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破邪論 (No. 2109_ 法琳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腹。囚文王禁箕子。周武王伐紂於牧野。血流
漂杵。誅之鹿臺。王親射紂。躬懸頭太白之旗。
而夷齊非之。不食其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
盡善也。武王之世三監作亂。成王之日三叔
流言。宣王六月出征詩云。薄伐獫狁至于太
原。采薇遣戍役云。北有獫狁之難。西有昆夷
之患。采芭又云。宣王南征。信士曰。上來所
道。並是三皇已下三王之時。必能守道履徳
懷忠奉孝。爾時無佛。足可清平。何爲世世興
師兵戈不息。至於毒流百姓殃及無辜。乃爲
姚石慕容永嘉之世。豈名蕩蕩無爲之時邪。
見失言一何謬矣
破邪論卷上



破邪論卷下
  唐濟法寺沙門釋法琳撰
答秦仲已下三十五世六百餘年者。對曰。
史記云。自殷已前。諸侯不可得而譜。爲多失
次等年代難知。故尚書但以甲子爲次第而
無年月者。良以史闕不記也。邪見。乃云於
秦仲迄于二世有六百餘年者。一往似長。出
的證。按春秋已前。秦本未有。春秋已來。
始有秦伯。當春秋時。秦雖漸覇。但是周之小
邑。孝王之世。令非子放馬於汧渭之間。不
承天命未有正朔。曾孫秦仲宣王之世。始受
車馬爲侍御之臣。仲孫襄公以送。平王東遷
進爵爲伯。文公已下始見史記。自茲訖滅不
過二百餘年。史記竹書及陶公年紀等皆云
秦無暦數。周世陪臣。故隱居列之在諸侯之
下。何因得有年紀。續至胡亥。史記但厲公
列之。一百一年終乎二世。縱有年代皆附春
秋。自無別記。赧王之末。秦昭襄王。因周微弱
始滅周國。僭號稱王。諸史相承。秦唯五世四
十九年。齊祕書楊玢史目云。秦自始封至
滅。凡三十五世六百餘年者。蓋取始封秦號
經六百餘年非覇統中國經多年也。邪見。乃
延秦短祚冐上長年。一何虚妄哉 答帝王
佛年長有佛祚短自庖犧已下爰至漢高
二十九代君明臣忠者。對曰。何故庖犧獨
治不及子孫。堯舜二君位居五帝。堯則翼善
傳聖。舜則仁盛聖明。如尚書二典論。其化
民治道功業最高。民無能名則天之明君也。
堯又廢兄自立。其子丹朱不肖。舜則父頑母
嚚。並止一身不能及嗣。爾時無佛。何不世世
相傳。遽早磨滅。隱居年紀云。夏禹治五年。
羿簒十五年。浞簒十二年。睪十一年。夏
五十二年。又對曰。書云。舜禹之有天
下。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大禹
謨云。禹能卑宮菲食。皂帳綈衣而盡力於
溝洫。爲民治水。於民有功。若皇天輔徳。何爲
天祚不永。止治九年。勘年紀云。夏后相及
少康之世。其臣有窮羿寒浞及風夷淮夷黄
夷斟尋等國。並相次作亂。凡二十六年。簒
夏自立。當時無佛。簒逆由誰 殷湯治十三
外丁治
仲壬治
太甲治
沃丁治十三
戊治
外壬治
沃甲治
盤庚治
小辛治
武乙治
祖庚治
祖乙治
又對曰。湯仁不
殺。開三面之網。放夏桀於鳴條。甚有仁徳。爾
時無佛。何以天暦不長。*外丁外壬其年轉
促。尚書云。湯行九伐。太甲五征。伊尹立湯次
子勝又立。勝弟仲壬又放太甲桐宮。汲
塜書云。尹自簒立。後太甲潜出親殺伊尹而
用其子。既稱忠樸之世。爾時無佛。何爲亹起
蕭牆君臣無道。周武王治十一
懿王治三年
絶嗣
王治五年
絶嗣
傾王治
匡王治
元王治
烈王

靜王治
貞王治
悼王治一百
一日
哀王治
思王治
對曰。武王伐紂師渡孟津。白魚入舟應天嘉
命。諡法曰。剋定禍亂曰武。民頼來蘇軾閭
封墓。休牛放馬治致太平。汝言無佛年長。
何因祚短治十一年。懿王僖王更復絶嗣
一答佛未出前世無簒逆者 對曰。何故周烈
王弟顯王簒位四十八年。悼王立一百一日。
爲庶弟子朝所害。敬王弟哀王治三月。
