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十門辯惑論 (No. 2111_ 復禮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心。初有其微卒成其著。樞機之發。可不愼

十門辯惑論卷上



十門辯惑論卷中
  大慈恩寺沙門釋復禮撰
反經賛道門第六
稽疑曰。提婆達多後爲如來者。則是菩薩也。
豈有菩薩而勸人害父乎。若業合害者。闍王
必應自害。何爲待勸而害也。若業非害者。菩
薩初無害心。不應勸人令害也。聖人設教何
至斯哉
辯惑曰。山非自高。所以高者澤下。夏非自
暑。所以暑者冬寒。故水火相革而變生。鹽梅
相糅而功著。相糅也者相異也。爲功則大同。
相革也者相反也。在變則咸順。故可否相濟
損益相成。殊途而同歸。何莫由斯道。詳夫大
權菩薩住不思議。應物而遊。從人之利害。放
情而動。忘己之得失。人之利矣。己雖失而行
之。人之害矣。己雖得而違之。而大智若愚正
言似反。見之者誹毀。聞之者聽瑩。然則凡
夫之行有否有臧。聖人之道或逆或順。凡夫
之行褊。否臧不足以訓時。聖人之道弘。逆順
咸可以匠物。順而匠物者文殊之等也。逆而
匠物者調達之流也。惑曰。順以化人久事斯
語。逆而教俗深異所聞。將以書紳希更指
掌。釋曰。起予者商也。聊爲子言之。夫善著則
顯惡。惡著則明善。必然之分其理不忒。故聖
之用權道也。惡既著矣。善自明矣。惡著
俾人之内省。善明使物之思齊。思齊既可以
勸善。内省又可以止惡。順而弘道者亦以止
勸也。逆而行事者亦以止勸也。止勸既均矣。
優劣可得乎。而人聞師利是聖人。即扣頭申
敬。謂達多爲菩薩。即扼腕不平。斯蓋朝三
暮四識五迷十。可爲受化之人耳。安知爲化
之理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
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善爲師茲
理久著。仲尼既稱善誘矣。調達何用不臧
耶。故經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
六波羅蜜。即其義也。惑人又曰。若順道
能勸善也。可須反經以勸之。順道不
止惡也。可須反經以止之。今順而爲化既足
矣。何用反而爲化乎。釋曰。夫二儀覆載四
序生成。夏氣長羸隴麥。以之憔悴。秋風凄緊
巖桂。以之芳菲。春日遲遲。未可使菊華榮曜。
冬霜凛凛。詎能遣松貞搖落。惟夫大悲運物。
若兩儀之覆載。因機設教。猶四序之生成。禀
悟各殊。似數物之榮悴。智者因喩而得解。庶
幾沿淺及深乎。又曰。爲惡可以化人者。
人爲惡亦化乎。惡人若已能化者。何用善人
爲化乎。釋曰。惡人爲逆。果或&T049271;而未受。大士
行權。報在今而必驗。今則斯須可覩物恐怖
而能悛&T049271;則冥寞難知。人僥倖而冀免。故惡
人不足以化物。必俟大權爲化焉。然調達始
終行事權實雙辯。經云。惡友猶是權名。論曰。
大賓方爲實稱。故鷲山會上。天王記十號之
尊。奈國經中。地獄比三禪之樂。至仁不
應同頴叔。小惡無犯豈作潘崇。固以父王定
業不移必遇其逆。佛弟因之有勸示受其殃
實也。未始勸人權也。令人見勸。既令人見
勸也。亦令人見殃也。殃生於勸。勸止則殃息。
見勸故怖殃。怖殃而止勸。斯則調達之勸。
欲令人不勸耳。令不勸故勸則勸爲不勸乎。
權有勸尚爲不勸。實無勸安得有勸哉。此迺
錫類之義本全。同惡之疑可息。仁而能反。
