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護法論 (No. 2114_ 張商英述 ) in Vol. 52

[First] []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114

重刻護法論題辭
  蘇州開元住持煥翁禪師端文。不遠千里
而來請曰。吾宗有護法論。凡一萬二千三
百四十五言。宋觀文殿大學士。丞相張商
英所撰。其弘宗扶教之意。至矣盡矣。昔者
閩僧慧欽。嘗刻諸梓。翰林侍講學士虞集。
實爲之序。兵燹之餘。其版久不存。端文
以此書不可不傳也。復令印生刻之。今功
已告完。願爲序其首簡。序曰。妙明眞性。
有若太空。不拘方所。初無形段。沖澹而靜。
寥漠而清。出焉而不知其所終。入焉而不
知其所窮。與物無際。圓妙而通。當是時無
生佛之名。無自他之相。種種含攝。種種無
礙。尚何一法之可言哉。奈太樸既散誕聖
眞漓營營逐物唯塵縁業識之趨。正如迷
人身陷大澤。煙霧晦冥。蛇虎縱横。競來迫
人。欲加毒害。被髮狂奔。不辨四維。西方大
聖人。以慈憫故。三乘十二分教。不得不説。
此法之所由建立也。衆生聞此法者。遵而
行之。又如得見日光。逢善勝友。爲驅諸惡。
引登康衢。即離怖畏。而就安隱。其願幸孰
加焉。不深徳之。反從而詆之斥之。是猶
挾利劍以自傷。初何損於大法乎。人心顛
隮莫此爲甚。有識者憂之。復體如來慈憫
之心。而護法論。亦不容弗作也。嗚呼。三皇
治天下也善用時。五帝則易以仁信。三王
又更以智勇。蓋風氣隨世而遷故。爲治者
亦因時而馭變焉。成周以降。昏嚚邪僻。翕
然並作。縲絏不足以爲囚。斧鑕不足以爲
威。西方聖人歴陳因果輪迴之説。使暴彊
聞之。赤頸汗背。逡巡畏縮。雖螻蟻不敢踐
履。豈不有補治化之不足。柳宗元所謂。陰
翊王度者是已。此猶言其觕也。其上焉者
烱然内觀。匪即匪離。可以脱卑濁而極高
明。超三界而躋妙覺。誠不可誣也。奈何詆
之。奈何斥之。世之人觀此論者。可以悚然
而思。惕然而省矣。雖然。予有一説并爲釋
氏之徒告焉。棟宇堅者。風雨不能漂搖。榮
衞充者。疾病不能侵凌。緇衣之士。盍亦自
反其本乎。予竊怪夫誦佛陀言。行外道行
者。是自壞法也。毘尼不守。馳騖外縁者。是
自壞法也。増長無明。嗔恚不息者。是自壞
法也。傳曰。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尚誰尤
哉。今因禪師之請。乃懇切爲緇素通言之。
知我罪我。予皆不能辭矣。禪師豫章人知
寶大法。如護眼目。然身服紙衣。躬行苦行。
遇川病渉者梁之。途齟齬者甓之。枯&MT02338;
露者掩之。由衢之天寧。遷住今刹。首新戒
壇授人以戒。俾母犯國憲。其應機設化。導
民爲善。致力於佛法者。非言辭可盡也。今
又刻此論以傳。誠無愧於有道沙門者矣
洪武七年秋九月九日。翰林侍講學士。中
順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太子賛善大
夫。金華宋濂撰



護法論元序
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蓋道者先天地生。
亘古今而常存。聖人得道之眞以治身。其緒
餘土苴。以治天下國家。豈不大哉。故聖人
或生於中國。或生於西方。或生於東夷西夷。
生雖殊方。其得道之眞。若合符契。未始殊也。
佛者生於西方。得道之眞以治身。以寂滅爲
樂者也。自得於妙有眞空。圓明廣大。不可思
議。孔子以謂。佛爲西方聖人。孔子聖人也。爲
萬世之師。豈虚語哉。其尊敬如此。學者學
孔子者也。孔子之言不信。反生謗斥。與斥孔
子何異。此皆非吾徒也。無盡居士。深造大道
之淵源。洞鑒儒釋之不二。痛夫俗學之蔽蒙。
下悟自己之眞性。在日用之間。顛倒妄想。不
得其門而入。深懷憤嫉。搖唇鼓舌。專以斥佛
爲能。自比孟子拒楊墨之功。俾後世稱之。以
爲聖人之徒。聾瞽學者。豈不欺心乎。欺心乃
欺天也。則護法之論豈得已哉。觀其議論勁
正。取與嚴明。引證誠實。鋪陳詳備。明如皎
日。信如四時。非胸中超脱該貫至道之要妙。
何以臻此。故能釋天下之疑。息天下之謗。實
後學之標準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知
其性則知其天與佛。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無以異矣。佛以戒定慧爲大道之大要。吾
儒所謂。懲忿窒慾。則戒也。寂然不動。則定
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慧也。三者儒釋豈
不相同。蓋方册所載皆古人之糟粕。若誦糟
粕。而不識聖人之旨要。與面牆者何異哉。杏
壇三千之衆得夫子之道者。顏子一人而已。
尚未達一間。靈山百萬徒衆。悟玄機者。迦葉
一人而已。況望聖人數千載之間。聞其風讀
其書。咸欲造聖人之域。不亦難乎。宜其邪説
横議興焉。則護法之論。確乎不可拔也
乾道辛卯六月望日
  無礙居士南澗鄭興徳與撰



