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弘明集 (No. 2102_ 僧祐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神爭長。有始有卒焉得無死之地云云
釋曰。豈其相迫一何務徳。居吾語子。又何壯
辭。凡爲物之長。豈爭之所得。非唯不爭。必將
下之。不可見尊冠百神便謂與百神爭長。無
乃取之滕薛棄之體仁知。謂物有始卒無不
死之地。求之域内實如來趣。前釋所謂勝類
諸區有誠亦宜然者也。至如山經所圖仙傳
所記。事關世載已不可原。況復道絶恒情理
隔常照。必以於我。不然皆當絶棄。此又所不
得安
答曰。夫辯章幽明研精庶物云云
釋曰。逮省此章盛陳列代。文博體周頗善師
法。歌誦聖世足爲繁聲。討求道義未是要説
耳。昔在幼壯。微渉群紀。皇王之軌賢智之迹。
側聞其略。敢辱其詳惠示之篤實勤執事
答曰。何必陋積慶之延祚。希無驗於來生。蹲
膜揖讓終不並立。竊願吾子捨兼而尊一
云云
釋曰。不陋積慶。已申信順之條。貫希來生。
亦具感報之説。藻袞大裘同用一體。蹲膜揖
讓何爲不倶行一世。理有可兼無謂宜捨
答曰。蜀梁二叔世人驛胥之譬。非本論所
繼。故不復具云
釋曰。近此數條聊發戲端。亦猶越人問布。見
採於前談肆業及之無想多怪。然二叔爲問。
欲以却編戸之疑。沒而不答誠有望焉。足下
連國雲從宏論風行。吾幽生孤説毎獲竊議。
此之不侔事有固然。實由通才所共者理。欻
忘其煩貪復悉心
弘明集卷第四



弘明集卷第五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羅君章更生論
鄭道子神不滅論
遠法師沙門不敬王者論
遠法師沙門袒服論何鎭南
難并答
遠法師答桓玄明報應論
遠法師因俗疑善惡無現驗三報論
  更生論         羅君章
善哉向生之言。曰天者何。萬物之總名。人者
何。天中之一物。因此以談。今萬物有數而天
地無窮。然則無窮之變。未始出於萬物。萬物
不更生。則天地有終矣。天地不爲有終。則
更生可知矣
尋諸舊論。亦云。萬兆懸定群生代謝。聖人作
易已備其極。窮神知化窮理盡性。苟神可窮
有形者不得無數。是則人物有定數彼我有
成分。有不可滅而爲無。彼不得化而爲我。聚
散隱顯。環轉我無窮之塗。賢愚壽夭還復其
物。自然相次毫分不差。與運泯復不成不
知。遐哉邈乎。其道冥矣。天地雖大渾而不亂。
萬物雖衆區已別矣。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
支百世不失其舊。又神之與質自然之偶也。
偶有離合死生之變也。質有聚散往復之勢
也。人物變化各有其性。性有本分。故復有
常物。散雖混淆聚不可亂。其往彌遠。故其復
彌近。又神質冥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
離。而莫慰離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識
散之必聚。未之思也。豈遠乎哉者。凡今生
之爲即昔生。生之故事即故事。於體無所厝
其意與已冥各不自覺。孰云覺之哉。今談者
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達觀
者所以齊死生。亦云死生爲寤寐。誠哉是言
  孫長沙書        安國
省更生論。括嚢變化窮尋聚散。思理既佳。又
指味辭致亦快。是好論也。然吾意猶有同異。
令萬物化爲異形者。不可勝數。應理不
失。但隱顯有年載。然今萬化猶應多少有。還
得形者無。縁盡當須冥遠耳目不復開逐。然
後乃復其本也。吾謂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紛
渾化爲異物。他物各失其舊。非復昔日。
此有情者所以悲歎。若然則足下未可孤以

  答
獲書。文略旨辭理亦兼情。雖欣清酬未喩。乃
懷區區不已。請尋前本。本亦不謂物都不化。
但化者各自得。其所化頽者。亦不失其舊體。
孰主陶是載混載。判言然之至分而不可
也。如此豈徒一更而已哉。將與無窮而長更
矣。終而復始。其數歴然。未能知今。安能知
更。蓋積悲妄言。諮求所通。豈云唯慰聊以
寄散而已矣
  神不滅論       鄭道子
多以形神同滅照識倶盡。天所以然其可言
一世。既以周孔爲極矣。仁義禮教先結其
心。神明之本絶而莫言。故感之所體自形已
還。佛唱至言悠悠不信。余墜弱喪思拔淪
溺。仰尋玄旨研求神要。悟夫理精於形神妙
於理。寄象傳心粗擧其證。庶鑒諸將悟。遂
有功於滯惑焉
夫形神混會雖與生倶存。至於麁妙分源則
有無區異。何以言之。夫形也五藏六府四
支七竅相與爲一。故所以爲生。當其受生則
五常殊授。是以*支體偏病耳目互缺。無奪其
爲生。一形之内其猶如茲。況神體靈照妙統
衆形。形與氣息倶運。神與妙覺同流。雖動靜
資而精麁異源。豈非各有其本相因爲用
耶。近取諸身即明其理。庶可悟矣。一體
所資肌骨則痛癢所知。爪髮則知之所絶。其
何故哉。豈非肌骨所以爲生爪髮非生之本
耶。生在本則知存。生在末則知滅。一形之
用猶以本末爲興廢。況神爲生本其源至妙。
豈得與七尺同枯戸牖倶盡者哉。推此理也。
則神之不滅。居可知矣
客難曰。子之辯神形盡矣。即取一形之内。
知與不知精矣。然形神雖麁妙異源。倶以有
爲分失。所以爲有則生爲本。既孰有本已
盡而資乎本者獨得存乎。出生之表則廓然
冥盡。既冥盡矣。非但無所立。言亦無所立其
識矣。識不立則神將安寄。既無所寄安得
不滅
答曰。子之難*辯則*辯矣。未本諸心。故有若
斯之難乎。夫萬化皆有也。榮枯盛衰死生代
互。一形盡一形生。此有生之終始也。至於
水火則彌貫。群生瞻而不匱。豈非火體因物
水理虚順。生不自生而爲衆生所資。因即爲
功。故物莫能竭乎。同在生域其妙如此。況神
理獨絶。器所不隣。而限以生表冥盡神無所
寄哉因斯而談。太極爲兩儀之母。兩儀爲萬
物之本。彼太極者渾元之氣而已。猶能總此
化根不變其一。矧神明靈極有無兼盡者耶。
其爲不滅可以悟乎
難曰。子推神照於形表。指太極於物先。誠有
其義。然理貴厭心。然後談可究也。夫神形未
嘗一時相違。相違則無神矣。草木之無神無
識故也。此形盡矣。神將安附而謂之不滅哉。
苟能不滅則自乖其靈不資形矣。既不資形
何理與形爲生。終不相違。不能相違則生本
是同斷可知矣
答曰。有斯難也形神有源。請爲子循本而釋
之。夫火因薪則有火。無薪則無火。薪雖所以
生火。而非火之本。火本自在因薪爲用耳。若
待薪然後有火。則燧人之前其無火理乎。火
本至陽。陽爲火極。故薪是火所寄。非其本
也。神形相資亦猶此矣。相資相因生塗所由
耳。安在有形則神存。無形則神盡。其本愡
恍不可言矣。請爲吾子廣其類以明之。當薪
之在火則火盡。出*火則火生。一薪未改而
火前期。神不頼形又如茲矣。神不待形。可以
悟乎
難曰。神不待形。未可頓*辯。就如子言。苟不
待形則資形之與獨照其理常一。雖曰相資
而本不相關。佛理所明。而必陶鑄此神以濟
彼形何哉
答曰。子之問。曰有心矣。此悠悠之所惑。而
未曁其本者也。神雖不待形。然彼形必生。必
生之形此神必宅。必宅必生則照感爲一。自
然相濟。自然相濟則理極於陶鑄。陶鑄則功
存。功存則道行。如四時之於萬物。豈有心於
相濟哉理之所順。自然之所至耳
難曰。形神雖異自然相濟則敬聞矣。子既譬
神之於形如火之在薪。薪無意於有火。火無
情於寄薪。故能合用無窮。自與化永非此薪
之火移於彼薪。然後爲火。而佛理以此形既
盡更宅彼形。形神去來由於罪福。請問。此形
爲罪爲是形耶。爲是神耶。若形也則大冶之
一物耳。若神也則神不自濟繋於異形。則子
形神不相資之論。於此而躓矣
答曰。宜有斯問然後理可盡也。所謂形神不
相資。則其異本耳。既以爲生。生生之内各
周其用。苟用斯生以成罪福。神豈自妙其照
不爲此形之用耶。若其然也。則有意於賢愚
非忘照而玄會。順理玄會順理盡形。化神
形。子不疑於其始彼此一理而性於其終耶」
難曰。神即形爲照。形因神爲用。斯則然矣。悟
惑亦不在神。神隨此形。故有賢愚。
賢愚非神。而神爲形用。三世周迴萬劫無算。
賢愚靡始而功顯中路。無始之理玄而中路
之功未熟。有在末之功。而拔無始之初者
耶。若有嘉通則請後塵
答曰。子責其始有是言矣。夫理無始終玄極
崖。既生既化。罪福往復自然所生耳。所
謂聰明誠由耳目。耳目之本非聰明也。所謂
賢愚誠應有始。既爲賢愚無始可知矣。夫有
物也則不能管物。唯無物然後能爲物所歸。
若有始也則不能爲終。唯無始也然後終始
無窮。此自是理所不然。不可徴事之有始而
責神同於事。神道玄遠至理無言。髣髴其宗
相與爲悟。而自末徴本動失其統。所以守此
一觀庶階其峰。若肆辯競辭。余知其息矣
洪範説生之本。與佛同矣。至乎佛之所演則
多河漢。此溺於日用耳。商臣極逆後嗣隆業。
顏冉徳行早夭無聞。周孔之教自爲方内。推
此理也其可知矣。請廣其證以究其詳。夫禀
靈乘和體極淳粹。堯生丹朱。頑凶無章不識
仁義。瞽叟誕舜。原生則非所育求理應傳
美。其事若茲。而謂佛理爲迂。可不悟哉
  桓君山新論形神證以爲君山未聞釋
氏之教至於論形神已
薪火之譬後之言者
乃闇與之會故有取
余嘗過故陳令。同郡杜房見其讀老子書言。
老子用恬惔養性致壽數百歳今。行其道。寧
能延年却老乎余應之曰。雖同形名。而質性
才幹乃各異。度有強弱堅毳之姿焉。愛養適
用之直差愈耳。譬猶衣履器物愛之則完全
乃久。余見其傍有麻燭。而&T024219;垂一尺所。則
因以喩事言。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燭矣。如
