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 (No. 2156_ 圓照集 ) in Vol. 55

[First] []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156
<#0748_5/>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卷上

 甲戌歳西明寺翻經
臨壇沙門圓照集上 
四朝應制。所翻經論。及念誦法。并修疏記碑
表録集等。總三百四十三卷。并目録三百四
十五卷。一百九十三卷經論及念誦法。六十
四卷經論疏義。八十六卷貞元新集古今制
令碑表記并目八
十九卷
 一百六十二卷經論及念誦

玄宗朝金剛智三藏。贈開府儀同三司。諡大
弘教三藏和上。所翻譯經已入目者總一部
四卷
所謂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
 八
十一紙
  右已編入開元釋教録。不入今計中。玄宗
朝所翻經遺漏未入古今録者。總五部六卷
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三卷 三十五紙 
穢跡金剛説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一
卷 五紙
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一卷 三紙
  右件三部共五卷。並北天竺國三藏沙門
阿質達霰唐言無能勝將譯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二紙
  右開元二十六年。東天竺國三藏沙門法
月譯。沙門利言譯梵語筆受。今見在光宅
寺。翰林待詔。其經本或有寄入般若經部
龍字號帙中
金剛頂經瑜伽脩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一十五紙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呪本一卷二紙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
陀羅尼呪本一卷 三紙
不動使者陀羅尼祕密法一卷 一十一紙
  右四部共四卷。南天竺國三藏沙門跋日
囉菩提唐言金
剛智
譯。沙門智藏筆受。智藏後
從號改名阿目佉跋折羅唐言不
空金剛
或單名不
空。其有智藏筆受者。並編入大暦目中。金
剛智三藏開元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卒
於東都廣福寺。廣如行記及塔銘中明矣
右已上八部共同爲一帙十卷
代宗朝大暦中特進試鴻臚卿大廣智不空三
藏奏。玄宗肅宗今上以來三朝所翻經。總七
十七部。共一百一卷。并都目一卷
金剛頂瑜伽眞實大教王經三卷 四十三紙
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 八紙
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 十三紙
瑜伽念珠經一卷 二紙
奇特佛頂經三卷 六十八紙
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 二十二紙
  右六部共十一卷。同第一帙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 二紙
阿唎多羅阿魯力經一卷 二十一紙
普賢行願讃一卷 五紙
地藏菩薩問法身讃一卷 五紙
出生無邊門一卷 十紙
大吉祥天女經一卷 七紙
底哩三昧耶經一卷 十四紙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經三卷 二十四紙
  右八部共十卷同第二帙
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一卷 二紙
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 九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分別聖位法門一卷
  并序 十三紙
菩提場所説一字頂輪王經五卷 七十八紙
寶篋經一卷 六紙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一卷 二紙
  右六部共十卷同第三帙
大孔雀明王經三卷 五十紙
大雲請雨經二卷 十四紙
雨寶陀羅尼經一卷 五紙
蘘麌利童女經一卷 四紙
稻𦼮喩經一卷 八紙
大寶廣博樓閣經三卷 四十五紙
  右六部共十一卷同第四帙
菩提場莊嚴經一卷 二十二紙
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卷 一紙
能淨一切眼陀羅尼經一卷 二紙
施焔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 四紙
三十五佛名經一卷 二紙
八大菩薩曼茶羅經一卷 三紙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一卷 八紙
訶利帝母經一卷 三紙
毘沙門天王經一卷 四紙
觀自在菩薩説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七紙
  右十部共十卷同第五帙
文殊問字母品經一卷題云文殊問字
母品第十四
 三紙
