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南海寄歸内法傳 (No. 2125_ 義淨撰 ) in Vol. 54

[First] [Prev]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被生人之所笑。豈復怖死王之見瞋。利九
居而軫念。成三代之芳因。幸希萬一而能
改。亦寧辭二紀之艱辛
南海寄歸内法傳卷第二



南海寄歸内法傳卷第三
 *翻經三藏沙門義淨撰 
  十九受戒軌則二十洗浴隨時
二十一坐具襯身二十二臥息方法
二十三經行少病二十四禮不相扶
二十五師資之道二十六客舊相遇
二十七先體病源二十八進藥方法
二十九除其弊藥三十旋右觀時
十九受戒軌則
西國出家軌儀。咸悉具有聖制。廣如百一
羯磨。此但略指方隅。諸有發心欲出家者。
隨情所樂到一師邊陳其本意。師乃方便
問其難事。謂非害父母等。難事既無許言攝
受。既攝受已或經旬月令其解息。師乃爲
授五種學處。名鄔波索迦。自此之前非七
衆數。此是創入佛法之基也。師次爲辦縵
條僧脚崎及下裙等并鉢濾羅。方爲白僧陳
出家事。僧衆許已爲請阿遮利耶。可於屏
處令剃頭人爲除鬚髮。方適寒温教其洗
浴。師乃爲著下裙。方便撿察非黄門等。次
與上衣令頂戴受。著法衣已授與鉢器。是
名出家。次於本師前。阿遮利耶授十學處。
或時闇誦。或可讀文。既受戒已。名室羅末
尼羅譯爲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圓寂之處。舊云沙
彌者。言略而音訛翻作息慈。意准而無據也
儀節度請教白事。與進具者體無二准。但
於律藏十二無犯。其正學女片有差降。十
二者何。一不分別衣。二離衣宿。三觸火。四足
食。五害生種。六青草上棄不淨。七輒上高
樹。八觸寶。九食殘宿食。十壞地。十一不受
食。十二損生苗。斯之十二兩小非過。其正
學女後五便犯。此下三衆咸制安居。其六法
六隨法。如餘處説。能如是者方成應法。是
五衆收堪銷物利。豈有既出家後師主不
授十戒。恐其毀破大戒不成。此則妄負求
寂之名。虚抱出家之稱。以懷片利寧知
大損。經云。雖未受十戒。墮僧數者。乃是
權開一席。豈得執作長時。又神州出家。皆
由公度。既蒙落髮。遂乃權依一師。師主本
不問其一遮。弟子亦何曾請其十戒。未進
具來恣情造罪。至受具日令入道場。律
儀曾不預教。臨時詎肯調順。住持之道固不
然矣。既不合銷常住。受施負債何疑。理應
依教而爲濟脱。凡蒙公度者皆須預請一
師。師乃先問難事。若清淨者爲受五戒。後
觀落髮授縵條衣令受十戒。法式既閑年
歳又滿欲受具戒。師乃觀其志意能奉持
者。即可爲辦六物并爲請餘九人。或入小
壇。或居大界。或自然界。倶得秉法。然壇場
之内。或用衆家褥席。或可人人自將坐物。
略辦香花不在營費。其受戒者。教令三遍
一一禮僧。或時近前兩手執足。此二皆是聖
教禮敬之儀。亦既禮已教其乞戒。既三乞已
本師對衆爲受衣鉢。其鉢須持以巡行普
呈大衆。如合樣者。大衆人人咸云好鉢。如不
言者招越法罪。然後依法爲受。其羯磨師
執文而讀。或時暗誦。倶是聖教。既受戒已。
名鄔波三鉢那鄔波是近。三鉢那是圓。謂涅槃也。
今受大戒。即是親近涅槃。舊云具足
者。言
其汎意
然羯磨亦竟。急須量影記五時之別。
其量影法。預取一木條如細箸許可長一
肘。折其一頭四指令竪如曲尺形。勿使相
離竪著日中。餘杖布地令其竪影與臥杖
相當。方以四指量其臥影。滿一四指名一
布路沙。乃至多布路沙。或一布路沙餘一指
半指。或但有一指等。如是加減可以意測
言布路沙者。譯爲人也。所以四指之影名一人者。即是
四指。竪杖影長四指之時。此人立在中。影量與身量
相似。其八指遂與身量兩影相似。斯據
中人。未必皆爾。自餘長短義可准之
然須道其
食前食後。若天陰及夜。即須准酌而言之。
若依神州法者。或可竪尺日中量影長短。
或復記其十二辰數。言五時者。既而方域
異儀。月數離合。自非指事難以委知。一謂
冬時有四月。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
日。二謂春時亦有四月。從正月十六日。至
五月十五日。三謂雨時但有一月。從五月十
六日。至六月十五日。四謂終時唯一日一夜。
謂六月十六日晝夜。五是長時。從六月十七
日。至九月十五日。此乃獨於律教中佛制。
如是次第明有密意也。若依方俗。或作三
時四時六時。如餘處説。凡西方南海出家之
人。創相見者問云。大徳幾夏。答云爾許。若同
夏者。問在何時。若時同者。問得幾日。若日
同者。問食前後。同在食前。方問其影。影若
有殊。大小成異。影若同者。便無大小。坐次
則據其先至。知事乃任彼前差。向西方者
必須閑此。不同支那記其月日而已。然
那爛陀寺多是長時。明相纔出受其近圓。意
取同夏之中。多爲最大。即當神州六月十
七日明相纔出。由不得後夏故此據西方坐
夏之法。若
如神州舊行。即
當五月十七日也
若六月十六日夜將盡而受戒
者。則同夏之中最小。由其得後夏故。既受
戒已不嚫施。若其師有爲辦少多。或
持腰絛。或濾水羅等。奉臨壇者。以表不空
之心。次即本師爲指戒本。令識罪相方教
誦戒。既其熟已誦大律藏。日日誦過旦旦試
之。不恒受持恐損心力。誦律藏了方學
經論。此是西方師資途轍。雖復去聖懸遠。
然而此法未虧。爲此二師喩之父母。豈有
欲受之時非常勞倦。亦既得已戒不關懷。
有始無終可惜之甚。自有一會求受。受已
不重參師。不誦戒經不披律典。虚霑法
伍自損損他。若此之流成滅法者。然西方
行法。受近圓已去。名鐸曷攞譯爲
小師
滿十夏
名悉他薛攞譯爲
住位
得離依止而住。又得爲
鄔波馱耶。凡有書疏往還。題云求寂。某乙
小苾芻某乙住位苾芻某乙。若學通内外
徳行高著者。便云多聞苾芻某乙。不可云
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衆。寧容一己輒
道四人。西方無此法也。凡爲親教師者。要
須住位滿足十夏。秉羯磨師及屏教者。并餘
證人。並無定年。幾事須解律清淨中邊數
滿。律云。非鄔波馱耶。而喚爲鄔波馱耶。非
阿遮利耶。喚爲阿遮利耶。或翻此二。及親
斥鄔波馱耶名者。皆得惡作之罪。若有人
問云。爾親教師其名何也。或問。汝誰弟子。或
可自有事至須説師名者。皆應言我因
事至説鄔波馱耶名。鄔波馱耶名某甲。西國
南海稱我不是慢詞。設令道汝亦非輕稱。
但欲別其彼此。全無倨傲之心。不並神州
將爲鄙惡。若其嫌者改我爲今。斯乃咸是聖
教。宜可行之。不得雷同無分皂白。云爾
凡諸白衣詣苾芻所。若專誦佛典情希落
髮畢願緇衣。號爲童子。或求外典無心出
離。名曰學生。斯之二流並須自食西國僧寺。
多有學生。
來就苾芻。習學外典。一得驅馳給侍。二乃教發好心。既
有自利利他。畜之非損。必是杜多一鉢。理則不勞。若也
片有供承。亦成是要。遣給齒木。
令其授食。足應時須。不傷悲道也
飡常住聖
教全遮。必其於衆有勞。准功亦合飡食。
或是普通之食或可施主先心。雖復噉食故
成無罪。夫龍河影沒鷲嶺光收。傳法羅漢能
餘幾在。故論云。大師眼閉證者隨亡。煩惱増
時應勤莫逸。理當諸徳共作護持。若委隨
而縱慢心。欲遣人天何所歸向。律云。有秉
羯磨。我法未滅。若不秉時我法便盡。又
曰。戒住我住。理非虚説。既有深旨。誠可
敬歟
重曰
大師影謝法將隨亡。邪山峻峙慧巘隤綱。重
明佛日寔委賢良。若遵小徑誰弘大方。
惟通哲勉力宣揚。冀紹隆之無替。傳永
劫而彌芳。彌芳伊何。戒海揚波。此則教將
滅而不滅。行欲訛而不訛。符正説於王舍。
事無虧於逝多
二十洗浴隨時
夫論洗浴之法。西國乃與東夏不同。但以
時節調和稍異餘處。於十二月花果恒有。
不識氷雪薄有微霜。雖復多暑亦非苦
熱。熱則身無拂子。寒乃足無皴裂。爲此
人多洗沐體尚清淨。毎於日日之中。不洗不
食。又復所在之處。極饒池水。時人皆以穿
池爲福。若行一驛。則望見三二十所。或寛
一畝五畝。於其四邊種多羅樹。高四五十
尺。池乃皆承雨水湛若清江。八制底處皆
