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集古今佛道論衡 (No. 2104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餘家。注解老經。指歸非一。皆推歩俗理莫
引佛言。如何棄置舊蹤越津釋府。將非探賾
過度同夫混沌之竅耶。於是諸徒無言以對。
遂即染翰綴文。厥初云道此乃人言。梵云末
伽。可以翻度。諸道士等一時擧袂曰。道翻
未伽失於古譯。昔稱菩提。此謂爲道。未聞
末伽以爲道也。奘曰。今翻道徳。奉 勅不
輕。須覈方言。乃名傳旨。菩提言覺*末伽言
道。唐梵音義確爾難乖。豈得浪翻冐罔天聽。
道士成英曰。佛陀言覺。菩提言道。由來盛談
道俗同委。今翻末伽。何得非妄。奘曰。傳聞濫
眞良談匪惑。未達梵言。故存恒習。佛陀
音。唐言覺者。菩提天語。人言爲覺。此則人
法兩異。聲采全乖。末伽爲道。通國齊解。如不
見信謂是妄談。請以此語問彼西人。足所行
道彼名何物。非末伽者。余是罪人。非
上。當時亦乃取笑天下。自此衆鋒一時潜
退。便譯盡文。河上序胤闕而不出。成英曰。老
經幽祕聞必具儀。非夫序胤何以開悟。請爲
翻度惠彼邊戎。奘曰。觀老存身存國之文。文
詞具矣。叩齒咽液之序。序實驚人。同巫覡之
婬哇。等禽獸之淺術。將恐西關異國有愧卿
邦。英等不愜其情。以事陳諸朝宰中書馬周
曰西域有道如李莊不。答彼土尚道。九十
六家。並厭形骸爲桎梏。指神我爲聖本。莫不
淪滯。情有致使不拔我根。故其陶練精靈不
能出俗。上極非想終墜無間。至如順俗四大
之術。冥初六諦之宗。東夏老莊所未言也。
若翻老序彼必以爲笑林。奘告忠誠。如何不
相體悉。當時中書門下同僚咸然此述。遂不
翻之。奘姓陳氏。頴川人也。後葉居*於兩河。
以慧解馳名。周行嶽涜承梵學富誓願博
求。以貞觀初入關住莊嚴寺。學梵書語。不久
並通。上表西行。有司不許。因遂間行遠詣
天竺。三年方達。所在王臣高勝無不重之。經
十餘年備獲經論旋*於京邑。天子降禮賜以
優言。貞觀末年敬重尤甚。常處内禁行往畢
隨。永徽已來不爽前敬。常以翻譯而爲命家。
今在北山玉華宮寺。領徒翻經勤注不絶。然
其高行不可具陳。別有大傳。廣文如
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



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
  *唐西明寺釋氏
  今上召佛道二宗入内詳述名理事一條
上以西明寺成召僧道士入内論義事一

上以冬雪未降内立齋祀召佛道二宗論
義事一條
上幸東都召西京僧道士等於彼論義一

上在東都令洛邑僧靜泰與道士李榮對
論一條
上在西京蓬莱宮令僧靈辯與道士對論
一條
又在司成宣 范義頵宅難莊易義一條
永徽嗣暦屡發深衷。降意佛宗徴延論道。
覽前王之逸典。追賢達之行事。宋魏兩朝咸
興談述。周隋接運倶暢論衡。然則晋氏南遷
以釋宗爲令族。魏朝北有齊緇黄而等駕。由
是江表談玄規猷。自隔關河語極淄澠一亂。
所以屡有揚激教義殊途。雖事拒輪終歸陷
網。雲泥路絶聲采罕追。人代致混論辯韜
陷。顧斯陳迹不無懷悼。致有黄巾被責緘
默。當時後出論場昌言我勝。未登席者隨
言信之。輒以所聞敍斯實録。事連宸極。故絶
浮詞
今上召佛道二宗入内詳述名理事第
顯慶三年四月下 勅。追僧道士各七人入
内論義。時會隱法師竪五蘊義。神泰法師立
九斷知義。道士黄&T058528;李榮黄壽等次第論義。
並以莫識名體。茫如夢海。雖事往返牢落無
歸。次下勅。遣道士竪義。李榮立道生萬物義。
大慈恩寺僧慧立登論座。先敍云 皇帝皇
后神功聖徳。遠夷順化宇内肅清。豈直掩映
軒羲。亦乃牢籠周漢云云。又嘆仰佛化戡濟
元。文多不載。便問榮云。先生云。道生萬








物。未知此道爲是有知爲是無知。答曰。道經
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既爲天地之法。
豈曰無知。難曰。向敍道爲萬物之母。今度萬
物不由道生。何者若使道是有知則惟生於
善。何故亦生於惡。據此善惡昇沈。叢雜總
生則無知矣。如不通悟。請廣其類。至如人
之中開闢之時。何不早生今日 聖主子
育黔黎與之榮樂。乃先誕共工蚩尤桀紂幽
厲之徒而殘酷群生。授以塗炭。人臣之中
何不*惟生稷偰夔龍之輩。而復生飛廉惡來
靳尚新王之侶。諛諂其君令邦國危亂哉。羽
族之中何不*惟生鸞鳳善鳥。而復生梟
鳥乎。毛群之中何不*惟生騏驥騮馬。而
復生豺狼豪蝟乎。草木之中何不*惟生松柏
梓桂蕙蓀蘭菊。而復生樠櫪樗棘葶艾蒺茨
乎。既而混生萬物不蠲善惡。則道是無知不
能生物。何得云天地取法而爲萬物皆之宗
始乎。據我如來大聖窮理盡性之教也。天地
