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出三藏記集 (No. 2145_ 僧祐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婆於其寺譯出中阿鋡。罽賓沙門僧伽羅
執*胡本。提婆翻爲晋言。至來夏方訖。其在
關洛江左所出衆經。垂百餘萬言。歴遊華
備悉風俗。從容機警善於談笑。其道化聲譽
莫不聞焉。未詳其卒歳月。提婆或作提和。蓋
音訛故不同云
出三藏記集傳上卷第十



出三藏記集傳中卷第十
 *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鳩摩羅什傳第一
佛陀耶舍傳第二
曇無讖傳第三
佛馱跋陀傳第四
求那跋摩傳第五
僧伽跋摩傳第六
曇摩蜜多傳第七
求那跋陀羅傳第八
沮渠安陽侯傳第九
求那毘地傳第十
  鳩摩羅什傳第一
鳩摩羅什。齊言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
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名重於國。父鳩摩
炎。聰明有懿節。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東
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自出郊
迎請爲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過
目必能。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
國娉之並不行。及見*炎心欲當之。王聞大
喜。逼*炎爲妻。遂生什。什之在胎。其母慧解
倍常。往雀梨大寺聽經。忽自通天竺語。衆咸
歎異。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爲説
舍利弗在胎之證。既而生什。岐嶷若神。什生
之後還忘前語。頃之其母出家修道。學得初
果。什年七歳。亦倶出家。從師受經口誦日得
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
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解。無幽不暢。時龜茲
國人。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乃携什避之。什
年九歳。進到罽賓。遇名徳法師槃頭達多。即
罽賓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三藏九部莫
不縷貫。亦日誦千偈。名播諸國。什既至。仍師
事之。遂誦雜藏中阿鋡長阿鋡凡四百萬言。
達多毎與什論議。與推服之。聲徹於王。王即
請入。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
輕其幼稚。言頗不順。什乘其隙而挫之。外道
服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腊一雙粳
麺各三升蘇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
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灑掃。有
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携還
龜茲。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
其母言。常當守護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
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與漚波掬多無
異。若戒不全無能爲也。正可才明俊藝法師
而已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鉢心自念言。鉢
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
母問其故。答曰。我心有分別。故鉢有輕重耳。
什於沙勒國誦阿毘曇六足諸門増一阿鋡。
及還龜茲名蓋諸國。時龜茲僧衆一萬餘人。
疑非凡夫。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由是不預
燒香之次。遂博覽四韋陀五明諸論。外道經
書陰陽星算莫不究曉。妙達吉凶言若符契。
性率達不礪。小檢修行者頗非之。什自得於
心。未常懈意。後從佛陀耶舍學十誦律。又
從須利耶蘇摩諮禀大乘。乃歎曰。吾昔學小
乘。譬人不識金以鍮石爲妙矣。於是廣求義
要。誦中百二論。於龜茲帛純王新寺得放光
經。始披讀。魔來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
爲。誓心逾固。魔去字顯。仍習誦之。後於雀
梨大寺讀大乘經。忽聞空中語曰。汝是智人。
何以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
地。不可轉也。停住二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
祕奧。後往罽賓。爲其師槃頭達多具説一乘
妙義。師感悟心服。即禮什爲師。言我是和上
小乘師。和上是我大乘師矣。西域諸國服
什神俊。咸共崇仰。毎至講説。諸王長跪高座
之側。令什踐其膝以登焉。什道震西域聲被
東國。符氏建元十三年歳次丁丑正月。太史
奏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徳智人入輔中
國。堅素聞什名。乃悟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