思王外殺之思王治五月。小弟考王隗復
殺之三王共治一年。出楊玢史目陶公
年紀秦五世六君四十九年 昭王五滅周
後始
王在
位五載
孝文王式
襄王楚
始皇三十
七年

殤帝子嬰四十
六日
又對曰。顯王五年秦穆
公始覇。三十四年秦權周政。竹書云。自
之前本無年。世世紀。陶公並云。秦是簒




不依徳政。次第不在五運之限。縱年長遠終
非帝王。以短爲長指虚爲實。有何意見。秦
時北築備胡僞殺扶蘇矯立二世。陳勝蟻
聚作亂關東 漢時凶奴入塞。烽火照甘泉
宮。南越不賓。乃習水戰
漢高祖在位十二
惠帝
文帝高祖第四子
帝本膠東王景帝第六子
孝景帝時呉楚等
七國皆反。昭帝崩立兄子昌邑王即位二十
七日。凡有一千一百二十七罪。霍光廢之。
後立宣帝。此時無佛。何爲乃爾
後漢凡十二帝。一百九十五年
光武三十
三年
孝明十八
章帝十三
和帝十七
安帝十九
順帝十九
桓帝二十
一年
靈帝三十
一年
獻帝三十
隱居云
自魏黄初元年。至蕭齊之末。凡二百八

拓跋元魏十七君。合一百七十九年。爾時佛
來何故年久對曰。後漢書云。光武撥亂反正。
明帝致治昇平。民無百里之憂。吏無出門之
役。麒麟入囿神鳳栖桐。赤雀文龜蒼烏白鹿。
嘉瑞備臻兆民胥悦。垂沕滑磅&MT02317;之恩。布通
漏泉之澤。八方飮化萬國欽風。論衡等
書並云。後漢徴祥不慚周夏。汝言有佛祚短。
何故年。長奕云西域胡旦末國兵三百二十
人。小苑國兵二百人。戎盧國兵三百人。渠
勒國兵三百人。依耐國兵三百五十人。郁立
師國兵三百三十一人。單相國兵三十五人。
湖國兵四十五人。凡八國胡兵。合有一千
八百九十一人。皆得紹其王業據其土地。自
相征伐屠戮人國。況今大唐僧尼二十萬衆。
共結胡法足得人心。寧可不備預之哉 對
曰。檢漢書西域傳云。旦末小*苑等八國。並
是葱嶺已東。漢域胡國計去長安不過萬里。
本非天竺佛生之地。又無僧尼在中謀叛。縱
彼造惡何關此僧。但奕狂鬼入心外興邪説。
虚引往事假謗今賢。達者知其浪言。愚人必
生異見。惑亂朝野深可痛哉 一答佛來漢
地有損無益入家破家入國破國。漢明之世
佛法始來者 大唐聖朝正信君子。論曰。諸
佛大人出俗高士遊涅槃之妙苑。住般若之
眞空。不可以言像求。不可以情慮揆。形同法
性壽等太虚。但應物現身如水中月。所以瞿
師見三尺之貎。羅漢覩丈六之容。大滿虚空
小入絲髮。隨縁應質化無常儀。尋釋迦之肇。
基依漢東都郊祀晋魏等書及王儉史録費
長房三寶録考校普曜本行等經。並云。佛是
周時第十五主莊王他九年癸巳之歳四月
八日。乘栴檀樓閣現白象形。從兜率下降中
天竺國迦毘羅城刹利。王種淨飯大王第一夫
人摩耶之胎。至十年甲午歳四月八日夜鬼
宿合時。於嵐毘園波羅樹下。從摩耶夫人右
脇而生。放大光明照三千世界。瑞應經云。沸
星下現時太子生本行經又云。虚空無雲
自然而雨。左傳云。星殞如雨。杜氏注解。蓋時
無雲。然與佛經符合。通儒以爲佛生時也。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年處世説法。利
益天人度脱群品。至周匡王四年壬子二月
十五日後夜。於拘尸城入般涅槃。自滅度已
來。至今大唐武徳五年壬午之歳。計得一千
二百二十一歳。滅後一百一十六年。東天竺
國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兵散起八萬
四千寶塔。遍閻浮提。我此漢地九州之内。並
有寶塔。建塔之時。當此周敬王二十六年丁
未歳也。塔興周世。經十二王。至秦始皇三
十四年。焚燒典籍。育王諸塔由此隱亡。佛
家經傳靡知所在。如釋道安朱士行等經録
目云。始皇之時。有外國沙門釋利房等一
十八賢者。齎持佛經來化始皇。始皇弗從。遂
囚禁*房等。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
