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最勝王經羽足 (No. 2198_ 平備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198 [cf. No. 665]
最勝王經羽足

 沙門平備撰 
一。説時。眞諦三藏云。深蜜同時説。則成道
第三十八年説寶師
亦同
意顯從法花前説。由法花
四十餘年説故。故第十卷云。迦葉白佛言。佛
於聲聞乘。説我妙智慧。我今隨自力護持如
是經。若從法花後説者。云何可云説我尠智
慧耶。由既法花時決定迴心得法空中道種
智故。般若時迦葉等聲聞未迴心故。唯得法
空智未得法空中道種智故。云説我尠智慧
也。正義云。般若時以人空智兼用。而但信
解法空理耳。由未得法空智故非證法空理。
法花時決定迴心方便。得法空中道種智。證
法空理也。問。三十八年以前未説入涅槃。由
何妙幢起疑耶。答。寶師云。大集經是成道十
六年説。其經云。捨第三分壽而施衆生入涅
槃。以一百二十年爲三分故。捨後四十入涅
槃。故明知。妙幢疑大集經云捨第三分壽入
涅槃文起也。又云。妙幢位初地或第八地故。
則有三世智。是以能知未來後説起疑也以上
備師

有人云。從法花後説。則七十九年十一月
十五日之間説。由第八十年二月十五日入
涅槃故。謂魔王請入涅槃時。佛答云。却後三
月當入涅槃。故明知。妙幢疑聞此而起也。明
知。從法花後説。故此經第七云。佛讃舍利弗
言。方便也。問。何知法花顯以智爲一乘最勝
隱以智爲一乘耶。答。法花會云。十方佛土
中。唯有一乘法。而則引不定令領解及佛述
成及授&T047368;。故明知。顯以智爲一乘。最勝雖
會四諦教。云爲度衆生故分別説有三。然不
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及不令領解及佛
述成授&T047368;。明知。隱以智爲一乘。法花既顯以
智爲一乘。引不定人令領解佛述成授&T047368;。故
明知。以理爲一乘是隱也。最勝既以智雖爲
一乘。然不引不定及令領解及佛述成授&T047368;
故明智以理爲一乘是顯也。問。理一乘是眞
實而智一乘是方便者。法花既明理一乘。何
故云法花一乘是方便耶。答。是據智一乘名
爲方便。不據理一乘也。問。上二句明理一乘
者。與勝鬘一乘云何別耶。答。勝鬘理一乘是
出生攝入並明也。此經理一乘唯明攝大也。
亦勝鬘唯明理一乘不説智一乘故。此經並
明理智二乘故二經別也。勝鬘經云。摩訶衍
者出生一切聲聞縁覺世出世間善法。以上
出生義。乃至又云。聲聞縁覺乘皆入大乘。大
乘者則是佛乘。是故三乘則是一乘以上攝
入義
經云。是故無異乘者。是理一故云無異乘。然
非謂五種性差別無也
三。法花經與此經壽量差別。此經正顯理法
身壽汝大乘已能發趣。信解大乘。尊重大乘。
照師疏云。汝於大乘已能發趣。信解大乘少
心也。信解大乘者悟大乘也。尊重大乘者於
大乘有堅固意。云已能發趣者指法花時也。
興法師破照法師云。至法花時方發心。故明
知。已能發趣者善法欲位信解發心也。依興
法師義者以備法師義爲正也。明知。從法花
前説也
二。法花經。此經一乘差別。經云。法界無分
別。是故無異乘。爲度衆生故分別説有三。照
師疏云。雖初差別終至三乘。於眞法界亦無
三乘差別之相。備師釋云。初四諦教爲度衆
生於智一乘分別説三。然終至眞法界無三
乘差別相。上二句者明理一乘。下二句者明
智一乘。釋云。眞如法界無所可分別。故云
法界無分別。雖三乘別然理一故名一乘。故
云是故無異乘。則十義中三法等故。問。此經
並明理智乘者與法花云何別耶。答。法花方
便故顯以智爲一乘眞實故隱以理爲一乘。
最勝眞實故顯以理爲一乘方便故隱以智爲
一乘。問。何故以理爲一乘是眞實。而以智爲
一乘是方便耶。答。就理爲一乘。不失三乘五
姓差別。而唯所依理一故名爲一乘。故眞實
也。以智爲一乘。失三乘五姓差別。而唯爲
引不定故強名爲一乘。故量兼顯智法身等
壽量。法花經正顯智法身壽量兼理法身等
壽量。何以知者。此經釋迦自云我常在鷲山
宣説此經寶等故。明知正顯理法身壽量也。
照師疏云。我常在鷲山者。擧報顯法也。意云
擧他受用土而顯理法身土也。故知。正顯理
法身壽量也。法花經釋迦自云。一切世間天
人阿脩羅衆。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
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菩提。然
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數劫等。旣云成佛已
來。故明知。正顯智法身壽量也
四。妙幢夢。問。依照法師者。妙幢位八地以
上。無漏相續無眠睡。何見夢耶。亦准菩薩求
夢經。八地以上菩薩無睡眠。何見夢耶。答。照
師云。夢是喩也。非是實夢也。謂妙幢昔在
生死中。聞説壽量因已。以此爲因後。入初地
乃至至第八地。得無漏後得智相續。以此智
今聞王舍城中妙幢室内四佛所説釋迦壽量
果已。未聞其因。經云。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
前聞妙法已。往詣鷲山而具陳説。歡喜踊躍。
一心思惟。還至本室。無漏後得定心中。憶持
得昔在生地中聞壽量因已。云如夢見。次經
云。歡喜踊躍。一心思惟。還至本處。於夜夢
中見大金鼓光明晃耀。於此光中得見十方
無量諸佛大衆圍繞而爲説法。見一婆羅門
捊撃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説微妙伽他明懺
悔法。妙幢聞已。皆悉憶持。既憶持已。後念
無漏定心中。旦往鷲山具陳説。云如從
夢覺也。次經云。至天曉已。往詣鷲山釋迦之
所。而具陳説。興師云。有人云夢是喩。有人
云夢是實夢非喩。今云亦夢亦喩以上興法
師文意云。妙幢位初地故。七地以前有漏無
漏間雜故。有漏心時是實夢。無漏心無睡眠
故夢是喩非實。故夢云亦夢亦喩。言夢是喩
者。意云。妙幢前居十迴向位聞壽量因果説
已。以此爲因後入初地得眞實無漏智。以其
後得智聞王舍城中妙幢室内四佛所説釋迦
壽量果已。經云。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聞
妙法已。往詣鷲山而具陳説。歡喜踊躍。一
心思惟。還至本室。無漏後得定心中。憶持前
十迴向位所聞壽量因及釋迦當所説懺悔行
已。云如夢見也。次經云。歡喜踊躍。一心思
惟。至妙幢聞已皆悉憶持。既憶得已出定。有
漏心中往詣鷲山而具陳説。云如從夢
悟。次經云。至天曉已。往詣鷲山釋迦之所。而
具陳説。言夢是實者。是有漏心位故。有睡眠
故。實見夢也。易可知也
五。無舍利所以。理法身離生滅故無舍利。智
法身雖念念生滅然無一期滅故。亦定八地
以上受變易故。無舍利。他受變化二身非實
身故無血肉。故無舍利。則顯由三義無舍利。
一理智法身堅固&MT10769;壞故。二三身並非血肉
身故。三他受變化二身是權現身不實故。無
骸骨舍利也。然餘經中説入涅槃及留舍利
及佛身出血者。是密意説及權方便意也。言
密意者。意云。眞實涅槃者盡二障惑故。名爲
涅槃。不滅亡名爲涅槃。雖言顯滅亡名爲涅
槃。然密意以三復次十義顯眞實涅槃故。云
密意。説言及權方便者。有二所由。一者爲
懈怠衆生令生&MT10769;遭想及渇仰心故示現入涅
槃故。云權方便。二者由定通自在力變作灰
土等爲骸骨舍利而人天供養得福無盡故。
云權方便。則顯過去諸佛現有身骨流布於世
者。是定果舍利也。即釋迦化身亦定果身也。
言調達出佛身血者。亦是權方便言也。由是
定果血肉故。如大雲經云。如來身無血肉。調
達亦無出血。然言出佛身血者。是權方便言
也。由定通力似分段同類血肉身而示現以
化衆生故。云權方便也。由是定果血肉故」
六。妙幢於何身起壽量疑。及於何身求舍利。
釋云。依照法師者。壽量疑起於化身故。四佛
答云釋迦壽量無限。權法身也。求舍利者。於
他受・變化二身求也。備師云。壽量疑及求舍
利。竝唯於變化身也。問。應化二身是行法
故。及由二因所感故。見生疑及求舍利。然理
法身非生法。及智法身非餘人所見。是故不
生疑。及不求舍利。何故佛答三身壽量竝無
限及三身舍利竝不可得耶。答。照師云。妙幢
爲仰求三身果故。佛具答三身壽量無限。及
具答三身舍利不可得。問。釋迦壽量有限。何
故四佛答釋迦壽量無限耶。答。推理智法身
也。又云。據三種常中之不斷常也。問。何知
佛具答三身舍利不可得耶。答。經云。恒河駃
流水可生白蓮花。世尊之舍利畢竟不可得。
疏云。上二句明理法身無生故無舍利。故知。
答三身舍利竝不可得也
七。妙幢不聞三身品。壽量品末云。爾時四佛
忽然不現。妙幢還至本處。准此文者。妙幢不
聞三身品。然依照法師義及興法師一義者。
無漏心無睡眠故。可得聞三身品。何故云不
聞三身品耶。答。隨時衆機宜及本願而示睡
眠夢見相。既示夢見相故。亦不聞三身品。相
據實者。無漏心無睡眠故。實聞三身品。言由
本願者。妙幢者爲金龍主王時。常以蓮花喩
而讃歎如來。然發願言。以我當於未來世。生
在無量無數劫。夢中常見大金鼓。得聞顯説
懺悔音
八。變化身及他受用身似有骸骨而示現也。
意云。他受用身亦示現八相成道相故。如無
量壽論云。女人・缺根・二乘種不生。既是報
土故無實女人。然佛菩薩化爲母等。化分段
身故現此相以上
論文
