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 (No. 2156_ 圓照集 ) in Vol. 55

[First] [Prev]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卷中
 甲戌歳西明寺翻經
臨壇沙門圓照集上 
四朝應制所翻經論及念誦法并修疏記碑表
録集等總三百四十二卷并目録三百
四十五卷
一百九十三卷經論及念誦法
六十四卷經律疏義
八十六卷貞元新集古今
制令碑表記録并目八十九卷
六十四卷經律疏義
代宗朝新再譯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三卷
  右青龍寺翻經講論大徳沙門良賁。奉詔
修述。疏云。此經凡有四譯。第一晋大始三
年。月氏三藏法護譯爲一卷。名仁王般若。
第二後秦弘始三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秦云童壽於長安西明閣趙遙園譯爲兩
卷。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第三梁承聖
三年。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波羅未陀。梁
云眞諦。於洪府寶因寺譯爲一卷。名仁王
般若。并疏六卷。然則晋本初翻方言尚隔。
梁朝所譯隱而不行。秦時所翻流傳宇内。
自古高徳疏義寔繁。百座相仍崇護國矣。
粤惟。巨唐肅宗皇帝。重昌堯化。革弊救焚。
至憂黎元。澡心齋戒。請南天竺執師子國
灌頂三藏。名阿目佉。唐言不空。翻傳衆經
以安社稷。茲願未滿仙駕歸天。我今寶應
皇帝。再造乾坤禮樂惟新。明白四達恭嗣
先訓。恩累請焉。永泰元年歳在乙巳。詔譯
斯經。仍勅觀軍容使開府魚朝恩。兼統其
事。於南桃園翻譯。起自月朔終乎月望。於
承明殿灌頂道場。御執舊經對讀新本。詔
曰。新經舊經理甚符順。所譯新本。文義稍
圓。斯則金言冥契於聖心。佛日再生於鳳
沼。翻傳先後其在茲歟。三藏言善兩方教
傳三密。龍宮演奧邃旨聞天。佛日再中。眞
風永扇。良賁學孤先哲。有點清流。叨接
翻傳。謬膺筆受。幸揚天闕親奉徳音。令於
大明宮南桃園修疏賛演。宸光曲照不容
避席。竊玄珠於貝葉。但益慚惶。捧白璧於
丹墀。寧昇報効。仰酬皇澤。俯課忠勤。既竭
愚誠庶昭玄造矣
法師諱良賁。俗姓郭氏。陝府虞邑人也。功
踐緇門。尋師訪道。外博經史儒墨九流。内
習佛經五乘八藏。若性若相教義周圓。奉
詔翻經兼修疏義。裁成三卷京邑傳通。時
永泰二年繕寫云畢。修表進上請以流行。
詞曰。沙門良賁言。伏奉今年二月十一日
恩命。令在内於南桃園修撰新譯仁王般
若經疏。微僧寡學懼不稱旨。洗心滌慮扣
寂求音。發明起自於天言。加被仰憑於佛
力。咸約經論演暢眞乘。亦猶集群玉於崑
山。納大川於溟海。火生於木。與七曜而倶
明。識轉於體。與一相而等照。成道者法也。
載法者經也。釋經者疏也。廣度郡有同於
大通。是菩提心如陛下意。謹以今月八日
繕寫畢功。文過萬言。部有三卷。流施竊慚
於愚見。裁成冀答於聖恩。并陀羅尼念誦
儀軌一卷。承明殿講密嚴經對御記一卷。
今並同進。輕塵玄鑒祇畏無任。謹奉表陳
進以聞。沙門良賁誠歡誠懼謹言
永泰二年十一月八日奉詔内修撰疏沙門良
賁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法師。智炬高明詞峯逈秀。親憑梵夾弘闡微
言。幽&MT00097;眞宗演成章疏。開如來之祕藏。示群
有之迷津。貫玉聯珠鉤深致遠。再三披閲頗
謂精詳。傳之招提永爲法寶也
是日迺墨詔褒美新疏流通。光庇釋門勸勵
後學。洎章敬寺梵宇初成。執疏伏膺。常數百
衆。雖紙貴如玉無以如焉。或在安國伽藍敷
揚亦爾。皆官給飮食以供聽徒。數年之間歸
者如市。至大暦七祀正月十六日。不空三藏
奏請入目。勅旨依奏。仍宣付中外。並編入一
切經目録。如上卷中説。法師昔大暦六年徙
居集州。教授傳經不遑寧止。至十二年三月
十日。春秋六十一。僧夏二十九。微疾不興而
卒於彼。遺身還京上都城東置墳塔矣。即十
三年也。其表中云。陀羅尼念誦儀軌一卷。承
明殿講密嚴經對御記一卷。昔修撰訖隨表
上聞。留在紫宸未宣中外訪本不獲。故闕列
名。如或得之請書於左。大集大虚空藏菩薩
所問經疏四卷
上都大興善寺。翻經講論大徳沙門潜眞述
疏云。一述古者。按晋世雜録及開元釋教録
云。一西秦沙門聖堅。或云法堅。或云堅公。譯
一本名方等主虚空藏經。或加云所問經。或
云勸發菩薩莊嚴菩提經。二北涼曇無讖三
藏譯方等大集經六十卷。興漢支讖及姚秦
羅什出者並同。此即大集經之一分也。以理
義幽妙故。別譯流行耳。二明今者。即我巨唐
大暦年中所譯者也。元乎本起者。有前鄜坊
節度兼御史中丞鄭國公杜冕。奏施封一萬
千爲國請譯諸大乘經。詔可其奏。因請大興
善寺大廣智三藏諱阿目佉唐云不空。譯此
經等數十部。並奉詔入藏流傳中外。然三藏
和尚。學藝崇深神儀秀邈。瑜伽三密獨歩南
天。專請一乘。共推東夏。曉二方之世論。尤
善聲明。達五部之眞言。妙窮法印。故此所譯
