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北山録 (No. 2113_ 神清慧寶注 ) in Vol. 52

[First] [Prev]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113

北山録序
  錢唐沈 遼
始余欲聞内典。訪諸南屏梵臻法師。於是受
斯録焉。南屏云。往聞老師言。丁祕監酷愛
其書。一見如不及至手傳其本。老師之言可
信不疑者。丁公所述作多所自出也善乎。一
乘以爲宗。百家以爲支。尋其支如渉江河隨
地得宜。不得其源猶足以爲多聞。況遂達其
源乎。然其書出未久而世罕傳。能傳者莫不
有名於時。而其傳者皆祕玩之以爲資不肯
廣也。余聞神清在元和時其道甚顯。爲當世
公卿所尊禮。從其學者至千人。而性喜述作。
其出入諸經者或刪焉或益焉凡百餘卷。而
斯録獨發其所縕尤稱贍博。使世之學者盡
得其書而達其源。何患不爲神清乎。神清其
名也。生大安山下。後居長平山陰。故謂之北
山録。惟賢大師先得蜀本。將傳諸好事者。請
余敍其大方而刻之。因述南屏法師之言。以
爲首云
  熙寧元年五月十二日序







北山録卷第一
  梓州慧義寺沙門神清撰
西蜀草玄亭沙門慧寶注
  天地始第一聖人生第二
法籍興第三眞俗符第四
合覇王第五至化第六
宗師議第七釋賓問第八
喪服問第九譏異説第十
綜名理第十一報應驗第十二
論業理第十三住持行第十四
異學第十五外信第十六
  天地始第一明儒釋序天地開
闢物象始興之事
艾儒爲儒奮于休聲艾長也。老而有道時人所重曰
艾。所謂刻意尚行離世異端有
上古之風。此乃山谷之士。非常
人所好者也。奮撃也。休美也
群儒即而慕教焉
群衆也。即就也。以艾儒博識休美群儒就而習
學者也。此評世教誨之道遊居好學者之可慕焉
予小
子或以宇宙權輿。再拜致懷者予小子謙也。
或疑也。宇宙
天地也。權輿初始也。言我疑於天地
初始開闢之事。再拜而伸及懷抱者也
艾儒曰。富
哉問之也富盛
大也
吾知夫天地溟涬之人也溟幸廣
大無際
混然未分
之貎也
旦旦乎旦旦明曉也。如
言三辰昭昭也
居吾語汝居坐
也。
起而致問故令
復坐而示之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鉤命決云。易有
五太。一太易氣
象未分也。二太初元氣萌也。三太始形之端也。四太
素形變有質也。五太極形質已具也。從太極而生天地
清濁兩
儀也
厥初未兆。馮馮翼翼。澒澒洞洞。清濁
一理。混沌無象澒胡孔反。大水貎也。厥其也。
淮南子云。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
洞灟灟。皆形象未分之謂
也。混沌者未開通之貎也
殆元氣鴻蒙萌芽資始
殆及也。資助也。鴻濛
混元之氣也。莊子文
粤若盤古生乎其中。萬八
千歳天地未分。猶如雞子。清濁既兆。是曰兩儀。清
氣爲天。濁氣爲地。和氣爲人。是爲三才。然後
盤古生乎其中。
治萬八千歳矣
天地開闢。天日高一丈。地日
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頭極東。足極西。左
手極南。右手極北。開目爲曙。閉目爲夜。呼
爲暑。吸爲寒。吹氣成風雲吐。聲成雷霆
既開。天則日高一丈。地則日厚一
丈。盤古四體極大。極盡也。曙明也
四時行焉。萬
物生焉。八紘九圍之大。其孰與多八紘四方四
角也。九圍
九州。又
八方中央
三皇五紀之尊。其孰與先也三皇伏犧
神農黄帝
也五紀金木水火土也伏犧木紀神農火紀黄帝土紀
金天金紀顓頊水紀以五行相生受命百代可知也
太古
之時。燔黍擗豚。汚樽抔飮。蕢桴土鼓燔燒也。
中古未有
釜甑。擇米擗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汚樽鑿地爲樽
也。抔音歩侯反。手掬之也。蕢音塊。捊鼓杖也。以
塊土爲
鼓杖也
冬則居塋窟。夏則居橧巣寒則累土暑則
聚薪柴居其上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飮其
血。茹其毛文選茹謂
啖食也
未有絲麻。衣以羽皮此上
古之

