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能知。何況於薄地耶。故云冥資也。故分別聖
位經云。從無見頂。流出無量佛頂法身。雲集
空中以成法會。光明遍覆如塔相輪。十地滿
足莫能覩見。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滅。
無能知者。雖不能知。冥息諸苦而生善趣云云
故知依三密冥資故。以有相淺近之心雖思
惟修習。念念滋長任運増長終成佛道。故云
三密冥資終成佛果也
四從故次下。擧經決釋中。故次偈云者。是則
牒經也。其文自可見。委悉不釋耳
妙印鈔卷第二十五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十一月六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二從復次下。明引三車譬中。自爲二。初明取
意引法花。後明合例
初中。阿闍梨者指傳法之人。廣説法花經等
者指彼經譬喩品。長者等者指萬徳圓滿如
來也。諸子者指三乘幼稚窮子也。觀彼深心
所著者。聲聞執四諦。縁覺執十二因縁。菩薩
執六度。故云深心所著也。門外者指三界火
宅之門外也。三種妙車者羊鹿牛車是也。所
謂以聲聞所乘爲羊車。以縁覺所乘爲鹿車。
以菩薩所乘爲牛車也云云當往取者。各各出
三界火宅。取有餘無餘二涅槃可受寂滅樂。
故云汝當往取之可自娯樂也。以聞遊戲之
名等者。得六通三明聞可遊戲無餘灰斷之
露地故。各以稱其所樂故。倩皆勇進而競出
也。故云時彼諸子乃至而出也。其等獲寶乘
等者指大白牛車。是即以先三車譬三乘所
乘權方便。以此大白牛車譬示眞實相一佛
乘。三車是三乘之人深心所著云適其願故。
大白是非三乘已分故云非先所望。若約佛
意。三乘是權方便故非佛本意。一乘是示眞
實故云一大事因縁也云云
二從此漫下。明合例中。此曼荼羅法門者指
擇地造壇曼荼羅也。如來以世間因縁事相
者。約劣惠如情所謂。則是世間因縁事相也。
故從鈍根重障且云世間因縁事相也。約上
根上智非謂有爲事相也。故云因縁事相也。
擬儀況喩不思議法界者。擬儀於白心法界
八徳圖八葉蓮華。擬儀於心數塵數萬徳圖
三重曼荼羅。約根鈍且雖云擬儀況喩。約上
智即是法界常住之妙體即事而眞之終極
也。勿生如言之執也。俯逮群機者。三重法界
根機無盡故云群。菩提心可發故云機也。普
門信解者。信解六大無礙法界體性故云普
門信解。信解義如住心品釋之云云自見心明
道者。指初地法明道位也。乃知種種名言者。
三種世間一一名言是如來密號也。一一威
儀作業是佛行佛所作也。非啻得諸法明道
始得。從本際已來常住不變之四點之功徳。
是此一切衆生本來法爾之萬徳也。是此一
切諸佛自性常住之功徳也。非異生二乘之
所測。非十地等覺之所知。故云然非彼常情
之所圖也
三從是故下。明知病識藥中。自爲四。一明應
病投藥。二明不鑒利鈍得失。三明鑒本末因
縁。四明觀知佛意
初中。是故者。此則結前之言也。所謂指兼存
淺略方便顯即事而眞實義也。兼存淺略故
不捨重障根鈍。即事而眞故不失利根深智。
故云當善識根縁又知法門分齊也。善識根
縁者。正鑒根機利鈍本末因縁也。又知法門
分齊者。能明知利鈍所乘法門淺深分齊也。
應病譬鑒機根。授藥譬授法門。若利根深智
授淺近。鈍根劣惠與深法。是非應病授藥之
義也。故云勿使差機也
二從若著下。明不鑒利鈍徳失中。又爲二。初
明於他無益。後明自犯三昧耶
初中。若著相之人者。執著如情所謂之有相
之人不信即事而眞甚深無相之空義故。爲
雖説之。驚疑怖畏還作誹謗彌成不信。故云
若著相之人乃至増其不信也。若利根深智
等者。不鑒上根上智之人而授淺近法門故。
思不順甚深空義。生怪忽之心。不能得深益。
故云若利根乃至於他無益也
後從又自下。明自犯三昧耶中。應先住瑜伽
者。住三平等妙觀之時。出此大圓明中現彼
本末因縁。故云應先住乃至本末因縁也。當
觀此問答中者。薩埵問如來答也。所謂佛法
離諸相二偈薩埵問也。爾時薄伽梵等八偈
如來答也。施權顯實之意者。薩埵爲顯權實
體同性相一徹擧實疑權。如來通徹於利鈍二
機爲示即事而眞 即於無相兼於有相。是故
若不知此意者不可知即有相而無相。即無相
而有相。若不知有相無相同際一如者。於無
相無爲法成執著。於擇地造壇之曼荼羅而
成輕慢。依之不得至事理和融三平等地。故
云善了知已當觀此問答中施權顯實之意也。
一宗大綱顯密差異皆悉有此問答決疑。文約
義豐。是故能能不尋習不可也。散入一切諸
方便門者。指今擇地造壇曼荼羅種種具支
衆縁也。言且如云五寶者五智法財圓滿。如
五種蘇多攬者。五智之命根不絶。是曼荼羅
所縁一一事相一一作業。莫非即事而眞妙行
降伏四魔之祕術也。故云散入一切乃至不
生障難也
七從經云祕密主下。明洒淨香水中。自爲四。
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第二日行事。三明第三
日行事。四明第四日行事
初明結前生後中。又爲三。初明牒經。二明正
結前句。三明生後句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下。正明結前句中。如教所説者。指上
所説擇地擇治之中。故經云如是所説處所
中隨在一地治令堅固也。凡造曼荼羅者總
造曼荼羅首尾時分。故云指七日内須
畢也。又瞿醯經等七日行事説之。可見之。於
最初日者。擧己過之行事爲結前句也。當住
大日如來自性者。即如云。先運心思惟毘盧
遮那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
如來亦復如是。一一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
乃至無有間隙如胡麻中油。當觀此身遍至一
切衆聖前。以清淨三業至誠作禮云云如是能
所共周遍於法界住如來常住自性法身。而
以三種三昧耶作加持。然後驚發地神。故云
於最初日乃至驚發地神也。如驚發地神。一
切加持方便時皆亦如是云云嚴身方便者。供
養次第云。阿字遍金色。用作金剛輪。加持於
下體。説名瑜伽座已上明下
體布阿字
鍐字素月光。在於
露聚中。加持自齊上。是名大悲水已上明齊
輪布va@m
&MT01679;
字初日暉。彤赤在三角。加持本心位。是名智
火光已上明心
佉布ra@m
唅字劫災焔。黒色在風輪。加持
白豪際。説名自在力已上明豪
處布ha@m
佉字及空點。想
成一切色。加持在頂上。故名爲大空已上明頂
上布kha@m
如是以五支字安行者身。而令行者同毘盧
遮那身也。故云供養次第云以依是法住即
同牟尼尊云云
三從驚發下。明生後中。即用不動尊等者。如
供養次第云。復次當辟除。自身所生障。以大
慧刀印。聖不動眞言。當見同於彼。最勝金剛
炎。焚燒一切障。令盡無有餘云云同疏釋云。
第八眞言相應除障者。兼以不動慧刀印二
句者。攝別説中復次當避除乃至悉能普護
云云 問。以大慧刀印者何印耶 答。有
二種。一常釼印。二云云
更問
已上初日行事也。是
即爲明第二日行事。爲結前如此釋也云云
二從然後下。明第二日行事。又分爲五。一明
掘中心却過。二明知地分。三明以牛液堅等。
四明和糞液塗。五明安五寶
初中。然後者。然字所押即指昨日。後字所
尅即指第二日也。掘地如法等者。於前所擇
治之地。復掘其中心一肘量。如法細治除諸
過了。還後填其土也。故云如法擇治乃至還
復填也。瞿醯云。次當細攝其所掘土。還填其
處。打令堅實云云蘇摩呼云。所掘之處填以淨
土。於其地上建立精室云云
二從填之下。明知地分。自可見
三從如是下。明以牛液塗中。潤以牛液等者。
彼所掘土和以牛液撹合之。打築而令堅正
也。故云潤以乃至猶如手掌也。瞿醯云。復
次牛尿散灑令潤。灑已還打。槌令平正。猶如
手掌云云問今云液。彼云尿。相違如何
答。共有潤澤義。然於梵音存兩義歟。爾者無
相違也
四從次用下。明糞液和合塗中。又爲四。初擧
梵音。二約淺略明義。三約深祕明義。四明結

初中。瞿摩姨者梵語。此云牛糞。瞿摸怛羅者
梵語。此云牛液也。此二種和合塗前所打堅
之地也。故云和合塗之。瞿醯云。次牛糞和水。
從東北角右旋而塗云云問。此云液。彼云
水。如何 答。准前可思之云云
二約淺略明義中。爲順彼方俗法者。西方俗
法以之尤爲清淨故。佛准據彼風俗説也。若
世俗以之爲不淨。可用淨水等歟
三約深祕釋義中。瞿是行義者。瞿是gau
合成也。ga是行義。u是根本義也。然入阿字
門故諸法無行也。無行是淨菩提心體也。淨
菩提心是諸法根本也。然此菩提本初不生。
所謂無根本淨菩提心也。今付字體作釋耳。
故云瞿是乃至無行也。摩是我義者。我有二
種。所謂外道凡夫所執名爲小我。是即實我
實法也。諸佛無上果徳名爲大我。小我既不
可得。豈有大我云云夷則乘義者。ya是乘義。
u是自在義。乘即無乘法界大自在乘也。大
自在乘者是即大菩提心也。大菩提心者即
是大乘也。故云摩是我義夷則乘義也。何故
等者gumayu三字次第相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瞿模義同前釋者。摩與模字體是同故云爾
也。怛羅是如如離塵垢等者。如如者ta字義
也。離塵垢是ra字義也。所言如如者自性清
淨六大法界也。此六大法界三種世間平等
平等故云如如也。然此如如平等六大法界
