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北山録 (No. 2113_ 神清慧寶注 ) in Vol. 52

[First] [Prev]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立五千文治于家國。道味凝乎太和。至徳含
乎太虚。故能壽能少以隱以顯。至若駕螭鸞。
挾日月。磅&MT01197;宇宙。出入死生。假彼神用以彰
道徳。非謂不撤腥肥不潔心慮。但由克意草
木。而能駐彼爽口腐腸之性命者也。故老聖
云。孔徳之容惟道是從孔甚也。從順也。言甚有容
徳之人。所行唯以虚極之
道是
順也
夫師以徳義爲本。疑游覆以張其末。其或
本之病矣。末奚以爲徳行爲本。
伎藝爲末
而吾教雖有神
仙五通之化。皆由定力而後乃成矣。晋單道
開服松脂呑細石。能日行七百里。而不能過
百年之壽高僧單道開。好道常
餐松脂。竟歸無常
梁慧約餌松木凡
三十餘年。年近于期頤亦高僧。禮記
期頤百歳也
長生之道
未有聞也。但世途好修惡短惑惑然不自決。
吾教以去殺施食爲長壽因。胡不遵歟。世途
好堅惡朽惑惑然不自決。吾教以除難授法
爲不壞因。胡不勉歟。至若以凡世言之處萬
載。若旦暮同盡者也。夫新新之運未嘗不爲
物就化。修者君此世之化。短者先後世之化。
與不化奚異焉莊生云。生者死之
悲。死者生之悲也
故古之達者安
時而處。順哀樂之所不能入矣。孟孫問於楊
朱曰。有人於此。愛生貴身。以祈不死可乎。曰
理無久生。夫生非貴所能存。身非愛所能厚。
且久生奚爲。五情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
古猶今也。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
猶今也。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遍之矣。百年
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乎居世若不進道。修
行長生亦奚以爲
曰。子貢問於孔子曰。死人有知乎。子曰。吾欲
言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吾欲言
無知。將恐不孝之子孫棄其親而不葬賜。欲
知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後當自知之矣
出家
語也
仲獻子曰仲獻子。
仲孫蔑也
夏后氏用盟器示民無
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
示民有疑也。因縁之經將必極焉此乃三世因縁
之事。儒教未
明。故有
茲問也
主人曰。死者形謝而精神有往。綿續
五道輪復無窮以無明發行支感愛取潤。見在十
支因。未來二支果。輪迴無已
以彼生爲死。彼以此死爲生也南華文也。死有
生是生有死也。
生有生則
死有死也
故爲鬼則有知是死不爲鬼則無知
也。而鬼有小大焉。大則知大。小則知小。至若
岳涜社稷爲綱爲紀大焉。在檐霤在戸竃爲
罔蜽爲蜲蛇小焉。季路問事鬼神。仲尼亦所
未答但云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
以其冥道幽昧慮益生人之惑
矣。宋何承天云。生必有死。形斃神散。猶春
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更受形哉。詩曰。三
后在天。言精靈之昇遐也神滅
論也
顏延之讓曰。若
精靈必果異乎。草木則受形之論無乃更資。
將由三后萃善報在生天。若徒有精靈尚無
體状。未知在天當何憑以立也。梁范縝形神
滅論云。宗廟祭饗。周孔之道以敬也。申生
伯有恢怪之妖也狐突往曲沃見申生使之御云夷吾
對余無禮余得請於帝當以晋卑秦
言訖而滅後惠公果爲秦獲
鄭殺伯有後忽介甲而見也
雖人間有鬼。自是天
地之一物。如人畜類。非死者而爲之也。當時
詔百官精詳曉諭其人愚反非聖人之法不可
教也。易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
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是故知死生之説。精
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斯言
所謂至矣哉。文子稱黄帝之形有&T011943;而神不
化。以不化之化乘變無窮。延陵季子適于齊。
長子死葬於嬴博之間嬴博齊地。
太山縣也
其坎深不至
泉殮以時服曰骨肉歸于土命也。若魂氣爲
變無所不之仲尼賢之也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
莊子曰。吾以天地爲棺
椁。日月爲連壁。星辰爲珠璣。萬物爲資送。吾葬具不備
耶。何以加其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
上爲烏鳶食。在下爲螻蟻
食。奪彼與此何其偏耶
北山録卷第五




北山録卷第六
  喪服問第九服從恩制喪以禮成問喪
父母與師五服宜從何等
二三子侍乎前門生
賓退。翼而進斂肘
以進
曰。三乘
之行或得聞焉。三代之禮未之學也夏殷周文
質不同
而百行之紀莫大乎孝。孝莫大乎送死。有死
已復送葬返置干几筵。復其靈
魄。盡愛之 有祷祠心焉
生有節焉。夫徴諸
終。終則其始可知也禮云。始卒。主人啼兄弟哭。
小斂即位于内祖。脱髦栝髮以
麻。士之喪二日而殯。皆三日不食。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
米。溢一升二十四分之一也。既葬。主人蔬食水飮。不食

敢問何謂沙門喪在五服焉五服斬縗齊縗大
功小功緦麻是也
釋几久之愀然而告之曰。先王之禮。魯君子
之所知也。於孔氏多能也。吾未之其究也已。
夫天竺非方俗所同釋子既宗天竺之教。
與中國方俗不同
質極而
微矣西國之俗。簡質而微略也。南海寄歸傳云。天竺