有世尊洗浴之池。其水清美異於餘者。那爛
陀寺有十餘所大池。毎至晨時。寺嗚健稚。
令僧徒洗浴人皆自持浴裙。或千或百倶
出寺外。散向諸池各爲澡浴。其浴裙法。以
疊布長五肘闊肘半。繞身使匝抽出舊裙。
迴兩頭令向前。取左邊上角以右手牽
向腰下令使近身。併蹙右邊擫入腰内。
此謂著浴裙法。臥時著裙其法亦爾。欲出
池時抖擻徐出勿令蟲著。上岸法式廣如
辯。若不向池。寺中洗者。著裙同此。水
遣人澆。隨處隨時可爲障蔽。世尊教爲浴
室。或作露地甎池。或作去病藥湯。或令油
遍塗體。夜夜油恒揩足。朝朝頭上塗油。明
目去風深爲利益。皆有聖教不遑具述廣
如律也。又洗浴者並須飢時。浴已方食有
其二益。一則身體清虚無諸垢穢。二則痰癊
消散能飡飮食。飽方洗浴醫明所諱。故知
飢沐飽浴之言。未是通方之論。若著三尺浴
衣。褊小形露。或元不著。赤體而浴者。深乖
教理也。應用四幅洗裙。遮身可愛。非直奉
遵聖教。亦乃不愧人神。餘之可不智者當
悉。夜浴尚不改容。對人寧無掩蔽耳
二十一坐具襯身
禮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見行。致敬起爲
三禮。四部罔窺其事。凡爲禮者拜數法式。
如別章所陳。其坐具法。割截爲之必須複
作制令安葉。度量不暇詳悉。其所須者。但
擬眠臥之時護他氈席。若用他物。新故並
須安替。如其己物。故則不須。勿令汚染
虧損信施。非爲禮拜。南海諸僧。人持一布
巾長三五尺。疊若食巾。禮拜用替膝頭。行
時搭在肩上。西國苾芻來見。咸皆莞爾而笑

二十二臥息方法
西國房迮居人復多。臥起之後床皆擧攝。或
内置一邊。或移安戸外。床闊二肘長四肘
半。褥席同然輕而不重。然後牛糞乾揩其
地令使清淨。安置坐床及木枯小席等。隨
尊卑而坐。如常作業。所有資生之具。並棚
上安之。其床前並無以衣遮障之法。其不
合者自不合臥。如其合者何事遮身。其衆
僧臥具。必須安儭方合。受用坐具意在於
此。如其不爾。還招黒背之辜。聖有誠言
不可不愼。又復南海十島西國五天。並皆
不用木枕支頭。神州獨有斯事。其西方枕
嚢樣式其類相似。取帛或布染色隨情縫
爲直袋。長一肘半寛半肘。中間貯者隨處所
出。或可填毛。或盛麻縕。或蒲黄柳絮。或木
綿荻苕。或軟葉乾苔。或決明麻豆。隨時冷
熱量意高下。斯乃取適安身。實無堅強之
患。然爲木枕踈鞕。項下通風。致使時人多
苦頭疾。然則方殊土別。所翫不同。聊述異
聞行否隨好。既而煖物除風。麻豆明目。且
能有益用成無爽。又爲寒郷凍頂。多得傷
寒。冬月鼻流斯其過也。適時温頂便無此
患。諺云凍頂温足。未必常可依之矣
又復僧房之内有安尊像。或於窓上或故
作龕。食坐之時。像前以布幔遮障。朝朝洗
沐毎薦香花。午午虔恭隨飡奉獻。經箱格在
一邊。臥時方居別室。南海諸洲法亦同此。
斯乃私房尋常禮敬之軌。其寺家尊像。並悉
別有堂殿。豈有像成已後終身更不洗拭。
自非齋次。寧容輒設踈飡。由此言之。同
居亦復何損。大師在日尚許同居。形像倣眞
理當無妨。西國相傳其來久矣
二十三經行少病
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經行。直去直來唯遵一
路。隨時適性勿居鬧處。一則痊痾。二能銷
食。禺中日昳即行時也。或可出寺長引。或
於廊下徐行。若不爲之身多病苦。遂令脚
腫肚腫臂疼髆疼。但有痰癊不銷。並是端
居所致。必若能行此事。實可資身長道。故
鷲山覺樹之下。鹿苑王城之内。及餘聖跡皆
有世尊經行之基耳。闊可二肘長十四五
肘高二肘餘。壘甎作之。上乃石灰塑作蓮
花開勢。高可二肘闊纔一尺。有十四五
表聖足跡。兩頭基上安小制底。量與人齊。
或可内設尊容爲釋迦立像。若其右繞佛
殿旋遊制底。別爲生福本欲虔恭。經行乃
是銷散之儀。意在養身療病。舊云行道。或
曰經行。則二事總包無分涇渭。遂使調適
之事久闕東川。經云觀樹經行。親在金剛座
側。但見眞迹未覩圓基耳
二十四禮不相扶
禮拜之軌。須依教爲進具。若分影在前。即
合受小者之拜。佛言。有二種人合受禮
拜。一謂如來。二大己苾芻。斯則金口誠教。何
勞輒事謙下。小者見大。緩須申敬唱畔睇
而禮之。大受小禮。自可端拱而云痾&T005579;
近也反。是呪願彼。
令無病義耳
如其不道彼此招愆。隨立
隨坐不改常式。既其合受無容反敬。斯乃
五天僧徒之則也。豈有小欲禮大先望大
起。大受小恭恐小嫌恨。爲此則怱怱迫
迫。尊執卑而不聽稽首。辛苦辛苦。卑求敬
而不能至地。若不如此云乖禮數。嗚呼
虧聖教取人情。敬受乖儀誠可深察。延波
既久誰當偃諸
二十五師資之道
夫教授門徒。紹隆之要。若不存念。則法滅
可期。事須慇懃無宜網漏。律云。毎於晨
旦先嚼齒木。次可就師奉其齒木。澡豆水
巾敷置坐處。令安穩已。然後禮敬尊儀。
旋繞佛殿。却就師處攝衣一禮更不重起。
合掌三叩雙膝踞地。低頭合掌問云。鄔波馱
耶存念䭾字音停夜*反。既無正體。借音言之。鄔波
是其親近。波字長喚中有阿字。阿䭾耶義當教
讀。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
若依梵本經律之文。咸云鄔波䭾耶。譯爲親教師。北方
諸國皆喚和社。致
令傳譯習彼訛
或問云。阿遮利耶存念譯爲軌
範師。
是能教弟子法式之義。
先云阿闍梨訛也
我今請白。不審鄔波馱
耶。宿夜安不。四大平和不。動止輕利飮食銷
不。旦朝之飡可能進不。斯則廣略隨時也。
時師乃量身安不。具答其事。次於隣近比
任。能禮其大者。次讀少許經。憶所先
受。日新月故無虧寸陰。待至日小食時。量
身輕重。請白方食。何勞未曉。覓粥怱怱。不
及白本師。無由嚼齒木。不暇觀蟲水。豈
容能洗淨。寧知爲一盂之粥。便違四種佛
教。訛替之本皆從此來。願住持之家善應量
前白事等。此乃是阿離耶提舍教授之儀。阿離耶
譯爲聖。提捨譯爲方。即名西國爲聖方矣。以其
賢聖繼軌人皆共稱。或云未睇是中。提捨是國。百億
之中心。斯其事也。此號人咸委之。其北方胡國。猫喚
聖方以爲呬。音許伊反。全非通俗之名。但是方言。
固無別義。西國若聞此名。多皆不識。宜喚西國爲聖方。
誠允當。或有傳云。印度譯之爲月。雖有斯理。未
是通稱。且如西國名大唐爲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
別義。又復須知。五天之地。皆曰婆羅門國。北
連例總號胡彊。不得雷同咸爲一喚耳
。凡
剃髮披縵條。出家近圓已。律云。唯除五事
不白。自外一一皆須白師不白得罪。五事
者。一嚼齒木。二飮水。三大便。四小便。五界
中四十九尋内制底畔睇。且如欲食。白者。
須就師邊依禮拜法而白師云。鄔波馱耶
存念。我今請白洗手洗器欲爲食事。師云謹
愼。諸餘白事。類此應知。師乃量事度時。與
其進止。知有多事。便可一時併白。若其解
律五夏。得離本師。人間遊行進求餘業。到
處還須依止。十夏既滿依止方休。大聖慇懃
竟在於此。如不解律依他盡形。設無大
者依小而住。唯除禮拜餘並爲之。豈得晨
朝問安曾不依律。隨有事至寧知白言。或
有旦暮兩時請其教誡。雖復權申訓誨。律
文意不如是。何則白者不的其事。答者何
所商量。白事之言故不然也。但爲因循日
久。逐省誰肯勞煩。必能准教奉行。即是住持
不絶。若將此以爲輕者。餘更何成重哉。故
律文云。寧作屠兒不授他具戒。捨而不教
也。又西國相承事師之禮。初夜後夜到其師
所。師乃先遣弟子安坐。三藏之中隨時教
授。若事若理不令空過。察其戒行勿使虧
違。知有所犯即令治懺。弟子方乃爲師。
按摩身體。襞疊衣裳。或時掃拭房庭。觀蟲
進水。片有所作咸皆代爲。斯則敬上之禮也。
若門徒有病。即皆躬自抱持。湯藥所須憂同
赤子。然佛法綱紀以教誨爲首。如輪王長
子攝養不輕。律有明言。寧容致慢。上言制
底畔睇者。或云制底畔彈那。大師世尊既涅
槃後。人天並集以火焚之。衆聚香柴遂成
大𧂐。即名此處以爲質底。是積聚義。據
從生理。遂有制底之名。又釋。一想世尊衆
徳倶聚於此。二乃積甎土而成之。詳傳字
義如是。或名窣覩波。義亦同此。舊總云塔。
別道支提。斯皆訛矣。或可倶是。衆共了名