什。將非此耶。十九年即遣驍騎將軍呂光將
兵伐龜茲及焉耆諸國。臨發謂光曰。聞彼有
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爲彼學之
宗。朕甚思之。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
至。什謂其王帛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
下人從東方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
而戰。光遂破龜茲殺純獲什。光性疎慢。未測
什智量。見其年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
茲王女。什拒而不受。辭甚苦到。光曰。道士
之操不踰先父。何所苦辭。乃飮以淳酒同閉
密室。什被逼既至。遂虧其節。或令驕牛及乘
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懷忍辱。曾無異色光。慚
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於山下。將士已休。什
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
至夜果雨洪潦暴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
光始敬異之。什謂光曰。此凶亡之地。不
淹留。推數揆運應速言歸。中路必有福地可
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氏已滅。遂割據涼土
制命一隅焉。正月姑臧大風。什曰。不祥之風。
當有姦叛。然不勞自定也。俄而梁謙彭晃相
繼而反。尋皆殄滅。光龍飛二年。張掖盧水胡
沮渠界成及從弟蒙遜反。推建康太守段業
爲主。光遣子太原公纂率衆五萬討之。時論
謂。業等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剋。光以問什。
什曰。觀察此行未見其利。既而纂敗績。僅以
身免。光中書監張資。文翰温雅識量沈粹。寢
疾困篤。光博營救療。有外國道人羅叉云。能
差資病。光喜給賜甚豐。什知叉誑詐。告資曰。
叉不能爲益。徒煩費耳。冥運雖隱。可以事試
也。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爲灰末投水中。
灰若出水還成繩者。病不可愈。須臾灰散浮
出復繩本形。既而叉治無効。少日資亡。頃
之呂光亡。子纂襲僞位。咸寧二年有猪生
子。一身三頭。龍出東廂井中。到殿前蟠臥。比
旦失之。纂以爲美瑞。號大殿爲龍翔殿。俄而
有黒龍昇於當陽九宮門。纂改九宮門爲龍
興門。什奏曰。比日潜龍出遊。豕妖表異。龍者
陰類。出入有時。而今屡見則爲災眚。必有下
人謀上之變。宜剋己修徳以答天戒。纂不
納。與什博戲。殺棋曰。斫胡奴頭。什輒答曰。
不能斫胡奴。胡奴將斫人頭。此言有旨。纂終
不悟。後纂從弟超。小名胡奴。果殺纂斬首。其
豫覩徴兆皆此類也。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
不弘道。故韞其經法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
不相見。姚萇聞其高名。虚心要請。到晋隆安
二年。呂隆始聽什東既至姑臧。會萇崩。子
興立。遣使迎什。弘始三年。有樹連理生于廟
庭逍遙園。䓗變爲薤。到其年十二月二十
日。什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自
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歴渉魏晋經論漸多。而
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崇三寶鋭志講
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閤逍遙園譯出衆
經。什率多闇誦無不究達。轉能晋言音譯流
利。既覽舊經義多乖謬。皆由先譯失旨。不與
胡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僧肇僧略僧邈
等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胡
本興執舊經。以相讐挍。其新文異舊者。義皆
圓通。衆心愜服。莫不欣讃焉。興宗室常山公
顯。安成侯嵩。並篤信縁業。屡請什於長安大
寺講説新經。續出小品金剛般若十住法華
維摩思益首楞嚴華手持世佛藏菩薩藏遺
教菩提無行自在王因縁觀一分無量壽新
賢劫諸法無行禪經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
彌勒下生稱揚諸佛功徳十誦律戒本大智成
實十住中百十二門諸論。三十二部三百餘
卷。並顯暢神源發揮幽致。于時四方義學沙
門不遠萬里。名徳秀拔者。才暢二公乃至道
恒僧摽慧叡僧敦僧弼僧肇等。三千餘僧。禀
訪精研務窮幽旨。廬山慧遠。道業沖粹。乃遣
使修問。龍光道生慧解洞微。亦入關諮禀。傳
法之宗莫與競爽。盛業久大至今式仰焉。初
沙門*慧叡。才識高朗。常隨什傳寫。什毎爲
叡論西方辭體商略同異云。天竺國俗甚重
文藻。其宮商體韻以入絃爲善。凡覲國王必
有讃徳見佛之儀。以歌歎爲尊。經中偈頌皆
其式也。但改梵爲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
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
穢也。什非頌贈沙門法和云。心山育
徳薫。流芳萬由旬。哀鸞鳴孤桐。清響徹九
天。凡爲十偈。辭喩皆爾。什雅仗大乘志
敷廣。*常歎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毘曇。非