善得其眞。然此經是法性大乘。文理昭顯。傳
譯雖久世未受持。若明珠繋於衣中。金寶隱
於室内。能發揮者其惟大師歟。潜眞幸忝翻
傳兼陪潤色。因蒙驅策修疏讃揚。竊思愚陋
有慚先哲。既因人之無恥後賢。敢竭鄙誠以
陳疏拙耳
復有尚書比部員外郎李端。述疏序曰。昔如
來以其深妙道。度難化衆生。開無量法門。説
無邊法教。俾夫順其機之所悟。於是乎住持。
隨其性之所安。於是手迴向。其趣也或異。其
歸也則同。故雖三藏之派別。有以見其還源
矣。雖五乘之條分。有以見其返本矣。夫諸法
相者。無非空也。去來今世本空也。至於通宗
理契皆空也。或以種種經法種種譬喩。而必
以虚空立義。乃會於如如。則知是經者諸佛
之蘊耶。若然貧者之得寶藏。渇者之遇流泉。
斯所謂盈其願矣。斯所謂得其求矣。矧夫明
月之珍乎。矧乎甘露之味乎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撫運賢劫大興佛事。大
廣智三藏不空金剛者。得念總持。惟深實相。
遍遊印度。堅哉求法之誠。不遠中華。廣哉傳
法之志。獲是梵本重茲翻譯。聖言猶其詳備
矣。勝義猶其圓通矣。興善寺上座大徳潜眞。
學則該通。才稱辯博。善説法要尤精空門。傳
譯之初也。親奉詔言。闡揚之次也。特承付囑。
以言詮理。得理然後忘言。因法證空。空明然
後捨法。法苟漸也。言其已乎。於是暢其宗宣
其義搜其機要會其旨歸。編而爲疏。凡有四
卷。蓋所以開後來之學。成無上之因。豈徒名
數篇章而已
法師諱潜眞。俗姓王氏。字義璋。太原花族代
爲夏州朔方縣崇道郷里人也。列孝珍師即
公之中子也。年在學數業尚典墳。兼好佛經
誦持無替。甫及弱冠有
制度人。法師志業素高。以經應選。即玄宗皇
帝開元二十年正月八日。制至九月二十四
日度訖。挾名聞奏住本州靈覺寺。洎乎明年
受具足戒。自後聽習經論詳考宗源。暑往寒
來卷不釋手。翻經著述逮乎終年。又撰大聖
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徳莊嚴經疏三卷。上
都大興善寺翻經講論大徳沙門潜眞。述疏
云。此經凡有三譯。一西晋大熙元年。竺法護
譯。名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兩卷。亦名嚴淨
佛土經。文勢多古語簡理幽。二者皇唐天后
久視元年庚子歳。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唐云
喜學。於京清禪寺譯。名文殊師利授記經。三
卷。玄範法師筆受。復禮法師潤色。文勢類
於花嚴。梵旨近於巧略。疏中對會兼約此經。
三者今聖唐大暦六年所譯者也。伏惟寶應
元聖文武皇帝陛下。天授帝籙人歸寶圖。徳
厚乾坤明齊日月。仁恕引物。夷狄仰徳而輸
誠。慈惠法門。正教承風而演化。須者有前鄜
坊節度兼御史中丞杜冕。奏施封一萬千爲
國請譯諸大乘經。明詔下於祇園。梵音開於
貝葉。因請大興善寺大廣智三藏諱阿目佉。
唐云不空。譯此經等數十部。仍有明詔。天下
梵宇各置大聖文殊菩薩像。以旌聖功也。又
詔。以文殊師利菩薩爲上座。皆大廣智三藏
之故也。然三藏和上。學究瑜伽解窮法印。身
口意業祕密修持。戒定慧學明顯通達。唐梵
文字聲韻具知。傳譯此經善符聖旨。文質兼
備璨然可觀。潜眞識智愚陋學藝庸淺。幸陪
清衆謬在翻傳。虚空藏經課虚潤色。兼蒙驅
策述疏讃揚。雖文義荒蕪已傳京邑。今之所
撰蓋有由焉。有金閣寺大徳道超禪師。學盡
法源行契心本。親覩靈境密承聖慈。故久在
清涼屡興淨業。仍於金閣現處建窣堵波。尋
覲法縁來詣京國。以此經爲本事。以大聖爲
本師。顯揚聖徳無過此者。乃稽首三藏和尚。
誓傳大聖法門。不以潜眞庸虚。轉祈和尚邀
令述作。和尚不念前之鄙陋。又令讃釋此經。
竊恐難契眞詮。敢不盡其愚訥。時大暦八年
癸丑之歳冬十有一月也。法師學通内外性
相圓明。考覈幽玄精研教理探頤今古比較
親疏。分別異同歸於一義。辯猶泉涌。思入虚
凝。直筆而書記于絶唱。結成三卷以作準繩。
現在未來永無疑網也。又述
發菩提心義一卷
發菩提心戒一卷并三聚淨戒
及十善法戒
共十三紙
  右並翻經大徳潜眞。親奉三藏和上示以
祕教。入曼茶羅。登灌頂壇。受成佛印。仰諮
密要。爰集斯文。庶永流行傳通不絶
右通仁王經疏五部一十二卷疏義共同第
一帙
論曰。法師開元二十六年十九出家。洎乎明
年登壇具戒。博考經論關内河東代暦四朝。
弘宣妙旨。綱紀興善保壽伽藍。奬勸京都僧
尼二衆。春秋七十一。僧夏四十九。以貞元四
年龍集戊辰五月十四日。遺誡門人。二十一
日時右脇累足。枕手怗然稱念彌陀。卒於大
興善寺本院傳法之堂矣。僉定四分律疏十

謹案四分律者。梵云曇無徳。秦言法藏。姚秦
弘始五年壬寅之歳。有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覺明諷出梵文。竺佛念筆受。成四十五
卷。至十一年歳次戊申。支法領又從西國將
梵本來。於長安中寺重校勘。至十四年辛亥
譯畢。沙門慧辯等筆受。成六十一卷。今合爲
六十卷。後有道覆律師。製疏六卷。北齊慧光
律師。造疏一百二十紙。次有道雲律師。修疏