後聖有作。然後修火化之利修治
範金合
鑄燒器
用也
以爲臺榭宮室戸牖。以炮以燔加於
火上
以烹煮之
&T055114;
以炙貫之
火上
以爲醴酪蒸釀之也。酪酢酨也。
酢音醋。酨音在。有
本闕此
一句
治其絲麻以爲布帛。以養生送死。以
事鬼神焉。自太古至于今。年世不可勝紀。
伏犧之後。凡四十餘萬年。變化財成。爲君爲
臣。爲人爲民民劣下
之稱也
害益興亡害損
前儒誌之
誌記
後儒承之。浩浩紛紛。未可一日而殫論
也已矣殫盡也。已上乃艾儒
所敍天地開闢之事也
涪水之濱北山野夫
背華離俗爲日久矣野夫謙也。神清字靈庾。姓章。
綿州昌明縣人。兄弟三人出家。
師次也。獨爲頴拔。綿州開元寺法雲和尚即其師也。
建中末卒于梓州惠義寺。撰法花玄箋十卷。釋氏年志三
十卷。律疏要決十卷。語録十卷。二衆初
學儀并識心澄觀。倶舍決等論鈔共百餘卷
尚志於
古而所知不博。率躬由道而至方是礙。爰在
始學簉于郷塾之末塾學也。禮云。郷
有塾。黨有庠
聆儒風而
悦之曰。大哉儒言。曁更業乎釋氏。渉其涯
始。怖若河漢斷斷然無斁慊乎曁及也。更改
也。涯始畔岸
也。莊子云。驚怖焉其河
漢而無極也。斁厭慊恨也
若患聞之不早聞也曰
何其曰乾竺聖人乾竺天竺也。
聖人佛也
云前劫既壞。
天地已空。空而復成。此劫方始世界成住壞空
各二十劫。自
人壽十歳百年増一年。至八萬四千歳。却百年減一年
至十歳名一劫。如斯成住壞空共八十劫。周而復始也
是時空有微風。風漸乎烈。居此界之下。寔爲
風輪烈猛也。寔是也。立世阿毘曇論云。世界空二十
劫後將成。乃有毘嵐風鼓之而爲風輪。最居其下厚
九億六萬由旬。廣十二
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也
大雲昇空。降雨如軸。積
彼風輪之上結爲水輪。水輪最上堅凝爲金。
如乳停膜。是爲金輪地下一億六萬。眞金所成。
上餘八萬。金銀銅鐵等七界
雜成。倶舍論云。水
輪轉堅。如乳凝冷也
三輪既成。雨自空飛霔金
輪上。既廣且厚雨渧如車軸。晝夜不息。猶如河
瀉。無數千年。水厚二億四萬由
旬。廣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
周迴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由旬
風撃此水。清
濁異質。爲梵世爲空居有風名攝持吹令世界成。
又有風名旋圓起成東西
二州。復有風名琵琶起成南州。復有風名四方四角起成
北州。初成梵世。由宿因縁梵王住處如一四天下大。是
時梵王生此。梵子亦生也。欲界六天猶如夢覺。俄思往
事。爾時諸天結群遍滿案行。咸作是言。昔日此處有須
彌山善見城惡口園
等。如是皆憶也
爲寶石。爲山海。爲土地。爲宮
室。品物惟錯若風成山次第而上。山則有頂。若風
起或正或傍。山相或平或聳大地。山
川平凹岩洞穿穴。皆由風勢
不同也。品類也。錯雜也
區域肇成。上界諸天死
者下生。體有飛光。足若御雲。不飮不食。年
期無數有天捨報於中受生。復有天人壽終生四天下
受人道生。是時諸人喜樂爲食。依喜樂住意
生化身。自然光明安樂而住。飛空中行。是時日月未出
於世。星宿未有。晝夜不分。未辨年歳。無男女父母姓
字等
洎乎地味如飴地皮孔甘林藤流芳香稻
發滋是時大海乍増乍減。開川源路水所減處。有地肥
出。大甘美味。生長覆地。色香觸味可愛具足如細
蜂蜜。復有地皮。人皆食之。地皮盡已次食
林藤。林藤盡已有自然粳稻。香味充滿也
食此四
者災乎其身。其體堅重。其光隱沒。日月星辰
從茲見矣時有一人。嗅此地肥香味。起欲著心。指
捻大味。嗅而嘗之。知其甘美。餘人相効。
良由地味身稍堅重。不能飛行。身光失沒。既
失光已。世界黒暗。遂生日月乃出星辰遂著
蠲穢
導氣。人道成焉蠲除也。明也。有大小不淨之
事。導氣有男女欲染之事也
忿
悋既萌。愛欲是興。有父子焉忿嗔也。悋慳貪
也。由有愛悋遂
起貪。爲人所侵。則嗔由此。顏
容醜陋。福徳鮮少。神通則失矣
有君臣焉。畫野
分邦。列國興焉。我疆我里。貨殖阜焉。閑邪
討罪。刑辟立焉閑防也。辟法也。
此皆建國之本也
自此閻浮提
則有州之地。因
閻浮樹以立名也
至于百億閻浮提。自此四天
下至于百億四天下東弗毘提利養勝故。西牛貨
州用牛貨易也。北爵丹越心
直善故。此
四州天下也
距大鐵圍山距至也。以鐵
圍山遶之也
皆同此時
成。爲一大聖之寰宇也此大千世界同爲
一佛王化之境也
至若
人壽漸減。減至于十。減而復増。増至八萬。
初二萬歳有鐵輪王。次四萬歳有銅輪王。次
六萬歳有銀輪王。後八萬歳有金輪王。如此
統一閻浮提。至于二三四天下也鐵輪王統一
天下。銅二
天下。銀三天下。
金統四天下也
今賢劫第九減也賢劫千佛出。今
當第九減劫也
餘十一劫可知也。於一減末。三十饑饉。二
十疾疫。十歳刀兵作矣。是爲小三災矣
三十歳有飢饉災。七年七月七日。由漫風起吹其方所。
令時節失度穀米不成也。至二十歳有疾疫災。由惡鬼神
損害於人七月七日也。至十歳時有刀兵災。于
相殺害。唯有刀杖以自莊嚴。七日七夜而止
劫既
壞矣世界欲壞。諸天變身似犀。晝夜三宣告令令修無覺
定。最爲妙樂。於壽終之後生勝光天。後七日輪
起於空時大地須彌皆發火焔。倶時洞燃
以其熱故吸下水輪水如蘇油一切皆盡
火災洞乎九
九天欲界六天
并初禪三天也
旋嵐蕩乎三禪旋嵐風名蕩盡也。
風災至遍淨天也
水則湯湯然於焉其閒矣湯音傷。水流貎。水
災至二禪故云其間。
七度火災一度水災。
七度水災一度風災
萬化既盡。自壞之空
十劫。十九劫壞有情。一劫
壞無情也。自此空二十劫
空之既成。復爲後劫
始也空已復二十劫成。
成已復二十劫住
經曰。成住壞空各二十
劫。爲一大劫焉正法念處
等經所明
夫崇篤莫大乎天地
崇高也。
篤厚也
久遠莫過乎今古。偉哉大聖知天地
始。知天地終。知天之高。知地之厚。知三辰
之昭昭三辰日月星也。
昭明也
知時年反劫。知古之往。知
今之來。強視莫如夫天眼聲聞見一千世界。縁
覺見二千世界。菩薩
見三千世界。
佛見大千世界
強聽莫如夫天耳所聞如
天眼數
強念莫
如夫宿命宿住通。憶過
去無量劫事
有此洞鑒。而不盡天下
者無之矣。故覆燾之所不及日月之所不照
如有頂無
間等也
霜露之所不墜四時不
遷也
舟車之所不載
自然所獲。如
諸佛之界等
尚達之於心目目則了之。
心則達之
而況一
區之蝸角乎昔魏&MT02325;與田侯謀約。田侯背之。魏瑩怒
將伐之。惠子聞之而見戴人。戴人梁賢
人也。曰有所謂蝸角者君知乎。然有國於蝸角之左者曰
觸氏。有國於蝸角之右者曰蠻氏。時與相爭地而戰。伏尸
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復返。君曰噫其言虚。曰臣請爲君
實之在四方上下有窮乎。曰無窮。曰知遊於無窮而返於
通達之國謂往來也。如一芥之在太
山。如一毛之附馬體。何用爭之也
哀余生乎此中。
爲醯雞乎醋上小
虫也
爲蟪蛄乎一名仙蛄。一名螻
蛄。一名石鼠也
何能知宇宙之遼廓。年劫之悠永但諒誠於
聖人也嗟己同於微昧。何知天地之
闊遠。但誠信聖人之所説也
夫積年以爲
億。安得億年不爲劫乎。積土以爲邦域。安得
邦域不爲世界乎。湯問革日。上下八方有極
乎。革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語在莊子。意問世
界有窮盡乎。答云
世界十方無窮盡也。世界之
外更有世界也。與列子少異
冉有問仲尼曰。未有天
地可知乎。仲尼曰。古猶今也冉求意謂問造立
之前也。答云天
地壞而更成
減而再興也
是知古先哲王洎先儒非不有知
者。但默昭而已矣。夫登蒙山而小魯蒙山魯
邑東也
登太山而小天下。況有高於太山者乎太山
東岳
登之可以望天下也。知天下之不大也。
況更高者。故四海九州如毫末之附馬體
誠不虚矣。古
者黄帝帝鴻
氏也
晝寢。夢遊華胥氏之國有國名華
胥。在弇
州之西台
州之北
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斯離也。
齊中也
蓋非舟
車足力之所及。其國無師長。自然而智。無惡
死無夭殤。不知親已。不知疏物。故無愛憎。
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
都無所畏忌此皆華胥國
風化之事也
洎黄帝寢寤。怡然有
夢中神遊。及
寤若有所得
吾考思其國。若北鬱之天下
即北倶盧洲也。立世阿毘曇云。彼國無師範。自然衣
食。定壽千歳不嫁他。女亦不娶妻。若有欲心。諦瞻
彼女。女若見男視之隨到別處曼殊沙樹即便覆蔽。欲事
即成。若不覆蔽。知是親屬即不敢犯。生兒不乳放四衢
道。行人以指内口嗍之。七日成人。無憎無
愛任運而化也。神清考其所夢。似是比北洲也
居九圍
之外人間
九州
在瀛海之中居須彌北面
大海之中也
非天老力牧
太山稽所知也三人皆黄
帝之臣也
帝鴻氏齊心服形。
求養身理物之道。故神所遊焉。非北洲則不
如所夢也。故吾教小聖謂中小
乘人也
前劫後劫各
八萬。見聞二千界天眼見二千界事。天
耳聞二千界聲等也
中聖能
知三千謂菩薩
乘也
大覺則既矣既盡也。無所
不知無所不見
日月
星辰麗乎中虚麗明也。中
虚空界也
日月無興亡常在於
天。但
運轉四世界。爲須
彌隔之故有晦明也
星辰無虧盈。一晝一夜。照四
大洲日月長照二洲。且如南洲日初出東洲正午北洲黄
昏西洲半夜也。南洲日午東洲黄昏北洲半夜而洲
日出。南洲日入東洲半夜西洲
日午北洲天曉也。餘洲倣此也
向南北以分寒暑
夏則日近北而月近南。冬則
月近北而日近南。春秋平也
風力所持。不停不墮
皆爲旋嵐風空中任持運轉
而不墮也。在須彌之半下
上有諸天居焉。其宵旦
短長。頗與此方分至啓閉晷漏同也此西國倶
舍成實等
論所明也。分春秋分也。至
冬夏至立春名啓。立冬名閉
日五十一由旬。月五
十由旬。星巨一由旬。微則一倶盧舍由旬。
或云踰
善那。此云應聖王一日應行之程。或三十里或四十。倶盧
舍。此云一牛吼地。二里也。小乘一由旬。十六里也。微小
下面庸乎火珠水珠庸用也。火珠日
也。水珠月也
而在魯之
年星隕如雨魯莊七年四月
五日如雨也
在宋之都隕石數五
左傳。魯僖公六年正月。隕
石于宋五。蓋皆云是星隕也
蓋忽焉祥異矣。儒説東
南海之外淮南子稽
聖賦等也
大荒之中甘泉之間有羲和
國。有女名羲和。生於十日常浴日於甘泉。
堯之世十日並出。命羿射之羿古射
官名
九禽斃于
日中之
烏也
至徳之萌。日月若合璧。五星如連
五星歳也。熒惑也。太白也。辰也。
鎭也。有至徳之君。日月如合璧
群星從東而
西。日月違天而東群星與天盤右轉。從東而西
也。日月逆天盤。從西而東也
昊畫八卦伏犧
氏也
通神明爲書契代結繩。女媧
補天立極。共工顓頊競爲帝。共工頭觸不周
之山。天柱折地維絶。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
就焉。地不滿東南百川水潦歸焉百川皆
歸於巽
珠云。太古之事滅矣孰誌之哉誌記也。其磨
滅無所志記也
三皇之事。若有若亡。五帝之事。若覺若夢。三
王之事。或隱或顯未必
周備
夫如揚子之辨辨別
吾從何質焉質信
仲尼云。五帝用説。三王用
度。言遠則但由言説。邇則修法度事既已往。
但可以言説
而知。虚實無質。三王近
古依其法度或當或否也
中國以天下之峻極者。曾
莫大於崑崙之丘焉崑崙山者。按山海經云。河水
所出也。漢書張騫尋而莫見
上有五方之霞。下有五色之波。非大人靈仙
莫往莫來。故黄帝登之南望而旋軒轅
穆王讌
王母于瑤池瑤池在崑山。周穆王與王母會燕于此。
王母戴王勝豹尾虎齒主人間疫癘之鬼也
乃自彼降巍巍乎窮造化之力矣此崑崙
之山也
而釋
氏特以須彌聞其大也。其山出海水八萬由
旬。崇袤相均四寶所成崇高也。袤廣也。四寶東黄
金。南吠琉璃。西白銀。北頗
胝迦
其下四方有層級。彼最上者有四大天
王宮室焉下有堅首。持
鬘。恒憍三天
爲帝釋之外蕃。作捍于
修羅。迹盧之頂方乎八萬其上廣八
萬由旬
其平如砥。
其路如絋砥磨石也。
絋綿也
帝釋所都之地。方各八天
朝于中宮。是曰三十三天焉須彌山四面各有八
天。中有善法堂。帝
釋所居。諸天朝之。共有三
十三天。皆是忉利一天所攝
海上諸山。多地居天。
蓋四天王之所都邑也。故若方丈蓬莱居海
中鼇
魚負之
行也
年長貎美。光碧紫翠以爲房閣。其務仙
道者。咸神仙遊集之郷也。願言羽翼而棲息
之。其天帝釋股肱輔衞。有嚴有翼。統彼諸天。
照冒下土。御千輪殿。網以珠綴。煥乎其間。
有所顯焉。故群黎罪福死生遐促吉凶期會
其欲不見于珠中不可得矣罪福之事。事皆
見帝釋珠網中也
以。上流有罪。天執其罰故云天命
極之也
下民之罪。
天假其罰天生蒸民
樹之司牧
於善者福亦如之矣。而君
子稱禍福顯乎天命。言簡在帝心也。又曰。吉
凶不僭僭濫也
差也
言乾道正也。故神農后稷在人
周祖皆播種。
百穀以勸民
代天之養也。皋陶堯時治
獄官也
甫刑周穆
王以
齊侯呂伋爲司寇。使定五刑。故曰呂
刑。呂侯後爲甫侯。故曰甫刑。官也
代天之刑也。
成湯周發成湯伐桀。
武王伐紂
代天之討也。傅説殷高宗
之相
周太
代天之治也。其或享用五福五福。一日壽。
二日富。三日
康寧。四日攸好徳。
五日考終壽也
威用六極一日凶短折。二日疾。三
日憂。四日貧。五日惡。
六日
非聖人莫能見彛倫之象也尋常也。
倫理也
大梵
臣帝釋。帝釋臣四天。四天臣群神。洎群后。書
曰。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竊或得非
大梵天歟。否者天之蒼蒼無馨無臭。孰爲眞
宰焉非大梵
而誰也
夫有事于圓丘天子祭天
於圓丘
類乎昊天
上帝類祭
饗靈威仰等五方之神。東靈威仰。南赤熛
怒。西白招拒。北協光紀。中
方含
樞紐
禮于日月星辰。斯或大梵王天帝釋四
天王等之事也。凡五氣五郊五帝昇壇。五神
配饗。百神從祀。或四天王帝釋焉。但後世行
事率承古典。古者洪荒朴略洪大也。上古天地
大荒純朴省略而已
各以方壤所據氣運所成所據方域乘五行
之運氣而王也
裁爲
禮經。呼其神祇以古事裁爲禮經。
呼天地神祇也
奠以牢牲。其
名雖異而事或玄符也。故西域無壇墠築土爲
壇。除
土爲揖。祭
告天地所也
而有天祠。與華夏互爲風也。昔趙簡
子享鈞天之樂史記曰。趙簡子疾不知人。七日而
窹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于鈞
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
三代之樂。其聲動心也
秦穆公拜鶉首之賜秦穆公
夢天賜
與金册。鶉首之地秦之分野。鶉南方朱鳥
之星鶉首。鬼柳爲鶉首。翼軫爲鶉尾也
蓋神與天
交。魂往形居。高卑雖遠。其應孔邇天高地
卑。孔
甚也。邇
近也
申生爲被髮之訴狐偃行次見申生使之御云
夷吾對余無禮余得請於上
帝。以晋與秦。後果如其言
也。上帝天也。皆晋事也
劉約有美玉之請劉約。
劉聰之
太子。夢入華胥
國。七日而活
蓋天授其靈示死有知。孰厥下
民克誠克信孰誰也。厥其也。克能也。
若無其靈應。下民孰其能信
自此三十
三天之上。皆曰空居。非獲神通不可以往。
凡有二十六所自炎摩天終非非想。
計二十六天也
層雲重構。
年顏倍永自五百歳至非
非想八萬劫也
其或微雲。其或微形。
統以三界。昭其目也。括以四生。旌其類也。
統總也。昭明也。微細數目雖多。總不出三界。二
十八天以攝之也。胎卵濕化四生以旌表攝盡也
渾天
儀曰。天如雞子。地如中黄地如雞子中黄也。
地在天之内也
於天内。天大地小。表裏有水。天地各乘雲而
立。水載而浮焉地在水外。有雲浮之。却有水裏。又有
天裏之。天外有水。却以雲浮之也
有好問者曰設端以
徴之也
彼盤古判爲厚地之趾。
其將安據歟。彼渾天之外復誰與載歟。而一
家之學者邕邕焉何思何慮邕邕塞滯
之貎也
而可獲其
事也。河出崑崙山山海經。河出崑崙。在大羊同國。
蕃語謂崑崙山爲悶摩梨山。譯爲
紫山。東去長安五千里。又張騫本傳。尋河至大夏。
見筇竹杖。知與蜀地相連。唯杜佑通典偏明也
浸流
積石山爲禹所導。經于中國。東漸于海。斯
阿耨達池之一源也今黄河水即阿
耨達池所出也
其池自中天
之北過七黒山距大雪山之陰香醉山南攝乎
二山之間距至也。山北曰陰。攝迫
也。水在二山硤中而流也
方五十由旬。
四寶爲岸。四面各流出一大河東面金象口流出
天信度河。南銀
牛口流出天徙多河。無熱池流出西徙縛芻
河。北頗梨師子口流出。各入四方之海也
而東注之
河自葱山分流潜邁也。扶桑靈柯昇于大明。
此或閻浮樹也。其大者百由旬。其果可食
時。有羅漢取得之自皮展手一臂方至
果核。分之以賜大衆。其色如爛椹也
盛乎此洲之南
極也。鯤鵬之大或則摩竭魚迦樓羅之類也
莊子逍遙篇説。有鯤魚化爲鵬。面南而飛展翼垂天。此
或則是經中摩竭魚金翅鳥等。迦樓羅即金翅鳥王也
楚王不識於萍實昭王過江見一物。大如斗。紅如
日。觸王舟。皆不識。令聘問宣尼
云。是萍實可以食
之。有徳而出也
臧氏命祀於爰鶋爰鶋海鳥。飛而
遇風。遂泊魯東
門。臧文仲爲大夫不識令控御而祭
之。孔子云。爰鶋也。其鳥大於驢也
向使不遭孔聖。
則謂彼二物恢詭也恢大也。
詭怪也
故方夏古今。燕
郷越郷於關内關外於其言蓋物同而名不同
方者四方。夏即中夏也。燕在北。
越在南。言語呼名有所不同也
矧乎異域何相韙
矧況也。
韙是也
須彌之趾。八功徳水以爲巨海
清。
二冷。三軟。四輕。五香。六不
臭。七飮不損喉。八不損腹
深廣之量與須彌同
須彌入水八萬四千。
海亦深八萬四千
海環于山。循海外涯有持
雙山。如輪圍海。高厚之數若須彌之半其山
如車
輪繞須彌山。號七金山。一曰持雙。二曰持軸。三曰擔木。
四曰善見。五曰馬耳。六曰象鼻。七曰魚觜。出水四萬二
千由
上與日月齊焉。餘山餘海間而繞之。既
降又狹相次
半之
第七山外方有鹹海所謂由乾陀海。
伊沙陀海。佉羅
視海。善見海。馬耳海毘那多海。尼民多海。又云。一鹹
海。二乳海。三酪海。四酥海。五蜜水海。六吉祥海。七酒
而四大洲對妙高之四面。各在鹹海之一
方矣。是謂一小世界一四
洲也
千小世界謂之小千
一千四洲。一千六欲天。
一千箇梵世。名一小千界
千倍小千名一中千一千
箇小
千界。一千箇二
禪。名中千界
千倍中千爲一大千一千箇中千界。
一千箇三禪。名
一大千
界也
是知天地無窮。品物流形孰爲六合
之外哉。儒衣緇衣各理其優優勝
有務玄先
生。辯蘊儒學。家富道書。曰。爾來余評。惟釋
氏之博大。吾無以擬議。雖聖人之末。皆得於
糟粕糟酒滓粕油滓。皆聖
人之殘末也
而甘酸腴瘠腴肥也。
瘠痩也
不云乎異矣。故遙劫非隷首能計隷首古之
善算也
靈非夸父能遂曜靈日也。夸父逐日不及渇飮
黄河而竭擲其杖化爲鄧林也
彼日
域朱崖月窟玄墟。蓋四海之有截截邊也。東日
域。南朱崖。西
月窟。北
玄墟也
渾儀昕天穹隆宣夜並古史天文
志之名也
歴造化
之一塊耳。古者中國聖人謂伯陽
尼父等
知來而藏往。
察往而知來。窮神而知化。原始而要終。苟
非其時。道不虚行聖人知西國有佛。以
非時故未欲行其道也
姑修伯益
之經大禹之迹。著三綱五常姑且也。謂刪尚書
等。明九州治水山
川之
被于諸夏。是謂一天下也。至若皮服雕
題左衽窮髮題額也。此
四夷之類
爲王化之所陋。其歸
命貢琛。有來則書否則已已不
書之
況在大千之野
浩然無垠。於方册斯闕。不欲衍其文也聖人
愼疑。
其未審之事
不欲書之
有以釋宗爲誕誕虚
大也
彼流競者也。
夫誕則天厭之久矣。安得行乎天下哉。誠恐
槍楡枋則笑乎南溟之遠也尺鷃飛所不過槍楡枋
而笑大鵬一飛九萬。
楡枋二木名。
槍七良集也
故酌聖人之心以求。則萬計或
萬慮一
獲也
封區内之心以求。則於一罔克罔無
也。
克能也。則於一事
亦不能也。封滯也
夫蠻與觸蠻觸二國之事。
如前蝸角處已解
聞僬
僥侏儒盈尺之躯寔駭寔實也。駭驚也。僬僥國人
長一尺五寸。侏儒國人長三

