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出三藏記集 (No. 2145_ 僧祐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右第七卷
晋尚書令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三首

二首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論沙門不應敬王者書
一首并桓玄
書二首
廬山慧遠法師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一首
并桓玄
教一首
支道林法師與桓公論州符求沙門名籍書
一首
道恒道標二法師答僞秦主姚略勸罷道書三
并姚主
書三首
&MT03037;僧遷耆婆三法師答姚主書停恒標奏一
并姚主
二首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一首
書一
僧巖法師辭青州刺史劉善明擧其秀才書三
并劉書
三首
 右第八卷
奉法要&T002580;嘉賓    日燭王該作
 右第九卷
弘明論
 右第十卷
  十誦義記目録序第九  釋僧祐撰
夫戒律者。蓋四雙之雲挮。五衆之鎔範也。
性以止制爲本。體以無作爲相。始祛十惡終
圓萬善。在昔覺世因事制戒。心跡倶防輕重
備設。持戒堅淨則羅睺惟最。曉律精明則波
離爲首。至于泥曰遺囑慇懃。金色迦葉。結集
斯藏。洲渚所依莫踰茲典。逮至中葉學同説
異。五部之路森然競分。仰惟十誦源流聖賢
繼踵。師資相承業盛東夏。但至道難凝微言
易爽。果向之人。猶跡有兩説。況在凡識。孰能
壹論。是以近代談講多有同異。大律師頴上。
積道河西振徳江東。綜學月朗砥行氷潔。行
以尸羅爲基。學以十誦爲本。且幼選明師歴
事名勝。挍理精密無幽不貫。常以此律廣授
二部。教流於京寓之中。聲高於宋齊之世。可
謂七衆之宗師。兩代之元匠者矣。是以講肆
之座環春接冬。禀業之徒雲聚波沓。僧祐藉
法乘縁少預鑚仰。扈錫待莚二十餘載。雖深
言遠旨未敢庶幾。而章條科目竊所早習。毎
服佩思尋懼有墜失。遂集其舊聞。爲義記十
卷。夫心識難均意見多緒。竊同芻蕘時綴毫
露。輒布其別解録之言末。蓋。率其木訥指
序條貫而已。昔少述私記辭句未整。而好事
傳寫數本兼行。今刪繁補略。以後撰爲定。
敬述先師之旨。匪由膚淺之説。明哲儻覽。
採其正意焉
初事第二事兩戒  右第一卷
第三事訖二不定法 右第二卷
三十尼薩耆事   右第三卷
九十事初盡第二誦 右第四卷
三誦       右第五卷
七法       右第六卷
八法       右第七卷
雜誦尼律     右第八卷
増一誦      右第九卷
婆離善誦   右第十卷
  法集雜記銘目録序第十 釋僧祐撰
祐少長山居遊息淨衆。雖業懃罔立。而誓心
無墜。常願覺道流於忍土。正化隆於像運。是
以三寶勝跡必也詳録。四衆福縁毎事述記。
所撰法集已爲七部。至於雜記碎文。條例無
附。輒別爲一帙。以存時事。其山寺碑銘僧衆
行記。文自彼製而造自鄙哀。竊依前古*揌
入于集。雖俗觀爲煩。而道縁成業矣
佛牙記一卷    胡音漢解傳譯記一卷
鍾山定林上寺碑銘一卷 劉勰
鍾山定林上寺絶跡京邑五僧傳一卷
建初寺初創碑銘一卷 劉勰
獻統上碑銘一卷  沈約
僧柔法師碑銘一卷 劉勰
 右七卷共帙
出三藏記集雜録卷第十



出三藏記集傳上卷第十
 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安世高傳第一
支讖傳第二
安玄傳第三
康僧會傳第四
朱士行傳第五
支謙傳第六
竺法護傳第七
竺叔蘭傳第八
尸梨蜜傳第九
僧伽跋澄傳第十
曇摩難提傳第十一
僧伽提婆傳第十二
  安世高傳第一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政后之太子也。幼
懷淳孝敬養竭誠。惻隱之仁爰及蠢類。其動
言立行若踐規矩焉。加以志業聰敏刻意好
學。外國典籍莫不該貫。七曜五行之象。風角
雲物之占。推歩盈縮悉窮其變。兼洞曉醫術
妙善鍼䘑。覩色知病投藥必濟。乃至鳥獸嗚
呼聞聲知心。於是俊異之名被於西域。遠近
隣國咸敬而偉之。世高雖在居家。而奉戒精
峻。講集法施與時相續。後王薨將嗣國位。乃
惟苦空厭離名器。行服既畢。遂讓國與
叔。出家修道博綜經藏。尤精阿毘曇學。諷持