善扶持隨火而側之。可母減而竟燭。燭無火
亦不能獨行於虚空。又不能後然其*&T024219;&T024219;
猶人之耆老齒墮髮白肌肉枯腊而精神*不
爲之能潤澤。内外周遍則氣索而死。如火燭
之倶盡矣。人之遭邪傷病。而不遇共養良醫
者或強死。死則肌肉筋骨。當若火之傾
風而不獲救護。亦過滅則膚餘幹長焉。余嘗
夜坐飮内中然燭。燭半壓欲滅。即
視。見其皮有剥釳。乃扶持轉側。火遂度而復
則維人身或有虧剥劇。能養愼善持。亦可以
得度。又人莫能識其始生時。則老亦死不當
自知。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而生。皆
堅強老壽。咸百年左右乃死。死時忽如臥出
者。猶果物穀實久老則自墮落矣。後世遭衰
薄惡氣。娶嫁又不時。勤苦過度。是以身生
子皆倶傷。而筋骨血氣不充強。故多凶短折
中年夭卒。其遇病或疾痛惻怛。然後終絶。故
咨嗟憎惡以死爲大。故昔齊景公美其國嘉
其樂云。使古而無死何若。晏子曰。上帝以人
之歿爲善。仁者息焉。不仁者如焉。今不思勉
日學自通。以趨立身揚名。如但貪利長
生多求延壽益年。則惑之不解者也。或難曰。
以燭火喩形神。恐似而非焉。今人之肌膚。時
剥傷而自愈者。血氣通行也。彼蒸燭缺傷。雖
有火居之不能復全。是以神氣而生長。如火
燭不能自補完。蓋其所以爲異也。而何欲同
之。應曰。火則從一端起。而人神氣則於體當
從内稍出合於外。若由外湊達於内。固未必
由端往也。譬猶炭火之&T025180;赤如水過度之。亦
小滅然復生焉。此與人血氣生長肌肉等。顧
其終極或爲灰或爲*&T024219;耳。曷爲不可以喩
哉。余後與伯師夜&T025180;脂火坐語。鐙中脂索
而炷燋禿將滅息。則以示曉。伯師言。人衰老
亦如彼禿炵矣。又爲言前&T025180;麻燭事。伯師
曰。*鐙燭盡當益其脂易其燭。人老衰彼
蹶纉。余應曰。人既禀形體而立。猶彼持*鐙
一燭及其盡極安能自盡。易盡易之乃在人。
人之蹶黨亦在天。天或能爲他其肌骨血氣
充強。則形神枝而久生惡則絶傷。猶火之隨
脂燭多少長短爲遲速矣。欲燈燭自益易以
不能但從斂傍脂以染漬其頭。轉側蒸幹使
火得安居。則皆復明焉。及本盡者亦無以&T025180;
今人之養性。或能使墮齒復生白髮更黒
顏光澤。如彼*從脂轉燭者至壽極亦獨死耳。
明者知其難求。故不以自勞。愚者欺惑而冀
獲*益脂易燭之力。故汲汲不息。又草木五
穀以陰陽氣生於土。及其長大成實。實復入
土而後能生。猶人之與禽獸昆蟲皆以雄雌
揆相生。生之有長。長之有老。老之有死。
若四時之代謝矣。而欲變易其性求爲異道。
惑之不解者也
  沙門不敬王者論    遠法師
晋成康之世。車騎將軍庾冰。疑諸沙門抗禮
萬乘所明理何。驃騎有答二家論
在本集
至元興中。
太尉桓公亦同此義。謂庾言之未盡。與八座
書云
佛之爲化雖誕以茫浩推乎視聽之外以敬爲
本。此出處不異。蓋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廢也。
老子同王侯於三大原。其所重皆在於資生
通運。豈獨以聖人在位。而比稱二儀哉。將以
天地之大徳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者。故尊
其神器而禮寔惟隆。豈是虚相崇重義存
君御而已。沙門之所以生國存。亦日用於
理命。豈有受其。徳而遺其禮。沾其惠而廢其
敬哉。于時朝士名賢答者甚衆。雖言未悟時。
並互有其美。徒咸盡所懷而理蘊于情。遂令
無上道服毀於塵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悲
夫。斯乃交喪之所由。千載之否運。深懼大法
之將淪。感前事之不忘。故著論五篇。究敍微
意。豈曰淵壑之待晨露。蓋是申其罔極。亦庶
後之君子。崇敬佛教者。或詳覽焉
  沙門不敬王者論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處爲異。出*處之
人凡有四科。其弘教通物則功侔帝王。化兼
治道。至於感俗悟時亦無世不有但所遇有
行藏。故以廢興爲隱顯耳。其中可得論者。請
略而言。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情未變俗
迹同方内。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禮敬有
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則功由在昔。是
故因親以教愛。使民知有自然之恩。因嚴以
教敬。使民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來。寔由
冥應。應不在今則宜尋其本。故以罪對爲刑
罰。使懼而後愼。以天堂爲爵賞。使悦而後動。
此皆即其影響之報而明於教。以因順爲。通
而不革其自然也。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
爲滯累。根深因在我倒未忘方將以情欲爲
苑囿。聲色爲遊觀。沈湎世樂不能自免而
特出。是故教之所撿以此爲崖。而不明其外
耳。其外未明則大同於順化。故不可受其徳
而遺其禮。沾其惠而廢其敬。是故悦釋迦之
風者輒先奉親而獻君。變俗投簪者必待命
而順動。若君親有疑則退求其志以俟同悟。
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資生助王化於治道者
也。論者立言之旨。貎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
分。以明在三之志。略敍經意宣寄所懷
  *沙門不敬王者論出家*第二
出家則是方外之賓。迹絶於物。其爲教也。達
患累縁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
禀化。不順化以求宗。求宗不由於順化。則不
重運通之資。息患不由於存身。則不貴厚生
之益。此理之與形乖。道之與俗反者也。若斯
人者。自誓始於落簪。立志形乎變服。是故凡
在出家。皆遯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
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遯世則宜高尚
其跡。夫然。故能拯溺俗於沈流。拔幽根於
重劫。遠通三乘之津。廣開天人之路。如令一
夫全徳。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
之位。亦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
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
失其敬。從此而觀。故知超化表以尋宗。則理
深而義篤。照泰息以語仁。則功末而惠淺。
若然者雖將面冥山而旋歩。猶或恥聞其風。
豈況與夫順化之民。尸祿之賢。同其孝敬者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第三
問曰。尋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爲大。王侯
以體順爲尊。得一故爲萬化之本。體順故有
運通之功。然則明宗必存乎體極。求極必
由於順化。是故先賢以爲美談。衆論所不能
異。異夫衆論者則義無所取。而云不順化何
耶。答曰。凡在有方同禀生於大化雖群品萬
殊精麁異貫統極而言。有靈與無靈耳。有靈
則有情於化。無靈則無情於化。無情於化。化
畢而生盡。生不由情。故形朽而化滅。有情於
化。感物而動。動必以情。故其生不絶。生不
絶則其化彌廣而形彌積。情彌滯而累彌深。
其爲患也。焉可勝言哉。是故經稱泥洹不
變以化盡爲宅。三界流動以罪苦爲場。化盡
則因縁永息。流動則受苦無窮。何以明其然。
夫生以形爲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則
神滯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有封。則所存唯
已所渉唯動。於是靈轡失御生塗日開。方隨
貪愛於長流。豈一受而已哉。是故反本求宗
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
生。不以情累其生。則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
則神可冥。冥神絶境。故謂之泥洹。泥洹之名。
豈虚搆也哉。請推而實之。天地雖以生生爲
大。而未能令生者不化。王侯雖以存存爲
功。而未能令存者無患。是故前論云。達患累
縁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禀化。
不順化以求宗。義存於此義存於此。斯沙門
之所以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
其惠者也
  *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第四
問曰。歴觀前史。上皇已來在位居宗者。未始
