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七左
又如上所説乃至頓滿諸地也者。是亦通妨
也。此宗正意初發心時行大空三昧。而頓滿
諸地。是故上釋云。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言
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名爲入如來定。豈煩
漸超四處方至究竟乎十九左然上來所明
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明悟入淺深。存地位
階級。恐似相違。今通云。此教道。彼實證。是
故前後非相違也。智證三部曼荼羅云。上來
位位分證之義皆約顯教修行人説。何以故。
顯行人或從初地入祕密教。或從初住入
此祕密教。所以處處文中所説位義多約教
道淺略之門。今此教中初發心乃至十地此
生滿足之。行者初發極無自性虚空無垢菩
提心時。超三僧祇生於佛處。一念淨除一
切相著。是乃滿地波羅蜜。如實知自心名
一切種智。即是證心之實際。何用十地次第
修行。諸文中分別地位者。對比顯教行相
令行人知於法相。而實無時方。一切本不
生虚空。何處論其長短而論因果已上可思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九








大日經疏奧演鈔第二十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七卷釋經二
具縁品
經云復次祕密主乃至是名邪行也者。如前
卷所明。依金剛手問如來答三昧道中差
別印。則有四句。第一句菩薩三昧道。前卷終
已釋之畢。自此以下第二句。即聲聞三昧道
也 如阿毘曇等者。釋住有縁地句。阿毘曇
者。此有在世滅後之異。三論玄義嘉祥云。毘
曇凡有幾種耶。答。部類甚多。略明其六。一
者如來自説法相。毘曇盛行天竺不傳震
旦。二者隣極亞聖名舍利弗。解佛語故造
阿毘曇。凡二十卷傳來此土。三者佛滅度後
三百餘年。有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姓迦旃延。
造七揵度論。凡二十卷傳來此土○四者六
百年間有五百羅漢。是旃延弟子。於北天
竺共造毘婆沙。釋八揵度○五者七百餘年
有法勝羅漢。嫌婆沙太博。略撰要義。作二
百五十偈。名阿毘曇心。凡有四卷。亦傳此
土○六者千年之間有達磨多羅。以婆沙太
博四卷極略。更撰三百五十偈。足四卷合
六百偈。名爲雜心○毘曇雖部類不同。大
宗明見有得道也八左此中所出六部之内。
初一是佛自説。後五乃滅後所造也。阿毘曇
者。此舊譯也。新云阿毘達磨。此翻對法。且
就滅後所造云之。此論者即説一切有部本
論。末論數部。新舊翻譯其數稍多。且依貞元
録。此論者佛滅後三百年中。迦多衍尼子
迦旃
延子
所造也。舊譯阿毘曇八揵度論三十卷
提婆共竺
佛念譯
新譯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玄奘譯
此論類身。故云身論。更有六論。亦以比足。
故號六足論者是也。造人譯者如貞元録第
二十三載之。次佛滅後四百年初。五百羅漢
所造名婆沙論。此亦有新舊別。舊者阿毘曇
婆沙論六十卷浮陀跋摩共
道泰等譯
新者阿毘達磨大毘
婆沙論二百卷玄奘譯次世親尊者造倶舍論。
亦有新舊。倶名阿毘達磨倶舍論。今指此
等諸論。云如阿毘曇明也。其所明三昧法
門種種不同。今且擧其綱要。所謂九想八念
等也
  一 蜫勒毘曇等三門分別
智論第十八云。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
衆生意故種種説法。或説有或説無。或説
常或説無常。或説苦或説樂。或説我或説
無我。或説勤行三業攝諸善法。或説一切
諸法無作相。如是等種種異説。無智聞之
謂爲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
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蜫勒
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問曰。云何名
蜫勒。云何名阿毘曇。云何名空門。答曰。蜫
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
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滅。憶識力少不能廣
誦。諸得道人撰爲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
蜫勒門。論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
等種種諸門○是等諸法名爲蜫勒門。云何
名阿毘曇門。或佛自説諸法義。或佛自説
諸法名。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種種聲
聞所行法乃至無餘涅槃。一一分別相義。是
名阿毘曇門。空門者生空法空。如頻婆娑羅
王迎經中○如是等經中佛説生空。法空者
如佛説大空經中○是經中佛説法空○若
人入此三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
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於一切法無所
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毘曇門。
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隨無中。若入蜫勒
門。則墮有無中九右至
十七左
九想者。智論第二十一云。九想脹相・壞相・血
塗相・膿爛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燒相九右
具釋如彼論文 八念者。又云。念佛・念法・
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十六左
具釋如論 背捨者。又云。八背捨者。内有色
外亦觀色。是初背捨。内無外觀色。是第二背
捨。淨背捨身作證。第三背捨。四無色定及滅
受想定。是五合爲八背捨。背是淨潔五欲。
離是著心。故名背捨一右密鈔六云。背謂厭
背。捨謂離著八左八背捨亦名八解脱。法宗
原云。八解脱者。一内有色想觀外色。二内無
色想觀外色。三淨解脱。四空無邊處。五識無
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受
想定。於内色身有色想貪。爲除想貪觀外
不淨青瘀等色。而方内身令貪不起名初解
脱。於内色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爲堅
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第
二解脱。觀清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脱。顯
觀轉勝。空無邊等四色定各能解脱下地貪。
故爲次四解脱。滅受想定棄背受等名第
八解脱。棄背義是解脱義也十九左勝處者。八
勝處也。智論第二十一云。八勝處者。内有色
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色勝知勝觀。是名
初勝處。内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色勝
知勝觀。是名第二勝處。第三第四亦如是。
