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給諸窮乏。時有梵志王甚愛重。未嘗從王有
所求乞。爾時彼王爲説偈言
    人皆從遠來 無妨從吾乞
    而汝今在此 不求有何意
梵志即以偈答言
    乞者人不喜 不與致怨憎
    所以默無求 恐離親愛情
王復説偈答言
    乞非傷徳行 亦無身口過
    損有以補無 何爲而不索
梵志復以偈答言
    賢人不言乞 言乞必不賢
    默然不有求 是謂爲大人
時王聞説賢人之偈心大歡喜。即以牛王一
頭及餘千牛而施與之
頌曰
    六情無憍恣 四攝啓幽心
    儉約避人物 偃息慕山林
    曲澗停騶響 交枝落幔陰
    池臺聚凍雪 簷牖參歸禽
    石采無新故 峯形詎古今
    大車何杳杳 奔馬送駸駸
    何以修六念 虔誠在一音
    未汎慈舟寶 徒勞抒海深
感應縁略引
二驗
  晋單道開 唐杜智
晋羅浮山有單道開。姓孟。燉煌人。少懷栖隱
誦經四十餘萬言。絶穀餌柏實。柏實難得復
服松脂。後服細石子。一呑數枚數日一服。或
時多少噉薑椒。如此七年。後不畏寒暑。冬袒
夏温晝夜不臥。開學十人共契服食。十年之
外或死或退。唯開全志。進陵太守遣馬迎
開。開辭能歩行三百里路。一日早至。山樹諸
神或現異形試之。初無懼色。以石虎建武十
二年。從西平來。一日行七百里。至南安度一
童子爲沙彌。年十四。禀受教法行能及開。時
太史奏虎云。有仙人星現。當有高士入境。虎
普勅州郡。有異人令啓開其年冬十一月秦
州刺史上表送開。初止鄴城西法綝祠中。後
徙臨漳昭徳寺於房内造重閣坐禪。虎資給
甚厚。開皆以慧施。時樂仙者多來諮問。
都不答。迺爲説偈云
    我矜一切苦 出家爲利世
    利世須學明 學明能斷惡
    山遠糧粒難 作斯斷食計
    非是求仙侶 幸勿相傳説
佛圖澄曰。此道士觀國興衰。若去者當有大
災。至石虎太寧元年。開與弟子南度許昌。虎
子姪相殺鄴都大亂。至晋升平三年。來之建
鄴。俄而至南海。後入羅浮山。獨處茅茨蕭然
物外。春秋百餘歳卒于山舍。勅弟子以屍置
石穴中。弟子廼移之石室。有康泓者。昔在
澗。聞開弟子叙。開昔在山中毎有神仙
來去。廼遥心敬挹。及役南海親與相見
側席鑚仰。禀聞備至廼爲之傳。賛曰
    蕭哉若人 飄然絶塵 外軌小乘
    内暢空身 玄象暉曜 高歩是臻
    飡茹芝英 流浪巖津
晋興寧元年陳郡袁宏爲南海太守。與弟
叔及沙門支法防。共登羅浮山。至石室口見
開形骸。及香火瓦器猶存。宏曰。法師業行殊
群。正當蝉蛻耳。迺爲賛曰
    物俊招奇 徳不孤立 遼遼幽人
    望巖凱入 飄飄靈仙 茲焉游集
    遺屣在林 千載一襲
後沙門僧景道漸等。並欲登羅浮竟不至頂
出梁高
僧傳録
唐曹州離狐人杜智揩。少好釋典不仕。不妻
娶。被僧衣服隱居泰山以讀誦爲事。貞觀二
十一年。於山中遇患垂死。以袈裟覆體昏然
如夢。見老母及美女數十人屡來相擾。智揩
端然不動群女漸相逼斥。並云。輿將擲置北
澗裏遂總近前同時執捉。有攬著袈裟者。遂
齊聲念佛。却後懺悔請爲造阿彌陀佛并誦
觀音菩薩三十餘遍。少間遂覺體上大汗。便
即瘳愈出冥報
拾遺録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六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懲過篇第四十
和順篇四十七
懲過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形骸多患理須嚴誡。根識昏沈宜常警策。
故經曰。無以睡眠因縁令一生空過無所得
也。但有身則爲患本。無身則患滅。故禮無不
敬。傲不可長。若縱傲高彌増墮慢。徒施攻
撃無奈患憂。口是刀斧之門禍累之始。心懷
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興斯三業彌招四
趣故書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又
言。行是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意
爲業本。身口由發。所以先除凶懷袪邪務
正。故知可惡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然。若瞥
縁心起故口發惡言。言由意顯。靡惡不爲。故
實論云。離心無思則無身口業也
引證部第二
如維摩經云。故以若干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書云。聞諫如流。斯言可録。佷戻不信惡馬難
調。撫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聞論致序心曲。
今欲緘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
次折其意。故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譬如
金山之窟狐兎所不敢停渟淵澄海蛙龜所
不肯宿。故知潔其心而淨其意者。則三塗報
息四徳常滿。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謂金河
遺寄屬在伊人。玉門化廣信於斯矣。既策斯
三業。則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謂生老病死也。
故受胎經云。衆生受胎之時備盡艱難。冥冥
漠漠状若浮塵。十月將滿母胎知苦。業風催
促頭向産門。墮地鞭觸如在刀山。風激冷
觸如似寒氷。當爾之時生爲實苦。又涅槃經
云。譬如燈炷唯頼膏油。膏油既盡勢不久停。
人亦如是。唯頼壯膏。壯膏既盡。衰老之炷何
得久住。又出曜經。佛説老苦偈云
    少時意盛壯 爲老所見
    形衰極枯槁 氣竭憑杖行
又佛説死苦偈云
    氣絶神逝 形骸蕭索 人物一統
    無生不終
又涅槃經云。夫死者。於嶮難處無有資糧。去
縣遠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
幽暗無有燈明。入無門戸而有處所。雖無痛
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脱。又無量壽
經云。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之地。身自當
之無有代者。幽幽冥冥別離長久。道路不同
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値。夫生則親族
歡聚盡慈愛之和。死則朝亡暮殯。便有恐畏
分離之状。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
滅無覩。存亡有無。變化俄頃。故出曜經佛重
説死苦偈云
    命如果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猶如死囚 將詣都市 動向死道
    人命如是 如何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又出曜經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皆得五通。
自知命促七日必死。兄弟議曰。我等兄弟神