九卷。次有道暉律師。撰疏七卷。泊隋朔法願
律師裁疏十卷
我大唐龍興平一區宇。四方無事三寶増明。
有智首律師。述疏二十一卷。次有慧滿律師。
造疏二十卷。事各一時流通絶矣。初高祖神
堯皇帝。武徳元年歳在戊寅。有相州日光寺
法礪律師製疏。至九年景戌成就。總分十卷。
宗依成實論。今稱舊疏是也。泊高宗天皇太
帝咸亨元年歳在庚午。有西大原寺。今稱西
崇福寺也。懷素律師。俗姓范氏。撰開四分律
宗記十卷。宗依根本説一切有部大毘婆沙
論倶舍論等。今稱新疏是也。至代宗睿文孝
武皇帝。受佛付囑欽尚釋門。信重大乘尊崇
密教。見兩疏傳授學者如林執見相朋數興
違諍。聖慈愍念務息諍源。使水乳無乖一味
和合。洎大暦十三年歳在戊午。十一月二十
七日。乃遣中使内給事李憲誠。宣勅語句當
京城諸寺觀修功徳使鎭軍大將軍右龍武軍
將軍知軍事兼試光祿。上柱國彭城縣開國
伯劉崇訓。四分律舊疏新疏。宜令臨壇大徳
如淨等。即於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是
日也。使司録勅傳牒兩街臨壇大徳一十四
人二十九日平明盡集安國。至三十日。門司
趙鳳詮宣送食料牒奉勅語。尚食局索壹阡
貳伯陸拾人齋食并果子。解齋粥一事已上
自副。即於安國寺供僧慧徹如淨等壹拾肆
人。壹併供送充九十日齋食用。謹牒。又至十
二月一日。内給事李憲誠。宣奉勅。茶貳拾
伍釧&MT01207;紙壹阡張。筆伍拾管。墨伍挺。充大
徳如淨等僉定律疏用。敬問諸大徳等。各得
好在否。同日又命内給事李憲誠。宣奉勅語。
安國寺三綱僉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輒不得
入。如違録名奏來。時天長寺臨壇大徳曇邃。
淨住寺崇叡。西明寺道邃。安國寺寶意。西明
寺興玭。安國寺神朗。崇福寺超證。安國寺智
釗。薦福寺如淨。青龍寺惟幹。章敬寺希照。安
國寺超濟。保壽寺慧徹。西明寺圓照等。既奉
恩旨。悚懼誠深進退屏營。陳表謝曰。大安
國寺僉定四分律疏道場沙門曇邃等言。伏
奉中使李憲誠宣進止賜食料香茶及紙筆墨
等。充僉定律疏食用者。曇邃等早承聖澤。叨
寓釋門。不能修六和之宗。乖於一味之旨。自
天有命令使會同。又錫珍饌榮加紙墨。微僧
何幸天澤累霑。捧日無階荷戴何極。伏願。天
威遠被俾契戒宗。用此微誠上資聖祚。無任
悚懼之至。謹附中使李憲誠。奉表陳謝以聞。
沙門曇邃等誠惶誠恐謹言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師等。道著依經功超自覺。承雪宮之旨奧。爲
火宅之舟航。四分律儀一乘扃鍵。須歸總會
永息多門。爰命有司俾供資費。馬鳴之制佇
見裁成。所謝知。同日京城釋門三學百大徳
等。陳表謝曰。京城釋門衆大安國寺上座沙
門法鑾等言。法鑾聞。四河入海無復餘名。兩
疏各陳須歸一實。伏惟寶應元聖文武皇帝
陛下。光啓法炬廣闢玄關。降九重非常之詔。
彌以所用。使四分戒寶之宗。和而無諍。仍令
就大安國寺修撰。伏奉聖恩。賜香茶食料紙
筆用光法侶。寵錫自天戴荷無地。令會同一
疏刊削繁蕪。失鷸蜯之相厄。俾漁人之罔措。
聖情若此雨施雲行。恒沙釋子。離我相於法
空千葉花王。更新生於覺蕊。無任慶賀之至。
謹附中使李憲誠。奉表陳謝以聞。沙門法鑾
誠歡誠躍謹言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師等。宗師梵行領袖王城。道祕眞玄功深戒
律。四分疏義匪異源流。一貫成章。佇資編羂。
有司供備誠謂典常也。所謝知是時也。將欲
僉定。共議司存一十四人。各知分位衆差。大
薦福寺大徳如淨筆削潤色僉定。保壽寺慧
徹同筆削潤色僉定。西明寺圓照筆受正字
僉定。安國寺寶意筆受纂文僉定。沙門超濟
筆受證義僉定。淨住寺崇叡。西明寺道邃興
玭。天長寺曇邃。崇福寺超證。安國寺神朗智
釗。青龍寺惟幹。章敬寺希照。並同證義僉定。
共議篇題名目。勅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卷
内但名四分律疏卷第一。京城臨壇大徳奉
詔定以此爲題也。其日品官楊崇一宣奉勅
語。興唐温國兩寺三網即與淨土禪院撿校
僧等嚴飾道場令道行僧伍拾肆人。起今月
一日。轉經禮懺六時行道。至來年二月一日
散。設其齋糧香油茶藥一事已上。令所司祇
供。宜各精誠問師等好在。同日右銀臺門司
趙夏日宣牒奉勅語。尚食局索陸拾肆人齋
食果盤并粥米生料一事已上自副。即與大
濟師計會供送興唐温國兩寺淨土院。毎日
各依。恒起今月二日供。至來年二月二日停。
謹牒。是日也。僉定四分律疏大徳十四人。恩
命分赴兩寺道場。奉爲國家轉經行道。其月
五日品官楊崇一。宣奉勅語。温國寺檢校大
徳飛錫專知念誦大徳曇邃等。好在否。檢挍
有勞也。宜加精誠轉念行道普爲蒼生。至十
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品官楊崇一。又宣奉勅
語。温國寺檢校臨壇大徳曇邃飛錫等好在
否。檢挍有勞。其轉經及貞操律師誦經道場。
宜延至二月十日散設齋。至二十八日。中使
内給事李憲誠。宣奉勅語。温國寺轉念道場
