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寫本一交畢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中之內
第十一卷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八月十五日
 執筆春信淸胤 
朱書云
寬政第六乙寅天臘月十五日以寫本一
交畢滅罪生
善得證菩提 筆主 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二

  ◎化城喩品下
1 智勝成道二萬劫間全不說法
2 智勝如來可說第二時敎
3 其餘衆生千萬億衆
4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
5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6 滅度想
7 𣵀槃經八六四萬迴心
8 信解堅固了逹空法
9 譬如五百由旬
10 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11 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以上十一帖
法華經第三卷開示抄化城喩
品下
  化城喩品下
。經文其餘衆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云云
何事歟。答。智勝如來說法華時。千萬億衆生
生疑惑也。付之諸佛說法皆待根熟。其機若
未熟者。何說難解妙法乎。況乍受沙彌請遙
送二萬劫者。待根熟故也。以知。說法時其根
已熟云事。況釋尊說今經却五千上慢。唯止
貞實衆。知勝所化中。有疑惑類者。佛力何不
去會座乎
會云。玄賛云。上根菩薩聞之信受。中根聲聞
亦有信解。下根餘類皆生疑惑云云
鏡水抄云。凡夫爲下云云意云。准釋迦說法
華。智勝法華亦以不定性證果聲聞可爲正
機。自餘凡夫不正機故不能正悟。故名疑惑。
非誹謗之疑惑。故水抄云。生疑不信。行相有
云云意者生疑其過輕故。其衆猶在會座。
聞法不信其過重。故去座不聞。所謂五千上
慢類也。彼時聞法。卽値今佛悟一乘因也。故
玄賛云。下根衆生機未熟故。爲今時漸。故說
彼時有疑惑者云云
經云。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悉信受。聲聞
衆中亦有信解。其餘衆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云云
玄賛云。經說是經時至未曾休廢○賛云。上
根菩薩聞之信受。中根聲聞亦有信解。下根
餘類皆生疑惑。是法華經難信解故。不根衆
生機未熟故。爲今時漸。故說彼時有疑惑者
云云
水抄云。問五千根未熟。今佛不令聞。彼萬億
衆生皆疑惑。大通如來寧爲說法華
答。生疑不信行相有殊。有去有聞。誘他之別
不應生疑。卽十六王子爲上。聲聞爲中。凡夫
爲下。問。何故凡夫皆生疑惑。答。有二意。一
表經力難思故。下根生疑。二根未熟故。爲今
時漸。所以疑惑也。問。當時何不待根熟了與
說。未熟何要與說經。答。今時漸故。當時若不
爲說因。何今爲有迴心也云云
興疏云。十六沙彌旣上根。悉解文義故皆信
受。中根聲聞於佛有縁故。亦有信解。餘下根
類。皆於十六沙彌結其縁故。皆生疑惑。如
其次第菩薩聲聞及以凡夫。有有行有信無
信行無也。不應難言。智勝如來旣有覆
今釋迦佛亦應有之者。三根之人。皆於釋迦
有法華縁。佛自度故云云
。智勝如來十六王子於十方世界成正覺。
爾者第十六王子。爲東北方佛將云何。
方若東北方佛者。見經文。東北方佛名壞一
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
國土。成阿耨菩提云云以知。釋迦非東北方
佛云事。況指歡喜國名東方。以安樂國爲西
方。可知娑婆世界中央國土云事。若依之爾
者。十六王子唱覺於八方。於一一方各有二
佛。釋尊爲中央佛者。東北方闕一佛。是以正
法華。東北二佛號除世曜念吾能人云云加之
不思議功德經列東北方六十三佛之中。出
壞一切世間怖畏如來及釋迦牟尼佛云云
會云。釋迦者中央佛也。見經文。大通佛十
六王子。於十方國土成佛者。對大通土可
定十方也。而說大通事。不表何方處云事。
知。大通此娑婆世界佛也。釋迦旣於娑婆成
正覺。與智勝可同國。是以見經文。始東方四
方三維先表二佛。列一名二名。而至東北方
無總表二字。又無別列詞。只說東北方佛名
壞一切世間怖畏。知。彼方限一佛云事。況第
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等者。別擧
自名自國。此卽對前諸方爲中央故也。添品
法華亦以同之。但正法華經者。譯者於梵本
生異解也。不思議功德經准之可會。或此東
北方佛也。以正法華及不思議功德經爲證。
但今經說末彼方佛事。異餘方故者。敎主釋
尊自爲結會今古別說之。故文相少異也
尋云。對智勝土可分八方。其土爲娑婆世界
者。對何論餘方乎。答。此難旁未定也。設智勝
佛居中央土。娑婆望彼在東北方無相違。不
云智勝佛出此界故。設又智雖娑婆佛。十
六佛土在國實有八方者。何不說如此哉」