但以内無色相外觀色爲異。内亦無色相。
外觀諸色青黄赤白。是爲八勝處五右法宗
原云。八勝處者。一内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内
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内無色想觀外色少。四
内無色想觀外色多。後四内無色想觀外青
黄赤白爲四。足前成八。於内色身有色想
貪。爲對治彼觀外少色。作青瘀等名初
勝處。於内色身有色想貪。爲對治彼觀
外多色。作青瘀等名第二勝處。於内色身
無色想貪。但爲堅牢觀外少色。作青瘀等
令貪不起。名第三勝處。於内色身無色想
貪。但爲堅牢觀外多色。作青瘀等令貪
不起。名第四勝處。又於内身無色想貪。但
爲策心或試煩惱。觀外青黄赤白四色。令
貪不起。名後四勝處二十左頌疏第二十九
云。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
後四如第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棄背貪
心。不能制境。後修勝處能制所縁。隨所
樂觀惑終不起。能制伏境心勝境處。故名
勝處六右 一切入者。淨影涅槃義記第五云。
一切入者。一切入。依餘經論青黄赤白地
水火風是其八種。空處識處復次爲二。通前
爲十。若依此經於前十中。除火一切加
無所有。以爲十矣已上 大乘義章第十四云。
一切入者。經中亦名一切處也。入者猶是處
之別稱。定心自在能令所縁相無不在名
一切處。處別不同。一門説十。一名是何。一
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
識。若涅槃去火一切。加無所有合以爲十
七右密鈔六云。言一切入者。即十一切處也。
謂周遍觀察地水火風青黄赤白及以空識
二無邊處。於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
名十一切處。又以青遍一切時。黄來入青
亦遍一切處。青黄本相不失相入又不相
濫。餘色相入亦爾。是名一切入等九左 三
三昧等者。智度論第四十八云。三三昧何等
三。空無相無作三昧。空三昧名諸法自相空。
是爲空解脱門。無相名壞諸法相不憶不
念。是爲無相解脱門。無作名諸法中不作。
是爲無作解脱門十六左又第二十云。阿毘曇
義中。是空解脱門縁苦諦攝五衆。無相解
脱門縁一法。所謂敷縁盡。無作解脱門縁三
諦攝五衆。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脱門縁諸
法實相。以是三解脱門觀世間即是涅槃。
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問
曰。如經説涅槃一門。今何以説三。答曰。先
已説。法雖一而義有三。復次應度者有三
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等者。見多者爲説空
解脱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縁生無有自性。
無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愛多者爲説無
作解脱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縁生。見
已心厭離愛。即得入道。愛見等者爲説無
相解脱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
等相無故斷見。佛或一時説二門。或一時
説三門。菩薩應遍學知一切道。故説三門
八右又云。問曰。是三種以智慧觀空。觀無
相無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種
智慧若不住定中。則是狂慧。多墮邪疑。無
所能作。若住定中。則能破諸煩惱。得諸法
實相○是空無相無作是定性。是定相應心
心數法隨行身業口業。此中起心不相應。
諸行和合皆名爲三昧。譬如王來必有大臣
營從。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餘法如營從。
餘法名雖不説必應有。何以故。定力不獨
生。不能獨有所作。故是諸法共生共住共
滅。共成事互相利益四右至
五右
大乘義章第二云。
此三經論名解脱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
或復説為三三昧門。三脱三昧經論同説。三
治一門如地論説。言三空者如仁王説。言
三脱者。對果名也。涅槃果徳絶縛名脱。空
無相等與脱爲門。名解脱門。故龍樹言。行
此三法能得涅槃解脱果。故名解脱門。對
治門者對障名也。如地論説。三障對治故
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理如一味隨
詮以別。故有三種。三三昧者。就行名也。前
三是數。後三胡語。胡言三昧。此云正定。以
心合法離於邪亂。故曰三昧。此等差別。故
名爲門。亦可通人。趣入名門一左密鈔六
云。言三三昧等者。三昧名等。等有三。故仁
王疏云。知法實相謂畢竟空。名空三昧。知
法實相無相不受不著。名無相三昧。知法
空已。不觀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無。名無
作三昧。故下疏云。此三即一">其實無二性。
以是等故名三昧耶也。下言等者。若上等
時等於九想乃至三三昧。若下等時等彼三
空三解脱等故十右 住有縁地者。密鈔六
云。聲聞之人於三昧中。觀世出世間法皆
有因縁。名住有縁地。簡異世間故。世間三
昧繋屬他主。他主即是神我。至論究竟皆
是滅壞因果也七左 依此等三昧等者。釋
識生滅三字。密鈔六云。言識生滅者。謂四
諦法有其四種。一生滅。二無生。三無量。四
無作。於四種中。以人法心淺故。但識生滅
未識於餘。故云識生滅也八右私案。依此等
三昧爲方便故者。此當三賢四善根位。令其
心恬然等者。即當見道位。既見四眞諦等者。
即當修道位。能自等者。此當羅漢無學果
也 世間以集等者。密鈔六云。疏世間以集
爲因以苦爲果者。爲無明行愛取有。此五和
集以爲因故。而招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
之苦果故。言出世間以道等者。道是對治
無明老死等方便。即出苦之聖道也。以此爲
因。故無明乃至老死即得盡滅。滅即是果。
故云出世間等十右 如阿含等者。以上略
釋四諦。以下重擧其證。就中讓廣説於阿
含中。出要言於毘尼中。毘尼中者。指五分
律。彌陀義疏聞持記戒度撰云。本起經云。舍利
目連本亦外道。共結契云。若得甘露必當
同味。後時身子先見馬勝威儀庠序乃問。
汝師爲誰。爲説何法。按五分馬勝答云。法
從縁生。亦從縁滅。一切諸法無有主。亦
一出云。諸法因縁生。亦從因縁滅。我佛大
沙門常依如是説。身子一聞即證初果。次
傳目蓮亦證初果二十
六右
 諸法從縁起等者。
今此一偈依智論者。正説三諦。彼論第十
八云。如馬星比丘爲舍利弗説偈。諸法從
縁生。是法縁及盡。我師大聖主是義如是
説。此偈但説三諦。當知道諦已在中不相
離故十右諸法從縁起諸法從
縁生
苦諦。如來説是
是法縁集諦。彼法因縁盡及盡滅諦。彼法當
初句諸法。因縁當第二句説是因。彼法與因
縁盡之位。是爲滅也。是大沙門説當論後
二句
結也。當段釋似具説四諦。密鈔六云。又諸
法從縁生者。苦諦也。如來説是因者。集諦也。
彼法因縁盡者。後二諦也十一右又云。言彼法
因縁盡者。謂彼因縁所生之法。以道諦對
治。盡時即是滅義十左依此解者。彼法因縁
盡可訓之。彼法者苦諦。因縁者集諦也。盡
字攝道滅二諦。正盡是道諦。已盡即滅諦。例
如起信論菩薩地盡句。釋論判通因果二