兼四子以爲師。非道可行。駕一乘而通達。子
夏既其默識。師利曾何致疑。介如石焉。豈
俟終日矣
觀業救捨門第七
稽疑曰。頻婆娑羅首供養佛。佛見提希之
時。頻婆幽而未死。以佛大悲神力。芥子尚納
須彌。如何不救頻婆。令其遇害。至於闍王瘡
特照神光。將入地獄遂延遐壽。於逆子何
幸獨得延齡。於賢父何幸獨不延也。但頻婆
證果賢王也。應救而不救之。闍王賊臣逆子
也。不應救而救之。何以勸將來。何以示人子。
顛而不扶焉。用彼相任子害父佛何爲哉
辯惑曰。夫業之爲理也。大矣哉。深焉不測。廣
焉不極。眇眇綿綿變化消息。夷兮無形希兮
無聲。無形無聲庶類以生。生極之謂命。習成
之謂性。其體也若無而有。其用也不疾而速。
方其來也不可排。方其謝也不可止。至若天
地之廣。陰陽之靈。日月貞明於上。山川
理於下。幽顯異致而云爲。動植殊途而布
濩。人咸見其然也。而莫知所以然也。故或
推之於自然。或付之於造化。或言始生於元
氣。或云稍長於盤古。或謂中有神我傍興衆
物。或執上有梵天下生群類。或道冥爲自性。
從無形而變有形。或計體是微塵。從不化而
生所化。斯皆失其本而迷其末。昧其源而惑
其流。所以異見紛馳殊情競擧。豈知業因心
起。心爲業用。業引心而受形。心隨業而作境。
六道昇降財成而不越。二儀上下剖判而斯
分。然則因業受身身還造業。從心作境境復
生心。無始無終譬之於輪轉。非空非有喩之
於幻化。四生易其滋漫。三界難以歸根
而業之以善惡分流。報之以苦樂殊應。積善
餘慶。爲善所以致樂。積惡餘殃。作惡所以階
苦。若影隨形而曲直。雖離朱督繩。不能比其
定。若嚮隨聲而大小。雖師曠調軫。未可喩
其均。不見形直而影斜。豈有善修而報苦。不
聞聲小而*嚮著。詎有惡成而果樂。亦猶田畯
勉職黍稷盈疇。農夫失時茨棘遍野。借使耕
而鹵莽其事耘而滅裂其業欲望不稂不莠
如坻如京。採薜茘於水中。搴芙蓉於木
也。或曰。善爲福始惡是罪源。同影*嚮之無
違。類耕耘之有報。敬聞命矣。何迺頻婆爲善
翻以禍終。阿闍積釁仍蒙福*末。釋曰。不亦
善乎。而問之也。子聞業之有報也。未聞報之
有時也。夫業之感報。有三時不同焉。有見報
業者。此身作業即身而受也。有生報業者。
今身造業次生而受也。有後報業者。此生未
受後後生方受也。初猶禾菽之類也。經時即
熟焉。次猶&T032423;麰之等也。易歳乃登焉。後猶
桃李之輩也。積年方實焉。故昔勤今墮者。
野無秋實之望。家有歳積之盈。昔*墮今勤
者。朝無數粒之資。夕有餘糧之畜。豈可以見
勤者不足謂不足非始於惰乎。見*墮者有餘
謂有餘非始於勤乎。冀以象而申意。更借事
而明理。曰有二人相與爲隣築室焉。一人先
拙而後巧。一人先巧而後廢。先拙者築室甚
陋。居而習伎。伎成而思巧。既巧而變其拙
矣。先巧者築室甚精。居而自養。養過而業
廢。既廢而失其巧矣。雖失其巧其屋尚精焉。
雖變其拙其居猶陋焉。及乎歳序綿移風雨
飄浸。舊宇既廢新搆聿興。即工拙所營。精陋
復反矣。因斯而談。身者心之宅。而業之果也。
業者心之用。而身之因也。工拙相代者。善惡
更習也。舊宇新搆者。前身後生也。頻婆雖今
無遺行而昔有不臧。阿闍雖現見惡人而往
修善業不臧。所以遇禍修善。所以延齡其致。
可尋何足多怪。來論曰。以佛大悲神力。芥子
尚納須彌。如何不救頻婆。令其遇害。釋曰。夫
業有決定也者。有不定也者。不定則易轉。其
業可亡。決定則難移。其報必受。頻婆定業也。
如何可救乎。故良醫不能愈命盡之人。慈母
不能乳口噤之子矣。然則人而有業。物也無
心。無心則我心能制。山大或可入於小。有業
