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貞元釋教録 (No. 2158_ 恒安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158

大唐保大乙巳歳續貞元釋教録
一卷
 西都右街報恩禪院取經禪大徳恒安集 
聞摩騰入漢。聲教方被於支那。運歴聖唐。梵
典盛圓於海藏。而又我玄宗皇帝御極寰宇。
開元一十八年庚午之歳。西京西崇福寺沙
門智昇。撰開元釋教録二十卷。目爲開元録
藏。總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傳集。共五千四
十八卷。計四百八十一帙。盛行於世。又經歴
四朝。玄宗肅宗代宗徳宗。屆徳宗皇帝貞元
十年甲戌之歳。又計六十五年。其間梵僧七
人。同共宣譯。得大小乘經律論。及開元目中
遺編義淨所譯律文。及大佛名經別傳等。共
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九十九卷。西京西明寺
沙門圓照集續開元録三卷。又於貞元十五
年。奉勅撰貞元釋教録三十卷。并前七人梵
僧等所譯文。共三百三十二卷。通前開元録
藏。都共五千三百八十卷。計五百一十帙。目
爲貞元録藏。宣示流行。唯江表已來其間一
兩部雖有餘未編藏内。但恒安頃於天祐丁丑
之歳。屆于江表。歴謁名山。參尋知識。以問參
之外看覽藏經之次。因共道友言論。述其貞
元藏。猷遂啓私。懇誓取茲經。將還上國。冀
資皇化。永福邦家。以潜頼聖朝。仰憑叡力。於
大唐昇元二年。特遠遊禮五臺山。迴於關右
已來。寫録得前件貞元録藏經律論等。於大
唐保大三年。却迴帝闕。自貞元甲戌歳今計
一百五十二年矣。尋又伏蒙今上皇帝陛下
天恩兪充。寫録施行。勅下所司永編諸藏。仍
令朝散大夫行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雲騎
尉賜紫金魚袋喬匡舜。製序貫在經前。非獨
濟利於一時。抑乃舟航於千古。又闕下昇元
寺西藏院先收。得千鉢曼殊室利經一部十
卷。亦是貞元録内三藏金剛智所譯。貞元目
中遺漏不載。尋具事由。請寄於本部中收。計
數施行。又一切經源品次録一部三十卷。在
貞元藏外。今亦計數在後。又李長者華嚴論
一部四十卷。僧勉昌。於昇元二年進上。光文
肅武孝高皇帝。今禮部侍郎孫忌撰序。編於
藏内除開元録藏經數外。今都新計數。總共
一百四十部。計四百一十三卷内續新經
目一卷
合四
十三帙其所新載經文目録等具列如左其於
委細
并重單合譯並在貞元
釋教録三十卷中具述
開元録藏
  都共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
百八十一帙 西京西崇福寺沙門智昇
開元一十八年庚午歳奉勅集
貞元録藏
  都一千二百一十三部。合五千三百九十
卷。五百一十帙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
貞元十五年戊寅歳奉勅集内
新添一百三十七部。共三百四十三卷并千鉢
經在内
合三十帙零卷散在諸帙内兼其舊
本新譯請細詳譯人前後
貞元品次録一部三十卷 合三帙在貞元
藏外
花嚴論一部四十卷 合四帙新編
入藏
大唐保大乙巳歳續新譯貞元録一部一卷
  開元録
同帙
新編入藏續新譯貞元録藏。大小乘經律論
目録品次録。千鉢經等。見計抄寫卷帙數目。
都一百三十九部。共三百七十三卷。合三十
九帙新經目在内兼其佛名經十六卷收
今十八卷成故大數外長有二卷
舊五千六百
毎紙二十
八行成
新六千三百八十紙毎紙二十五行成
目録毎紙或二十
二行
花嚴論一部四十卷紙數
在外
  一次列見將到貞元録藏新譯大小乘經律
論。及貞元目録并品次録等。都合一百三
十五部。計三百四十三卷。元進状并品次
録。共一百三十二部。於中有三部數不收
載著。其卷數即仍舊。今合計一百三十五

大乘經及念誦法。一百二十三部。二百三十

大乘律一部一卷
大乘論二部二卷
小乘律義淨所譯開元
目中遺編者
七部五十卷内三卷元
訪本未獲
續開元釋教録一部三卷貞元十年甲戌歳西京四
明寺沙門圓照奉勅集
新定貞元釋教録一部三十卷貞元十五年己卯
歳西明寺沙門圓
  照奉
勅集
一切經源品次録一部三十卷趙郡業律沙門從
梵自大中九年乙
  亥歳止咸通元年庚辰
歳依貞元入藏録集
一貞元録中不計寫到經抄寫日亦計數抄寫流
行訖二部一十九卷
大佛名經在傳集
中收
一部一十六卷或十八卷附梁
録未詳作者
釋法琳別傳一部三卷沙門彦
悰集
一新拾遺收入貞元録藏經
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一部十卷三藏金剛智開
元二十八年於
  長安薦福寺譯拾
遺新編入目録
一新編入藏數
新華嚴經論。一部四十卷李通玄長者撰僧勉昌於
昇元二年進奉勅編入藏
  
右上見將到及續係抄寫。并新編入藏大
小乘經律論。及貞元目録品次録。千鉢經
花嚴論等。都合一百四十部。計四百一十
三卷。共四十三帙。一重具條科。新譯貞元
録藏大小乘經律論。貞元目録品次録千
鉢經花嚴論等如左今若除華嚴論外都
計參佰柴拾三卷
新編入目論
新花嚴經論一部四十卷并序取其進經年代致先
於此有行状一卷或在論
  初卷後故
不別列
九百紙
右一部四十卷同四帙
  右此一論。是李通玄長者。開元十七年。於
大原東北盂縣同頴郷大賢村造。盛行於
世。昇元二年。僧勉昌。進請編入藏。大唐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令書十本。寫李長者