僬僥侏儒聞防風鄋䐽長狄僑如此國人並長
三丈。僬僥
侏儒小
人也
其骨專車。其喉戟舂皆大人也。呉破塗山獲
專車之骨。問夫子云。
禹時防風氏後至戮之。此其骨也。鄋䐽國長
狄喬如伐魯叔孫得臣。以戈舂其喉而殺之也
其駭亦
蠻觸耳彭祖之傷於殤子也彭祖。殷大夫。姓戔。
名坑。字長孺。壽年
八百歳。二十歳已下爲長殤。十五歳已
下至十二爲中殤。七歳已上爲下殤也
而不知爲王
母之殤子也。蛇以鉏鋙傲乎風鉏鋙不
齊貎也
夔以跉
勅錦
丑略
傲乎蛇趻踔跛也。蛇雖鉏鋙不端齊而行猶
勝風。無形而行。夔雖一足而跛猶
勝蛇全
無足也
故恃小者不知其大。恃近者不知其遠。
恃寡者不知其衆。夫何不然哉
  聖人生第二道契無爲仁高有象。徳掩群功化周
萬行。稱之曰聖。易云聖人與天地
  合其徳。此正指釋迦
牟尼聖主降生之事也
惟周王二十四年甲寅春二月八日。大聖誕
于迦維姫周第四主昭王。名瑕。康王之子。在位五十一
年。二十四年歳在甲寅四月八日。佛生于迦毘
羅衞國歡喜園中無憂樹下。
即淨飯王城中印土是也
敷徳教于五天。此周人
之不知也東南西北中五印土。皆稱爲天。本梵天
之裔也。敷布也。化在西國。周人不知也
河泉泛溢大地震動。瑞氣浮空入貫太微。遍
乎西方作青紅色周人雖不知。於四月八日晨朝忽見
地動泉溢。望見西方有虹光等。瑞
上貫
紫微
王問太史蘇由曰。若何祥乎昭王見西方瑞
相不測而問蘇
由也。大史
占天文者
史曰。有大聖人。生在西方。王曰。
於天下何如。曰即時無他。一千年後聲教被
太史以古書占知西國有大聖人降生。王疑屬於彼土
故問天下如何。答以千年之後聲教方及於此。即今
無他自周昭二十四年至後漢明帝
永平十年。計得一千九十六年矣
王因刻石于南郊
用紀。此事
出周書異記
昔高麗問於齊人。而法上亦以此
高麗未達佛生之事而問之齊人。
高僧法上亦引此文而對之也
夫昭王承文武
成康之烈文王武王布徳開基。成王康
王讃承帝祚。以至於昭王也
刑措國治
向能正思無爲。謹變乎道。而目觀其瑞。
心不精求。蓋福應斯來有數故也昭王雖覩奇
瑞不能求訪
聖人。而南巡楚郷。膠舡溺於
漢水。此蓋聖人縁合有時故也
昔世界初成有千花
見焉。遠表賢劫有千佛興矣昔劫初時。海中有千
蓮花出。見表有千佛

