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種種苦痛之相已。然後蘇惺。復説見夫人
父誡勅之事。復説見婆羅門教誦經。意夫人
得出地獄上昇天報。此婢即爲家内正坐而
誦。文文句句皆作梵音。聲氣清亮令人樂聞。
室家大小見此善惡靈驗。罕所未聞。夫人男
女大小五體自撲。號哭哀慟。逾痛初亡。道
俗郡官聞者皆勸。易心歸信齋戒不絶。麟徳
元年有西域四婆羅門。來獻佛束頂骨。因親
眷屬將軍薜仁軌家内設齋。諸親聚集。諸官
人共議云。此婢雖誦得梵經。某等皆不別之。
故邀屈請得此四婆羅門。至將軍舍齋。復喚
得此婢。不語四僧云在地獄中誦得。但誑
云別有婆羅門誦得此三部經。密試虚實。即
西僧令婢誦之。且誦金剛般若訖。此四
婆羅門一時皆起合掌怪歎希奇未曾有也。
何因漢人能得如此。更爲藥師法華訖。彌
加歡喜恭敬如師。即譯語傳云。此女何因得
如此善巧音詞。文句典正經熟不錯。吾西域
善能誦者。未能如是。此非凡人能得如此。諸
官人等始爲説實。*西僧泣涙非是聖力冥加。
豈能如是言詞典正。諸官道俗見者悲歎。深
信佛法不敢輕慢。將軍因見此事。奏上聞徹
皇帝。勅語百官。信知佛法衆聖之上冥祐所
資。孰不能信。百官拜謝慶所未聞。良由三
寶景福恩重慈蔭四生。非臣下愚所能籌度。
聖凡受益。豈得不信崔大夫亦麟徳二年亡宅在西
京宮城東翼善坊西門大巷南
壁上道至其家見婢
誦經具説如是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五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懺悔篇第八十此有六部
  述意部 引證部 違順部 會意部
儀式部 洗懺部
述意部第一
敬惟。佛日潜暉正像&T033064;訛。人情嶮異世序
漓。仰別大師千有七百。衆生頑瞽善根
羸薄。正法既衰邪見増長。内無勝解。常爲
蓋自縈。外失良縁。致使四魔得便。故放
縱三毒馳騁六塵。日夜攀縁無非搆禍。招釁
之咎積罪尤多。今既覺寤盡誠懺悔。然懺
悔之儀。須憑聖教。教有大小。罪有輕重。
通塞不同。開遮有異。是故第一廣引聖教明
成不。如七衆之人。曾經受得五八十具
三聚等戒。若犯小乘初四重戒不覆藏者。依
律開許。盡形學悔。不限時節。若覆藏者。縱
有懺悔依律不許。第二篇已下隨犯輕重。覆
與不覆。但識名種。依律得除。具存大教。非
此所明。若犯大乘三聚等戒。除謗方等邪見
重縁業思極重戒體不全。縱有好心懺犯大
難。必須懇意用心徹到。犯餘輕者。懺悔可
通。令依方等佛名經等。無問在家出家。大
小乘戒若有犯者。不牒名種。所以開懺。惟
此懺悔爲除罪障。冀免業非。欣慕清昇。遠
求大聖。思極大事。不可容易。自非具閑聖
教。無宜得滅。知罪眞妄。染淨虚融。心境開
合。常須作意不起攀縁。罪方伏除也
引證部第二
如最妙初教經説。佛告舍利弗。我憶往昔。
有一比丘。名曰欣慶。犯四重禁。來至僧中。
九十九夜懺悔自責。罪業即滅戒根即生。如
初受戒時無有異也。如人移樹餘處得生。彌
更滋長乃得成樹。破戒懺悔亦復如是。爾時
破戒比丘。自知犯罪。心生慚愧。轉加苦行。
乃經七年。道成羅漢。説是品時。五百破戒比
丘。以慚愧故戒根還復
又大莊嚴經論云。若人學問雖復毀行。以學
問力能尋復迴。以是義故應勤學問。我昔
曾聞。有一多聞比丘住阿練若處。時有寡婦
數數往來此比丘所。聽其説法。于時學問比
丘。於此寡婦心生染著。以染著故所有善法
漸漸劣弱。爲凡夫心。結使所使與此婦女
共爲言要。婦女言。汝今若能罷道還俗。我當
相從。彼時比丘即便罷道。既罷道已不能堪
任世間苦惱。身體羸痩不解生業。未知少作
而大得財。即自思惟。我於今者作何方計得
生活耶。復作是念。唯客殺羊用功極輕兼得
少利。作是念已求覓是處。以凡夫心易朽
敗故造作斯業。還與屠兒共爲親友。於賣
肉時有一相識乞食道人。於道路上遇値得
見。見已便識。頭髮蓬亂著青色衣。身上有
血猶如閻羅羅刹。所執肉秤悉爲血汚。見
其*秤肉欲賣與人。比丘見已即長歎息。作
是思惟。佛語眞實。凡夫之心輕躁不停。極
易迴轉。先見此人勤修學問護持禁戒。何意
今日忽爲此事。作是念已即説偈言
    汝若不調馬 放逸造衆惡
    云何離慚愧 捨棄調伏法
    威儀及進止 爲人所樂見
    飛鳥及走獸 覩之不驚畏
    行恐傷蟻子 慈哀憐衆生
    如是悲愍心 今爲安所在
凡夫之人其心不定。若得見諦是名沙門婆
羅門。復説偈云
    勇悍而自稱 謂己眞沙門
    爲此不調心 忽作斯大惡
説是偈已。尋即思惟。我今作何方便。令其
開*寤。如佛言曰。若教人時。先當令其觀於
四諦。今當爲説作業根本。作是念已而語
之言。汝於今者極善稱量。時賣肉者作是念
言。汝比丘既不買肉。何故語我極善稱量。
作是念已。即説偈言
    此必有悲愍 而來見濟拔
    如斯之比丘 久離市易法
    見吾爲惡業 故來欲救度
    實是賢聖人 爲我作利益
説是偈已。尋憶昔者爲比丘時造作諸行。念
先所誦經。名曰苦聚欲過欲味。思惟是已。即
以肉秤遠投于地。於生死中深生厭患。語彼
比丘。大徳大徳。而説偈言
    欲味及欲過 何者爲最多
    我以慚愧鞙 捉持智慧秤
    思量如此事 心已得通達
    不見其有利 鈍者欲衰患
    以是故我今 宜應捨離欲
    往詣於増坊 復還求出家
時罷道比丘説此偈已。即捨惡業出家精勤。
得阿羅漢果。以此文證。破戒犯重。迴心學道。
勤修則出。雖復依理要須專精。起勇猛心不
惜身命。常須自省勿起邪念。立大誓願不限
劫數。盡於未來盡欲度脱。等衆生界拔苦與
樂。知心妄動遠離前境。新業不起舊結伏除。
縱有重過即能輕微。業惡雖重不如善心。故
涅槃經云。譬如&T073554;華雖有千斤終不能敵眞
金一兩。如殑伽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鹹
飮者不覺。喩能觀心強即滅重罪
又虚空藏經云。若優婆塞優婆夷等。破五戒
