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光明最勝王經註釋 (No. 2197_ 明一集 ) in Vol. 56

[First] [Prev]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品一部皆當一心正讀誦正聞持正思惟正
修習爲諸衆生廣宣流布。長夜安樂福利無
下勸中有二。初所流經。次令起法行
時諸大衆聞佛説已。咸蒙勝益歡喜受持品中
  第四大段時會得益
金光明最勝王經註釋卷第三



金光明最勝王經註譯卷第四

  金光明最勝王經最淨地陀羅尼品第六
  將釋此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言來意
者。將求菩提必須修行。修行有二。即斷惡・修善。前懺
悔等已明斷惡。次明修善。修善之中。發心・修行。發心
即發菩提心。謂要依止大菩提心行諸地方能果。所
修行者即是十度。由斯十度能得諸地破慳等十度障等。
得五分身成二勝果。故須明此發心修行。故前品後有此
品生。言釋名者。興公梵云。陀羅尼部謀達羅鉢梨輸地
上聲。此云總持地最淨。今從周語故名最淨地陀羅尼
品。沼公云。成唯識云。總攝有爲無爲功徳以爲自性。
與所修行爲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爲地。淨謂淨清。離二
障故。菩薩十地能餘二障極淨名最。即最淨之地。依主
釋也。或十地體即爲無爲功徳爲體。即此徳體離二障名
爲最淨。陀羅尼如常所明。言解妨者。問。攝大乘等説依
十地行十行斷十障證十眞如。此中何故不辨十如。答。
略廣異故。如是問答如沼疏也
爾時師子相無礙光焔菩薩與無量億衆
  品之内。大文分四。一無礙光請。二如來爲答。三大梵
讃掲。四時衆獲益。初請分三。初能請人。次請法軌。後
正陳請。此初也。能得菩薩四無畏名師子相。離障名無
礙。智自在能照眞俗名爲光燄。此從喩及法爲名
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
禮佛足。以種種華香寶幢幡蓋而供養已請軌
  初申&T074119;敬。後陳供養。此起敬供養各有所表。如疏
白佛言。世尊。以幾因縁得菩提心正陳請。初問
  菩提心用。次問菩提心體。此初也
何者是菩提心問體。初標問。次別問。此初也。應云
  何者是菩提何名菩提心。初菩提至眞理心者。是二
六度
世尊。即於菩提。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得。過去心不可得別問。初依法空問。次依生空問。
  初中有三。初即菩提問。次離菩提問。後結所以。若即菩
提。菩菩離三世故。三世心皆不可得
離於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言
説。心亦無色無相無有事業非可造作問離菩
  提之心。無有一法能離眞如故。離如心亦不可得。菩提
者下結所以。眞如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説。心
無色相。猶如於引。無實事業。不可造作也
衆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下依生空問。衆生謂我。
  我體是無但假和合。猶如刻事。無實自體可得可知
世尊。云何諸法甚深之義而可得知第三結問。
  云何諸菩提及心法倶不可取説。而有菩提發心能得。此
甚深義而可得知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業造作
皆不可得。若離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
者不可説。心亦不可説。無色相無事業。一切
衆生亦不可得下答。有二。初答第二問。後善男子譬
  如寶須彌下答第一問。答後問中。初印答。後釋答。印答
中三。印・徴・釋。此即初印説
何以故徴也
菩提及心同眞如故。能證所證皆平等故釋中
  初釋不可得不可説之所以。以菩提義及菩提心同依眞
如無能説得。離計執故
非無諸法而可了知後釋發心得於菩提甚深之義。
  倶除其病。不無法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知者。乃得名爲通
達諸法善説菩提及菩提心下釋答。有二。初標。
  次釋。此初也。初菩提者菩提體。即是所證眞理。後菩提
心者能證知也
菩提心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心亦如是。
衆生亦如是。於中二相實不可得釋中有三。初
  釋。次徴。後通。此初也。初非三世者明眞如菩提體。次
心亦如是者能證。前言心者是第一義心。後言心者是縁
心。衆生亦如是者明人空。於中二相實不可得者。合説
二我但不可得。依遍計故
何以故徴也
以一切法皆無生故第三通也。以本不生故體非有。
  解深密依三無性説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自下別通。有三。
  初約菩提。此意所證但名字假設。若如名取即虚妄分
別。其體無實。能詮名假。所詮名亦爾。上約法明
衆生衆生名不可得。聲聞聲聞名不可得。獨
覺獨覺名不可得。菩薩菩薩名不可得。佛佛
名不可得雙約二執明。衆生不可得者生執無。衆生名
  不可得者法執無也。餘亦准此。聲聞等者人空。聲聞名
等者法空
行非行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又約法辨。行
  謂所修行善法。非行謂所斷不應修法。能所詮空故。其
意可知
以不可得故於一切寂靜中而得安住。此依
一切功徳善根而得生起釋甚深義合正修行。以
  不可得故者。令知所證菩提及能證心并能證者皆是無
實。能如是知。名於一切寂靜法中住。依此假縁世俗道
理一切功徳善根而得菩提生起。即稱正理名爲菩提
善男子。譬如寶須彌山王饒益一切。此菩提
心利衆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羅密因答第
  一問。分文爲四。一發心。二修行。三證地。四得護。即以
神呪而爲衞護。此初發心。發十度心。文即爲十。發心自
相難可了知故以喩明。文中有三。喩・法・合。餘亦准此。
由此發心起出生死求大菩提。遇者皆益而無有極。故以