聰明俊利神州不及天竺。禮儀法則天竺不及神州
古者羲農之淳中國則變。蓋質極而文。文極
而質。四海則不然夏殷法地故質。周法於
天故文也。四海不變
今緇衣
在華。華則有儀。其可同於異域歟先王制四夷
之樂。不制
四夷之禮。今釋子既在
中國。不可同於異域
故稽五服之數。象升降
之節。擬議其教。立以爲文。至若語其憲章有
所損益合乎天下之心者。以俟君子矣今依五
服而象
之。斬衰三年。齊衰周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緦麻三
月。或上或下以行之。如要合天下之宜以得其中。俟將來
君子裁
制也
故喪父母者如士喪或則中而得禮也
於五孝中。依士
喪禮。得其中也
士喪者杖菅屨禮云。士之喪。二日
殯而杖哭。殯則杖
哭。柩
則輯杖
食粥三日不食。
食粥飮水
倚廬寢苫枕塊禮云。父母之
喪。居倚廬不
塗寢苫枕塊。
非憂事不言也
雖沙門苦節。降居貶衣食。有過
乎喪禮者。而居喪合士行。無傷聖人之教也
沙門之行。本自苦節。若更因喪。倍貶服食。
合於士行。不違禮律。故云喪與其易也寧戚
若鄙以俗
内拘急是不曠徳。何莫裁使體不兼杖。眞俗
合擧。簡而有戚也若不欲俗禮拘忌慮虧眞道。縗而
不杖。則眞俗無妨。其儀雖略。其
哀禮不
無也
夫陳簠簋設几筵。非必以鬼求之父母。
蓋申其哀敬。敬其若存也簠簋祭器也。几筵靈座
也。置者未必以鬼求於
父母。蓋以繼心之所存於
哀敬有歸向之所表情也
縗絰代乎黻冕縗絰喪服。
黻冕朝衣
沙門既不縗。如何絰身既不縗服。
則頭不宜安絰
&T035290;縗繐裳
褻乎喪儀。儒則不爲。況釋氏高者也禮云。麻
者不紳。
執玉不麻。麻不加於采。以吉
凶異也。僧既離俗。不同其製
或有所不避者。加
乎冶容之嫌也冶容不正貎不避俗譏。則
有妖冶之容。嫌非正也
&T046714;
無以麻葛冐於首父母之喪。及親教
戒師等。可以冐首
尼則猶可然。
夫禮不敵於公門。公門不賓之。雖&T046714;斬麻葛
無用於首焉曲禮云。苞屨扱枉厭冠不入公門。皆以
凶服。故雖有父母師長喪。皆不用也
尊者前如公門亦不冐
麻於首
當齋戒無號擗避衆嫌
但可焚脩作福。而
資薦之擗拊心也
無恃以喪辭衆善。恃以衆
善降私喪。苟有義也其有布薩講懺齋戒等善。不以
喪事之。故中廢以衆善而殺喪
禮無
時有灑地布蓆。而後乃踊失頽然之哀&T046714;
之喪。天地崩摧。痛割衷情。
豈待布蓆灑地。然後擗踊者哉
雖五服尊卑同。而
損卑以年徳不謂不知禮也先王制五服之禮雖
同。若卑者亡在五服
之數。於有年有
徳降之亦可也
夫至道合乎至哀。不哭不踊。非
象内之議也哭踊之制。本徇俗情。象外忘心。顧戀
非有。莊子云。人之生氣之聚也。則爲
生散則爲死。若死生爲徒。吾又何
患。故萬物一也。是以妻死而鼓盆也
昔者法雲居憂。
殆至毀滅母亡。毀瘠過禮。累曰不食。殆不勝喪。僧旻
謂之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賢企及。毀
不滅性。尚出儒書。況佛有微旨。近奉色養。遠發
菩提。況恩愛賊。不可寛放。乃割哀情。微進粥食
靈裕
覲母。聞喪而還靈裕。隋高僧也。姓邢。南郡松滋人。
居相州久。忽聞母在鄴都病。往看
之。至路聞已死曰。我本
覲母。今喪何覲也。遂還
君子以爲垂慧訓。則雲
過裕不及也。夫禮過者俯而就之。不至者跂
而及之。雲乃名尊徳實。纒情踰俗。裕則位
崇師表。憲法無取。議者與其不及寧過。過則
易抑。不及難引也哀過則可抑之。不及
則難以引導後人也
然諸夏之
邦。以禮儀觀徳。居其邦變其俗。君子所不爲
也。雖世務立節。賢者達之。如子臧原壤之流
曹公子欣時字子臧。宣公之庶子也。曹伯卒。諸侯見
王將立之。子臧辭前志有之。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
爲君非吾節也。雖不能達。敢失守乎。
遂避奔宋。原壤魯人。物外之士也
世務亂禮。賢者
立之。如曾參子皋之流也參字子輿。高柴字子&MT06324;
泣血三年未嘗見齒。並
孔兵弟
子魯人
今天下多思亂。禮于何不立之耶。昔竹
林之賢洎胡母輔之徒。彼失禮者以爲達竹林
阮籍
喪母。裴楷往弔之。阮籍散髮。箕踞不哭。醉而直視。裴楷
既哭畢便去。或問裴。凡弔主人哭客乃爲禮。阮既不哭。
公何爲弔。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禮制。我輩俗人。
故以軌儀自居。時人以爲兩得其中也。胡母輔齊人也
裕若亦以爲達者。則不師不弟。當如彼不父
不子矣。豈生則不捐愛以求覲。死則篤求其
達乎生則撫養之恩未斷。固存省覲。
死則已同於草木。但可冥資
故後來者不揣
徳行。不侔裕而多爲裕矣侔齊也。侔猶不
可。況不侔者哉
是以
匠物者雖玄機冥達。而爲物常守。古人云。在
人能人。在天能天。蓋稱有道者。不以逆物爲
懷也。昔目連泣餉目連母長爪梵志族青提也。以慳
貪不信沈惡趣。目連得道。持食而
往濟
牟尼扶櫬淨飯王崩。佛扶櫬而葬。又佛姨母大愛
道比丘尼。與五百尼。一日中同涅槃。
時得正道優婆塞擧五百末。四天王擧佛乳母大愛道床。
佛自在前&T016254;香爐燒香供養。語諸比丘。汝等助我供養乳
母身。爾時諸羅潢比丘各各以神足力
到摩利支山。取牛頭香。助佛作藉也
示人感慕之
迹。夫能居其迹。而不有其迹。可謂至矣
四制。有恩有理有節
有權變而從宜可也
經云。孝名爲戒。夫何義耶。
蓋孝者以敬慈爲本。敬則嚴親。慈則愛人。嚴
親則不侮於萬物。愛人則不傷於生類。防患
息違。莫大於此矣。其或不由於孝。而能持戒
者無之矣戒以慈爲本。
以敬爲輔也
何則不孝則無親。無
親則不敬於上。不敬而能慈於下者未之有
也。律云。肩荷父母。便溲其上。經於綿劫。猶
未能報一日生成。既大聖俾生報之以力何
死則無戚焉。故違裕或賢。慕裕則鄙後徒高節
不及靈裕
而欲効之者。
非但可從常
勿使保名教者。以子孫入道乖乎
孝悌。責響之論此而滋矣。二三子曰。喪所親
謹聞命矣已論父母
之喪竟
喪師如之何。曰禮云事親
有隱而無犯子爲父隱
直在其中
左右就養無方左右謂扶持
之方常也
服勤至死致喪三年父喪斬縗三年。母喪齊縗三年。
若父在者周朞而已。避父尊也。