位。鈔師約正盡已盡作釋也。或又彼法因
縁盡可訓之。彼法者。即指苦集二諦。以道
因縁治之。故云因縁苦之盡處即是滅果。
故以盡字配之 以知因縁等者。釋除二
邊三字。密鈔六云。言除二邊者。謂除世間
所執斷常二邊故也。謂世間外道雖有觀空
智慧。以未知縁起法故不離斷常。然佛
法中以知因縁有故則離無見。以觀因縁
自性空故不生有見。今聲聞衆除彼世間
二見故曰除二邊也八右 得眞諦智等者。
釋得不隨順修行因句。此中初明隨順相。
既見四眞諦下反顯可隨順相。今且依毘曇
意。經住有縁地者。此當聲聞賢位。識生滅等
者。即當見道十五心位。但於此位始見四
諦之理。故云既見四眞諦已也。背生死流隨
行聖道者。此當修道中初果第十
六心
初果名須
陀洹果。此翻逆流故云背生死流。此位修
道所攝故。故云隨行聖道也。乃至者。攝第二
第三果也 如是種種等者。以上釋不隨
順修行五字。以下釋因一字。不隨順修行之
因依主釋也 諸部異説者。文殊問經云。十
八及本二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説
未來起下之
二左
三論玄云。十八者。謂十八部異執
也。及本二者。根本唯二部。一大衆部。二上座
部。而阿毘曇是十八部内薩婆多部十一左
乘二十部分判次第如別鈔 如是法印者。
智論第二十二云。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
有爲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
三者寂滅涅槃四右密鈔三云。義林第一云。諸
行無常・涅槃寂靜・諸法無我。若加有漏皆
苦成四法印十六右當段釋相直指四諦法
云法印。是小乘決定印故也。下釋縁覺曰。
以此法印自印知已三右又釋世間三昧道
曰。以斯一印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三左
等皆不約三法印。今亦可準知之
經云祕密主縁覺乃至所留礙也者。以下第
二句縁覺三昧道也 因果即是等者。釋觀
察因果句。十二因縁名因果。十二因縁者。煩
惱業苦三道也。六十華嚴第二十六云。無明
及愛取即是煩惱道。行及有是業。餘分則是
八左三道中。煩惱業是因。苦是果也 如聲
聞等者。此通妨也。上釋聲聞三昧。出十二
因縁。縁覺又觀十二因縁。其別如何。今通
云。聲聞雖觀十二因縁。而只了其假相未
知實相。縁覺觀察因縁實相。故爲異也。謂
聲聞於生死法起實有執。是故厭怖心重
欲疾出離。縁覺分知生死法空。是故無怠
逸心。雖然唯知其空未知有故。闕出假利
生之方便。佛性論第二云。四障者。一増背大
乘。二身見計執。三怖畏生死。四不樂觀利益
他事。初障闡提。二外道。三障聲聞。四障獨覺
乃至三於生死中定執苦想及厭怖心。是聲
聞障。爲對治此故。佛説菩薩修習破空三
乃至四背衆生利益事。作捨衆生意。是獨
覺障。爲對治此故。佛説修習菩薩大悲
十二左至
十五右
當段釋同此文。釋聲聞云厭怖心
重。同第三障。釋縁覺云。不可轉以授人也。
同第四障也 十二因縁實相者。下釋縁覺
眞言云。又其眞言唯説十二因縁寂滅之理
七左寂滅者。即空異名也。於十二因縁有空
中三義。聲聞偏見其有。是同凡見。縁覺亦
見其空。菩薩遠離二邊見中道理。大般若
五百六十五云。善現當知。諸菩薩衆如是
觀察十二縁起遠離二邊。如是觀察十二
縁起。無中無邊。是諸菩薩不共妙觀十七右
縁覺所入已超聲聞。不及菩薩。智論五十
三云。辟支佛於聲聞無復異道。但福徳利
根少深入諸法實相爲異十左少字起盡可
思之 總別之相等者。智論第十八云。於
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
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
爲大辟支迦佛六右總相別相者。又第三十
一云。問云。何等是總相。何等是別相。答曰。
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
而各有別相。如地有堅相火爲熱相三十
三右
推求總相別相其相不可得。當知不可得處
即是實相也。又第三十二云。諸法如有二種。
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各各相者。如地堅相
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分別諸法各
自有相。實相者。於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
可得。不可破。無諸過失。如自相空中説。地
若實是堅相者。何以故膠蝋等與火會時捨
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
則失堅相。又破地以爲微塵。以方破塵終
歸於空。亦失堅相。如是推求地相。則不可
得。若不可得其實皆空。空則是地之實相。一
切別相皆亦如是。是名爲如五左此中各各
相者。即當別相。觀其別相空名實相。如
觀別相爲實相。觀總相爲實相之義亦
準知之 見一切集法等者。大般若四百七
十一云。斷三結名預流果。薄欲貪瞋名一
來果。斷順下分五結永盡名不還果。斷順
上分五結永盡名阿羅漢果。知所有集法皆
是滅法名獨覺菩提。永斷煩惱習氣相續
名佛無上正等菩提六左十二因縁分三道之
中。煩惱業是集果是苦也。是故可云一切
苦集皆是滅法。今唯擧集有其二義。一約
初唯擧集。玄義第四云。二明辟支佛位者。
此翻縁覺。此人宿世福厚神根猛利。能觀集
諦以爲初門二之四
十一右
四教義云。聲聞鈍故先
觀苦諦。縁覺利故先觀集諦也六之二
十一右
二任
大般若本文云一切集法皆是滅法。更無別
意。彼經於斷惑論三乘異故擧集諦也
阿含云等者。釋住無言説句。智論三十二云。
問曰。聲聞法中。何以不説是如法性實際。
而摩訶衍法中處處説。答。聲聞法中亦有説
所。但少耳。如雜阿含中説。有一比丘。問佛。
十二因縁法爲是佛作。爲是餘人作。佛告
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縁。亦非餘人作。有佛
無佛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如是生滅法
有佛無佛常爾。是處説如七右涅槃經義記
淨影第八云。問曰。因縁是生死法。云何名常。
釋有兩義。第一攝法從人就事。三世流轉實
是無常。第二發人以論其法。清淨法界縁起
集成因縁法門無所屬者。彼此古今恒定。故
名爲常。故下文言十二因縁無有住處故縁
爲常。下文復言十二因縁有佛無佛性相常
住。華嚴亦説十二因縁是無爲法。此等皆説
因縁法門。不論其事。如十二縁一切諸法
例皆同爾。故下文中宣説法陰法界法入悉
無住處故聲名常。然今且説因縁常矣已上
 此是一切等者。密鈔六云。疏此是一切世
間最難解等者。法華經云。是法不可示。言
詞相寂滅。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等。由
是世尊初成道時。但自受法樂。三七日後以
方便力方乃起説。故云此是一切世間等
十一右私案。此是一切等文。猶是取智論意
擧之。意在於此下正疏主之語也。彼論七十
二云。佛初成道時心樂默然不樂説法。何
以故。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
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
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無得者。無得處。無得時。是名
諸法甚深相。所謂無有二法一左可思之
辟支佛等者。以上引經阿含智度文明十二
因縁如。其如者。此言辭寂滅之處故。世尊初