異其原本。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咸一其
統。所謂唯天爲大唯堯則之。如此則非智有
所不照。自無外可照。非照有所不盡。自無
理可盡。以此推視聽之外廓無所寄。理無所
寄則宗極可明。今諸沙門不悟文表之意。而
惑教表之旨其爲謬也。固已全矣。若復顯
然驗此。乃希世之聞
答曰。夫幽宗曠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尋難以
事詰。既渉乎教則以因時爲撿。雖應世之
優劣萬差。至於曲成在用感即民心而通其
分。分至則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關其外者
也。若然則非體極者之所不兼。兼之者不可
並御耳。是以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
擧。九變而賞罰可言。此但方内之階差。而猶
不可頓設。況其外者乎。請復推而廣之。以遠
類。六合之外存而不論者。非不可論。論
之或乖。六合之内論而不辯者。非不可*辯。
*辯之或疑。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辯而不議
者。非不可議。議之或亂。此三者皆即其身
耳目之所不至。以爲關鍵。而不關視聽之外
者也。因此而求聖人之意。則内外之道可合
而明矣。常以爲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
孔。發致雖殊潜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
詳而辯之指歸可見。理或有先合而後乖。有
先乖而後合。先合而後乖者。諸佛如來則其
人也。先乖而後合者。歴代君王未體極之
至。斯其流也。何以明之。經云。佛有自然神
妙之法。化物以權廣隨所入。或爲靈仙轉輪
聖帝或爲卿相國師道士。若此之倫在所變
現。諸王君子莫知爲誰。此所謂合而後乖者
也。或有始創大業而功化未就。迹有參差故
所受不同。或期功於身後。或顯應於當年。聖
即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稱算。雖抑引無方
必歸塗有會。此所謂乖而後合者也。若今乖
而後合。則擬歩通塗者。必不自崖於一揆。若
合而後乖。則釋迦之與堯孔。歸致不殊
斷可知矣。是故自乖而求其合。則知理會之
必同自合而求其乖。則悟體極之多方。但見
形者之所不兼。故或衆塗而駭其異耳。因茲
而觀。天地之道功盡於運化。帝王之徳理極
於順通。若以對夫獨絶之教不變之宗。故不
得同年而語其優劣。亦已明矣
  *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第五
問曰。論者以化盡爲至極。故造極者必違化
而求宗。求宗不由於順化。是以引歴代君王
使同之佛教。令體極之至以權君統。此雅
論之所託。自必於大通者也。求之實當理則
不然。何者夫禀氣極於一生。生盡則消液而
同無神。雖妙物故是陰陽之化耳。既化而爲
生。又化而爲死。既聚而爲始。又散而爲終。因
此而推。故知神形倶化原無異統。精麁一氣
始終同宅。宅全則氣聚而有靈。宅毀則氣散
而照滅。散則反所受於大本。滅則復歸於
無物。反覆終窮皆自然之數耳。孰爲之哉。若
本則異氣數合則同化。亦爲神之處形。
猶火之在木。其生必並其毀必滅。形離則
神散而罔寄。木朽則火寂而靡託。理之然矣。
假使同異之分昧而難明。有無之説必存乎
聚散。聚散氣變之總名萬化之生滅。故莊子
曰。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爲生。散則爲死。若死
生爲彼徒苦。吾又何患。古之善言道者。必有
以得之。若果然耶。至理極於一生。生盡不化
義可尋也
答曰。夫神者何耶。精極而爲靈者也。精極則
非卦象之所圖。故聖人以妙物而爲言。雖有
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状窮其幽致而談者。以
常識生疑多同自亂。其爲誣也。亦已深矣。
將欲言之。是乃言夫不可言。今於不可言之
中。復相與而依俙。神也者圓應無主妙盡無
名。感物而動。假數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
而不滅。假數而非數。故數盡而不窮。有情則
可以物感。有識則可以數求。數有精麁。故其
性各異。智有明闇。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論。則
知化以情感神以化傳。情爲化之母。神爲情
之根。情有會初之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
徹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古之論道者。亦未
有所同請引而明之。莊子發玄音於大宗曰。
大塊勞我以生息我以死。又以生爲人䩭死
爲反眞。此所謂知生爲大患。以無生爲反本
者也。文子稱黄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
以不化乘化。其變無窮。莊子亦云。特犯人
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萬化而未始有極。
此所謂知生不盡於一化方逐物而不反者
也。二子之論。雖未究其實。亦嘗傍宗而有聞
焉。論者不尋方生方死之説。而惑聚散於
一化。不思神道有妙物之靈。而謂精麁同盡。
不亦悲乎。火木之喩原自聖典。失其流統。故
幽興莫尋。微言遂淪於常教。令談者資之以
成疑。向使時無悟宗之匠。則不知有先覺之
明。冥傳之巧沒世靡聞。何者夫情數相感其
化無端。因縁密搆潜相傳寫。自非達觀孰識
變。請爲論者驗之。以實火之傳於薪。猶
神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前
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術妙。前形非後形。則
悟情數之感深。惑者見形朽於一生。便以
神情倶喪。猶覩火窮於一木。謂終期都盡耳。
曲從養生之談非遠尋其類者也。就如來
論。假令神形倶化。始自天本愚智資生同禀
所受。問所受者爲受之於形耶。爲受之於神
耶。若受之於形。凡在有形皆化而爲神矣。
若受之於神。是爲以神傳。神則丹朱與帝堯
齊聖。重華與瞽叟等靈。其可然乎。其可然
乎。如其不可。固知冥縁之搆著於在昔。明闇
之分定於形初。雖靈鈞善運。猶不能變性
之自然。況降茲已還乎。驗之以理。則微言而
有徴。効之以事。可無惑於大
論成後。有退居之賓。歩朗月而宵遊。相與共
集法堂。因而問曰。敬尋雅論。大歸可見。殆無
所間。一日試重研究。蓋所未盡亦少許處耳。
意以爲沙門徳式。是變俗之殊制。道家之名
器施於君親。固宜略於形敬。今所疑者。謂
甫創難就之業。遠期化表之功。潜澤無現法
之効。來報玄而未應。乃令王公獻供信士屈
體。得無坐受其徳陷乎早計之累。虚沾其惠
同夫素餐之譏耶。主人良久乃應曰。請爲
諸賢近取其類。有人於此奉宣時命遠通殊
方九譯之俗。問王當資以糇糧錫以輿服
不。答曰然。主人曰。類可尋矣。夫稱沙門者
何耶。謂其能發蒙俗之幽昏。啓化表之玄
路。方將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吏希高者
挹其遺風。漱流者味其餘津。若然雖大業未
就。觀其超歩之跡。所悟固已弘矣。然則運通
之功。資存之益。尚未酬其始誓之心。況答三
業之勞乎。又斯人者。形雖有待情無近寄。視
夫四事之供。若鶴蚊之過乎其前者耳。濡
沫之惠復焉足語哉。衆賓於是始悟冥塗以
&T050610;爲功。息心以淨畢爲道。乃欣然怡
詠言而退
晋元興三年歳次閼逢。于時天子蒙塵。人百
其憂。凡我同志僉懷輟旒之歎。故因述斯
論焉
  沙門袒服論      遠法
或問曰。沙門袒服出自佛教是禮與。答曰然。
問曰。三代殊制其禮不同。質文之變備於前
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論者咸有疑焉。若有
深致。幸誨其未聞
答曰。玄古之民。大朴未虧其禮不文。三王應
世。故與時而變。因茲以觀。論者之所執。方内
之格言耳。何以知其然。中國之所無。或得之
於異俗。其民不移其道未止。是以天竺國
法。盡敬於所尊。表誠於神明。率皆袒服。所謂
去飾之甚者也。雖記籍末流茲土。其始似
有聞焉。佛出於世因而爲教。明所行不左故
應右袒。何者。將辯貴賤必存乎位。位以進
徳。則尚賢之心生。是故沙門越名分以背時。
不退已而求先。又人之所能。皆在於右。若動
不以順則觸事生累。過而能復雖中賢猶未
得。況有下於此者乎。請試言之。夫形以左右
成體。理以邪正爲用。二者之來各乘其本。滯
根不拔則事未愈。應而形理相資其道。微明
世習未移應徴。難*辯袒服既彰則形。隨事
感理悟其心。以御順之氣表誠之體。而邪正
兩行。非其本也。是故世尊以袒服篤其誠而
閑其邪。使名實有當敬慢不雜。然後開出要
之路。導眞性於久迷。令淹世之賢不自絶於
無分。希進之流不惑塗而旋歩。於是服膺聖
門者。咸履正思順異跡同軌。緬素風而懷古。
背華俗以洗心。專本達變即近悟遠。形服相