通自在。能以神力翻覆天地。現極大手捫摸
日月。移山住流無所不辦。寧當不能避此難
也。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處中間。
無常殺鬼安知我處。第二弟言。吾入須彌山
腹中間。還合其表使無際現。無常殺鬼焉知
我處。第三弟言。吾處虚空隱形無跡。無常殺
鬼安知我處。第四弟言。吾當隱在大市之中。
衆人猥鬧各不相識。無常殺鬼趣得一人。何
必取吾。四人議訖相將辭王。而白王曰。吾等
計算餘命日促。各欲逃走欲求多福。王尋告
曰。善進其徳。於是別去。各適所至。七日期滿
各從其處而皆命終。佛以天眼見四梵志避
於無常各求度世皆已命終而説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又増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在舍衞國東鹿
母園中。與大比丘衆五百人倶。是時世尊七
月十五日。於露地敷坐。比丘僧前後圍繞。佛
告阿難曰。汝今速撃揵椎。今七月十五日是
受歳之日。阿難叉手便説此偈
    淨眼無餘等 無事而不練
    智慧無染著 何等名受歳
世尊以偈報曰
    受歳三業淨 身口意所作
    兩兩比丘對 自陳所作短
    還自稱名字 今日衆受歳
    我亦淨意受 唯願原其過
是時阿難聞已歡喜。即升講堂手執揵*椎。而
説此偈
    降伏魔力怨 除結無有餘
    露地撃揵*椎 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 盡當運集此
爾時阿難撃揵*椎已。至世尊所。白世尊言。
今正是時。唯願世尊。何所勅使。是時世尊告
阿難曰。汝隨次坐。當坐草座。時諸比丘各坐
草座。是時世尊默然觀諸比丘已。便勅諸比
丘。我今欲受歳。我無過咎於衆人乎。又不犯
身口意耶。如來説此語已。諸比丘默然不對。
是時再三告諸比丘已。時尊者舍利弗即從
座起。長跪白世尊言。諸比丘衆。觀察如來無
身口意過。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脱者脱。不
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者爲作救護。盲者
爲作眼目。爲病者作大醫王。三界獨尊無能
及者。以此事縁如來無咎於衆人。亦無身口
意過。是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自陳無咎
於如來及比丘僧乎。世尊告曰。汝舍利弗都
無身口意所作非行。汝今智慧無能及者。汝
今所説常如法義未曾違理是時舍利弗白佛
言。此五百比丘盡當受歳。盡無咎於如來乎。
世尊告曰。亦不責此五百比丘身口意。此舍
利弗大衆之中。極爲清淨無瑕穢。今此衆中
最小下座得須陀洹。必當上及不退轉法。以
是之故我不恐責此衆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釋種宗族士衆。一切合
有九萬九千。及迦毘羅婆蘇都城所居人民。
從城共往欲見如來。世尊遙見輸頭檀王與
諸大衆嚴備而來。即作是念。我若見彼不起
迎奉。人當説我。此豈戒行果報人乎。云何見
父不起迎逆。我今若見父及大衆起往迎者。
彼等獲得無量大罪。若我今者持其威儀在
此住者。彼等於我不生敬心。如來作此三種
念。觀見有如此三種因縁。思量如是三種義
已。從座而起。飛騰虚空現種種神變。令大
衆生信並皆入道
又梵網經云。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
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
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黄門奴婢。皆應
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
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
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
薩不次第坐者。犯輕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
大悲心入檀越貴人家一切衆中。不得立爲
白衣説法。應白衣衆前高座上坐。法師不得
地立爲四衆白衣説法。若説法時法師高座
香華供養。四衆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
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説法者若不如法。
犯輕垢罪
又善見論云。弟子參師當避六處。一不得當
前。二不得當後。三不得太遠。四不得太近。五
不得處高。六不得上風立。問曰。四種身儀若
坐立行臥。何故但云一面立。答曰。爲參故
不應行。爲恭敬不應坐。爲供養故不應臥
又三千威儀云。欲上床有五事。一當徐却踞
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得使床有聲。四不得
大拂拭床席使有聲。五洗足未燥當拭之。在
床上有五事。一不得大吹。二不得叱咤喑噫。
三不得歎息思念世間事。四不得狗群臥。五
欲起坐當以時。若意走不定當自責本起。又
臥有五事。一當頭首向佛。二不得臥視佛。三
不得雙申兩足。四不得向壁臥亦不得伏臥。
五不得竪兩膝要當拘手檢兩足累兩膝。又
臥起欲出戸有五事。一起下床不使床有聲。
二著履先當抖擻。三正住著法衣。四欲開戸
先三彈指。不得使戸有聲。五戸中有佛像不
得背出。當還向戸而出。出不得住與人言
又正法念經云。孔雀菩薩爲諸天衆説調伏
法。若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調伏相應。以此莊
嚴。如出家之人初以袈裟而自調伏。當行七
事。一者如其國法受糞掃衣。在家之人所棄
之衣。若在塚間有死人衣。死屍所壓則不應
取。若於塚間得破壞衣則應受用。是名袈裟
調伏之法
第二若入聚落觀地而行。前視一尋。念佛影
像一心正念諸根不亂。不觀一切所須之具。
不與女人言論。不抱小兒。不數動足。亦不動
臂及其床座。不手摩頭不數整衣。不抖擻袈
裟。不按摩手。亦不彈指。是名第二調伏之

第三若入施主家。於飯食時齊腕澡手。若受
食時不大舒手。當前一肘。不滿口食亦不太
少。若所摶飯不大不小。不大張口。不令有
聲。所應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觀他鉢
而生貪心。所受飮食不懷他心。自觀其鉢
不左右顧視。是名第三調伏之法
第四若於食時。若於聚落。或於城邑。先所見
食不生心念。不數言説亦不悕望。所受敷具
如法受畜。不求上勝。是名第四調伏之法
第五一切所作不倚不著不惜身命。於所用
具不多聚積。不行邊方危怖之處。不異服飾。
不偏樂於一家往返。是名第五調伏之法
第六不斷草木及掘生地。不著雜色革屣雜
色衣服。不破他戒。不謗不説。心不悕望。王者
之膳心不甘著。不親近於喜鬪比丘。是名第
六調伏之法
第七若有同意同法。應當親近利益。若於山
窟樹下露地。常修行空無相無願。是名第七
調伏之法。若有比丘能如是行。則能拾離一
切諸縛而得解脱
又雜寶藏經云。佛初出家夜。佛子羅睺始入
于胎。初成道夜生羅睺羅。擧宮婇女咸皆慚
恥。怪哉大惡耶輸陀羅。不慮是非。輕有所作。
