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古清涼傳 (No. 2098_ 慧祥撰 ) in Vol. 51

[First] [Prev]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能開曉此法眼 一切諸佛皆隨喜
脱又問空中曰。寂滅之法。若爲可説得教人
耶。諸佛即隱。但有聲曰
    方便智爲燈 照見心境界
    欲究眞法性 一切無所見
又曾本州都督。請傳香戒。法化已畢。將事東
歸。都督并及僧徒。送至誠東首。日時向暮。脱
自念。不得燒香供養。踧踖慚愧。遂聞城頭有
聲曰
    合掌爲花鬘 身爲供養具
    善心眞實者 讃歎香烟布
    諸佛聞此香 一時來相度
    衆等勤精進 終不相疑誤
時。脱既聞此聲。彌加勇猛。自爾之後。證入逾
深。高山景行。是焉攸屬。箋曰。按別傳云。解
脱禪師。既蒙大聖指示心印。乃謙卑自牧。專
精侍衆。厥後。大聖躬臨試驗。脱毎清旦。爲衆
營粥。大聖忽現於前。脱殊不顧視。大聖警曰。
吾是文殊。吾是文殊。脱應聲曰。文殊自文殊。
解脱自解脱。大聖。審其眞晤。還隱不現。於
是。遠近輻湊。請益如流。咨承教誨。日盈萬
指。師之徳業。如慶雲之庇於八方。若甘雨之
潤於百穀。四方衲子。無不瞻依。師凡激勵於
人。唯嚴唯謹。彼時未成叢席。故露坐者多。遂
使瓶鉢繩床。映滿林藪。俯徇善誘。隨事指撝。
務攻其所疾。略無常準。故遊門之士。莫能窺
其庭奧也。然不出其寺。垂五十年。學成禪業
者。將千餘人。自外希風景漱波瀾。復過數倍。
念尋傳記。多見古人。雖衡岳惠思。十信顯其
高位。台山智者。五品標其盛列。至於奘訓門
人。使我生其羽翼者。未有若斯之盛也。自非
行位超絶。俯跡同凡。必是大聖潜通。助其弘
誘耳。故恒岳之西。清涼東南之隅。有清信女。
患目盲。常觸山居。心祈文殊師利聖者。晝夜
精懃。至誠懇祷。感聖加被。遂得重明。後不知
其所終。又恒州土俗。五十餘人。六齋之日。
常齎香花珍味。來就奉獻文殊師利。及萬菩
薩。年年無替。又捨珍財。選地建寺。文石刻
銘。至今猶在。元魏沙門釋曇鸞。本雁門高族。
在俗之日。曾止其寺。結草爲庵。心祈眞境。既
而備覩聖賢。因即出家。其地。即鸞公所止之
處也。後人廣其遺址。重立寺焉。今房屋十間。
像設嚴整。又木瓜谷西十五里。有公主寺。基
域見在。未詳其致焉
古清涼傳卷上



古清涼傳卷下
  唐朝藍谷沙門慧祥撰
  遊禮感通四 支流雜述五
  遊禮感通四
余。幼尚異概。長而彌篤。毎聞殊方之唱。輒慷
慨興懷。孰謂一朝翻然自致滅矣。遂得攬樛
木啓荒蓁。勵蹇忘疲。直登中臺之首。於是。
俯瞰萬物。傍眺千里。足蹈風雷之上。志凝霄
漢之中。忽然若捨其浮生。迢迢焉似淩乎天
庭。始悟壯觀之淘思小大之傾者。雖未覩王
山九層之妙。鷲峯雞足之美。内撫微躬。亦何
幸之多也。豈徒千載之一遇。故乃萬劫之稀
逢耳。但玄樞難兆。幽關罕闢。苟在未晤。雖邇
而遐瞻望神京。不能無戀。然承近古已來遊
此山者多矣。至於群録鮮見倫通。良以時無
好事。故使芳塵委絶。不生遠大。後生何仰
焉。且如曇靜曇遷惠安惠瓚。並釋門鵷鷺。寶
地芝蘭。倶登臺首。蔑聞誌記。自餘湮沒者。胡
