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折疑論 (No. 2118_ 師子述註 ) in Vol. 52

[First] [Prev]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而後其所輕急其所大者。澄鑑清淨也。緩其所小者。
愛念情慾也。先其所重者性命也。故重其
性命若泰山。後其所輕者妻財
也。故輕其妻財若秋毫是也
誰有智者。能損其所厚之生。而趣其所薄之
利乎趣向也。言誰既爲有智之士。豈能損其所
厚之生命。而反趣向於其所薄之微利者乎
孟子所謂好貨財私妻子者不孝也。而我沙
門。棄妻捐財。於是道也。可謂符合矣。奚反
以不孝而見責也。夫學佛者。了世道之浮脆。
明時事之臧否臧善也。否惡也。虚僞不實謂之脆謂
學佛者。先了世道不實不堅之事。然
後而明察乎當時
事務善惡之理也
崇徳履道誠信崇徳
履踐聖道
去慝立身去上聲。除也。慝惡也。若
去除惡。而後可立身也
止暴慢以慈柔禁止凶暴傲慢。
用行慈善柔和
制凶彊以忍順制服凶惡剛彊。
而行柔忍和順
莫不使人御善慶以達無爲莫無也。御進也。結上
文數句。若依此而行
之。則無非使人進善夢。
而通達無爲自然之道也
憑福孝以超有漏憑依託也。超越也。漏滲漏也。重
擧上文意所行。則依之以福徳託
之以孝道。必能超越
至無滲漏之果位也
近光祖禰近則光顯於
祖宗先禰
遠歴菩提歴近造也。造猶到也。
遠則造近於菩提
其福孝之大。無逾此也逾越也。凡爲福孝之大端。
無能逾越光顯祖禰造歴菩
提之爲極
致者也
夫何惑哉如上所言。
夫何惑也哉
在昔夷齊不嗣。巣許無後夷齊餓死於首陽。巣
許隱跡於箕岫。皆無
後嗣
而仲尼稱其賢論語。子貢曰。伯夷叔齊
何人也子曰。古之賢人也
未聞譏其非孝也。今之沙門。抛塵俗之纒縛。
尚物外之清虚今之僧人。抛棄塵世冤債之纒縛。
高尚於萬物之外務清虚無爲之道
趣不往不來之方趣平聲。入也。趣入不
去不來眞淨之大方
求無滅無生之理以求無死無
生之妙理
方之夷齊巣許之道。亦以遠矣總結上文意。若沙
門所行之道。比方
於夷齊許由之
道。亦無高遠矣
夫如是豈違福孝之行也哉夫如此所行之道。豈
違背於福孝也哉
折疑論卷第二


折疑論卷第三
  金臺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註
  評議第九此篇評論禮儀
之節。故曰評儀
客曰。黄帝垂衣而縉紳之服備留於世間而化利
天下也。故衣冠
始治於
黄帝
素王制禮而曲躬之貎形焉素空也。言孔子有君
師之徳。無君師之位。
左傳序云。夫子作春秋爲素王。左丘
明傳春秋爲素臣。故禮樂始興於孔子
服爲三徳之初孝經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
王之徳行不敢行。非先王之法言不
敢道。三徳惟服
最先。故曰初
貎列五事之首尚書云。一曰貎。二曰言。三曰視。四
曰聽。五曰思。註云。貎曰恭。言曰
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又。明
作哲。聰作謀。睿作聖。五事惟貎最先。故曰首
子路遇難不忘結纓纓繋冠之帶也。子路遇衞太子
難。結纓正冠而死雖困而不廢
其冠
原憲雖貧不離華冕原憲魯人。貧居破屋常戴其冠。
子貢過之曰。病甚憲曰。吾聞無
財爲貧。道不行爲
病吾貧也。非病也
今之沙門。剃鬚髮衣緇袍衣音義穿也。緇
黒色。袍大衣也
外無跪起之儀。内絶温恭之禮。先王之制。得
不違乎外於君王處。無跪拜之禮儀。内於父母處。無温
和恭敬之禮貎。將其古先哲王制作之法不行。
焉得不
違背乎
妙明曰。甚矣子之不達也其過也。此責客問。
甚不通達於理也
古者蛇身虎鼻之君。牛首龍鱗之聖伏羲蛇身龍
麟。禹王虎
鼻。神農牛首。
皆聖君也
啖羶飮臭啖食也。羶腥也。臭肉之壞也。燧人氏以前
無火。人以生肉新血而爲食。今祭祀用牲然
衣羽衣皮衣倶去聲。黄帝已上未有衣
服。皆用禽獸毛羽皮爲衣
夏則居橧巣橧音曾。鳥巣也。上古
聖人無屋。夏則居鳥巣
冬則居營窟營造作也。冬則
居造作窟穴而住
道崇質朴論道也
則崇敬
徳尚清虚論徳也。則尊尚