萬物是衆生業力所感。善業多者。則琉璃
爲地黄金界道。瓊枝蔭陌玉葉垂空。甘露充
糧綺衣爲座。惡業多者。則沙壤爲土瓦礫爲
衢。稗飯充虚麻衣被體。泥行雨宿霜穫暑耘。
日夜驅馳以供公府。皆自業自作。無人使之。
吾子心愚不識。横言道生。道實不生。一何可
愍。李榮得此一徴愕然不知何對立。時乘機
拂弄。榮亦杜口默然。於是赧然下座。次道士
黄壽登座。竪老子名義。會隱法師將事整容。
與其抗論。立唯論難之體褒貶爲先。恐難
道名有所觸誤。即奏云。黄壽身預黄冠。不
知忌諱。城狐社鼠徒事依憑國家。遠承龍徳
之後。陛下李老君之孫。豈有對人*之
孫。公談祖禰之名字。至如五千文。内大有好
義。不能標列而説聖人之名。計罪論刑黄壽
死有餘。及於是蒙 勅云。是更竪別義。壽
因此挫鋭。流汗失圖。雖事言對次序乖越。
遞相撃論遂至逼瞑。僧等見將燭來便起辭
退 勅曰。向來觀師等兩家論義。宗旨未甚
分明立。遂奏云。向來兩家議論。宗旨不明。誠
如聖旨。何者衆僧竪義。道士不識其源。既恥
無言遂闒漫語。至如僧竪五蘊義。黄賾
以蔭名來難。且蔭以覆蓋爲宗。蘊以積聚爲
義。如色有十一聚。在色名之下。識有八種
聚。在一名之下。擧統以收稱爲蘊義。若以蔭
名來難。義理全乖。又神泰竪九斷知義。道士
生來未聞此名。雖上論座不知發問之處。無
以遮羞遂浪作餘語。眞可謂欲適南越而總
轡北冥。馬足雖行朔方終非趣越之歩。李榮
浪語亦復如是。由是宗旨不明。塵黷 聖聽。
過在道士。然佛法大宗因縁爲義。故論云。未
曾有一法不從因縁生。且如眼見殿柱須具
五縁。一識心不亂。二眼根不壞。三藉以光明。
四有境現前。五中間無障。必具此縁方得見
柱。若使羲光已沒龍燭未明。縱有朱楹何
由可見。又如季穀子陽和之月。遇水土人
功則能生芽。夏盛甕裏冬委地中。縁不具故
畢竟不生。人亦如是。内則業惑爲因。外則
父母爲縁。身方得生。父母乖各終不得生。
如是禽魚鳥獸萬物皆爾。從因縁生。故經云。
深入縁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以
佛智慧窮法實相。是故號佛爲無等覺。爲天
人師。外道之輩則不如是。皆悉邪網覆心倒
針刺眼。或言。諸法自然而生。即是此方
莊之義。或言。諸法從自在天生。韋紐天生。
冥性生。或言無因。或言宿作。此並西方異道
之計也。皆不知法本不識因縁。信意放言詿
誤蒙俗。致使天人惑其飾詐。又對聖上説三
性義。一遍計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外
道所立遍計性收。事等空花由來非有。廣解
三性言多不具。自上起來經過食頃僧及道
士陪侍臣僚佐兩行立聽時既夜久息言奉辭
 勅云好去。各還宿所經停少時。勅使告云。
語師等因縁義大好。何不早論。于時三藏已
下莫不欣慶。斯則無勞廟略碎蕩高旗。不藉
軍威堅城屠陷。見之今日矣。于時以道士不
識蘊蔭斷知等義。莫允 帝情。散席之後承
内給事王君徳云 勅語。道士等何不學。佛
經因斯以言釋李宗人學業優劣辯給通塞實
録如前。貧富之懷亦具瞻矣
上以西明寺成功徳圓滿佛僧創入榮泰所
期又召僧道士入内殿躬御論場觀其義理事

顯慶二年六月十二日。西明寺成道俗雲
合幢蓋嚴華。明晨良日將欲入寺。簫鼓振地
香華亂空。自北城之達南寺。十餘里十街
衢闐&T055752;。至十三日清旦 帝御安福門上。郡
公僚佐備列于下。内出繍像長旛高廣驚於
視聽。從於大街沿路南往。並皆 御覽事訖
方還。尋即下勅。追僧道士各七人入 上幸
百福殿。内官引僧在東道士在西。倶時上殿
 帝曰。佛道二教同歸一善。然則梵境虚
爲於無爲。玄門深奧徳於不徳。師等栖誠碧
落學照古今。志契寶坊業光空有。可共談名
理以相啓沃。慧立奉對
陛下。叡性自天欽明纂暦。九功包於虞夏。七
徳冠於嬴劉。遂使天平地成遐安邇肅。既而
宇内無事垂慮玄門。爰詔緇黄考覈名理。但
僧道士等輕生多幸濫沐恩光。遂得屡入金
門頻昇玉砌。所恐聞見寡狹詞韻庸疏。虚煩
聽覽不足觀採。伏増悚汗。降 勅云好。師
等依位坐。又勅云。師可一人上座開題。時
清都觀道士張惠元奏云。周之宗盟異姓爲
後 陛下宗承柱下。今日竪義。道士不得不
先。又夷夏不同客主位別。望請道士於先上
座 帝沈默久之。立遂奏曰。竊尋諸佛如來
徳高衆聖道冠人天。爲三千大千之獨尊。作
百億四洲之慈父。引迷拯溺惟佛一人。此地
未出娑婆即是釋迦之兆域。*惠元何得濫言
客主妄定華夷。伏惟 陛下。屈初地之尊。光
臨贍部。受佛付囑。顯揚聖化。爇慈燈於暗室。
浮慧舸於苦流。書云。皇天無親。*惟徳是輔。
蓋此之謂歟。*惠元邪説未可爲依。勅云好。
遣上仍僧爲先。爾時會隱法師昇座。竪四
無畏義。道士七人各陳論難。無足敍之事
在別傳 次道士李榮開六洞義。擬佛法六