今第九減劫。人壽六萬降至于百。而四佛
利見于天下今第九劫中。人壽六萬歳時倶留孫佛出
世。四萬歳時倶那含牟尼佛出世。二萬歳
時迦葉佛出世。人壽百
歳時釋迦牟尼佛出世也
餘佛在於餘減劫餘九百九
十六佛出
餘減
劫也
大聖以嗣聖之儲位繼迦葉
佛之後也
自知足宮降神
于王家。光被百億。其所將從。乃大威徳天。格
于上下神祇。至是鬼宿合時。於毘嵐園波羅
樹下。右脇而生也格至也。知足即兜率也。毘嵐此云
婢守。波羅樹即無憂樹也。以右者
順也。脇生
者異凡也
古者樞虹應誕表厥命世。故大聖
亦以白象爲瑞也顓頊高辛等。皆感虹光繞樞星而
生。其稱命世之君。佛亦以日輪白
象而生表
其瑞也
古者八采重瞳陟于元后陟升也。元大
也。后君也。
堯眉八
采重瞳
故大聖亦以三十二相示昇階也。國
有老仙老仙謂阿夷頭耆。
或云阿私陀也
言於王曰。嗚呼王子
有奇表。在家爲轉輪王。出家成無上道。觀
乎相好炳著不得在家矣炳明也。著見以王子之相
好。恐不得在家爲輪王。
多出家
成道也
淨飯王聞之。心忉怛焉忉怛悲
慘也
誠國嗣不
在此。則吾氏泯矣信如先生所言。若太子不在家爲
輪王。即恐吾氏族無繼紹而滅絶
黎民弗保子孫其賓於國乎。其國安在哉
保守也。失國子孫
爲二王後乃稱國賔
其圖惟安則剪其心。立保傅
以作訓。歴射御以昭藝。王子乘羊車詣學堂。
行在三之教謂世子入學。與國人齒讓也。一父在故讓
使知父子之道。二君在故讓使知君臣之
義。三長在故讓使知長幼之節也。
於是選師友教太子六十四書等也
由是駕象弦弧。馳
騁捔逐。備物致績。莫有不爲天下先者
謀安。安之於家則宜剪其脩行之心。立師保訓以至文
武之道。擲象射鼓角抵之戲。備物致功。無有及者
復考少陽之宮。徴傾邦之曼。玄黄頳練。綽約
繽紛考成也。曼長也。美女長弱。列子云。娥媌靡曼也。爲
太子立宮既成。徴求美女。謂娶善覺王女耶輸陀羅
等。飾玄黄之服。綽約
繽紛乃容儀擧動之貎
撃石拊石。鼓琴鼓篁石樂磬
也。此
謂悦之以
音樂也
姑務以歡娯。榮宴狂醒蕩慮。闇鈍耳
目泊其道性姑且也。
泊淡也
而歳始芳謂二月
八日也
感應時
來。鬼神合謀謂淨居天
子至也
夜未艾艾正也
又中也
哀含膽肺
厭極嬪嬙。策素馬以凌虚。詣青山而斷髮
太子於是逾城
矣。爰祈作佛也
體常樂而化成天下者也。嗚呼人
謀蔽於鬼謀。鬼謀蔽於天謀蔽猶暗也。人謀況議
於衆也。人雖有謀。
暗思神之謀
而不得用也
人謀從欲。天謀從道。鬼猶非人之
敵。而況資於天乎。是故抱關士虚謹其戸
抱關謂
閽者
挈壺氏虚謹於時周禮有挈壺
氏掌箭漏者
宮衞偃甲
之屬
軒懸失擧樂奏之
士也
彼昏迷之不暇。豈能致
勤於其職也。故應生之質。雖曰天性。功存被
物。而不得行乎天性矣父子之道天性也。佛雖
以應現化生之身而本在
濟物。濟物之行必假道成。道成不可在
於愛欲。是以不得不行乎本意之事也
父王遲其不
歸宮室曖而無輝曖暗
顧彼山林悠然長往。
涕泣漣洏。詔族父洎伯舅氏五人而往求之
即倶倫五人等皆太子族
也。令入山求而伴之也
令候其暄涼遂其行藏無
咈太子之欲咈違
戻也
過六載載省載悟。枯餒之
行不爲功徳。乃以腴腸實腹爲至道之器大載
日餐
麻麥。爲降外道。乃云吾有一法世莫能知。一切衆
生皆依食住。遂受乳糜六斗四升而餐之。乃成道也
以是
月以是日以是夜夜何其銀漢已轉。群動已
息。據金剛座。如龍蟠結。戡剪大難。萬徳來
朝。巍巍乎浩劫鴻勳。爰&T051293;于箭漏之間耳
二月八日食乳糜已。尼連沐浴。於金剛座入定。
示將三界九地諸惑斷之。以三十四心而成正覺也
夫天
期昭昭之多。地一撮土之多。山一拳石之多。
海一勺水之多昭昭耿光也。天以積小明而成。地以
積撮土而成。山以積石而成。海以積
勺水而成也。
並中庸篇文也
故積而爲大能致大用。大士往修
大行擧善無遺。以普賢願普入一切普賢行願
如華嚴經
於茲辰。其身遍坐一切道場。而小智觀之以丈
六。大士觀之以遠大。遠大則該乎報體。丈六
則專乎化躯。其猶自牖而窺於天道。隨隟而
見乎多少爾雖以丈六之身於伽耶畔金剛座上
成等正覺而。實量無齊等。非屬三界
夫。苦海混淪。瀑流洄澓。疇先觸涯俟濟。吾必
津之以道焉疇誰也。涯岸也。俟待也。濟度也。津濟
也。誰先觸涯岸求渡苦海者。吾當濟之
是。四顧躊躇。經三七日。乃朝歩造乎施鹿林。
施鹿林者古佛前化林在波羅奈國。昔王有千鹿將
盡殺之。如來提婆達多倶爲鹿
王。各領五百。遂告王曰。許日供一鹿。供次者身有孕。鹿
王乃代往。王感其仁慈。遂盡免其鹿。即以此園施鹿。遂
號施鹿
園也
今獲五人於此地即五倶倫也。一者憍陳如。
二者十力迦葉。三頞鞞即
馬勝也四者跋提。
五者摩訶男也
符其往事矣。殆微言三轉
見道。脩道。無學道。三
轉法輪。唯大器前悟也
餘則末吾知也殆及也。末莫
也。雖云初談
四諦。而其
間悟入不同
是時地祇興聲。百神咸和。上暢于
九天云天初禪三天共
九天有耳識也
下遍于黄輿黄輿地也。淮南子
云。地形如車輿
旁流于八方。人天交慶。日月貞照。莫不踊
躍。莫不抃呼。群靈熙熙于胥樂乎熙熙和也。
胥相也
萬聖樂推以大覺爲法王者也。穆王時。西極
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返山川。移城
邑。乘虚不墜。觸實不礙。千變萬化不可窮
當周穆王時。已有化人來
至。但群生感應未興故也
既以變物之形。又且
易人之慮既能現神通。又
能化人心慮也
穆王敬之若神。事之
若君。化人無何。謁王同遊。王執化人之袪。騰
而上者中天乃止謁請也。
袪衣袖
乃曁化人之宮。搆
以金銀。絡以珠玉。出雲雨之上。而不知下之
所據。望之若屯雲焉。王自以爲居。數千年
不思其國王居化境。
不思返國
化人復謁王同遊。所返
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光彩所照。
目眩不能得視。音響所來。耳亂不能得聽
此乃化人與穆王
遊入諸佛淨土也
王請化人求還。化人移之。王
若墜虚焉。既悟所坐猶向者之處。王問所從
來。左右曰。王默存耳左右見王默坐。而王
與化人神遊淨土耳
王自
三月不復。更問化人。化人曰。吾與王神遊也。
形奚動哉且曩之所居。奚異王之宮。曩之所
遊。何異王之囿。王大悦。竊思被所遇者佛矣
如來在世雖聲教未被
於此。而佛亦曾來矣
而未悟是佛也。惜哉胡獲
焉。君陳曰。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
不克由聖。誠在此矣此乃周書之文。孔氏注云。凡
人有初無終。未見道如不能
得見。已見聖道亦不能用之。所以無成
也。今穆王見聖而不能求趣聖。信爲惜哉
其菩提樹凝
陰厚也。金剛座無傾動也在摩竭陀國伽耶山西南
十四五里。即畢鉢羅樹
也。莖幹黄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高數百尺。
金剛座居其下。菩薩證聖之所。亦曰道場。大地震動。獨
無傾
搖也
樹爲座之表。居其座則蔭其樹。樹宜勿
剪勿伐之美也。座當不騫不崩之固也皆邵伯
之詩也
聖人之道成而徳重天下。其不在茲餘所弗
堪也宜存其舊物
以表聖迹也
故外國先王&T054741;石爲像。南北
標志以觀遺化也&T054741;刻也。於金剛座菩提樹下刻二大
石菩薩。後世佛法若減菩薩沒地。
奘公去日
已至胸也
老氏生于定王老子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
日生于楚國陳郡頼郷曲仁
里。姓李。名耳。
字伯陽。諡聃也
仲尼生於魯襄仲尼以魯襄公二十一
年冬生于魯國平郷也
老氏默識於能仁。仲尼問禮於伯陽。清淨法
行經。以大迦葉爲老耼。以儒童菩薩爲孔丘。
西昇經云道經
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
老氏默識
能仁也
斯守雌保弱之道也。不敢爲天下先
之訓也。老氏之徳全於是乎。詩云。無競維烈
老氏有焉此毛詩清廟之什競強也。無競競也此詩美
武王有伐紂之功。烈業也。能強其功業。如
老子有道徳不
爲天下先也
符子云。老子之師名釋迦文符朗。
字元達
符堅從弟。爲青州牧。爲謝玄所降歸。晋後爲王
國寶 譛而殺之。有識度善別味著書數篇號符子
此或
追老氏之言也。昔商太宰嚭則呉太宰
伯嚭也
問於孔子
曰。夫子聖者歟。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三
王聖者歟夏禹文命。湯王履。周
武王發。爲三王也
曰三王善用智
勇。聖非丘所知。五帝聖者歟少昊・顓頊・高辛
堯・舜・爲五帝也
曰五帝善用仁信。聖非丘所知。三皇聖者歟
伏犧神農黄帝
謂之三皇也
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丘所知。
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爲聖人乎應言上古皆非聖
者。太宰所以大

夫子有閒動容而對曰。西方有聖者焉不
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不以干戈
刑憲。而
法界之内率服。得不治而不亂乎。不以號今誓約而龍天
莫不圍繞。得非不言而自信乎。蠢識信向物類知歸。得非
不化而
自行乎
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此乃仲尼以知西方有
佛。故此答太宰也
是知儒道昭融如日在天。而能謙虚若此。蓋
釋師之黨潜化著矣。三教玄同彛倫克諧。但
法被乎多方。經籍出乎多門。釋宗以因果。
老氏以虚無。仲尼以禮樂。沿淺以洎深。籍微
而爲著。各適當時之器。相資爲美。其猶天
地四時不以麰薺故不春麰大麥也。
薺甘菜也
菱苕故不
菱苕草
屬也
故儒教漸至也。殷湯改祝。孔釣不
桀君無道。置網祝日。從天地四方來者皆入吾此網。
殷湯除其三面。唯開一面改祝日。請負命者投吾此
網。論語云。子釣而不網。但以一釣取
之。雖殺不多。此皆儒教漸行不殺之文也
老教中至
也。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此道
教謂
之三
寶也
釋教極至也。自鳥獸芻土違而必懲律文之
誡也
如有用釋教者。使人居乎漏盡。如有用老教
者。使民至於沖和。如有用孔教者。使民登乎
仁壽。是以大聖生于盛王謂周昭
之代
五天之人。
千乘之邑。百乘之君。階于聖智者也千乘之
邑。百
乘之君。謂淨飯王之諸侯也。
以佛生之世國皆證果齊聖者也
二教生乎衰世。而
大道躓于陵夷自周第十二主幽王寵褒姒。失御天
下。平王遷都洛邑。諸侯專征禮樂崩
壞。謂之
衰周也
故老聖潜其龍徳隱於柱下。紫氣浮
關邁于流沙老子爲周柱下史見周徳凌遲。遂出關
往流沙。因爲關令尹喜説道徳二篇也
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自衞返魯而修春秋。
感其靈應。反袂拭面。稱吾道窮。皆非其志也
仲尼以魯哀公十一年自衞返魯。
十四年西狩獲麟而修春秋也
而知道者關尹也。
知儒道者顏回也。行二教者百王也。老氏爲
高仙。仲尼爲素王。聖謀洋洋與天地而無窮
者也。時有慍見者曰此乃假
賔主問
若不貶二教已甚
矣而胡徳之歟胡何也。乃可
教而何徳之有
余謂彼不知矛楯
者也昔有賣矛楯者。雙誇其功。言楯則矛刺不入。言矛
則能穿十楯。或云賣汝矛而穿汝楯。如何彼無詞矣
吾經以二士爲至化今鄙之爲迦葉爲老子。
儒童爲仲尼也
則何
反其義哉。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
大聖示滅焉。是日也黒雲四起。大風動地。西
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不滅。王
問太史扈多。扈多曰。西方有大聖人滅。是其
衰相耳。初穆王聞西方有聖人。又亟覩光氣
亟數
慮非周道所宜慮其聖人來
侵土墳也
命呂侯會諸侯
於塗山塗山在會稽呉越
分野呂侯呂級也
以備其變至。是靡不
大啓沃也今聞西方聖人
滅無不慶悦也
昔大聖顧託大龜氏法
大龜氏則大迦葉姓。
受如來之顧命也
事畢詣于雙林道場即倶尸
那城跋
提河
畔也
末命七寶床上。北首而臥。於靜夜中寂
然無聲。正遍知月隱于大涅槃山佛身喩月。
圓寂喩山
彙號慟。泉填岳墜。惡星驟墮。諸河返流。阿
難心沒憂海。羅睺羅但觀無常。有學無學愴
然悠逝。諸天稱曰。苦哉其娑羅林梵云娑羅。
此云堅固。
凌冬不
凋也
四雙八隻合爲二樹。垂條下掩。離離皓
素如白鶴色。以是謂之鶴樹也。勁葉含霜凌
冬不凋。故謂之堅固林也。初大聖將復乎無
則未
滅前
發毘舍離至于南河岸上。履大方石。
顧阿難曰。此吾最後望金剛座及王舍城。所
留之迹也毘舍離國在恒河南中天竺界七百里。
賢聖於中結集處。即毘耶離國也
故今
石上有佛雙趾。長尺有咫一尺八
寸也
廣三之一
闊六
寸也
下有千輻輪相。指端萬字花文及瓶魚
等。光爛爛焉至今石上
有此文見
自古邪徒毀而還復原。
茲聖人寄迹以表教。教存而迹不亡。觀者泣
其依然則長想之懷有在矣。周之二月今十
二月也周朝十一月建子之月爲歳首。
則今十二月乃是周之二月也
十五日西土
之晦也西國於一月三十日内。分前十五日爲白月。後
十五日爲黒月。自月一日爲白月朔十五日爲白
月晦。自十六日爲黒
月朔盡日爲黒月晦也
彼十二月各以星名呼之
利咀囉。二月吠舍佉。三月逝瑟吒。四月頞沙茶。五月室
囉伐拏。六月波囉鉢陀。七月頞濕縛庾闍。八月迦剌底
迦。九月伽始囉。十月報沙。十
一月磨佉。十二月頗勒窶拏也
星始爲朔。星盡爲
晦。故此十六日當彼之朔也。合三十日成
前十五日白月。後
十五日爲黒月也
半月前號黒魄死謂月初黒
景漸消也
半月號白明生也謂十六日時
月光正盛
分十二月爲三時。
肇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爲熱際謂夏
正也
是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爲雨際。自是十六
日至正月十五日爲寒際。涼暑之風稍與此
暦象會耳。古者三代之正有所取捨。夏后氏
尚黒建寅爲正夏禹姒姓。名文命。以天錫玄珪之瑞。
以建寅之月爲武首。號人正。祭祀旌
旗衣服皆尚黒。
以平旦爲朔也
殷人尚白建丑爲正殷湯子姓。名
履。字天乙有
白狼銜鉤之瑞。以建丑之月爲歳首。號地
正。祭祀旌旗衣服皆尚白。以五更時爲朔也
周人尚赤
建子爲正周姫姓。名發。有火流王屋之瑞。以建子之月
爲歳首號天正。祭祀旌旗衣服皆尚赤。以夜
半爲
朔也
而大聖在乎周年。故得以十一月言正。
異乎今之世也佛既生周代。凡經中所有年月。皆
取周朝正朔。與今建寅夏正別也
月也天地否閉。龍蛇斯蟄。微陽潜布於下泉。
丐萌未達於上土。以茲生者應氣運而來。以
茲滅者應代謝而去也北山和尚以佛滅乃用周正
涅槃。與今之二月十五日
涅槃別也。句萌則物
初生如鉤也。萌生也
夫居終而不能死者非聖人
聖人與物無滯。其生也示相同凡。其滅也示
化歸眞。雖現生而無生。雖示滅而非滅也
既死而
不能生者非聖人也此方縁盡見化他方非同小聖灰
身而已故云常在靈鷲山而實不
滅度
非死非生而能死生者。是謂大聖人也
本不屬於生死而示
同生死。眞大聖也
而六合之間。萬類職之。未捐
於有爲。未窳於無爲。生而復生。未始有極。
而聖人應生者。亦何有極焉職主也。捐捨也。窳惰
也。佛是萬類之主。而
未捨於有爲故示相。未怠惰於無爲故化終
而歸寂。此方縁盡他方化故未有極盡者也
是以大聖
生可生之世。滅可滅之世。生滅在物。固不
在己也示相生滅。眞本元無。故云而衆
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
八日而生。
表始華而就滿也周四月佛生是今二月也。物
正榮華。八日者月漸圓滿也
十五
日而滅者。顯自盈而之虧也以十五日月圓之極。
慮衆生起常見。故現
無常十六之
後。月漸虧也
滿則滋華。虧則害盈以八日漸滿故滋
於榮也。以十五
日後漸虧
故害盈也
揆其日。是以見生滅之有爲耳。又方
晝而誕。反晝而逝者。蓋生顯死晦。旦勤夕逸
之徴也佛生以晝入滅以夜者。蓋生則顯明也。死則
晦暗也。又生居旦必有勤勞之用。死居夕乃是
閑逸之
義也
嗟乎群生紛紛若乎在夢。或有見佛生
者滅者近者久者體常存者本不生者隨心所悟
不同。化
相雖有多般。法
身本無生滅也
譬同室而異夢。彼夢者不知彼
所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彼所夢者也有聖教
説。佛
以四月八日生。七月十五日降生。二月八日逾城。十二月
八日成道。二月十五日入滅。又有聖教。以二月八日生。
二月八日逾城。二日八日入滅。又有以二月八日生。十二
月八日逾城。十月八日成道。十二月十五日入滅。諸部
所記不同。如
一室而異夢也
果有其分而異者不能合其同而
同者不能離其異也以今四月八日生者。據夏正説
以二月八日生。據周正説即今
北山和尚是也。倶以二月八
日。乃天竺小乘別部所計也
有以莊王十年爲佛生
時。按據魯史。曲裁經意。但多穿鑿之美此乃費
長房。
以周莊王十年是魯莊公四年。恒星不見。星殞如雨。便爲
佛生。此乃據春秋妄爲穿鑿也。佛生是周第四主昭王二
十四年四月八日生。莊王是第十五主也。又恒星不見。是
四月五日。乃是佛滅度後。文殊菩薩於雪山化五百仙人
而歸本國。光明
掩於恒星不見也
有以三月十五日爲佛滅時。蓋
西域他俾羅部之言。餘則不然也。老聖爲秦
佚之吊。若復歸周也莊子云秦佚入吊。
老子三號而出也
仲尼夢奠
於兩楹仲尼云。夏后氏葬於東楹。周人葬於西楹。殷
人於兩楹之間。吾殷人之後。其亡乎遂卒也
萬化而同盡也。天智出宇宙。死齊宇宙。其眞
耶其權耶。眞則象聖。權則乃聖。匪眞匪權。則
以見起滅之心矣宇宙者天地也。若人智出天地。而
生死與天地萬物同者。問其是眞耶
是權耶。若是眞則象稱於聖矣。若是權化亦乃得爲聖
焉。除斯之外若不屬。眞之與權則無由達生死之心矣
北山録卷第一