遠離煩惱塵垢故云離塵垢也。即是心之實
相者指六大法界之體云心。謂六大法界之
相云實相。所謂如如離塵垢心之實相也云云
祕記云。香泥塗拭爲尊位
也云云
四從若行下。明結歸。文自可見
五從凡擇下。安五寶中。自爲三。一明結前生
後句。二明正安五寶等。二明深祕義 初結
前句。自可見
二從即穿下。明正安五寶等中。即穿曼荼
羅中心者。於前搥堅塗牛糞等之處。爲内五
寶等。復掘中心深一肘也。故即穿乃至深一
肘許用也。瞿醯云。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
五穀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中。還令平
云云成辨諸事眞言者。成辨諸事有總別不
同。總謂不動通三部故。別者佛部用不動。金
剛部用降三世。蓮華部用馬頭也。又以軍荼
利。三部通用之
問何故以不動爲總。以自餘爲別耶 答。不
動是心王大日如來教令輪故也。自餘心數
諸尊教令輪故。心王必兼心數故也。隨其眞
言有五大尊之句。可思之 問。理可爾。文證
出在何處耶 答。處處散在不可勝計。且供
養儀式品以攝頌別説二門説九種儀式。其
中第三結界護身門。第八譬除障者門。第九
成辨諸事門。同疏釋第三門云。三段中有三
門。先列衆。次爲令心喜故乃至隨類而相應。
顯印眞言結界等云云同經云。奉獻外香花燈
明閼伽水。皆如本教説同疏釋云。奉獻等
三句依別本法則。謂供養眞言等也私云五供
養印言等
若無自法依不 動去垢云云自法者各別加
持印言也。若無其各別印言者以不動加之
也。又經云。不動以去垢辟除使光顯。本法自
相加云云同疏釋云。辟除者碎障也。使光顯
者。香等上用加持香眞言。故言本法自相加
云云言一切香花等。先以不動而除障。其後爲
使光顯供香時用香印言加持之。供花時用
花印言加持之故。名爲本法自相加也。又經
及護持我身。結諸方界等。或以降三世云云
疏釋云。及護持我身等三句別本自有護身
法等。護身等若無別法通用此法。故言或以
降三世。及諸相別義也。何以故。香眞言與護
身眞言別故言及也。言護身等自有別法。若
無別法者通用此不動法也。故云若無別法通
用此法也。故言或以等者擧別本護身并別
法香花等眞言也。又經云。善請如本教。所用
印眞言。及此普通印。眞言王相應。疏云。善
請等四句別本自有依法用。若無別法用此
通法。故言及此普通印等云云言善請等法自
依三部用有本法。若不用其別法者可用此
三部通用不動印言也。今此經疏文中以不
動爲通用名普通。以自餘云別法云別義。明
知成辨諸事眞言者指不動眞言也。又經云
復次當辟除。自身所生障。以大慧刀印。聖不
動眞言。當見同於彼。最勝金剛焔。焚燒一切
障。令盡無有餘同疏云。第八段中有四。初復
次當辟除乃至令盡無有餘。明不動尊印眞
言徳。自身所生障者妄想所生内外障云云
經云。或以不動尊。成辨一切事。護身處令淨。
結諸方界等。不動尊種子心曰。南摩三曼多
伐折羅睺悍。次先恭敬禮。後獻於閼伽。如經
説香等。依法修供養。復以聖不動。加持此衆
物。結彼慧刀印。普皆遍灑之。是諸香花等。
所辨供養具。數以密印灑。復頻誦眞言。各説
本眞言。及自所持明。應如是作已。稱名而奉
獻。同疏釋云。第九段中有二門。初或以不動
尊乃至悍。總表成辨門。二次先恭敬禮乃至
摩訶沫履莎詞。廣明營辨門。初中。不動尊種
子心眞言門。悍詞是行。阿聲又是行。點即大
空。由住此位。能降一切。爲菩提心作大護也。
二廣明營辨門中。如經説香等者。用種種香
花五寶五藥五穀。加於所獻閼伽水中。數以
密印灑之如法。所持閼伽嚴水中。用不動尊
慧刀印。清閼伽水中。所有供養中灑水也。復
頻誦眞言者。洒水時誦不動尊眞言也。各説
本眞言者。香等眞言也。及自所持明者。念誦
者本尊眞言也。稱名者香等也云云今此經疏
文中總別顯然也。經云成辨一切事。疏云總
表成辨門。疏總表之言偏釋經一切之言故
也。明知以不動亦爲總。以自餘爲別也。廣明
營辨門中。以不動眞言爲總。加持香花等本
眞言爲別也。上件經疏文總別兩種分別也。
故知今文用成辨諸事乃至皆如供養法中説
者。指上來所引文也 問。若然者其印明如
何 答。經説二種印相。初説慈救呪釼印已。
而云所餘諸事業隨類而相應。言去垢辟除
結界護身一切事業等隨其類而用之也。故
知此印言名爲成辨諸事印言。二説心印并
一字明。初云成辨一切事。後云加持此衆物。
是亦成辨諸事名義分別也 問。兩種印明
何殊堪所用耶 答。隨事依物所用不同也。
先印言摧滅内外種種障難。後印言使菩提
心堅固不動故。各所望不定也。已上成辨諸
事眞言料簡大概了。已下一切法事所用方
便加持須准知之云云凡内五寶時等者。内猶
入也容也。即應如前者指前驚發地神時運
心作禮等。故云敬禮十方諸佛也。而請白
言等者。如是運心作禮了。對彼周遍法界重
重帝網無盡莊嚴胡麻諸佛。以重重無盡周
遍法界三業而請白一一海會聖衆也。我者阿
闍梨自稱也。明日者指第三日也。當作請法
者。第三日已去定白檀曼荼羅可作召請也」
三從若深下。明深祕義中。安立菩提心中五
智之寶者。於行者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中。安
立五智金剛寶玉。所謂金剛即寶光。蓮華即
羯磨。如如同一體。即之身五佛是也更問已上
五寶密釋也。能起五種善萠者五點具足是
也。如云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
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更問
已上五穀祕釋也。滅除五種過患者。以捨無
量心之藥滅除前五識之過患。以喜無量心
之藥滅除第六意識之過患。以悲無量心之
藥滅除第七識之過患。以慈無量心之藥滅
除第八識之過患。以平等法界之藥滅除第
九識之過患。故云滅除五種過患也。已上五
藥祕釋也
三從如是下。明第三日行事中。自爲四。初明
結前生後句。二明置瓶作法。三明日日加持。
四明准定曼荼 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應下。明置瓶作法中。應取欲潅頂瓶者。
今造壇所用瓶總有百餘。其中用五瓶爲潅
頂瓶。故云應取欲潅頂瓶也。瞿醯云。其欲潅
瓶置五穀等物。及善花枝。置少許水云云貯以
淨水等者。貯猶盛也。入也。餘分自可見
三從自下明日日加持中。置瓶者。置潅頂瓶
於埋寶處。以後日日三時以不動印言加持
也。必先作此加持。然後作自餘事業也。故云
自第三日乃至作餘事業也。瞿醯云。日三時
持誦其瓶。應用彼瓶持誦潅頂云云
四從從此下。明准定曼荼羅中。從此第三日
以去者。從第三日置瓶以來也。漸當准定者。
先相曼荼羅大小廣狹。以白檀點記之。准
定其方角及初二三四等次位也。故云從此
第三日乃至點記之也。若阿闍梨不能具記
持者。言以白檀點記之。猶不分明者。或畫其
尊形。或畫種子字等。使一一方角次位分明
也。故云若阿闍梨乃至洒淨竟也
四從第四下。明第四日行事中。自爲二。初明
加持遍數。後明加持眞言
初中。至第四日暮者。指第四日之日沒分也。
故瞿醯云。於日沒時用灑其處云云次用香水
眞言者。次左眞言是也。加持香水者。非彼瓶
水。別器在之。所謂灑水器是也
二明加持眞言中。亦爲二。初擧彼眞言。後釋
彼字義 初眞言。自可見
後從初句下。釋彼字義中。自有七。一釋初句。
二釋第二句。三釋第三句。四釋第四句。五釋
第五句。六釋第六句。七釋末後句
初從初句中。釋初句中。亦爲五。一普歸命三
字擧能歸心。二諸佛兩言出所歸境。三明能
所細釋。四出初句功能。五明普被一切
初中。普者普遍法界義。運心於三世十方。無
所不至如前運心作禮故。初擧能歸心。歸命
者。夫一切衆生貪著財寶。輪迴六趣彾跰四
生。然其財寶有三種。所謂身命財是也。其
中最重者命根。次重身根。最輕財寶也。最
輕財寶猶難捨。何況於身體乎。自體尤難
捨。何況於命根乎。捨如此難捨之命根。以普
歸十方三世不可説不可説不可説展轉展轉
展轉自法界他法界一切如來。然此因縁所
生命根從本已來遍周法界常住不變。故與
諸佛如來金剛不壞壽命一體平等。名爲歸
命也。以此一體平等爲諸佛三昧耶故。功能
中云。欲令此諸世尊不越本誓故同共加持
而作證明也
二明諸佛兩言出所歸境中。所言諸佛者。指
十方三世五佛。如理趣釋云云云 問。若然
者何唯歸佛寶不歸法僧耶 答。歸佛境時
自歸法僧也 問。何故爾耶 答。密教所説。
一法攝一切法。一切法攝一法。一字攝一切
字。一切字攝一字。卷舒自在不可思議也。況
一一名言者是法寶義也。此一一諸佛理智
和合是僧寶義也。復次一切諸法以名句文
身成義。名句是佛寶。文是法義也身是僧義
也。復次一切諸佛同體三寶本來成就。故歸
諸佛時自歸三寶也云云
三從如下。明能所細釋中。如毘盧遮那三身
等者。變化等流合論名曰應身也。四身三身
是只開合之異耳。然此三身周遍法界無有
間隙。譬如麻油猶似空光。如大日如來。一切
十方如來亦爾也。故云如毘盧遮那乃至亦
復如是也。已上細釋諸佛兩言也。所歸境已
遍法界。能歸心亦爾也。故云今皆以普遍一
切歸命也。已上細釋普歸命三字也。第四第
五自可見故。委悉不記之云云
二從第二下。釋第二句中。自爲二。初釋字義。
後釋句義
初中。以最初阿字者。所謂aprati之初阿字
也。爲眞言之體者。今此眞言以此阿字爲體。
以下諸字明此字具徳莊嚴也。故云爲眞言
