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辯正論 (No. 2110_ 法琳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貞幹足以濟事。和義足以利生。確乎不拔體
乎其性。隱弗違親。貞無絶俗。類八公之赴漢。
同四皓之入朝。國政天綱從斯大備。頗閑百
氏兼達三玄。放心於四徳之場。託質於五門
之觀。書經造像。禮佛燃燈。備彼莊嚴。其諸
功徳。隋朝良宰。蓋此吾人。而心下志高。識幽
見遠。憲章文武。敦緝彛
*隋上柱國都督河東諸軍事河東太守竇慶」
文足字民。武堪靜難。*泛愛仁厚。來晩去思。
汲引爲心檀忍不倦
*隋柱國右衞將軍南康公劉嵩造律藏寺
武毅剛甚奉法無私。厭離居家欽尚解脱」
*隋驃騎將軍儀同三司汾州刺史崔鳳造經
行寺
操履貞肅。奉法憂對。篤愛大乘迴向正道」
*隋上柱國河間王楊辟邪造大慈尼寺
儀貎温雅。志操貞確。常欽出世早厭有
*隋兵部尚書上大將軍龍崗公段文振造雲
化寺
世襲通侯。家傳寵命。器局和允。識慮優長。武
冠孫呉。文斑馬。待詔之策屡顯。應對之
美日隆。蓋朝廷之羽儀。皇家之棟幹。崇敬三
寶。體達四衢。造寺供僧寫經鑄像。慈惠仁厚
檀捨不
*隋著作郎濟南侯王劭
學窮經史。才邁群英。著齊志一部釋老志一
卷。又撰仁壽舍利現瑞記一部。總敍佛法由
來云。釋氏非管窺所及。率爾爾妄言之。昔
春秋莊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
星隕如雨。而意説者。以爲四月八日佛生時
也。案周四月夏之二月。亘辛卯非八日。年
紀云。言魯知不及他國。牟融云。漢明帝夢金
人。其名曰佛。於是遣使往求經書。又案漢武
帝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劉向列仙傳云。七十
四人在佛經矣。然則明帝前已有佛之經像。
魚豢云。老子入西戎教爲浮圖者。此言出自
化胡經。不足取也。漢世曰浮屠。即佛陀也。猶
沙門與桑門語之轉耳。典略云。黄帝夢遊華
胥氏之國。華胥氏者即天竺國也。在佛神遊
之所
*隋柱國毫靈四州總管海陵公賀若誼
寔卿相之門。稱冠蓋之里。山庭儀表月窟風
猷。篤信大乘崇奉正覺
*隋使持節大將軍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趙
國公獨孤羅
景公之世子獻后之長兄。敬法重人尊師尚

*隋上柱國涼益六州總管蒋國襄公梁睿
導靈源於少昊。分休蔕於伯益。東漢良宰西
晋鼎臣。敬信有聞丕業克著
*隋上柱國廣宗莊公李崇
挺生拔萃。秀出罕儔。唯昆與季師王友帝。誦
習般若興建法輪
*隋上柱國左武衞大將軍使持節涼州刺史
宇文慶
包文武之幹略。蹈仁義之規矩。宣條萬里圖
讃百城。鑄像寫經爲福無已
*隋上大將軍營州總管魏興公韋世文
聞詩聞禮之風。三義三君之徳。鍾慶流澤奕
葉不窮。慕正法於當年。習微言於積歳
*隋上柱國吏部尚書上庸公韋世康
容状魁岸風韻韶擧。同玉樹之華滋。類璧山
之朗潤。善經略美銓衡。歸心慧門遊情法苑」
*隋廣漢太守襄垣侯薛琰
鳳毛麟角標文示武。家崇正法門奉玄風。曁
五涼四燕三秦二趙。高門連於閶闔。崇基接
太階。戚里之皇。親帝京之富室。顒顒慕
道各各横經。口誦金言。手披玉軸。至于隋代
王公盛名帝宇。並欽崇釋教。倶敬福田。或造
摸經。或行檀悲敬。或誦味經典。或研
玄義。如是比屋可封。差難具列。至如大唐
伍賢官成林。蕭族以法華爲福基。竇宗用
塔寺爲命。伐戴尚書之普敬。秦將軍之濟生。
或府省同欽。或寺臺共奉。爰逮要荒華夷令