妙高山王爲喩。此山出於大海珍寶無盡能起饒益。此菩
提心利衆生故
善男子。譬如大地持衆物故。是名第二持戒
波羅密因以戒爲本能生功徳。如大地持衆物。故喩於
  地。是名下結。略無法合
譬如師子有大威力獨歩無畏。離驚恐故。是
名第三忍辱波羅密因師子有其三徳。一有大威
  力。二獨歩無畏。三離驚恐。加次喩慈・心・修三種忍故。
是名下結。略無法合
譬如風輪那羅延力勇壯速疾。心不退故。是
名第四勤策波羅密因此有二譬。一風輪。喩被甲
  精進。喩如風輪攝持世界。那羅延者。此云力勝。喩利
樂攝善二種精進。由勇壯故不自卑屈。是無下也。作事
速疾故是無足也。由多力故作事無退。如次三種精進。
餘可知
譬如七寶樓觀有四階道清涼之風來吹四門
受安隱樂。靜慮法藏求滿足故。是名第五靜
慮波羅密因喩有四。一樓觀喩四禪八定具七最勝如
  七寶嚴。二四道喩發心。修定等有四種大。如疏引莊嚴
論説。三清涼之風喩定。能除煩惱炎熱故。四來吹四門
喩常樂我淨。靜慮法藏等者但總法合。是名下結也
譬如日輪光耀熾盛。此心速能破滅生死無
明闇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羅密因喩有二種。一
  日輪喩智自性。二光耀熾盛者喩作用。有三。能照明。二
能破闇。即證眞斷惑理通利物。有勝熱故。此心已下
法合
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願滿足。此心能度生
死險道獲功徳寶故。是名第七方便勝智波
羅密因喩方便善巧心因。如商主有二功能。一能知道
  路。二引至寶所令求願滿。二此心能度下法合。由迴向
拔濟二種方便。度生死道。獲大菩提功徳珍寶
譬如淨月圓滿無翳。此心能於一切境界清
淨具足故。是名第八願波羅密因喩修願心。具
  二利。願如月圓滿。除自他障故云無翳。此心能於下法
合。要於眞俗離障倶了故。云一切境等
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臣隨意自在。心善能
莊嚴淨佛國土無量功徳廣利群生故。是名第
九力波羅密因喩修力心。喩中有二。一王喩。總發大
  菩提心。二臣別喩。於發行力心。如所須兵隨臣自如心。
如思擇力。亦隨王意自如。如修習力。此心下法合也
譬如虚空及轉輪聖王。此心能於一切境界
無有障礙於一切處皆得自在至灌頂位故。
是名第十智波羅密因喩發修智心。喩有二種。一
  虚空喩。二輪王喩。智有二種。一成就有情如虚空
受平等無擇。二成就佛智。如轉輪王受灌頂位。此心下
法合。一切境無礙虚空。皆得自在等合於輪王。結文
可知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菩提心因。如
是十因汝當修學總結勸修
善男子。依五種法菩薩摩訶薩成就布施波
羅密。云何爲五。一者信根。二者慈悲。三者無
求欲心。四者攝受一切衆生。五者願求一切
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布施波
羅密此下明是佛答中。第二修行既發心已。次應隨修。
  於中分二。初修行。二釋名。修行十度即爲十段。十段之
中。各分爲四。一標。二徴。三釋。四結。文段易知。下更
不科。一者信根者。菩提既以信爲根本。又發菩提心論。
施有五種。一信心施。是故最初依信爲根而行布施。二
慈悲者。既爲菩薩心在利生。次依慈悲與樂拔苦而行布
施。三無求欲者。既求菩提行於布施。不希三有及報恩
等。故無求欲心。四攝受一切生者。爲利生平等攝受一
切衆生。五者願求一切智智者。迴願自他求佛菩提故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持戒波
羅密。云何爲五。一者三業清淨。二者不爲一
切衆生作煩惱因縁。三者閉諸惡道開善趣
門。四者過於聲聞獨覺之地。五者一切功徳
皆悉滿足。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持
戒波羅密戒中有三。謂律儀戒。一三業清淨。此即三
  聚戒之自性。二不爲一切等者。隨護他支。受戒意斷除
衆生四流。即斷惑因。三閉諸惡道等者。十地論云。菩薩
受戒爲除衆生諸惡趣苦。四過於聲聞等者。不共二乘
故。求大菩提不期小果故。五功徳滿者。由戒爲依生空
慧故。結文可知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忍辱波
羅密。云何爲五。一者能伏貪瞋煩惱。二者不
惜身命不求安樂止息之想。三者思惟往業
遭若能忍。四者發慈悲心成就衆生諸善根
故。五者爲得甚深無生忍。善男子。是名菩薩
摩訶薩成就忍辱波羅密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
  等。一能伏貪瞋等。是耐怨害忍。二不惜身命等者。是安
受苦忍。三思惟往業等者。被他害等思自往業忍彼不
瞋。四發慈悲等者。復由慈悲而爲攝受故忍不瞋。此二
即是耐怨害忍因。五爲得甚深等者。諦密法忍。以慧
爲性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勤策波
羅密。云何爲五。一者與諸煩惱不樂共住。二
者福徳未具不受安樂。三者於諸難行苦行
之事不生厭心。四者以大慈悲攝受利益方
便成就一切衆生。五者願求不退轉地。善男
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勤策波羅密精進
  有三。一被甲。二攝善。三利樂有情。一句諸煩惱等者。
此即第一被甲精進。最初發心起猛利樂欲離諸煩惱如
被鉀。二福徳未具等者。攝善之中有其四種。加行・無
下・無退・無足。此無退精進。於未得中能進求故不息受
樂。三於諸難行等者。不生厭心。無足精進。四以大慈悲
等者。利樂有情精進。五願求等。是無下精進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靜慮波
羅密。云何爲五。一者於諸善法攝令不散故。
二者常願解脱不著二邊故。三者願得神通成
就衆生善根故。四者爲淨法界蠲除心垢
故。五者爲斷衆生煩惱根本故。善男子。是名
菩薩摩訶薩成就靜慮波羅密靜慮有三。謂安住・
  引發・辦事。一於諸善法等。是安住靜慮。二常願解脱
者。即八解脱。於空有邊能不住著引解脱故。三願得神
通等者。即六神通。由現神通令諸衆生捨邪歸正集諸善
根。上二竝引發靜慮。四爲淨法界除心垢者。心通二種。
能縁慮心。并第一義心。爲淨法界即第一義心。依定能