斬縗爲不緶之也。
齊縗則緶之如常也
事君有犯而無隱臣以諫
諍爲忠
左右
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存君臣之義
比方父也
事師
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
師喪本無服。
戒容在心
又曰。兄弟哭諸廟。父之友哭諸
廟門之外。師哭諸寢。朋友哭諸寢門之外。所
知哭諸野。於釋氏則異乎禮也與儒禮
不同
夫師者
徳藝之本也。匪徳何立。匪師何教。雖上自王
公達于商耰耰農人長沮桀溺見
子路耰而不輟是也
皆嚴師。而釋氏
加乎戒之所由生也仕農工商之子。尚立其師。
況釋氏削染傳戒者乎
有戒則名沙門。無戒則非沙門。從戒而生。
乃曰眞生戒自師授戒者曰毘尼藏。防非止
惡。梵云毘柰耶同也
故視
師猶父也師本無服
今同於父
外國云。和尚此曰力生。言
有力能生弟子戒法也。外國云。阿闍梨此云
軌範。言能教軌其範義也。斯類有五焉。謂剃
髮十戒依止羯磨教授羯磨謂受戒
時作白也
其間或以落
簪佩禁自我而始也。或以法身慧學自我而
成也。然世以君父師其恩一貫。父生之。師教
之。君食之。故有致方心喪三焉父致喪君方喪
師心喪三也
而釋氏以戒法故隆之矣戒爲入道之本。
師爲出世之因
非但哭
于寢也。執乎心喪也。當麻葛菲屨方父斬也
喪師之服同父。斬
縗之孝二十五月也
但不必杖而後起哭若不返
盡聲
唯而不對此皆喪父之禮於
喪師則不必然
於餘則如禮焉
並與喪
父禮同
今委巷之子委曲也。郷巷
卑族之子也
號穹蒼訴酷
罰蓋不忌知父之嫌今僧有喪師號哭云蒼天等皆
非禮於父有嫌疑宜去之可也
塗車芻靈神明之器既不以鬼道期師斯奚用
盟器之屬
皆無益
魏道登卒。高祖孝文詔曰。朕師登
法師奄至殂背。痛怛摧動不能已已。比治愼
喪未容即赴。便準師義。哭諸門外禮師喪哭
寢門外
曇延歿。帝哀慟罷朝。滕王已下被髮徒跣從
喪行哭。後世莫能輕重之也。柱史抗絶軌於
流沙。或尸解於槐里。其徒無所聞也老子見周
徳陵遲。
乃乘青牛出函谷關。西往流沙。又莊周云。老子卒於扶風
槐里。秦佚弔之。三號而出。自是其徒喪服之制未聞其説
魯司寇卒。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夫子喪
顏淵子路若喪子而無服請喪夫子若喪父而
無服二三子皆絰而出也不爲哀弔服而加麻
心喪三年檀弓文也
殆至
漢魏。喪師彌篤。有以至於方父之喪者。今之
禮薄寡有絻焉絻喪
服也
昔遠公制喪七日。以凡
情難。割俾展哀也。過則束於禮矣僧本象外之
教以凡情未
遣乃制七日之禮以展情
也若過則拘束儒教也
齊隱士劉虯卒。弟子雖
禀内教。若喪父無服劉虯居荊州。後拂衣不仕。
辟穀麻衣草室。屏絶世典。精
研佛理。述頓悟義。當時莫有能屈者。注法華經。講涅槃
大品等經。建武初徴爲國子博士。卒于江州。白雲徘徊。
有異香滿室。空中磬聲。年六十。弟子等如喪父而
無服。庾詵云。文爲世範。行爲士則。因諡文範先生
隋天
台誡無哭泣著喪服。彼各隨時之義也。夫劉
虯羔雁不顧卿執羔大夫執雁。虯初爲當陽令。改爲南
城。拂衣自免。年四十二。時論比之漢疏
邴辭榮不
顧祿位也
形質已遺。居今之死。非曰始死。若
使爲喪。猶矯乎羔雁。故損仁義。以示簡朴有
終焉。而弟子從乎孔門之議也。天台五十餘
州咸禀。歸戒。若循乎縞素。則半國之人皆喪
服矣。故可抑而從天竺之風也。仲尼云。喪
與其易也寧戚喪禮宜得中。若和
易則寧可哀戚也
斯則振時之意
厚矣。今秦洛之風。喪則喪矣。十師而亡哀
降殺何哉親教師可同斬縗本頭戒師可大功。教授師
可小功。羯磨師已下剃髮師十戒師八戒師
五戒師依止師授
法師並緦麻可也
匪喪則已。喪則其無別乎。故
戒師可乎大功也九月
教授小功也五月
餘則緦
麻可矣
朋友者。禮云。群居入則絰出則否。
朋友皆在他邦。則但師心喪三年朋友朞故
朋友墓有宿草則不哭焉。在異域無喪制凡云
異域
外國皆
天竺也
不封不樹封塚
土也
棄之中野施鳥獸
於寒林
或崇蘊燃
焚之
以薪
或淵流沈之。所窆者少。喪期無數
窆埋之也。或棄或焚或
沈。亦無五服期限之事
若中華之前古同上古
之時也
其有
欲遵此。而罷哭泣去喪制。爲不違律者。吾無
與乎爾身居東土。而欲
禮遵西國不可也
夫揣食嗚足。袒肩跣
趾。圍繞却退。皆殊俗之風也南海寄歸傳云。西
國以手揣飯而食。
禮拜嗚足以舌舐之也。袒肩露右膊也。跣趾赤脚也。圍
繞退坐。此皆西士之風。今皆不行喪禮。如何便欲遵之
中國則不爲。何臨喪則欲承之歟。夫哀哭喪
服且非性戒但是遮
戒制約
雖五篇則禁。而律有隨方
之義。孰謂居喪。必違聖意焉。昔雙林摽擗。佛
剖棺而興。慰而不責。蓋憫其號慕。篤其哀敬
佛倶尸入滅。弟子號擗。佛母摩耶自忉利天來。如來從金
棺起。與母相見。而不責弟子等悲號。蓋欲厚其哀慕之心
夫敬則行其志。慕則思其教。教立而志宣。
於摽擗之理實爲有得。涅槃爲究竟之教。於
何不然。若以去親擯俗習。無生之法當忘情
絶愛固不宜者。則何太早殊未行行便欲
忘情一何謬也
計見卯
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MT02333;時夜雞也。有司辰之
功。今見卵便欲求雞
理非也。鴞如鳩。緑色肉爲&T038114;最美。須以彈方獲。今見彈
便索鴞&T038114;非也。忘情於境。方契於道。今情既未忘。如何
便欲擯
俗也
夫始行之徒。未階聖位。志業沈麼。蓋區
中一細人耳。遽則能割愛乎。夫不愛於其親。
則移愛於他人不愛其親。而愛
他人。謂之悖徳
而於權勢潤屋
之門蘧蘧然蘧蘧草
草貎
有所親附也。其忘情者但
忘於名教禮義今見吾門有擯名教。謂之聲聞。取著
全便忘棄則。又見貴門財物動容汲汲

而忿欲勝負衣服飮食逐逐焉何所忘也。
既情不盡忘。愛不盡絶。豈於喪禮而欲去耶。
或曰。若使沙門隨方爲喪亦得。隨方致敬王
者歟既同俗禮。何
方便同拜揖
曰不然汎答
何則却徴
夫拜爲
外飾。孝自内心。抑爲外飾。損髡祖之儀。抑其
内心。失愛敬之性。與其兩抑不若兩縱。縱其
不拜。成王臣之信奬。縱其爲喪。成人倫之孝
悌。故依違異也。詳夫外國哀亦甚矣。故波斯
匿王喪母惶惶戚戚舍衞國波斯匿王
喪母身灰塵坌等
大聖示滅。