犯八戒齋。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
叉摩那犯四重禁。在家菩薩毀六重禁。如是
愚人。世尊先於毘尼中決定驅擯。如大石
破。今於此經。説大悲虚空藏能救諸苦及説
呪以除罪咎。設有此人。云何爲證。佛告優
波離。有三十五佛教救世大悲。汝當敬禮。爾
時當著慚愧衣。如眼生瘡深生耻愧。如
病人隨良醫教。汝亦如是。應生慚愧。既慚
愧已。一日乃至七日。禮十方佛。稱三十五
佛名。別稱大悲虚空藏菩薩名。澡浴身體。燒
衆名香。堅黒沈水。明星出時。長跪合掌悲
泣雨涙。稱虚空藏名。白言。大徳。大悲菩薩。
愍念我故爲我現身。爾時當起是想。是虚
空藏菩薩頂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紫金色。
若見如意珠即見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
像現。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現。虚空藏菩薩身
長二十由旬。若現大身與觀世音等。此菩
薩結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説
衆法音。與毘尼合。若此菩薩憐愍衆生。作
比丘像及一切像。若於夢中。若坐禪時。以
摩尼珠印印彼臂。印文上有除罪字。得此字
已。還入僧中。如本説戒。若優婆塞得此字
者。不障出家。設不得此字。便於空中有聲
唱言。罪滅罪滅。若無空聲使知毘尼者夢見
虚空藏。告言。毘尼菩薩。某甲比丘。某甲優
婆塞。更令懺悔。一日乃至七日。禮三十五
佛虚空藏菩薩力故。汝罪輕微。知法者復教
令塗治圊厠。經八百日。日日告言。汝作不
淨事。汝今一心塗一切圊厠。莫令人知。塗
已澡浴。禮三十五佛。稱虚空藏。向十二部
經五體投地。説汝過惡。如是懺悔復經三七
日。爾時智者。應集親厚於佛像前稱三十五
佛名稱虚空藏名。文殊師利賢劫菩薩爲其
作證。更白羯磨如前受戒。此人苦行力故罪
報永除。不障三種菩薩業。佛告優波離。汝持
是觀虚空藏法。爲未來世無愧慚衆生多犯
惡者。廣分別説。説是語時。虚空藏結跏趺
坐放金色光。如意珠中現三十五佛已。白佛
言。世尊。我此如意珠寶説首楞嚴坐是故衆
生見此珠者。得如意自在。爾時世尊勅優波
離。汝持此經不得多衆廣説但爲一人持毘
尼者。爲未來世無眼衆生作眼目故。愼莫忘
失。時優波離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又依佛名經云。爾時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
善女人求阿耨菩提者。當先懺悔一切諸罪。
若比丘犯四重。比丘尼犯八重戒。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犯出家根本。若優婆塞犯優婆
夷重戒。若優婆夷犯優婆塞重戒。乞懺悔者。
當淨洗浴著新淨衣不食葷辛。當在靜處修
治室内。以好華幡莊嚴道場。香泥塗地。懸
四十九枚幡。莊嚴佛座。安置佛像。燒種種
香。散種種華。興大慈悲。願苦衆生未度者
令度。於一切衆生下心如僮僕心。若比丘犯
四重禁。如是晝夜四十九日。當對八清淨僧
發露所犯罪。七日一對發露。至心殷重悔昔
所作。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隨力隨
分。如是志心滿四十九日。罪必除滅。是人
得清淨。時當有相現。若於覺中。若於夢中。
十方諸佛與其記別。或見菩薩與其記別。將
詣道場共爲己伴。或與摩頂永滅罪相。或自
見身入大會中處在衆次。或見現身處衆説
法。或見法師淨行沙門將詣道場示其諸佛。
舍利弗。若比丘懺悔罪時。若見如是相者。當
知是人罪垢得滅。除不志心。若比丘尼懺悔
八重罪者。當如比丘法滿足四十九日當得
清淨除不*志心。若優婆塞優婆夷懺悔重戒。
應當志心恭敬三寶。若見沙門。恭敬禮拜生
難遭想。當請詣道場設種種供養。當請一比
丘心敬重者就其發露所犯諸罪志心懺悔。
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如是滿足七
日必得清淨。除不*志心。舍利弗。若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諸罪。當洗浴著
新淨衣修治室内。敷好高座安置佛像。懸四
十九枚幡。種種華香供養。誦此三十五佛
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重
等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如是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
言。世尊。若有比丘。世尊去世後毀四重禁。
比丘尼毀八重禁。若菩薩。若沙彌沙彌尼優
婆塞優婆夷。若毀如是一一諸戒。當云何滅
如是等過。佛言。快哉文殊。乃能請問如是
等事。汝慈悲勝故能發是問。汝若不發是問。
我終不説彼惡。汝今諦聽。當爲汝説。若我去
世後。若有惡律儀比丘毀四重禁。默受供養
而不改悔。當知是比丘必受地獄苦而無疑
也。我今當出良藥救彼比丘。汝今諦聽。當爲
汝説
離婆離婆諦仇呵仇呵帝陀羅離帝
呵羅帝毘摩離帝莎呵
文殊師利。此陀羅尼是過去七佛所宣。如
是七七亦不可計數。亦不可計説。此陀羅
尼救攝衆生。現在十方不可計不可數七佛。
亦讀誦此陀羅尼救攝衆生。末世惡律儀比
丘令其堅固住清淨地。若有比丘毀四重禁。
*志心憶念此陀羅尼。誦千四百遍已。乃一
懺悔。請一比丘以爲證人。自陳其罪向形像
前。八十七日懺悔已。是諸戒根若不還生。終
無是處。若不堅固阿耨菩提心。亦無是處。
又文殊師利。云何當知得清淨戒。善男子。