於清虚無爲也
未知温恭跪起之儀。不識章甫縉紳之美章甫
禮冠
故宓羲被髮而足不躡履被髮
跣足
神農露頂而首不加冠頭無
冠冕
當是時。豈有簪纓冕服之飾也哉結上文。皆是
聖徳之君。無
爲之道。化利天下。焉有
簪纓冕袞服而爲莊飾也哉
而六經諸子稱其至徳。未聞以冠冕之闕。責
其非理也。昔魯哀公問於孔子曰舜冠何冠
去聲。下平聲。問
舜帝戴何冠也
孔子不對。公曰。寡人有問。吾子不對。其意
何耶寡少也。此國君
謙辭。言少徳也
孔子曰。以公之問不及於大。方思其所對而
對之子曰。因見公問其語不
大。方纔思其所對之辭
公曰奚爲非大公言。何
爲不大
孔子曰。舜之爲君也。其徳好生而惡殺惡音
誤嫌
也。舜爲君。以徳化民。
好愛生成嫌惡殺戮
其政任賢而去不肖去上聲。不肖不賢也。行
政則選任賢徳。去其不賢
明並日月徳明比並
如日月也
化行若神風化大行。
感應如神
龜鳳呈祥。麟龍叶瑞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王
者之嘉瑞。國有聖王則現
公獨以冠冕而問。故非大也若冠冕之問。不
是國政之大事也
夫如是則道徳禮樂。在乎人之所爲也蓋道徳
禮樂。
皆在當時人君
之所作爲也
非章甫冠冕之所致也。老子云。失道而後徳
道自然也。徳猶得也。道衰
以徳化之。故失道而後徳
失徳而後仁仁者有愛利之心。故徳衰
以行仁。故曰失徳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義者有斷制之心。仁心衰而
以行義。故曰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禮者有強民之意。由義衰
而用禮故曰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言禮者。非合無爲之
道也。故老子所謂禮
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言不務其
内而修飾其外。故禮則出乎人僞也
是以聖徳之君。用無爲之道。化利天下上古有
道。聖
徳之君用無作無爲之道。化美於天下。由道亡徳失而後
尚仁至於仁亡而義失。又則尚其禮也。故老子所言禮者。
身外莊飾
之虚僞也
奚拘於禮節乎何拘執於禮貎小
節之莊飾者乎
禮者敬而已矣禮者恭敬
之儀已矣
敬在乎心故敬之禮
出乎本心
而非在乎冠冕也不是冠冕能
生敬禮也
夫聖人之道。豈直局於儀飾而已矣夫上古聖
君。用敦徳
賢朴行道以化民。豈直
以局在冠冕儀飾而已矣
故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
鐘鼓云乎哉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爲禮。和而發之以鐘
鼓則爲樂。若遺其本而專其末。豈禮樂之

禮主敬。非但崇於玉帛。所貴乎安上治民也
禮所以辯上下定民治。
故安上治民莫加於禮
樂主和。非獨在於鐘鼓。所貴乎移風易俗也
樂所以在治而和民聲
故移風易俗莫加於樂
故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者成徳之稱。
不以微小之知。可
許受之
以大也
然聖人所制歴代服飾。以中國之民。行中國
之禮者。雖不可廢也黄帝制衣服。周公制禮樂。以
此莊飾。化利中國之民。行中
國之禮。然雖
不可以廢之
而爲離塵之士。蹈象外之高行者。又奚能倣
之哉蹈高蹈也。倣者詩角弓章云爾之教矣。民胥効矣註
曰。王位在徳。元風俗之樞機也。教則民効其甚速。
若離塵寰之高士。萬象之外而行高遠之行。
又何直用倣効此曲躬冠冕之禮以局哉
且酈生長揖於帝高漢高祖嘗詔秦之隱士酈生名食
其至賜晏。罷已見侍女爲帝洗
足。以帝不重賢。遂不拜長揖而
曰。謝筵中之正座食音異其音基
許由拒命於帝堯莊子讓王篇。堯讓天下
與許由。由拒命不至
河上坐見漢文列僊傳。漢文帝好道徳嘗使使問義於
河上公。公曰。道高徳貴。不可遙聞。
後帝親幸其庵。
河上坐見於帝
諸葛臥傲先主史記。諸葛孔明隱居南陽草廬。徐庶
薦於先主。先主往見。孔明睡而不起
斯皆道光四海。徳被諸方。自古稱之。以爲高