愧理深其感。如此則情禮專向修之不倦。動
必以順不覺形之自恭。斯乃如來勸誘之外
因。斂麁之妙跡。而衆談未諭。或欲革之。反古
之道。何其深哉
  何鎭南難
見答問袒服指訓。兼弘摽未文於玄古資形。
理於近用使敬慢殊流。識服倶盡殆無間然。
至於所以明順。猶有未同。何者。儀形之設。蓋
在時而用。是以事有内外。乃可以淺深應之。
李釋之與周孔。漸世之與遺俗。在於因循不
同。必無逆順之殊明矣。故老明兵凶處右禮
以喪制不左。且四等窮奉親之至。三驅顯王
跡之仁。在後而要其旨可見。寧可寄至順。於
凶事表吉。誠於喪容哉。鄭伯所以肉袒。亦猶
許男輿櫬。皆自以所乘者逆。必受不測之
罰。以斯而證順將何在。故率所懷想更詳盡
令内外有歸
  遠法師答
敬尋問旨。蓋是聞其遠塗照所未盡。令精麁
並順内外有歸。三復斯誨。所悟良多。常以爲
道訓之與名教。釋迦之與周孔。發致雖殊而
潜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但妙迹隱於
常用。指歸昧而難尋遂令至言隔於世典。談
士發殊塗之論。何以知其然。聖人因弋釣以
去其甚。順四時以簡其煩。三驅之禮。失前
禽而*不吝。網罟之設。必待化而方用。上極
行葦之仁。内延釋迦之慈。使天下齊己物我
同觀。則是合抱之一毫。豈有間於優劣而非
相與者哉。然自跡而尋。猶大同於兼愛。遠求
其實則階差有分。分之所通未可勝言。故漸
慈以進徳。令事顯於君親。從此而觀。則内
外之教可知。聖人之情可見。但歸塗未啓。故
物莫之識。若許其如此。則袒服之義理不容
疑。來告何謂宜更詳盡。故復究敍本懷。原
夫形之化也。陰陽陶鑄。受左右之體。昏明代
運。有死生之説。人情咸悦生而懼死。好進
而惡退。是故先王即順民性撫其自然。令吉
凶殊制左右異位。由是吉事尚左。進爵以厚
其生。凶事尚右。哀容以毀其性。斯皆本其所
受。因順以通教。感於事變懷其先徳者也。世
之所貴者不過生存。生存而屈申進退道盡
於此。淺深之應於是乎在。沙門則不然。後身
退己而不嫌卑。時來非我而不辭辱。卑以自
牧謂之謙。居衆人之所惡謂之順。謙順不失
其本。則日損之功易積。出要之路可遊。是
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動而反俗者。與夫方
内之賢。雖貎同而實異。何以明之。凡在出
家者。達患累縁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
生生由於禀化。不順化以求宗。推此而言。固
知發軫歸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世務者。
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生可絶。不
以生累其神則神可冥。然則向之所謂吉凶
成禮奉親事君者。蓋是一域之言耳。未始出
於有封。有封未出則是翫其文而未達其變。
若然方將滯名教以殉生。乘萬化而背宗。自
至順而觀。得不曰逆乎。漸世之與遺俗指。存
於此
  遠法師明報應論   答桓南郡
問曰。佛經以殺生罪重地獄斯罰。冥科幽司
應若影響。余有疑焉。何者。夫四大之體。即地
水火風耳。結而成身以爲神宅。寄生栖照津
暢明識。雖託之以存。而其理天絶。豈唯精麁
之間。固亦無受傷之地。滅之既無害於神。亦
由滅天地間水火耳
又問。萬物之心愛欲森繁。但私我有己情慮
之深者耳。若因情致報乘感生。應自然之
道何所寄哉
答曰。意謂此二條是來問之關鍵。立言之津
要。津要既明則群疑同釋。始渉之流或因茲
以悟。可謂朗滯情於常識之表。發奇唱於未
之前。然佛教深玄微言難辯。苟未統夫
旨歸亦焉能暢其幽致。爲當依傍大宗試
敍所懷。推夫四大之性。以明受形之本。則假
於異物託爲同體。生若遺塵起滅一化。此則
惠觀之所入。智刃之所遊也。於是乘去來
之自運。雖聚散而非我。寓群形於大夢。實處
有而同無。豈復有封於所受。有係於所戀哉。
若斯理自得於心而外物未悟。則悲獨善之
無功。感先覺而興懷。於是思弘道以明訓。故
仁恕之徳存焉。若彼我同得心無兩對。遊
則泯一玄觀交兵則莫逆相遇。傷之豈唯無
害於神。固亦無生可。殺此則文殊案劍迹逆
而道順。雖復終日揮戈措刃無地矣。若然者
方將託鼓舞以盡神。運干鉞而成化。雖功被
猶無賞。何罪罰之有耶。若反此而尋其原。
則報應可得而明。推事而求其宗則罪罰可
得而論矣。嘗試言之。夫因縁之所感。變化之
所生。豈不由其道哉。無明爲惑網之淵。貪愛
爲衆累之府。二理倶遊冥爲神用。吉凶悔悋
唯此之動。無用掩其照。故情想凝滯於外物。
貪愛流其性。故四大結而成形形。結則彼我
有封。情滯則善惡有主。有封於彼我。則私
其身而身不忘。有主於善惡。則戀其生而生
不絶。於是甘寢大夢昏於所迷。抱疑長夜所
存唯著。是故失得相推禍福相襲。惡積而天
殃自至。罪成則地獄斯罰。此乃必然之數。無
所容疑矣。何者。會之有本則理自冥對。兆之
雖微勢極則發。是故心以善惡爲形聲。報以
罪福爲影響。本以情感而應自來。豈有幽司
由御失其道也。然則罪福之應唯其所感。感
之而然故謂之自然。自然者即我之影響耳。
於夫玄宰復何功哉。請尋來問之要而驗之
於實。難旨全許地水火風結而成身以爲神
宅。此則宅有主矣。問主之居宅。有情耶無
情耶。若云無情。則四大之結非主宅之所感。
若以感不由主故處不以情。則神之居宅無
情無痛痒之知。神既無知宅又無痛痒。以接
物則是伐卉剪林之喩無明於義。若果有情。
四大之結是主之所感也。若以感由於主故
處必以情。則神之居宅不得無痛痒之知。神
既有知宅又受痛痒。以接物固不得同天地
間水火明矣。因茲以談。夫神形雖殊相與
而化。内外誠異渾爲一體。自非達觀孰得其
際耶。苟未之得則愈久愈迷耳。凡禀形受
莫盡然也。受之既然。各以私戀爲滯。滯根
不拔則生理彌固。愛源不除則保之亦深。設
一理逆情。使方寸迷亂。而況擧體都亡乎。是
故同逆相乘共生讐隙。&MT04984;心未冥則搆怨不
息。縱復悦畢受惱情無遺憾。形聲既著則影
響自彰。理無先期數合使然也。雖欲逃之其
可得乎。此則因情致報乘惑生應。但立言之
旨本異。故其會不同耳
問曰。若以物情重生不可致喪。則生情之由
私戀之惑耳。宜朗以達觀曉以大方。豈得就
其迷滯以爲報應之對哉
答曰。夫事起必由於心。報應必由於事。是故
自報以觀事。而事可變。擧事以責心。而心可
反。推此而言。則知聖人因其迷滯以明報應
之對。不就其迷滯以爲報應之對也。何者。人
之難悟。其日固久。是以佛教本其所由。而訓
必有漸。知久習不可頓廢。故先示之以罪福。
罪福不可都忘。故使權其輕重。輕重*權於
罪福。則銓善惡以宅心。善惡滯於私戀。則
推我以通物。二理兼弘情無所係。故能尊賢
容衆恕己施安。遠尋影響之報。以釋往復之
迷。迷情既釋。然後大方之言可曉。保生之累
可絶。夫生累者雖中賢猶未得。豈常智之所
達哉
  三報論因俗人疑善
惡無現驗作
     遠法師
經説。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
報。現報者善惡始於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
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
然後乃受。受之無主。必由於心。心無定司。感
事而應。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先後雖異咸
隨所遇而爲對。對有強弱。故輕重不同。斯
乃自然之賞罰。三報之大略也。非夫通才達
識入要之明。罕得其門。降茲已還。或有始
歩大方以先爲蓍龜。博綜内籍反三隅於
未聞。師友仁匠習以移性者。差可得而言。請
試論之。夫善惡之興其有漸。漸以之極則有
九品之論。凡在九品非現報之所攝。然則
現報絶夫常類可知。類非九品則非三報之
所攝。何者。若利害交於目前而頓相傾奪。神
機自運不待慮而發。發不待慮則報不旋踵
而應。此現報之一隅。絶夫九品者也。又三業
殊體自同有定。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祷之
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將推而極之則義深數
廣不可詳究。故略而言之想。參懷佛教者以
有得之。世或有積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
慶。此皆現業未就而前行始應。故曰。貞祥
遇禍妖&T008862;見福。疑似之嫌於是乎在。何以謂
之然。或有欲匡主救時道濟生民擬歩高跡
志在立功。而大業中傾天殃頓集。或有棲遲
衡門無悶於世。以安歩爲輿優遊卒歳。而時
來無妄運非所遇。道世交淪于其閑習。或有
名冠四科道在入室。全愛體仁慕上善以進
徳。若斯人也。含沖和而納疾。履信順而夭年。
此皆立功立徳之行。變疑嫌之所以生也。大
義既明宜尋其對。對各有本待感而發。逆順
雖殊其揆一耳。者何倚伏之勢定於在昔。
冥符告命潜相迴換。故令禍福之氣交謝於
道善惡之報殊錯而兩行。是使事應之
際愚智同惑。謂積善之無慶。積惡之無殃。感
神明而悲所愚。慨天喪之於善人。咸謂名
教之盡無宗於上。遂使大道翳於小成。以正
言爲善誘。應心求實必至理之無此。原其所
由。由世異典以一生爲限不明其外。其外未
明。故尋理者。自畢於視聽之内。此先王即
民心而通其分。以耳目爲關鍵者也。如令合
内外之道。以求弘教之情。則知理會之必同。
