眼既無。
亦無四大。故一切法空。如龜毛兔角。問。論
主云何破此諸計。答。凡有此眼根見於好
色即起貪心。若見惡色便生瞋恚。見不好
不惡即生無明。因三煩惱發於三業。三業
因縁往來六趣。總上六部於眼起於有見。
方廣於眼起於無見。有無是六十二見根本。
有無既成諸見便立。若有諸見必有愛見。
愛見煩惱不得解脱。今破此有無二見即
愛見不生便得解脱。問。云何破耶。答。觀此
眼根本來空寂。故不同六家之有。雖畢竟
空而眼見宛然。故異方廣之無。故淨名經
云。有佛世尊。得眞天眼。悉見諸法不以
二相義○如是等文竝明眼根宛然而無所
見。雖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故空有無礙。空
有既無礙一根爲六用。六根爲一用。能爲無
用。無用而能用。以用無礙。是故唯佛得稱
爲我。我者謂自在義也末之三
右五右
 復次以阿字
門等者。以上約遮情以下約表徳 鴦掘
摩羅等者。翻譯名義集第二曰。鴦寠利魔羅
西域記曰。唐言指鬘。舊云史掘摩羅訛也。
殺人取指冠首爲鬘。鴦掘摩羅經云。師教。
殺人限至于百各貫一指以鬘其頭。又翻
一切世間現十六左鴦掘摩羅經第三求那跋
陀羅譯
云。
云何名爲五。所謂彼五根是則聲聞乘。斯
非摩訶衍。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決定
分明見。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耳根於諸如來
常。決定分明聞。具足無減修。所謂彼鼻根
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嗅。具足無減修。所
謂彼舌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嘗。具足無
減修。所謂彼身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
觸。具足無減修。云何名爲六。所謂六入處。
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所謂眼入處於
諸如來常。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
耳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聞來入門。具足無
減修。所謂鼻入處於諸如來常。明嗅來入
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舌入處於諸如來常。
明嘗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身入處於
諸如來常。明觸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
意入處明説如來藏。不起違逆心。淨信來
入門二右
三右
 邏字門一切諸法乃至自證三菩
提也者。光云。初明字相。後今觀下明字義
邏吃灑者。lak@sa也 有人言等者。智度論第
三十一云。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
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爲相空。問曰。何等是總
相。何等是別相。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
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
堅相火爲熱相。問曰。先已説性。今説相。有
何等異。答曰。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
説性則爲説相。説相則爲説性。譬如説火
性即是熱相説熱相即是火性。有人言。性相
少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
持禁戒是其性。鬀髮割截染衣是其相。梵志
自受其法是其性。頂有周羅執三岐杖是
其相。如火熱是其性。烟是其相。近爲性。遠
爲相。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如見
黄色爲金相而内是銅火燒石磨知非金
性。如人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爲相。罵
詈毀辱忿然瞋恚是其性。性相内外遠近初後
有如是差別。是諸相皆空名爲相空。如説
一切有爲法皆是無當相。所以者何。生滅不
住故。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屬諸因縁故。
虚誑不眞故。無常因縁生故。衆合因縁起故。
如是等因縁故一切有爲法是無常相。能生
身心惱故名爲苦身。四威儀無不苦故。苦
聖諦故。聖人捨不受故。無時不惱故。無常
故。如是等因縁名爲苦相。離我所故空。因
縁和合生故空。無常苦空無我故名爲空。始
終不可得故空。誑心故名爲空。賢聖一切法
不著故名爲空。以無相無作解脱門故名爲
空。諸法實相無量無數故名爲空。斷一切
語言道故名爲空。滅一切心行故名爲空。
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入而不出故名爲空。如
是等因縁故是名爲空。無常苦空故無我。不
自在故無我。無主故名爲無我。諸法無不
從因縁生。從因縁生故無我。無相無作故
無我。假名字故無我。身見顛倒故無我。斷我
心得道故無我。以是種種名爲無我。如是
等名總相。別相者。地堅相火熱相水濕相風
動相。眼識依處名眼相。耳鼻舌身亦如是。
識覺相智慧相慧智相捨爲施相。不悔不惱
爲持戒相。心不變易爲忍相。發勤爲精進
相。攝心爲禪相。無所著爲智慧相。能成
事爲方便相。織作生滅爲世間相。無織
爲涅槃相。如是等諸法各有別相。知是諸
相皆空。是名自相空。如性空中説三十
三右
 
中論等者。中論第二初葉觀三相品第七十二
門論十三右觀相門第四説相太廣。披可見之
 復次等者。光云。以上約遮情。以下就表
徳。旋轉相釋
嚩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例此可知也者。初釋
字相已上 光云。嚩劫跛者。vakapa也 若