北山録卷第二
  法籍興第三此篇明如來一代時教
經律論興建之由也
道樹降魔穆清天下佛初成道於伽耶城菩提樹下
金剛座上。以智慧力降魔之
後法界
肅靜也
垂世立教四十九年以三十成道。四十九年
説法度人。七十九歳入

以經律論爲三藏也經爲修多羅藏。律爲毘奈
耶藏。論爲摩得勒迦藏也
以五戒十善四諦十二縁六度爲五乘也五戒
爲人
乘。十善爲天乘。四諦爲聲聞乘。十
二縁生爲縁覺乘。六波羅蜜爲菩薩乘
統之以十二分
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重説。五自説。六縁起。七譬
喩。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有法。十二論義。亦
呼十二
部教也
開之爲四宗經律
論呪
教始興乎一音。而大
協于群心。目之曰甘露。亦謂之毒鼓應其病者
除其熱惱
故曰甘露。不應其病
起煩惱故謂之毒鼓
至聖既沒而微言殆絶至聖
即如

大迦葉遽命應眞之侶千人。撰定詮序俾
罔墜厥旨。王城始會造于石室撰音選。自佛
滅度荼毘之
後。大迦葉命羅漢千人。往畢鉢羅
窟結集法藏。請無憂王爲檀護主也
龜氏尸其位尸主
也龜
氏迦
葉也
首唱優波離令誦律部優波離者是諸釋子剃
髮師。諸釋子出家。遂
以瓔珞環釧奉之。波離得已内自思惟。此人性高體貴尚
能捨去。況我貧賤守寶受苦。乃懸樹上。誰有須者任意。
因求出家。
常弘律部
波離避席將就座大迦葉初於畢鉢羅置
三法座。一令集律藏。
一令集經藏。一令集論
藏。故優波離起就座也
禮僧足而昇。執象牙扇。
如先佛所説不愆于文字一依佛在而説。並
不愆少一文一字也
一千
漏盡迭察迭書。再覆其言然後乃定。滿八十
反號八十誦波離旋記而説。大
衆旋書而集之也
次命阿難阿難本
以身居
有學不得預衆。被逐在堀外。乃以三界九地惑束爲九類。
起九無間道斷九解脱道證。然後獲得三明六通。以神境
通從戸鑰孔入。故得在會。迦
葉乃令集經藏。迦旃延集論藏
阿難曰諾。如波離。
過三月飮光虞逸亡。以願智力觀之無褊慢
飮光即迦葉也。虞慮也。逸亡散失也。恐
經日久散失。遂常以智願觀之無於怠慢也
凡百年
夷路既廣人用知訓自佛滅後。迦葉弘持法藏二十
年付阿難。亦二十年又付與末
田地。二十年末田地又付商那和脩。二十年商那
和脩又付與優波鞠多。五人共一百年弘持法藏也
百年
後鞠多違世法驂&T025590;違世遷化也。服外謂之驂。
&T025590;殘也。喩鞠多滅後而法乘
摧毀
雖跋闍干紀擅興十過。而離波多等七
百無著人殄之。如金僕姑而穿魯縞矣佛滅後
百年。
毘舍離國有跋闍子比丘。説十事爲清淨。謂指抄食飮酒
受畜金銀等十事皆佛制不許。長老離波多與一切去上座
三浮那及搜婆村長老等七百羅漢。作羯磨而殄其罪也。
出四分律五十四卷。縞素帛也。金僕姑箭名。魯莊公以之
射南宮
長萬也
曁大長老摩訶提婆即大天也。本土火羅國
商主之子。因父他往染
其母。父歸殺之。後殺其母及阿羅
漢。懼罪而求出家。聰明博達三藏
竊聖人之譽怙王
者之力自云。我得羅漢入。無憂王
宮常爲王者之師。怙恃也
鄙爭爲心離析
是謀。増損佛語黷亂聖典因僧十五日説戒而妄有
稱説。黷亂聖言與僧不

群聖叱其庸違僭而不經上座聖衆責其違亂佛
語遂成爭競。王不能

其徒蝟張剪爲冠讐大天之徒如蝟毛而張
熾。與聖衆共爲寇讐也
群聖
不克禦侮克能也。大天部強盛。
聖衆部不能制止也
遂破爲二部大天
爲大
衆部。聖衆
部爲上座部
二部派流有蕩不返。迨數百年浸
爲二十部大衆内分出成九部。一説部。二説出世部。
三雞胤部。四多聞部。五説假部。六制多山
部。七西山住部。八北山住部。并本部成九也。上座部分
成十一部。一説一切有部。二雪山住部。三犢子部。四法
上部。五賢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
藏部。十飮光部。十一經量部。雪山部。則本部也成二十
哀哉化醇爲醨。大義於是乖矣醇濃醨薄也。佛
滅度自百年之後
分爲二十部。
法味澆薄也
析金爭&T073554;分河於是飮矣譬如一金
杖分爲五
段段段皆金。如佛法分爲五部也。迦葉佛父吉利枳王曾
作十夢。皆表釋迦遺教弟子内一夢見一張白&T073554;二十人爭
&T073554;&T073554;終不破。表此二十部
大小乘爭後遂分河而飮水也
故諸部云如是契經
我部不誦。而於自部皆至于解脱者也各以自
部教是
佛語。他
部則非也
其大乘宗智論。謂文殊師利與諸徒
大會于鐵圍。召阿難誦之。非諸聲聞所預聞
智論亦云。智度論説。大乘結集乃是文殊菩薩與阿難
等在鐵圍山結集。時皆大乘聲聞小智不預其衆也
聲聞聞之迷亂倒錯。斯或別乘之謂也謂二乘
實聲聞
或不迴心之人也謂定性聲聞定不迴心灰身滅智
者一類。聞説大乘迷錯不信也
餘經餘聖貶不由論。豈行之艱而亦不能知
者乎或有餘部經教及諸部聖人。貶論而不取者。蓋以
論是慧學義理深玄學之實難。而知之亦不得易也
彌勒造瑜伽凡一十七地一五識身相應地。二意
地。三有尋有伺地。四無
尋唯伺地。五無尋無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
地。八有心地。九無心地。十聞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
二修所成地。十三聲聞地。十四縁覺地。十
五菩薩地。十六有餘依地。十七無餘依地也
備擧三乘
開張演布梵云瑜伽。此云相應。謂一切乘境行果等
所有諸法皆名相應也。即十七地稱之爲師
後諸學者以文殊爲法性。以慈氏爲法相法性
以眞
理融觀爲門。法相
以識相行布爲旨
各封涯域互馳章句自伐其美
後人所宗性相有殊。宗性者以融觀爲
美。宗相者以區別爲善。各黨其宗者也
致使西極東
華人到于今有南北兩宗之異也。故南宗焉
以空假中爲三觀觀遍計煩惱空處能顯眞理爲眞諦
觀。觀依他假有爲俗諦觀。觀眞俗
混同爲第一
義諦觀也
北宗焉遍計依他圓成爲三性也
依妄情而生。依他假衆縁
而起。圓成即眞理者也
而華嚴以體性徳相業用
範圍法界即能所證體用而
論範圍籠羅也
得其門統於南北。
其猶指乎諸掌矣學華嚴者盡達性相
之原倶盡南北之旨
印土傳法。
自大龜氏至師子比丘有二十四人。雅紹眞
誥流演溥暢自佛滅後。大迦葉弘持法藏。以至師子比
丘共二十四人。雅繼能仁之軌躅。妙弘祖
聖之玄
風也
曁師子遇害於罽賓。自是相承相付泯
師子比丘傳法至罽賓國。爲罽賓
王害之自後。法藏雖傳其道澆也
然戒法防患獨
爲大聖所制戒者。梵云毘奈耶。此云調伏藏。以防非
止惡調伏有情三業。如來親制最爲付囑
以戒即七支之業業性甚深。獲業智力乃窮
其數七支。身三業殺盜婬。口四業惡口兩舌妄
言綺語。共爲七支也。獲智力者了業之數
故開遮
持破關乎損益。而前佛後佛皆不寄口而言
或法之中。有開則許其通容。有遮則絶其爲作。持爲
堅守不犯。破爲誤犯不持也。律藏是佛親制。不因寄
口而傳
説也
又峻設其防言不浮行。心資定慧以至
懸解如來明立禁戒。峻設遮防浮泛也。心習定慧以至懸
解。懸解者若以繩繋物。而懸慧解了達若解之也
故亦謂之波羅提木叉也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脱
戒。謂七衆所持各別而
解脱。又持一
戒得一解脱
經通五人説智度論云。五人者一佛
二弟子三神仙四天五變