之體乃至皆爲莊嚴此字故。非但此眞言以
此字而爲體。十佛刹微塵數不可説不可説
海會聖衆所説一切眞言皆然。以此字爲體。
如一切眞言者。他受用應化所説一切契經。
乃至世間治生産業。皆悉以此字爲體。何以
故。開口最初之音自a字也。下筆最初之點
亦阿字之點也。況諸字自具阿響。故第七卷
云。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
皆有阿者。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説。故爲衆
聲之母又云。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
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
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
者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爲
眞言也又第六卷云。此阿字門爲一切眞言
之王云云明知此宗是一切諸法根元淨菩提
心本極也。故云以此字門即是菩提心本源
也。此事最祕也更問今所造大悲胎藏等者。今
此擇地造壇等本意擇治此行者本來a字本
不生之心地。爲令無垢平正也。故此眞言以
a字爲體。以此字加持灑淨故。今所造曼
荼羅全體是法界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王也。
故云今所造乃至令離諸垢穢故也。若論外
境亦如是等者。内證眞實境界如此。若寄外
境時世間森羅萬法亦金剛輪大地所持。若
非金剛輪際者全無其所依也。今此大悲胎
藏生曼荼羅亦如是。非a字本不生心地全
無所依也。故云若論外境亦如是所持金剛
心地也。是故餘字等者。言於此字有無量無
邊義門故。爲使此無量義門之顯了故説諸
字門也。故云是故餘字皆爲成此字門也。餘
文自可見。次有底字正體是多字門者。於ta
字加i點故。其字體如如不可得ta字門也。
以帶三昧聲者指i點。是根本不可得義也。
所謂以如如法界爲諸法根本。此根本入阿
字門故即無根本也。無根本即是淨菩提心。
故云次有底字乃至淨菩提心。已上釋底字
義了。淨菩提心於一切法等者釋sa字義。sa
字是蓮華部之心眞言故名蓮華三昧也。住
是三昧者釋迷字義也。故次明者次ti
如如法界説sa字之三昧ma之大空。使彼如
如法界體定慧均等也。故云故次明乃至均等
也。具三昧聲者。迷字傍角點也。如諸大乘經
論等者。經謂指大品等諸大乘經。論謂指大
論等諸大乘論等也。四悉檀者。悉檀此云遍
施。一世界悉檀。説諸法隔異之相。二爲人悉
檀。使人生諸善爲義。三對治悉檀。使人斷諸
惡爲義。四第一義悉檀。使人證入理爲義。今
若以此四悉檀義釋阿字門者。於阿字有無
量句義世界義也。以阿字爲淨菩提心種子
是爲人義也。以阿字本不生故諸過失殄滅
是對治義也。以阿字本不生故證入諸法本
原是第一義諦也。故第七卷釋入佛三昧明
云。最初阿字以本不生義故即有息災用私云
當第
一義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徳具足無缺即有増
長用私云當
爲人義
以本不生故無量過失殄滅無餘
即有降伏用私云當
對治義
如是本不生中元所有功
即能成辨一切諸事私云當
世界義
已上約四悉檀作
阿字釋大略爾也。若約四不生等者。從自不
生以阿字本不生故。從他不生以a字本不
生故。從共不生以阿字二性本不生故。從無
因不生以阿字本不生之生故。復次非有阿
字本不生故。非無阿字本不生之生故。非亦
有亦空以二性本不生故。非非有非空以本
不生之萬徳故。如此或約二諦三諦。或約五
蘊六度七覺八正九識十地等衆多法門廣應
説。故云等也。例如大品等中約衆多法門説
般若大空三昧也。種種因縁譬喩者。以自身
本來阿字本不生爲因。以已成如來阿字本
不生爲縁。感應道交而成不思議之縁起。雖
然於此不思議之縁起不生一念之著想。何
以故阿字本不生之縁起故。譬如幻夢陽焔
芭蕉泡沫鏡像水月。猶如旋火輪空谷響乾
闥婆城等。以如此十喩可釋阿字本不生義。
故云以種種乃至不可具論也
二從復次下。明句義中。又爲二。初明結前生
後句。二正釋句義 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若句等下。正釋句義中。無等無對等者。
阿是無義。鉢羅底是對義。三迷是等義也。以
上阿被下二句故云無等無對義也。倫匹者。
倫猶與也等也。匹又比也類也。所謂無與等
義。無比類物也。何故如此等者。此曼荼羅王
所以無倫匹者。如上來所説字門。以具足圓
滿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義理故也。故云何故
如此乃至所説義故也
三從第三下。釋第三句義中。自爲四。初明表。
二明句義。三明字義。四明三平等 初表。自
可見
二從虚空下。釋句義中。虚空等者。伽伽那此
云虚空。三迷此云等。故云虚空等也。餘文自
可見
三從復次下。釋字義中。那是大空等者。@ga
五字是大空點故也。自餘文可見
四從以我下。明三平等中。以我心地者指阿
闍梨自心地。與此大空者。指na字大空。自心
與大空平等故。弟子心地并所造曼荼羅地
亦平等如此。我心地弟子心地道場地平等
無二者等虚空之大空也。故云以我心地乃
至等虚空也云云
四從第四下。釋第四句中。又爲三。初明表。
二釋句義。三釋字義 初表。自可見
二從等下。釋句義中。等隨者。samat@i云等。nu
gate云隨。上下合論故云等隨也。餘文自可

三從復次下。釋字義中。nu者大空三昧者。字
nu字故云大空。下有u字點故云三昧也。
而能如其心量等者。隨所被之機縁心量廣
狹。無到而到不來而來。應現無方。故云如來
住此乃至故云等隨也
五從第五下。釋第五句中。自爲二。初明表。二
釋句義 初表。自可見
二釋句義中。本性淨者。prak@rti此云本性。vi
zute此云淨也。還轉釋阿字淨菩提心者。今
此本性淨者最初a字淨菩提心本初不生之
性淨本心義。故云還轉釋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次明下。釋第六句中。自爲三。初明結前
生後句。二正明釋句義。三明次第轉釋 初
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云淨下。釋句義中。淨除法界者。dharma
法。dhatu云界。vizutani云淨除。前後相連云
淨除法界也。如來亦爾。以性淨之戒香者。以
性淨圓明三轉而釋香水。所以性淨爲戒香。
以圓明爲悲水。然後又以香水義轉釋淨除
法界義也。故云以性淨之戒香乃至皆淨除
故也。亦當以諸字門者。以字義可説之故云
爾也
三從復次下。明次第轉釋中。又爲三。初擧六
種轉釋平等義。二擧譬顯阿字徳。三明虚空
不及 初文。自可見
二從如等下。擧譬顯阿字徳中。如虚空無染
等者。虚空有三種徳。所謂無染者清淨徳。無
變者不壞徳。無動者常住徳也。如虚空離一
切相者。釋含藏事業義也。餘文自可見
三從非彼下。明虚空不及。文自可見
七從末下。釋末後句中。莎訶是驚覺義者。出
莎訶含五種義。所謂究竟義圓滿義驚覺義
成就義散去義也。然今擧驚覺一義攝自餘
四義故。今釋文中其義在之。遍淨無盡衆生
界者是散去義也。言淨除一切衆生妄想戲
論名爲散去義也。復次聖衆作同一本誓之加
持了所作已辨故云散去義也。則當如其所
願皆充滿之者究竟義圓滿義也。具足嚴淨
者成就義。故知驚覺一義攝在於餘義也。以
下諸眞言者。從此已下諸眞言皆以可効之。
但隨佛菩薩諸天等之類。其義少別異也。故
云其義大同。故知歸命莎訶義。以此眞言釋。
可通知一部始終眞言之踏冠云云
八從當用下。明白檀曼荼羅位中。自爲六。一
明九位方角。二明擧六位攝餘。三明諸尊觀
想。四明自加持觀。五明受持地法。六明香花
供養
初中。自爲二。初明圓壇分量。二明九位圖位」
初中。當用白檀等者。於經文有爛脱。任疏
文可見知。於此當用白檀之上可引牒
經之白檀等二句也。自餘文可見
二從最下明九尊圖位者。此是疏爛脱也
二從經云下。擧六位攝餘中。以五佛當共置
一壇者。大日一位攝餘四尊位也。即是諸佛
菩薩等者。出第二遍知院。總有三位。其中一
切佛位。其右佛母虚空眼位也。其左一切菩
薩位也。故中佛位與左諸菩薩位也。故云諸
佛菩薩也。亦分爲二位者。一切佛位分爲二
分。所謂諸佛位與一切菩薩位是也。第三彼
同等者。虚空眼位也。彼者指大日如來。同等
者。此佛母般若與彼如來之無等同等。故云
彼同等即是乃至故云彼同等也。則降三世
可知者。與不動相對可有其位故云爾也。此
即皆是等者。今此二明王者共是成辨諸事
持明王也。故隨行者心。隨一可用之也。但上
以不動爲通。以餘爲別者。是約大途云爾也。
故今經云或用降三世。或字所剋可思之云云
當知擧此六位者。所謂一大日位。二一切佛
位。三虚空眼位。四蓮華手位。五金剛手位。六
不動位也 問何擧於此六位攝諸位耶 答。
大日位攝四佛故。一切聖衆此五方佛所攝
也。故云以五佛當共置一壇也。一切佛位攝
一切菩薩位。故云即是諸佛菩薩亦分二位
也。不動位攝降三世位。故云則降三世可知
也。復次今此曼荼羅次位雖多。不出三部故。