若其夢中見有師長手摩其頭。若父母婆羅
門耆舊有徳人。若與飮食衣服臥具湯藥。當
知是人住清淨戒。見如是一相者。應向師
説如法。除滅如是罪咎。若比丘尼毀八重禁
者。若欲除滅八重禁者。先請一比丘了知内
外律者。陳其罪咎。向彼比丘。彼比丘應
法而教此内外律所
阿隷離婆其羅帝羅帝婆摩羅帝
摩羅帝莎呵
善男子。此陀羅尼若有讀誦受持如法修行。
九十七日。誦四十九遍。乃一懺悔。隨師
行。是諸惡業若不除滅。終無是處。若於夢
中見如上事。當知彼尼住清淨地具清淨戒。
若有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毀諸禁戒
者。亦應請一比丘了知内外律者。向形像前。
若尊經般若前。自陳其過。向此比丘説。此
比丘應教淨律之法所*説
伊伽羅帝慕伽羅帝阿帝摩羅帝郁伽
羅帝婆羅帝婆座羅伽竭帝座羅竭
豆羅奢竭帝毘奢竭帝離婆竭帝
婆羅隷阿隷十一其羅隷阿隷十二持羅隷阿
十三其蘭隷阿隷十四提蘭隷阿隷十五
羅隷阿隷十六莎呵十七
善男子。我爲慈愍一切衆生故説此陀羅尼。
若有下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亦讀
誦修行此陀羅尼。誦四百遍乃一懺悔。如是
次第四十七日。當懺悔時應自陳過。令其耳
聞如上所説。夢中得見一一事者。當知是沙
彌等住清淨地具清淨戒。佛告文殊師利。如
汝所念。行者應修五事。持諸戒境界。所謂
不犯陀羅尼義。不謗方等經。不見他過。不
毀大乘。不毀小乘。不離善友。常説衆生妙
行復有五事。不談上界所見。亦不談所行好
醜之事。亦應日三時塗地。亦應日誦一遍日
一懺悔。如是五事。是行者業不犯戒。復有
五事。若有比丘行此法者。及與白衣不得祭
祠鬼神。亦復不得輕於鬼神。亦復不得破鬼
神廟。假使有人祭祠鬼神亦不得輕。亦不得
與彼人往來。如是五事是行者業護戒境。復
有五事。不得與謗方等經家往來。不得與破
戒比丘往來。不得與破五戒優婆塞往來。不
得與獵師家往來。不得與常説比丘過人往
來。復有五事。不得與腦皮家往來。不得與藍
染家往來。不得與養蠶家往來。不得與壓油
家往來。不得與掘鼠藏家往來。復有五事。不
得與劫人家往來。不得與偸人家往來。不
得與燒僧坊家往來。不得與偸僧祇物人往
來。不得與乃至偸一比丘物人往來。復有五
事。不得與畜猪羊雞犬家往來。不得與觀星
宿家往來。不得與婬女家往來。不得與寡婦
家往來。不得與酤酒家往來。如是七種五
事是行者業護境界
違順部第三
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屍。小乘經律譬同斬首。
既律無開縁懺不復本。依大乘經許其洗蕩。
如呪枯木還生華果。雖許此懺須立大心順
教奉行如死還活。大士大行義不唐捐。身
戒心慧志常修習。既慚且愧精勵形心。心想
尚虚罪豈定性。今欲科約行業條例順違。善
惡罪福具兼二種。先就惡業以論違順。違
於涅槃順於生死。辯此違順略顯十心。有罪
行者。須識業相量事而行矣
一者無明顛倒煩惱醉惑。觸境生著昏暗不
醒。所以造罪
二者内既癡醉外爲惡友所迷。隨順非法惡
心轉熾。所以造罪
三者内外縁具自破己善亦破他善。於諸善
事無隨喜心。所以造罪
四者既不修善惟惡是從。縱恣三業無惡不
爲。所以造罪
五者所造惡事。雖未廣多。而惡心周普。奪
一切樂與一切苦。所以造罪
六者惡念相續晝夜不斷。心純念惡初無停
息。所以造罪
七者隱覆瑕疵藏諱罪過。内懷姦詐外現賢
善。所以造罪
八者身色強健謂我常存。増状作罪不畏惡
道。所以造罪
九者頑癡凶佷魯扈抵突。無慚無愧片無羞
耻。所以造罪
十者撥無因果不信善根。斷諸善根。作一闡
提。不可救療。所以造罪
如上十心無明爲本。増加不已極至闡提。順
入生死從暗入暗。織作結業無解脱期。是名
無明違順心也。既識生死罪惡之人。遇佛大
慈加攝哀念。立改過法開解脱門。令我善根
重得生長。如王登位宥罪緩刑。將行懺除修
善改惡。善中違順亦具十心。常須運想對治
前罪。從後立儀一一觀破。此正悔過立行本
基也
一者正信因果不迷不謬。爲善獲福。爲惡得
罪。雖無作者果報不失。雖念念滅業不敗亡。
信爲道源。智爲能入。既智且信衆善根本。
用此正信。翻破不信一闡提心。由備此心方
能起懺
二者悔罪要方慚愧爲本。我慚此罪不復人
流。愧我此罪不蒙天護。是爲白法。亦是三
乘行人第一義天。出世白法。是爲懺愧翻
破無愧之黒法也。要具此心方能行懺後條

三者悑畏無常命如水沫。一息不還隨業
流轉。覺無常已食息無閑。是爲無常翻破保
常不畏惡道心也
四者發露向他説罪輕重。以露罪故罪即焦
枯。如露樹根枝葉彫落。是爲發露翻破覆藏
現淨心也
五者斷相續心畢竟捨惡。剋決雄猛猶若剛
刀。是爲決定要期斷惡翻破惡念相續心也」
六者發菩提心。普拔一切苦。普與一切樂。此
心弘廣無所不遍。是爲大乘菩提之心翻破
遍惡心也
七者修功補過勤策三業精進不休。是爲修
功立徳翻破不修三業無辜起惡心也
八者守護正法不念外道邪師破壞佛法。誓
欲光顯令久住也。是爲守護翻破滅一切善
事心也
九者念十方佛無量功徳神通智慧。欲加護
我慈哀我苦賜我除罪清淨良藥。是爲翻破
念惡知識心也
十者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
無。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無
主。非内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
字。名之爲心。但有名字。名爲罪福。如是名
字。名字即空。還源反本畢竟清淨。是爲觀
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心也。若無明滅
故諸行滅。諸行滅故生死滅。是爲十二因縁
大樹壞。亦名苦集子果兩縛脱。亦名道滅二
諦顯。是爲方等觀慧日月照明衆生遇此重
恩故得見十方佛也。此標大慈具説如經
會意部第四
