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辯正論 (No. 2110_ 法琳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致危亡。所以降伏修羅。遠因般若。招延豐樂。
近寄寶冥。但能依王論正論以字民出金光明
仁王等經
奉日藏月藏而寧國。務興七善増長三氣。則
有五千大將各振劍輪。四大夜叉倶領神衆。
敬順佛語守護人王大集經月藏分云。佛以震旦國
土付囑毘首羯磨天子。迦毘羅
夜叉大將。須摩那龍王。雙目大天女等。各將眷屬主領
神兵共護*震旦。所有鬥諍怨讐。忿競言訟。兩陣交戰。
飢饉疾病。非時風雨。冰寒毒熱。悉令休息。令我法眼
得久住故。紹三寶種不斷絶故。三種精氣得増長故云云。
王者用心則
無不果
星辰流景而正行。日月重光以合
度。陰陽和而無變。雨水浹以應時。有感斯通
無靈不契。至如業稱過現福説重輕。但非定
報皆可攘也。終不徒然。枉爲功
辯正論卷第一



辯正論卷第二
  唐沙門釋法琳*撰
三教治道篇第
公子問曰。竊覽道門齋法。略有二等。一者極
道。二者濟度。極道者。洞神經云。心齋坐忘至
極道矣。濟度者。依經有三録七品。三録者。一
曰金録。上消天災保鎭帝王。正理分度大平
天下。二曰玉録。救度兆民改惡從善。悔過謝
罪求恩請福。三曰黄録。拔度九玄七祖。超出
五苦八難。救幽夜求歎之魂。濟地獄長悲之
罪。七品者。一者洞神齋。求仙保國之法。二者
自然齋。學眞修身之道。三者上清齋。入聖昇
虚之妙。四者指教齋。救疾攘災之急。五者
塗炭齋。悔過請命之要。六者明眞齋。拔幽夜
之識。七者三元齋。謝三官之罪。此等諸齋或
一日一夜。三日三夜。七日七夜。具如儀典。其
外又六齋十直甲子庚申本命等齋。通用自
然齋法。坐忘一道。獨超生死之源。濟度十齋。
同離哀憂之本。始末研尋其功甚大。其間威
儀軌式堂宇壇場。法象玄虚備諸楷則。衣冠
容止濟濟鏘鏘。朝揖敬拜儼然齋肅。旋行唱
讃眞氣自然。燒香花華神儀欝在。身心倶致
感應必臻。賓主同諧自符景福。明眞儀云。安
一長燈。上安九火置中央。以照九幽長夜之
府。正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
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夜
中安一長燈令高九尺。於一燈上燃九燈火。
上照九玄。其佛家娑羅藥師度星方廣等齋。
威儀軌則本無法象。世人並見何所表明
通人謂曰。余結髮從師早經庠塾。備觀百氏
躬習三玄。爰自開闢迄于漢魏。不聞王者奉
道爲國家建三録之齋。*攘天災行七品之法。
若言其法早行世者。昔洪水滔天四民昏墊。
炎威鑠石六合洞然。當爾之時。豈所不以道
齋往救。眼看狼狽若是者乎。若救而得者。其
文昌釋羑武發疾瘳。復應是齋力所致乎。如
其救不得者。豈復不是道齋虚妄乎。余嘗歴
觀道經備詳其要。見玄中經云。道士受戒及
録。皆置五嶽位設酒脯再拜。又案三張
之法。春秋二分祭竃祠社。冬夏兩至同俗祠
祀先亡。及受治録兵符社契。皆言將軍吏兵
之事。又見上元金録簡文威儀自然經云。上
元總眞。中元總仙。下元總神。常清朝向本命
迴心。禮三十三天者。搖頭以兩手指天。鳳
翔各九迴。手摩額案兩肩後拭兩目案鼻兩
邊上下兩孔。各七過受録。用上金五兩素絲
五兩食米五升薪五束。或用金人金鐶金
龍金魚銀人銀鐶銀筒銀榼等。莫不廣陳金
玉多費繒綵。但肆貪求之術。未聞出要之方。
何者竊尋道士陸修靜妄加穿鑿制此齋儀。
意欲王者遵奉其法。屬梁武啓運。道化不行。
何以知之。案梁武先世事道。潜龍之日親奉
老子。至天監三年既得自在。四月八日出勅
捨道。修靜不勝憤恨。於是遂與門徒及邊境
亡命。叛入高齊。又傾金玉贈諸貴遊。託以襟
期冀興道法。文宣帝令曇顯法師挫其鋒鋭。
修靜神氣頓盡結舌不言。其徒爾日並皆捨
邪歸正。求哀出家。未發心者勅令染剃。具
如別傳所載。時有偏執儒生。厥姓劉氏。自
稱漢末黄巾之裔。近承修靜左道之餘聞通
人出修靜叛梁所由敍入齊被戮之状。乃勃
然作色攘臂而起勵聲言曰。夫子大人言何
容易可不聞乎。造次於是則顛沛於是。尋三
録七品並出靈寶自然洞神等教。獨超生死
之源。同離憂苦之本。傳之在昔行者登仙。
是以入道之士。冠冕服章佩符帶印。操持簡
*録接奉仙庭。扇古道而佐明時。修無爲而崇
上徳。進則動飈輪而登金闕。轉飛蓋而遊玉
京。退則開小善而救三塗。運大慈而濟六
道。此其状也
通人謂曰。夫言尚浮華。語非實録。猶牝雞
靡司晨之用。陶犬無守夜之功。何者檢諸古
史逖聽先儒。不聞靈寶之名。未記天尊之説。
討其根起。皆是張陵僞經之所傳也。其
學道士管見儒流不測所之奉以爲實。亦未
詳道士之號從何而來。若能聞已勤行。當爲
子説。通人之言未止。儒生懅而應曰。余聞
珠育於水銅生於石。取者委之傳者迷之。若
不委而傳。竊爲夫子不取也。三閭有言曰。道
受而不可傳。其斯謂矣。今對夫子略敍大
宗。案道教衆經。並云。初應一氣號曰大羅。
在三清之表。置玄都玉京玉城金闕。天尊治
在其中。寶玄經云。自然應化有十種號。一號
自然。二號無極。三號大道。四號至眞。五號太
上。六號老君。七號高皇。八號天尊。九號玉
帝。十號陛下。統領一切立君臣之道。正一經
云。上化三清以置仙眞。聖王三公九卿二十七
大夫八十一。元士一百二十。曹局千二百。仙
官各治宮府。天曹普領星辰日月。分文垂象。
令下界天子則而像之。故云。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先代聖君皆法此爲
治。又從一氣化生三氣。以應三君言三君者。
從三氣生道
者氣
靈寶九天生神章云有天寶君。是大洞
神。靈寶君。是洞玄神。神寶君。是洞眞神。天
寶丈人則天寶君之祖。氣丈人是混洞太
高上玉皇之氣。九萬九千九十九億萬氣後。
至龍漢元年化生。天寶君出書。時號高上。太
有玉清宮。靈寶丈人即靈寶君之祖。氣丈人
是赤混太元無上玉靈之氣。九萬九千九百
九十萬氣後。至龍漢開圖化生。靈寶君經一
劫至赤明元年。出書度人。時號上清。玄都
玉京七寶紫微宮。神寶丈人即神寶君之祖。
氣丈人是冥寂玄通無上玉*靈之氣。九萬九
千九百九十萬氣後。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寶
君經二劫至上皇元年出書。時號三皇。洞神
太清太極宮。又言。此三號雖年殊號異。本同
一也。仍分爲玄元始三氣而治三寶。即三
*氣之尊神自然懺謝儀云。臣等歸命東方無極太上靈
寶天尊。臣今仰謝東方九無清天太清玄
無上三天無極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帝君大帝
君上皇老二十九眞人七十二聖高玄眞君九老仙
都君九氣丈人始清天眞東華玉寶高辰*大司上相青童
君元老九玄主仙眞人千二百官君太清陛下青帝九
氣玉門神仙四司眞人諸天至極上聖太神。下謝東卿無
極世界五嶽四涜神仙正
眞九叩頭九頬也
洞神經云。有三三皇。故
曰九皇。是初三皇虚無空同之變化。次三皇
是玄元始之應變。後三皇是三元之變。以爲
三台化形接物。此九皇者並是大道妙用應
化相生。及五帝行化。其次三王代代習眞莫
不法道。又云。三界二十八天之上。次四民天。
從四民天到太清境。從太清境到上清境。從
上清境到玉清境。從玉清境方至無上大羅。
乃登極果。應化宮臺難以言説。謂爲道中之
道。又是天尊之位處七映之宮。居九華之殿。
