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甄正論 (No. 2112_ 玄嶷撰 ) in Vol. 52

[First] []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112

甄正論卷上
  白馬寺僧玄嶷撰
滯俗公子問於甄正先生曰。余長自聾俗。情
未曉於大方。生於季代。心有昏於通理。毎遲
迴於聞見。踐岐路以躊躇。竟滯迷於言説。
仰夷塗而顛躓。自懷此惑行積歳時。希爲指
南坐祛知北。先生迺隱机而對曰。余少聞詩
禮長好墳籍。耽翫有年搜覽無倦。簡册所載
文字所紀。帝王政化凡聖教門。莫不甄明是
非詳辯紕謬。久蓄靈臺之鑒。恨無
者商。子今質疑。不失言矣。公子跪而進曰。
夫記事之書。歴代之史。述古人之糟粕。寔先
王之蘧廬。此迺末俗之談。焉足言議。
至如釋迦貽範法王演化。超九流而獨歩。歴
萬劫而高視。言象不詮其閫域。愚智莫窺其
萌兆。皎皎焉若十景之耀青天。滔滔焉
九瀛之浮碧海。此蓋出世之聖旨。不俟僕
之一二談也。夫道之爲教。其來尚矣。爰自
黄帝之書。逮乎伯陽之典。修身理國之要。延
齡保壽之功。靜退清虚之規。雌柔恬淡之
徳。慈儉介剛之用。挫鋭解紛之能。誠有益
於凡情。固無虧於時政。自家刑國抑有由
焉。近自呉蜀分疆宋齊承統。別立天尊以爲
教主。據其經論所説。天尊者*迺道法之宗
匠。玄門之極位。天人所奉。故號天尊。源乎
造化之先。本乎陰陽之始。生成天地孕育乾
坤。萬物資之以立形。三光禀之以成象。據
此所陳。天尊在於天地之先矣。先生學富蓬
山藝兼石室。道該儒史識*辯幽微。明鏡高懸
物來斯鑑。洪鐘佇扣敢遡下風。請決深疑。庶
幾迷復。先生*迺仰天而歎曰。此迷固衆。豈
獨子焉。進坐。吾爲子論之。夫道之爲教。起自
黄帝。逮於伯陽。誠如子之言也。至於天尊者。
何虚妄乎。何虚誕歟。子諦聽之。吾爲子
析辯之。夫宇宙之外言議所不及者。人
莫得而知之。天地之内耳目所洎者。咸可究
而詳焉。余披覽書史。古人陳迹簡牘所紀翰
墨所傳。咸見之矣。當爲子據史籍憑典記而
語之。案周易鉤命決云。天地未分之前。有太
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謂之五
運。釋云。氣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
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
素。質形已具謂之太極。五氣漸變謂之五運。
此言氣形質具而未相離。皆謂太易太素等
也。又案易緯通卦云。易有大極是生兩儀。
氣之清輕者上浮爲天。氣之濁重者下凝
地。天地和而生人。以人參之。謂之三才。又案
易序卦云。有天地萬物。然後立君臣定父子。
長幼夫婦之禮。尊卑上下之別。據此。太易之
前氣色未分形象未著。混淪茫昧無状之状。
二儀既判天地形具。三光以朗氣象質見。陰
陽交合人*迺生焉。自茲之後三才始備。此並
書紀所詮。若指諸掌。天尊若本無形色。即與
太易等無異。不得生在五運之前。若有形色。
即生在三才之内。不得在太易之先。且太極
之先無形無象。天尊不合有形明矣。若與太
易同氣。至太極後共三才倶禀形而生。此*迺
爲陰陽天地之所生育。豈能生天地哉。請
究斯理虚實自彰。不假傍求稽之經史。公子
戄然而驚曰。如先生所談誠虚妄矣。但習俗
人觸塗多𢢺。以愚不了尚有惑焉。重申疑
緒。伏希指誨。案道家靈寶等經。非無憑據。咸
是天尊所説。部袟具存。若元無天尊經教從