旃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
將何所論。乃悽然而止。唯爲姚興著實相論
卷。出言成章無所刪改。辭喩婉約莫非淵
奧。什爲人神情映徹傲岸出群。應機領會鮮
有其疋。且篤性仁厚汎愛爲心。虚己善誘終
日無惓。姚主甞謂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
莫二。若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
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以來不住僧房。別立
廨舍供給豐盈。毎至講説常先自説。譬如臭
泥中生蓮華。但採蓮華勿取臭泥也。初什在
龜茲。從卑摩羅叉律師受律。卑摩後入關中。
什聞至欣然師敬盡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
因問什曰。汝於漢地大有重縁。受法弟子可
有幾人。什答。漢境經律未備。新經及律多是
什所傳。出三千徒衆。皆從什受法。但什累業
障深。故不受師教耳。又杯度比丘在彭城。
聞什在長安。乃歎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餘
年。杳然未期遲有遇於來生耳。什臨終力疾
與衆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
異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若所傳
無謬。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以晋義熙中卒
于長安。即於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屍。薪
滅形化唯舌不變。後有外國沙門來曰。羅什
所諳十不出一。初什一名鳩摩羅耆婆。外國
製名多以父母爲本。什父鳩摩*炎。母字耆
婆。故兼取爲名云
  佛陀耶舍傳第二
佛陀耶舍。*齊言覺明。罽賓人也。婆羅門種。
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其家乞。其父怒令人
*歐之。遂手脚攣躄不能行止。乃問於巫師。
對曰。坐犯賢人。鬼神使然也。即請此沙門竭
誠悔過。數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爲其弟子。
時年十三。常隨師遠行。於曠野逢虎。師欲走
避。耶舍曰。此虎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
行果見餘肉。師密異之。至年十五。誦經日得
五六萬言。所住寺常於外分衞廢於誦習。有
一羅漢。重其聰敏恒乞食供之。十九誦大小
乘經二百餘萬言。然性簡慠。頗以知見自處。
謂少堪己師。故不爲諸僧所重。但美儀止善
談笑。見者忘其深恨。年及受戒莫爲臨壇。所
以向立之歳猶爲沙彌。乃從其舅學五明諸
論。世間法術多所通習。二十七方受具戒。以
讀誦爲務。手不釋牒。毎端坐思義不覺虚中
而過。其專精如此。後至沙勒國。時太子達摩
弗多。*齊言法子。見其容貌端雅問所從來。
耶舍詶對清辯。太子悦之。仍請宮内供養。待
遇隆厚。羅什後至從其受學阿毘曇十誦律。
甚相尊敬。什隨母東歸。耶舍留止。頃之王薨。
太子即位。王孫爲太子。時符堅遣呂光攻龜
茲。龜茲王急求救於沙勒王。自率兵救之。使
耶舍留輔太子。委以後任。救軍未至而龜茲
已敗。王歸具説羅什爲光所執。乃歎曰。我與
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抱。其忽羈虜。相見何
期。停十餘年。王薨。因至龜茲。法化甚盛。時
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糧欲去。國人請留。復
停歳餘。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可密裝夜發。
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旦追至不免復還耳。
耶舍乃取清水一鉢。以藥投中。呪數十言。與
弟子洗足。即便夜發。比至旦行數百里。問弟
子曰。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之響。眼中涙
出耳。耶舍又與呪水洗足住息。明旦國人追
之。已差數百里不及。行達姑臧。而什已入長
安。聞姚興逼以妾媵勸爲非法。乃歎曰。羅什
如好綿。何可使入棘中乎。什聞其至姑臧。
勸興迎之。興不納。頃之命什譯出經藏。什曰。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義圓通。貧道雖通其文
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達經致。今在姑臧。
願下詔徴之。一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
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贈
遺。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
越待士既厚。脱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使
還。興歎其機愼重信敦喩。方至長安。興自
出候問。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並不
受。至時分衞一食而已。于時羅什出十住經。
一月餘日。疑難猶豫尚未操筆。耶舍既至。共
相徴決。辭理方定。道俗三千餘人皆歎其賞
要。爲人髭赤。善解毘婆沙。故時人號曰赤
髭毘婆沙。既爲羅什之師。亦稱大毘婆沙。四
