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No. 2108_ 彦悰纂録 ) in Vol. 52

[First] [Prev]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108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序
  太原王隱客字少微撰
若夫雞渾起一龍聖開三。飛羲畫而踰繩。泛
軒文而越契。端宸肅扆。題尊玉宇之中。
漂裾。光佐&MT01805;逵之右。洪猷僅於禮樂。秀
止於仁義。亦有棲月籠霞之俊。乘黿控鯉
之英。窒慾蟺姿茹丹。菌於祕洞。休糧蛻影。
吸青露於神丘。終驚迅節之期。徒侈浮歡之
會。豈若能仁撫運梵典開宗。撰妙輪而曾撃。
俶寶騎而高引。無生之生。究生生於至賾。不
滅之滅。窮滅滅於幽源。大千通智炬之輝。盡
億曳法蠡之響。繁罝弛紐。邁三呪於湯年。
苦浪堙洪。軼四乘於夏序。浸群方而演澤。濟
悠劫而凝勳。襲其儀者。便屈紫皇之敬。入其
道者。乃摽黔首之尊。爲愛習之良資。作塵勞
之依止。洎乎星潯禘照日夢飛光。東徙休屠
之像。西漸罽賓之化。高人響係。敷妙説於
銀函。茂徳肩隨。暢眞詞於貝牒。列辟以之
崇奉。綿代以之欽尚。故符秦肅念。紆翠輦而
同嬉。劉漢虔誠。下緗輿而致禮。唯有牛圖晩
運。慧景曖而還明。龍緒衰辰。徳水凝而復

我大唐澄飛日海撲燎霞崑。延喜流禎昭華
獻吉。財成紫宙。葳蕤改粒之勳。大庇蒼黎。茵
藹遷裳之業
皇帝乘雷震極鑠電離宮。驅九駁以曾馳。駕
翼而横厲。希風崛岫。啓鶴苑於神畿。仰
化連河。構蜂臺於勝壤。敷攝誘之徽範。敦愛
敬之洪謨而以控國必俟於忠。裝家寔資於
孝。爰命僧尼之輩。將申跪拜之儀。則裕凝懷。
誶通規於會府。因心在。念輿頌於英寮。
雖囂議相攻各言其志。而宸襟歴選遂率於
常。特懷顧復之恩。仍致昇堂之拜。悰上人沖
宇淹穆秀器韶雅。迥韻遒通峻調閑綽。身
城浪謐。飛寶刃以衝天。意樹紛披。聳珍翹
而拂漢。既洽九儒之要。還探二藏之微。緇
徒擅其姱節。素侶挹其徽望。固以偶迹乘杯
侔聲飛錫者矣。將恐迷生曲學近識孤聞。以
適俗之權。爲會眞之實。叫鳳閽而莫遂。
鸞掖而無從。爰興護念之心。載啓發揮之作。
粤自晋氏迄于聖代。凡其議拜事。並集而録
之。總合三篇。分成六卷。爲之賛論。格以通
途。縟旨含鏘雕文振彩。信所以激昂幽致刷
盪冥津者也。隱客業寡才疏。名蕪&T019598;淺。坐
煙郊而晦迹。泊風戸以棲神。徒以早尚花編
深崇葉篆。欣茲盛事綴而序之。秋&T045414;輕光。匪
助奔羲之曜。春蛙陋響。寧裨大樂之音。聊以
宣情。詎云摛藻。與我同志。幸無誚焉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卷第一
  弘福寺沙門釋彦悰纂録
故事篇第一
故事者。明隋以上沙門致敬等事也。自大法
東流六百餘載。其中信毀交貿褒挫相傾。亟
染湮殘頻令拜伏。而事非經國理越天常。用
爲蠹道。倶沿舊貫焉
奏 晋尚書令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
  三首并序
詔 車騎將軍庾冰爲成帝出令沙門致敬詔
  二首
書 太尉桓玄與八座桓謙等論道人應致敬
  事書一首并序
八座等答桓玄明道人不應致敬事書一
首 桓玄與中書令王謐論沙門應致敬
事書一首
王謐答桓玄明沙門不應致敬事書一首
難 桓玄難王謐不應致敬事三首
答 王謐答桓玄應致敬難三首
書 桓玄與廬山法師慧遠使述沙門不致敬
  王者意書一首并遠答往反二首