禪經。略盡其妙既而遊方弘化遍歴諸國。以
漢桓帝之初。始到中夏。世高才悟幾敏一聞
能達。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語。於是宣釋衆經
胡爲漢。出安般守意陰持入經大小十二
門及百六十品等。初外國三藏衆護撰述經
要爲二十七章。世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
爲漢文。即道地經也。其先後所出經。凡
十五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
不野。凡在讀者。皆斖斖而不惓焉。世高窮理
盡性自識宿縁。多有神跡世莫能量。初世高
自稱。先身已經爲安息王子。與其國中。長者
子倶共出家。分衞之時施主不稱同學輒怒。
世高屡加呵責。同學悔謝而猶不悛改。如此
二十餘年。乃與同學辭訣云。我當往廣州畢
宿世之對。卿明經精進不在吾後。而性多恚
怒。命過當受惡形。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既而
遂適廣州値寇賊大亂。行路逢一少年。唾手
拔刀曰。眞得汝矣。世高笑曰。我宿命負卿。故
遠來相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遂
頸受刃容無懼色。賊遂殺之。觀者填路。莫不
駭其奇異。既而神識還爲安息王太子。即
世高時身也。世高遊化中國宣經事畢。値靈
帝之末關洛擾亂。乃杖錫江南云。我當過廬
山度昔同學。行達&T052981;亭湖廟。此廟舊有靈驗。
商旅祈祷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滯。常有乞神
竹者。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
人敬憚莫不懾影。世高同&MT00089;三十餘船。奉牲
請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門。可更呼上。客
咸共驚愕。請世高入廟。神告世高曰。吾昔在
外國。與子倶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
怒。今爲&T052981;亭湖神。周迴千里並吾所統。以布
施故珍玩無數。以瞋恚故墮此神中。今見同
學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若於此
捨命穢汚江湖。當度山西空澤中也。此身滅
恐墮地獄。吾有絹千匹并雜寶物。可爲我立
塔營法使生善處也。世高曰。故來相度。何不
見形。神曰。形甚醜異。衆人必懼。世高曰。但
出。衆不怪也。神從床後出頭。乃是大蟒蛇。至
世高膝邊。涙落如雨。不知尾之長短。世高向
之*胡語。傍人莫解。蟒便還隱。世高即取絹
物辭別而去。舟侶颺帆。神復出蟒身。登山頂
而望衆人。擧手然後乃滅。倏忽之頃便達豫
章。即以廟物造立東寺。世高去後。神即命過。
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跪世高前。受其呪願。忽
然不見。世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T052981;亭廟
神。得離惡形矣。於是廟神歇沒。無復靈驗。
後人於西山澤中見一死蟒。頭尾相去數里。
尋陽郡蛇村。是其處也。於是頃到廣州。
尋其前世害己少年。時少年尚在。年已六十
餘。世高徑投其家。共説昔日償對時事。并叙
宿縁歡善相向云。吾猶有餘報。今當往會稽
畢對。廣州客深悟世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
前愆。厚相資供。乃隨世高東行。遂達會稽。至
便入市。正値市有鬪者。亂相歐撃誤中世
高。應時命終。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懃佛法。
具説事縁。遠近聞知莫不悲歎。明三世之有
徴也。高本既王種。名高外國。所以西方賓
旅猶呼安侯。至今爲號焉。天竺國自稱。書爲
天書。語爲天語。音訓詭蹇與漢殊異。先後
傳譯多致謬濫。唯世高出經爲群譯之首。安
公以爲若及面禀不異見聖。列代明徳。咸讃
而思焉
  支讖傳第二