輩供養。衣鉢供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爲
貨之。於城南造僧伽藍。耶舍先誦曇無徳律。
僞司隷挍尉姚爽。請令出之。姚興疑其遺謬。
乃試耶舍令誦民籍藥方各四十餘紙。三日
乃執文覆之。不誤一字。衆服其強記。即以弘
始十二年。譯出爲四十卷。并出長阿含經。
減百萬言。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爲秦言。道含
執筆。至十五年解坐。興嚫耶舍布絹萬疋。
不受。佛念道含布絹各千疋。名徳沙門五百
人皆重嚫施。耶舍後還外國。至罽賓。尋得虚
空藏經一卷。寄賈客傳與涼州諸僧。後不知
所終
  曇無讖傳第三
曇無讖。中天竺人也。讖六歳遭父憂。隨母傭
織。&T021740;&T021739;爲業。見沙門達摩耶舍。齊言法明。道
俗所宗。豐於利養。其母羨之。故以讖爲其弟
子。十歳與同學數人讀呪。聰敏出群。誦經日
得萬餘言。初學小乘兼覽五明諸論。講説精
辯莫能詶抗。後遇白頭禪師共讖論議。習業
既異。交爭十旬。讖雖攻難鋒起。而禪師終
不肯屈。讖服其精理。乃謂禪師曰。頗有經典
可得見不。禪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本。讖尋
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爲坎井之識。久迷大方。
於是集衆悔過。遂專業大乘。年二十誦大小
乘經二百餘萬言。讖從兄善能調象騎。殺王
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誅之。今日。敢有視者
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讖哭而葬之。王怒欲誅
讖。讖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葬之。並不
違大義。何爲見怒。傍人爲之寒心。其神色自
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讖明解呪術。所向
皆驗。西域號爲大呪師。後隨王入山。王渇乏
須水不能得。讖乃密呪石出水。因讃曰。大王
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隣國聞者皆歎王
徳。于時雨澤甚調百姓稱詠。王悦其道術深
加優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讖怒曰。我
當以甖水詣池呪龍入甖令天下大旱。王必
請呪。然後放龍降雨則見待何如。遂持甖造
龍。有密告之者。王怒捕讖。讖悔懼誅。乃齎
大涅槃經本前分十二卷并菩薩戒經菩薩戒
本奔龜茲。龜茲國多小乘學不信涅槃。遂至
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有人牽
之在地。讖驚覺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
語曰。此如來解脱之藏。何以枕之。讖乃慚悟
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擧不能勝。乃數過擧
之。遂不能動。明旦讖持經去。不以爲重。盜者
見之謂是聖人。悉來拜謝。河西王沮渠蒙遜。
聞讖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蒙遜素奉大法
志在弘通。請令出其經本。讖以未參土言。又
無傳譯。恐言舛於理不許。於是學語三年。
翻爲漢言。方共譯寫。是時沙門慧嵩道朗。獨
歩河西。値其宣出法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
嵩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横。讖臨機釋
滯。未*常留礙。嵩朗等更請廣出餘經。次譯
大集大雲大虚空藏海龍王金光明悲華優婆
塞戒菩薩地持。并前所出菩薩戒經菩薩戒
本。垂二十部。讖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還國
尋求。値其母亡。遂留歳餘。後於于闐更得經
本。復還姑臧譯之。續爲三十六卷焉。讖*常
告蒙遜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疾。遜不信
欲躬見爲驗。讖即以術加遜。遜見而駭怖讖
曰。宜潔誠齋戒。神呪驅之。乃讀呪三日。謂遜
曰。鬼北去矣。既而北境之外*疾死萬數。遜
益敬憚。禮遇彌崇。會魏虜主託跋燾。聞其
道術遣。使迎請。且告遜曰。若不遣讖便即加
兵。遜自揆國弱難以拒命。兼慮讖多術。或爲
魏謀已。進退惶惑。乃密令除之。初讖譯出
涅槃。卷數已定。而外國沙門曇無發云。此經
品未盡。讖*常慨然。誓必重尋。蒙遜因其行
志乃僞資發遣。厚贈寶貨。未發數日。乃流涕
告衆曰讖業對將至。衆聖不能救矣。以本有
心誓義不容停。行四十里。遜密遣刺客害之。
時年四十九。衆咸慟惜焉。後道場寺慧觀志
欲重求後品。以高昌沙門道普*常遊外國善
能*胡書解六國語。宋元嘉中。啓文帝資遣道
普將書吏十人西行尋經。至長廣郡舶破傷
足。因疾遂卒。普臨終歎曰。涅槃後分與宋地
無縁矣
  佛大跋陀傳第四
佛*大跋陀。齊言佛賢。北天竺人也。五歳而
孤。十七出家。與同學數人誦經。衆皆一月。佛
賢一日誦畢。其師歎曰。佛賢一日歒三十夫
也。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
少以禪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
賓。同處積載。達多雖服其才明。而未測其
人也。後於禪室見佛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
知得不還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沙