晋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三首并序
東晋咸康六年。成帝幼沖。時太后臨朝制。司
徒王導録尚書事與上舅中書令庾亮參輔朝
政。後導等薨。庾冰輔政。謂諸沙門應盡敬王
者。充等議不應敬。下禮官詳議博士等議與
充同。門下承冰旨爲駁。充等因爲此奏焉。初

尚書令冠軍撫軍都郷侯。臣充散騎常侍左
僕射長平伯臣&T037036;。散騎常侍右僕射建安伯
臣恢。尚書關中侯臣懷守。尚書昌安子臣廣
等言。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肅祖明皇帝
聰聖玄覽。豈干時沙門不易屈膝顧以不變。
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愚謂宜遵
承先帝故事。於義爲長
庾冰爲成帝出令沙門致敬詔二首
初詔
夫萬方殊俗神道難辯。有自來矣。達觀傍通
誠當無怪。況阿跪拜之禮。何必尚然。當復原
先王所以尚之之意。豈直好此屈折而坐遘
槃辟哉。固不然矣。因父子之敬。建君臣之序。
制法度崇禮秩。豈徒然哉。良有以矣。既其有
以。將何以易之。然則名禮之設。其無情乎。且
今果將有佛耶。將無佛耶。有佛耶。其道固弘。
無佛耶。義將何取繼其信。然將是方外之事。
方外之事。豈方内所體。而當矯形骸違常
務。易禮典棄名教。是吾所甚疑也。名教有由
來。百代所不廢。昧旦丕顯後世猶殆。殆之爲
弊其故難尋。而今當遠慕茫昧依俙未分棄
禮於一朝。廢教於當世。使夫凡流傲逸憲度。
又是吾之所甚疑也。縱其信然。縱其有之。吾
將通之於神明。得之於胸懷耳。軌憲宏模。固
不可廢之於正朝矣。凡此等類皆晋民也。論
材智又常人也。而當因所説之難辯假服
飾以凌度。抗殊俗之傲禮。直形骸於萬乘。
又是吾所弗取也。諸君並國器也。悟言則當
測幽微。論治則當重國典。苟其不然。吾將何
述焉
二奏 尚書令冠軍撫軍都郷侯臣充。散騎
常侍左僕射長平伯臣&T037036;。散騎常侍右僕射
建安伯臣恢。尚書關中侯臣懷守。尚書昌安
子臣廣等言。詔書如右臣等暗短。不足以讃
揚聖旨宣暢大義。伏省明詔。震懼屏營。輒共
尋詳有佛無佛。固非臣等所能定也。然尋其
遺文鑚其要旨。五戒之禁實助王化。賤昭
昭之名行。貴冥冥之潜操。行徳在於忘身。抱
一心之清妙。且興自漢世迄于今朝。雖法
隆衰而弊無妖妄。神道。經久未有其比
也。夫詛有損也。祝必有益。臣之愚誠。實願塵
露之微増潤嵩岱。區區之祝上裨皇極。今一
令其拜遂壞其法。令修善之俗廢於聖世。習
實生常。必致愁懼隱之。臣心竊所未安。臣雖
蒙蔽。豈敢以偏見疑誤聖聽。直謂世經三代
人更明聖。今不爲之制無虧王法。而幽冥之
路可無擁滯。是以復陳愚誠。乞垂省察。謹

重詔 省所陳具情旨。幽昧之事。誠非寓言
所盡。然其較略。乃大人神之常度。粗復有分
例耳。大都百王制法雖質文隨時。然未有以
殊俗參治恢誕雜化者也。豈曩聖之不達。而
末聖而宏通哉。且五戒之小善。粗擬似人倫。
而更於世主略其禮敬耶。禮重矣。敬大矣。爲
治之綱盡於此矣。萬乘之君非好尊也。區域
之人非好卑也。而卑尊不陳王教則亂。斯曩
聖所以憲章體國。所宜不惑也。通才博採往
往備修之。修之身修之家可矣。修之國及朝
則不可。斯豈不遠也。省所陳果亦未能了有
之與無矣。縱其了猶謂不可以參治。而況都
無而當以南行耶
三奏 臣充等言。臣等誠雖暗蔽不通遠旨。
至於乾乾。夙夜思循王度。寧苟執偏管而亂
大倫耶。直以漢魏逮晋不聞異議。尊卑憲章
無或暫虧也。今沙門之愼戒專然。及爲其禮
一而已矣。至於守戒之篤者。亡身不吝。何敢
以形骸而慢禮敬哉。毎見燒香祝願。必先國
家。欲福祐之隆情無極已。奉上崇順出於自
然。禮儀之簡。蓋是專一守法。是以先聖御世。