支讖。本月支國人也。操行淳深性度開敏。禀
持法戒以精勤著稱。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漢
桓帝末。遊于洛陽。以靈帝光和中平之間。
傳譯*胡文出般若道行品首楞嚴般舟三昧
等三經。又有阿闍世王寶積等十部經。以歳
久無録。安公挍練古今精尋文體云。似讖所
出。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謂善
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知所終。沙門竺朔
佛者。天竺人也漢桓帝時。亦齎道行經來適
洛陽。即轉胡爲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棄
文存質深得經意。朔又以靈帝光和二年。於
洛陽譯出般舟三昧經。時讖爲傳言。河南洛
孟福張蓮筆受。時又有支曜譯出成具光
明經云
  安玄傳第三
安玄。安息國人也。志性貞白深沈有理致。爲
優婆塞。秉持法戒豪釐弗虧。博誦群經多所
通習。漢靈帝末。遊賈洛陽有功。號騎都尉。性
虚靜温恭。常以法事爲己務。漸練漢言志宣
經典。常與沙門講論道義。世所謂都尉言也。
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
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義見
述後代。佛調。臨淮人也。綺年頴悟。敏而好學。
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通譯經典見重於時。
世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號爲難繼。
佛調又撰十慧。並傳於世。安公稱。佛調出經
省不煩全本妙巧。次有康孟詳者。其先康居
人也。譯出中本起。安公稱。孟詳出經奕奕流
便。足騰玄趣。後有沙門維秖難者。天竺人也。
以孫權黄武三年齎曇鉢經*胡本來至武昌。
曇鉢即法句經也。時支謙請出經。乃令其同
道竺將炎傳譯。謙寫爲漢文。時炎未善漢言。
頗有不盡。然志存義本近於質實。今所傳法
句是也。白延者。不知何許人。魏正始之末重
譯出首楞嚴。又須頼及除災患經凡三部云
  康僧會傳第四
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
移于交阯。會年十餘歳。二親並亡。以至性
聞。既而出家。礪行甚峻。爲人弘雅有識量
篤志好學。明練三藏博覽六典。天文圖緯多
所貫渉。辯於樞機頗屬文翰。時孫權稱制
江左。而未有佛教。會欲運流大法。乃振錫東
遊。以赤烏十年至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
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
恒。事應驗察。權曰。吾聞漢明夢神。號稱爲
佛。彼之所事。豈其遺風耶。即召會詰問。有何
靈驗。會曰。如來遷跡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
曜無方。昔阿育起塔乃八萬四千。夫塔寺之
興。所以表遺化也。權以爲誇誕。乃謂會曰。若
能得舍利。當爲造塔。如其虚妄。國有常刑會
請期七日。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此一擧。
今不至誠。後將何及。乃共潔齋靜室。以銅瓶
加几。燒香禮請。七日期畢。寂然無應。求申二
七亦復如之。權曰。此欺誑也。將欲加罪。會更
請三七。權又特聽。會曰。法雲應被。而吾等無
感。何假王憲。當誓死爲期耳。三七日暮。猶無
所見。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鎗然
有聲。會自往視。果獲舍利。明旦呈權擧朝集
觀。五色光爓照耀瓶上。權手自執瓶瀉于
銅盤。舍利所衝盤即破碎。權肅然驚起曰。希
有之瑞也。會進而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相
而已。乃劫燒之火不能燔。金剛之杵不能壞
矣。權命取鐵槌砧使力士撃之。砧搥並陷而
舍利無異。權大嗟服。即爲建塔以始有佛寺。