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法一卷 三十三紙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念誦法一卷
  二十八紙
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 十二紙
阿閦如來念誦法一卷 十紙
佛頂尊勝念誦法一卷 八紙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一卷 十
  三紙
金剛王菩薩念誦法一卷 十二紙
普賢金剛薩埵念誦法一卷 十二紙
金剛頂瑜伽五祕密修行儀軌一卷 十二紙
  右十部共十卷同第六帙
金剛壽命念誦法一卷 三紙
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 六紙
一字佛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 十二紙
仁王般若念誦法一卷 十五紙
如意輪念誦法一卷 八紙
大虚空藏菩薩念誦法一卷 五紙
瑜伽蓮花部念誦法一卷 七紙
聖觀自在菩薩心眞言觀行儀軌一卷 六紙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一卷 十三紙
甘露軍吒利瑜伽念誦法一卷 十八紙
  右十部共十卷同第七帙
花嚴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一卷 六紙
文殊讃法身禮一卷 三紙
受菩提心戒儀一卷 三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一卷 四紙
般若理趣經釋二卷 三十二紙
大曼茶羅十七尊釋一卷 三紙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一卷 八紙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 四紙
大乘縁生論一卷 十紙
七倶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 十九紙
  右十部共十一卷同第八帙
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八卷 一百七紙
  右一部共八卷同第九帙
仁王經二卷并序御製 三十五紙
密嚴經三卷并序御製 五十一紙
仁王念誦儀軌一卷 十九紙
仁王經疏三卷此疏迴入在下
疏記帙中計
  右特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奏。
爰自幼年承事先師大弘教三藏和上。二
十有四載。禀受瑜伽法門。後遊五天。尋求
所未受者并諸經論。更重學習。凡得梵本
瑜伽眞言經論五百餘部奉爲國家。詳譯
聖言。廣崇福祐。天寶五載却至上都奉玄
宗皇帝。恩命於内建立灌頂道場。所齎梵
經盡許翻譯。及肅宗皇帝配天繼聖。特奉
綸旨。於内道場建立護摩及灌頂法。又爲
國譯經助宣皇化。累奉二聖恩勅。先代三
藏所有梵文並使搜訪。其中有&MT00104;索脱落。
便令修補。其有未經翻者。續譯奏聞。伏惟
陛下。纉承皇運。大庇含靈。廣闢福田。重明
日月。恩波遠被。法雨分流。四海宅心。萬方
興載。是知佛之付囑。允在聖君。不空叨承
渥澤。榮幸實深。切自思之知何報國。先奉
先皇聖制命闡微言。又承陛下恩命。恭遵
遺旨。再遣翻譯。利濟群生。雖復四時精懇。
未酬萬一。是以區區於日夕。詳譯眞言及
大乘經典。冀効涓微。上資皇道。其所譯金
剛頂瑜伽法門。是成佛速疾之路。其修行
者。必能頓超凡境達于彼岸。餘部眞言諸
佛方便。其徒不一。所譯諸大乘經典。皆是
上資邦國。息滅災危。星辰不愆。風雨順叙。
仰恃佛力輔成國家。纂集前後所翻譯訖
者。自開元至今大暦六年。凡一百一卷。七
十七部。并目一卷及題。筆受僧俗名字。繕
寫已訖。謹因降誕之辰。謹具進奉。庶得眞
言福祐長護聖躬。大乘威力永康國界。未
翻梵本經中。但有護持於國福潤生靈者。
續譯奏聞。不勝虔誠之至。勅旨依奏。仍宣
付中外。並編入一切經目録。大暦七年正
月十六日。司徒兼中書令臣子儀宣。中書
侍郎平章事臣元載奉。中書舍人奉勅旨。
如右牒到奉行。大暦七年正月十日
侍中門下侍部平章事王縉。給事中祠部牒
大廣智不空三藏牒奉勅如右牒至准勅故
牒。大暦七年二月九日。今史皇甫全牒。主事
劉意。判官員外郎王遂
昔去大暦六年十月十二日。特進試鴻臚卿
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至其月二十二
日。中使李憲誠奉宣勅旨。賜不空三藏錦綵
絹等共八百疋。同翻經十大徳。各賜綵三十
匹。時大徳明日謝聞。沙門潜眞等。言伏奉今
月二十二日中使李憲誠至奉宣聖旨。翻經
十大徳。各賜綵三十匹者。潜眞聞。垂教者法
王。王三界而示跡。行教者人主。主四海而流
傳。非法王無以開四句之文。非人主無以闡
一乘之理。伏惟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道合天地。恩加草
木。轉輪馭極。灌頂稱尊。運慈悲方便之門。當
付囑弘宣之位。然所譯仁王虚空藏密嚴等
八十部經者。並圓音至教。寶界眞詮。無去無
來。即身爲常住之身。不滅不生。諸佛是自心
之佛。指虚空爲庫藏。現色相而莊嚴。演瑜伽
之無窮。知眞言而不竭。自非才行兼美定慧
倶融。安能發揚幽微。弘宣祕奧。大廣智不空
三藏和上。言善兩方。行通三密。得淨滿如來
加持之力。奉寶應明主弘護之縁。由是理義
昭彰。文句炳煥。潜眞等靈山細塵。祇樹小葉。
識知荒鄙。學藝庸淺。幸蒙天睠。濫在翻經。承
聖力而俯被。得讃潤而修畢。雖曰愚瞽。猶知
慶慰。況上契天慈。許宣中外。仍錫縑綵。以光