不惑衆塗而駭其異。若能覽三報以觀窮通
之分。則尼父之不答仲由。顏冉對聖匠而如
愚。皆可知矣。亦有縁起而縁生。法雖豫入諦
之明而遺受未忘。猶以三報爲華苑。或躍而
未離于淵者也。推此以觀。則知有方外之賓。
服膺妙法洗心玄門。一詣之感超登上位。如
斯倫匹宿殃雖積。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三
報之所及。因茲而言。佛經所以越名教絶九
流者。豈不以疏神達要陶鑄靈府窮*原盡
化鏡萬像於無*像者也
弘明集卷第五





弘明集卷第六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道恒法師釋駁論 明僧紹正二教論
周剡顒難張長史融門律 謝鎭之
夷夏論
  釋駁論        釋道恒
晋義熙之年。如聞江左袁何二賢。並商略治
道。諷刺時政。雖未覩其文意者。似依傍韓非
五蠹之篇。遂譏世之闕。發五横之論。而沙門
無事猥落其例。余恐眩曜時情。永淪邪惑。不
勝憤惋之至。故設賓主之論。以釋之
有東京束教君子。誥於西鄙傲散野人曰。僕
曾預聞佛法沖邃。非名教所議。道風玄遠非
像所擬。清虚簡勝非近識所關。妙絶群
有非常情所測。故毎爲時君之所遵崇。貴達
之所欽仰。於是衆庶朋契雷同奔向。咸共嗟
詠稱述其善云。若染漬風流則精義入微。
研究理味則妙契神用。澡塵垢於胸心。脱桎
梏於形表。超俗累於籠樊。邈世務而高蹈。
淪眞素則夷齊無以踰其操。遺榮寵則巣許
無以過其志。味玄旨則顏冉無以參其風。去
紛穢則松喬無以比其潔。信如所談則義無
間然矣。但今觀諸沙門通非其才。群居猥
未見秀異。混若涇渭渾波。泯若薫蕕同篋。
若源清則津流應鮮。根深則條頴必茂。考其
言行而始終不倫。究其本末幾無有校。僕之
所以致怪。良由於此。如皇帝之忘智。據梁
之失力。皆在鑪錘之間陶鑄以成聖者。苟道
不虚行。才必應器。然沙門既出家離俗高尚
其志。違天屬之親。捨榮華之重。毀形好之飾。
守清節之禁。研心唯理屬已。唯法投足而安
蔬食而已。使徳行卓然爲時宗仰儀容。邕肅
爲物軌則。然觸事蔑然無一可採。何棲託
之高遠。而業尚*之鄙近。至於營求孜汲無
暫寧息。或墾殖田圃與農夫齊流。或商旅博
易與衆人競利。或矜恃醫道輕作寒暑。或機
巧異端以濟生業。或占相孤虚妄論吉凶。或
詭道假權要射時意。或聚畜委積頤養有餘。
抵掌空談坐食百姓。斯皆徳不稱服行多
違法。雖暫有一善亦何足以標高勝之美哉。
自可廢之以一風俗。此皆無益於時政。有損
於治道。是執法者之所深疾。有國者之所大
患。且世有五横。而沙門處其一焉。何以明之。
乃大設方便鼓動愚俗。一則誘喩。一則迫
云。行惡必有累劫之殃。修善便有無窮之慶。
論罪則有幽冥之伺。語福則有神明之祐。敦
勵引導勸行人所不能行。強逼切勒勉爲人
所不能爲。上減父母之養。下損妻拏之分。會
同盡肴膳之甘。寺廟極壯麗之美。割生民之
翫。崇無用之虚費。罄私家之年儲。闕軍
國之資實。張空聲於將來。圖無像於未兆。
聽其言則洋洋而盈耳。觀其容則落落而滿
目。考現事以求徴。並未見其驗眞。所謂
影捕風莫知端緒。亮僕情之所未安。有識者
之所巨惑若有嘉信請承下風。脱有暫悟永
去其滯矣。主人答主人憮然有間慨爾長
歎。咄異哉。子之所陳。何其陋也。夫鄙俗不可
以語大道者。滯於形也。曲士不可以辯宗極
者。局於名也。今將爲子略擧一隅。自可思反
其宗矣。蓋聖人設教應器。投法受量。有限
故化之以漸。録善心於毫端。忘鄙吝於丘壑。
片行之善永爲身資。一念之福終爲神用。始
覆一簣不可責以爲山之功。方趣絶境不中
窮以括嚢之實。然海之所以稱大者。由無
嗷潔之清。道之所以稱晦跡者以無赫然之
觀。夫慈親婉孌有心之所滯。而沙門遺之
如脱屣。名位財色世情之所重。而沙門視之
如秕糠。可謂忍人所不能去。斯乃標尚之雅
趣。弘道之勝事。而云蔑然。豈非妙賞之謂乎。
又且志業不同歸向塗乖。岐逕分轍不相領
悟。未見秀異故其宜耳。古人毎歎才之爲難
信矣。周號多士亂臣十人。唐虞之盛元凱二
八。孔門三千。並海内翹秀。簡充四科數不盈
十。於中伯牛廢疾。回也六極。商也慳悋。賜
也貨殖。予也難彫。由也凶愎。求也聚斂任
不稱職。仲弓雖騂出於犁色。而擧世推徳。爲
人倫之宗。欽尚高軌爲搢紳之表。百代詠其
遺風。千載仰其景行。至於沙門。乃苦共剥節
酷相瓦礫。斯豈君子弘通之道雅正之論哉。
此由或人入斑輸之作坊。不稱指南之巧
妙。但譏拙者之傷手。眞可謂伏膺下流。志
存鄙劣。昔承相問客。俗言鴟梟食。母寧有
是。乎客。答但聞慈烏反哺。耳相乃悵。然
愧失。言今子處心將無似相之問也。君子遏
惡揚善。反是謂何。又云。投足而安且林野蕭
條。毎有寇盜之患。城傍入出動嬰交遊之譏。
處身非所則招風塵之累。婆娑田里則犯人
間之論。二三無可進退谷。宇宙雖曠莫
知所厝
又云。蔬餐而已。夫人間有不贍之匱。山澤
無委積之儲。方宜取給復乘之以法。所向九
折於何得立。若堂堂聖世而有首陽之餓。夫
明明時雍而有赴海之死。客於雅懷何如。然
體無毛羽不可袒而無衣。腹非匏瓜不可繋
而不食。自未造極要有所資。年豐則取足於
百姓。時儉則肆力以自供。誠非所宜事不得
已。故蝮蛇螫手斬以求全。推其輕重。蓋所存
者大。雖營一己不求無獲。求之不必一塗。但
令濟之。有理亦何嫌。多方以爲煩穢其欲。
域使不得妄動。何故執之甚乎。昔伯成躬耕
以墾殖。沮溺耦作以修農。陶朱商賈以營生。
於陵灌蔬以自供崔文賣藥以繼乏。君平卜
筮以補空。張衡術數以馳名。馬鈞奇巧以騁
功。此等直是違俗遁世之人耳。未正見有邈
然絶塵與。物天隔而咸共嗟詠不輟於口。然
沙門之中迹超諸人恥與流輩。動有萬數至
於體道。神化超落人封非可算計。而未曾致
言。何其黨乎。宜共思校事實。不可古今殊
論。衆寡異辭。希簡爲貴猥多致賤。恐非求精
覈理之談也。云自可廢之以一風俗。是何言
與。聖人不誣十室三人必有師資。芳蘭並茂
而欲蘊崇焚之。不亦暴乎。其中自有徳宇淵
邃。器標時望。或翹楚嗷潔棲寄清遠。或禪思
入微澄神絶境。或敷演微言散幽釋滯。或精
勤福業勸化崇善。凡出家之本落髮抽簪之
日。皆心口獨誓情到懇至雖生死彌淪玄塗
長遠。要自驅策必階於道。金輪之榮忽若塵
垢。帝釋之重蔑若秕糠。始皆精誠乃有所
感。自非一擧頓詣體備圓足。其間何能不有
小失。且當録其眞素。略擧玄黄。安渾擧一概
無復甄別。不可以管蔡之釁姫宗盡誅。四兇
之暴合朝流放。此何異人苦頭虱因欲并首
倶焚。患在足刺遂欲通股全解。不亦濫乎
云無益於時政有損於治道。夫弘道者之益
世。物有日用而不知故。老氏云。無爲之化百
姓皆曰我自然。斯言當矣是以干木高枕而
魏國大治。庚桑善誨而㙗壘歸仁。沙門在世
誠無目前考課之功。名教之外實有益於冥。
近取五戒訓物。非六經之疇。遠以八難幽嶮。
非刑法之匹。請以三藏銓罪。非律令之流
暢。以般若辯惑。非老莊之謂。道品無漏拔
苦因縁。則存而不論周孔之教。理盡形器至
法之極。兼練神明精麁昇降。不可同日而語
其優劣矣。昔孛助化以道佐治。國境晏然民
知其義。年農委積物無疵癘。非益謂何。云
世有五横。沙門處其一焉。凡言横者。以其志
無業尚散誕莫名或博易放蕩而傾竭家財。
或名挂編戸而浮游卒歳。或尸祿素餐而莫
肯用心。或執政居勢而漁食百性。或馳競
進趣而公私並損。或肆暴姦虐而動造不軌。
斯皆傷教亂正大敗風俗。由是苟悦奮筆。而
遊侠之論興。韓非彈豪而五蠹之文作。以之
爲横理故宜然。施之沙門不亦誣乎。國家方
上與唐虞競巍巍之美。下與殷周齊郁郁之
化。不使箕頴專有傲世之賓。商洛獨標嘉遁
之客。甫欲大扇逸民之風。崇肅方外之士。觀
子處懷經略時政。乃欲踵亡秦虎狼之嶮術。
襲商君剋薄之弊法。坑焚儒典治無綱紀。制
太半之税。家無游財。設三五之禁。備民如賊。
天下熬然人無聊生使嬴氏之族不訖於三
世。二子之禍即戮於當時。臨刑之日方乃追
恨。始者立法之謬。本欲寧國靜民。不憶堤
大峻。反不容己事既往矣。何嗟之及。云
一則誘喩。一則迫*脇。且衆生縁有濃薄。才
有利鈍。解有難易。行有淺深。是以啓誨之道
不一。悟發之由不同。抑揚頓挫務使從善。斯
乃權謀之警策。妙濟之津梁。殊非誘迫之謂

云罪則冥伺福則神祐。夫含徳至淳則衆善
歸焉。易曰。履信思順。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又曰。爲不善於幽昧之中。鬼得而誅之。豈非
冥伺神明之祐哉。善惡之報經有成證。不
復具列。云會盡餚膳寺極壯麗。此修福之家
傾竭。以備將來之資殫盡。自爲身之大計耳。
殆非神明歆其壯麗。衆僧貪其滋味。猶農夫
之播殖。匠者之構室將擇貞材以求堂宇之
飾。精簡種子以規嘉苗之實。故稼穡必樹於
沃壤之地。卜居要選於&MT03302;塏之處。是以知三
尊爲衆生福曰。供養自修己之功徳耳。云割
生民之珍*翫崇無用之虚費。夫博施兼愛仁
者之厚徳。崇飾宗廟孝敬之至心。世教若此
道亦如之。物有損之而益爲之必獲。且浮財
猶糞土。施惠爲神用譬朽木之爲舟。乃濟
之津要。何虚費之有哉。欲端坐而望自然拱
默以悕安樂。猶無柯而求伐。不食而徇飽。
焉可得乎。苟身之不修己爲困矣。何必乃
蔽百姓之耳目。擁天下之大善。既自飮毒復
酖人。何酷如之。可謂亡我陷彼。相與倶
禍。是以盲聾瘖唖之對。幽處彌劫之殃。調
達之報歴地獄無間之苦。云罄私家之年儲。
闕軍國之資實。聖王御世純風遐被。振道
綱以維六合。布徳網以籠群俊。川無扣浪之
夫。谷無含歎之士。四民咸安其業。百官各盡
其分。海内融通九州同貫。戎車於是寢駕。甲
士却走。以糞嘉穀委於中田。倉儲積而成
朽。童稚進徳日新。黄髮盡於眉壽。當共撃壤
以頌太平。鼓腹以觀盛化。子何多慮之深横。