護法論
  宋丞相無盡居士張商英述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以仁義忠信爲道
耶。則孔子固有仁義忠信矣。以長生久視爲
道耶。則曰夕死。可矣。是果求聞何道哉。豈非
大覺慈尊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也。不然
則列子何以謂。孔子曰。丘聞西方有大聖人。
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
乎民無能名焉。列子學孔子者也。而遽述此
説。信不誣矣。孔子聖人也。尚尊其道。而今之
學孔子者。未讀百十卷之書。先以排佛爲急
務者何也。豈獨孔子尊其道哉。至於上下神
祇。無不宗奉。矧茲凡夫。輒恣毀斥。自昧已
靈。可不哀歟。韓愈曰。夫爲史者。不有人禍。
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爲之哉。蓋爲史
者採摭人之實迹。尚有刑禍。況無故輕薄。以
毀大聖人哉。且茲人也。無量劫來。沈淪諸趣。
乘少善力。而得此身。壽夭特未定也。縱及耳
順從心之年。亦暫寄人間耳。以善根微劣。不
能親炙究竟其道。須臾老之將至。爲虚生浪
死之人。自可悲痛。何暇更縱無明業識。造
端倡始。誘引後世闡提之黨。背覺合塵。同入
惡道。罪萃厥身。可不愼哉。且佛何求於世。但
以慈悲廣大願力深重。哀見一切衆生。往來
六道。受種種苦。無有已時。故從兜率天宮。示
現淨飯國王之家。爲第一太子。道徳文武。端
嚴殊特。於聖人中。而所未有。於弱冠之年。棄
金輪寶位。出家修道。成等正覺。爲天人師。隨
機演説三乘五教。末後以正法眼藏涅槃妙
心。付囑摩訶迦葉。爲教外別傳。更相傳授。接
上根輩。故我本朝太宗皇帝之序金剛般若
也。則曰歎不修之業溥。傷強執之愚迷。非下
士之所知。豈淺識之能究。大哉聖人之言。深
可信服。一從佛法東播之後。大藏教乘。無處
不有。故余嘗謂。欲排其教。則當盡讀其書深
求其理。摭其不合吾儒者。與學佛之見。折疑
辨惑。而後排之可也。今不通其理。而妄排之
則是斥鷃笑鵾鵬。朝菌輕松柏耳。歐陽脩曰
佛者善施無驗不實之事。蓋亦未之思耳。嘗
原人之造妄者。豈其心哉。誠以賙急饑寒。苟
免患難而已。佛者捨其至貴極富。爲道忘身。
非饑寒之急。無患難可免。其施妄也。何所圖
哉。若以造妄垂裕其徒凡夫尚知我躬不閲。
遑恤我後。而佛豈不知耶。古今世人。有稍挾
欺紿者。必爲衆人所棄。況有識之賢者乎。若
使佛有纖毫妄心。則安能俾其佛教。綿亘千
古。周匝十方。天龍神鬼無不傾心。菩薩羅漢。
更相弘化。試此論之。有詐妄心者。求信於卑
凡下愚。尚不可得。況能攝伏於具神通之聖
人哉。經云。如來是眞語者。實語者。如語者。
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又云諸佛如來無妄語
者。信哉斯言。明如皎日。孟子曰誦堯之言。行
堯之行。是堯而已矣。余則曰。誦佛之言。行佛
之行。是佛而已矣。何慊乎哉。佛祖修行。入道
蹊徑。其捷如此。而人反以爲難。深可閔悼。撮
其樞要。戒定慧而已。若能持戒。決定不落
三塗。若能定力。決定功超六欲。若能定慧圓
明。則達佛知見入大乘位矣。何難之有哉。詩
云。徳輶如毛民鮮克擧之。其是之謂乎。韓愈
與大顛論議往復數千言。卒爲大顛一問曰。
公自揣量學問知識。能如晋之佛圖澄乎。能
如姚秦之羅什乎。能如蕭梁之寶誌乎。愈曰
吾於斯人。則不如矣。大顛曰。公不如彼明矣。
而彼之所從事者。子以爲非何也。愈不能加
答。其天下之公言乎。佛豈妨人世務哉。金剛
般若云。是故如來説一切法皆是佛法。維摩
經偈云。經書咒禁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
事。饒益諸群生。法華經云。資生業等。皆順正
法。傅大士龐道元豈無妻子哉。若也身處塵
勞。心常清淨。則便能轉識爲智。猶如握土成
金。一切煩惱。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無非佛去。
若能如是。則爲在家菩薩了事凡夫矣。豈不
偉哉。歐陽脩曰。佛爲中國大患。何言之甚歟。
豈不爾思。凡有害於人者。奚不爲人所厭而
天誅哉。安能深根固蒂於天下也。桀紂爲中
國天子。害跡一彰。而天下後世共怨之。況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