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即世天眞言與大日何異耶者。是不定入者
也○情機不同行相名異。或有有情。但著世
樂不樂出世。佛赴情樂。説人天中息災増
益等法。有情得益。雖復歸命。未心出世。漸
次引導令知勝道。終至中台。至中台時始
觀心蓮。是名次第入者也。若有衆生。於其
中間。正因開發頓入中台。入中台時亦觀
心蓮。是名不定入者也。問。何以得知。答。義
釋云。或久或近。無非毒鼓因縁。故經云皆
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也。此中或久是次
第入。或近是不定入。若五種三昧。皆開心實
相門。一生成佛者是超入也末之
十六
此釋以超昇
爲勝。以頓入爲不定入。於漸入者不違
前義 一切内深玄者。内即入義。一切諸
色。皆歸入深玄色故也。或又一切衆生歸
入此處。故云一切内深玄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七
 光云。此卷本疏古讀亂曰
(一)三問 (四)問中等 (二)偈云等 (五)潔白
 等 (三)經云等 (六)經云建立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六卷之餘釋經一
具縁品
經云建立門標幟乃至大壇也者。此明門標
支分也。上有三問。今具答之。初建立門幖
幟等二句。答門旗形量。次廂衞亦如是一句。
答門廂形量。後華臺十六節等五句。答諸門
法度形量。但至解釋前後相雜。學者得意。
可分配之 漫荼羅夾門等者。釋建立門
幖幟等二句 二標相距等者。二幖相去。間
量與中胎齊。距石山點本注云。居旅反。至
也背也已上光云。石山注非今義。距與岠通。
小補韻會引爾雅曰。岠齊州以南。註云岠
去也上語問。今此門幖通三重院如何。答。限
第三院。何者次下釋廂衞亦如是句云。最外
門廂衞兩邊亦與中胎正等十七右廂衞既指
第三院。門幖定可最外院。依之亦作祕釋
之段。云所以外門幖相長短廣狹之量皆與
中胎正等者云云十七左是第三重最外門故。
云外門幖相也。或又門幖通亘三重。廂衞
限第三歟。外門幖相者。外門幖相可訓之。
謂門幖者。門外立之故云外門幖也已上
云。後義未快。義或有之文甚不便。若如所
立義者。文宜作門外標相也已上幖卑遙切。
廣韻頭上幟也。増韻立木繋帛於上小補
平蕭
玉篇云。裨消切。幟也旛也。問。若就初義。三
院之中但明第三院門標。是何意乎。答。下釋
云。若不能爾者。其第三院。必應具依此法。
勿得闕少十六左第一第二有無不定。其第三
院決定有之。故別説之也已。問。量同中胎
藏者。此總齊中胎量。將別等華臺量如何。
答。釋相未詳。雖然以義推之。齊華臺量。
所以者何依瞿醯意。門量九分而取中央
一分。然四重壇量。以半減率法通計之。且
準卷第五。假令中胎八尺。則第一重四尺徑
一丈六尺。第二重二尺徑二丈。第三重一尺
徑二丈二尺也。但第三重。一尺之内五分界
白色一寸五分外縁。八寸行道供物。尊位各
二寸六分餘。從界道至供物處七寸二分
餘。當門在處竪橛也。三重其間各二寸四
分餘。屈曲傍出二寸四分餘也釋六橛間迴屈處。
皆令尺量均停之

同重徑二丈二尺之内。門量九分之一二尺
四寸四分餘。加屈曲傍出二寸四分。合成二
尺六寸八分餘。通門稍廣四寸二分第五有
其釋
合三尺一寸餘也。然中胎藏八尺之内。二寸
五分五色界道色別
五分
殘七尺七寸五分之内。三
尺一寸餘華臺量。二尺三寸餘華葉量。華葉
兩方共成四尺六寸餘也。應知。門幖廂衞
量與華臺量等故。云量同中胎藏。若欲謂
齊中胎總量八尺或臺葉量七尺七
寸五分
則是大小
不齊等也。是故致此料簡。下作祕釋而言。
所以外門幖相長短廣狹之量。皆與中胎正
等者。明如來一一法門。皆與法界相稱。乃
至無有毫釐増減十七左法界者正指蓮華臺
達磨馱都。何徒與蓮華葉量若總外墎齊其
量乎。又第三重一尺之内分爲四道。其行道
處尺量二寸餘也。爭於其間可往來乎。是
以阿闍梨第五具説示之。學者得意而宜作
之 横括者。帖決第十五云。師曰括者桁也
已上古本多以朱傍注鳥居也 偃月者仰月
也 取繒帛等者。出旗形也。帖決十五云。
IMAGE師曰其形是也。其
[IMAGE]色不云之。可意
準之。只一壺旛故云正方也。其隅角可破
出旛手故。云隅角破之。又其首△三角也。
故云隅角破之也。以二旛各附一柱故。一
門兩幟也。凡諸門幢竿等。皆懸旗也。又旗上
尖下足。故云上鋭下垂也已上今私案此料
簡不合釋意。釋意四方裁帛。更隅角破之。