愚拙。凡在法門不勝慶幸。無任戴荷。殊常之
至。謹附中使李憲誠。奉表陳謝以聞。謹言
大暦六年十月二十三日。翻譯經大徳大興
善寺上座沙門潜眞等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師等。道行精深。智識弘遠。三乘奧旨。千葉遺
編。翻譯流行。利濟家國。薄申錫命。煩至謝
恩。時大暦六年十月十二日。上表陳請入目。
時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省表具悉。宣付如前。
爲重師資而答表曰。和尚。夙事先朝。弘闡妙
教。演茲貝葉。廣示迷津。朕嗣纉丕圖。恭承睿
旨。和尚再加詳譯。今卷軸續畢。永濟生靈。深
可喜歎。其所譯經。宜宣付中外入一切經目
録。時大廣智不空三藏。既荷墨制又宣付流
行。踊躍屏營陳表奉謝。文曰。沙門不空言。中
使李憲誠。奉宣聖旨。送新翻經目録。勅一道。
答進經表勅一道。特令中外施行。仍入一切
經目録。捧戴忻躍。喜荷無任。誠懼誠悚再歎
再愧。伏惟。陛下承法王之付囑。滿人心之志
願。持普賢之密印。行天子之正教。浹辰之際。
朗慧日於八方。在於頃刻。注洪澤于萬物。斯
乃普天幸甚。而況在不空者焉。然不空所翻
聖典。四十餘年。三朝已來賛修功徳志在宣
傳。上資王室。下潤生靈。豈意夙心一朝願滿。
聖恩廣大。累劫難酬。況更特許翻譯所是未
翻梵本。倍増悲喜。敢罄竭心力。承奉聖旨。續
譯進奉。不勝歡悚懷恩之至。謹因中使李憲
誠。奉表以聞。沙門不空誠喜誠愧謹言
大暦七年正月二十七日特進試鴻臚卿三藏
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和尚久證菩提。入佛知見。所翻經論皆洞精
微。爰命施行。式傳慧照。頒示寰宇。廣濟含
靈。未光慈航煩至陳謝也。既表謝訖。又奉綸
言。翻譯大聖文殊佛刹。精勤不息。卷軸又成。
陳表進上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徳莊嚴經一部三
卷 五十一紙
  右不空先奉綸旨。令譯此經
天恩曲臨。並已成辦。參挍唐梵。詳定言音。年
月處所。筆受證義。僧俗之名
咸題卷中。文殊事跡。縁起根由。始于發心。至
成正覺。莊嚴淨土。此經具載。諸佛理體。菩薩
行門。法界有情。無生實相。分明表示。功徳廣
大。餘經罕儔。願此勝因。上資聖祚。伏乞宣示
寰宇以福生靈。特望天恩所是新置文殊院。
大寺七僧小寺三僧。於文殊院中長時爲國
講宣誦習。有闕續填。是使法燈繼明不絶。靈
神庶類孰不歡心。幸因輪王降誕之辰。天人
喜賀同歡之日。冀茲景福上益壽山。願以法
流添於聖。海謹隨状陳進以聞。如天恩允許。
請降墨勅。依大暦八年十月十三日特進試
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其月日
也。三藏和尚在内道場。勅賜三藏和尚錦綵
絹等共七百匹。同翻譯經大徳潜眞等十人。
各賜錦綵三十匹充&T049514;。成就妙法蓮花經王
瑜伽觀智儀軌一卷二十
五紙
  右通前仁王密嚴等經。總五部共十卷。同
第十帙
新翻譯仁王護國經者。昔永泰元年状請也。
仁王經望依梵夾再譯舊文。右興善寺三藏
沙門不空奏。伏以。如來妙旨慧洽生靈。仁王
寶經義崇護國。前代所譯理未融通。潤色微
言事歸明聖。伏惟。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
睿文啓運。濬哲乘時。弘闡眞言宣揚像教。皇
風遠振。佛日再明。毎爲黎元俾開講誦。其仁
王經望依梵夾。再譯舊文。貝葉之言永無漏
略。金口所説更益詳明。仍請僧懷感飛錫子
隣建宗歸性義崇道液良賁潜眞應眞慧靈法
崇超悟慧靜圓寂道休等。於内道場共翻譯。
福資聖代澤及含靈。寇盜永清。寰區允穆。傳
之曠劫。救護實深
中書門下牒祠部牒奉勅宜依牒至准勅故牒
永泰元年四月二日牒。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杜鴻漸。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載。黄門侍郎
同平章事王縉。檢校侍中李使。檢校右僕射
平章事使檢挍左僕射平章事使。中書令郭
子儀使。尚書祠部。仁王經望依梵夾再譯舊
文。興善寺沙門不空
牒奉中書門下勅牒如右牒至准勅故牒。永
泰元年四月四日令史張濟牒。主事楊獻郎
中崔漪恩旨頒下。爰命京城義學大徳良賁
等。翰林學士常袞等。於大明宮南桃園詳譯
仁王。并校定密嚴等經。至四月十五日譯畢
進上
聖慈製序題在經初。披閲内宮未宣中外。時
京城大徳翹想甘露。如渇思漿。録表上陳。乃
爲詞曰
沙門乘如等言。乘如聞。日月行於六合。求照
者昆蟲。雨露垂於九霄。希潤者草木。所謂覆
載不間亭育無私。則蚊蚋可逸於長風。蛙蠅
可游於滄海者也。伏惟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慶承塵劫。信植河
沙。威攝魔界。聲流佛刹。以寶位之重。崇寶偈
之微。以金輪之尊。騰金口之教。百王千帝曷
可同年而語哉。乘如等幸逢昌運。叨寓玄門。
常思諷誦以答皇澤。伏承。頃有恩旨請不空
三藏及義學沙門等。再譯仁王般若波羅蜜
多經。教理兼著性相周圓。緘在龍宮未頒鹿
苑。僧等昧死敢以請聞。伏願。天慈示之法寶。
兼欲依經請百法師置百高座。同宣句味共
殄妭氛。愚誠則然。裁惟聖旨。無任慊款翹渇
之至。謹詣右銀臺門。奉表陳請以聞。輕冒天
威。伏深戰越。謹言
永泰元年八月八日大安國寺上座臨壇大徳
沙門乘如等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答曰
仁王眞經理端義邃。化流賢劫福利蒼生。師
等咸願敷陳助寧國土。所請開講者。依時有
恩旨。取二十三日。於資聖西明兩寺。共置百