眞儀十軸。散下諸州。編於藏末。仍勅孫忌
侍郎撰序貫於論首。今故編於此。庶無遺

大唐貞元録藏經律論目録等大乘經及念誦
法一百二十四部。二百四十卷
大唐玄宗朝所譯經未及入古今録者。九部
二十卷
大威力烏芻澁摩明王經二卷或三卷 三十五

穢跡金剛説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一
卷五紙
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一卷三紙
  右三部五卷。其本見在。北天竺三藏阿質
達霰唐言無
能勝將
於安西譯。開元二十年。因法月
三藏貢獻入朝。附上件經到于京邑。不及
得入開元録。准勅編入貞元目録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二紙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三藏沙門達摩戰
濕羅唐言
法月
東天竺人。開元二十六年。於
長安譯。此一經與古舊二經中無少異。姚
秦譯者名摩訶般若大明咒經。玄奘譯者
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餘義無異。與前二
經同本異譯。但有正宗。無序分流通。今法
月所譯三分具全。准勅編入貞元釋教録
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一
十五紙 朝散大夫行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
誥雲騎尉賜紫金魚袋喬匡舜。奉勅撰 新
得貞元録藏大小乘經等序此序安
三經首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二紙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
陀羅尼本一卷三紙
不動使者陀羅尼祕密法一卷一十一紙
  右四部四卷。其本見在。南天竺三藏沙門
跋日羅二合菩提唐言金
剛智
於開元十九年後相
譯出。准勅編入貞元釋教録。後代宗朝贈
開府儀同三司。諡大弘教三藏
右八經十卷同一帙
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十卷一百六十紙
  右一部十卷。亦是大弘教三藏金剛智。開
元二十八年於長安薦福寺譯。其經首序
記分明。但恒安昨者遊禮五臺山。迴於關右
已來。尋訪抄寫得所將到貞元録藏經文
之時。於彼方藏内甚見其經爲貞元録中
遺漏不載。云於金剛智廣行記中具述。爲
訪行記。不獲遂不寫到。今於大唐保大三
年冬。伏蒙天恩。於闕下昇元寺寫録所將
到貞元經文。編録入藏流行。於昇元寺西
藏院。又見此經本。遂乞編入貞元藏内。三
藏金剛智先譯經文。本部經中收。依日施
行。福資那國。具其事由。乞以上聞伏奉令
旨。許以施行編於藏内。仍續已具計數
奏聞訖。今又慮年月寖遠依前遺失。故寄
編於此耳況金剛智三藏於開元貞元二目
中甚有所譯經文已計流行目録
右一部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瑜伽眞實大教王經三卷并經
新序
四十三
  紙
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八紙
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十三紙
瑜伽念珠經一卷二紙
奇特佛頂經三卷六十八紙
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二十二紙
右六部共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經一卷十二紙
阿唎多羅阿魯力經一卷二十一紙
普賢行願讃一卷五紙
地藏菩薩問法身讃一卷五紙
出生無邊門經一卷十紙
大吉祥天女經一卷七紙
底哩三昧耶經一卷十四紙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經三卷二十四紙
右八部共十卷同一帙
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一卷二紙
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九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分別聖位法門一卷
  十三紙
菩提場所説一字頂輪王經五卷七十八紙
寶篋經一卷六紙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一卷二紙
右六部共十卷同一帙
大孔雀明王經三卷已廣流行
見轉讀者
五十紙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二十四紙
雨寶陀羅尼經一卷并梵字五紙
蘘麌利童女經一卷四紙
稻𦼮喩經一卷八紙
大寶廣博樓閣經三卷四十五紙
右六部共十一卷同一帙
菩提場莊嚴經一卷二十二紙
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卷一紙
能淨一切眼陀羅尼經一卷二紙