問經説懺悔能滅罪業。云何唯説觀理智心
能滅諸業。釋言。懺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
懺悔。謂佛像前行道禮敬發願。要期斷除事
惡。二是智心依理懺悔。謂觀身心斷除結使。
但所造業有輕有重。若論輕業事懺亦滅。若
論重業有可轉者。亦能轉重令輕。謂三塗
業人中輕受。故十住婆沙論云。我言。懺悔罪
則輕薄。於少時受。故知事懺轉重令輕。牽報
不定。由不斷結故。有漏力微。不盡故業。後
必受報。非全不定。今故偏説。觀理斷結。無
惑潤業。業不牽生。隨所斷處。故業永盡。於
現造業亦不招生。則於過現所造善惡。方是
究竟牽報不定。今據此義。是以偏説。故諸
智者。欲斷過現三塗重業。即學觀理永免
惡道。是故初果名爲觝債。故攝論云。若無苦
下無明諸行不生。若行已生無修道。無明諸
行不熟。何以故。須陀洹人不造感生報業故。
阿那含人不受下界生報。又優婆塞戒經云。
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阿那含果。能轉後業
現在受之。羅漢亦爾。故知觀理是眞懺悔。故
華嚴經偈云
    一切業障海 皆由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當求眞實相
又大寶積經云。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
觀即皆消滅。又諸法無行經云。若菩薩能見
一切衆生性即涅槃性。則能畢竟滅業障罪。
故又普賢菩薩經云。觀心無心。從顛倒
起。如此相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
故知善惡取性作相由未*寤理。非無妄業。後
若*寤理前業即滅。無法可住。故不招生。如
正觀理時。當思諸障本唯空寂。常與諸佛
同一眞性。洹沙萬徳法界無殊。但無明障厚
不能覩見。以不見故*常於佛前破戒違道。十
惡五逆無過不爲。猶如一堂筵及凡聖在堂
供養。有多盲人。以無目故遂於衆前具造諸
惡。時有智人愍之不已。遂語盲人曰。此堂
具有凡聖僧衆。汝云何對之公然造惡。盲人
聞已慚愧*悑畏。謝過無地。遂即申意告白
僧衆曰。弟子某甲敬白合堂師等。弟子無
福少來失明。雖與師等同在一堂不能覩見。
不見故遂於師前無過不爲。今因善友開
導。始知有師。慚愧*悑畏不可具陳。弟子
今從合堂師等求哀懺悔。唯願師等受弟子
歸誠懺悔。然此盲人雖自無眼不見僧衆。然
知僧衆先皆見已受其懺悔。我等亦然。昔造
罪時*常在佛前。今欲悔過。了知諸佛悉皆
見已。但一切諸佛三達靈智五眼明照。知
無不盡。莫問遠近。内外明闇如掌觀珠。隨
機赴感不差時也
又知罪縁無有自性。但以妄想因縁。虚受是
苦。故維摩經云。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
生淨。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罪性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中間。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
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是却推罪性
皆空。發智慧火了無明闇。無始已來所造諸
惡。猶如闇室。懺悔正解。状若明燈。明燈
一照昏闇皆除。不以闇來無始能推燈也。明
闇解惑爾來無始。迷因謬果具造諸非。事
等如闇。今欲悔除。依佛性力發正見火。事
等明燈。燈起闇除。解生惑喪。義無不滅也。
亦如霜雪待日而除。亦如病疾待良藥除。亦
如迷方待*寤而正。亦如惡類衆薪悔如。
火須臾殄滅。是故涅槃經云。譬如&T073554;華千
斤不如眞金一兩。造罪雖多不如少善。既對
佛造愆。還同盲人向僧懺悔。罪無自性。從縁
而滅。故業報差別經偈云
    若人造重罪 作已深自責
    懺悔更不造 能拔根本業
既知眞僞即知所縁罪業。從事而生。惑情障
解。迷而不覺。故有斯罪。如雲覆日如闇冥
室。今之*寤心縁理而生。解興惑喪。如光滅
暗。前心雖起重罪。後念觀理。妄心即滅妄境
不生。久熏不已業種自亡。故未曾有經云。前
心作惡如雲覆日。後心起善如炬消暗。又大
集經云。如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澣令鮮淨。如
是百千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
順思惟。可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也
儀式部第五
此之一門行者欲懺。要對三寶勝縁境前。偏
袒露膞脱去巾履。女人不勞袒髆具服威儀。
合掌恭敬。請一大徳耆年宿邁自心敬者。先
當奉請十方三寶以爲良縁。故人述偈云
    歸命十方一切佛 頂禮無邊淨覺海
    亦禮妙法不思議 眞如自性清淨藏
    住於極愛一子地 得道得果諸聖人
    我以身口清淨意 咸各歸命稽首禮
然後請懺悔主云
大徳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請大徳爲懺悔
阿闍梨。願大徳爲我作懺悔阿闍梨。我依大
徳故得懺悔。慈愍故一遍亦得
三遍彌善
第二懺悔師先教識前罪性輕重。具如初意。
依論懺悔總有四種。一更相易脱懺。是凡夫
下品懺法。二永斷相續懺。是上品凡夫懺法。
三焦業懺。是賢人懺法。四滅業懺。是聖人懺
法。前二是事中懺敵對而除。未能滅業且伏
而不起。由不依理觀未入聖位。雖得免非未
來不入惡道。然此業性常在以熏成種。故如
人斫樹但去枝條其根仍在。後二懺悔要須
縁空*寤理心境虚融。常須作意見諦漸修。然