座。請百法師講仁王經。及百大徳轉密嚴等。
香花飮食鼓樂絃歌。並出有司。不得闕乏
時屬秋雨霖霪不休。所司奏聞請更延日。奉
進止兩寺百座。先令二十三日迎經。爲霖
雨宜改至二十六日迎經開講。其諸司供料
著人計會。准改日造。永泰元年八月二十二
日。左監門衞將軍知省事劉清潭宣改期甫
至天雨未晴。恩旨又延九月一日。是日也兩
街大徳。嚴潔幡花幢蓋寶車。太常音樂梨園
仗内及兩教坊。詣銀臺門百戲繋奏。時觀軍
容使兼處置神策軍兵馬事開府儀同三司兼
左監門衞大將軍知内侍省事内飛龍廐弓箭
等使上柱國憑翊郡開國公魚朝恩與六軍使
陳。天龍衆八部鬼神。護送新經出於大内。其
經適出。彩雲浮空郁郁紛紛昭彰異瑞。洎乎
己午。兩寺開經萬姓歡心。祥雲方隱。緇素瞻
仰。獲慶非常。三藏不空上表謝曰。沙門不空
言。不空道乏前修學虧曩哲。猥承綸詔翻譯
眞經。若履春冰。猶臨泉谷。伏惟。陛下撥開慧
日布蔭慈雲。睿思風飛龍章玉潤。躬爲序述
昭煥大千。流法雨於九天。樹勝幢於百座。威
儀容止。宛釋迦之下鷲峯。士庶駢闐。猶波斯
之詣王舍。慶雲呈瑞喜氣浮空。足表大階之
平。自協無疆之祐。不勝戴荷之至。謹奉表陳
賀以聞。沙門不空誠歡誠喜謹言
永泰元年九月二日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
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和尚遠自蓮宮親緘貝葉。敷演玄教利濟蒼
生。翻譯既成天人合會。朗三秋之霽景。開五
色之祥雲。闡揚眞乘符契妙理。頃因指喩早
結師資。覩此感通彌深頂敬
時左右六軍使。覩此慶雲。亦陳表奉賀。詞曰。
臣仙智等言。昨日迎新譯仁王護國般若波
羅蜜多經。伏有慶雲應現。瑞呈五色彩散一
天。抱慧日而逾鮮。順祥風而表聖。伏惟。陛
下。以大道頼物。以至徳臨邦。精誠感神靈應
斯降。臣等職忝侍衞。久沐淳風。親覩禎祥無
任慶幸。謹詣右銀臺門。奉表陳賀以聞。臣仙
智等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永泰元年九月二日特進右龍武軍大將軍知
軍事上柱國徐國公臣劉仙智等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不二之門早傳祕藏。重宣其義。庶廣其言。將
敷貝棄之文。用啓蓮宮之會。天浮瑞色。日麗
慶雲。現以神通。彰其瑞應和平之兆。慶慰同
懷。所賀知爾從是初日至白月終。兩上講經
二時行道。飮食茶藥並出有司。六律五聲晝
夜不絶。至十六日西明散齋。鼓樂絃歌百戲
彌日。西明講終。陳表奉賀。詞曰。西明寺上座
沙門懷感等言。特奉恩命。令開百座講仁王
護國般若經。以今日經周設齋慶畢。凡是生
靈不勝抃躍。伏惟陛下。再造天地。明齊日月。
垂衣之暇。重譯眞經。聖心佛心同歸一理。唐
言梵語不隔殊方。貫花之偈備聞。傳燈之僧
可覩。金繩之界彌勒下生。玉京之中輪王出
現。秋天麗景。稼穡將成。彩雲浮空。祅氣必
盡。吾君至聖。佛力至慈。法潤恒沙。天下幸
甚。懷感等忝棲祇樹。喜躍無涯。稽首焚香何
階上答。其功徳數別状封進。謹奉表陳謝以
聞。誠歡誠喜謹言
永泰元年九月十五日西明寺上座沙門懷感
等表進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師等演暢眞經弘宣妙旨。用滋仁壽拯護生
靈。法會既終當同慶也
時僕固懷恩。背逆天恩。遠自靈武合聚蕃醜。
憑淩涇陽。西明百座大徳法師。同赴資聖。奉
勅。應先西明寺百座法師大徳。並赴資聖寺
佛殿。爲國傳經行道。其資聖寺百座法師良
賁等五十座。依前講説仁王般若護國密嚴
等經。普及蒼生。其京城諸寺觀僧道等。並二
時於當處轉經行道。仍令三綱差了事僧專
知檢校。務在精修。不在疏怠。李元琮賈明觀
等專知句當。永泰元年九月十七日。高品李
希逸宣。爾時兩街大徳百座法師。准勅咸皆
萃資聖寺。二時講唱兩上轉經行道。午時及
與日暮。供設音樂無易於初。夜後悉集大講
堂内。擧衆齊聲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爲
國爲家。願無憂懼。京城寺觀轉念亦然。時制
使關内河中副元帥司徒兼中書令上柱國汾
陽郡王郭子儀杖節出師。親總戎律發于帝
里。洎彼涇陽。憑恃天威。頼茲經力。兩軍交對
列陣相望。鉦鼓發聲劍戟如雪。時汾陽王單
騎直出。挺立軍前感激一言。懷恩屏退。西戎
北狄各自相攻。浹旬之間王國大定。是知仁
王護國般若眞經。聖心佛心子育萬姓。其義
一也。然後收軍整律振旅還京。親對天顏特
蒙賜賚。勅資聖寺百座道場。取閏十月二十
二日。設無遮齋以成慶散。是日也寺南門外
陳布道場。盡正一坊東西街内。弈幕雲布幡
花麗天。尊容煥然光照人里。飯僧既畢。六樂
爭陳。百戲充盈。歌吹盡日。京城大徳各&T049514;
十。不空三藏賜九百匹絹帛錦綵。以充數焉。
侍者小僧各五十匹。又特降恩旨。賜資聖講
堂名。爲永泰善法之堂。此即萬古千秋法門
故事也。自蕃戎入境。夜集僧徒。共念摩訶般
若波羅蜜多於此堂内。未盈累月果得清平。
此乃聖力經威感斯福應。翻經百座賜賚珍
財。自佛法東流。莫上於茲日也。至十一月一
日。恩旨荐臻。勅不空三藏和上。故金剛三藏。
天資秀異氣禀冲和。識洞四生心依六度。爰
自西域杖錫東來。以梵行周身。慈心濟物。覺
花外照。智炬内明。汲引群迷。證通圓寂。密傳
法印。示隱涅槃。衣鉢空存。音徽長往。教能垂
後。禮有飾終。宜旌美名。俾叶榮贈。可贈開
府儀同三司。仍賜號大弘教三藏。同日又降
鴻恩再及勅不空三藏蓮宮釋種香界導師。
性表眞如。學精祕藏。承紺園之妙旨。開示四
依。譯金口之微言。津梁六趣。身持梵夾遠渉
流沙。傳燈益明。甘露溥潤。散慈雲於火宅。揚
慧日於幽塗。頃者躬問勝因弘旨方便。永決
疑網。滋予智芽。雖出塵之心齊謝於名位。而
褒崇之典。式旌於賢哲。俾應嘉命用協朝章。