經言。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
今皆得阿耨○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
○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
二名須彌頂○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
度一切世間苦惱○東北方佛名一切世間怖
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
耨○菩提云云
添品法華全同之
正法華經云。佛言今皆成無上正眞之道。今
悉現在處于十方說法救護○東北方現在二
佛。號除世懼今吾能人。於忍世界得成如來
至眞等正覺。合十六尊云云
水抄云。言沙彌八世界者。娑婆世界在大通
佛東北方也。此言智勝如來東北方者。一妙
法添品二經中。釋迦吿衆會。指十方世界故
非智勝與此界別處也。二者智勝如來則此
界佛也。故經云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
佛兩尊名大通智勝。不言何方佛。但說乃
往過去故。此界也。若餘方佛者。可*言何方
云云
會古通今抄云。經第十六我釋迦者。前言十
方但擧總數。今十五佛盡八方。其有東北
方但一佛故。釋迦牟尼現居此土。依於此土
指彼八方會古。同今說今時故云云
佛說不思議功德經下云
。經文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𣵀槃云云
者。大師云何釋此文乎。玄賛有二釋。一云。
無學人求入於無餘𣵀槃義也。二云。凡夫及
有學聖者。求入有餘𣵀槃義也云云
問旣云入於𣵀槃。可實入𣵀槃義。何文外云
求𣵀槃之義乎。是以見智度論。問阿羅漢先
世因縁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
佛道。答得阿羅漢。三界諸漏因縁盡。更不復
生三界。有淨佛土乃至於是國土佛處聞法華
經。具足佛道。准此文實入無餘𣵀槃。已生界
外土。遇餘佛聞此經說也。是以天台等諸師
得經意如此。次智度論明云阿羅漢。第二釋
何云凡夫有學乎。又先世因縁所受身必應
當滅之文。唯指無餘𣵀槃。何云有餘無餘𣵀
槃乎
會云。無餘迴心者。東土大諍也。法華經智度
論之文。隨二宗意得旨可異。其中我宗意
者。定性二乘歸圓寂時。身智都盡唯有法性。
如虛空界非有情數。不只盡分段生。亦不受
變易報。豈生他方見佛聞法哉。解深密經。瑜
伽論等了義諸敎。遮而不許。會而不用。法華
經者說一佛乘須示成佛一門之處。猶說雲
雨喩遮乘一執。三草二木生長不同。定性無
性未成餘乘。千部論主作法華釋論之時。立
四種聲聞。三類之外別開趣寂。授&T047368;之中不
攝其類。卽是守深密瑜伽文也。若爾者至今
品初不可說趣寂迴心。其文設雖隱。佛意猶
可探。何況此文說不定性有餘地之相狀。非
決定性入無餘之迴心。是以見上文。自於所
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𣵀槃云云以上案下。當
入而非已入。心想而非眞實。遂往他方聞法
華經發心修行。一段之趣大概如此。次智
度論文者。全不越經文。以餘經明文。深可
知其意也
他宗依此文。以爲是佛意矣。但此經之習。
有表裏。當座衆會各取一門。非十地大
聖者不能究盡。非四依眞論誰判正理乎。玄
賛有多重釋。今述一義。今問。天台可*言依
法華經立無餘迴心。其入無餘相者。同楞伽
經等哉否。若同者。楞伽等四十餘年方便大
乘也。彼經豈說究竟迴心乎。旣無法華秀句
是一楞伽云心滅盡。云譬如皆醉人。今經於
餘國見佛聞法。其相不同也是二楞伽經無
量劫初迴心。今經不云經多時是三若二經
說不同者。楞伽云如昏醉。瑜伽云如虡空。
是指何人之何時乎。都無實義豈非虛言乎。
彼設雖有會釋種種可徵。其難難遁歟。依之
可*言法華經不說無餘迴心之敎也。設皆成
佛義爲彼經正宗。雖乖自宗。猶至無餘迴心
者不許不說。若强欲嫌定姓者。不如只此經
都不許入無餘人。乍許令生界外士者。總非
今經意歟。其故且置五性敎。付經顯旨言
之。法華已前。一切二乘皆無成佛性。須悉入
無餘𣵀槃。然實有佛性故。一人無入𣵀槃。三
世十方諸佛弟子。都無聲聞入𣵀槃。卽三根
聲聞等。皆須歸無餘。而內具佛性。外有佛力。
故悉皆迴心向大。乃至滅度一切弟子同舍
利弗等爲言爰滅後無導師。如何得迴心。佛
釋此疑云。我於餘國作佛。乃至而於彼土求
佛智惠。得聞是經也。然者自宗他宗設雖異。
經現文所說大旨。除此義之外。亦不順。經意。
依之玄賛以佛神通引攝。令往他方者。經自
本無入無餘文故也
重意云。今經意者。諸聲聞顯只如舍利弗
等。隱有別類之旨不顯。自宗有五性故。會經
現文。依法華論等。雖開出定性無性。他宗如
文直得其心。可*言一切聲聞皆成佛。剩此經
令說無餘迴心。恐文外義也。又問他宗可
*言。若許滅後聲聞不入無餘。往他方迴心者
耶否。有者經可說之。說者卽當此文。一乘要
決等。須以入於𣵀槃文責我宗之處。總無其
詞。若有深故歟。他宗若不分定不定性二類
迴心差別者。入於𣵀槃文可無秀句。所以不
乘勝歟。天台近來學者異義