通爲言。立昇論席。問榮六洞名數。答訖。徴
云。夫言洞者。豈不於物通達無擬義耶。答
云是。難曰。若使於物通達無擁名洞未委。老
君於物得洞以不。答云是。老君上聖何得非
洞。徴曰。若使老君於物通洞者。何故道經
云。天下大患莫若有身。使我無身吾何患也。
據此則老君於身尚礙。何能洞於萬物。榮云。
師緩莫過相陵轢。榮在蜀日。已聞師名。不
謂今在天庭得親談論。共師倶是出家人。莫
相非駁。立報曰。觀先生此語似索孤息。
古人云。黄塵之下不許借槊。乍可出外別
敍暄涼。此席終須定其邪正。向云與立同是
出家。檢形討事焉可同耶。先生鬢髮不剪褌
袴未除。手把桃符腰懸赤袋。巡門厭鬼歴巷
摩兒。本不異淫祀邪巫。豈得同我情虚釋
子。李榮大怒云。汝若以翦髮爲好。何不剔
眉。立曰何爲剔眉。榮曰。一種毛故。立曰。一
種是毛剔髮亦剔眉。卿亦一種是毛。何爲角
髮不角髭。榮遂杜默無對。立調曰。昔平津
困於十難。李榮死於一言論徳立謝古人論
功無慚往哲。於即避席 主上解頤大笑。
次後諸僧與論。時熱坐久恐勞 主上且辭。
勅云好。遂散還寺。觀三藏玄奘在西明寺度
僧。不在論席。十四日平旦
勅使報奘。云七僧入内與道士論議。五人
大勝。幽州最好。兩人雖未論議。亦應例是勝
也。立姓趙氏。其先益孫造。父有功於
周穆王。封於趙城。遂因氏焉。趙衰趙盾即
其遠祖。隨宦東西。故爲北地之新平人也。祖
禮周太中大夫平東將軍上柱國龍門侯。父
隨祕書郎司隷刺史崇儒好道。撰文帝起
居注二十五卷。大業略記三卷。並藏祕閣。
董狐直筆公有之矣。立即司隷第三子也。幼
鍾荼毒。有叔照法師。携接慈育。年十五。貞觀
三年出家。住幽州照仁寺。擁以公貫無由
遠學。生知特達不染俗流。志仰前良謀猷慧
解。迺假借經史内外披尋。自強不息。通鏡今
古。一坐北荒二十餘載。聲榮藉甚曜逸京&T072502;
慈恩譯經通訪巖穴。以文辯騰譽致此徴延。
永徽元年擧以申省依追參譯。既染芝蘭芬
郁逾美。自到 帝京頻登閨輦。潔齊行道
率先總至。所以導達功業咸立之能。光暉論
道咸立之力。前後重錫備顯僧倫。既非教元
略而不述。然其聲辯包富寫送雲行。事逾
宿構蓋難與競。遂使挫拉強禦傾倒帝前顧
問此何人斯。答曰。其本幽州僧也。所以帝偏
眄睞允副遺塵頻。告奘云。幽州師大好。斯
言有旨。至七月内 勅鴻臚卿韋慶儉補充
西明寺都維那。性不習諠詣 闕辭退。所司
抑之不爲通表。因理僧務不墜彝
帝以冬旱内立齋祀召佛道二宗論議事第

顯慶三年冬十一月。上以冬雪未零憂勞在
慮。思弘法雨雩祈雪降。爰構福場故能靜處
中禁廣嚴法座。下 勅召大慈恩寺沙門義
褒。東明觀道士張*惠元等入内。於別中殿
講道論始于斯時也。内外宮禁咸集法筵。
釋李搜揚選窮翹楚。即斯榮觀終古無之。天
子親問褒所來。邑於座具答。時道士李榮先
昇高座。立本際義 勅褒云。承師能論義。請
昇高座共談名理。便即登座。問云。既義標本
際。爲道本於際名爲本際。爲際本道名爲
本際。答云。互得進。難云。道本於際。際爲道
本。亦可際本於道。道爲際元。答云。何往不
通。並曰。若使道將本際互得相通。返亦可
自然與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
不法道。又並曰。若使道法於自然。自然不法
道。亦可道本於本際。本際不本道。於是道士
著難恐墜厥宗。但存緘默不能加報。褒即覆
結難云。汝道本於本際。遂得道際互相本。
亦可道法於自然。何爲道自不得互相法。榮
得重並既不領難。又不解*結。便浪嘲云。法
師喚我爲先生。汝則便成我弟子。褒應聲挫
云。今對聖言論。申明邪正用簡 帝心。芻蕘
之嘲塵黷 天聽。義須棄置誠不可也。雖然
無言不酬古有遺誥。聊以相答。我以事佛爲
師。我爲佛之弟子。汝既稱爲先生。汝應先
道而生。我爲弟子。佛是我師。汝若先道而生。
汝則應爲道祖 道士當時忸怩無對。麈尾
垂頓聲氣倶下。褒因調曰。麈尾已萎鹿巾將
折。語聲既耎義鋒亦摧。李榮無對逡巡下
席。尋即有 勅。令褒依法登座。便辭讓曰。義
褒江表庸僧山中朽蘀。天光遠被漏影林泉。
輕枉絲綸親臨御覽。然則佛法僧寶無上福
田。梯蹬樂山津梁苦海。法身常住迹示興
亡。像教住持取資帝力。伏惟 陛下道邁軒
羲徳隆堯舜。遊刃萬機弘顯三寶 皇后懋
續宮闈 皇太子聲高啓頌。今爲膏雨不
降瑞雪未零。憂勞黎庶設齊祈福。紫庭之内
建立勝幢。黄屋之中安施法座。欲使道風常
扇佛日連輝。爰 詔緇黄各陳名理。玉階闡
玉京之教。金闕揚金口之言。以斯景福莊嚴
聖御。伏願皇帝。金輪永轉玉鏡恒明。等敬北
辰慶隆南嶽 皇后心明七耀體洞二儀。垂
訓六宮母儀萬國 皇太子凝神望苑作睿春
坊。布彩前星披圖下武。義褒海隅遺隱忽
嵩華。以有怯之心登無畏之座。用木訥之
口釋解頤之談云云。然則 聖旨斯臨課虚
立義。今示義目厥號摩訶般若波羅蜜義。此