可特進試鴻臚卿。仍賜號大廣智不空三藏。
伏以。母以子貴。俗禮恒規。師因第榮。釋門罕
有。恭受榮命。喜懼感懷。捧戴屏營。陳表謝
曰。三藏沙門不空言。奉今月一日制錫。故大
和上金剛三藏。可賜開府儀同三司。仍贈號
大弘教三藏。不空特進試鴻臚卿。仍贈號大
廣智不空三藏。一雨自天潤流根葉。圓毫發
豔照及幽明。捧戴傍偟悲喜交集。不空誠歡
誠喜以悽以懼。不空聞。十號者表徳之殊稱。
九卿者象河之重位。故大和上道洽傳燈。誠
以彰其遺烈。不空門慚紹搆。虚並荷於鴻私。
猶燕石之混光。同齊竿之濫吹。榮兼存歿。寵
及師資。祇奉兢驚瞻言靦恧。況出家落彩本
忘榮辱。潔誠報國僧者通規。陛下。廣運金輪。
曲收瓦礫。引安禪於中禁。旌褎崇之殊禮。雖
負山無力。而踐跡近賓。虧高謝之法流。點少
欲之清躅。是以面奏三讓言煩九重。冀殷鑒
於懇誠。豈礭然之不拔。羊車稚子。慚廣智而
茫然。鹿苑卑材。愧鴻臚而甚矣。無任感戴之
至。謹奉表陳謝以聞。沙門不空誠歡誠恐謹

永泰元年十一月五日特進試鴻臚卿大廣智
不空三藏大興善寺沙門不空表進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和上道祕雙林。功超正覺。遠從天竺來布眞
言。頃得歸依親承付囑。褎崇之典禮秩攸先。
俾増印綬之榮。式重師資之敬。兼申寵贈庶
表追榮也
自譯仁王眞經。洎請編入目録。爰進文殊佛
刹功徳莊嚴經。逮于薨年。翻經如後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
誦儀軌一卷 十一紙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 十五紙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一卷 十二
  紙
普遍光明大隨求陀羅尼經二卷 三十二紙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説文殊五字眞言勝相一
卷 三紙
五字陀羅尼頌一卷 八紙
聖閻曼徳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一卷
  八紙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金翅鳥王品一卷
  一紙
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眞言一卷
  二紙
  右九部共十卷經法同第十一帙
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三卷
  四十八紙
大威怒烏芻澁摩成就儀軌一卷 十紙
佛説摩利支天經一卷 四紙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成佛儀軌一卷 八紙
佛爲優填王説王法政論經一卷 九紙
大方廣如來藏經一卷 十八紙
佛説一髻尊陀羅尼經一卷 十四紙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説迦婁羅阿尾奢法一
卷 六紙
  右八部經法共十卷同第十二帙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一卷亦名五支略
念誦要行法
 二
  紙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
隨行法一卷 三紙
木槵經一卷 一紙
文殊五字念誦法一卷題云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
利菩薩儀軌供養法一品
  七紙
并有梵字 十四紙
曼殊室利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一卷并梵字
  二紙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一卷亦名觀自在心眞言一
切如來蓮花大曼茶羅
   四紙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説吉凶時日善惡宿
曜經二卷上卷前譯下卷後
譯有序共四十紙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一卷 六紙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一卷 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説菩提心觀行修
持義 七紙
  右九部經論法共十卷同第十三帙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一卷 二紙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觀行念誦儀一卷 七
  紙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 七紙
成就大悲觀自在蓮花部瑜伽念誦法門一卷
  亦名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 十二紙
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一卷 四紙餘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
怒王念誦儀軌法品一卷 十一紙
末利支提婆花鬘經一卷 十一紙