長。沿諸僕隷等布一心。各以佛理爲指南。
並修勝業爲己任。既形于耳目。故不即事而
敍之。豈以李老埋名。故由深鑒有託矣
辯正論卷第



*辯正論卷第
  *唐沙門*釋法琳*撰
東宮學士陳子良註
佛道先後篇第三
儒生久之。更爲議曰。尋佛教東夏未六百年。
晋宋已來其風始盛。猶謂功無與等。世不能
名。況老教中華年代綿遠。經史具載略可而
聞。案道經元皇暦云。吾以清濁元年正月甲
子。下師伏羲。治國太平白日昇天。又云。未
分元年八月甲辰。下師神農。太元元年下師
&T031762;。一本作松容。凡經一十二代。變爲一十
七身。始自玄老。終乎方朔。隱眞論云。處天地
之先。不以爲長。在萬古之下。不以爲久。隨時
應變與物倶化。勘其遊世輔國。時節可知。至
於誘引黎元匠成品物。安能紀乎。略計已經
二百七十餘萬年矣彈曰。太素之時氣形始具清濁
未判。名之渾沌。二儀既而不
分。三才亦眇而未見。六紀序命之外。伏*羲方生四姓。燧
人之末神農始誕。何得庖炎二皇出清濁之世。柅容六甲
生未分之前。委巷之
書不足承信
故云。常道非可道之道。無
非可名之名。既曰寂寥。是稱怳愡。託周
朝而爲柱史。居漢世而作大臣。戲水乘魚遊
空駕鵠。玉井含潤。美地下之飛泉。金竃生
煙。烈人間之焔火。三宮白珠之帳。或餌甜芝。
九花青瑣之階。恒餐練髓。玫瑰琥珀之樹。
不日舒光。琉璃馬璃之枝。無風白響。髑髏能
語。曾假問於莊周。白骨還生。豈虚談於徐
甲。西王玉文之棗。聖女&T016254;來。東海金色之梨。
仙人捧至。形無定所。見種種之容。情有異端。
啓紛紛之迹。超江跨海詎藉舟航。入市登山
隨心自在。綿綿叵測眇眇難尋。莫不利益天
人楷模今古。釋氏之化日月未淹。焉得與道
而爲比校。開士讓曰。吾子學無稽古。困在師
心。不能擇善返迷。而守株信度。吾聞智無不
周曰聖。化不可測曰神。遠近難尋始終莫究
者。其在茲乎。焉欲措意於其間也。子疑尚
擁。當復言之。何者
夫世界初成。未有日月。二大菩薩下救蒼生。
爰列三光是興八卦。伏羲皇者應聲大士
内事曰。伏羲擁列三光。建立八節。以文應氣有二十四。
消息禍福以制吉凶也。是以羲氏和氏世掌日月之官。皆
伏羲之後也。故曰名羲
和。蓋羲皇之本號也
女媧后者吉祥菩薩。何
以明之。尋此劫中千佛出世。第四佛者即釋
迦文。自餘續興終乎劫盡。爾乃劫劫相次。則
佛佛無窮者也立世毘曇云。跋陀劫中凡有千佛相續
出世。以法化不絶故號賢劫。一賢劫
中有成住壞空四大中劫也。如從十歳至八萬歳復從八萬
還至十歳如摝攎上下。經二十反爲一小劫。二十小劫
爲一成劫。凡經八千萬萬億百千八百萬義。爲一小劫。
倶舍又云。七火一水災。七水一風災。七火災七火災已
度。然後風災起。經八八六十四大劫。過四不可數。
始是一賢劫也。住劫之中方有佛出。相次一千。釋迦如來
位當第四餘有九百九十六在。世界是佛依報。衆生是佛
縁因。但有衆生即有佛也。依須彌像圖山經及十二遊
經。並云。成劫已過入住劫來。經七小劫也。光音天等
下食地肥。諸天項後自背光明。遠近相照。因食地肥。欲
心漸發。遂失光明。人民呼嗟爾時西方阿彌陀佛告寶應
聲寶吉祥等二大菩薩。汝可往彼與造日月。開其眼目造
作法度寶應聲者示爲伏羲。寶吉祥者化爲女媧。後現命
盡還歸
西方
山海經云。身毒之國。軒轅氏居之郭朴注
云。
則天竺
國也
信知三皇根起在彼。奉佛使者。故不疑
焉。取例尋文可以意得。帝系云。開闢之初。
人精昏鯁。唯眠與食。莫曉逆從。起乎太昊
上皇因時作範。比象畫卦尊卑位焉。始知敬
以奉上慈以育下。微用心識漸開慧路。自非
無涯大悲深妙解脱。孰能俯質同愚發蒙化
世。二聖來應信而有徴。其弘道也。塵劫所不
窮。其利物也。巧暦所不計。過去倍於恒沙。