有云。入無餘後身想漸生經多時迴心。如淨
影等也。有云。生界外土卽受變易。其變易身
者。色相莊嚴皆悉具足。卽時聞法華發心修
行。或又舍利弗等。卽一身中有定不定性之
二門。有餘迴心不定性邊也。盡此身入無餘
也。是定性邊也。非別體名定不定性。或證有
餘𣵀槃之時。實卽受變易爲界外人。是未迴
心時也。同寶法師等歟。聞法華後卽入十住。
生實報土。而於彼土者。未迴心前先生方便
土也。生已聞法華迴心。可入十住。此等異義
未聞正說。閑可尋習歟。先所加愚案者。於此
諸義縱奪可隨宜。然總付入於𣵀槃文。天台
若證已入降自宗者。不叶經文之旨如前可
難。若他宗意。於彼文難爲已入。旣無經現
證。以何可難法相乎。他宗依智度論文。謂入
無餘已後事。而是旣非今經大綱。若爾如自
宗。智度論。迴心已後遂受變易身。常聽受法
華。永修大行義也。依之論具足佛道云云
意云。依佛神通先往他方穢土。遇佛聞法發
菩提心受變易之後。遂生淨土也。論略初事
顯終相。經兼其初後。他宗末學以論爲盡理。
經意從此界卽時生淨土者。不叶文歟。醫師
喩玄賛具引合。可聊簡之
。經云。是人雖生滅度之想云云爾者滅度
想者。於能化佛生此想歟。玄賛云。是人於我
生滅度之想云云付之見上文。自於所得功德
生滅度想云云於自所得功德生滅想云也
次文云是人雖生滅度之想。何云於佛生此
想乎。依之正法華云。或有發意。學弟子乘。成
爲聲聞不行菩薩一切志在無爲之想。謂
當滅度云云*如何
會云。聲聞弟子。以化身佛爲眞實。故於雙林
𣵀槃生實滅度之想。謂佛永入無餘𣵀槃。不
知當蒙引攝。而佛於餘國現身說法。於彼國
土是人聞法華經。迴心作佛。此文意也。故玄
賛云。我從此餘國作佛。是人於我生滅度想。
謂我入無餘。我引至彼令求佛智云云經有二
段。上弟子於自生滅度想。下於能化佛又生
滅度想。於自者云當入𣵀槃。於佛者云入於
𣵀槃。其意在之。中間我於餘國作佛者。是敎
主自稱我也。知。下文說佛滅度也。正法華經
者。譯家取一義。不可相違
尋云。玄賛作種種釋。恐似探象。末學難生決
智。況皆乖文相*如何
答。種種義。皆一文中所苞含也。望上下文互
有傍正疑者執一邊。堅加其難歟
經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
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
𣵀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
度之想入於𣵀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惠得聞
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
來方便說法云云
正法華經云。當來末世我有發意。學弟子乘
成爲聲聞。後不肯聽受菩薩之敎。不解佛意
不行菩薩。一切志在無爲之想。謂當滅度。甫
當往他佛世界。順殊異行生異佛國。當求道
惠志聽啓受。爾乃解知如來之法。有一滅度
無有二乘也。皆是如來善權方便。說三乘耳
云云
玄賛云。經我滅度後至當入𣵀槃。賛曰。下釋
疑難。謂有難言。其若諸聲聞皆當作佛。其遇
佛者。蒙佛敎化可當作佛。佛滅度後有求聲
聞。不聞是經。不覺不知菩薩行廣大弘遠。
於自所證有爲無爲二功德中。作有餘𣵀槃
滅度想。求當入無餘𣵀槃。是人云何當得作
佛。故下釋之文有其三。初牒所疑之人。次釋
彼亦作佛。後解所由。此標所疑聲聞也。經我
等餘國至得聞是經。賛曰。此釋彼亦作佛。我
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者。菩薩處胎經說。從
此滅度於十方面各三十二姟諸佛國土。而
後復成佛敎化衆生。下醫師喩中具顯此義。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求入無餘𣵀槃。於我有
縁。我以神通接引於彼。遇我得聞是經。或是
凡夫。若是有學求有無餘𣵀槃。將此𣵀槃謂
實滅度之想。求入證此二種𣵀槃。修二乘行
種姓所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惠我
或從此餘國作佛。是人於我生滅度想。謂我
入無餘。我引至彼令求佛智。此說於我遇有
緣者。或雖於我無此因緣。亦蒙他佛及菩薩
等接引敎化。聞是經典當得作佛。亦有潜化
成就此人。說法化導令向大乘。今說顯化。於
我有緣。故說於彼求佛智惠。或雖於餘佛有
緣往彼。平等意趣故。亦說是我云云
義疏吉藏云。我滅度後下第四段。明未來相
値。卽出下根人也。此是佛滅度後。修道成阿
羅漢。此人命終生於淨土。釋迦於淨土中作
佛。更有異名。爲此人說法華經。方乃得悟。所
以說此事者。明無有畢竟永住二乘。會須聞
華彼當成佛。勵下根人令及時信受。問。
何故言更有異名。答。釋迦是穢土佛名。今於
淨土化物故。更有異名云云
文句天台云。二我滅度後復有下。釋疑。疑者
云。現在者。得聞佛說法華得入一道。可是結
緣之流。未來者不聞法華而入滅度。此豈能
捨小得入一乘。釋云。雖滅度之後。終會得聞。
我於餘國作佛。得聞是經。餘國者。三乘通敎
有餘國也。除諸如來方便說者。斷疑也。三是
方便說。其實無三也云云
守護國界章云○大薦賓云。准化城喩。有
法喩合。於法文局定性。非曾退大。極分明