大聖天歡喜雙身毘那夜迦法一卷 三紙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一卷 九紙
金輪王佛頂略念誦法一卷 三紙
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一卷 三紙
  右十一部經法共十一卷同第十四帙
大廣智不空三藏和上。本諱智藏。號不空金
剛。梵云阿目佉跋折羅。本西域人也。昔事大
弘教金剛智三藏和上。禀受眞言。二十四年
樞衣請益。大師歿後還詣五天。梵本瑜伽備
皆披閲。周遊遍覽旋赴帝京。或化河西。或居
嶺表。或居關内。或處王宮。翻譯眞經不遑寢
食。屬天寶末載胡馬入關。至徳二年剋復京
洛。和上親承聖旨爲灌頂師。妃主降階。六宮
羅拜。三朝寵遇。恒建道場。詳考幽微。卷不釋
手。内宮譯者隨竟上聞。或已宣行。或留中禁
其已得者具録如前。其未獲者一心求訪耳。
和上精勤不怠多歴歳時。洎大暦九年。示有
微疾。制使勞問。天降名醫。針藥相仍。曉夕
繼至。疾將未損。震極不安。天慈曲臨錫以官
封。勅大道之行。同合於異相。王者至理。總
歸於正法。方化城之齊致。何儒釋之殊途。故
前代帝王罔不崇奉。法教弘闡與時偕行。特
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
空。我之宗師。人之舟楫。超悟三學。坐離於見
取修持萬行。常示於化滅。執律捨縛。護戒爲
儀。繼明善教之志。來受人王之請。朕往在先
朝。早聞道要。及當付囑常所歸依。毎執經内
殿開法前席。憑几同膠序之禮。順風比崆峒
之問。而妙音圓演密行内持。待扣如説自涯
皆晤。滌除昏妄。調伏魔冤。天人洗心於度門。
龍鬼受職於神印。固以氣消災厲。福致吉祥。
實惟弘我之多。寧止利吾之美。嘗有命秩用
申優禮。而得師爲盛。味道滋深。思復強名。載
明前志。夫妙界有莊嚴之土。内品有果地之
殊。本乎尚徳。敬順時典。可開府儀同三司。仍
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戸。餘如故。大暦九年六
月十一日
三藏和上再蒙恩寵官封増新。然氣力轉微
無由謁見。至十五日修表上辭。其文曰。沙門
不空言。不空幼事先師已過二紀。早承天澤
三十餘年。演瑜伽之法門。奉累聖之恩眄。自
從陛下臨御殊私轉深。賜黄閤以宴居。降紫
微而問道。積恩重疊日月相繼。雖復精懇豈
酬萬一。而露電難駐。蒲柳易衰。一從伏枕自
春徂夏。陛下深睠存問再三。中使名醫相望
道路。但以膏肓之病。雖針藥而難生。生滅之
資寧戀惜而能固。忽從昨夜已來頓覺氣力
彌惙。身非己有。瞬息奄奄心神浸微。違謝聖
朝不任戀慕。不空今者。年過中壽未爲夭逝。
但以往時越度南海周遊五天。尋其未聞。習
其未解。所得金剛頂瑜伽十萬頌。諸部眞言
及經論等。五十餘萬頌。冀總翻譯少答國恩。
何夙願之未終。忽生涯之已盡。此不空所以
爲恨也。伏惟。陛下。降諸佛之慈慧。下從人之
所願。不空先進大聖文殊佛刹經。聖情尋許
頒示中外。伏願哀愍念臨終之言冀福皇家
滋吉祥之萬劫。實爲僧人生死榮幸。五鈷金
剛鈴杵。先師所傳。并銀盤子菩提子水精念
珠并合子。並謹隨表進奉。臨紙涕泣悲涙交
流永辭聖代。不勝戀慕之至。謹附監使李憲
誠奉表陳辭以聞。沙門不空誠悲誠戀謹言」
大暦九年六月十五日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
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上表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和上行登十地來自五天。敷演瑜伽宣流梵
夾。周遊萬里踐歴三朝。光譯聖言。親承師受。
當下武之興運。繼前薪之火傳。而弘菩薩心
爲衆生病。彌留有問。震悼増深。宜依所請也」
爾時開府儀同三司試鴻臚卿肅國公大廣智
不空三藏和上表陳情 聖恩垂涕。墨制旋
降所請皆依和上情禮獲申。一心觀行。右脇
累足怗然。而薨。弟子號踊。中使奏聞。聖上震
悼殊深。輟朝三日。爰降中使詣于僧藍。宣慰
衆徒乃錫賻贈。絹三百匹布三百端。白米粳
米各五車。白麺亦爾。柴十車油七石炭三車。
並如京宣索如無准無奏來當別支送。至其
月二十八日。勅内侍韋守宗。送絹七百五十
二匹。充先師造靈塔直。洎十月五日。追贈司
空。聖睠殊深。又錫諡號勅寂滅爲樂。所以歸
於眞。付囑有縁。所以尊其稱。循其故事其或
強名。故開府儀同三司試鴻臚卿肅國公大
興善寺三藏大廣智不空。徳盛道高。朕所師
仰。心密法印。行超度門。精微有説。廣大無
相。一雨之潤。溥洽於群生。百燈所傳。遍明於
正覺。傍達義趣。博通儒玄。聖人之情合若符
契朕順風前席積有歳年。慈航不留梁木其
壞。徽音永隔震悼殊深。論道之官追嚴師禮。
仍加諡號用副名實。可贈司空。仍諡大辯正
廣智不空三藏和上。洎六日癸卯陳設葬儀。
遷神城南茶毘供養。皇帝遣内給事劉仙鶴。
以香茶之奠。敬祭故大辯正廣智三藏和上
之靈。惟靈智識明晤天資聰達。夙殖梵行生
知勝因。挺秀五天周遊萬里。心蘊海藏音通
華戎。貝葉傳經。瑜伽演教。弘利兆庶。出入三
朝。道在不言。理均無迹。涅槃常寂至聖同歸。
焚香澡身與化而盡。朕頃承了義禮具師資。
永訣之辰攸深震慟。香茶之奠。有靈照之。是
日也宰臣中貴神策六軍御史大夫京兆大尹
尚書僕射侍郎列卿諸衞將軍。各申奠祭。其
餘緇素不可具陳。七日平晨又陳表謝。草土
沙門惠朗等言。昨六日先師茶毘之夕。聖慈
哀悼追贈司空。仍諡號大辯正廣智不空三
藏和上。照宣國禮寵光神道。三公之贈有越
舊章。和上之稱先經未載。是知高天之澤。浸
江海而無涯。幽途之靈。蒙日月而下照。凡日
弟子數千衆人。悲感聖恩無任戴荷。謹附中
使李憲誠。奉表陳謝以聞。沙門慧朗等誠惶
誠愧謹言
大暦九年七月七日大興善寺草土沙門慧朗
等表上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和上發迹五天周遊萬里。宣演正法拯悟生
