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 (No. 2194_ 圓珍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此。是正報身如極樂刹水鳥草木皆演法音。
即彌陀佛法門主力。如今普賢。欲爲行人説
一實道故。其依報變化女等八音清淨詞韻
絶妙讃嘆圓妙實相一乘醍醐味標法微妙
且令仰崇頓漸泯合唯一妙法。正宗妙文以
一大事因縁出現於世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
佛之知見。快籠斯章也。鼓古音。動也撃也。玉
篇引尚書六鼓。具如彼中。樂玉篇云。古角
反。周禮。六樂云云孔子曰。樂者節也云云
周禮鄭玄注謂。琴瑟也云云神農作琴七尺
二寸上有五絃出三
十本
疱義作瑟二十五絃。如
事始中。歌禮&T047368;。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
釋名曰。人聲曰歌。歌柯也。八音尚書。八
音克諧云云八音金石土草絲竹木瓠也。鄭
玄曰。宮商角徴羽雜者皆音也。單曰&T016254;也。
&T047368;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八音已下
出玉篇
晝夜六時 四分行事鈔評大論出晝三夜
三常行三昧。晝三晨朝午時黄昏。夜三初夜
中夜後夜。三事一禮佛懺悔二隨喜功徳三請
佛轉法輪。今案三事大底五悔。具如止觀七
末。又中台大師教修七時。即上六中開午時
爲兩。謂齋前*齋後。其前如常唱禮。此亦兩
時稍異。即台山國清寺食前唱禮略依十方。
禪林寺行十二爲幷五悔。其食後禮三千佛
名經五十箇佛。上下二寺並同也。故世曰至
細修行不如天台呼七時禮念也。即依午時前後。
十住婆*沙出此六時行事委曲
視一切人猶如佛想於諸衆生如父母想 本
&T047368;云。初句佛性平等觀。後句恩養平等觀。義
意今通也。大底與安樂行品所説不相異。常
不輕禮拜一性。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故菩薩
戒六道衆生皆我父母故不可輕慢。本末究
竟皆是眞佛故不可疎異。生生世世生養我
故。極而言之衆生與如來同共一法身名妙
法蓮華。以我大師釋迦如來於法身地立大
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後念當作佛故。三
界衆生皆是我子。故毎自作是意。以何令衆
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依佛此意佛與
衆生同一法身。娑婆世界其地瑠璃坦然平
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一切衆生平等蹈之。
以一佛性無差別故。勉講諸人信佛上誡恒
作是觀。觀人如佛亦如父母。敬之拜之如常
不輕。有何罪過怕不肯修。常住佛性遍一切
處依正本無差異。努力觀之念之行之
五體投地 新譯諸經云五輪著地。一頭二
肘二膝名爲五輪。輪能摧破。縁投地敬能摧
罪故
乘六牙白象王 二牙四牙六牙不同。今經
依六取普賢無漏六神通云云又是六根清淨。
此位有三。一似二分三滿
禮十方佛 安國云。如佛説十方皆許有佛。
即唯自成而他不成。小乘宗中唯上座部許
他方佛。仍但八方不具十方世界。唯傍無上
下故。自餘諸部唯有此方。他方謂有即分身
云云大小二乘立方不同。諸小乘師無十
方佛。諍論紛紜。今此大乘正立十方。故正
説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凡言諸佛皆
指十方。四方四維及以上下也。金剛經云。東
方虚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虚空云云又出十
住廣説
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T047368;卷上


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卷下

十力 此諸佛所得也。大菩薩亦分得之。比
佛小劣故沒不受名。此十通名力者。即諸佛
所得如實智門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
無能勝故名力也。一是處非處力。佛知一切
諸法因縁果報定相。從是因縁生如是果報。
從是因縁不生如是果報。如惡業得受善報。
無有是處。惡業尚不能得世間樂。何況出世
間樂。惡行生天。無有是處。惡行尚不得生天。
何況涅槃。五蓋覆心散亂離修七覺而得涅
槃。無有是處。五蓋覆心*離修七覺尚不能得
聲聞道。心無覆蓋佛道可得。何況聲聞道。如
是等種種量是處不是處佛悉遍知無能壞無
能勝。是初力。二業智力。知三世諸業諸受。三
定力。知一切諸禪解脱三昧垢淨分別相。四
根力。知他衆生諸根上下。五欲力。知他衆生
種種欲。六性力。知世間種種無數性。七至處
道力。知一切道至處相。八宿命力。知種種宿
命因縁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初盡我在彼衆
生中姓名飮食苦樂壽命長短如是等皆知。
九天眼力。佛天眼淨見衆生死生端醜大小
隨善惡道等。十漏盡力。諸漏盡故云云知我
生已盡已不作後有。如實遍知無能壞能勝
十力也如實已下結句如初句也。一一
准之四階稍異。准常可思
無畏 次十力有四無畏者。諸佛十力之智
内充明了決定故。對外縁説自他智斷決定
無失故。無微致恐懼之相。故稱無所畏。故
次十力辨之易見。此通名無所畏者。於八衆
中廣得四無所畏也。一一切智無所畏。佛作
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無所畏。安住聖主處
如牛王。在大衆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
婆羅門天魔梵若復餘衆實不能轉一無畏也
私曰。化城喩品云。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
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
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已上。此多在諸經論中今疏不
解。以易解故。然有明問恐不頓釋。故私載之。十七地論
釋十六異。論中句句有之。即外道法中沙門婆羅門及天
魔梵心在理外不能解初諦縁度法故絶不解轉正法輪。唯
我佛法有此大道。彼不曾知故
不能轉。具如彼文云云
二漏盡無所畏。佛作
誠言。我一切漏盡。餘一切衆是漏不盡乃至
不見微畏相三説障道無所畏。佛作誠
言。我説障道不障道得無所畏。四説盡苦道
無所畏。佛作誠言。我所説聖道能出世間。
隨是行能盡諸苦。無微畏相二已下一一合
著二無畏三無
畏四無
畏言
諸如仁王莫鈔
十八不共 次無畏而有十八不共法者。諸佛
十力之智内充無畏之徳外顯故所有一切功
徳智慧超過物表不與世共。欲簡異一切凡
聖所得。是故次明之。通名不共者。極地之法
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故云不共也。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一切法悉
照知方捨
七欲
無減。欲度一切無厭捨。八精進無減。精進已
滿常度一切未曾休息。九念無減。於三世法
一切智慧相應故滿足無減。十慧無減。得一
切智十力無畏四無礙智成就圓滿無減。十
一解脱無減。具二種解脱。一者有爲二者無
爲。一切智慧圓滿是有爲。一切煩惱習盡是
無爲。十二解脱知見無減。於解脱中知見了
了分明故名解脱知見無減。謂有爲・無爲・時・
不時・慧・倶・壞・不壞八解脱不思議思議
無礙解脱等分別諸解脱相牢固不牢固故
名解脱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
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
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略可
會者
更不
注之
大慈大悲 次十八不共法而有大慈大慈者。
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常在大慈大悲住。故
慈善根力普薫三業於十方世界普現而作佛
事利益一切。故次有之。慈悲之名雖同四無
慈悲
喜捨
中而體殊別。非可爲類。故至極果方
得受大名也。一大慈二大悲不共與上合同。與
樂拔苦更無等比。慈
是如意珠王身。悲是藥樹王身
也。此二王身如普門品經玄義
三念處 既八音爲物開演正法。聽者善惡
不同。必有信毀違順之別。若無三念之徳豈
能心地坦然若虚空泯無憂喜之相。故次
辨之。通言念處者。慧心能縁名之爲念。平等
之理不増不減謂之爲處。佛以慧心縁於平
等不増不減之理。以是違順學者心無憂喜
之相。故三通名念處。即是以慈修意能現平
等清淨之意業也。一不一心聽法不以爲憂。
佛智了達不一心聽法之人平等法界中減退
相畢竟不可得故無憂相。二聽者一心不以
爲喜。佛智了達聽者平等法界中増進相畢