故曰建初寺。因名其地爲佛陀里。由是江左
大法遂興。至孫晧昏虐欲燔塔廟。群臣僉諫。
以爲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瑞大皇創
寺。今若輕毀恐貽後悔。晧悟遣張昱詣寺詰
會。昱雅有才辯。難問縱横。會應機騁辭。文理
交出。自旦至夕。昱不能屈既退。會送于門。
時寺側有婬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輩何故
近而不革。會曰。震霆破山聾者不聞。非音之
細。苟在理通則萬里懸應。如其阻塞則肝膽
楚越。昱還歎。會才明非臣所測。願天鑒察之。
晧大集朝賢。以馬車迎會。會就坐。晧問曰。佛
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耶。會對曰。夫明主
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面老人星見。仁徳育
物則醴泉涌而嘉禾出。善既有瑞。惡亦如之。
故爲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爲惡於顯。人得而
誅之。易稱。積惡餘殃。詩詠。求福不回。雖儒
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也。晧曰。若然則
周孔已明之矣。何用佛教。會曰。周孔雖言略
示顯近。至於釋教則備極幽遠。故行惡則有
地獄長苦。修善則有天宮永樂。擧茲以明勸
沮。不亦大哉。晧乃服。晧雖聞正法。而昏暴
之性不勝其虐。後使宿衞兵入後宮治園。於
地中得一立金像。高數尺。以呈晧。晧使著厠
前。至四月八日。晧至厠汚穢像云。灌佛訖。還
與諸臣共笑爲樂。未暮陰嚢腫痛。叫呼不可
堪忍。太史占言。犯大神所爲。群臣祷祀諸廟。
無所不至。而苦痛彌劇。求死不得。綵女先
有奉法者。聞晧病。因問訊云。陛下就佛圖中
求福不。晧擧頭問。佛神大耶。*綵女答。佛爲
大聖。天神所尊。晧心還悟。具語意故。*綵
女即迎像著殿上。香湯洗數十遍。燒香懺
悔。晧於枕上叩頭自陳罪逆。有頃所痛即間。
遣使至寺問訊。諸道人能説經者令來見。僧
會即隨使入。晧問罪福之因。會*具爲敷析。
辭甚精辯晧先有才解。欣然大悦。因求看沙
門戒。會以戒文祕禁不可輕宣。乃取本業百
三十五願。分作二百五十事。行歩坐起皆願
衆生。晧見慈願致深世書所不及。益増善意。
即就會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修治會所住寺。
號爲天子寺。宣勅宮内。宗室群臣。莫不必奉。
會在呉朝亟説正法。以晧性凶麁。不及妙義。
唯叙報應近驗。以開諷其心焉。會於建初寺
譯出經法。阿難念彌經。鏡面王察微王梵皇
王經。道品及六度集。並妙得經體文義允正。
又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樹三經。并製經序。辭
趣雅贍義旨微密。並見重後世。會以晋武帝
太康元年卒
  朱士行傳第五
朱士行。頴川人也。志業清粹氣韻明烈。堅正
方直勸沮不能移焉。少懷遠悟脱落塵俗
出家以後便以大法爲己任。常謂入道資慧
故專務經典。初天竺朔佛。以漢靈帝時。出道
行經。譯人口傳。或不領輒抄撮而過。故意義
首尾頗有格礙士行常於洛陽講小品。往往
不通。毎歎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誓志
捐身遠迎大品。遂以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
西渡流沙。既至于闐。果寫得正品梵書。*胡
本九十章。六十萬餘言。遣弟子不如檀。晋言
法饒凡十人。送經胡本還洛陽。未發之間。于
闐小乘學衆。遂以白王云。漢地沙門欲以婆
羅門書惑亂正典王爲地主。若不禁之。將斷
大法聾盲漢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士
行憤慨乃求燒經爲證。王欲試驗。乃積薪殿
庭。以火燔之。士行臨階而誓曰。若大法應流
漢地者。經當不燒。若其無應命也。如何。言已
投經。火即爲滅。不損一字。皮牒如故。大衆
駭服稱其神感。遂得送至陳留。倉恒水南寺。
河南居士竺叔蘭善解方言。譯出爲放光經
二十卷。士行年八十而卒。依西方闍維法。薪
盡火滅而尸骸猶全。衆咸驚異。乃呪曰。若眞