因。而弗革也。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臣等屡屡
以爲不令致拜於法無虧。因其所利而惠之。
使賢愚莫敢不用情。則上有天覆地載之施。
下有守一修善之人。謹復陳其愚淺。願蒙省
察。謹啓 于時 庾冰議寢。竟不施敬
桓玄與八座桓謙等論道人應致敬事書一首
并序
晋元興中。安帝蒙塵於外。太尉桓玄以震主
之威。欲令道人設拜於己。因陳何庾舊事謂
理未盡。故與八座等書云
玄再拜白頓首。八日垂至。舊諸沙門皆不敬
王者何。庾雖已論之。而並率所見。未是以理
相屈也。庾意在尊主。而理據未盡。何出於偏
信遂淪名體。夫佛之爲化。雖誕以茫推
乎視聽之外。然以敬爲本。此處不異。蓋所期
者殊非敬恭宜廢也。老子同王侯於三大。
原其所重。皆在於資生通運。豈獨以聖人在
位而比稱二儀哉。將以天地之大徳曰生。通
生理物存於王者。故尊其神器而禮寔惟隆。
豈是虚相崇重義存君御而已哉。沙門之所
以生生資存。亦日用於理命。豈有受其徳而
遺其禮。霑其惠而廢其敬哉。既理所不容。亦
情所不安。一代大事宜共求其衷想。復相與
研盡之。比八日令得詳定也。桓玄再拜頓首。

八座等答桓玄明道人不應致敬事書一首」
中軍將軍尚書令宜陽開國侯桓謙等。惶恐
死罪。奉誨。使沙門致敬王者。何庾雖論意未
究盡。此是大事。宜使允中。實如雅論。然佛法
堯孔殊趣。禮教互乖。人以髮膚爲重。而
彼髡削不疑。出家棄親。不以色養爲孝。土
木形骸絶欲止競。不期一生要福萬劫。世之
所貴已皆落之。禮教所重意悉絶之。資父事
君天屬之至。猶離其親愛。豈得致禮萬乘。勢
自應廢。彌歴三代置其絶羈。當以神明無方
示不以涯檢視聽之外。或別有理。今便使其
致恭。恐應革者多非唯拜起。又王者奉法出
於敬。信其理而變其儀。復是情所未了。即而
容之。乃是在宥之。弘王令以別答公難孔國
張敞在彼想已面諮所懷道寶。諸道人並足
酬對高旨。下官等不諳佛理。率情以言。愧不
足覽。謙等惶恐死罪
桓玄與中書令王謐論沙門應致敬事書一

沙門抗禮至尊。正自是情所不安。一代大事
宜共論盡之。今與八座書。向已送都。今付此
信。君是宜任此理者。遲聞徳音
王謐答桓玄明沙門不應致敬事書一首
領軍將軍吏部尚書中書令武岡男王謐。惶
恐死罪。奉誨。及道人抗禮至尊。并見與八座
書。具承高旨。容音之唱辭理兼至。近者亦
粗聞公道。未獲究盡尋何庾二旨。亦恨不悉。
以爲二論。漏於偏見無曉。然厭心處眞如雅
誨。夫佛法之興出自天竺。宗本幽遐。難以言
辯。既渉乎教。故可略而言耳。意以爲殊方異
俗。雖所安毎乖。至於君御之理。莫不必同。今
沙門雖意深於敬。不以形屈爲禮。迹充率土
而趣超方内者矣。是以外國之君。莫不降禮。
良以道在則貴。不以人爲輕重也。尋大法宣
流爲日諒久。年踰四百歴代有三。雖風移政
易。而弘之不異。豈不以獨絶之化有用於陶
漸。清約之風無害於隆平者乎。故王者拱己
恨恨於缺戸。沙門保眞不自疑於誕
者也。承以通生理物存乎王者。考諸理歸。實
如嘉論。三復徳音不能已已。雖欲奉詶言將
無寄。猶以爲功高者不賞。惠深者忘謝。雖復
一拜一起。亦豈足答濟通之徳哉。公眷眄未
遺猥見逮問。輒率陳愚管。不致嫌於所奉耳。
願不以人廢言。臨白反側。謐惶恐死罪
桓玄難王謐不應致敬事三首
初難 來示云。沙門雖意深於敬。而不以形
屈爲禮 難曰。沙門之敬。豈皆略形存心。懺
悔禮拜亦篤於事。爰曁之師逮于上座與世
人揖跪。但爲小異其制耳。既不能忘形於彼。
何爲忽儀於此。且師之爲理。以資悟爲徳。君
道通生則理宜在本。在三之義。豈非情理
之極哉 來示云。外國之君莫不降禮。良以
道在則貴。不以人爲輕重也 難曰。外國之
君非所宜喩。而佛教之興亦其指可知。豈不