不論其義。西方釋名略有二種。一有義名。
二無義名。有義名者。立名有由。即依名義
而釋也。名體一向相稱。如釋善入之名者。
初依徳跡。即是依義立名。次云。或共了知。
即是不論其義。但據世人共喚爲善入。即
是無義之名。畔睇者。敬禮也。凡欲出外禮
拜尊像。有人問云。何所之適。答曰。我向某
處。制底畔睇。凡禮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
義也。欲致敬時及有請白。先整法衣搭
左肩上。擫衣左腋令使著身。即將左手向
下。掩攝衣之左畔。右手隨所掩之衣。裾既
至下邊。卷衣向膝。兩膝倶掩勿令身現。背
後衣縁急使近身。掩攝衣裳莫遣垂地。
足跟雙竪脊項平直。十指布地方始叩頭。然
其膝下逈無衣物。復還合掌復還叩頭。慇
懃致敬如是至三。必也尋常一禮便罷。中間
更無起義。西國見爲三拜。人皆怪也。若恐
額上有塵。先須摩手令淨。然後拭之。次當
拂去兩膝頭土整頓衣裳在一邊坐。或
可暫時佇立。尊者即宜賜坐。必有呵責立
亦無傷。斯乃佛在世時迄乎末代。師弟相傳
于今不絶。如經律云。來至佛所禮佛雙
足在一邊坐。不云敷坐具禮三拜在一
邊立。斯其教矣。但尊老之處多座須安。必
有人來准儀而坐。凡是坐者。皆足&T050460;地。曾
無帖膝之法也
律云應先嗢屈竹迦。譯爲蹲踞。雙足履地
兩膝皆竪。攝斂衣服勿令垂地。即是持衣
説淨常途軌式。或對別人而説罪。或向大
衆而申敬。或被責而請忍。或受具而禮僧。
皆同斯也。或可雙膝著地平身合掌。乃是
香臺瞻仰讃歎之容矣。然於床上禮拜。諸國
所無。或敷氈席亦不見有。欲敬反慢豈成
道理。至如床上席上。平懷尚不致恭。況禮
尊師大師。此事若爲安可。西國講堂食堂之
内。元來不置大床。多設木枯并小床子。聽
講食時用將踞坐。斯其本法矣。神州則大床
方坐。其事久之。雖可隨時設儀。而本末之
源須識
二十六客舊相遇
昔大師在日。親爲教主。客苾芻至。自唱善
來。又復西方寺衆。多爲制法。凡見新來。無
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
掲哆。譯曰善來。客乃尋聲。即云窣莎掲哆。
譯曰極善來。如不説者。一違寺制。二准律
有犯。無問大小悉皆如此。即爲收取瓶
拄在壁牙。隨處安坐令其憩息。幼向
屏處尊乃房前。卑則敬上而熟搦其腨後
及遍身。尊乃撫下而頻按其背不至腰足。
齊年之類事無間然。既解疲勞方澡手濯
足。次就尊所申其禮敬。但爲一禮跪而按
足。尊乃展其右手撫彼肩背。若別非經
久。手撫不爲。師乃問其安不。弟子隨事見
答。然後退在一邊恭敬而坐。實無立法
然西方軌則。多坐小枯。復皆露足。東夏既
無斯事。執足之禮不行。經説。人天來至佛
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即其儀矣。然後釋
其時候供給湯飮。酥蜜沙糖飮噉隨意。或
餘八漿。並須羅濾澄清方飮。如兼濁滓此定
不開。杏湯之流體是稠濁。准依道理全非
飮限。律云。凡漿淨濾色如黄荻。此謂西國師
弟門徒客舊相遇逢迎之禮。豈有冒寒創至
觸熱新來。或遍體汗流或手足皆凍。放却衣
襆急事和南。情状怱忙深乖軌式。師乃立
之閑問餘事。誠哉大急將爲紹隆。言和
南者。梵云畔睇。或云畔憚南。譯爲敬禮。但
爲採語不眞。喚和南矣。不能移舊且道
和南。的取正音應云畔睇。又道行衆集。禮
拜非儀。合掌低頭口云畔睇。故經云。或復
但合掌。乃至小低頭。即是致敬也。南人不審
依希合度。向使改不審爲畔睇。斯乃全同律
教矣
二十七先體病源
前云。量身輕重方飡小食者。即是觀四大
之強弱也。若其輕利。便可如常所食。必有
異處則須視其起由。既得病源然後將息。
若覺輕健飢火内然。至小食時方始飡噉。
凡是平旦名痰癊時。宿食餘津積在胸膈。尚
未散食便成咎。譬乎火焔起而投薪。薪
乃尋從火化。若也火未著而安草。草遂存
而不然。夫小食者是聖別開。若粥若飯量身
乃食。必也因粥能資道。即唯此而非餘。若
其要飯方長身。旦食*飯而無損。凡有食
噉令身不安者。是與身爲病縁也。不要
頭痛臥床方云是疾。若餘藥不療。醫人爲
處。須非時食。佛言。密處與之。如異此
流固非開限。然西方五明論中。其醫明曰。
先當察聲色。然後行八醫。如不解斯妙。求
順反成違。言八醫者。一論所有諸瘡。二
論針刺首疾。三論身患。四論鬼瘴。五論惡
掲陀藥。六論童子病。七論長年方。八論足
身力。言瘡事兼内外。首疾但目在頭。齊咽
已下名爲身患。鬼瘴謂是邪魅。惡掲陀遍治
諸毒。童子始從胎内至年十六。長年則延
身久存。足力乃身體強健。斯之八術先爲八
部。近日有人略爲一夾。五天之地咸悉遵
修。但令解者無不食祿。由是西國大貴醫
人。兼重商客爲無殺害。自益濟他。於此
醫明已用功學。由非正業遂乃棄之。又復
須知。西方藥味與東夏不同。互有互無事
非一概。且如人參茯苓當歸遠志烏頭附子
麻黄細辛。若斯之流神州上藥。察問西國
咸不見有。西方則多足訶黎勒。北道則時
有欝金香。西邊乃阿魏豐饒。南海則少出龍
腦。三種豆蔲皆在杜和羅。兩色丁香咸生堀
倫國。唯斯色類是唐所須。自餘藥物不足
收採。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從多食而
起。或由勞力而發。或夜食未洩平旦便飡。
或旦食不消午時還食。因茲發動遂成霍
亂。呃氣則連宵不息。鼓脹即終旬莫止。然
後乃求多錢之腎氣。覓貴價之秦膠。富者此
事可爲貧人命隨朝露。病既成矣。斯何救
焉。縱使盧威旦至進丸散而無因。鶣鵲昏
來遺湯膏而寧濟。火燒針刺與木石而不
殊。振足搖頭混僵仆而何別。斯乃良由
不體病本不解調將。可謂止流不塞其
源。伐樹不除其本。波條彌蔓求絶無因。
致使學經論者仰三藏而永嘆。習靜慮
者想八定而長嗟。俗士乃務明經之輩。則
絶轡於金馬之門。求進士之流。遂息歩於石
渠之署。妨修道業可不大歟。廢失榮寵誠
非小事。聊爲叙之勿嫌繁重。冀令未損
多藥宿痼可除。不造醫門而新痾遂殄。四
大調暢百病不生。自利利人豈非益也。然而
食毒死生。蓋是由其往業。現縁避就非不
須爲者哉
二十八進藥方法
夫四大違和。生靈共有。八節交競。發動無
恒。凡是痾生。即須將息。故世尊親説醫方
經曰。四大不調者。一窶嚕二爕跛。三畢哆。
四婆哆。初則地大増令身沈重。二則水大積
涕唾乖常。三則火大盛頭胸壯熱。四則風大
動氣息撃衝。即當神州沈重痰癊熱黄氣發
之異名也。若依俗論病。乃有其三種。謂風
熱癊。重則與癊體同。不別彰其地大。凡候
病源旦朝自察。若覺四候乖舛。即以絶粒
爲先。縱令大渇。勿進漿水。斯其極禁。或
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差爲期。義無膠
柱。若疑腹有宿食。叉刺齊胸。宜須恣飮
熟湯指剔喉中變吐令盡。更飮更決以盡
爲度。或飮冷水理亦無傷。或乾薑湯斯其
妙也。其日必須斷食。明朝方始進飡。如若
不能。臨時斟酌。必其壯熱特諱水澆。若沈
重戰冷。近火爲妙。其江嶺已南熱瘴之地。不
可依斯。熱發水淋是土宜也。如其風急塗
以膏油。可用布團火炙而熨折傷之處。斯
亦爲善。熟油塗之目驗交益。若覺痰癊
填胸口中唾數。鼻流清水氣積咽關戸
滿槍喉。語聲不轉飮食亡味動歴一旬。如
此之流絶食便*差。不勞炙頂無假捩咽。
斯乃不御湯藥。而能蠲疾即醫明之大規
矣。意者以其宿食若除壯熱便息。流津既竭
痰癊便瘳。内靜氣消即狂風自殄。將此調停
萬無一失。既不勞其診脈。詎假問乎陰陽。
各各自是醫王。人人悉成祇域。至如鸞法師
調氣蠲疾。隱默者乃行。思禪師坐内抽邪。
非流俗所識。訪名醫於東洛。則貧匱絶其
津。求上藥於西郊。則惸獨亡其路。所論絶
食省而且妙。備通窮富豈非要乎。又如癰痤
暴起熱血忽衝。手足煩疼天行時氣。或刀箭
傷體。或墜墮損躬。傷寒霍亂之徒。半日暴
瀉之類。頭痛心痛眼疼齒疼。片有病起咸須
斷食。又三等丸能療衆病。復非難得。取訶
黎勒皮。乾薑沙糖。三事等分。擣前二令碎。
水片許和沙糖融之併擣爲丸。旦服
十丸許以爲度。諸無所忌。若患痢者。不