而四衆血現。如波羅奢花。舍利弗灰身。無色
界天涙下如春細雨無色界化定果
色而下慰問也
豈不由生我
徳我。其情篤切。匪刑匪勸。志發于衷。故有昊
天蓼莪之痛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
極。蓼長大也。莪蘿蒿也。周幽王時。人
民久役。不得養父
母。如見義不識也
升堂負序之哀序東西牆也。孝子
升堂。而背負序
不期哭而聲自號。不盰衡而貎自苦。安能以飾
高而強抑。恥俗而求變耶。昔齊州三藏義淨
西域還。毎事演遐擧之功。遙情賞金方之訓。
以爲披黲布而乖常式。留長髮而異舊儀。斯
亦重結塵勞。更嬰桎梏韈黲長長髮未
必合道者也
又云。去釋
父之聖教。重周孔之俗禮。特以靈裕爲知道
者也。竊以。天下沙門皆非裕也。爲裕則邯
鄲之歩不成邯鄲趙郡
美女能行
得無眞俗兼喪焉。古人
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曹子臧
語也
夫非達非
守則非失如何。是以居喪者。退居勵行。起於
寒泉凱風之思修香火。齊戒之福幽顯普頼
奚則乖於道歟。今有瑣夫居喪如無喪。衣食
安安然。笑語晏晏然。何其勃也臨喪不哀。吾
何以觀之哉
有土之辟。亦可問之。生成何罪焉。梁草堂約。
二親將亡。並及臨訣。孺慕嬰號慕同孺子
號比嬰兒
不交
人世。其徳彌遠。其望彌重。不食五穀。猶至於
是。食美衣輕者。其則能加於約乎
  譏異説第十譴責所非曰譏
擧事乖正曰異
建徳之賢。蔽志若偸建立也。蔽藏也。立徳之士。所
蘊含弘。長掩之而如不足也
作僞之家。哿言如流哿可也。作僞之士。所
擧便佞。故巧言流美也
執虚
爲有。飾邪撓正。擧其所同。訾其所不同。憑陵
紛紜。如日之升。爲雲之翳。如水之澄。爲風作
濤。難乎其極也巧説亂
正也
經云。昔有二弟子。各
護師之一足。各非所不護者賢愚經説。昔有令二
弟子。各護一足。護
左者不在被護右者撃之。護右者不在被護左者撃
之。師足不逾月二倶爛矣。喩今大小乘各相非也
忿則
相撃之。其忿不已。其足亡矣。今異説之。夫各
忮貨譽忮妬
害也
於聖師則無所顧矣。哀哉焉。嘗
試論之曰。夫貎異於心。性成乎習。下俚巴歌。
和者必衆昔楚人巴歌。俚人和者衆。
作白雪之篇。和者寡矣
燕石魚目。鑒
者必寡燕石似玉。
魚目類珠
故使逐塊之流邪妄同群
邪説如
狗逐由
各保其主。吠堯爲桀。今以言不及義則
爲異説。折之有當是曰譏者。伐本塞淵。或冀
乎得今之所陳。冀在伐
其本塞其原者也
但爝火光微資燭。龍以
輔照。蒲牢響邇。仰雷霆而佐震爝火螢火也。
蒲牢海獸也。
鯨魚撃之。則聲震川谷。今於鐘上鑄之。以魚形杵撃之。
取其聲也。今北山和尚謙云。雖欲伐本塞源止其邪説。所
恨己才智同於爝火。等微爰仗。
群賢聲援以助之。用光像運矣
斯實鄙抱之所蓄
也。嘗有戚施喔咿者戚施面柔也。
喔吚強顏也
私余曰。彼黨
斯盛謂異説
之徒
將不得於君奈何恐爲時所忌民之多
僻無自立辟佞人多

余曰。獸顧濡尾。則不濟也狐將渡河。若
懼濕尾則不濟
義而傷亦何忌耶。夫漁父剸蛟。獵夫搏虎。皆
其志也懼則不爲也。所謂論至徳者不
和於俗。成人功者不謀於衆矣
異説曰。封
戒學者。實則小智。隘情不夷封滯也。隘窄也。
夷平也。言持戒者
局小
乘也
觸物忌過。亡身猶糞土。厚意於草木昔有
持戒
比丘。行遇賊劫其衣鉢。仍以草繋之。
日中比丘不能斷草而去。慮破戒也
大士觀之。如
險惡逕。不若資吾大道落吾節放吾心不踵
武不俛眉。不飢腸不病蔬。逍遙乎飮饌之間。
坦蕩乎貨植之上。何莫爲吾適也。孰能捐
膏粱純絋之美厚。與夫後世魂靈作殘刻卑
隷者歟今世不餐鮮美服華麗。
死後終作卑賤之鬼何哉
譏者曰。夫何然
哉。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允意勃善。罪莫甚
矣。戒者威儀也威者有威可畏。
儀者有儀可則
威儀者徳之表
也。詩曰。淑愼爾止。不愆于儀。又曰。抑抑
威儀。惟徳之隅皆重威儀
之道也
故若即修途。用之作
符印脩長也。往長途以戒能渉
也。符印若今之公憑也
若渉大水。用之作
浮嚢律云。如人欲過大海。藉浮嚢以得渡。
喩如持戒。破一小戒。亦不能濟也
若制佚馬。
用之作銜策。若穡千畝。用之作平地。羊車唯
五犯一波羅夷。二僧伽婆尸沙。三波逸提。
四提舍尼。五突吉羅。唯防身口二業也
牛駕通三
身口意
三聚也
虧之首末沈于龍鬼破戒者多
沈龍鬼
全之始
卒超在人天。其照如日月。其好如瓔珞。是以
草繋護鵝草繋如上。護鵝者。昔有比丘入王宮。見鵝
呑一珠。王後尋珠不獲。疑比丘取問之。比
丘懼殺鵝不言。王將殺比丘。比丘亦不言。鵝即
吐珠。王知非問。何以不言。比丘曰。言恐殺鵝也
有死
無貳。驅龍墮雁。精誠一貫如有比丘。於龍住處
現通驅之終不失。持
戒者往彈指三下。龍即便去也。智論云。有比丘持戒。食
時至念食感。雁王知之。令雁投地欲供其食。比丘知已不

且吾與君倶緇也。在首無冠。在身唯褐。四
海一已。無適無莫適厚
莫薄
何但選僧田之臘。飫
焚爐之供僧自二十歳年蒲。方受大
戒。經夏及冬。謂之夏臘也
儀範不攝。
皁素何別今僧但以年臘高者。居上座而
受供養。而全不知修攝威儀也
夫聖人之
行。莫尚乎齊戒。聖人之心。莫尚乎慈儉。非齊
戒則謗聖人之行。非慈儉則違聖人之心。謗
行違心。則八難不由歩而往八難。一地獄。二餓
鬼。三畜生。四北州。
五無想天。六生盲聾唖。七世智辯
聰。八佛前法後。此皆障聖道之所
五苦不待召。而
至此世他世。與夫後世幽魂。作深仇巨釁者
由今身誹謗。令後世魂
識沈墜。而積怨恨也
若以大道虚懷。小行傷
徳。則於菩薩戒經復何有矣小乘戒若不能持。又
安能持菩薩戒。小乘
之戒。本自
大乘流出
由是爲猶冒於虎質稱鼠濫其馬形
爲僧不能持戒。而更擧大叱小。
實類犬鼠之形濫虎馬之質也
雖欲假詞逃責。而
實文其罪也。異説曰。禪爲心學。心冥神化不
行而逝。將駐返速。其動如波湧其靜如淵默。
當任之於自得。縱之於無爲。何必端居槁形。
以有待無。夫得之百年人也。不得之亦百年
人也。況宗途僭峙戸牖蕪昧縱達其理。未免生
滅。而況迹超毘盧。
豈不僭峙乎。色心
混沌。豈不蕪穢乎
摭之於實其誰悟焉。未若興
居偃仰。聊逸自體。鍾梵講誦。頗娯其意。禪乎
吾無所爲也意重講唱不
樂禪味者也