後得滅。今且依第二凡夫永斷相續懺。令業
伏不行。常依善友發大誓願。臨命終時亦得
隨願往生十方淨土永離三惡。以住娑婆恐
心怯弱不能堅固。意欲退者。當以五法佐助
得不悔果。一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
敬戒。一信者爲道源功徳母。一切善法因之
而生。二慚者。自不作罪。三愧者。不教他作
罪。又慚者。内自羞人。愧者。羞天。有慚愧故
則能恭敬父母師長一切凡聖。善知識
是全梵行。戒者是汝大師故。三寶是凡聖
所依。故須歸敬。戒師臨時種種開誘令發大
心永斷後犯。臨時誡勗不可預述
洗懺部第六
如舍利弗悔過經云。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欲求阿羅漢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
道者。欲知去來之事者。常以平旦日中日入
人定夜半雞鳴時。澡漱正衣服。叉手拜十
方佛。自在所向。當悔過言
某等宿命從無數劫以來。所犯過惡。至今世
所犯婬劮。所犯瞋怒。所犯愚癡。不知佛時。
不知法時。不知比丘僧時。不知善惡時。若
身有犯過。若口犯過。若心犯過。若意欲害
佛。嫉惡經道。若鬪比丘僧。若殺阿羅漢。若
自殺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三。自殺生。教人
殺生。見人殺生代其喜。身自行盜。教人行盜。
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欺人。教人欺人。見人
欺人代其喜。身自兩舌。教人兩舌。見人兩
舌代其喜。身自罵詈。教人罵詈。見人罵詈
代其喜。身自妄言。教人妄言。見人妄言代
其喜。身自嫉妬。教人嫉妬。見人嫉妬代其
喜。身自貪餮。教人貪餮。見人貪餮代其喜。
身自不信。教人不信。見人不信代其喜。不
信作善得善作惡得惡。見人作惡代其喜。身
自盜佛寺中財物。若比丘僧財物。教人行
盜。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輕稱小斗短尺欺
人。以重稱大斗長尺侵人。見人侵人代其
喜。身自故作賊。教人作賊。見人作賊代其
喜。身自惡逆。教人惡逆。見人惡逆代其喜。身
諸所更以來生五處者。在泥犁中時。在禽獸
中時。在薜荔中時。在人中時。在天中時。身在
此五逆中生時。所犯過惡。不孝父母。不孝
於師。不敬於善友。不敬於善沙門道人。不
敬長老。輕易父母。輕易於師父。輕易求阿羅
漢道者。輕易求辟支佛道者。若誹謗嫉妬之。
見佛道言非。見惡道言是。見正言不正。見不
正言正。某等諸所作過惡。願從十方諸佛求
哀悔過。令某等今世不犯此過殃。令某等後
世亦不被此過殃。所以從十方諸佛求哀者。
何佛能洞視徹聽。不敢於佛前欺。某等有
過惡不敢覆藏。從今以後皆不敢復犯
佛語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
三塗者。諸所作過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不
欲生邊地無三寶處。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乃
至欲得三乘道果者。皆當悔過。不當覆藏。
佛語舍利弗。若使天下男子女人。皆得阿羅
漢及辟支佛。若有人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
佛滿千。不如持悔過經於晝夜各三過讀一
日其得福勝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百倍
千倍萬倍億倍。又依普賢觀經云。懺悔六根
本意。由業障故。不淨六根。具造十惡。處處
貪著。遍六情根。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
三界一切生處。増長無明。今欲懺悔。廣請
諸佛菩薩。讀誦大乘*志心徹倒。發願求破
壞身心一切惡業。念念之中得見普賢十方
諸佛。故説偈云
    若有眼根惡 業障説不淨
    但當誦大乘 思念第一義
    是名懺悔眼 盡諸不善業
    耳根聞亂聲 壞亂和合義
    由是起狂亂 猶如癡&T026260;
    但當誦大乘 觀法空無相
    永離一切惡 天耳聞十方
    鼻根著諸香 隨染起諸觸
    如此狂惑鼻 隨染生諸塵
    若誦大乘經 觀法如實際
    永離諸惡業 後世不復生
    舌根起五種 惡口不善業
    若欲自調順 應勤修慈心
    思法眞寂義 無諸分別相
    心根如&T026260;猴 無有暫停時
    若欲折伏者 當誦大乘經
    念佛大覺身 力無畏所成
    身爲機關主 如塵隨風轉
    六賊游戲中 自在無罣礙
    若欲滅此惡 永離諸塵勞
    當處涅槃城 安樂心澹
    但當誦大乘 念諸菩薩母
    無量勝方便 從思實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爲六情根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相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志心 懺悔六情根
述曰。余自勤力檢討一切經論。雖復教人總
懺罪法。然文多散落不可具録。將前二經懺
文稍略。所以偏引出之。竊尋衆生無始至今
造過極多。名數塵沙。若依前懺。又恐洗蕩不
可周淨。今此已下更依隋代曇遷靈裕二法
師。總懺十惡。冀望周悉。雖是凡夫所撰。然
文義皆採拾地持經論聖意。而纉集之。依之
修行皆合佛意。古今諸徳懺文甚多。比校周
悉未能逾下二文也
十惡懺文曇遷法
師撰
弟子某甲。普爲一切法界衆生。發露無始已