則彼業爲主。命促不可引而長。今乃以無心
而例有心。將有業而齊無業。北轅適越相去。
不亦漸遙哉。又曰。於逆子何幸獨得延齡於。
賢父何幸獨不延也
釋曰。按涅槃經。頻婆娑羅往於毘富羅山遊
行射獵。周遍曠野悉無所得。唯見一仙五通
足。即勅左右而令殺之。其仙誓言。我於
未來亦當如是而害汝命。又云。佛語闍王。汝
昔已於毘婆尸佛。初發阿耨菩提之心。竊以
馳騁發狂肆虐於五通之上景行。行止歸心。
於七佛之初。或宿善不亡因懺浣而延壽。或
餘殃未殄。遭殺逆而非命。非命由乎肆虐。詎
是無辜延壽。始乎歸心寧稱有幸。請修三報
之理。當反一隅之惑。又曰。頻婆得果賢王也。
應救而不救之。闍王賊臣逆子也。不應救而
救之。釋曰。觀無量壽經云。頻婆娑羅幽閉置
於七重室内自然増進成阿那含。諸經論並
云。阿那含者名爲不還。更不還生欲界故。涅
槃云。阿闍唯見現在不見未來。父王無辜横
加逆害。心生悔熱遍體生瘡。又云。若不隨順
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墮阿鼻獄。詳夫幽憤而
昇上果。雖外凶而内吉。冥目而超下界。雖
名死而實生。救之即翻損。任之則自益。至
若身瘡而心熱。罔知迴向之路。業深而報近。
將墜泥犁之城。救之*則爲益。任之*則爲損。
斯*則觀其所應救。救之以爲益。察其所應
捨。捨之以爲利。而曰應救而不救之。所不
應救而救之。聖心雖微知之何陋矣。然定報
受之而不易。明業之難犯也。重罪悔之而以
輕。明行之可革也。行可革。惡人遷善於濫觴。
業難犯。善人止惡於探湯。惡止善行即有恥
且格。斯蓋導之以徳也。豈若齊之以刑也。父
子咸已進於道。何顛不扶乎。賢愚並可從於
化。何來不勸乎。知我者希則我貴矣。在旃
在旃
隨教抑揚門第八
稽疑曰。涅槃章門總括群品。不依涅槃恐難
成佛。何爲讃功徳之處。輕於般若法花乎。若
以般若捨執著爲優。*則涅槃爲半偈捨身。豈
劣於般若也。若以法花證大乘爲優。*則涅
槃以大空爲門。豈劣於法花也。法門不二。何
爲二之哉
辯惑曰。眞身寂靜豈存言説。至理希微本亡
性相。雖無言説。不違言説之道。雖無性相。而
爲性相之津。譬夫明鏡無爲。形來而像著。幽
谷不撓。聲及而*嚮盈。然則衆籟參差。無谷
不能以玫*嚮。群物絡繹。無鏡何若而生像。
故知形聲爲之感。鏡谷爲之應。感應一虧視
聽兼失矣。竊以如來有無縁大慈。不思弘願
者。明鏡幽谷也。衆生有聞熏習之種。發菩提
之心者。群形衆聲也。玉毫明而三十二相著
鏡中之像也。金口發而一十二部宣谷中之
響也。自波羅苑内明苦集滅道。堅固林中説
常樂我淨。其間八藏咸闡三乘競馳。甘露之
味不殊。大雲之澤無別。然而小草大草受之
者少多。有縁無縁服之者生死。漸頓於焉百
慮。半滿所以多門。本乎其源莫非一致。故自
本而觀也。泯然平等矣。自末而觀也。森然不
同矣。不同所以各解。平等所以一音。一音故
法門以之不二。各解故教跡以之非一。若乃
演六度之法。談四絶之理。即有以明空。依空
而起行。斯般若之爲義也。明七種譬喩。辯三
法平等。破二以歸一。迴小以從大。斯法花之
爲旨也。弘三點之奧。闡四徳之妙。異客出其
家珍。新*醫用其舊乳。斯涅槃之爲致也。此
並大乘之祕府。方等之妙門。賢聖仰止之崇
山。經論朝宗之巨海。得之者咸可以致遠。失
之者誰能以不泥。來論云。不依涅槃恐難成
佛。仁欲謂不依法花般若而可成佛者乎。然
則法花是衆經之王。般若爲諸佛之母。孰見
無母而孕子。無王而統人哉。義無優劣斷可
知矣。來論又云。何因讃功徳之處。輕於般若