竟不可得故無喜相。三常行捨心。佛智了達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不可復滅故於一切言説
利益衆生中常行捨心。故金剛經云。如是滅
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也
色中上色 者是佛所得常住妙有。捨無常
色獲得常色。餘四亦然。又佛無諸大陰界入。
斯無二種生死麁細惡業所感無常敗壞陰
入界。今有常住不壞實報所感陰入界也
過去七佛 菩薩戒經云。七佛無別諸法。四
分戒序云。毘婆尸此云淨觀或曰勝觀或曰
勝見或云惟種種觀也。尸棄正云或棄那。此
云持髻或曰有髮。毘舍略舍浮正云毘涅波
部。言毘涅波者此云遍一切也。部自在之
言。遍於一切皆得自在。或翻爲一切有也。&T025632;
盧孫迦羅鳩駄具云迦羅鳩村駄。此云所應
斷已斷也。倶那含牟尼正云迦那迦牟尼。言
&T025632;那者此云金也。牟尼仙也。佛是大仙身眞
金色。故此名佛爲金色仙也。迦葉具云迦葉
波。此曰飮光。斯則一家之姓氏。彼佛降生此
姓氏中即以姓爲名也。釋迦文釋迦此云能。
牟尼寂默也。言其三業離於喧雜也。諸世尊
大徳天台禮文出此七佛菩提樹略佛名也。孔
雀經等多出之。七佛事如餘集中。今不煩載
但七佛事非可
一節。樂者可尋
夢象頭上有一金剛人以金剛杵遍擬六根擬
已普賢爲於行者説六根清淨懺悔之法 凡
夢是假通實之稱也。唐韻羽聲云。夢不明也。
莊子曰。夢者陽氣之精也。心之喜惡則精氣
從之。説文從夕&MT05293;已上諸外説不能具録。
經論多有之。大底如初句。杵等如前。今以懺
悔爲金剛杵。即空慧也。業障爲根。即所空法
也。言六根者。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
五身根六意根也。清淨者洗懺也。略釋者。潞
府開元百法疏云。初通名者。増上出生名之
爲根。五識籍彼爲増上縁而得生故。又具五
義名之爲根。嚴續依發及遍別故云云次別
名者。眼者照燭義名之爲眼。瑜伽三云。屡觀
衆色觀而復捨。故名爲眼。梵云斫芻。斫者行
義。芻者盡義。謂能於境行盡見諸色故名行
盡。翻爲眼者體用相當依唐言譯。耳者能聞
義。梵云婆路多羅式縷多。此云能聞。如是我
聞婆路多羅式縷多。故瑜伽云。數數於聲至
能聞故名爲耳。翻爲耳者體用相當依唐言
譯。鼻者能臭義。梵言迦羅尼羯羅拏。此云能
嗅。故瑜伽言。數由此故能嗅於香故名爲鼻。
翻爲鼻者體用相當依唐言譯。舌者能甞味
能除飢渇。故瑜伽云。能除飢渇羸痩。數發言
論表章呼召故名爲舌。然由世俗發言論者
是舌依處。故瑜伽中通以勝義世俗二義倶
名爲舌。翻爲舌者勝義相當依唐言譯。身者
積聚義依止義。雖諸根・大造並皆積集。身根
爲彼多法依止積集其中獨得身稱。梵云迦
耶。此云積聚。故瑜伽云。諸根所隨周遍積聚
故名爲身。雖得迦耶是積集所依義。翻爲身
者體義相當依唐言譯。此中眼體即是其根。
乃至身根皆持業釋。皆有出生増上義故。辨
體性者。五根即以造色爲體。造色有二。一者
能造。即地等四。二者所造。即色等四。合此兩
種與根爲體。更有小乘外道諸宗不同。如大
章説。立通差別者。此中眼耳立通餘三不立。
夫言通者。離諸擁障妙用難測曰神通。眼耳
二根離質用遠。離壅義増。妙用難測故別立
通。餘三不立上來且釋五根缺釋意根也。末
那翻意用通三處。在他合詳
光明經
空品云。意根分別一切諸法。十卷本云。意根
了法不知厭。依如是等六根整足。如正説六
根品盛列六根章一一説之。抑瑜伽・唯識本
來是根枝。而瑜伽意根通計二我我及
我所
唯識偏
執一我不縁六塵。此違自教楞伽
經等
今謂執我便
具内外。此義大寛。諸文通説。具如海東二障
義・本山意根集餘私集等。繁故不載
尋時即得諸佛現前三昧 三七日後合得此
三昧。是佛立三昧也。止觀云。般舟翻爲佛立。
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
徳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
明眼人晴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
佛立三昧。&T047368;云。由三力故三昧見佛。是故此
般舟三
昧法也
亦名現在佛立定經已上今案件文
合今經也。故指諸佛現前三昧爲佛立。尋徐
林反。長也。尋常六尺曰尋倍尋曰常
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薩法 即此上文説
六念法即與大經同。下文所出與此少異。通
而言之。此六念法是大士通途要法。若俗若
道修之並得。言少異者。且望出家別修六念
名之爲優婆塞法則通行也。若大總言七衆
不出上六
爲恩愛奴 縁業力故六道衆生互爲父母妻
子眷屬生生難脱。此恩愛結難解難脱可載瑜
伽文
過人間奴婢。故言恩愛奴。設世奴婢或時離
主逃亡他方或主放之。爲即此恩愛奴彼此
永無逃脱之理。轉増愛縛惑業苦纒遞相往
還暫無歇時。色増我眼結我生死。赤白二渧
和合爲初。從羯羅藍乃至形位八階連綿未
曾間斷。故阿若疏云。觀入界者。凡言海者雖
復深廣亦有此彼岸。蓋氷小耳。若眼見色已
愛念深著貪樂起身口意業者是爲大海。沈
沒一切世間天人修羅。當知眼是大海色是
濤波。愛此色故是故洄洑於中。起不善覺是
惡魚龍。起妬害是男羅刹鬼。起深愛是女鬼。
起身口意是飮鹹水自沒。是爲於眼色無知
而生無明愛。愛生故名爲行。行生故名爲業。
業縛識入中陰。是爲識生乃至是名眼見色
時即有三世十二因縁大苦聚生非不生云云
上來
生觀
云何不生。觀眼色時不種苦種不生苦
牙不漏臭汁不集疸蠅云云。上來
不生觀
歴教觀之具
如文句。十住廣説云。蔽人樂事務樂多讀外
經。癡人樂睡眠樂苦聚共語。雖願欲作佛而
染著利養。是恩愛奴僕迷閟於佛道。如是諸
惡人自言是菩薩。奴義易知。行者早斷
起八百種煩惱賊害 或本云起百八種多以
爲正。若得意者八百亦得。法華私志云。然經
論不定。或九十八使。或一百八。或一百二
十八。或八萬四千乃至無量無數。見諦八十
八加修道十爲九十八如以十纒爲百八。三
界一百十二見修道十六欲界六。上二界各五。合
十六。歴三界四諦各十。
都一百
二十八
十纒謂惛沈・睡眠・悼擧・惡作・慳・嫉・無
慚・無愧・忿・覆也倶舍除後二只云
八纒。又依十
止觀云夫毀
滅淨戒不出癡愛倒見。是戒怨家。喩二羅刹。
大經云。譬如有人帶持浮囊度於大海。爾時
海中有一羅刹來乞浮囊。初則全乞。乃至微
塵悉皆不與。行人亦爾。發心秉戒誓度生死
即大
海也
愛見羅刹乞戒浮囊嚢。愛羅刹言。令汝安
稱得入涅槃者。此以欲樂暢情稱爲涅槃。如
飢得食如貧得寶。獼猴得酒則得安樂。安樂
名涅槃誘誑行人乃至若見心猛利於所計法
而起罪過。此是解僻。乃至佛在世一比丘得
四禪謂爲四果。臨終見中陰起即謗佛云。羅
漢不生今那得生。阿難問佛。此人命過今生
何處。佛言。已墮地獄。雖持戒得有漏禪是亦
不可信。佛在世尚爾。況末代癡人罪著深重。
故大虚空藏經云。若起惡見名第三波羅夷。
云何惡見。或得空解發少智慧。師心自樹謂
證無生。見心既強能破諸法。無佛無衆生撥
世因果出世因果。法華經云或食人肉或復
噉狗。即此義乃至故論云。大聖説空法本爲
治於有。若有著空者諸佛所不化。又經云。若
於諸法生疑心者能破煩惱如須彌山。若定
起見則不可化。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僻取
此語以證無礙。何不引無行經貪著無礙法是
人去佛遠。若有得空者終不破於戒是名
見心羅刹毀禁戒也。大意如此云云
巳上
法界
次第云。瓔珞經云。見著二法迷法界色心廣
起一切三界煩惱。通名煩惱者。煩以喧煩爲
義惱以逼亂爲義。能喧煩之法逼亂行者心
神致亂眞明不得開發故名煩惱也。又云。邪
心觀理名之爲見。若假實之理情迷而倒想
邪求隨見偏理妄取爲實。通名爲見云云貪染
之心名之爲愛。若於假實二事情迷隨心所
對一切事境染著纒綿通名爲愛云云
已上
今案見
愛二惑爲百八煩惱。八十八見十箇思惑合
九十八。加添十纒爲百八種。通以纒綿染著
爲體故加之也。賊唐韻云。昨則反。盜也。玉
云。辭則反。賊人也。又曰。慢也。慢令致期。謂
之賊。孔安曰。與民無信而虚剋期也。左傳
殺人不妄爲賊。國語。姦勇爲賊。仁者謂之賊。
義者謂之殘。韓詩。殘義曰賊。爾雅。虫食苗節
曰賊。敗也。害何頼反。傷也賊也割也。相遮要
害之害爲夅字。在久部外説與内相准用之。
亦合一本得也
以貪香故分別諸識處處貪著墮落生死 分
別諸識即鼻識也。依境稱識。六根皆有根塵
識三。三六十八如餘諸文。唐梵對翻略出義
意如上略疏。香等種類如百法疏・十七地論
等。人天墮分段。聖人落變易。今多依初義
汝今應當觀大乘因大乘因者諸法實相 法
華玄明最實事位文云。然平等法界尚不論悟
與不悟。孰辨淺深。既得論悟與不悟。何妨論
於淺深。究竟大乘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
華・涅槃。雖明法界平等無説無示而菩薩行
位終日炳然。又有人言。平等法界定無次位。
今例難此語。眞諦有分別耶。眞諦無分別耶。
見眞之者判七賢七聖二十七賢聖等。今實
相平等雖無次位見實相者判次位何咎。大
論云。譬如入海有始入者到中者至彼岸者。
若見眞判位如江河深淺。若實相判位如入
海深淺。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
乘果者亦諸法實相。論諸次位非徒憶説。隨