來所作罪業。或殺害君親及眞人羅漢。兵戈
征討鋒刃殺戮。游獵禽獸網捕蟲魚。或經作
惡王刑罰差濫。乃至含靈禀性蠢動。凡諸
生類殘害殺傷。及猛獸鷙鳥遞相噉食。或盜
佛物法物僧物及他財寶。居官因事納貨受
財。或非己室家外行婬穢。莫簡親屬不避僧
尼。横起愛憎妄相妬忌。或虚詐妄語誑惑
君親。不知不見言知言見。憑託鬼神詭誑世
俗。或讒諂兩舌鬪亂二邊。將此惡言向彼陳
説。持彼惡語復向此論。阻隔君臣離間骨
肉。一切和合由其破壞。或出言麁獷毀訾
他人。呵叱任情罵詈在口。或不以正言。乃
爲綺語。説善爲惡。以臭爲香。名長爲短。説
白爲黒。謬言詭語調弄於人。或志在貪味。求
取不節。性多瞋忿。恚怒自纒。或不識正理迷
惑邪見。謗佛法僧説無因果。不信修善受人
天樂。不信爲惡受地獄苦。或謂此身無因而
得。或謂未來斷無因果。毀壞塔寺焚燒經
典。融刮佛像以取金銅。汚穢伽藍違越禁戒。
或飮酒噉肉及食五辛。愚癡邪見無惡不造。
凡此所陳十種惡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從
無始已來定有斯罪。以罪因縁能令衆生墮
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間短命多病。常處
卑賤。及以貧窮。共人有財不得自在。婦不
良謹。二妻相諍。多被謗毀。爲人誑惑。所有
眷屬弊惡破壞。不値好語常聞惡聲。凡所陳
説*常有諍訟。假説眞言人不信受。吐發音
辭又不辯正。貪財無厭所求不獲。常爲他
人伺其長短。不善知識共相惱害。*常生邪
見之家。常懷諂曲之心。無始已來十不善業。
皆從煩惱邪見而生。令依佛性正見力故。發
露懺悔。皆得除滅。譬如明珠投之濁水以珠
威徳水即澄清。佛性威徳亦復如是。投諸衆
生四重五逆煩惱濁水皆即澄清。弟子某甲
及一切法界衆生。自從今身乃至成佛。願
更不造此等諸罪。歸命敬禮常住三寶。懺悔
已訖次禮懺功徳發願説偈
    願於未來世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徳身 我及餘信者
    既見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普及於含識
總懺十惡偈文裕法
師撰*文
    自惟我生死 過去無初際
    乃至於今生 相續不斷絶
    愚癡暗覆故 三毒火常然
    雖有身與心 而不能自*寤
    徒蒙一切佛 放智慧日光
    照我二種身 亦未之知覺
    懷惑生諸趣 無類而不更
    諦思此因縁 誰非己眷屬
    又念諸衆生 元同一心海
    因妄想識浪 幻起諸趣身
    是身無種種 與我同如性
    因於失念故 彼我分別生
    由之起愛憎 常共相鬪諍
    日夜懷嫌恨 思念相報及
    遂於衆生中 無一不傷害
    貪奪於資生 非分起染欲
    虚誑無實語 惡口不擇言
    兩舌相破壞 綺語調弄人
    貪海無厭足 瞋火然復然
    邪見背正教 諂曲無誠信
    違犯諸如來 一切清淨戒
    嫌恨與愛憎 無心而不有
    是罪若不懺 長夜熏自心
    積熏而不已 變成地獄處
    及與諸苦具 諸佛於爾時
    皆悉不能救 唯除自發露
    所造諸愆咎 應佛菩薩心
    隨順本淨性 無始時無明
    自此漸微薄 是故懷慚愧
    深心悔諸罪 願佛放慈光
    照及苦衆生 所有煩惱聚
    皆令悉消滅 自性清淨心
    從此至究竟 平等眞法界
    於今得圓滿 下有六行偈長安延
興寺玄琬律師
    傷己無始隨自心 順入欲流洄澓
    於中孤獨無救護 具造無邊百種苦
    所受諸苦時報定 諸佛威神不能救
    困逼事窮苦對至 方乃有此一念*寤
    以其無明曀膜厚 三毒之火常熾然
    意欲遠離不能離 如癕已熟待破時
    唯願諸佛放慈光 時復照及極苦者
    往昔所造三業罪 及今現起一切惡
    未來應生諸煩惱 頂禮懺悔願滅除
頌曰
    五體悔前朝 三屈懺中夕
    鳴椎誡旭旦 哀我苦勞役
    引目寓金言 悲傷塵垢積
    咄哉形非我 嗟往*常沈溺
    踟躕歧路危 揮手謝中析
    洗滌歸誠懺 皎潔凌雲釋
    蕭索業苦離 *昇陟隨縁益
    雖未齊高蹤 且免幽途歴
感應縁略引
三驗
晋沙門慧達 梁沙門法寵 唐沙門徳美
晋沙門慧達。姓劉名薩荷。西河離石人也。
未出家時長於軍旅。不聞佛法。尚武好
獵。年三十一暴病而死。體尚温柔。家未殮。
至七日而蘇。説云。將盡之時。見有兩人執縛
將去。向西北行。路轉高稍得平衢。兩邊列
樹。見有一人執弓帶劍當衢而立。指語兩人
將荷西行。見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
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聲言。勿與
之也。有人從地踊出。執鐵杵將欲撃之。荷
遽走歴入十許家皆然。遂無所得。復西北行
見一嫗乘車。與荷一卷書。荷受之。西至一家。
館宇華整。有嫗坐于戸外。口中虎牙。屋内床
帳光麗。竹席青几。復有女子處之。問荷得
書來不。荷以書卷與之。女取餘書比之。俄見
兩沙門。謂荷汝識我不。荷答不識。沙門曰。
今宜歸命釋迦文佛。荷如言發念。因隨沙門
倶行。遙見一城。類長安城。而色甚黒。蓋鐵
城也。見人身甚長大。膚黒如漆。頭髮曳地。
沙門曰。地獄中鬼也。其處甚寒。有氷如席。
飛散著人頭頭斷。著脚脚斷。二沙門云。此
寒氷獄也。荷便自識宿命知兩沙門。往維
衞佛時並其師也。作沙彌時。以犯俗罪不得
受戒。世雖有佛竟不得見。從再得人身。一
生羌中。今生晋中。又見從伯在此獄裏。謂荷
曰。昔在鄴時不知事佛。見人灌像聊試學之。
而不肯還直。今故受罪。猶有灌福幸得生天。
次見刀山地獄。次第經歴觀見甚多。獄獄異