以六夷驕強所常教所化。故大設靈奇使其
畏服。既畏服之。然後順軌。此蓋是大懼鬼神
福報之事。豈是宗玄妙之道耶。道在則貴。將
異於雅旨。豈得被其法服便道在其中。若以
道在然後爲貴 就如君言。聖人之道道之極
也。君臣之敬愈敦於禮。如此則沙門不敬。豈
得以道在爲貴哉 來示云。歴年四百歴代
有三。而弘之不異。豈不以獨絶之化有日用
於陶漸。清約之風無害於隆平者乎 難曰。
歴代不革。非所以爲證也。曩者晋人略無奉
佛。沙門徒衆皆是諸胡。且王者與之不接。故
可任其方俗不爲之檢耳。今主上奉佛親接
法事。事異於昔。何可不使其禮有准日用清
約有助于教。皆如君言。此蓋是佛法之功。非
沙門傲誕之所益也。今篤以祇敬將無彌濃
其助哉 來示云。功高者不賞。惠深者忘謝。
雖復一拜一起。豈足答濟通之恩 難曰。夫
理至無酬。誠如來旨。然情在罔極則敬自從
之。此聖人之所以縁情制禮。而各通其寄也。
若以功深惠重。必略其謝。則釋迦之徳爲是
深耶。爲是淺耶。若淺耶。不宜以小道而亂大
倫。若深耶。豈得彼肅其恭而此弛其敬哉
王謐答桓玄應致敬難三首
初答 難曰。沙門之敬。豈皆略形存心。懺悔
禮拜亦篤於事 答曰。夫沙門之道。自以敬
爲主。但津塗既殊。義無降屈。故雖天屬之重。
形禮都盡也。沙門所以推宗師長自相崇敬
者。良以宗致既同則長幼成序。資通有係則
事與心應。原佛法雖曠而不遺小善。一介之
功報亦應之。積毫成山。義斯著矣 難曰。君
道通生則理應在本。在三之義。豈非情理之
極哉 答曰。夫君道通生則理同造化。夫陶
鑄敷氣功則弘矣。而未有謝惠於所禀。措感
於理本者何。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
擧。運通理妙。豈麁迹之能酬。是以夫子云。可
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之謂也 難曰。外國
之君非所應喩。佛教之興亦其*指可知。豈不
以六夷驕強非常教所化。故大設靈奇使其
畏服 答曰。夫神道設教誠難以言辯意。以
爲大設靈奇示以報應。此最影響之實理。佛
教之根要。今若謂三世爲虚誕。罪福爲畏懼。
則釋迦之所明。殆將無寄矣。常以爲周孔之
化救其甚弊。故言迹盡乎一生。而不開萬劫
之塗。然遠探其旨。亦往往可尋。孝悌仁義明
不謀而自同四時之生殺。則矜慈之心見。又
屡抑仲由之問。亦似有深旨。但教體既殊故
此處常昧耳。靜而求之。殆將然乎。殆將然乎
 難曰。君臣之敬愈敦於禮。如此則沙門不
敬。豈得以道在爲貴哉 答曰。重尋高論。以
爲君道運通理同三大。是以前條已粗言意。
以爲君人之道竊同高旨。至於君臣之敬。則
理盡名教。今沙門既不臣王侯。故敬與之廢
耳 難曰。歴代不革。非所以爲證也。曩者晋
人略無奉佛。沙門徒衆皆是諸胡。且王者與
之不接。故可任其方俗。不爲之檢耳 答曰。
前所以云歴有年代者。正以容養之道。要當
有以故耳。非謂已然之事。無可改之理也。此
蓋言勢之所至。非㦎然所據也。胡人不接王
者。又如高唱。前代之不論。或在於此耶 難
曰。此蓋是佛法之功。非沙門傲誕之所益。今
篤以祇敬。將無彌濃其助哉 答曰。敬尋來
論。是不誣佛理也。但傲誕之迹。有虧大化。誠
如來誨。誠如來誨。意謂沙門之道可得稱異
而非傲誕。今若以千載之末淳風轉薄。横服
之徒多非其人者。敢不懷愧。今但謂自理而
默差可遺人而言道耳。前答云。不以人爲輕
重。微意在此矣 難曰。若以功深惠重必略
其謝。則釋迦之徳爲是深耶。爲是淺耶。若淺
耶。不宜以小道而亂大倫。若深耶。豈得彼肅
其恭而此弛其敬哉 答曰。以爲釋迦之道
深則深矣。而瞻仰之徒。彌篤其敬者。此蓋造
道之倫必資行功。行功之美莫尚於此。如斯