毘盧遮那位攝一切佛部聖衆。蓮華手位攝
一切蓮華部諸尊。金剛手位攝一切金剛部
諸位也。復次或一位攝一切位。一切位攝一
位故。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卷舒自
在廣略無礙。重重不可思議也。不可具記。故
經擧要句云想念置其下也。謂一一諸位下
想置一切位也云云
三從然後下。明諸尊觀想中。自爲二。一明方
位尊形觀。二明轉字法
初中。亦二。初明中臺。二明八葉
初中。亦爲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觀所居
宮殿。三明觀能居如來 初結前生後句。自
可見
二從觀下。明所居宮殿中。觀作寶蓮華臺等
者。始從ra@m字終至彼。如法可觀想也。故云觀
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也最秘
更問
三從於中下。明能居如來中。自爲二。初約淺
略釋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於中敷座等者。於彼中觀八葉白蓮華
臺。其上觀阿字。轉此字作大日如來也。故云
於中敷座乃至如來也。如菩薩像者。非螺髮
形。有頭冠。故云菩薩乃至冠形通身放種種
色光等者。其色五色交色重重無盡 故云種
種色光也。被絹穀衣者。似常絹穀故。且云爾
也 所以然者。常絹穀有銖兩 此是不可有銖
兩也。此是首陀會天等者。於色界天降伏魔
醯首羅成最正覺故示同彼天形色。故且云
爾也。實不可其形一定。示同無盡無餘衆生
界時有無量無邊形色。故經云。毘盧遮那如
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疏云種
種隨類之形等也。彼界諸聖天衆等者。聖者
異生同居故云聖天衆。然其衣服自細輕微
妙無銖兩故云無有銖兩也。其本體端嚴清
淨。以外飾不莊嚴其形色。故云本賢乃至外
飾也。十善有漏功徳力用尚爾。何況畢竟無
漏清淨形色豈可假外飾乎。故云世尊備同
其像也
二從若作下。明深祕中。如來妙嚴乃至不以
外寶爲飾等者。本質嚴淨等祕釋也。乃至十
住等者。被絹穀衣等祕釋也。就中乃至者。上
從等覺十地。下至十住。故云乃至十住也。彼
住行向地諸菩薩承佛威神力雖得見加持
身。而不得見自性法身常寂之體。譬如隔羅
穀故。如來着絹穀衣意在之。所謂如來本質
即是常寂之體也。障此常寂之體而不令知
見是細細妄執。所謂佛果一障是也。故大論
第六云。問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
名爲菩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云何有
無量清淨智。答曰。是菩薩雖爲法身無老病
死。與佛少異。譬如月 四日。衆生生疑。若
滿若不滿。菩薩亦如是。雖作佛能説法然未
實成佛。佛如十五日滿足無礙。譬如一燈能
除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燈倍復明了。佛及
菩薩斷諸結使。亦復如是 故云乃至十
住諸菩薩乃至故以爲況也。閻浮檀金等者。
如上閻浮檀金紫磨金色等祕釋也。閻浮檀
金者。大論第三十五云如閻浮提者。閻浮樹
名。其林茂盛。林有河底有金沙。名閻浮檀金
然此金不待百練之功而自明淨。故云自然
性淨色也。自然性淨者所謂自性淨也。自性
者名本有決定。故大論云。自性者名本有決
定實事又云。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應獨
云云又最深明者。非但自然性淨。又勝眞金
最深淨清明也。故次下釋開敷佛身色云。此
是世間上妙之金。若比閻浮檀金則色淺而
稍濁。不得如彼自然鏡徹清明云云故云又最
深明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八葉中。自爲四。初明正方位。
二明四維菩薩位。三明一切佛位。四明諸尊
像位
初中。又爲四。一明東方。二明南方。三明北
方。四明西方
初中。次於四方八葉之上者。四維是四方所
攝故云爾也。如朝日等者。赤自相交色也。所
謂白是本有大菩提心之體。赤是修生顯徳
大智三昧也。故修性不二名曰發菩提心。故
云如朝日乃至是發菩提心義也。譬如軍將
統御大衆等者。言大將軍擧其幡時。其部類
眷屬見其幢標幟已。隨大將幡足集會於一
處也。故云譬如軍將乃至要得幢旗也。集於
一處之後。部類雖分分。皆悉通其密號。故云
部分音一。音一者音符也。是即同一密號
意也。然後離合進退同心與力殄國敵流其
高名也。故云能破敵國成大功名也。合譬可
云云
二從南下。明南方中。娑羅樹王等者。釋如上。
普放光明等者。是即ra字智光也。故擧其字
云如住離垢三昧之標相也。始自菩提心種
子者。指東方發菩提心門也。長養等者指南
方自體也。此是世間上妙等者。判中臺與南
方之同異也。其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於下。明北方中。觀不動佛等者。是即
以義立名非本名。故云非其本名也。其義自
可見云云非如二乘永寂等者。佛所證大涅槃
具足衆徳。不動本際驚悟衆徳故。不動心際
故名不動佛。驚悟衆生故名皷音佛也。故不
同二乘所證沈空盡滅之小涅槃。故云爾也」
四從次於等下。明西方中。此是如來方便智
者。此智是上冥下契故名曰妙觀察智。故云
方便智也。此二佛者西北二佛也。諸佛例如
是者。如此二佛。一切諸佛皆通如此故也。餘
文自可見云云
問今經疏文何故不列東南西北。而列東南
北西耶 答四方次第依物隨時所望不定。所
謂五點門時列東南西北中。或列中東南西
北。五字門時列中西南東北。故祕記列五如
來云。寶勝如來南方寶
勝佛
妙色身如來東方阿
閦佛
甘露
王如來西方無
量壽
廣博身如來中央毘盧
遮那佛
離怖畏如
北方釋迦
牟尼佛
此列南東西中北。祕記即其布列
次第問答決疑成其義。如此依時所望不同

問。若從時所望不定者。今所列次第有何意
耶 答。中臺是本有大菩提心也。依此a
本心發菩提心故曰因。次東方依本有大菩
提心發歸命之心修行故曰行亦因也。故云
寶幢是發菩提心義。如來萬行亦復如是
南方依東方歸命修行成南方萬徳開敷正
覺。故云始自菩提心種子中央長養大悲萬行
東方今成遍覺萬徳開敷南方也。次北方依南
方成正覺。自證已極滿所作已辨證大般涅
槃也。次西方者雖證此大般涅槃。以妙觀察
智力用故大悲方便慈濟無量衆生故云仁
者。以大智方便降伏四魔三障故云勝者也。
以如此大智大悲約大日如來常住惠命故云
無量壽也云云
二從花臺下。明四維菩薩位中。有四菩提者。
普文觀彌是則四維四菩提也。如下文説者。
指示下圖位曼荼羅并祕密曼荼羅等位也」
三從其一下。明一切佛位中。但觀一佛者。所
謂遍知院是也
四從餘各下。明諸尊像位中。餘者除中臺遍
知院。自餘六位也。各依經中等者。今經既説
六位分明也。故任經像位次第。其位置其種
子。轉其種子成其身也。故云各依經中乃至
明了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六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十一月十五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七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二從凡下。明轉字法中。一一諸尊者。從始中
臺乃至天等也。皆用本種子字者。大日以a
字爲種子等。諸尊各別種子字是也。或以諸
餘部等者。三部五部乃至十三大院各有其
部主。若三部門時。即佛部通用a字。蓮華部
通用sa字。金剛部通用va字。若五部門時。三
部如前。寶部通用tr@a@h。羯磨部通用a@hbha@h字。
若言十三大院者。遍知院通用a@m字。蓮華手
院通用sa字若hr@i@h字金剛手院通用va字或h@u@m
字。持明院通用@stu字若hu@m字。釋迦院通用bha@h
字。文殊院用ma字。除蓋障院用a字。地藏院
通用ha字。虚空藏院通用@i字。外部天等院
通用hu@m字。如此等可通用其部主種子故云
等也。若恐淺行等者。如此不能通用一一種
子字并一一部主種子字者。只觀a字一字。
從此一字放無量色光照十方。而光所至處
隨其座位可觀諸尊也。故云若恐乃至即現
彼尊身也。非啻此白檀曼荼羅時。亦至潅頂
法事夜亦爾也。故云至法事夜亦皆効此也
云云
四從凡修下。明自加持觀中。自爲二。初正明
自加持。二明行人所住
初中。凡修觀行人等者。觀如上之白檀曼荼
羅位時。先令觀自身與毘盧舍那同一也。所
謂始自焚燒方便終至轉字成佛。了了分明
觀之更問故云凡修觀行時乃至中説也。即觀
自心作八葉等者。彼中八葉也。是即正以此
華臺爲大悲胎藏體也。所謂本有無染清淨
蓮華三昧也。阿闍梨言者。指疏家。是記者私
言也。汗栗駄心者。指九識清淨無分別心。所
謂一切衆生自然具足八分肉團是也。故云
状猶如蓮華。然依此蓮華開合不同凡聖亦
異。故云含而未敷之像也。此約凡人當體故
云爾也。若依如實聞知。觀此蓮令開敷時即
是佛也。故云先觀此蓮令其開敷也。故祕記