過三兩服即差。能破胘氣除風消食。爲益
處廣故此言之。若無沙糖者。飴蜜亦得。又
訶黎勒若能毎日嚼一顆咽汁。亦終身無病。
此等醫明傳乎帝釋。五明一數五天共遵。其
中要者絶食爲最。舊人傳云。若其七日斷食
不差。後乃方可求觀世音。神州多並不閑。
將爲別是齋戒。遂不肯行學。良由傳者不
悟醫道也。其有服丹石及長病并腹塊之
類。或又依斯有丹石之人。忍飢非所宜也。
又飛丹則諸國皆無。服石則神州
獨有。然而水精白石有出火者。若服之則身體爆裂。
時人不別。抂死者無窮。由此言之。深須體識
蠍等毒全非此療。而絶食之時。大忌遊
行及以作務。其長行之人。縱令斷食隨路無
損。如其差已後須將息。宜可食新煮飯飮
熟菉豆湯。投以香和任飮多少。若覺有冷
投椒薑蓽&MT02374;。若知是風。著胡葱荊芥。醫
方論曰。諸辛悉皆動風。唯乾薑非也。加之亦
佳。准絶食日而作調息諱飮冷水。餘如
藥禁。如其噉粥。恐痰癊還増。必是風勞。食
亦無損。若患熱者。即熟煎苦蔘湯。飮之
爲善。茗亦佳也。自離故國向二十餘年。但
以此療身頗無他疾。且如神州藥。石根莖
之類。數乃四百有餘。多並色味精奇香氣芬
郁。可以蠲疾可以王神。針灸之醫診脈之
術。贍部洲中無以加也。長年之藥唯東夏
焉。良以連岡雪巘接嶺香山。異物奇珍咸
萃於此。故體人像物號曰神州。五天之内
誰不加尚。四海之中孰不欽奉。云文殊師利
現居其國。所到之處若聞是提婆弗呾攞僧。
莫不大生禮敬。提婆是天。弗呾攞是子。云
是支那天子所居處來也。考其藥石實爲奇
妙。將息病由頗有疎闕。故粗陳大況以備
時須。若絶食不損者。後乃隨方處療。苦*蔘
湯偏除熱病。酥油蜜漿特遣風痾。其西天
荼國。凡有病者絶食。或經半月。或經
一月。要待病可然後方食。中天極多七日。
南海二三日矣。斯由風土差互四大不同。致
令多少。不爲一概。未委神州宜斷食不。
然而七日不食。人命多殞者。由其無病持
故。若病在身。多日亦不死矣。曾見有病絶
粒三旬後時還差。則何須見怪絶食日多。豈
容但見病發不察病起所由。壯熱火燃還
將熱粥。令飮帶病強食。深是可畏。萬有一
差。終亦不堪教俗。醫方明内極是諱焉。又
由東夏。時人魚菜多並生食。此乃西國咸悉
不飡。凡是菜茹皆須爛煮。加阿魏蘇油及
諸香和。然後方噉。&MT04877;虀之類人皆不食。時
復憶故噉之。遂使*齊中結痛損腹腸闇眼
目長疾病益虚疎。其斯之謂。智者思察用行
捨藏。聞而不行豈醫咎也。行則身安道備。自
他之益倶成。捨則體損智微。彼我之功皆失

二十九除其弊藥
自有方處鄙俗久行。病發即服大便小便。疾
起便用猪糞猫糞。或堈盛瓮貯號曰龍湯。
雖加美名穢惡斯極。且如葱蒜許服尚自
遣在邊房。七日淨身洗浴而進。身若未淨
不入衆中。不合遶塔不應禮拜。以其臭
穢非病不聽。四依陳棄之言。即是陳故所
棄之藥。意在省事僅可資身。上價自在
開中。噉服實成非損。梵云晡堤木底鞞殺
杜。晡堤是陳。木底是棄。鞞殺社譯之爲藥
即是陳
棄藥也
律開大便小便。乃是犢糞牛尿。西國極
刑之儔。糞塗其體驅擯野外不處人流。除
糞去穢之徒。行便撃杖自異。若誤衝著。即連
衣遍洗。大師既縁時御物。譏醜先防。豈遣
服斯而獨乖時望。不然之由具如律内。用
此惠人誠爲可鄙。勿令流俗習以爲常。
外國若聞誠損風化。又復大有香藥何不
服之。己所不愛寧堪施物。然而除蛇蠍
毒。自有&MT03384;黄雄黄雌黄之石。片子隨身誠非
難得。若遭熱瘴。即有甘草恒山苦*蔘之
湯。貯畜少多理便易獲。薑椒蓽*茇。旦咽而
風冷全袪。石蜜沙糖。夜飡而飢渇倶息。不
畜湯藥之直。臨事定有闕如。違教不行罪
愆寧免。錢財漫用急處便閑。若不曲題誰能
直悟。嗚呼不肯施佳藥。遂省用龍湯。雖
復小利在心。寧知大虧聖教。正量部中説
其陳棄。既是部別。不可同斯。了論雖復
見文。元非有部所學
三十旋右觀時
言旋右者。梵云鉢喇特崎拏。鉢喇字縁乃
有多義。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
右。總明尊便之目。故時人名右手爲特崎
拏手。意是從其右邊爲尊爲便。方合旋繞
之儀矣。或特欹拏目其施義。與此不同。如
前已述。西國五天。皆名東方爲前方。南爲
右方。亦不可依斯以論左右。諸經應云旋
右三匝。若云佛邊行道者非也。經云右繞三
匝者。正順其儀。或云繞百千匝不云右者
略也。然右繞左繞稍難詳定。爲向右手邊
爲右繞。爲向左手邊爲左繞耶。曾見東
夏有學士云。右手向内圓之名爲右繞。左
手向内圓之名爲左繞。理可向其左邊
而轉。右繞之事方成。斯乃出自胸臆。非關
正理。遂令迷俗莫辯司方。大徳鴻英亦雷
同取惑。以理商度如何折中。但可依其梵
本並須杜塞人情。向右邊爲右繞。向左
邊爲左繞斯爲聖制勿致疑惑。又復時非
時者。且如時經所説。自應別是會機。然四
部律文。皆以午時爲正。若影過線許。即曰
非時。若欲護罪取正方者。宜須夜揆北
辰直望南極。定其邪正的*辯禺中。又宜
於要處安小土臺。圓闊一尺高五寸中挿
細杖。或時石上竪丁。如竹箸許可高四指。
取其正午之影。畫以爲記。影過畫處便不
合食。西方在處多悉有之。名爲薛攞斫羯
彈舌
道之
譯爲時輪矣。揆影之法看其杖影。極
短之時即正中也
然贍部洲中影多不定。隨其方處量有參
差。即如洛州無影。與餘不同。又如室利佛
逝國。至八月中以圭測影不縮不盈。日中
人立並皆無影。春中亦爾。一年再度日過頭
上。若日南行。則北畔影長二尺三尺。日向北
邊南影同爾。神州則南溟北朔更復不同。
北戸向日是其恒矣。又海東日午關西未
中。准理既然事難執一是故律云。遣取當
處日中以爲定矣
夫出家之人要依聖教。口腹之事無日不
須。揆影而飡理應存念。此其落漠餘何護
焉。是以弘紹之英無怪繁重。行海尚持圭
去。在地寧得逶隨。故西國相傳云。觀水觀時
是曰律師矣。又復西國大寺皆有漏水。並是
積代君王之所奉施。并給漏子爲衆警時。
下以銅盆盛水。上乃銅椀浮内。其椀薄妙
可受二升。孔在下穿水便上涌。細若針許
量時准宜。椀水既盡沈。即打鼓。始從平
旦。一椀沈打鼓一下。兩椀兩下。三椀三下。
四椀四下。然後吹螺兩聲。更別打一下。名爲
一時也。即日東隅矣。更過四椀同前打四。
更復鳴螺。別打兩下名兩時。即正午矣。若
聞兩打則僧徒不食。若見食者。寺法即便
驅擯。過午後兩時。法亦同爾。夜有四時與
晝相似。總論一日一夜。成八時也。若初夜
盡時。其知事人則於寺上閣。鳴鼓以警衆。
此是那爛陀寺漏法。又日將沒時。及天曉時。
皆於門前打鼓一通。斯等雜任皆是淨人及
戸人所作。日沒之後乃至天光。大衆全無鳴
健稚法。凡打*健稚不使淨人。皆維那自
打*健稚。有四五之別。廣如餘處。其莫訶菩
提。及倶尸那寺。漏乃稍別。從旦至中椀沈
十六。若南海骨崙國。則銅釜盛水。穿孔下
流。水盡之時即便打鼓。一盡一打四椎至中。
齊暮還然。夜同斯八。總成十六。亦是國王
所施。由斯漏故。縱使重雲暗晝。長無惑午
之辰。密雨連宵。終罕疑更之夜。若能奏請
置之。深是僧家要事。其漏器法。然須先取
晝夜停時。旦至午時八椀沈沒。如其減八鑚
孔令大。調停節數還須巧匠。若日夜漸短。
即可増其半抄。若日夜漸長。復減其半酌。
然以消息爲度。維那若房設小盃。准理亦
應無過。然而東夏五更西方四節調御之教
但列三時。謂分一夜爲三分也。初分後分
念誦思惟。處中一時繋心而睡。無病乖此。
便招違教之愆。敬而奉行。卒有自他之利

南海寄歸内法傳卷第三


南海寄歸内法傳卷第四
 *翻經三藏沙門義淨撰 
  三十一灌沐尊儀三十二讃詠之禮
三十三尊敬乖式三十四西方學儀
三十五長髮有無三十六亡財僧現
三十七受用僧衣三十八佛遮燒己
三十九傍人獲罪四十古徳不爲
三十一灌沐尊儀
詳夫。修敬之本無越三尊。契想之因寧過
四諦。然而諦理幽邃事隔麁心。灌洗聖儀實
爲通濟。大師雖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
應遵敬。或可香花毎設能生清淨之心。或
可灌沐恒爲足蕩昏沈之業。以斯摽念。無
表之益自收。勸奬餘人。有作之功兼利。冀希
福者宜存意焉