不自愛愼。令我擧宮都被染汚。悉達菩薩久
已出家。今卒生子。甚爲恥辱。時有釋女。名曰
電光。是耶輸姨母之女。椎胸拍髀呵罵耶
輸。汝於尊親何以自損。太子出家已經六年。
生此小兒甚爲非時。從誰而得。辱我種族不
護惡名。淨飯王于時在樓。見此大地六種震
動。見是相已謂菩薩死憂箭入心。聞于宮中
擧聲大哭。王倍驚怖謂太子死。走使女問是
何哭聲。女白王言。太子不死。耶輸陀羅今産
一子。擧宮慚愧。是何哭耳。王聞是語倍増憂
惱。發聲大哭揚聲大喚。怪哉。醜辱。我子出家
已經六年。云何今日而方生子。時彼國法撃
鼓一下一切運集。九萬九千諸釋悉會。即喚耶
陀羅著白淨衣。抱兒在懷。都不驚怕。於
親黨中抱兒而立。諸釋咸忿。叱爾凡鄙有何
面目我等前立。宜好實語。竟爲何處而得此
子。耶輸陀羅都無慚恥。正直而言。從彼出家
釋種名曰悉達。而得此子。王言。我子悉達
本在家時。聞有五欲耳尚不聽。況當有欲而
生於子。實是諂曲非正直法。以此謗毀王極
大瞋。問諸釋言。云何苦毒殺害。復有釋言。如
我意者。當作火坑擲置火中。使其母子都無
遺餘。諸人皆言。此事最良。即掘火坑。以佉陀
羅木積於坑中。以火焚之。即將耶輸。至火坑
邊。時耶輸見火方大驚怖。譬如野鹿獨在圍
中四向顧望無可恃怙。耶輸自責。既自無罪
受斯禍患。遍觀諸釋無救己者。抱兒歎念菩
薩言。汝有慈悲憐愍一切。天龍鬼神咸敬於
汝。今我母子薄於祐助無過受苦。云何菩薩
不見留意。何故不救我之母子今日危厄。即
時向佛一心敬禮。復拜諸釋合掌向火。而説
實語。我此兒者實不從他而有。此子若實不
從他而有。此子若實不虚六年在我胎者。火
當消滅終不燒害我之母子。作是語已即入
火中。而此火坑變爲水池。自見己身處蓮華
上。都無恐怖顏色和悦。合掌向諸釋言。若我
虚妄應即燋死。以今此兒實菩薩子。以我實
語得免火患。有諸釋言。視其形相不驚不畏。
而此火坑變爲清池。以此驗之知其無過。時
諸釋等將耶輸陀羅還歸宮中倍加恭敬。爲
索乳母供事其子。猶如生時等無有異。祖白
淨王愛重深厚。不見羅睺終不能食。若憶菩
薩抱羅睺羅用解愁念。略而言之。滿六年已。
白淨王渇仰於佛遣往請佛。佛憐愍故還歸
本國。來到釋宮。變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如佛
身。光相無異。耶輸陀羅語羅睺羅。誰是汝
父。往到其邊。時羅睺羅禮佛已訖。正在如
來右足邊立。如來即以手摩羅睺羅頂。即説
偈言
    我於生眷屬 及以所生子
    無有偏愛心 但以手摩頂
    我盡諸結使 愛憎永除盡
    汝等勿懷疑 於子生猶豫
    此亦當出家 重爲我法子
    略言其功徳 出家學眞道
    當成羅漢果
頌曰
    業風*常泛濫 苦海濤波聲
    漂我常游浪 遠離涅槃城
    忽遇慈舟至 運我出愛瀛
    是知高慕友 懲過改凡情
    罪垢蒙除結 神珠啓闇冥
    釋門光麗景 俗務苦重縈
    冀除昏五蓋 方寤六塵輕
    自非乘寶輅 何以息焔寧
感應縁略引
三驗
宋沙門釋僧苞  齊沙門釋僧遠
隋沙門釋洪獻
宋京師祇桓寺有釋僧苞。本是京兆人。少在
關受學什公。宋永初中游北徐入黄山精舍。
復造靜定二師進業。仍於彼建三七普賢齋
懺。至第十七日有白鶴飛來集普賢座前。至
中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日將暮。又有黄衣
四人繞塔數匝忽然不見。苞少有志節加復
祥感。故匪懈之情因之彌勵。日誦萬餘言
經。常禮數百拜佛。後東下京師正値祇桓寺
發講。法徒雲聚士庶駢席。苞既初至人未有
識者。乃乘驢往看。衣服垢弊貌有風塵。堂内
既窄。坐驢韉於戸外。高座釋題適竟。苞始
欲厝言。法師便問。客僧何名。答云名苞。又
問。盡何所苞。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乃致
問數番。皆是先達思力所不逮。高座無以抗
其詞。遂遜退而止。時王弘范泰聞苞論義。歎
其才思請與交言。仍屈住祇*桓寺。開講衆經
法化相續。陳郡謝靈運聞風而造焉。及見苞
神氣彌深歎伏。或問曰。謝公何如。苞曰。靈運
才有餘而識不足。抑不免其身矣。苞甞於路
行見六劫被録。苞爲説法勸念觀世音。群劫
以臨危之際念念懇切。俄而送吏飮酒
醉。劫解枷得免焉宋元嘉中卒右此一驗出
梁高僧傳
齊梁州薛河寺釋僧遠。不知何許人。爲性疏
誕不修細行。好逐流宕歡宴爲任。以齊武平
五年。夢見大人。&T066599;齒責之曰。汝是出家人。
面目如此。蓬縱造惡。何不取鏡自照。遠忽
覺驚悸流汗。至曉以盆水自照。乃見眼邊烏
點。謂是垢汚便洗拭之。眉毛一時隨手落
盡。因自咎責。奈此殃譴。遂改常習返形易性。
弊衣破履。一食長齋。遵奉律儀。昏曉行悔。悲
涙交注。經一月日。又夢前人。含笑謂曰。知
過能改。是謂智人。赦汝前愆勿復相續。忽驚
喜覺流汗遍身。面目津潤眉毛漸出。遠於一
身頻感兩報。信知三世苦樂不虚。自後竭情
時不暫怠。郷川所歸卒於本土
隋相州大慈寺釋洪獻。少履道門早明律檢。
聽渉勞頓遂兩目倶暗。既無前導。常處房中。
禮誦爲業。不輟晨夕。開皇十四年忽感一神。
自稱般若檀越。來從受戒數致談話。同房曾
綱禪師上堂食。後般若乃將綱一襆衣來嚫
獻云。勞陳法事利益不少。微奉衣物。願必
受之。獻納櫃中。綱食還房怪失衣服。搜求
寺内乃於獻所得之。具以告語。綱終不信猜
獻盜之。神遂發撤綱房衣物被案狼藉滿庭。
竿扇秤尺摧折數段。神於空中語曰。僧綱不
好設齋會供養三寶。我會禍汝。未許放汝。獻
感冥報。與般若言及事同目覩。神語獻曰。伴
衆極多。悉在紫陌河上。唯三十人相隨。可令
寺家設食。衆僧便於西院會之。神曰。大好。飮
食勞費。師等雖然僧綱不起齋供。後會使知。
綱無柰之何。恐迫不已。便私費財物營諸齋
福。般若乃曰。既能行福今相放矣。仍以絹兩
匹付獻云。當以一匹施大衆一匹贈綱師。獻
對衆受得。具皆聞見。仍依付領。綱後懲過
勤經業。卒於所住右此二驗出
唐高僧傳
和順篇第四十七此有五部
  述意部 引證部 和施部 和國部
和事部
述意部第一
夫善惡乖背言行兩違。禍釁從生怨毒彌重。
所以言之者易。行之者難。是故剛柔得中違
順得性。譬鑄劍太剛則折太柔則卷。欲劍無
折必加其錫。欲劍無卷必加其金。何者金性
剛而錫質柔。剛柔均平則爲善矣。含性和平
則爲嘉矣。故羅雲密行以自調。故聖讃以美
譽。提婆麁行以獷惡。故衆毀以過彰。俗書
云。西門豹性急。佩韋以自緩。董安于性緩。
弦以自急。故陰陽調天地之和也。剛柔均
人物之性也
引證部第二
密跡金剛力士經云。阿闍世王問佛言。苦
薩仁和爲有幾法。往返周旋常存和雅不興
麁心。佛言。苦薩仁和有八事法。何謂爲八。一
志性質直而無諛諂。二性行和雅常無佞僞。
三心存淳熟永無虚妄。四心行堅要亦無羸
劣。五無迷惑志存於仁和。六爲世衆祐受
徳行。七心行了達而無所著。八思惟罪福心
無所念。是爲八事。於是阿闍世王白佛言。菩
薩有幾法行逮如是力無極之勢。佛言。有十
法。何謂爲十。一寧棄身命勤受正法。二未曾
自大謙恪下意禮敬衆生。三見於剛強難化
衆生立之忍辱。四見飢饉人以好美膳而充
施之。五覩諸恐懼勸慰安之。六若有衆生得
於重疾療以良藥。七若有羸劣人所輕慢。敬
念戀之令無忽易者。八以淨泥水塗如來廟
補其虧缺。九見孤苦人貧匱困厄常負重擔。
使去其難極重之殃。十若有無護無所依歸
常將濟之。所語如言而不變失。是爲十事法」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衆生見他親友互相破
壞心懷怨結。能爲和合。命終生欲愛天。隨心
所念即得五欲自娯。若有衆生見人破亡爲
他抄掠救令得脱。或於險處教人正道。或疑