門智嚴至西域。遂請倶東。於是杖錫跋渉經
歴三年。路由雪山備極艱阻。既而中路附舶
循海而行。經一島下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
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
百餘里。風忽轉吹。舶還向島下。衆人方悟其
神。咸師事之。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
發。佛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先發之
舫一時覆敗。後於闇夜之中忽令衆舶倶發。
無肯從者。佛賢自起收纜。唯一舶獨發。俄爾
賊至。留者悉被抄害。頃之至青州東莱郡。聞
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欣悦。共論
法相振發玄緒。多有妙旨。因謂什曰。君所釋
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爾。
何必能稱美談。什毎有疑義必共諮決。時僞
秦主姚興。專志經法。供養三千餘僧。並往來
宮闕盛修人事。唯佛賢守靜不與衆同。後語
弟子云。我昨見本郷有五舶倶發。既而弟子
傳告。外人關中舊僧道恒等以爲顯異惑衆。
乃與三千僧擯遣。佛賢驅逼令去。門徒數百
並驚懼奔散乃與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倶
發。神志從容初無異色。識眞者咸共歎惜。白
黒送者數千人。興尋悵恨遣使追之。佛賢謝
而不還。先是廬山釋慧遠。久服其風。乃遣使
入關致書祈請。後聞其被斥。乃書與姚主解
其*擯事。欲迎出禪法。頃之佛賢至廬山。遠
公相見欣然。傾蓋若舊。自夏迄冬。譯出禪數
諸經。佛賢志在遊化。居無求安。以義熙八年。
遂適荊州。遇外國舶主。既而訊訪。果是天竺
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士庶競來禮事。其有
奉施悉皆不受。持鉢分衞不問豪賤。時陳郡
袁豹。爲宋武帝太尉長史。在荊州。佛賢將弟
子慧觀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
飽辭退。豹曰。似未足。且復小留。佛賢曰。檀
越施心有限。故今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
飯。飯果盡豹大慚。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
何如人。觀答曰。徳量高邈。非凡人所測。豹深
歎異。以啓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資
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請與倶歸安止道場
寺。佛賢儀軌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
有淵致。京都法師僧弼。與名徳沙門寶林書
曰。鬪場禪師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風
流人也。其見稱如此。先是支法領於于闐國
所。得華嚴經*胡本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
到義熙十四年。呉郡内史孟顗。右衞將軍禇
叔度。即請佛賢爲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
慧嚴慧義等百有餘人。銓定文旨會通華
戎。妙得經體。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其
先後所出。六卷泥洹新無量壽大方等如來
藏菩薩十住本業出生無量門持淨六波羅蜜
新微密持禪經觀佛三昧經。凡十一部。以
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
  求那跋摩傳第五
求那跋摩。齊言功徳鎧。罽賓王之支胤也。
跋摩年十五捨家爲沙彌。師僧見其俊悟咸
敬異之。其性仁慈謙恭率而至。既受具戒。
誦經百餘萬言。深明律品既總學三藏。故因
以爲號焉。年至三十。罽賓王薨。絶無紹嗣。人
以其王種議欲立之。跋摩慮被逼勸。乃遠到
師子國。觀風弘教。識眞之衆咸稱其已得初
果。後至南海闍婆國。啓悟邪惑化流海表。闍
婆王爲立精舍師禮事之。山多猛獸。屡害居
民。跋摩乃請移居。山中虎豹馴服。暴害遂絶。
宋文帝遠聞其風。勅交州使稱旨迎致。京邑
名僧慧嚴慧觀等附信修虔。并與王書屈請
弘法闍婆。崇爲國師。久之不遣。跋摩志遊江
東。終不肯留。以元嘉八年正月至都。即住祇
洹寺。文帝引見勞問。屡設供施。頃之於祇洹
寺譯出衆經。菩薩地曇無徳羯磨優婆塞五
戒略論三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初元嘉三
年。徐州刺史王仲徳。於彭城請外國沙門伊
葉波羅。譯出雜心。至擇品未竟。而縁礙遂輟。
至是乃更請跋摩。於寺重更挍定正其文旨。
弘道宣法遠近歸之。貴賤禮覲車兩相繼。其
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畢。未唱隨意先起還
閣。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春秋六十有五。
初未終之前。豫造遺文頌偈三十六行。自説
因縁云。已證二果。密封席下。莫有知者。終後
方見焉。即扶坐繩床。顏貌不異似若入定。道
俗赴者千餘人。並聞香氣芬烈殊常。咸見一
物状若龍蛇。長可一疋。起於尸側直上衝
天。莫能名者。即於南林戒壇前。依外國闍毘
葬法。會葬萬餘人。妓樂幡花四面雲集。香薪
爲𧂐白黒至者比肩灌以香油。既而燔之。五
色焔出。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於其處