以彰善&T028911;惡導物起信刊定邪正。皆得謂
之繩墨義也彰明也。&T028911;病也。病於惡而明於善導引起
生也。有不信者引之令信。不定者刊削
之。邪曲者則正之。如
世繩墨能正材之斜曲也
窮括性相不令散失。貫
于人心皆得謂之結鬘義也經内性相無不窮括義
聚前後聯貫。猶若西
國之人以線穿貫
花鬘而爲嚴飾也
至言有准規矩合度。而民是則
之皆得。謂之法義也猶若王言出則天下准承。規者
圓也。矩者方也。方圓皆合其
制度爲人之准故名
爲法。法者則也
其言如蘭其信乃恒。天下酌
之而不知其竭皆得。謂之常義也蘭香草也。恒
常也。若湧泉
而不竭。故
謂之常也
論通弟子造。以能合離眞俗舒蓄名
理。壼奧在彀風味淵派。法義之所由生故皆
得。謂之摩怛哩迦也論者循環研覈究暢眞宗爲義。
本唯佛説散在衆經。後乃大小
聖弟子通亦造之。而能離合眞俗區擘色心。定有無之指
歸。盡名義之壷奧。其唯論藏乎。梵云摩怛哩迦。此云本
母。能生智慧
如母生子也
矯伏擒縱啓塞關徼矯詐也。伏順也。
擒奪。縱放也。論
義之道。或詐現縱伏而後奪取其義也。啓開也。塞閉也。
關門鑰也。徼小路也。論宗有開有閉有遮防塞其關要也
發期爾的弛有餘勇發言之道。須有準當。若箭發機
須期中的。弛放也。放其義題須
令勇氣有餘也。苦理門
四宗中不顧論宗等也
外道異黨莫余敢侮論乃
摧邪
顯正。故外道之
徒莫敢侮慢也
故皆謂之優波提舍也梵云優波
提舍此云
論義
法謂所對屬於所
照之境
慧則向觀謂能照
之心
向則克滅
謂能證智起則
諸惑皆滅也
觀則克聖謂慧照理若燈之照
物則能顯於聖道
故皆謂
之阿毘達磨也梵云阿毘達磨
此云無對法
佛昔一時有言曰
彼此中間而入於定佛一日言彼此中間
三件未指而入定也
諸大弟子
各以己解競宣聖意。或以生死爲此。涅槃爲
彼。道爲中間生死謂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爲此也。涅槃
謂四種涅槃所證之理爲彼。道則能證之
智爲中
間也
或爲眼根爲此。色境爲彼。識是中間
根爲能照。境爲所照。
識在中間爲能了別
如是乃有五百言不相與志
不相奪雖各不同亦
各言其志也
曁大聖起定。舍利弗等騰
情稽疑。佛言。我説觸爲此。集爲彼。受爲中間
觸爲對境。集爲能染。
心受於中間領納也
爾曹雖非我意。然皆爲滅
苦之因。並應受持不宜忘失也曹輩也。弟子所説
雖非佛之本意。然
亦無爽
道理也
故佛日未亡。舍利弗造集異門足論
二十卷一百八十
九紙。玄奘譯
目連造法蘊足論二十卷一百七十
八紙。玄奘譯
迦多演那造施設足論一萬八千頌。此未見行。上
三論皆是如來在日諸弟子

玉毫既晦。提婆設磨造識身足論十六卷。佛
滅後一百年
造。玄奘
三藏譯
世友造品類足論十八卷二百九十紙。
佛滅後三百年造
身足論三卷四十九紙。世友
造。已上謂六足也
迦多演尼造發智論
十六卷三百六十五紙。大義具足故。號
此論爲身。以六足爲足也。佛滅後造
凡七論奮揚
才藻控越風猷。傍求聖意式弼神化。其大窮
天地。其細考隣虚七論並小乘之文。辭藻宏曠風規
超弈。至於性相心色無不具論也。
隣虚極微
之塵也
方諸儒門。三傳四詩各金玉其音也
三傳。一左丘明傳。二公羊高傳。三穀梁赤傳。四詩。魯
詩。魯人申培公漢武以浦輪徴之已八十餘以詩經爲訓口
傳無傳也。二齊詩齊人袁固生所傳。三韓詩燕人
韓嬰所學。四毛詩河間毛公字文操所傳於子夏也
由是
四百年初。迦濕彌羅國五百六通依發智論
撰大毘婆沙佛滅後四百年初。有羅漢名迦旃延子。撃
乾稚普告十方諸天及賢聖。不得入滅有
於佛所聞一曷一句皆會迦濕彌羅國。諸聖既至。遂集
所聞。是者取。非者去。乃成大毘婆沙。此云廣解。禁
之不令出國。謂婆娑頭拔尊者潜入彼國
誦之出國歸。罽賓傳之後方流於諸國也
備釋三藏
謂經
律論
以品有八。譯者謂之八蘊。亦日八藏是
蘊藏皆聚義也
即八揵度
至五百年。龍樹學窮域内。自謂
一切智人。方立爲大師。阿耨達龍引入于宮。
示以塵沙祕藏。愧所負罪九旬假誦於龍宮。
而特悔其所稱者也龍樹本南天竺國梵志也。誦四
韋陀因入王宮。厭欲出家。經論
誦盡嫌佛所説經不多。後龍王請入宮經九十日。點經題
不盡。深悔言失。通解造智度論十萬偈。天竺立廟敬奉

其所誦習人間或得之。由是廣製諸論丕
守先教丕大也。謂大能
弘守先聖之教也
洎千年。世親初學小
乘。常欲不利於大乘。其兄無著愍之。假疾
召使至。具以微言誨。天親退而省其咎矍然。
將自援刀斷舌。無著聿來其前止之曰。罪自
汝心匪舌之咎。昔既以毀。今盍以讃盍何
不也
之何補焉。遂乃制論千部。或宗或釋翊賛于
五乘也天親菩薩北天竺留婁沙富羅國人。兄弟三人
倶在有部出家。兄無著先悟大乘。常往兜率請
彌勒説瑜伽。天親在有部日。先造小乘論五百部廣非大
乘。後因無著化之既悟大乘。乃却造五百本大乘論廣賛
大乘。故號
千部論主也
秦正世秦始皇。姓嬴。名正。字祖龍。秦襄
王之子。收六國築萬里長城。令方
士入海往蓬
莱求仙藥也
有十八沙門自西域至謂室利房等
十八人也
暴嬴方有事于天下。不遑大道遑及也不及
行於大道
醜我
有徳獄沙門於重垣。爲力士神奮威撃垣始皇
惟降
服禮謝。道
人却反西國
夫秦之於吾道也如石不濡於水
焉。膏肓之門不足以發藥其在此也秦方無道。
以善化之故
不相投也。晋景公有疾求醫于秦。夢疾化爲二竪子曰。彼
良醫也。懼傷我焉。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
曰疾不可爲也。今秦暴惡不
足以善化。若疾之膏肓也
雖當時沙門不見申於
秦而鞠之亦頗得其由矣室利房等雖不蒙秦之見
遇而又禁之。蓋以秦暴
而不納於善。亦
爲騰蘭之因也
夫人心險易間于山川。爾後
所來實幸。失利房等先嘗之。不求之不至也
嘗試也。以失利房等先試來。秦雖不納。後來三藏
幸此事而知之。故若無蔡愔使人求請即不至於此也
永平七年辛卯以年暦推之。合是
甲子。今作辛卯誤
顯宗夢金人
顯宗。謂後漢第二主明帝。
名莊。光武之子。陰皇后所生
項佩日光。在殿庭而
飛。乃宵衣俟旦俟待也。夜夢金人。身
有光明。遂坐以待明
召群臣以
問。傅毅對曰。是佛神也時王遵傅毅等奏。周昭王
二十四年。大史蘇由云。
西國佛生。一千年後聲教流此。
今千載餘合是佛神來至也
俾蔡愔秦景將命求
諸夢遂使蔡愔等一十八
人往西國求之也
及大月氏。與攝摩騰竺
法蘭遇焉至月氏國。見二三藏。一姓迦
攝名摩騰。一姓竺名法蘭也
彼二士宿
蘊遐遊濟俗之志獲秦蔡而合矣秦景等見二三
藏於月氏求請。
以歸
漢國
十年甲午本作丁卯
甲午誤
漢使至自西域。二沙
門入于洛後漢
都洛陽
獻釋迦圖像并諸經。於是肇
有寺于洛城三藏初至館于鴻臚寺。以白馬駄經而來。
遂呼爲白馬寺。若就梵語爲僧伽藍。此爲
衆園。謂
行道處也
爲像於南宮清涼臺及關陽門顯節陵
上也皆於此等
處圖像也
其經始命翻譯以四十二章載其
摩騰二三藏最初譯經
一卷。號四十二章經
緘于蘭臺石室。俟可聞
者聞焉於穆哉蘭臺石室漢藏書閟閣也。
於嗟歎之辭。穆敬也
夫聖教之
於時。其可順也不可強也。順則渥物渥霑也。
謂若漢明
之代
而來
強則疵物若秦代而
來疪病也
故推引之道非至智不
能見之矣。人亦有言曰。夫永平何世漢明何
徳。蓋元淳漸澆仁義漸廢。道徳與五經將墜
于地自永平時。道徳既薄。文
籍將墜。言世澆漓之甚也
而慈運遠構。釋教
彌布。使此方黷先所習者。忻新所聞佛法於澆
薄之代而
來。使厭仁義禮樂者忻其
新教。改往習新而行之也
革違從勸三訓萃擧以光
被天下也訓教也。萃集也。以
三教集擧而化世也
故吾道焉將不可
擧。雖千年參辰背焉吾教爲化導之本。若與世未
合。縱歴千載之期。若參星與
辰星必不
相合也
將可擧雖萬里風馬通焉其或教可擧。行
途雖萬里亦可
通也。風馬謂牝牡相逐也。齊桓伐
楚。楚子云。至於風馬牛不相及也
是以漢詔降于天
陲。聖日出于東方陲邊也。謂秦景等至月
氏。聖日謂摩騰東來也
燭生靈
於重垠示大覺於昭回垠邊也佛日照燭
群品。光華天地也
夫假一
宵之夢。樹風聲於萬古。如帝莊者天下實有
君矣漢明一夢金人。西求教法。始
立風範。聲教終爲萬古之規
宣心茂猷光啓
有漢。如王傅秦蔡。漢室實有臣矣茂盛猷圖
也。宣心盛
圖開明漢祚。謂王遵
傅毅秦景蔡愔等也
爲法王之遺徒遺苗
徒弟
弘嗣徳
音如騰蘭者。天竺實有僧矣能嗣
聲教
眇觀前古。豐
徳厚利實勤於生民者。民荷其賜。播其休烈。
盛于祠秩眇細也。觀前代有利於民。感其
恩。必揚其美。業大陳于享祀也
故禮曰。
法施於生民死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以
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難則祀之。而炎氏
與二三臣。暢金仙之教。適未聞之俗。使人以
悃悃之誠悃悃
切也
知罪福所歸。厭有涯之形。尚
滅心之理漢明與二三臣。初道開佛教。使迷倒之
俗悟解罪福厭有盡之身。達證無生之理
恢焉玄化之功冠乎仁祠。而世不崇其寢昭
其奠禮。雖古之云闕而今亦未得也恢恢廓也。
以其功雖恢
廓造化於祠典合冠其首。而世不崇其寢
廟明其亨奠於古之云闕今亦未得不闕也
自漢中興之
始。涓涓乎濫觴濫溢也。漢水初出只可溢於一觴。佛
法自後漢之初涓涓細流。如漢水之初