憂時之不足。不亦過乎。云悋太官而腫口。臨
滄海而攝腹。眞子之謂也
云繋影捕風莫知端緒。夫僞辯亂眞。大聖之
所悲。嗟時不識寶。卞和所以慟哭。然妙旨希
夷而體之者道。沖虚簡詣而會之者得。用遠
能津梁頽溺。拔幽拯滯美濟。當時化流無外
故。神暉一振則感動大千。惠澤暫灑則九
州蒙潤。是以釋梵悟幽旨而歸誠。帝王望玄
宗而委質。八部挹靈化而洗心。士庶觀眞儀
而奔至。落落焉故非域中之名教。肅肅焉殆
是方外之冥軌。然垣牆峭峻故罕得其門。器
宇幽邃希入其室。是以道濟彌*淪而理與之
乖。徳苞無際而事與之隔。子執迷自畢。沒
齒不悟。蓋有以也。夫日月麗天而瞽者不覩
其明。雷電振地而聾者不聞其響。是誰之過
與。而方欲議宮商之音。蔑文章之觀。眞過之
甚者。昔文鱗改視於初曜。須跋開聽於後縁。
子何辜之不幸。獨懷疑以終年。比衆人所
悲。最可悲之所先。於是逡巡退席。悵然自
失。良久曰。聞大道之説。彌貫古今大制因
縁。窮理盡性立履不爲。當年弘道不期一
世。可謂原始會終歸於命矣。僕實滯寢長夜
未達其旨。故毎造有封。今幸聞大夫之餘論。
結解疑散豁然醒覺。若披重霄以覩朗日。發
蒙蓋而悟眞慧。僕誠不敏。敬奉嘉誨矣
  正二教道士有爲夷夏論
者故作此以正之
   明徴君
及聞殊論鋭言置家。有懼誣聖將明其歸。故
先詳正所證二經之句。庶可兩悟幽津
論稱道經云。老子入關之于天竺維衞國。國
王夫人名曰清妙。老子因其晝寢。乘日之精
入清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右腋
而生墮地。即行七歩擧手旨天曰。天上天下
唯我爲尊。三界皆苦何可樂者。於是佛道興
事在玄妙内篇此是漢
中眞典非穿鑿之書
正曰。道家之指其在老
氏二經。敷玄之妙備乎莊生七章。而得一盡
虚。無聞形變之奇。彭殤均壽未覩無死之
唱。故恬其天和者。不務變常。安時處順夫何
取長生。若乘日之精入口剖腋。年事不符託
異合説。稱非其有誕議神化。秦漢之妄妖延
魏晋。言不經聖何云眞典乎
論稱。佛經云。釋迦成佛已有塵劫之數。或爲
儒林之宗國師道士此皆成實正經
非方便之説也
正曰。佛經之宗根明極教。而三世無得。俗證
覺道非可事顯。然精深所會。定慧有徴於内。
縁感所應。因果無妄於外。夫釋迦發窮源之
眞唱。以明神道之所通也。故其練精研照非
養正之功。微善階極。異殆庶自崖道濟在忘
形。而所貴非全生。生生不貴存存。何功忘功
而功著。寂滅而道常。出于無始入乎無終。
靡應非身塵劫非遐。此其所以爲教也
論曰。二經之旨若合符契
正曰。夫佛開三世故圓應無窮。老止生形則
教極澆淳。所以在形之教不議殊生。圓應之
化爰盡物類。是周孔老莊誠帝王之師。而非
前説之。證既開塞異。教又違符合之驗矣
論曰。道則佛也。佛則道也
正曰。既教有方圓豈覩其同。夫由佛者固可
以權老。學老者安取同佛。苟挾競慕高撰會
雜。妄欲因其同樹邪去正。是乃學非其學。
自漏道蠹祇多不量。見恥守器矣
論曰。其入不同其爲必異。各成其性不易其
事。又曰。或照五典。或布三乘。在華而華
言。化夷而夷語。又曰。佛道齊乎達化而有夷
夏之別
正曰。寂感遂通在物必暢。佛以一音隨類受
悟。在夷之化。豈必三乘教。華之道何拘五教。
沖用因感既夷華未殊。而俗之所異孰乖
聖。則雖其入不同。然其教自均也
論曰。端委搢紳諸華之容也。翦髮緇衣群夷
之服也
正曰。將求理之所貴。宜先本禮俗。沿襲異
道唯其時物。故君子豹變民文先革。顓孫膺
訓喪志學殷。夫致徳韶武則禪代異典。後聖
有作豈限夷華。況由之極教必拘國服哉。是
以繋其恒方而迷深動躓矣。水陸既變致遠
有節。舟車之譬得無翩乎。而刻舡守株固以
兩見所歸
論曰。下棄妻拏上廢。宗祀。嗜欲之物咸以禮
申。孝敬之典獨以法屈。悖徳犯順曾莫之
覺。又曰。全形守祀繼善之教也。毀貎易姓
絶惡之學也。理之可貴者道。事之可賤者俗」
正曰。今以廢宗祀爲犯。順存嗜欲以申禮。則
是孝敬*之典在我爲得。俗無必賤矣。毀貎絶
惡自彼爲鄙。道無必貴矣。愛俗拘舊崇華尚
禮。貴賤迭置義成獨説。徒欲蠹溺於凡觀。
豈期卒埋於聖言
論曰。泥洹仙化各是一術。佛號正眞道稱正
一。一歸無死眞會無生
正曰。侯王得一而天下貞。莫議仙化。死而不
亡者壽。不論無死。億説誣濫辭非而澤。大
道既隱小成互起。誠哉是言。其諸誣詭
慢。欲以苟濟其違。求之聖言固不容譏矣。今
之道家所教。唯以長生爲宗。不死爲主。其練
映金丹餐霞餌玉。靈升羽蛻尸解形化。是其
託術驗之而竟無覩其然也。又稱其不登仙
死則爲鬼。或召補天曹。隨其本福。雖大乖老
莊立言。本理然猶可無違世教。損欲趣善乘
化任往。忘生生存存之旨。實理歸於妄而未
爲亂常也。至若張葛之徒。又皆雜以神變化
俗怪誕惑世。符呪章効咸託老君所傳。而隨
稍増廣。遂復遠引佛教證成其僞。立言舛雜
師學無依。考之典義不然可知。將令眞妄渾
流希悟者。永惑莫之能辯。誣亂已甚矣
客既悉於佛老之正。猶未値其津。今將更粗
言其一隅。而使自反焉。夫理照研心二
教兩得。乃可動靜兼盡所遇斯乘也。老子之
教蓋修身治國絶棄貴尚事正其分。虚無爲
本柔弱爲用。内視反聽深根寧極。渾思天元
恬高人世。皓氣養和失得無變。窮不謀通
致命而俟。達不謀己以公爲度。此學者之所
以詢仰餘流。而其道若存者也。安取乎神化
無方濟世不死哉。其在調霞羽化精變窮靈。
此自繕積前成生甄異氣。故雖記奇之者有
之。而言理者不由矣。稽之神功爰及物類。
大若麟鳳怪瑞。小則雀雉之化。夫既一受其
形而希學可致乎。至乃顏孔道隣親資納之
極。固將仰靈塵而止欲。從未由則分命之不
妄有推之可明矣。故仲尼貴知命而必有所
不言。伯陽去奇尚而固守以無爲。皆將以抑
其誕妄之所自來也。然則窮神盡教固由之
有宗矣。道成事得各會之有元矣。夫行業
於前前生而強學以求致其功。積集成於
素孱。而横慕以妄易其爲首。燕求越其希至
何由哉。故學得所學而學以*成也。爲其可爲
而爲可致也。則夫學鏡生靈。中天設教觀象
測變。存而不論經世之深。孔老之極也。爲於
未有盡照窮縁殊生共理。練僞歸眞。神功之
正佛教之弘也。是乃佛明其宗。老全其生。
守生者蔽明宗者通。然靜止大方乃雖蔽而
非妄。動由其宗則理通而照極故。必徳貴天
全自求其道。崇本資通功歸四大。不謀非然
守教保常。孔老之純得所學也。超宗極覽尋
流討源。以有生爲塵毒故。息敬於君親不
議其化異。不執方而駭奇妙。寂觀以拓思。
功積見而要來。則佛教之粹明於爲也。故夫
學得所學則可以資全生靈。而教尊域中矣。
明爲於爲將乃滅習。反流而邈天人矣。過此
以往未之或知。洗慮之得其將在茲
  張融門律       周剡難
吾門世恭佛。舅氏奉道。道也與佛逗極無二。
寂然不動。致本則同感而遂通逢迹成異。其
猶樂之不治不隔五帝之祕。禮之不襲
弔三皇之聖。豈三與五。皆殊時故不同其
風。異世故不一其義。安可輒駕庸愚。誣
神極。吾見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
獄是非。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鳧。越人以
爲鳧。楚人以爲乙。人自楚越耳。鴻常一鴻乎。
夫澄本雖一吾自倶宗。其本瀉迹既分。吾已
翔其所集。汝可專尊於佛迹。而無侮於道

書與二何兩孔。周剡山茨
少子致書。諸遊生者曰張融白。鳥哀鳴於將
死。人善言於就暮。頃既病盛生衰。此亦魂留
幾氣。況驚舟失柁於空&MT03184;。山足無絆於澤中。
故視陰之間雖寸毎遽。不縫其徙也。欲使魄
後餘意繩墨。弟姪故爲門律。數風其一章通
源二道。今奏諸賢以爲何若
  答張書并問張
周剡山茨歸書少子曰。周顒頓首懋製來班。
承復峻其門。則參子無踞誠不待奬敬。尋
有測高心雖神道所歸。吾知其主。然自釋之
外儒綱爲弘。過此而能與仲尼相若者。黄老
實雄也。其教流漸非無邪弊。素樸之本義有
可崇。吾取捨舊懷粗有涇渭。與奪之際。不至
朱紫。但畜積抱懷未及厝言耳。途軌乖順
不可謬同異之*間。文宜有歸辯來旨。謂致
本則同似非。吾所謂同時殊風異。又非吾所
謂異也。久欲此中微擧條裁。幸因雅趣試共
極言。且略如左。遲聞深況
通源曰。道也與佛逗極無二寂然不動。致本
則同感而遂通*逢迹*成異
周之問曰。論云。致本則同請問。何義是其所
謂本乎。言道家者。豈不以二篇爲主。言
佛教者亦應以般若爲宗。二篇所貴義極虚
無。般若所觀照窮法性。虚無法性其寂雖同
位。寂之方。其旨則別論。所謂逗極無二者。
爲逗極於虚無。當無二於法性耶。將二塗之
外更有異本。儻虚無法性其趣不殊乎。若有
異本思告異本之情。如其不殊願聞不殊之

通源曰。殊時故不同其風。異世故不一其義。
吾見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
非。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鳧。越人以爲鳧。
楚人以爲乙。人自楚越耳。鴻常一鴻乎。夫澄
本雖一吾自倶宗其本鴻跡既分。吾已翔其
所集
周之問曰。論云。時殊故不同其風。是佛教之
異於道也。世異故不一其義。是道言之乖於
佛也。道佛兩殊非鳧則乙。唯足下所宗之本。
一物爲鴻耳。驅馳佛道無免二失。未知高鑒
縁何識本輕而宗之。其有旨乎。若猶取二教
以位其本。恐戰獄方興未能聽訟也。若雖因
二教同測教源者。則此教之源毎沿教而見
矣。自應鹿巾環杖。悠然目撃儒墨誾誾。從來
何諍。苟合源共是分跡。雙非則二跡之用。宜
均去取。奚爲翔集所向勤務唯佛。專氣抱一
無謹於道乎。言精旨遠。企聞後要
通源曰。汝可專遵於佛跡。而無侮於道本
周之問曰。足下專遵佛跡。無侮道本。吾則