順契經以四悉檀明位無妨。還約七種以明
階位。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和十地等覺妙
已上今勘經文只有因句無有果句。私謂。
或可有之而多不見。或可大師依義加釋。既
指因爲實相其果豈非乎。仍推因果不出位
地。圓因六階果位一級並是諸法實相因之
與果也。雖無因果假論因果。是證位者大權
妙意亦是大師妙悟慈救也。修證實相何無始
終。始者因也。終者果也。終日而始終日而終
亦無始終。平等眞法界無佛無衆生。而衆生
是始佛是終也。約七位中須論六根懺悔之
義。等覺垂終尚須懺悔。何況法雲已前乎。登
妙覺位尚不息。況六位歇。玄文云。入佛知見
是十地等覺位。皆言佛知者得一切種智也。
皆言佛見者悉得佛眼也。又經云是爲諸佛
一大事因縁者同入一乘諸法實相也。又云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即是妙覺位
已上經云觀大乘因果者即此無作四諦也。
涅槃即生死是無作苦。菩提即煩惱是無作
集。生死即涅槃是無作滅。煩惱即菩提是無
作道。實相不生本無苦集。無苦集故亦無道
滅。多心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顛倒之夢相究竟求寂然。故佛
入廣大甚深照三摩地後説此寂然妙理。此
多心是空三乘法無無明亦無明盡。是空辟
支佛法。次五字是空聲聞法。後五字是空菩
薩法。其後説佛法已上
云云
火宅喩曰。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分段三界
變易三界
寂然閑居安處林野。常寂
光土即是林野。本來寂然永離夢妄。須以一
心三觀觀顯我心常住佛性圓妙之體。准他
有七位。如玄義所出。約自有六階。如大止觀
中理乃至滿足是一心。雖云七六元是實相。
寂滅妙心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一切無非一
實妙慧。空空是空非有似有。思而合會。又別
有義。約圓七位各具七位。分分異階至滿位
已方名眞實七階之位。分眞已前未是全實。
思之思之
既讃嘆已説十惡業懺悔諸罪 言十惡業此
身三口四意三之惡也。煩惱既是惑亂之法。
驅使行者心神乃令觸境顛倒。若能縱此惑
情而起身口意者毎動止與理乖。故於三業
所起備有十惡也。通名惡者惡以乖理爲義。
此十並是乖理爾起故名爲惡亦名十不善
道。以其能通苦報故非善道也。私謂。十善是
能對治法。十惡是所對治法。善有四階。即下
中上上上。能治既爾。所治合然。須歴教辨之。
云云設無所出其理決定。四乘行人何不治
惡。望人論法道理必然。教教所治只在十。一
殺生。斷一切衆生命。二偸盜。盜取他財物。三
邪婬。於非妻妄行於欲事已上
身三
四妄語。以言
誑他。五兩舌。構鬪亂言問他令致得失分乖。
六惡口。惡口加彼令他受惱。七綺語。綺側語
辭言乖道理已上口四八貪欲。引取順情塵境心
無厭足。瞋恚。若對違境心生忿怒。十邪見。
撥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見句句有結詞。今以
終冠始。已上意三
所言業者。光明疏云。煩惱與業云何。數人云。
數起而輕名煩惱。數起而重名爲業。天台師
云。任運常有是煩惱。起決定心發動身口必
牽來報者是業云云此十惡義事須細録。今
曰銷文故簡略之
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邪見諸不善身誹謗妄語
讃嘆邪見語説無益語 爲誹謗他吐無實語。
無道至甚。即妄亂語。見他作惡讃他令長。是
讃嘆邪見語。出言有利益他善根是菩薩行。
言無義利増他不善此障道本也合尋
他文
義宜寄
反。仁義也。釋名曰。義音宜也。裁制事物使合
宜也。又姓云云利吉也。力至反云云並出唐
韻羽聲。次遘字右候反。遇也
如此惡舌倉列反口中
舌也。云云
斷功徳種。火宅偈云。毀
謗斯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謗大乘人斷了
因性。若了因斷功徳隨斷永無生理。故斷功
徳法身之種
於非義中多端強説 非者無也。大日經等
説無義語與上無益語相同。凡大士志恒談
義理利益内外。非理惡説惱亂緇素害善苗
至甚也云云強唐韻云。巨良反。健也暴也當
也勤也。又姓已上
強力迫也剋也力也。其
兩反已上
次文判字入聲呼之
如飮毒者無瘡疣死 瘡瘡&MT00075;。禮&T047368;云。頭瘡
則沐。楚良反。疣結病也。釋名曰。疣丘也。出
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羽求反。與尤同。並
出唐韻。凡世間死多依瘡疣。而飮毒者無瘡
卒死。謗大乘者以謗爲業。地裂墮地獄如勝
意達多等
慈悲及喜捨亦教愛語修六和敬 凡行者樂
欲廣大功徳者令修行他之業。言利他者深
心愍念一切衆生猶如赤子修慈悲喜捨四無
量心。此四通名無量心者從境以得名。以所
縁衆生無量故。能縁之心亦隨境無量。故悉
受無量名。一慈無量。心能與他樂之心。名之
爲慈。二悲無量心。能救他苦之心。名之爲悲。
三喜無量心。慶他得樂生喜悦心。名之爲喜。
四捨無量心。若縁於他無憎無愛之心。名之
爲捨。隨行人心境有寛狹。凡夫二乘小菩薩
等縁六法界衆生修慈悲喜捨。所以心境倶
劣。即藏通二教所説也。今經所説殊他六界
廣縁十法界無盡諸衆生。意正在圓。義包別
門。凡衍門三教倶皆覩鏡其意各異。衍初觀
幻像。別依法界行菩提行即觀鏡中像。圓觀
鏡團圓。不觀背面。不觀形像。非背非闇非面
非明。不取形容。不取檠像。但觀團圓。無
畔。無始終。無明闇。無一異差別者。譬於圓觀
不取十法界相貌無善惡無邪正無小大等一
切皆泯但縁諸法實相。法界佛法若色若香
無非實相。觀煩惱業生即無生無生不生。故
曰無生。陰入界苦即是法身。非顯現故名爲
法身。般若解脱准上解之。分段既爾。變易類
云云別圓二教十界爲境觀相大異。以此
辨之。次亦教愛語者。略擧四攝法。然大士利
物廣濟莫若四無量心與四攝法。但無量心
名目上辨。豈繁重出。四攝善巧接引之要。
故佛次説。經上擧一。今具明之。此四通言攝
者。衆生所愛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
四法同情接引則物之所歸焉。若衆生依附
方乃導以大乘正道而度脱之。故云先以欲
鉤牽物後令入佛道也。一布施攝。菩薩以無
所捨心行財法施利益衆生。仍生親愛受道
住理。二愛語攝。菩薩以善軟言隨根安慰則
諸衆生之所樂聞。因是生愛依附受道得住
眞理。三利行攝。菩薩起三業行能令一切各
霑利益。衆生蒙利欣所得故生愛依附受道
住理。四同事攝。菩薩明見衆生根縁隨欣同
之。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因生親
愛依附受道得住眞理。故同事攝物名爲攝
也。佛次四攝説六和敬者。大士既能善用四
種同情之法攝得衆生。爲成就故必須久處。
若不和同愛敬則兩不和合不得盡成就般
若。是爲魔事。若善用六和則與一切冥同。必
得善始令終則安立一切於菩提大道。故次
四攝而説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
謂之爲和。内自謙卑名之爲敬。菩薩與物共
事。外則同物行善。内則常自謙卑故名和敬
也。一同戒和敬。菩薩通達實相知罪不可得。
欲安立衆生於實相理。以戒方便巧同
切持諸戒品無有乖諍。亦知衆生同此戒善
不斷不常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所以敬之如
佛。故説同戒爲和敬法。二同見和敬。菩薩
不知不見爲欲安立衆生於實相正見。
便巧同一切種種知見無有乖諍。亦知衆生
因此知見分別増進開解必得種智圓明。是
以敬之如佛。故説同見爲和敬也。三同行和
敬。菩薩通達實相無念無行。爲欲安立衆生
於實相正見。方便巧同一切修種種行無有
乖諍。亦知衆生因此諸行漸漸積功徳皆當
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説同行爲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菩薩住無縁平等大慈以修其
身。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與一切
樂。故身與九道和同。亦知前得樂衆生悉有
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
佛。故説身慈爲和敬也。五口慈和敬。菩薩以
無縁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
滅定普現諸口與一切樂。故口與九道衆
生和同。亦知前所得樂衆生悉有佛性未來
必定當得無上口業。是以敬之如佛。故説口
慈爲和敬也。六意慈和敬。菩薩心常在無縁
慈三昧以修於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現
諸心意與衆生樂。故意與九道和同。亦知前
所得樂衆生悉有佛性如來藏理未來必定當
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説意慈爲和
敬也
及五無間 輔行&T047368;云。次觀業者。以極重業