相。辨入無餘寂覺成佛。便得意訖方說喩文。
乃後正據退大定性之人。以兼法中非退定
性。今且應叙法說之中。據極定性分明之相。
卽是𣵀槃第十所照之文。如下文云。我滅度
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𣵀槃。我於
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
於𣵀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惠。得聞是經唯以
佛乘而得滅度。其法華文。正當與𣵀槃第十
卷中。義味一同。亦與楞伽兩節經文。其相符
會。一者爲趣入無所有處。二者自覺滅等。而
今經文。云生滅度想。當入𣵀槃者。西明法
師會云。准正法華。當故入滅。非是已入。故文
云。一切志。在無爲之想。謂當滅度。甫當往至
他佛世界。今釋不然。如正法華經第四卷中
云。當未來世。或有發意學弟子乘。不肯聽受
○無爲之想。謂當滅度。當甫往至他佛世
界順殊異行。生異佛國。當求佛道惠者聽
啓受。爾時乃解知如來之法。有一滅度無有
二乘也。三蒼云。甫我也。爾雅云。釋詮云。甫
余。言義也。佛自稱我。云當往至他佛世界順
殊異行。正法花文上云。綴父母。用訓字。此卽
用妙法花文。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異名
卽是無餘之中成妙覺佛。順彼二乘無餘之
中殊異之行。以佛順故顯二乘生。是故。經文
生異佛國已下。卽當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
於𣵀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惠。雖生滅想。不
免意生。而於彼土更求佛智慧。卽正法花生
異佛國土等也。又云。入於𣵀槃而於彼土。竝
置於字。表在無餘。何待浪用當字謬會。故
知。兩經文相無異也云云
  上下文廣。委可見之
一乘要決上云。問。玄賛第七。釋化城喩品是
人雖生滅度之想等云。菩薩處胎經說。從此
滅度。於十方面○我引至彼令求佛智已上
義云何。答。此釋違經幷大論。彼二文同云
得阿羅漢。何言或是凡夫。若是有學耶。又
論云更不復生三界。何言生十方國土。又經
云。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入於𣵀槃。何言
於我生滅度想。謂我入無餘乎。經論二文相
望不違。不應於中更生異覺。智度論九十三
云。問曰。若爲菩薩皆畢定佛。何以故。種種呵
二乘。不聽菩薩取二乘證。答曰。求佛道者應
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於法性少分取
證。便自於捨佛道不度衆生。諸佛菩薩之所
呵責。汝欲捨去會不得離。得阿羅漢時。不求
諸菩薩深三昧。又不廣敎化衆生。是則迂迴。
於佛道稽留。問。阿羅漢先世因縁。所受身。必
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答曰。得阿
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縁盡。更不復生三界。有
淨佛土。於三界。乃至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
佛所。聞法花經。具足佛道如法花經說有阿
羅漢。若不聞法花經。自謂得滅度。我於餘國。
爲說此事。汝當作佛。問曰。若阿羅漢。往淨
佛國土受法性身。如是應疾得作佛。何以言
迂迴稽留。答曰。是人作小乘因縁。捨衆生
捨佛道。又復虛言得道。以是因緣故。雖不受
生死苦惱。於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如
直往菩薩云云
妙經一云。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
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
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其義
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云云
正經下文合說處云。其導師者。謂如來也○衆
商賈人。謂諸學者。將行求寶。謂說道惠菩薩
法。中路厭翫不肯進者。謂佛難得。累劫積劫
不可卒成。誘以聲聞緣覺易行。化作城者。謂
羅漢泥洹。設城不現。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
發無上正眞道意。其羅漢事。限礙不至大道。
若至他方。與佛相見。得不退轉無所衆生。乃
爲大寶究竟事云云
守護國界章云
遮異見集下德一云。彼云違敎失者。如法華化
城喩品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方便說法。
依此經文。小乘之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𣵀