四分律臨壇大徳等。釋門三學以心印相傳
無上菩提。戒學以爲根本道場。畢日即宜赴
大安國寺製造疏。成之後十道流行。至二月
八日。品官楊崇一。宣奉勅語大温國寺檢挍
道場大徳曇邃飛錫等。其道場宜取十日散。
設千僧齋。至十日散。設天使行香。大徳五十
四人各絹三匹充&T049514;
道場既畢慶設復終。大徳相歡陳表謝曰。沙
門飛錫等言。飛錫聞金輪騰翥。以十善化人。
大聖用心。以蒼生爲念。伏惟陛下。洞入微妙
明徳惟馨。宣詔命於祇園。徴龍象於温國。隨
年五十四轉經千萬偈。作禮金殿。清齋玉堂。
或昇座諷甘露之文。或旋繞動蓮花之歩。大
濟禪師毎親法會執鑪虔懇。僧等沐浴聖化。
奉答皇恩。更蒙天慈寵光法侶。御香玉帛戔
戔列於梵宮。寶饌金錢雰雰下於淨土。無任
戴荷殊常之至。謹附中使揚崇一。奉表陳謝
以聞。沙門飛錫等誠歡誠慶謹言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師等。託跡緇流修行妙教。所錫齋&T049514;用廣勝
因。所謝知。是日僉定四分律疏大徳等。既奉
恩命。各於齋後赴集安國。道場大徳曇邃一
人違限不至。見到大徳状上使司。至二十二
日。勅句當京城諸寺觀修功徳使。牒律大徳
崇叡等。大安國寺奉勅僉定律疏院牒得臨
壇。大徳崇叡等状稱奉。正月二十八日中
使李憲誠。宣勅令道場畢日即宜赴大安國
寺。製造者十四人中。崇叡等一十三人當日
並到。唯天長寺大徳曇邃至今不來。都未製
造日月延遲。雖先已状申仍未赴集。恐上下
怪責遲由者得曇邃状。忽然患心痛者。曇邃
律師既患。其見到大徳崇叡律師一十三人
等。即准勅修撰僉定訖上者。故牒。大暦十四
年二月二十二日牒
判官前壽州長史劉渉使鎭軍大將軍行右龍
武軍將軍劉崇訓。爾時諸大徳先奉天恩。又
承使牒一心精博探討律文。二時焚香兩上修
撰。新章有理義准新章。舊疏理長義依舊疏。
兩疏有據二義雙全。兩疏無憑別依經律。研
精覃思博考毘尼。日來月往不遑寧止。至五
月十六日。聖躬不愈。勅下京城百寺開講。至
二十一日。其疏修撰功將欲半。寶應元聖文
武皇帝。奄棄萬國緇素攀號。遏密八音如喪
考妣。至二十三日。儲后欽承遺制。即大寶位。
至二十四日。有勅語崇訓。爲先聖所開百座
乃修諸功徳。宜一切依前檢校句當。至閏五
月二十五日。句當京城寺觀修功徳使劉崇
訓。奉表上聞。請停京城修功徳使。上覽所奏
將爲至公。尋於是時乃宣墨制曰。卿侍衞禁
軍。爪牙重寄。勤于夙夜。職在徼巡。釋教修行
與軍務全異。天下寺觀隷在省司。次有府縣。
監臨不宜別爲使目。覽卿陳奏深謂至公。所
請停京城修功徳使者。宜依應縁使下職掌
等並停。是日宣付所司曰。勅旨内外功徳使
宜並停。自此僧尼悉屬祠部。僉定律疏事亦
同歸。省司催驅待憑聞奏。至大暦十五年歳
次庚申正月一日。奉册今上聖神文武皇帝
尊號。改爲建中元年。至五月十六日己卯。修
草本畢。洎六月甲午朔。又與諸大徳起初檢
勘。至十五日戊申。令沙門圓照起首。依國子
學大歴。新定字樣剏寫進本。毎紙二十四行。
毎行二十五字。至七月癸亥朔二十八日庚
寅。初校草本訖。至十月辛卯朔三日癸巳繕
寫進本畢。分成十卷。用紙五百六十六張。計
文三十三萬一百四言。又至十一月辛酉朔
七日丁卯。復與諸大徳起首再三刊定。對草
本進本副本檢勘。至二十七日僉定訖。至十
二月辛卯朔十二日。隨状送上祠部。大安國
寺奉勅僉定四分律疏院請進新僉定四分律
疏本十卷
右如淨等伏奉大歴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勅。四分律舊疏新疏令僉定一本流行者。但
如淨等徳業無取輪桶常才。濫蒙
先朝揀參刪定。執筆覃思。一文三覆。俾晝作
夜。以月繼時。自去年二月二十二日起首。至
今建中元年五月十六日畢功。共諸大徳再
三校勘繕寫云畢。據先兩本疏分新舊今合
成一家。根其關節。勒成五百六十六紙。分爲
十卷。上副代宗同文之詔中扶律藏滅諍之
理。下成後學兼功之益。實冀永爲摸揩。謹連
元勅白如前。請乞奏聞。伏聽
進止。是日員外郎房由判。具舊疏新疏意状
過者。至建中二年正月十三日状上祠部。大
安國寺奉勅僉定四分律疏院。請進新僉定
四分律疏本十卷五百六十六
紙成一部
釋四分律一部六十卷
右奉制具舊疏新疏意状過者。伏以。釋教持
護事在律儀。本文難明以疏解義。今如淨惠
徹等商量。若舊疏理長義依舊疏。新章有理
義准新章兩疏有文雙全。兩義謹録状上。伏
請處分。時祠部表奏。制下流行
新定四分律疏拾卷
右祠部奏。得安國寺僧如淨等状稱。去大暦
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内給事李憲誠。宣
口勅。令於當寺律院僉定前件律疏。今修定
已畢請聞奏者。伏以。釋教精微言説罕究。舊
疏兩本文字已多。今之所修又相沿習。既准
勅所撰。須有指麾。伏請許以並行任其學者
所好。勅旨宜付所司。建中二年二月二十二
日太尉兼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假中書侍郎
同平章事臣楊炎宣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舍