上鋭附幢之外也。自門諸師古鈔圖等。皆
以如是。安公持誦不同圖亦同 大勤勇門
等者。明幢上標幟也。東門安寶珠。佛部故。
南門置嚩曰囉。金剛部故。嚩曰囉者五股金
剛也。北門置螺貝。蓮華部故。西門雖不云
之。東西同佛部故。可準東門安寶珠也
各置者此有二義。一者當段雖明第三院
門四方三重諸門幢上標幟無相違故。因明
三重院門。三門各東置寶珠。南置金剛。北
置商佉也。二者第三院。四方各有二標。其
二標偃月上。各置寶珠等也已上光云。初説
未快。義或有之太失文勢。後説穩當文義具
得。著眼看取 夾門廂衞等者。密鈔六云。夾
門廂衞者。夾持也。廂門東西曲也。衞護也。即
是持門。左右置護衞處。如世帝王宮門。左
右皆置護衞以備不虞。今茲亦爾。三重曼
荼羅。皆四面開門。通門左右皆置護衞。以
防魔事故也。餘門皆以金剛線而閉斷之。
其通門南頬廂曲。置優波遜那守門者。北頬
置遜那守門者。第二院南頬難陀龍王。北頬
拔難陀龍王。近中一院南頬不可越護門者。
北頬相向守門者。自餘名位如疏二右此釋通
門二龍。幷第一院不可越等。其座位南北相
反。恐是謬矣。何者已違所傳圖也。彼圖方
位列次。如上注之。於第三院者。南頬置優
婆遜那。於第二院者。北頬置優婆難陀。兩
院不齊。豈可然乎。又蘇悉地經文。如上引
合。撿而可知。帖決十五云。廂者猶是次序
義也。曲者亞之左右曲入處是也。其中是二
龍衞處也已上 而於中門通道者。如亞字
者。上下有點不通。而於中間通道。然乃雖
云如亞字形。而有所違。故云而於中間等
已上光云。解而於中間之而字鑿矣。只是
如亞字形處中間爲通路耳毎於曲際等
者。亞字曲處置金剛橛。其金剛橛。或以木
造。或以金鑄。具如別鈔 橛首如一股等
者。蘇悉地經奉請成就品云。籤剗一頭如
一股杵明本四
之二右
同經補闕少法品云。其橛上
一頭。作三股杵形或一股形明本四
之九左
檜尾護
摩法略鈔云。其末頭如金剛杵頭。其本太頭
上。令有華形。上圓作如置珠形六七 一廂
六橛等者。一方廂有六曲處。各下橛故云
六橛。兩邊合十二橛也 四門幷四角總二
十八枚者。諸本皆作二十八枚。義釋有數異
本。覺苑所覽本。作二十八枚密鈔牒
丈如是
安然所
覽本。作五十二枚具支灌頂等
引皆如是
 先依二十八
枚本者。密鈔六云。言一廂六橛。至二十八
枚者。謂通門屈曲状如亞字。餘門直開。是
故置橛成二十八三右且約第三重。西門十
二橛。餘三門各四橛。四隅各一橛。合成二
十八枚。第一重第二重。亦復如是。所以屈
曲者。爲安守門者也。餘三方以線圍斷無
魔界怖。是故不安守護門者。唯至通門安
之。故有廂曲處也。若依五十二枚本者。四
門通有廂曲。各十二橛。合成四十八枚。加
四隅橛云五十二枚也 幷備五色線等者。
已下明曳線法 不動眞言等者。蘇悉地經
中云。用能辦諸事眞言。持誦五色界道線。
纒四橛上明本四
之九右
當段釋相大同此意 至通
門處等者。謂三方門以線斷道。通門不爾。
故云不須横斷也 至通門處當擧線等者。
次上云不須横斷。猶未詳故。重示其法。謂
五色線從橛移幖。次第纒上而出入其下
也 既結界竟等者。已下明阿闍梨出入用
心。五色線是結界幖幟。故釋曳線法竟。云
既結界竟也 當依門出入等者。明法則阿
闍梨 若是瑜伽等者。明得瑜伽阿闍梨。謂
法則阿闍梨。西門線道。隨門幖纒上而出
入其下。若瑜伽阿闍梨。四方周匝。以線圍
斷。若出入時。則於西門作擧線觀。而直越
線。依觀心力無越線咎。或去西門遠。而
急可出入。作自身即毘盧遮那觀。以無礙
身。東南北方隨門出入。即無罣礙。何有越
線過乎。或料簡云。若法則阿闍梨。必依通
門而可出入。不依餘門。若瑜伽阿闍梨所
圍斷之四門。作擧線觀出入無過已上光云。
上來兩義未得其意。何者。初義意云。法則
必依通門擧其曳線出入。瑜伽四方周匝
以線圍斷。於其西門作擧線觀。或自餘門
隨宜出入。今按第五十七左法則若有因縁
餘門出入。豈限兩門。又按今文。瑜伽不限
西門。且又不齊餘門。隨處出入。豈論方處。
後義大同初義。其未得意可知 或去門
遠等者。若去四門遠。於非門之處。以無罣
礙身出入無過也 六橛間等者。廂曲迴
屈之間。必可均等。莫令不齊 仍須通行
等者。通門内口可通行道院也。第十二轉字
輪曼
荼羅
行品
云。第一胎外門口。即與行道處相連。當
取少許用其門位。餘通行處二十
七左
可知之
最外門廂衞等者。釋廂衞亦如是句。廂衞兩
邊。與門幖齊。即是相距之量與中胎藏正
等。不約傍出兩際。謂除通門自餘東南北
門。各置四橛而無迴屈。故門幖量不約傍
出也 華臺是灌頂處等者。釋華臺十六節
一句。華臺者小壇蓮華臺故。云灌頂處也。