但西國諸寺。灌沐尊儀。毎於禺中之時。授
事便鳴健稚授事者。梵云羯磨陀那。陀那是授。
羯磨是事。意道。以衆雜事指授於
人。舊云維那者非也。維是唐語。意
道綱維。那是梵音。略去羯磨陀
寺庭張施寶
蓋。殿側羅列香瓶。取金銀銅石之像。置以
銅金木石槃。内令諸妓女奏其音樂。塗以
磨香灌以香水取栴檀沈水香木之輩。於礎石上。
以水磨使成泥。用塗像身。方持水
以淨白疊而揩拭之。然後安置殿中
布諸花綵。此乃寺衆之儀。令羯磨陀那作
矣。然於房房之内自浴尊儀。日日皆爲要
心無闕。但是草木之花咸將奉獻。無論冬
夏芬馥恒然。市肆之間賣者亦衆。且如東
夏。蓮華石竹則夏秋散彩。金荊桃杏乃春日
敷榮。木槿石榴隨時代發。朱櫻素柰逐節
揚葩。園觀蜀葵之流。山莊香草之類。必須
持來布列。無宜遙指樹園。冬景片時或容
闕乏。剪諸繒綵坌以名香。設在尊前斯實
佳也。至於銅像無問小大。須細灰甎末揩
拭光明。清水灌之澄華若鏡。大者月半月盡
合衆共爲。小者隨己所能毎須洗沐。斯則
所費雖少。而福利尤多。其浴像之水。即擧
以兩指。瀝自頂上。斯謂吉祥之水。冀求勝
利。奉獻殘花不合持嗅。棄水棄花不應履
踐。可於淨處而傾置之。豈容白首終年尊
像曾不揩沐。紅花遍野本自無心奉薦。而
遂省嬾作。遙指池園即休畏苦惰爲。開堂
普敬便罷。此則師資絶緒。遂使致敬無由。
造泥制底及拓摸泥像。或印絹紙隨處供
養。或積爲聚以塼裹之即成佛塔。或置空
野任其銷散西方法俗莫不以此爲業。又
復凡造形像及以制底。金銀銅鐵泥漆甎石。
或聚沙雪。當作之時中安二種舍利。一謂
大師身骨。二謂縁起法頌。其頌曰
    諸法從縁起 如來説是因
    彼法因縁盡 是大沙門説
要安此二。福乃弘多。由是經中廣爲譬喩。
歎其利益不可思議。若人造像如穬麥。制
底如小棗。上置輪相竿若細針。殊因類七
海而無窮。勝報遍四生而莫盡。其間委細
具在別經。幸諸法師等時可務哉。洗敬尊
容。生生値佛之業。花香致設。代代富樂之因。
自作教人得福無量。曾見有處。四月八日。
或道或俗持像路邊。灌濯隨宜不知揩拭。
風飄日暴未稱其儀矣
三十二讃詠之禮
神州之地。自古相傳。但知禮佛題名。多不
稱揚讃徳。何者聞名但聽其名。罔識智之
高下。讃歎具陳其徳。故乃體徳之弘深。即
如西方。制底畔睇及常途禮敬。毎於晡後
曛黄時。大衆出門繞塔三匝。香花具設
並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雅聲。明徹雄朗
讃大師徳。或十頌或二十頌。次第還入寺
中至常集處。既其坐定。令一經師昇師子
座讀誦少經。其師子座在上座頭。量處
度宜亦不高大。所誦之經多誦三啓。乃是
尊者馬鳴之所集置。初可十頌許。取經意
而讃歎三尊。次述正經。是佛親説。讀誦既
了。更陳十餘頌。論迴向發願。節段三開。故
云三啓。經了之時。大衆皆云蘇婆師多。蘇即
是妙。婆師多是語。意欲讃經是微妙語。或
娑婆度。義目善哉。經師方下上座先起
禮師子座。修敬既訖。次禮聖僧座還居本
處。第二上座准前禮二處已。次禮上座。方
居自位而坐。第三上座准次同然。迄乎衆
末。若其衆大。過三五人。餘皆一時望衆起
禮。隨情而去。斯法乃是東聖方耽摩立底國
僧徒軌式。至如那爛陀寺。人衆殷繁。僧徒數
三千。造次難爲詳集。寺有八院房有
三百。但可隨時當處自爲禮誦。然此寺法。
差一能唱導師。毎至晡西巡行禮讃。淨人童
子持雜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過殿殿皆
禮。毎禮拜時高聲讃歎。三頌五頌響皆遍徹。
迄乎日暮方始言周。此唱導師恒受寺家別
料供養。或復獨對香臺。則隻坐而心讃。或
*詳臨梵宇。則衆跪而高闡。然後十指布地
叩頭三禮。斯乃西方承籍禮敬之儀。而老病
之流任居小座。其讃佛者而舊已有。但爲
行之稍別。不與梵同。且如禮佛之時云。
歎佛相好者。即合直聲長讃。或十頌二十
頌。斯其法也。又如來等唄。元是讃佛。良
以音韻稍長。意義難顯。或可因齋靜夜大
衆悽然。令一能者誦一百五十讃及四百讃
并餘別讃。斯成佳也。然而西國禮敬。盛傳
讃歎。但有才人。莫不於所敬之尊而爲稱
説。且如尊者摩咥丁結
里制吒者。乃西方
宏才碩徳。秀冠群英之人也。傳云。昔佛在
時。佛因親領徒衆人間遊行。時有鸎鳥。見
佛相好儼若金山。乃於林内發和雅音如
似讃詠。佛乃顧諸弟子曰。此鳥見我歡喜。
不覺哀鳴。縁斯福故。我沒代後。獲得人身。
名摩咥*里制吒。廣爲稱歎讃我實徳也
摩咥*里是母
制吒是兒
其人初依外道出家。事大自在
天。既是所尊。具申讃詠。後乃見所記名。翻
心奉佛染衣出俗。廣興讃歎。悔前非之已
往。遵勝轍於將來。自悲不遇大師。但逢遺
像遂抽盛藻。仰符授記讃佛功徳。初造四
百讃。次造一百五十讃。總陳六度明佛世
尊所有勝徳。斯可謂文情婉麗。共天蘤而
齊芳。理致清高。與地岳而爭峻。西方造讃
頌者。莫不咸同祖習。無著世親菩薩。悉皆
趾。故五天之地初出家者。亦既誦得五
戒十戒。即須先教誦斯二讃。無問大乘小
乘。咸同遵此。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徳之深
遠。二體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得
胸藏開通。五則處衆不惶。六乃長命無病。
誦得此已方學餘經。然而斯美未傳東夏。
造釋之家故亦多矣。爲和之者誠非一算。陳
那菩薩親自爲和。毎於頌初各加其一。名
爲雜讃。頌有三百。又鹿苑名僧號釋迦提
婆。復於陳那頌前。各加一頌。名糅雜讃。總
有四百五十頌。但有制作之流。皆以爲龜
鏡矣
又龍樹菩薩以詩代書。名爲蘇頡里離佉。譯
爲密友書。寄與舊檀越南方大國王。號娑
多婆漢那。名市寅得迦。可謂文藻秀發慰
誨勤勤。的指中途親逾骨肉。就中旨趣寔
有多意。先令敬信三尊孝養父母。持戒
捨惡擇人乃交。於諸財色修不淨觀。撿挍
家室正念無常。廣述餓鬼傍生。盛道人天
地獄。火燃頭上無暇拂除。縁起運心專求
解脱。勸行三慧。明聖道之八支。令學四眞。
證圓凝之兩得。如觀自在不簡怨親。
阿彌陀恒居淨土。斯即化生之術。要無以
加。五天創學之流。皆先誦此書讃。歸心繋仰
之類。靡不研味終身。若神州法侶誦觀音
遺教。俗徒讀千文孝經矣。莫不欽翫用爲
師範。其社得迦摩羅。亦同此類社得迦者。
本生也。摩
羅者。即貫焉。集取菩薩昔
生難行之事。貫之一處*也
若譯可成十餘軸。
取本生事而爲詩讃。欲令順俗妍美讀者
歡愛教攝群生耳。時戒日王極好文筆。乃
令曰。諸君但有好詩讃者。明日旦朝
將示朕。及其總集得五百夾。展而閲之。多
是*社得迦摩羅矣。方知讃詠之中。斯爲美
極。南海諸島有十餘國。無問法俗*咸皆諷
誦。如前詩讃。而東夏未曾譯出。又戒日王
取乘雲菩薩以身代龍之事。緝爲歌詠。奏
絃管令人作樂。舞之蹈之流布於代。
又東印度月官大士。作毘輸安呾囉太子
歌。詞人皆舞詠遍五天矣
舊云蘇達拏太子者是也。又尊者馬鳴。亦
造歌詞及莊嚴論。并作佛本行詩。大本若譯
有十餘卷。意述如來始自王宮終乎雙樹
一代佛法。並緝爲詩。五天南海無不諷誦。
意明字少而攝義能多。復令讀者心悦忘
倦。又復纂持聖教能生福利。其一百五十
讃。及龍樹菩薩書。並別録寄歸。樂讃詠者
時當誦習
三十三尊敬乖式
夫禮敬之儀。教有明則。自可六時策念四體
翹勤。端居一房乞食爲業。順頭陀之行。
修知足之道。但著三衣不畜盈長。無生
致想有累全祛。豈得輒異僧儀別行軌式。
披出家服不同常類。而在鄽肆之中禮諸
俗流。撿尋律教全遮此事。佛言。有二種
應禮。所謂三寶及大己苾芻。又有齎持尊像
在大道中。塵坌聖容以求財利。或有鉤
身刺臉斷節穿肌。詐託好心本希活命。
如斯之色西國全無。勸導諸人勿復行此
三十四西方學法
夫大聖一音。則貫三千而總攝。或隨機五
道。乃彰七九而弘濟七九者。即是聲明中七
轉九例也。如下略明耳
有意言法藏。天帝領無説之經。或復順語談
詮。支那悟本聲之字。致使投縁發慧各稱
虚心。准義除煩並凝圓寂。至於勝義諦理。
逈絶名言。覆俗道中非無文句覆俗諦者。舊