尚猶
上也
亦未見以跪起之闕。責其非儀也闕少也。此標
前之所問。謂
已上數人亦未見跪起
之闕少責其非儀也
今之沙門。道崇敦信。志慕無爲今之僧人。習
佛祖之風。道
崇高遠而敦厚信實。
決志深慕無爲之道
内不禮家君家君
父也
外不拜人主人主者
國王也
方河上之輩。亦以類矣有徳高僧比河上之
等輩。亦皆同類矣
以此觀之。自古賢徳猶有高居井里嘯傲雲
孟子。九百畝爲井田五隣爲里。歴觀古之賢人徳士慕
其道也。或高隱於井里。或嘯傲避世而隱雲山之間
天子莫得而臣。王侯莫得而友禮記。儒行篇曰。
儒有上不臣天子。
下不事諸侯。莊子。天道篇曰。曾子居衞。天子不得臣。
諸侯不得反。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忘心矣
禮義制度不可得而拘也結上文天子莫得臣諸侯
不得友者之意。豈可拘
於禮儀制
度也哉
而況象外之教乎何況沙門。乃出塵
象外之聖教者乎
是以君子隨其所宜。無適不可是故君子惟義是
從。但有所宜者
無適而
不可也
豈區區冠冕禮儀而能禦哉區區
小貎
  擧問第十此篇擧喩異事而
問。故曰擧問也
客曰。季路問事鬼神季路子
路也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註曰。晝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
之道。則知死之道。盡事人之道。則盡
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
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所以深告之也
此聖人所絶也此孔聖人絶
不言之事也
今佛教輒説生死往來之事。鬼神報應之徴
教專説生死往
來虚誕之事
吾恐此非聖哲之語也孟子曰。大而化之謂之聖。
書云。知之曰明。哲謂知道
者也。故客曰。我恐此佛之
道。不是聖哲眞誠之語也
夫履道者。當含和蘊素夫行履此道者。當要
包含沖和蘊積純素
篤信務實篤者純厚也。信者誠實也。務者專力於事
也。誠者誠信無妄之謂。唯純厚誠而務實也
何必説生死以亂其心。言鬼神而惑其志也
和蘊素篤信務實者。又何用談説生死。
而亂其心。言論鬼神而迷惑其志也
妙明曰。子之所言。可謂見外而未見其内
曰。子能見他外教中説生死鬼神之事。不見自己教中亦
有所言之事。中庸。子曰。鬼神之爲徳也。太極圖曰。原始
反終。故知生死之説。註曰。始處是生。
言生之初。終處是已。言已定説死
求近而不求其遠也只求淺近之事而
不求深遠之理也
以子路性氣剛烈。暴虎憑河不善攝生。故曰。
未知生焉知死憑音平。以子路躁性勇氣剛彊猛烈。
暴虎者空拳而搏也。憑河者非舟而
度也。不善權權輔生故曰未能事人。焉能
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蓋責子路之辭也
胸臆崛起崛魚勿切。特起之意。謂
子路胸臆高起縱肆之貎
言無卑讓人事尚然不能。如
何能知鬼神之事
是孔子抑而遏之。豈盡實之言乎孔子抑按止絶
而遮遏之意。
豈是實無鬼
神之説乎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孔子謂非其鬼
者。謂不當祭之鬼如
祭之者。諂
也。求媚也
人神曰鬼伸而生之爲神。
曲而死之爲鬼
鬼之言歸也至而伸者爲神。
反而歸者爲鬼
人之魂魄。所歸往也春秋左傳曰。人生始化爲魂。
既生魄陽曰魂。淮南子曰。天
氣爲魂地氣爲魄。禮記曰。魂氣歸於天。體魄復於地。蓋
魂者神也陽也氣也。魄者精也陰也形也。結上文人之魂
魄所歸而
往反者也
言其非祖考鬼神而祭者諂求也祖及父亡之皆
稱爲考。言不
是自己祖考之魂
神祭之者諂求也
又曰。爲之宗廟以鬼享之三年喪畢。神主以立於
家廟。以鬼神之禮。於春
秋之時
而享之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春之雨露既濡。秋之霜露既
降。皆擧祭祀之禮。由寒暑變
移展其
孝思也
又曰。生時愛敬父母在生。則
事之以愛敬
死事哀戚父母既死。則
事之以哀戚