云。凡夫心如合蓮華。聖人心似開蓮華
論云。凡人心如合蓮佛心如滿月云云臺上當
觀阿字者。彼中心二本不生是也更問首中置
百光遍照王者即是a@m字也。以無垢眼觀之
者。ra@m字觀也。以此自加持者。指上件妙觀。
依此妙觀方便故。大日與我無二平等。以此
義故堪作圓壇事爲弟子成阿闍梨故也。若
不爾者阿闍梨義不成。何使應度弟子同於
法界耶。如自者。觀弟子心亦復如是。故次上
云觀弟子心亦如是也。以此義故毘盧遮那
三密阿闍梨三密行者三密三三平等平等而
無二無別也。故釋治地義云。又凡欲擇治地
時。當自觀心蓮華上如意寶珠内外明徹。彼
諦觀察時所有善惡之相悉於中現。阿闍梨
即當以惠方便而擇治之令得堅固平正。觀
弟子心亦復如是。此中深祕之趣可以意得
云云今此四行餘文是雖有當段終。以爛脱
置上治地文段末也。所以然者。從今之凡修
觀行。至無二無別六行餘文意。與彼又凡欲
等四行餘文意。全分是一也。彼明治地時住
自加持方便。此明白檀曼荼羅時住自加持
方便也。非啻此兩所。一切行事毎始。先可住
此祕密加持也。若不爾行事不成也云云更問
有何意
二從而在下。明行人住所中。而在二明王中
間者。左不動。右降三世也。住此二明王中間。
故云而在二明王中間也。名爲住於佛室者。
此阿闍梨住如上之祕密加持方便故。其三
密全同毘盧遮那萬徳莊嚴故。此阿闍梨即
佛也。此佛之所住故云佛室。所謂五峯八柱
金剛寶室是也更問至畫曼荼羅竟時者。畫此
白檀曼荼羅竟。移此座位出壇外。此佛室置
阿闍梨意樂尊等也。故云至畫曼荼羅竟乃
至金剛鐸等云云
五從至第下。明受持地法中。或降三世者。以
不動爲定説故置或言也。其義上記了云云
問隨一擧一尊應爲彼持明王。何故擧二尊
耶 答爲令發菩提堅固故用不動。爲令難
調者調伏故用降三世。故次第法疏云。爲令
行人初發菩提心守護増長。令至成佛果圓
終不退失墮在非道者即不動明王是。爲降
伏世間難調衆生故即降三世明王是也 問
若然者爲隨一用之。又爲并共用之耶 答。
隨一用之。又并用之亦得。故次第法疏云。不
動降三世各用亦得。雙用亦得云云與密印相
應者。眞言印契觀念三密相應加持。故云與
密印相應乃至加持此地也。從第三日以去
者。自第三日置瓶以去也。非獨此夜者指第
五夜。言非但此夜作此加持。於一切處一切
事可作之。故云非獨此夜應一切處用也云云
又從初日等者。此造壇作業於七日内終功
故。初日第二日第三日内留難出來可默止
也。如瞿醯云。若違此法作曼荼羅即不成就。
死墮地獄。其入彼者無利益。非但無益諸障
難起。所謂飢饉疫病亢旱。諸賊盜起國王相
諍。其弟子被魔所損。其阿闍梨必定致死。若
不依法作曼荼羅。有如是等種種難起云云
故若有如是等種種災難者可停止之也。故
云又從初日乃至當收攝停止也。若已塗白
檀位竟者。第三日以後圖白檀位竟。縱令雖
有種種留難魔事出來。精勤護持必可成就
也。故云若已塗白檀位竟乃至必使得成也。
此中兩不和合者。或師雖欲授弟子不欲受。
或弟子雖欲受師不授與。此名爲兩不和合
也 問以師弟相順故始行此事業。何故俄
有兩不和合耶 答。天魔託其心作障難。故
大論六十八云。聽者欲聞而法師心欲説。而
口不能言。現是魔事。如魔入阿難心。佛三問
而三不答云云雖師弟共相順。以魔障故俄有
兩不和合義不成法事也。所謂今此法界圓
壇事業。身命猶能捨。何況有所有財寶乎。盡
自命財以奉獻兩部海會。成就無盡福河者
也。是故阿闍梨教弟子捨所有財寶。此時弟
子以魔事故作是念。師雖讃説布施功徳。少
物不能捨。何於我爲此欺誑。是故生不和合
心。又設弟子雖投所有珍財。師以魔事故作
此念。以名聞慢心故作此布施。我不可授與。
如此以魔事故生種種不和合心也。故大論
云。問曰。弟子法應供養師奉諸所有。何以言
師不能施。答曰。弟子作是念。師少物不能捨。
何況捨身。雖讃説布施是爲欺誑。是故名不
和合。弟子欲以四事供養師。師少欲知足故
不受。或羞愧似如賣法故不受。乃至亦是魔
又問曰。弟子欲受持般若波羅蜜師不
與。或可有是云何師欲與法弟子不受。答曰。
如先答。弟子見師有過故不欲受法云云又云。
復次師爲利養故欲與法。弟子心則不敬師。
云何欲賣經法。弟子亦如是。爲財利讀誦般
若。非清淨心故。師知弟子心如是。則薄賎不
與故不和合如此等名爲兩不和合也。第三
日已後縱雖如此等事出來。阿闍梨是即知
魔事所致。彌精勤而作方便加護可成法事
云云餘如瞿醯中説者。此有二義。一指彼補
闕品文。所謂以違法故種種留難起。如上注
記。二指淨地品文。彼品云。次應當作是受持
地法。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眞
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云云指此文歟」
六從行者下。明奉香華中。自爲二。初明結前
生後句。後明轉用方便 初文。自可見
二從當轉下。明轉用方便中。當轉阿等者。前
自加持時觀三輪五字寶樓寶王等。上當觀
阿字。即成毘盧遮那身。我身與大日世尊無
二無別故。今爲作承仕供養。轉心王毘盧遮
那三摩地住金剛薩埵三摩地故。自身全成金
剛薩埵無二無別也。故云當轉阿乃至加持
自身也。奉塗香華等者。次第法中説閼伽塗
香華鬘焚香燈明飮食等六種供養本眞言。
并以不動印明加持之。故次第法云復以聖
不動加持此衆物也。故云奉香華等乃至廣
説也。所言等者。非但此六種供養。又奉自餘
供養具。所謂飮食衣服臥具醫藥等種種供
養也。故次第法云。及餘供養具所應奉獻者。
依隨此法則。淨以無動尊。當合定慧掌。五輪
互相叉。是則持衆物普通供養印所言及
餘者。除六種自餘供養具也。當合掌等者。以
金剛合掌爲普通供養印。眞言所謂虚空藏
轉明妃并三力偈等也。彼經明説云云故云皆
如次第法中廣説。復次皆如次第法中廣説
者。轉阿爲縛等加持方便等。并指供養次第。
故彼眞言事業品云。爾時眞言行者隨其所
應如法持誦已。復當如前事業而自加持作
金剛薩埵身。思惟佛菩薩衆無量功徳。於無
量衆生界興大悲心。隨其所有資具而修供
養。供養已又當一心合掌。以金剛諷誦及餘
微妙言辭。稱歎如來眞實功徳。次持所造衆
善迴向發願云云是故云皆如次第法中廣説
云云當布列香花等者。已明香花供養如法法
則了。今當布列等者明備列香花次第儀式
也。如法供養指三密相應供養。布列香花者
指布列香花事作。故如法供養布列香花共
指供養次第法也。故云准同供養次第儀式
云云
九從然後下。明請白證明中。自爲九。一明結
前生後句。二明釋請白偈。三明持地眞言四
明持誦次第。五明悲念弟子。六明繋念安寢。
七明思惟菩提心。八明夢中所見。九明總結
初中。然後兩言爲結前句。興大悲心爲生後
句也。所言大悲心者。於所度弟子發深重大
悲心也
二從至誠下。明釋請白偈中。自爲三。一明慇
重用心。二明梵漢交擧。三釋偈意
初中。至誠者三業至誠也。慇重者慇心重法。
故次第法疏云。慇懃者如救頭燃依法念誦
云云阿梨沙偈者。大論云。阿梨沙此云聖
主。所謂以至誠慇重之心。誦請白曼荼羅聖
主之偈。故云至誠乃至阿梨沙偈也。如經文
者。指諸佛慈悲者一偈也
二從今存下。明梵漢交擧中。今存梵語者。對
經漢語故云爾也
三從此下。釋偈意中。明日者指第六日也。梵
音於存念等者指最初句。此三漫縛訶蘭梵
音中以有請赴之意故經云當降也。降與赴
其義同一。可思之
三明持地眞言中。自爲四。一明結前生後句。
二明梵語。三釋句義。四明字義
初中。其第五等十言明結前句。所謂從第三
日已來。毎日三時具種種法則了。然後必誦
不動眞言一百八反加持地也。故第三日第
四日第五日等。隨日時其法則雖改變。誦不
動眞言不易也。是故今第五夜者第五夜諸
法則周備竟。如例誦不動眞言一百八反竟。
故云誦不動眞言竟也。生後句中次當以大
日如來身者。轉縛字成阿字。當成大日如來
身也如例
更問
次第法云如前轉阿字而成大日尊。
法力所持故。與自身無異云云及作三昧耶印
者。指彼持地印如儀軌法則云云
二從彼眞言曰下。明梵語。自可見云云
三從初句下。釋句義中。又分爲二。初約淺略
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第二第三義者。薩婆怛他掲多第二句
也。此云一切如來。地瑟姹那地瑟恥帝第三
句也。此云加持而加持之。第二第三兩句合
成而成一義。所謂一切如來加持而加持之
也。意言疏家釋句意故云爾也。如彼金剛道
場者。有兩義。一指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於金
剛座上成正覺故云金剛道場也。一指大日
如來成正覺金剛道場也。道場義神力義加
持義等。如上釋之。今令此地者。今指擇地造
壇。已上淺略釋了云云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明義。自可見云云此意
言等者。釋第四第五句意也。以一切如來等
者。次第相釋也。所謂以一切如來神力正加
持之者。第二第三句義也。令得安固不動者。
第四句義也。非但不動而已又令離一切垢
也者。第五句義也。正以第四句等者。還釋以
第四句初阿而爲眞言體也。餘文自可見。猶
如比丘作羯磨法等者。追可勘也。此即轉釋
前句等者。以本性淨義轉釋阿字義。如釋香
水眞言云。第五句義云。本性淨者還轉釋阿
字淨菩提心門云云
四從此中下。明字義中。所謂sa字諦義又漏
義。所謂有漏也。入阿字故有漏即無漏眞實