何而有。靈寶於載事跡昭然。僕請再陳。
垂一覽。經云。天尊居大羅天玄都玉京山。
或遊空青林中。或坐寨木之下。處三清之
上。總九仙之長。朝會百靈階級萬品。其於神
變奇異備列經文。若無影響何能致此。亟
高聽。希暫釋疑先生莞爾而笑曰。子何惑之
滯乎。重爲夫子揚攉而論之。子察之也。夫
言不可以虚發。必據禮經。筆不可以妄書。事
遵典籍。是知禮經無紀。咸非雅正之談。典籍
不詮。並爲虚謬之説。縑緗可驗軸素難誣。
教異外方跡殊中宇。考之史策。同明
之臨形。求之帝載。若權衡之准物。自無懷以
往文字未融。炎皇以來書紀方漸。逮乎皇帝
少昊之代。顓頊帝嚳之朝。唐堯虞舜之君。夏
禹殷湯之后。周武秦襄以降。漢魏晋宋*以
前。上自尚書綿乎左傳司馬遷史記皇甫謐
帝王紀韋耀洞紀楊曄裴玠之書。歴代相承
祀顯著。大無不録細無不載。禪讓戰爭之
帝。純澆歩驟之皇。神祇變現之徴。災異祥
瑞之應。龍鳳龜蛇之通感。魚鼈贙兕之精靈。
爰及樹石奇怪鬼妖魑魅。莫不咸備書之。何
獨天尊不詳其事。自天皇啓運帝業權輿。逮
自人皇年代綿遠。五姓爲其宗本。七十二姓
派其繁流。至有巣燧人事。經六紀九十
代一百八萬二千七百六十餘年。其時文字
未生俗尚淳朴。自太昊至無懷氏。凡一十六
代。合萬七千七百八十三年數歴三紀七十
二禪。自炎帝神農氏至黄帝子孫。相承一十
世。合一千五百三十年。文字已生漸可
詳紀。自茲*以降。史官立焉。歴然可觀。備諸
方*策。天尊之義閴爾無聞。以此推之。足明
虚妄。昭然可驗。何所疑焉
公子曰。先生縱懸河之辯。吐連環之辭。藻
雪心靈清滌耳目。自可韜聲屏息察理通幽。
而迷滯過深不無小惑。再黷高聽有愧迺心。
請更詳之冀申積晦。案道家教跡義旨甚多。
法門名數事理不少。經有三十六部。名*迺
包於三洞。玉字金書銀函瑤格紫筆朱韜。具
有表章。豈全虚也
先生曰。子迷其本。又惑其末。爲子備論少選
可悟。道經咸推天尊所説。説主本自憑虚。教
跡足成烏有。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雖有三十
六部。咸是僞書。徒稱三洞倶非實録。玉字金
書僞中生僞。銀函瑤格虚内搆虚紫筆之名。
既矯詞而妄立。朱韜之説。亦假飾而空題。語
事似惑庸情。摭實足爲虚妄。且道家經教




云是天尊所詮。教主畢竟不存。明經無主可
説。説經無主自曉僞端。拔本塞源詎勞繁
述。今尚未悟。終俟剖析論之。其稱三
十六部者。義有由焉。此名發自佛經。道士因
而創作。庸俗愚情以増加爲勝。以佛經有
十二部。迺加二十四部總成三十六部。見佛
法説眼耳等六根染塵因茲結罪。遂於六根
之上毎根開六種法門。六六三十六。故標三
十六。稱雖有其名竟無其義。毎部之内事理
乖張此非聖人所詮。妄造豈能該密。三十六
部僞妄可知。又三洞之名。還擬佛經三藏。三
洞者。一曰洞眞。二曰洞玄。三曰洞神。此之謂
三洞。洞者洞徹明悟之義。言習此三經明悟
道理。謂之三洞。洞眞者。學佛法大乘經。詮法
實相。洞玄者。説理契眞。洞神者。符禁章
醮之類。今考覈三洞經文。唯老子兩卷微契
洞玄之目。其洞眞部即是靈寶。經數並是近
代呉宋齊梁四朝道士葛玄宋文明陸修靜及
顧歡等僞造。咸無典實。其洞神一部。後漢
末蜀人張道陵自云。於峨嵋山修道證果。老
子從紫微宮下降。授道陵天師之任。及符禁
章醮役召鬼神之術。道陵*迺自僞造道經數
百卷經中。敍道陵與天尊相對説經。經文多
云。天師道陵曰。晋武帝平呉之後。道陵經
法始流至江左。文明等於道陵所造僞經之
中。創制義疏以解釋之。因此更造僞經以増
其數三洞僞状足可知矣。玉字金書者。經云。