坐金床而悦性。憑玉机以恬神。玉女&T051150;羅仙
童侍衞。分判善惡決斷死生。凡是鬼神莫不
崇仰。爲天中之主。蓋聖者之尊。惟鬼惟神可
信可尚。是以古之賢哲率共依行。或隱迹於
市朝。或藏形於林藪。或門人隨從。或弟子諮
玉台之侶三千。庚桑之衆非一。無不二觀
調心重玄滌想談空極妙。扇大道以匡時修
善立齋。運玄功而佐國。是以代代天子咸
所遵崇。世世英賢悉皆欽尚。夏后鍾山之感。
漢文河上之徴。妙應蝉聯無時暫替。義非虚
説出自由來。故稱道教難可名也
通人折曰。子能誦文不知求理。互郷之類誠
難與言。夫凝冰慘慄。不能彫款冬之花。朱飈
鑠石。不能靡蕭丘之木。擧熠淫入燿於日月
之間非智也。擁甂甌於鴻鍾之側非慮也。子
所引文。今當立驗。何者。禮云。太上貴徳。鄭注
謂古之王者。老子云。太上下知。集注云。太古
之世知上有君而不臣事。即三皇時也。天尊
之號出自佛經。陛下之名肇於秦始。其公卿
大夫及元士曹局。並用周官秦漢之制。而改
頭換尾以僞爲眞。所敍三皇。並引帝系譜等。
其三界品次諸天重數。並依傍佛經假立名
字。而増減出沒似異而同。若上古已來實有
斯法。庖犧著易未見敍之。往代皇王不聞奉
事。周秦已後漸出訛言。莊子天運篇云。孔子
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有道。乃南從清沛見
老聃曰。使道可獻人莫不獻其君矣。幸子思
之。無多言也。而云三界之外別有京闕都城
者。有識之徒咸所嗟怪。笑道論中備詳其僞
矣。莊子云。王台廢疾之人。庚桑抱患之士。
不行章醮未出符書。身著時俗之衣。口授先
王之典。弗爲道士靡戴黄巾。輒引將來欲何
表。縱夏禹開鍾山之藏。不道天尊。漢文
詣河上之遊。絶無蹤迹。案潘嶽關中記嵇康
皇甫謐高士傳班固漢史文帝傳及訪父老
等無河上公結草爲菴現神變處事。並虚謬
焉可憑乎。又言。道稱教者。凡立教之法先須
有主。道家既無的主。云何得稱道教。以三事
故道家不得別稱教也。一者就周孔對談。周
孔二人直是傳教人。不得自稱教主。何以故。
教是三皇五帝之教。教主即是三皇五帝。二
者案前漢藝文志。討論今古墳典。總判凡有
九流。一儒流。二道流。道無別教。總在九流之
内。據此而言。無別立教。何以故。無教主故。
若言以老子爲教主者。老子非是帝王。若爲
得稱教主。若言別有天尊爲道教主者。案五
經正典。三皇已來周公孔子等。不云別有天
尊住在天上垂教布化爲道家主。並是三張
以下僞經。妄説天尊上爲道主。既其無主。
何得稱教。三者姚道安作二教論。唯立儒教
佛教。不立道教。何以故。儒者用三皇五帝爲
教主。尚書云。三皇之書。謂之三墳。五帝之
書。謂之五典。用墳典之教以化天下。毛詩云。
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墳典是教。帝皇爲主。儒
得稱教。佛是法王所説。十二部經布化天下。
有教有主也。然佛是出世人。經是出世教。故
得稱教主三皇五帝是世主。三墳五典是世
教。先以世教化。後以出世教化。事盡於此。攝
法既周。爲縁亦了。何須別有道教。又毛詩云。
一國之事繋一人之本謂之風。天子有風能化
天下。故得稱教。道非天子不得有風。既其
無風。云何布化無風可化。不得別稱教也。據
此而言。但有二教。縱稱有道制入儒流。又
老子是俗人。未斷煩惱。有所言説。但序三皇
之教化。河上公云。大道之世無爲養神無事
安民。謂無所施爲無所造作。日出而起。日入
而止。名爲大道。無別天尊住於天上。此謂道
是道理。淳和之氣亦無形相也。又葛仙公云。
吾師姓波閲宗。字維那訶。西域人也。亦不云
天尊是我師也
儒生問曰。道以自然爲宗。虚無爲本。其證非
一。如太上玄妙經云。道曰自然者。道之眞也。
無爲者。道之極也。虚無者。徳之尊也。不視不
聽而抱其玄。無心無意若未生根。精聚化爲
其身。又昇玄内教經云。太極眞人問大道。以
何爲身。生在何許。名之爲道。通言。夫道玄
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
又靈寶自然經訣云。太上玄一眞人曰。太上
無極大道無上至眞玄居虚無無形自然極虚
無之上。上無復天下無復地。故曰無上至眞
大道。道雖虚無而能生一。爲萬物之本也。通
人問曰。道能生一。誰復生道。若道無從生。亦
道不生一。若道不從他生。一亦不從道生。若
道自生。一亦自生。一既不能自生。道亦不能
自生。若道自生道。亦道自法道。何故老子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道不自
法而法自然。亦可道不自生從自然生。若道
不從自然生。亦一不從道生。又一不及道從
道生。亦可道不及自然從自然生。一從道生
道得稱大。道從自然生亦可自然稱大。道不
得稱大。若不稱大應云小道。若道望自然即
道法自然。自然即爲道本。既道本於自然。即
自然是常道不得是常。今道既稱常自然亦
常。亦可道法自然自然亦應法道。若自然爲
本道不得爲本。自然爲常道不得爲常。若兩
箇倶是常。亦兩箇倶相法。如其一法一不法。
亦一常一不常。若言倶常即倶自然。既有自
然不自然。亦有常有無常。若自然爲本道爲
迹。本迹倶稱常。亦可道爲本天爲迹。天道倶
無常。今以道本對天迹。道常天無常。亦可
自然對道迹。道無常而自然常。若道即自然
亦天即是道。若天體非道體即一常一無常。
今亦可道體即自然體。同體亦同常。今道法
自然。云何得同體。既道法然不法還是*然
常道無常。若有常異無常。可得無常非有常
無常異常。何得令常異無常。由無常有
常。有常故無常。常法尚無有何得有無常。
若離常有無常。因餘常有常亦離常無有常。
是故知無常常法既無有云何有無常道。若
稱常便爲諸見之首。如其稱大復被域中所
拘。鳥鼠二端何以自出。假令有道因藥成仙
耳。故袁宏後漢紀郊祀志云。道家者流出於
老子。以清虚淡泊爲主姤善疾惡爲教。禍福
報應在一生之内。畜妻子用符書。其修行不
已。得至神仙也
通人曰。尋老君居世未捨俗塵。儀貎服章亦
無改異。不立館宇不領門徒。處柱下之微官。
隱龍徳而養性。和其光而避外患。同其事以
攝内生。愚者見之謂之愚。智者見之謂之智。
非魯司寇。莫能識也。今之道士不遵其法。反
同張禹漫行章句。苟求潤屋冀得養身。棄五
千之妙門。行三張之穢術。如茅山道士陶隱
居撰衆醮儀凡十卷。從天地山川星辰嶽涜。
及安宅謝墓呼召魂神所營醮法。備列珍奇
班綾綵多用蒸魚鹿脯黄白蜜粄清酒雜
果鹽豉油米等。先奏章請喚將軍吏兵。道士
等皆執手版。向神稱臣。叩頭再拜。求恩乞福。
與俗並同。既非出家具造邪業。然紫微太微
少微等。總謂天皇三官。案古來先儒云。天皇
大帝者。是紫微尊神。一名曜魂寶即中央天
也。謂之北極。在鉤陳之内。爲天之主。衆星所
尊。左有天一神。右有太一神。爲左右將。如
今左右丞相也。主承事天皇。人命所屬。尊中
之尊。依尚書周禮。國家自有祭法。皆天子親
所敬事。孝經云。周公有至孝之心。乃宗祀文
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郊祀后稷以配天。天謂
五方天。帝謂昊天上帝。以祖父配祭於明堂。
圓丘南郊等。本非道家之神。亦非道士所
行之法。云何今日乃用道士醮祭。大乖禮教。
深恐天神不饗非禮。從漢末張陵以鬼道行
化。遂有道士祭醮。爰及梁陳盛行於世。麁法
易染習俗生常。天下僞濫莫過於此。依周禮
及郊特牲等。國家祭天自有儀式。醮者祭中
一名。盡爵曰醮。三史九流亦無道士。爲國
*攘災奏章行醮也。昔武王病篤。周公請命。