諦理也。所謂淨菩提心也。va字是言説也。上
ra字。是塵垢。入阿字門故證無言説。即塵
垢不可得也。自餘可准知。恐繁不記之。故云
亦當廣分別説云云
四從時彼下。明持誦次第中。自爲二。一明持
誦八方。二明就座位持誦
初中。次往虚空眼位者。遍知院北故。是當東
北角。至彼角背檀位。面向東北誦之也。故云
次虚空眼乃至背檀位誦之也。餘准知之。一
周竟者。上一周竟者。始自東方終至北方故
云一周也。今又始自東北角終至西北角故
云又一周竟也云云
二從更當下。明就座位持誦中。又爲三。初明
自身加持。二明次第持誦。三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更當至誠作禮等者。如彼驚發地神時
運心作禮無殊異。故云更當至誠作禮也。種
種供養者。如例以香花等種種供養也。就阿
闍梨座位者。上所言佛室也。所謂二明王中
間也。向曼荼羅而座。故云東面而坐。誦本受
持眞言等者。如例始從ra字終至轉阿字成
大日也。明了觀察持誦。是即阿闍梨行住坐
臥常本受持故 云誦本三昧也更問次第法中
明説。故云皆如供養次第中説也
二從又次下。明次第持誦中。又者待自加持
故云爾也。次第持白檀位者。白檀曼荼羅八
位。始從五如來位終至降三世。次第結其印
誦其眞言。故云次第持乃至結彼印也
三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所餘八位者。加
阿闍梨位。是言總也。意別七位也。大小持之
者。大謂大呪。小謂小呪也。若更能誦者。堪
能仁者非但八位而已。又可結誦第二院第
三院上首諸尊印明也。故云若更乃至上首
諸尊。若猶堪能者可結誦自餘諸尊乃至外
部天等上首印明。故云乃至都誦諸位亦得
也。其白檀位等者。言塗泥未乾者第四日香
水漉竟後又作之無咎也。故云其白乃至即
得作之。亦不剋在第四日等者。言作如上自
加持并次第持誦等。唯不限第四日。夫第三
日從置瓶了已來。毎日三時可作此持誦也。
乃至潅頂夜亦爾也。故云亦不剋乃至可知
也。剋猶限也
五從當於下。明悲念弟子中。又二。一明極生
大悲。二明指瞿醯
初中。極生大悲等者。於所度弟子可發深重
之大悲心也。所謂可起如是心。彼自性清淨
大菩提心八葉心蓮華臺之功徳。令周遍於法
界與毘盧遮那同等無異。然而如實不知故
作種種業沈輪生死。是故我運大悲致種種
方便令離諸障難。建立此造壇。令一大事因
縁必成就圓滿。故云當於乃至憐愍之心也」
二從若下。明指瞿醯中。若瞿醯等者。彼經淨
地品云。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
眞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次復應以辨
事眞言。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線。以辨事眞言。
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乃稱名號。
更持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
弟子無諸障難云云
六從其受下。明繋念安寢中。又三。一明如法
持誦。二明遍歎諸佛。三明宴坐疲極
初中。阿闍梨如法持誦等者。從ra至大日以
加持自身更問故云如法持誦覺也
二從乃下。明遍歎諸佛中。乃至以金剛等者。
布列香花等種種供養。而以普供三力并金
剛吉祥等種種讃。普恭敬讃歎諸佛菩薩等。
故云乃至以金剛乃至菩薩也
三從宴下。明宴坐疲極中。宴坐疲極者。如此
持誦供養讃歎。漸身心及疲極之時。於阿闍
梨坐處。以三三昧并成辨諸事印明等。如法
護身結護東面而睡臥。故云宴坐乃至而臥

七從彼安下。明思惟菩提心中。心蓮華臺中
者。例自加持也更問摩字門等者。於此心蓮上
或置ma字。或置阿字。共是如意寶珠種子也
 問。何故置兩字耶 答。是兩部不二意也
問若然者可置va@m字。何故置ma字耶 答。va@m
ma其義相亘故以mava@m也 問。相亘義如
何 答。va@m字約智體。ma字約智用也 問何
故爾耶 答va@m字離言説故是約智體。ma
我不可得故。降魔醯首羅時入ma字門三摩
地故。云約智用也。故va@mma更互用之也。是故
祕記中。va@m字爲智法身種子。摩字爲化身種
子。此意也深祕有此中更問
八從彼阿下。明夢中所見中。自爲二。一明地
前所見。二明地上所見
初中。又爲二。初明吉祥。二明不吉祥除 初
文。自可見
二從若有下。明不吉祥除中。若有障礙者。於
夢中所見有種種障難魔事等相。若有不吉
障難之相。作相應護摩。所謂息災護摩也當
發大勒勇心等者。即如次上云。從初日至三
日以來。若有留難。即當收攝停。若已塗白檀
位竟。設有種種魔事兩不和合。要當勤加方
便必使得成也云云今既塗白檀位已後故。設
雖有惡夢之相。大阿闍梨發廣大慈悲。住精
勤勇猛。或作種種方便。或作除障護摩。必應
成就一大事因縁也。故云若有障礙乃至成
就也
二從復次下。明地上所見中。則於蓮華三昧
等者。指初地所證得本有大菩提心也更問
然明見等者。自然智無師智開發。常垣處於
佛會。行住坐臥與海會聖衆同其事業。於所
被機根有障無障本末因縁。明了見知。自心
本來兩部曼荼周遍法界。面面勸囑各各授
決。故云自然明見乃至所疑也。如其覺知等
者。有障無障明見故。覺知其中所有魔障也。
當以大智慧等者。所謂魔障者色心各別六
大不和故當現起故。大智慧大方便者以理
智不二六大無礙故所有魔障消滅也。所謂
燒煩惱之薪以va@m字大智之火。濕菩提之種
va@m字大悲之水。轉如此ra@mva@m二字作護摩
法要。使弟子入法界曼荼羅。故云當以大智
慧乃至休息也云云
九從復次下。明總結中。加持念誦者。自加持
并或驚發地神或加持香水或持地念誦等
也。審諦觀察者。此句向上向下讀文也。所謂
向上讀文意者。審實諦了觀察相應而可作
加持念誦。故云加持念誦審諦觀察也。向下
讀文意者。審諦觀見所造壇地之長短方圓
曲直高下等。能能可修治。故云審諦觀察乃
至修治之也。又思惟衆縁等者。此間漸漸所
可入。或寶瓶閼伽香花飮食燈明等。或青黄
赤白黒綵畫具等。如此等種種無盡具支支
分等明了思惟觀察。兼日儲置之。臨時迷惑
而不可有思案。故云又思惟乃至疑惑也。即
應規畫界域者。受持以下漸規畫四重法界
大小廣狹等界畔邊域也。布定方位者。安布
治定中臺八葉方角并東方遍知釋迦文殊。
南方金剛除蓋。北方觀音地藏。西方持明虚
空蘇悉乃至外部天等院等之方位也。然後
至第七日夜。可畫諸尊形像也。故云至潅頂
夜方造諸尊也。若不能速成者。若第七日夜
リニ不能速畫者。持地已去可畫之也故云若
不乃至無咎也。已上第五日事也。上來釋治
地支分了
大文第四從經次云下。明護持弟子支分中。
自爲六。一明弟子十徳。二明應度人數。三明
薩埵疑問。四明世尊答問。五明諸無礙智戒。
六明世尊説戒
初中。亦爲十二。一明分科段。二明信心堅固
徳。三明種姓清淨徳。四明恭敬三寶徳。五明
深惠嚴身徳。六明堪忍無惓徳。七明尸羅無
缺徳。八明忍辱成就徳。九明不可慳悋徳。十
明勇健菩提心。十一明要心行願。十二明結

初中。明夜者。指第六夜也因此廣辨等者。初
從驚發地神至受持地已。雖明五日衆多行
事。未辨應度弟子之相。是故因此受持地辨
之。故云此廣辨弟子應度之相也
二從偈云若下。明信心堅固中。若弟子者指
所應度弟子也。信心謂信師信法之心至骨
髓也。觀彼現在根性者。觀彼弟子惡性善性
貪性不貪性瞋性不瞋性癡姓不癡姓三毒等
分性如此等種種性欲也。故云現在根性也。
或久遠因縁者。若未見諦師者。見彼弟子現
在根性作法。推知先世業報因縁也。如心地
觀經等説。若見諦阿闍梨。於法界淨心滿月
輪中。明知見三世因縁也。於此不思議縁起
等者。指此釋地造壇曼荼羅。言非一切如情
所謂有心境界故云不思議也。縁起者自性
清淨本心爲因。具支支分爲縁。不思議法界
四重圓壇聖衆現起。故云縁起。三種祕密等
者。身之印契口之眞言心之妙觀是也。所謂
於此曼荼羅體相用而眞信無疑也。復次言
不思議縁起者指曼荼羅體相。三種祕密者
指曼荼羅用也。是故今信者。或依師教化。或
依經論説相。直信六大四萬三密之體相用
無礙不疑。聞自心是佛之妙旨不作怖畏。此
名曰信心堅固徳也。故云於此不思議乃至
乃堪攝受也。餘如師徳中説者。指阿闍梨十
三種徳中信諸佛菩薩徳也。又如瞿醯經阿
闍梨相品云淨信正念云云又彼同經擇弟子
品云。具信能忍深信三寶深信大乘云云蘇悉
地阿闍梨相品云。深心大乘云云
三從偈云生下。明種姓清淨徳中。自爲三。初
明堪能之姓。二明不堪姓。三明久遠發心人」
初中。四種大姓家生等者。所謂刹利波羅門
毘舍首陀是也 問。若然者此四種大姓本
宗如何 答。蘇摩呼擧外道所計云。汝是族
姓刹利之種。應須祭禮捨施自學。如斯三法
是汝本宗云云又云。汝是淨行波羅門種。汝應
自學及心教他。自受。施他。自祭天神。常爲
他祭。如斯六法是汝本宗云云又云。汝是毘
舍下賎之種。應作農田及雜産興易等務云云
又云。汝是首陀最下之種。應常供養淨行波
羅門云云生如此家業之家。故云於波羅門等
四種大姓家生也 問。若然者此四種大姓
共可云種姓清淨耶 答爾也。所以然者。如
此四種大姓各住世間妄分別家業。則假雖
有四種差別。若入佛家即同一佛子也。故増
一阿含經云。四姓出家同一釋子云云又蘇磨