未來逾於上數。汝元皇之歳。猶大地之始一
塵。開闢之年。比滄海之論一滴耳。非所聯類
也。非所頡頏也。夫食木之蟲。尚不知皮外
之味。豈知宇宙之廣哉。案三史正文與五經
典誥並云。老子周末時人。次則阮氏七録王
家四部。華林遍略修文御覽。陶隱居之文。劉
先生之記。王隱魏收之録。楊玢費節之書。
並編年紀。咸爲代暦。莫不共遵正史。曾無異
談。隋世有姚長謙者名恭齊爲渡遼將軍
在隋爲修暦博土
學該内
外善窮算術今太史承傳
仁均受業師
以春秋所紀不過七
十餘國。丘明爲傳但敍二百餘年。至如世系
世本。尤失根緒。帝王世紀又甚荒蕪。後生學
者彌以多惑。開皇五年乙已之歳。與國子祭
酒開國公何妥等。被召修暦。其所推勘三十
餘人。並是當世杞梓。備諳經籍者。據三統暦
編其年號。上拒運開下終魏靜。首統甲子傍
陳諸國。爰引九紀三元九頭五龍括提合雄連通序
命修飛因提善通等。謂之

天皇人帝五經十緯六藝五行。開山圖括
地象。古史考元命苞。援神契帝系譜。鉤命
決始學篇。太史公律暦志。典略之與世紀。志
林之與長暦。百王詔誥六代官儀。地理書權
衡記。三五暦十二章。方叔機陶弘景等數十
部書。以次編之。合四十卷。名爲年暦帝紀。頗
有備悉文義可依。從太極上元庚戌之歳。至
開皇五年乙巳。積有一十四萬三千七百八
十年矣。梁紀云。從開闢至梁太宗大寶二年。
凡二百八十三代。七十六萬一千四十五年。
案諸部年紀。莫見老氏爲伏羲師。考此一虚
則百事無實。長謙紀云。佛是昭王二十六年
甲寅歳生。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之歳佛始滅
至開皇五年。得一千
五百七十六載矣
與周書異記并漢法本内
傳及法王本記。與呉尚書令闞澤魏曇謨最法
師等所記不差。推老子以桓王六年丁卯之
歳仕周。敬王三十二年癸丑之歳五月壬午
乃西渡關至開皇五年。得
一千三十七載
案葛仙公序云。老
子以上皇元年太歳丁卯二月十二日丙午爲
周師者。即桓王丁卯之歳也。又云。無極元年
太歳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關者。即是敬王
癸丑之檢歳。三皇以下本記。亦無建元。至漢
武世始有元號。彼稱上皇無極等。並爲妄説
全無依據。又高麗王表問齊后。諸佛生世可
得聞乎。文宣帝召上統法師爲文具報。于時
引周穆傳蓋穆王
別傳也
以對。使人與姚長謙所引
無異。劉向列仙傳曰。&T050842;與尹喜倶之流沙之
西服巨蕂實。是知孔老二儒皆生周末。老在
佛後隔十二王。國語云。幽王二年三川震岐
山崩。伯陽父云。周將亡矣。別有老人。非老
子也。案梁元帝解莊老云。老子以景王初終。
莊生以景王末卒。姚將軍言。孔老相見問禮
之時。亦在景王十年景寅之歳。爲尹説經。亦
於景王之時。此則佛先道後。的可明矣。子云。
清濁之年爲國師者。甚大河漢不近人情。原
夫清濁始兆而陰陽未分。陰陽未分則兩儀
尚渾。兩儀尚渾則三才莫形。是以窈窈冥冥
不可名也。甲子起於大撓。年月定於堯典。非
唯羲皇未出。固是天地靡開。驗知天地搆精
男女化生。羲之與老。其是人耶。必在二儀之
内。不越三才之中。焉得道聽途説以自欺乎。
又言。方朔亦&T050842;之身。彌不可也。傳云。東方朔
者。歳之之精也。何以明之。尋曼倩在朝二
十餘載。歳星不見。亦二十餘年。朔之云亡
大精始出。通人所紀驗可知矣。抱朴子神仙
傳云。夫聖者不孤。必應物以成化。豈可天下
國師皆待李耳一人乎。異哉斯言。良盡美矣。
若歴多世唯一老&T050842;爲師。亦經多朝皆一羲
皇爲主。既有多政。必頼多君。信可一師但
匡一治耳如其歴代並是&T050842;身。靳固之言出何承。據