人兼禮部侍郎史館修撰上柱國臣于邵奉行
奉勅旨如右牒到奉行。建中二年二月二十
五日侍中闕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臣盧杞給事
中臣班宏。二月二十五日時都事直官權判
兵部員外郎盧端。祠部牒安國寺僉定律疏
院僉定筆削潤色。安國寺臨壇大徳如淨。僉
定筆削潤色。保壽寺臨壇大徳惠徹。同僉定
筆受正字。西明寺臨壇大徳圓照同僉定筆
受纂文。安國寺臨壇大徳寶意。同僉定筆受
證義。安國寺臨壇大徳超濟同僉定證義。淨
住寺臨壇大徳崇叡。同僉定證義。西明寺臨
壇大徳道邃。同僉定證義。西明寺臨壇大徳
興玭。同僉定證義。章敬寺臨壇大徳普震
替曇邃
死闕
同僉定證義。崇福寺臨壇大徳超證。同
僉定證義。安國寺臨壇大徳智釗。同僉定證
義。青龍寺臨壇大徳惟幹。同僉定證義。安國
寺臨壇大徳藏用替希照
死闕
同僉定證義。安國寺
臨壇大徳勝行替神朗
死闕
牒奉勅如右者。得前件
臨壇大徳如淨等状所僉定律疏。奉勅律疏
三本許以並行任其學者所好。謹具僉定律
疏大徳名如前。伏望准勅牒律院庶光後葉
者。謹檢校文用者。准状牒僉定律疏院者。牒
至准勅故牒建中二年二月二十六日令史申
屠琮牒。主事李麟。員外郎房由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疏十卷
唐貞元五年歳在己巳七月一日。西明寺主
沙門良秀等言。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右街
功徳使王希遷。奉宣進止。令良秀等修撰新
翻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疏者。良秀等聞。
至道同源。聖人一貫。大雄示相。演妙音於獨
園。寶位分身。霈湛恩於雙闕。開佛日於聖日。
降絲綸於法輪。所以弘化慈航致仁壽域。不
然豈握眞符而契合。應休運以感通。良秀等
伏以。此經如來之密印。群生之度門。得白馬
之寶函。啓青龍之祕藏。是第一義諦。理去筌
蹄。於最後乘説於無分別。加以天文燠發睿
思昭迴。眞如契心。已闡微於釋氏。般若製序。
諒纉文於大宗。慈雲溥潤於大根。甘露垂陰
於貝葉。良秀等材惟末學。性異生知。謬寄討
論伏増殞越。上承嚴旨。徒側管以窺天。虔奉
本師。懼昇堂而鼓瑟。所修撰六波羅蜜經疏
一部十卷。謹附右街功徳使王希遷。隨表奉
進。伏乞聖慈。許令同修疏義沙門談筵。於當
寺讃演。及流布中外。所冀落落眞言。示丹青
於新學。明明像教。流粉澤於將來。良秀等誠
兢誠懇載惶載惕謹言。當是時也。上覽表章
兼修疏義。乃勅内給事毛瑛琦。宣慰曰奉勅
造疏僧良秀談筵道弘等。宜共賜絹&T026698;拾匹。
至宜領取。比修疏義甚大勤勞也。秋熱敬問。
師等各得平安好在。廣如續譯經圖紀下卷
中説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疏十卷
右今年四月十五日少監馬欽漵奉宣進止令
超悟於千福寺講新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
經。兼令修疏者。伏以聖言玄遠。至道弘深。欝
而未明。多暦年代。陛下。至徳廣被。感而遂
應。豈如來祕印俟元聖而方傳。將天人而合
符。偶盛時而同化。微僧何幸獲奉嘉言。謹詳
眞宗。因參考句義各爲科例。分別條流共爲
十卷。超悟年將朽邁。學義荒蕪。雖刺血粉身
喜於講受。而負山酌海懼不堪任。謹詣右銀
臺門。奉進以聞。輕黷聖聰伏深戰越。謹進
貞元五年七月十五日醴泉寺沙門超悟等状

聖神文武皇帝批曰
大乘眞經旨趣微妙。師夙推上智深達教源。
翻譯就功宗因乃立。是資章疏用廣筌蹄。欲
使後學知歸衆生易度。餘炎未退修著當勤。
載省科條兼詳體要。發揮既備嘉歎。良深是
日内府局令馮幼昇。奉宣勅旨。語超悟師等。
自夏徂秋所修義疏。甚大勤勞也。秋熱師等
好在。否同日少監馬欽漵。奉宣勅旨修疏僧
超悟。宜賜絹五十匹衣一副。同修疏僧少良
齊運。各賜絹二十匹。仍令大盈庫分付是日
也。僧等修表陳謝上聞。沙門超悟言。超悟伏
以。今日奉進六波羅蜜多經疏。中使馮幼昇。
奉宣進止。賜超悟絹五十匹僧衣一副。少良
等各賜絹二十匹。捧戴兢惕誠躍誠歡。超悟
聞。遇深道淺有識知慚。賞重効微。無顏以措。
伏惟陛下。道遵釋典理達色空。以微僧忝跡
釋流早專經論。勤修義疏演此妙音。徒肆探
賾之勤。豈測精玄之旨。聖恩曲被賜賚荐臻。
煥乎縑緗出於御府。霈然渥澤榮此緇門。恩
當一時名茂千古。循涯揣分上答無階。冀崇
講習之功。願助山河之福。無任感戴之至。謹
附中使馮幼昇。奉表陳謝以聞。沙門超悟誠
惶誠恐謹言。又於是日修表上聞。請置新經
院額。并請抽僧。講習住持有闕續填。望爲恒
式。聖恩允許所請皆依。至十九日。中書門下
頒宣制曰。醴泉寺西北角本住院一所請爲國
置六波羅蜜經院。兼請抽僧七人常令講習」
右沙門超悟奏。伏奉去年四月十九日詔。令
與僧般若等詳譯此經。又續奉進止。於千福
寺講讃兼修義疏。今已繕寫奉進訖。伏以。經
義精深必資開示。學徒聽習須有指歸。今請