得道法當毀壞。應聲碎散。遂斂骨起塔焉
  支謙傳第六
支謙。字恭明。一名越。大月支人也。祖父法
度。以漢靈帝世。率國人數百歸化。拜率善中
郎將。越年七歳。騎竹馬戲於隣家。爲狗所嚙。
脛骨傷碎。隣人欲殺狗取肝傅瘡。越曰。天
生此物爲人守吠。若不往君舍狗終不見嚙。
此則失在於我。不關於狗若殺之得差。尚不
可爲。況於我無益。而空招大罪。且畜生無知。
豈可理責。由是村人數十家感其言。悉不復
殺生。十歳學書。同時學者皆伏其聰敏。十三
學*胡書。備通六國語。初桓靈世。支謙譯出
法典。有支亮紀明資學於讖。謙又受業於亮
博覽經籍莫不究練。世間藝術多所綜習。其
爲人細長黒痩。眼多白而精黄。時人爲之語
曰。支郎眼中黄。形體雖細是智嚢。其本奉大
法精練經旨。獻帝之末。漢室大亂。與郷人數
十共奔於呉初發日唯有一被。有一客隨之。
大寒無被。越呼客共眠。夜將半。客奪其被而
去。明旦同侶問被所在。越曰。昨夜爲客所奪。
同侶咸曰。何不相告。答曰。我若告發郷等必
以劫罪罪之。豈宜以一被而殺一人乎。遠近
聞者莫不歎服。後呉主孫權聞其博學有才
慧。即召見之因問經中深隱之義。應機釋難
無疑不析。權大悦。拜爲博士。使輔導東宮。甚
加寵秩。越以大教雖行而經多*胡文莫有解
者。既善華戎之語。乃收集衆本。譯爲漢言。
從黄武元年。至建興中。所出維摩詰大般泥
洹法句瑞應本起等二十七經曲得聖義辭
旨文雅。又依無量壽中本起經製讃菩薩連
句。梵唄三契。注了本生死經。皆行於世。後太
子登位。遂隱於穹隘山。不交世務。從竺法
蘭道人。更練五戒。凡所遊從皆沙門而已。後
卒於山中。春秋六十。呉主孫亮。與衆僧書
曰。支恭明不救所疾。其業履冲素始終可高。
爲之惻愴不能已已。其爲時所惜如此
  竺法護傳第七
竺法護。其先月支人也。世居燉煌郡。年八
歳出家。事外國沙門高座爲師。誦經日萬
言。過目則能。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
萬里尋師。是以博覽六經。渉獵百家之言。雖
世務毀譽。未*常介於視聽也。是時晋武帝之
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西
域。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師至西域。
遊歴諸國。外國異言三十有六。書亦如之。
護皆遍學貫綜古訓音義字體無不備曉。遂
大齎胡本。還歸中夏。自燉煌至長安。沿路傳
譯。寫以晋文所獲。大小乘經。賢劫大哀
華普耀等。凡一百四十九部。孜孜所務。唯以
弘通爲業。終身譯寫勞不告惓。經法所以廣
流中華者。護之力也。護以晋武之末。隱居深
山。山間有清澗。恒取澡漱。後有採薪者。穢慢
其側。水俄頃而熇。護乃徘徊歎曰。水若永
竭眞無以自給。正當移去耳。言終而泉流
出滿澗。其幽誠所感。皆此類也。後立寺於
長安青門外。精勤行道。於是徳化四布。聲
蓋遠近。僧徒千數咸來宗奉。時有沙彌竺法
乘者。八歳聰慧。依護爲師。關中有甲族。欲奉
大法試護道徳。僞往告急求錢二十萬。護未
有答。乘年十三。侍在師側即語客曰。和上意
已相許矣。客退。乘曰。觀此人神色非實求錢。
將以觀和上道徳何如耳。護曰。吾亦以爲
然。明日此客率其一宗百餘口。詣護請受五
戒。具謝求錢意。於是四方士庶聞風嚮集。
宣隆佛化二十餘年。後値惠帝西幸長安。關
中蕭條百姓流移。護與門徒避地東下。至
池遘疾卒。春秋七十有八。後孫興公製道賢
論。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賢。以護比山巨源。
其論云。護公徳居物宗。巨源位登論道。二公
風徳高遠。足爲流輩。其見美後代如此。初護
於西域得超日明經*胡本譯出。頗多繁重。時
有信士聶承遠。乃更詳正文偈。刪爲二卷。今
之所傳經是也。承遠明練有才理篤志法務。
護公出經多參正焉。惠懷之際。有沙門法炬
者。不知何許人。譯出樓炭經。炬與沙門法立
共出法句喩及福田二經。法立又訪得*胡本。
別譯出百餘首。未及繕寫。會病卒。尋値永
嘉擾亂。散滅不存
  竺叔蘭傳第八
竺叔蘭。本天竺人也。祖父婁陀。篤志好學。清
簡有節操。時國王無道百姓思亂。有賊臣將
兵得罪。懼誅以其國豪呼與共反。婁陀怒曰。
君出於微賤而任居要職。不能以徳報恩。而
反爲逆謀乎。我寧守忠而死。不反而生也。反
者懼謀泄。即殺之而作亂。婁陀子達摩尸羅。
齊言法首。先在他國。其婦兄二人並爲沙門。