城不相雜厠。人數如沙。不可稱計。楚毒科
法。略與經説相符。自荷履踐地獄。示有光
景。俄而忽見金色。暉明皎然。見人長二丈
許。相好嚴華體黄金色。左右竝曰。觀世大
士也。皆起迎禮。有二沙門。形質相類。竝行
而東。荷作禮畢。菩薩具爲説法可千餘言。
末云。凡爲亡人設福。若父母兄弟。爰至七
世姻媾親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
亡者受苦即得免脱。七月望日沙門受臘。此
時設供彌爲勝也。若割器物以充供養。器
器摽題言。爲某人親奉上三寶。福施彌多其
慶逾速。沙門白衣見身爲過及宿世之罪種
種惡業。能於衆中盡自發露。不失事條勤誠
懺悔者。罪即消滅。如其弱顏羞慚恥於大衆
露其過者。可在屏處。默自記説。不失事者。
罪亦滅。若有所遺漏非故隱蔽。雖不獲
免受報稍輕。若不能悔無慚愧心。此名執過
返。命終之後剋墜地獄。又他造塔及與堂
殿。雖復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誠供助。獲
福甚多。若見塔殿。或有草穢。不加耘除。蹈
之而行。禮拜功徳隨即盡矣。又曰。經者尊
典化導之津。波羅蜜經功徳最勝。首楞嚴亦
其次也。若有善人讀誦經處。其地皆爲金剛。
但肉眼衆生不能見耳。能勤諷持不墮地獄。
波若定本及如來鉢。後當東至漢地。能立
一善於此經鉢。受報生天倍得功徳。所説甚
廣。略要載之。荷臨辭去。謂曰。汝應歴劫
備受罪報。以嘗聞經法生歡喜心。今當見受
輕報一過便免。汝得濟活可作沙門。雒陽臨
淄建業鄮陰成都五處。並有阿育王塔。又
呉中兩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頗得眞相。
能往禮者不墮地獄。語已東行。荷作禮而
別。出南大道。廣百餘歩。道上行者不可稱
計。道邊有高座。高數十丈。有沙門坐之。左
右僧衆列倚甚多。有人執筆北面而立。謂
荷曰。在襄陽時何故殺鹿。跪答曰。他人射
鹿我加創耳。又不噉肉何縁受報。時即見襄
陽殺鹿之地。草樹山澗忽然滿目。所乘黒馬
並皆能言。悉證荷殺鹿年月時日。荷懼然無
對。須臾有人以叉叉之投&T055114;湯中。自視四體
潰然爛碎。有風吹身聚小岸邊。忽焉不覺
還復全形。執筆者復問。汝又射雉。亦嘗殺
雁。言已又投&T055114;湯。如前爛法。受此報已乃
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謂荷曰。汝受
報又得還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後復
作罪不。乃遣人送荷。遙見故身意不欲還。
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而得蘇活。奉法精勤。
遂即出家。字曰慧達。太元末尚在京師。後往
許昌。不知所終右此一驗
出冥祥
楊都宣武寺沙門法寵。姓馮。南陽冠軍人
也。年三十八。正勝寺法願道人。善通樊許
之術。謂寵曰。君年滿當死。無可避處。唯祈
誠諸佛懺悔先愆排脱。或可冀耳。寵因引鏡
驗之。見面有黒氣。於是貨賣衣鉢資餘併市
香供。飛舟東逝。直至海鹽。居在光興閑房禮
懺。杜絶人物。晝忘食息。夜不解衣。迄至
四十歳暮之夕。忽覺兩耳腫痛。彌生*悑懼。
其夜懺達四更。聞戸外有人言曰。君死業已
盡。遽即開戸都無所見。明晨借問。僉言。黒
氣都除兩耳。乃是生骨。斯實由懺蕩之殷故
使延壽也。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于所
住。春秋七十有四右此一驗出
梁高僧傳
唐京師會昌寺釋徳美。姓王。清河臨清縣人。
年在童稚天然樂善。口有所演常歌讃唄。擁
塵聚戲必先爲塔。毎見形像生知禮敬。由是
親故密而異之。知非紹俗之嗣也。任從師學。
十九出家。雖經論備閲。而以律要在心。故
四分一部博通心首。往太白山。誦佛名一部
一十二卷。毎行懺時誦而加拜。布服蔬食不
衣皮帛。初依九隴太白僧邕禪師受業。後住
京師慧雲寺。値靜默禪師。又從請業。毎至
夏禮懺將散道場。去期七日苦加勇勵。萬五
千佛日別一遍。精誠難及。多感徴祥。自從
小至終美禮千遍。承師靜默。大有福徳。嘗
於興善。年別千僧七日行道。期滿厚嚫。人
奉十縑。將及散晨外起加倍。故自開皇之末。
終於大業十年。年別大施。其例咸爾。默將
滅度。以普福田用委於美。美頂行之。悲敬
兩田年別一會。又普盆錢夏末常施。大業末
中夏召千僧七日行道。忽感異人。形服率麗
然。來告美曰。時既炎熱。何不作餅以用
供養。且溲二十斛麺作兩日調。明旦將設。
半夜便起。打麺動案。人物驚亂并作切粥。
以供大衆。須臾切麺命煮隨熟。千人同飽咸
共欣慶。餅復堅韌一無所壞。試尋看匠。通
問失所。合衆悲怪感招斯應。又至武徳之始。
創立會昌。延美而住。乃於西院造懺悔堂。
像設華嚴堂宇宏麗。誓共含生斷諸惡業。鎭
長禮懺潔淨方等。欲有*昇壇要憑美懺。又
於一時井忽枯竭。懺徒駐立無由洗懺。美
執香鑪臨井加祈。應時泉涌。過同舊足。時
共歎怪。福力所資。所畜舍利。藏以寶函。隨
身所往。必齎供養。毎有起塔祈請散給。精
祈通感隨請皆給。又至秋夏常行徒跣。恐踏
蟲蟻慈濟含生。又年別般舟一夏不坐。或止
口過三年不言。或行不輕通禮七衆。或節儉
衣食四分之一。如斯苦行其相寔繁。或生常
輟想專固西方。口誦彌陀終于命盡。以貞觀
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稱佛。卒于會
昌。春秋六十矣。屍送南山鴟鳴堆。弟子等
收骸起塔樹碑會昌。侍中于志寧爲文右此一
驗出唐
高僧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戒篇第八十七 此有七部
  述意部 勸持部 三歸部 五戒部
八戒部 十善部 三聚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拔苦與樂。必須崇戒。