始皇驚怖。稽首謝焉。問曰。雖有此説年紀莫
知。以何爲證。請陳其決也。答曰。前漢成帝
時。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傳云。向博觀史
籍備覽經書。毎自稱曰。余遍尋典策。往往見
有佛經。及著列仙傳云。吾搜檢藏書緬尋太
史創撰列仙圖。自黄帝已下六代迄到于今。
得仙道者七百餘人。向檢虚實。定得一百四
十六人又云。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推劉
向言藏書者。蓋始皇時人間藏書也。或云。
夫子宅内所藏之書。據此而論。豈非秦漢已
前早有佛法流行震旦也。尋道安所載。
十二賢者。亦在七十之數。今列仙傳見有七
十二人。案文殊師利般泥洹經云。佛滅度後。
四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爲五百仙人宣
説十二部經訖。還歸本土。入于涅槃。恒星之
瑞即其時也。檢地理志西域傳云。雪山者。即
葱嶺也。其下三十六國先來奉漢。以葱嶺多
雪。故號雪山。文殊往化仙人。即其處也。詳而
驗之。劉向所論。可爲驗矣。雖遭秦世焚除。
漢興復出。所以荊楊呉蜀扶風洛陽。有寶塔
處。皆發神瑞具在衆書非徒臆説。檢成帝鴻
嘉三年歳在癸卯劉向撰列仙傳明矣。故知周
世佛法久來。生盲人云。有佛祚短良可悼
矣。依經律云。釋迦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
萬年。五千年已還四衆學者得三達智證四
道果。末法已去猶披袈裟。勘周書異記云。穆
王聞西方有佛。遂乘驊騾八駿之馬。西行求
佛。因以禳之。據此而推。同齊時上統法師答
高麗使云。佛是西周第五主昭王二十四年
甲寅歳生。至今武徳五年。得一千五百七十
七年也。信穆王之世。法已東行。劉向之言。
益爲明矣。又漢武鑿昆明池得黒灰。問東
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問西域胡人。後外國
沙門竺法蘭來。因以事問。蘭云。是劫燒之餘
*灰也。方朔既博識通人生知俊異。無問不
酬。無言不答。豈容不達逆記胡人。蓋是方朔
久知佛法興行勝人必降。故有斯對也。佛
既去世。阿難總持。一言不失。迦葉結集。羅漢
千人咸書皮紙。并題木葉。致令五百中國各
共奉持。十六大王同時起塔。逮于漢世東流
二京所經帝王十有六代。翻胡梵本爲漢
言。相承至今垂六百祀。是以佛日再曜。起自
永平之初。經像重興。發于開皇之始。魏人朱
行沙門衞道安等。並爲紀録。總其華
道俗。合有一百八十二人。所譯經律戒論大
小乘三藏雜記等。凡二千一百七十一部。總
有六千四百四十六卷。莫不垂甘露於八魔
之境。流慧日於三有之中。汲引將來永傳勝
業。教人捨惡行善佛法最先。益國利人無能
及者。汝言破家破誰家破國破何國。邪見竪
子無角畜生。夙結豺心久懷蠆毒。無絲髮之
善。負山岳之辜。長惡不悛老而彌篤。乃以
生盲之慮忖度聖尊。何異尺鷃之笑大鵬。
蛙不信滄海。可謂闡提逆種地獄罪人。傷而
憫之。故爲論也。尋夫七十二君三皇五帝孔
丘李老漢地聖賢。莫不葬骨三泉横屍九壤。
未有如佛舍利現瑞放光。火燒不然砧槌不
碎。於今見在立試可明矣。且據此一條足
知佛法之神徳也。震旦諸聖孰與爲儔。乃欲
毀而滅之事難容忍。傷風敗俗虧損福田。誑
惑生民點汚朝廷。實可嘆也
沙門安世高譯一百七
六部
沙門鳩摩羅什譯九十
八部
沙門衞道安譯二十
四部
沙門嚴佛調譯
沙門寶
唱譯衆經目録四卷譯一
千四百三十三部
呉人支謙譯一百二
十九部
晋人
聶承遠譯
晋人聶道眞譯五十
四部
宋人謝靈運譯
三十六
卷涅
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三十
五部
元魏期
城郡守楊衒之譯