置壇設祭祈祷上天。不告請道神徴喚
道士。若道神在天上。衆聖所尊壽殀吉凶。
由其決斷。周公行祭敢不先之尚書金縢篇云。
武王病篤。周公
立三壇。因大王王季文王請命於天。言旦多材多藝能
事鬼神。言王不能事鬼神。若不救恐墜天寶命。公歸乃内
册於金騰之匱。王翌日乃瘳。若道鬼神必尊人命
所屬。周公豈敢不先求請。子細推勘虚謬可知也
言有者。書何不載。孔子云。獲罪於天。不云獲
罪於道。案五千文解節中經序云。令喜辟穀
斷米爲粥三日一食。用上金錢九千唼白馬
血。君子曰。老既慈仁。不應殺馬爲誓。道稱
無欲。何乃貪金説經。其一曰泥洹府解道可
道名可名萬物母有欲徼無欲妙。同出而異
名衆妙之門淵兮似萬物之宗。其六曰人之
府解谷神玄牝天地根綿綿若存等。道者謂
泥洹。君名者謂脾。母者謂丹田。泥洹者天徳
也。其神所治在人頭中。歳五來下。下至丹田。
老謂尹曰。脾者中黄一也。黄氣徘徊治於中
宮。黄神長一尺。戴日履月名曰金藤主。常飮
甘露食駏驉之脯。其神太白主之於日月。五
光覆之太一封之。青龍負之朱雀跱之。中有
神一不可不思。又丹田者玄牝也。却著脊&T038235;
治下元。中有神氣名小童子。行一來下。至丹
田灌鼻上去入泥洹。其妙謂虚無。其徼謂丹
田。異名者謂諸精。其名有六。一曰精。二曰
溺。三曰汗。四曰血。五曰涕。六曰唾。故曰異
名。玄又玄者。謂左右目。衆妙門者。謂人死無
氣。氣絶於口道沖而用之者。沖謂一也。道一
身常沖行之不盈。淵兮者謂口也。口有華池
&T004623;唾而咽之。言津約滿口中。一行浸潤百二
十府。口不可滿若淵泉也。似萬物之宗者。謂
口飮食萬神於口也。谷神者。亦謂口也。神入
口則生人也。玄牝者。謂鼻與口也。天地根者。
謂口鼻爲門神氣於中出入爲生養根也。鼻
不言不語。其氣綿綿爲天窓用之不勤也。凡
八十一章。總以三元甲子爲第。所明旨趣大
都與黄庭合契。皆在服氣養身及行房縮精
之祕。爲俗所重。非道所遵。但爲詭説。非眞行
也。以此求仙太爲河漢。豈有嗜欲翻得長生。
縱使延年終爲罪本黄庭云。上有黄庭。下有開元。
前有幽關。後有命門。嘘吸
外出入丹田。審能行之可以長生。黄庭中人衣朱衣關門
牝籥閉兩扉。幽*開夾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氣微。玉
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固志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
横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閉之。玄癰氣管受精符。
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裳衣絡。子能見之可不
病。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復壯。使理長尺約其
上。子能守之可無恙呼吸*廬門以自償。赤神之子中
池立。下有長城玄谷邑。長生要助房中急。常存王房視
明。時念太倉不飢渇。閉子精路可長活。五行參差同根
節。三五合氣要本一。抱珠懷玉和子室。仙人道士非有
神。積精所致專和仁。欲義相得
開命門。常能行之可長生
陳思王辯道論云。
夫神仙之書。道家之言。乃云傳説。上爲辰尾
宿歳星降。下爲東方朔淮南王。安誅於淮南
而謂之獲道輕擧。鉤弋死於雲陽而謂之尸
逝柩空。其爲虚妄甚矣哉。中興篤論之士有
桓君山者。其所著述多善劉子駿。嘗問言。人
誠能抑嗜欲闔耳目可不衰竭乎。時庭下有
一老楡。君山指而謂曰。此樹無情欲可忍無
耳目可闔。然猶枯槁腐朽。而子駿乃言可不
衰竭非談也。君山援楡喩之未是也。何者余
前爲王莽典樂。大夫樂記云。文帝得魏文侯
樂人竇公。年百八十兩目盲。帝奇問之。何所
施行。對曰。臣年十三而失明。父母哀其不及
事。教臣鼓琴。臣不能導引。不知壽得何力。君
山論之曰。頗得少盲專一内視精不外鑑之
助也。先難子駿以内視無益。退論竇公便以
不外鑒證之。吾未見其定論也。君山又曰。方
士有董仲君。有罪繋獄。佯死數日。目陷虫出。
死而復生。然後竟死。生之必死君子所達。夫
何喩乎。夫至神不過。天地不能使蟄虫夏逝
震雷冬發。時變則物動氣移而事應。彼仲君
乃能藏其氣尸其體爛其膚出其虫無乃大怪
乎。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廬
江有左慈。陽城有郄儉。始能行氣導引。慈曉
房中之術。儉善辟穀悉號三百歳。卒所以集
之於魏國者。誠恐斯人之徒。挾姦詭以欺衆。
行妖慝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甘始者老而
有少容。自諸術士咸共歸之。然始辭繁寡實
頗切有怪言。若遭秦始皇漢武帝。則復徐市
欒大之徒矣。桀紂殊世而齊惡。姦人異代而
等僞。乃如此耶。又世虚然有仙人之説。仙人
者黨猱援之屬。與世人得道化爲仙人乎。夫
雉入海爲鴿燕入海爲蜃。當其徘徊其翼差池。
其羽猶自識也。忽然自投神化體變。乃更與
黿鼈爲群。豈復自識翔林薄巣垣屋之娯乎。
而顧爲匹夫所罔。納虚妄之辭。信眩惑之説。
隆禮以招弗臣。傾産以供虚求。散王爵以榮
之。清閑館以居之。經年累稔終無一驗。或歿
於沙丘。或崩于五柞。臨時雖復誅其身滅其
族。紛然足爲天下笑矣。然壽命長短骨體強
劣。各有人焉。善養者終之。勞擾者半之。虚用
者夭之。其斯謂矣。子可詳焉。儒生怳焉莫知
所對。久而言曰。豈若是乎。豈若是乎。鄙聞道
徳二篇歴世宗仰。漢文魏武親自修行。洞玄
經云。五千文者。道徳祖宗眞中之眞。誦之萬
遍則身飛。仙學者議云。布李老無爲之風而
民自化。執孔丘愛敬之道而天下孝慈。夫子
學優見遠。*辯若懸河。請述所聞。敢同夕死

通人曰。學不師古。無克永世。先賢往彦孰不
因師。僕之所崇。世號總持開士。現生五濁爰
踵四依。縱有鍱腹奇才聞便喪膽折角。雄*辯
見即緘脣。儒綜五車釋該八藏。綽綽有&T031762;
彬可觀。綺藻蘭言禀乎天骨。神情機警由於
自然。高名發於上京。雅調流於下國。傳燈在
意梁棟居心。寄金之業以成。護法之功遐播。
嘉聲振於萬宇。玉&T031762;覃於六幽。然而老氏
宗源遍所詳究。請爲吾子函丈論之。於是
共造祇園頂禮。開士退坐一面。具陳所懷。開
士運不請之心。縱無礙之*辯。顧而説曰。尋
太古無爲其民朴素。未崇仁義不尚威容。衣
服莫用於六章。飮食詎調於五味。自世運推
革時節流動。淳源一變澆波四起。既失序於
結繩。因照俗以書契。八索縁茲以作。九丘
自此而興。及軒轅在政淳風便隱。頗競聲色
兼好畋漁。遂感隱者容成爲説五千文也。明
道徳之純。序無爲之治。欲使還源反朴抱一
守雌者耳。故説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
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騁馳。畋獵令人心發
狂。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
臣躁則失君。善行者無轍迹。善言者無瑕謫。
善計者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善結無繩
約去甚去奢云泰甚謂食淫聲色。奢謂服飾飮食。泰
謂宮室臺榭。言此三者須去之處。