化變易身未見誠文以上基
師引文
此明知。他受用身似有骸骨舍利示現及八
相成道。而示現入涅槃也。變化身似有骸骨
示現者易可知也
九。舍利有三類。舍利此方云身。身有三類。一
全身。慈氏滅後形同在世更無別相。二分身。
即慶喜亡後折身四分。三碎身。即釋迦滅後
碎身八斛。陳如願碎身芬子許也。梵云舍利。
此云身也
十。梨車毘童子位及憍陳如婆羅門位。疏云。
童子位初地也。婆羅門位第十迴向位。又入
十地位。是故眞諦本云。佛子名曰法師授&T047368;
者。佛與授&T047368;故。云法師授&T047368;也。經云。爾時
大會中。有婆羅門。姓憍陳如。名曰法師授
&T047368;
十一。捨身行。照法師疏云。由初僧祇位行劣
故。第三僧祇位方起捨身行。問。准伽論等。第
三僧祇位定受變易。云何捨身時有骸骨耶。
答。非是實。是化身攝以上
疏文
答。意云。薩埵身是
定果身故有定果骸骨也。即顯八地以上菩
薩變易定果身爲實身也。七地以前捨身時
有分段實骸骨。以分段身爲實耳。七地以前
若受變易菩薩者。是定果身故。有定果骸骨。
即同八地以上菩薩也。興法師云。十住斷結
經云。釋迦十住第五住捨身。此經云。薩埵捨
身若同耶若異耶。答。一云異。彼經云。太子是
慈氏次子。是柔順。此經云。大子是慈氏次
子。是文殊。故一云同。由柔順是文殊故。明知
初僧祇位亦捨身。故眞諦云。一僧祇劫捨身
以上興
師文
即顯興師通三僧祇位捨身。照師云。初
僧祇位劣故不捨身。第三僧祇位方起捨身
行也。准知後二僧祇位捨身也。問。釋迦捨身
幾遍耶。答。或經云。九百九十九遍。最後薩埵
王子而捨身。合一千遍。正義云。此經云。我
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常捨所愛身等。准知。
非唯一千遍也。照師疏云。薩埵捨身是定果
身者。何不化作餘肉救彼傍生耶。答。化作自
身而施。是益物多故以上照
師文
十二。八地以上不超劫所由。照師疏云。古經
云。捨身故超十一劫。是第三僧祇位者。若爾
者八地以上無漏相續。刹那刹那轉増進。云
何有超劫事耶。答。有二義。一云。若自利門。
二菩薩齊等故。二菩薩竝無超劫事。若利他
門。超劫先成佛也以上
疏文
意云。非増上智増上
二菩薩。竝八地以上自利智門齊等。二菩薩
竝無超劫事。利他悲門二菩薩勝劣別。悲増
上悲勝故超劫。智増上非劣故無超劫。由増
進無故。即顯唯悲増上菩薩十地位有超劫
事。知増上菩薩十地位無超劫事以上
私文
問。大
悲利他門者。二菩薩勝劣別者。若爾者大智
自利門者。二菩薩勝劣可別。答。大智自利門
者。内用故任運起。故無勝劣。大悲利他門
者。外用故加行起。故有勝劣。照師疏云。問。
超劫行是實行耶。權行耶。答。實行也。若爾
者。八地以上其行齊等。何有超劫事耶。答。大
智自利實行齊等故。無進不進二人別。是以
二菩薩竝無超也。大悲利他實行不齊等故。
有勝劣別。故悲増上菩薩超也。智増上菩薩
不超也。意同上文也。問。大悲利他實行二菩
薩故別悲増上菩薩超者。此悲増上菩薩大
智自利實行可無用。答。菩薩以利他爲自利
故猶有用也以上照
師文
備師云。彼以大悲利他實
行爲自利耳。不預大智自利實行。是以今云。
悲増上菩薩。大智自利門雖劣。然少分諸法
遍知。是故不無用也。正義云。悲増上菩薩
者。七地以前悲勝智劣。八地以上悲智竝勝。
智増上菩薩者。十地中智勝悲劣。悲増上菩
薩八地以上悲智竝勝。故悲増上菩薩大智
自利實行不無用。由八地以上無漏相續刹
那刹那轉増進故。雖悲智竝勝。然得非増上
名者。望智増上菩薩之悲劣而得名也。亦七
地以前悲勝智劣故得名也。智増上名者。望
悲劣而得名耳。照法師第二義云。八地以上
刹那刹那轉増進而無進不進別者。據入位
也。若從住。出位以後長時有進不進別故。超
劫也以上照
師文
意悲増上菩薩自利智門亦有超
劫也。智増上菩薩二門竝無超也
十三。超劫義。或處云。超九劫見底沙佛。翅
一足故未知其
處文
倶舍論云。超九劫見底沙佛。故
觀音三昧經云。超九劫。然無底沙佛縁起
處文同見底沙佛超九劫。謂見
佛翅一足讃云天地此界多聞室等
故舊金光明經云。
超十一劫。由捨身施虎故。然八卷經無此文。
四卷五卷六卷經等未來。故彼等經中疑此
文將有。涅槃經云。超十二劫。由聞雪山偈
故。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半偈也。婆沙云。超
十九劫超所由未知。又
云。見底沙佛
賢劫經云。由釋迦精進
超四十劫。在彌勒前成佛以上經論
文不同
解云。合
超九十一劫。初三處文者義同故合爲九劫
故。唯超九十一劫也。解云。初三處文超九劫
者。第三僧祇畢時。百劫修相好業時。取後九
劫。三世佛同百劫修相好業。唯釋迦修九十
一劫。由最後九劫超故不修也。由見底沙佛
七日翅足讃歎故。超九劫。從彌勒前成佛。或
處云。見勝觀佛而讃歎。或處云。見弗沙佛
而讃歎見機不同。見聞
不同。不可和會
婆沙云超十九劫者。亦
修相好業時所超劫。即同倶舍宗。然倶舍據
一機所聞。婆沙據一機所聞。根機見聞不同。
不可和會。舊金光明經云超十一劫者。第三
無數劫中之少劫。由是捨身故。故照師疏云。
第三無數劫竟時捨身超劫。問。第三僧祇竟
時者。何故云妙幢位第八地耶。答。照師意
云第八地以上故不相違。若依興法師者。通
三僧祇位捨身超劫。涅槃經云超十二劫者。
第一僧祇竟時之少劫。由是三慧位故。由聽
聞位故。即依半偈投身。賢劫經云釋迦精進
故超四十劫者。第三僧祇竟修相好業時所
超劫。依賢劫經者。釋迦唯六十劫修相好業。
由後四十劫超故。問。或處文云超九劫。及倶
舍論及觀音三昧經超九劫。婆沙云超十九
劫。賢劫經云四十劫者。同據修相好業時所
超劫。何故所超劫數相違耶。答。根機見聞不
同故。不可和會。照師疏云。釋迦佛第三僧
祇遇燃燈佛布髮掩埿而超八劫。又云。第三
僧祇滿時修相好業。爾時初遇勝觀佛。亦名
弗沙佛。翅足讃歎超九劫以上照
師文
如是違文。根
機見聞不同。不可和會。有人云。賢劫經云超
四十劫者。是底沙佛時九劫。涅槃經云十二
劫。婆沙云十九劫。此三處文合云四十劫也
釋迦唯超四十劫。備法師&MT10769;云。若爾者。金
光明經云超十一劫。何故取不爲數耶。明知。
釋迦超九十一劫。問。佛藏經云。彌勒從釋迦
前四十劫發心。賢劫經云。釋迦從彌勒前超
四十劫成佛。何故前發心者後成後發心者
前成耶。答。所化機別故。釋迦所化機先就故。
雖後發心然先成佛也
十四。釋迦所超劫是何劫耶。答。照法師云。有
二説。一云。六十中劫爲一劫。數而至一百
劫。一云。八十中劫爲一劫。數而至一百劫。故
云百劫修相好業。言中劫者。一増一減云一
中劫。言一増一減者。從無量歳至十歳從十
歳至無量歳。即八十増八十減云八十中劫。
六十中劫亦同也。即成住壞空此四劫中。各
有二十中劫。即八十中劫云一大劫非謂三
大劫也
諸經論云。後人壽八萬歳減至十歳從十歳
増至八萬歳云一増一減者。小乘義也。新羅
&T047368;爾云。故從無量歳減至十歳等者。大乘義

十五。不得超三無數大劫。唯得超一一無數
大劫中之衆多中劫或衆多大劫即八十中劫云
衆多大劫也
故伽論四十八云。若精進者能轉衆多中劫
或轉衆多大劫。然不得轉無數大劫。何以得
知三無數大劫中亦有衆多中劫及衆多大劫
耶。答。衆多中劫者。十中劫及二十中劫乃至
七十中劫等。衆多大劫者。八十中劫也以上
論文
四十八亦云。十三住中一一住中有多倶胝
百千大劫故。十三住者。一種性住。二三賢住。
十地爲十。佛地爲一。故云十三住以上
論文
明知。
三無數大劫中有衆多中劫衆多大劫也。授
&T047368;品云。授十千天子&T047368;云。汝天等當來世過
無量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成佛。名號同
一云面目清淨等。問。此何劫耶。答。照師云。
劫有多種。如法花論云。劫有五種。謂晝夜月
時年合云五種也。或處云。飢饉疫病刀兵以
此三種爲三劫。或處云。一増一減爲一劫。如
二十住劫等。或處云。八十増減爲一劫。即
火災劫。或處七火爲一劫。即水災劫。或處
云。八七火及一七水爲一劫。即風災劫。或處
云。無量風災爲一劫。即三大増祇劫異由
太思
或處
云。二八十劫爲一劫。如賢劫。或處云。多八十
劫爲一劫。即星宿劫。千佛出世時量總云一
星宿劫。法花經多據晝夜月時年等。或處云
十住等位各經爾所劫者。即風災等劫。今此
經云十千天子當來世過無量無數百千萬億
那由他劫者。據増減劫。不據三大増祇劫。不
超大劫故
十六。根性有利鈍差別。云何定云經三大劫
耶。答。取作意時量而云經三大劫。若取不作
意時量者。經無量劫耳。非謂唯經三大劫也
意云鈍根者
經無量劫也
十七。三身命根差別。照師疏云。理法身命根
有二説。一云即依法性持功徳相決定凝湛。
是法身命根。如佛及土相性有異。此亦應爾
以上
疏文
釋云。法性者。是能持命根。即眞如體。
功徳相者。是所持擇滅等功徳義相。即是身
也。能持眞如體性。命根云性。所持擇滅等功
徳義相。身云相。理法身之命根是眞如無爲
也。身是前五種無爲也。問。何故眞如名命根
耶。答。若無眞如者。諸法不可有故。如有爲法
中依命根而持有爲五蘊身也。照法師問。何
知身是義相是假也命根是性是實耶。答。在
纒位不名法身。出纒位方名法身。且初地位
名一分法身故。既斷惑時所顯擇滅義相名
法身。故知。身是假。由擇滅是假故即顯。有人
云。以擇滅爲法身命根者。是不正義。若以擇