成道時不樂説法。即是正明如來所證之
如。以下結歸縁覺三昧。謂辟支佛智慧勝利
所入少。深漸住佛所證處。故云住無言説
法也。仁王疏法衡鈔第三云。疏唯現等者。
以説法者令人生解。獨覺之人現神通相。
令人生解。決疑起信。隨求滿願。是故説
法不發語言。由諸獨覺性好寂靜。若形言
説而必集衆。恐喧鬧故四十
一右
 辟支佛者。新
華嚴音義上云。辟支佛地辟支梵言。具云畢
勒支底迦。此曰各各獨行。佛者覺也。舊翻
爲獨覺。正得其意。或翻爲縁覺。譯人謬以
梵語云鉢攞底曳迦此翻縁覺。故智論第十
八中通上二類也明本一
之十右
 言不轉者等者。釋
不轉無言説句 復次辟支佛等者。釋於一
切法等文。謂縁覺見一切集法即滅法故。毎
向種種境界釋經於
一切法
皆見寂滅性空。寂滅性
空故戲論語風息。故名極滅語言三昧也
修瑜伽等者。釋是名縁覺三昧道句 此二
種三昧等者。二乘三昧結釋也 菩提心難
處者。莊嚴論第六隨修品
第十四
云。次説遠離二乘
心。偈曰。菩薩處地獄爲物不辭苦。捨有
發小心。此苦則爲劇。釋曰。菩薩慈悲爲諸
衆生入大地獄。不辭大苦。若滅三有起
小乘心。菩薩以此爲苦。最爲深重。問。此義
云何。偈曰。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
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釋曰。菩薩雖爲衆
生長時入大地獄。不以爲苦。何以故。於廣
淨菩提不爲障故。若起異乘樂涅槃心即
爲大苦。何以故。於大乘樂住而爲障故。此
偈顯前偈義應知十五左 所行道中等者。
二乘三昧亦是漸次證入次第之中一種心
相。如三劫六無畏段已示之 不思議心
性者。光云。此謂行者淨菩提心性也
經云祕密主世間乃至當自覺知也者。以下
第四句。世間三昧道也 謂一切世間等者。
世間三昧亦分空我。故發種種勝用。而其空
義大異佛法。謂因果業三種生滅皆他主作。
非我所作。是故謂我身無自在主宰之徳。
是云世間三昧空。繋屬他主空三昧者。即此
意也。若如是計還滅三事。故云滅壞因果
所有作業也 所以然者等者。釋内我 正
因縁義者。寶鑰上云。問。同觀非有非無。何
墮二邊二見乎。繋屬他主不知因縁中道
故。因縁中道其意云何。觀因縁有故不墮
斷邊。觀自性空故不墮常見。觀有空即法
界則得中道正觀。由此中道正觀故早得
涅槃。外道邪見人不知此義。是故不得眞
圓寂已上 設令不依等者。釋外我 若深
求等者。出過失 無一法入心者。佛法證
空定由萬法唯心理。心外見諸法。是爲凡
夫實有妄執。萬法處於心内處者入
義也
不離心
故諸法似有非有。即爲空義。今如外計非
二法三法不入心。乃至亦無一法入心。而
於此中所證空定未出我見。故還墮三途
也。寶鑰上云。由他主空三昧空慧發生。由
此三學得上天妙樂。雖然道非究竟。故不
能出生死得涅槃。上射非想還墮地獄。
譬如箭射虚空力盡即下。是故不可樂求
已上 一切世間三昧道者。五戒十善四禪
八定等也
經中佛説攝偈乃至爲利衆生故也者。此釋
爾時世尊而説偈言等文 攝偈者。指祕密
主當知等二偈半。分五種三昧。而攝于世出
世間二種。故云攝偈也。五種三昧者。此有
二義。一者。一佛二菩薩三縁覺四聲聞五世
間。上來所科四句即約此意。二者。疏鈔第
二云。凡有五種三昧。一大日如來一體速疾
力三昧。二一生補處菩薩可一轉法性生三
昧。三八地菩薩如幻普門三昧。四聲聞縁覺
住空觀門三昧。五世間繋屬我分三昧。此
中初四出世間三昧。後一即世間三昧現本中
之十一
此釋恐不合疏文歟。出世間三昧等者。文
次第云。四乘有實益故爲實。世間乘有權
益故爲權七右四乘三昧雖有淺深皆是斷
惑證理同出三有。故云實益。世間三昧未
盡三有。還墮三途故云權益也
如餘經所説乃至法教而言耳者。以下就五
種三昧道作三重釋 如餘經所説等者。此
是初重釋也。意云。常途顯教所説五乘未融。
邪正殊岐。大小分域。是故爲小人簡世間
教。爲大人還破小法。是皆方便説非如來
本意也 就此經宗等者。第二重釋也。此中
含蓄二意。一約開會決了義。二約眞言漸修
人。初開會決了義者。就此經宗決了常途
五乘法門。皆是開心實相門也。第一釋決
了一切佛法義云。如一切經中。或説諸蘊和
合中我不可得。或説諸法從縁生都無自性。
皆是漸次開實相門一末之
十一左
謂離微塵許心垢
時。即微塵許淨心顯現。故世間三昧分厭下
地欣上地。皆是自心實相熏習之所致也。
而於此中生死流轉昇沈雖異。善心餘熏終
無不發趣大菩提。譬如百川流注雖有順
逆遲速不同終必歸入大海。後眞言漸修人
者。眞言行者直以三密爲門。修行進入之
中。或住有相瑜伽。或證唯蘊無我之理。五
乘轉昇階級不同。具如住心品三劫六無畏
中廣明。不同前重五乘殊轍。故以爲密釋
也 若更作深祕等者。第三重釋也。横平等
門則於五乘不見淺深殊。隨入何門皆一
生成佛。悉達法界體。此異第二重漸次開心
實相之義。故更爲深祕密釋也 今偈中所
説等者。以上三重釋中。今偈所説就彼等自
所流傳法教起説。是故釋菩薩三昧道云
教道法門。釋二乘三昧云菩提心難處。釋
世間三昧云撥除因業。皆是初重釋意也
彼等自所流傳等者。大日如來普門應現之
中。或現二乘身。或示六趣像。第五云。如於
一世界中普現六趣隨類之身。於一切世界
中亦復如是。於彼彼衆同分中最爲上首。
其所説法亦於彼法之中微妙第一三十
一右
謂於
彼彼世界有彼彼性類。自所流傳法教種
種不同。如來同形於其趣。同法於彼法。普
施種種化用。今此偈中所説非能同如來
説。就所同教法起説。故云彼等自所流傳
法教也
經云復次世尊乃至亦識眞言相也者。以上
説七種支分中第七三昧支分。以下還説第
六眞言支分也。所謂或先問後答。或後問前
答。文無定準。今此例也。異本牒文云。經云
次世尊○汝當諦聽諸眞言相者。是明曼荼
羅具縁中眞言支分也已上十卷義釋同此異
本。七卷義釋同此印本也 大判眞言略有
五種者。蘇悉地經上供養
華品
云。三部各有三等
眞言。所謂聖者説。諸天説。地居天説。是爲
三部。聖者説者。謂佛菩薩聲聞縁覺説者。是
爲聖者眞言。諸天説者。從淨居天乃至三
十三天諸天所説。是爲諸天眞言。地居天
説者。從夜叉羅刹阿修羅龍迦樓羅乾闥婆
緊那羅摩睺羅部多畢舍遮鳩槃荼等所説。
是爲地居天眞言明本一之二十一左三等者次下
經文云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
三等成就者。上成就中成
就下成就也。等者品義也
當段釋依此經。此中開
合有三。一五種。二又前三種下攝五種爲
三。三亦可下攝三爲二。謂諸天地居二種
眞言通名諸神眞言。而合聖者眞言爲二
種眞言也。或亦可釋以地居者可通稱神
之意。而非通諸天也。然乃此一段釋只是
開合之二科耳。問。出五種説何表示耶。答。
智論第中佛法出五人説。一佛自説。二菩薩
説。三弟子説。四諸天説。五仙人説。今準例
之出五類歟。若約曼荼羅者。如來者。中胎
八葉。金剛者。第一重。菩薩者。第二重。二乘
諸天地居者。第三重也 如聖者眞言等者。
以下就五種眞言判其同異。且擧ara
字作釋。所以殊擧此二字者。諸法雖多不
過迷悟二。a字悟種子。ra字迷種子。祕藏
記釋其意。學者思之。或又大品般若光云經第
六廣乘品
華嚴光云新譯七十
六卷入法界品
等經説四十二字時。先説
arapacana五字。準彼今亦先擧此兩字也
已 阿闍梨言等者。初明異義。後若就隨自
意語下明同義。且約a字。則守護經説一一
二十五義第二卷陀羅尼品説一百義。又説
二十五功徳。合百二十五義也
大集經
説一百四十義光云。今考經第四陀羅尼自在
王菩薩品。別出一百一十五義
乃至
廣之具無量義。今略出三義也 如梵本
等者。初明有義。本初聲者。依演密鈔阿字
在喉内發聲勢。是最初表示也。下釋動首
義。即此意也。實範上人阿字義破此師料簡
云。阿字有本初聲者。先標阿聲詮本初義。
聲者能詮。本初所詮。謂阿字有詮本初義
之聲也○然鈔第八。疏如梵本阿字有本初
聲。是一切諸字之本母故。初者在一切諸字
之首故云云此釋難依。違教理故。若有本初