施焔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四紙
三十五佛名經一卷二紙
八大菩薩曼茶羅經一卷三紙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一卷八紙
訶利帝母經一卷三紙
毘沙門天王經一卷四紙
觀自在菩薩説普賢菩薩陀羅尼經一卷七紙
右十部共十卷同一帙
文殊問字母經一卷題云文殊問字
母品第十四
三紙
金剛蓮花部心念誦法一卷三十三紙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念誦法二
卷三十二紙
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十二紙
阿閦如來念誦法一卷十八紙
佛頂尊勝念誦法一卷八紙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一卷十三
  紙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法一卷十三紙
普賢菩薩金剛薩埵念誦法一卷十二紙
金剛頂瑜伽五祕密修行儀軌一卷十二紙
右十部共十一卷同一帙
金剛壽命念誦法一卷三紙
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六紙
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十二紙
仁王般若念誦法一卷并序譯經沙
門惠靈述
十五紙
如意輪念誦法一卷八紙
大虚空藏菩薩念誦法一卷五紙
瑜伽蓮花部念誦法一卷七紙
聖觀自在菩薩心眞言觀行儀軌一卷六紙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一卷十三紙
甘露軍吒唎念誦法一卷十八紙
右十部十卷同一帙
華嚴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一卷六紙
文殊讃法身禮一卷三紙
授菩提心戒儀一卷大乘律三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一卷四紙
般若理趣釋二卷三十二紙
大曼茶羅十七尊釋一卷三紙
金剛瑜伽護摩儀一卷八紙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四紙
大乘縁生論一卷大乘論十紙
七倶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十九紙
右十部共十一卷同一帙
大虚空菩薩所問經八卷
右一部共八卷同一帙
  此一經八卷前後四譯。舊録云。是大集中
之一分也。不可別存。今以義理幽深。又於
大暦四年別翻出耳。今當第五譯
仁王經二卷并序 代宗皇帝御製已久流行
  十五紙
密嚴經三卷并序 代宗皇帝御製五十一紙
仁王念誦儀一卷十九紙
  已上經等共七十部。計九十七卷。並出大
暦七年正月進上代宗朝勅下流行目中。
宜編入一切經目元進一百一卷仁王經疏三卷移
在後并失經目今計九十七卷
次後續進上具件如後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徳莊嚴經三卷五
  十一紙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一卷二十
  五紙
右通前仁王經等五部共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
  誦儀一卷十一紙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出吉祥勝
初瑜伽經
 十
  五紙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一卷亦云呵利
底母法
  十二紙
普遍光明大隨求陀羅尼經二卷三十二紙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説文殊五字眞言勝相一
卷 三紙
五字陀羅尼頌一卷八紙
聖閻曼徳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一卷
  八紙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金翅鳥王品一卷
  十一紙
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眞言一卷
  空羂索經
二十八卷
二紙
右九部共十卷同一帙
聖迦尼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三卷
  四十八紙
大威怒烏芻澁摩儀軌一卷十紙
佛説摩利支天經一卷四紙
金剛頂經一字輪王瑜伽一切處念誦成佛儀
軌一卷八紙
佛爲優填王説王法政論經一卷九紙
大方廣如來藏經一卷十八紙
佛説一髻尊陀羅尼經一卷十四紙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説迦婁羅阿尾奢法一
卷六紙
右八部共十卷同一帙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一卷亦名五支
略念誦法
二紙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隨行