法花乎。夫以隨時之義沿革。不可守其常。唯
變所適取捨必貴存其會和扁隨病而授藥。
班倕任物而施巧。豈寒温不變規矩有恒哉。
況尋繹成文有異來旨。經云。上語亦善中下
亦善。金剛寶藏滿足無缺。又云。如諸藥中醍
醐第一。又云。亦如日出放千光明。又云。譬如
衆流皆歸於海。又云。修行是經即得具足十
事功徳。夫以分流設險。海君爲百谷之王。
列曜成文。日天作三光之主。金剛寶中之第
一。醍醐藥中之最上。三語僉善。何句義而
非玄。十事以成。何功業而不備。其比興也如
彼。其稱揚也如此。靜而詳校諒已非輕。矧如
涅槃。梵本偈逾三萬。震旦所譯纔出十千。法
鏡開而未全。玄珠得而方半也。惑曰。教跡
非一法門不二。辯功徳之有無。明經本之廣
略。怡然理順矣。但高下相傾長短相形。既法
花云。此經第一。餘經得非其亞乎。涅槃云。此
經尊勝。餘經得非卑劣乎。般若云。此法門不
可思議。餘法門得非可思議者乎。斯義不明。
前疑復振也。釋曰。夫以利渉大川舟楫爲之
最。載馳廣陸車騎爲之先。燕處超然宮觀
爲之長。雖水陸殊位動靜異宜。而萬國非
止一人也。九州非止一地也。故畫鷁芳橈周
流而莫輟。騰駒繍轂馳騁而未已。跱鳳華居
寢處而寧廢。斯*則舟楫未嘗不爲最。車騎未
嘗不爲先。宮觀未嘗不爲長也。其有局於水
郷者。得車即破之。專於山野者。與舟即剖之。
身不下堂者莫辯舟車之所用。心務行邁者。
罔知棟宇之所適。若斯人者。何足與言於道
哉。孔子曰。教人親愛莫善於孝。教人禮順莫
善於悌。又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著明莫大乎
日月。此亦各隨其義以稱莫善也。以云莫大
也。諸經言乎第一者。蓋亦從此而明歟
十門辯惑論卷中



十門辯惑論卷下
  大慈恩寺沙門釋復禮撰
化佛隱顯門第九
稽疑曰。二月十五日。佛將涅槃。促純陀獻食。
爲滅時將至。又却後三月正應此期。聖衆勸
請佛云。當滅但佛無虚語。則此滅非虚。何
爲犢子梵志月餘方乃報。佛便似未滅。其故
何哉。如其已滅。梵志不應遣報。如其未滅。不
知滅在何時。其滅時之經。滅時之日。佇承高
旨。可得聞乎沙門復禮曰。涅槃云。犢子梵志。滿十
五日得須陀洹果於娑羅林修行二法不
久得阿羅漢。遣信報佛。入般涅
槃月餘之言異乎。吾所聞也
辯惑曰。原夫佛陀以圓覺爲義。涅槃以至寂
爲體。圓覺者。道無不窮理無不照。至寂者。累
無不遣功無不忘。忘功而遣累。不可謂之有。
照理而窮道。不可謂之無。然而有以無生無
因有立。或虧其一必喪其兩。既至寂不可謂
之有矣。而可謂之無乎。圓覺不可謂之無矣。
而可謂之有乎。不可謂有而不無寂之極也。
不可謂無而不有覺之妙也。恍兮愡兮若
存若沒。窅兮冥*兮不滅不生。夫生者法之
始興也。滅者法之初謝也。初謝則本有今無。
始興則本無今有。如來非本無今有也。惡乎
而謂生涅槃非本有今無也。惡乎而謂滅有
生滅然後有始終。有始終然後有久近。有久
近然後分歳月。生滅尚無矣。歳月何寄哉。故
舍利問於沒生。居士詰而莫對。迦葉疑於壞
滅。大師訶而後辯。是知解脱之理。涅槃之
性。不可以生滅求。不可以有無取。子何迺以
生滅心行而問涅槃實相歟。仁今問涅槃以
時日。亦猶量虚空以尺丈。虚空無尺丈。不可
以尺丈量。可以尺丈量非是虚空也。涅槃無
時日。不可以時日定。可以時日定非是涅槃
也。何者夫尺丈生於形質。時日本乎始終。無
形質*則無尺丈。無始終固無時日明矣。無而
致問。何其迂哉。經云。夫如來者天上人中最
尊最勝。豈是行耶。又云。如來身者是常住身。