已下正釋因縁所生有義。謂阿所詮之本初
者。是即因縁。若法有因縁生。則是因縁所生
故名爲假有已上此文鈔者。指轉字輪曼荼
羅行品演密鈔釋也。疑難之趣誠有以也
又阿者等者。次釋空義 又不生等者。後釋
中義曼荼羅問答云。又阿字有三義。謂不生
義有義空義。今不生者。是中道義。有義即假。
空義即空不可得已上 故龍樹云等者。一義
云。指中論。彼論第四觀四
諦品
云。衆因縁生法。我
説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
有一法不從因縁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
空者。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空。何以故。衆
縁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縁。故無自
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爲引導衆生
故以假名説。離有無二邊故名爲中道。是
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
十四因縁生法者總句。亦空亦假亦中者別
句。是天台釋玄義
第一
意也。一義云。指智論。彼論
第六云。因縁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
説中道二十
二右
 又大論等者。文次第云。三智
阿字三義同文七左智論第八十四云。須菩提
○復問。佛常説三種智。三種智有何差別。
佛答。薩婆若是聲聞辟支佛智。何以故。一切
名内外十二入。是法聲聞辟支佛總相智。皆
是無常苦空無我等。道種智是諸菩薩摩訶
薩智。道有四種。一者人天中受福樂道。所
謂種福徳。幷三乘道爲四。菩薩法應引導
衆生著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著二乘
中。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樂中。作
涅槃因縁。世間福樂道是十善布施諸福徳。
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十七品及六波羅蜜是
菩薩道。菩薩應了了知是諸道。菩薩以佛
道自爲。爲人以餘三道。但爲衆生。是菩薩
道種智。須菩提問。何以道種智爲菩薩事。佛
答。菩薩應具足一切道。以是道化衆生。
雖出入是道未教化衆生淨佛國土而
不取證。具足是事已然後坐道場乃取證。
是故須菩提道種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
佛智。一切種智名一切三世法中通達無礙
智。知大小精麁。無事不知。佛自説一切種
智義。有二種相。一者通達諸法實相故寂
滅相。如大海水中風不能動。以其深故波
浪不起。一切種智亦如是。戲論風所不能
動。二者一切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説了
了通達無礙。攝有無二事故名一切種智
十六右
至十八
又第二十七釋三智云。實一切一時得
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
品説十七左 又如囉字等者。就囉字釋三
義。塵義者字相。後二義字義。二義之中無塵
是遮情。到彼岸即表徳。此三義如次同阿字
有空不生三義ra字到彼岸義可考本説。方
廣大莊嚴經四云。唱羅字時出厭離生死欣
第一義諦聲八左是苦義歟 當知亦具等者。
於本初不生中亦具三點。三點者法身般若
解脱也。此三點攝一切法。或又塵者法身。法
身本有位處在塵中故。無塵者般若智。能斷
塵累故。到彼岸者解脱。脱此岸達彼岸故
 又一切語言等者。以上釋阿囉等義。以下
明攝一切語歸阿囉等字。是依智論其文
如左引 與大論等者智論第四十八云。復
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字等語
等諸字入門。何等爲字等語等諸字入門。阿
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羅字門一切法離垢
故。波字門一切法第一義故。遮字門一切法
終不可得故。諸法不終不生故。那字門諸法
離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荼字門入諸法邊竟
處故不終不生。過荼無字可説。何以故。更
無字故○光云上經
文下論文
釋曰。字等語等者。是陀羅
尼於諸字平等無有愛憎。又此諸字因縁
未會時。亦無終歸亦無現在。亦無所有。但
住吾我心中。憶想分別覺觀心説。是散亂心
語不見實事。如風動水則無所見等者。與
畢竟空涅槃同等。菩薩以此陀羅尼於一切
諸法通達無礙。是名字等語等○復次諸陀
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
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
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
後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羅尼。菩薩若一
切語法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
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
不生○若聞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
波荼秦言必。荼外更無字。若有者是四十二
字枝派二十一左至
二十七右
此論文釋相不分明。今試
解之。初是陀羅尼諸字無有愛憎者。釋字
等。此四十二字根本。自餘諸字枝末也。根本
字遍枝末諸字無有憎愛。故名字等。又此
諸字等者。釋語等。於中因縁未會等者。
釋字義。但住吾我等者。釋字相。等者等者。
還字義釋語等義。謂字義者法爾。字相者隨
縁。是故字義法爾位云因縁未會時。因縁未
會時出過三世。亦無終歸者。約過去。亦無
現在者。約現在。亦無所有者。約未來。而凡
情以憶想分別心。妄見隨縁生滅相。或云生
阿字
字相
或名塵等羅字
字相
是皆不見實事。若見實
事了字義。若生若塵等皆不可得。是名語
等等者。與畢竟空同等。畢竟空者。不可得
異名也。字等等約能詮。此字遍於諸字等
通用故云等。語等等約所詮。與畢竟空理
等故。而實二義相通。今且影略互顯。智論釋
此語等字義之中。若一切語法中聞阿字時
知不生義。聞羅字時知離垢義。乃至聞荼
字時知必不可得義。當段釋相與此釋義
同。故云與大論語等字等釋義亦同也。以上
愚案恐未足以爲指南也。智證雜鈔一云。
釋字門中云。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亦同下
文不復廣釋也。語等字等其義云何已上疑文
云。又引語等字等。其意趣如何已上古哲猶
泥。更決明師 下文不復廣釋也者。未詳
其意。今私推之。則有二意。一下文自阿至
訶二十九字。次第釋之。已還釋大意段。引
智度論釋語等字等中釋初五字阿羅波
遮那
明此義也。若具釋之。約自餘諸字門皆亦
可釋此義。而讓智論不廣釋之。總意云。
非啻當段讓智論不廣釋。下文復讓彼論
不廣釋也。二下文引智論釋此義。是故當
段不廣釋之。若依此義。則下文不復廣釋
可訓之已上光云。後義所謂下文指智論文
段乎。其意未詳 若諸菩薩等者。佛菩薩所
説眞言於一字中具無量義。上來所釋即
此意也。若爾者佛菩薩不同如何。從此以下
釋其異也 自所通達法界門者。一門法界