滅爲法身命根者。未得擇滅時。此理法身豈
無命根耶。謂此如來藏身豈無命根耶。大師
云。能持命根是實由眞如體性故。即同照法
師也。然所持功徳中。若擇滅功徳是假。若身
功徳是實。問。若爾者。理法身名若道起後方
得耶。若未道起前得耶。答。道起後方得。未道
起前名如來藏故。&MT10769;云若爾者。擇滅亦道起
後得故可如法身是實。答。雖同道起後顯。然
今所顯義名擇滅故假。此所顯理本有義名
身故實。然今以照師義爲正。由擇滅即身故。
身是假也。二照法師云。或即功徳相自從。然
能持自體名爲壽量以上
疏文
意云。即此擇滅功
徳義相身即持自體不失。名理法身之命根。
依此説者。命根是假也。即百法中是擇滅攝
也。問。體法身點。是眞如理上之無爲。功徳
義相云體法身點。義法身點。是眞如理體之
無爲功徳義相之本體義邊云義法身點。此
二種其義差別可知。但義法身點法性土
涅槃命根此四種同據眞如理體。云何差
別耶。答。直如理上無爲功徳義相。云體法身
點。眞如理體之無爲功徳義相之本性義邊。
云義法身點。故樞要上卷云。體三點者。能觀
智慧所觀法身離諸繋縛。假擇滅等名爲解
脱義。三點者。一眞如上慧本性故名摩訶般
若。出纒之位功徳法本名曰法身。性離生死
縛名曰解脱。下卷云。義三點者。即於眞如有
摩訶般若。解脱・法身三義故。體三點者。三體
各別故。合大涅槃也。釋云。體三點者。眞如理
上之無爲功徳義相云體法身點。此云所觀
法身也。能證有爲正體智云體般若點。此云
能觀智慧也。此智絶惑而所顯得眞如理之一
分云體解脱點。此云離諸繋縛假擇滅等名
爲解脱也。義三點者。眞如理體之無爲功徳
義相之本體義邊云義法身點。此云出纒之
位功徳法本名曰法身也。眞如理體之本來
明淨義邊云義般若點。此云一眞如上慧本
性故名摩訶般若也。眞如理體之雖惑所覆
然本來不染義邊。云義解脱點。此云性離生
死縛名目解脱也。眞如理體之是所依義邊。
云法性土。眞理體之是息苦等義邊。云涅槃。
眞如理體之是依持義邊。云命根。於中眞如
理體持無爲功徳義相。云體法身點命根。眞
如理體是無爲功徳義相之本體止之
持自性
不失。云義法身點命根。照法師云。依法性
持功徳相云命根也。明知。理體是命根也。無
爲功徳義相是法身。即體法身也。基師樞要
意亦同也。問。無爲功徳義相即是體法身點
者。百法中何攝耶。答。能持命根是第六眞如
無爲也。所持法身是前擇滅等五種無爲也。
此五種無爲是第六眞如無爲之上假立故云
功徳相。是無爲功徳義相故。故唯識論云。
離諸障礙故名虚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
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闕
縁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業受滅故名不動。想
受不行名想受滅。此五皆依眞如假立。眞如
亦是假施設名以上
論文
疏云。何依法性眞如假説
空等無爲耶。答。即此眞如離諸障礙故名虚
空。由無漏慧簡擇力故滅諸雜染究竟證會
故名擇滅。雜染之言通有漏法。可此本性。不
由慧能而性清淨名非擇滅。或有漏法闕縁
不生。不生之滅顯眞理故名非擇滅。此顯無
漏慧而自滅故。離第三定欲時。得於一切苦
業受滅。即此眞如名爲不動。乃至若離無所
有處欲時。想受不行。即此眞如名想受滅。
是以明知。擇滅等五種無爲是無爲功徳義
相。此功徳相名體法身點。問。若爾者。如何通
樞要文耶。如上卷云。體三點者。能觀智慧・
所觀法身・離諸繋縛假擇滅等名爲解脱等。
既云離諸繋縛假擇滅等名爲解脱。由此文
知。擇滅是解脱點不法身點。云何今言功徳
相是擇滅名爲體法身耶。答。樞要文意者。且
釋解脱點故爾言耳。由使唯絶煩惱障所顯
理名爲解脱點。故擇滅寛。亦兼絶所知障所
顯理亦名爲擇滅故。即絶所知障所顯擇滅
無爲云功徳相。即此功徳相云體法身點。問。
何知斷所知障亦得擇滅耶。答。唯識第十二
説。初説云。絶所知障不得擇滅。如論云。若所
知障亦障涅槃。如何絶彼不得擇滅。答。絶煩
惱障縛得擇滅也。所知障不縛故。絶彼不得
擇滅。若爾如何絶所知障得涅槃耶。答。不諸
涅槃皆以擇滅爲體。即顯四涅槃中本來・無
住以眞如爲體。絶所知障得故。有餘・無餘二
涅槃以擇滅爲體。絶煩惱障得故。問。若唯
絶煩惱障得擇滅者。不動・想受二種無爲絶
所知障類而得。若四中何攝耶。五蘊論所説
四種無爲。謂虚空・擇滅・非擇滅・眞如。此四
中何攝耶。答。非擇滅攝。説暫離故。第二説
云。絶所知障亦得擇滅。即顯擇滅有二。一絶
縛得。二絶障得。故四涅槃中初一以眞如爲
體。後三皆以擇滅爲體若依此説者。不動・想
受二無爲亦有二種。若暫伏滅者非擇滅攝。
若究竟滅者擇滅攝。此二説中何説爲正義
耶。答。第二説爲正義。所以者何。初説疏意
云。此義應思。明知。初義是不正也。傍説義
云。直如理體所持義邊。名爲義法身點。眞如
理體能持義邊。名爲義法身點命根。眞如理
體能居義邊。名爲義法身點。眞如理體所居
義邊。名爲法性土。眞如理體能得義邊。名
爲義法身點。眞如理體所得義邊。名爲涅
槃也。問。體法身點義法身點其差別云何耶。
答。體法身點者前五種無爲也。義法身點者
第六眞如無爲也。以此義爲正説也。智法身
命根。照師疏云。依鏡智種。由大願種力。令四
智品決定相續。盡衆生界。是報身命以上
疏文
云。智法身命是依無垢識名言種子之無限
上假立。即無垢識名言種子假名命根。即
是百法中之命根。是不相應故。言鏡智種子
者。鏡智相應無垢識之名言種子。即生佛果
位無垢識之本有無漏親因縁種。名爲名言
種也。三性法之各各親因縁種名爲名言種
也。言大願種者。六識所修善業力故所熏成
無邊善業種子。意云。由六識善業力故所薫
成増上縁業種子力故。助無垢識親因縁名
言種。而以此種子生四智果。盡未來際令決
定相續不失。即無垢識名言種子乃命根。以
持四智品功徳令不失。是故無垢識名言種
子假名命根。名言種子上假立命根故。他
受用變化身命根。照師疏云。由大悲種力隨
生感縁現色。色蘊身決定分限。是他受變化
二身命根。許假立故。思亦願攝。不違唯識由
業所引以上
疏文
意云。依自受用佛四智大悲相
分種子力而所現身之長短分限上立二身命
根也。問。此經合理智名法身故。有二種身。由
既有二種身故。命根亦有二耶。答。命根亦
有二種。如上廣説。問。既身有二命。有二故衆
同分亦有二耶。答。衆同分唯有有爲身無爲
理法身。是非種類故
十八。此經正釋三身兼説一乘。法花經正説
一乘兼説三身。經云。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
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
不遠。座於道場得阿耨菩提者。疏云。應化身
也。次經云。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數劫等
者。疏云。報佛。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故。次下
文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無有生死等者。
疏云。法佛。謂如來藏性淨涅槃。次下文云。衆
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
滿者。疏云。上二句明化土。下二句明淨土。論
云。我淨土不壞而衆生見燒盡者。疏云。報佛。
如來眞實淨土第一義諦攝故。非如化土世
諦攝故
十九。此經釋迦自答壽量長遠。云我常在鷲
山等故。可無限也。法花經云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數劫等故。可有限也。何故二經壽量
長短差別耶。答。此經理智二法身合擧故。云
我常在鷲山。法花唯據智法身故。云我實成
佛已來也。此經正明無限壽量兼明有限壽
量。法花正明有限壽量兼明無限壽量。是故
二經不相違
第二十。如意寶光耀天女者。疏云。第六地人
也。問。何以知者。第四卷云。第六地菩薩是相
先現。謂七寶蓮花池先現等。疏云。第六地菩
薩先蓮花池現。是故光耀天女亦爾也。第五
卷依空滿願品云。如意寶光耀天女於大衆
中聞説深法。歡喜白佛言。世尊。爲説於甚深
理修行方法。云何諸菩薩修菩提正行等。佛
答云。依法界修菩提行。云何依法界行菩提
行。謂於五蘊能現法界。法界即是五蘊。五蘊
不可説。非五蘊亦不可説。何説何以故。若法
界是五蘊。即是絶見。若離五蘊。即是常見等。
云云佛作是語已。善女天歡喜云。如上所説菩
提正行。今我當學。爾時梵王問天女云。此菩
提行&MT10769;可修行。汝今云何於菩提行而得自
在。爾時天女云。願令一切五濁惡世衆生於
菩提行如實得悟。上云。是實語者願令皆
悉令得金色三十二相。作此願已。一切五濁
惡世衆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等云云大師云。
以天女神通自在力而亦當來可成果也。意
云。是示現非實。若實者有業果變失故。如經
云。延短七日疏師云。此轉心不轉境。意云。
唯衆生心延短令念耳。非實延短。若實延
短者。有業果變失故。如是此亦爾也以上依
他門
又云。眞如理一故。從本以來六道凡夫是佛
道理天女神通力以令見也。以上眞
如門
問。何神