起白塔焉
  僧伽跋摩傳第六
僧伽跋摩。齊言僧鎧。天竺人也。少而棄俗。清
峻有戒徳。明解律藏尤精雜心。以宋元嘉十
年。歩自流沙至于京都。風宇宏肅。道俗敬
異。咸宗而事之。號曰三藏法師。初景平元年。
平陸令許桑捨宅建刹。因名平陸寺。後道場
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供養
以表厥徳。跋摩共觀加塔三層。行道諷誦。日
夜不輟。僧衆歸集道化流布。初三藏法師深
明戒品。將爲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是
時二衆未備。而三藏遷化。俄而師子國比丘
尼鐵薩羅等至都。衆乃共請跋摩爲師。繼軌
三藏。祇洹慧義執意不同。諍論翻覆。跋摩標
宗顯法理證明允。慧義遂迴其剛褊。靡然推
服。乃率其弟子服膺禀戒。僧尼受者數百許
人。宋彭城王義康。崇其戒範廣設齋供。四衆
殷盛傾于京邑。頃之名徳大僧慧觀等。以跋
摩妙解雜心諷誦通達。即以其年九月。乃於
長干寺招集學士寶雲譯語。觀公筆受。研挍
精悉周年方訖。續出摩得勒伽分別業報略
勸發諸王要偈及請聖僧浴文。凡四部。跋摩
遊化爲志。不滯一方。既傳經事畢。將還本國。
衆咸祈止。莫之能留。以元嘉中。隨西域賈
人舶還外國。莫詳其終
  曇摩蜜多傳第七
曇摩蜜多。齊言法秀。罽賓人也。年六七歳神
明澄正。毎見法事輒自然欣躍。其親愛而異
之。遂令出家。罽賓多出聖達。屡値明師博貫
群經。特深禪法。所得之要。極其微奧。爲人
沈邃有慧解。儀軌詳整生而連眉。故世稱連
眉禪師焉。少好遊方誓志宣化。周歴諸國。遂
適龜茲。未至一日。王夢神告曰。有大福徳人。
明當入國。汝應供養。明旦即勅外司。若有異
人入境。必馳奏聞。俄而禪師果至。王自出郊
迎。延請入宮。遂從禀戒。盡四事之供。禪師安
而能遷。不滯利養。居數年。密有去志。神又降
夢曰。福徳人捨王去矣。王惕然驚覺。既而君
臣固留。莫之能止。遂度流沙進到燉煌。於曠
野之地建立精舍。植捺千株。房閣池林。極爲
嚴淨。頃之復適涼州。仍於公府舊寺更營堂
房。學徒濟濟禪業甚盛。常以江左王畿志欲
傳法。以宋元嘉元年。展轉至蜀。俄而出峽停
止荊州。於長沙寺造立禪館。居頃之沿流東
下。至于京師。即住祇洹寺。其道聲素著。傾都
禮訊。自宋文袁皇后及皇子公主。莫不設齋
請戒。參候之使旬日相屬。即於祇洹寺譯出
諸經禪法要普賢觀虚空藏觀。凡三部經。常
以禪道教授。或千里資受。四輩遠近。皆號
大禪師焉。會稽太守孟顗。深信眞諦。以三寶
爲己任。素好禪味敬心慇重。及臨浙河請與
同遊。乃於&T053340;縣之山建立塔寺。東境舊俗多
趣巫祝。及妙化所移比屋歸正。自西徂東無
思不服。後還都憩定林下寺。禪師天性凝靜
雅愛山水。以爲鍾山鎭岳特美嵩華常歎下
寺基構未窮形勝。於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勢。
斬石刊木營建上寺。殿房禪室肅然深遠。實
依俙鷲巖髣髴祇樹矣。於是息心之衆。萬里
來集。諷誦肅邕望風成化。前師達上。即神
足弟子。弘其教軌聲震道俗。故能淨化久而
莫渝。勝業崇而弗替。蓋禪師之遺烈也。爰自
西域至于南土。凡所遊履靡不興造。檀會梵
僧不絶書。轉法敷教寺無虚月。初禪師之
發罽賓也。有迦毘羅神王衞送禪師。遂至龜
茲。於中路欲反。乃現形告辭禪師曰。汝神
力通變自在遊處。將不相隨共往南方。語畢
即收影不見。遂遠從至都。故仍於上寺圖像
著壁。迄至于今猶有聲影之驗。潔誠祈福莫
享願。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道俗四部行哭相趨。仍葬于
鍾山宋熙寺前
  求那跋陀羅傳第八
求那跋陀羅。齊言功徳賢。中天竺人也。以大
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
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呪術靡不博貫。後遇見
阿毘曇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
世外道禁絶沙門。乃捨家潜遁遠求師匠。即
落髮改服專志學業。及受具戒博通三藏。爲
人慈和恭順事師盡勤。頃之辭小乘師進學
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即得大品華
嚴。師喜而歎曰。汝於大乘有重縁矣。於是讀
誦講義莫能酬抗。進受菩薩戒法。乃奉書父
母勸歸正法曰。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若
歸依三寶則長得相見。其父感其至言。遂棄
邪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
有縁東方。乃隨舶汎海。中塗風止淡水復竭。
擧舶憂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
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呪經懇到禮懺。
俄而信風暴至密雲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
如此。元嘉十二年至廣州。時刺史車朗。表
聞宋文帝。遣使迎接。既至京都。勅名僧慧
嚴慧觀。於新亭郊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
敬。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俄
而文帝延請深加崇敬。琅瑘顏延之。通才碩
學束帶造門。於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宋彭
城王義康。譙王義宣。並師事焉。頃之衆僧共
請出經。於祇洹寺集義學諸僧。譯出雜阿含
經。東安寺出法鼓經。後於丹陽郡譯出勝鬘
楞伽經。徒衆七百餘人。寶雲傳譯。慧觀執筆。
往復諮析妙得本旨。後譙王鎭荊州。請與倶