乃大乘之象駕。方等之龍津。菩薩大師如來
智母。摩訶大也。般若慧也。波羅蜜者到彼岸
也。夫玄府不足盡其深華。故寄大以目之。水
鏡未可喩其澄朗。假慧以明之。造盡不可得
其崖極。借度以稱之云云。道士張*惠元問
曰。音是胡音。字是唐字。翻胡爲唐。此有何
益。答曰。字是唐字。音是梵音。譯梵爲唐。彼
此倶益 又難曰。胡音何能益人 答曰。佛
出天竺。梵音爲正教。流中夏利見甚多。云
何無益 彼進無難返唱不通。褒體之曰。道
士年耄今復發狂。答義若此。頓不思量 張
曰。我那忽狂。褒調曰。子心不狂那出狂語。退
亦佳矣。抒軸何爲。張遂復座。姚道士次論
義曰。般若非愚智。何以翻爲智。答曰。爲欲
破愚癡。歎美稱爲智 張責云。何者是愚
癡而將智來破 答曰。愚人是道士將智以
破之 *張曰。我那忽是愚。答曰。般若非愚
智。破愚嘆爲智。道士若亡愚。我智藥亦遣。
如是覆却數番。張遂飮氣呑聲周慖失守。無
難坐默。褒因總調云。張生則逃狂無所姚道。
又避愚無地。狂愚既退。李可進關 榮因問
曰。義標般若波羅蜜。斯乃非彼非此。何以言
到彼岸。答曰。般若非彼此。歎美爲度彼 李
曰。非彼非此歎度彼岸。亦應非彼非此歎到
此岸。答曰。雖彼此兩亡歎彼令離此 李曰。
歎彼不歎此。亦應非此不非彼 答曰。歎彼
令離此。此離彼亦亡 李榮更無難。乃嘲曰。
僧頭似彈丸。解義亦團欒。褒接聲曰。今
彈彈黄雀已射兩鴟鶚。彈彈黄雀足射射鴟
鶚腰。于時李既發機被彈。張元乃拔箭助之。
褒又調曰。李不自拔。張狂助亡姚生一愚。
那不見助。姚即發言云云。褒合調曰。兩人
助一人。三愚成一智。昔聞今始見。斯言
有從于時 天子欣然。内宮諠合 李榮俛
首不已。便云。作如此解義。何須遠從呉地來。
褒云。三呉勝地本出英賢。横目苟身舊無人
物云云。言訖下座。當斯時也。獨御黄老無敢
抗言。可謂振論鼓於王庭。不異提婆之日。
灑法音*於帝掖。何殊身子之秋。事罷相從還
栖公館。褒謂諸道士曰。駟不及舌明言非易。
天下清論何有窮涯。等星曜之在天。類河山
之鎭地。須便引用未待鄙言。何有面對 天
顏輕爲謔論。脱付法推罪當不敬頼。聖上慈
弘恕其不逮不敬之罪。終難可逃。道士等大
慚。張元曰。不須述也。褒曰。往不可咎來猶可
追。請廣義方統詳名理。豈非釋李高軌不墜
風流。勝負兩亡情理雙遣者也。筆者詳略褒
之義道可曰。脱頴當時准的萬代。碎黄巾於
黄屋。不藉漢師。列帝網*於帝前。無勞秦陣。
是以雲梯嬰帶。徒聞姚主之談。呑併合從。成
宋君之美信矣
上幸東都又召西京僧道士等往論事第

顯慶五年 車駕東都歸心佛道宗尚義
理。非因談敍無由釋會。下 勅。追大慈恩
寺僧義褒。西明寺僧*惠立等。各侍者二人。
東赴洛邑登即郵傳。依往至合壁宮奉見。敍
論義旨不爽經通。下 勅。停東都淨土寺。褒
即於彼講大品三論。聲華崇盛光價逾隆。褒
姓薛氏。常州晋陵人。蓋齊相孟嘗君之後。大
呉名臣綜瑩之胤也。而天體高邈履性清明。
少染緇衣長遊聽采。初在蘇州明法師所。服
勤教義具美清涼。大品華嚴開明巖穴。又往
縉雲山婺州曠法師所。經于多載。備問幽
求。會體素誠爽拔玄致。於是周流禹穴三十
餘年。傳經述論學侶奔從。毎惟大乘至教元
在渭陰播蕩淳源乃流楊越。嗟乎高軌中原
失蹤。後住東陽金華山法幢寺。弘道不倦終
日坐忘。思契伊心長懷卒歳。會慈恩申請宇
内搜揚京邑髦彦承風仰徳以名聞奏。下勅
徴延。既達京師幽憂頓蕩三藏玄奘不以形
隔致猜。共敍大綱護法爲務。請所學經論通
講十遍。顧謂門徒。並往聽之。時在慈恩創
開宏理。有空雙遣藥病齊亡。于時執有毘曇
存空成實。分河飮水之客。別部説戒之徒。
人我鏗然欻然驚視。皆謂空見外道。或曰。
空花道人。遂即負氣衝天。莫不承風摧轍喪
魂陂膽失路迷歸。褒乃誨以謗法之&MT01891;。示
以信首之路。責以三關則周慖無計。導以五
過則負罪彌天。辯給之口引用飛流。能使答
對無前。翔集雲雨自戻止日下光問徳音。宰
輔傾城道勝嗟賞。中興大法斯人在斯。纔有
一月即蒙 勅召。中禁明道躬閲清言。如前
略述。不爽華望。晩巡洛下重復徴延。聲榮
藉甚彌隆今古。不意法柱忽崩仁舟淪沒。因
疾卒於洛邑。幽明結慘道俗悲涼。下詔流問。
并給賻贈。令葬郷邑。自餘道勝未獲其文。隨
得編之。恐有遺逸故耳
今上在東都有洛邑僧靜泰 勅對道士
李榮敍道事第五
顯慶五年八月十八日 勅召僧靜泰道士李
榮在洛宮中 帝問僧曰。老子化胡經述化
胡事。其事如何。可備詳其由緒。靜泰奏言。
詳夫皇王盛事其跡不同。或闢明堂以待賢。
或臨衢室而問下。或賦清文於柏殿。或延雅
論於蓬山。並驅名教之場。未踐眞玄之肆。豈
若我皇徳靜兩儀道清八表。巖廊多暇二教
融襟。控方外之輪。高昇惠日。理域中之躅。
暢引玄風。爰詔緇黄對揚賓主。但靜泰編學
謏聞。雕冰鑄木肅承疏宁斧鉞交襟 聖旨
問道士化胡經云。老子化胡爲佛。此事如何。