所變有示現變耶。答。問疾品云。須菩提云。我
問疾不堪任。所以者何。我昔入無垢稱家乞
食時。無垢稱取我缽盛滿飯。語我言。唯須菩
提。若於食平等。於諸法亦平等。若於諸法平
等者。於食亦平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等云云
時我不知何以答。便捨鉢欲出其家。無垢稱
云。唯須菩提取鉢莫恐。於汝意云何。如來所
作化人若以此事詰。汝寧有恐不耶。我言不
也。無垢稱云。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不可恐
以上
經文
既云如來所作化人無實。明知。神力所
變亦無實也
二十一。照疏云。四天王觀察人天品以下二
十一品爲流通分。何故授&T047368;品妙幢等授菩
&T047368;耶。答。勸發時衆令修覺故授&T047368;耳。非謂
經正宗故授&T047368;
二十二。照疏第一云。若以二十八品爲經正
宗者。依古翻且爾耳。八卷經者闕大辯才天
女品文。故餘品文雖不標品名。然文有故。若
依十卷經。可云二十九品耳
二十三。照疏云。問。般若亦涅槃者。何故涅槃
經云涅槃是了因所得非生因所得耶。答。得
涅槃體。其有通門。一者性相別論體。二者性
相合論體。三者攝假從實體。四者假實合論
體。即顯涅槃是了因所得者。據性相別論門。
若據性相合論門者。三點竝涅槃。故云般若
亦是涅槃耳。芳野云。三點具時之理法身點
名爲涅槃。即顯涅槃經云非三各異。亦涅槃
唯三點圓成方名爲大般涅槃者。意存於此。
照師其義
未明也
二十四。照疏云。問。堅牢地神與菩提樹神善
女天若同人耶。若異人耶。答。有二説。一云同
人。一云異人。疏云。大地菩薩爲女人而作此
樹神
二十五。問答門。問。何故釋迦自非説壽量。
令説四佛耶。答。有四故。一生宜聞故。二顯四
徳故。三除疑勝故。四若唯自説他非決故。問。
四佛説壽量時妙幢生領解。何故釋迦重亦
陳説耶。答。菩薩涅槃勝果。若非三説餘不能
解故。四佛初説釋迦陳説。陳如覆問。喜見更
顯。四佛説者。顯四徳故。三説者。即爲顯三身
故。問。四佛在妙幢室説壽量時。阿&MT10769;居鷲山。
何故結集人云我聞耶。答。妙幢至鷲山。更以
上事具白佛。故得云我聞。問。何故名妙幢耶。
答。勝智逈秀獨超群表。故假喩云妙幢。問。佛
威力故其室忽然廣博嚴淨者。何佛變耶。答。
二説。一云釋迦變。一云四佛變。後説爲正。
問。四方何故各現一佛者。喩生等四相。表四
徳者。翻彼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故。問。四威儀
中皆得説法。何故要跏趺座耶。答。隨機宜耳。
問。光照此界時。此界見光得益。何故此光亦
照十方然十方界不云得益耶。答。十方亦得
益。然經文略不云耳。問。四佛將至妙幢室忽
然變座。何故至山時不云座變答。此經文中
應云釋迦變座。然經文略不云耳。問。何故
四佛至妙幢室時四佛自變座至山時釋迦變
坐耶。答。下人妙幢不側上人來故。四佛自變
座。妙幢不變座。釋迦自知上人所可來故變
座令坐。問。説教主所居處。何故擧穢處耶。
答。欲令三乘同欣樂故。擧穢處。雖佛身土倶
妙。然爲顯佛悲深故居穢處作佛事。不爾者
違下文我常在鷲山宣説此經寶頌文故。問。
此教主三身中何身耶。答。即不定。若隨文判
主是應身佛。不別淨穢皆云應佛故。若隨五
趣身是化身佛。據理義亦不定。准處准機是
報佛。亦通報化二身。劬師羅長者見三尺身
發心故。五百淨行見灰身發心故。餘少聖見
丈六身發心故。問准下文者。説佛壽量在妙
幢室。何故通序文但擧鷲山耶。答。妙幢聞已。
更至鷲山重説。如來印可阿&MT10769;得聞。亦名佛
説。故結集人唯云住王舍城等。又云。彼室是
淨土故三乘不見。故今據共見處唯云王城。
問。三身竝本有耶。竝始有耶。答。據因竝本
有。據果竝始有。謂理法身在纒位唯名如來
藏。未名法身。由恒沙徳未顯現故。出纒位方
名法身。由恒沙徳顯現故。云據果竝始有。據
在纒位眞如體本有故。云據因竝本有。智法
身者所依理及本有種子故。云因本有。由金
剛道後方始成果故。云果始有。他受用及變
化身者。所依理及本有種子故。云因本有。由
隨機方應化故。云果始有。問。眞諦三藏云。三
身本有。四徳無生。備法師破云。三身本有者。
據因者三身竝可爾。若據果者不爾。且據理
法身者。在纒位未名法身故。出纒位方名法
身故。明知。果始有餘三身竝果始有。言四徳
無生者。備師破云。若據理法身者可爾。若餘
三身竝不無生故。問。有人云。此經究暢本始
二果。備顯縁正兩因。備師破云。不可云三身
竝有本始二果。且理法身者。可有始果。由出
纒位方名法身故。不可云本果。由在纒位眞
如唯名如來藏。未名法身。故餘三身唯可有
始果。不可云本果。由並修方成果故。言縁正
兩因者。備師破云。雖立縁正二因。然汝古
師多以眞如爲三身正因故有失。由不立本
有種子正故
二十六。壽量品説訖。四佛及妙幢還。然餘衆
猶在。由未説訖故。下説三身品時更不集衆
故。問。何故妙幢還耶。説未訖故。答。欲起懺
悔行故。若不還室何夢見耶。問。何故宜不請
要特夢見耶。答。行&MT10769;故。夢爲先兆故。又機爾

二十七衆權實門。佛地經論云。釋迦説此經
時。地前大衆見變化身居穢土爲説法也。地
上大衆見他受用佛居淨土爲説法也。雖所
聞同。然所見各別。准彼經文者。今此經説佛
既居穢土。即爲地前衆故。即顯聲聞是實衆
也。然諸大菩薩居淨土。今爾居穢土故。是變
化菩薩。即顯菩薩是權衆也。若不爾者。八地
以上大菩薩既受變易。如何此穢土衆生得
見耶。又雖聲聞菩薩同處居。然所變各別。謂
菩薩恒居淨土見他受用身爲我説法也。聲
聞衆恒居穢土見變化身爲我説法。雖所聞
同。然所見各別。然結集人竝不可擧故。唯且
説三乘通所見也。又云。唯於最清淨甚深法
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文者。是淨土攝即。顯
菩薩是實衆聲聞是權衆。由佛菩薩變化所
作故。如入大乘論云千二百人皆是變化故。
舍利弗有三類。一不定。二定性。三應化。所餘
聲聞亦通權實也
二十八。衆有無門。無獨覺衆。無比丘尼衆。無
輪王衆。無地獄衆。無上二界。然准下文。欲色
界無入妙幢室來。故有色界衆。第十卷未有
尼衆。餘衆何故無耶。答。或略不論。據實得
有。如舊金光明經。總不引衆故豈可無耶。又
云。時機未熟故無耳
二十九。經云。於三世法悟無生忍。疏云。如次
觀遍計依他圓成。而悟本性自然惑苦三種
無生忍。問。遍計體無。圓成常住。何故云於三
世法耶。答。經文擧依他顯餘二性故。云於三
世法。謂於依他觀無二我故。顯遍計無也。依
他中有圓成故。顯圓成有
三十。金光明妙法等頌是諷頌也
三十一。問。何故四佛同説此耶。答。爲顯四徳
故。并釋迦説。爲顯佛果五法故。謂四智眞如
也。由攝菩提涅槃皆盡故
三十二。經宗。照師二説。一云。唯以菩提因果
爲經正宗。何以故者。但説壽量及三身差別
故。亦第四卷但問菩薩正因佛答但説十度
之行故。亦付屬品云。汝等當知。我於無量無
數大劫&MT10773;修苦行獲甚深法菩薩正因已爲汝
説。故知唯以菩提因果爲經正宗。一云。亦竝
以涅槃因果爲經宗。故壽量品中以三復次
各十義故名爲涅槃。亦十方菩薩讃歎品云。
常爲宣説第一義。令證涅槃眞寂靜等云云
故知。亦竝以涅槃因果爲宗。問。亦以涅槃因
果爲經宗者。何故壽量品下重明三身。最
淨地品下明菩提因。及付屬品世尊自云菩
提正因。何故不重明涅槃因果耶。答。二不
別故合説之。不重説耳。言果體同故不重説
者。由法身體即是涅槃故。壽量品云。如來
法身體是眞實名爲涅槃。言因體同故不重
説者。謂涅槃因離菩提因別修何法爲涅槃
因。故菩提因亦涅槃因。問。菩提是生因所得。
涅槃是了因所得。何言菩提因亦涅槃因耶。
答。六度萬行望菩提果爲生因。顯此生因。別
修何法爲涅槃因耶。但望其果因分生子。因
體既同故不別説。此説意云。據展轉因。謂由
生因得菩提智果。以此智果而了得涅槃果。
意云。由六度萬行生因故遂亦了得涅槃果
也。又云。菩提果望涅槃果亦得名因。此説意
云。以明菩提果。而既顯涅槃因訖。是故涅槃
因則不重説也
三十三。會處義。照疏云。一處一會者。古人依
八卷經所立三處四會破而云。可云。汝古
師一處一會非謂自宗正義。古人云三處四
會者。一妙幢室處。二鷲山處。三他方處。一妙
幢室會。二鷲山會。三妙幢且至會。四他方會。
破云。可除妙幢室處及會他方處及會。所以
者何。妙幢聞已至鷲山更陳説。爾時佛印可
&MT10769;得聞故。名佛説。故知。妙幢室處及會竝
不可取。准依十卷經者。十方菩薩但讃此佛。
不往他方讃他方佛。古經云往他方讃他方
佛者。不可預於此經處會。故知。依八卷經
古師可云一處一會。謂鷲山處及會。若取妙
幢室處及會爲會處者。在室見夢會及室處
亦取可爲會處。即可四處五會。由如是妨&MT10769;
故。可云一處一會。又照疏。可云二處二會。唯
除他方處他方會。而取妙幢室處及會鷲山
處及會故。所以者何。妙幢室夢未對佛前
不得名説。故非處會。四佛在室説時可爲時
處。故二處二會也。照先説爲正也。照師意者
依十卷經幾會處耶。答。照師不説。然今私言。
可云二處二會。一鷲山處及會二般遮羅林
處及會。故成二處二會。由捨身一品在般
遮羅林説故。由前後三十品皆在鷲山説故。
故云二處二會也。妙幢室處及會是不別會
處。所以者何。妙幢聞已至鷲山更陳説。爾時
佛印可阿&MT10769;得聞。方名佛説。是即鷲山處及