法本來下釋字義。初約思議釋離言義。後
復次下約不思議釋離言義。不思議者。不
思議三諦也 無相者空 亦無定相者有
當知一切法等者中道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
目。不離相即故云不思議也
奢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皆以此也者。初擧凡
夫二乘寂。以爲所簡已上光云。此字相釋
扇底者。zanti也 然非本性下正釋本性寂
義。於中有二。初簡二乘寂。其意易知 後。
又若諸法下簡大乘權宗義。謂權宗意立住
行向地次位。論等覺妙覺階級。凡聖殊域因
果分位。今破此見以顯本寂義。此中有二。
初如來與凡夫相望 後。若彌勒下等覺
與衆生相望。如論等覺妙覺位位相望可
釋此義。謂如來與凡夫相望者。以本性寂
故至如來地。一切凡夫亦住本性寂中。豈不
居如來地耶。以本性寂故行凡夫事。如來
亦住本寂中。豈不住凡夫地耶。次等覺與
衆生相望者。其義浮文易知。維摩經上菩薩
品第
云。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
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
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若彌勒
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
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
更滅四十
一右
當段釋依此經文乎 若入奢字
門等者。正結歸奢字義。常途諸論以無所動
爲涅槃。此宗所論三界六道凡聖向果皆於
本性寂中立之。是故常無所動而無所不
爲也 解脱之中等者。此涅槃經文也。彼經
第五云。又解脱者。名曰無迮。譬如小舍不
容多人。解脱不爾。多所容受。多所容受
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北本五
之二十
同經第
四云。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義汝等今當
至心諦聽○是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則能
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名曰大涅槃
四之十
四右
涅槃義記第二釋云。大般涅槃能建大
義。總擧類。義猶用也。建猶起也。大般涅槃
能起大用。用相非一名建大義
沙字門一切諸法乃至同歸於鈍矣者。其義
易知 非一向即同等者。原人論發微録淨源
云。昭昭不昧。了了常知者。華嚴迴向品云。
眞如照明爲性。故云不昧。此言知者。不是
證知。意説。眞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
非如縁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
直是眞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馬鳴菩薩云。眞
如者。自體眞實識知義故下之
五左
 大品云等者。
大品般若經第十三信毀品云。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是般若波羅蜜可聞可見耶。佛告須菩
提。是般若波羅蜜無有聞者無有見者。般
若波羅蜜無聞無見。諸法鈍故十三左 飾文
等者。指譯語者。寶月三藏歟 古譯者。大品
般若羅什三藏所譯故也
娑字門一切諸法乃至辯其義也者。光云。初
明字相。後然一切法下旋轉相釋明字義也
 薩跢也者。satya也 如説日可等者。遺教
經云。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
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
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衆無疑故。時
阿兔樓駄觀察衆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
令熱。日可令冷。佛説四諦不可令異。佛
説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眞是因。更無異
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
道實是眞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
諦中決定無疑六右 復次涅槃等者。南本涅
槃經第十一聖行品云。復次迦葉又有聖行。所
謂四聖諦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迦葉苦者
逼迫相。集者能生長相。滅者寂滅相。道者大
乘相。復次善男子苦者現相。集者轉相。滅者
除相。道者能除相。復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
苦苦相・行苦相・壞苦相。集者二十五有。滅者
滅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復次善男子有
漏法者有二種。有因有果。無漏法者亦有
二種。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則名苦。有漏
因者則名爲集。無漏果者則名爲滅。無漏
因者則名爲道。復次善男子八相名苦。所謂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五盛陰苦。能生如是八苦法者
是名爲集。無有如是八苦之處。是名爲滅。
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悲。是名爲道十一右
同經第十二聖行品云。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凡