也。第四云。如華嚴入法界諸善知識各各於
一門中所通達。法深廣無際然亦互不相
三十右法華開題云。據華嚴經六波羅蜜等
經。諸菩薩雖通達諸法知解一切。然所證
各別所掌亦異法華經
釋二右
可知之 若二乘等者
釋二乘眞言。盡無生智者。約聲聞。寂滅涅槃
者。約縁覺。十住心論第十云。聲聞眞言約
盡無生智説不生。縁覺眞言約十二因縁不
起説不生二十右依此釋者。寂滅涅槃者十
二因縁永寂不生故也 盡無生智者。頌疏
第二十六云。釋曰。謂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
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名
盡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復更知我已
斷集不復更斷我已證滅不復更證我已
修道不應更修名無生智四左折玄記下云。
言盡智無生智者。且言盡智有二解。一云。
從金剛道後與漏盡得倶。故名盡智。二云。
此盡智是解脱道智。此解脱道中一切惑深
皆已盡。故名盡智。言無生智者。即從此盡
智後有智生。時一切煩惱更無再生之義。
故云無生智已上 若梵天等者。一義云。五
類天中。上界住空遊空三種爲諸天説。地居
地底二種爲地居天説。上界天中。梵天爲最。
地居天中。帝釋爲主。第十九云。世間地居
中。帝釋爲第一。諸世仙聖中。梵王爲第一
二十右今梵天所説眞言者。擧上界主。若帝釋
等者。擧下界主。護世者。四天王也。是帝釋
兵將故同擧之耳。羅什所譯大金色孔雀王
呪經云。大梵天王三十三天護世四天王四左
十住心論第十云。護世四王眞言約疫癘等
不起説不生。帝釋眞言約十不善災横不
起明義二十右可思之。一義云。蘇悉地經上
云。諸天説者。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云云
具文
如上
次上所出大判眞言五種分別。依蘇悉
地經説。爾乃以帝釋爲諸天説攝。以護世
四王爲地居天説攝也。四天者。是藥叉倶
槃荼乾闥婆龍衆等上首故也 出離五欲覺
觀不生者。智論第十七云。如佛所説。若有
比丘離諸欲及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
樂入初禪。諸欲者。所愛著色等五欲。思惟
分別呵欲如先説。惡不善法者。貪欲等五
蓋。離此内外二事。故得初禪。初禪相有覺
有觀喜樂一心○行者思惟分別。欲界過罪。
知初禪利益功徳甚多。心大歡喜。是名有覺
有觀。問曰。有覺有觀爲一法。爲是二法耶。
答曰。二法。麁心初念是名爲覺。細心分別是
名爲觀。譬如撞鐘。初聲大時名爲覺。後聲
細微名爲觀二十
二右
 問。大梵天初禪攝也。但
三定中無尋唯伺攝也。翻譯名義集第四云。
論云。入三摩地有三種。一有尋伺。謂初禪及
未至定也。二無尋唯伺。謂中間禪也。大梵
王天即中間定力所感。三無尋無伺。謂二禪
近分乃至非非想天五十
二左
若爾二禪以上無尋
無伺定攝也今何云梵天眞言約覺觀不生
乎。答。今覺觀不生者。且約語勢。正可云覺
不生。例如唯識論釋第七識言執我我所。
同疏設數會通中云乘語勢。十住心論第
十云。梵王眞言約欲覺不起説不生二十
釋略觀字云欲覺。恐據此義歟。或又依仁
王經。四禪各有梵天。梵天所説者。廣通四
禪。爾乃無咎已上光云。或義似鑿。初義足味。
何者梵天帝釋對辨皆取初禪梵王。今此家
文則是對儷而作説也 若就隨自等者。以
上淺略釋。是五種所説淺深不同。以下深祕
釋。是智智平等無有淺深。如次隨他隨自
之二意也。文次第云。以淺深二釋爲自他
二語文七左顯密圓通心要云。問曰○爲當一
切眞言而有勝劣。五教各不同耶。爲復一切
眞言而無勝劣。皆是圓教耶。答云。準神變
疏而有二門一隨他意門一切眞言而有勝
劣。諸部不同。又清涼疏主於經律論三藏之
外立一雜藏。收陀羅尼而成四藏。三乘各
四成十二藏。既三乘中各有陀羅尼。例知
五教下亦各有密呪也。如諸阿含經中呪。
即是小教。諸般若經中呪即是始教金光明
經中呪即是終教。楞伽經中呪即是頓教。大
乘莊嚴寶王經中六字大明準提神呪即是圓
教○五教中陀羅尼各總含攝當教中教理
行果也五教勝劣今擧喩。況之令初學易
知。一小乘如鐵。二始教如銅。三終教如銀。
四頓教如金。五圓教似如意珠。二隨自意門
一切眞言更無勝劣。皆毘盧遮那大不思議
祕密心印。一代教中乃至鬼神所説眞言。皆
是毘盧遮那如來欲普門益生。全體變作彼
鬼神類而説眞言。非實鬼神能説眞言。餘
類皆爾下之
三十
 若行者等者。以下會同淺深兩
釋也
復次經中自説諸眞言相乃至具足一切功用
也者。以上於經文前先釋眞言大意。以下
正釋經文 諸眞言相者。通上來所釋之五
種所説。其中等正覺眞言等者。先明如來眞
言。此中亦有通別初一偈明通相 今且
約等者。釋等正覺眞言等二句 最初三昧
耶眞言者。謂三部三昧耶中最初入佛三昧
耶眞言也。是密印品所説如來身會最初明
也 言謂一一等者。釋言名成立三重。言一
字。名或合二字爲一名。或合三字爲一
名等也。成立有二釋。一約所詮。衆名共成
一義故。正釋意是也。二約能詮。此中亦有
二重。一多名共成一句。二多句共成一偈。
復次釋意是也。金剛頂經開題云。言名成立
者。一字曰言。二字曰名。多字成立亦名句
九右此約能詮分別言名成立三重之文
也。陀羅尼義云。問。成立云以多名成一句。
以多句。成一偈者。何者。答。以多名成一
句者所謂諸行無常等以諸名乃至常名
等爲一句云云
以多句
共爲一偈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
寂滅爲樂等言以四句爲一偈以
多句爲一偈云云
皆是眞言所成立
相。問。何故諸行無常等。一偈眞言成立相耶。
答。諸行無常一四句偈。要合次第安布文義
無缺。乃至成眞言六左此約能詮分別一
重之文也。處處釋互有存沒。學者得意可
消之耳
  一 聲名句文分別
法衡鈔第一云。於聲上屈曲差別。有能顯
義假立爲文。若顯自性義轉名爲名。若
顯差別義轉名爲句。梵語那摩此翻爲
名。是隨義歸義赴義。謂隨音聲歸赴於境。
呼名法故。如言色時。詮色自性。即是一字
所成名攝。若言阿難羅睺羅等。即是二字多
字所成名攝。皆目法體。詮自性故。梵語鉢
陀義翻爲句。正翻爲迹。象有四迹。如頌四
句尋跡見象。尋頌解理。如言諸行無常
等詮於諸行差別義故。此即詮義差別句
也。復有攝法滿足句長句短句等。如別處
三十九初句云無等者。此眞言第九卷末
九右委釋之。可考之 如因陀羅宗等者。
擧譬説也。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因陀羅唐
云帝釋已上新華嚴音義上云。釋迦因陀羅。
釋迦正云鑠迦羅。此云帝也。因陀羅此云主
也。古來釋同佛族望之稱。謬之深矣已上
云。因陀羅此云帝也已上又云。釋提桓。古人
謬置桓字。深成罪過也已上仁王疏良賁
云。釋提桓因等者。三十三天主也。梵云釋迦
提婆因陀羅者。釋迦姓也。此翻爲能。提婆
天也。因陀羅帝也。此正翻云能天帝。今此經
云釋提桓因。梵語訛略。若餘處云天帝釋
者。言乃倒耳二之
十二
依此等釋。因陀羅梵語略。
翻名是能天帝也。而云異名頗似難思。若
望漢語梵語云異名歟。可尋決之 帝
釋自造聲論者。十卷楞伽第六云。大慧釋提
桓因。解諸論自造聲論一左慈恩傳第三云。
聲明記論。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説。具百萬頌。
後至住劫之初。帝釋又略爲十萬頌。其後北
印度健駄羅國婆羅門。名都羅邑波膩尼仙。
又略爲八千頌。即今印度行者是。近又南印
度婆羅門。爲南印度王。復略爲二千五百
頌。邊鄙諸國多盛流行十九左雜鈔一云。帝釋
自造聲論。此論行者西方合有。此間未行
已上 諸義利成就等者。示法説也。於義有
異。今義者。善利名義。維摩義記淨影第四末
云。義則有四。一對相顯實。所以名義。二對
體影用。義用爲義。三對惡論善。善利名