云世俗諦。義
不盡也。意道。俗事覆他眞理。色本非瓶。妄爲瓶解。聲無
歌曲。漫作歌心。又復識相生時。體無分別。無明所蔽。妄
起衆形。不了自心。謂境居外。蛇繩並謬。正智斯。淪
由此蓋眞。名爲覆俗矣。此據覆即是俗。名爲覆俗。
或可但云
眞諦覆諦
然則古來譯者。梵軌罕談。近日傳經
但云初七。非不知也。無益不論。今望總
習梵文。無勞翻譯之重。爲此聊題節段。
粗述初基者歟然而骨崙速利。尚能總*讀梵經。
豈況天府神州。而不談其本説。故
西方讃云曼殊室利現在并州。人皆有
福。理應欽讃。其文既廣。此不繁録
夫聲明者。
梵云攝拖苾馱停夜
*反
攝拖是聲。苾馱是明。即
五明論之一明也。五天俗書。總名毘何羯喇
拏。大數有五。同神州之五經也舊云毘伽羅
論音訛*也
一則創學悉談章。亦名悉地羅窣覩。斯乃小
學標章之稱。倶以成就吉祥爲目。本有四
十九字。共相乘轉。成一十八章。總有一萬
餘字。合三百餘頌。凡言一頌。乃有四句。一
句八字。總成三十二言。更有小頌大頌。不
可具述。六歳童子學之。六月方了。斯乃相
傳。是大自在天之所説也
二謂蘇呾囉。即是一切聲明之根本經也。譯
爲略詮意明。略詮要義。有一千頌。是古博
學鴻儒波尼儞所造也。爲大自在天之所加
被。面現三目。時人方信。八歳童子八月誦
了。三謂馱覩章。有一千頌。專明字元。功如
上經矣。四謂三棄攞章。是荒梗之義。意比
田夫創開疇畎。應云三荒章。一名頞瑟吒
馱覩一千
二名文一千
三名鄔拏地一千
馱覩者。則意明七例。曉十羅聲。述二九之
韻。言七例者。一切聲上皆悉有之。一一聲
中各分三&MT01206;。謂一言二。言多言。總成二十
一言也。如喚男子。一人名補嚕灑。兩人名
補嚕&T034181;。三人名補嚕沙。此中聲有呼噏重
輕之別。於七例外更有呼召聲。便成八
例。初句既三。餘皆准此。恐繁不録。名蘇
盤多聲總有三八
二十四聲
十羅聲者。有十種羅字。顯
一聲時。便明三世之異。二九韻者。明上中
下尊卑彼此之別。言有十八不同。名丁岸哆
聲也文*荼則合成字體。且如樹之一目。梵
云苾力叉。便引二十餘句經文。共相雜糅。
方成一事之號也。鄔拏地則大同斯例。而
以廣略不等爲異。此三荒章。十歳童子三
年勤學方解其義。五謂苾栗底蘇呾羅。即是
前蘇呾囉釋也。上古作釋。其類寔多。於中
妙者有十八千頌。演其經本詳談衆義。盡
寰中之規矩。極天人之軌則。十五童子五歳
方解。神州之人若向西方求學問者。要須
知此方可習餘。如其不然空自勞矣。斯等
諸書並須暗誦。此據上人爲准。中下之流
以意可測。翹勤晝夜不遑寧寢。同孔父之
三絶。等歳精之百遍。牛毛千數麟角唯一。
比功與神州上明經相似。此是學士闍耶
昳底所造。其人乃器量弘深文彩秀發。一聞
便領詎假再談。敬重三尊多營福業。沒代
于今向三十載矣。閑斯釋已。方學緝綴書
制造詩篇。致想因明虔誠倶舍。尋理
門論比量善成。習本生貫清才秀發。然後函
丈傳授經三二年。多在那爛陀寺中天
或居
跋臘毘國西天
斯兩處者。事等金馬石渠龍
門闕里。英彦雲聚商搉是非。若賢明歎善遐
邇稱俊。方始自忖鋒鍔投刃王庭。獻策呈
才希望利用。坐談論之處。己則重席表奇。
登破斥之場。他乃結舌稱愧。響震五山聲
流四域。然後受封邑策榮班。賞素高門更
修餘業矣
復有苾栗底蘇呾羅議釋。名朱儞。有二十
四千頌。是學士鉢顛社攞所造。斯乃重顯前
經。擘肌分理。詳明後釋剖折毫芒。明經學
此。三歳方了。功與春秋周易相似
次有伐致呵利論。是前朱儞議釋。即大學士
㨖呵利所造。有二十五千頌。斯則盛談
人事聲明之要。廣叙諸家興廢之由。深明唯
識善論因喩。此學士乃響振五天徳流八
極。徹信三寶諦想二空。希勝法而出家。
戀纒染而便俗。斯之往復數有七焉。自非
深信因果。誰能若此勤著。自嗟詩曰。由染
便歸俗。離貪還服緇。如何兩種事。弄我若
嬰兒。即是護法師之同時人也。毎於寺内
有心歸俗。被煩惱逼確爾不移。即令學生
輿向寺外。時人問其故。答曰。凡是福地。本
擬戒行所居。我既内有邪心。即是虧乎正
教。十方僧地無處投足。爲清信士身著白
衣。方入寺中宣揚正法。捨化已來經四十
年矣
次有薄迦抧也
*反
論。頌有七百。釋有七千。亦是
伐㨖呵利所造。叙聖教量及比量義
次有蓽拏。頌有三千。釋有十四千。頌乃伐
㨖呵利所造。釋則護法論師所製。可謂窮
天地之奧祕。極人理之精華矣若人學至於
此。方曰善解聲明。與九經百家相似。斯等
諸書。法俗悉皆通學。如其不學。不得多聞
之稱。若出家人。則遍學毘奈耶。具討經及
論。挫外道若中原之逐鹿。解傍詰同沸鼎
之銷凌。遂使響流贍部之中。受敬人天之
上。助佛揚化廣導群有。此則奕代挺生。若
一若二。取喩同乎日月。表況譬之龍象。斯
乃遠則龍猛提婆馬鳴之類。中則世親無著
僧賢清哲之徒。近則陳那護法法稱戒賢及
師子月安慧徳*慧*慧護徳光勝光之輩。斯
等大師。無不具前内外衆徳。各並少欲知
足。誠無與比。俗流外道之内。實此類而難
廣如西方十
徳傳中具述
法稱則重顯因明徳光乃再
弘律藏。徳*慧乃定門澄想。*慧護則廣
正邪。方驗鯨海巨深名珍現彩。香峯高峻上
藥呈奇。是知佛法含弘何所不納。莫不應
響成篇。寧煩十四之足。無勞百遍。兩卷
一聞便領有外道造六百頌。來難護法師。
法師對衆一聞。文義倶領
又五天
之地。皆以婆羅門爲貴勝。凡有座席。並不
與餘三姓同行。自外雜類故宜遠矣。所尊
典誥有四薜陀書。可十萬頌。薜陀是明解
義。先云圍陀者訛也。咸悉口相傳授。而不
書之於紙葉。毎有聰明婆羅門。誦斯十萬。
即如西方相承有學聰明法。一謂覆審生
智。二則字母安神。旬月之間思若泉涌。一聞
便領無假再談。親覩其人固非虚耳。於東
印度有一大士名日月官。是大才雄菩薩
人也。淨到之日其人尚存。或問之曰。毒境
與毒藥。爲害誰重。應聲答曰。毒藥與毒
境。相去實成遙。毒藥飡方害。毒境念便燒。
又復騰蘭乃*振芳聲於東洛。眞諦則駕
逸響於南溟。大徳羅什致徳匠於他土。法
師玄奘&MT04537;師功於自邦。然今古諸師。並光
傳佛日。有空齊致。習三藏以爲師定慧雙
修。指七覺而爲匠。其西方現在。則羝羅*荼
寺有智月法師。那爛陀中則寶師子大徳。東
方即有地婆羯羅蜜呾囉。南&MT01631;有呾他掲
多掲娑。南海佛逝國。則有釋迦雞栗底
今現在佛誓國。
歴五天而廣學矣
斯並比秀前賢。追蹤往哲。曉
因明論。則思擬陳那。味瑜伽宗。實罄懷無
著。談空則巧符龍猛。論有則妙體僧賢。此
諸法師。淨並親狎筵机飡受微言。慶新知
於未聞。温舊解於曾得。想傳燈之一望。實
喜朝聞。冀蕩塵於百疑。分隨昏滅。尚乃
拾遺珠於鷲嶺。時得其眞。擇散寶於龍河。
頗逢其妙。仰蒙三寶之遠被。頼皇澤之遐
霑。遂得旋踵東歸鼓帆南海。從耽摩立底
國。已達室利佛誓。停住已經四年。留連
未及歸國矣
三十五長髮有無
長髮受具五天所無。律藏不見有文。侚古
元無此事。但形同俗相。難爲護罪。既不能
持。受亦何益。必有淨心。須求剃髮染衣潔
念解脱爲懷。五戒十戒奉而不虧。圓具圓
心遵修律藏。瑜伽畢學。體窮無著之八支。
一二十唯識論。二三十唯識論。三攝大乘論。四對法論。
辯中邊論。六縁起論。七大莊嚴論。八成業論。此中
雖有世親所造。
然而功歸無著也
因明著功。鏡徹陳那之八論
一觀三世論。二觀總相論。三觀境論。四因門論。五
似因門論。六理門論。七取事施設論。八集量論*也
習阿毘達磨。則遍窺六足。學阿笈摩經。乃
全探四部。然後降邪伏外搉揚正理。廣化
群物弘誘忘疲。運想二空澄懷八道敬修
四定善護七篇。以此送終斯爲上也。如其
不爾。雖處居家不染私室。端然一體以
希出離。隨乞匂以供公上。著麁服而遮羞
恥。守持八戒一不殺生。二不偸盜。三不婬佚。四不
妄語。五不飮酒。六不作樂冠花塗香
七不坐高廣大床。
八不非時食
盡形壽以要心。歸敬三尊。契
涅槃而延想。斯其次也。必其現處樊
養育妻息。恭心敬上慈懷念下。受持五戒
恒作四齋黒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白月
八日十五日。要須受其八戒。方稱聖修。
若無前七。而唯第八。獲福固其少