元魏李廓撰衆經目録
四百七
十部
魏人萬天懿譯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一十
七部
齊常侍庾頡譯
梁人木道賢譯
梁武帝注大品經
五十卷
梁人袁曇允撰論抄
一部
梁簡文
法集記一
部二百卷
梁記室虞孝敬内要
隋人洋
川郡守曇法智譯
右古來翻經人
宋臨川康王義慶撰宣驗紀一部又
撰幽明録一部
太原王琰
冥祥記
一部
瑯琊王巾撰
齊竟陵文宣王造三寶
記傳

齊著作斐子野撰高僧
淮南劉俊撰益部
寺記
中書令郄景興撰東山
僧傳
中書令陸明霞撰沙門
治中形孝秀撰廬山
太原王延秀撰感應
呉興
朱君台撰徴應
晋中書侍郎干寶撰搜神
彭澤令
陶元亮撰搜神
道士陶隱居發菩提心
禮佛文
道士陸
修靜*作對沙
門記
宋光祿顏延之*作庭詰
齊隱士周
顒撰宗二
諦論
周儀同甄鸞撰笑道論
一部
隋成都費長
房撰三寶
右古來博通君子識量王公尊敬三
寶撰沙門記傳者。對曰。此等先賢並皆翻譯
佛經爲目録記傳悉學窮稽右精諳内外。
信道俗之白眉。爲群英之稱首。咸遵敬三寶
研味一乘。棄世辭榮欽承勝軌邪見朋黨一
口不論一人不説太劇苦剋誹毀酷毒穢言自
保螢輝欲張蚊翼。何殊朝菌之知晦朔。蟪蛄
之暗春秋信其管窺輕忽大道。足令洗耳。安
信乎。請付朝官博通君子。檢内外典籍。
明邪見人謬妄之罪。若言佛法來漢無益世

對曰。案孔子周靈王時生。敬王時卒。計其在
世七十餘年。既是聖人。必能匡弼時主。何以
十四年中行七十國。至宋伐樹。相衞削迹。
陳蔡絶糧。避桓魋之殺。慚喪狗之呼。雖
聘諸侯莫之能用。當春秋之世。文武道墜。
君暗臣姦禮崩樂壞爾時無佛。何爲逆亂滋
甚。簒弑由生。孔子乃婉娩順時逡巡避患
難保妻子。終壽百年亦無取矣。或發匏瓜之




言。或興逝川之歎。然復遜辭於季氏。傷鳳鳥
不至河不出圖。及西狩獲麟。遂反袂拭面。稱
吾道窮。雖門徒三千刪詩定禮。亦疾沒世而
名不稱。吾何以見於後世矣。遭盜跖之辱。
被丈人之譏。校此而論足可知也。若以無
利於世。孔老二聖其亦病諸。何爲訥其木
而不陳彈也 一答寺多僧衆妖&T008673;必作。如
後趙沙門張光。後燕沙門法長。南涼道密。
孝文時法秀。太和時惠仰等。並皆反亂

對曰。檢崔鴻十六國春秋。並無此色人。出何
史籍。苟生誣抂誑惑君王。請勘國史知其妄
奏。案前後漢書。即有昆陽常山青泥緑林黒
山白馬黄巾赤眉等數十群賊。並是俗人。不
關釋子。如何不論。後漢書云。沛人道士張魯
母有姿色。兼挾鬼道。住來劉焉之家。焉後爲
益州刺史。任魯爲督義司馬。魯共別部司馬
張修將兵掩殺漢中太守。蘇固斷絶。斜谷殺
漢使者。魯既得漢中。又殺張修而并其衆。于
時假託神言。黄衣當王。魯因與張角等相應
合集部衆。並戴黄巾披道士之服。數十萬人。
賊害天下。自據漢中。垂三十載。後爲曹公所
破。黄衣始滅。爾時無一沙門。獨饒道士。何默
不論。然漢魏名僧徳行者衆。益國甚多。何以
不説。但能揚惡專論人短。豈是君子乎
魏必曰。張魯。字公旗。祖父陵。客蜀學道在
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
米五斗。世號米賊。陵死子衡傳業。衡死魯復
傳之。陵爲天師。衡爲嗣師。魯爲係師。自號三
師也。素與劉焉善。焉死子璋立。以魯不順。殺
魯母及室家。魯遂據漢中。以鬼道化民。符
書章禁爲本。其來學者初名鬼卒。受道用金
帛之物。號爲祭酒。各領部衆。衆多者名治
頭。有病者令首過大都與張角相似
後漢皇甫嵩傳云。鉅鹿張角自稱大賢郎師。
奉事黄老行張陵之術。用符水呪説以治病。
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行教化。轉相誑惑
十餘年間。衆數十萬。自青除幽冀荊楊兗豫
八州之民。莫不必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