中和行無爲。則
天下自化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果而勿強者也。考其所以。但是禁抑物情近
爲世訓。未能斷煩惱本絶生死根。尋黄帝之
時。垂衣裳營宮室。尚聲尚色以畋以漁。人主
驕奢下民勞役。容成因時故述斯要矣。雖言
崆峒問道。詎曾脱躧鼎湖。輕擧反葬橋山。至
於燕處超然未聞其説
儒生曰。夫五千文探道徳之奧。順古歸朴致
之太和。貴虚靜以守眞。軌至言以崇本。其
文恢廓以弘遠。其教淡泊以柔弱。棄忽名利
而潜世。聖智遺心而成功不在於己。而究萬
物之幽。情存聖人之風。是以班固楊雄尚不
訾毀子長。或以先於六經。冠於儒首。叔皮
君山或以言約易守用過儒術。蓋知言之機。
知道之微。可爲百王不刊之誡矣。而開士抑
爲世訓同之俗典。若是可乎。開士曰。智大者
盤桓於山峙。器小者蓬飛而萍浮。吾聞爲可
爲於可爲之世。則天下同爲是爲可爲也。今
示子以爲明可爲者可以不爲矣。夫五色致
盲。謂貪淫好色傷精失明也。豈非淨名云所
見色與盲等乎。五音致聾。謂耽淫聲則損和
氣心。不能聽無聲之樂也。豈非淨名云所聞
聲與響等乎。五味致爽。謂人嗜五味則舌損
而厭生也。豈非淨名云所食味不分別乎。不
貴難得之貨息盜也。豈非觀受無常乎。不見
可欲自靜也。豈非靜也。非觀身不淨乎。去煩
亂令心虚。愛精血令骨強。則有心可虚有骨
可疆。氣散形枯非心虚也。神去體朽非骨疆
也。挫其鋭黜思也。解其紛不鬥也。但是抑
其聰明息其紛競。清儉自守不與物嫌。蓋爲
士之一志。非通人之大度也。和其光不亂人
也。同其塵不自別也。直是揚波淈泥以避患。
未能利益同事以化生乃爲有爲事有事。非
無爲無事也。以己而和不知物之所以自和。
則和所不能和也。盤跚形體之間。倥傯分
別之境。例可知矣
儒生曰。顏光祿云。道者流出於仙法。佛者本
在於神教。道也者必就深曠友飛靈精丹
石粒芝精。所以還年却老延華駐彩也。佛也
者必辭親偶閑身性師淨覺信縁命反一無生
克成聖業。智邈大明志挾恒劫。雖殊塗而同
歸。亦何異而獨往哉。向聞其異。未知所以爲
異。請示其門。冀同歸也。開士喩曰。顏氏知一
不知其二。夫道體無名無爲。天地之始。乾坤
有質有爲。萬物之母。此則道不出於始無物
而資於今有。便是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拘限
有無之間。生成始母之内矣。請吾言之。眞諦
故無。無爲天地之始。世諦故有。有爲萬物之
母。母能生也。故爲世諦。始爲本也。故爲眞
諦。世諦説有。非無而有。眞諦説無。非有而
無。非無而有。不有有也。非有而無。不無無
也。非無而有常見自消。非有而無斷見便息。
不有有者。非有非不有也。不無無者。非無非
不無也。言其有者言非是有。既非是有非謂
非有。是則執者失之爲者敗之者也。子知異
之爲異。未知異之所以異。未知異之
異。焉知同異之所以異。未知異同之所以
異。焉知異異之所以異。未知異異之所以異。
焉知同同之所以異。未知同同之所以異。焉
知非同非異之所以異。未知非同非異之所
以異。焉知非非同非非異之所以異。未知非
非同非非異之所以異。焉知非非不同非非
不異之所以異。未知非非不同非非不異之
所以異。焉知異同同異無異不異之所以異
哉。是以如來説法常依二諦。起慈悲以救物。
行喜捨以濟人。無念而成就衆生。不動而淨
佛國土。雖有所作實無所爲。子其詳焉。無自
誤也。儒生問曰。初列三教各陳其美。後將道
教判入儒流。棄太史之正言。從班生之曲
説。君子不黨何若是歟
開士喩曰。小人黨親君子黨理。若理符而事
順者。亦何愧於蒼蒼乎。吾聞世間法者有字
無義。出世間法者有字有義。何者世法浮僞。
喩如驢乳。出世眞實。喩如牛乳。然而驢乳爲
酪不能出酥。縱強搆之還即成溺。所以然
者。勢分絶也。牛乳出酥酪乃至醍醐。轉*搆
轉淨唯香唯美。五種具足八味甘濃。佛所説
經引之爲喩。考史記先黄老後六經。漢書先
六經後黄老者。其見乃異就理不殊。各隨所
愛。非盡言之論也。且*班固云。易有六十四
卦。道止當謙一卦。藝文總判九流。道止入在
一流。孔安國云。三皇所行。謂之大道。五帝所
行。謂之常道。不言別更有道令人奉之。今以
子。不可隨其臆斷。善自求其實也
辯正論卷第二










辯正論卷第三
  *唐沙門釋法琳*撰
十代奉佛上篇第
儒生曰。信心漸發邪執稍迴。又問曰。漢地君
王奉佛至信。久而彌篤。爲福有徴者。可得聞

開士喩曰。自項日降靈摩蕂入洛。歸心奉法
不可殫言。今當爲子略陳十代君王三公宰
輔通儒博識敬信佛者。以告子也
晋世祖武皇帝龍顏奇偉盛明革運
大弘佛事廣樹伽藍
晋惠帝歸心妙道。契意玄宗。仍於
洛下造興聖寺。供養百僧
*晋敏帝篤意冥感遠降神儀。仍於
長安造通靈白馬二寺
  右西晋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譯經一
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餘人
*晋中宗元皇帝文軌大同中興江左。造瓦官
龍宮二寺。度丹陽建業千僧
*晋肅宗明皇帝聰聖玄覽設齋興福。造皇興
道場二寺。集義學名稱百僧
*晋顯宗成皇帝至意冥通聖徳遐感。造中興
鹿野二寺。集翻經義學千僧
*晋孝哀皇帝延問侍臣迴心妙理
嘉賓切對大啓龍光
*晋太宗簡文皇帝仁恕含。作聖欽明。造像建
齋度僧立寺於長干故塔起木浮
  圖壯麗
殊偉
*晋烈宗孝武皇帝精心奉法。志念冥符。師子國王
欽其懷道。故遣沙門曇摩撮。遠
  送玉像以表丹情。召義解僧。
造皇泰寺仍捨舊第爲本起寺
*晋安皇帝篤信無怠。福興皇
於育王塔立大石寺
  右東晋一百四載。合寺一千七百六十
八所。譯經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僧
尼二萬四千人
宋高祖武皇帝啓聖建元。還淳反朴。口誦梵本手寫
戒經。造靈根法王二寺。供招賢聖遍
學千
宋太宗明皇帝至治克昌。口誦般若。造丈八金像
軀鑄不成改爲丈四。立即圓滿。
莊嚴成就。還高丈八。旦食解齋。
爰感舍利。造弘普中寺以召名僧
*宋太祖文皇帝奉齋不殺。精心慕道。尚之雅對佛
戒爲宗。坐致太平允如聖旨。欽仰求
那務興大法。造禪
寺。常供養千僧
  右宋世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譯經
二十三人二百一十部。名僧智士欝。若
稻麻。寶刹金輪森如竹葦。釋教隆盛篤
信倍多。僧尼三萬六千人
齊太祖高皇帝手寫法華。口誦般若。四月八日常鑄
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三百
名僧。立陟屺
正觀二寺
齊世祖武皇帝造招賢遊玄二寺。集義學翻經
三百僧。三教格量四年考校
*齊高宗明皇帝寫一切經。造千金像。口誦般若常轉
法花經造歸依寺召習禪僧。身持六
齋。務
修十善
  右齊世合寺二千一十五所。譯經一十
六人七十二部。僧尼三萬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皇帝性度弘偉。風鑒朗拔。遊心七覺。陶思
八禪。制五時論。轉四方等。造光宅同
泰等五寺。集重雲殿講衆千僧
國内普持六齋。兆民皆受八戒
梁太宗簡文皇帝天姿高朗。風神超邁委心妙法。
遍覽玄章。造資敬報恩二寺。刺
血自書般若十部。太后諱日不食而齋。撰
法集記二百餘卷。法寶連璧四百許篇
*梁中宗孝元皇帝體聖多能入微靈悟。造天居天宮