乃積行之所因。來世之關鍵也。且致敬師
長。功猶難抑。況擬心宗極。而可替其禮哉。故
雖俯仰累劫。而非謝惠之謂也
桓玄重難王謐
二難 省示猶復。未釋所疑。因來告復粗有
其難。夫情敬之理。豈容有二。皆是自内以及
外耳。既入於有情之境則不可得無也。若如
來言。王者同之造化。未有謝惠於所禀措感
於理本。是爲功玄理深莫此之大也。則佛之
爲化。復何以過茲。而來論云。津塗既殊則義
無降屈。宗致既同則長幼成序。資通有係則
事與心應。若理在己本徳深居極。豈得云津
塗之異而云降屈耶。宗致爲是何耶。若以學
業爲宗致者。則學之所學。故是發其自然之
性耳。苟自然有在所由而禀。則自然之本居
可知矣。資通之悟。更是發鎣其末耳。事與心
應。何得在此而不在彼 又云。周孔之化救
其甚弊。故盡於一生而不開萬劫之塗。夫以
神奇爲化則其教易行。異於督以仁義盡於
人事也。是以黄巾妖惑之徒。皆赴者如雲。若
此爲實理。行之又易。聖人何縁捨所易之實
道。而爲難行之末事哉。其不然也。亦以明矣。
將以化教殊俗。理在權濟。恢誕之談。其趣可
知 又云。君臣之敬理盡名教。今沙門既不
臣王侯。故敬與之廢。何爲其然。夫敬之爲理。
上紙言之詳矣。君臣之敬。皆是自然之所生。
理篤於情本。豈是名教之事耶。前論已云。天
地之大徳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者。苟所
通在斯。何得非自然之所重哉 又云。造道
之倫必資功行。積行之所因。來世之關*鍵
也。擬心宗極不可替其敬。雖俯仰累劫而非
謝惠之謂。請復就來旨而借以爲難。如來告。
以敬爲行首。是敦敬之重也。功行者當計其
爲功之勞耳。何得直以珍仰釋迦而云莫尚
於此耶。惠無所謝。達者所不惑。但理根深極
情敬不可得無耳。臣之敬君。豈謝惠者耶
王謐重答桓玄
二答 奉告并垂重難。具承高旨。此理微
至難措言。又一代大事應時詳盡。下官才非
拔幽特乏研析且妙難精詣益増茫惑。但高
音既臻。不敢默已。輒復率其短見。妄酬來誨。
無以啓發容致祇用反側。願復詢諸道人通
才蠲其不逮。公云。宗致爲是何耶。若以學業
爲宗致者。則學之所學。故是發其自然之性
耳。苟自然有在所由而禀。則自然之本居可
知矣。今以爲宗致者。是所趣之至導。學業
者日用之筌蹄今將欲趣彼至極。不得不假
筌蹄以自運耳。故知所假之功。未是其絶處
也。夫積學以之極者。必階麁以及妙。魚獲而
筌廢。理斯見矣。公以爲神奇之化易。仁義之
功難。聖人何縁舍所易之實道而爲難行之
末事哉。其不然也。亦以明矣。意以爲佛之爲
教與内聖永殊。既云其殊理則無並。今論佛
理故當依其宗而立言也。然後通塞之塗。可
得而詳矣。前答所以云。仁善之行。不殺之
旨。其若似可同者。故引以就此耳。至於發言
抗論。津徑所歸固難得而一矣。然愚意所
見。乃更以佛教爲難也。何以言之。今内聖所
明以爲出其言。善應若影嚮。如其不善千里
違之。如此則美惡應於俄頃。禍福交於目前。
且爲仁由已。弘之則是而猶有棄正而即邪。
背道而從欲者矣。況佛教喩一生於彈指。期
要終于永劫。語靈異之無位。設報應於未
兆。取之能信。不亦難乎。是以化曁中國。悟之
者尟。故本起經云。正言似反。此之謂
公云。行功者當計其爲功之勞。何得直以珍
仰釋迦而云莫尚於此耶。請試言曰。以爲佛
道弘曠事數彌繁。可以練神成道。非唯一事
也。至於在心無倦於事。能勞珍仰宗極。便
是行功之一耳。前答所以云莫尚於此者。自
謂擬心宗轍其理難向。非謂禮拜之事便
最也。但既在未盡之域。不得不有心
於希通。雖一介之輕微。必終期之所須也
公云。君臣之敬。皆是自然之所生。理篤於情
本。豈是名教之事耶。敬戢高論。不容間然。
是以前答云。君人之道竊同高旨者。意在此
也。至於君臣之敬。事盡揖拜。故以此爲名教