靜泰奏言。老子二篇莊生内外。或以虚無爲
主。或以自然爲宗。固與佛教有殊。然是一
家恬素。降茲以外制自下愚。靈寶創起。張
陵呉時始盛。上清肇端。葛氏齊代方行。亦有
鮑靜。謬作三皇被誅。具明晋史。大唐貞觀之
際。下 詔普焚此化胡經者。泰據晋代雜録
及裴子野高僧傳。皆云。道士王浮與沙門帛
祖對論毎屈。浮遂取漢書西域傳。擬爲化胡
經。搜神記幽明録等。亦云。王浮造僞之過。
道士李榮云。靜泰無知浪爲援引。榮據化胡
經云。老子化胡爲佛。又老子序云。西適流沙。
此即化胡之事顯矣。靜泰奏言。李榮重引化
胡。靜泰前已指僞。縱令此經實録。由須歸佛
大師化胡經中。老子云。我師釋迦文。善入於
泥洹。又榮引老子經序。竟無西邁流沙之
論。但云。尹喜謂老子曰。將隱乎據。榮對 詔
不實。請付嚴科。又莊子云。老聃死秦失弔
之。又西京雜記云。老子葬於槐里。此並典誥
良證。又道士諸經唯有莊老。餘皆僞誑。偸竊
佛教安置縱横。首尾蹈機進退惟咎。假令榮
經改無歸佛之語。陛下祕閣亦有道經。請對
三觀學士以定是非。即源眞謬。李榮云。道
人亦浪譯經。據白馬將經唯有四十二章。餘
者並是道人僞作。近亦有玄奘。浪翻經論。靜
泰奏言。李榮苟事往來。莫知史籍據。騰蘭初
至此地大譯諸經。其後支迦提之徒。康僧會
之輩。曇摩提之屬。鳩摩羅之流。翻譯皆有年
月。詳諸國史。亦有俗士聶承遠謝靈運等。皆
翻譯。備詳群録。豈比汝之僞經。或云。朱鳥
咮銜。或道青烏吻噬。終散失於龍漢。卒改
易於赤明。並渉憑虚未聞崇有。又榮所云。
近有玄奘亦浪翻經。竊謂不可據。玄奘久遊
五印妙盡梵言。考之風雅理無倫奪。又玄奘
所譯契我聖朝。藻二帝之天文。煥兩 皇之
宸照。無知祭酒輒事毀譽。案榮之罪已合萬
死。李榮奏云。老釋二教並是聖言。非榮
靜泰即能陳述。靜泰奏言。榮自不能。泰即能
矣。李榮重云。榮據道劫經云。道生於佛。佛
還小道化胡之事。斷亦不虚。靜泰奏言。道
士語稱檀越。已竊僧言。經引劫文還偸梵語。
蹶角受化尚戴黄巾。既漸佛風不披緇服。食
我桑椹不見好音。人之無良胡不遄死。劫是
梵語豈是道言。邊境有人其名竊矣。李榮云。
大道空同。何佛何道。靜泰奏言。李榮體中無
物。固是空同。李榮自云。可無糞屎耶。靜泰奏
言 聖人之側。帝者之前。用鄙俚爲樞機。將
巷爲雅論。古人請尚方馬劍。今時可拂
彼驢頭。刑於可刑。仁固仁矣。李榮云。我莊
子曰。道在糞屎。靜泰曰。汝道在糞*屎。此據
縱下而言。汝道本清虚。何不據極上而説。又
責榮云。汝面對宸極而云。我莊子耶。李榮曰。
汝經中亦云。如是我聞。阿難亦復稱我。我亦
何妨。靜泰曰。經云。如是我聞結集之語。又阿
難無我。假言我我。汝我未除。不得我我。又阿
難稱我。以對後人。爾今稱我。親承嚴 扆此
而不類何以逃辜。李榮辭窮。遂嘲云。靜泰語
莫慖惶。我未發汝剩揚。靜泰云。李榮烏黮。
何異蛣&MT01139;。先師米賊。汝亦不良。李榮遂云。汝
頭似瓠蘆等語云。靜泰奏言。此對旒冕宜應
雅論。幸許劇談。敢欲間作。亦請嘲李榮
 聖旨便曰。可令連脚嘲。泰曰。李榮道士。額
前垂髮已比羊頭。口上生鬚還同鹿尾。纔堪
按酒未足論文。更事相嘲一何孟浪。泰又奏
言。向承 聖旨。令連脚嘲。便曰。李榮腰長。
即貎而述。屡申駝項亟蹙蛇腰。擧手乍奮驢
蹄。動脚時搖鶴膝。李榮頻被嘲急不覺云。靜
泰不長不短。靜泰奏云。靜泰加之一分則太
長 李榮云。向共相嘲。便誦洛神之賦。靜泰
云。此關宋玉之語。未渉陳王之詞。義屈言窮
周慖迷妄。李榮是蜀郡詞人。泰云。泰是洛
陽才子。榮云。賈生已死才子何關。靜泰奏云。
嚴楊不嗣江漢靈衰。榮爲蜀郡詞人。一何自
枉 李榮無詞。又轉語云。箇是*靈衰那得
靈輝。靜泰云。夷歌嬥曲自謂成章。鳥韻
言用閑音賞。李榮又轉語云。何意喚我爲李
王。因言。大唐天子。故是李王。靜泰云。汝此
語爲自屬耶爲屬帝耶。如其自屬。爾是何
人。如其屬帝。言王非帝 李榮云。我經云。
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言王何過。靜泰云。管
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徳者王。汝言域
中有四大者。汝教自淺。汝復不閑。以帝爲
王。汝過之極。李榮既急不覺直云。靜泰言
是。靜泰奏言。李榮既稱泰是。伏乞宸鑒 李
榮又轉語云。大道老君 皇帝所尚。何物緑
精胡子剃髮小兒。起自西戎而亂東夏。靜泰
云。如來出現彼處爲天中。我 皇御宇此間
爲地正。佛法有囑委以 皇王。有感必通何
論彼此。若限以華裔。恐子自弊於杜郵。老
是楚人。未知何地。又榮向云。緑*精胡子。自
是葱嶺已東榮仲卿之鄙辭。亦無關於佛事。
雖然無言不酬。請商略汝家之穢法。無知鬼
卒可笑顛狂。或灰獄圍身。或牛糞塗體。或