魏流束薪至曹魏之代漸
如流於束薪
迄今我唐。其風寖
自漢佛法初至到今
巨唐其法漸廣矣
鞠搜衆部鞠窮
八千餘卷。
今來梵僧翻譯未已。其間齊梁之世。二蕭之
南齊蕭道成。梁武蕭衍。
兩朝二蕭並都金陵也
學優詞洽多乎製撰。
如竟陵王子良。鈔集衆經。別爲七十部二百
五十九卷齊竟陵王以部
類抄集之也
雖當時自意不欲外
傳。而後世寫之編諸正録。梁太子綱即簡
文帝
法寶聯璧二百卷。沙門僧祐撰弘明集
十六卷
僧旻住虎
丘山
蕭昂往禮之高臥不
起人號爲梁代素王
寶唱楊都莊嚴寺僧。博識洽聞。
梁武令撰經律異相五十卷
梁高僧聦
明博識
咸皆纉述頗多條目。後葉或有廢。
通莊而遵岐路者也通莊大路謂正經
也岐小路群集也
時太學江
泌女梁朝
學士
年始八歳自永元元年至天監四年
永元南齊年號。天監梁武年
號自己卯至乙酉。計七年
靜坐閉目自然誦出
三十卷今藏内有題目而無經文。
既非佛語今在僞録也
議者以爲天授之
也。夫何區別其眞僞哉。大乘以一法謂實相
實相謂
眞如也
小乘三焉。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然有乖乎此者。則不爲吾教也。
其有蕪累凡淺。如七佛神呪・普賢證明・法華
度量・天地八陽・延壽命等經。乖於衆典。失聖
言之體。存乎疑僞。非所論也並存疑
僞録
其或質
濁繁細如陰持入
道地等經
如漢魏失譯并藥師等經尸利
蜜多
羅。及與鹿野寺惠
簡譯。今在正録
雖不雅奧且非虧謬。驗之重
譯不可廢也。然得禽雖一目之網。而藉萬目
資乎一目。出苦雖一門之法。而兼萬法資乎
一門雖以一目獲禽不可唯開於一目。
雖以一法契機不可唯演於一法
故演而伸之。
爲八萬四千之法藏也。牟子云牟子蒼梧太守
也。著書曰牟子
佛經前説億載之事。却道萬世之要。太素未
兆。太始未生。乾坤肇興。其微不可握。其纖不
可入。佛悉彌綸其廣大之表。剖析其窈眇之
内。靡不紀之故。其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
故龍樹九十日龍
宮不能盡其籤題
譬如臨河飮水飽而自足。焉知
其餘哉。函夏二聖之經謂孝子
宣父
居百氏。如北
辰之於懸象矣孔孝爲北辰。
諸子爲衆星
而孔老之外。猶有
象聖之格言。楊朱惠施虚無之流也出莊
墨翟
韓非濟世之流也出史
其間馬遷修史司馬遷。字
子長。漢武
時人。爲太史繼父
脩史記一百三十卷
先黄老而後六經六經春秋・禮
記・毛詩・尚
書・周易・樂
記爲云也
班固藝文班固。字孟堅。修前
漢書一百二十卷
始儒家而
次道徳三於吾宗爲三教所謂儒
道釋
揚日月於不
朽。至於廢興取捨。皆繋於時也或取或捨。或廢
或興。皆繋於時