又曰。喪則致其哀父母死喪則
致其哀戚
祭則致其嚴歳時祭祀。則
盡其嚴肅
又曰。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后稷周公始祖。昔者
周公攝政。因行郊天
之祭。以始祖后
稷則配天享之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文王周公父也。明堂
天子布政之宮。周公
因祭上帝於明堂。乃尊父以配享
之。此宗廟文王嚴父。以配上帝也
又曰。生則親安之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得歡
心。則父母生而安其榮養
祭則鬼享之父母死而爲鬼。
則享其祭祀也
又曰。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明即父乃合天道
也。事地察即母。乃合地
道也既有是孝。則天
地神明之理甚彰著矣
又曰。宗廟致敬鬼神著矣能致敬於宗廟。則宗
廟鬼神之理甚彰著矣
孝悌之致。通於神明孝悌之道致其所至幽。
則可以感通於神明
又曰。生事之以禮父母生存。則
愛敬以禮
死葬之以禮父母既亡。則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父母既葬則
祭之以禮
又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飮食而致孝乎鬼神
間去聲。菲薄也。論語。孔子謂。禹王所行之事。吾無指點
有罅隙。能致孝乎鬼神。謂享祀豊潔。薄自口體厚祀鬼

禮記有祭統祭儀。唯言配天祀帝享祖嚴親
奉神事鬼之道結上文意。禮記中有祭之儀軌今以引
之而爲證。唯者獨也。不謂獨祀上帝
享祖宗祭神奉鬼之道非也。只是責
子路氣質剛勇不能辭讓誠意之辭
豈絶人事神鬼而知生死哉。子獨不知之乎
責客獨不知
此理者乎
但孔聖言其髣髴但以夫子之言。略
有彷彿相似而已
如來剖其幽微。明發因果備陳報應。植善崇
福種惡獲殃。派天下以歸其善如來之教。能剖發
明因果之實。備細
陳白。種植善因判於幽深微細則崇敬於福報之應。種植
惡因則自得於殃禍之應以此分派天下之事。莫不歸於善
道也。尚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周易云。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善惡報應
之説。甚
分明矣
豈獨以佛家。好言鬼神事乎結上文意豈獨以吾
佛好説善惡鬼神報
應之
事乎
夫如是何儒釋相違之有哉如上皆孔子之教明其
生事死葬配天祀帝享
祖嚴親奉鬼神之道。若此則
儒釋之教。何有相違悖也哉
  解域第十一此篇以別夷夏之域
而不同。故曰解域也
客曰。仲尼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亡古無字。論語謂。且夷狄有君長。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
上下分。蓋孔子傷時君之亂而歎也。雖有其君不行其道
非實
無也
孟子曰。吾聞以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此責陳相許行用諸夏
之禮儀。變爲蠻夷者也
且吾子曩時學二帝三王之道。六經諸子之
書。今更捨之。反學西域之言。不亦陋乎反者
不合
也。反以學西域佛之
言教。爲之鄙陋者乎
妙明曰。吾昔未見大聖人微旨之時。亦嘗出
此語。與子所見不相遠也。今則不然。若子
可謂知禮樂之華而闇道徳之實。窺爝火之
照而未覩日月之明也闇幽也。昧也。爝火者小火
把也。今若許子可爲曉知禮
樂之光華而闇昧道徳之眞實者何異。莊子云。日既出矣。
而爝火不息其於照也不亦難乎。謂客之所見於小火而未
見日月
之明也
孔子所語。疾時君之廢禮。孟子譏陳相之專
農。意有所主理非決然謂孔子傷昔時人君之亂而
壞禮。孟子所言。許行陳相
之見反變
爲蠻夷
昔孔子欲居九夷論語注。東方有九種夷後漢東夷傳
曰。畎夷。於夷。方夷。黄夷。白夷。