其蓮臺分齊。大同大壇中胎八葉也。若極小
作之。則劑十六指。是依華臺十六節文。則
似局華臺量。然上經説大壇中胎藏量。云
十六央具梨。第五釋云。此曼荼羅極小之量。
劑十六指十八右依此等文。亦似臺葉合云
十六指。更尋決之。大曼拏羅經第一云。金剛
手復白佛言。云何爲弟子作灌頂法。灌頂
曼拏羅其量云何。佛言金剛手。先於大曼拏
羅西北方。如内曼拏羅大小量。畫灌頂曼拏
羅。中間畫界。或三重或七重。四面畫門九右
  一 指節分量
新華嚴經音義下云。一倶盧舍。依毘曇中。
一尺五寸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三百弓爲一
里。四里爲一倶盧舍。準計一里三百六十歩。
則一倶盧舍。有一千四百四十歩也。依倶舍
論第十二云。分析諸色至一極微。故一極
微爲色極少。七極微爲一微量。積微至七
爲一金塵。七金塵爲一水塵量。水積七爲
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爲一羊毛塵量。積
羊毛塵。七爲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爲隙
遊塵量。隙塵七爲一蟣。七蟣爲一蝨。七蝨
爲穬麥。七麥爲一指節。三節爲一指。二十
四指横布爲肘。竪四肘爲弓。竪積五百弓。
爲一倶盧舍。即是從村至阿練若。中間道
量者也。半由旬量者。由旬梵言。具云踰繕那。
此曰和合。謂以多倶盧舍和合成故。案
本行集第十二云。凡七微塵成一牕牖塵。七
牕塵成一兔毛頭塵。七兔毛塵成一羊毛頭
塵。七羊毛成一牛毛頭塵。七牛毛塵成一蟣。
七蟣成一蝨。七蝨成一芥子。七芥子成一大
麥。七大麥成一指節。七指節成半尺。二尺
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丈。二十丈
名一息。八十息名一倶盧舍。八倶盧舍成
一由旬。準此方尺量。二里餘八十歩當一倶
盧舍。計一由旬合有一十七里餘二百八十
歩。或曰。一由旬如此方一驛地也一右
餘義下當等者。灌頂壇事經第二疏第八具
明之。故今指彼云下當更説也 但開一門
等者。第八云。此灌頂壇。又在火壇之北。亦
令四方均等。唯置一門。門向壇開也二十右
略出經第四意開四門歟。又新譯大曼拏羅
經第一。説灌頂壇。四面畫門上已
引之
可知之。
問。今説灌頂壇。其承來如何。答。上金剛手
問建立諸門之法度形量。諸門者通大壇
灌頂壇。是故如來答中。先明灌頂壇門。次
應知彼初門下。明大壇三院門也。但經説
華臺十六節。不明門相。是則祕教不似常
途。爲誡慢法之人。不具其詞。學者思之
偈云應知彼初門乃至曼荼羅位品者。以下
明大壇三院之門也 偈云應知等者。釋應
知彼初門等二句。初門者此第一重門也
内壇者。中胎藏也 準約九分等者。此依瞿
醯經説。如第五卷鈔引 正當華藏之心者。
以門中道當華藏中心故。云内壇齊等也
 所餘第二等者。釋智者於外院等二句
於第二重等者。釋於彼廂衞中等二句。若依
上引密鈔意者。第三重門。遜那優婆遜那。第
二重門。難陀跋難陀。第一重門。相向不可越
也。然當段擧第二重不言第一第三者。推
疏主意。上阿闍梨所傳。圖中第一第三二守
護者具出之。第二重守護者闕無之。今補其
闕故。唯出第二重守護者也已上依密鈔
意料簡訖
但私
案之。今言第二重者。實是第三重也。蓋約
隱語云第二重。次往第二院經文。是其證
也。經第一第五。皆同以難陀跋難陀安釋
迦院。如第五釋者。釋第三重二龍難陀跋
難陀
而云第二重。當段解釋。準例可知。然則三
重守護門者。合具擧之。而餘二院存略不
定。約其定有。先出第三重也 其餘衆寶
等者。十四卷本。作人祕密曼荼羅位品。如
門幖莊嚴等。則彼入祕密曼荼羅位品詳説
第十六之二
十一葉釋之
智證雜鈔云。大壇四門其樣各別。
或置獸頭。或置螺貝。種種不同。垂示其來
已上
  已上門幖廂衞下橛曳線等法。恐是難解。
故今作圖示之後生
通門門標纒線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門橛曳線圖今所圖者三方門也。通
門廂曲之橛。亦準知之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問。如持誦不同圖等者。則以門標建廂
衞内。就之案曳線法。從艮始之。次繋東門
北端之橛。次繋同奧橛。次繋南奧橛。次繋
南端橛。然後右繞至通門處。先繋南六橛。
次移同方門標。次第纒上。次移北門標。次
第纒下繋同方六橛。如是漸迴至東北角。