而爲觀境。故指五逆即是菩提。言五逆者謂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出血。三殺一妄
語一殺生加行。論輕重者如優婆塞戒經業
品中。以後後業重於前前云云若大乘中加
殺和上及阿闍梨以爲七逆。此五七逆體性
空寂&T047368;文據觀行。今
且取五逆名
達多品疏&T047368;云。倶舍云文同
上仍

論有同類五逆。謂污母無學尼。殺住定菩
薩及有學聖者。殺有學聖者殺羅漢同類。奪
僧和合縁是破僧同類。破壞卒都波是出佛
血同類。批云。前二違恩。後三背徳。故名爲
已上自餘是天熱
身上事故不載之
殺父等五即無間獄之因。受
苦勝於地獄暫無歇時。故翻阿鼻爲無間也。
件義須縱容集解
猿猴黐膠 總是貪瞋癡
愛慢爲本
玉云。猿禹煩反。山海
經。堂庭之山多猿。郭璞曰。似獼猴而大臂長
便猿。色有黒黄鳴聲哀。珍案爾雅。猱猿
善猨也。謂臂通肩。漢書。李廣大史慈猨臂
善射是也。又在虫部。猴胡溝反。楚辭。獼猨
干熊羆。*珍案。説文即獶也。或曰。母猴。今謂
之猴孫。漢書謂爲沐猴。王延壽作賦謂之王
孫。猱奴勞女苞二反。説文。膠獶也。猨屬也
獼猴也。説文。爲憂字字書亦憂字也。天
台國清乾方有樹。其上多猿。鳴聲甚哀。或時
同伴行地被狗殺。而多會樹上經日哀泣。合
寺相感。如今高麗音聲。猿聲太疎少似不如
彼眞也。推此土應無猿。其凡猴只呼胡孫又
喚獼猴。黐勅支反。黏也。*珍案。今有樹脂。黏
著可捕鳥者爲黏樹也同出
唐言黏紙。倭語
續紙。唐言豆&T065176;。文言黏&T065176;。倭云豆乃五
六情根中 六識根爲六情根
枝條華葉 止觀云。三障去即十二因縁樹
壞。亦是五陰舍空思惟實相正破於此。故名
諸佛實法懺悔也。&T047368;云。婆沙云。過去二支
爲根。現在五支爲質。現在三支爲華。未來二
支爲果。有華有果謂凡夫。無華有果謂學人。
無華無果謂無餘云云若依實性論縁相生壞
事倶無方名永壞者。謂縁爲根相爲質生爲
華壞爲果。即界外兩種十二縁也今本文誤。仍
依論&T047368;
今以上文總相消經意。不可別配之。若尚以
義。過去爲枝現果爲條。條小枝大。仍比擬之。
此文擧要事未及觀行。但取改意專在觀耳」
三界二十五有三界言出火宅品并仁王
及諸大小經論。今不煩載。一欲界。即欲所屬
界也。二色界。即色所屬界也。三無色界。即無
色所屬界也。此有總別。若總指麁細三界名
爲三界。分段是麁變易是細也。若別言之分
段三界變易三界亦云麁相三界細相三界
二十五有者總爲頌曰。四域四惡趣六欲
并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含已上出
弘決
玄云。
地獄有用無垢三昧破。畜生有用不退三昧
破。餓鬼有用心樂三昧破。阿修羅有用歡喜
三昧破已上
四惡
弗婆提有用日光三昧破。瞿
尼有用月光三昧破。欝單越有用熱炎三昧
破。閻浮提有用如幻三昧破已上
四域
四天王有用
不動三昧破。三十三天有用難伏三昧破。炎
摩天有用悦意破。兜率陀天有用青色
三昧破。黄色三昧破化樂天有。赤色三昧破
他化自在天有已上
六天
白色三昧破初禪有。種
種三昧破梵王有。雙三昧破二禪有。三禪用
雷音三昧。四禪用注雨三昧。無想天有用如
虚空三昧。阿那含天有用照鏡三昧已上
色界
空處
用無礙三昧。上用常三昧。不用處以樂三
昧破。非想非非想用我三昧破已上無
色界
須只列
名。不可載二十五三昧。而擧所破便明能破。
若數二十五有時不合擧三昧也。有能含果。
有破故集諦壞。果破故苦諦壞。得二十五三
昧者道諦立見二十五有我性。我性即佛性。
滅諦立破二十五有則無煩惱。是淨徳。破二
十五有果故無苦。是常徳。得二十五三昧。是
樂徳。見二十五我性。是我徳。四徳宛然矣
有能已下即
是玄義文
文句云。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也。
結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盡果亡。歎不生明
矣。妙&T047368;云。有謂報。在二十五有生處。法界次
第云。從取從渇愛因縁
求又名爲取
則有後世業因成。是名
爲有。因能有果故名爲有也。玄云有能
含果與因能有果同。可存此意也。上四諦四
徳並是能所。今文且所。是所觀故仍便存能
也。二十五數合出倶舍等。有于九反。詩云。
有之。傳曰。有藏也。頡篇。有果也。説文
不宜有。春秋曰。有食之月也。故從月從又
聲。尚書。爲又字已上
玉篇
又有通用。處處有之。
得意用耳
無明老死十二苦事 列名具出化城喩・光
明空品等一切諸文。今依法界次第一一出
之。彼中云。若縁覺人通約三世細分別觀十
二因縁。若成十智即智強。智強故能侵除習
氣。功徳神用亦廣。是以大聖教門別開出中
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稱因縁者。是十二法
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縁
諸文云無明縁行。
今文釋後縁字
因縁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
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
息。是爲出世之要術也。教門十二因縁有三
種不同。一者約三世明十二因縁。二者約果
報二世辨十二因縁。三者約一念一世辨十
二因縁。今先明三世十二因縁者。初二過去
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在世攝。是中
略説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爲因
縁。是煩惱業因縁。業苦因縁。苦苦因縁。是
爲展轉更互爲因縁。故云三世十二因縁也。
一無明。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
未有智慧光明故則一切煩惱得起。故是以
過去煩惱悉是無明。二行。從無明生業。業即
是行。以善不善業能作世界果故。故名爲行
也。三識。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母。自
相識故名識。即是父母交會初欲詫胎之時
名也。四名色。從識生非色四陰及所住色陰。
是名名色。即是歌羅邏時之名也。五六入。
從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從五皰初
開已來即受六入名也。六觸。由入對塵情。
塵・識合是名爲觸。以六塵觸六根此即有六
識生故名情・塵・識合也。七受。從觸生受故名
爲受。即是因六觸觸六根即領受六塵爲六
受也。八愛。從受中心著名之爲愛。謂於所
領受六塵中心生渇愛也。九取。從渇愛因縁
生。是名爲取。謂取所愛之塵也。十有。從取
則後世業因成。是名爲有因能有果故名爲
有也。十一生從有還受後世五衆之身。是名
生。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十二老死。從
生五衆身熟壞。是爲老死。老死則生憂悲哭
泣種種愁苦。衆惱合集。經云。無明縁行乃至
生縁老死。若正觀諸法實相則無明盡。無明
盡故行盡。乃至衆苦和合皆盡。經云。無明
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若
能如是正觀三世十二因縁發眞無漏成辟支
佛也。次明從果報約二世觀十二因縁相。具
出大集經云云是十二因縁從歌羅*邏而辨
無明故云果報也。約二世者。前十因縁屬現
在。後二因縁屬未來。二世合爲十二也十二相
如文
次明一念十二因縁。但約一世中隨一念心
起即具十二因縁。亦出大集經中其相
如文
今經略
擧初後二句籠其十也。故言無明老死十二
苦事。通皆是果故言苦事。今文約所觀而依
言次兼明觀邊若要細會縁起法須尋理。
他諸文等不可卒盡耳
八邪八難無不經中 十住毘婆娑十云。復
有八法應疾遠離。一邪見二邪思惟三邪語
四邪業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偈
云。遠離八聖道堅深著煩惱。如是愚癡人欲
度於大海。捨好堅船抱石欲求度。一邪見二
邪思惟三邪語四邪業五邪命六邪念七邪精
進八邪定批中列之與今似乖經。
在時宜不可一執
是八通名邪者。
准法界次第中。邪以不正爲義。此八皆依偏
邪而行。皆名爲邪。諸見境云。既不自覺又不
値師。邪意日増生死月増。如稠林曳曲木。何
謂出期。此有人法不同。其人三種。一佛法外
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學佛法成外道。初外
外道者。本源有三。一迦毘羅云。數論師計二十
五諦。如瑜伽唯識
因明及
小乘中
二漚樓僧佉云。勝論師
説六句義
三勒沙婆此翻
苦行
初計因中有果。次計因中無果。後計因中亦
有果亦無果。又初計一。次計異。迦羅鳩駄計
一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一切外道及摩迦
羅等計異皆不離此四。從三四外道流出支
派至佛出時有六大師。一富蘭那迦葉計不生
不滅
二末迦梨狗&T049271;梨子計衆生苦樂無
有因縁自然而爾
刪闍夜
毘羅胝計衆生時熟得道
八萬劫到縷凡散極
四阿耆多翅舍欽
婆羅計罪根苦行投
巖拔髮仕之
五迦羅鳩馱迦旃延計亦有
亦無
六尼犍陀若提子計業所作