靈。涅槃歸常。考行崇諡禮經斯在。煩以謝恩。
同日又奉勅語僧慧朗等。專知檢校院事。兼
及教授後學。一尊一契有次第者聞奏。其日
又奉勅語僧慧勝。和上在日阿師子偏得意
旨。今聞於塔所焚香火守護。先於和上邊受
得普賢念誦法。與朕同尊。努力進修三年滿
後即來對朕與商量本尊法。所請任依。是時
也火滅已後收得遺身。髏頂等中皆有舍利。
光明瑩淨皎若琉璃。具以上聞。聖情哀悼。内
宮稽首置在道場。至十五日。又勅句當京城
諸寺觀修功徳。使開府儀同三司右龍武軍
大將軍知軍事上柱國涼國公李元琮。故大
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塔所修造宜令且
停。別擇好地起修。洎八月二十八日。又勅語
元琮。故大辯正三藏。茶毘得舍利。令於當寺
院造舍利塔三。造塔畢建立豐碑。銀青光祿
大夫御史大夫上柱國馮翊縣開國公嚴郢撰
文。銀青光祿大夫彭王傳上柱國會稽郡開
國公徐浩書字。論曰。自古高僧碩徳寵遇殊
恩。生時則榮。歿則已矣。今大辯正三藏和上。
則不如是。生承恩渥歴事三朝。授以列卿品
加特進。及臥疾也勞問相仍。中使名醫晨夕
相繼。特加開府封肅國公。洎乎薨焉。上彌震
悼輟朝三日。賜贈増優。授以司空。諡大辯正。
仍號和上。先古未聞。城外茶毘寺中起塔。不
日不月悉成就焉。兼樹豐碑紀其徳行。冠絶
今古首出僧倫。亞相作文。王傅書字。斯乃萬
代不朽也。此之所述略擧大綱。若欲具知。備
如贈司空大辯正廣智三藏表制集中廣説
今上聖神文武皇帝朝所翻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十卷 一百六十紙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一卷 二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二紙
  右三部經共十二卷同一帙
般若三藏續翻。譯經圖紀曰。昔秦主姚氏有
連理樹生於廟庭。龜茲羅什踐西涼而入貢。
今我皇睿哲。合蔓苽生於御苑。罽賓龍象汎
南海以來朝。手持梵經六波羅蜜。大臣聞奏。
帝兪其言。制委有司精選碩徳。就西明寺譯
訖奏聞者。即般若三藏法師其人矣。法師梵
名般剌若唐言
智慧
北天竺境迦畢試國人也言罽賓
者訛略
姓喬答摩氏言瞿曇者
訛略不正
頴悟天假。七歳發心。違
侍二親歸依三寶。時依大徳名調伏軍。誦四
阿含滿十萬頌。阿毘達摩二萬頌。餘又乃隨
師詣迦濕蜜。至年二十具足律儀誦。薩婆多
近四萬頌。及倶舍論誦二萬八千。并大婆沙
兼受其義七年。此國學習小乘。至二十三詣
中天竺那爛陀寺。受學大乘。唯識瑜伽中邊
等論。及聲明論與金剛經因明醫明工律論
等並。依智護進友智友三大論師時乃。遊從
雙林八塔往來。瞻禮一十八年時聞南天尚
持明藏。遂便往詣諮禀未聞。有灌頂師厥名
法稱授瑜伽教入曼茶羅三密護身五部契印。
如是承奉住經一年。誦滿三千五百餘頌。嘗
聞支那大國文殊在中。東赴大唐誓傳佛教。
汎海東邁駕險乘航。垂至廣州風飄却至執
師子國之東隅。又集資糧堅修航舶備歴南
海。路次國中二十二年。垂至廣府。風吹舶破
平沒數船。始從五更洎平日出。或漂或溺。頼
遇順風。所持資財梵夾經論。遭此厄難不知
所之。及至海壖已在岸上。於白沙内大竹筒
中。宛若有神。歎未曾有。是知大乘理趣六波
羅蜜經。與大唐國中根縁熟矣。東行半月方
達廣州。洎建中三年屆于上國矣。至貞元二
祀訪見郷親。袖策十將羅好心即般若三藏
舅氏之子也。悲喜相慰將至家中。用展親親。
遂留供養。既信重三寶。請譯佛經。乃與大秦
寺波斯僧景淨。依胡本六波羅蜜譯成七卷。
時爲般若不閑胡語。復未解唐言。景淨不識
梵文。復未明釋教。雖稱傳譯未獲半珠。圖竊
虚名匪爲福利録表聞奏。意望流行。聖上睿
哲文明允恭釋典。察其所譯理昧詞踈。且夫
釋氏伽藍大秦僧寺居止既別。行法全乖。景
淨應傳彌尸訶教。沙門釋子弘闡佛經。欲使
教法區分人無濫渉。正邪異類。涇渭殊流。若
網在綱有條不紊。天人攸仰四衆知歸。分命
有司乃下制曰。中書門下牒王希遷牒奉勅。
釋教深微道俗虔敬。皆因梵本法被中華。宜
令王希遷與所司精選有諸行僧。就西明寺
重更翻譯訖聞奏。牒至准勅故牒。貞元四年
四月十九日牒。次牒祠部准勅亦然。轉牒京
誠諸寺大徳。罽賓三藏沙門般若。宣譯梵本。
翰林待詔光宅寺沙門利言譯梵語。西明寺
沙門圓照筆受。資聖寺沙門道液。西明寺沙
門良秀。莊嚴寺沙門圓照。並潤文。慈恩寺沙
門應眞醴泉寺沙門超悟。光宅寺沙門道岸。
西明寺沙門𧦬空並同證義。自六月八日欲
剏經題。勅街西功徳使兼句當右神策軍使
營幕使元從興元元從鎭軍大將軍行右監門
衞將軍知内侍省事上柱國大原縣開國伯王
希遷。親奉綸旨。與奉天定難功臣驃騎大將
軍行右神策軍大將軍知軍事檢校工部尚書
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武都郡王孟渉。寶應功
臣元從驃騎大將軍行右神策軍大將軍知軍
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國靜戎郡王食實封五十
戸馬有麟等。送梵本經。六律五聲八音合韻。
四部雲集歌唄交諠。簫韶沸天鼓鍾震地。發
彼禁闥出芳林門。車騎滿於天衢。士女溢於
閭里。入西明寺翻譯眞經。同日恩賜錢一百
千文。&MT01242;三十釧。香一大合。以充譯經院供養。
開題名曰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也。自後
日來月往兩上翻經。十月中旬譯文周畢。至
十一月十五日繕寫復終。二十八日大設威
儀綵車音樂。入於光範甫光順門。修表上聞
奏進新經入其文十卷品十亦然。勅旨再三
往來勞問。仍於禁以設齋飡。賜般若法師絹
一百疋一副冬衣。餘之十人各五十疋衣一