法一卷三紙
木槵經一卷一紙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一品
  亦名文殊五
字念誦法
二十四紙
曼殊室利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一卷二紙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一卷四紙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説吉凶時日善惡宿
  曜經二卷四十二紙
金剛頂經觀自在如來修行法一卷六紙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論一
  卷亦云瑜伽總持教門説
菩提心觀行修持義
七紙
右九部共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一卷二紙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行念誦儀軌一卷七紙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七紙
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蓮花部念誦法門一卷
  亦名成就大
悲觀自在
十二紙
佛説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一卷四紙餘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一卷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
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
  十一紙
末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十一紙
大聖天歡喜雙身毘那夜迦法一卷三紙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一卷九紙
金輪王佛頂略念誦法一卷三紙
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一卷三紙
右十一部共一十一卷同一帙
  右三十九部。共四十五卷。又計前大暦七
年中仁王經等三部六卷。同爲五帙。今又
都通計前大暦七年中所進經。都合一百
九部。計一百四十二卷内大乘律寄在花嚴入法
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同帙
收大乘論二部二卷一卷與大乘
律同帙一卷大日略念誦法同帙
都計一十四帙。
並是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
贈司空食邑三千戸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
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梵云阿目佉跋折羅
唐云不
空金剛
本名智藏。從名改號爲不空。於玄宗
肅宗代宗三朝。爲灌頂國師。於三朝内相
次奉詔。翻譯經律論等。後於大暦七年。又
相次進上經目。於貞元十五年。奉勅編入
貞元釋教目録。其不空塔廟碑文。並見在
長安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十卷并序 徳宗皇帝
  御製一百六十紙
大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一卷二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第四
二紙
右三經十二卷同一帙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并經
新序
 一百五十五
  紙
右一經十卷同一帙貞元六年庚午歳與
牟尼室利等同譯
本生心地觀經八卷并序 徳宗皇帝御製 一
  百一十紙
右一經八卷同一帙貞元六年
庚午歳譯
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卷内云入不思義解脱
境界普賢行願品
 六百
  一十二紙
右一經四十卷同四帙
  此經烏茶國王自手書。進大唐徳宗皇帝。
其經當前花經中入法界分。從第六十到
第八十。計二十一卷。今譯爲四十卷。其經
貞元十三年。於長安譯。其元進經梵夾表
文在第一卷後記耳其經雖曾見其文辭理
多前後移易故計寫到
右上六部七十卷。並是罽賓國三藏沙門
般若。梵云般刺若。唐言智惠。於徳宗聖神
文武皇帝貞元四年歳次戊辰。後相次奉
詔宣譯。於貞元十五年。奉勅編入貞元釋
教録
十力經一卷并序
十紙
  右一經一卷。龜茲國三藏勿堤提犀魚唐言
蓮花

於安西譯
迴向輪經一卷四紙
十地經九卷一百二十一紙
  右二經十卷。于闐三藏尸羅達磨唐言
戒法
於北
庭譯
右三經共十一卷同帙
  此三經十一卷同一序記。在十力經前。云
是大唐國僧法界。從中印土持此梵夾。路
欠請譯出將歸。於貞元十五年。准勅編入