可言哉。所以捃拾遺文。詳求耳目。庶思齊之
士。彙征同往。又按別傳云。文殊師利。周宇文
時。化作梵僧。而來此土云。訪聖迹。欲詣清
涼山。文殊師利住處。於時。智猛法師。乃問
其事纔伸啓請。俄失梵僧。此似曉勵群蒙。令
生渇仰。若篤信神通者。豈遠乎哉。齊定州僧
明勗。未詳何處人也。少懷倜儻。志概凝峻。承
聞此山神秀文殊所居。裹糧負笈。杖錫而至。
凡事幽深。靡不畢造。唯覓文殊師利。未經數
日。遇一異僧。状同其志。亦裹糧杖錫云。覓
文殊。偶然一處。忽爾相見。於是。明勗即禮異
僧。異僧亦禮明勗。各云。大聖大聖。願見救
度。如此之倶困而乃止。殆問訊方俗。各述所
居。勗遂無疑而忻得同志。相隨登陟。經於三
日至東臺。東南見一故屋。中有數僧。並威儀
疎野。容貎蕞陋。異僧初不致敬。次亦明勗慢
之。既接喧涼。投中寄宿。爾夜異僧暴疾。困
篤難堪。便利床蓆。臭穢無已。但云。我病困。
如此之聲。未甞斷絶。乃相勸出山。因離其處
行百餘歩。住屋異僧。倏焉倶失。勗方悟聖
人。慨其愚暗。崩號慟絶。幾至滅身。懇款旬
餘。更無所見。還歸本住。向名徳叙之。識者告
曰。我病困者。道汝我人之病困也。汝當覺之。
必蒙度脱。勗乃將遵聖誨。謙卑自守。縱遇童
隸。敬接無虧。毎輒思之。流涙終日。年七十
餘。終於所居
周沙門。未詳其氏諱。即前娑婆寺主。明禪師
之師也。少年出家。遊歴名山。禪習爲業。晩
到五臺山。與明倶止娑婆寺。後將明尋求聖
跡。往東台東花林山。至一名谷。且入深山。忽
見石臼。如新搗藥。傍有木杵。有藥香。師告明
曰。我今求此聖得隣。須臾間。有二人至。形
容偉大。長眉披髮。因頂禮捧足。請救危厄。
仙人曰。我共衆議。詳審汝行。乃北行二十餘
歩。二人遂去。良久。更有一人來。只云。汝來
已允可。遂我行至一石邊。回顧語沙彌曰。汝
可徐行。勿驚清衆。言訖。忽見茂林清泉。名花
異果。廊廡交映。樓臺閒出。鮮花照爛。状若天
宮。有十四五人。或道或俗。儀容温穆。對坐談
笑明師歩歩修敬。徐面直進。彼問曰。汝從何
來。能至我所。然此閒清淨果地。不宜小兒。汝
送沙彌。令出衆外。方來相見。明師敬諾。承命
送出沙彌。自忻多幸。方思啓問。未行數歩。恍
若有忘。徘徊四望。都無所見。唯高山巨谷。蟠
木秀林而已。師謂明曰。與汝無福。其若是
乎。乃尋路而歸。倍加懇勵。年八十有四。卒於
娑婆寺焉
隋并州人高守節。家代信奉。而守節尤深。最
爲精懇。到年十六七時。曾遊代郡。道遇沙門。
年可五六十。自稱海雲。與之談叙。因謂曰。兒
能誦經否。答曰。誠其本心。雲即將向臺山。
至一住處。見三草屋。纔可容身。乃於中止。教
誦法華經。在外乞求。給其衣食。節。屡見胡
僧來至。與師言笑。終日歸去。後雲輒問。識
向胡僧否。曰不識。雲貎似戲言曰。是文殊師
利菩薩。節。雖頻承此告。未晤其旨。後忽使節
下山。就村取物。仍誡之曰。夫女人者。衆惡之
本。壞菩提道。破涅槃城。汝向人間。宜其深
愼。節敬諾。受教下山。中路見一女人。年十四
五。衣服鮮華。姿容雅麗。乘一白馬。直趣其前
叩首。向節曰。身有急患。要須下乘。馬好跳
躍。制不自由。希君扶接。濟此微命。節。遂念
師言。竟不回顧。女亦追尋數里。苦切其辭。
節執志如初。俄而致失。既還本處。具陳其