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欲居
之者。乃明乘桴浮於海之意也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居之則化。
何鄙陋之有
及仲尼周流天下。而時君莫行其道及至夫子周
流七十餘
國。欲行先王之仁政。故
當時國君皆無行其道者
孟子思濟斯民。而諸侯無聽其説孟子亦遊諸
國。説行仁君
之政。思濟斯民。
諸侯亦不聽其説
豈爲陋西域之術而弗用也耶若孔子疾時君之
廢禮孟子譏陳相
之專農。而諸侯不聽其説。豈
是鄙陋西域之教而不用耶
夫姫文姒禹。君之聖者也。日磾由余臣之賢
者也。斯皆生於夷狄日音密磾音低。姫文王姓。姒
禹王姓。文王生於西邠。禹王
生於石佃。二聖倶生於夷邦。於中國行仁君之化。仁君之
政。未見言其廢政也。金日磾。漢文帝時忠臣番人也。有
賢人之徳。由余。始皇帝時入秦之界使。亦賢人也。若
文王禹王金日磾由余等。明君賢臣倶係夷狄之人也
太康周幽。君之荒者也史記太康。啓之子。禹王孫
也。好畋獵。尚書云。内作
色荒。外作禽荒。酣酒嗜音峻宇雕牆。荒淫其甚。若此其
國未或不亡也。史記。周幽王寵褒姒。以不好笑。幽王爲
烽火。大鼓命曰。若有寇至。擧火則以救之。幽王戲擧烽
火。諸侯悉至而無寇。姒大笑幽王悦之。後胡兵至。王擧
烽火。諸侯不信。意以爲戲。遂殺
幽王於酈山之下。而虜其褒姒也
石趙嬴秦。君之暴者也史記。石趙即石勒也。東晋
元帝時專於殺戮。史記。嬴
秦始皇也。縱行無道
呑併天下之兇暴也
趙高李斯。臣之佞者也佞讒佞也。趙高宦官。李斯
相也。二人皆始皇之臣。殺
太子扶蘇及
二世胡亥
侯景宇文。臣之悖者也史記。侯景。梁武帝悖逆之
臣。困武帝於臺城而死。宇
文。隋煬帝悖逆之
臣。殺煬帝於洛京
斯皆生於中夏太康之下。倶
中夏而生也
以是觀之。豈得以封域而限賢愚之與美陋
豈得直以封彊之域。所局
限賢愚美陋夷夏之論哉
且文命出西羌而聖哲尚書。文命敷於四海。禹王
徳號也。西羌者今戎州界
乃夷
人也
瞽臾生於中夏而頑嚚瞽臾舜父。心不行先王徳義
之則。爲頑。舜繼母。口不道
忠信之
言。爲嚚
文王生於西邠而修仁徳文王生於西邠之邊。
而布仁政以修其徳
殷紂都於東洛而恣兇殘殷紂。諡法。殘義損善曰
紂。都於洛陽。中原縱恣
兇惡而殘
害無道也
黄帝道慕華胥列子云。黄帝閑居大庭齊心服形三月
不親政事。晝寢夢遊華胥之國。後擧
華胥
之治
老子義學天竺尊釋篇。天竺有古皇先生。即吾師也。
善入泥洹。化遊天竺。今已返神還乎
無名。絶身滅影不始不
終。綿綿若存。吾今遊矣
穆王過終北而忘返。自鄙周室之弗如列子云。
周穆王
北遊過其國。三年忘返周室慕其國。撇然自失。不進酒
肉。不召嬪御。數月乃復。既返周室。鄙嫌周國之治不如
北之
治也
齊桓適遼口而忘歸。自思齊國之不若列子云。
管仲勉
齊桓公。因遊遼口。倶之其國。幾剋擧隰朋諫曰。君捨齊
國之廣。人民之衆。山川之觀。殖物之阜。云自思齊國之
不如於
此也
且北星之辰北斗七星之前有五星。天文歩天歌曰。第
一座名紫微星。第二座太子星。第三座庶
子星。第四座后宮星。第五座
天樞星。以星言之。爲北辰也
在天之中又歩天歌中。所謂天之中有三垣。若品字而
排。第一紫微垣。第二太微垣。第三天市垣。
外有二十八宿。分位兼諸餘星
以理取之。其辰正在天之中也
在齊之北。以此觀之。齊魯漢魏之地。未必爲
中也言北星辰在齊地分之北。如此則
齊國魯國魏國等。亦未是中也
若此以彼爲西戎。彼必以此爲東夷矣假如此。
望彼天
竺國爲西戎。彼必指
此國。爲東夷之地也
而又且孰爲其中耶孰誰也。若此則果以
將誰國而爲中國也
自高天之所覆。厚地之所載。山川之廣。邦域
之多。不可以億數而記算數曰。十萬爲億。言天地
之間。山川廣大。邦域盛
多。故不可以億
萬之數而記之
又焉知此爲中乎。彼爲邊乎若此言之。又何知
此間爲中國彼間爲

且佛經以三千大千世界。爲一化佛所王之
寰宇也王去聲。若君臨天下曰王。經云。三千小千世界
爲中千世界。三千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如
三千大千世界。爲一
化佛所掌寰區之宇也
吾是以尊而學之。以從其大我由是尊奉而學之。