槃。而於彼土求佛惠。汝今乃言二乘之人。入
無餘滅。永不向大。豈非邪執不了之義也。今
謂不爾。汝由不知已今當之三字差別。而如
迷執。經唯言當入𣵀槃。不言已入。不言
今入。故知。未入𣵀槃。當知。彼法華經。約不
定性聲聞。住有餘𣵀槃。求入無餘。而說當入
𣵀槃。不說已入無餘𣵀槃。後從彼。起而迴心
向大。何以知然。正法花第四卷云。聲聞縁覺。
生死已斷。度於三界。臨終滅度。但佛在前
住。誨以要法。發菩薩意。不在生死不住滅度。
旣云臨欲滅度佛在前住。明知。未入滅度。若
已入無餘已無身智。佛在誰前住。講何等法
云云
正法華三藥草品云○聲聞縁覺。生死已斷。度
於三界。劣練五道。自以通暢。莫能喩者。臨
欲滅度。彼在前住。誨以要法。發菩薩意。不在
生死不住滅度。解三界空等云云
問𣵀槃經中。過八六四萬劫。當得阿耨菩提
云云爾者。大師如何釋之乎。玄賛。有學者。
迴心已去所經劫數也云云付之見其文。須陀
洹人。永盡諸苦入於𣵀槃。是人未來過八萬
劫。當得成阿耨菩提云云旣云永盡諸苦。定
可無學聖者。又云入於𣵀槃。豈非入無餘人
乎。從昔名雖說須陀洹等。實無學聖者。入
無餘劫數見。況羅漢支佛。云入𣵀槃。實入無
餘義也。前三果。何不然。高貴德王品。八六
四二萬劫所經名𣵀槃云云明知。入𣵀槃間所
經數云事。加之淄州惠日論大師釋此文。說無
學聖者云云*如何
會云。見𣵀槃經。說五果迴心分八六四二萬
十千之劫數。云所得果。云所經劫。俱有五品。
勝劣義分明也。任文取義。須陀洹果者。實是
其果也。斯陀含乃至辟支佛。各皆如名指位。
二乘迴心。此文說盡。若如他宗者。定性二乘
無學果後。入無餘𣵀槃迴心向大之相也。闕
無前三果。雖名須陀洹乃至阿那含。旣非其
果。唯羅漢一果也。不只乖經文。又違道理。可
不說前三果迴心故。若又有學不迴心者。違
法華等。故玄賛難云。若彼經意。但總說阿
羅漢人。實有學人。發心向大。復經幾時。應
𣵀槃經無有學中而迴心者。由此應以𣵀槃
等經同瑜伽等最爲善說云云又惠日論云。
何經說羅漢辟支佛。卽許依文。說前三果卽
執不許。一經所說。而致愛憎。取捨諸文。寔
爲多謬云云但付自宗會入於𣵀槃文者。惠日
論云。此談彼果有此功能。非要無學始得
趣大云云且須陀洹人。若依自宗者。須人
天七反入於𣵀槃而發大心故。此人。未來過
八萬劫。卽成菩提云也。次八六等住處爲𣵀
槃者。玄賛彼於俱時未迴心前。所應證得
有餘𣵀槃者。名爲𣵀槃云云其意同病行品文
意歟。次淄州解釋者。若是或據一類取無學
者。理實初果亦得迴心卽受變易之釋歟。彼
本義之外一釋也。況有深意所謂須陀洹等
名廣故。經意含二類。一類者。從初果迴心。一
類者。至無學可迴心。言永斷諸苦者。其中
一類也。實必可有初果迴心之類爲言或高
貴德王品文者。含定性不定性二類。入於𣵀
槃者。定性無學。入無餘之類也爲言此義。具
如文集
玄賛云。其𣵀槃經高貴德王品。云何𣵀槃。云
何云大𣵀槃。聲聞縁覺八萬劫。六萬劫。四萬
劫。二萬劫。一萬劫。所住名爲𣵀槃。無上法王
聖主住處名大𣵀槃古人解云。二乘諸果。經
爾所時入彼無餘𣵀槃。後起迴心。便引楞伽
菩薩佛等化作文。經爾處時耽三昧酒醉。然
從彼起迴向大乘。今解不爾。彼二乘位。經爾
所時。修行向大者。彼於先時未迴心前。所應
證得有餘𣵀槃者。名爲𣵀槃。法王所得名大
𣵀槃。非二乘者諸有學位。已經八萬劫乃至
萬。已入𣵀槃。亦非無學入無餘依身並無。入
𣵀槃已。便起身智經二萬劫等。修行大行。信
解品云。我等長夜修習空法乃至住最後身有
餘𣵀槃則爲已得報佛之恩。莊嚴論云。餘人
善根。𣵀槃時盡。菩薩不爾其二乘者。入無餘
𣵀槃。善根若盡。同莊嚴論云。何經一萬劫修
行。始入十信。後經三無數劫。方得菩薩本識
旣無。無識持種。其身都盡。將何修行。誰得菩
提。入無餘已。若有善極。非但違敎。亦違正理。
身智旣在。云何名爲無餘依𣵀槃。不同如來
無漏依在。名有餘依。有漏依盡。名無餘依。殊
鬘亦言。二乘得𣵀槃者。是佛方便。成唯識云。
不得無住中方便。或住有餘。迴心向大不
得無餘名得方便。𣵀槃經病行品云。須陀洹
人天。七反斷結入於𣵀槃。是人未來過八萬
劫。當得成阿耨菩提。斯陀含人。一往來。斷結
入於𣵀槃。未來過六萬劫得阿耨菩提。阿那
含人不還。未來過四萬劫。當得菩提。阿羅
漢人。過二萬劫。當得菩提。辟支佛人。過十千
劫。當得菩提。彼經又云。過八萬劫。當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成正覺名得菩提。古
師解云。阿羅漢。曾經七生者。以須陀洹名說。
曾經二生者。以斯陀含名說。曾經上界生者。
以阿那含名說。不經生而藉敎者。以阿羅漢
名說。不經生而得獨覺。以辟支佛名說。此前
三人。凡身得果。聖身𣵀槃。彼之二人。凡身得
果。凡身𣵀槃。逕多生者鈍。所以經寂時多。逕
生少者利。所以經寂時小。所經八萬劫。引菩
提留支解。仍以非想八萬劫爲一日夜。積此
歳數成爲大劫。彼壽無量大劫。過此已後方
始發心。驗之釋之。未爲典據。經釋須陀洹者。
七生斷結得入𣵀槃。是須陀洹。經八萬劫始
得大菩提心。十信初位。誰言。八萬劫住於𣵀
槃。此阿羅漢名須陀洹。經八萬劫始得發心。
甚成可笑。又若入無餘身依永盡。云何無因
而後起乎。不爾無餘說是何義。若如佛入無
餘𣵀槃。有漏永盡更得無漏。無漏旣圓。何不
名佛。若斷縛盡名入無餘。身智不亡。無餘何
在。有依身故。無餘有餘二種何別。種種推徵