經喩多種。且述三五。能渉遠路。喩之脚足。勝
持一切。喩之大地。生長萬物。喩之時雨。善療
衆病。喩之良醫。能消飢渇。喩之甘露。接濟沈
溺。喩之橋梁。運度大海。喩之浮嚢。照除昏
暗。喩之燈光。防非止惡。喩之戒善。歸趣解
脱。終籍尸羅。莊飾法身。喩之瓔珞。如是之
喩。亦有無量。豈不敬之。勵意奉持也
勸持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
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又
大品經云。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
人身。況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
又薩遮尼揵子經云。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
癘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徳之身。又華嚴經
偈云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堅持於禁戒 則是如來所讃歎
又月燈三昧經。佛説偈言
    雖有色壽及多聞 若無戒智猶禽獸
    雖處卑下少聞見 能持淨戒名勝士
又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脱之本。又持此戒
得生諸禪定。又奉此戒是汝大師。若我住世
無異此也。又智度論云。若求大利當堅持戒。
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處。
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濟。是不可
得。若無淨戒欲得妙果。亦復如是。若棄捨此
戒。雖復山居服藥食草與禽獸無異。若能持
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愛敬。所願皆
得。持戒之人壽終之時。刀風解身筋脈斷
絶心不怖畏。又地持論云。三十二相無差別
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
況復大人相報。又成實論云。道品樓觀以戒
爲郭。禪定心城以戒爲柱。要佩戒印得入善
衆。又薩婆多論云。佛告比丘。戒有四義。故
毀者重於餘經。一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
生長。二一切佛子皆依戒住。若無戒者則無
所依。一切衆生由戒而有。三戒是趣涅槃之
初門。若無戒者則無由得入泥洹城。四戒是
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也。又何故律初集。
以勝故。祕故。但諸契經不擇時人説而得名
經。律則不爾。唯佛自説。要在僧中。故勝也。
又依涅槃經云。如圓護持戒乃至沒命終不
故犯。佛説喩云。如一羅刹隨度海者總乞浮
嚢。度者答言。寧殺身命浮嚢叵得。羅刹復
言。不肯全施見惠其半。彼人爾時亦不施與。
如是展轉乞微塵許。彼人爾時乃至微塵亦
不施與。菩薩摩訶薩持禁戒時亦復如是。煩
惱羅刹教化菩薩令犯四重。護餘輕者菩薩
不隨。勸犯僧殘菩薩不許。勸犯波逸提菩薩
不肯。勸犯提舍尼菩薩不肯。勸犯突吉羅菩
薩不隨。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持四重禁及突
吉羅。敬重堅固等無差別。作是願言。寧以
此身投於熾然猛火深坑。終不毀犯三世諸
佛禁戒。與居士女等而行不淨。復作是願。寧
以熱鐵周匝纒身。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於
信心檀越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呑熱鐵
丸。終不敢以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飮食。
復作是願。寧臥此身大熱鐵上。終不敢以破
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床臥敷具。復作是願。寧
以此身受三百鉾。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
心檀越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T055114;
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房舍。復作
是願。寧以鐵椎打碎此身令如微塵。終不敢
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禮拜。復作是願。寧
以熱鐵挑其兩目。不以染心貪視好色。寧以
鐵錐遍耳剌。不以染心聽受諸聲。寧以
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貪著諸香。寧以利
刀割去其舌。不以染心貪著美味。寧以利斧
斬斫其身。不以染心貪著諸觸。何以故。以
是因縁能令行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又發
願言。菩薩護持如是諸禁戒已。悉以施與一
切衆生。願令衆生得清淨戒。不折戒。不退
戒。隨順戒。畢竟戒。具足成就波羅蜜戒。菩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