怖處令他安隱。命終生正行天。天女供養受
五欲樂。若生人中生於正見大長者家。若有
人能柔軟深心離一切垢。涅槃解脱猶如在
手。軟心之人心如白鑞。修行善業衆人所信。
獷之人心如金剛。恒常不忘怨結之心。行
不調伏衆人所憎。不愛不信。爾時孔雀菩薩
以佛經偈而説頌曰
    若人心柔軟 猶如成錬金
    斯人内外善 速得脱衆苦
    若人心器調 一切皆柔軟
    斯人生善種 猶如良福田
又呵鵰阿那含經云。阿那含有八事不欲令
人知。何等爲八。一不求不欲令人知。二信不
欲令人知。三自羞不欲令人知。四自慚不欲
令人知。五精進不欲令人知。六自觀不欲令
人知。七得禪不欲令人知。八黠慧不欲令人
知。所以不欲令人知者。不欲煩擾於人故
和施部第三
如佛説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羅蜜經云。佛
言。過去久遠無央數劫。爾時世有大國王。號
字薩和達晋言一
切施*主
爾時布施有所求索不逆其
意。爾時異國有婆羅門子。少失其父。獨與母
姉弟爲活。居家貧陋。其母告子。居家困窮
無以自供。汝父在者。當往薩和達王所乞丐
可以自濟。今何不行至彼王所從求錢寶。兒
報母言。我今未有所知。先當學問然後乃行。
母語兒言。今汝家中了無所有。而有學問爾
乃當行。若汝去後其處空乏。何以自活。兒
即語母。我先當假貸索一兩金。可備一歳之
糧。母即聽之。便行貸得金一兩還以與母。乃
出家行學。一歳已竟便來歸家。母見兒還便
逆問言。汝已行詣一切施王所耶。兒復報母
言。所學未通當復更學。母言。前金已盡當
作何計。兒答母言。當更假貸。兒即復往至前
所貸金家。向其主説復欲貸一兩金意。金主
語兒。汝前取金。既未還我。甫復欲索。汝若審
復欲得金者。持卿母及姉弟皆以上券。爾乃
可得。若至時不畢。當沒汝母及姉弟以爲奴
婢。便相許可。適作券取持歸付母。復捨家行
學。復終一年。所知粗備。欲歸語母行詣一切施
王所。在道中便爲債主所索。及母姉弟將歸
鎖脚。婆羅門子語債主言。卿雖相繋正使終
年我無益用。不如相放。我當往詣一切施王
所乞丐得物還以相償。其主思惟。便解婆羅
門子令去。時有異國王軍起兵欲往取一切施
王國。時諸臣白王。今有他國興兵入界。不審
大王當作何計。時王自念。人命至短當歸無
常。又我少小已來好喜布施。慈仁忍辱無傷
害意。不欲與彼共相拒逆。所以者何。但以我
一身故動搖兵衆。設有所中實非我宜。便勅
諸臣不須爲備。亦勿恐怖。但且嚴出迎送作
禮。恭敬承事受其教勅令踰於我。諸臣復白
王言。他國入界。云何不備。王默不應。如是至
三。王言。不須拒逆。如我前言。諸臣皆言。王
勅勿備。我等倶然。王言。大善。各且安家愼莫
勞擾。其王夜半即脱印綬默亡而去。彼國王
入國即領王位。便募索一切施王。其賞甚重。
王遂出國行五百餘里。遙見婆羅門子。王意
即想。此婆羅門子。今者必來索我無疑。時婆
羅門子意亦想。此人將無正是一切施王。二
人各前相逢便住。王問婆羅門子言。卿從何
來。今欲所至。婆羅門子答言。我欲行至一切
施王所。王復問。欲詣一切施王所。欲何求
索。婆羅門子報言。少小失父居甚貧窮。以母
及姉弟持行質債。欲從一切施王乞丐錢寶
還贖母姉弟并得自濟。王便語言。我正是一
切施王。婆羅門子問王。儐從所在。而獨行耶。
王言。有他國來欲得我處。是以避之。所以者
何。不欲傷害於人兵故。婆羅門子聞王所説
即便躄地。而大啼泣不能自勝。王便前牽婆
羅門子。諫曉使起。不須復啼。所求索者今當
相與。婆羅門子言。王今失國。當持何等以相
濟乞。王便報言。彼國來王相募甚重。卿今可
截我頭持往與之。在所求索皆可得也。於是
婆羅門子説偈報言
    世間殺父母 命盡墮泥犁
    今加害於王 其罪等無異
    我今實不忍 加惡於大王
    寧令身命盡 終不造逆意
於是一切施王復語婆羅門子言。卿若不欲
取頭者。便可截我鼻耳送之。亦可得賞。恐不
中王故也。婆羅門子報王言。如我今日不
爲是。王復語婆羅門子言。若不爾者。便可縛
我送往與之。亦可大有所得。婆羅門子能相
知王還復爲王不爲彼害婆羅門子言。王審
欲爾者可共倶還。臨至本國乃當相縛。於是
王與婆羅門子便共相將倶還本國。二十餘
里。王以欲至。便自反手語婆羅門子言。卿可
縛我。婆羅門子遂乃縛王。一國人民皆聞知
王一切施爲他國婆羅門子見縛送。人民
大小見王莫不啼哭。躄地崩絶劇喪父母。遂
前詣宮門。諸臣即入白彼王。前所募亡去王
一切施者。爲婆羅門子所見縛送。今在宮門。
彼王即言。便捉見之。一切施王便前入宮。
彼王及臣與諸官屬。見一切施王無不躄地
而啼泣者。彼劫人王亦復涙出。而問諸臣。汝
輩何以皆啼。諸臣白言。我等見一切施王棄
國與王。復持身施與婆羅門子。所作不悔。是
故啼耳。彼劫人王聞諸臣各各説是。即便躄
地而大啼泣。不能自勝。即問婆羅門子汝今
那得是王。婆羅門子具答王本末因由。彼劫
人王聞婆羅門子所説。即復躄地啼涙而言。
告勅諸臣促解王縛。洗浴衣被著其印綬。
還立爲王。即還坐領國法如故。於是彼王即
長跪叉手讃歎而説偈言
    自在本國時 遙聞大王徳
    今來至於此 見尊踰所聞
    巍巍積功徳 譬若如金山
    其力堅如是 無能動搖者
    今見王所行 於世甚無雙
    願以國相還 并奉所居界
    願歸得本土 修敬爲臣禮
    不敢復憍慢 事王如天尊
佛告諸比丘。爾時一切施王者我身是也。彼
國王者舍利弗是。婆羅門子者調達是。成我
六波羅蜜相好功徳。皆是調達恩。調達是我
善知識。亦爲善師。調達却後阿僧祇劫當得
作佛。號字提和羅耶晋言
人王
和國部第四
如雜寶藏經云。佛言。過去久遠有二國王。一
是迦尸國王。二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有
大香象。以香象力摧伏迦尸王軍。迦尸王作
是念言。我今云何當得香象摧伏比提醯王
軍。時有人言。我見山中有一白香象。王聞此
已即便募言。誰能得香象者。我當重賞。有人
募言。多集軍衆往取彼象。象思惟言。若我遠
去。父母盲老。不如調順往至王所。爾時衆人
便自將香象向王邊。王大歡喜爲作好屋。具
&T021739;敷著其下。與諸妓女彈琴鼓瑟以
娯樂之。與象飮食不肯食之。時守象人來白
王言。象不肯食。王自向象所。上古畜生皆
能人語。王問象言。汝何故不食。象答王言。我
有父母。年老眼盲無與水草。父母不食我云
何食。象白王言。我欲去者。王諸軍衆無能遮
我。但以父母盲老順王來耳。王今見聽我去
供養父母終其年壽。自當還來。王聞此語極
大歡喜。我等便爲人頭之象。此象乃是象頭
之人。先迦尸國人。惡賤父母無供養心。因
此象故。王即宣令一切國内。若不孝養父母
者。當與大罪。尋即放象還父母所。供養父母
隨壽長短。父母喪亡還來王所。王得白象甚
大歡喜。即時莊嚴欲伐彼國。象語王言。莫
興鬪諍。凡鬪諍法多所傷害。王言。彼欺
我。象言。聽我使往。令彼怨敵不敢欺侮。王
言。汝若去者或能不還。答言。無能遮我使不
還者。象即於是往彼國中。比提醯王聞象來
至。極大歡喜。自出往迎。既見象已而語之言。
即住我國。象白王言。不得即住。我立身已來
不違言誓。先許彼王當還其國。汝二國王應
除怨惡。自安其國豈不快乎。即説偈言
    得勝増長怨 負則益憂苦
    不諍勝負者 其樂最第一
爾時此象説斯偈已。即還迦尸國。從是以後
二國和好。爾時迦尸國王者。今波斯匿王是。
比提醯王者。今阿闍世王是。爾時白象者。今
我身是也。由我爾時孝養父母故。令多衆生
亦孝養父母。爾時能使二國和好。今日亦好
和事部第五
如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
波羅柰。國名伽尸。有一婆羅門。有摩沙豆陳