定不可改
&T047368;云。三人宗計
者。一切外人所計不過二天大自在天
毘紐天
三仙迦毘
羅等

乃至九十五種。皆是諸婆羅門効此比丘
經中佛
惠也
至今未絶。言六師者。元祖即是迦毘
羅等。支流分異遂爲六宗。止觀云。二附佛法
外道者起自犢子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
而生一見。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犢子讀舍利
弗毘曇自制別義言。我是四句外第五不可
説藏中云云今犢子計我異於六師。復非佛
法。諸論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或
云。三世及無爲法爲四句也止云。即色。離色。色
中有我。我中有色
又方廣道人以自聰明讀佛十喩自作義云。
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爲宗。龍樹斥云。非
佛法。方廣所作亦是邪人法也。&T047368;云。次明附
佛法外道者。亦因佛經以爲生計之由。此二
宗計出大論第一。二宗通云龜毛&T073156;角無常
無我。方廣復計空幻爲宗。言犢子所計我在
第五藏者出四句外乃至又云。三世及無爲者。
三世可解。無爲即是虚空無爲。以外道亦計
虚空是常等故。今犢子謂我過於四句之外。
必不以數縁爲第四句及不可説藏。犢子亦
用數縁而破於我。方廣道人者。初出所計言
讀佛十喩等者。前犢子所計依於小乘。今方
廣所計依於大乘故因十喩而生計也。止觀
云。三學佛法成外道。執佛教門而生煩惱不
得入理。大論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毘曇
即墮有中。入空即墮無中。入昆勒墮亦有亦
無中。中論云。執非有非無名愚癡論。倒執正
法還成邪人法也。若學摩訶衍四門即失般
若。意爲邪火所燒還成邪人法。故百論正破
外外道。今大乘論師焔破毘曇成實謂。是計
有無外道。若以大破小如淨名所斥。取其不
見中理與外道同。非是奪其方便之意。當知
四門通理則成正見。若失方便墮四見中。故
名佛法内外人也。何但三藏四門執成邪見。
無量劫來亦學摩訶衍通別圓等不入理保
之。爲是取於四邊邪見火燒。大乘四門皆成
見者乃至多服甘露傷命早夭。失方便門墮
於邪執故稱内邪見也。並決眞僞者。從外外
道四句乃至圓四門。外道見通韋陀乃至圓
門三念處三解脱名數。是同所起見罪繋縛
無異譬如金鐵外鐵
内金
二鎖。又從外道四句乃
至圓門四見名雖清美所起煩惱體是汚穢。
譬如玉鼠二璞。又從外道四句乃至圓門四
見雖同研練有成不成。譬如牛驢二乳。又從
外道四見乃至圓門見見有害不害。譬如迦
羅鎭頭二菓已上極略出
之。具如本文
大經迦葉云。自此已
前我等悉名邪見人也。内佛弟子形在法内
心行理外。若小若大皆名外道。邪見。惡輩
心泥醉者裸形無恥露體行俗。大衆前人論
其果報。猶如金鎖玉璞驢乳迦果。終不免燒。
何出火宅。既有邪見。豈無餘七。外外著鐵等
更不可述之。天竺已東日本以西一切佛子
悉皆判入邪見之徒。若不改途爭消篤信。若
學慚愧如常不輕。著法之衆勉哉勉哉。於己
於他隨縁所學勿生執見。切可怖畏傷佛慧
命。自是非他渇飮醎水。惡毒之本莫過干斯。
相見怒心結曠劫怨。於中甚者不如日域。唐
無諸宗絶惡執論。若同得理即便休止。我國
論議自是毀他更無比類。過於毛惡何名持
戒。戒上兼智慧。堪能正論。智上持戒戒能
消嚫。而我破禁因何消施。所踏寺地本爲持
戒。昔時聖王見因欣慧。而我曹已違佛。一滴
之水不可徒飮。一寸之地不可空踐。鬼掃我
迹。何簡南北。鐵丸&T055114;湯寧論大小。我輩已在
八邪執内。何輒得免十六地獄。寄言同心。
殊愼持慚莫惜露陰。露之存命。陰之頓死。草
木年老實無所獲。爲惜僞名妄答無窮。客不
肯之主彌生怨。三會論座未曾免之。公私篤
信倍百。山海預者總知絶無改轍。於不知生
知想。何免妄。斯已如此。餘更不&T047368;。一天下貫
出家之侶平等自愛莫乖佛戒。若潜若彰愛
乖違者是捨己命非自愛我。斯太不宜。努力
努力忍痛。學之餘曾習論隨方有之。遊歴太
唐見聞朝野自他學問無有執論絶謗法事。
若講論疏値斥他失錯不用委釋略述而過。
縁本郷執聽之寂漠以不快消也。下講詣坊
諮陳前意。座主答曰。此土風俗護他學意傳
我宗教。如今在座把疏。聽徒多此他宗。成名
徳者爲人情故屈老關座。若留心意決擇嫌
斥。長他瞋恚損我宗門。所以略過不用快消。
但同宗人於坊盡意商量疏義成己懷抱云云
當時却憶。本國諸宗無師承禀乍遇文疏任
意放言永損自他累劫功徳。仍潜作意悔哉。
自已昔造拔舌大獄之因。可傷可傷。我若存
身迴郷已後必奇前慣。仍偶得歸聞我慈覺
大師於天安寺預五條院八講。聽從在座閉
目開耳。不判己他人之是非。拙意切喜諳合
我懷。存胸不忘。仍元慶年太上在内追下老
僧要對他談。今大政公潜示恩誨。便以廣百
論文奉呈兼述在唐憶郷之事。降恩不貴關
論之事。近下維摩會講師請疏。初粗啓上不
堪命由次修避状達上 恩前。可中 放免。
此應&T047368;元慶潜諮之緒耳。爲鉤名妄答問百
中無一實。却誑冥顯者轉招來獄。須恥須傷。
若懸眼者爲餘許恩不責閑言幸甚幸甚
八難者 懺悔品云。心輕躁難・近惡友難・三
有險難・及三毒難・遇無難難・値好時難・修功
徳難・値佛亦難如是諸難
今悉懺悔
疏云。釋八難者。此
是善惡中論八難。非佛前佛後之八難已上
有讀作難易之難。作障難之難上使善難成。下善
自難能障於道
即結云。又依經文云如是諸難今悉懺悔。當
知經作障難之難義也。新經夢見品云。凡愚
惑三有難・恒造極重惡業難・我所積集欲
邪難・常起貪愛流轉難於世間著耽著難・一
切愚夫煩惱難・狂心散動顛倒難及次親近
惡友難・於生死中貪染難・瞋恚闇鈍造罪難・
生八無暇惡難・未曾修習功徳難上二義可相用。
與古本
疏其義
允矣
佛前佛後八難者。法門名義云。地獄難・
畜生難・餓鬼難・北欝單越難・長籌天・佛前佛
後難・盲聾瘖啞難・世智辨聰難。成論明四輪
治八難者。頌曰。三途・北・長壽・前後・辨聰・根。
善處摧前五願・正・殖餘三。兩句頌八難兩句
頌四輪也。一者願生善處輪。謂生中國對治
前五難。謂三途・北欝單・長壽天等五也。二願
値善人輪。謂値佛時對治佛前佛後難。三願
生正見輪。謂自發正願對治世智辨聰難。四
宿殖善根輪。對治盲聾瘖瘂難已上出嘉
祥疏抄
淨名經
集解關中疏上云。八難者三途・北州・無想天・
世智辨聰難・佛前佛後・生聾生盲。有説。願生
善處輪除初五難。發正願輪除世智辨聰難。
値善人輪除佛前佛後。深種善根輪除生聾
盲難也大底與抄同。
而抄解似細
又諸經明。或聞佛名・菩薩
名・相好名・經名・陀羅尼名・常住二字等皆除
三惡八難見佛聞法也。其八難之患極能除。
最行生艱功濟甚大。凡諸學者不勉歟上來難
中今經
文所指佛
前後八難
無不經中者。我輩無始莫不經中如方便化
城等文。批云。化城八難具状云何。答。經云寧
使衆生落三途獄不使衆生墮二乘道。則小
乘見修無學道爲三惡道難。永執無我爲北
洲難。出觀縁俗入觀縁眞爲佛前佛後難。不
見眞法不聞中道爲生聾盲難。辨説生滅不
了無生爲世智辨聰難。沈空滯寂爲長壽天
難。大經云十千劫等。此並發大之根故云也
如上
釋迦牟尼佛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私指苦
集滅道
其佛
住處名常寂光或云常
寂滅光
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
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
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如寂解脱
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此文上空中告
者即釋尊法身
名。即
如經
正經壽量品疏云。普賢觀結成法華文云。
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乃是異名耳與淨住
&T047368;
經別序疏云。普賢觀明常樂我淨四波羅蜜
住處。前後兩文皆明常。豈有中間壽量而是
無常耶。妙樂&T047368;云。觀經四波羅蜜者。經云。釋
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
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
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
心相處。既以此四成身成士。爾前理合身常
土常。故大師追括五時悉皆有結。涌出品&T047368;
云。性徳四徳爲所依。修是四徳爲能依。能所
並爲能依之身依。於能所所依之土二義齊
等。方是毘盧遮那身土之相。液仁王疏下云。
經云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此即依正同性爲應物之縁即身上異也。今
思同性之義與本佛同。雲云。所攝成處者。一
一身皆具四徳。能照之智屬報。所照之境屬
法。身爲能依。常寂爲所。以徳成故其土必成。
故云所攝成也。所安立處者。所依極故名爲
安立。爾前理合身常等者。將普賢觀望法華・
無量義倶名爾前也。皆悉結者。菩薩戒結華
嚴。仁王結般若。像法決疑結方等。遺教結涅