耳。非謂相與之際盡於創迹也。請復重申以
盡微意。夫太上之世君臣已位。自然情愛則
義著化本。于斯時也。則形敬蔑聞君道虚
運。故相忘之理泰臣道冥陶。故事盡於知足。
因此而推。形敬不與心爲影響。殆將明矣。及
親譽既生茲禮乃興。豈非後聖之制作事與
時應者乎。此理虚邈良難爲辯。如其未允請
俟高
桓玄三難王謐
來難。手筆甚佳。殊爲斐然。可以爲釋疑處。殊
是未至也。遂相攻難。未見其已。今復料要。明
在三之理以辯對輕重。則敬否之理可知。想
研微之功。必在苦愈析耳。八日已及今。與右
僕射書。便令施行敬事尊主之道。使天下莫
不敬。雖復佛道無以加其尊。豈不盡善耶。
事雖已行無豫所論宜究也。想諸人或更有
精析耳。可以示仲文
三難 比獲來示。并諸人所論。並未有以釋
其所疑。就而爲難。殆以流遷。今復重申前意
而委曲之想。足有以頓白馬之轡。知辯制之
有耳。夫佛教之所重。全以神爲貴。是故師徒
相宗莫二其倫。凡神之明暗各有本分。分之
所資禀之有本。師之爲功在於發悟。譬猶荊
璞而瑩拂之耳。若質非美玉琢磨何益。是爲
美惡存乎自然。深徳在於資始拂瑩之功。寔
未焉。既懷玉自中又匠以成器。非君道則
無以申遂此生而通其爲道者也。是爲在三
之重而師爲之末。何以言之。君道兼師。而師
不兼君。教以弘之。法以齊之。君之道也。豈不
然乎。豈可以在理之輕而奪宜尊之敬。三復
其理愈所疑駭。制作之旨。將在彼而不在此。
錯而用之其弊彌甚。想復領其趣而遺其事。
得之濠上耳
王謐三答桓玄
三答 重虧嘉誨云。佛之爲教以神爲貴。
之明暗各有本分。師之爲理在於發悟。至於
君道則可以申遂此生。通其爲道者也。而爲
師無該通之美。君有兼師之徳。弘崇主之大
禮。析在三之深淺。實如高論。實如高論。下官
近所以脱言鄙見至於往反者。爲顧問既華
不容有隱。乃更成別辯一理。非但習常之惑
也。既重研妙旨。理實恢邈。曠若發曚。於是
乎在。承已令庾桓施行其事。至敬時定公私
幸甚。下官瞻仰所悟。義在撃節。至於濠上
之誨。不敢當命也
桓玄與廬山法師慧遠使述沙門不敬王者
書一首并遠答往
反二首
沙門不敬王者。既是情所不了。於理又是所
喩。一代大事。不可令其體不允。近八座
書今示君。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此便當行
之事。一二令詳遣想。君必有以釋其所疑耳。
王領軍大有任此意近亦同遊謝中面共諮
之。所據理殊未釋所疑也。今郭江州取君
答。可旨付之
遠法師答桓太尉
詳省別告及八座書。問沙門所以不敬王者
意義在尊主崇上。遠存名體徴引老氏。同王
侯於三大。以資生運通之道故宜重其神器。
若推其本以尋其源。咸禀氣於兩儀。受形於
父母。則以生生通運之道爲弘。資存日用之
理爲大。故不宜受其徳而遺其禮。霑其惠而
廢其敬。此檀越立意之所據。貧道亦不異於
高懷。求之於佛教。以尋沙門之道。理則不然。
何者佛經所明凡有二科。一者處俗弘教。二
者出家修道。處俗則奉上之禮。尊親之敬。忠
孝之義。表於經文。在三之訓彰乎聖典。斯與
王制同命有若符契。此一條全是檀越所明。
理不容異也。出家則是方外之賓。迹絶於物。
其爲教也。達患累縁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
知生生由於禀化。不順化以求宗。求宗不由
於順化。故不重運通之資。息患不由於存
身。故不貴厚生之益。此理之與世乖。道之與
俗反者也。是故凡在出家。皆隱居以求其志。
變俗以達其道。變俗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