置六波羅蜜經院。仍抽有義行僧七人。常令
講誦。有闕續填。乞賜名額。庶得弘宣睿旨演
暢眞宗。如聖恩允許。請宣付所司。勅旨依奏
貞元五年七月十九日太尉兼中書令臣晟宣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臣竇參奉中書舍人奉勅
旨如右牒到奉行。貞元五年七月二十日司
徒兼侍中馬燧。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董晋給
事中鄭雲逵祠部牒醴泉寺大徳超悟法師牒
奉中書門下勅如右牒。至准勅故牒貞元五年
七月二十八日令史趙業牒。主事張曇。主客
員外郎判裴佶 箋云。又進状曰。翰林使内
給事張孝順奉宣勅旨語。大徳超悟法師。所
請院額。至今月二十三日。於右銀臺門迎候
至。是日也。鼓聲纔發陳列威儀。嚴飾寶車幡
花法事綵車音樂。詣銀臺門。鼓響連天笙簫
合韻。御牒内出。遙望子亭中使内給事張孝
順。奉宣勅旨。語大徳超悟法師。所請額者。以
六波羅蜜經院爲名。至宜領取。僧等瞻仰作
禮歡喜遍身。頂戴遷於寶車安置。於是教坊
使内常侍李嘉興命。簫韶内教。陳六樂以導
前。法事威儀。繼八音而列次。伏覩御扎題額。
乾象垂形。虎踞龍&T050155;。蛇驚鳳舞。祥烏瑞鵲。無
以等其神。戲海群鴻。不足方其聖。萬姓瞻暏。
五衆爭馳。車馬駢闐。觀斯勝美兩兩相謂。慶
此嘉祥。咸言善哉。我皇至聖。欽崇佛教雅尚
釋門。去歳翻經。今年製疏特賜名額垂範千
齡。劫石有窮斯跡無盡。出於廣孝巡繞皇城。
己午之間至醴泉寺。爾乃僧尼畢萃。供設無
遮食訖簫韶歡娯竟日。僧等得未曾有。渥澤
荐臻捧戴屏營。又陳表謝曰 沙門超悟言。
伏見今月二十三日中使張孝順奉宣進止。賜
超悟所居院御書院額。爲六波羅蜜經院。特
迴宸眷載錫嘉名。捧荷殊私誠歡誠喜。伏以。
此經久祕曠代未傳。大道將興膺期而啓。陛
下。聖心懸解已序眞宗。睿藻彰施更揮仙翰。
瑞鵲俳佪於金牓。祥烏照曜於蓮宮。誠天人
之所護持。亦帝王之宗極。微僧何幸屡荷天
休。惟以佛乘上延聖暦不勝感戴之至。謹詣
右銀臺門奉表陳謝以聞。沙門超悟誠惶誠
恐謹言
貞元五年七月二十四日。醴泉寺沙門超悟
上表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疏十卷各分上下以
爲二十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疏義例訣一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疏義目一
沙門智通等言。伏奉四月十五日少監馬欽
漵特宣聖旨。令僧道岸智通修新譯大乘理
趣六波羅蜜經疏義進來者。智通聞。聖人隱
跡有跡。所以明功。至道忘言立言。所以垂教。
言之不惑三極。寧聞於兩致跡之不殊。萬縁
同歸於一貫。伏惟皇帝陛下。執大象以膺暦
數。乘飛龍以統乾元。闢天衢以啓時。法日御
而垂化。是用因時演教。順化行政。使儒釋交
備内外兼崇。合爲化源大拯甿庶。苟有協於
皇極。事無滯於嚮方大矣哉。天下慶幸智通
等。誠歡誠喜載欣載曜。智通等。識謝時賢學
慚緇侶。竊陪師訓謬齒討論。愧無入室之能。
多謝專門之奧。不謂皇恩降鑒言課虚無。承
命之時恍然自失。含毫之際腆爾何施。砥鉛
錫而難工。扣寂寞而無得。伏頼譯經首序睿
藻裁成。搜編簡以闡微。摭梵言而窮奧。暢大
乘之妙旨。廣解脱之眞宗。&T027145;若珪璋。明同日
月。智通等。所以童蒙暫發迷娯潜祛。得奉恩
私勒成疏義。然以力微易屈智劣難周。徒用
管窺。豈窮於廣大。亦同蠡挹。莫究於津涯。無
酬寵待之恩。更成殘陋之罪。智通等。誠惶誠
恐死罪死罪。謹隨表奉進。智通等伏以。義文
浩博塵黷天聰。經疏交參昧諸始學。輒循往
轍式備成文。謹述疏義例訣目録各一卷隨
疏二十卷以聞。伏増戰越。沙門智通等。誠惶
誠恐載兢載懼謹言
貞元五年九月八日。章敬寺奉詔修疏沙門
智通等上表。同修疏沙道岸
爾時進疏入内。上覽表章。僧等瞻望闕庭屏
營悚懼。至十六日天澤下露錫賚縑緗。乃頒
詔曰。勅絹&T026698;拾匹。宜賜章敬寺修疏僧智通
等。至宜領取。比修撰疏多勞也。秋冷敬問。師
等各得平安好在否。貞元五年九月十六日
特進左監門衞大將軍竇文場宣 是日也。
既蒙錫賚慰及慇勤。悚戴慚惶修表陳謝。因
請准例置院抽僧。永冀傳燈福資聖壽。文曰。
沙門智通等言。伏奉今日左街功徳使竇文
場宣聖恩賜智通等絹&T026698;拾匹者。智通等。捧
跪慚惶仰戴惴慄。顧茲淺陋。降殊賚於高天。
豈彼微功。荷縑緗於王府智通等。誠惶誠恐
誠兢誠懼。伏惟皇帝陛下。作人父母同佛知
見。務弘至化允協大猷。爰崇不二之門。以弼
無爲之理。既用翻經演布。又令修疏發明。懸
智炬以撃蒙。假慈航而利渉。是謂光揚覺路
道達迷津。溥天率土咸宜感戴。智通等。敢不
祇禀睿謀昭宜法要。幸叨宸睠疏彼新經。庶
得上奉皇綱永傳佛印。無任歡慶抃躍之至。
伏以。聖教發揮要當弘益。既成疏義亦在敷
揚。准醴泉寺翻經造疏沙門超悟置院傳經
例。伏望天慈。許以一寺一院充大乘理趣經
院。乞賜題額。仍擇有道行僧七人。同崇講誦。
有闕續填。庶保無彊之福上聖壽。立言之教