義。難符信然𣵀槃經。須陀洹人。八萬劫等
義如前說。實是彼果非阿羅漢。以彼名說。亦
非阿羅漢有經生者。若彼經意。但總說阿羅
漢人。實有學人發心向大。復經幾時。應𣵀槃
經無有學中而迴心者。由此應以𣵀槃等經
同瑜伽等。最爲善說云云
𣵀槃經十一云。迦葉有五種人。於大乘大𣵀
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何等爲五。一者斷
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七反。永斷諸苦入於𣵀槃。迦葉是名第一人
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二人者。斷三結
縛貪恚癡。得斯陀含果。一往來。永斷諸苦入
於𣵀槃。迦葉。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是人。未
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迦葉。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
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𣵀槃。是名第三人有
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四人者。永斷貪欲
瞋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入於𣵀槃。
亦非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二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迦葉。第五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
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𣵀槃。眞是騏
驎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
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迦葉。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病行處。非如
來也云云
同經二十三云。復次善男子。隨有小王之所
住處。名曰小城轉輪聖王之所住處。乃名大
城。聲聞縁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
爲𣵀槃。無上法主聖王住處。乃得名爲大般
𣵀槃。以是故名大般𣵀槃云云
一乘要決上云五大經十一云。有五種人。於
是大乘大𣵀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如文
引之
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菩
提。迦葉第二人者。斷下三結○如文
引之
是人。未
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菩提。此文意
顯。入無餘界。經若干劫。當得作佛。然仍本名
須陀洹等。此例非一。具如天台三論所釋若
入無餘𣵀槃二乘。不成佛者。卽違此文。問。慈
恩意云。須陀洹人。七反生已。永斷諸苦入
𣵀槃者。是說彼果當所有事。非迴心後入於
無餘。亦非無餘界中迴心。餘部准知。答。此釋
雖巧妙。猶不順經意。所以然者。若此等人。實
不入滅。入𣵀槃言。於此無用。迴心向大。增壽
變易。如是等義。於此至要。豈略要義存非
要耶。然經旣言入於𣵀槃。經若干劫。當得
菩提。於此文中。何處有彼未滅之前。迴心向
大。增壽變易。經多劫義。文外加詞。難可信
受。亦不可言例餘處知。始於此中說此義故。
復經文八六等所住之處。名爲𣵀槃。不名
增壽。如次所引。亦同經三十三云。若凡夫人
及以聲聞。或因世俗。或因聖道。斷欲界結。
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𣵀槃。不得名爲大
𣵀槃也。能斷初禪。乃至能斷非想非非想處
結。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𣵀槃。不得名爲
大𣵀槃也。何以故。還生煩惱有習氣故。云何
名爲煩惱習氣聲聞縁覺有煩惱習氣。所謂
我身。我衣。我去。我來。我說。我聽。諸佛如來。
入於𣵀槃。𣵀槃之性。無我無樂。唯有常淨。是
則名爲煩惱習氣乃至善男子。隨有小王之所
住處。名曰小城。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乃名
大城。聲聞縁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
處。名爲𣵀槃。無上法主聖王住處乃得名爲
大𣵀槃三十本第
二十一
准此文。知。多劫入滅不可
執彼增壽經劫也。問。玄賛第七。引此文云。