聞父被害國内大亂。即與二沙門奔晋。居于
河南。生叔蘭。叔蘭幼而聰辯。從二舅諮受
經法。一聞而悟。善*胡漢語及書。亦兼諸文
史。然性頗輕躁。遊獵無度。*常單騎逐鹿。値
虎墮馬。折其右臂。久之乃差。後馳騁不已。母
數呵諫。終不改爲之蔬食。乃止性嗜酒。飮至
五六升方暢*常大醉臥於路傍。仍入河南
郡門。喚呼吏録送河南獄。時河南尹樂廣與
賓客共酣。已醉謂蘭曰。君僑客。何以學人飮
酒。叔蘭曰。杜康釀酒天下共飮。何以僑舊。
廣又曰。飮酒可爾。何以狂亂乎。答曰。民雖狂
而不亂。猶府君雖醉而不狂。廣大呼時坐客
曰。外國人那得面白。叔蘭曰。河南人面黒尚
不疑僕面白復何怪耶。於是賓主歎其機辯。
遂釋之。頃之無疾暴亡。三日還蘇。自説入一
朱門。金銀爲堂見一人。自云。是其祖父。謂叔
蘭曰。吾修善累年。今受此報。汝罪人。何得來
耶。時守門人以杖驅之。入竹林中見其獵伴。
爲鷹犬所啄齧。流血號叫求救於叔蘭。叔蘭
走避數十歩。値牛頭人。欲叉之。叔蘭曰。我
累世佛弟子。常供二沙門。何罪見治。牛頭人
答。此唯受福。不關獵罪。俄而見其兩舅來。
語牛頭曰。我等二人恒受其供。惡少善多可
得相免。遂隨道人歸。既而還蘇。於是改節修
慈。專志經法。以晋元康元年。譯出放光經及
異維摩詰十餘萬言。既學兼*胡漢。故譯義
允。後遭母難三月便欲葬。有隣人告曰。
今歳月不便。可待來年。叔蘭曰。夫生者必有
一死。死者不復再生。人神異塗。理之然也。若
使亡母棲靈有地。則烏鳥之心畢矣。若待來
年。恐逃走無地。何暇奉營乎。遂即葬畢。明
年石勒果作亂。寇賊縱横。因避地奔荊州。後
無疾。忽告知識曰。吾將死矣。數日便卒。識者
以爲知命
  尸梨蜜傳第九
尸梨蜜。西域人也。時人呼之爲高座。傳云。
國王之子。當承繼世。而以國讓弟。闇軌太伯。
既而悟心天啓。遂爲沙門。蜜天資高朗風骨
邁擧。直爾對之。便自卓出於物。永嘉中始
到此土。止建初寺。丞相王導一見而奇之。以
爲吾之徒也。由是名顯。太尉庾元氷光祿
周伯仁太常謝幼璵廷尉桓茂倫。皆一代名
士。見之終日累歎。披衿致契。道詣蜜。蜜解
帶偃伏。悟言神解。時尚書令卞望之。亦與蜜
致善。斂衿飾容端坐對之。諸公於是歎
其精神灑厲皆得其所。桓廷尉曾欲爲蜜作
目。久之未得。有云。尸梨蜜可稱卓朗。於是桓
乃咨嗟絶嘆。以爲標題之極。大將軍王處
冲。時在南夏。聞王周諸公器重蜜。疑以爲
失鑒。既見。乃振欣奔至。一面便盡周顗爲
僕射。領選臨入過視蜜。乃撫背而歎。若使
太平世盡得選此賢輩。眞令人無恨。俄而顗
遇害。蜜往省其孤。對坐作胡唄三契。梵響
淩雲。誦呪數千言。聲高韻暢。顏容不變。既
而揮涕抆涙。神氣自若。其哀樂廢興。皆此類
也。王公曾謂蜜曰。外國正當有君一人而
已耳。蜜笑而答曰。若使我如。諸君今日。豈得
在此。當時以爲當言。蜜性高簡。不學晋語。諸
公與之語言。蜜因傳譯。然而神領意得頓盡
言前。莫不歎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蜜善持
呪術。所向皆驗。初江東未有呪法。蜜傳出孔
雀王諸神呪。又授弟子覓歴高聲梵唄傳。響
于今。年八十餘。咸康中卒。諸公聞之痛惜流
涕。宣武桓公常云。少見高座稱其精神淵著
當年出倫。其爲名士所歎如此
  僧伽跋澄傳第十
僧伽跋澄。罽賓人也。毅然有淵懿之量。歴尋
名師修習精詣博覽衆典特善數經。闇誦阿
毘曇毘婆沙。貫其妙旨。常浪志遊方觀風弘
化。符堅之末。來入關中。先是大乘之典未廣。
禪數之學甚盛。既至長安。咸稱法匠焉。堅祕
書郎趙政字文業。博學有才章。即堅之琳
也。崇仰大法。*常聞外國宗習阿毘曇毘婆
沙。而跋澄諷誦。乃四事禮供。請譯梵文。遂共
名徳法師道安集僧宣譯。跋澄口誦經本。外
國沙門曇摩難提筆受。爲*胡文佛圖羅刹宣
譯秦。沙門智敏筆受。爲漢文。以僞建元十
九年譯出。自孟夏至仲秋方訖。初跋澄又齎
婆須蜜*胡本自隨。明年趙政復請出之。跋澄
乃與曇摩難提及僧伽提婆三人。共執*胡本。
秦沙門佛念宣譯。慧嵩筆受。安公法和對共
挍定。故二經流布傳學迄今。跋澄戒徳整峻
虚靜離俗。關中僧衆則而象之。後不知所終。
佛圖羅刹者。不知何國人。徳業純白。該覽經
典。久遊中土善閑漢言。其宣譯梵文見重符
世焉
  曇摩難提傳第十一
曇摩難提。兜佉勒人也。齠歳出家聰慧夙
成。研諷經典以專精致業。遍觀三藏。闇誦増
一中阿鋡經。博識洽聞靡所不練。是以國内
遠近咸共推服。少而觀方遍渉諸國常謂弘
法之體宜宣布未聞。故遠冒流沙。懷寶東
遊。以符堅建元二十年。至于長安。先是中土