事。師曰。汝眞丈夫矣。雖然。此是文殊菩薩。
汝尚不悟。猶謂戲言。然於此誦經。凡歴三
載。法華一部。甚得精孰。後聞長安度人。心希
剃落。晨昏方便。諮師欲去。師曰。汝誦得法華
經。大乘種子。今已成就。汝必欲去。當詢好
師。此之一別。難重相見。汝京内可於禪定道
場。依止臥倫禪師。節。入京求度。不遂其心。
乃往倫所。倫曰。汝從何來。答曰。從五臺山
來。和尚遣與師爲弟子。倫曰。和尚名誰。答
曰。海雲。倫大驚歎曰。五臺山者。文殊所居。
海雲比丘。即是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祈禮。第
三大善知識。汝何以棄此聖人。千劫萬劫。無
由一遇。何其誤也。節。乃悟由來。恨不碎其身
骨。而愚情眷眷。由希再覩。遂辭倫返迹。日夜
奔馳。及至故處。都無所見
釋普明。俗性趙。濟州人也。年三十出家。止泰
山靈巖寺。毎聞清涼瑞像。乃不遠而來遊。於
南臺之北。鑿龕修業。忽遇一僧。姿形偉盛。
來共談展。因問其所住。答。在此北邊耳。遂
共論生死難度。煩惱難調。言甚切至。祇云。
努力努力。既別而去。時毎數來。方便周旋。
唯存誡勗。後有群賊四五人。倏然劫奪。縁身
略盡。明旦怡然。初無懼惜。賊去。其僧遂至。
明向叙之。彈指稱善曰。努力努力。未經少時。
有二虎哮吼。直入庵内。明亦鎭懷不動。次兩
日。彼僧又來。明以情告。僧甚喜躍。然意望慇
懃。復言。弩力努力。更得月許。忽風雪飄駛。
俄深數尺。凝寒猛烈。特異於常。日暮有一婦
人。儀容婉嚴。告明曰。寒苦之甚。請寄龕中。
明遂憫而許之。彼衣疎薄。又無茵蓐。更深雪
厚。申吟轉多。告明求寄床上。明初不許。比至
三更。其聲遂絶。明以手撫之。上下通冷。纔有
氣息。恐其致殞。引使登床。明解衣蓋。及手足
襯以煖之。庶其全濟。夜既深久。明忽爲睡
纒。少爾而覺。女乃通身温適。細滑非常。明遂
慾火内起。便生惡念。方欲摩牧。彼已下床。以
手搭之。倏焉而失。明。於是遍身洪爛。百穴膿
流。眉毛鬚髮。一時倶墮。而疼痛辛苦。徹骨貫
心。臭穢狼籍。蛆蟲滿室。明既獲斯苦。慨責
無限。擧身投地。一叫而絶。少復醒悟。投地如
前。悲泣哀號。聲終不絶。唯云。大聖願捨愚
蒙。聲聲相續。如此重悔。經二月餘。忽聞空中
有聲曰。汝無禪行。不可度脱。賜汝長松。服之
當爲俗仙矣。明承斯告。雖慶所聞。但未識長
松。彌加懇惻。後經七日。空又告曰。長松在汝
菴前。並陳色貎。採餌之法。明依言取服。經三
日。身瘡即愈。毛髮並生。姿顏日異。乃就娑婆
寺僧明禪師所居。具陳其事焉。不久之間。遂
化仙而去
唐沙門釋曇韻。未詳其姓族。高陽人也。宿悟
泡幻。辭親出家。退靜幽間。彰乎齠齔。年十
九。投恒岳之側蒲吾山。精修念慧。後聞五臺
山文殊所居。古來諸僧多人祈請。遂超然杖
錫。來詣清涼。適至於山下。聞殊香之氣。及
到大孚寺。見花園盛發。又聞鐘磬之音。忻
暢本懷。彌増戀仰。於是。住木瓜寺。二十餘
年。單居務道。然處以瓦窯。服唯敗衲。地鋪草
蓐。更無薦蓆。一器一食。一受一味。清眞簡
勵。蓋難擬也。後隨師南邁。終西河之平遙山。
春秋八十餘。即正觀十六年也
釋昭隱。俗姓張。本忻州人也。童丱出塵。師習
名徳。住五臺縣昭果寺。苦節眞心。駕超儔伍。