下極群迷。謹附左街功徳使竇文場。奉表陳
謝申請以聞。沙門智通等。誠惶誠恐載兢載
懼謹言
貞元五年九月十六日。章敬寺奉詔修疏沙
門智通等表上
論曰。自佛日西遷法輪東轉。捐躯奉法翻譯
殊高。其次義解。鉤深致遠探頤索隱。今賁眞
淨等。即其人焉。賁眞淨迺往代翻經聲高帝
里秀悟。今朝傳譯異域欽風。皆述疏弘揚文
詞婉麗。性相偕美千古彌芳。豈謂蕂鼠交侵
已從物化。通上人。外博九流内窮八藏。別承
恩旨翼賛新經。義等連環文同貫玉。探幽析
理覃思斫精。可謂五百年中之間生矣。八十
六卷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記録 高宗置
京師西明寺制令集二卷碑記
附見
  右沙門圓照謹依元勅本次集出之
京師西明寺録三卷
釋氏道宣感通記一卷
開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
  右終南山故大徳西明寺上座沙門釋氏道
宣律師。修述共三部五卷。未入一切經藏。
今請編入目録
中宗。睿宗。玄宗
釋氏系録一卷
  右諡大慧禪師沙門一行。開元中奉勅修
撰已編入史。總有四條。一綱維塔寺。二説
法旨歸。三坐禪修證。四三法服衣。於中齋
法附見。然未入一切經藏。今請編入目録」
故金剛智三藏行記一卷
  右灌頂弟子正議大夫行中書舍人侍皇太
子諸王文章集賢院學士呂向。敬師三藏
因而紀之。今請編入目録
東京大廣福寺金剛三藏塔銘并序
  右混倫翁撰并書。洎先朝贈開府儀同三
司。諡大弘教三藏。如前卷及後大廣智三
藏本集中廣説
右已上七部共十卷。同爲第一帙
大唐安國大法師釋利渉紀傳十卷
  右左監門衞率府録事參軍趙克勛字僎
修。請編入目録。右一部十卷。同第二帙
景雲先天開元天寶誥制集三卷碑表状
附見
  右沙門圓照謹依年代次而述之
肅宗制旨碑表集一卷
代宗制旨碑表集一卷
贈司空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右四部共十二卷。同爲第三帙
大唐再修隋故傳法高僧信行禪師塔碑表集
五卷
翻經臨壇大徳西明安國兩寺上座乘如集三

  右五部一十七卷。並於佛法弘護義深。事
出一時利益永代。或録表上達。或制下施
行主聖臣忠。匡持像教。圓照不揆庸陋輕
敍徽猷。謹依年辰及以月日。洎乎朝代次
而述之。今上修撰僉定四分律疏制表集
一卷
般若三藏續古今翻譯經圖記二卷
  右四部共十一卷。同爲第四帙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
三教法王存歿年代本記三卷上卷佛中卷道
下卷儒或分五
翻經大徳翰林待詔光宅寺沙門利言集一卷
翻經大徳西明寺上座賜紫沙門良秀集二卷
  右四部共九卷。同爲第五帙
僧寶道唄讃六十首一卷
  右朝散大夫守太子詹事賜紫金魚袋致仕
魯國都昂字高卿撰。文出中集第二十一
卷。時爲退朝多暇。來詣僧房。與大安國寺
超濟律師同是郷人。示斯述作。兼題院讃。
以示將來
再修釋迦牟尼佛法王本記一卷
大聖釋迦牟尼佛現八相身利益天人成正覺
記一卷
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懺悔滅罪辯瑞相
記一卷
釋氏五部律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
  右去四月十九日。皇帝降誕之辰。在内道
場東面。及前一日退食之餘。在麟徳殿西
廊下。有章敬寺禪行大徳道澄。莊嚴寺大
慧。總持寺藏山。及三教談論大徳談筵等
一十一人。奉對殿下心地法門義已。微僧
圓照面奉令旨。問律家判方等沙彌戒相
及五部律文句多少。并福田袈裟法服之
衣羯磨所以令修集進來者。伏以。識性駑
鈍學業荒蕪。濫跡緇流四十二夏。或臨壇
講律。或制疏翻經。殊未能精通有所剋獲。
伏惟殿下自天降生受佛付囑。朝覲之暇
遊心釋門。問五部律儀判方等戒相羯磨
授法持護之由。將欲延正法壽命。趣無上
菩提。崇天人善因。證無爲解脱。謹依經律
論修成三卷。隨啓上聞。輕冒威嚴。伏希詳
覽。謹啓。貞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臨壇翻
經西明寺沙門圓照上啓
新修大莊嚴寺本師釋迦牟尼佛牙寶塔記三

聖朝無憂王寺大聖釋迦牟尼佛眞身舍利塔
記三卷
  右佛法性身湛然常住。爲化六趣示説三
身。於化身中八相成道。現有圓寂全身碎
身。導引四生廣興利益。伏見大莊嚴寺佛
牙。及無憂王寺眞身舍利者。即大聖釋迦
牟尼佛全躯碎質也。年逾千祀堅潤殊常。
緇素虔恭往來瞻禮。光化異相難以備陳。
伏惟。陛下。受佛付囑弘奬釋門。欽奉眞乘
特崇寶塔。高標輪奐光映古今。微僧不才。
謹述其記。庶傳盛跡垂訓千秋。具録根由
各撰三卷。并譯經圖紀二卷。並已成就。伏
願。上資聖壽永福無彊。四海長清萬方一
徳。謹隨状陳進以聞。輕冒天威。伏聽聖
旨。沙門圓照誠惶誠恐謹進。貞元十年四
月十九日。西明寺翻經臨壇沙門圓照状

右七部十一卷同第六帙
唐朝傳法三學大徳碑記集一十五卷
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集二卷