除二心垢故。此爲自利。五爲斷衆生等。是即利他。此後
二種是辦事靜慮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慧波
羅密。云何爲五。一者常於一切諸佛菩薩及
明智者供養親近不生厭背。二者諸佛如來
説甚深法心常樂聞無有厭足。三者眞俗勝
智樂善分別。四者見修煩惱咸速斷除。五者
世間伎術五明之法皆悉通達。善男子。是名
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慧波羅密智有三種。謂加
  行・根本・後得。五中初二加行。智第三。第五是後得智。
眞俗二境樂能了智。第四。爲斷見修等。是根本智。世間
伎術者六十四能・五明之法・内明等也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方便波
羅密。云何爲五。一者於一切衆生喜樂煩惱
心行差別悉皆通達。二者無量諸法對治之
門心皆曉了。三者大慈悲定出入自在。四者
於諸波羅密多皆願修行成就滿足。五者一
切佛法皆願了達攝受無遺。善男子。是名菩
薩摩訶薩成就方便勝智波羅密方便五中。初
  三拔濟方便。後二迴向方便。一意樂煩惱等者。爲拔濟
生須識意樂及貪瞋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所有差別。此
所對治。二諸法對治等者。次爲對除須識除法八萬四千
諸功徳門。即是能對治。三大慈悲定等者。既識除法。出
入諸定皆便自在。現大神通故。四者於諸波羅密等者。
迴向菩提故。方便修諸度。五一切佛法等者。菩提涅槃
智斷恩等願皆證得了達攝受。是能證議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願波羅
密。云何爲五。一者於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
不滅非有非無。心得安住。二者觀一切法最
妙理趣離垢清淨。心得安住。三者過一切相
心本眞如無作無行不異不動。心得安住。四
者爲欲利益諸衆生事於俗諦中。心得安住。
五者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同時運行。心得安
住。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願波羅密。
  願五之中。初三求菩提願。後二利樂他願。第一於一切
法等者。雖是總觀。亦觀一切八相之法不生滅等。離執安
住。二觀一切法等者。報佛之智觀一切法。俗諦最妙理
趣。眞諦離垢清淨。即離二障能觀之智於二諦中心得
安住。即報佛四智。令之菩薩於佛能觀離垢淨智亦願
樂住。三過一切相等者。欲得法身云心得安住。體即欲
樂。觀於法身過於一切相。是心之本即眞如也。非煩惱
作故云無作。如離三世故云無行。無有前後別異故云不
異。不遷滅故云不動。觀彼法身離此四相故願樂住之。
心得安住。四爲欲利益等者。爲利他事。於俗諦中須了
教詮及生機性。五於奢摩他等者。欲爲利生。要依止觀。
了知幻離諸過等故須倶行。奢摩他此云止。毘鉢舍那
此云觀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力波羅
密。云何爲五。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衆生
心行善惡。二者能令一切衆生於甚深微
妙之法。三者一切衆生輪迴生死隨其縁業
如實了知。四者於諸衆生三種根性以正智
力能分別知。五者於諸衆生如理爲説令種
善根成熟度脱。皆是智力故。善男子。是名
菩薩摩訶薩成就力波羅密力即十力力。五之中。
  第一即業異熟智力及遍趣行智力。言正智者。離増・上
慢行故。言心行者。即遍趣行。言善惡者。即善不善業。
智能了一切業及彼意趣趣向故。二能令入於深妙之法
者。是漏盡智力。知漏盡不盡證無爲故。能令入深妙之
法。三衆生輪迴等者。是死生智力。若如過去輪迴。亦通
宿住智力。四三種根性正分別知者。根即根勝劣智力。
性即種種性智力。五如理爲説成就度脱者。通處非處靜
慮欲・勝・解三智力。能修此等即修習力。能了此等即思
擇力也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波羅
密。云何爲五。一者能於諸法分別善惡。二者
於黒白法遠離攝受。三者能於生死涅槃不
厭不喜。四者具福智行至究竟處。五者受勝
灌頂能得諸佛不共法等及一切智智。善男
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波羅密智五之中。
  初成就有情智。後二成就佛法智。文相并可知
善男子。何者是波羅密義。所謂修習勝利。是
波羅密義自下辨修行中。第二釋名。於中分二。初徴
  問。後解釋。釋中有十七義。則爲十七段。此則初也。言
勝利者。依瑜伽云。六度各有別別勝利。若説通勝利云。
無罪乃至坐菩提坐常作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
非如世間唯自利益故
滿足無量大甚深智。是波羅密義佛智無量能了
  二空名大。餘不能測名爲甚深。此十能滿名到彼岸
行非行法心不執著。是波羅密義善法名行。不
  善名非行。此即
生死過失涅槃功徳正覺正觀。是波羅密義
  於生死有漏果過失正覺。於涅槃無漏果功徳能正觀也
愚人智人皆悉攝受。是波羅密義愚人樂生死。
  智人樂涅槃。平等利益悲心不損名攝受
能現種種珍妙法寶。是波羅密義即依勝定現七
  寶等施諸衆生類
無礙解脱智慧滿足。是波羅密義由八解脱能引
  神通等得四無礙等。智慧滿足故
法界衆生界正分別知。是波羅密義法界衆生
  界者。即五無量之中二種也。影顯於餘。能正了知
施等及智能令至不退轉。是波羅密義施等即
  前度。及智即後五度。皆能修習至不退轉。即第十地
至行彼岸
無生法忍能令滿足。是波羅密義無生法忍者。
  三無生忍如前已釋。初地創得。八地相續得。能令滿足
者。得至佛地上二種自利行滿
一切衆生功徳善根能令成就。是波羅密義。
  是利他彼岸。如文可解
能於菩提成佛十力四無所畏不共法等皆悉
成就。是波羅密義十力降天魔。無畏降外道。不共法
  降二乘。例餘功徳亦皆成滿。是菩提波羅密知徳也
生死涅槃了無二相。是波羅密義不如二乘以法
  執心見有二相。是斷徳也
齊度一切。是波羅密義是恩徳也
一切外道來相詰難。善能解釋令其降伏。是
波羅密義由具無畏。釋外道難。破邪彼岸