金剛之身則是法身。又云。非身是身不生不
滅。又云。常法之中虚空第一。如來亦爾。壽命
之中最爲第一。富哉聖教。畫然妙理。自可
悟之以眞常。奚更疑之以生滅。惑曰。聞眞
常之義故。甘於夕死。聽涅槃之名。尚昧於
朝徹。若如來常住不滅者。何故稱般涅槃耶。
釋曰。涅槃有四種。子未聞無住之義歟。夫無
住涅槃者。眞如妙性爲之體。大悲般若爲之
助。般若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不住
涅槃故雖證而不取。不住生死故雖在而不
著。證而不取故有感。所以即興在而不著。故
無縁所以即謝。斯則寂然不動形遍十方。澹
爾無思智周萬物。應現不疲而寂滅。隱顯無
恒而常住。豈若聲聞離苦永入無餘。縁覺厭
身長辭有患。形同槁木遽已燒然。心類死灰
曾微覺了。均絶聖之獨善。違博施之兼仁乎。
故涅槃經云。我以久住大般涅槃。種種示現
神通變化。又云。大般涅槃能建大義。斯無住
涅槃之用也。豈乖眞常之義哉。惑人又曰。涅
槃之道若常者。何有雙林之事耶。釋曰。佛有
三身之義矣。法身也。報身也。化身也。法身以
性淨眞如爲之體。出纒被了爲之義。報身以
酬因果徳爲之性。冥眞照俗爲之業。化身以
内依勝智爲之本。外應群情爲之相。法身猶
虚空之性。雲蒸*則翳霧斂即明。其性本常
矣。報身若乘空之日赫矣。高昇朗焉。大照其
體恒在矣。化身如鑒水之影。沚清則現流濁
迺昏。顯晦不恒往來無定。至若七蓮承足聖
業肇而開圖。雙樹恬神能事終而息駕。其中
或離經*辯志晦明於幼學。或納采問名同
塵於始禮。金輪至而羅七寶。朱鬣騰而出九
重。縱神力而降魔凶邪革面。揚辯才而伏衆
聖賢稽顙。一一國土處處分身。遍他方而不
窮。盡未來而無替。斯皆應情之化。鑒水之影。
也。亦何傷於涅槃常住之義夫*惑人又曰。
二身蘊粹而圓常。八相逐情而興廢。是則眞
爲寂靜化是權遷。鶴林之事不無犢子之疑
佇決。釋曰。向*辯眞化之不一。未明眞化之
不異。夫化佛者豈他歟。報身圓應之用也。報
身者何哉。悲智所成之體也。悲以廣濟爲理。
智以善權爲業。所以因時降跡隨物*現身。身
跡者用也。悲智者體也。體是其本用是其末。
依體起用攝末歸本。欲求其異理可然乎。而
迺定化體之*權遷。異眞身之寂靜。斯爲未得
矣。斯爲未得矣。然此且明報身起化也。未明
化身即法也。化身即法理微矣。還寄影喩而
述焉。夫水中之日影也。不從外來不從内出。
不此不彼不異不一不無其状不有其質。倏
焉而存忽焉而失。像著而動性虚而謐。執實
者爲妄。知妄者了實。日何謂也。日若從外
來者。水外寧在乎。若從内出者。水内先有乎。
若言在此者。於彼不見乎。若言在彼者。於此
不覩乎。若言是異者。一見有二乎。若言是一
者。二見豈一乎。若言是無者。於是可亡乎。
若言是有者。求體曾得乎。謂其生生無所從。
謂其滅滅無所往。不生矣不滅矣。性相寂然
心言路斷。斯可謂見水影之實性也。見水影
實性者。可見化身實性也。見化身之實
性者。*則證法身之體也。故淨名經云。佛身
者即法身也。又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般若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云。離
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引而申之類而長之。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何不寂滅。于何不清