葛稚川云。並是無識道士假生神異。豈其

儒生問曰。皇甫謐云。老子出關入天竺國。
教胡王爲浮圖。此則老之與佛一時人也。何
爲浪談前後。以矯俗乎。開士喩曰。尋夫至人
玄寂有類。谷神應變無方。事同山響不疾而
速。豈隔華夷。井坎之徒好師偏見。朝三暮四
空生喜怒。是以虚己應物者。必有千變之容。
狹情適事者。豈知萬殊之妙。案西域傳云。老
子至罽賓國見浮圖。自傷不及。乃説偈供養。
對像陳情云。我生何以晩新本改云佛
生何以晩
佛出一何
新本改云。泥
洹一何早
不見釋迦文。心中常燠惱言不親
覩佛。
所以戀慕交懷。魏略西域傳云。臨倪國王無子。因在浮
圖。其妃莫耶夢白象而孕。及太子生。亦從右脇而出。自
然有髻。墮地能行七歩。其形相似佛。以祀浮圖得兒。故
名太子爲浮圖也。國有神人名曰沙律。年老髮白状似老
子。常教民爲浮圖。近世黄巾見其頭白。改彼沙律題此老
&T050842;。曲能安隱誑惑天下。前漢哀帝時秦景至月氏國。其王
令太子口授浮圖經。還漢浮圖所載。略與道經相出入也。
皇甫之言未究其本。化胡經云。罽賓國王疑老子妖魅。以
火焚之安然不死。王知神人擧國悔過。老子云。我師名
佛。若能出家當免汝罪。其國奉教昔爲沙門也。佛若先無
&T050842;。豈知變身爲佛。良以罽賓舊來信佛。老氏因推佛以
化之。非起尹&T050842;始有佛也。隋僕射楊素從駕至竹林宮。經
過樓觀見老廟。壁上畫作老子化罽賓國度人剃髮出家之
状。問道士云。道若大佛老子化胡應爲道士。何故乃
爲沙門。將知佛力大能化得胡。道力小不能化胡。
此是佛化胡。何關道化胡。于時道士無言以對也
晋世
雜録云。道士王浮毎與沙門帛遠抗論。王
浮屡屈焉。遂改換西域傳爲化胡經。言
喜與&T050842;化胡作佛佛起於此斐子野高僧傳
云。晋慧帝時
沙門帛遠字法祖。毎與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共諍
邪正。浮屡屈焉。既瞋不自忍。乃託西域傳爲化胡經。以
謚佛法。遂行於世。人無知者。殃有所歸致患累載。幽
明録云。蒲城李通死。來云。見沙門法祖。爲閻羅王講首
楞嚴經。又見道士王浮身被鎖械求祖
懺悔。祖不肯赴。孤負聖人死方思悔
魏世姜斌道士
妄引開天經對魏明帝。自云。老子定王時生。
破邪論中備引斯證。莊子云。老&T050842;死秦矢弔
焉。闕中記云。老子葬於槐里今古扶風始平
之南有槐里郷
漆園吏親學聃道。雖可宋魯邦異。出世時同。
所説之文足堪依信。靡往天竺灼然不疑。皇
甫士安斥其詭説明彼謬談。敍老流沙皆無
實録。備在高士安傳。豈可誷乎。佛先道後
爾無惑也
釋李師資篇第四
儒生問曰。大唐運興。蓋太上老君周師李&T050842;
之聖胤也。開無爲之化。弘道徳之篇。考胄子
以業六經。命司徒以敷五教。導徳齊禮仁布
九區。懲惡勸善威加四海。天成地平遠安邇
肅。光宅宇内于茲八年。於協洽之歳。當夾
鍾之月。天子躬幸辟雍親臨釋奠。沙門道士
並預禮筵。奉口勅云。道士潘誕奏言。悉達太
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則道能
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師。佛乃道之子
弟。故佛經云。求於無上正眞之道。又云。體解
大道發無上意。外國語云。阿耨菩提。晋音翻
云無上大道。若以此而驗。道大佛小於事可
知。何得浪判先後及師資耶
開士讓曰。吾聞堯舜之典。伍伯不肯觀。孔墨
之籍。季孟不能讀。夫夏蟲不可以語冰者。篤
於時也。曲士不可與論道者。局於教也。今當