能轉十二妙行法輪。是波羅密義十二妙行者。
  四諦三轉。且依苦諦見道示相修道勸修無學作證。計餘
三諦各有十二。應成四十八。行相以相似故總名十二妙
行法輪。廣如餘述
無所著無所見無患累。是波羅密義無染著故
  云無所著。無滯礙故云無所見。即是永除二種生死之患
累故云無患累
善男子。初地菩薩是相先現。三千大千世界
無量無邊。種種寶藏無不盈滿。菩薩悉見
  自下第三大段。明證地。由前發心久修勝行得至證地
故。於中分五。一得地相。二釋地名。三明地障。四明地
行。五明地修習。此得地相。謂初證時所得之相。由行十
度外得此相。十地現相。即爲十段。此即初也。問。此等
相爲在何處。答。各各將入自地時得。云先現故。又解。
各各初入時得。而云先現者。更有多相。此等先現故。不
可在地前。然表於初地能行一切施度。外遍大千現種種
寶藏。能遂所求故無不盈滿。菩薩悉見者。自上菩薩得
見此相。非不得見。餘皆准知
善男子。二地菩薩是相先現。三千大千世界
地平如掌無量無邊。種種妙色清淨珍寶莊
嚴之具。菩薩悉見於此地中。表證平等理。具持淨
  戒。淨十業道。故現妙色寶嚴具
善男子。三地菩薩是相先現。自身勇健甲仗
莊嚴。一切怨賊皆能摧伏。菩薩悉見於此三地。
  表行三忍。有勇健相。被甲降怨
善男子。四地菩薩是相先現。四方風輪種種
妙華悉皆散灑充布地上。菩薩悉見於此四地。
  表行四正勤。七淨九淨妙花散地。七淨者。戒淨・心淨・
見淨・度疑淨・道非道智見淨・行智見淨・行斷智見淨・
九淨者。加無縁寂滅淨・淨國土淨。如十地論
善男子。五地菩薩是相先現。有妙寶女衆寶
瓔珞周遍嚴身首冠名華以爲其飾。菩薩悉
於此五地。表行禪定。離諸硬強。有寶女現。禪定能生
  解脱遍處等。云瓔珞嚴身。行七覺分故。云首冠名花
善男子。六地菩薩是相先現。七寶華池有四
階道全砂遍布清淨無穢。八功徳水皆悉盈
滿。嗢鉢羅華&T025632;物頭華分陀利華隨處莊嚴。
於華池所遊戲快樂清涼無比。菩薩悉見於此
  地中。文義有八。一表行七智。現七寶。殆如疏列。
二表加行。無間解脱勝進四道現四階道。三表證如理。
起現金砂布。四表離粗相障。云清淨無穢。五表得八解
脱八道支八智。現八功徳水。六因現四色花。七遊法
苑樂。八證無爲清涼
善男子。七地菩薩是相先現。於菩薩前有諸
衆生應墮地獄。以菩薩力便得不墮無有損
傷亦無恐怖。菩薩悉見於此七地。表行善巧拔濟
  衆生。故云於菩薩前乃至亦無恐怖
善男子。八地菩薩是相先現。於身兩邊有師
子王以爲衞護。一切衆獸悉皆怖畏。菩薩悉
於此八地。表行二願得相土二自在。故云於身兩邊
  等。能令煩惱不現行。故云一切衆獸等
善男子。九地菩薩是相先現。轉輪聖王無量
億衆圍繞供養。頂上白蓋無量衆寶之所莊
嚴。菩薩悉見於此九地。表行力度。如彼輪王有大勢
  力。四辨利生故云無量億衆等。以四無量蔭生如蓋。行
七聖財云衆寶等
善男子。十地菩薩是相先現。如來之身金色
晃耀無量淨光悉皆圓滿。有無量億梵王圍
繞恭敬供養。轉於無上微妙法輪。菩薩悉見。
  於此十地。表灌頂位將成正覺。於菩薩身有如來相現。
一現身。二現光。三現衆梵。四現轉法輪。此於自身不由
作意。有佛身相等現
善男子。云何初地名爲歡喜第二釋地名。十地不
  同分爲十段。初地分三。謂徴・釋・結。餘九各二。但有
釋・結。准此初徴。應言云初地等名爲歡喜等。略其等

謂初證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於
大事用如其所願悉皆成就。生極喜樂。是故
最初名爲歡喜釋有二義。一自利。二利他。得出世心
  者。即二空知與心相應他名出世心。是隣近釋。昔所
未得等者。此自利也。於大事用等者。謂利他用。大莊嚴
論云。一見眞如謂見自利。二見利物謂見利他。一一刹
那能成就百類衆生故
諸微細垢犯戒過失皆得清淨。是故二地名
爲無垢於此二地離於二垢。一諸微細垢起異乘心。二
  諸犯戒垢誤犯三業。皆得清淨即無垢義
無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傾動無能摧伏。聞
持陀羅尼以爲根本。是故三地名爲明地聞思
  修三慧云無量智慧。從定所發自明明他云三昧光明。能
除障名不傾動。即彼三慧以定總持之所發故。即定總持
名爲根本。結文可知
以智慧火燒諸煩惱。増長光明。修行覺品。是
故四地名爲焔地於此四地修菩提分。智慧之火焔
  能燒徴細煩惱現行障等薪故。更増勝知覺品轉勝
修行方便勝智自在極難得故。見修煩惱難
伏能伏。是故五地名爲難勝於此五地。眞俗二智
  行相互違合令相應。倶時而起名修行方便勝智自在。復
能除彼害伴隨眠違隨現行名爲難伏。雖分別見等見
道已除倶生身見四地已斷。至此地中復除害伴。此不與
我見倶別起貪瞋等亦通見修斷。就總盡説云見修煩惱
難伏能伏。非分別惑此地方伏。此通智障以煩惱名
説據害伴倶所知品伏不起説。非諸倶生此皆能伏。羸
劣睡眠六・七地伏。又依六説。非第七倶。七倶者。八地
已去猶現行故。乃至廣説。莊公云。言見修煩惱者。謂所
知障與煩惱障倶得煩惱名。難可制伏今能伏故。言見煩
惱者。謂此煩惱先與見倶。而明見名。倶生身見四地斷
故。見所斷者初地斷故。興公云。見修煩惱者即道品之
障。見者即所從之伴。修者即害・伴之屬。雖倶生見四地
不行。五地正斷害見伴惑故。榮其見之修煩惱故
行法相續了了顯現。無相思惟皆悉現前。是
故六地名爲現前於此地中。恒觀十二因縁道理相
  續不斷。名行法相續。智常正觀名爲了了。此爲加行復
能引起無分別知。名爲無相思。思惟即正智。皆悉
現前故。成唯識論云。住縁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恒
現在前等
無漏無間無相思惟解脱三昧遠修行故。是
地清淨無有障礙。是故七地名爲遠行於此地
  中。於無相理長時相續。能以眞智觀無細生滅。無
相思惟即無分別智。此中應云於無相理無漏理無間思惟。
簡第六地有相間故。解脱謂八解脱。三昧謂三三昧。即
無相思惟無相解脱三昧。倶遠修行至功用後邊故。云遠
修行。離上現行障故。名清淨無障礙
無相思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是
故八地名爲不動於此八地。於無相觀任運起故。名
  無相思惟。修得自在純無漏觀。無煩惱動。云諸煩惱行
不能令動。即二不動。一相用不動。相用即有無相。用
即功用。二煩惱不動。故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現前。相
用煩惱不能動故
説一切法種種差別皆得自在。無患無累。増