二寺。召高名高行千僧。自講法
花毎解
  右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譯經
四十二人二百三十八部。僧尼八萬二
千七百餘人
*梁孝宣皇帝
*梁孝明皇帝文明在政。中興大寶。後梁社稷光被
生民。於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寶光四
望等
  右後梁二帝治在江陵三十五年。寺有
一百八所。山寺有青溪鹿溪覆船龍山
韭山等。並佛事嚴麗堂宇雕奇。覩即發
心見便忘返。僧尼三千二百人
陳高祖武皇帝
膺寶暦以君臨赴會昌而司牧。身長八尺。
鬚長三尺。旋毛覆耳。垂手過膝。以大願力康
濟群生。以大莊嚴戡剪多難。永言沛邑思報
地恩。願使譙都同斯嘉慶。永定二年於楊州
造東安寺。復爲家國爰逮群生。於楊都治下
造興皇天居等四寺。皆繍棋雕楹文&MT02320;粉壁。
三階肅而宛轉。千柱赫以玲瓏。長表列於康
衢。高門臨於馳道。美音精舍未或可儔。善徳
仁祠。詎能爲比。寫一切經一十二藏。造金銅
等身像一百萬軀。度僧尼七千人。修治故寺
三十二所
陳世祖文皇帝紹隆三寶。弘化五乘。盛澤比
於慈雲。大明方於慧日。美譽形于四海。仁心
貫於三靈。刁斗無虞。干戈戴戢。修治故寺六
十所。寫一切經五十藏。度僧尼三千人
*陳高宗孝宣皇帝執玉版而導中麾。乘金輪
而指上國。地居旦奭任總機衡。歳有豐年。民
惟大蓄。域中無事。天下咸康。於揚州禁中
里造太皇寺。然以愼終追遠情切。章陵爲
始興昭烈王孝太妃。於太皇寺造七級木浮
圖。金盤將曜靈比色。珠輪與合璧爭暉。又以
漢光禪位。代丕承家。式樹福田造崇皇寺。
太建二年重爲始興昭烈王孝太妃。奚逮蒼
生。奉建靈刹高一十五丈。下安佛爪。長二寸。
濶一寸。飾瑩珍龕藏諸寶篋。或光飛五色焔
起一尋。神變不窮。覩者改旦。造金銅像等
二萬軀。修理故像一百三十萬軀。寫一切經
十二藏。修補故寺五十所。度僧尼萬人
右陳世五主。合三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
十二所。國家新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
八所。郭内大寺三百餘所。輿地圖云。都下舊
有七百餘寺。屬侯景作亂。焚燒蕩盡。有陳大
統國。及細民備皆修造。連甍接棟櫛比皇
居。表塔相望星羅治下。書經造像不可紀言。
無遮大會供僧布施。放生宥罪。弘宣十善汲
引四民。難得稱矣。僧尼三萬二千人。譯經三
人十有一部。此五代君。篤美玄宗廣弘佛事。
立寺造像招集名僧。晋世祖來蘇家給。晋中
宗富有江表。皇明丕丞寶運。孝武光啓徳
風。宋高祖殷憂稍移天歩猶阻。二年塗鯁四
戰兵勞。百慮暢於胸中。萬機總於襟内。不倦
檀那之業。常持護法之心。崇重大乘瞻仰螺
髻。諷誦龍宮弘聖不疲。清音無輟。宋太祖運
茲日用布此天下太平。毎興解網之仁。思反
結繩之政。齊高祖洞眞假之玄妙。盡儒墨之
菁華。聿修上善光隆下武。梁高祖邁有徳之
前蹤。躡淨名之聖軌。紐地維之既裂。振天網
之云頽。未明求衣坐以待旦。自強不息敦緝
彝倫。至於鷲峯奧典雞園密義。二諦五乘之
旨。三藏九部之文。赤髭之所未詳。青目由來
不釋。並得。文無重覽義弗再思。鄙周孔之俗
謨。譏老莊之名理。能令先儒解體。足使時彦
伏膺。罕入戸庭孰窺牆隩。獨開聖覽迥發天
情。大智閑閑外齋八則。小心翼翼内斂四儀。
臨赤縣而溢慈悲。寄玄扈以孚弘誓。澤周有
頂道被無垠。靈應嘉祥兆符先見。寛仁徳孝
史備後書。顯護之所不傳。聶支之所未録。
並編之金簡。藏諸寶印。覆以珠帳。&T016254;以玉
床。蓮花之臺妙於四柱。師子之座起于九
級。非直軟草之賓。書皮代紙。亦見衆香之客。
灑血淹塵。梁記云。武帝在位四十九年。毎以
庭蔭早傾常懷感思恒加。歎曰。雖有四海之
尊。無以得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
十方諸佛之母。能除罪障善滌煩勞。故採衆
經躬述註解。法輪相繼齋講不絶。藉茲勝福
望展孝心。頻代二皇捨身以祈冥祐。毎捨身
時地爲震動。於鍾山起愛敬寺。青溪起智度
寺。捨舊茅居爲光宅寺。至普通八年。更造
同泰寺。殿臺華綺房廊彩飾。陵雲九級麗魏
永寧。又於宮内立至敬殿。景陽臺起七廟室。
月中再設淨饌。毎及宗廟蒸嘗。未曾不流咽
涕泗。預從左右&T023356;欷交懷。雖億兆務殷而卷
不輟手。披閲内外以夜達晨。著通史書苑及
經律異相。三教義類五典文言。數千餘卷。至
於流恩獄市多行慈恕。其有罪不可原者。改
容久之。然後下筆。察姦聽訟。明若通神。自非
享宴不許音樂。後宮侍御皆無羅綺。内殿寢
處衣衾率素。布被莞席草履葛巾。天鑒年來
口味備斷。日唯一食。食止菜蔬。蜀獻芋蒻。
訝其香美似肉。因復出勅禁之。自古帝王莫
&MT02316;信不可思議
之君父也
晋齊王大猷雅度
清簡
秦王弘度器局
淹和
*晋安平王志節
峻擧
*晋義陽王理思
入神
*晋下邳王篤志
經術
*晋高密王節儉
孤標
*晋南平王信而
有徴
*晋建平王立身
雄勇
此等諸王。莫不翼佐勳業廣崇佛教。左右部
落咸使六齋。合第尊卑皆受五戒
宋臨川王義慶 宋彭城王義康 *宋南譙
王義宣 *宋臨川嗣王道規 *宋建安王休仁
右宋世諸王。並懷文藻大習佛經。毎月六
齋自持八戒。篤習文雅義慶最優。炙輠不
窮。霞明日朗。懸河無竭雨散煙飛。閤内
娘並令修戒。麾下將士咸使誦經。著宣驗記
讃述三寶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博覽六經。遊心七籍。
世稱筆海。時號儒宗。迴向桑門。遵崇釋典。講
成實論。誦法華經。著淨住子二十餘卷。國俸
之資悉營功徳。冥感雅梵有類陳王。躬説芸
若還同帝釋。金言暫啓已邁前心。玉軸纔披
先燋後焔。褰帷東夏。變越絶之風。擁瑞西河。
改隆中之俗
梁昭明太子 梁晋安殿下
昭明道契生知。晋安徳光天縱。邀遊禮樂之
囿。馳騁仁義之場。洛濱之譽。振古莫儔。河曲
之文。於焉靡逮。夏開方而且愧姫誦擬以多
慚。昆季八王。連枝十俊。並學窮百氏。文統九
流。絢氣逸於風雲。好詞光於日月。尊重妙法。
欽敬福門。至如承華旦啓。肅城曉闢。名僧
結侶。通儒總萃。吐納辭理。品藻内外。能令碩
徳折談先賢稱疾。無勞擁經入巷。不假羊車
詣門
陳鄱陽王 陳豫章王 *陳衡陽王 *陳
桂陽王 *陳義陽王 *陳新蔡王
右六王。並漁獵墳典遊戲篇章。崇奉釋門。研
精妙理。書經造像。受戒持齋。毎事悲田。相仍
檀捨。晋彭城侯劉遺民撰五時教
著九想詩
*晋豫章太
守雷次宗精心慕法
造棲靈寺
*晋臨淮令周續之服道
日新
*晋
新蔡侯畢頴之心期
淨域
*晋南陽長宗炳之如事
懇苦
右五賢。謝職遺榮。策名神府。從遠師遊憩。意
志隱淪。等布一心。倶履幽極。藉芙蓉於中流。
蔭瓊柯以詠言。飄雲氣於八極。汎香風於百
年。體忘安以彌穆。心超樂以自然
*晋尚書令何充忠素
簡質
*晋尚書左僕射禇翌志操
冰霜
*晋尚書右僕射諸葛恢履道
貞固
*晋尚書憑懷不避
*晋尚書謝廣抱誠
直諫
右自桓玄庾冰輔政之
日。共扇邪風嫌僧抗禮。充等五賢與議官博
士等建議云。尋漢魏逮晋不聞異議。尊卑憲
無或暫替令沙門守戒之篤者。毎燒香
呪願。必先國家。欲福祐之。隆情無極已。奉上
崇善出於自然。禮儀之簡蓋由守法。是以先
皇御世因而弗革。所謂因其所利而惠之。賢
愚莫敢不用情。上有天覆地載之施。下有守
一修善之人。宜遵先帝故事僉議爲長。衆莫