群經未有四鋡。堅侍臣武威太守趙政。志深
法藏。乃與安公共請出經。是時慕容冲已叛
起兵撃堅。關中騷動。政於長安城内集義學
僧寫出兩經。佛念傳譯。慧嵩筆受。自夏迄
春。綿歴二年方訖。*具二阿鋡凡一百卷。自
經流東夏迄于符世。卷數之繁唯此爲廣。難
提學業既優。道聲甚盛。堅屡禮請厚致供施。
在秦積載。後不知所終。竺佛念。涼州人也。志
行弘美辭才辯贍。博見多聞備識風俗。家世
河西通習方語。故能交譯戎華宣法關渭。符
姚二代常參傳經。二鋡之具。蓋其功也
  僧伽提婆傳第十二
僧伽提婆。罽賓人也。姓瞿曇氏。入道修學
遠求明師。兼通三藏。多所誦持。尤善阿毘曇
心洞其纖旨。常誦三法度晝夜嗟味。以爲道
之府也。爲人俊朗有深鑒。儀止温恭。務在誨
人恂恂不怠。符氏建元中。入關宣流法化。初
安公之出婆須蜜經也。提婆與僧伽跋澄。共
執梵文。後令曇摩難提出二阿鋡。時有慕容
之難。戎世建法倉卒未練。安公先所出阿毘
曇廣説三法度等諸經。凡百餘萬言。譯人造
次未善詳審。義旨句味往往愆謬。俄而安公
棄世。不及改正。後山東清平提婆乃與冀州
沙門法和。倶適洛陽。四五年間研講前經。居
華歳積。轉明漢語。方知先所出經多有乖失。
法和歎恨未定。重請譯改。乃更出阿毘曇及
廣説先出衆經。漸改定焉。頃之姚興王秦
法事甚盛。於是法和入關。而提婆度江。先
是廬山慧遠法師。翹勤妙典廣集經藏。虚心
側席延望遠賓。聞其至止。即請入廬岳。以太
元十六年。請譯阿毘曇心及三法度等經。提
婆乃於波若臺。手執*胡本口宣晋言。去華存
實務盡義本。今之所傳。蓋其文也。至隆安元
年。遊于京師。晋朝王公及風流名士。莫不造
席致敬。時衞軍東亭侯王珣。雅有信慧住持
正法。建立精舍廣招學衆。提婆至止珣即
請。仍於其舍講阿毘曇。名僧畢集。提婆宗
致既精。辭旨明析振發義奧。衆咸悦悟。時
珣僧等亦在聽坐。後於別屋自講。珣問
法網道人。阿字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是
小未精覈耳。其敷演之明易啓人心如此。其
年冬。*珣集京都義學沙門四十餘人。更請提
婆於其寺譯出中阿鋡。罽賓沙門僧伽羅
執*胡本。提婆翻爲晋言。至來夏方訖。其在
關洛江左所出衆經。垂百餘萬言。歴遊華
備悉風俗。從容機警善於談笑。其道化聲譽
莫不聞焉。未詳其卒歳月。提婆或作提和。蓋
音訛故不同云
出三藏記集傳上卷第十



出三藏記集傳中卷第十
 *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鳩摩羅什傳第一
佛陀耶舍傳第二
曇無讖傳第三
佛馱跋陀傳第四
求那跋摩傳第五
僧伽跋摩傳第六
曇摩蜜多傳第七
求那跋陀羅傳第八
沮渠安陽侯傳第九
求那毘地傳第十
  鳩摩羅什傳第一
鳩摩羅什。齊言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
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名重於國。父鳩摩
炎。聰明有懿節。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東
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自出郊
迎請爲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過
目必能。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
國娉之並不行。及見*炎心欲當之。王聞大
喜。逼*炎爲妻。遂生什。什之在胎。其母慧解
倍常。往雀梨大寺聽經。忽自通天竺語。衆咸
歎異。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爲説
舍利弗在胎之證。既而生什。岐嶷若神。什生
之後還忘前語。頃之其母出家修道。學得初
果。什年七歳。亦倶出家。從師受經口誦日得
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
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解。無幽不暢。時龜茲
國人。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乃携什避之。什