爲子略明斯致。夫妙色無形理融眞際。大音
無説體寂虚宗。不可測之於言象。不可尋之
於視聽。三際推而靡得。二諦格而莫知。
性弗遷孰能令有。至功罔墜孰能令無。然則
内外湛於百非。稱謂淪於四句。曁乎無形之
形。應周法界。無説之説。化洽情源。故能運大
悲以鼓之。開大慈以攝之。於是著弊垢衣現
生五濁。隱眞實智權駕三車。考夫一米支身。
本爲摧伏外道。六年樹下。但欲斥破邪師
行經苦行品云。諸外道等或一日食。或七日食。一日一
食。或七日一食。或食牛羊糞。或食藕根草板。或常翹一
脚或常擧兩臂。或四枝柱地。或五熱炙身自餓自墜塚
間棘上。臥灰土中。事諸天神以求解脱。菩薩觀其邪求。乃
行可畏極苦之行。住寂靜心一坐不動。如是六年。日
正食一粒鳥麻。或食粳米小豆大豆緑豆赤豆大小麥
等。日唯一粒。冀得支持以活於命。身體羸痩喘息甚弱。
全無氣力手足不隨。如八九十衰朽老公。佛時説偈。菩
薩既至連尼河。以清淨心岸邊坐。爲諸
求道不眞故。欲行大苦化彼邪
愍苦行之徒
勞。傷自餓之無益悲念外道無益
苦行虚爲自餓
然後食九轉乳
史云。是時善生村主二女。聞天所告。即集千牛
取好乳。展轉相飮至十五牛。乳著於一分淨好粳米爲於
菩薩煮上乳糜。當煮糜時現種種相。或現萬字之相。或
現帝釋梵王之形。其乳沸涌上至半多羅樹一多羅樹。已
還下無有一滴離於彼器落餘處者。於二月二十三日晨朝
之時。受二牛女一鉢乳糜。食已身體平復如本。受吉祥
草坐菩
提樹
證三菩提。是時也。六師眷屬莫不頂剃
周羅頂上胎
千子魔王並共歸心降伏爾時欲界
魔王。將
其千子及三邪女鬼神兵衆八億。或見齊中千眼頂後
八臂。口中雷震手出電光。或蛇繞左腰。或龍繞右脇。
種種神變來惱菩薩。放大光明現希有
相。魔王眷屬並發善心一時稽
邪鋒颯焉落
刃。慧日赫以舒光。其汲引也如此。其威神也
如彼。子所言道九十五
種之道
爲彼道耶問是九十五
種道以不
異彼乎爲非九
十五也
若同彼者。即二天三仙之徒佛未
出前
有摩醯首羅韋紐婆等二天。迦毘羅優樓迦勒沙婆等三
仙。行邪三寶以化世間。如來出世並爲弟子。枝末餘者
提婆菩薩後破。
見智度論及百論
九十五種之裔。富蘭那等是汝
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若異彼者。即佛弟
子。何得謬云。求我道故方得成佛。潘誕之言
罪莫大矣。妄奏軒陛輕觸天威。理合推繩。其
罪一也。眯目朝廷疑誤信心。變正爲邪。其罪
二也。以無上大師求域中小道。違彼經。教其
罪三也。長未來之謗黷。黨見在之邪朋。自
誤誤人。其罪四也。既負誷聖之愆。必入無間
之獄。塵劫受苦。其罪五也。且震旦之與天竺。
猶寰海之比麟洲。聃乃周末始興。佛是周初
前出。計其相去三十許王。論其所經三百餘
載。豈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時道乎。句虚
驗實足可知也年紀云。老子以周敬王三十二年癸
丑之歳。度函谷關西入秦地。魏書云。
聃與尹喜。敬王之世同出散關。至開
皇五年乙巳之歳。得一千三十七載矣
儒生請曰。靈
寶等經。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欝勃洞虚之
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能生於佛。不言
周時之老聃也。爲定是耶。願聞其説。開士喩
曰。五帝之前未聞有道。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漢景帝以來方興道學。窮今討古道者爲誰
丹陽余玖興撰明眞論一十九篇以駁道。云夫至明者。