行安止新寺。更創殿房。即於新寺出無憂王
過去現在因果及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
掘魔相續解脱波羅蜜了義第一義五相略八
吉祥等諸經。凡一百餘卷。譙王欲。請講華嚴
等經而陀羅自忖未善漢語。愧歎積旬。即
旦夕禮懺請乞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T016254;
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那。跋陀具以
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
語令迴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
覺。心神喜悦。旦起言義皆備領*漢語。於是
就講。弟子法勇傳譯。僧念爲都講。雖因譯人
而玄解往復。元嘉將末。譙王屡有怪夢。跋陀
答以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而二凶搆逆。
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跋陀顏容憂慘
而未及發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爭懇切。乃
流涕而出曰。必無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
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倶下。梁山之敗
檻轉迫去岸懸遠判無濟理。唯一心稱觀世
音。手捉笻竹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
水。水深流駃。見一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
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恍惚之間
覺行十餘歩。仍得上岸。即脱納衣。欲賞童子。
顧覓不見擧身毛竪。方知神力焉。時王。玄謨
督軍梁山。孝武勅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
驛信送臺。俄而尋得合舸送都。孝武即時
見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對
曰。既深亹戻分爲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
造。勅問。並誰爲賊。答曰。出家之人不豫戎
事。然張暢宗靈秀等。並是驅逼貧道所明。但
不圖宿縁乃逢此事。孝武曰。無所懼也。是日
勅住後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初跋陀在荊
州十載。毎與譙王書疎無不記録。及軍敗
簡撿。無片言及軍事者。孝武明其純謹益加
禮遇。後因閑談聊戲問曰。念承相不。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徳。今從陛下乞願。爲丞
相三年燒香。帝悽然動容義而許焉。及中興
寺成。勅令移住。令開三間房。後於東府讌會。
王公畢集。勅見跋陀。時未及淨髮。白首皓然。
孝武遙望。顧語尚書謝莊曰。摩訶衍聰明機
解。但老期已至。朕試問之。其必悟人意也。跋
陀上階。因迎謂之曰。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
但有一在。即應聲答曰。貧道遠歸帝京垂四
十年。天子恩遇銜愧罔極。但七十老病唯一
死在。帝嘉其機辯。勅近御而坐。擧朝屬目。後
於祙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毎至夜半輒有推
戸而喚。視不見人。衆屡厭夢。跋陀燒香呪曰。
汝宿縁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爲汝等。
若住者爲護寺善神。若不能居。各隨所安。既
而道俗十餘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
去。寺衆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祷山川
累月無驗。孝武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
効不須相見。跋陀答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
冀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
臺燒香祈請。不復飮食。默而誦經密加祕呪。
明日晡時。西北角雲起如車蓋。日在桑楡。風
震雲合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勅見慰勞。
嚫施相續。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常執
持香爐。未嘗輟手。毎食竟輒分食飛鳥。乃
集手取食。至明帝之世。禮供彌盛。到秦始四
年正月。覺體不平。便豫與明帝公卿告辭臨
終之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聖像。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明帝深加痛惜。慰贈甚厚。
公卿會葬榮哀備焉
  沮渠安陽侯傳第九
沮渠安陽侯者。其先天水臨成縣胡人。河西
王蒙遜之從弟也。初蒙遜滅呂氏。竊號涼州
稱河西王焉。安陽爲人強志疎通。敏朗有智
鑒。渉獵書記善於談論。幼禀五戒鋭意内典。
所讀衆經即能諷誦。常以爲務。學多聞大士
之盛業也。少時*常度流渉到于闐國。於衢摩