故順從佛之廣大也
夫金玉不相傷金玉之寶各有
所貴。何相傷害
青碧不相妨青碧之色。各有
所用。何相妨礙
且大海一滴。味具百川則喩大海一滴之水具全百
川之味。然百川混流入海。
故味則
一也
出世之道頗知。則世間之道不勞而得矣但頗
少知
出世間之道。則世間之
道不待勞慮而知得矣
夫如是。則周孔之道其何捨之有耶。非聖賢
拘於夷夏。而人自夷夏耳
  釋謗第十二此編解釋毀謗之疑。故曰釋謗
客曰。吾聞持戒者。防一切惡。發一切善。清
淨無染。不茹葷物客引釋氏戒法言。我聞戒者凡一
切惡事防護不可爲。一切善事可
行。決當發方爲清淨不染。又
不可用五辛葷茹。以是徴難
今見沙門觸染梵行。耽嗜酒漿梵語梵。此云淨
也。客言。今見僧
染淨行耽著嗜
愛於酒漿也
權量商賈。貿易貨殖秤爲權。尺爲度。斗斛爲量。行
曰商。坐曰賈。交易市價曰貿。
改變無常。曰易交財化
物曰貨。積聚財寶曰殖
以此觀之。豈無犯耶用此觀視。豈不
犯於戒律也耶
妙明曰。子之所言略近而忘遠。取小以遺大
責客曰。子所言之如略少近而
忘其深遠而取小節忘其廣大也
夫日月雖高而蝕陰陽誌云日者衆陽之宗。月者太陰
之精。以高而言。則日月去地四萬
餘繕那亦云由旬。一由旬四十里。
如此之高。尚有所蝕之患難也
圭璧雖貴而瑕圭瑞玉也。説文曰。上圓而下方。天子
大朝以執之寶中最貴者也。瑕者玉有
赤色爲瑕。至貴之
寶。尚不免於瑕也
公輸能授人之規矩。不能使人巧而爲之授與
也。
公輸子名。班魯之巧人也。規所以爲圓之器也。矩所以爲
方之器也。謂能授與人方圓之法。而不能使人之巧妙而

聖人能授人之戒律。不能驅人履而行之佛聖
雖能
授與人戒法律儀。固不
能使人堅守不犯而行之
皋陶能罪盜濫。不能化貪夫爲夷齊陶音姚。舜
賢臣。雖有
片言折獄之才。不能勸化獄中
盜濫之徒。爲伯夷叔齊之義讓
呂刑能誅兇殘。不能令惡子爲曾閔尚書。呂刑
篇。呂侯爲
天子之司寇。周穆王命訓刑以告四方。不
能教化自子之惡成曾參閔子騫之孝行
唐堯之聖哲。不能化丹朱之愚尚書。丹朱堯之
子。生而不肖故
授禪
與舜
仲尼之仁賢。不能遏盜跖之暴莊子。盜跖柳下
惠之弟。無道兇
虐横行天下。大國守城小國入堡。孔子往
教焉。及回謂柳下季曰。幾不免虎口之難
舜徳不澤商均諡法。仁聖盛明曰舜。商均舜
之子。無大人徳。遂禪位與禹
周恩不霑管蔡管蔡成王二叔。
流言謗周公
豈刑法之不峻。而道徳之不備者哉結上文。皐
陶呂刑之
法。豈不險峻堯舜周孔。豈無道徳而尚不
能責盜濫化兇頑。教子弟倶爲賢孝之行也
奚獨以茹葷嗜酒而見責耶何以獨將沙門食葷
飮酒見責爲過也
在昔嚴陵垂釣嚴光字子陵。南陽人。光武故
人。王莽之亂。隱釣於七里灘
子牙直鉤子牙者姓姜名尚。因紂無道。隱於渭濱文
王獵而得之。遂拜爲太公望破紂而立周
買臣負薪朱買臣家貧。常負薪
讀書。後爲會稽太守
昆吾陶瓦昆吾。夏時造瓦
之人。後獲顯榮
禹治溝洫禹導百川東入於海。而萬姓
免爲魚鼈。故功推於後世
舜耕歴山歴山中條山之別名。在河之
東舜未遇時。曾耕於此山
相如臨邛而自酤臨邛地名。司馬相如未遇時。臨邛
醞釀而賣。後顯榮。乘駟馬之車
朱亥未遇而親屠朱亥未遇時。親爲
屠。後遇封信陵君
是以君子達則兼濟天下。不達則獨善其身
陵子牙買臣昆吾禹舜相如朱亥等。皆聖君賢臣身既
通達則道兼濟於天下。身未通達則
獨守善
其身也
夫有生之最靈者人也天生萬物皆名有生。
人類最靈最貴者也
人也者口非匏瓜。焉能繋而不食論語。匏瓜者
即音互瓜也。
匏瓜繋於一處而不飮
食。人則不如是也
身非木石。焉能裸而不衣。雖手足之健捷。不
足以逃其饑。必資飮食而養其命。毛髮以緻
密。不足以禦其寒。必資衣以蔽其體。故知
衣食可以資身命。身命可以資道業衣食既備可
以資養身
命。身命既安。則
可以資助道業也
苟衣食之不足。而道業將就廢也諺語云。人無
根本水食爲命
苟者誠也。誠若人無衣食。而必絶
乎身命也。身命既絶道業豈不廢乎
且修徳者。不樂坐食於人吾祖師有云。一
日不作一日不食
直欲自營其衣食。備歴於艱苦。庶知世道之
勞慮吾門諸祖。直要自經營於衣食之備。以歴於艱辛
之苦。庶以知世人耕織之道艱難。則節儉其用也
民力之辛酸辛酸者。戚眉之貎。男
耕女織皆有辛酸之力
然後進善履道。捍拒生死捍抵也。拒禦也。既知