非對暗之明也。故不可言至。靜者非對動之靜也。故不可
道覆。仰尋求道經之首唱。道言者。姓氏爲誰。復道何
誰言也。道若有口即具五陰。所成居在三才之内。不免無
常。卒拘分段
還爲仙道所攝
案六書七籍三傳九流。雖爲經
國典謨。莫不師宗於周易也。易云。五運相生
漸分清濁。兩儀既闢爰判陰陽禮運云。太一分
而爲天地。轉而
爲陰。陽。變
而爲四
所以乾元資始坤道資生。三光著
象于天。乾之道也。萬物禀形于地。坤之道也
乾鑿度云。乾以象天。坤以法地。離
彖云日月麗於天。百穀麗於
故曰。一陰一陽
之謂道説卦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
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
三畫而
成卦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道也者。理也。通也和
也同也。言陰陽運通三才位矣。上下交泰萬
物生焉。有陰陽之道理。能通生於人物。天和
地同則群萌而類動也禮月令云。天氣下降。地氣上
騰。天地和同。萬物萌動也
鼓之雷霆陽動也。潤之風雨陰隨也。故知不
有天地道何從生。不有陰陽道何由靈。豈得
造化之前道已先出。假令有道不出天地之
與陰陽搜神契云。聖不過
天地。神不過陰陽
夫天地者於事可明。陰
陽者在生有驗。理數然也。不云有道先天地
生。道既莫從何能生佛。昔車胤解道徳云。在
人爲徳。及物爲道。殷仲文云。徳者得也。道
者由也。言得孝在心。故謂之徳。由之而成。
故謂之道。是以孝爲徳本。成曰。道功徳彰
自立之名。道有兼濟之稱。内因徳而行就。外
由道而化成。生之蓄之道之要也。成之熟之
徳之至也。故論衡云。立身之謂徳。成名之謂
道。道徳也者爲若此矣。子所言道。寧異是乎。
若異是者。不足歸信。豈有頭戴金冠身披黄
褐。鬢垂素髮手把玉璋。別號天尊。居大羅之
上。獨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詳。經
史之所不載。大羅既烏有之説。玉京本亡是
談耳案山海經云。天下名山有五千三百七十。所經
五萬四千五百里崑崙最高大。其上有玄圃。蓋
神仙所居。有金城石墎瓊枝玉樹寶葉金花。日月三光列
*于其下。雲車羽旆鳳駕龍軒玉女仙童不可勝數。次則
海中三山。蓬莱方丈。孫興公名山賦云。渉海則有力壺蓬
莱。登峯則有四明天台。爾雅釋山只論五嶽。玉京既是上
上名山。又云。天尊所治之府。
何爲山經不載。廣雅無文也
子稱太上爲佛師
者。案往代先儒及梁承聖解五千文久有明
釋言太上有四。其一曰下知有之。謂三皇至
五龍。是也。其二曰次親譽之。謂伏羲與神農
是也。三曰其次畏之。謂軒轅及帝嚳是也。四
曰其次侮之。謂堯舜已下是也。禮記有云。太
上貴徳。其次務施報。謂天皇人帝爲太上也。
無別道神統論其教。止是訓導君民汲引浮
俗。初未曾聞修萬行而趣涅槃。運四流以超
生死。案道經元皇暦云。吾聞大道太上正眞
出於自然。是謂爲佛無爲之君。檢道經中。喚
佛爲大道爲太上爲自然爲正眞爲太極爲無
上者。皆是佛也。又云。天竺國有古皇先生
是太古元
皇之先生
善入泥洹。古先生者。是吾師也。遊
化天竺。今將返神還乎無名。絶身滅有不死
不終。綿綿常存。吾今逝矣老君知佛泥洹所以陳
去化縁事了。於是告
還。門人未知。今須自述云。吾師者本在西方。
爲此西昇申其戀慕。在文指的取證分明者也
三洞經
云。佛是道父。西昇又云。天下大術佛最第
言神通變
化無窮也
化胡經云。老子知佛欲入涅槃。復
迴在世。號曰迦葉。於娑羅林爲衆發問。轉神