淨。是以擧足下足。道場觸處而無盡。開眼閉
眼。諸佛現前而不滅。故須菩提之宴坐常
見法身。蓮華色之爭前。暫窺形相。迷悟之分
優劣若此。豈可以有無生滅而見於化身哉。
夫知劍者。忘其質器俟其光彩。識馬者。略
其形色視其駿異。然後切玉似泥。一日千里。
反是者。豈曰知劍識馬乎。鑚仰於法門。研精
於佛事。亦猶於是矣。至若聞誕於右脇謂之
生。化於北首謂之滅。坐於蓮花謂之有。焚於
香木謂之無。此蓋尋常之流。雷同之見。亦何
足以抂於高門歟。經云。持戒比丘不應於佛
生有爲想。若言有爲*則是妄語。又云。寧以
利刀自割其舌。終不説言如來無常。又云。不
可算數般涅槃時及不般涅槃若也。隨問而
即對。逐事而同執。會經文之同別。定滅時之
遠近。使二字智聾而不聞。八味口爽而常失。
吁可畏矣。非所敢言。惑人率爾而興。喟然而
嘆曰。前言之過也。駟不及舌也。嘗聞井蛙棲
甃。莫辯括地之深。澤鷃槍楡。詎識垂天之
廣。物既然矣。人亦有諸。至若涅槃四門不生
不滅。佛身三種非一非異。比空性而難量。方
水影而常妙。並得其所未得。聞其所未聞。
而今而後奉之無斁。故知同凡偃臥示跡彌
留。出自塵勞之情。何預金剛之體。體唯一相。
始終不可措其詞。情也多端。前後不可齊其
見。遍知示滅之日。梵志遣報之期。存而不
論置之莫答者。不亦以是乎。對曰然。子得之
矣。余無所隱乎子矣
聖王興替門第十
稽疑曰。輪王撫運之日化四天下。又説法花
之時。輪王預聽。但兩儀開闢載籍詳焉。唯聞
玉環西獻。豈見金輪東轉。雖緇素有殊而聞
見無別。未悟輪王聖躬何爲不至於此。若以
乘虚來往非人所知。人既不知焉用王也。何
不肆覲東后風伯前驅。寶馬共天馬爭飛。金
輪與日輪競曜。千乘萬騎雜沓清漢之間。
振鼓鳴蕭嘈囋丹霞之表。發號令撫惸釐。恤
飢寒理冤滯。使軒羲之帝仰霄際以承風。堯
舜之君望天衢而慕徳。然後下碧空而朝萬
國。乘白雲以禮百神。擧玉匱之仙樽。奏鈞
天之廣樂。豈非聖王之盛事歟。又蚩尤作亂
追風召雨。共工觸山傾天絶地。八年九潦。
伊耆致昏墊之憂。鑠石流金。成湯有剪髮之
厄。兩漢之末八埏雲擾。二晋之間萬方鼎沸。
而王遠遊西域。無拯溺之心。遙視東方。無巡
撫之意。爲聖王者其若斯哉。遂使疑億兆之
心。失人神之望。不知有王耶無王耶。控鐵圍
而三十二相者。其道合然耶不合然耶。傾心
遠聽佇聞嘉旨
辯惑曰。夫以勾芒司春。不能於隆冬發煦。
羲和馭日。未常於靜夜舒景。故若華照曜。
將列宿而分時。蘭風披拂。與零霜而別候。寒
温甫爾也。昏旦頃焉也。而物既謝。不可以覆
追。時未臻。不可以預覩。況乎今昔之遼哉。夫
輪王之興也。七寶應圖十善裁化。鐵圍所界。
君天下而光宅。金輪所遊。大域中而利往。千
馬伏軛。自空表而飛來。四龍守藏。從地中而
踊出。寶田氣色。詎別於寒暑。珠柱光明。莫
分於曉夜。家給人足俗阜時雍。下有知於上。
上無事於下。至若孕質奇表卜年景暦。三十
二相。不獨於日角珠衡。八十千齡。豈兼於
畏神用教。雖巍巍矣蕩蕩矣。聖王之盛事矣。
蓋是劫増之日。殊非壽減之辰。求古於今。
聞其難得按諸經論。三千國。土同時而成。成已住同
時而壞。壞已空成住懷空各二十劫。如是循
環終而復始。於住劫之中。從閻浮提人壽無量歳乃至八
萬歳。其間有轉輪王出興焉。故倶舍論。輪王八萬
雜心論云。劫
輪王出
若乃庖羲結網黄帝垂衣。共工
亂常蚩尤作暴。並望古非綿邈之代。形今是
斯須之間。故皇王繼踵。不逢寶馬之巡狩。大
盜排肩。莫遇神兵之戡剪。唐虞已下從而可