譏者曰。泛乎其誣。悠
乎其殆泛浮也。悠遠也。一聽異説。浮淺之誣謗似
是悠遠思慮。深玄之理趣。全乖殆危也。理
疏則
既升而顛誠祇以悔也。夫五道之所不
覊。三乘由茲抗綏羈絆馬者綏升車繩。達空理者五
趣不能拘其身。三乘安能攝其位。
超然而
出也
靜囂埃於通莊。啓靈關之奧樞莊大路也。
樞門機也
而莫先乎禪學者矣。故修徳閑邪之士。未嘗
不尸居。&T021400;食以至於無爲閑防也。&T021400;鳥鶵也。忘心
之士其居則如尸無作其
食。則如&T021400;
競淡然而已
其有不由此道。則辭想如麻。計事
如流。形爲心驅。苦與年窮。恍愡睢盱睢盱擧
目也
剌促趑趄小走
何燕居之有也今之稱禪者。不能寂
靜。身心逐境遷轉。
旦夕驅驅。豈
曰燕居者哉
但禪通内外。位殊小大禪者厭下地
心引上地心。
折伏煩惱令不生起。作六行事。觀通内教外
道大乘小乘所作也。非止是一言一句而已
各隨修
證有深淺矣有近分根本理事。大
小乘論深淺不同也
如象馬兔三獸
渡河。蓋先聖之興詠耳小乘喩免。中乘喩馬。
大乘喩象。深淺別也
晋宋之間。西來三藏多以禪法教授。邕邕肅
肅。默而習之。不以耀世。如竺道猷。定力深
遠。高巖誦經。群虎前聽。一虎獨眠。猷以如
意扣其頭使聽。求那跋摩累日不起。弟子往
候。見白師子縁柱而立。滿空彌漫。生青蓮華。
故冒雨不霑。履泥不汚。魏有跋陀。傳心悟
於慧光。光少定力。終以三藏文字爲國大統
先姓楊。定州人。跂陀見而奇之。留出家。聰慧無雙。時號
爲聖沙彌。南齊任僧官。後爲僧統。甚有文章。行世也
唯僧稠得跋陀之道。錫杖解虎。袈裟護難
稠禪師。在王屋山。見二虎鬥。以錫杖解之。各去也。高齊
陸脩靜等。奏與僧比試作法。祝僧衆衣鉢等旋空飛揚。大
統令曇顯對之。彼又祝大木升空。遂取稠禪師
衲衣置上。於是呪之作法皆不能動。帝大悦
初稠
入定。九日不起。跋陀曰。葱嶺已來禪學之最。
汝其人耳。東魏末菩提達磨陳四行法。統備
眞奧四行法者。一報怨行。或遇愛憎甘心受之。是我宿
作都無怨對。二隨縁行。謂於一切境無喜無怒也。
三無所求行。謂無所貪求也。
四稱法行。即性淨圓明之理也
傳法與可第一祖
慧可也
遇賊斷其臂。以法御心。初無痛惱。毎歎楞伽
經曰。此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深可悲矣
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爲四
世也。此後多以名相傳心也
自可至六祖。分爲南
北。各引強推弱。競其功徳。然欲辯其汚隆者。
正可審其言行自忍有神秀爲北
宗。慧能爲南宗也
凡石匪玉不潤。
淵匪龍不威。彼有道者。心虚弘遠。故鍾鼓之
音。怒撃則武。憂撃則悲。喜撃則樂。其志變者
聲亦隨之。未有得道之賢志智而言愚者也。
余昔觀淨衆禪門。崇而不僣。博而不佞。而未
嘗率異驚俗眞曰大智閑閑之士也蜀淨衆寺金
和尚。號無
相禪師。本新羅王第三太子。於本國月生郡南寺出家。開
元十六年至京。後入蜀至資中。謁詵公學禪定。入蜀止淨
衆。付法門人神會。又有南印慧
廣。又有安僧梁僧等。皆宗禪法也
遂禮足爲師請事
斯旨而學者安以未見班倕任楹甍之撓班倕
巧匠
也。楹柱也。
甍棟也
不遭和緩。恣肺腸之患和緩並古之
名醫秦人也
在自我精搜而已。若但以外事爲自累之津。
類北轅而適諸楚也轅車之縛軛者。楚在南地。今
學者不能精搜洞照。但求言句
飜成自累。如往北而
入南也。終不能至矣
異説曰。禪者莫極乎吾師。
其禪曰首楞嚴三昧
自佛傳大迦葉。至菩提達
磨。逮吾師。心與心相付。餘宗則不吾若也
鉢羅蜜諦三藏齎到佛頂經十卷。於廣州與房融共
譯。上進天后。此乃稱爲圓頓之旨。皆禪之宗匠也
譏者
曰。吉人寡辭。功伐不賞。況匪功妄伐人其吉
乎。付法傳止有二十四人。其師子後舍那婆
斯等四人。並餘家之曲説也載於寶
林傳
又第二十
九名達麼多羅。非菩提達磨也。其傳法賢聖。
間以聲聞。如迦葉等。雖則迴心。尚爲小智
迦葉阿難等靈山雖獲
授記。尚爲小聖爾
豈能傳佛心印乎。昔商那和
脩告優波鞠多曰。佛之三昧辟支不知。辟支
三昧聲聞不知。諸大聲聞三昧餘聲聞衆不
知。阿難三昧我今不知。我今三昧汝亦不知。
如是三昧。皆隨吾滅。又有七萬七千本生經。
一萬阿毘曇。八萬清淨毘尼。亦隨我滅。故傳
法者但傳其言。承法者體言見心。即是得法
雖曰觀智而
但傳言句也
其猶斲輪之藝。傳藝而不傳其妙
公。讀書堂上。輪扁斲輪堂下釋推鑿而上。問桓公曰。敢
問公之所讀者何言耶。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矣。桓公
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説則已。無説則死。輪扁
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子存
焉。其間臣不能喩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
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傳者死矣。然則君之所
讀者。古人
之糟粕也
師襄之琴。得琴而不得其數仲尼在
衞。學
琴於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
習其由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
曰。丘未得志也。有間曰。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
得其爲人也。有間曰。所修穆然思焉。忽有所怡然高望
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爲人也。黯然而默。頎然而長。眼
如望羊如王四國即文王誰爲此也。師襄子避席拜曰。師
蓋云文
王操也
故有久習無成。又有發心便證。或有微
流獨得。英才不悟所貴在乎冥會。不必在於
相授。然今諸門皆禪。而惡乎知佛。禪獨乃
一家耶如先徳長者所傳。
各有宗師者也
異説曰。達磨既當傳