呼云。良由世間妄分別故。假立毘舍及波羅
門。首陀若能修善當證涅槃。刹利造罪不免
惡道云云是故於四種大姓之家。名爲種姓清
淨也。又瞿醯云。族姓家生清淨無畏云云
云生種姓乃至大姓家生也云云
二擧不堪姓中。亦爲三。初明家業。二明不堪
傳法。三明結縁不簡
初中。若是旃陀羅者。四種大姓之外極惡最
下之種姓也。以家法相承等者。其家業次第
相續殺生等極惡爲業。牛馬肉食爲糧。其衣
服住所又異人。相傳如此等不清淨事業而祖
習。故云以家法乃至不清淨事故也。姓多弊
惡者。弊謂六弊。惡謂十惡也。以如此弊惡之
心地爲性故云姓多弊惡也
二從若爲下。明不堪傳法中。使流通大法等
者。指傳法潅頂所授兩部大法潅頂。繼先師
事業不斷佛種故云流通大法也。則生他輕
慢者。今此大法是大人所乘也。然如此等弊
惡最下之種流傳之故。云異學人或顯乘之
人等可輕祕藏慢顯乘。故云則生他輕慢也。
瞿醯云。生穢族作惡業事。若有此相必應遠
云云或成匱法等者。如初品記之
三從若但下。明結縁不簡。文自可見
三從復次下明久遠發心中。若久遠以來者。
於生死流轉中發一念持齊之心乃至一道極
無等之心地。皆是本有曼荼羅具體法身也。
故莫非發菩提心之因縁。以此因縁故爲生
如來種姓中也云云問。此人是見未見中何
師所見耶 答見諦阿闍梨所見也
四從偈云恭下。明恭敬三寶徳中。起淳厚謙
下之心等者。淳厚三寶致𥡴首頂禮。謙下自
身作懺悔歸依也。常好親近者。初心始行人
常不遠三寶境界而應供養恭敬尊重讃嘆
也。何以故。若不爾適雖發心修行可退墮故
也。故大論第二十九云。常欲不離諸佛者。菩
薩世世所生常値諸佛。問曰。菩薩當化衆生。
何故常欲値佛。答曰。菩薩來入菩薩位。未得
不退受記別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
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
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以是故新學菩薩
不應遠離諸佛云云此中嬰兒等多譬説之。恐
繁不書耳。是故初心行者尤可親近三寶也。
供養者。同論第三十云。菩薩既不離諸佛。當
應供養。若得値佛而無供具。甚爲不悦。如須
摩提菩薩。秦言妙意。見燃燈佛無供養具。周
旋求索見賣花女。以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
蓮華以供養佛。又薩陀波崙菩薩。爲供養師
故賣身血肉。如如是等菩薩既得見佛心云云
復次向三寶善三業。名供養。故同論云。善身
口意業。是爲供養。復次有事理供養。餘處記
云云尊重者。同論第三十云。知一切衆生
中徳無過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
長君王。利益重故言重云云讃歎者。同論第三
十云。美其功徳爲讃。讃之不足又稱揚之故
言歎云云當知是人等者。若有如此相。當知是
即先世宿福甚幸也。故云當知是人等也。如
常不輕菩薩者。如法華常不輕品所説。彼品
云。是比丘凡有所見。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
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
作佛云云彼所見者。於一切衆生身中。即一體
三寶常住。所謂佛性常住故。以是義故全不
作餘行。但行禮拜。故云是名深敬一切衆生
信佛法僧寶也。又瞿醯云。但於三寶有敬信
心。應當攝受蘇悉地云。於三寶處常起敬
云云
五從深惠下。明深慧嚴身徳中。所言深慧者。
非凡夫二乘所發之智慧。知常住佛性。名爲
深慧。以此深慧莊嚴自身故。四重五逆皆悉
斷盡心器清淨也。故涅槃經云。能知如來深
密義者。所謂即是大般涅槃。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懺四重禁除謗法。盡五逆罪滅一闡提。
乃至是名甚深祕密之義。又云光明名爲智
慧。慧者即是常住云云大論云。於諸寶中。智
慧寶爲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爲最云云
諸寶中智慧第一寶也。以此第一寶莊嚴自
身。取第一慧刀以自衞護。故云慧乃至乃可
爲説也。此中等虚空無邊佛法者。虚空無垢
大菩提心是也。劣惠者。如上記之云云又瞿
醯云。具解諸論智慧具足云云
六從堪忍下。明堪忍無倦徳中。此是有所堪
能等者。以求法因縁故。堪忍種種苦事更無
懈倦也。故云此是乃至退屈之義也。然此忍
是非忍辱之忍。忍辱者。是則忍辱成就中可
釋之也云云謂求法因縁等者。或善財求於南。
常啼啼於東。或半偈投身。一偈破皮肉等皆
是以求法因縁重法怪身。於難堪忍之處能
堪忍。敢不生一念懈倦之思也。故華嚴經云。
假令有一人語此菩薩言。汝令若能入是大猛
火聚。然後當與汝諸佛所説法。聞已即歡喜
自投無有疑又同經第二十云。爲求法故爲
難得法。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仞
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此思
惟。我爲法故。尚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
量苦。況入人間微少火坑而得聞法。奇哉正
法甚爲易得。免於地獄無量楚毒。入小火坑
而聞正法。汝但説法。我入火坑云云至極大
乘之直説如此。誰致於疑。如此等難事一一
堪忍聞法不懈倦。故云求法因縁雖種種艱
苦之事皆悉能作也。假使一度不成者。設一
度聞之而雖不悟。不作退屈而復勤苦習修。
故云假使乃至發迹修之也。如誓挹大海者。
如大論精進波羅蜜中説。大施太子失如意
珠而挹大海因縁可思之。瞿醯云。能忍。勇猛
精進。心求大乘事。不懷我慢云云
七從尸羅下。明尸羅無缺徳中。尸羅者。此云
性善。即如大論第十三云。罪不罪不可得故。
應具足尸羅波羅蜜。尸羅秦言
性善
好行善道不自
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
皆名尸羅云云故知今淨無缺者。一切不放逸
而奉行諸善。名爲淨無缺也。謂於在家出家
律儀等者。在家謂優婆塞優婆夷。出家謂比
丘比丘尼是也。戒總有二種。如大論第二十
二云。戒有二種。有漏戒無漏戒。有漏戒復有
二種。一者律儀戒。二者定共戒今所言律
儀者。彼有漏戒中一分律儀戒也。於此律儀。
略有八十部。故大論第一百云。略説有八十
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偸羅國毘尼含阿波陀
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毘尼除却本生
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毘婆沙
解釋云云 問。於在家有幾律儀耶 答。在家
有二種律儀。所謂五戒八戒等也。若依大論。
於五戒有五種不同。即如彼第十三云。五戒
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
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
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婆塞。一分行
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
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
滿行者。盡持五戒斷婬者。受五戒已師前更
作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婬。是名五戒
問。在家唯局此五戒耶。將爲有自餘戒耶
答。大論云。問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餘
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齋目持功徳無量。問
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徳。答曰。是日
惡鬼逐人欲奪人命。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
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齊法不受八戒。
直以一日不食爲齋。後佛出世語之言。汝
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
徳將人至涅槃是故八齋戒亦是亘在家也
 問。出家律儀有幾種耶 答。有其四種。即
如大論十三云。出家亦有四種。一者沙彌沙
彌尼戒。二者式刄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