&T016254;水器。或背負楊枝。或解髮却拘交繩反
繋。以厠溷而爲神主。將井竃而作靈師。自
臣奴僕之辭。又引頑愚之稱。醮祭多陳酒脯。
求恩唯索金銀。禮天曹而請福。拜北斗而祈
壽。淫祀之黨充斥未亡。衒惑之徒罝罔綱
紀。加又扣頭搏頬銜板纒緋。三點九閟之
方。丹門玉柱之術。既無慚於父子。寧有愧於
弟兄。並是汝天師之法。豈非汝之教耶。李榮
不覺云是。靜泰云。李榮既屡云泰是。如何不
伏重乞宸鑒 李榮又奏云。靜泰所言榮疑
宿構。請共嘲燭。即是臨機之能。靜泰奏言。
泰雖無徳言若成誦。又語李榮云。汝欲嘲燭
汝宿構耶。燭與李榮無情。是同燭明勝汝。李
榮奏言。道之與佛非榮泰等之所言。委時
請休。靜泰奏言。李榮知難而退。重乞天鑒。夜
久更闌恐疲 聖旨。帝休榮遂走下
云去也。于時靜泰脚痹未行。少選停立。泰自
奏言。靜泰先患風痹 帝令人扶之。榮於階
下云。靜泰已死。兩人扶侍。泰云。帝者之前理
須戰慄。辭而復語一何失敬也。明日帝令給
事王君徳責李榮曰。汝比共長安僧等論激
連環不絶。何意共僧靜泰論義。四度無答。李
榮事急報云。若不如此恐陛下不樂。由是失
厝。令還梓州。形色摧恧聲譽頓折。道士之
望唯指於榮。既其對論失言。擧宗落采 泰
本洛陽人。素有遠識之量。雖略通玄理而以
才辯見知 上幸東都多營法祀。晝覽萬機夜
通論道。禮誦餘暇偏重義宗。道士李榮老宗
魁首。恃其管見親預微延。屡遭勍敵仍參
勝席。故泰爲衆樂推登鋒奮撃挫拉若摧枯。
潜聲如舌結面陳。泰是斯即心伏魂飛。況對
天顏褒貶足稱畫一。此則千載之龜鏡也。初
以言辯見知。具問才術。東臺侍郎上官儀云。
又能賦詩 上令作之。應命便上 帝重之。
欲令觀國登庸。問欲還俗不。須何等官。泰答。
夙昔素心常懷出俗。遠同法王之棄俗。近喩
許之解網。俗榮非其所慕。伏願不虧發趾
之心 上大幸之。便
勅所司。東都敬愛寺大徳未臨可以泰居之。
其所須侍者任取多少。諸餘大徳例止一人
泰。別 勅垂顧。使將五人入寺。爾後頻登
榮觀。事多不録
大慈恩寺沙門靈辯與道士對論第
龍朔二年十二月八日。於蓬莱宮碧宇殿。靈
辯奉 詔開淨名經題目。問曰。難思之道。唯
凡不測聖亦不知。答凡聖倶不思 難。至理
玄微。凡流容可不測。聖心懸鑒。妙智寧得不
知。答。法性虚融道無不遍。物理平等何法可
思 難。山芥無容入之義。於凡故是難思。大
小有苞含之理。在聖寧非不測答。難思之道
物無不遍。何必山芥有納。凡聖分思不思。
 難。凡智聖智不分思不思。凡力聖力不分
納不納。答。凡聖跡殊。容有納不納。凡聖本
一。不分思不思 難。凡聖本無二。不分思不
思。凡聖跡有殊。應有議不議。答。本跡雖殊不
思議一也 難。此是聖者本迹殊。何預凡夫
事。答。一切衆生即涅槃相。難思之道詎簡聖
凡。難。難思無有二。可使凡聖本無別。難思既
不殊。凡聖跡寧兩。答。不二處説二。二亦何所
二。難。亦可不思處説思。處説思何得聖人
亦不思。答。不二處説二無二不二若存二可
使不思處説思不思得有思不二處説二無二
不存二無思處説思不立思不思難。此乃何
止不立思。亦不存不思。何得經首稱不思。答。
絶思慮故言不思。非謂有不思。故華嚴經云。
如是不思。議不可得深入不思議思非思寂

三年四月十四日於蓬莱宮月陂北亭。與道
士姚義玄等五人。西明寺僧子立等四人講
論。其日晩 勅放道人道士各還觀寺別勅
留僧靈辯及道士二人。至十五日乃放還。初
十四日。道士方惠長開老經題。靈辯問曰。向
陳道徳唯止老教。亦在儒宗。答。道經獨有
儒教所無 難。孝經曰。有至徳要道。易云。
一陰一陽謂之道。此則已顯於儒家。豈獨明
於老氏。答。自然之道爲本。餘者爲末。難自
之道不攝在陰陽。老氏可爲本。陰陽亦
苞於自然。周易豈爲末。答。元氣已來大道爲
本。萬物皆從道生。道爲萬法祖 難曰。道爲
物祖不異前言。老易同歸若爲遣難。惠長
不能答。因嘲之曰。昔列子纔遇季咸。怳然心
醉。黄冠暫逢緇服。不覺魂迷 上大笑。令更
難。靈辯奏曰。向者纔申短略黄巾以成瓦
解。今若更憑神算赤舌將必氷
上又笑。重問曰。向云。道爲物祖能生萬象。以
何爲體。答。大道無形 難。有形可有。道無形
應無道。答雖復無形何妨有道。難。無形得
有法亦可有形。是無法有形不是無。無形不
有道。答。大道生萬物。萬法即是道。何得言無
道。難。象若非是道。可使象外別有道。道能生
於象。既指象爲道。象外即無道。無道説誰生。
 答。大道雖無形。無形之道能生於萬法。
 難。子外見有母。知母能生子。象外不見道。
誰知汝道生。又前言。道能生萬法。萬法即是
道。亦可如母能生子。子應即是母。又前言。道
爲萬法祖。自違彼經教。老子云。無名天地始。
有名萬物母。母祖語雖殊。根本是一義。道既
是無名。寧得爲物祖。惠長總領前語不得。
因嘲之曰。既非得意何爲杜默。已倒穀皮答