會耳。故亦妙幢且至鷲山會。亦是鷲山會耳
故。故唯二處二會也。照法師云。古人云三處
四會。言三處者。一妙幢室處。二鷲山處。三他
方金寶蓋山王如來國土處。言四會者。一四
佛在妙幢室説壽量會。如壽量品初云。妙幢
獨居淨室疑云。何故釋迦壽量唯八十年耶。
次四佛居妙幢室答云。釋迦壽量無邊際不
可疑也。次妙幢白四佛言。若爾何故示現短
命耶。次四佛答云。爲五濁衆生故示現入涅
槃也。二世尊在鷲山説我常在鷲山宣説此
經寶成就衆生故示現入涅槃會。次文云。爾
時妙幢聞四佛説意。與無量大衆倶往詣鷲
山。具白上事。乃至云。四佛亦至鷲山問訊釋
迦。勸説此經等。乃至三身品意也。三妙幢夜
夢見金鼓且至鷲山具白上事會。如夢見品
云。妙幢聞釋迦菩提涅槃果説竟。歡喜踊躍
還至本室。夜夢中見金鼓。聞金鼓聲中演説
懺悔法已。皆悉憶持。至天曉已。與無量大衆
倶至鷲山。具説夢事等。乃至流水捨身品竟。
然居室夢見時不爲處會。唯且至山説時爲
會。四他方菩薩還他土讃彼他土金寶蓋山
王如來會。如八卷經讃佛品云。爾時無量百
千萬億菩薩衆。從此世界至金寶蓋山王如
來國土。五體投地爲佛作禮而讃云等。問。
古人何故妙幢室四佛説壽無量時爲處及會
而妙幢還室夢見時不爲處及會耶。但且至
鷲山説夢事時方爲會耶。古人答意云。四佛
説壽量時對四佛前故爲別處會耳。妙幢還
室夢見時未對佛前。是以不爲別處會耳。但
且至鷲山説夢事時。是對佛前故爲別會耳。
處即是鷲山處耳。故唯擧會而不擧處也。故
唯三處四會耳。照法師古人依八卷經所立
三處四會破。而正云。汝古師可云一處一
正意者可除妙幢室四佛説壽量時處
會。所以者何。妙幢聞已至鷲山更陳説。爾時
佛印可阿&MT10769;得聞方名佛説。故知。妙幢室四
佛説壽量時。處會不耳取也。意顯。唯鷲山處
及會故云一處一會也。妙幢且至時會是亦
鷲山處及會。故唯云一處一會耳。他方處及
會不預此經會處。故亦不可取也。故唯一處
一會。謂鷲山處及會也。第二説云。一處一會
者。處是鷲山處耳。故云一處也。雖會是初會
重會。然據事緒究竟云一會耳。以此説爲正
義也。備師正云。可云一處二會也。一處者鷲
山處也。二會者一妙幢聞四佛説壽量已至
鷲山陳説會也。是即鷲山初會也。二妙幢還
室夢見且至鷲山陳説夢事會也。是即鷲山
重會也。故正云可云一處二會也。以此説爲
正也。問。古人何故依八卷經以般娑羅林處
及會而不爲別處會耶。答。八卷經不云往般
娑羅林故。古人以捨身品不爲別般娑羅林
會也。意云。捨身品亦鷲山説也。意顯自壽量
品至捨身品是鷲山説也。讃歎等四品是他
方處他方會也。自讃佛品開出三讃歎品故。
經文無大辯才天女讃文也。唯開出二品也。
問。他方金寶蓋山王如來。是十方中何方佛
耶。答。假設云東方佛無妨&MT10769;也。意云。且東方
金寶蓋山王如來國土無量菩薩。鷲山來而
聞鷲山釋迦所説菩提涅槃因果已。還本土
讃歎金寶蓋山王如來。故八卷經讃佛品初
云。爾時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衆。從此世界
至金寶蓋山王如來國土。到彼土已五體投
地爲佛作禮。却一面立向佛合掌。異口同音
而讃歎曰。如來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曜如
金山王等云云有二十行頌也。次文云。爾時
信相菩薩即於此會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
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説讃言。世尊百福相好
微妙功徳千數莊嚴其身等云云有十七頌也。
次文云。爾時道場菩提樹神復説讃曰。南無
清淨等云云有二十七行半頌也次文云付囑
品第二十四。大辯才天女讃歎品無也。依八
卷經者。且東方他土菩薩還本土而讃嘆本
師也。翻譯家且擧一方耳。餘九方亦爾。其讃
頌文者。十方皆同云。如來之身金色微妙等。
云云有二十行頌也。既讃他土佛故。不預此
經處會。明知。古翻爲錯也。然讃佛品中。初明
他方菩薩還他土讃他佛。次文方明此土妙
幢居此土讃此土釋迦也。何以知者。菩提樹
神讃頌中云無量大悲釋迦牟尼故。明知讃
此方佛。次文方明菩提樹神居此土讃此土
佛也。但無大辯才天女讃頌文也。如是故。明
知。古翻爲錯也。備師云。古翻亦無錯。謂爲顯
諸佛體同故讃他佛耳。即顯猶讃此土釋迦
也。又云。還他土向本佛而讃此土釋迦也。十
方皆同還本土向本佛方讃此土釋迦也。其
讃頌文十方亦皆同也。即顯釋迦以天耳而
聞故印可也。故爲釋迦所説經耳。依十卷經
者。十方菩薩各從本土詣於鷲山讃釋迦也。
八卷經讃佛品云。爾時無量百千萬億菩薩
衆。從此世界至本土金寶蓋山王如來國土。
讃歎彼佛。既二經相違。以古翻爲錯。新翻爲
正。所以者何。在此處聞此佛説訖可讃此佛。
云何還他土讃他佛耶。既事別故。不可預此
經會處。是以不爲別會處也。即顯壽量品至
流水品居中印土鷲山説訖。次往北印度般
娑羅林説捨身品訖。更還鷲山方説讃歎等
五品也。問。若爾者。何故捨身竟及十方菩薩
讃歎品初。不云還鷲山耶。答。結集者略還至
言耳。依十卷經者。可云二處四會也。二處
者鷲山處及般娑羅林處也。四會者一妙幢
聞四佛居室説壽量訖往鷲山陳説會。即鷲
山初會也。二妙幢還室夢見且往鷲山陳説
夢事會。即鷲山第二重會也。三般娑羅林會。
四還鷲山説讃歎等五品會。即鷲山第三重
會也。令二處四會以上
正義
照法師云。古人有
二説。一云。三處四會。同上説也。他方處他方
會者。意云。他方大還本土讃彼如來亦可處
會攝。如鷲山處爲處會也。一云二處三會。謂
除前義云三處四會中之他方處他方會。謂
還他方讃彼土佛。是不預此經處會故。今云。
前二説倶未盡理。今觀新經説般娑羅林説
捨身品。明知。四處五會。以般娑羅處及會加
前三處四會故。云四處五會。謂從壽量品乃
至流水品居中印度鷲山説訖。即更往北印
度般娑羅林而説捨身品訖。更還鷲山方説
讃歎等五品故以上興
師義也
意云。讃歎等五品是
鷲山處及會故。故云唯四處五會也。問。何故
古人依八卷經以般娑羅林處及會而不爲別
會處耶。答。八卷經不云往般娑羅林故。古人
以捨身品不爲別會處也。意云。捨身品亦鷲
山説也。照法師云。八卷經讃佛品云。他方菩
薩從此世界還本金寶蓋山王如來國土禮讃
彼佛。十卷經云。十方菩薩各從本土詣於鷲
山讃釋迦。既二經相違。以古翻爲錯。新翻爲
正。所以者何。在此處聞此佛説訖。可讃此
佛。云何還他土讃他佛耶。既別事故。不可預
此經處會。是以不可爲別處會
三十四攝教分齊義。夫論佛教不過三時。是
故深密經云。勝義生言。世尊在昔爲聲聞者
轉四諦輪。爲大乘者轉隱密輪。爲諸乘者轉
顯了輪。此經亦列轉持照名。然此中持法輪
應在後。以文言便時在照前。初轉四諦未曾
教故。次照二諦皆無性故。復簡三性有及無
故。此三時中。此經則是第三持法輪攝。若與
三藏十二分教相攝分齊如常可知
三十五教所被機。略有二釋。一云。唯爲菩薩
乘及不定性乘廣説三身及二空故。故知。但
爲菩薩根性。而不得利文云遠塵離垢等者。
准大莊嚴論。證入初地亦名得法眼淨。不唯
聲聞故。一云。此經正爲菩薩及不定性兼爲
餘乘會列聲聞。復有遠塵離垢等言故。准瑜
伽論。得預流果亦名遠塵離垢。文無定説故。
可通修。然經正宗内但爲菩薩根性也。四天
王品已下通爲餘衆。皆以令得人天果故。如
深密云爲諸乘。故二釋後善。許是第三時法
輪所攝故。正義云。如文雖有三數。而無三體。
意云。據理法身雖無三體。而義用差別非無
故。云雖有三數也。金礦喩亦爾。謂礦位銷錬
得眞金位。轉作鐶釧位。雖三別。然金體性是
一也
  三身品
問。三身體同義用別。若其因亦同也。答。理法
身以應得因而得。由眞如體云應得因故。是
所應得故。實報身以果圓滿因而得。依正加
行而實修行故。應化二身以行加行因而得。
依菩提心願而願利生故。問。三因別者。三身
體亦可別。何故下文云。雖有三數而無三也。
答攝相歸性故。云無三體也。眞如體一故若
相用別論故。非無三體也。問。若三體別者。下
所説金礦喩不成。答。金礦喩亦據攝相歸性
門也。正義云。如文云雖有三數而無三體。意
云。虚空藏菩薩位者。大集經云是第十地也。
此菩薩名有二義。一從事。二從理。言從事者。
大集經云。此菩薩得如來通力。於虚空中。隨
衆生所須。皆施與令歡喜故。言從理者。虚空
藏經云。語阿&MT10769;云。我身是虚空藏故。則十地
所證十法身也。問。智法身亦名應身耶。答。餘
經亦名應身。如疏云。第二應身略有六名。一
名應身。恒沙徳成與理相應故。亦名報身。通
二受用故。亦唯他受用云報身。亦唯自受用
云報身也。言自受用名應身。應身昔因故。言
他受用名應身者。由應菩薩機故。自受用名
報身者。翻因故自受用亦名自性生身。由依
他生起法故。理法身不名自性生身。理是不
生法故。不定性人亦名菩薩者意云。當必
可成佛故
法二空故重云如如也。證二空智故云如如
智也以上
疏文
經云。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以上
經文
問。人空理亦名法身也。若爾許者。何故基師
及論文云。人空眞如唯名擇滅不名法身也。
答。二乘人之所得人空眞如是不具諸徳故。
唯云擇滅不名法身也。如來人空眞如具萬
徳故。兼亦名法身也。正據法空理法空智。名
爲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也。人空理人空智