久。煮不可熟。持著肆上欲賣與他。都無人買。
時有一人。家有一態驢市賣難售。時陳豆主
便作是念。我皆以豆買此驢用。便往語言。汝
能持驢貿此豆耶。驢主復念。用是態驢爲當
取彼豆。即便答言。可爾。得驢已歡喜。爾時豆
主便作是念。今得子。便即説頌曰
    婆羅門法巧販賣 陳久氷豆十六年
    唐盡汝薪煮不熟 足折汝家大小齒
爾時驢主。亦作頌曰
    汝婆羅門何所喜 雖有四脚毛衣好
    負重著道令汝知 錐刺火燒終不動
爾時豆主。復説偈言
    獨生千秋杖 頭著四寸針
    能治敗態驢 何憂不可伏
爾時驢聞復瞋即説頌曰
    安立前二足 雙飛後兩蹄
    折汝前版齒 然後自當知
爾時豆主聞驢此頌。復説偈言
    蚊虻毒蟲螫 唯仰尾自防
    當截汝尾却 令汝知辛苦
爾時驢復以偈答
    從先祖已來 行此&T014461;悷法
    今我故承習 死死終不捨
爾時豆主知此弊惡不可苦語。便更稱譽以
頌答曰
    音聲鳴徹好 面白如珂雪
    當爲汝取婦 共游林澤中
驢聞軟愛語。即復説頌曰
    我能負八斛 日行六百里
    婆羅門當知 聞婦歡喜故
頌曰
    性愛和柔 賢愚親附 情貪麁
    人畜遠慮 外違常策 内順*常御
    萬代揚名 千齡久住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七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誡勗篇第四十八此有六部
  述意部 誡馬部 誡學部 誡盜部
誡罪部 雜誡部
述意部第一
夫以立像表眞化俗彝訓。寄指筌月出道常
規。但以妄想倒情沿流固習。無思悛革隨業
飄淪。是以涅槃經云。爲善清升譬同爪土。爲
惡沈滯喩等地塵。良由六賊倶至十使交纒。
或比行厠畫瓶。或擬危城坯器。故將崩朽宅
三火常然。逃隱空聚五刀常逐。井河引喩。
逼形器於刹那。屠肆牛羊。切性命於漏刻。亦
如鼠入脂角。至窮何趣。況復五濁交横四山
常逼。而能安忍不生憂悔。所以大聖垂訓。法
喩所歸止在誡約。身心無沿逸慾。鑒擧力勵
怔省過。但見臨死眼光失落。眷屬叢聚對
顏難救。嗚呼洟泗慨彼沈淪。既屬斯苦何
不自誡。過由我生改不藉他。猶有微善宅報
在人。又逢遺法親見三寶。脱生惡道對目莫
知。由此悲痛無由怠墮矣
誡馬部第二
如中阿含經云。時有調馬師。名曰只尸。來詣
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觀
世間甚爲輕淺。猶如群羊。世間唯我堪能調
馬狂逸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
隨其態病方便調伏。佛告調馬師。聚落主。汝
以幾種方便調伏於馬。馬師白佛言。有三種
法調伏惡馬。何等爲三。一者柔軟。二者麁澁。
三者柔軟麁澁。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種方便
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馬師白佛。有不
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
白佛言。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爲以幾種方
便調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種方便
調御丈夫。何等爲三。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
向麁澁。三者柔軟麁澁。佛告聚落主。所謂一
向柔軟者。如汝所説。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
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
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爲柔
軟。第二一向麁澁者。如汝所説。是身惡行。是
身惡行報是。口意善惡行。是口意惡行報。是
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趣。是
名墮惡趣。是名如來麁澁教也。第三彼柔軟
麁澁倶者。謂如來有時説身善行。有時説身
善行報。有時説口意善行。有時説口意善行
報。有時説身惡行。有時説身惡行報。有時説
口意惡行。有時説口意惡行報。如是名天如
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
獄。如是名畜生餓鬼。如是名惡趣。如是名墮
惡趣。是名如來柔軟麁澁教。調馬師白佛言。
世尊。若以三種方便調伏衆生。有不調者當
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當殺之。所以者何。莫
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者。於世尊法
爲不清淨。世尊法中亦不殺生。而今言殺其
義云何。佛告聚落主。如來法中*亦不殺生。
然如來法中以三種教授。不調伏者。不復與
語。不教不誡。豈非死耶。調馬師白佛。實爾世
尊。不復與語。永不教誡。眞爲死也。以是之
故。我從今日離諸惡不善業也。聞佛所説歡
喜而去
又法句喩經云。佛問象師。調象之法有幾。答
曰。有三。何謂爲三。一者剛鉤鉤口著其
靽。二者減食常令飢痩。三者捶杖加其楚痛。
由鐵鉤鉤口故以制強口。由不與食飮故以
制身獷。由加捶杖故以伏其心。佛告居士。吾
亦有三用調一切。亦以自調得至無爲。一者
以至誠故制御口患。二者以慈貞故伏身剛
強。三者以智慧故滅意癡蓋。持是三事度脱
一切離三惡道
誡學部第三
如増一阿含經云。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
品及諸法義。迦葉問言。何等是。時尊者阿難
便説此偈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
*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
是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淨者。意
豈不淨乎。清淨者。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
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
果。豈非諸法乎
誡盜部第四
如雜阿含經云。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國人
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云。應
嗅鉢曇摩華。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鉢曇
摩池側。於池岸邊逆風而坐。隨風嗅香。時
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
便是盜香賊也
爾時比丘説偈答言
    不壞亦不奪 遠住隨嗅香
    汝今何故言 我是盜香賊
爾時天神復説偈言