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縁覺有苦有苦諦。而
無眞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
有眞諦。諸凡夫人有集無集諦。聲聞縁覺
有集有集諦。而無眞實諸菩薩等解集無
集。是故無集。而有眞諦。聲聞縁覺有滅非
眞。菩薩摩訶薩有滅有眞諦。聲聞縁覺有
道非眞。菩薩摩訶薩有道有眞諦。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見滅
見滅諦。所謂斷除一切煩惱。若煩惱斷則名
爲常。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
受樂。諸佛菩薩求因縁故。故名爲淨。更
不復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故
名爲我。常於彼色聲香味觸等。若男若女。
若生住滅。若苦樂不苦不樂。不取相貎
故名畢竟寂滅眞諦。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
大乘大般涅槃觀滅聖諦。善因云何菩薩
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善
男子譬如闇中因燈得見麁細之物。菩薩摩
訶薩亦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因八
聖道。見一切法○善男子知聖諦者。有二
種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聲聞縁覺。上者諸
佛菩薩。善男子知諸陰苦名爲中智。分別
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是聲聞縁覺所
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
竟不説之。善男子知諸入者。名之爲門。
亦名爲苦。是名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
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縁覺所知。是名上
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説之○文殊
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實諦其義云何。
佛言。善男子言實諦者○無有顛倒。無顛
倒。者乃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無有虚妄。
若有虚妄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名曰
大乘 非大乘者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
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四右至
十三右
中論四諦品
等者。彼論第四觀四諦品
第二十四
云。問曰○若一切世
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
無滅故則無四聖諦。何以故。從集諦生苦
諦集諦是因。苦諦是果。滅苦集諦名爲滅
諦。能至滅諦名爲道諦。道諦是因。滅諦是
果。如是四諦有因有果。若無生無滅則無
四諦。四諦無故則無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見
苦斷集證滅修道無故則無四沙門果。四沙
門果無故則無四向四得者。若無此八賢聖
則無僧寶。又四聖諦無故法寶亦無。若無法
寶僧寶者云何有佛。得法名爲佛。無法何
有佛。汝説諸法皆空則壞三寶。答曰○汝
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縁説空。亦不解
空義。不能如法故生如是疑難○諸法
有定性則無因果等諸事。如偈説。衆因縁
生法我説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
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縁生。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空。何
以故。衆縁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縁
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爲引
導衆生故以假名説。離有無二邊。故名爲
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
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衆縁而有。
若不待衆縁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
汝上所説空法有過者此過今還在汝。何以
故。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十一左至
十五左
訶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皆可知矣者。光云。初
釋字相。後以諸法下釋字義 係怛嚩者he
tva也 因有六種者。倶舍論第六云。能作及
倶有同類與相應遍行幷異熟。許因唯六種
一右 因縁義中等者。四縁中因縁有五因。
四縁者。一因縁。二等無間縁。三所縁縁。四増
上縁也。頌疏第七云。頌曰。説有四種縁因
縁五因性○釋曰○言因縁者。因即是縁。持
業釋也○因縁五因性者出因縁體於六因
中除能作因。所餘五因是因縁性一右或學
者云。生・依・立・持・養五因出倶舍云因有五種
也。又密鈔六生因・和合因・住因・増長因・遠
因云五因也三十
四右
此等義不合因縁義中句
歟。略纂第二云。生等五因皆増上攝已上 當
知最後等。密鈔六云。疏當知最後無依等