此是一重曳線合常法也。而今其門門橛。
何煩二重引之乎。答。門標群類所進入之
幟也。宜建門外。何由門内立之乎。是以
鈔圖外立之。此説合理。次東南北三門。若
如所疑曳之。則門内圖尊。出結界線外。豈
可爾乎。但二重曳線。於理雖無妨。未見
其本説。追可勘之。問。通門標纒線。餘門
標不纒。有何意乎。答。今見釋文六之十
六左
則通門標。已雖纒線。至餘門者不云纒
之。凡線繋橛以爲本儀。而通門爲出入纒
標擧之。至餘門無所用。故不纒之
阿闍梨言乃至而増加也者。以下作建壇祕
釋也 四面方相等者。密鈔六云。疏若作深
密釋等者。若依淺釋。其曼荼羅四面方相。
離於斜曲及不均等乃得離過。若深釋時。
四方即四念住。能離四倒。今四調直定慧均
平。則能持後法三右方壇有二相。一正直
離斜曲。二均等離不均。四念住亦有二徳。
能離四倒調直。比離斜曲。定慧均等。比
離不均。四念住亦名四念處。身不淨受無
樂。心無常法無我也。智論第十九廣釋之。凡
夫顛倒。於不淨想淨。乃至於無我想我。
故云四倒也。能持後法者。三十七法門。皆
以念處爲其所依。而能住持。故云能持後
法也。今門標橛線等。皆以方壇爲其所依。
而能住在。故以況也。天台法界次第云。聲聞
經中明念處。但説破四倒爲念處。若摩訶
衍中明念處。即説破八倒爲念處也。故大
品經云。若能深觀四念處。是爲坐道場也
二之二
十一
可思之 四門是四靜慮者。密鈔云。
言四門是四靜慮等者。門是入出之通由。行
者入初禪時。即得出憂。入第二禪即出於
苦。入第三禪出於喜。入第四禪即出於樂
六之
三右
最珍鈔云。問。三十七品等源出小乘。何
深密釋乎。答。以壇四方四角四門等約法
門故。是深密釋也。而其名雖同小乘。皆是
眞言深密觀門也云云
已上
智論第二十云。涅槃城
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已説道次應説
到處門四禪等。是助開門法○四禪有二種。
一者淨禪。二者無漏禪○菩薩爲是衆生故
起大悲心。修行禪定。繋心縁中。離五欲除
五蓋。入大喜初禪。滅覺觀攝心。深入内
清淨。得微妙喜。入第二禪。以深喜散定故。
離一切喜。得遍滿樂入第三禪。離一切苦
樂。除一切憂喜及出入息。以清淨微妙捨。
而自莊嚴入第四禪一右至
十一右
表無表章云。靜慮
等者。性離囂高沈沒等障名靜。專思一慮
籌度境門名慮。亦慮亦靜名靜慮。慮之靜
名靜慮本之
八左
 亦是四攝法者。密鈔云。言亦
是四攝法者。門謂無擁義。四攝攝物無滯
礙故三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即是鉤索
鎖鈴四攝菩薩三摩地故。爲曼荼羅四門功
徳也。眞興僧都金剛界私記云。又此四明表
四攝事。四攝者。一布施以金等與他。二愛
語以軟語慰人。三利行令得出世益。四同
事共他同事業。以此四事。攝益有情故云
四攝。今如次配。鉤招召義。如布施招人。索
繋束義。如愛語繋人。鎖牢閉義。如利行護
人。鈴歡喜義。如同等悦人已上今謂布施利
行愛語同事。如次可相配東西南北四門
歟。其義可知。四十帖第四云。四攝鉤索鎖鈴。
即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如世人依衣食
等布施故。即赴來集會。故鉤布施是同也。餘
準尋之四十
六右
瑜祇經四攝行品説。慈鉤悲引喜
縛捨住已上此以四無量心而爲四攝也。但
當段則爲門標表示也 門標是四梵住等
者。密鈔云。言門幖是四梵住者。幖謂標幟。
顯現之義。能令行者識知部類出入之處
無錯謬故。若深釋時。四門幖即四梵住。所
謂慈悲喜捨内心漫荼羅門之幖幟也。東門以
慈爲幖。南門以悲爲幖。西門以喜爲幖。
北門以捨爲幖。猶如今之城門以牌書名
而幖識之。如安東朱雀等。夫欲趣中臺。
由門得入。若不覩其門幖。則疑惑莫進行
者。於此梵住門幖之下。隨以一門而入。則
見自心漫荼羅中臺毘盧遮那矣三右四梵住
者。慈悲喜捨也。智論第三云。慈悲喜捨四無
量心故名梵住一左是釋四種住天住梵住
聖住佛住
之梵住也。第七云知四梵住本不生故。成
無縁慈悲喜捨十右 廂曲是四正勤者。密鈔
云。言廂曲是正勤者。若淺釋時。毎於曲際。
皆置金剛之橛幷五色線。而爲護衞。一切頻
那夜迦等。不敢逼近而作障難。五色者白黄
赤黒青次第。即是信進念定慧根力法門也。線
者連持義。連持衆徳使不斷故。若深釋時。
謂於心漫荼羅四靜慮門左右廂曲。若不以
四正勤而守護之。心爲懈怠頻那夜迦所
侵害。四正勤者。勤遮二惡。勤生二善。斷已