年九歳。進到罽賓。遇名徳法師槃頭達多。即
罽賓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三藏九部莫
不縷貫。亦日誦千偈。名播諸國。什既至。仍師
事之。遂誦雜藏中阿鋡長阿鋡凡四百萬言。
達多毎與什論議。與推服之。聲徹於王。王即
請入。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
輕其幼稚。言頗不順。什乘其隙而挫之。外道
服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腊一雙粳
麺各三升蘇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
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灑掃。有
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携還
龜茲。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
其母言。常當守護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
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與漚波掬多無
異。若戒不全無能爲也。正可才明俊藝法師
而已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鉢心自念言。鉢
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
母問其故。答曰。我心有分別。故鉢有輕重耳。
什於沙勒國誦阿毘曇六足諸門増一阿鋡。
及還龜茲名蓋諸國。時龜茲僧衆一萬餘人。
疑非凡夫。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由是不預
燒香之次。遂博覽四韋陀五明諸論。外道經
書陰陽星算莫不究曉。妙達吉凶言若符契。
性率達不礪。小檢修行者頗非之。什自得於
心。未常懈意。後從佛陀耶舍學十誦律。又
從須利耶蘇摩諮禀大乘。乃歎曰。吾昔學小
乘。譬人不識金以鍮石爲妙矣。於是廣求義
要。誦中百二論。於龜茲帛純王新寺得放光
經。始披讀。魔來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
爲。誓心逾固。魔去字顯。仍習誦之。後於雀
梨大寺讀大乘經。忽聞空中語曰。汝是智人。
何以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
地。不可轉也。停住二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
祕奧。後往罽賓。爲其師槃頭達多具説一乘
妙義。師感悟心服。即禮什爲師。言我是和上
小乘師。和上是我大乘師矣。西域諸國服
什神俊。咸共崇仰。毎至講説。諸王長跪高座
之側。令什踐其膝以登焉。什道震西域聲被
東國。符氏建元十三年歳次丁丑正月。太史
奏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徳智人入輔中
國。堅素聞什名。乃悟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
什。將非此耶。十九年即遣驍騎將軍呂光將
兵伐龜茲及焉耆諸國。臨發謂光曰。聞彼有
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爲彼學之
宗。朕甚思之。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
至。什謂其王帛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
下人從東方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
而戰。光遂破龜茲殺純獲什。光性疎慢。未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