副。檢校二人各三十疋衣一副。以充&T049514;焉。三
藏法師般若捧戴慚惶。乃於此時陳表謝曰」
沙門般若言。伏以生自罽賓。十四離郷南遊
天竺。聞所未悟二十餘年。巡禮聖蹤雙林八
塔。大小乘學誓報四恩。遠慕支那聿來瞻禮。
自持梵夾經典中國未傳。毎思上達無由進
獻。昨因表兄右神策十將新平郡王羅好心
身參戎衞。遂與奏聞。得徹聖聽。實爲多幸。
陛下崇教信受大乘。命以緇徒許令翻譯。微
僧至願斯以爲。終誓奉精修上資皇祚。謹詣
光順門。奉表陳謝以聞。沙門僧般若誠惶誠
恐謹言
貞元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罽賓國沙門般若
上表
聖神文武皇帝批曰
師夙詣證源早觀祕藏。周遊西土歴訪大乘。
得心地之潰言。是如來之妙行。期於宣布以
廣玄門。遠負眞文來傳中夏。經途萬里克達
京師。載揚羅什之風。重繼摩騰之跡。眷言精
&MT01735;朕甚嘉焉。爰命道流俾加翻譯。庶茲上法
永以流行。省視表章煩有陳謝。同日請譯經
施主三藏表兄。右神策馬軍十將奉天定難
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上柱國新
平郡王臣羅好心上。表謝曰臣。好心言表。弟
罽賓國沙門僧般若先。進大乘理趣梵夾六
波羅蜜經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勅。宜令王
希遷精選有道行僧。於西明寺翻譯今經。帙
已終者。臣好心誠歡誠喜。頓首頓首臣聞周
星隱曜。漢夢馳光。始知靈瑞感人。必委明王
而導化。是以再敷龍樹重闡眞宗。伏惟。皇帝
陛下。澤覃中外恩被生靈。聲教遠通無爲而
理。微臣表弟十四離郷。志慕緇流跡現僧侶。
昨所進經本。稽梵夾大乘理趣曰六波羅。陛
下信崇特令翻譯。功勤靡輟今帙告終。特賜
幡花又令重進。微僧爲幸驚寵伏深。臣家西
蕃得居中國。名參戎禁榮及私門。父子相歡
實慚天地。僧人何徳更蒙委曲。洪私願奉修
持福資皇祚。臣之多幸誓死答恩。載喜載歡。
無任抃躍之至。謹詣光順門。奉表陳謝以聞。
臣好心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聖神文武皇帝批曰
卿之表弟。早悟大乘。遠自西方來遊上國。宣
六根之奧義。演雙樹之微言。今以精誠所宜
欽重。是令翻譯俾可流行。卿夙茂忠懃職司
禁衞。省覽表疏具見乃懷所謝知。洎十二月
二日。將軍王希遷宣奉勅醴泉寺僧思惟。院
宜與罽賓國進梵本六波羅蜜經僧般若安置
又至二十三日。勅右神策軍判官内謁者監馮
國清宣。送賜罽賓國僧般若院八尺床三張。
各夾帖及席褐官絶褥白&T046604;氈白副手巾二
枚。銅水瓶一。鐵鍋二枚。三斗釜一口。白瓷
碗十枚&MT01242;瓶一枚。蒲團一枚。新&MT01242;二十釧。并
&MT01242;碾子一副。又於進經日奉恩旨。令再譯六
波羅蜜經中眞言契印法門唐梵相對進來者。
至五年二月四日繕寫畢功。與沙門良秀等
進上。恩勅賜&MT01242;三十釧。又譯六波羅蜜經。了
日又譯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一卷。
強一紙許。其年十二月十五日校寫終畢未
獲進上。今隨目録進奉。至五月四日御製六
波羅蜜經序。成題之經首。勅下千福及章敬
寺。各賜經一本轉讀流行。是時章敬千福惟
雅智柔。修表謝聞。皇帝批曰。此經出代以來
未傳中夏。須因梵本至自西方。詳考宗源克
符覺義。遂令翻譯俾可流行。師等虔奉法門
住持斯久。令加繕寫。錫在伽藍。庶此眞文攄
之不朽。省覽章表煩有謝恩。洎六年六月二
十三日。沙門般若進當院菴羅果二百五十
顆。奉勅賜絹十疋。至七月十五日。又賜絹五
十疋冬衣五副。仍勅般若。充往北天竺迦濕
蜜國使。至十七日又賜春衣一副。并弟子二
人各絹三十疋冬衣四副。二十二日於右銀
臺門引般若入於三殿對見。受中書門下勅
牒。二十四日進發宿長樂譯。二十五日又勅
罽賓國進梵夾六波羅蜜沙門般若。宜賜名
般若三藏。仍賜紫衣。二十七日續使送此告
牒并雜藥物十斤。至宜領取。師等好去明辰
又發。路取迴鶻北庭鎭西大食天竺。時般若
三藏法師行年五十七矣。又三藏法師奉制。
前千福寺大徳智柔。請更重譯般若心經。及
奉使西蕃不遑進奉。至八月十一日。隨表上
聞。序分流通此經具足。文曰
沙門智柔言。伏以聖智宏深。籍弘演而彌廣。
眞源妙極。假言象而方傳。斯經乃衆聖師宗。
群經本母。曩者沙門玄奘已譯流行。雖義滿
無遺。然文虧首。從昨遇罽賓國僧般若。親覩
梵文因請傳通。重賀賛翼。始知鷲巖精舍實
啓金言。誦者除疑。眞風更遠。伏惟。陛下親
承佛囑。善無不從。道洽生靈。人無不化。智柔
不揆庸淺。輒獻愚誠。冀補皇風願資聖壽。伏
乞俯垂天鑒覽此金文。如或可從。請頒宣中
外。則一切迷生。沙門幸甚。不任罄竭丹誠之
至。謹附表陳進以聞。沙門智柔誠惶誠恐死
罪謹言
聖神文武皇帝答曰
般若心經大乘祕旨。頃者玄奘所翻字義已
周其於首從或未詳備。近因罽賓僧般若來
至中華。傳此遺文。足相翼賛。師所陳請深爲
允愜。今依來奏用廣眞經。時般若三藏奉承
王命出使北天。路取大原途經振武。入遊迴
鶻也。沙場異域踐歴山川。暑往寒來奉忠奉
法。向二周載旋于太原。即貞元八年三月也。
自月八日公牒而行。四月上旬還上都也。勅
使勞問。賜紫袈裟。宜歸醴泉舊院安置此之
所述。略擧其由委細而知。廣如般若三藏續
譯圖紀。論曰。自佛法東流。高僧繼踵。共推翻
譯初業最高。其次義解參玄傳揚疏記。今般
若三藏即其人焉。所謂尋師印度學究五明。
遠渉滄波流通三藏。東西南北非類於瓠瓜。
豈唯釋氏之眞僧。抑亦應聘之上士也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卷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