長智慧自在無礙。是故九地名爲善慧於此九
  地。任運能得四無礙智説一切法。總通四辨倶得名説。
以種種名言種種義理種種音聲種種辨才差別説。由任
運故。皆得自在。離二愚障故。云無患又累。四辨才能
説除疑。名爲善慧
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雲。皆能遍滿覆一切
故。是故第十名爲法雲於此十地。所得法身如大
  虚空。以大智慧如雲遍空。即智充滿法身。復説妙法如
雲下雨。然空有三義。一法身如空。以遍淨故。二阿梨耶
如空。以遍含一切種故。三麁重如空。遍一切故。雲有三
義。一聞熏習如雲。二智慧如雲。三慈悲如雲。此等諸義
依莊嚴及瑜伽并此經等所説。各別如疏中説
善男子。執著有相我法無明。怖畏生死惡趣
無明。此二無明障於初地自下第三明地障。因明
  十一地障。前問菩提。通佛果故。今亦明佛地之障。此十
一障即十一段。此初即異生性障。有相我法即二執之
境。相謂伏。能執之心當情相状。即唯議云。起自心
相。或即體相執著即能執之心。此執著我法皆悉有體。
設執法無還執有無相。若執我無亦是法執。二執是慧倶
明。強名爲無明。是隣近釋。怖畏生死惡趣者。此惡趣
言非唯三惡道。通八難故。倶分別所起不善業及所感
果并所知障所發業果亦是此攝。毀責之名總云惡趣。由
是此經云生死惡趣。非三塗。言怖畏者。即此惡趣是所
怖畏。名爲怖畏。無明所發無明品故名爲無明。前二執
無明意説利品。此惡趣無明意説鈍品。倶起無明名惡趣
者。亦毀責名耳
微細學處誤犯無明。發起種種業行無明。此
二無明障於二地即邪行障是所知障。倶生一分能
  令菩薩誤犯三業。初地已上性戒成就。必不説犯。性戒
誤有所犯。初地未斷。入二地斷。發起種種業行無明。
是彼誤犯所起三業。能起三業不離無離無明。所起三
業亦非是愚。愚相應・愚所起・愚品類總名愚。故唯識
云。惑唯起業不了業愚
未得今得愛著無明。能障殊勝總持無明。此
二無明障於三地即闇鈍障。未得令得者。即是無漏
  勝定。通色無色及勝修慧。二地無。入三地時能斷彼障。
體即欲界貪倶所知障。能障殊勝總持。總持有四。謂法・
義・呪・得忍。入三地時能斷彼障。總持念慧爲性。今説
初二。由入三地能斷定障。得勝定發勝修慧。斷總持障
得勝總持。發得聞・思二種勝慧
味著等至喜悦無明。微妙淨法愛樂無明。此
二無明障於四地即微細煩惱現行障。等至即勝定。
  味著是愛。喜悦是受。即領受下劣定障修勝定故。爲勝
障。餘處多説貪。此經兼受。即正障體貪。縁此受所領受
定故。倶名障。或此喜悦即是定愛。微妙淨法是菩提法。
愛即樂也。體即是貪。此二無明是彼二貪相應無明。此
之二障四地能斷。由於四地作菩提分法觀故
欲背生死無明。希趣涅槃無明。此二無明障
於五地即背生死欣涅槃愚。此即於下垂般涅槃障。不
  能了生死涅槃眞體無別故。故有欣厭。由於五地作四諦
觀。眞欲二知合令雙行。由能證得無著別如。能證
之智名無差別道。唯議云。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
時便能永斷故能除彼
觀行流轉無明。麁相現前無明。此二無明障
於六地此即麁相現行障。觀行流轉者。即縁苦集無明。
  麁相現前者。即觀滅道淨相。以五地中觀四諦故。雖亦
作無相。多時作有相觀。障於六地。多無相觀故。入六地
能斷此障也
微細諸相現行無明。作喜欣樂無相無明。此
二無明障於七地即細相現行障。徴細諸相者。細生
  相。作意欣樂無相。即觀細滅相。由於六地作縁起觀。見
有生滅。彼障七地妙無相道。未能即空起有勝行故。入
七地除
於無相觀觀功用無明。執相自在無明。此二
無明障於八地即無相中作加行障。於第七地雖能長
  時作無相觀。能加功用方得。長時有加行愚。由愚未斷
故起加行。無相觀中不得自在。報相者即於七地雖現
正。有執相種。於現相*正亦不自在。故入八地能斷
彼障。相即墮欲現金銀等類別。土即隨欲現。或大小土
狹於相故。今言相即攝得土
於所説義及名句文此二無量未善巧無明。
於詞辨才不隨喜無明。此二無明障於九地。
  即利他中不欲行障。所説義義無礙解。及名句文法無礙
解。於二中未得自在。云未善巧。於詞者。諸方音聲。唯
識云。詞縁於聲故。詞即聲。辨才者。即七辨才。於現音
聲及七辨才不自在故。名不隨意。由第八地於利他中不
欲行故。未能除此四無礙愚。故入九地即能永斷
於大神通未得自在變現無明。微細祕密未
能悟解事業無明。此二無明障於十地即於諸
  法中不得自在障。五種神通過二乘等。能廣利他得自在
故。名大神通。變謂轉換。現謂化現。無而忽有。微細祕
密者。有大法智雲及所含藏。細者妙也。即是微妙由離
障故。極難得故。難解稱祕密。未能悟解即是無明。事業
者利生事業。於第九地無明障此故。入第十即能永斷
於一切境微細所知障礙無明。極細煩惱麁
重無明。此二無明障於佛地即第十一障。空有理
  事名一切境。妙觀察智觀如羅縠。此即由有細所知障通
現及種。通七識倶所熏成種。亦由第七現行法執不得分
明。極細煩惱麁重者。即細煩惱種子。亦通第七識。乃至
廣説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初地中行施波羅蜜。
於第二地行戒波羅蜜。初第三地行忍波羅
蜜。於第四地行勤波羅蜜。於第五地行定波
羅蜜。於第六地行慧波羅蜜。於第七地行方
便勝智波羅蜜。於第八地行願波羅蜜。於第
九地行力波羅蜜。於第十地行智波羅蜜。
  自下第四明地所修之行。文段可知。問。菩薩地前尚行
六度。及十地論等云。第二劫一行中行一切行。於第三
劫一切行中行一切行。即皆具修。何故此留文地各行
一。答。據實如是。言於十地各行一者約増而説。故無性
攝論云。一一地中具修十種。今約増勝故不相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最初發心攝受能生妙
寶三摩地自下第五明修行。此意十地各行一度。如何
  修習。謂要定慧兩法雙修。故無性攝論云。於地地中修
奢摩他・毘鉢舍那。由五相修。如彼廣辨。然今此經但説
止品。以定能引無相正智。是智足故。然初地中。由定起
施。名妙寶等持。三者是等。摩地云持。平等持心令住於

第二發心攝受能生可愛樂三摩地定能起戒。
  名可愛樂。由持戒者衆所樂見故
第三發心攝受能生難動三摩地定能起忍。名
  爲難動
第四發心攝受能生不退轉三摩地定能發精
  進。名爲不退轉
第五發心攝受能生寶華三摩地由定能爲功徳
  勝田。名爲寶華
第六發心攝受能生日圓光焔三摩地定能發
  智日。名爲日圓光
第七發心攝受能生一切願如意成就三摩地。
  定能發生方便善巧。名一切願如意成就