兼名法身耳。故名爲是名法身也。問。經文云
善男子云何菩薩了知應身等者。二受用中何
身攝也。答。他受用攝也。問。若爾者。何故下
文云應身者從無始相續不絶一切諸佛不共
之法能攝持故也。答。相續者。據多分如化身
常轉法輪也。一切諸佛不共法者。不共於二
乘等故云不共耳。則顯此經意云自受用佛
於法身攝也。不攝於第二應身也。餘論等云
自受用亦云應身也。問。他受用身相好應多。
何故唯説三十二相等也。答。他受用有二。一
者四善根位所見身。二者地上菩薩所見身。
今説四善根位所見身故。唯云三十二相等
也。問。餘處多説爲地前所現身云化身。何故
今云受用身也。答。爲地前所現身云化身者。
是三乘人同見身。非謂四善根菩薩所見也。
故下文云。是應身是地前身故問。何以得知
四善根位所見佛身非三乘同見也。答。梵網
經云我今盧舍那等故。明知。大釋迦是四善
根位所見佛身也。更思。基師意云。他受用身
亦云應身攝耳。然下文云是應身是地前身
者。擧地前大釋迦應身。而顯十地能化之他
受用應身也。明知。三十二相等者。是變化身。
名應身則地前能化大釋迦等也。非謂他受
用唯有三。二相也。對法論云應身是自利
者。授自受用也。明知。自受用名應身。問。梵
網經盧舍那佛是何地所見。答。有人云。初地
所見。如伽論。十地論云。若作意時見無邊國。
豈初地不見千國土也。第二義云。第二地所
見佛。謂生得力故見千國土。作意力故見無
邊國也。初地亦爾。生得力故見百國。作意力
故見無邊國耳同基
師也
經善男子云何菩薩了知
法等者。明法身也。有二説。一云。今此法身唯
理身也。言如如・如如智名法身者。如實相般
若也。理各如如・如如智故依此説者。第二應
身通二受用身。何以知者。如下文云應身者
從無始來相續不絶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
持故意云。第一法身唯理也。常二應
身通二受用。第三化身唯變化身
第二義云。自
受用身通二處。謂亦通第一法身攝。亦通第
二應身攝也以上照師文
問自受用乎
攝於應身不攝義。上下
三處文相違。以何文爲正義也。答。依照師義
者。以後文爲正。謂有二説。一云第一法身唯
理。第二應身通二受用也。第三化身唯變化
身也。云自受用通第一法身第二應身攝也。
今以此後文中二説爲正也。基師云。第一法
身。通理智也。第二應身。是十地能化他受用
及四義善根能化大釋迦及二乘并四十心能
化之中一分。謂現佛形相云第二應身也。第
三化身。是二乘并四十心能化之中一分。謂
龍鬼等五趣身也。經有四句。一者化非應
者。如龍鬼等五趣身也。二者應非化者。如四
善根能化大釋迦及十地能化他受用也。三
者化之佛形亦應亦化者如二乘及四十心能
也。佛形現故云亦應也。六年苦行食馬麥等
示現故云亦化也。四者非應非化者。理智二
法身也。三身與四句攝者。化身攝於初句也。
應身攝於次二句也。法身攝於第四句也。佛
地論四句者。一者受用非變化。謂自受用。二
者變化非受用。謂爲化地前雜類生故。亦
現麁亦現細。或令歡喜或令怖畏等也則通佛
形非佛
三者亦受用亦變化。謂爲化地上菩薩所
現種種化身。四者非受非變化。謂自性身也。
論第一句第四句是經第四句。論第三句是
經第二句一分也。論第二句是經第一句第
三句全及第二句一分也。經自利益者。法如
如也。利益他者。如如智者。問。對法云。理法
身自他二利所依止。唯識論云。自性正唯自
利亦兼他利亦通二利。何故此經云自利益
者法如如也。答。對法・唯識言理法身通二利
者。據盡理門也。無上依經及此經言自利者。
據理法身正用。不謂不兼他利也。問。對法自
受用身是自利。何故此經云利他也。答。對法
論云。自利者據自受正用。此經云利他者。據
平等智及成事智起他受變化二身之用。問。
何故不云他受變化二身也。答。有二釋。一
云。此二身是所起用故不云耳。實是利他也。
問。喩利他中何不先擧法次喩後合也。答。去
前法説近故。又復略故。今此遠故廣故。所以
先法次喩後合。問。前自利中但云自利者。是
法如如。何故今此喩自利用者并如如智。答。
前據凝然法如如自利増而但説如如。今明
兼利。是以并如如智也。又復前據如如智爲
他現身説法用故云利他。此據斷障内證如
如則是自利故。不相違。菩薩滅定既六識不
行而無分別。亦有種種變化事業也。問。何故
不擧二乘劣喩。答二乘入滅定不能起事業。
故無垢稱第二云。無垢稱呵舍利弗云。夫宴
座者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見爲宴坐等。滅盡
定義廣如餘辯也。滅定者喩如如也。前願者
喩本願也。作事業者喩應化業用。問。有餘依
涅槃有幾餘依。答。伽論五十云。與一種依一
向相應。謂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云後
邊依也。言佛有餘涅槃者。現似有苦依身或
無漏依在故云有餘依也。如唯識云雖無實
依而現似有也。或非苦依故云有餘依也。故
應化二身所得涅槃云有餘依也。依法身説無
餘涅槃者。有二説。一云。如如法身無一切依。
故云無餘依涅槃也。若爾涅槃與法身何別。
答。功徳所依義邊云法身。諸依寂靜義邊云
涅槃也。智法身者。不現託生及雙林涅槃故。
一切依無故。云無餘也。住涅槃依三身説。謂
他受變化二身不實。念念不住數數出現。以
不定故。不住涅槃也。理智法身者。眞實離苦。
寂然曾不出現。以常定故。不住生死故。依三
身説無住涅槃也。言心者有四義。一者眞實
云心。如般若多心。則眞如理亦名心故。故勝
鬘經云。自性清淨心。彼云乾栗心。二者縁慮
云心。通八識也。彼云質多。三者積聚義云心。
亦通八識。通能所積集故。四者積聚故最勝
義云心。則唯第八也。今此言心者。第二第三
心也。故云未除三心故不至三身等也。基師
云一起事者。見修一切煩惱相應心云起事
心。依見修煩惱發起諸業及起諸苦果事故。
依地前加行智而伏盡故。云依諸伏道起事
心盡也。善不善業相應心云依根本心。由善
不善業是五趣四生之根本所依故。依見修
無漏智斷。即諸業種子故云依諸斷道盡依
根本心也。三有苦果相應心云根本心。由
三有苦果是二種生死根本故。依金剛無間
道位棄捨三有苦果故。云依勝拔道根本心
盡也。興師同基師也。正義云。依金剛解脱道
位棄捨三有苦果也。異熟識亦爾也。金剛無
間位斷二障種子故。如論云解脱道時成佛。
是正義故。眞諦云。起事心是六識皮。依根本
心是第七肉。根本心是第八骨也。勝莊師云。
起事心是眼等六識也。事有二種。一内事。謂
煩惱業果也。眼等六識起貪等煩惱造善惡
業生五趣果事故。二外事。謂器世間也。眼等
六識縁色等境。而種子重成生器世間等事
故。依根本心者。第七識恒依第八識。縁第
八識。起自心相執爲實我。此第七一切位不
離第八。云依根本心也。根本心第八識。此有
爲諸法所依故。能持諸法種子而生諸法故。
云根本心也。此二師意趣同。無諸妨&MT10769;也。照
師云。三心是同基師也。然釋三有苦果云。此
總別異熟果通七識。唯除第七。若兼取等流
果則通八識也。若唯眞異熟果唯第八也。私
云。基師亦同照師也。照依基師者。起事心者。
是通七轉識。除第八也。依根本心者。唯六識
除七八二識也。莊師云。問。四悉檀中如何相
攝也。答。若隨義相攝。此經第一義攝。若隨文
攝此經。具四也。世界悉檀者。如四王品云。爾
時四王復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經於未來
世有所流布。若國王如法治國。復能恭敬至
心聽受是妙經王。我等四王及無量鬼神王。
當隱其形爲救護令無&MT10769;等。云世界悉檀。悉
檀此云宗也。各各爲人悉檀者。如壽量品云
舍利或有或無也。謂前經中説有。今此經説
無。隨人根機故。又捨身品云。汝等苾芻感應
禮敬菩薩本身舍利。是戒定慧所重一修等
也。對治悉檀者。如懺悔品等廣説滅除諸惡
業等。及淨地品廣釋對十一障等也。第一義
諦悉檀者。如空願品略説二空。及滿願品中
廣説法界平等行也。莊師云。金光明妙法最
勝諸經王等頌及壽量品。一切諸海水可知。
其諦數無有能數。故知。釋迦之壽量等頌是
諷頌也。元師云。三法輪者。一者四諦。二隱
密。三顯了。如次則深密經三時也。今此經第
三法輪攝也。有云。第二法輪攝。是説不然也。
元師云。釋名者。修髮那波頗沙欝多摩修多
羅。此云金光明契經。金光明義有總有別。總
相而言。所言金者。七寶中最首。四輪王中爲
上。以喩此經十二分内最勝四輪王中爲王
也。光明者亦有總別。別相而言。光在日月等
中明發殊藥等上。通相而言。無光不明。明是
光色。今此所取取其通義也。問。此三身何時
得也。答。准大莊嚴及唯識等論者。竝在金剛
已後佛地方起也。故彼論云。成事智力故
現變化身等也。若依不正義。初地以上得此
智也。他受用亦佛地起也。理法身亦爾。佛地
得由出纒位方名法身。故此據圓滿得。若隨
分及相似得位有前後。在十信位分得化身。
由菩薩八相成道故。初地以上得應身。由
十地以次第爲下地菩薩現他受用故。初地
以上亦隨分得理智二身。問。何以得知自受
用身亦自性法身攝也。答。攝大乘論第九云。
應知。法身幾徳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解脱
勝處。彼論第十又云。諸佛法界則是法身。應
知恒時能作五業等也。明知。自受用亦云法
身也。問。實性論及攝大乘等云説信爲清淨
因。此處文何故云以智爲淨徳因也。答。彼除