隱居則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族於沈
流。拔幽根於重劫。遠通三乘之津。廣開天人
之路。是故内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
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若斯人者自誓始於
落簪。立志成於暮歳。如令一夫全徳。則道
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固已協
契皇極大庇生民矣。如此豈坐受其徳虚霑
其惠。與夫尸祿之賢同其素飡者哉。檀越
頃者。以有其服而無其人故。澄清簡練容而
不雜。此命既宣。皆人百其誠。遂之彌深。非言
所喩。若復開出處之迹。以弘方外之道。則虚
襟者挹其遺風。漱流者味其餘津矣。若澄簡
之後猶不允情。其中或眞僞相冐。涇渭未
分。則可以道廢人。固不應以人廢道。以道廢
人則宜去其服。以人廢道則宜存其禮。禮存
則制教之旨可尋。跡廢則遂志之歡莫由。何
以明其然。夫沙門服章法用。雖非六代之典。
自是道家之殊俗。表之名器。名器相渉則事
乖其本。事乖其本則禮失其用。是故愛夫禮
者必不虧其名器。得之不可虧。亦有自來矣。
夫遠遵古典者。猶存告朔之餼羊。餼羊猶可
以存禮。豈況如來之法服耶。推此而言。雖無
其道必宜存其禮。禮存則法可弘。法可弘則
道可尋。此古今所同不易之大法也。又袈裟
非朝宗之服。鉢盂非廊廟之器。軍國異容戎
華不雜。剔髮毀形之人。忽厠諸侯之禮。則
是異類相渉之像。亦竊所未安。檀越奇韻挺
於弱年。風流邁於季俗。猶參究時賢以求其
中。此而推之。必不以人廢言。貧道西垂之年。
假日月以待盡。情之所惜豈存一己。苟吝所
執。蓋欲令三寶中興於命世之運。明徳流芳
於百代之下耳。若一旦行此佛教長淪。如來
大法於茲泯滅。天人感歎道俗革心矣。貧道
幽誠所期。復將安寄。縁眷遇之隆。故坦其
所懷。執筆悲懣。不覺涕泗横流矣
桓太尉重答遠法師書
知以方外遺形故不貴爲生之益。求宗不由
順化故不重運通之資。又云。内乖天屬之重
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若
如來言。理本無重。則無縁有致孝之情。事非
資通。不應復有致恭之義。君親之情許其未
盡。則情之所寄何爲絶之。夫累著在於心滯
不由形敬。形敬蓋是心之所用耳。若乃在其
本而縱以形敬。此復所未之喩。又云。佛教兩
弘亦有處俗之教。或澤流天下道洽六親。固
以協讃皇極而不虚霑其徳矣。夫佛教存行
各以事應因縁有本必至無差者也。如此則
爲道者。亦何能違之哉。是故釋迦之道。不能
超白淨於津梁。雖未獲須陀。故是同國人所
蒙耳。就如來言。此自有道深徳之功。固非今
之所謂宜教者所可擬議也。來示未能共求
其理。便大致慨然。故是未之喩也。想不惑
留常之滯。而謬情理之用耳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卷第一故事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卷第二
  弘福寺沙門釋彦悰纂録
故事篇第一
論 晋廬山遠公沙門不敬王者一首并序
詔 僞楚桓玄許沙門不致禮詔一首
啓 侍中卞嗣之等執沙門應敬奏四首并桓
楚答
  
  夏赫連勃勃令沙門致拜事一首
事 宋孝武帝抑沙門致拜事一首
  齊武帝論沙門抗禮事一首
隋煬帝勅沙門致拜事一首*并大興善寺
沙門明贍答
論 洛濱翻經館沙門釋彦琮福田論一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