天尊於玉京玄都説經既畢。諸天眞人編玉
爲字。以寫其文。一説云。玉字者。是諸天書名。
金書者鏤金爲字。今道士所受法眞文。及上
清其詞。皆以玉字爲文。其字似小篆又非小
篆。道家明眞行道。於壇五方各施一眞文。其
文書作玉字。宋文明等作隷書以譯之。據文
明此状益彰字僞。若玉字本是諸天眞人所
書。文明是近代道士。不預説法之會。又與集
經眞人不相交接。如何文明得識玉字而
以隷書。即彰玉字是文明所作改篆書體。僞
立玉字之名。所以還自以隷書易其僞字。以
此驗之。皎然可悉。又云。銀函瑤格。且函者
是盛經之匣。格者貯經之藏。此言天尊説經
人天敬重。盛以銀函祕之玉藏。銀玉貴故
用以緘經。准此虚詞全爲詭妄。但仙宮人代
貴尚各殊。若以人間銀玉爲天宮之珍。人間
聲色可爲天宮所重。聲色僞經説妄銀玉何
迺是眞財色對境是同彼此有何殊別立財
破色未識其由。又云。紫筆朱韜此更虚僞。但
筆之起稱基於六國。秦人蒙恬方始造筆。自
秦以前皆削木書之。或謂之槧。或謂之札。或
謂之觚。元無筆號。豈有天尊以稱爲筆。況
五色非實六塵咸假。迷心執繋妄以爲色。在
賢聖本無此見。文明等以朱紫俗中所貴。
用飾籤題之名。且韜者以擬六韜。妄竊太
公兵書之號。*迺俗書之異名。兵誌之殊目。
不離塵勞之境。纔淪生死之流。語事似是美
名。鞠理全成僞迹
公子聞先生此説。心昏志擾莫知所措。迺謂
先生曰。伏聞衆口爍金積毀銷骨。先生此
議。無*迺是乎。未解所疑更希良釋。經云。
雲彩霞光結空成字。烟輝霧液聚氣爲文。芒
垂八角字方一丈。靈寶具顯。爰所惑哉
先生曰。情弊執者難移。性明察者易悟。夫子
沈淪弱喪往而不返。靡思己惑翻見致疑。子
審聽之。吾爲子述。此經旨意久已曉之。蓋
敍眞文僞濫之源。顯靈寶虚妄之跡。既云。
天尊含一氣之端。包兩儀之始。生化物象孕
育群形。説經不託空聞。造字何推氣結。此文
明等僞造眞文之因。虚立縁起之状。*迺云。
天尊感雲霞之氣。聚結成文。字方一丈。冀
異凡俗之書。芒垂八角。用殊篆隷之體。若
其眞文應見於此下方。警悟凡俗。須示靈
異之状。眞文若在上方天尊都化之所。何須
廣大其文。以呈詭怪之跡。徒陳海棗之論。寧
思蝸角之虚。此又僞也。公子曰。玉字之文結
空之氣。既云虚誕。誠如所言。大羅之天玄都
之境。王京仙宇金闕天宮。空青寶林寨木
靈樹。三清上界九仙靈府。道俗同詮。豈並非

先生於是解頤而謂曰。適欲爲子説之。子果
見問。今爲子具陳其妄。案靈寶僞經有三十
二天。其天自下而上重疊置之。從下第一太
黄皇曾天。第二太明玉貎天。第三清明何童
天。第四玄胎平育天。第五元明文擧天。第六
上明七曜天。第七虚無越衡天。第八太極濛
翳天。第九赤明和陽天。第十上眞玄明天。十
一暉明宗飄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
暉天。十四觀明端靜天。十五玄明恭慶
天。十六太煥極瑤天。十七元載孔昇天。十
八太安皇崖天。十九顯定極風天。二十始
考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元思
江由天。二十三上撲元樂天。二十四無極曇
誓天。二十五浩庭霄度天。二十六淵通元洞
天。二十七太文翰寵天。二十八太素秀樂
天。二十九太虚無上天。三十太釋騰勝天。
三十一龍變梵度天。三十二太極平育天。
案道家三十二天。略無大羅之號。即明元無
大羅之天。此又妄造。則此三十二天。總是僞
立。何以知者。今據二十四天名曇誓天。第三
十一天名梵度天。竊尋曇梵二字。此土先無。
玉篇説文字林字統竟無此字。曇梵二字本
出佛經。與無見之流翻譯人。造用詮天竺之