生惡法。猶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防
流水。増長已生善。如漑甘果栽。未生善爲
生。如鑚木出火。正勤有四帶數立名六之
三左
四正勤相。智論第十
九廣釋之。尚詳之
 四維是四眞諦者。同鈔云。
言四維是四眞諦者。維隅也。淺釋如上。若
深釋者。謂内心漫荼羅四隅。即是無明幽暗
之處。若不以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守護
之。則爲生住異滅四種頻那夜迦之所侵
擾。故云四維等六之
四右
 金剛線即是等者。同
鈔云。五色者白黄赤黒青次第。即是信進念
定慧根力法門也。線者連持義。連持衆徳使
不斷故六之
三左
五色線五根表示也。五色修多
羅釋。如上勘之 三十七品者。智論第十九。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云。菩薩摩訶薩。以不
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生。故應具足四
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
八聖道分。問曰。三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道。
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何以故。於菩薩
道中説聲聞法。答曰。菩薩摩訶薩。應學一
切善法一切道○復次何處説三十七品但
是聲聞辟支佛法。非菩薩道。是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品中。佛説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
摩訶衍三藏中。亦不説三十七品獨是小乘
法。佛以大慈故。説三十七品涅槃道。隨衆
生願。隨衆生因縁。各得其道一右聖位經云。
若依二乘次第而説。若不具修三十七菩
提分法。證得道果。無有是處。若證自受用
身佛。必須三十七三摩地智。以成佛果十一
 所以外門等者。此作門幖祕釋。門標或
限第三重。或通三重院。二義如上已明。最
珍鈔云。問。外院淺近也。中胎深奧也。何無
毫釐増減云乎。又漸次増加云心何。答。十界
依正更互具足。眞諦俗諦不相離故。外境淺
近與中胎深奧。相即無毫釐之殊也。漸次
増加者。利生之漸弘之相也已上此釋十界互
具料簡。不合當段旨趣更詳 毫釐者。毫乎
刀切。通作豪。莊子豪釐漢利析秋毫。註秋
者毫成之時。端極纖細小補
平豪
氂陵之切。説文氂
犛牛尾也。又十毫曰氂。通作釐。禮記經解
引。易差若毫氂註作釐小補
平支
又合所行等者。
三重院門中道。正當華臺之心。而漸次増廣
也。今作其祕釋也
  一 曼荼羅莊嚴表示
法賢所譯七卷理趣經第三日。四方表四智。
四門四念處。樓門四禪定。尾提爲定門。金剛
柱總持。所有衆寶飾。表圓滿諸願。羯磨杵
表示諸佛之律儀。寶鈴幢旛蓋。爲諸妙法藏。
明鏡大圓智。妙華七覺支。珠瓔及華鬘。是成
就心明。如是表諸法。大樂曼荼羅。依法而
建立十二右尚詳説于施護所譯大教王儀軌」
偈云略説三摩地乃至一心住於縁也者。以
上答第二門幖支分訖。以下答第七三昧支
分也。問。七種支分中。三昧是第七支分也。
今何超中間先答之乎。答。上來所明綵色
門幖支分。若與瑜伽不相應者。其事不成。
是故今超中間先答之也。第五云。阿闍梨
言。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爲人建立漫荼
羅也三十
一左
今言若未修瑜伽等者。亦同明此
意也。問。若爾得定之人。可作阿闍梨事。未
得瑜伽之人。不可作阿闍梨如何。答。縱
雖未得瑜伽。而隨分凝觀心。則蒙三密加
持。亦宜行阿闍梨之事。若一向闕觀心之
人。尤可有斟酌耳 經中初略等者。略説三
摩地等二句。略釋也。廣義復殊異下廣説也」
且就有相瑜伽乃至而無所罣礙也者。以下
釋廣義復殊異等二句。略説總廣説別故。就
略説一心住於縁之文。釋瑜伽殊異。即是廣
説也。爲顯廣略不違。則安且字示二段連
續之意也 有相瑜伽者。有相無相建立重
重。今且依經第七。則自身外立本尊。而修
三昧名有相瑜伽。若自身外不立本尊。名
無相瑜伽也。委細如上已鈔。有相瑜伽自
有三品。中胎幷第一重爲上品。八葉四隅幷
第一重三部眷屬。多是菩薩。雖然是等諸尊。
皆是妙覺地中菩薩。故望第二重第三重。云