第八發心攝受能生現前證住三摩地定能發
  智任運能證無相妙現。名現前證住
第九發心攝受能生智藏三摩地定發四辨。名
  爲智藏
第十發心攝受能生勇進三摩地定發神通廣大
  事業。名爲勇進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發心總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初地得陀羅尼。名
依功徳力答第一問中有四。此即第四得護。有二。初
  得護。後頌讃。此初也。十地不同即爲十十段段一一
段段中各分爲四。一標能護名。二正説神呪。三歎法勝。
多佛説故。四明護益。四總持中是呪總持。由行得名
爲功徳。餘名准行。列此可知
爾時世尊即説呪曰
怛姪他晡&T005027;儞曼奴喇剃獨虎獨虎獨虎耶跋
蘇利瑜阿婆婆薩底○里反下皆同耶跋旃達
囉調怛底多跋達&MT01391;叉漫憚荼鉢唎訶㘕矩
噌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一恒河沙數諸佛所
説。爲護初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呪
者。得脱一切怖畏。所謂虎狼師子惡獸之類
一切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横及諸苦惱。解
脱五障。不忘念初地歎勝中有二。初歎。次所護地。
  爲護初地下是也。若有誦持此下明護益。有二。一無難。
二不通。忘念下也。初無難中。無五難。一惡獸。二惡
鬼。三怨賊。四水火等災。五三七等苦。不忘者第二能令
不退。餘九准知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第二地得陀羅尼。名
善安樂住由持戒故。得名善安樂住
怛姪他嗢篅入聲下同里質里質里嗢篅羅篅
羅喃繕覩繕覩嗢篅里虎嚕虎嚕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二恒河沙數諸佛所
説。爲護二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呪
者。脱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横
及諸苦惱。解脱五障不忘念二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第三地得陀羅尼。名
難勝力由行忍故。得名爲難勝力
怛姪他憚宅枳般宅枳羯喇㨖高喇㨖雞由哩
憚㨖里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三恒河沙數諸佛所
説。爲護三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呪
者。脱諸怖畏惡獸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横
及諸苦惱。解脱五障。不忘念三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第四地得陀羅尼。名
大利益由行精進善成辦故。得名大利益
恒姪他室唎室唎陀弭儞陀弭儞陀哩陀哩儞
室唎室唎儞毘舍羅波世波始娜畔陀弭帝莎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四恒河沙數諸佛所
説。爲護四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呪
者。脱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横
及諸苦惱。解脱五障。不忘念四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第五地得陀羅尼。名
種種功徳莊嚴由修定力引諸功徳。得因以立名
恒姪他訶哩訶哩儞遮哩遮哩儞羯喇摩
僧羯喇摩儞三婆山儞瞻跋儞悉耽婆儞謨
漢儞碎閻歩陛莎訶
善男子。此字羅尼是過五恒河沙數諸佛所
説。爲護五地菩薩摩訶薩故。若有誦持此陀
羅尼呪者。脱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
賊災横及諸苦惱。解脱五障。不忘念五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第六地得陀羅尼。名
圓滿智由行智故。得名圓滿智
怛姪他毘徒哩毘徒哩摩哩儞迦里迦里毘
度漢底嚕嚕嚕嚕主嚕主嚕杜嚕婆杜嚕婆捨
捨設者波哩灑莎悉底薩婆薩埵喃悉甸覩
漫曼怛囉鉢陀儞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六恒河沙數諸佛所
説。爲護六地菩薩摩訶薩故。若有誦持此陀
羅尼呪者。脱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
賊災横及諸苦惱。解脱五障。不忘念六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第七地得陀羅尼。名
法勝行由行方便善巧故。行得名法勝行
怛姪他夕訶夕訶嚕夕訶夕訶嚕鞞陸枳
鞞陸枳阿密栗多唬漢儞勃里山儞鞞嚕勅
枳婆嚕伐底鞞提呬枳頻陀鞞哩儞阿密哩底
枳薄虎主愈薄虎主愈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七恒河沙數諸佛所
説。爲護七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呪
者。脱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横
及諸苦惱。解脱五障。不忘念七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第八地得陀羅尼。名
無盡藏由行十無盡願故。得名無盡藏
怛姪他室唎室唎室唎儞密底密底羯哩羯哩
醯嚕醯嚕主嚕主嚕畔陀弭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八恒河沙數諸佛所
説。爲護八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呪