法使二弟子至漢地。被秦人擯於廬山即跋
陀也
與遠公出禪要經。達磨聞之慷慨。乃自出西
土濟海于梁。梁人不甚信。北望有大乘氣。遂
適于魏也此所敍並寶林傳
與高僧傳乖異也
譏者曰。詞失於當。援
曲翳直。豈謂智乎。但祖師之門。天下歸仁焉。
禪徳自高。寧俟傳法。然後始爲宗教者歟。
而有考校歳序。以師子比丘已當齊世。達磨
居第二十九。翻在晋時。何失言於年秩也
達磨弟子被擯在晋時。秦弘始至宋末八十年也。又南齊
得二十四年相去百年已上。豈得二十九祖在二十四祖前
百二十
年耶
嘗有傳魯般浮圖魯般春秋後語時人。
浮圖自晋宋方有也
右軍
般若俗傳晋右軍王羲之有親書多心經。殊不
知多心經是唐朝玄奘三藏貞觀年譯也
彼向知
般在春秋。王居晋穆。則不有是言也。異説曰。
達磨六過。被菩提流支光統密毒其食。五過
吐出。至第六過。不吐而卒。又謂其徒曰。吾宗
至第六世。命若懸絲。是知崇山至峻朽壤崩
之。喬木至堅蝎蟲蠹之。故使吾祖不遐有害
終恤我後也菩提流支。此云覺希。北印度人。遍通
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演。廣流視聽。以
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己丑歳至洛陽。譯經論三十九部一
百二十七卷。筆授草本滿一間舍。兼攻雜術。嘗坐井口。
澡灌置空。或呪井令涌。酌而爲用。光統律師乃一代之英
傑。況主僧柄。豈能爾耶。寶林傳者。乖誤極多。後之學
者。宜更
審之也
譏者曰。邪夫干正。正卒成邪。妄士談
眞。眞返爲妄。傷哉内訕釋黨以名利相殘。而
有至於是者也。彼意以徳高物忌。深用自顯
意以達磨徳高爲
流支等妬忌也
而不知自傷。亦以極矣。昔魏
周滅法。詔假顧先生三破論等顧歡先
生也
誣釋氏
之惡方此而實不爲甚也。詩曰。人之無良。相
怨一方。其斯之謂乎。夫良將戮於讒口。實快
敵者之心也若白起死於
杜郵之類也
高徳鑠於謗夫。實資
外黨之侮也以資外
宗之謗
其聽謗者不掩耳。此亦
奬謗之流也。古之有道者。澹然無極。衆美從
之。故猛虎不據。鷙鳥不攫鷙撃也。攫搏也。
不揚威而示勇也
況人乎。若六過遇毒。知而食之。何求自斃也。
不知而食。孰謂有道也豈曰聖
人也
夫陵陽務成。未
聞罹於鴆侠陵陽務成。皆古有
道者。尚不爲毒害
豈空門則有此
耶。故善爲道者。不使人愛已愛尚使人絶。而
況使人害己乎。彼流支光統。皆徳化敷弘。人
天極望。奬賢輔善。共揚風教。如光之門。徳行
十人慧光門下
名揚不一
今此佞人。曷敢訕毀仲尼云。是
故惡夫佞者
俾投豺虎。孰云窮責。且聽訟吾猶人也。審
已爲仁不能果惡人之爲仁何能果乎仁者本以
果敢。決
斷爲義。今惡人興訕謗之文非於良善。已不能
審決是非而信之。如此則仁。豈有果敢之用乎
故君
子内恕已以量人君子之道。忠恕而已。
忖己度人。爲之忠恕
古者虞芮
爭田尚慚西伯虞芮二國爭田而訟。年年不決。乃相
謂曰。西伯仁也。盍往質焉。入其境
見。耕者讓畔。行者讓路。朝臣讓位曰。吾儕小人。不可以
入君子朝。遂讓爲閑田也。孔子曰。文王可謂至徳也。不
教而
從之
鉏麑殘賊。猶敬晋臣鉏麑侠士也。奉晋侯命。
刺趙盾。盾將朝尚早服而
假寐麑見曰。民之主也。賊民之主
不忠。失君之命不信。遂觸槐而死
而禪祖死於謀。
夫未爲徳也設使誑言達磨死於流
支。豈爲有徳者哉
又云。可大師不
死於城安。令枯木之下而續死於和禪師所
鴆。斯貶可祖尤矣僧可。一名慧可。姫姓。虎牢人。有
禪學。以達磨爲師。遭賊斫臂。以
法御心。不覺痛苦。乞食如故。化公及和禪師。
倶時之名徳。有云。和以藥鴆。可謗之深也
好勝者
必勍其敵。豈則祖師好勝者耶勍強也。好勝之
士與敵爭強弱。
故有憎愛相讐之事。祖師泯其念。而灰其心者。
與物無競。豈有憎愛致斯害耶。信傳者之謬也
昔紀
渻子養鬥雞。能使忘心氣状木雞。群雞見之
蔑有鬥志。疇庸有道者而忝於雞乎紀渻子爲王
養鬥雞。十
日而問之曰。雞已矣。曰未也。方虚矯而持氣。十日又問
曰。未也。猶影響。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
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己無變。望之如木雞矣。其
徳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爾在。於雞之有道。群雞尚
望之而走。況在祖
師。其有敢害之者乎
故飄瓦以撃人不怨也。虚舟
之觸人不怒也。彼何然哉。以無心故也。而可
祖豈有心哉可既無心。
則不應害也
昔齊鮑牽之刖也。仲
尼曰。鮑莊子之智不如葵。葵猶能衞其足也
齊慶克通于聲。孟子蒙衣而入宮。鮑牽見之以告國武子。
武子召慶克而謂之。慶克與夫人怒□。齊靈公伐鄭。鮑牽
守國。夫人訴之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角。君遂刖
之。仲尼云。鮑莊子之智不如葵。豈今被害爲有智也
圖澄之於石勒也。如石投於水也。嘗一日勒
索澄欲害之。澄不使而得之。蓋聖人不欲陷
人於罪中也若使得害必
沈地獄也
雖提婆刳腸提婆菩薩造
百論破外道。
後弟子不在。被外道破其腹。菩薩以衣鉢授外道。教
之速走。我弟子未得法忍者當害爾。後果追之不及
子斷頸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爲罽
賓國王斷其頭。而臂落也
皆以外難未
夷中心若厲。或順化之不足逆化之。或生化
之不足死化之。咸致命而無怨。不歸咎於有
豈以非理妄
加有徳也
觀第六祖得信衣。若履虎畏噬。
懷璧懼殘虞叔云。周諺曰。匹夫無罪。懷
璧其罪。吾焉用此。以賈害也
周慖道
路脇息草澤。今慮傳者謬也寶林傳云。五祖付信
衣。密與慧能行者。
□走避路野息至南海。遇
印宗法師。方爲剃髮也
夫得道者喪我也。喪我
者兼喪於萬物也。何衣之所在。而保於己耶
道本由心。
豈在乎衣
夫裘者道濟歟固不競也。不濟歟
固無所用也人若見道。何假裘平。
若未得道。獲衣何用
尋金木以討逐。
將何事歟。異説曰。罪福所原。唯心而已矣。心
滅無爲。道居無事。不禮讃不講誦。眞無爲也。
不祈戒不護罪。眞離相也。有説。有行心有