將軍之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千人。訛言。
蒼天死。黄天當立。歳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
土書京邑寺門。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三月
五日。内外倶起皆著道士黄巾黄褐。或殺人
祠天。于時賊徒數十萬衆。初起頴川作亂天
下。並爲皇甫嵩討滅。南鄭反漢而蜀亡事在
魏書
孫恩習仙而敗晋事在
晋書
道育醮祭因而禍宋

于吉行禁殆以危呉事在
呉書
旗學仙而誅家
事在華
陽國志
陳瑞習道而滅族事在晋
陽秋
魏華叛夫
靈寶
經序
張陵棄婦事在
陵傳
子登背父衞叔去兄出神
仙傳
上古來道士爲逆亂者
對曰。自陵三世專行鬼道。符書章醮出自道
家。禁厭妖&T008673;妄談吉凶。姦由茲起。然呉魏
已下。晋宋已來。道俗爲妖數亦不少。何以獨
引衆僧。不論儒道二教。至如大業末年王世
充李密竇建徳劉武周梁師都盧明月李
軌朱粲唐弼薛擧等。亦是俗人。曾無釋氏。何
爲不道。事偏理曲黨惡嫉賢。爲臣不忠明矣
 奕云。自開闢已來。至今武徳四年辛巳。積
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一百八歳者。對曰。汝
云。庖犧氏凡三十世。治二萬二百九十七年。
少昊至漢高有三千二百一年。從庖犧至漢
高二十九代計之不過二萬三千四百九十八
年何因爰初開闢。迄之武徳四年。頓有二百
七十六萬餘歳耶。勘帝系譜云。天地初起状
如雞子。槃古在其中。經九萬年。次三皇及
燧人氏治二萬二百九十七年。安齊祕書楊
玢史目云。伏犧元年甲寅。至開皇元年辛
丑。有六萬一千六百八年總而言之。一十七
萬一千九百五年。校此而論。太懸殊矣。請勘
年紀定其修短也。檢正史所載。伏羲氏始畫
八卦陳甲子造書契。乃有世年。庖犧已前。
本無紀暦。進退何依
奕云。請胡佛邪教退還西域。凡是僧尼悉令
歸俗者 對曰莊周云。六合之内聖人論而
不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老子云。域中
有四大而道居其一。考詩書禮樂之致。但欲
攸敍彛倫明忠烈孝慈之先意在敬。事君父
縱稱至徳。唯是安上治民。假令要道。不出
移風變俗。自衞反魯。詎述解脱之言。六府
九疇。未宣究竟之旨。及養生濟物之談。龍
圖鳳紀之説。亦可懷仁抱信遵厲郷之志。刪
經賛象肆闕里之文。次曰九流。末云七略。
案前漢藝文之所紀衆書。一萬三千二百六
十九卷。莫不功在近益但未暢遠途。皆自局
於一生之内。非迥拔於三世之表者矣。遂使
當現因果理渉旦而猶昏。業報吉凶義經丘
而未曉。故知逍遙一部。猶迷有有之情。道徳
二篇。未入空空之境。斯乃六合之寰塊。五常
之俗謨。詎免四流浩汗。爲煩惱之場。六趣諠
嘩。造塵勞之業也。原夫實相杳冥。逾要道之
道。法身凝絶。出玄之又玄。唯我大師體斯
妙覺。二邊頓遣萬徳倶融。不喧不寂。安能
以境智求非爽非昧。胡可以形名取。爲小
則小而無内。處大則大也。無垠故能量法界
而興悲。揆虚空而立誓。所以現生穢土誕聖
王宮。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雲於鷲
嶺。則火宅炎銷。扇慧風於雞峰。則幽途霧
卷。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蓋承躯。出則帝
釋居前。入則梵王從後。左輔密述以滅惡爲
功。右弼金剛以長善爲務。聲聞菩薩儼若侍
臣。八部萬靈森然翊衞。演涅槃則地現六
動。説波若則天雨四華。百福莊嚴。状滿月
之臨蒼海。千光照曜。猶聚日之映寶山。師子