呑米賊 又難曰。道無有形。指象爲道。形亦
可道無有祖。指象爲物祖。答。道爲物祖象非
物祖 難。道別有形不得。象即道形。答。大道
無形 難。大道非祖 答。道本無名。強爲
立名爲物之祖。那得非祖。難。道本無名。強爲
立名。亦可道本非祖強爲物祖 答。然。難。道
本非是祖。非祖強説祖。亦可大道無有形無
形強説形 又難。離象無別道。象未生時有
道生。亦可離眼無別目。未有目時有眼見
答。道是玄微。眼爲麁法。二義不同。安得爲類
 難。象是質礙。道本虚無。有無性乖。若爲同
體。惠長又無答。辯奏曰。靈辯忝預玄門實
懷慈忍。雖逢死雀不願重彈 上大笑稱善
 五月十六日。於蓬莱宮。又與道士論難。其
道士對答不相領。當無可記録。至六月十二
日。於蓬莱宮蓬莱殿論義。靈辯與道士李榮
同奉見。上謂榮曰。襄陽道人有精神。好交言
無令墮其圍中。榮奏曰。孔子尚畏後生。況榮
不如前哲。辯奏曰。靈辯誠爲後生。李榮故當
是老以榮住在蜀
中故有此譏
 上大笑曰。榮已被逼。榮開
昇玄經題曰。道玄不可以言象詮 辯問曰。
玄理本寂思慮情智不可度量。妙道既絶言
詞。若爲得啓題目答。玄雖不可説。亦可以言
説。雖復有言説。此説無所説 難。玄若可言
詮。即當云可詮。如實不可詮。當云不可詮。何
得向云不可詮。今復言可詮。榮領難不得。辯
謂榮曰。求魚兔者必藉於筌蹄。尋玄旨者要
資於言象。在言既其&MT02581;。棘於理信亦迷矇。
又更爲述前難 答曰。玄道實絶言。假言以
詮玄。玄道或有説。玄道或無説。微妙至道
中無説無不説 辯曰。此是中論龍樹菩薩
偈。偈云。諸佛或説我。或説於無我。諸法實相
中。無我無非我。安得影茲正偈爲彼邪言。竊
菩薩之詞作監齋之語。榮曰。佛道何殊西域
名爲涅槃止是此處死滅 辯曰。螢光日光
不可一。邪法正法安得齊。西域名涅槃唐翻
爲滅者。此乃玄寂之妙境。恬澹之虚宗。絶
患累於後身。證無爲於極地。詎得以生死變
謝而相擬乎。子聞涅槃亦是滅生死亦是滅。
兩滅即是齊。烏鵲亦有聲。鸞鳳亦有聲。二
聲應可一。二鳥倶出聲。清雅猶來別。二法雖
同滅。冥寂本不均。因呵曰。足下若不情昏
菽麥目闇玄黄。何爲以至人涅槃。同庶類生
死 上大笑曰。向者道士標章。今乃翻是道
人竪義。令難問。玄理是可詮。可使以言詮。玄
理體是不可詮。如何得言詮。答。曉悟物情
假以言詮。玄亦可詮 難。玄體不可詮。假言
以詮玄。玄遂可詮者。空刺不可拔。強以手來
拔。空刺應可拔。反問。空是玄不。反答。非是
玄。反難。是玄可並玄非玄。若爲得並玄。正難
空既不並。玄空體非是玄。言既可詮玄可並
玄非玄。若爲得並玄。正難空既不並玄空體
非是玄。言既可詮玄言應得是玄。言雖不是
玄言亦可詮玄。空雖不是玄何妨空並玄。答。
玄是微妙。如何以空來並 難。玄是微妙。
如何以言來詮 又汝玄理不可詮。玄理亦
可詮。空雖不可並。空亦應可並。空體不可並。
非並不得並。玄體不可詮。非詮不得詮。榮不
能答。直抗聲曰。明王有道致使番僧入貢
 辯曰。日磾生於塞外。爲忠臣於漢朝。道陵
長自蜀中。作米賊於魏日。榮默然不答。又
謂之曰。得嘲急解。何事踟躕。榮曰。既得玄
旨。所以杜默。辯曰。魚目不類明珠。結舌何
關杜口。上大笑。令更難 難曰。玄理幽深至
人可測。道士庸昧若爲得知。答。玄雖幽奧。至
人深知凡則淺知。難。道士學玄理。至人能深
知。道士得淺知。道士學仙法。仙人能高飛。道
士應下飛。仙飛有高下。道士高下倶不飛。玄
理有淺深。道士淺深倶不測。榮不能答 辯
嘲之曰。老子兩卷本末研尋。莊生七篇何曾
披讀。頭戴死穀皮。欲似鈍啄木。榮未及對。又
嘲曰。聞君來蜀道。蜀道信爲難。何不乘鳧遊
帝里。翻被枷項入長安勅追榮入
京日著枷
榮曰。死灰其
慮槁木其形。行忘坐忘著枷何妨 辯曰。行
忘坐忘終身是忘。亦可行枷坐枷終身著枷。
仍嘲之曰。槁木猶應重。死灰方未然。既逢田
甲尿。仍遭酷吏懸。榮未答。又嘲曰。柱枷異支
策。&T016254;枷非椐梧。閉口臨枷柄。眞似濫吹竽。
榮恚曰。天子知有榮。乃與榮枷著。如汝道
人之流 主上何曾記録 辯曰。天子今年
知有榮。來年亦應知有榮。今年既與榮枷著。
來年亦與榮枷著。聖恩方復未已。著枷豈有
了時。又謂曰。詳刑抵羅 天子未必皆知。
道士著枷 聖人何曾記識 又謂曰。李榮
著枷 聖人必不承意。儻若因枷被識。亦猶
以醜見知。榮慚怒厲聲曰。道門英秀蜀郡李
榮。何物小僧敢欲相輕 辯曰。李榮李榮。
先乏雄情爽氣。何勞瞋目勵聲。仍嘲曰。區區
蜀地老。竊號道門英。已摧頭上角。何用口中
鳴。榮不能酬。但曰。道人何所知。怒力加餐
飯 辯曰。衆僧本來齋潔。故當餐飯進蔬。
道士唯重醮祭。應須酌醴焚魚。榮曰。天宮
清淨何意論魚 辯曰。向已同齋何爲語飯
當論時
在中後
榮曰。蠢爾荊蠻詎堪爲敵 辯曰。周
徳未被。往日暫有荊蠻。皇澤遠覃。今時猶見