學次第定。證入殊深。栖遲林薄。耽好聖默。止
木瓜寺二十年。佛光寺七年。大孚寺九年。感
見之迹。殆無詳者。至龍朔年中。會賾登臺之
日。隱。時氣力已謝。猶杖策。引至大孚。感滅
火之祥。同所親見。年七十餘。端然跏坐。卒於
本寺焉。同僧明隱。業履淳修。毎習五停心觀。
亦四十年。多住清涼諸寺
釋明曜。未詳姓氏。志學之年。早祛俗網。問
津訪道。略無常師。曜。住昭果寺。常誦法華。
讀華嚴經。毎作佛光等觀。曾同與解脱。倶至
大孚寺。祈請文殊師利。至花園北。見一沙門。
容服非常。徐行前進。又至東邊佛堂。將欲東
趣。曜時驚喜交集。肘歩而前。來至數尺。遂
無所覩。悲歎久之。與脱倶返。曜形長七尺。威
容和雅。談叙抑揚。動止有則。會賾。先往五
臺。親承禮拜。語賾云。我大業十二年。見安禪
師。歴名山諸寺。禮覲聖迹。今日復見法師。是
不可思議。願法師長命無病。弘讃佛法。時年
一百六歳。未曾策杖。而神彩無墜焉。後不知
年幾而終
代州有信士。失其姓名。年二十餘。時登臺禮
拜。忽遇一僧。引之向東臺之東。至一住處。屋
宇如凡人家。中百十餘僧。先引者問曰。能住
修道否。答曰。能。乃即經停半歳。僧等多服藥
餌。時兼果菜。湛若神居。寡於言説。又於汲井
之南。見一莖葉圓。如荷葉大。可至尋。日取半
邊。明生如故。初雖怪之。後不介意。乃與僧
徒。共採而食。日月稍久。暫請還歸。僧亦放
之。少不留礙。到家數宿。即來馳赴。但見山谷
如舊。都無蹤跡。頻尋求訪。寂寞如初。其人
不知聖人。悼責無已。余見之時。已七十餘

唐龍朔年中。頻勅西京會昌寺沙門會賾共
内侍掌扇張行弘等。往清涼山。檢行聖迹。賾
等。祇奉明詔。星馳頂謁。并將五臺縣呂玄覽
畫師張公榮等十餘人。共往中臺之上。未至
臺百歩。遙見佛像。宛若眞容。揮動手足。循
還顧盻。漸漸至近。展轉分明。去餘五歩。忽然
冥滅。近登至頂。未及周旋。兩處聞香。芬列逾
盛。又於塔前。遣榮粧修故佛。點眼纔畢。並聞
洪鐘之響。後欲向西臺。遙見西北。一僧著黒
衣。乘白馬奔就皆共立待相去五十歩間。忽
然不見。賾慶所稀逢彌増款詣。又往大孚寺
東堂。修文殊故像。焚燎傍草。飛飈及遠。燒
爇花園。煙焔將盛。其園。去水四十五歩。遣人
往汲。未及至間。堂後立起黒雲擧高五丈。尋
便雨下。驟滅無餘。雲亦當處消散。莫知其由。
便行至於飯仙山。内侍張行弘。復聞異香之
氣。從南向北。凡是古跡。悉追尋存亡名徳。皆
親頂禮。賾等。既承國命。目覩佳祥。具已奏
聞。深稱聖旨。於是。清涼聖跡。益聽京畿。文
殊寶化。昭揚道路。使悠悠溺喪。識妙物之冥
泓。蠢蠢迷津。悟大方之幽致者。國君之力也。
非夫道契玄極。影響神交。何能降未常之巨
唱。顯難思之勝軌。千載之後。知聖后之所志
焉。賾。又以此山圖爲小帳。述略傳一卷。廣行
三輔云
西域梵僧。釋迦蜜多羅者。本師子國人。少出
家。本住摩伽陀國大菩提寺。遊方利物。蓋自
天眞。麟徳年中。來儀此土。云向清涼。禮拜文
殊師利。自云九十五夏。毎跣足而行。常唯一
食。或復虚中七日。兼修露坐。不栖房宇。而輒
至食。向東北遙禮。至止未久。奉表以聞。特蒙
恩許。仍資行調。勅遣鴻臚寺掌客。爲譯語人。
涼州沙門智才。乘驛往送所在。供給多羅。以
乾封二年六月。登於臺者。并將五臺縣官一
員。手力四十人。及餘道俗總五十餘人。初欲