焉。意在防餘七過。不但餓腹而已
忠恕在人克勤
於己。作無罪事以奉官輸。斯亦佳也無罪。
謂是興
易。由其不損衆生。西國時俗。皆以商人爲貴。不重農
夫。由其耕墾多傷物命。又養蠶屠殺深是苦因。毎一年
中損害巨億。行之自久。不以爲非。未來
生中。受苦無極。不爲此業名爲無罪也
至如俗徒
蠢蠢不識三歸。盡壽遑遑寧持一戒。不解
涅槃是寂滅。豈悟生死是輪迴。鎭爲罪業
斯其下也
三十六亡僧現
凡有欲分亡苾芻物。律具廣文。此備時須
但略疏出。先問負債囑授及看病人。依法商
量勿令乖理。餘殘之物准事應知
嗢拕南曰
    田宅店臥具 銅鐵及諸皮
    剃刀等瓶衣 諸竿并雜畜
    飮食及諸藥 床座并券契
    三寶金銀等 成未成不同
    如是等諸物 可分不可分
    隨應簡別知 是世尊所説
言隨應者。所謂田宅邸店臥具氈褥諸銅鐵
器。並不應分。於中鐵鉢小鉢及小銅椀戸
鑰針錐剃刀刀子鐵杓火爐。及斧鑿等。并盛
此諸袋。若瓦器。謂鉢小鉢淨觸君持。及貯油
物。并盛水器。此並應分。餘不合分。其木器
竹器。及皮臥物剪髮之具。奴婢飮食穀豆。及
田宅等。皆入四方僧。若可移轉物。應貯衆
庫令四方僧共用。若田宅村園屋宇不可
移者。應入四方僧。若有所餘一切衣被。無
問法衣俗衣若染不染及皮油瓶鞋屨之
屬。並現前應分。先云同袖不分。白衣入重
者。蓋是以意斟酌也。大竿可爲贍部光像
處懸幡之竿言贍部光像者。即如律中所出。縁起
元爲。世尊不處衆時。衆無威肅。致
使給園長者請世尊曰。願作瞻部
光像。衆首置之。大師。許作
細者可作錫
杖行與苾芻言錫杖者。梵云喫棄羅。即是鳴聲之
義。古人譯爲錫者。意取錫錫作聲
鳴。杖錫杖任情稱。説目驗。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
有一股鐵捲。可容三二寸安其&MT04918;管。長四五指。其竿
用木。麁細隨時。高與肩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
其鐶或圓或偏。屈各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
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原斯制意。爲乞食時。防其
牛犬。何用辛苦&T016254;奉勞心。而復通身總鐵。頭安四股。
重滯將持。非常冷
澁。非本製也
四足之内。若是象馬駝騾驢
乘。當與國王家。牛羊入四方僧。不應分也。
若甲鎧之類。亦入國王家。雜兵刃等。可打
作針錐刀子及錫杖頭行與現前僧伽縱不
普遍
從大
者行
罟網之屬。應用羅窓。若上彩色又黄朱
碧青緑等物。應入佛堂擬供像用。白土赤
土及下青色。現前應分。若酒欲酸。可埋於
地。待成醋已。僧應食之。若現是酒。應可傾
棄。不合酤賣。佛言。汝諸苾芻。若有依我出
家。不得將酒與他及以自飮。乃至不合茅
渧酒瀝置口中。若將酒及糟。起麺并糟
羹之類食者。咸招越法之罪。律有成制。不
須致疑靈巖道場常以麮漿起麺。避
其酒過。先人誠有意焉
諸有雜藥
之屬。應安淨庫以供病者隨意通用。諸有
珍寶珠玉分爲二分。一分入法。一分入僧。
法物可書佛經并料理師子座。入僧者現
前應分。若寶等所成床榻之屬。應須出賣
現前應分。木所成者入四方僧伽
所有經典章疏皆不應分。當納經藏四方
僧共讀。其外書賣之現前應分。所有倦契
之物。若能早索得者。即可分之。如不能
者。券當貯庫。後時索得充四方僧用。若諸
金銀及成未成器貝齒諸錢。並分爲三分。一
佛陀。二達摩。三僧伽。佛物應修理佛堂及
髮爪窣覩波所有破壞。法物寫佛經料理師
子座。衆物現前應分。六物當與看病人。自
餘雜碎之物。准此應知。具如大律
三十七受用僧物
現今西方所有諸寺苾芻衣服。多出常住僧。
或是田園之餘。或是樹果之利。年年分與以
充衣直。問曰。亡人所有穀食。尚遣入僧。況
復衆家豆粟。別人何合分用。答施主本捨村
莊。元爲濟給僧衆。豈容但與其食而令露
體住乎。又復詳審當事。並有功勞家人。尚
自與衣。曹主何宜不合。以其道理。供食之
餘充衣非損。斯乃西國衆僧。大途議論。然
其律典時含出沒耳。又西國諸寺。別置供
服之莊。神州道場自有給衣之所。亦得食
通道俗。此據施主無心。設令飡噉。理亦非
過。凡是布施僧家田宅乃至雜物。並通衆僧
衣食者。此則誠無疑慮之患。若*無心作無
盡無障之意者。雖施僧家。情乃普通一切。
但食用者咸無過也。並由施主先心所期
耳。但神州之地。別人不得僧衣。爲此孜孜
實成妨業。設使應供存命。非是不勞心
力。若其常住有食兼著僧衣。即可端拱不
出寺門。亦是深成省事。況乎糞掃三衣巡
家乞食。蘭若依樹正命自居。定慧内融極想
木叉之路。慈悲外發。摽心普濟之津。以此
送終斯爲上矣。然則常住之物。用作衣被床
褥之流。并雜資具平分受用不屬別人。掌愛
護持事過己物。有大者至。輟小而與。斯乃
聖教佛自明言。如法用之誠無罪咎。足得
資躯。免追求之費。寧容寺家巨富穀麥爛
倉。奴婢滿坊錢財委庫。不知受用相共抱
貧。可否之宜智者時鏡。或有寺家不立衆
食。僧物分以私飡遮他常住。十方邪命但存
一已。斯乃自行非法。苦報誰代當來
三十八燒身不合
諸出家衆内頗有一途。初學之流情存猛
利。未閑聖典取信先人。將燒指作精勤。
用然肌爲大福。隨情即作斷在自心。然經
中所明。事存通俗。己身尚勸供養。何況諸
餘外財。是故經中但言若人發心。不道出家
之衆。意者出家之人局乎律藏。戒中無犯方
得通經。於戒有違未見其可。縱使香臺草
茂。豈損一莖。曠野獨飢。寧飡半粒。然衆生
喜見。斯乃俗流。燒臂供養。誠其宜矣。可以
菩薩捨男捨女。遂遣苾芻求男女以捨之。
大士捐目捐身。即令乞士將身目而行
施。仙預斷命。豈律者所爲。慈力捨身。非僧
徒應作。比聞少年之輩勇猛發心。意謂。燒身
便登正覺。遂相踵習輕棄其躯。何則十劫百
劫難得人身。千生萬生雖人罕智。稀聞七
覺不遇三尊。今既託體勝場。投心妙法。纔
持一頌。棄沙肌而尚輕。暫想無常。捨塵
供而寧重。理應堅修戒品酬惠四恩。固想
定門冀拔三有。小愆大懼。若越深海之護
浮嚢。行惠堅防。等履薄氷而策奔駿。然
後憑善友力。臨終助不心驚正念翹懷。當
來願見慈氏。若希小果。即八聖可求。如學
大因。則三祇斯始。怱怱自斷躯命。實亦未
聞其理。自殺之罪事亞初篇矣。撿尋律藏
不見遣爲。滅愛親説要方。斷惑豈由燒
已。房中打勢佛障不聽。池内存生尊自稱
善。破重戒而隨自意。金口遮而不從。以
此歸心誠非聖教。必有行菩薩行不受律
儀。亡己濟生固在言外耳
三十九傍人獲罪
凡燒身之類各表中誠。或三人兩人。同心結
契。誘諸初學詳爲勸死。在前亡者自獲偸
蘭。末後命終定招夷罪。不肯持禁而存欲
得。破戒求死固守專心曾不窺教。儻
傍人勸作。即犯針穴之言。若道何不授火。
便招*折石之過。嗚呼此事誠可愼哉。俗云。
殺身不如報徳。滅名不如立節。然而投體
虎。是菩薩之濟苦。割身代鴿。非沙門之
所爲。以此同科實非其況。聊准三藏略陳
可不。進退之宜智者詳察。然恒河之内日殺
幾人。伽耶山邊自殞非一。或餓而不食。或
上樹投身。斯等迷途。世尊判爲外道。復有
自刑斷勢。深乖律典。設有將爲非者。恐罪
不敢相諫。若其縁斯致命。便誤一生大事。
佛因斯理制而不許。上人通識自不肯爲。
古徳相傳述之如後
四十古徳不爲
且如淨親教師。則善遇法師也
軌範師則慧智禪師也。年過七歳幸得親
侍。斯二師者。並太山金輿谷聖人朗禪師所
造神通寺之大徳也。俗縁在乎徳貝二州
矣。二徳以爲。山居獨善寡利生之路。乃共
詣平林俯枕清澗。於土窟寺式修淨居。
即齊州城西四十里許。營無盡藏食。供養無
礙。所受檀施咸隨喜捨。可謂四弘誓願。共乾
坤而罔極。四攝廣濟。等塵沙而不窮。敬修
寺宇盛興福業。略叙法師之七徳焉
一法師之博聞也。乃正窺三藏傍睇百家。
兩學倶兼六藝通備。天文地理之術。陰陽暦
算之奇。但有經心則妙貫神府。洋洋慧海。
竟瀉流而罔竭。粲粲文囿。鎭敷榮而弗萎。
所制文藻及一切經音。并諸字書。頗傳於世。
毎自言曰。我若不識則非是字。二法師之多