槃。故云如玄文也。壽量品疏云像法決疑結
涅槃。此依通義。今結方等意在別也。定云。
疏常等四至住處者即是寂光四徳爲處也。
能觀是報身智。所觀是法身境。二身皆具常
等倶是能依。土即所依。能所不二而二立身
土名耳。言攝成處者遍法界皆常也。所安立
者。遍法界自在也。淨者。遍淨法界三惑名爲
淨。樂者。住於法身不住十界色心境名不住
身心相。故疏前後兩經者。觀經結法華名義

&T047368;
皆文義同同於正經故名結也對於正説合名
流通也。石&T047368;
亦存此
名義也
石云。次觀經者。彼經是後結要流通
此法華經。故彼經云。釋迦牟尼名毘盧遮
那遍一切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
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
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此明依止不二倶備
四徳色心乃至種智本來皆是實相。故
言不見有無相處如四行
中初段
生佛一如天然寂滅。
業縛一相本自解脱。愚智平等皆是般若。一
切法皆常住世間相常住。故總而言之陰入
界苦即是法身故。衆生與如來同共一法身
名妙法蓮華遍一切處常樂我淨也。留心者
茲終合入大行。大底此文明懺悔處。
懺悔處者光明疏云。大經闍王偈云。麁言
及軟言。皆歸第一義。是故我今日歸依於世
尊。又梵行品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眞諦。是
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
生死。生死既盡已則不受諸有。法華云。行處
近處住忍辱地。亦不行不分別。又云。寶處在
近。汝可前進。即滅化城即至寶所。此經
云。我當爲是作歸依處。歸依處即甚深無量
法性也。法性只是諦理。諦理只是妙境。諸佛
所師寂滅眞如祕密之藏。十方衆聖安住其
中。若得其本本立則道生。不得其處乎地顛
墜。如盲人入𣗥林動轉罣礙。爲是義故須識
悔處也。故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衆罪如
霜露慧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是名
大懺悔。是名莊嚴懺悔。是名無罪相懺悔。無
罪相者此約空爲處也。莊嚴懺悔者約俗諦爲
處也。大莊嚴懺悔者約中道爲處也。若三種
差別此是歴別論處耳。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者
此圓妙懺悔也。諸大菩薩修學佛法而懺
悔也。若識此法而懺悔者最妙最上懺悔處
也。大經去。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
用一切諸河之水。大品云。譬如負債人依投
於王。債主反更供養何敢就其覓物。書云。
牆顯草非其莖葉能高能長所依得處也。
行人若依法性爲懺悔處者高世一切諸處所
也。行人若識此意先當求覓法性道理爲懺
悔處也。次明懺悔法者。法爲二種。一正法
二助法。正法者即是觀法性之慧也。法性常
故是觀亦常。法性樂我淨故觀慧亦爾。法性
不可思議至深至妙無上無等等者觀慧亦爾。
境智相冥無二之法。如如不異者。境如智智
如境故言如如不異也。經云。説智及智處皆
名爲般若。説智及智處皆名爲實相。説如不
説不説如説説不説無二無別。以此觀慧歴
一切法亦復如是。故云毘盧遮那遍一切處。
若行若住若明若闇皆得不離見佛世尊。六根
所對無非佛法。耆婆攬草無非藥者。普能愈
病。釋摩男所執一切砂樂皆變爲寶。阿那律
空器悉滿甘露。若能如是者所觀之罪罪即
非罪。罪即實相。所觀之福福即非福。福即實
相。純是實相是名大懺悔也。助道懺悔者。若
純用正懺亦不須助。若正道暗昧不明了者
修助以助之。所謂灰汁藻豆皂莢木槵以助
清水耳。略言勤用身口意以爲助也。身謂旋
禮。口謂讀誦。心謂策觀而助開門。如順流順
風助之以篙掉去則疾也已上普賢道場意根
懺悔云。無量無邊惡不善根從意根生。如是
意根即是一切生死根本衆苦之源。如經中
説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當知一
切諸法悉是佛法。妄想分別受想熱惱。是則
於菩提中見不清淨。於解脱中而起纒縛。今
始覺悟生重慚愧已上今案釋迦法身名毘盧
遮那。此遍生死即是苦集。若遍涅槃即是滅
道。苦集即滅道。性自法身也。故一切法皆
是佛法。不淨之見妄縛之纒令我熱惱。是無
慚愧故。須懺悔。四倒即四徳四法即一性性
自明了也。故須依法性切修大懺悔也云云
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顛
倒起如此相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
 圓人本來不斷煩惱。故言不斷結使。實相
不生。何處有結。混不見有。何可斷之。不住
妄想顛倒業海。故言不住使海。無我及我所
故觀心無心。皆夢妄起。故從倒想起。妄本無
依如空中風。若依法性修懺悔者依前段文
應如是觀。若不得處不免顛墜
如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
自空罪福無主 提婆品疏云。罪福者約七
方便傳作。謂三途爲罪三善爲福。三善爲罪
三乘爲福。三乘爲罪別乘爲福。獨一爲罪純
圓爲福。乃至理即爲罪名字爲福。名字爲罪
觀行爲福。觀行爲罪相似爲福。似位爲罪分
眞爲福。分眞爲罪滿位爲福。福之極者在究
位。今偈深達無罪福入一實相名爲深達
也。十方即法界同以實慧朗之。故云遍照也
已上私志云。我所若空罪福無主已上無明體
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縁和合而有。究而言之
二物一相本無有主。無主見主是顛倒見。法
本不生今亦無滅。不生不沒本性寂滅。見空
爲華是翳眼見。若離顛倒大果自現。若不離
之天然闡提何人救爾。須以遍字歴法照之。
若不然之天然闇者何光照汝。龍女偈意爲
今懺處。故略載之。宛我鑒意
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脱滅諦寂靜
石云。能所盡故。故心無心法不住法。計有能
觀名爲我心。有我心故能所不忘。無心無數
名正觀者。故云。若不盡者觀則不訖。故至妙
覺方爲訖。所言盡者因心所盡者。心無盡猶
如五陰。因果名同而其體永異。所觀之心衆
生不轉則能觀王數師弟不息已上一切諸法
本性解脱本來滅相不生不滅。故離相本解
脱味本來離味本來滅味。言辭不異故缺味
字。若尋上句四字也自會下文。莫執次第依
文執義。得意忘筌在慧者耳可以常自滅相
冠無差別句
台實相觀・大日不生觀竝可容心。去貞觀十
三年九月九日余奏下延暦寺。官牒初載傳
法之旨。同條以同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下
治部省稱省宜承知與大政官。去承和十年
十一月十六日下彼省定眞言宗傳法職位。
符共令雙行之。不得漏失者題云。大政官符治部
省應三法式行傳教
阿闍梨位灌
頂事。云云
如是相者名大懺悔名大莊嚴懺悔名無罪相
懺悔名破壞心色懺悔行此懺悔者身心不住
法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見普賢及十方佛
 前段載懺悔品疏文從端坐念訖
諸河之水
便釋段文訖。
仍不再載之。言大懺悔是俗諦爲處。大莊嚴
約中爲處。餘者約空爲處。以破五陰名破心
色。捨無常陰得常住蘊。罪福混亡無有主我
名無罪相。三諦圓融如上所引。是最妙懺悔
也。便明懺悔者。同前品疏云。若作一種解
者。謂鄙濁凡夫應須懺悔。離苦清淨何用懺
悔。此不如是。故新本業障滅品中説。人從
父母禀身。十月懷抱三年鞠養。撫念惟惟始
能昇頭。戴髮教方教數始解作人。那忽違恩
背義而行殺逆。天雖廣不覆此人。地雖厚不
載此人。此人命終直入地獄。如是逆罪應須
懺悔滅除業障。佛爲人天師。師嚴道尊。凡有
所説若違犯罪莫大焉。初篇後聚那可違負。
爾則欺佛負心復負師僧。此則佛海死屍華
園爛肉。此四重人應須懺悔滅除業障。多嗔
墮蛇虺。多欲墮鳩鴿。多癡墮蝨蟻。多慢墮
飛鳥。多諂墮脩羅。多慳墮餓鬼。餓鬼常飢渇。
畜生相殘害。脩羅多怖畏。是四惡道聞名尚
不可。況復當之。應須懺悔滅除業障。人中八
苦一苦尚不可忍。況八苦交横。應當懺悔滅
障。天上有五衰。地獄等苦。色界天不得速
入定。求不得苦。無色天有四心苦。三界籠
樊生死窟宅應須懺悔滅除業障。若出家人
雖欲修道爲五住煩惱所障以不得停心。爲
四顛倒所惑不得入念處。亦須懺悔滅除業
障。念處治彼四倒二惡不勤斷二善不勤生
不得入如意足。煗法不發亦須懺悔。五根
不生善有退墮。根生未有力。雖有力未隣眞
如。雖四善根中應須懺悔滅除業障。苦忍明
發雖不墮三途欲界七生次第應受。一生尚
苦。何況七生。雖斷欲界五下分六品餘三
品在亦應懺悔。雖斷五下八品盡餘一品在
亦須懺悔。雖斷色盡餘無色分在亦須懺悔。
雖入有餘涅槃猶有果身在身子風熱畢陵
眼痛。欲棄有餘入無餘亦須懺悔。雖斷三界
正使盡習氣尚存亦須懺悔。支佛亦爾。亦須
懺悔。若乾慧地未得理水沾心故言乾慧。性
地未能見理。八人見地猶有愛惑。薄地神通
未能還生欲界。離欲地猶有上界惑。已辨
地不能除習。辟支佛地但作神通不能達文