    不求而不捨 世間名爲賊
    汝今人不與 而自一向取
    是則名世間 眞實盜香賊
時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爾時比丘
爲彼天神而説偈言
    如今彼士夫 斷截分陀利
    拔根重負去 便是姦狡人
    汝何故不遮 而言我盜香
如彼天神説偈答言
    狂亂姦*狡人 猶如乳母衣
    何足加其言 且堪與汝語
    袈裟汚不現 黒衣黒不汚
    姦狡兇惡人 世間不與語
    蠅脚汚素帛 明者小過現
    如墨點珂貝 雖小悉皆現
時彼比丘復説偈言
    善哉善哉説 以義安慰我
    汝可常爲我 數數説斯偈
時彼天神復説偈言
    我非汝買奴 亦非人與汝
    何爲常隨汝 數數相告語
    汝今當自知 彼彼饒益事
誡罪部第五
如閻羅王使經云。佛告諸比丘。人生世
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
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主者持
行白閻羅王言其過惡。此人不孝等種種諸
過。無有福徳。不恐畏死。唯王處罰。閻羅王
常先安徐以忠正語。爲現五使者而問言。第
一汝不見。世人始爲嬰兒。僵臥屎尿不能
自護。口不知言不知好惡。汝見以不。人答已
見。王言。汝自謂不如是。然人神從行終即有
生。雖尚未見常當爲善自端三業。柰何放心
快志造過。人答。愚暗不知。王言。汝自愚癡縱
意作惡。非是父母師長君天沙門道人等過
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爲閻王
現第一天使也
第二閻王復問。子爲人時。天使次到。汝能覺
不。人答不覺。王曰。汝不見世人年老髮白齒
墮羸痩僂歩低行起居任杖不。人答有是。王
曰。汝謂獨免可得不老。凡人已生法皆老耄。
常當爲善端身口心奉行經戒。柰何自恣。人
答。愚癡故爾。王曰汝自以愚癡作惡。非是父
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
今當受之。是爲閻王現第二天使也
第三閻王復問。子爲人時。豈不見世間男女
身有疾病身體苦痛坐起不安命近憂促衆醫
不療不。人答言有。王曰。汝可得不病耶。人生
既老法皆當病。聞身強健當勉爲善奉行經
戒端身口意。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爾。王
曰。汝自以爲愚作惡。非關父母君天沙門道
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爲
閻王現第三天使也
第四閻王復問。子爲人時。豈不見世間諸死
亡者。或藏其屍。或棄捐之。至於七日肌肉壞
敗。狐狸百鳥皆就食之。凡人已死身惡腐爛。
汝豈不見。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獨勉可得
不死耶。凡人已生法皆當死。聞在世間常爲
善事。勅身口意奉行經戒。奈何自恣。人答。愚
暗故爾。王曰。汝自作惡。非是父母君天沙門
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
爲閻王現第四天使也
第五閻王復問。子爲人時。不見世間弊人惡
子爲吏所捕取案罪所刑法加之。或斷手足。
劓耳鼻。或燒其形懸頭日炙。或屠割支解
種種毒痛不。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爲惡獨可
解耶。眼見世間罪福分明。何不守善勅身口
意奉行經戒。云何自快。人答。愚暗故爾。王
曰。汝自用心作不忠正。非是父母君天沙門
道人過也。今是殃罪。要當自受。是爲閻王現
第五天使也
佛説經已。諸弟子等皆受教誡。各前作禮。歡
喜奉行
雜誡部第六
大法句經偈云總十
一誡
誡信
    士有信行 爲聖所譽 樂無爲者
    一切縛解 比方世利 惠信爲明
    是財上寶 家産非常 欲見諸眞
    樂聽講法 能捨慳妬 此之謂信
    無信不習 好駁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揚泥 賢夫習智 樂仰清
    如善取水 要冷不擾 信不染他
    莫如斯載 如大象調 自調最勝
    信財戒財 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
    慧爲七財 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以不貪 賢者識眞
誡死
    所以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爲樂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生者日夜
    命自刀削 壽之消盡 如滎阱水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衆生相刻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禍 雖壽百歳
    亦死過去 爲老所厭 病倏至際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是身何用
    *常漏臭處 爲病所困 有老死患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爲死所迫
    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爲自侵欺
誡殺
    爲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不殺爲仁 愼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彼亂已整
    守以慈仁 見怒能忍 是爲梵行
    至誠安徐 口無麁言 不瞋彼所
    是謂梵行 垂拱無爲 不害衆生
    無所嬈惱 是謂梵行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普愛賢美 哀加衆生 常行慈心
    所適者安 晝夜念慈 心無剋伐
    不害衆生 是行無仇 臥安寤安
    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 在所得利 死昇梵天
    受樂自然 仁無亂志 慈最可行
    愍傷衆生 此福無量
誡意
    惡言罵詈 憍倰篾人 興起是行
    疾怨茲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爭爲少利 如掩失財 從彼致諍
    令意向惡 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罪苦自追 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福樂自隨
    隨亂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無法
    何解善言 隨正意行 開解清明
    不爲嫉妬 敏達善言 慍於怨者
    未常無怨 不慍自除 是道可宗