貞元釋教録
大乘律
授菩提心戒儀一部一卷大暦中進經數花嚴入法
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同帙
  三紙
大乘論
大乘縁生論一部一卷聖者鬱楞伽造在大暦七
年進經數與大乘律同帙
 十
  紙
金剛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論一部
  一卷大暦中大日
略經同帙
七紙
右上三部三卷。大興善寺三藏不空譯重標
於此
小乘律開元目中
遺編者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二十卷内元欠
二卷
  二百七十紙
右一部共二十卷同二帙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二十卷三百
  三十五紙
右一部共二十卷同二帙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五卷内元欠
一卷
  八十七紙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一卷十二紙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隨意一卷十三紙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二卷二十八
  紙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那事一卷六紙
祿右五部共十卷同一帙内元欠
一卷
  右上七部五十卷内元欠
二卷
是大唐三藏義淨。
從大周證聖元年。止大唐景雲二年以來
兩京宣譯。准長安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勅。
及景雲二年閏六月二十六日勅。編入經
目。今准開元釋教録中遺漏不收今拾遺
補闕編入貞元釋教録爲訪本未足即元欠
三卷
且附闕本録中收然慮誤爲別生故於本
部中亦重收於彼耳
徳宗朝貞元藏目等
續開元釋教録三卷七十紙
  右一部三卷。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於貞
元十年甲戌歳。奉勅集與法琳別傳同帙
續貞元録在内
右三部七卷同一帙
新定貞元釋教録三十卷元二十六
行成紙
九百紙餘
  右一部三十卷。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於
貞元十五年己卯歳。奉勅集。貞元十六年。
勅下流行
右一部三十卷同四帙
  右上大小乘經律論。及念誦法遺編律文。
及貞元目録千鉢經等。共一百三十五部。
計三百二十三卷内除千鉢經
一部十卷
並計見將到數
一切經源品次録三十卷元二十五行成
紙在貞元藏外
六百紙
右一部三十卷同三帙若施主開藏時縁
文字稍多可計六
  帙數
右一部三十卷。大唐宣宗朝。趙郡業律沙
門從梵。依貞元釋教入藏録。自大中九年
乙亥歳。止咸通元年庚辰歳集。亦計見將
到經數。今通前計一百三十六部内千鉢經
一部十卷
共三百五十三卷。貞元録中不計寫到數
月亦已計數
抄寫流行訖
大佛名經一十六卷或十八卷附梁
録未詳作者
四百一十紙
右一部十六卷同二帙
法琳別傳三卷貞觀年中
僧彦悰集
四十五紙
  右一部三卷與續開元録一部三卷同一帙
右上二部一十九卷。先開元録中疏述不
收。後於貞元十五年己卯歳。合會重收。奉
勅編入貞元釋教録施行貞元録中
具述委細
大唐續貞元釋教録一卷
  右一部一卷與別傳等同帙
右上一部一卷。是恒安取前件貞元藏經等
到。故出此目。以爲永記亦編於此切慮文繁
故不別出
排藏
右已上都通計。前見將到經。及貞元目録
品次録。大佛名經。別傳。千鉢經。花嚴論
等。都共一百四十部。計四百一十三卷内一
部一
卷經
新目
共四十三帙。具列如前。若於開元藏後
別排。即如此排列。若通開元録逐大小乘
分排列。即都并長者花嚴論等。合一千二
百一十四部。計五千四百三十一卷。五百
一十八帙零卷散收諸部帙中故致増減内華
嚴論一部四十卷經新目一部一卷
具述
如前。庶使金言不墮玉偈恒芳。略此編別
幸無遺失耳五百一十帙准貞元録排
即品次録華嚴論在外
大唐保大乙巳歳續貞元釋教録一卷
恒安言。臣頃者。遠持經典。却復神都。尋奉
皇恩。流行編録。實増慶感。罔昧誠衷。臣誠歡
誠懼。頓首頓首。伏惟。皇帝陛下。君臨四海
仁被萬方。運土徳以膺。時乘金輪而駕世。但
有幸。獲偶昌期。既荷殊私。莫知所並
不量窺管。輒以所取到新譯貞元録藏大小
乘經律論。及續計大佛名經千鉢經等。共一
百三十八部。計三百七十二卷。部帙次第。及
先編入藏新花嚴論等。集爲大唐保大乙巳
歳續新譯貞元釋教録一卷。計一十七紙。切
慮年代&T009178;遠。幸爲斯記。伏乞皇帝陛下聖慈
兪允。令編入所將到貞元録藏經等部帙内。
收計數寫録施行上資邦國。其新經目一卷。
謹隨表進呈。伏賜見覽。冒犯旒扆不任戰汗
之極。謹奉表以聞。伏候勅旨。臣恒安誠惶誠
懼。頓首頓首謹言
  保大四年十一月日。右街報恩禪院取經
禪大徳臣恒安表上。准僧録司准尚書都省。
以所進呈。大唐保大乙巳歳續新譯貞元
釋教録一卷。奉御批下司者。尋令右街僧
録司。給下編入新譯貞元録藏經内計數。
寫録施行。并具事由已具奏聞者
  保大四年丙午十二月十五日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