御題章敬寺詩太子百寮奉和詩集三卷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三卷上卷翻經中卷疏
記集下卷入藏録
  右四部共二十三卷。分爲第七第八帙
右貞元新集總二十九部。除目録共八十六
卷。或先朝制旨。或今上湛恩。皆奬勸釋門使
修梵行。福利家國普及有情。伏以。開元十八
年歳在庚午。沙門智昇修釋教録。洎今甲戌
又經六十五年。中間三藏翻經藏内並無收
管。恐年代浸遠人疑僞經。又先聖大暦七年
許編入録。制文如上宣示流行。圓照素無藝
能。不揆愚拙。謹隨聞見勵己書之。録成三卷。
伏冀。聖祚遐長福延萬葉。文武百寮盡孝盡
忠。三寶永興遠安邇肅。如聖恩允許。伏乞宣
布流行。輕冒天威。伏深戰越謹進
貞元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翻經臨壇西明
寺沙門圓照状進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卷中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卷下入藏
 甲戌歳西明寺翻經
臨壇沙門圓照集上 
四朝應制所翻經論。及念誦法。并修疏記碑
表録集等。總三百四十五卷分成三
十帙
一百九十三卷經論及念誦法
六十四卷經律疏義
八十八卷貞元新集古今制詔碑表記録
一百九十三卷經論及念誦法
玄宗朝金剛智三藏洎
代宗朝。贈開府儀同三司。諡大弘教三藏和
尚。上所翻譯經已入目者。總一部四卷不入今
計中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
 八十一

  右已編入開元釋教録。不入今計數中
玄宗朝所翻經遺漏。未及入古今録者。總
五部六卷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儀軌觀自在菩薩三世最
勝心明王經一卷在不空三藏所
譯經第一帙收
 二十二紙
大威力烏摳瑟摩明王經二卷或三卷 三十五
  紙
穢跡金剛説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一
卷 五紙
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一卷 三紙
  右件三部共四卷。並北天竺國三藏沙門
阿質達霰唐言無
能勝將
翻譯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二紙
  右東天竺國三藏沙門法月翻譯梵云達摩
戰涅羅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麽地法一卷
  十五紙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呪本一卷 二紙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
陀羅尼呪本一卷 三紙
不動使者陀羅尼祕密法一卷 十一紙
  右件四部共四卷。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
剛智跋析羅
菩提
翻譯
右已上八部共九卷。同爲一帙或十卷
右上八部十卷。並開元録中遺漏。未編入
古今録中故此收爾。代宗朝大暦七年。特
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
奏。玄宗肅宗今上三朝已來。所翻譯經論。
總七十七部。共一百四十一卷。并都目一
卷。具列如左
金剛頂瑜伽眞實大教王經三卷經内題云金剛
頂一切如來眞
  實攝大乘現
證大乘王經
四十三紙
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經内題云大樂金剛
不空眞實三摩耶經
  般若波羅蜜
多理趣品
八紙
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經内題云佛説大方廣曼
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
  記品第
三十一
十二紙
瑜伽念殊經一卷經内題云金剛頂瑜伽念
珠經於十萬廣頌中略出
二紙
奇特佛頂經三卷經内題云一字奇特
佛頂經現威徳品
六十八紙
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經内題云金剛
恐怖集會方廣
儀軌觀自在菩薩三世最
勝心明王經序品第一
二十二紙
  右六部共十一卷經。同第一帙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經内題云法
一品亦名五
  字呪
十二紙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