諸如來身也。第二重四菩薩爲中品。但擧
文殊顯餘三菩薩也。第三重爲下品。亦擧
東方天帝釋。顯自餘雜類之身也。是等諸尊
字印形像。一心觀之而不馳散。是名三摩
地也 以要言之等者。以下顯隨機觀境
有廣略也 如漫荼羅等者。謂唯入一尊三
摩地之一門行者也 若總觀等者。此普門
行者也 如一門等者。此躡前起後之意也。
如言一門及普門三昧。或但入第一重佛部
三昧。或但入蓮華部。或但入金剛部。是則
勝於一門。不及普門之人也 或以文殊
等者。擧第二重四菩薩中文殊曼荼羅 餘
三菩薩者。指同重除蓋障地藏虚空藏三菩
薩也。如云第一重第二重。第三重亦例知
之 隨行人等者。總結則通上三類也 行
者修習等者。示修觀用心也 如於定中等
者。明定中所見境。初六善相。後一惡相。善
惡雖殊。竝非本所觀境故。皆不可取之
但如常一心等者。雖見如是境界。不取
其相。而只如常住本所縁。一心作意。爾時
雖得定境相應。猶又不應味著。宜深觀十
縁生句也 異境界者。殊異境界也 我慢
定等者。智論第十七云。而外道禪中有三種
患。或味著或邪見或憍慢三十
一右
又云。復次不亂
不味故。名禪波羅蜜○云何名亂。答。亂有
二種。一者微。二者麁。微者有三種。一愛多
二慢多三見多。云何愛多得禪定樂。其心樂
著愛味。云何慢多得禪。時自謂。難事已得。
而以自高。云何見多。以我見等入禪定。分
別取相。是實餘妄語。是三名爲微細亂○
味者初得禪定。一心愛樂。是爲味。問云。一
切煩惱皆能染著。何以但名愛爲味。答曰。
愛與禪相似。何以故。禪則攝心堅住。愛亦專
著難捨。又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之爲性。
欲樂專求。欲與禪定不相違故。既得禪定
染著不捨。則壞禪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現
報則無福徳。於禪愛身。愛著於禪亦復如
是。是故但以愛名味。不以餘結爲味三十
八右
今我慢定者當慢多 慳執定者。當愛多
也。更詳止觀九之二四十
九左
但與正觀等者。以
上明邪觀。以下明正觀。正觀者匪啻定境相
應。亦離我慢離慳執。其心清淨。自然見諸
佛。見淨刹也 事刹者事字不審。十四卷本
無事字。尤是宜也光云。現本五之
十一右有事字
若依事本。是
事土非理土。故云事刹也已上光云。解事
字也。恐似鑿矣。秖是衍文也耳 即知承前
等者。謂前所擧定中所見日月衆星等種種
境界也。知如是境界非無因縁。以彼彼因
縁有彼彼事相。了了覺悟無所罣礙也
復次深祕釋者乃至猶不窮盡者。以上釋有
相淺略瑜伽已。以下釋無相深祕瑜伽也。
有相瑜伽。自身外立本尊。其本尊是加持假
相身也無相瑜伽。直住自身即佛三昧其佛
本地眞實身。故云眞實相也。第二十云。有
經明此義。如觀鏡像分明而見。今觀字見
字。觀印尊即見之。此是有相也。若行者見
此眞實相時。即不住有相。然由未入無相。
若觀菩提心。是一向無相也。此心即是佛。佛
即是自身也。自身即成佛。成佛故一相無
異。故名無相十九左 如入阿字門等者。第
一重三部眷屬也。乃至言攝第二重也 梵
釋諸尊者。此第三重之中。更開二種三昧。一
若於彼解脱下約自證。第三重外部眷屬多
是。三界六道衆生。流轉生死類也。而約平
等實義。各入一味解脱之果海。悉成祕密佛
乘之妙門。經第一言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
脱味。即此意也 淨天眼三昧者。三本義釋。
皆作名彼天淨眼三昧。若不開淨眼者。不
能世天爲門而成解脱之道。而今淨眼開
敷故。不動六道群類。即爲入解脱之本尊
也。二若於大悲下約化他。如來附應群類
現種種身。是名普現色身三昧也。或又若
於大悲藏以下。深祕釋中普門機也。即可對
初淺略釋中普眼三昧門也。非謂第三重中
一類機也。此義穩當。著眼看取 若使如來
等者。上來所明有相無相三昧。聊出梗概。
若具説之。縱使經無量劫不可窮盡也
今欲以兩偈乃至圓滿薩般若也者。指佛説
一切空等二偈也。準此中復二釋。約最初
擧兩偈。而實可通説三昧支分之文終也
 初明如來三昧印者。釋佛説一切空等二
偈也 次明三昧道中差別印者。經第二爾
時毘盧遮那世尊下也 偈云佛説等者。一
切空法門名如來三昧。常教意。衆相寂滅不
存一法。云一切空。今宗意則非如是。一切
諸法不生不滅本有常住故。云一切空。何者
若有少分而所可得。必有能得所得。若有
能所得別。則非當體自爾。又有定相可名
三昧。必有能觀所觀。若有能所觀別。則非
當體全是。今此正覺之三昧。既至心自證心