入定經云。思念一切。關令傳云。老子曰。吾
師號佛覺。一切民也。菜食誦經稱無上正眞
之道承佛威神號佛爲世尊。形與神遊。受高
上大聖十方至眞已得佛道。檢道經處處皆
稱佛爲師也。吾今爲子釋茲在茲。子當念茲
在茲。頂受而奉行也。佛也者蓋絶稱之大宗。
至妙之幽宅。不可以無取。不可以有求。果有
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
故不可得而無。何者。若本之有境則大患永
滅。推之無郷則大悲不竭。常理不可原。自然
之體也。無心以成化。大道之宗也。三五莫能
始。古皇之先也。不嚴以正俗。無爲之君也。
混沌不可測。無名之主也。綿綿其若存。衆妙
之本也。其降靈也。則爲大道之師。其開化也。
則爲太上之父。焉得閉目以觀天地。塞耳而
聽雷霆。所以佛號法王世之調御。下凡上聖
靡不歸依。豈有稱五老之神。佩三皇之籙。而
能爲釋氏之師乎案出官儀云。無上三天。玄元始氣
太上老君。太上文人無上玄老。
朝夕朝禮儀云。太上玄元五靈老君。當召功曹使者。左右
龍虎君。驛龍騎吏。侍香玉童。侍香玉女。玉帝直符。然老
者長也。尊也。言五老君居衆仙之尊。萬神之長。五靈五
帝也。即靈威仰神。三皇天地人也。頃峻始學篇云。天地
初立有天皇。十三頭。在治一萬八千歳。括地象云。天皇
九翼飛以往來。老子所事三皇五嶽。六甲符圖皆皇靈
所制。老子佩之以防身也。然三皇符籙五老眞文。皆丹緑
五彩天文火字。言佩之長生不死。已至神仙。所敍
屬將軍吏兵。與俗無異顏光祿王斌等云。道者練形法在
仙化。佛者持心教在濟物。論
道所宗。三皇及與五龍
故涅槃云。諸佛所
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吾更爲子
重明斯義。案佛説空寂所問經及天地經。皆
云。吾令迦葉在彼爲老子號無上道。儒童在
彼號曰孔丘。漸漸教化令其孝順。須那經云。
吾後千歳法當東流。王及人民奉戒修善古録
云。
周惠王時已漸佛教。一百餘年之後。老子方説五千文也。
劉向序云。吾檢藏書。毎見佛經。當知佛化流此久矣也
竊以三代將末六國就興。遊説之徒心存苟
得。未患誇誕靡弊肉。穿鼓舌而騁奇謀。搖脣
而談唐利。曹劌之請戰屈完。於是如師感
被髮之哭。伊川痛窮車之填。濟水三河震竭
四夷。交侵天闇飛蛬鎬遊舞兔。彭生爲豕啼
之怪。杜伯見折脊之徴。假令任處阿衡身居
台輔。莫不扇飄風凍雨之暴。烈迴天轉日之
威。是以褒女獻王。延烽火之寇。楚人問鼎。漸
滔天之逆。日者天地版蕩禮樂崩壞。名辱身
殘曾無顧恥。顛家覆國安忍忘歸。詎知世界
之何辜。罔念蒼生之塗炭。所以佛遣三聖權
化一方。布治國之儀。敍修身之術。庶令其代
邢用禮。變薄還淳。並是抑物本情。非出要之
大道也。若放心於三達之境。寂慮於四徳之
場。功被生靈澤均彼此者。則他方大士動喩
恒沙。此土發心亦如塵算。諒非文字之所稱。
傳略擧六人以開慕仰。文殊屈迹於當世。彌
勒補處於未來。觀音普現色身。惠覃遐劫。
地藏護持震旦。化洽無窮。馬鳴兼三方於東
夏。猶朝陽之啓晨暉。而使六合倶照。龍樹跨
萬里於神州。若明月之燭幽夜。能令八表同
光。自斯已外。或耆年而弘道。或童孺而宣法。
男女異形胡漢殊類。莫不就縁施化隨處誘
凡。玄功利於百王。至教流於九有。名言茲在
茲。允出茲在茲。無以子夏竊仲尼之名。蝸角
擬崑崙之大也。儒生肉袒叩頭矯手而舐足
曰。余請罪矣。余請罪矣
辯正論卷第五



辯正論卷第六
  唐沙門釋法琳撰
十喩篇第五答傳道
士十異
内九箴篇第六
氣爲道本篇第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