世道之勞苦其所須而
倶備。然後則可以捍
抵拒禦生死之事也
蓋以出乎慚愧之心而伏乎驕慢之志不且失節
謂之慚。
心無非用謂之愧。凡衣食之用。大概要知出處艱
難。則有慚愧之心。而降伏乎驕傲怠慢之愚志也
亦非不善之爲也總結上文意。如前所疑。權量
商賈等事。亦不是不善之事
豈獨以商貨而見譏乎豈獨用此商賈貨
而爲譏謗者乎
是以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用之則
行。舍之則藏是故君子所行之道於語默動
靜之間。可進則進可止則止
不隘其情君子所行之事。
不以窄隘其情
不淫其性亦不淫
蕩其性
其道貴於適用意所必從曰適。君子之道
無可無不可故曰適用而已
豈一途而可盡哉聖人之道而有萬殊至則一也。豈
局於一途而可爲盡善盡美也哉
  辯施第十三此篇爲辯論捨
施。故曰辯施
客曰。孔子云。禮與其奢也寧儉禮貴得中。禮
奢而備不若儉
而不備
之愈也
又云。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
也。固陋奢倶失其
中而奢之害也大
老子曰。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去皆上聲。老
子所云。甚奢
泰三字。皆是過中不當之義。是以聖人去除。甚過
音樂。奢過服食。泰過宮室。若無此三者則合中矣
昔者楚靈王好奢。卒至身亡史記。楚靈王因建章
華臺苦衰其民。後被
呉王所敗
以致亡身
秦政好奢。終滅於國秦國號。政治皇名也。始皇乃
莊襄王。納大賈呂不韋妾。有
姫時已有娠而生政。世謂始皇爲呂政。及即王位。併呑六
國一統天下。自以謂徳兼三皇。功過五帝。及更號曰皇
帝。故稱始皇帝。專一刑威立國。焚書坑儒。暴虐
不道好奢東海求仙。崩於沙丘。不三年而國滅矣
今佛家以身命施。爲福之最用身命布施。
爲得福最多
以七寶施。爲福之次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珍
珠等七寶爲施。皆得福次矣
喩之以善惡譬喩化人。則
用善以懲惡
曉之以因果曉喩導人。則
用因以明果
使人傾嚢倒廩竭資而施。以爲祈福因以善則上
天堂。惡則
墮地獄。曉喩因果。使人人盡其嚢
財罄其倉廩以爲求福勸人爲善也
已而宏麗所居。營葺不已。飛樓疊閣。金碧爭
光。不亦泰乎謂僧人自己所居之屋。宏大之美麗。累
年營造不已。如飛揚之樓重疊之閣。飾
之以金碧爭光之色。
如此不亦奢泰者乎
妙明曰。子之所問。知其流而未識其源責客
曰。
只知聖人之所流。
不知聖人之根源也
見其淺而未達其深。仲尼疾時君之奢逸仲尼
答林
放之問曰。禮與其奢也寧儉。乃
疾時君之奢逸。故發此言也
老子警人主之昏淫老子言去甚等辭。乃警省人
主當時之昏淫。發此言也
豈謂止布施之語哉孔老二聖發此言時。佛教未流
於此國。豈是絶布施之説也
昔者虞舜耕於歴山。恩澤不霑於朋戚。衣食
不及於二親虞國舜都。舜初耕於歴山。漁於雷澤。陶
於河濱。側陋微賤之時。朋友親戚之處。
無恩惠之與霑父母之前。無豐盛衣食
之所養。如此者何也。蓋以未遇其時也
太公釣於渭水。財貨不周於妻孥。惠施不霑
於隣里太公未遇之時。釣魚於渭水之陽。妻
子尚不能周給。何有惠施於隣里者
及其登九五之位易乾卦爻辭。初九潜龍勿用。舜在
側陋。便是潜龍。九二見龍在田。
舜田漁時也。九三君子終日乾乾。舜玄徳昇聞時也。九四
或躍在淵。舜之歴試時也。九五飛龍在天。舜即帝位也。
故曰登九
五之位也
應飛熊之夢史記。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者非熊
非羆非彪非虎。羈王之輔果獲呂尚於渭
水之陽。與語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嘗云當有聖人適周。
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立爲師也。於後佐武王伐
紂。以康兆民塗炭之
苦者。非熊之兆夢也
惠澤八方。恩霑四海惠者惠施之利。澤者澤潤也。
舜居君位。無爲而治天下也。
太公佐武王革紂之虐。八方四方四維也。四海東西