位。故自心外無所可得。又自心外無可觀
之境界。是云一切空也。一段釋義意在于
此者歟 住如是等者。釋正覺之等持句也
 所以然者等者。明所由中有二。初反顯。
若有境界可縁者。境界既在自心外。則違
唯心道理。楞伽經云。若縁少分相。令心得
生者。心既從縁起。唯心義不成七卷本第
六之十五
心外取境相。則其境非常住。所縁境非常
住。故住縁心隨境生滅。心境倶生滅者。豈名
定乎。後是故正覺。下正顯。正覺三昧覺諸
法本不生故。一一諸法無爲常住也。豈可
同心外無常之境乎。此處心自證心。心自
覺心。譬如火自燒火。水自濕水。若木火不
同。有能燒所燒別者。則所燒木滅時。能燒
火亦可滅。是世間有爲火相也。法性大智火。
火自燒火更不見他物。故云心自證心等
也 此正是等者。上來所明是毘盧遮那三
昧也。毘盧遮那爲一曼荼羅尊主故。云本
尊也。匪啻毘盧遮那住此三昧。所現無盡
莊嚴藏亦不離之。若殊此觀作他觀者。皆
是邪觀。是故眞言行者。從最初發心正住
此觀也 次説必定印等者。説三昧唯證心
非從異縁得。故云必定印也。但依梵本正
語者。可云彼更無異得。以更無言顯必定
義之故也 次云彼如是等者。如是境界諸
佛道同法故。云一切如來定也 大般涅槃
經等者。北本第二十七云。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
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衆生
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十一左同卷云。復次善男子
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
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
常樂我淨。一切衆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
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嚴三昧者。有五
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
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
其所作處處得名十二左首楞嚴定等者。𣵀
槃經義記淨影第八云。首楞五名。總以標擧
○雖擧五名。正欲明其是佛性義。隨其所
作處處得名○首楞事竟嚴名堅者。翻名解
義竟。而堅名首楞嚴已上翻譯名義集第四
云。首楞嚴大論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
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也。菩
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故。
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能壞
伏。故名健相三昧也。大經云。首楞者一切事
竟。嚴名堅固。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
嚴。是故首楞嚴定名爲佛性。慈恩翻爲金剛
藏。此諸菩薩證此定故。以是爲名七左 入
如來定者。三十七尊心要不空云。禪波羅蜜者
○須住心一境更不縁異縁。於四種禪法
中。住如來清淨禪中。求除妄想。須住無住
之住。常依離念之心。實相圓明廓周法界。
大菩提路由此致焉。此禪波羅蜜也二十
七右
種禪者。楞伽經所説也。初三種者。凡夫外道。
二乘菩薩所修禪定也。第四名如來清淨禪。
十卷楞伽第三。説如來禪云。謂如實入如
來地故。入内身聖智相二十左又云。當勤修
行入如來地上上證智。是名自身内證聖智
修行之相四之二
十左
内證聖智入如來地之禪行。
與當經所説冥會。大師釋云。修定多途有
遲有速。翫一心利刀顯教也。揮三密金剛
密藏也。遊心顯教三僧祇眇焉。持身密藏
十六生甚促十七左顯密禪定功能勝劣可思
之 豈煩漸超等者。密鈔六云。疏豈煩漸
超四處者。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左學者
料簡云。因行證入四位。云四處也已上最珍