心持釋訓業愛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
安在。爲當本一末殊爲本末倶異耶。既欲精
探彼我方相。究渉理類所關。不得無請
  重與周書并答所問
張融白。吾未能忘身故有情。身分外既化極
魄首復爲子弟留地。不欲使方寸舊都日夜
荒沒。平生所困横馗而草。所以製是門律。以
律其門。非佛與道門將何律。故告氣緩命憑
魄申陰。數感卜應通源定本。實欲足下發予
奇意。果能翔牘起情妙見正祈。既起所志
今爲子言
周之問曰。論云。致本則同請問何義。是其所
謂本乎
答彼周曰。夫性靈之爲性能知者也。道徳之
爲道可知者也。能知而不知所可知。非能知
之義。可知而不爲能知。所知非夫可知矣。故
知能知必赴於道。可知必知所赴。而下士雷
情波照鼓欲參神。精明驅動識用沈藹。所以
倒心下灌照隔於道。至若伯陽專氣致柔。停
虚任魄載營抱一。居凝通靜靜唯通也。則照
無所沒魄緒停虚故融然自道。足下欲使伯
陽不靜寧可而得乎。使靜不泊道亦于何
而可得。今既靜而兩神。神靜而道二。吾未之
前聞也。故逗極所以一爲性遊前簡且韻猖
狂曠不能復行。次戰思定覇宇内。但敷生靈
以竦志。庶足下罔象以捫珠。是以則帝屬五
而神常一。皇有三而道無二。鳧乙之交定者
之乎。吾所以直其繩矣
周之問曰。言道家者豈不以二篇爲主。言佛
教者亦應以般若爲宗。二篇所貴義極虚無。
般若所觀照窮法性。虚無法性其寂雖同。
寂之方其旨則別
答彼周曰。法性雖以即色圖空。虚無誠乃有
外張義。然環會其所中。足下當加以半思也。
至夫遊無蕩思。心塵自拂。思以無蕩。一擧形
上。是雖忘有老如騫釋。然而有忘釋不
老。當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廢寂然以湛。其
神遂通以*沖其用。登其此地。吾不見釋家之
與老氏渉其此意。吾孰識老氏之與釋家。逗
極之所以無二親情故妙得其一矣。直以物
感既分應物難合。今萬象與視聽交錯。視
聽與萬象相横。著之既已深。却之必方淺。所
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順其所有不震其情。
尊其所無漸情其順。及物有潜去人時欲無。
既可西風晝擧而致。南精夕夢漢魂中寐不
其可乎。若卿謂老氏不盡乎無。則非期於得
意。若卿謂盡無而不盡有得意。復爽吾所期。
卿若疑老氏盡有而不亮以教。則釋家有盡
何以峻迹。斯時卿若以釋家時宜迹峻。其猶
老氏時峻此迹。逗極之同茲焉余意
周之問曰。論云。時殊故不同其風。是佛教之
異於道也。世異故不一其義。是道言之乖於
佛也。道佛兩殊則鳧則乙
答彼周曰。非鳧則乙迹固然矣。迹固其然。吾
不復答。但得其世異時殊。不宜異其所以之

周之問曰。未知高鑒縁何識本
答彼周曰。綜識於本已吐前牘。吾與老釋相
識正如此。正復是目撃道斯存。卿欲必曲鞠
其辭。吾不知更所以自訟
周之問曰。若猶取二教以位其本。恐戰獄方
興未能聽訟也
答彼周曰。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周之問曰。若雖因二教同測教源者。則此教
之源毎沿教而見矣
答彼周曰。誠哉有是言。吾所以見道來一於
佛。但吾之即此言。別有奇即耳
周之問曰。自應鹿巾環杖悠然目撃儒。墨誾
誾從來何諍
答彼周曰。虞芮二國之鬥田。非文王所知也。
碎白玉以泯鬥其別有尊者乎。況夜戰一鴻
軍鳧乙。斯自鹿巾之空負頭上。環杖之自
誣掌中。吾安得了之哉
周之問曰。苟合源共是分迹。雙非則二迹之
用宜均去取。奚爲翔集所向勤務唯佛。專氣
抱一無謹於道乎
答彼周曰。應感多端神情數廣。吾不翔翮於
四果。卿尚無疑其集佛。吾不翔翮於五通。
而於集道復何悔。且寶聖宜本迹匪情急。矧
吾已有所集方復移其翔者耶。卿得其無二
於兩楹故。不峻督其去取
周之問曰。吾則心持釋訓業愛儒言。未知足
下雅意*佛儒安在。爲當本一末殊。爲本末倶
異耶
答彼周曰。吾乃自元混百聖同投一極。而近
論通源儒不在議。足下今極其儒。當欲列儒
圍道。故*先屬垣耳隙思潜師。夜以遂圖掩
天城。恐難升之險非子所躋。則吾見師之出
不見其入也。吾已謂百聖同所投。何容本末
倶其異。更以歴勢倒兵。恣卿智勇。吾之勇
智自縱横湊出
  周重答書并周重問
周顒頓首。夫可以運寄情抱非理何師。中外
聲訓登塗所奉。而使此中介分然去留無薄。
是則怏怏失路在我奚難。足下善欲言之。吾
亦言之未已也。輒復往研遲承來
通源曰。法性雖以即色圖空。虚無誠乃有外
張義。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順其所有不
震其情。尊其所無漸清其順
周之問曰。苦下之藏即色信矣。斯言也。更恐
有不及於即色。容自託以能藏則能藏者廣。
或不獨出於厲郷耳。夫有之爲有物知其有。
無之爲無人識其無。老氏之署有題無出斯
域。是吾三宗鄙論。所謂取捨驅馳未有能
越其度者也。佛教所以義奪情靈言詭聲律。
蓋謂即色非有故擅絶於群家耳。此塗未明
在老何續。但紛紛横沸皆由著有。迕道淪俗
茲焉是患。既患由有滯而有性未明。矯有之
家因崇無術。有性不明雖則巨蔽然違誰尚
靜渉累實微。是道家之所以有裨弘教。前白
所謂黄老實雄者也。何舊説皆云老不及聖。
若如斯論不得影響於釋宗矣。吾之位老不
至乃然。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爲儒林之
宗。或爲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説也。乃至宰
官長者咸託身相。何爲老生獨非一跡。但未
知渉觀淺深品位高下耳。此皆大明未啓權
接一方。日月出矣爝火宜廢。無餘既説衆權
自寢。足下猶欲抗遺燎於日月之下。明此火
與日月寢源。既情崇於日月。又無侮於火
本。未知此火本者將爲名乎。將或實哉。名而
已耶。本道安在。若言欲實之日月爲實矣。
斯則事盡於一佛不知其道也。通源之旨源
與誰通
通源曰。當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廢。登其此地。
吾不見釋家之與老氏*渉其此意。吾孰識老
氏之與釋家。又曰。今既靜而兩神。神靜而道
二。吾未之前聞也。又曰。伯陽專氣致柔。停虚
任魄魄緒停虚。故融然自道也。又曰。心塵
自拂一擧形
周之問曰。足下法性雖以即色圖空。虚無誠
乃有外張義。竊謂老釋重出對分區野。其所
域無過斯言。然則老氏之神地悠悠。
悠悠於有外。釋家之精和坐廢。毎坐廢於色
空。登老氏之地則老氏異於釋。渉釋氏之
意則釋氏殊於老。神既靜而不兩。靜既兩而
道二。足下未之前聞。吾則前聞之矣。苟然則
魄緒停虚是自虚。其所謂虚融然自道。亦非
吾所謂道。若夫心塵自拂一擧形上。皆或未
渉於大方。不敢以通源相和也
通源曰。足下欲使伯陽不靜寧可而得乎。使
靜而不泊道亦于何而不得
周之問曰。甚如來言吾亦慮其未極也。此所
謂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虚。若謂靜於其靜
非曰窮靜。魄於其魄不云盡魄。吾所許也。
無所間然
通源曰。若卿謂老氏不盡乎無。則非相期於
得意。若卿謂盡無而不盡有。得意復爽吾所

周之問曰。盡有盡無非極莫備。知無知有吾
許其道家。*惟非有非無之一地。道言不及
耳。非有非無三宗所蘊。儻餘瞻慮唯足下
其眄之。念不使得意之相爽。移失於。有歸耳」
通源曰。非鳧則乙跡固然矣跡固其然。吾不
復答。又曰。吾與老釋相識正如此。正復是目
撃道斯存。又曰。得意有本何至取教。又曰。誠
哉有是言。吾所以見道來一於佛
周之問曰。足下之所目撃道存得意。有本想
法性之眞義。是其此地乎。佛教有之。足下所
取非所以何至取教也。目撃之本即在教跡。
謂之鳧乙則其鴻安漸哉。諸法眞性老無其
旨。目撃高情無存老跡。旨跡兩亡索宗無所
論。所謂無侮於道本。當無悔於何地哉。若
謂探道家之跡。見其來一於佛者。則是眞諦
實義。沿文可見矣。將沿於道章而得之乎。爲
沿於徳篇而遇之也。若兩無所沿而玄得於
方寸者。此自足下懷抱與老釋而爲三耳。或
可獨樹一家。非老情之所敢建也
通源曰。虞芮二國之鬥田。非文王所知也。斯
自鹿巾之空負頭上。環杖之自誣掌中。吾安
能了之哉
周之問曰。足下謂苦下之且藏即色。則虚空
有闕矣。足下謂法性以即色圖空。則法性爲
備矣。今有人於此。操環杖而言法性。鹿巾之
士執虚無而來。誚曰。爾不同我吾與爾鬥。
足下從容倚棘聽斷於其間曰。皆不可也。謂
其鹿巾空負於頭上。環杖自誣於掌中。以足
下之精明持達而判訟若斯。良虞芮之所以
於邑也
通源曰。吾不翔翮於四果。卿尚無疑其集佛。
吾翮不翔於五通。而於集道復何晦
周之問曰。足下不翔翮於四果。猶勤集於佛
教。翮不翔於五通。何獨棄於道跡乎。理例不
通方爲彼訴
通源曰。當欲列儒圍道故。先屬垣耳隙
周之問曰。足下通源唯道源不及儒。吾固疑
其闕。是以相訪。但未知融然自道唯道能融。
將道之融然循儒可會耶。雖非義本縱言宜
及想釋本暇。幸惠餘音
余尋周張難問。雖往復積卷。然兩家位意理
在初番。故略其後文旨存義本
  謝鎭之書與顧道士
謝鎭之白。敬覽夷夏之論。辯搉一源詳據二
典。清辭斐暐宮商有體。玄致亹亹其可味乎。
吾不崖管昧竭闚幽宗。苦思探賾無階
糩。但鏡復逾三味消鄙惑。聊述所懷庶聞
後釋
論始云。佛是老子老子是佛。又以仙化比泥
洹長生等無死。爰引世訓以符玄教。纂其辭
例蓋*以均也。*未譏翦華廢犯亦猶蟲
&MT00289;非所宜効。請試論之。案周孔以儒墨
爲典。老莊以辨教明筌。此皆開漸近方。未