不允
*晋司徒公王謐。謐見東掖寺門輒有金光燭
地。因往掘之得一金像。合光七尺。別起精
舍終身供養。又感瑞呈眞造東安寺
    *晋護軍將軍王默 *晋後將軍劉抑
    *晋江州刺史庾悦 *晋尋陽太守阮侃
  右四賢皆立寺造像歸命釋門
*晋輔國大將軍何無忌崇信克終
造枳園寺
忌以安帝西
還皇運凱泰。道俗同慶。江表會昌。勸帝興啓
釋門修功徳。晋雍州刺史史郄恢彌陀出遊
造金像寺
*晋武昌太守陶侃。侃臨廣州日。有漁人於海
中見神光經旬彌盛。恢以白侃。侃就看乃
是阿育王像。接歸武昌送寒溪寺。感動功徳
遠近發心侃之力也
*晋丹陽尹高悝奉福感靈
造靈應寺
咸和中悝行至張侯橋。望浦内有五色光。出
水上高數尺。悝往看之。乃得金像。無有光趺。
靈顏希世。工製殊常。悝大發心勸。民功徳
*晋清信士張繼世。繼世以捕魚爲業。見水上
有光。乃是金像花趺。簡成帝送安悝像。齊
同如一。世遂發心棄其本業。終日策勤。成帝
迴向信佛威靈
*晋清信士董宗之 宗之本合浦漁人。毎見
水底光耀就取。乃得佛光。文帝送安像背。宛
然符合。因爾漸。誠捨惡歸善。終身行道。自
寫大品。月轉一遍。三十許年專意爲業
*晋太常卿朱鷹。鷹在松江滬涜口。感二石
像水上浮來愍帝奉迎於通玄寺供養。鷹遂
委命法橋。以爲自任
*晋常侍戴安道學藝優達造招隱寺。手自刺五
夾紵像。並相好無比。恒放身光
*晋符璽郎李通守志
一心
*晋彭城侯黄欣至信
純厚
*晋
太僕卿王珣剋意令終
造石澗寺
*晋豫章太守范甯檀捨
不倦
結志慧持於
嶺山造棲禪寺
*晋太常殷仲堪至孝克終
靈文爲感
*晋東
海何承天博覽内外
師表嚴公
*晋呉郡張恭懇誠
奉戒
晋兗州
刺史王恭欽勝重徳
延敬持公
*晋丞相王導緝諧
妙理
*晋瑯琊
直而
*晋太尉庾元規淳性
不渝
*晋廷尉桓茂
徳及
有情
*晋太常謝幼輿顯仁
藏用
*晋陳郡謝風彩
映俗
*晋光祿周伯仁特達生崖。
清風自扇
*晋中丞郄超欽賢
重法
託意
遠林
*晋右衞將軍禇叔度風雅
*晋長廣太守
李嶷碩信
懷道
*晋尚書大原公王濛仁厚
濟世
*晋陳郡
殷融英俊
罕匹
*晋尚書衞玠敦雅
絶倫
*晋尋陽刺史桓伊
忘己濟物。
造東林寺
*晋侍中袁彦伯清風
通擧
*晋東陽太守
謝安石神彩
韶邁
*晋尚書殷仲文風流儒雅
抗志雲霄
*晋會稽
内史王羲之文翰
驚絶
*晋益州刺史毛璩傾慕頂禮
託志持公
*晋文學王洽。劉恢。殷浩。許詢。孫綽等。並一
代名流千里駿驥。學無棄日。洛東知其博文。
手不釋卷。傍人懼其爲疾。英聲跨俗逸氣超
群。至若彦伯著後漢書嘉讃佛理。玄闕義府
崇慕道林
宋尚書宗敬懇至
感人
宋中書令沈慶傾誠
動物
*宋光祿
卿戴顒巧思通神。顒手制治丈六
金像。相好無比。後放光明
*宋新亭侯劉
至願
冥符
*宋徐州刺史王仲徳精誠
感徹
*宋中書范泰
博物
玄通
宋御史王弘清通
邁俗
宋侍中司空昭公劉僶
謀佐
王室
*宋始興公王恢敬重彌至
委質嚴師
*宋儀同蕭思
子弟合門
剋己護戒
*宋尚書謝莊聰悟
特達
齊御史袁敏孫
奉戒
無怠
齊吏部謝眺縁情冠世
敬信絶倫
*齊太尉文忠公徐
孝嗣
*齊太尉文憲公王儉
右二公。文忠有柱石之材。文憲懷伊霍之
量。經綸備擧朝野具瞻。篤信甚於嘉賓。識悟
方之靈運。佛法光顯寔寄其人
*齊特進張緒發心
至理
*齊中書令周顒解玄
蓋世
*齊侍
左尚書中書令太子中庶子國子祭酒徴
君何胤。右素履忠密風力閑贍。抱玉燭之禎
氣膺大賢之一期。學窮經史。心苞玄奧。和
天變序之樂。后成曲臺之禮。淹淳稷下之
論。歐陽蕭子之書。易剖京施。詩分韓楚。皆
爲訓釋靡不必該。請業質疑。虚至實返。聚
徒教授。學治成群。於般若寺立明珠柱。深向
釋氏。雅敦内教。珠柱放光七日七夜
梁侍中尚書左僕射中衞將軍特進右光
祿簡肅子徐勉。温雅夙聞。珪璋早著。明堂曲
臺之典。左夏韓益之書。風飛焱竪之文。淹
中稷下之學。龍宮半珠之道。鷲山華水之卷。
莫不窮源盡奧。遞爲留心
梁侍中護軍將軍簡子周舍。*右岐嶷夙成
珪璋幼發。蒸蒸色難。無勞孟武之問。謇謇敬
勸。不待季康所疑。事顯閨庭。名傳邦邑。九
流百氏之記。六詩五禮之文。皆博窮前古爲
准當世。兼以受持佛戒。迴向釋門。絶彼羶腥。
甘茲蔬素。究龍宮之金牒。殫鵠林之玉旨。毎
以毘城勝集摩竭微言。折角解頤。獨高時彦
*梁尚書令沈約文苑翰林。獨推江表。
學爲世範。才蓋時英
*梁尚書僕
射朱异弼諧帝道。
建立法幢
*梁始興令陸咸頴鋭出群。
傾心正覺
*梁
侍中袁粲操履明直。
毎樹法筵
*梁國子祭酒張充碩學鉤
深。篤
志玄
*梁太子侍讀王曄絶世
無偶
*梁東宮太子庶子
柳澄談玄
不窮
*梁中書令王僧孺學綜
玄儒
*梁著作
子顯品藻
内外
*梁度支尚書*簫子恪安心
玄道
*梁祕書
監何敬不墜
彝倫
*梁吏部尚書謝擧面折
延諍
*梁行
軍下簿劉孝威有安國之詳謹
蹈靈運之玄風
*梁黄門陳伯之

*梁中庶子孔休源立身忠正
行己清恪
*梁中庶子平西
安北戎昭將軍襄陽令劉遵。儀表温潤。風
姿韶朗。趨歩生光久而可敬。芝葉銀鉤之巧。
堪懸帳中。龜文鳥足之奇。信安臺上。*梁天
官尚書劉孝綽聲名
蓋世
*梁襄州太守柳津誓捨簪纓
崇玄履道
*梁文學王元長俊氣
無前
*梁領軍將軍劉孝儀素履
忠密
遠崇
出世
*梁左丞張識眞
通理
*梁寧蠻長史徐摛風雅閑澹。
辯入神
*梁中書顏之推
恭儉
篤信
*梁侍中中庶子温子王訓神用韶朗。風儀閑
俊。出忠入孝。勇
義尚廉。墳素必
該。流略斯總
*梁散騎常侍章侯王規朝廷羽儀。
廊廟
梓昂昂後進。飛纓石渠。
婉婉來儀。摳衣金馬
梁東陽郡烏陽縣雙林寺傅大士。常轉法
輪。紹隆尊位。分身世界濟度群生。或胸臆之
間。乍表金色。拳握之内。時吐異香。或現身
長丈餘。臂過于膝。脚長二尺指長五寸。兩目
分明雙瞳照耀。顏貎端嚴有大人之相。遣使
齎書。贈梁武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脱善惠大
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條上中下善。希能
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懷爲本。不著爲宗。忘相
爲因。涅槃爲果。其中善。略以治身爲本。治國
爲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
衆生。梁武延之。仍居鍾山之下定林寺。坐蔭
高松。臥依盤石。四徹之中恒注甘露。六旬之
内常雨天花。梁武於華林園重雲殿開般若
題。獨設一榻與天旨對揚。及玉輦升殿。晏然
箕坐。憲司譏問。但云。法地若動則一切不安。
且知梁運將終。救愍兵災。乃燃臂爲燈。冀
攘來禍。至太建元年夏。右脇而臥奄然涅槃。
于時隆暑赫曦。温暖無異。色貎敷愉。光
鮮潔。香氣充滿。屈伸如恒。觀者發心歎未
曾有
陳尚書右僕射章侯徐陵文章冠絶。敬信罕儔。
造像萬軀。寫經一藏
陳少保尚書左僕射袁憲忠節罕輩。篤信莫過於
上定林寺 造夾紵像十
陳尚書僕射江總縁情頴拔。形于前代。於匡山
造彌勒像。高八十尺寫一切經
一藏。三千七
百五十二卷
*陳吏部尚書廷尉卿毛志節高
峻。仁厚
兼隆。書運二王。學侔三賈。躬自運
筆寫維摩經。梁世子雲不能加之也
*陳東宮舍人
傅縡學侔王鄭。才方謝陸。備閑三教。
妙解一乘。拔萃超群。海内推揖
此等所引。
並有録者。具在史籍。不復委言。至如謝朏謝
覽捨生存義柳忼柳惔推功弗有。江淹任昉
終始宜哉。劉杳顧協著述盡美。張弘策之愼
密。呂僧珍之匪懈。鄭紹叔忠誠。王業蕭頴胄。