一吼則外道摧鋒。法鼓暫鳴則天魔稽首。是
故號佛爲法王也。豈得與衰周迦葉比徳爭
衡。末世儒童輒相連類者也。是以天上天
下。獨稱調御之尊。三千大千。咸仰慈悲之澤。
然而理趣深遠。假筌蹄而後悟。教門善巧。憑
師友而方通。統其教也。八萬四千之藏。
其道也二諦十地之基。祇園鹿苑之談。海殿
龍宮之旨。玉牒金書之字。七處八會之言。莫
不垂至道於百王。扇玄風於萬古。如語實語
可思議也。近則安國利民。遠則超凡證
聖。故能形遍六道教滿十方。實爲世界福田。
蓋是蒼生歸處。於時敬信之侶。猶七曜之環
北辰。受化之徒。如萬川之投巨海。考其神變
功業利益天人。故無得而名也。既滿恒沙之
因。故得常樂之果。善矣哉不可測也。但以時
運未融。遂令胡漢殊感。所以西方先音形之
奉。東國暫見聞之益。及慈雲卷潤慧日收光。
廼夢金人於永平之年。覩舍利於赤烏之歳。
於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燕秦晋宋已
來名僧間出。或畫滿月於清臺之側。或表
相輪於雍門之外。逮河北翻詞漢南著録。道
興三輔信洽九州。跨江左而彌殷。歴金行而
轉盛。渭水備逍遙之苑。廬岳總般若之臺。
深文奧旨發越來儀。碩學高僧蝉聯遠至。曁
梁武之世。三教連衡隋文初三乘並駕雖
紫極情契汾陽。屏洒正而撤饔人。熏戒
香而味法喜。恐四流難拔躬以七辯能持。
乃輕袞飾而御染衣。捨彫輦而敷草座。於時
廣創惠臺之業。大啓表塔之梁記云。東
臺西府
繼八十餘年。都邑大寺七百餘所。僧尼講衆常有萬
人。討論内典共遵聖業。孜孜無倦各壓世榮也。
 遂
令五都豪族厭冠冕而投誠。四海名家棄榮
華而入道。自皇王所居之土。聲教所覃之域。
莫不頂禮迴向五體歸依。利物之深其來久
矣。孔老垂化安能與京。案十六國三十國
春秋高僧名僧牟子等記傳。始後漢明帝永
平十年已來佛法東流。政經十代年將六百。
其名僧大徳世所尊敬者。凡二百五十七人。
傍出附見者及燕趙王公齊梁卿相等凡二百
五十一人。合五百八人。陳其行業大開十例。
一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
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
曰經師。十曰唱導。此等高僧皆徳効四依功
備三業。法傳震旦實所頼焉。邪見隱而不論。
但説五三惡者。夫雪山之内。本多甘露亦有
毒草。大海之中。既足明珠亦饒羅刹。喩崑
山缺於片石。比鄧林損於一枝耳。何可爲怪
而使廢之
  譯經沙門第一五十
二人
解沙門第二九十
九人
神異沙門第三二十
習禪沙門第四二十
三人
明律沙門第五十*三
遺身沙門第六十一
誦經沙門第七二十
二人
興福沙門第八
四人
經師沙門第九十一
唱導沙門第十
此等沙門。或踰越沙險或汎漾洪波。皆能委
命弘經亡形殉道。或以神力救世。或以異迹
發人。或慧解開襟。或通感適化。安禪湛慮則
功徳如林。禁行清高則冰霜彌潔。樹興福善
則冥衞可祈。諷誦法言則幽顯沾慶。於是三
藏四含功用邃廣。方等般若取信尤多。但神
化所該無遠必屆。葱河由跬歩之間。聲光有
見聞之限。豈非時也。及縁運將感像教遐
通。或號爲西域大神。或稱爲浮閻之主。所
以摩騰挾策而來儀。法蘭懷道而降徳。什師
碩學鉤深神監奧遠。及遊中土備悉方言。受
學者三千。入室者八俊。生融影叡嚴觀恒





肇。皆領悟言前*詞芬蘭桂執筆承旨任得
其人。晋有道安擅名當世。資學圖澄傳業惠
遠。門人日盛世不乏賢。足使陳郡謝安推其
神俊。襄陽習郁屈我彌天。自晋惠蒙塵懷敏
遷播羯胡縱毒寇蕩中州劉曜簒虐於前。石
勒僭凶於後。華夏分崩。人民塗炭。聖師佛圖
愍傷殺之方始。痛刑害之未央。遂設神
化於葛陂。示懸記於襄鄴。藉祕呪以濟
盡。擬香氣而拔臨危。占鈴映掌坐定吉凶。
終令二石發心四民免害澄傳云澄在漢地二十