者比丘僧戒云云此中初二衆受十戒律儀。次
一衆受五百律儀。後一衆受二百五十律儀
也。於如此等諸戒。各守所受如悋浮嚢。故云
於在家乃至無有毀缺也。餘文可見。又瞿醯
云。具律儀戒。但四部衆具本戒。亦應攝受
云云
八從忍下。明忍辱成就中。又爲二。初擧經分
句。後正釋忍辱 初擧經分句。文自可見
二釋忍辱中。忍辱等者。於忍辱有生法二忍。
即如智度第十四云。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
菩薩行生忍無無生福徳。行法忍得無量智
慧。福徳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譬如人
有目有足隨意能到問。若然者何名法忍。
何名生忍耶 答。忍順違之人名生忍。忍順
違之法名法忍。故同論第十五云。云何名法
忍。忍諸恭敬供養衆生及諸瞋惱婬欲之人。
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婬欲之
法是名法忍云云内者六根。外者六境。於此内
外十二處。能忍不作分別著相也。故智度云。
法忍者於内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
此二不作分別。何以故。内相如外外相如内。
二相倶不可得故云云八種大風者利衰毀譽
稱憂苦樂。利譽稱樂順境也。衰毀憂苦違境
也。於如此内外違順八風。能忍不動轉。故云
於内外乃至無所傾動也。如智度等者。彼論
第十四云。復次菩薩思惟。我初發心誓爲衆
生治其心病。今此衆生爲瞋恚結使所病。我
當治之。云何而復以之自病應當忍辱。譬如
藥師療治衆病。若鬼狂病拔刀罵詈不識好
醜。醫知鬼病但爲治之而不瞋恚。菩薩若爲
衆生瞋惱罵詈。知其爲瞋恚煩惱所病狂心
所使。方便治之無所嫌責亦復如是云云又云。
復次菩薩育養一切愛之如子。若衆生瞋惱
菩薩。菩薩愍之不瞋不責。譬如慈父撫育子
孫。子孫幼稚未有所識。或時罵詈打擲不
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少愛之逾至。雖有過罪
不瞋不責。菩薩忍辱亦復如是云云論文繁多。
恐繁不抄也。餘文自可見。又蘇悉地云。常
行慈忍離諸諂誑云云瞿醯如前
九從不等下。明不可慳悋徳中。謂於所有財
法者。財謂財施。法謂法施也。夫有求財者。
乃至不慳身命。況於金銀等耶。若有求法者。
乃至往無間可與。況於來求者耶。故大論八
十八云。菩薩以二種施攝取衆生。財施法施。
何等財施。以金銀瑠璃頗梨眞珠珂具珊瑚
等諸寶物。或以飮食衣服臥具房舍燈燭花
香瓔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馬車乘。若以己
身給施衆生語衆生言。汝等若有所須各來
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難。是菩薩施己教三
歸依。教受五戒。乃至或教四念處。乃至九次
第定佛十力。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
至阿耨菩提。如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
便力教衆生。財施已後教令得無上安穩涅
槃。是名菩薩希有難及法云云又云。法施有二
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何等爲世間法施。
敷演顯示世間法。所謂不淨觀安那般那念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世間法。諸
餘共凡夫所行法。是名世間法施。何等是菩
薩出世間法。不共凡夫法。所謂四念住四正
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
脱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
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五百
陀羅尼門。是名出世間法云云又有二種布施。
所謂淨不淨是也。如大論第三十三云。布施
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不淨者直施而已。
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
或觀愛故與。或爲求勢故與。或死急故與。或
求善譽故與。或求貴勝齊名故與。或妬嫉故
與。或憍慢故與。少人愚賎尚施。我爲貴重大
人云何不與。或爲呪願福徳故與。或求吉除
凶故與。或求人伴黨故與。或不一心恭敬輕
賎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縁爲今世事故施。
與淨相違名爲不淨。淨施者。如經中説。治心
故施。莊嚴竟故施。爲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
心能分別爲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
好且香。淨心布施亦復如是云云又依時分布
施功徳増多也。如大論第三十三云。問曰。此
布施云何増長。答曰。應時施故得増長。如經
説。飢饉時施得福増多。或遠行來時若曠野
險道中施。若常能以淨心行之。如韋羅摩
菩薩。十二年布施已。嚴飾乳牛。七寶鉢及婇
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飮食之屬不可
稱敷。又如須帝隷拏菩薩。下善勝白象施與
怨家。入在深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醜婆羅
門。復以妻及眼施化婆羅門。爾時地爲大動
天爲雷震空中雨花。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
其身施婆羅門。如尸毘王。爲一鴿故自持其
身以代鴿肉。又如菩薩曾爲免身自炙其肉
施與仙人。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説云云 問。
若然者如上財施法施等深位并所行。於凡
夫云何 答。大論云。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
提故得今世果報。爲波斯尼示王后。如尸婆
供養迦旃延故得今世報。爲旃陀波周陀王
云云又云。佛弟子未得聖道者坐禪誦經。不
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云云
問。若爾者財施法施何勝耶 答。如大論第
十一云。問曰。財施法施何等爲勝。答曰。如佛
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爲勝。所以者何。財施果
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復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
盡。故云謂於所有財法乃至廣説。餘文可見
云云又云。蘇悉地云。復離慳悋云云
妙印抄卷第二十七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十一月十七日加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十從勇健下。明勇健菩提心徳中。又爲二。初
明擧經分句。二正明釋勇健句初 文。自可

二正明釋勇健句中。勇健等者。如先阿闍梨
衆徳中第十三云云故云即是阿闍梨等也。種
性於行道時等者。五教章引瑜伽論云。種性
略有二種。一本性住。二習所成。本性住者。
謂諸菩薩六處私云
六根
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
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習所成者。謂先串習善
根所得。此中本性即内六處中意處爲殊勝。
即攝頼耶識中本覺解性爲種性。故梁攝論
云。聞薫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
人以此爲因。然瑜伽既云具種性者方能發
心。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云云既引二論
以性習和合爲一種性。故知今種性者。本覺
性與修生善習和合名爲種性也。以本覺内
薫力與修生解薫力故住勇健菩提心也。雖
遇種種可畏等者。於彼人行道之時。以魔障
放雖示現可畏鬼神惡形羅刹毒龍猛獸等形
色音聲。心更不傾動敢不作怯弱退心。猶如
師子王。故云種性於行道時乃至心不怯弱
也。如此等難忍事非一。故云乃至出生。出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