不信之渾濁故。及別因故。以信爲淨徳因也。
此文據斷染及通因故。以智爲淨徳因也。又
常我者約體也。業淨者以因及體之相影説。
如意寶珠者。准觀佛三昧經者。是金翅鳥王
心也。輪王出世以爲寶。若無輪王入海也。海
龍王以爲鎭海珠。大智度論云。是佛舍利也。
劫末時變成珠利益衆生也。資糧力者。三大
劫所修萬行爲菩提資糧。然五位中初位云
資糧者。別得總名。如色處名也。發心有多種。
若善法欲位云種性發心也。十住位中云勝
解行。發心入初地已云證發心増上。忍世第
一法位者。一切惡趣八&MT10769;苦果皆不得生也。
金剛般若經云如來説般若波羅蜜多則非般
若波羅蜜多是名波羅蜜多者。天親菩薩釋
云。言如來説般若波羅蜜多者。授唯獨佛彼
岸也。次文云則非般若波羅蜜多者。意云。佛
彼岸是非餘人彼岸故。云則非般若波羅蜜
多也。次文云是名波羅蜜多者。結佛彼岸也。
阿修羅者。若依大乘者。天趣攝則邊地攝。若
依少乘者。鬼畜攝也
  夢見品
問。妙幢未了。何故中間還家夢聞説懺悔方
始詣佛所陳説也。答。由夢見鼓方懺悔本願
故。還家令睡。若還家不睡。由何夢也。是故令
還也。問。妙幢身當在座。何故直教不令懺悔
而要待還家睡方現鼓教令懺也。答。時衆宜
聞夢説方始發其懺端。亦由妙幢本願。謂昔
金龍主王時發願云。我未來無量生中。常夢
見金鼓聞説懺悔音。夜夢見鼓盡則懺故。問。
妙幢宿縁及佛力故。現鼓而出懺悔音。何故
爲餘衆不現鼓而唯獨妙幢夢見也。答。時衆
機宜展轉聞故。亦由昔願故。問。妙幢夢中聞
説懺悔時。則夢中成懺悔也不成也。答。成懺
罪因未成懺罪行。由第五卷云夜夢金鼓所
説懺悔而盡則隨應懺悔故。則顯覺位方成
懺罪。若夢位成懺罪者。何故須説滅業品也。
若言滅業品中餘人令懺悔者。豈夢位竝得
懺一切罪也。問。妙幢唯自夢見金鼓。餘人不
得見。何故經文云若有衆生處惡趣聞是妙
鼓音離垢歸佛也。答。經意表若衆生類得聞
佛説得如是益。非謂聞鼓聲也。是顯妙幢夢
所見。非謂餘人聞鼓聲也。經文云身三語四
意三種業如是等罪我今皆懺悔者。十住毘
婆沙論云。問。順現順生順現故。三業中皆有
定不定。云何懺除也。答。非皆滅。若定報者。
願得今身輕也。則據報定時不定也。若報時
竝定者。不得滅也。照師云。彼論意者據中容
懺悔人。若増上懺悔者。報時並定業皆得滅。
故涅槃經云若入佛法則不決定。又伽論云。
依未解脱人立定業。若依已解脱人云不定
業。故言未解脱人者。未植解脱分人也。基師
云。涅槃經云未入佛法時云定業若入佛法時
云不定業者。未起世間道伏時。云未入佛法。
若已起世間道伏時。云已入佛法也。伽論六
十云依未解脱人立定業依已解脱立不定業
者。同上會也。上二處文竝據不定業也。伽論
八十九云若於所作業未追悔時云増長業若
已追悔時云不増長業者。此亦據不定業也
  滅業品
問。障有惑・業・苦。何故唯云滅業障品也。答。
有二解。一云。或業苦皆總云業障。如煩惱及
所發業果皆云煩惱障也。則業因業果皆云
業耳。則以業因惑及業果苦從業而立業障
名也。問。若爾者。何故不云滅惑苦障品耶。
答。隨且擧一障耳。設擧餘二障亦有此&MT10769;故。
又云。業障聖道勝於惑苦故。且擧業障耳。所
以者何。唯云定不定業。不云定惑苦障・不定
惑苦障。故明業障勝也。一云。雖惑業苦倶得
障名。然業障増強。是故偏懺業耳。由業招生
近故。然第一説爲勝。由下文具懺惑業苦故。
問。或業苦三攝盡二障故。所知障亦懺也。
答。懺由下文云修菩提行時所有業障皆悉
懺悔故。問。此品何與前品別也。答。眞諦有八
釋。一云。前品夜中妙幢夢見。後品大衆晝日
修行。二云。前品略釋。後品廣釋。三云。前品
懺悔。後品滅罪。四云。前品暫伏。後品永除。
五云。前品經能滅罪。後品弘經人罪滅。六云。
前品法身示現。後品化身爲説。七云。前品妙
幢獨聞。後品大衆共感。八云。前品由妙幢願。
後品由大衆機也。此八釋中。以第二第七第
八合三釋爲正。餘不正。問。三性業皆悉懺也。
答。三性業倶懺也。由二障發三性業故。則招
人天業皆懺耳。問。觀光安業已離障。何故更
爲説懺悔。答。或機見光滅罪。或機聞説法滅
罪。故更爲説懺悔。又云。觀光時暫滅。令懺悔
時永除也。又云。觀光唯滅過去現在罪。聞説
懺悔亦滅未來罪也。經文云由業障故造諸
罪者。釋云。由業障故者。由宿世業種故也。言
造諸罪者。今起現行也。謂由宿因而決定造
業也。既決定故。佛菩薩其人作罪業不可
止也。若爾者。一切業皆定已。故則無不定業。
不可云由懺悔力故不定業滅也。答。雖決定
造業。然感果不定故。可懺悔耳。故諸經論中。
據招果而分定業不定業也。又云。由業障故
者。由善惡業故也。造諸罪者。則所感果也。業
是能造果是所造故。又云。由業障故者。由
宿業種及善惡業故也。造諸罪者。所起現行
及所招果也。經文云轉持照者。初轉法輪在
見道。次照法輪在修道。後持法輪在無學道。
義通三乘也。見道位中倶觀四諦。謂上下八
諦觀等故。獨云轉也。修道位離障而重觀妙
理故。獨云照也。無學位能攝有爲無爲徳故。
獨云持也。此中持法輪應在後。然文便故持
在照前也。問。下自別説迴向之法。何故請中
先明迴向也。答。下是總明。此是別説。問。往
受女身則猶地前。何得三祇彼佛不滅。答。化
應現相出役隨機。報法常在故云現在
  最淨地品
問。辨中邊論等依十地行十行斷十障證十
眞如。此中何故不辨十眞如。答。廣略不同故
爾耳。問。諸經論中云。十度中初六各三。後四
度各二。寶雲經云。十各有十門。伽論云。各有
九門。何故此經十度各有五種。答。一一行中
各有多門。故諸聖教中影略耳。不可准一。問。
發心位在何處。答。如大莊嚴論云。世俗發心
在地前。勝義發心在地上。問。准菩薩求夢
經。於其地地各夢諸相。八地已上菩薩無睡。
如何有夢。答。此約所見觀如夢幻也。今此亦
爾。問。准諸處者。初地以上一切煩惱能頓伏
盡由故。意生云何我見等四見地能伏害判。
睡眠五地能伏也。答。據能伏初地則猶能伏
故。意生今依永伏故不相違。問。准諸處文
者。五地中已無生死。而涅槃二相而證得無
住涅槃。何故大莊嚴論云在六地。答。餘處文
據暫得也。莊嚴論文據多相續也。問。住與
地何別。答。一云無別。云准大莊嚴論者。彼論
云。云何名住。云何名地。故知。有別。問。八地
以上已無相自在。何故耽寂不欲利生。答。言
自在者。約無功用任運能起自利而説耳。不
據利他。故不相違。大自在梵王者第四禪王。
則第十地菩薩。四十地經云現報利。答。受佛
位後報利益生智處故。准此文者。第二禪以
上亦有王也
  喩讃品
問。何故前夢見品故則不説而後方説也。答。
時會機隨宜説故爾耳。又云。夢見懺悔爲滅
罪之先兆。悟則應滅罪故。次有滅業品。若滅
業障而則可修行故。次有淨地品。現因正令
學故先説也。往事以證成故後説也
  金勝品
問。云持此總持。則具大徳已持戒入甚深法
門。若爾由法門力可見諸佛。何故更假佛教
總持法也。答。令更増進故
  顯空品
問。既云明空性品。何故云證求菩提眞實處
常以甘露施衆生也。既不空此二法故。答。我
法皆空故爲空。遍計所執故云空也。不空依
他故云求菩提眞實處也
  滿願品
菩薩化作光耀天女。此菩薩位第八地以上。
攝大乘・唯識等以第八爲諸因。阿毘達經亦
爾。中邊論以眞如爲諸因。何故相違。答。唯
識等據流轉還滅之依也。中邊論據迷悟之
依。故不相違也。法身與應身不則不離。若無
不則義者。一人得成佛時餘應同得也。故云
不則也
  人天品
經云觀察此贍部洲。問。能行人通三洲及欲
色天。何故唯觀此洲也。答。就佛所住。唯云觀
此洲耳。實通餘洲耳。問。四天護境各有限。四
王何故倶云護此也。答。據世俗境各護一洲
也。敬法尊人同護此。問。此品亦四天王與後
品何別。答。此品四王自讃勸令行。後品佛讃
四王令護。故二品別也
  護國品
問。此品亦通人王及餘神衆。護國何故唯云
四天王護國也。答。人王護國亦由四王力也。
餘神是四王之臣。故唯云四王。問。三乘聖
衆皆護行人。何故唯云四王耶。答。且擧四
王耳
  無染著陀羅尼品
此陀羅尼是能得忍菩薩陀羅尼也
  如意品
問。執金剛主所説神呪云無勝。餘説亦別。云
何唯云如意也。答。從初呪得名也。如意寶珠
陀羅尼也。是呪陀羅尼也。問。四王品所説陀
羅尼亦名如意。云何與此別也。答。名同義

  大辯才天女品
言辯才者。具四辯才也。四無礙解與四無礙
辯何別。答。説四無滯云四無礙解辯也。了四
無滯云四無礙解也
  吉祥天女品
此天女眞諦云初地菩薩
  増長品
此品與飮食及増地味。與後品何別。答。能與
人別故
  藥叉品
問。前品而辯才亦是智。此品亦與智二品何
別。答。前品據智用。此品據智體也。問。力尊
幢子妙幢是誰也。答。有人云。今釋迦。一云。
今妙幢也
  善生王品
問。本意欲勸持經擧其昔事。既明往善生求
法。何不名善生求法品也。答。應云求法。然求
法二字略耳。問。第二僧祇初逢寶髻佛。何故
此品云佛入涅槃善生王出也。答。寶髻佛多。
又云。非必第二僧祇初善生王出也。是餘時
出故。問。何故不供養寶髻佛。唯云所有僧也。
答。佛已滅故。或上句供佛下句供僧也。若爾
佛滅何供養佛也。答。知常住故。或供形故
  授&T047368;
問。妙幢聞經曾未與&T047368;。如何今言爲成前行
有此品趣。答。非是經正意。與妙幢及二子授
&T047368;。勸時衆令持經故授&T047368;也。問。何故妙幢前
不授&T047368;也。答。妙幢已入八地先蒙&T047368;故。今勸
持經授&T047368;耳。問。十千暫間得&T047368;。何故此會大