所知。聲聞法也講説讀誦。禪師呼
爲聲聞法皆有爲也
由是除像設
去經法。方稱曰頓門。如有所説自我襟臆。
臨文裁斷。何俟章句疏論耶則今之臨機
問答言句也
譏者
曰。甚哉頓也。雖構似聖人之言未幾。聖人之
道也幾近也。言句雖似聖人之言。
所行之道。未近聖人之道也
夫所知與於同
者同若迷也。與若異者反謂迷於若也若汝也。
今與汝
同者則是與汝同迷也。若與
汝異者則謂迷於汝之道也
耆耋哀之。蒙孺信之。
安可已乎耆耋老也。蒙孺幼也。宿老者哀
之。愚少者信用之。故重於世
夫無爲
者。虚融寂泊。無善不爲離礙曰虚。洞照名融。
超煩稱寂。澹然爲泊
以禮誦繕刻爲礙。彼見有爲。非於無爲也
若以禮讃。圖刻佛像。礙於無爲。則是有
爲。今見有此相。則是有爲也。非無爲也
離相者。照
達色心。無相可得。無得而得。去著稱離
觀相。若無取著。則
是成就離相之道也
若以不受戒捨持護而爲離
相。彼固取相。何離相也若須是除受戒絶護持方
名離相者。則却是執著
除去之
相也
聲聞法者。承佛聲教。厭苦欣滅。孤慧獨
孤慧單空智斷煩惱
障。證□空理也
無善兼他唯修
自利
非講誦者。有
聲謂聲聞法也蓋晩慕者不
達聲聞之義
頓門者。不假二乘之
漸。直轡無生之路。行普均之化。興廣大之業。
是謂頓也此乃頓悟大乘。
不由中小之徑
非杌然絶照。詆訶萬
善爲頓門也豈可默然無修。不營一菩。謂之頓
門。則與北州無想天等何別也
夫聖
人之教。機縁不一。應變萬差。或言流而理直。
或首權而終實故契經者。應根逗教。有頓有漸。
有權有實。有半有滿。豈可不習而知
況詁訓音韻。梵漢魚魯。須禀承有匠學不憑
師。孤
陋寡
尋閲有功。豈於文字未識。便不思而説。
不慮而對。妄渉虚玄。流俗則謂之爲奧。或則
以才力奬之。致使其徒自媚因以供膳招誘。
遂使遞相奬善
以彼有定力所知。能説佛經者。何莫試以異
典觀其吐納。曲直自彰若言彼以定力加資。不學
自知。則可試將儒典問之。
則知
可否
且夫稱儒而不傳習者。亦賢儒之所病也
傳不習乎
曾子所病
或曰。興善動行。彌益其妄。如晞陽
斥影加樵罷鼎。誠乃務茲之道。豈是息滅之
道歟若言只以置善利作爲行門不必教典者。則又不然。
且教者示入善之逕路。不習安知。今欲行善而除
棄教典。其猶維日而欲去影歇
鼎沸而更加薪。是知不可也
曰彼蓋不知執事淨
命。以聲止聲今以有經典引歸令識無相。猶如執事
經典以乾稚之聲鳴之。以靜衆聲也
良醫之家。以毒止毒也故經者亦名醍醐。亦名毒
藥。如附子狼毒等本是毒
藥。今良醫令服
之。又能除毒也
異説云。唐代宗朝唐肅宗之子。名
豫。改元寶應
有大禪客。糠秕禮樂。跆藉勢貴跆踏也。藉鋪
也。猶言踐踏

蓬茨金門。蟻垤帝居。故對至尊。其色傲如。
其詞訐如訐直而
無禮也
心勇氣奮。苟無生死。可謂眞
有道乎。譏者曰。此乃稱勇。不稱道也。凡不義
之勇。謀道以損之。既不能損。則其道可知也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
賊又勇而無禮則亂
嘗有俚人之子。稱其父有莇
力有口顙凌。祖考以爲徳。郷豪畏之。隣伍避
之。其衒彌多。其過彌彰也。夫稱有道者。色温
而言澤。氣柔而心遠。雖欲悛人之惡悛改
優柔而諷誘之。故於知我者示乎知。不知我
者示乎不知邦有道則行。邦無道則卷而
懷之。又用之則行。捨之則藏
不悦人
之不己知。不慍人之不己知人不知
而不慍
昔大聖遊
諸國。伏護財醉象調達令阿闍世王放護財醉象。欲
害如來。如來於五指端化五師子。
而醉象
跪伏
制曠野鬼神又曠野鬼常噉人小兒。一日得一
小兒。唱南無佛。鬼則不能食。佛
化火山。四面周匝圍之。鬼盡其力
不能得出。遂心皈向佛。誓不食人也
未嘗庭辱波斯
面折闍王國王毎至佛會。佛皆先云
善來大王。如是軟言問訄
雖徳尊神化。
而不傷於國君之禮。仲尼適於衞。衞靈公與
語。見飛雁過。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但
避衞。君之不篤於我。非流言以逞志也。有國
如秦始皇。有心如秦始皇其強如秦始皇。而
虎視於天下。一朝爲唐睢按劍。復鄢郢之地
鄢郢誤也。是鄢陵也。則頴川鄢陵縣也。秦始皇滅魏。後
許以千里地易鄢陵君五十里地。鄢陵君令唐睢使始皇。
始皇曰。寡人以十倍之地易之。而逆寡人何也。睢對曰。
非敢此也。鄢陵君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易也。始皇勃
然怒曰。子聞天子怒乎。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睢曰。大王
聞布衣怒乎。伏尸二人流血五歩。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按劍而起。始皇變色而謝之。
先生何至於此。寡人諭矣
相如睨柱。歸邯鄲之
璧。莫能奈其勇也趙國有卞和璧。秦欲以十五城
易之。趙遣藺相如進璧。秦昭王
得璧而不割地。相如詐云有瑕。取而指之。因倚柱不還。
請割地而齊五日方受璧。王若急臣。臣則頭璧倶碎。王懼
碎璧。而不敢加
害。璧竟歸趙
梁武撤宮闈之制。恣沙門遊踐。
有司以御座非沙門宜登。智藏悖然踞座厲
色抗聲曰。貧道昔爲呉中顧郎。尚不慚御榻。
況復乃祖定光金輪之釋子也乃我也。我乃定
光如來之子孫也
檀越若殺貧道。不慮無受生之處。若付尚方
獄不妨行道。流俗以爲能跨略天子高岸釋
門君子則不然也。梁朝皇綱既弛弛紊
庶事墮
哉。唯餘一御榻受制可也。梁武嘗欲御僧官。
勅主者遍令許者署名。其時無敢抗者。逮疏
聞藏。藏以筆横轢之曰。佛法大海非俗人所
知。帝覽之不以介意。書曰。御衆以寛。臨下
以簡。此唐虞之化也。夫寛而以簡守之則人
安。寛而不簡則法之亂矣。當梁世寛而不簡
不亂。何待彼智藏。雖幸其無法。豈不畏後世
簡書乎簡策
之書
異説云。吾師加趺。心在乎定。奄
若蝉蛻。後人哀思。高塔厚葬。不亦盛乎吾即
吾禪
門尊宿也。學人誇其
坐化高塔厚葬之事
譏者曰。君子諭於義。小人
諭於利諭曉
惟所詳也。若徳行所致。或則哀
榮。若曲以羶美因其瓦合。矯其後計。則重繋
其魂。沈乎賈譽之罪也若實以了達去住無礙則可
也。若素非眞實。苟取後
譽。矯誑凡俗。
則重増沒者之罪