    不好責彼 務自省身 如有知此
    永滅無患
誡邪
    以眞爲僞 以僞爲眞 是爲邪見
    不得眞利 知眞爲眞 見僞知僞
    是爲正見 必得眞利 壁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思正 邪法爲穿
    壁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正
    邪匿不生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悉習非 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
    如近香熏 進智習善 行成皎潔
    正念常興 邪法自滅 自制正法
    善名日増 當思念道 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 吉祥無上 剋己調心
    行不放逸 施戒忍勤 定慧*常明
    生不爲惱 死而不慼 禍福路分
    昇沈殊趣
誡愚
    愚著生死 莫知正法 愚蒙無智
    如居暗室 觸事昏馳 寒暑不
    雖久修習 猶不知法 雖復施行
    爲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厄地
    乃知不善 愚惷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愚人樂寢
    憂慼長興 昏昏暗室 如蠶處
    愚人樂惡 至死不休 雖與善言
    反謂怨讐 罪猶未熟 愚將爲觀
    至其熟時 自受大殃 愚好財色
    晝夜無厭 如焦谷山 注水不盈
    愚多造過 觸處被瞋 雖加杖捶
    猶不自止
誡惡
    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故世有福 念思紹行
    善致其願 福祿轉勝 信善作福
    積善不厭 信知陰徳 久而必彰
    喜法臥安 心悦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 賢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弓師調角
    水人調船 工匠調木 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毀譽不傾 譬如深泉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欣然 斷除五陰
    靜思智慧 能自拯濟 顯理澄眞
    抑制情欲 志樂無爲 覽受正教
    冀法常存
誡縛
    去離憂患 脱於一切 縛結已解
    消散自安 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枯涸 如雁棄池 量腹而食
    無所積藏 虚心無想 遠近無礙
    度身而衣 不求餘長 省事無爲
    無所羈靽 制想從正 如馬調御
    捨憍棄慢 爲天所敬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眞人無垢 生死世絶
    心以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脱
    寂然歸滅 棄惡無著 破壞三界
    情色永絶 是謂上智 在聚若野
    處染不染 應眞所歎 莫不蒙祐
    常樂空閑 衆人不逮 快哉上士
    天人欽仰
誡誦
    雖誦千言 不行何益 不如一聞
    勤修得益 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得度
    雖誦千言 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
    欣樂奉修 雖誦千言 我心不滅
    不如一句 捨憍放逸 雖誦千言
    求名逾著 不如一説 棄執離著
    雖誦千言 不欲除罪 不如一文
    去離生死 雖誦千言 色情逾固
    不如一解 心境忘懷 雖誦千言
    不求出世 不如一寤 絶離三界
    雖誦千言 不存悲智 不如一聽
    自他兩利
誡行
    人壽百歳 慳貪逾盛 不如一日
    割捨財色 人壽百歳 樂不持戒
    不如一日 淨心守戒 人壽百歳
    多忿不忍 不如一日 含喜不瞋
    人壽百歳 怠惰不勤 不如一日
    策勵身心 人壽百歳 情欣放逸
    不如一日 歸心空寂 人壽百歳
    昏暗識心 不如一日 洞*寤無明
    人壽百歳 拙御身心 不如一日
    巧便運致 人壽百歳 常懷怯弱
    不如一日 勇猛慧力 人壽百歳
    不起善願 不如一日 發行四弘
    人壽百歳 不生一智 不如一日
    慧性聰利
誡口
雜阿含經。諸天説偈云
    士夫生世間 斧在口中生
    還自斬其身 斯由其惡言
    應毀便稱譽 應譽而便毀
    其罪口中生 死則墮惡道
頌曰
    建志誡心愚 高慕欣明儔
    相與立弘誓 捨俗慕閑丘
    蕭散人物外 晃朗免綢繆
    寂寂求誠眞 斖斖勵心柔
    警策修三業 激切澄四流
    興心願弘誓 救溺運慈舟
    嘉期歸妙覺 善會涅槃修
    存心八正道 立志三祇休
感應縁略引
四驗
  晋沙門釋支遁周沙門釋亡名
周沙門釋道安齊沙門釋僧範
晋剡沃洲山有支遁字道林。本姓關氏。陳留
人。或云河東林慮人。幼有神理聰明秀徹。晋
王羲之覩遁才藻驚絶罕儔。遂披衿解帶
留連不能已。仍請住靈嘉寺。意存相近。又
投迹剡山。於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衆百餘
常隨禀學。時或有墮者。遁乃著坐右銘。以
勗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孜。奚爲淹滯。
喪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長羇。煩勞外湊。冥
心内馳。殉赴欽渇。縮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
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誰施。達人懷徳。知安必
危。寂寥清擧。潔累禪池。謹守明禁。雅説玄
規。綏心神道。抗志無爲。寥朗三蔽。融冶六
疵。空洞五陰。虚豁四支。非指喩指。絶而莫
離。妙覺既陳。又玄其知。婉轉平任。與物推
移。過此以往。勿思勿議
周渭濱沙門亡名法師。自誡云。夫以迴天倒
日之力。一旦凋。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燼
滅。定知世相無常浮生虚僞。譬如朝露其停
幾何。大丈夫生當降魔死當飼虎。如其不爾
徒生何益。不如修禪定足以養志。讀誦經足
以自娯富貴名譽徒勞人耳。乃棄其簪&T061269;
其鬚髮。衣納杖錫聽講談玄。戰國未寧安身
無地。自厭形骸甚於桎梏。思絶苦本莫知其
津。大乘經曰。如説行者。乃名是聖。不但口之
所言。小乘偈曰
    能行説爲正 不行何所説
    若説不能行 不名爲智者
所以顏回好學勤改前非。季路未修懼聞後