知焉。來論云。佛説法花之時輪王預聽。釋曰。
竊以聖人作萬物覩。諸佛興十方萃。是知四
兵扈從。寧此界之飛皇。千子陪遊。乃他方
之聖帝。故彼經偈云。又千萬億國轉輪聖王
至請原始要終。取其義矣。來論又云。兩儀開
闢載籍詳焉。唯聞玉環西獻。豈見金輪東轉。
釋曰。夫載籍之興本乎書契。書契之作源乎
易象。因三才而畫卦。布六位以重爻。澤上於
天。後聖取而成則。鳥行於地。前哲像以爲文。
斯乃書契兆之於皇雄。文字成之於倉頡。故
云。易之上古是曰羲爻。書之首篇不過堯典。
載籍遠近昭然可明。而乃謂經史之文詳開
闢之事。理不然矣。若博採圖牒傍存子記。
則元神是巨靈所契。昆陵爲大帝所居。華
胥*柱州依稀得其地。容成太上彷彿臻其道。
而文物並闕而不論。聖政粗論而不備。但龍
師已下之日淺。經誥盈車而未周。人皇已上
之歳多。圖書數卷而便盡。以時比事。義可通
乎。然則昔有聖王。金輪屡其東轉。近無哲后。
玉環遂以西獻。人逐時而興替。物隨人而去
來。取類虚舟異夫膠柱者矣。惑曰。若輪王
但生於八萬歳時者。何故玉毫在家之日七
寶咸臻。鐵輪當宇之辰百年已減。釋曰。有
化而爲瑞者。有假以爲名者。化而爲瑞。不君
於萬國。假以爲名。莫徴於七寶。故仙人相
融金之質。必成十號之尊。如來記獻土之
童。但王一分之地。鐵輪王之事未聞實録
或曰佛記作輪王四分之。一者謂金輪王四分之一
也。若然者鐵輪可非一輪王乎。但言作鐵輪王
*則明矣。何故。須言四分之一乎。夫輪王者降七寶
之祥行十善之化何故。始行十惡終無七寶者乎
*惑
人又曰。皇王者所以理人也。人不自理。故立
主以理之。至如二十住劫之初八萬増年之
極。俗淳和而有道。人朴略而無競。當斯時
也。何用聖王哉。釋曰。三界受形。莫離於苦
宅。六情對境。悉嬰於惑網。是非因而互反。
善惡所以相攻。假令有頂地之高昇。三災不
及。非想天之寂靜。四空爲上。苦蘊猶其逼迫。
使法尚以驅馳。況乎欲界之人哉。若也聞太
古謂無爲之極。稱遂初言有道之最。此蓋醉
於巫咸耳。安知眞諦之妙歟
沙門復禮曰。言者所以出意。非意也。跡者所
以明本。非本也。故大聖之垂教。或跡淺而本
深。或爲乖而意合。未得其門者。能無岐路乎。
但不遠而復。斯*則善矣。檀越曩搆淳因福
履遐而日用。今資異氣貞襟秀而天挺。藹君
子之松柏。湛人倫之水鏡。文場翹楚。稱其雅
論高才。學肆英髦。許其博聞強記。何其美矣。
至若開邃鍵而探賾。振芳毫而討論。理尚違
於得象。言將渉於非聖。若疑而敍意。異三子
而何傷。若謗以爲睽。載一車而可怪。然敬尋
來翰云。晩披釋典捧卷竭誠。斯言訒乎。亦
勤之至也。幸甚幸甚。貧道不涯賤質。濫齒玄
門。若春露之輕滋。學慚瀉器。同秋螢之末
景。業謝傳燈。夫以聞斯行諸。是仲尼之所釋。
離乎畢矣。非有若之能對。況一乘妙義三藏
微言者歟。渉兔未足以窮深。奔蜂豈期於化

于時大唐永隆二年歳次辛巳孟秋之朔日也
十門辯惑論卷下
權文學答書
弟子。權無二敬致書於大興善寺。禮法師侍
者。昔菩薩之問如來斷幾生命。以佛速滅乃
發斯言。豈有十地之人於聖起謗。但爲理資
索隱義在鉤深前致稽疑意亦如此。且宣尼
將聖之徳。尚問老聃。慈氏次佛之尊。猶詢師
利。況以下愚之蔽披上聖之文。千門萬戸觸
塗多惑。所以罄肝膽露昏曚竭鄙誠請高徳。
遂引三車之駕開八正之塗。續晨鳧之足
鑿混沌之竅。百年之疑一朝頓盡。方當永遵
覺路長悟迷源爇煩惱之薪餐涅槃之飯。請
事斯語以卒餘年。謹遣尺書敢謝不敏弟子
權無二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