義。如地持説。善法名爲義。饒益聚不善名
非饒益。無記名爲非義。四對因影果。得義
名義。如地持中。無上菩提名爲得義。菩薩
所行名得方便。諸經説義。具此多種二十九
 謂如來眞言等者。文次第云。佛部中所説
一一言一一名一一相中。皆具名言相文
 且擧三昧耶等者。先明於一一言具成
就一切義利。一一言具難述。且就當經密印
品所説最初入佛三昧耶眞言中初阿字作
釋。阿字又具無量義。且約四種法作釋也
 如阿字者等者。此於阿字釋四義。已而
尚重重相例。令準知之
已説眞言通相竟乃至菩薩眞言相者。以下
明眞言別相也 已説眞言等者。結前生後
如常 通相者。言名成立之中。各具諸義。
此即一切眞言通相也 別相者。隨四種五
種等法。増加幷相應句各別之故也。別相經
文大有三節。初有増加等二句總標。次若唵
字等四偈半別説。後此正覺等二句總結也。
標句増加名行列之。別説名行増加次第也。
別説之中。初二偈半説本名行。後若有等二
偈出増加句也 謂凡作等者。先釋本名行
相應標句 此眞言中本所立名者。釋本名
二字 所爲意趣者。釋行一字 辦其部類
等者。釋相應二字 若眞言名義等者。却釋
有増加法句標句。本名行約本尊三昧之異。
増加句者。隨行者所求之事増加語句也。
含光記云。有増加句。可隨所求事。所謂息
災増益敬愛調伏鉤召等。有其梵名。阿闍梨
能可分別○若欲息災。於娑縛賀上加扇
底迦羅二合之句。若欲求財。於婆縛賀上加
報瑟置二合迦句。若欲求愛。除前句加縛試
羯羅拏之句。若求伏惡。除前句加阿毘遮
嚕迦之句。若欲求延命。除前句加惹儞多
之句。若欲鉤召。除前句加鴦倶捨之句。
如是諸語含衆多悉地也已上 如眞言中等
者。就別説經文。先釋本名行相應大意也
法界法性等。光云。如第九曰達磨駄覩是法
界之義。亦如第八曰達磨是法涅若多是生。
從何而生謂即從此不思議寂業中生也。等
是也 大悲普眼等者。摩訶迦嚕尼迦者。大
悲義。嚩嚕枳帝者。普眼觀察義也。鉢曇摩者。
無染著義。是蓮華梵名也 金剛不壞等者。
第九釋金剛甲眞言云。以最初嚩字爲眞
言體。嚩是諸法離言説義。若是戲論言説所
行處悉皆可破可轉。無有堅固。是故以嚩
爲體二十
二左
 復次經中等者。釋若唵字𤙖字
等二偈半。是正明本名行相應義也。問。當
段説佛菩薩眞言。何今明忿怒奉教者眞言
耶。答。私案之。曼荼羅中通佛部左右是蓮華
部金剛部也。今經所説佛頂幷奉教者眞言
者。先説佛部眞言歟。謂遍知院有佛頂尊。
持明院有奉教者。同是佛部攝也。祕教不似
常途。衆徳互具。雖云忿怒奉教。不同外部
雜類。佛部之中忿怒者故。云佛菩薩眞言。
非相違也或又佛頂眞言通釋迦遍知二
院。忿怒者眞言應渉三部尊歟
蘇悉地經
疏第一云。問。何故眞言有如是力。答。眞言
是即諸佛菩薩肝心要誓。無數劫中爲諸有
情難行苦行。所修萬行結要總在眞言祕密
字句之内。是故念此眞言修此法時。除滅
自他一切怨敵諸毘那也迦等三十一 頡唎
等者。又云。纈唎是攝召之義。亦召請之義
一右 佉陀耶者。第十三云。佉陀耶食也。食
一切煩惱等障結也三十右 同十云。佉陀也
食喫也二十
二右
 鉢吒也者。第十云。泮吒是吒呵
之義。即訶吒一切魔障。令滅沒也十一右
云。薩頗吒也破壞也十八左 撲蒲角切撃也。
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
撲滅正字通 如説噉食等者。釋佉陀耶義。
行者尤可有用意故。別釋此義。具如理趣
釋第三段鈔 呑滅一切等者。智證大師御
作目六云。増加法句梵字兼布十
二字
二紙 復次
若眞言中等者。釋若有納麽等二偈。是正出
増加法句也。就中初一偈約息災。後一偈
約増益。且擧息増二法。令準知自餘也
納麽等者。經第七云。初後納麽増益用已上
勝軌上云。若増益念誦時。毎眞言上下加
娜麽二字三右慈氏軌
下亦同之
祕藏記云。増益者。初吽
後那莫下之
八左
 依此等文納麽是増益法加句
也。今爲寂靜相應句。頗似相違。更可決之
 莎嚩訶等者。經第七云。眞言之初以唵字。
後加莎訶。寂災用已上尊勝軌上云。若除災
念誦時。眞言初後加以莎嚩二合訶二字。三右
慈氏
軌下亦
同之
烏芻澁麽軌不空譯説息災法云。從唵
起爲初。與某甲除禍。娑嚩二合訶最後。本
無臨事加十左又説増益法云。増減眞言句
如前無復殊。欲稱娑嚩訶其所求如願
十一右勘諸軌説。莎嚩訶者。息災増益通用語
句也。當段經文且示一途歟 或有扇多
者。第八云。摩訶扇底是大寂義○扇底羯
囉是作寂義十五右又云。作寂然護摩。是扇底
迦法。亦可翻爲息災也九左 微戍陀者。法
崇尊勝陀羅尼經疏下云。尾戍馱野唐云清
已上 又此扇多等者。此明扇多句通息
災。諸文所明以扇底迦爲息災法加句。扇
多扇底一音轉聲也。然當段經文以扇多句
正爲増益。兼存息災義也。瑜祇經降伏一切
魔怨品
曰。底迦等五事祕句説眞言。圓寂大悲常是
名寂災句。歸依及蓮華是名増益句。忿怒破
壞稱是名降伏句。敬愛伽跢耶。金剛鉤鉤召。
是名五種密金剛語瑜伽已上此文歸依者。曩
莫也。是又爲増益法加句也 餘如蘇悉地
等者。蘇悉地經上請問品云。佛部眞言扇底迦
法。觀音部眞言補瑟徴迦法。金剛部眞言阿
毘遮嚕迦法已上又云扇底迦法。補瑟徴迦法。
阿毘遮嚕迦法。於三部中各各皆有應須善
知分別次第。若佛部中。用佛母眞言。爲扇
底迦法○若觀音部中。用觀音母半拏羅縛
悉儞眞言。爲扇底迦法○若金剛部中。用執
金剛母忙莽鶏眞言。爲扇底迦法○又佛部
中。明王最勝佛頂眞言爲補瑟徴迦法○又
觀音部中。明王賀野訖利嚩眞言爲補瑟徴
迦法○又金剛部中。明王蘇皤眞言爲補瑟
迦法○又佛部中。大忿怒阿鉢羅爾嚲眞言
爲阿毘遮嚕迦法○又蓮華部中。大忿怒施
婆嚩訶眞言爲阿毘遮嚕迦法○又金剛部
中。大忿怒軍荼利眞言爲阿毘遮嚕迦法
又云。復有眞言不入三部。隨彼眞言文
字而辨扇底迦等三種法。看眞言中。若有
扇底句嚕字莎悉底句嚕字閦莽字鉢囉二合
閦莾字烏波閦莾字莎字者。當知即
是扇底迦眞言。若有補瑟徴迦字者。當知即
是補瑟徴迦真言。若有句嚕字者。當知即
是阿毘柘嚕迦眞言。復有眞言句義慈善。當
知即入扇底迦用。若有眞言句義猛怒。當
知即入阿毘遮嚕迦用。若有眞言非慈非
猛。當知即入補瑟徴迦用已上又云。若有眞
言字數雖少。初有唵字。後有莎訶字。當
知此眞言速能成就扇底迦法。或有眞言。初
有𤙖字。後有㧊吒字。或有隷普字。此是訶
聲。有如上字眞言者。速得成就阿毘遮嚕
迦法。或有眞言。初無唵字。後無莎訶字。又
無𤙖字。亦無㧊吒字。及無隷普等字者。當
知此等眞言速能成就補瑟徴迦法已上
一字佛頂經第二。今經第七等。説四種五種
法増加句。蘇悉地等之等字指之歟 如上
所説等者。釋此正覺佛子等二句。諸佛當正
覺。菩薩當佛子救世間者也。問。初表等正
覺眞言。後云正覺佛子。其似相違如何。答。
初擧勝爲論。後據實通論。前後非相違也」
次云若聲聞所説乃至淨除於業生也者。以
下明二乘眞言之中。初釋聲聞眞言也
不得以字門等者。古來有二義。一義云。聲聞
眞言句義闕字義。不得以一字明義。必
増加名字成義。故云不得以字門等。依此
義者。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増加名句可
訓之。一義云。非啻不得約字義門明義。
又不得増加名句。謂佛菩薩眞言一字含
衆義故。縱雖眞言名義與所用不相應。依
法加増名句。則一眞言皆發所用功能。聲
聞眞言不能於一言中具含衆徳。縱雖加
名句。不能發用功能。是故不得増加
也。就此義者。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増加
名句。可訓之 辟支佛等者。釋是中辟支
佛等四句也。縁覺雖無言説。以神力出眞
言。或虚空中現之。或光明中示之。涅槃經
第十七云。縁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獨處。
若化衆生。但現神通終日默然無所宣説。
云何當有四無礙智。何故默然而無所説。
縁覺不能説法度人令得煖法頂法忍法