者。脱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横
及諸苦惱。解脱五障。不忘念八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第九地得陀羅尼。名
無量門由得四辨廣利生故。得名無量門
怛姪他訶哩旃荼哩枳倶藍婆喇體天里反
刺死拔吒死室唎室唎迦室哩迦必室唎
蘇活反悉底薩婆薩埵喃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九恒河沙數諸佛所
説。爲護九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呪
者。脱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横
及諸苦惱。解脱五障。不忘念九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第十地得陀羅尼。
名破金剛山由智能破如金剛障故。得總持名破金
  剛山
恒姪他悉提蘇悉提謨折儞木察儞毘木
底菴末麗毘末麗涅末麗忙掲麗呬㘓若掲鞞
曷喇怛娜恒鞞三曼多跋姪麗薩婆頞他娑
憚儞摩㮈斯莫訶摩㮈斯頞歩底頞&MT00222;
阿喇誓毘喇誓頞主底菴密栗底阿喇誓毘喇
誓跋㘕謎跋羅蚶麽莎囇晡喇儞晡喇娜曼
奴喇剃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灌頂吉祥句是過十恒河沙
數諸佛所説。爲護十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
陀羅尼呪者。脱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
怨賊災横一切毒害皆悉除滅。解脱五障。不
忘念十地
爾時師子相無礙光焔菩薩聞佛説此不可思
議陀羅尼。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
常恭敬頂禮佛足得護中第二頌讃文。分爲三。初頌
  所説法。次頂禮&T074119;恭即欲讃儀。即從坐起下是也。各
有所表。如疏廣説頌。故不迷
以頌讃佛
敬禮無譬喩 甚深無相法由言讃歎。總有
  十頌。分之爲二。初半頌讃所聞法。餘九頌半讃佛。此
初也。法爲佛師故先讃法。佛是教主故次讃佛。&T074119;
頂拜名爲敬禮。法體殊勝云無譬喩。唯佛究了稱爲甚
深。離空有等相故云無相
衆生失正智 唯佛能濟度自下讃佛。初半頌
  總。後九頌別。此總也。佛三徳中恩徳利生勝故。徧標
擧以影智斷
如來明慧眼 不見一法相 復以正法眼
    普照不思議 不生於一法 亦不滅一法
  自下別讃佛。初二頌讃報身智徳。次二頌讃法身斷徳。
餘五頌讃化身恩徳。初中讃初恩徳次讃果徳。讃*恩
中。初半讃慧眼。次一頌歎法眼。慧眼照空第一義諦。
無分別故。云不見一法相。非無諸法。縁於教法及衆
相性。名爲法眼。無不解了。名爲普照。非餘所測。名
不思議。稱境而知。不忘見増生一法。亦不*忘見滅一
法。處中而知。依他生滅遍計眞如並無生滅。故云不生
等。非無生滅之依他起性
由斯平等見 得至無上處明果也。因修二眼得
  圓滿故能平等見。得者證義。斷或證滅心故。無上處者
即大菩提。不説肉天眼。無記法故。但是業果及定果故。
所以不説。在佛身中名爲佛眼。今此讃因故略佛眼
不壞於生死 亦不住涅槃 不著於二邊
    是故證圓寂下二行讃斷徳。初一行讃無住涅槃。後
  一行讃無餘。壞者斷也。不同二乘永斷生死。亦不樂住
涅槃。即空有倶不著。離於此二邊。是故能證無住涅槃
於淨不淨品 世尊知一味 由不分別故
    獲得最清淨無餘大涅槃即正明法身。淨不淨性體即
  眞如。名爲一味。由無分別智證斯一味正涅槃因故。能
獲得極清淨。無住通因雖是清淨極清淨
世尊無邊身 不説於一字 令諸弟子衆
    法雨皆充滿自下因徳。分四。一行現身説法徳。初
  地。他受變化隨機感現於大身量難測故。名無邊。離
遍計故。眞理無故。云不説一字。然由因縁議變之力。令
衆聞法皆得充滿。如來尼珠隨求出寶。亦如天鼓應念
出聲
佛觀衆生相 一切種皆無 然於苦惱者
    常興於救護此一行觀衆生常利徳。依眞法界。怨親
  等相一切皆無。然大悲不捨。即空觀有故。苦等常
状救護
苦樂常無常 有我無我等 不一亦不異
    不生亦不滅 如是衆多義 隨説有差別
  此一行半。明應機差別徳。苦樂等五對衆多之義。眞理
雖無。隨機説別
譬如空谷響 唯佛能了知擧喩譬。如虚谷本無
  音聲隨響縁別出種種聲。餘不能了。唯佛能知
法界無分別 是故無異乘 爲度衆生故
    分別説有三總結無差別。雖初差別。終至一乘於眞
  法界亦無三乘之差別相。文顯可知
爾時大自在梵天王亦從座起。偏袒有肩右
膝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品中第三大段。大梵
  讃揚。於中二。初梵王讃勸。復如來印誠。此初也。於中
文三。此初讃儀。大自在梵王者。第四靜慮王。即第十地
菩薩。十地經云。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摩醯
音罪智處生故
而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勝王經希有難
量。初中後善。文義究竟。皆能成就一切佛法。
  正讃。瑜伽八十三説有十句。此初別説五句。後皆能成
可總説餘五句。瑜伽云。初善者。謂於聞時生歡喜故。
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後
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離欲爲後邊故。文究
竟者。即善緡綴名身等故。義究竟故。謂能引發利益
安樂故。皆能成就等者。攝梵行之相等故
若受持者。是人則爲報諸佛恩勸持也。如法花
  第二之叙佛恩深無能得報。屬累品云。唯受持經即爲
報恩。此亦如是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説第二印誠。
  有二。初印。後誠。此初也
善男子。若得聽聞是經典者。皆不退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誠也。有二。此初聞者不退菩提。
  有五。此即初標也
何以故徴也
善男子。是能成熟不退地菩薩殊勝善根。是