五年所歴郡縣興立佛
寺八百九十三所年一百十七歳亡當石氏凶強虐害無
道若不與澄同日孰可言乎百姓危亡得存性命者不可稱
及白足臨刃不傷。遺法爲之更始志上分
圜戸。帝王以之加信具諸史籍其可詳乎。
莫不功被將來傳燈永劫。議者僉曰。僧者紹
隆聖種。佛則冥衞國家福蔭皇基必無退廢
之理也。應我大唐之有天下也。當四七之
辰。安九五之運。扶危濟世之徳。越湯武而
獨高。夷兇撥亂之功。逾漢魏而孤顯。蕩蕩
乎巍巍乎難以揄揚者矣。加以留情佛法降
意玄門。造像書經度僧立寺。種種功徳處處
檀那。利益華戎汲引黎獻。方欲興上皇之
正。開正覺之道。蔑茲五帝跨彼三王。治致
太平永隆淳化。上來邪見所述穢言。蓋是天
地之所不容。人倫之所同棄。恐塵黷聖覽不
足可觀。伏惟陛下。布含弘之恩。垂鞠育之惠。
乞審其逆順議以眞虚。涅槃經云。佛滅度後
法付國王。陛下君臨正當付囑。伏願杜其邪
説。使像教興行。博雅君子正見道人聞之。
乃共扼腕抵掌盱衡而作論云爾。孟子有
言曰。余豈好辯哉。余不得已也。夫虚妄顯
於眞。實録亂於僞。世人不悟是非不定朱紫。
雜厠瓦玉參糅以情言之。豈余心所能忍
也。孔子又曰。詩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
伏。是以論也。夫玉亂於石。人不能別。是反爲
非虚轉爲實。安能不言乎。考王者之降靈也。
或流星貫月。或長虹繞電。或赤雀銜書。或素
靈夜哭。帶雲龍之氣。含奇異之象。皆有天
命。非由人也。或問曰。何以周過其暦。秦不
及期。答曰。夫冥理難知。人情易惑。校其指
歸。略詳之矣。何者昔宋景修徳守心便退。丁
蘭篤孝木母舒顏。但使專精嘉祥可致。必能
潔己災禍自亡。信哉斯言也。觀夫文武成康
之世治道隆平。蓋積善所資福鍾來葉。所以
*過暦也。始皇在位焚書坑儒酷毒天下。逮于
二世誅戮更甚。生民寒心手足無措。上天降
禍。故不及期也。易曰。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也此之謂矣。故知興滅之理。非關力能。咸
禀先因。頗由行業信爲明證也。近如周武錯
見毀寺廢僧。旋踵之間後嗣磨滅。竊見隋文
皇帝初生。即有神尼撫養。後爲寶禪師觀
見。當爲覇王。及其即位。普興佛法大度僧尼。
四部詵詵三學濟濟。安心行道以報國恩。登
即漸息干戈日就豐樂。嘉祥靈應史不絶書。
四海無波六合同慶。後封禪岱嶽世致太平。
比至煬帝屏除寺塔流擯僧尼。繕造奢華萬
事過度。天陲海外親自征行。禍及無辜殃鍾
身世。目前可驗。何待將來 論曰論衡云。
俗儒好長古而短今。言瑞則渥前而薄後。不
言之虚美而責今之實論。信久遠之僞詞。
忽近今之實事。不知指馬之要而競儒墨之
談。膏肓之病固難治矣。大矣哉。釋氏之爲
教也包羅三世嚢括四流。方萬像之列太空。
譬八河之歸滄海。至于博尋子史夐覽經
誥。六宗七廟之典。五岳四望之儀。丹笥金
版之文。名山石室之記。玉檢芝泥之册。雲
臺驎閣之書。清分濁判已來。謨虫迹之
後。赫胥栗陸之曠。天皇人帝之前。斗杓之所
指撝。輪烏之所臨照。地輿迥闊天角遼
長。補鼇折柱之靈。刊山剗海之異。立功立
徳之道。一陰一陽之言禾黍藥石之所基。衣
裳宮室之所肇。參玄祀黄之典。制禮作樂
訓。勛揖華讓之則。湯征武伐之威。金縢
零雨之翁。泣麟傷鳳之叟。莫不事極寰中而
窮域内者也。豈知上界縈二死之患。下方
抱三塗之憂。苦海漂淪愛河綿遠。是以大悲
出世導彼生盲。開八正之關。闢五乘之路。
宣忍服戒珠之旨。啓優波木叉之規。遂使體
施飛禽躯投野獸。列國都城方之脱屣。嬌娥
&MT02318;瞼棄似遺塵。正欲去此四蛇息茲八苦。永
斷生老病死。無復怨會愛離。一罷受形長辭毒
器。況千花寶殿近號天宮。六合珍樓遠稱淨






國。八行玉樹四柱金樓。百味香餐三銖軟服
奕奕輕擧。無煩列子之風。雍雍笑歌詎
因簫史之吹。故知縁輿瓊輪慚暉於紫府。玄