首膺義擧。咸爲世寶。抑又通家皆一代之大
儒。寔四海之名胄。並蘊經國之略。倶稱君
子之門。社稷由其乃安。上下頼其方穆。有文
有武匡世匡家。人標九合之功。並樹千秋之
業。莫不委其五體敬我三尊。忍辱慈悲恕己
推物。視玄黄其若夢。聽鍾鼓其如聾。賤尺
璧而重片言。投髮膚而祈半偈。蒙筆屡盡。
不能記其所行。蔡紙徒窮。未易陳其爲益。茲
例甚衆罕以究言。蜀陳隋世。貴時英閭閻士
女。高門連閶闔。崇基接太階。戚里之皇親。
帝京之富室。顒顒慕道各各横經。口誦金言
手披玉軸。其衆也。如草木之依大地。其遇也。
猶鱗介之汎長川。至於白屋農夫無名野老。
薄知希向。少發信心者。不可稱計。胡得紀言。
所以福祐於四生。慶資於三世。允仁允恕及
子及孫。其能行之徳。無不至也
魏太祖道武皇帝
運鍾喪亂宇内分崩。
生民不見俎豆之容。黔首時覩戎馬之迹。禮
樂文章掃地將盡。太祖以雄傑之深姿。包
君之雅量。克平朔野。奄有中州。大啓龍光。
潜被日用。天興元年下詔曰。佛法之興其來
尚矣。於京邑建飾容範修整寺舍。又於虞虢
之地造十五級浮圖。起開泰定國二寺。寫一
切經。鑄千金像。召三百名僧。毎月法集
魏太宗明元皇帝
明叡寛雅非禮不言。愍
念四生。敬重三寶。仍於鄴下大度僧尼
*魏世祖太武皇帝
氣蓋當時。威振天下。
匣牘四海牢籠萬邦。迴向一乘歸依三寶。復
伽藍之勝地。創招提之淨宮。仍於鄴城造宗
正寺。後因崔皓始淪正法
*魏高宗文武皇帝
聰達頴悟。風格異倫。
重興佛教修復寺宇。釋門廣被始自文成。凡
度僧尼三萬許人
*魏顯祖獻文皇帝
徳配彼天。道隣極聖。
造招隱寺。召坐禪僧
*魏高祖孝文皇帝
神光照室。和氣充庭。
仁孝綽然。岐嶷顯著。聽覽政事。從善如流。哀
矜百姓。恒思濟益。以太后忌日哭於陵左。絶
膳二日。哭不輟聲。仍於鄴都造安養寺。碩徳
高僧四方雲集。六宮侍女皆持年三月六。其
精進誦經者並度出家。事無大小務於賙給。
常謂史官無諱國惡。手不釋卷。覽之便講。
愛奇好士情如饑渇。善談莊老。尤敦釋義。才
藻富贍。文章百篇。悠然遠邁。不以世務妨道。
而幼承洪緒。早著叡聖之風。時以文明攝事
優遊。拱已玄覽。獨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標固
以符於冥化。及躬總大政一日萬機。十許年
間曾不暇給。欽明稽古。協御天人。帝王製作。
朝野軌度。斟酌用捨。煥乎文章。然而盡聖窮
神繼天紹暦。奉爲先皇。於大覺寺修葺堂宇。
嚫施隆厚供給豐華。影塔經臺粲然備擧。上
標金刹下列銀楹。雁翼臨雲。龍首承日。名僧
繼踵法侶排肩。朝歩蓮池暮栖香閣。風流慧
苑。梵響禪林。召三百許僧六時不墜。所度僧
尼一萬四千人
*魏世宗宣武皇帝
於式乾殿爲諸僧朝
臣。講維摩經。喜怒不形。雅愛經史。尤長釋
義。善風儀美容貎。徳格陰陽。明並日月。播文
教以懷遠人。調禮樂以旌俊達。於三河六郡
之地。涇渭㶚&T023156;之區。造普通大定等四寺。供
養三學千僧
*魏肅宗孝明皇帝
得一居貞。體二隣極。
總三乘以馳騁。臨四衢而閑歩。仍於鄴下造
大覺寺。窈窕曲房參差複殿。風飈出其戸牖。
雲霞起於簷楹。見珍木之相繚。視芳草其
積須達金地差得相方。迦蘭竹園猶難比

*魏敬宗孝莊皇帝
本諱假
風神秀邁姿貎
瑰偉。素履忠貞。夙稱民望。造五精舍。刻萬石

西魏武皇帝
善窮數術兼閑武藝。纂登眞
之要旨。欽出世之玄猷。永熙元年於長安造
陟屺寺。供養二百名僧。四時講誦略無棄

*魏文皇帝諱寶
立徳立仁。允文允武。常行信
捨。毎運慈悲。大統元年造般若寺。拯濟孤老
供給病僧。口誦法花。身持淨戒。起七覺殿。爲
四禪室。供養無輟。檀忍不窮*魏孝靖皇帝
諱善
右魏肇膺王瑞遠協冥符。慶集壽丘神照若
水。九圍仁被四海威加。繼三皇之緒。
纂五帝之徽蹤。高祖以藏聖御天徙京定鼎。
世宗以叡明承業廓寧區夏。紹累聖之基。
資則天之*業。式觀乾象俯協人謀遠遵古式
深知時事。考龜襲吉遷宅漳滏。再昌寶暦剋
樹洪基。聖徳重光。曁於九葉而受終。文祖運
鍾靖帝
右元魏君臨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國家
大寺四十七所。又於北代恒安治西。旁各
上下三十餘里。鐫石置龕遍羅佛像。計非可
盡莊嚴弘觀。今見存焉。雖屡遭法滅斯龕不
壞。其王公貴室五等諸侯寺八百三十九所。
百姓造寺三萬餘所。總度僧尼二百萬人。譯
經一十九人四十九部
高齊高祖文宣皇帝
降就日之靈。垂望雲
之慶。河圖負字。驗帝録之禎符。海外占風。
知中國之有聖。九牧來貢。百神咸袟。貴道尚
徳。藏用顯仁。或出或處。非小節之所量。乍智
乍。愚故大人之所鑒。至如弘通象法。莊嚴
金地。機來深淺。並赴泥洹之門。土隨淨穢。
皆等琉璃之色。至如折伏憍慢。殊丹水之戰。
厭離纒縛。異昭華之禮。所以斟酌能仁。碎
波旬之衆。憲章覺者。輕輪王之尊。固是大權
應物弘誓利生者也。天保之始請稠禪師。受
菩薩戒。於是又斷肉禁酒。放捨鷹鷂。去官漁
網。又斷天下屠殺。月六年三勸民齋戒。諸官
園及六坊公私葷菜皆悉除之。外有者不許
入。大起寺塔。度僧尼滿於諸州。又以昭玄
大統法上爲戒師。常布髮於地令師踐之。天
保二年詔曰。仰惟慈明緝寧四海。欲報之徳
正覺是憑。諸鷙鳥傷生之類。宜放之山林。其
以此地爲太皇太后經始寶塔。廢鷹師曹爲
報徳寺。所度僧尼八千餘人。十年之中佛法
大盛
*齊肅宗孝昭皇帝
襲樞電之徴。繼星虹
之慶。光被四表。協順三辰。體道居尊。顯仁作
聖。奉崇至教。情寄玄門。奈國法輪。尼園廣
説。四諦八揵之旨。五乘十行之詮。香山巨
力且日難勝。表裏皮書猶云未備。隨世間之
行業。應群生之弘誓。奉爲先皇寫一切經。一
十二藏。合三萬八千四十七卷。青首紫縚。
銀繩金縷。覆以蓮花之帳。&T016254;以師子之臺。
文與日月倶懸。功將造化同廣。凡度僧尼三
千許人
*齊世祖武成皇帝
廣濟群生。應遊佛刹。
芳林園内。更興花蓋之詞。洛邑城旁。還紆璽
書之頌。層臺別觀並樹伽藍。璧玉珠璣咸充
供具。躬自頂禮。毎事經行。大寧元年創營寶
塔。脱珍御服並入檀財。轉大品經月盈數遍
右高齊六君二十八年。皇家立寺四十三
所。譯經六人一十四部
周孝愍皇帝
&T031762;研機。疏通弘遠。天縱神
武。民歸獄訟。握金鏡以居尊。齊玉衡以建極。
時逢剥喪。世距雲雷。地絡絶維。曦輪掩曜。邅
迴九服。震駭百靈。既而象緯重章。宸樞再紐。
惟叡作聖。知機曰神。周元年大弘像化。
海内名徳慕義歸仁廣開解脱之門。洞啓菩
提之路。欲使天窮有頂等被慈雲。地極無邊
倶蒙慧日
*周孝明皇帝
君臨萬國。平章百姓。内親九
族。外穆四門。封介丘之瓊珍。觀塗山之玉帛。
乃至本枝維翰列辟諸官。五向十行。倶識
歸依之道。外觀内覺。同登解脱之門。世界有
邊弘誓無盡。二年奉爲先皇敬造盧舍那織
成像一軀。并二菩薩。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
一十二軀。各二菩薩及金剛師子等。麗極天
成妙同神製
*周太祖文皇帝
聰明藏智。岐嶷繼體。四
門允穆。百揆時序。上降休寶。下協禎祥。於
長安立追遠陟屺大乘魏國安定中興等六
寺。度一千僧。又造天保寺。供養瑋法師及弟
子七十餘人。於安州造壽山梵雲二寺。又造
大福田寺。供養國師實禪師。又於實師墓所
造福田寺。又爲大可汗大伊尼。造突厥寺」
*周高祖武皇帝
膺期御辯。握鏡乘乾。登
上格下之訓。天經地義之則。五緯殊方則
以天挈。四維失紐則援之地軸。移風易俗安
上治民。道被震門。昭華陳賜舜之玉。功開