備洪拓也。且蟲鳥殊類化道本隔。夫欲言
之宜先究其由。故人參二儀是謂三才。三才
所統豈分夷夏。則知人必人類獸必獸群。近
而徴之七珍人之所愛。故華夷同貴。恭敬人
之所厚。故九服攸敦。是以關睢之風行乎四
國。況大化所陶而不洽三千哉。若據經而言。
蓋聞佛興世也。古昔一法萬界同軌。釋迦文
初修菩薩時廣化群生。於成佛而有其土。預
霑慈澤皆來生我國。我閻浮提也。但久迷生
死隨染俗流。暫失正路未悟前覺耳。以聖人
俯三達之智。各觀其根知區品不同。故説三
乘而接之。原夫。眞道唯一法亦不二。今權説
有三殊引而同歸。故遊會説法悟者如沙塵。
拯沈濟惑無出此法。是以當來過去無邊世
界共斯一揆。則知九十有五非其流也明矣。
彼乃始言其同而未言其異。故知始之所同
者非同。末之所異者非異。將非謬撃瓦釜濫
諧黄鍾耶。豈不誣哉。至如全形守祀戴冕垂
紳。披氈繞貝埋塵焚火。正始之音婁羅之韻。
此俗禮之小異耳。今見在鳥而鳥鳴。在獸而
獸呴。抗報萬之一音感異類而殊應。便使夷
夏隔化一何混哉。舟枯車溺可以譬彼。夫俗
禮者。出乎忠信之薄非道之淳。修淳道者。務
在反俗。俗既可反道則可淳。反俗之難故宜
祛其甚泰。祛其甚泰必先墮冠削髮方衣去
食。墮冠則無世飾之費。削髮則無笄櫛之
煩。方衣則不假工於裁制。去食則絶想嗜
味。此則爲道者日損。豈夷俗之所制。及其敷
文奧籍三藏。四含此則爲學者日益。豈華風
之能造。又云。佛經繁顯道經簡幽。推此而言。
是則幽者鑚仰難希。顯則渉求易望。簡必不
足以示理。繁則趣會而多津。佛法以有形爲
空幻。故忘身以濟衆。道法以吾我爲眞實。故
服食以養生。且生而可養。則吸日可與千松
比霜。朝菌可與萬椿齊雪耶。必不可也。若深
體三界爲長。夜之宅有生爲大夢之。主則思
寤之道何貴於形骸。假使形之可練生而
不。死此則宗。本異非佛理所。同何以言之。
夫神之寓形猶於逆旅。苟趣舍有宜何戀戀
於檐宇哉。夫有知之知可形之形。非聖之體。
雖復堯孔之生。壽不盈百。大聖泥洹同於知
命。是以永劫*以來澄練神明。神明既澄照
絶有無。名超四句。此則正眞終始不易之道
也。又刻船者祈心於金質。守株者期情於羽
化。故封有而行六度。凝滯而茹靈芝。有封雖
乖六度之體。爲之或能濟物。凝滯必不羽化。
即事何足兼人。尋二源稍迹曠局異懷。居然
優劣。如斯之流非可具詰。彼皆自我之近情。
非通方之宏識。則知殊俗可以道甄哀哉。玄
聖既邈斐然競興。可謂指蟲迹爲蒼文。餌螫
乳爲醍醐。良可哀也。佛道汪洋智量不可以
言窮。應迹難以形測其*辯有也。則萬相森陳
干峙立。其析無也。則泰山空盡與秋毫
倶散。運十力以摧魔。弘四等以濟俗。抗
若之法炬。何幽而不燭。潜三昧之法威。何遠
而不伏。寧疑夷夏不効哉
  重書與顧道
謝鎭之白。猥辱反釋究詳淵。況既和光道佛
而涇渭釋李。觸類長之爰至碁奕。敷佛彌過
精旨愈昧。夫飾樻賀珍曜夜不集。所謂
馳走滅跡跳動息影焉可免乎。循雅論所據。
正以蟲鳥異類夷夏殊俗。余以三才均統人
理是一。俗訓小殊法教大同。足下答云。存
乎周易非胡書所擬。便謂素旗已擧不復申
檢。玄旍爲素麾。異乎曹子之觀旗。輒復略
諸近要以標大歸。然髻珠雖隱暮四易顯。聊
以寄謔儻不貽忤。夫太極剖判兩儀妄搆。五
陰合興形識謬彰。識以流染因結。形以愛滯
縁生。爰皇之前民多專愚。專愚則巣居穴處
飮血茹毛。君臣父子相胡越。猶如禽
獸。又比童蒙道教所不入。仁義所未移。及
沈欲淪波觸崖思濟。思濟則祈善。祈善則
聖應。夫聖者何耶。感物而遂通者也。夫通不
自通感不自感。感恒在此通毎自彼。自彼而
言懸鏡高堂。自此而言萬像斯歸。故知天竺
者。居娑婆之正域。處淳善之嘉會。故能感通
於至聖土中。於三千聖應既彼聲被。則此覩
日月之明。何假離朱之察聞雷霆之音。奚事
子野之聽。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兩儀
無害天均。無害天均則雲行法教。不嫌同道。
則雨施夷夏。夫道者一也。形者二也。道者眞
也。形者俗也。眞既猶一俗亦猶二。盡二得一
宜一其法。滅俗歸眞必其違俗。是以如來
制軌玄劫同風。假令孔老是佛則爲韜光潜
導匡救偏心。立仁樹義將順近情。是以全形
守祀恩接六親。攝生養性自我外物。乃爲盡
美不爲盡善。蓋是有*崖之制未鞭其後也。何
得擬道菩提比聖牟尼。佛教敷明要而能博。
則精疏兩汲。精疏兩汲則剛柔一致。是以清
津幽暢誠規可準。夫以規爲圓者易。以手爲
圓者難。將不捨其所難。從其所易耶。道家
經籍簡陋多生。穿鑿至如靈寶妙眞。採撮法
華制用尤拙。及如上清黄庭所尚。服食咀石
餐霞。非徒法不可効道亦難同。其中可長。唯
在五千之道全無爲用。無爲用未能違有。
遣有爲懷靈芝。何養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
接。九流均接則動靜斯得。禪通之理是三中
之一耳。非其極也。禪經微妙境相精深。以此
締眞尚不能至。今云。道在無爲得一而已。無
爲得一是則玄契千載。玄契不載不俟高唱。
夫明宗引會導達風流者。若當廢學精思不
亦怠哉。豈道教之筌耶。敬尋所辯非徒止
不解佛。亦不解道也
反亂一首聊酬啓齒
亂曰。運往兮韜明。玄聖兮幽翳。長夜兮悠
悠。衆星兮晢晢。大暉灼兮昇曜。列宿奄兮
消蔽。夫輪捔兮殊材。歸敷繩兮一制。苟專
迷兮不悟。増上驚兮遠逝。卞和慟兮&MT02201;側。
豈偏尤兮楚厲。良芻蔑兮波若焉。相責兮智

弘明集卷第六




弘明集卷第七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朱昭之難夷夏論朱廣之諮夷夏論
慧通法師駁夷夏論僧敏法師戎華論
 難顧道士夷夏論 常侍朱昭之
見足下高談夷夏辯。商二教條勒經旨。冥然
玄會妙唱善同。非虚言也。昔應吉甫齊孔老
於前。吾賢又均李釋於後。萬世之殊塗同歸
於一朝。歴代之疑爭怡然。於今日賞深悟遠。
蠲慰者多。益世之談莫過於此。至於各言所
好。便復肝膽楚越不知甘苦之方。雖二而成
體之性必一。乃互相攻激異端遂起。往反
頻斯害不少惜矣。初若登天。光被俗表。
末如入淵明夷輝淪。夫導師失路則迷塗者
衆。故忘其淺昧。遽相牽拯。今先布其懷未
陳所恨。想從善如流者不惜乖於一往耳。山
川悠遠良話未期。聊寄於斯以代暫對情。旗
一接所釋不淺。朱昭之白。夫聖道虚寂故能
圓應無方。以其無方之應。故應無不適。所以
自聖而檢心本無名。於萬會自會而爲稱。則
名號以爲之彰。是以智無不周者。則謂之爲
正覺。通無不順者則謂之爲聖人。開物成務
無不達也。則謂之爲道。然則聖不過覺。覺不
出道。君可知也。何須遠求哉。但華夷殊俗情
好不同。聖動因故。設教或異。然曲禮淨
戒數同三百威儀。容止又等三千。所可爲
異。正在道佛之名形服之間耳。達者尚復
以形骸爲逆旅。袞冕豈足論哉。所可爲嫌。
祇在設教之始。華夷異用。當今之俗。而更
兼治遷流變革一條宜*辯耳。今當言之。聖
人之訓動必因順。東國貴華則爲袞冕之服。
禮樂之容。屈申俯仰之節。衣冠簪佩之飾。以
弘其道。蓋引而近之也。夷俗重素故。教以極
質。髡落徽容衣裳不裁。閑情開照期神曠
劫。以長其心。推而遠之也。道法則採餌芝英
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納新。大則靈飛羽
化。小則輕強無疾。以存其身。即而効之也。三
者皆應之感之。一用非吾所謂至也。夫道
之極者非華非素。不即不殊。無近無遠。誰
捨誰居。不偏不黨。勿毀勿譽。圓通寂寞假
字曰無妙境。如此何所異哉。但自皇羲以
來。各弘其方師師相傳。不相關渉。良由彼此
兩足無復我外之求。故自漢代以來淳風轉
澆。仁義漸廢。大道之科莫傳。五經之學彌寡。
大義既乖微言又絶。衆妙之門莫遊。中庸之
不覩。禮術既壞雅樂又崩。風俗寢頓君
臣無章。正教凌遲人倫失序。於是聖道彌綸
天運遠被。玄化東流以慈係世衆生。黷所先
習欣所新聞。革面從和精義復興。故微言之
室在在並建。玄詠之賓處處而有。此可以事
見非直布之空談。將無物不可以終否。故
受之以同人。故邪意者夫聖人之撫百姓。亦
猶慈母之育嬰兒。始食則餌以甘肥。甘肥既
厭復改以脂蜜。脂蜜既厭則五體休和。内外
平豫爲益至矣。不其然乎。理既然矣。而横厝
非貶妄想分別。是未悟環中不可與義。二
賢推盪往反解材之勢。縱復得解非順理之
作。順理析之豈待推盪。足下發源開端。明孔
老是佛。結章就議則與奪相懸。何搢紳&T016254;
爲諸華之容。稽首佛足則有狐蹲之貶。端委
罄折爲侯甸之恭。右膝著地。増狗踞之辱。請
問。若孔是正覺釋爲邪見。今日之談吾不容
聞。許爲正眞何理鄙誚。既虧畏聖之藏。又忘
無苟之禮。取之吾心所恨一也。又云。全形守
祀繼善之教。毀貎易姓絶惡之學。是商臣之
子有繼善之功覆障毀落有絶惡之志。推尋
名實爲恨二也。又云。下棄妻孥上廢宗祀夫
鬼神之理冥寞難明。故子路有問宣尼不釋。
當由生死道殊神縁難測。豈爲聖不能言良。
恐賢不能得三。達之鑒照之有在。足下已許
神化東流。而復以喪祭相乘與奪無定。爲恨
三也。又云。切法可以進謙弱。&T049271;法可以退夸
強。三復此談顛倒不類。夫謙弱易回可以&T049271;
和而進。夸強難化應以苦切乃退。隱心檢事
不其然乎。米糠在目則東西易位。偏著分心
則辭義舛惑。所言乖當爲恨四也。又云。抑則
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夫道言眞實敬同
高唱。覆載萬物養育衆形。而云明者獨進。
似若自私佛音一震。則四等兼羅三乘同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