&T026427; 榮曰。心裏若無烏泥。袈裟何爲得黒
 辯曰。心中既有柴棘。頭上遂裏木皮。末席
 辯嘲榮曰道士當諦聽。沙門贈子言。鴻鶴
已高逝。燕雀徒自喧。已前雜嘲甚多。不能盡
記。毎嘲 上皆垂恩欣笑
茅齋中與國學博士范贇談論
昔毘城長者遊談里巷之中。今皇邑先生迂
駕蓬門之内。以今況古。夫何異哉。范先生洞
曉儒宗兼精李釋。未嘗不覈玄微於道肆。談
空理於法筵。小僧往遊江左。遐想風流。適至
關中。彌欽道徳。尚未披敍。邂逅相逢。深適
鄙懷。是所願也。既而光陰易失嘉會難留。豈
可使慧遠仲堪獨論象繋。道林玄度自解逍
遙。請各據宗塗標牓題目。以申考撃共敍
幽微云爾 范曰。莊子之書頗曾披攬。其間
旨趣待問當酬。問曰。七篇繁廣一問無由得
窮。請更別擧章門以申往復 范曰。齊物之
理。今古以爲難。法師可依此義以開宗轍
問曰。今古若難。誠如所論。命開宗轍未敢
轍當。聯復竭愚試陳短句。秋毫太山儒墨咸
稱大小。莊生以爲不爾。豈非孟浪之談 范
曰。俗滯情於是非。莊生遂忘於大小。難曰。但
忘俗見之情。應不齊彼山毫之質 范曰。意
在忘情 難曰。不須齊質 范曰。不論齊質
情詎得忘 難曰。秋毫既無陵霄之峯。太山
未有入塵之細。逼令均等。其可得乎 范曰。
毫有入塵之細。不羨陵霄之峯。山有陵霄之
峯。不鄙入塵之細。各冥自性。故説爲齊 難
曰。物雖各冥。其極大小之體不無。莊周雖貴
捐情。不覺飜迷物理。至如空虚本無質。象不
可論有差殊。山毫既有形容。安得談其均等
 范曰。談其齊等本貴忘情。若欲均形豈非
爲蛇畫足 難曰。前言形均始可情喪未是
悟他。今持畫足過人翻爲自因。更並曰。山
大毫小。莊書遂可齊其大小。天尊地卑。周易
應可混其尊卑。莊生安得齊其大小 范曰。
二教所詮由來是別。均齊之理本自不同。難
易本是別不得同。山毫本不齊。不齊應説異。
異物既不異。不異得説異。別物應可同。何
得説不同。靈辯姓安氏。襄陽人也。其先西域
古族。晋中朝時。徙居長安白鹿原。永嘉
又南遷。因家于襄陽。宿殖徳本累修淨業。
家遞士農門傳貞素。靈辯載江漢之英靈。胤
荊衡之秀氣。幼而聰慧早能言理。年十五出
家。聽習三論。大乘諸經究極幽微。尤長白黒。
天骨峻爽風韻凄清。眉目口鼻之間自然虚
肅。常若秋崖含霽霜松引颷。毎至辯波騰迅
詞芒灑落。又如河箭飛流月弦揚彩。永徽
中暫遊東都。聲馳天闕。尋奉 勅住大慈恩
寺。仍被追入内論義。前後與道士李榮等亟
經往復。靈辯肅對宸嚴縱敷雄辯。神氣高邁
精彩抑揚。望敵摧鋒前無強陣。嘲戲間發滑
餘裕頻解聖頤。毎延優奬。然素懷謙
加復謹愼。温枝絶訪時莫能知。同侶所傳百
不存一。昔次卿宏論唯聞重席之賞。充宗小
辯纔傳折角之謠。尚想連環沈吟千祀。略題
梗概爲之記云。但恨言唯應物理非獨詣。尋
微之延猶有餘功
集古今佛道論衡卷



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 續附
  唐西明寺釋氏
唐麟徳元年於京師西明寺撰述
維唐龍朔元年春三月。西華觀道士朝散大
夫郭行眞敬造。眞惟。佛道稱聖。咸作化於含
元。寶乘靈寶。倶開津於有識。然則承俗訓。一
風軌於醮章。佛垂法網。是舟師於形有。自非
統括經詰。孰能輕擧。謹竭誠心。敬傳經像。用
資景福通祇無邊。啓深信之根前。喩即眞之
正業。可不然歟
維唐龍朔元年京師西華觀道士朝散大夫郭
行眞永所惟。釋尊弘化慈誘遍於人天。李老
垂則述作開於赤縣。故使在身在國不免生
死之流。離惱離著超於空有之域。所以迴心
歸向。奉敬無遺。造佛書經。晨昏禮謁。當願善
無不在常。志篤於眞乘。道無不通。故莫滯於
凡識。統諸來學。幸顧斯言 金銅佛五躯。十
一面觀音像二躯。并諸大乘經
維唐龍朔元年。京師西華觀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眞。自惟。昭告于十方先覺無極大聖。能
仁化主慈氏法王。行眞禀自凡庸隷斯觀伍。
形雖草化心造彌勒柱下周之史臣道不振於
明后。佛乃天人師。敬徳化總於無邊。豈有
事天之夫章醮之士。琴碁不釋。酒脯未遺。禹
歩而抗於豐降。叩齒而排於列缺。誠所不取
也。今改操迴信欽仰佛宗。敬造經像。恩程心
用。伏願啓斯厚夜大敞明離。裂久却之障纒。
解無始之流縛。生生弘反本之業。代代出解
脱之津。預有同流景仰斯在 金銅佛像五
躯。十一面觀音像二躯。并諸大乘經
維唐龍朔元年。京師西華觀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眞所造。仰惟諸佛大聖神通。遍於十方。
柱下仁風流扇光於五岳。梁魏已上未聞道
有儀形。周齊已下弘誘開於氓俗。是則擬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