古人解云。二乘諸經爾所時入彼無餘𣵀槃。
後起迴心。便引楞伽菩薩佛等化作文。經爾
所時。三昧酒醉然後彼起迴向大乘。今解
不然。彼二乘位。經爾所時。修行向大者。彼於
先時未迴心前。所應證得有餘𣵀槃者。名爲
𣵀槃。法王所得。名大𣵀槃云云此義云何。答。
彼釋髣髴意趣難了。大途案之。不順經意。經
意云。八萬等劫正所住處。名爲𣵀槃。彼法
相意。初三果人迴心以增壽變易。經八六四。
不至無學。彼所住。何名有餘𣵀槃耶。何未至
處以爲住處。經多劫乎。又經云。乃至能斷非
想處結。如是安樂名爲𣵀槃。此文卽當有餘
𣵀槃。經本意顯大小𣵀槃差別。何再取有
餘。全不說無餘。是故今文現當無餘。問。一師
云。迴心二乘聞法者。前示現入於無餘𣵀槃。
然其實身。於瞻部洲。遠離而住。一切諸天。
不能尙見。彼經依此所現𣵀槃。言八萬等劫
住處名𣵀槃取意此義云何。答。寶公難云。實
身住處。不名𣵀槃。示現𣵀槃。不經多劫。云何
經說八萬劫等住處。名爲𣵀槃。今加難云。一
者如前所難。此中何故不說實無餘與大𣵀
槃異。二者同梵行者。設不了知彼所化現。妄
謂𣵀槃。如來何說爲𣵀槃耶。三者瑜伽但說
無學方便化現入滅不言有學。故八六等劫
義猶未了云云
文廣可見之
惠日論一云○又云。若預流等位。定願留身
八萬劫等。及分段有餘不應道埋。何以故。𣵀
槃十一。病行中云。有五種人。第一人者。斷三
結故得須陀洹。不落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
反。永盡諸苦入於𣵀槃。乃至是人。未來過八
萬劫。得阿耨菩提等准此。故知。非預流位分
段有餘依。人天七反。永盡諸苦。後八百劫。
故亦非留身。自謂爲𣵀槃。故預流等位。未盡
諸苦入𣵀槃故者。此亦不爾。此談彼果有此
功能。非要無學始得趣大。若執經說人天七
反。永盡諸苦。入於𣵀槃。豈不許彼得滅七
生永盡諸苦乎。又若得𣵀槃。永盡諸苦。無學
得𣵀槃應不受變易。變易之身。亦行苦故。雖
入𣵀槃。豈諸苦盡。不廢無學受變易身。雖
言預流極七反生。亦許*滅七得無學果。故
知。此文據功能說。或據一類取無學者。理實
初果亦得。迴心卽受變易。佛地論中。有誠說
故。法花有學竝迴心故。旣許法花爲了義說。
何不信受有學迴心。又𣵀槃第十九。直云須
陀洹八萬劫乃至辟支十千劫。得菩提心。云何
經說羅漢辟支。卽許依文。說前三果。卽執不
許。一經所說尙致愛憎。取捨諸文是爲多謬
云云
。經文。信解堅固。了逹空法云云空法者。但
生空歟
玄賛云。空法有二。生空法空云云付之今文
說下根輩。未聞一乘。前根機漸熟也。何有了
逹法空之義乎。是以上文。云衆又可淸淨。
賛主自判煩惱輕微。憐之言了逹空法。定可
限生空分齊耶
會云。經意。三根聲聞。法華已前說根機熟義
之中。了逹空法者。生空爲所證。法空爲所知。
證生空者。阿含時也。知法空者。般若時也。窮
子喩等。廣陳其相。不云實證法空。全無相違。
但衆又淸淨文者。淸淨詞重故。約明自分離
染信解文。其詞廣故。又不嫌法空信解歟。或
煩惱者。通二障。何必限我執乎。若不通法執
者。二乘無學。全斷煩惱。何云輕微乎。仍無

經云。諸比丘。若如來。自知𣵀槃時到。衆又淸
淨。信解堅固。了逹空法。深入禪定云云
玄賛云。經諸比丘至深入禪定。賛曰。機熟有
五。一𣵀槃時到○二衆又淸淨。煩惱輕微。漸
離染故初說三乘出濁世。衆生垢重。今久化
之漸令離垢故名淸淨。三信解堅固。證解證
信二皆堅固故。非可阻壞。四了逹空法。空
法有二。一生空。二法空。生空爲所證。法空爲
所知。已證生空。復聞般若。知法空故云云
水抄云。疏衆又淸淨者。如來未出世時。衆生
煩惱厚重。鹿園轉四諦法輪。其中聲聞菩薩。
皆得煩惱障盡。名淸淨也○言煩惱輕微等
者。疏云。二障但名煩惱○煩惱障者。除智
障在故名輕微。安國云。若是有學煩惱分除。
若是無學人。少分智障名輕微。言今久化之
者。今聞般若等經。名久化之。令離垢故云淸
也○言法空爲所知者。已證生空。令知法空。
漸修行故云云
會古通今抄云。疏煩惱輕微等者。此約但以
此經所化。當時在會三乘凡聖總相說之。又
正被二乘無學。卽所知障。亦以煩煩名說。
道德已高。餘障未盡。故云輕微。隨所應釋
云云
。經文。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云云五百
由旬者。爲喩五道。將如何。玄賛分段生死。
有惑業苦爲三百。變易有無明苦爲二百
云云付之見正法花。五百由旬大曠野者。五
道生死也云云准之今經五百由旬。可是五道。
旣火宅窮子兩喩。云五百人。五百年。皆喩
五道。此何不爾。況玄賛下文。用古師說。成五
道義。如何耶
會云。五百由旬文。玄賛有二釋。初依正法花
配五道生死。後分段爲三變易爲二。結云。若
以五道數卽爲五。過三惡道。始入見諦。未見
化城。云何稱入。故○應依應後釋云云難初釋
取後釋也。意若以分段五道爲五百由旬者。
說過三百由旬者。是超三惡道之義也。然入
見時。旣得惡趣不生。初果人。豈過三百由
旬耶。此文。旣說無學有餘𣵀槃。知。分段爲
三。惑業苦也。變易爲後二。略無漏業故也。此
釋。能叶經文。故爲正義也。但玄賛。自會正法
華云。正法華中。出險道體非釋彼數云云
玄賛。又有二釋。何出彼一義。難他釋乎。
法華者。且依初分段五道歟不爾者。玄賛會
釋。猶不遁難。彼經不顯變易之邊故
玄賛云。五百由旬者。正法華云。五道生死名