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陀斯那。諮問道義。斯
那本學大乘。天才秀出誦半億偈。明了禪法。
故西方諸國號爲人中師子。安陽從受禪要
祕密治病經。因其*胡本口誦通利。既而東
歸。於高昌郡求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各一
卷。及還河西。即譯出禪要。轉爲漢文。居數
年。魏虜託跋燾伐涼州。安陽宗國殄滅。遂
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世務。常遊止塔
寺。以居士自畢。初出彌勒觀世音二觀經。丹
陽尹孟顗見而善之。請與相見。一面之後雅
相崇愛。亟設供饌厚相優贍。至孝建二年。竹
園寺比丘尼慧濬。聞其諷誦禪經。請令傳寫。
安陽通習積久。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爲五
卷。其年仍於鍾山定林上寺。續出佛母泥洹
經一卷。安陽居絶妻孥無欲榮利。從容法侶
宣通經典。是以京邑白黒咸敬而嘉焉。以大
明之末遘疾卒。時有外國沙門功徳直者。
不知何國人。以宋大明中遊方。至荊州寓禪
房寺。沙門玄暢請其譯出念佛三昧經六卷。
及破魔陀羅尼。停荊歴年。後不知所移
  求那毘地傳第十
求那毘地。中天竺人也。弱齡從道師事天竺
大乘法師僧伽斯。聰慧強記勤於諷習。所誦
大小乘經十餘萬言。兼學外典明解陰陽。其
候時逢占多有徴驗。故道術之稱有聞西域。
建元初來至京師。止毘耶離寺。執錫從徒威
儀端肅。王公貴勝迭相供請焉。初僧伽斯於
天竺國抄集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要切譬喩
撰爲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學。毘地悉皆
通誦兼明義旨。以永明十年秋。譯出爲齊文
凡十卷。即百句譬喩經也。復出須達長者十
二因縁經。各一卷。自大明以後。譯經殆絶。及
其宣流法寶世咸美之。毘地爲人弘厚有識
度。善於接誘。勤躬行道夙夜匪懈。是以外國
僧衆萬里歸集。南海商人悉共宗事。供贈往
來歳時不絶。性頗蓄積富於財寶。然營建法
事已無私焉。於建業淮側造止觀寺。重閣
層門殿房整飾。養徒施化徳業甚著。以中興
二年冬卒
出三藏記集傳中卷第十



出三藏記集傳下卷第十
 *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法祖法師傳第一
道安法師傳第二
慧遠法師傳第三
道生法師傳第四
佛念法師傳第五
法顯法師傳第六
智嚴法師傳第七
寶雲法師傳第八
智猛法師傳第九
法勇法師傳第十
  法祖法師傳第一
帛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内人。父威達以
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行祖少發道心。啓
父出家辭理切至。父不能奪。遂改服從道。
祖才思俊徹敏朗絶倫。誦經日八九千言。研
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墳索多所該貫。乃
於長安造築精舍。以講習爲業。白黒禀受
幾出千人。晋惠之末。太宰河間王顒鎭關中。
虚心敬重。待以師友之敬。毎至閑辰靖夜
輒談講道徳。于時西府初建俊又甚盛。能言
之士咸服其遠達祖見群雄交爭干戈。方始
志欲潜遁隴右以保雅操。會張輔爲秦州
刺史鎭隴上。祖與之倶行。輔以祖名徳顯著
衆望所歸。欲令反服爲己僚佐。祖固志不
移。由是結憾。先有州人管蕃與祖論議屡
屈於祖蕃。深銜恥恨毎加讒搆祖。行至汧
縣。忽語道人及弟子云。我數日對當至。便
辭別作素書。分布經像及資財都訖。明晨詣
*輔共語。忽忤*輔意。*輔使收之行罰衆咸
惋。祖曰。我來畢對。此宿命久結非今事
也。乃呼十方佛。祖前身罪縁歡喜畢對。願
從此以後與輔爲善知識。無令受殺人之罪。
遂鞭之五十。奄然命終。*輔後具聞其事方
大惋恨。初祖道化之聲被於關隴。崤&MT00090;
右奉之若神。戎晋嗟慟行路流涕。隴上羗胡
率精騎五千將欲迎祖西歸。中路聞其遇害。
悲恨不及。衆咸憤激。欲復祖之讎。*輔遣軍
上隴。羗胡率輕騎逆戰。時天水故帳下督
富整。遂因忿斬輔。群胡既雪怨恥。稱善而還。
共分祖尸各起塔廟。輔字世偉南陽人。張衡
之後雖有才解。而酷不以理。横殺天水太守
封尚。百姓疑駭。因亂而斬焉。管蕃亦卒以傾
險致敗。後少時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蘇
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爲王講首楞嚴經
云。講竟應往忉利天。又見祭酒王浮。一云道
士基公。次被鎖械。求祖懺悔。昔祖平素之
日。與浮毎爭邪正。浮屡屈。既意不自忍。乃作
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殃有所歸。故死方
思悔孫綽道賢論。以法祖疋稽康。論云。帛祖
釁起於管蕃中散禍作於鍾會二賢。並以俊
邁之氣昧其圖身之慮。栖心事外輕世招患
治不異也。共見稱如此。祖既博渉多閑。善通
胡漢之語。常譯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
經。又注首楞嚴經。又言。別譯數部小經値亂
零失不知其名。祖弟法作亦少有令譽。被博
士徴不就。年二十五出家。深洞佛理。關隴知
名。時梁州刺史張光以作兄不肯反服輔之
所殺。光又逼作令罷道。作執志堅貞以死爲
誓遂爲光所害。春秋五十有七。注放光波若
經及著顯宗論等。光字景武。江夏人。後爲武
都氐楊難敵所圍。發憤而死。時晋惠之世。又
有優婆塞衞士度。譯出道行波若經二卷。士
度本司州汲郡汲人。陸沈寒門安貧樂道。常
以佛法爲心當其亡日。清淨澡漱誦經千餘
言。然後蓋衣尸臥奄然而卒
  道安法師傳第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