夫事不飾則不尊。過則浮競有徳
而不
彰失於光顯末代。無徳
而矯飾則渉於浮競也
故師顧言奢而求諸義。師
顧言薄亦求諸義。匪顧是信唯義是信雖有顧
命之言
求合度
而行之
古者曹侯命薄葬。大夫曰。國有常禮
僭上。儉乃偪下。豊
儉得中。是合常禮
然有命暴尸者。雖欲利於飛
走。而實無何戮其尸也高僧慧實。囑露尸以施禽
鳥者。其小惠未遍。何如
善願以廣濟乎。又露
之穢惡也。陳尸曰戮
居令徳者。宜去此意。雖遠
公將終之見。或未吾善也南遠臨終。
命施百鳥
夫死者精
神往矣。質何能知藏識既往。
便同無情
立與坐臥。孰爲
優劣哉。故金河右脇佛在金沙河。右脇
而臥。入於涅槃
雞峰累
&T038223;尊者迦葉。奉持如來袈裟。於雞足山。至彌勒出。
奉袈裟已。作十八變。却往雞足。加趺入滅。化火
焚身
慧永求屨始起高僧慧永於床
前索屨而卒
靈叡執卷就化
高僧靈叡手
執卷而卒
各任時而待盡。匪慕異而詭俗矣
鄧隱峰倒
立而卒
昔高僧曇鑒往生之人也。平坐而卒。
弟子猶申而殮之。今則反乎是也。定者啓玄
解之門。出生死之域。寒暑之所不入。焚溺之
所不及。若在定而有死。何殊濯春沂而焚於
烈火。被甲冑而傷於毒箭乎凡在死者
必居散位
故前佛
後佛有聖弟子入滅盡定。百年千年億萬斯
年不出定不死也。西域朅盤陀國斫句迦國
烏殺國。諸漏盡者形儀都偉都大
巓崖孤岫。瞑
目委髮。雷震山摧。而獵者往往見有焉西域
記。
及唐三藏
行記序之
昔趙襄子晋君無卹也
趙簡子之子
畋焚山林。有一人
飛行火中。山石不爲礙。斯入定之徒也入定
則不
應飛行。疑
運通之士也
晋神僧呵羅竭既歿。弟子積木如
陵焚之。累日不爲灰。遷就石室。後數十年。觀
者異其如生。彼則入第四禪。曁于無色界定。
故能使口鼻無息矣自第四禪至無色界地。法無
風大種。故卅入息風不行
塔廟制度。世失其道久矣。西域以塔爲方墳
梵云塔婆。或云偸婆。此云墳
塔。略也。或方或尖或圓也
居凡庶封之。若此方
之堂者四方
若夏屋者四垂
大屋
自輪王至大聖。方
以層級表徳辯名也輪王一級。聲聞四級。縁覺
十二級。菩薩與如來十三級
古至梁陳罕有不懸棺而窆反壤封樹至若設
碑繂繂下棺索也。古者立石柱於墳上。有孔貫索。索
以下棺。謂之窆。後或有刻君父種族於上當隧道
口。謂之神道碑也。天子曰陵。諸侯士大夫曰墳。庶
人曰塜。墓誌不出典禮。今僧立塔記。蓋擬其事也
啓埏
道非國望不爲也於墳前作隧路也。此皆國望之士。
又有哀誅哀&T002003;碑誌。非大士不可
也。古者僧無賜紫衣師號。自憲宗元和
十一年方有賜紫。然先有賜諡號者也
周隋之後。競
尚僭擬。其有高華輪奐。蔽乎前聖者也近見
有禪
伯未終。自令刻青石建大塔。繞以浮雲。合以花座。
四王守御。八龍肩扙。竟以王難歸俗不得居之也
或自
力於生前。或遺言於歿後。不愴冤魂之酷。但
馳嗇斂之費。誤莫大焉。昔曾子之病革矣。猶
命去大夫之簀示不欲僭也革急也。簀床上
策也。革音殛
平仲謂管氏謂非面言
評論之也
既死矣。豈在我哉。焚之
沈之瘞之埋之露之西國葬法有四。一水漂。二火焚。
三土埋。四施陀林。五分律云。
尸應埋
之也
衣薪而棄諸溝壑古之葬也。厚衣以薪。葬
之中野。不封不樹。聖人
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也。考工記陶令造瓦棺。夏后
聖用堲。火燒熟曰堲。殷人以梓木之棺替木。又以木槨替
土堲
袞文納諸石椁。唯所遇焉。而屋愚之子
莊子唯在屋
不出而愚也
不知道林之墳不高。而戴逵歎焉。
邵伯之樹不大。而詩人詠焉卲伯奭。毎於甘棠之
下治獄去。後周人懷
其徳。不忍伐其樹。故詩云。
蔽第甘棠。勿剪勿伐。卲伯所苃
唯務僭侈。遂令榛莽
之間壘壘。若丘坻曾無展敬者。狐兔虺蜴宅
其趾。烏梟鴿雀孚其上。樵童牧兒登而嘯歌。
行路者不知爲誰。吾在廬山。講罷景餘。毎尋
林谷。見則訊其徳行。無一可與歸者。由是業
之著隱而逾亮。徳之寡炳而逾昧。誠可悲也
毘奈耶雜事三十三説。本勝比丘生前多瞋。歿後置塔。
劫卑徳羅漢誤禮之。優波離告之。乃令五百人毀之也
仲尼曰。君子之道。闇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灼
然而日亡。詩曰。潜雖伏矣。亦孔之昭。近世握
管記者。鮮聞道徳。藝行卓邁爲高僧。多其
聚徒。結納延譽爲高僧因今人非疑古人是也。李致
即中於福感寺請指骨。舍利
獲之。遂著碑書。十僧稱爲高僧。上石
□之甚也。皆瑣細庸鄙之流。實誤前徳也
或世寡賢
良。或搜覈不精也。夫財食足以聚徒。諂佞足
以結納。矯飾足以延譽哉。此其欲傳於後裔
者。適足以誘濫也。夫有居郷爲郷豪重。在邑
爲邑尹重。居州爲州尊重。十室之門十室請
舍。十聚之家十聚請饋。而或未足言也。當
稱彼重者。何人焉何故焉仲尼云。郷人皆好之必
察焉。郷人皆惡之必察
其或小人便佞也。求矛也。則振達矣。君子
廉毅也徳義也。則淪胥矣小人道長。則
君子道消也
而後生
美其濫進修。芬芳之譽。匪計日月。求合於權
利。忘辱殆己。狡謀奇慮。必取其合。既合矣。
稱某歸依。某以爲黨以爲援。以爲捷徑之路
倍百直。誚彼簡朴。不能進取者也所謂詭情
賊智也
梁寶唱撰名僧傳。慧皎刪而改之曰。高僧以
爲名者實之賓也。若實行潜光。高而不名。
寡徳適時。名而不高。名而不高非所紀也。而
皎公可謂釋氏之良史也。異説云。將死之人。
寂無所見。是謂至道。不由險畏。若覩佛來。
以相爲魔。心之取矣。其何免哉。譏者曰。是夫
此乃匹夫
之見爾
未曰司契者也。夫死者形離神越。
樂消苦會。適長昏之域。蹈無畔之郷。不矚聖
儀。悲焉莫救莫無
故西域臨終之人。錚然金
奏。不俟於春容矣西國臨終。必令撃鐘。云苦趣滅
也。今此土亦然也。春容徐徐聲也
異彼澄想去亂而魂有所歸矣。又以幡繋像。
手令其執之。示往生之相也。其有夙修三福。
遐其後報。金容華目。瓊臺授手。笙鏞間和。法
誦窮年。實法王之大賚皆淨土
之相也
蠲有苦於天下
也。讟爲魔者。蓋魔由己耳。然法無所取。實
定用之忘照根本定心照境之時。
不著能所取相是也
非死者之昧心。
何捃彼而與此同辰而語哉非可將證理之眞
心而欲同將死之
昏識
北山録卷第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