音。演述釋迦之旨。在於此方先無此字。後葛
洪於佛經上録梵字。訓以爲淨陸。法言因而
撰入切韻。若天尊説靈寶等經。在於佛法東
流之前。此字未造。如何天名預用。若於佛法
之後。即是偸竊佛經。近始僞造進退無據。僞
跡自彰。大羅之名寔此之類。驗斯一節足表
三隅。又玄都仙宮玉京靈岫。案經所説。玄都
是玉京山上宮名。金闕迺玄都宮之闕稱。尋
討宗旨虚妄又彰。且道法是此方之教。天
尊是此土聖人。詮化不在外蕃。居止合於
地。自從文字已來。帝王境域。上自軒皇之
代。下至姫周之朝。東不越辰韓。西未逾大夏。
南纔至象郡。北尚阻雁門。此中闊狹可知
近斯在。又據十州記。四夷傳地理誌輿地
誌括地誌汲冡書。並無玉京玄都之域未
審。天尊何處施化。若在諸天之上。天上人
間境界全別。非唯穢淨有異。諒亦語言不
同。至於文字尚好是事懸隔。但天地日月山
河金玉珠貝叢林山石之等。同業共感妄情
計執有貴賤。在於上天初無此事。*迺以
人間妄*計金玉珍貴。用標仙都仙闕之名。
忝曰聖人。定不同此。此又虚也。但方域之言
隨地改革。萬里之内音旨不通。況在諸天固
殊聲韻。設有天尊實於玉京山上説法。終藉
人傳方至此地。復須翻譯然可流行。驗無
傳經之人。又無翻譯之所。縱令經語是此土
之音。必待人傳得至此國。天尊説經之後。須
有集録門人。降自上天傳于下代。發玄都之
勝境。至赤縣之神州。詮三十六部之靈文。演
一十二品之科格。人事之間實爲壯觀。何故
史籍遺而不書。凡在有情。知其不可。此又虚
也。又空青之林。*寨木之樹。三雅之所不載。
九丘之所未詳。虚搆異名冀殊俗物。唯有靈
寶經説。竟無典記可憑。事等鑿空言同
影。此又虚也。又云。三清之天。九仙之府。彌
増僞跡轉益虚宗。案靈寶三清天號。還同前
説上下安之。下曰上清。中曰太清。上曰玉清。
此三清也。此三天。布置在三十二天上大
羅天下。釋云。玉清天尊所居之天。太清大道
君所居之天。上清老子所居之天。就教推尋
更成虚僞。靈寶列三十二天天位先定。若加
三清及以大羅。則有三十六天。不合祇有三
十二位。此又不可也。若三清大羅是三十二
内。三清大羅是其別號。則列三十二天名
數合標。別號之名經無別稱。明非三十二天
之數。此又虚也。又此經稱是天尊所説。説主
元自搆虚。徒有三清之名。本無天尊可立。
玉清之境還是妄論。所稱大道君。道是虚通
之理。無物之謂。太上道君豈合有像。又不可
立太清之天。此又僞也。老子驅車西域。竟
無昇天之由。虚標上清之位。事等繋風之説。
再三虚妄僞跡逾彰。所言九仙者。案經所説。
仙有九等。等級差降以標其位。天尊若處其
長。不出神仙之流。神仙傳中何爲不載。設令
是實未免生死。終爲劫火所焚。不入證聖之
位。凡其僞状即此之流
公子曰。先生辯囿宏開。耀詞葩於舌杪。言
迥注。瀉文瀬於談端。若春景之煦薄冰。
類秋颷之拂危葉。辯即辯矣。疑尚疑焉。案
靈寶度人經云。天尊居始青天中碧落空歌
大浮黎土。此則所居有據。説法無疑始青。
之天顯然。碧落之宮昭著。空歌標其境稱。浮
黎列其土名。如何高論總排爲僞
先生*迺撫掌大噱而謂公子曰。聞一知十。顏
回見稱於孔父。朝三暮四。狙公致忿於莊生。
昔怪焉。今信之矣。且始青之天與大羅何
異。碧落之號將上清豈殊。前以昌言。今復
致惑。案三十三天。天無始青之稱。三清
之位。位無浮黎之境。置立參差終始乖舛。





但諸天之上咸是天人。欲界之天男女雜處。
雖有欲事輕重不同。修十善勝業生於其境。
不似人間分疆畫野。自色界之上無女唯男。
修四無量因方咸彼果。咸無土地之實。衆寶
之所共成。今言大浮黎土。一何迂誕。虚僞之
状參驗可知。子自情迷非余辯