伊闕。疏河降錫禹之珪。山涜効靈。中外褆福。
武成二年爲文皇帝。造錦釋迦像。高一丈六
尺。并菩薩聖僧。金剛師子周迴寶塔二百二
十軀。莫不雲圖龍氣。俄成組織之工。水濯江
波。非假操刀之製。照淨土於神光開化佛於
圓影。仍於京下造寧國會昌永寧等三寺。飛
閣跨中天之臺。重門承列仙之觀。雲甍藻梲
繍柱文&MT02320;。夏戸秋窓。蓮池柰苑。處處精潔一
一妍華。見者忘歸。覩之眩目。凡度僧尼一千
八百人。所寫經論一千七百餘部。後遇張賓。
始爲不善
*周孝宣皇帝
重隆佛日。光後超前。造
像四龕一萬餘軀。寫般若經三千許部。六齋
不替。八戒靡渝。永夜清晨經行誦念。立四
大願志三菩提
右周世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
十一所。譯經四人一十六部
隋高祖文皇帝
膺千齡之運。當百王之末。
玄徳通於神明。至功包於造化。揖讓之始未
動戎衣。樂推之辰咸熙庶績。於是握&MT01805;璣而
運乾象。履文昌而齊斗極。經天緯地之業。重
光紫微。仁盛聖明之姿。聯華日月。至徳被於
人鬼。神化合於陰陽。威振九圍。澤霑四海。
紹三皇之懋緒。纂五帝之徽蹤。文景成湯莫
能及也。故有玄龜赤雀瑞鹿祥龍。總萃於江
灘。倶遊於蘭圃。致騶虞於平樂。降麒麟於
富昌。東鰈西鶼紛綸上苑。丹烏翠鳳煥爛華
林。殿闕産於靈芝。柱礎成於美玉。石開奇字。
山出嘉聲。甘露垂醴。泉涌景星。曜浪井浮。朱
草叢生。嘉苗合秀。攣者能歩。瘖者能言。慈洽
九垠。澤潤八表。明籌以合變往。幽計以知年
來。乃聖乃神。多能多藝。無爲之政遠嗣離連。
有道之風寔方炎昊。聞思息訟比屋可封。弘
護居心。汲引興念。棟梁三寶。荷負四生。開皇
三年詔曰。朕欽崇聖教。念存神宇。其周朝所
廢之寺咸可修復。京兆太守蘇威奉勅。於京
城之内。選形勝之地。安置伽藍。於是合京城
内無問寛狹。有僧行處皆許立事。並得公名
昔者。高祖以後魏大統七年六月癸丑。生
於同州般若尼寺神尼之房。于時正氣冥符
赤光滿室。浮輝溢戸。紫焔燭天。其内覩者莫
不驚異。互相禁約不許外聞。比至三日紫氣
充庭。其人物在内皆成紫色。四隣望之氣如
迴蓋。或似高樓。復有景風甘露。合頴連枝。池
發異花。林生奇果。毒蟲隱伏。吉鳥翔鳴。仍爲
神尼護持保養。及登大位爰憶舊居。開皇四
年奉爲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以般若
故基造大興國寺焉。般若寺往遭建徳内外
荒涼。寸梠尺椽掃地皆盡。乃開拓規摹備加
輪煥。七重周亘百栱相持。龕室高竦。欄宇連
袤。金盤捧雲表之露。寶鐸搖天上之風。又以
太祖往任隋州。亦造大興國寺。京師造大興
善寺。大啓靈塔。廣置天宮。像設憑虚。梅梁架
迥。璧璫曜彩。玉題含暉。畫栱承雲。丹櫨捧
日。風和寶鐸。雨潤珠旛。林開七覺之花。池漾
八功之水。召六大徳及四海名僧。常有三百
許人。四事供養。開皇五年爰請大徳經法師。
受菩薩戒。因放獄囚。仍下詔曰。朕夙膺多祉
嗣恭寶命。方欲歸依種覺敦崇勝果。以今月
二十三日。請經法師於大興善殿受菩薩戒。
然菩薩之教。以解脱爲先。戒行之本以慈悲
爲始。今囹圄幽閉有慟于懷。自流罪已下悉
可原放。計天下輕囚預得放者。二萬四千九
百餘人。其死罪蒙降者。三千七百餘人。含齒
戴髮相趨舞蹈。門門受福人人稱慶。意欲革
此蒙心明茲慧日。有生之類同知遷善也。其
年勅云。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朕是人尊受佛
付囑。自今以後訖朕一世。毎月常請二七僧。
隨番上下。經師四人大徳三人。於大興善殿
讀一切經。雖目覽萬機。而耳餐法味。毎夜
行道。皇后及宮人親聽讀經。若有疑處問三
大徳。又於亳州造天居寺。并州造武徳寺。前
後各一十二院。四周閭舍一千餘間。供養三百
許僧。始龍潜之日。所經行處四十五州。皆造
大興國寺。於仁壽宮造三善寺。爲獻皇后造
東禪定寺。又詔曰。若能高蹈清虚勤求出世。
咸可奬勸詒訓垂範。山谷閑遠含靈韞異。幽
隱所好。仙聖攸居。學道之人趣向者廣。石泉
栖息巖藪去來。形骸所待有須資給。其五嶽
及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田莊。仁
壽元年文帝獻后及宮人等。咸感舍利普放
光明。砧搥試之宛然無損。於四十州各造寶
塔。光曜顯發神變殊常。具如王劭所紀。自開
皇之初終於仁壽之末。所度僧尼二十三萬
人。海内諸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凡寫經論
四十六藏。一十三萬二千八十六卷。修治故
經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金銅檀香夾紵牙
石像等。大小一十萬六千五百八十軀。修治
故像一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四十許軀。宮内
常造刺繍織成像及畫像。五色珠旛五彩畫
旛等不可稱計。二十四年營造功徳。弘羊莫
能紀。隷首無以
*隋煬帝
嗣膺下武丞承大業。至徳光被於
億兆。神化覃洽於黎元。占風候雨之郷。梯山
請朔。蟠木流沙之地。汎海輸賝。外洞九流内
窮三藏。究眞如之妙理。殫造化之幽源。體物
超前縁情冠古。毎以鼎湖之駕邈矣寧追。長
陵之魂悠然茲永。乃聿興淨業標樹福田。大
業元年爲文皇帝造西禪定寺。並式規大壯
備准宏模。起如意之臺。列神通之室。仁祠切
漢。靈刹干霄。寶樹八行和鈴四角。巃嵷三
層之格。懸自響之鍾。布護千葉之蓮。捧飛
來之座。危呑瑯琊之殿。陵夸魯恭之空。盡
世珍奇具諸文物。又於高陽造隆聖寺。碑文
祕書郎虞世南撰。爾乃儼香閣以遠臨。曖花
臺之相踞。金波夜上徘徊璧璫之側。玉繩曉
映的歴珠網之間。澹虚白於房帷。生風雲於
軒牖。靈龕禪室像設化城。涌塔寶臺極圖神
變。又於道場設無遮大會。度清信士女。百二
十人。奉爲文皇帝敬造金銅釋迦坐像一軀。
通光趺七尺二寸。未及莊嚴。而頂凝紺翠體
耀紫金。放大光明照映堂宇。既感通於嘉瑞。
勅諸州郡各圖寫焉。又於并州造弘善寺。傍
龍山作彌陀坐像。高一百三十尺。揚州造慧
日道場。京師造清禪寺日嚴寺香臺寺。又捨
九宮爲九寺。於泰陵莊陵二所並各造寺。平
陳之後於揚州裝補故經。并寫新本。合六百
一十二藏。二萬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萬
三千五百八十卷。修治故像一十萬一千軀。
鑄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軀。所度僧尼一萬
六千二百人
右隋六茄楊氏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
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
人。譯經二十六人八十二部。然有隋建國佛
教會昌。文帝創啓靈儀禎瑞重沓。煬帝嗣
膺寶暦興建彌多。自昔在蕃邸立四道場。釋
老雙標内外資給。爰至登極更廣搜揚。一藝
惠於有生。三徴居於別館。四事供養二千餘
人。年別諸諱普建大齋。各度僧尼永充常式。
大業末歳妖寇勃生。雖郊壘多虞干戈競接。
而隆敬盡一終始無虧。毘賛佛理勒諸銘碣
辯正論卷第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