第一法印。是衆經王。故應聽聞受持讀誦
  順釋。有二。初釋。後勸。是衆經王下是
何以故重徴也
善男子。若一切衆生未種善根未成熟善根
未親近諸佛者。不能聽聞是微妙法反顯也。此
  未種善根等三人不能聽聞。故知能聽聞者具前三縁得
至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聽受者。一切罪障皆悉
除滅得最清淨滅障勝進。有三。此初滅三障。其文
  可知
常得見佛。不離諸佛及善知識勝行之人。
  此明近善文也
恒聞妙法。住不退地得勝法。有四。此聞法及至勝
  位二文
獲得如是勝陀羅尼門得勝法。初標。後示。此初
  也。四總持中是能得不退也。證法性故無盡。得不退故
無減也
所謂無盡無減。海印出妙功徳陀羅尼。無盡
無減別示。此十總持或通十地一一皆得。或隨十地如
  次得一。如前三摩地。初地行施能得應時。如大海潮終
不失時。證平等如而爲仰故。依陀羅尼出生布施勝妙
功徳。得後後勝徳無有盡
通達衆生意行言語陀羅尼。無盡無滅於第二
  地。除不了業愚得此總持故。能通達自他三業。意行言
三。如次即意身語三業。或意行即八萬四千心行。言語
即約解一切衆生語言
日圓無垢相光陀羅尼。無盡無減於第三地。由
  離闇鈍障獲此總持。能發殊勝定三明故。如日圓。自離
障故云無垢。破他闇故云相光
滿月相光陀羅尼。無盡無減於第四地。能離微
  細障故。精進殊勝。猶如月初漸至圓滿
能伏諸惑演功徳流陀羅尼。無盡無減於第五
  地。得言相應増上慧故。能伏害伴貪等煩惱。名
伏諸惑。修勝定故得勝靜慮演功徳流。流謂八解脱法。
故花嚴云。八解脱流淨妙水
破金剛山陀羅尼。無盡無減於第六地。習於般
  若。能破愚癡障日之金剛大山
説不可説義因縁藏陀羅尼。無盡無減於第七
  地。多住無相。以方便善巧。功説不可説無相之義。亦
不壞假名因縁法藏
通達實語法則音聲陀羅尼。無盡無減於第八
  地。得無功用智。以大願力。能通達實語爲衆生法則。音
聲即語
虚空無垢心行印陀羅尼。無盡無減於第九地。
  得四辨自在如空。除利他障故。云天無垢。所説法義
能爲衆生心行勝印。勝印已決得勝益
無邊佛身皆能顯現陀羅尼。無盡無減於第十
  地。得大智雲充滿法界。盡無邊界生所願身皆能顯現。
皆因總持得。皆從所得立總持名。即從果爲名
善男子。如是等無盡無減諸陀羅尼門得成
就故得勝用。前得法體。此依起用。初標。後顯。此標也
是菩薩摩訶薩。能於十方一切佛土化作佛
身。演説無上種種正法。於法眞如不動不住
不來不去此顯勝用。有三。此初現身説法。然雖説法不
  壞眞諦故。云於法眞如不動。現在不住生即滅故。云不
住。去無所至故。云不去。從無所來故。云不來。法無定
相故
善能成就一切衆生善根。亦不見一衆生可
成就者二能益有情。據俗諦善巧成就衆生。就勝義諦
  亦不見生可成就者。故金剛般若云。雖度無量衆生而無
得度者
雖説種種法法。於言詞中不動不住不去不
來。能於生滅證無生滅三攝用歸眞令修正觀。有
  三。標・徴・釋。此初也
以何因縁説諸行法無有去來徴也由一切法
體無異故釋也。以一切法皆歸於如爲體。體無異故。
  不見能依身語實生滅等相
説是法時。三萬億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
無量諸菩薩不退菩提心。無量無邊芻苾比
丘尼得法眼淨。無量衆生發菩提心品中第四大
  段。聞法獲益。於中有四。此初明時會得益。文有四益。
一得無生忍。初得在初地。長時得在八地。圓滿在佛地。
二得不退心。即十住第七心。三定性二乘地得初果故。
云得法眼淨。四有有大乘性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而説頌曰
勝法能逆生死流 甚深微妙難得見第二讃
  誨。初兩句讃。次兩句誨。讃中初句讃法上勝能破生死。
次句讃法微妙難可得見
有情盲冥貪欲覆 由不見故受衆苦誨也。上
  句造惡。下句受苦。無明障聖惠眼故。云盲冥者闇也。亦
爲貪欲之所障覆不知出離但造惡業。由不見眞惡業既
作。故受衆苦
爾時大衆倶從座起。頂禮佛足大衆奉行。此初
  儀軌
而白佛言。世尊若所在處講宣讀誦此金光
明最勝王經。我等大衆皆悉往彼爲作聽衆。
  第二奉行中有五。此初爲作聽法衆也
是説法師令得利益安樂無障身意泰然。我等
皆當盡心供養二利益法師。一令安樂。二四事供養
令亦聽衆安隱快樂所住國土無諸怨賊恐怖
厄難飢饉之苦人民熾盛利益聽衆及國土
説此法處道場之地一切諸天人非人等一
切衆生不應履踐及以汚穢尊重説法處。有三。初
  標。次徴。後釋。釋中有二。初釋不應踐汚所以。次應修
供養
何以故徴也
説法之處即是制底。當以香華繒綵幡蓋而
爲供養。我等常爲守護令離衰損第二釋也。其
  文可知
佛告大衆。善男子。汝等應當精勤修習此妙
經典。是則正法久住於世如來更勅。前之四衆願
  自身受持演説。今勅亦令自勤修習。使法久住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註釋卷第四


金光明最勝王經註釋卷第五

  金光明最勝王經蓮華喩讃品第七
  三門分別。初來意者。妙幢默念。世尊導師久殖勝因。壽
命何短。四方四佛忽現室内陳壽無邊。豈凡心測。因聞壽
遠。願得菩提。説果令求。求須起行。所以夜夢金鼓示懺
悔方。今即勝行感夢起。階非無因縁。衆疑未知。所以佛
爲説。於過去有王名金龍主。以蓮華喩讃十方佛。由
此勝因感斯嘉夢。欲令時會得除疑惑同殖妙因。故前品
後有斯品起。釋品名者。興公疏云。梵云迦摩羅蓮花。羯
囉池。悉埵讃。總應云蓮花池讃品。今以喩代池者。蓋翻
譯之意乎。沼公云。蓮花是喩。讃歎是法。此意花即喩
因。蓮即喩果。前後相望雙含因果。又蓮花出泥水。不爲
泥水所汚。喩修行雖在染位。必能出離惑泥。然今意取
讃佛妙徳如似蓮花。故此品云。常以蓮花喩讃稱歎十方
佛。此品明彼故以爲名。言解妨者。何不於前夢懺品後
即説此品。今方説耶。答。時會機宜欲樂示故。又夢懺悔
爲滅罪之先徴。悟即應求罪滅進修勝行。現因正學故即
先陳。往事令證誠故在後説
爾時佛告菩提樹神。善女天。汝今應知。妙幢
夜夢見妙金鼓出大音聲。讃佛功徳并懺悔
法。此之因縁。我爲汝等。廣説其事。應當諦聽
善思念之品文分四。一擧事欲陳誠衆令聽。二正爲廣
  應説令知宿縁。三妙幢汝當知下結會今古許爲授記。四
衆聞發心願當修學。末一頌是。此即初也。樹神名堅牢。
亦因地神。樹名畢鉢羅。佛依成道名菩提樹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