險難惡道○今又解者。正法華中。出險道體。
非○釋彼數。言五百者。分段生死。有惑業苦
爲三百。變易生死。有無明苦爲二百。十煩惱
十業道所感十品類果。皆互相資故言五百。
下言過三百由旬。設化城故。若以五道數卽
爲五。過三惡道始入見諦。未見化城。云何稱
入。故應依後釋云云
玄賛下文云。過三百由旬者。若言五趣爲五
百者。此過分段生死三界故或今永出三惡
趣爲三百。如五下分結身見等三。後時說故。
實初已斷分段。雖亦出於人天。變易猶爲人
天趣攝。不名爲出。若依正說分段生死有惑
業苦。離此三故。名過三百由旬。𣵀槃在於無
學位故云云
正法華經云。假喩曠野五百里。路逈絕無人。
亦無國君。有一導師○其導師者。謂如來也。
大曠野者。謂五道生死也衆商賈人。謂諸學
者云云
。經文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云云顯何事乎。
答。如文付之聲聞縁覺利鈍相分。所證解脫。
非無差異。何以一化城類二乘果證耶。何況
宅內許三車。羊鹿旣殊。中路設化城。其體
何一乎。是以見經文。長行云爲止息故說二
𣵀槃。偈頌息處說二云云如何
會云。玄賛釋化城一義述二故云。滅理無二。
對種智車故名一。又雖是假人各有殊。以假
義同故名爲一云云初釋意者。三乘所得擇滅
無爲。其體是一也。寄能證智談。雖有差別。所
證理體平等不異。設雖識變無爲。不同有爲。
依之云化作一城。羊鹿有爲。二乘智品。實
是別體也。不可爲例爲言後釋意者。人各有
殊別者。許說二𣵀槃之義。以假義同者。顯
化作一城之旨
玄賛云。化作一城者。本論云。諸禪三昧城。過
彼城已令入大𣵀槃城。故佛言施設。本無實
體故言化作。彼證滅心相應禪定。俱輕安樂
能息麁重。佛敎之得名爲化作。滅理無二。對
種智車故名爲一。又雖是假人。各有殊。以假
義同故名爲一。又以機學二乘證殊故。下偈
云息處故說二。以假體眞眞旣不二。假寧不
云云
攝釋云。疏對種智車故名爲一者。約爲無爲
異。種智有爲旣有三種。滅理無爲故稱一也。
或可。種智而體一。故對之名一。若爾車三云
何言一。答據名雖三。論體但一。羊鹿兩運。
本無體故。問。滅理無二自然是一。何假對智。
方名爲一。答。滅理無二。是一一義。對種智
故。復是一義。二文別也。乍看似同云云
水抄云○言又雖是假人等者。聲聞緣覺別
故。城亦合分二種。二種城中。一種是假之義。
同故總言一城。言又以機學等者。若約根有
二乘根智證有二城。亦合分二。以假對眞。眞
是寶所。寶所是一。眞城故一。又以似城對眞
城故。復說其一。卽有兩重眞對。兩重假也
云云
經下文云。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
於中道爲止息故。說二𣵀槃云云
玄賛云。怯弱大乘下劣樂小故。於中道說二
𣵀槃。二機所學。二智所證。名二𣵀槃。二𣵀槃
體。俱是有餘。非說有餘無餘爲二。前言一城。
以假對眞。化是一故。以理對事。理無異故。今
對根機修因證智。名二𣵀槃。亦不相違云云
。經文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
前。不得成佛道云云顯何事耶。答如文付之
久調根機。已坐道場。何空經十劫。不成正覺
乎。次因位所修萬行。皆是可佛法。何云佛法
不現前乎
會云。後身菩薩。出家之後。所逕時分長短不
定也。釋加六年苦行。彌勒朝出夕成等也。坐
道場之時分。又可無定相。智勝如來。十劫安
坐。可隨時機。何生疑惑。次佛法不現前者。成
道之前。有別所表歟。非內證法。實未具足歟。
依或處者。諸佛成道之時。文殊菩薩。授般若
梵篋。名之佛法現前歟
經長行文云。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
同。而諸佛法。猶不在前云云同玄賛云。又彌
勒佛。於出家日。卽得成道。釋迦苦行。先經七
年。今此成道十劫空坐。皆是示相不同。不可
一其所以云云
  水抄。二十八云。五法不一名諸佛法。或
可。三世佛所有法。名諸佛法也。亦卽所得
菩提。所證𣵀槃。是諸佛之法。菩提於現前
示現。未圓明故。名不現前也
  以寫本一交畢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十二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八月二十四日書終之
 春信  
筆主 淸胤 
  朱書云
以寫本一交畢 玉手國枝謹一交之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三

  弟子品
1 唯凡非聖
2 憶昔大善根事者得定後歟
3 五百千二百授&T047368;名同&T047368;
4 富樓那陳如等爲高名衆歟
5 五百聲聞授&T047368;領解後歟
6 滿慈領解
7 富樓那權化證文
8 過去七佛取釋尊耶
9 於昔千億佛
10 滿慈授&T047368;&T047368;化身成道歟
11 憍陳如者五百弟子內歟
12 五百羅漢千二百聲聞內歟
13 其不在此會
14 繋其衣裹
15 其人醉臥
16 起已遊行到於他國
 已上十六帖 
法華經第四卷開示抄弟子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