者。謂前諸字皆依後字展轉待因成故。當
知此最後訶字則無所依。還以阿字無住之
體而爲其本。過此無字可説。是故更無所
依也。言故説無住爲諸法本者。謂到此無
言説訶字處則無所住。即此無住名大涅槃。
涅槃以無住而爲本故三十
四右
私案。此釋不合
疏意。一段釋意云。因縁生諸法展轉待因中。
從未向本次第尋其因。最後無所依。維摩
經説無住爲諸法本。即當此住也 阿字義
實範云。鈔第六云。疏當知最後無依○私案。
釋甚爲難。依疏幷吽字義意。展轉待因。最
後無依等者。於一切法談之於諸字論故
既言以無因待爲諸法因。而還云訶字爲本。
故恐似未得阿字訶字畢竟所到之意耳
又云。終者訶字。始者阿字。中間者二十七
字也。謂一切法展轉待因。觀其最初誰爲
其本。而其最初無依住故。説無依住爲諸
法本已上 如中論等者。彼論第一破因
縁品
云。諸
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
知無生五右四句推撿其文太廣。披可見之
 不得爲因者。法界即諸法體也。更無爲之
爲因者。故云不得爲因也 以是言之等者。
躡前起後。謂諸法以法界爲體。離法界
體無諸法故因縁所生三法全法界成體。
故云因亦是等也。上釋云。法界者即是勝義
涅槃。若能如是見時。雖復洪波震蕩作種
種普現色身。亦不壞澄清之性也二十左即此
意也 前説阿字等者。釋終始同歸義也。
本末相對有二意。上釋頗字門。攝末歸本
者。隨縁爲末。不變爲本。今本末者。隨縁爲
本。不變爲末。謂上釋約法體。法爾不生爲
所依本源。隨縁諸法爲能依枝末。此文約修
入初後。謂行者見隨縁諸法。次第尋其因
縁。至最後無依處。其初爲本。其後云末。例
如釋迦曼荼羅約從内出外爲第三重。約
從外入内爲第一重也 畢竟到如是處者。
譬如百川竟歸大海。縁起諸法終到不生本
處。故云畢竟到如是處也。如云阿字門。訶
字門亦如是故。故云今亦訶字門等也。問。
吽字義云。訶字門亦從末歸本畢竟到如
是處。依此釋阿字本源字故。居最初從本
歸末爲次第。訶字因業字故。居最後從末
歸本爲次第。而今兩字同云從本歸末。兩
祖釋似相違如何。答。高祖依疏而作此釋。
豈可違乖耶。當知若兩字倶云從本歸末。
恐可解法爾爲本隨縁爲末。 是故阿字門
從本歸末者。爲顯末爲本本云末之義。訶
字門改言云從末歸本。非兩字簡別釋。若
簡別釋忽違疏文。高祖爭輒可添削疏釋
乎。但如今料簡則阿字門從本歸末歸字未
合。可用起字。又不合畢竟到如是釋。可
云不出如是處。爾乃不可作兩字簡別料
簡歟。問。若爾阿字訶字其別如何。答。阿字
直主本不生義。即爲令入此不生理。約作
約行。乃至約諦約因。談不可得義。是其別
也。至字門所詮旨趣者。諸字皆入法界爲
宗。更無其別。故今爲顯其同歸義而作此
釋何於此中可致簡別料耶。終始同歸
等者。阿字爲始。訶字爲訶。其間諸字云中
間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三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復次此中旋陀羅尼乃至自在旋轉説之者。
已上諸字門相義別釋了。已上字輪旋轉一
字多含不可得等大意。是諸字總釋也。就中
亦有六節。隨文可解。第一明旋陀羅尼相
 謂以一字等者。十六玄門中出八種義。十
六玄門者 法華開題云。釋一切經且有十
六門。謂遮情・表徳・淺略・深祕・字相・字義・一
字攝多・多字歸一・一字釋多・多字釋一・一字
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一・順旋
轉・逆旋轉・是也三葉當段所出釋・成・破。各開
二故成六。更加順逆旋轉。故次下文二十
六左
八種義門自在旋轉也 云何以一字釋一
切字等者。釋一字釋多義。即以阿一字釋
諸字也 云何以一切字釋一字等者。釋多
字釋一義。即以一切字釋阿一字也。一一
字皆如是可釋之。故云餘字例爾等也
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等者。釋多字成一
義。即以一切字成阿一字也 云何一字
成一切字等者。釋一字成多義。即以阿一
字成一切字也 云何以一切字破一字等
者。釋多字破一義。即以諸字字義破阿字
字相也 諸法有本有生者。此阿字字相也。
有本者。所依因縁也。有生者能依所生法也。
人執有因縁所生法。故以離作乃至無因
義破之也 云何一字破一切字等者。釋一
字破多義。即以阿字不生破諸字字相也
 云何逆順旋轉等者。釋順逆二種旋轉。其
義易知 八種義門等者。三種悉地儀軌
云。今八門中該萬法。一字中攝一切字。一
切字中攝一字。以一字釋一切字。以一切
字釋一字。以一字成立一切字。以一切
字成立一字。以一字破一切字。以一切
字破一字義。即是順一遍。逆一遍。次順旋
轉四遍。次逆旋轉四遍。利益十方法界一切
衆生皆成佛義也十右密鈔第六云。疏如是八
種之門等者。即釋・立・破爲六。加逆順成八
三十
五左
三種悉地儀軌意。攝・釋・成・破各開
二成八門。加順逆旋轉有十門。與當段
聊異也
復次今言一切法者乃至義則無量者。第二
釋經一一字門下一切諸法之言。謂一切諸
法者。約總相也。若依摩訶般若所説。則五
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歴一一法廣可分別
之也。是約種類廣多也。演密鈔意以當段
釋合華嚴六相。彼鈔六云。如初一字釋一
切時即是同相義相順。故成立相易知。破義
是壞相。次疏指餘三相也。爲一切法者。即
是總相也。依般若從色乃至一切種智。一
一別異説之。即別相異相也。前後互擧。六相
備焉三十
五左
此釋難甘心乎 摩訶般若等者。慧
心僧都要法文上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
○已上大般若經所説法也。彼經第三百八十
明。世間法者。不淨・數息・四禪・四梵住・四無
色定等。出世法者。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
六度・八解脱・九次第定○十八不共法・無忘
失・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諸
無漏法已上光云。般若法數共計八十一科」
又一一門當約眞言乃至旋陀羅尼也者。第
三明一一字門所詮義理深廣也 當約眞
言等者。約住心品所説八心三劫心續生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