南北四海也。故八方四海之内。生民皆獲其恩澤也
但饒財則貴其惠施聖君賢臣。豊饒
則兼濟於天下
窶乏則貴其履道窶其矩切。窶乏貧窮也。既貧而無
位。則貴乎安然而。以行其道也
子曰。富而不施。貧而無所救若富者不施物以濟
之。則貧者無所救拔
昔趙盾饋食於靈輒。卒感扶輪之酧史記。趙盾
晋臣。嘗遊
於桑間。見餓人以食餉之。盾好直諫。一日晋君呼熬咬
之。又預脱去盾所乘之車。去其一輪。駟馬摘其二馬。盾
及升車而不能行倏有一人扶輪而行。則脱其難。遂問
曰。扶輪者誰。答曰吾桑間餓人也。爲報一食之恩耳
漂母餉飯於韓信。終獲捧金之報史記。漂絮也。
韓信布衣時。
嘗釣於城下。漂母毎飯至。先餉於信。後
爲齊王。回郷以捧黄金報恩於漂母也
陰施出於不意。陽報皎於白日陰闇也。陽顯也。
皎明也若趙盾漂
母。飯施於無心之間。後遇扶輪捧
金之酧。豈非陽報明於白日也
況以傾家財發善意。其所得福利。巍如嵩泰。
濬如江海矣傾倒覆也。濬深也如趙盾漂母。一飯之
恩。尚獲扶輪捧金之報。況於傾其家財而
發其善心用於布施者所獲福利豈不巍大
高廣如嵩山泰嶽濬深江海之浩瀚者矣
故懷善應之以祥。挾惡報之以殃。種稻而得
麥。爲禍而得福者。未之有也作善獲福。作惡遭
疾。定而不能改。
故種稻而得麥。爲惡而
得福者未之有此事也
今我沙門。助人以福。勸人以善以福助人
以善誘人
使施一梁一棟一香一華。如影隨形凡令人施一
件物者。如
影隨形。之
不遺也
果嚴後世其善果必莊
嚴於後世也
豈獨以自處華室而取樂哉既化一切爲善。各得
安樂。豈獨以自處華
屋而
樂哉
且靈王之奢也。起章華之臺室。盡人間之富
貴。金珠佩玉。粲飾其間。藏歌舞悦美人。廢
國政恣驕奢。不其亡身。其何耶若是貪淫嗜樂。
不至於廢國亡
身者更
在何耶
秦政建萬人之宮秦政始皇也。都咸
陽建萬人之宮室
於阿房之城東西五百歩南北五十丈阿房城中
有殿。殿
之四方有房。其高廣者。上可
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東抵驪山。僅五十里。十歩一樓。五歩一閣
驪山。西至咸陽將五十里。除萬
人宮外十歩五歩。皆建樓閣
車駕往來。不冒風雨。其宏麗雄贍。如此之
大也。但知縱耳目之所欲。而不知役人民之
疲苦。唯恣驕奢罔修國政。不其滅國其在何
耶。今我沙門。雖處華堂紺宇。但以晨鐘夕
梵遠風疏磬。褒讃金言生人天福今我沙門。雖
以如是但用晨
鐘暮鼓俾揚擧梵唄。上乃祝皇王聖壽。
下乃與黎民祈福永遠。闡揚于風化也
如斯而已矣。豈直與秦楚奢華同日而語耶。
孟子曰。如其道雖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爲泰
如舜乃側陋微賤。因有其道徳而堯授二女
以妻之天下四海君位以禪之而亦不以爲泰
非其道。一簟食不可受於人如是不合契道徳之
理雖有一簟之食亦
不可坐受
於人也
豈虚言哉
折疑論卷第三






折疑論卷第四
  金臺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註
  殊見第十四此篇因所見差異
而殊別。故曰殊見
客曰。子之所言。佛道尊崇無聖可上此因第二
第三篇
中。言佛之法身廣大
證聖極尊以爲問也
或有人曰。佛之爲教也。其文富贍。其説宏
遠。義句廓落。旨趣幽深。瀚漫周遮。難用難
信。以是而毀。爲之奈何謂佛教如此。則大難用而
尤難信。因此而有謗毀
者。爲
之奈何
妙明曰。至味難調衆口。大音不合群耳。夫
蚯蚓食土而甘於土。豈知有五味之和。犬豕
食糞而美於糞。豈知有醪醴之味。悲夫不知。
知之未必爲食也狗有懸
爪爲犬
若蚯蚓置之於五味。犬豕飮之以醪醴。彼必
反以爲毒者何也。蓋非適其所養。若蚯蚓投
之以汚池。犬豕飼之以糟漿。彼必宛轉詰屈。
掉尾奮蹄。從而悦之者何也。蓋適其所養之
道也宛轉詰屈。乃蚯蚓動轉貎。
掉尾奮蹄。乃犬豕悦豫貎
且承雲黄帝
咸池
九韶
大濩
大武周武
王樂
樂之至也。若調以五音之和。奏以九成之美。
歌詠先王之風致。若景鳳翔慶雲浮甘露降
醴泉出鳳凰來儀鳥獸率舞堯使夔典樂撃石百獸
率舞舜簫韶九奏鳳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