衆不授&T047368;也。答。十千根熟故。此會大衆未熟
故。不與&T047368;
  除病品
問。前壽量品。妙幢思惟如來修長壽因。何故
唯八十年也。雖前壽量品壽量無邊。然未明
其因。謂慈悲不害今此三品明。何故正宗也。
妙幢唯疑行因應得長壽不疑長壽由昔何因
故。不正宗也。又云。此品云十千天子本願因
縁今爲汝説。不云爲説長壽因縁故。不正宗

  捨身品
問。何故捨身行不成壽量果之因也。答。前妙
幢唯疑壽量短不疑長壽之因故。不成因也。
問。塔何故不隱於空中而沒於地中也。答。欲
顯因位法身舍利爲障所覆故。問。何知虎生
子經七日也。答。段食所資身唯至七日。過此
便死故
  十方菩薩讃歎品
問。古經合爲一品。今經何故爲四品。答。准梵
本。四人別別讃故爲四品。古人意者。四人同
讃佛故。合爲一品耳。菩提樹神者。照師云。大
地涅槃現爲天女作此樹神。則菩提樹之神
故。依主釋也。菩提樹之釋名如常也。問。菩
提樹神是女也男也。答。女神也。既云大地菩
薩現爲天女故。問。堅牢神與菩提樹神是同
人也別人也。答。有人云同人。有云別人。然堅
牢地神是女神也。既王法正論品初云爾時
此大地神女名曰堅牢故。菩提樹神與菩提
樹神善女天者同人也。問。此經三身品云。如
是法身。依於自體説常説我。依大三味故説
於樂。依於大智故説清淨以上
經文
疏云。顯法身四
徳。既云依大智故説清淨也。明知。此經以
智爲淨徳因。何故寶性論及攝大乘論云以
信爲淨徳因也。答。彼論等除不信之渾濁故。
及別因故。以信爲淨徳因也。此經據絶染及
通因故。以智爲淨徳因也。如意寶珠者。觀
佛三昧經云。如意寶珠是金翅鳥王心。輪王
出世以爲珠寶。若無輪王入海。海龍王爲鎭
海珠。智論云。佛舍利也。末劫時變成如意寶
珠利益衆生也

最勝王經羽足
  依空滿願品
問。此品何説法界。其體何物。答。三性之中圓
成實性。即是眞如法界也。問。何故眞如名法
界耶。答。眞如是聖法因故名法界。界者因義
也。問。何以得知是聖法因耶。答。中邊論云。
由無實義説爲眞如。由聖法因説爲法界。以
一切聖法縁此生故。故知。眞如是聖法因。今
云。因者爲所縁之義名因。是非因縁之因也。
問。勝鬘經云依於法界經等。以増以縁因之
義眞如名法界也。今此經意以何縁因之義
眞如名法界也。中邊論二爾也。菩提法平等
行者。其意如何耶。答。觀於法界以爲所縁。而
觀諸佛菩提二如至法界而起平等行。是名
依於法界。行菩提法隨平等行也。問。觀於法
界而觀諸佛菩提二如其法界而起平等行。
其義如何。答。觀法界體。即是無住而觀。如其
法界之是無住。諸佛菩提亦是無住而修得。
菩提之無住行。是云依於法界行菩薩法修
平等行也。問。法界無住之義。若其如何。答。
法界之體非生死苦相。應涅槃樂相。離二相
故。亦非不生死涅槃。不離二相。是名法界無
住之義也。問。諸佛菩提無住之義。若其如
何。答。諸佛菩提由大智故不住生死。即法報
身是也。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即應化身是也。
是名諸佛菩提之無住義也。問。起無住行。其
義如何。答。菩薩觀察。如其法界之無住。諸佛
菩提復亦無住。如是觀知菩提果已修大智
故。即離生死證得法身。是自利也。修大悲
故。即離涅槃起應化身。是利他也。是即名爲
得無住之菩提修無住之行。即是菩提行也。
問。法界・菩提。若有何別而云如其法界之無
住菩提亦無住耶。兩物相似名爲如故。答。法
界者。是通凡聖因果諸住所有眞如法界也。
菩提者諸佛所證三身菩提也。故別之。問。以
法界五蘊不一不異之義釋菩提行。其義如
何。答。疏説云。由二乘人見五蘊與法界異故。
一向厭離生死而求涅槃。凡夫見異故一向
怖涅槃而住生死。菩薩見於五蘊法界體非
一異故。不捨於俗不離於眞。由得此平等法
界理。不怖生死不求涅槃。爲此能修大悲。大
悲二利妙行。是菩提行也云云。問。其意如何。
答法界五蘊是不一故。即不住生死而修大
智之自利行。法界五蘊是不異故。即不住涅
槃而修大悲之利他行。是故名無住之菩提
之妙行也疏意
可思
問。何故云法界五蘊不一故不
住生死不異故不住涅槃耶。答若五蘊法界
是一者。即住生死而爲苦物故。云不一故不
住生死。若五蘊法界是異者。即住涅槃而爲
樂物故。云不異故不住涅槃也疏説
可思
問。釋法界
與五蘊不一不異之中。經云。謂於五蘊能現
法界法界即是五蘊。其義如何。答。此有二義。
一依遍計五蘊。二依依他五蘊也。問。若爾。遍
計五蘊能現法界。依他五蘊能現五蘊。其義
如何耶。答。遍計所執之無處即眞如理顯。是
名遍計五蘊能現法界。法界者即是遍計無
之性故。云法界即是五蘊也。故疏説云。依遍
計所執故無得性。性及所顯空性故。説五蘊
能現法界。法界即是五蘊故。般若心經云。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云云
依他中唯有圓成。圓成中唯有依他故。云依
他五蘊能顯法界法界即是依他五蘊也。約
不離義云即是五蘊也。故中邊論云。虚妄分
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別故。是
即契中道此二疏
引説也
意云。依他中有眞如故。云依
他五蘊能現法界法界中有依他故云法界即
是五蘊也。問。若爾。何故不言法界能有五蘊
五蘊能有法界而云現耶。答。今意者。現者是
有義也。問。若云法界即是五蘊者。法界五蘊
可非不異耶。答。雖説法界即是五蘊。而是不
一不異也。問。既云法界即是五蘊。何故云不
一不異耶。答。經答云。若法界即五蘊。即是斷
見。若離五蘊。即是常見云云故知。不一不異
而離斷常也。問。何故云法界即五蘊即是斷
見若離五蘊即是常見耶。答。此有二義也。問。
其二義何。答。一。若法界即五蘊云云經。遍計
説彼是無故即是斷見。若離五蘊不見法性
即是常見。二。若法界即五蘊云云。約依他説二
乘得無作時法界同斷奈波即是斷見。或修有
爲眞如有状故説爲斷。若雖五蘊不見法性。
亦是常見。以法性體與彼遍計依他二性非
定一異。言定一異。倶是遍計。不離斷常以上
疏文
意云。法界五蘊非定一異。若定一異。法界體
應是斷是常也。問。眞如是常。見已爲常。秘
隱而知何名常見耶。答。言常無常。此隨言詮。
是分別見談。其體非常無常。如言執常故是
常見。以其法性離有無一異常斷故。故不障
後得智離執觀如以爲常也。問。此品所説不
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此
八不者。若有何所以耶。答。爲顯五蘊能現法
界之義故。説此八不也。故疏説云。意然就法
界離於八不故。依五蘊能現法界云云問。若
爾。云何五蘊唯已八不而現法界耶。答。無遍
計所執之生滅等八之處。好現法界故。云五
蘊能現法界也。問。若爾。無遍計生滅等之處。
若何處耶。答。依他五蘊之處。即無遍計生滅
等八。而現法界也。問。若爾。此八不者。三性之
中。經何性説耶。答。疏説云。五蘊眞性不從因
縁生。或遍計所執自性五蘊不從因縁生。依
他五蘊非無因縁生。故知。八不或經眞如。或
就遍計非依他起。設依依他説其八不。今經
計説也云云依他之上無遍計生滅等八之處。
即現空理。是名五蘊能現法界也。經文云鼓
聲依木皮杖手故得其聲者。并依他説有也。
如是鼓聲三世是空者。喩依他五蘊之遍計
生滅等無而現法界也。是鼓音聲不從木生
等者。喩依他上無遍計生滅等也。問。何以得
知遍計五蘊並蘊眞性不生不滅依他五蘊是
有生滅耶。答。經結文云。故知。五蘊非有非無
不從因縁生非無因縁生云云不從因縁生者。
是五蘊眞性遍計五蘊也。非無因縁生者。是
依他五蘊也。問。若云五蘊非無者。何故下文
云本來自空耶。答。依他五蘊並五蘊眞性之
上。自本以來遍計所執無故。云本來自空也。
問。有人依楞伽經水波之喩。而説依他圓成
定是一體。若爾。應違此經説五蘊法界不一
不異耶。答。惡取義之人者既違此彼經。今
云。而彼經意亦如此經説不一不異。不説定
是一體也。水是濕性波是動性。不一。能依所
依不相離故。不異也。此經意者。以鼓音聲而
顯不一不異也。問。木等喩法界。音聲喩五蘊
也。聲應依木等得起。何故云法界五蘊不一
不異耶。答。若木等音聲是一者。應聞木・皮・
桴・手四體。以許音聲木等是一體故。猶如聲
也。若木等音聲是異者。應聲不從木等起。以
許音聲木等是異體故。但假利先起故。不別
言一異也。如聲依木等起。上無不得説一異。
蘊依法界生。肉與皮不一異。應是不異故。依
五蘊即現法界。以不一故。法界無生滅等也。
問。若云五蘊法界是一異者。有何過耶。答。斷
常之過。如前已説。又經説云此若是一。即不
異法界。若如是者。凡夫之人應見眞諦同於
無上安樂涅槃。應不如是。故知不一以上疏説
云。若如是者。即凡夫見五蘊時。應見眞諦。以
五蘊即是眞如故。若許爾者。凡夫應得無上
安樂大般涅槃。不如是成聖得樂。故知法界
五蘊不一云云經云若言異者。一切諸佛菩薩
行相即是執著。未得解脱煩惱。約不縛。即不
證阿耨菩提。何以故。一切聖人前行非沙門
得眞實性。是故不異以上
經意
疏説云。詰責有三。
一應是執著。二應未證涅槃。三應未離縛以
如前所説不離斷常見故。是執著等以有三
過諸佛現應不證菩提。當差不證。以執故。有
情故。何以故。不得法界五蘊是異。解云。一切
聖人前行五蘊非行法界。見得眞實性離一
異相。是故不異云云
 實助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