字。菩薩地未窮至極。如是等位皆須懺悔滅
除業障。十信但信未能稱理。十住但入
理。十行但事未能入中。十迴向但修中未能
證中。十地雖證中地地皆有障未窮於學不
得無學。應須懺悔滅除業障。又十信雖三智
圓修但是方便陀羅尼。十住已云乃至等覺
已來只如十四日月非十五日月。迬廓未圓。
光未頓足。闇未頓盡。應須懺悔滅除業障。齊
此已來當知懺悔位長其義極廣。云何而言
止齊凡夫。是故五十挍計經齊至等覺皆令
懺悔。即其義也已上疏上所載略十六懺。而
細言之小數合多。今於此文位義要也。所言
位者意在所居云云
五種惡口 十住廣説十云。惡口者世間所
有惡語害語苦語麁語弊語令他瞋惱是名惡
云云散亂語者非時語無別意語非法語無
本來語無因縁語。是名散亂語前惡口末云。
遠離此事名爲
離惡口
善行
身爲機關主 空品疏云。業力機關者善惡
業是機關主。色陰是機關。具受想行陰於中
動作去來進止以自娯樂。識陰依六入住
故言空聚。四大所造故言成立也已上
解義
靜法華
嚴音義云。韓康伯注易云。樞機制動之主也。
案機即樞機用資轉動關。機義在密於言。其
木合無心但以闇密機契機而能運動。今喩
業體都無作者而能生起種種果報。崇福一
切經音義小卷云。機發射發也。機主發之機。
經文作用收激具也
小卷
音義二十云。機會居衣反。説文主發云機也。亦
先見也。周易樞機之發榮厚之
也。莊子鑿木爲機械者必有機心是也。會古文㣛同。胡
外反。爾雅。會對也。璞曰。謂相當對也。又會集也合也。
今小卷此五十卷。
六卷是二十五卷
大底依疏并靜法可案其義」
六賊遊戲中 空品云。六入村落結賊所止。
今意同彼云云
菩薩母 淨名云。智度菩薩母。即般若波羅
蜜此實相異名也
勝方便 同前經云。方便以爲父。正説疏有
三方便。此經已爲流通。須以祕妙爲今文意」
妄想 四陰中一也。一切思想皆從彼生。顛
倒之本只是想也。須觀虚妄本不生之理消
除倒想之雲翳。經云取像爲想
慧日能消除 正經云。慧日大聖尊久乃説
是法。與大日經意同。即實相慧此智慧日也。
性日恒照無不照時。四種釋中觀心釋也。彼
經云深祕顯略。分通在深廣義。彼釋文云。
有二種義。一淺略釋。文云顯略是。二深祕釋。
如文。天台觀心釋即深祕也。如第七卷釋文
中出數種義
賢劫 批云。言賢劫者。此劫時有千華葉蓮
華現於水上。諸天皆云善哉。此劫當有千賢
出世。故因爲名
若塚間若樹下阿練若處念力強故云云正説
疏一云。増一阿含云。佛法中行十二頭陀
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糞掃衣・但三衣・次
第乞・常乞食・一坐食・節量食・一鉢食・不飮
漿・樹下・塚間・露地・常坐。二是衣法。六是食
法。四是住處法此缺次第是故數不滿。弘
決中引大論十八出相云云
批云。四
分云。頭陀有十二。一但三衣。二糞掃。三常乞
食。四不作餘食法。五一座。六一摶。七練若
此云無
聲處
八塚間。九樹下。十露坐。十一隨坐。十
二常坐。今文無杜陀義。但取三閑處也。阿練
若阿蘭拏阿蘭那竝云空寂亦閑寂亦無諍處。
蘭音借劣姦反。或從口。此義竝出於一切音
義。又嘉祥持品疏抄云。阿練若者眞諦釋云。
有三義。一離聲處。謂國土音聲不及處。二離
斫材處。離採斫可至處。三離煩惱動亂喧雜
處。又梵云阿練若者此云閑寂處。離村一倶
盧舍。倶盧舍二里也。事理如止觀
泰敬法故持諸妙華住立空中讃嘆恭敬行持
法者但誦大乘方等經故諸佛菩薩晝夜供養
是持法者 止觀云。若佛菩薩等威光覆育
即外護也已上普賢示現形無定則隨機現身
供養守護成立道機。如妙莊嚴王昔時發
我一人者捨此身力誓給所須是外護也。如
佛放眉間白毫光明將養行者是大外護。如
法師品非無此義云云阿練若處或云阿蘭那。
此云無諍處。就義釋之例杜多義合有四種
無諍之義。又方等義分全差別假名眞實准
文辨之。今與十七名中大方等同。實是大乘
方等廣平之理也。名同義別隨教辨別。請莫
不思
因思大乘眞實義故 約正説經合有二義。一
本大乘眞實義。二末大乘眞實義。根本實相
妙法之理是本眞大乘。隨機施三會歸實相
是末眞大乘。本末雖異不思議一總名妙法
平等大慧也。今約此文任行人意。思實會權
耳。大乘因果是諸法實相。如上偈末兩行文
意。思之思之
作是觀者是名正觀若他是邪 般若經等多
有此文。天台大師曰。除諸法實相若説若默
皆是魔事。言實相觀名爲正觀。除此以外皆
是魔事。故名他觀。邪之與他皆指魔外。外如
諸見境所明三種邪魔。如彼境所説三惡三
善二乘歴別菩薩
有三
皆非正道。若簡麁妙若開會
麁小融入圓妙者歴文可辨之。如上明懺悔
處文中。意存之。方便品疏云。於諸菩薩中正
直捨方便下三句正顯實也。五乘是曲而非
直。通別偏傍而非正。今皆捨彼偏曲但説正
直一道也已上五乘者三藏三乘加人天五
也。加通教二乘七也。加通別菩薩九也。若義
分行向乃成十一。此等皆是被會之異三藏三
乘已下
迄于之異是
妙樂&T047368;
上來十一竝非正直。況除此外更
非所言。行者爲法尚會如此旨趣。可爲知歸
依非歸依耳。批云。離前百非故名正見阿閦品
列百非
若他觀者同前百非故名邪也
不見惡相及惡業報 依此妙典行大乘因。且
消現惡及生後報故言不見惡相及惡業報。報
在異世故言惡業報。准經初一日一生等
文可思之
晝夜六時略如
上解
思第一義甚深空法 且如上偈并安樂法師
方便品等所説實相觀法。諸法皆如。故云空
法。此非十一諸乘之境。故言甚深。甚深智慧
唯獨明了。故言甚深。本末皆實故言究竟等
云云
一彈指頃除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靜法云。刹
那者時之極促名也。仁王經云。一念中有九
十刹那。一一刹那有九百生滅。又倶舍論云。
百二十刹那爲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爲一
﨟縛。三十﨟縛爲一須臾。三十須臾爲一晝
夜。三十晝夜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也。又下
云。須臾俄頃之間也。末見一彈指釋。阿僧
此翻
無數
眞是佛子從諸佛生 法説領解云。從佛口
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正説略開文云。佛口
所生子大數有八萬。分眞已上是眞佛子。義
該五位。謂住・行・向・地・等。若准梵網受佛戒
者皆名佛子。義亦冠博。彼此相會
爲其和上 一切音義云。鄔波陀耶。徒我
反舊言和上。或言和闍。皆訛也。此云親教師
亦云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近受經
文誦也。又言知有罪知無罪也。靜法音義上
云。案五天雅言和上謂之塢波陀耶。彼土俗
流謂之殟杜于闐疏勒乃乃鶻杜也。今東方
訛音謂之和上。雖諸方舛異今依正釋。第子
親近習讀之者也。舊云親教是也已上天台妙
樂大師傳法弟子剡川法臺寺明曠闍梨菩
薩戒疏云。和上名力生。道力由成故已上
恩入正理論疏發題云。唯我親教三藏大師
已上慈恩基公此大唐三藏玄奘法師座下添
鉼者也。故稱親教焉。四分律行事鈔及諸律
家多用此矣。力生合此義釋耳。如今唐土諸
僧總皆語曰出家。一人身有兩和上。一出家
和上。即從童稚蒙教授熟我業令入道者也。
壇頭和上。即受戒時戒和上也。故彼土
童子皆稱我師呼和上也。終無他詞。本國師
徒竝皆乖之。可謂未足學佛法者
是名具足菩薩戒 此約心法論具足戒。未
是大乘羯磨具戒心法成就。故不須作事法。
今案具足有二種義。一小乘具足。即二百五
十戒。此於一律儀立身口七分論其具足。三
羯磨了彼法圓滿則小乘中圓滿義也。二大
乘具足戒。攝律儀攝善法攝衆生具此三法
正名具足。今文具足即正具足。以十支滿足
身口意其小具足有名無實。故方便品云。但
以假名字引導於衆生乃至無聲聞弟子。名
大乘爲眞實具足。融會偏傍皆成妙法。故云
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正直捨方便但説無
上道。但教化菩薩本來修圓乘
行菩薩也
修圓無有偏曲。
附傍一大乘。又釋論十戒中。前來諸戒律儀
防止故名不具足。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名
具足云云即是具足諸波羅蜜戒。何不具三名
爲具足。偏小之具爲實戒者違我今教。諸聲
聞衆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
學悉當成佛。乃至得佛無上慧。爾乃爲眞滅
云云
不須羯磨 羯磨者梵音也。唐翻業。亦云作
業・作法・辨事等。竝會意耳。大小二乘皆用白
四羯磨成辨戒事。爲窮子用小法故云小智
樂小法不自信作佛。現前十師授戒是也。則
世和合非眞和合。爲菩薩行大法則用梵網
千佛大戒。佛爲菩薩作法授戒。即勝義和合
是諸佛根本。今不須作事者且約上位與理
速會。例如上根不用縁因萬行但修内心萬行
不起于座證菩提果。其修事行有曲有直。餘
乘之人歴劫修行。圓教鈍人亦借事成。如待
合藥服之病差。私謂。聖人三師作我和尚・羯
磨・教授者。恐表法身報身應身引起我擧有
理智行法令我悟入三法具在一心之中。和
上表理。具足三法爲其本師。羯磨表智。覺
曳法弘理家法爲我軌範應本圓道。慈氏
作導導我行法速趣道場。爲人天師具足十
號。於大衆中唱言。我是如來乃至世尊
文殊師利爲我阿闍梨 諸文多噵作軌範師。
剡川疏云。闍梨名正行。糺正我行故。今此
有二種。一壇頭阿闍梨。則十師竝三師中阿
闍梨即傳戒阿闍梨。二持念阿闍梨。此持念
宗傳法阿闍梨。今此中是戒家阿闍梨也。文