鈔。五種三昧中前四名四處也已上天台維
摩經玄疏第四云。又法華經明開示悟入。南
岳師解云。即是圓教四十心也六左若準此
釋。則密鈔義與學者義。宜會同耳 復次
瑜伽等者。釋故説爲大空等二句也。此中廣
明三種三昧。一世間三昧有相瑜伽也。二出
世間三昧無相瑜伽也。三大空三昧也 初
釋有相三昧之中轉成自身者。成就有相瑜
伽。其身初雖重後得輕。百里千里一時遊行
乃至往來十方淨刹。而與衆聖倶聞正法。
或鳥畜蚊虻類不侵其身。或得無病或得
長壽。故云轉成自身也。又轉本身更成異
身。故云轉成自身也。或又第七云。瑜伽者
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諸佛會中。亦能次
第詢求諸善知識故云。初地菩薩化滿百佛
國也。非徒見之而已。亦能以此百蓮華藏。
轉作自身三十左今準此釋。則非只見十佛
刹士聖尊。又彼聖尊三密。轉成行者自身。故
云轉成自身也 釋大空三昧之中即知如
是等者。前空三味。偏空有相之境。而今自
證心性時。明見本地無作曼荼羅。爾時即
知前有相定之中所現十佛刹土聖衆。皆是
自心實際本地曼荼之所現也。空者出世三
昧。不空者世間三昧。空與不空。畢竟無相之
上。法佛法爾三色。宛然而住。性佛性然四曼
森羅而現。故云而具一切相也。尊勝儀軌上
云。樂修無相説瑜伽。爲求有相兼説相。
有無一體眞大空。是故我今修瑜伽一左
十九云。諸佛大空而實不虚也十五右可思
之。私云。世間三昧者。六無畏之中第二無畏
位也。出世三昧者。第三乃至第五無畏位也。
大空三昧者。第六無畏位也。初地已上。皆於
此大空三昧中所施設也。六無畏釋。注意
看取。又大空三昧者。此正覺三昧之異名也。
初地以上。是正等覺顯現。故名正覺句。云
正覺三昧也。問。般若寺疏鈔第二云。以上
答十五問已了。疏第六卷未了。經第一卷
七左此釋未詳如何。答。推之三昧支分第
十五問。故云答十五問。經第一於此已了。
故云已了。爲顯此義。注云第一卷了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八
  光云。此卷本疏讀亂脱曰
(一)各得其所 (三)於第二重○分齊也 (二)
所以外門○而増加也 (四)偈云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奧演鈔第十九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六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經第二卷初云乃至佛加持日也者。以上釋
第一卷了。以下釋第二卷也。爾時下牒經。
如來下隨釋 已説究竟等者。謂指次上所
説之大空三昧也 三空三昧者。三解脱門。
或名三空門觀。或名三三昧。今合呼之云
三空三昧也。嘉祥仁王疏上云。三空者空無
相無作。空無二十五有名空解脱門。無其
十相名無相解脱門。於二十五有不作願
求名無作解脱門。亦名三三昧。亦名三解
脱門。此之二法有何等異。三三昧通漏無
漏。三解脱門一向無漏。三藏師云。三假空名
三空。三空即三無性之理。又解。十八空名空
門。破男女相名無相門。不願中求名無作
上一之
十五左
法衡鈔遇榮集第二云。三空門觀者○
即此觀行總有三名。一名三空門觀。通漏
無漏。及通定散。以聞思修三慧爲體。二名
三解脱門。唯定非散。唯是無漏。以解脱者
棄背義故。三名三三昧。唯定非散。通漏無
二之三
十七左
三昧通大小顯密諸乘。而今於大空
三昧中。從義分空無相無作三名。是非二
乘淺近所修。亦對菩薩因分所行。故究竟三
空三昧也。理趣經所説文殊師利曼荼羅可
思之。智論第二十云。是三解脱門摩訶衍中
是一法。以行因縁故説有三種。觀諸法空。
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
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爲三界生。是時
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
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
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
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