世第一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
佛菩薩摩訶薩。不能令人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二左佛本行集經第四十八云。辟
支佛理無説法。唯以神通而用化物。不以
餘法。時辟支佛受彼商人供給所須飯食。訖
已憐愍彼故。即從是處飛騰虚空十七
鑰中云。身通度人不用言語已上可知之。
但法華義疏第八釋二乘同異之中。立十一
種釋。第七異云。七者現通説法異。聲聞多爲
人説法。縁覺多爲人現通。縱令説法唯説
一偈四十左依此釋者縁覺亦少用言語矣
 是中少有等者。明三昧分異。有二釋。一利
物有無。所謂能以神通等文是也。二寂滅説
不。所謂又其眞言等文是也。智論第三十一
云。聲聞畏惡生死。聞衆生空及四眞諦無常
苦空無我。不戲論諸法。如圍中有鹿既著
毒箭一向求脱更無他念。辟支佛雖厭老病
死。猶能少觀甚深因縁。亦能少度衆生。譬
如犀在圍中雖被毒箭猶能顧戀其子。菩
薩雖厭老病死能觀諸法實相。究盡深入
十二因縁。通達法空。入無量法性。譬如白
香象王在獵圍中雖被箭射顧視獵者。心
無所畏。及將營從安歩而去四十
二右
此文亦能
少度衆生者。縁覺利物之證也。少觀甚深因
縁者。縁覺説寂之證也 漏盡則同者。義疏
第八明七同。文云。一者斷惑同。謂同斷見思
二惑四十
一右
大乘義章十七明五同。文云。二斷障
同。同斷四住。不受分段末之二
十八
當段釋相又
同此意。但卷第十三明四垢異。佛性論第二
十九右辯相
分中顯果品
説四障別。是皆聲縁所斷論淺深
之證也。若會其相違者。則二執相望論同
異之時。二乘同斷人執惑。故判漏盡則同
也。若正習相望論同異之日。斷惑有淺深。
謂人執正使聲聞斷之。人執習氣縁覺斷之。
所望別故。無相違失。此篇委如別鈔 四大
弟子者。最珍鈔云。問。除四大弟子之外者。迦
葉迦旃延目連須菩提歟。義釋第四末云。復
次有部毘尼中。説大迦葉舍利弗目蓮須菩
提四大弟子。猶如賢瓶。人淨心供養恭敬。希
求世間現報。無不如願○師云。四大聲聞
者。指此歟。非法華授記品四人已上 問。善
生經第一云。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
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
法。雖爾猶勝縁覺根利十左違當段釋如
何。答。辟支佛有大有小。今除四大弟子等
者。望大辟支。作釋也。勝縁覺根利者。小辟
支望聲聞云根利。舍利弗勝彼故云勝歟。
智論第十八云。復次辟支佛有二種。一名
獨覺。二名因縁覺。因縁覺如上説。獨覺者。
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
辟支迦佛。獨覺辟支佛有二種。一本是學
人。在人中生。是時無佛佛法滅。是須陀洹
已滿七生不應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
名佛。不名阿羅漢。名爲小辟支迦佛。與
阿羅漢無異。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羅
漢者。二大辟支佛於二百劫中。作功徳増
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
三十相。或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
漢中智慧利勝 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
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爲大辟
支迦佛。以是爲異五左 問。四大弟子聲縁
中何攝耶。答。大乘義章第十七云。一是聲聞
而非縁覺。所謂聲聞聲聞人。是義如上解。
二是縁覺而非聲聞。所謂縁覺縁覺人。是亦
如上釋。三是聲聞亦是縁覺。所謂七生須陀
洹人。於最後身不値佛世。獨悟者是。四縁
覺亦是聲聞。謂最後身値佛。爲説十二縁法
悟解者是末之二
十八
迦葉等大聲聞雖縁覺種性。
値佛世聞十二縁法開悟故名聲聞衆。即
是第四句攝也。同章云。此縁覺中細分有二。
一縁覺縁覺。是人本來求縁覺道。常樂觀察
十二縁法。成縁覺性。於最後身不値佛世。
藉幻事縁而得悟道。本縁覺性。今藉事縁
而得覺。故説之以爲縁覺縁覺。二聲聞縁
覺。是人生來求縁覺道。亦樂觀察十二縁
法成縁覺性。於最後身値佛。爲説十二縁
法而得悟解。從佛聞聲而得覺。故説之以
爲聲聞縁覺。摩訶迦葉即其人也。經中所云
爲諸縁覺説十二縁。正當斯耳末之二
十七
四教
義云。若生佛世聞生滅十二因縁三藏之
教。即發四辯還名羅漢。在聲聞衆數。猶如
迦葉舍利弗等。皆是辟支根性人也。亦名辟
支佛。若不爾者那得次第爲求辟佛乘
説十二因縁。此人設不値佛亦自有得道
○問。若宿習自然覺悟者。何須佛爲説十二
因縁。答曰。聞説則疾得。不説自悟少遲。如
菓熟雖應自隨墮。若須急取動搖即落大本
六之
十六右
二十左
此等文其證也 淨除於業生者。密鈔
六云。淨除於業生者。謂能淨除因縁造作之
生。令得大空智生。故曰淨除於業生也十三
私案。經説。縁覺云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
子生十二因縁。依此經文高祖立拔業因種
心之稱。業者當拔業之業。生者當因種之
種。生十二因縁之種故云因種。種子有能
生功。故立生名。其體是無明也。業惱株杌無
明種子縁覺獨斷之。故云淨除業生也已上
光云。鈔主今案勝於演密解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經中次説眞言如實相乃至故重言之也者。
從是以下明眞言相。就中大有二重。初明
眞言如實相。當段所釋是也。後明隨類加持
相。祕密主成等正覺以下之文是也。十住心
論第十引當段經疏文而注釋云。已知法爾
而住無人能作。若然誰傳○最初説相云何。
經云祕密主成等正覺等十四右法爾隨縁二
段起盡可思之 以如來身語意等者。釋
此眞言相之句。大日經開題引此經文而注
釋云。眞言者。蓮華覺智。相者。佛部即如來身
也。金剛部即心也。此文擧兩幷一。祕意可
五右按此釋意今此眞言相文眞言可訓
之。此句攝收三部三密也。當段且作即順
常途之釋也。謂百川入海爲畢竟處。若入
海已皆成同一醎味也。如來身語意亦復如
是。三密悉入性海。則畢竟平等也。以之爲
聲字皆常之所由。故云以如來身語意畢竟
等故。意云。如衆水在河池時隨縁増減生
滅。若入大海更無所去常住不滅。如來三
密究竟入法性平等海。聲字皆常無有變
易。是故畢竟平等以爲所由。成聲字皆常之
義也 是故佛不等者。釋非一切諸佛等文
 是故此眞言等者。譯若諸如來出現等文。
三説雖經不説義而具之。謂已説現説屬
佛出世。未説屬不出於世也。問。何故何以
故等十一字不釋之乎。答。何以故等十一字
表。若諸如來下釋。表文其意自在釋中。故不
用別釋也 法住法位等者。釋諸法法爾
如是住之句。密鈔六云。疏法住法位等者。眞
如住在諸法之中名爲位住。法有染淨。離
染得淨。分位顯之。故名法位此約理事差
別。或眞如法即所住即法位。唯約理明。言
性相常住者。謂眞言如實體性。眞言如實行
相。有佛無佛而常有故。亦可性是常住。相是
無常。既爾云何言性相常爾。答。性相無二
故。又性常是常。相常是無常。不由如來出
世故。問。常住音聲可爾。無常音聲言説豈
非如來説耶。釋曰。法本無常。但由佛顯故
三左此解未詳。法住法位等。此依法華是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文歟。初法者眞言聲
字諸法。次法位者大空位。即身義釋遊歩大
空位之文云。諸法所依住故號位已上又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