殊翻妙師利云徳。出華嚴音義
自當誓受六重法 一不殺生。二不偸盜。三
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飮酒。六不説四衆之
過罪出優婆
塞戒經
受八重戒 此尼波羅夷。波羅夷義翻他勝
云云如法臺疏并律家諸文。一婬。二盜。三
殺。四妄語。五相觸觸男子也。六屏處與男立。
七覆藏他罪。八隨擧比丘出律文
不白羯磨 白者和白。羯磨有三帖羯磨末
印定之。合四羯磨。即和白衆僧使作羯磨法。
都爲五事。一和白法。二初番羯磨。三次番
羯磨。四三番羯磨。五四印定。文云僧忍
然故是事如是持也。此亦羯磨故諸文中云
白四羯磨。即白與四羯磨也。今文中云白四
羯磨依自然戒成故云不白羯磨。亦合云不
作白及與羯磨。十種得戒中有自然得戒。謂
不作法。具如律文。經典力并普賢助發力故
自然成佛身。依經得&T047368;云云
&T047368;&T033631; &T033631;者從竹。如外書契。即半分書書了
折之。以一爲賓以一爲主。通國使時國家有
之以充印信。不能具載。受&T033631;定光即此類也。
從草爲謬。若單作別得意合通
三歸 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合有
三竟
此亦多種。一翻邪三歸。二五戒三歸。三八戒
三歸。四十戒三歸。五具戒三歸。六菩薩大戒
三歸云云
五戒 一不殺生。二不偸盜。三不婬欲。四不
妄語。五不飮酒出善生
經等
八戒 五同前也。六不塗飾香油載佩華
歌舞視聽。七不登高廣床座。八不過中
出沙彌十
戒法中
比丘戒 此是聲聞二百五十戒。具列如戒
本及律文。今且略出總目。即四波羅夷。十三
僧殘。二不定。三十捨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羅
提舍尼法。百種學法。七滅諍。藥師云。比
丘二百五十戒分別篇聚如彼篇中并大律
文。今不煩載比丘梵語具
如大論等
比丘尼戒 本願藥師經云。比丘尼五百戒。
四分東塔疏五云。初門大僧四戒尼八戒爲
初犯。僧十三僧殘尼十七爲第二犯。僧三十
捨墮九十單提合百二十尼三十捨墮一百七
十八單提合二百八爲第三犯。僧四提尼八
爲第四犯。僧百衆學及七滅尼但衆學爲第
五犯。終南山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
事抄云。凡律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智論。五百
戒乃至八萬云云呉郡雙林寺志鴻律師所製
搜玄録解行事抄即南山
&T047368;
尼衆列解行云。且大
分而言。大僧有二百五十戒。尼則三百四十
八戒。長有九十八戒已上今推唐方所傳律文
上未有具列尼五百戒事。若准比丘二百五
十戒既已滿足。尼五百戒何不具足。或可律
文來傳未足。但三百四十八戒爲定。不見
來未盡之詞。故今且依唐解
沙彌戒 沙彌十戒云。盡形壽不殺生・不偸
盜・不婬欲・不妄語・不飮酒・不著華鬘好香塗
身歌舞倡伎・不往觀聽・不得高廣大床上・不
得非時食・不得捉錢生像金銀等物已上
彌此梵音。唐翻求寂
沙彌尼戒 尼衆別行篇在行事
鈔上
曰。三沙彌尼
法大略與沙彌法同。若據行往法。式叉不與
大尼爲伴。以戒不滿故。自不得以沙彌尼爲
伴。以非同學故。若二尼一式叉若二式叉兼
一沙彌尼得爲伴。餘者不合
式叉摩尼戒 鈔云。學法式叉
摩尼
四分云。十八
童女應二年學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歳者
與六法。十誦中六法者練心也。試者大戒良
縁二年者練身也。此式叉尼具學三法。一學
根本。謂四重是。二學六法。即羯磨所爲。謂
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
食・飮酒也。聲聞七衆破戒欲還生者。義合
兩途。藏教通教七衆思惟大乘深理隨應蒙
爲各歸本階。不是入大且得本法。此大乘
功也。所言七者。僧沙彌沙彌尼
叉摩尼近事男近事女
五逆十惡如前
出之
暴雨 上薄報反。猝也急也晞也。今依急。
或云疾
阿鼻祟福音義云。正云阿鼻至。譯云。阿之言無。鼻
之言間。無間有二。一身無間。二苦無間也
法華私志八云。經云阿鼻等者。此云無間。八
大獄中此最居下。受苦無暫間息故言無間。
亦云㮈落迦。此云苦具亦不可樂亦非法行
處。在於處處。今言地獄從本處爲言耳。釋批
云。無間梵云阿鼻。新云阿鼻旨。此云無間。此
之種有四無間。一趣報無間。二身量無間。
三壽量無間。四受苦無間。地獄者梵云那落
迦。此云苦具。舊云泥梨耶。或言泥羅夜。此非
行非諸法行處
不障出家 障出家者的此滅法。法依人弘。
而制出家。誰復弘法。人斷法滅。故爲至惡。仁
王般若經云。國王大臣自恃高貴滅破吾法。
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聽出家引
導。亦復不聽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統官制
衆安藉&T047368;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乃至時諸
國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語。不制四部弟子
出家。當如佛教已上
什本
佛制如是。但如來教亦
不違王。此世界悉檀法也。主看時宜進止得
中。不存破法與奪任道。計無罪咎。若存破
壞墮獄過雨。如上文説。緇素相得爲國存意
遞互安懷可咲好也
修六念法 此自優婆塞六念也。文出大經。
又如上文。謂念佛・法・僧・戒・施・天也。即通修
也。亦有沙彌六念・大僧六念小乘
僧也
菩薩僧六念
等。則別修也。此非優婆塞等之所習學。位至
彼三自然合知。又本朝沙彌多無佛法。謂不
學六念。不結夏安居。不上布薩堂。不解畜二
縵五條
七條
鉢具。是大無慚。幾與俗異既無佛
法。爭得消施。又縵衣大僧三衣皆有田畔。
其沙彌五・七兩衣有縁無畔。是爲其異。而今
禿頭無心持科無上來種種行法。始從我
山天台混同。何稱有佛法世界耶。其得度縁
受戒僧尼只爲己活曾無護法守戒之心。衣
色同俗都無定我色。令他客僧義空等責昔鑒
眞來此傳戒有何軌。則僧頭似唐行之與衣
曾無交接。一切行事多與戒背。可傷可傷。
沙彌總著七條畔衣。或坐僧上或與同床。如
此非違盈滿華夏。貪別請法無心僧次。與外
道法無有差別。朝家可中召請僧次南都部
類拍手調哢。又集會僧少﨟貪坐上﨟之上。
此劣鵽猿。無漸無愧似道&MT01479;者。非此何
甚於禽獸。頗存&T073156;羞影。爲法爲國吐是鬼語。
仰存道者且停變白。幸甚幸甚
於六齊日 此事私有略抄。名齊日月集。今
不具載。要者披耳。六日者。大智度等黒月三
日白月三日也。白三者月生八日十四日十
五日也。黒三者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也。又合云黒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云云
大日本聖王下勅。三世常恒切禁定額寺方二
黒内殺生。此甚合佛制。太大隨喜也。無力
僧徒恃勅強力。有力在家多被他屈。是聖主
徳恩深甚。大唐北地處處立牓置放生池。十
二十里隨地牓示。其側人民不敢違勅。
但江南不見制。仍在彼日潜戀本朝勝南地
事也。互有得失。不可具&T047368;
信一實道 如經初文已解釋之
得法眼淨 諸他家疏多云初果。如嘉祥釋
法華妙莊嚴王品末此文爲初果也。此墮今
宗嫌責。凡釋文者合尋經旨一切決之。法眼
淨遍大小。若讀小乘可云初果。若讀共乘隨
義進止藏與通
其義異
若讀圓乘可判初住或約別
爲初地
此存意斟酌可決。今師約純圓門判彼法眼
爲圓初住。若寄別教意通初地正性離生。大
小各別。豈法眼淨無彼異乎。故今憑師爲圓
初住。學者學之。莫愛執小。如此土舊諺有闇
黒白。僧只讀盂蘭盆經開題餘無所識。於一
切時勸俗修齊使我偏物。讀彼經開題引列
之情有智自會。仍且停談。正説妙莊嚴王品
云。説是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苦於諸法
中得法眼淨。諸經亦多。阿毘達磨雜集論決
擇分中諦品之四云。如經言遠塵離垢於諸
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見道説。諸法忍能遠
塵。諸法智能離垢。由彼最初於諸諦中妙聖
慧眼爲自性故。法忍能遠塵者。由諸法忍永
斷一切煩惱塵故。法智能離垢者。由諸法智
已斷障垢依得生故。又於此忍智兩位如其
次第遍知故永斷故道得清淨。依此而説遠
塵離垢。又經言見法得法云云 文煩
故止
隨分略集觀普賢經至要句義敢以莊嚴傳教
祖師報恩之志。願我三聖領十七聖圓修普
賢三七日懺早同智者二七開悟十方國土盡
普賢境三種圓融踏金剛座。願以此功徳普
及於一切我等與四恩皆共成佛道。退屬瞻
智任改我迷會入佛慧。莫以形迹
仁和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略勘了。乞先預州
我使君範今日決證無上佛果今日正是那
四十九日也
佛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T047368;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