能也。巧篆籀善鍾張。聽絲桐若子期之
驗山水。運斤斧等匠石之去飛泥。哲人
不器斯之謂也
三法師之聰慧也。讀涅槃經一日便遍。初
誦斯典四月部終。研味幽宗妙探玄旨。教
小童則誘之以半字。誠無按劍之疑。授大
機則瀉之於完器。實有捧珍之益。昔
隨季道銷。法師乃梗遷楊府。諸僧見説咸
云魯漢。體多貢卦。遂令法師讀涅槃經。遣
二小師將箸隨句。法師于時慷慨喉吻激
揚音旨。旦至日角三帙已終。時人莫不慶
讃請休嗟歎希有。此乃衆所共知非私讃
也。四法師之度量也。但有市易隨索隨酬。無
論高下曾不減價。設有計直到還。亦不更
受。時人以爲雅量超群也。五法師之仁愛
也。重義輕財遵菩薩行。有人從乞咸不逆
言。日施三文是所常願。又曾於隆冬之月。
客僧道安冒雪遠行腨足皆破。停村數日潰
爛膿流。村人車載送至寺所。法師新造一
帔。纔始擐體。出門忽見。不覺以帔掩其膿
血。傍人止之曰。宜覓故物莫汚新者。法
師曰。交濟嚴苦何暇求餘。時人見聞莫不
深讃。雖復事非過大。而能者固亦尠矣。六
法師之策勵也。讀八部般若。各並百遍。
轉一切經。屡訖終始。修淨方業日夜翹
勤。瑩佛僧地希生不動。大分塗跣恐損衆
生。運想標心曾無懈替。掃灑香臺。類安養
之蓮開九品。莊嚴經室。若鷲嶺之天雨四
華。其有見者。無不讃歎功徳。躬自忘倦畢
命爲期。又轉讀之餘。念阿彌陀佛。四儀無
闕寸影非空。計小豆粒可盈兩載。弘濟之
端固非一品。七法師之知命也。法師將終。
先一年内所有文章雜書史等。積爲大聚
裂作紙泥。寺造金剛兩躯以充其用。門人
進而諫曰。尊必須紙。敢以空紙換之。師曰。
耽著斯文久來誤我。豈於今日而誤他哉。
譬乎令飡鴆毒指徑嶮途。其未可也。廢
正業習傍功。聖開上品耽成大過。己所不
欲勿施他矣。門徒稱善而退。其説文及字
書之流。幸蒙曲賜。乃垂誨曰。汝略披經史。
文字薄識。宜可欽情勝典勿著斯累。將欲
終時先告門人曰。吾三數日定當去矣。然
於終際必抱掃箒而亡。我之餘骸當遺廣
澤。後於晨朝俯臨清澗。蕭條白楊之下。彷
徨緑篠之側。孑然獨坐執篲而終。門人慧
力禪師。侵明就謁。怪聲寂爾。乃將手親附。
但見熱氣衝頭足手倶冷。遂便大哭四遠咸
集。于時法侶悲啼。若金河之流血灑地。俗
徒號慟。等玉嶺之摧碎明珠。傷道樹之早
凋。歎法舟之遽沒。窆於寺之西園。春秋六
十三矣。身亡之後。縁身資。具但有三衣及故
鞋履二兩并隨宜臥具而已。法師亡日。淨
年十二矣。大象既去無所依投。遂棄外書
欽情内典。十四得霑緇侶。十八擬向西天。
至三十七方遂所願。淨來日就墓辭禮。于
時已霜林半拱宿草填塋。神道雖疎。展如
在之敬。周環企望。述遠渉之心。冀福利於
幽靈。報慈顏之厚徳矣。禪師則專意律儀
澄心定瀲。晝夜勤六時而不倦。旦夕引四
輩而忘疲。可謂處亂非諠鬧而逾靜。道
俗咸委非曲親也。誦法華經六十餘載毎
日一周。計二萬餘遍。縱經隋季版蕩逐命波
遷。然此契心曾無有癈。現得六根清善四
大平和。六十年中了無他疾。毎俯澗誦經。
便有靈禽萃止。堂隅轉讀。則感鳴鷄就聽。
善縁情體音律。尤精草隷唱導無盡。雖
不存心外典。而天縱其然。所造六度頌。及
發願文。並書於土窟寺燈臺矣。乃虔心潔淨
寫法華經。極銓名手盡其上施。含香吐氣
清淨洗浴。忽於經上爰感舍利。經成乃帖
以金字。共銀鉤而合彩。盛之寶函。與玉
軸。而交映
駕幸太山。天皇知委請。將入内供養。斯二
師者。即是繼踵先聖朗禪師之後也。朗禪師
乃現生二秦之時。揚聲五衆之表。分身受供。
身流供者之門。隨事導機。事愜機情之願。
但爲化超物外。故以神通而命寺焉。神徳
難思。廣如別傳所載。當是時也君王稽首
僚庶虔心。初欲造寺。創入則見虎叫北川。
將出復聞馬鳴南谷。天井汲水而不減天
倉去米而隨平。雖神跡久湮。而餘風未殄。
及親教二師。并餘住持大徳明徳禪師等。並
可謂善閑律意妙體經心。燒指焚肌曾無
此教。門徒訓匠制不許爲。並是親承固非
傳説
又復詳觀往哲側聽前規。自白馬停轡之
初。青象挂鞍之後。騰蘭啓曜。作神州之日
月。會顯垂則。爲天府之津梁。安遠則虎踞
於江漢之南。休勵乃鷹揚於河濟之北。法徒
紹繼慧瀲猶清。俗士讃稱芳塵靡歇。曾未聞
遣行燒指。亦不見令使焚身。規鏡目前智
者詳悉
又禪師毎於閑夜見悲齠丱曲申進誘。或
調言於黄葉。令蠲憶母之憂。或喩説於烏
禽。希懷報養之徳。汝可務紹隆三寶令使
不絶莫縱心於百氏而虚棄一生。既而童
年十歳。但領其言而未閑深旨。毎至五更
就室參請。禪師必將慈手賜撫弱肩。實
如慈母之育赤子。或飡甘饍多輟味見貽。
但有取求無違所請。法師乃恩勵父嚴。
禪師則慈申母愛。天性之重誠無以加。及至
年滿進具。還以禪師爲和上。既受戒已。
忽於清夜行道之際。燒香垂涕而申誨曰。
大聖久已涅槃。法教訛替。人多樂受少有持
者。汝但堅心重禁。莫犯初篇。餘有罪愆設
令犯者。吾當代汝入地獄受之。燒指燒身
不應爲也。進奉旨日幸蒙慈悲。賜以聖戒
隨力竭志。敢有虧違雖於小罪有懷大
懼。於是五稔之間精求律典。礪律師之文
疏。頗議幽深。宣律師之鈔述。竊談中旨。既
識持犯。師乃令講一遍。方聽大經。乞食一
飡長坐不臥。雖山寺村遙。亦未曾有廢。毎
想大師慈訓。不覺流涙何從。方驗菩薩之
恩濟苦類。投炎熾之大火。長者之悲念窮
子。窺迮隘之小門。*固非是謬。毎親承足
下不行遠聽。便賜告曰。我目下且有餘人
給侍。勿廢聽讀而空住於此。乃杖錫東魏。
頗沈心於對法。攝論。負笈西京。方閲想於
倶舍唯識。來日從京重歸故里。親請大師
曰。尊既年老情希遠遊。追覽未聞冀有弘
益。未敢自決。師乃流誨曰。爾爲大縁時
不可再。激於義理豈懷私戀。吾脱存也
見爾傳燈。宜即可行勿事留顧。觀禮聖蹤
我實隨喜。紹隆事重爾無間然。既奉慈聽
難違上命。遂以咸亨二年十一月。附舶廣
州擧帆南海。縁歴諸國*振錫西天。至咸
亨四年二月八日。方達耽摩立底國。即東印
之海口也。停至五月。逐伴西征。至那爛
陀及金剛座。遂乃周禮聖蹤旋之佛誓耳。
可謂大善知識能全梵行。調御誠教斯豈爽
歟。大師乃應物挺生。爲代模範親自提奬
以至成人。若海査之遇將一目。即生
之幸會二師也。夫以小善小惠。尚播美於
絃歌。況大智大恩。而不傳於文讃。云爾
    令哉父母 曠劫相持 粤我齠齓
    携就明師 童年尚小 輟愛抽悲
    學而時習 杖徳箴規 儔命兩曜
    比徳雙儀 礪我慧鍔 長我法肌
    提携鞠育 親誨忘疲 中宵廢寢
    日旰停飢 上徳不徳 遠而莫知
    埋光岱嶺 蘊徳齊涯 洋洋慧海
    欝欝禪枝 文藻粲粲 定彩曦曦
    磨而不磷 涅而不緇 坐遷表異
    鷄聽彰奇 年在弱歳 一留一遺
    所有福業 並用熏資 酬恩死別
    報徳生離
  願在在遭會而延慶 代代奉訓以成褫
積義利乎同岳 委淨定也如池
冀龍花之初會 聽慈氏之玄漪 遍四
生而運想 滿三大之長祇
恐聞者以爲憑虚。聊疎法師之所製。大師曾
因二月十五日。法俗咸詣南山朗公聖迹之
所。觀天倉天井之異。禮靈龕靈廟之奇。不
遠千里盛興供養。于時齊王下文學。悉萃
於此。倶懷筆海並擅文峯。各競嚢錐咸矜
匱玉。欲詠朗公之廟像共。推法師以爲
先作。師乃不讓當仁。江池先溢援翰寫壁。
曾不停毫。走筆成篇了無加點詩曰
上聖光茂烈。英猷暢溟海。空谷自棲遲。榮
命虚相待。萬古山川曠。千年人代改。眞識了
無生。徒見丹青在。諸文士既覩法師之製。倶
懷内恧之心。或閣筆於松枝。或投硯於巖
曲。僉曰。西施顯貌。嫫母何顏。才子如林。竟
無一和耳。所餘文章具如別集
義淨敬白大周諸大徳。或曾聽受虚筵。或諮
論法義。或相知弱冠。或通懷中年。咸悉大者
南。小者千萬。所列四十條。論要略事。凡
此所録。並是西方師資現行。著在聖言。非
是私意。夫命等逝川朝不謀夕。恐難面叙
致此先陳。有暇時尋幸昭遠意。斯依薩
婆多。非餘部矣
重曰
敬陳令則。恢乎大猷。咸依聖教。豈曰情求。
恐難面謁。寄此先酬。幸願撃轅不棄。芻蕘
見收。追蹤百代。播美千秋。實望齊鷲峯
於少室。並王舍於神州
南海寄歸内法傳卷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