甄正論卷上



甄正論卷中
  *大*白馬寺僧玄嶷撰
公子曰。天上無地誠亦有之。天尊神力不無
其實。案此經文。天尊當説度人經時。七日
七夜諸天日月。&MT01805;璣玉衡一時停輪。神風靜
默山海藏雲。天無浮翳四氣朗清。此則神力
所致。聖徳靈感故得日月駐景以停運。風雲
斂靄以澄清。若非大聖孰能至此
先生曰。無天尚解造天。無地猶能立地。日月
任其筆削。風雲隨其指揮。確實論之。並無
其事。且&MT01805;璣斡運金渾應象。三百六十五度
四分度之一。十二交會晝夜百刻。周旋潜轉
靡有少停。春秋二分冬夏兩至。縱有盈縮。大
數不虧如也。簿蝕差時行次失度。史必書之
以表天事。但日度稍長猶爲吉應。尚書史
示將來。況天一不轉經七百刻。自有天
地以來。未有若此之大瑞。自合別飾史詞光
諸簡牒。典載不紀。明並虚焉。若言此之&MT01805;
日月風雲山海之等並論天上之天不是人間
之天者。且諸天上界咸無日月。自然光明遠
近相曜。以花開合爲晝夜。不與此土相同。
宋文明等但見此土日月山海。謂諸天上還
同此境亦有日月風雲山海等物。不知諸天
之上元無此等。聖教具詳。此可略示虚又明

公子曰。上天無日月等。先生辯之。至如天
尊説經。利益實廣。經云。天尊説度人經。一遍
一國男女聾病耳皆開聰。二遍盲者目明。三
喑者能言。四遍跛者能行。及周十遍乃
至婦人懷孕鳥獸含胎。已生未生皆得生成。
地藏發洩金玉露形。枯骨更生皆起成人。以
此言之。神功大矣
先生曰。余聞之。有人寐而夢者。於夢中又占
其夢。果如然也。向已具論。子仍固執。何異占
夢乎。余告子以上天下境勝劣不同。豈有盲
聾*喑跛之疾。亦無塚墓骸骨之穢。雖有
生之事。皆是變化所爲。無産生之生。無屍死
之死。今此經云天尊於始青天中説法。乃云
一國男女。天上豈有國耶。又云。盲聾等病天
上元無此疾。案此經文。元來不委上天善
惡。出自胸臆造此僞經。乃委巷之浮談。非典
實之雅論。虚僞之状。此又彰焉
公子曰。先生所詮無非僞也。然則道法流行
爲日已久。教跡匪一義理多門。祇如三世
因果六道業縁。地獄天堂罪福報應。皎然不
昧。豈徒言哉
先生曰。此更虚也。天尊之事靈寶之經。首尾
虚僞不可爲證。道家宗旨莫過老經。次有莊
周之書。兼取列寇之論。竟無三世之説。亦無
因果之文。不明六道之宗。詎述業縁之義。地
獄天堂了無辯處。罪福報應莫顯其由。自
餘雜經咸是陸修靜等盜竊佛經妄爲安置。
雖有名目殊無指歸。余更別擧例論之。道家
天尊説經在堯舜以前上皇之代。其時淳
風尚質醨俗未萠。人無矯妄之心。時有無爲
之化。老子説經當衰周之末。帝王之季。君
昏於上臣亂於下。征伐不由天子。禮樂出自
諸侯。以大陵小恃強侵弱。人懷狙詐俗變澆
浮。何因天尊當淳朴之日。乃説地獄天堂罪
福因果。三世六道應報業縁。老子當澆*醨
之代。乃説無爲無事恬淡清虚雌柔寡欲
逗機之義。何其爽歟。以理推之。虚僞非謬」
公子曰。先代天尊先生執僞。後之靜信復豈
妄哉。請少詳之。無爲孟浪。案道經云。樂靜
信宿禀仙才早殖徳本。功滿行就道證天
尊。大弘教跡廣演經論。豈並僞耶
先生曰。上古本無。猶能僞造元始。下代
僞。豈不解假立天尊。公子前惑其本今迷
其末。誣其源而泝其流。曷可得耶。此宋文明
等爲元始立天尊。自知無據。爲佛經説釋迦
棄儲后之位出家修道證得佛果。遂僞立樂
靜信修道證得天尊。兼説經教具信因
等事。趨日避影重覺心勞欲隱而彰僞跡逾
顯。非唯外無俗學。不明得姓因由。亦乃内無
智。不悟立主虚僞。且樂氏之姓出自樂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