霜絳雪恧彩於玉京矣
夫釋迦者。譯云能仁。言徳充道備堪濟萬物
也。然法身二義。一曰眞實。二謂權應。眞身謂
至極之體。妙絶拘累不得以方處期。不可以
形量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應身者。積劫行
因億生求果。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隨時
脩短爲物。形由感生體非實有。權形雖謝法
體不遷。但時無妙感。故莫得常見也 世説
云。魯人尚不貴東家丘。邪見豈信有西方
佛。根深難拔。悲夫。或者問曰。豈其然耶。請
喩斯旨。論者對曰。子不聞乎。夫瞽者無以
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蓋
知十惡波浪易動心源。萬善枝條難抽意樹。
良以凡夫顛倒渇愛所燒。妄想攀縁身心放
逸。激五欲浪漂二死河。常在黒闇崖下無明
波底。長夜睡眠處於夢宅。莫醒迴天之醉。詎
知迷亂之色。昏昏永劫役役偸生。乃復隨逐
邪師親近惡友。咆&MT01390;狂象放恣心猿。起六十
之見山。汎九十八之使海。耽湎行厠戀
著畫瓶。扇八魔風吹三毒火。縱六入賊盜五
陰城。不憂二鼠之危。恒興四蛇之怒。信其牛
羊之眼。發其梟鏡之兇。於是立我慢幢聲自
大鼓翻覆毀譽之口。誇企儒墨之談。反表爲
裏顛裳爲衣。敗俗傷眞間朋亂友。陵辱三
寶欺侮二親。輕忽冥祇呵罵風雨。與鬼神爲
讐隙。與骨肉爲怨憎。自矜自高不仁不孝。恃
其管見愚謂指南。何異蝍蛆之甘臭螮。鴟
梟之嗜腐鼠。以毒爲美。深可畏哉。靡慮將來
之辜。不愁地獄之報。嗟乎肆一言之禍。招萬
劫之殃。致使沈滯幽塗淪歴惡道。入銅狗銅
蛇之網。居八寒八熱之城。鋸解磨磨爐燒&T055114;
煮。餐灰食火噉雪呑冰。處處燋然心心苦楚。
百骸九竅撩亂刀鋒。五臟四肢紛披劍鍔。所
以然者。皆由撥無因果謗出世間破和合僧不
信正法邪見根深之所致也。況復捨身受身常
嬰三界。從獄至獄不離三塗。大聖觀已興
悲。至人爲之流慟。故知善惡之理如響應聲。
報施之徴似形帶影。可不愼歟。可不愼歟
詔云。棄父母之鬚髮。去君臣之服章。利在
門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損益二宜請動妙
釋 答法琳聞至道絶言。豈九流能辯。法身
象。非十翼所詮。但以四趣茫茫漂淪欲
海。三界蠢蠢顛墜邪山。諸子迷以自焚。凡夫
溺而不出。大聖爲之興世。至仁所以降靈。遂
開解脱之門。示以安隱之路。於是刹利王種
辭恩愛而出家。天竺貴族厭榮華而入道。是
以悉達太子去袞龍之衣。就福田之服。誓出
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道以報四恩。育
徳以資三有。此其利益也。案佛本行經剃髮
出家品偈
    假使恩愛久共處 時至命盡會別離
    見是無常須臾間 是故我今求解脱
於後慕其徳者斷惡以立身。欽其風者潔己
而修善。毀形以成其志。故棄鬚髮美容。變俗
以會其道。故去君臣華報。雖形闕奉親而内
懷其孝。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
成大順。福霑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
語故爲益。下凡之類違聖教故爲損。懲惡則
濫者自新。進善則通人感化。伏惟陛下。至徳
含弘仁心鞠育。爰復降情正法留意出家。廣
布慈雲重興佛日。利益之道難得而稱。此即
大唐帝業慈被百靈。聖種洪基惠流千祀。不
敢輒以愚意輕測天心。謹課庸詞略申管見。
塵黷御覽。伏深戰越。謹對
破邪論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