其有後世作者。或詞勝於理。或才不及事
或詞雖富贍其理疏曠。或
事雖備引而才力不足也
務華去實漏失也。好史筆
者於實事多失
尚玄否黄知之者患居浮促。孰能與死者交
既知偏執之非。而所患浮世短促。
誰能與前代之人交論是非者矣
不知者誠誦在
心。播流無極不了之徒。但知持誦
在心。布流無盡而已
然儒教以朝祀
喪戎爲國之綱紀朝謂殷眺會覲之禮。祀謂宗廟六
禋之事。喪謂弔贈葬臨之儀。戎謂
講武征
伐之事
統行其道鮮克攸紊攸所也紊亂也能總其事
而行之則於禮少有紊亂
釋老之教理在虚玄迹參權實理既虚無幽玄。
其道或權或實也
致令中人已下上士聞而行之。中士如
存。若亡下士侮而笑之
阿附曲演
非妖則妄。鄭聲亂雅魚目欺珠。是以道則有
化胡經晋時王浮道士所撰。一
卷。後漸添成十一卷
夷夏三破十異九
皆道門非
釋之文
釋則有滅惑駁夷夏甄銮笑道論等
並在弘明集
邪辯正唐沙門
法琳撰
紛然陵駕。既悖而往。亦悖而
互相
矛楯
情意忌慕忌者惡之
慕者好之
義不由直相附如糾
以曲爲
直也
相酬如響答。糅以編簡糅雜
閟以緄縢
緄縢
緘也
豈關十二分五千文之本歟聖人之旨元
無是非之文
西
域統一世之教以爲三時。謂有教即阿含
等是
空教
即八部般
若等是
不空不有教即解深
密經是
此方以五時辯
例。一則四諦謂苦集滅道四
事。小乘教也
二則般若謂八部般
若空教
則淨名思益等謂維摩等論
不思議教
四法華會二歸一
中道教
五涅
圓寂
或有謂之不然。今存乎古也謂三
時教
  眞俗符第四冥契無爲之爲眞。有相動用之爲
俗。俗非眞而莫興眞非俗而莫顯
 眞俗。互依有無相
顯故曰符符契也
昭機之士是有也昭顯也。依言論之
教歴修證之門也
冥機之士是
其無也冥默也。超言論之
相離作爲之境也
相反爲道説眞者於俗猶
迷。存俗者於
眞未了。
各執爲道
如隻輪騁衢奇翰戻天偕何得也奇單
也。
翰翼也。車本雙輪方轉。鳥以兩翼而飛。今於眞
俗若不圓通。如隻輸之車。單翼之鳥也。偕齊也
但道
之不弘爲物所宗篾其攸濟篾無也。攸所也。若不
弘眞俗之道。欲爲物
之宗匠。必無所
成也。濟成也
故以眞俗兩門爲道之樞總。吹
萬有於一指。靜群動於絶眹。蕩蕩焉眞可入
不二法門之夷路也攝萬有而入於一指趣。寂衆慮
而泯其形兆。於所對則了然無
滯。内外不取中間本無。
此則入不二之門也
何則會極捐情之謂眞。
起微渉動之謂俗未必以造至極之境。便爲之眞。渉
有作之相。便謂之俗。豈期然乎
眞也者性空也謂眞性之空
圓成之理
俗也者假有也謂依他
幻有也
假有之有謂之似有其法本無。仗縁而有縁
离却無。似其幻化之有
性空
之空謂之眞空眞性之上百非四
相了然無得故也
故悟士立眞於
俗相違眞即無爲。俗即有
爲。二法不同故也
合眞俗於不二眞者理
也。俗
者事也。事無理而不興。理無事而不顯。無俗不
可言眞。無理不可談事。不即不离故爲不二也
中道洞
照赫然玄會。未嘗有一事當情者也。夫如是
簡易之理于何不著。久大之業于何不備繋辭
云。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順萬物之情。通天下之志。則能成可久可大之功
雖僧
祇云遠法身無外於焉悟哉阿僧祇此云無量也。
自十信初發心至世第
一末名初僧祇。從見道至第七地末名第二僧祇從第八
地至解脱道名第三僧祇。此三祇外方得成佛不亦遠乎。
然法身之理。本來混融。
迷悟雖殊。而非外得者也
故萬象語其眞。以空爲
青青翠竹盡是眞如。
鬱鬱黄華無非般若
辯其假以有爲相依 假即
眞空之相
既空假一質。二際無得。非中道如何空是性。假
是相。相不
离性。性不离相。故云一質。二際
者二邊也。二邊無得故契中道也
是以觀象之生也不
有自體。待彼衆縁生。既待縁則象本無矣萬象
之法
本無自體。縁合而生。縁离而滅。若心法
四縁。色法二縁。自不能生。則爲無體也
根於空矣
之象以
空爲本
空含於象。待象以顯。顯既在象則空
爲象矣。象外無空矣無爲之空含有爲之象。將
顯無爲必仗有爲。有爲則
能顯無爲
則所顯也
譬諸水月縁會則見。孰得謂之空
也。形虚無在。孰得謂之有也月本在天。影流
于水。誰言其空
水本無月 假影
所流誰得言有也
故聖人妙體有無之間。能成有
無之用。是謂至矣是以聖人方
了其體用
清辯云。有爲如
幻化。無爲如空花也掌珍論云 有爲之法猶如幻
化。本非有故。無爲之法猶若
空花。定
不起故也
夫幻法假有。蓋以有而適無兔角本無。
幻師以手
巾而假有。离手巾外都無兔角。猶有爲之法仗衆縁
而假有。离衆縁外假法元無。則是以有而適無也
空花
本無。蓋以無而似有。無而似有。湛乎眞際
眞性本無不起猶若空花。爲焉有爲作依
所以似有了此似有本無。即是湛然眞際也
有而適無。
復歸無物若以有爲假有之法縁
散歸元即本無物也
叩兩喩以表法則
法無所在矣兩喩。幻法以喩眞性有爲
也。以空花喩眞性無爲也
但善文字
者。得其徼而不得其數。善心學者。知其極
而不知其象物生有象象。然後有數。徼者邊也。極者
終也。尋文之徒。雖得邊徼之小逕。而不
得其指歸之總數。傳心印者。雖得終
極之妙門。復不知原始之兆象也
守兩厓而不泯。
患在此焉一則縁文字而著有。一則斥衆相而著
空。各守一岸之邊。豈達中道之逕也
故滯
有者濫於常。沈空者渉於斷計有者執諸法是常。
若外道計四遍常等。
又小乘計一切有等。執空者如外道計七
斷滅論等。又吾宗亦有撥諸法全空等
與其渉斷寧
與濫常。常則有法可修。斷則無善不棄。棄
則當乎邪見。修則漸乎眞道矣如以菩提涅槃皆
撥爲空等故云寧
可著有。如須彌
不可撥空如芥子
今有封於喪有取空爲至極之
門者如近代説禪滯於喪有之道
者。便全執空爲至極之道
試問。此空爲可取
乎爲不可取乎設爾
何失
若有空可取則空便是有
空既可取
豈不是有
蓋是以封執之心取混茫之空此但滅蕩
然之空也
何關修行見性之理歟。若空不可取則與有
倶遣有亦不可取
與空何別
既與有倶遣則亦與有倶存
不可取存空。遣於有空
亦不可取。何妨亦存有
何獨存空道歟。夫能雙
遣雙存。蕩然無累居相則空有不無。
混眞則有無倶泯
始曰大士之
正觀道場之玄照矣离二取相故
名實住唯識
龍樹云。譬有
適異國者。館於逆旅逆旅客
舍也
逆旅主人享之。
以肴飯方撤撤去也
謂收飯
賓作而辭曰。何有哉見食
美而
起致
問也
主人曰。吾國有醤故也。彼退而私曰。醤
與味合而猶至。是矧若獨爲味乎。乃宣主人
之惠也宣明也。謂明
憶主人之言也
由是。陰於鬻醤家陰暗也
鬻賣也
貪恣己求。處無人之室。屬饜而食屬饜飽
縱也
過渇而死。夫以偏空爲道者。亦卒以空爲害
滯而不通
故爲害也
中觀云。若人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畏其著斷之誡也。經云。勝意比丘聞喜根説
婬怒癡是道喜根菩薩説婬怒癡爲道者。如
言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等
不平其
理。忿慢是生。喜根觀乎他世有益。強授不忌
今雖未達。終爲他世
之善因也。忌怨也
但今邪見者誤執其文以爲
名相。皆空爲惡不怍怍慚也。聞説空言不得。其
意便撥名相皆空而不慚也
得經之意。然而書曰。皇建有極會其有極。歸
其有極皇大極中也凡立事當用大中之道。
此與尚書文小異爾
大中
之道。非聖人莫能庶幾行之大中之道。謂九疇也。
一曰五行。二曰敬用
五事。三曰農用八政。四曰協用五紀。五曰建用皇極。六
曰乂用三徳。七曰明用稽疑。八曰念用庶徴。九曰饗用五
福威用六極。此九
也聖人君子帝王也
禮曰。中庸其至矣乎禮記第十
六有中庸
庸常也。用中爲常道也。故皇極者萬化之
中中也。中庸者亦萬化之中中也所謂萬物者各
有道在其中
爲至徳之性也。爲萬物之形容也爲萬化之主張
陰陽之眞宰也
老聖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老子道經第十一章文也。三十輻者衆也。一轂者少也。
以少總衆也。此擧轅廂有體之法。而資無體之用也
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埏和也。埴土也。
和土爲瓦器。是有
以内空處有
盛物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器如有爲
事法也
無之以爲用
爲假有爲事
法而顯也
無則中也以中喩
至道
中示一也。故曰。天
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老子第三十九章文。物得
道用故天清而地寧。用失
則實
喪也
易曰。神無方而易無體繋辭文。神乃陰陽不
測易則唯變所之不可
以一方一體
而明之也
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者寂然無體
之稱。陰陽雖
殊無一以待之。在陰以無陰陰以生之。
在陽爲無陽陽以成之。故曰一陰一陽也
但掲厲有深
淺。而三門之説異矣論語云。深則厲。淺則掲。爾雅
云。以衣渉水爲厲。若淺則和
衣而入也。淺則掲掲衣也。
淺掲喩行道觀之有淺深也
夫秉大中於内。行徳
教於外。天地和平。鬼神不靈。故大庭赫胥
皆□□之前
治之君也
得環中之術。總萬化於無爲也
其親。不子其子。
無爲而自化也
昔魯桓之廟桓公則魯惠公之子
隱公弟仲子所生者
欹器焉形如小瓦甕。以之盛水。虚則欹。欹
傾也。中則正。滿則覆。喩守中正也
示人以中
正之表。夫中則正。正則虚滿合度。超然特植。
始在于目。而畢應乎心。淵而諒矣特樹之者。
令初視之於
目。而終悟之於
心。玄而可信也
書曰。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舜典
文也。
剛失入虐。
簡失入傲
子温而厲。威而不猛論語文。温和也。
又嚴厲也。雖嚴而
又不猛
烈也
皆聖人君子。權衡物理。心融事會。而不
失其中也已上雖外典所明。皆取其中庸之義也。
北山和尚意。指學空學有者宜得其中
論以大士觀於色空。如屠牛師弟子大智度論
文。與莊
子文意
全同也
莊氏以爲庖丁解牛。目無全牛庖丁爲文
惠君解牛。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MT02326;然嚮然。奏
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柔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以神遇
而不以目視。以一刀十九年解數千牛。刀刃若新。發於硎
者。彼節有間而刀刃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
刃必有餘也。此乃莊生寓言
況道也。取其利用不滯之意
夫何故耶。牛之質
戴角垂胡胡項
肉也
有也。骨節間無也。無厚之刃
入有間之躯。安得不恢恢焉。何牛之有也。
屠牛師昭其易也未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
之後。未嘗見全牛。以神遇者也
牛師弟子昭其難也。其猶良庖族庖更刀有
近久也良庖歳更刀割也。族庖月更
刀析也。與十九年刀異也
故體中者不以
實物爲礙得其道者物
不能礙也
而妙高納於芥。實委瀚
注於豪隙委瀚
海也
誠可得而易矣淨名
經意
老聖云。兕
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此不求害物無害心也。故
無投角措爪容刃之所矣
莊氏云。大浸稽天而不
大浸海也。稽同
也。逍遙篇文
大旱金石流土山燋而不熱
寒暑而遷其相。不
爲世物而奪其操也
仲尼見呂梁丈人懸流三十
仞。恃忠信而游泳七尺爲仞。恃忠信之
道。而不懼險阻也
豈不皆以
含大中之理。和品物之性。而能至於此耶。
故蹈水赴火。觸刃履危。身能輕擧。耳可洞
聽。目可徹視。正由心虚而已老子云。虚其
心。實其腹
心虚故不逆於萬物無彼我而
接之也
萬物亦與我玄
順。浩然之性無往不合虚心求物。
所遇玄會也
且夫水火物
之害也水能漂溺。火能焚
爇。皆是物之害也
而鱗育於泉魚龍得
水以生
生於火如有火鼠火龜
皆生於火中
彼豈假禦水火之術乎。
但性合於燥濕。氣同於寒燠。故相容而不相
違。相生而不相害。誠則全也既不相傷則信
水火能全於物
有道者而徳全於萬類乎。故大士以此心學。
目之曰禪。禪者靜慮也梵語三摩呬多。此云靜
慮。此定能止寂心慮也
境不足以遷情目之曰定梵云三昧。
此云正定
定者專一
也。其有以身即佛屏除像設居大聖之位者。
誠愚悖虐己者也如金剛
禪之徒
苟誠之以水火。寧
得多其幸而免哉若投之於水火。
又豈能逃於害乎
下識惑其游
言不理其實行。附瞽而求直路難已矣如盲引
盲之類
夫爲道之人。知心行心使心三者。審諸已
然後語其所至。知心謂了其眞妄。行心謂滅
其愛憎。使心謂變其垢淨心淨則世
界淨等也
今始學之
流。方欲似知。於餘則闕。何求自誷焉今之禪
師。往
往有自謂得。而誣誷於人者。
如山果金剛禪等妖妄者多矣
故大悲無窮。香飯無
窮也。大智不礙。方丈不礙也如維摩詰大悲無
窮。所取香飯不
盡。所脩智行不障礙。
今方丈所感亦不障礙也
經云。若得作佛時。具三
十二相等法華
經文
始可謂永盡矣。衡岳天台即思大
和尚居
南岳也。智者
大師居天台也
一心三觀謂摩訶般若。摩訶法身。摩訶
涅槃也。一從假入空。觀色即
空故顯法身二從空入假。觀空即色故顯般
若。三空假平等。謂色空無異故是涅槃也
成乎圓伊
三徳已上三法相須而成。謂之三徳。亦曰圓伊。
梵書伊字三點。若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也
蓋得
之龍樹也。嘉祥權實雙行成乎悲智兩足慧皎
會稽
嘉祥寺僧。學通内外。善經律論。著梵網涅槃等迹。以
大悲故樂度生。大智故樂斷證也。相依如人兩足也
得之於華嚴也此乃得實
性之旨也
菩提達磨致思無爲無
思無慮。得之於性空以梁天監
中至此也
而近世不知空
不離假。廢有求空。異端於是作矣以眞空不
離於假有
何然履俗者知假不離空履事法須知事
法以空爲依
則達我
之所爲不謂俗也雖俗而能達其
身。豈得謂俗耶
居眞者知眞
不離假。則照我之不爲不謂之眞也居眞能知眞
以俗顯則不
執眞而
自滯也
故大聖存三界爲無生。二乘滅三界爲
無生大乘乃即俗談眞。
小乘乃滅俗而談眞
偏圓於此優劣矣大乘以
圓通解
脱。小乘以
偏執自滯
經曰。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
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雖知有相是空。
而不廢度生
是謂行
中道也。如是鎔金繕素孰謂之有。累趺冥目
孰謂之空於有作而了。有作之相誰言其墮於有耶。
於無作而達。無作誰言其墮於無作之空耶
其能體達行於非道通會佛道者。始可與言
其極能體達其非道。而能通會佛
道。方可論其至極之理也
彼孤陋者謂之何
迷空著有之徒
豈識此道也
有智保者謹於名節挺然孤
介。而能以持律著譽。而不能虚心合道但堅
小節
之心有昧
圓通之道
寒則入水。熱則就火。渇則食鹽。其死
悽然。哀爲寺神。雖勵操篤誠。而不知道之所
由矣。夫寒暑天地之恒紀。彼尚愎而違之
愎戻
況能冥情於物我乎第二十祖名闍夜多。至羅
閲城。見一頭陀。六時禮
念。少欲知足。長坐不臥。一食而已。尊者告大衆曰。此頭
陀者汝見如何。衆曰。不可思議常修梵行。此是道耶誠如
尊者。説曰。今此頭陀不久墮落。與道懸遠。心有所得
不名道故。衆曰。何知。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
不六時禮。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
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頭陀聞説。即生敬重。天竺
呼爲遍行頭陀。
即婆脩槃頭也
故生勞其形死淪無状也。而小
乘於大乘持律爲破戒如瑜伽説。菩薩若見有情
受惡業。則斷其命自受殺
業。令其得
脱苦身等也
精勤爲懈怠耽玩小法
是懈怠也
信爲智障信小
果而
不起
大智
義可見矣。有執忘言爲道者。固亦頗類
此焉。夫不知言而言妄言者也。不知言而不
言愼言者也。承言而言學言者也承人之
言也
知言
不言靜言者也。其欲亡於言而不果於亡言
之心。則雖響息於外。情躁於内。蓋不亡者也
口雖泯言而心逐名利。
則是不果亡言之心也
夫能體言生於物物物皆
自化言者亦自化。終日言而常默。是謂眞亡
言者也雖言而心
不著者也
而經中淨名不言。由前諸大
士言已至盡言不言爲眞入
不二法門也
復何謂也。莊氏無
爲謂不告知北遊。以其人不能體言而即道
乃不告也告請也。自印
證不請告也
如經云。是法不可示
言詞相寂滅法華經文。此
談眞理之相也
豈則不説乎。是以。
般若漚和爲圓宗之兩備。去方便則般若孤
照矣梵云般若。此云智。梵云漚和倶舍囉。此云方便。方
便與智體用相依。若去方便之用。即般若之體爲孤

故至道焉。統天地。含萬物。動變化。得之入
一塵而曠乎法界一塵不窄法
界不寛也
失之行法界而隘
乎一塵不得其道者雖法
界而窄於微塵
大山之與秋毫。迷悟
何相遠矣太山秋毫小大不齊。
迷悟之情通滯亦別也
北山録卷第二


北山録卷第三
  合覇王第五明帝主相承西域漢地沙
門遭遇時君興廢等事
劫初蒸民胥于粒食蒸衆也。胥相也。地
肥既盡則有自然粳米
香稻既
盡。分土作蓻蓺治也。人既侵奪。
乃分土田而各治之
爲防疆里立大
三末多王三末多。此乃聚落王慮有強者侵奪
遂立一人爲王供其輸貢令作民主
庶類
欽承。恩流率土。重離繼體。世祚天竺君父繼紹
作天竺之

至于淨飯。凡八萬四千二百六十餘王
經云。過去有王名懿摩。有四庶子。一昭目。二聯目。三調
伏象。四尼樓聰。並聰明神武有大威徳。第一夫人有子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