語。功勞智擾役神傷命。爲道日損何用多知。
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慮。降此患累以求虚
寂。乃作絶學箴。亦名息心賛擬夫周廟。其銘

法界内有如意寶人焉。九緘其口而。銘其
膺曰。古之攝心人也。誡之哉。誡之哉。無多慮
無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
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
妨道。勿謂何傷。其苦悠長。勿言何畏。其禍
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拂。五岳
將成。防末在本。雖小不輕。關爾七竅。閉爾
六情。莫於色。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色
者盲。一文一藝。空中小蚋。一技一能。日下
孤燈。英賢才藝。是爲愚弊。捨棄淳樸。耽溺
婬麗。識馬易奔心&T026260;難制。神既勞役。形必損
斃。邪徑終迷修途永泥。英賢才能。是曰惛
懵。洿拙羨巧。其徳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
崩。塗書汚卷。其用不*常。内懷矜伐。外致
怨憎。或談於口。或書於手。要人令譽。亦孔
之醜。凡謂之吉。聖以之咎。賞悦暫時悲憂
長久。畏影畏迹逾劇逾走。端坐樹陰迹滅影
沈。厭生患老隨思隨造。心想若滅生死長絶。
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虚寂萬物齊平。何
何劣。何重何輕。何貴何賤何辱何榮。
澂天愧淨皦日慚明。安夫岱岳固彼金城。
詒賢哲斯道利貞
周京師大中興寺釋道安。姓姚氏。馮翊故城
人。識*寤玄理早附法門。神氣高朗挾操清
遠。乃作遺誡九章以訓門人。其詞曰
敬謝諸弟子等。夫出家爲道至重至難。不可
自輕。不可自易。所謂重者。荷道佩徳縈仁負
義。奉持淨戒死而幾。所謂難者。絶世離
俗永割親愛。迴情易性不同於衆。行人所不
能行。割人所不能割。忍苦受辱捐棄躯命。謂
之難者。名曰道人。道人者。仁也。行必可
履。言必可式。被服出家動爲法則。不貪不
諍不讒不匿。學間高遠志在玄默。是爲名稱
參位三尊出賢入聖。滌除精魂故。得君主不
望其報父母不望其力。普天之人莫不歸𢯇。
捐妻減養供奉衣食。屈身俯仰不辭勞役恨
者。以其志行清潔通於神明。惔怕虚白可奇
可貴。故自荒流道法遂替。新學之人未體法
則。棄邪著正望其眞實。以小黠爲智。以小
恭爲足。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退自推觀良亦
可悲。計今出家。或有年歳。經業未通文字不
決。徒喪一世無所成名。如此之事不可深思。
無常之限非旦即夕。三塗苦痛無強無弱。師
徒義深故以申示。有情之流可爲永誡其一
已出家永違所生。&T061269;髮毀容法服加形。辭
親之日上下洟零。割愛崇道意倰太清當
遵此志經道修明。如何無心故存色聲。悠悠
竟日經業不成。徳行日損穢跡遂盈。師友慚
恥凡俗所輕。如是出家徒自辱名。今故誨勵
宜當專精其二
卿已出志棄俗辭君。應自誨勵
志果清雲。財色不顧與世不群。金玉不貴惟
道爲珍。約己守節甘苦樂貧。進徳自度又能
度人。如何改操趨走風塵。坐不暖席馳務西
東。劇如徭役縣官所牽。經道不通戒徳不全。
朋友嗤弄同學棄捐。如是出家徒喪天年。今
故誨勵宜各自憐其三
卿已出家永辭宗族。無
親無疎清淨無欲。吉則不歡凶則不哭。超然
從容豁然離俗。志存玄妙軌眞守樸。得度廣
濟普蒙添福。如何無心仍著染觸。空靜長
短銖兩斗斛。與世諍利何異僮僕。經道不明
徳行不足。如是出家徒自毀辱。今故誨示宜
自洗浴其四
卿已出家號曰道人。父母不敬
帝王不臣。普天同奉事之如神。稽首致敬不
計富貧。尚其清修自利利人。減割之重一米
七斤。如何怠慢不能報恩。倚縱游逸身意虚
煩。無戒食施死入太山。燒鐵爲食融銅灌
胭。如斯之痛法句所陳。今故誨約宜改自
其五
卿已出家號曰息心。穢雜不著唯道
是欽。志參清潔如玉如氷。當修經戒以濟精
神。衆生蒙祐并度所親。如何無心隨俗浮沈。
縱其四大恣其五根。道徳遂淺世事更深。如
是出家與世同塵。今故誡約幸自開神其六
卿已出家捐世形躯。當務竭情泥洹合符。如
何擾動不樂閑居。經道損耗世事有餘。清白
不履反入泥塗。隙影之命或在須臾。地獄之
痛難可具書。今故戒勵宜崇典謨其七
卿已
出家不可自寛。形雖鄙陋事行可觀。衣服雖
麁坐起令端。飮食雖疏出言可飡。夏則耐暑
能忍寒。能自守節不飮盜泉。不肖之
足不望前。久處私室如臨至尊。學雖不多可
齊上賢。如是出家足報二親。宗族知識一切
蒙恩。今故誡汝宜各自敦其八
卿已出家性有
昏明。學無多少要在專精。上士坐禪中士誦
經下士修龕塔寺經營。豈可殺日一無所
成。立身無聞可謂唐生。今故誨汝宜自端情
其九
卿已出家永違二親。道法革性俗服離身。
辭親之日乍悲乍欣。邈爾絶俗超出埃塵。當
修經道制己履眞。如何無心更染俗因。經道
已薄行無毛分。言非可貴徳非可珍。師友致
累恚恨日殷。如是出家損法辱身。思之念之
好自將身
齊鄴東大覺寺釋僧範。姓李。平郷人也。戒徳
清高守禁無虧。甞宿他寺意欲聞戒。至於十
五日説戒之夜。衆議共停説戒乃爲法集。有
僧升座將欲竪義。叙云。堅論法相深會聖
言。布薩常聞撃難爲勝。忽見一神形高丈餘
貌甚雄峻。壅聳驚人來到座前。問竪義者。今
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神即以手搨之。曳之
下座委頓垂死。次問上座。問答同前。搨還將
死*倰害二三上座已。神還掉臂而出。當時道
俗共覩非一。範師既見斯異。乃自勤力兼策
大衆。至於一生無敢説欲。縱有病重不堪勝
輿。請僧就病人所恭敬説戒。闔境僧尼承斯
懲誡。至布薩日亦不虧法右四誡出
梁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八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忠孝篇第四十
不孝篇第五十
忠孝篇此有五部
  述意部  引證部  太子部  睒子
部  業因部
述意部第一
竊聞。孝誠忠敬。高邁董&T065868;之賢。反慢尊親。
罪過王寄之逆。是以木非親母。供則響溢千
齡。凡非聖僧。敬則光逾萬代。理應傾心頂戴。
獲福無邊。何得起慢高心反生輕侮也。所以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代。終身盡孝。寔建國
美。故念子路見於孔丘曰。由事二親之
時。常食藜藿之食。爲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
之後。南游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
坐。列鼎而食。猶願食藜藿之食爲親負米。不
可復得。毎感斯言。雖存若亡。父母之恩。云何
可報。慈深河海。孝若涓塵。永慕長號。痛貫心
首。俗稱乳哺生我肉身。一世之恩尚復難報。
況復如來大悲普洽等同一子。拔除三塗得
離四生長。辭八苦永御三乘。靜思恩重。豈
同凡俗内心崩潰如焚如灼。情切於理痛甚
刀割。歴劫瞻敬長薦珍羞。亦未能報須臾之
恩。故涅槃經云。佛有一味大慈悲。愍念衆生
如一子。衆生不知佛能救。毀謗如來及法僧
引證部第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