上之日。從思陽村。行三十里。日中時將到。
多羅即召集僧徒。自行香水。特以親手奉施
衆僧。多羅因不飮食。卒經三日。食訖將行。
譯語誡衆曰大聖住處。億劫稀聞。況得親經。
誠宜剋念。幸各專志。勿復誼譁。設有所逢。但
自緘默。於是而進。路既細澁。前後聯翩。多羅
與二僧。最爲先導。欲至山下。遙望清涼寺。下
至半峯。忽遇神僧立於巖上。即五體投地。頂
禮數拜。及登未遠。乃有數人聞鐘聲香氣。至
臺南五里。遂即停泊。乃令人作土壇二層。高
尺餘。周方丈許。採拾名花。四周嚴飾。多羅。
日夜六時。遶壇行道。又日別。數度入水澡身。
毎旦以淨瓶四枚。滿盛淨水。上著粳米數合。
牛乳半升。使人跪捧。多羅呪願百餘日。向人
云。面各瀉之。西方供養之法也。經兩宿便進
食。食訖登臺。臺南面亂石鱗次。向餘三里。多
羅肘膝而行。血流骨現。僅登臺上。見白兎狐。
遶塔而滅。即於塔前。五體布地。從辰至西方
還所止。明旦。更欲登臺。其勅使王。與余及
二三道俗。去其十餘歩。徙倚環立。王徐而議
曰。在京聞此極多靈瑞。及到已來。都無所見。
雖有鐘聲香氣。蓋亦未有奇特。人閒傳者。何
多謬也。言適竟。多羅。遂呼之譯語。而責曰。
君是俗人。未閑佛法。何乃於此紛紜興謗。余。
自少已來。更無餘徳。唯尋禮聖迹。用以爲常。
依西方傳記。南閻浮提。有聖人恒止住處。凡
二十九所。余所經者。兼茲九矣。然自外祈請。
契濶良難。或一年半年。一月半月。心祈所措。
猶或未允。今此大聖慈悲。赴衆生願。以余寡
薄。將爲滿足。君旦生慇重。獲福無邊。何以輕
發樞機。□貽深禍。王乃鞠躬頂禮。懺謝無已。
但多羅不解漢語。相去十餘歩音辭。故是天
隔遠。近亦未得聞。忽焉此及。莫不驚歎。當
時從者。彌加驚異焉。既重登臺。乃將香花及
錢。投之太花池内。復東南。向大孚寺。其東堂
外壁。半餘褫落。多羅。手自泥塗令淨。方止於
中一宿。遂遵歸路。到京之後。具向道宣律師。
述其所感。余與梵僧登臺之日。默而念曰。此
處清涼。宜安舍利。使往來觀禮。豈不善耶。梵
僧還後。余便往定州恒陽縣黄山。造玉石舍
利函三枚。大者。高一尺七寸。擬安中臺塔内。
小者二。高九寸。擬安北臺鐵浮圖内。並作蓮
花色道。異獸之像。亦盡一方之妙焉。時定州
隆聖寺僧智正。及清信孝行者郄仁。聞余此
志。咸期同往。以總章二年四月。正等倶至。
正。時年過七十餘。而歩渉山水。八百餘里。並
將妙饌。上山供養。即以其月二十三日。與臺
山僧尼道俗。向六十人倶登之。至臺南面。僅
將下乘。而玄雲四合。雨下數滴。並皆惶懼。恐
不得安。乃捧舍利并函。即上到訖。禮拜備盡
誠敬。焚香採花供養。舍利毎將安置石函。忽
遶四邊。可百餘尺。雲霧廓清。團圓如鏡。安函
既畢。還合如初。時有一尼。獨往太華池供養。
乃見池裏有大蘽。大龍遶之。侶彼方龍花蘽
之像也。俄而雲雨晴霽。於臺宿。明旦。往北
臺。正以所持香花供養。敬設中食。食訖安舍
利。安訖禮拜。衆哀號而去。有一僧。身漏所
逼。於台下之東北。稍下泄之。遂聞谷下隱如
雷震之響。心&T013511;而起。適投袈裟。有黒風勃然
拂衣而過。其僧憂惕。比下不安。余在彼二
年。方還京邑。余歸之後。有清信士。不詳其氏
諱。次往登之。其人年可二十。衣服藍縷自云。
從抱腹山來。識者相傳云。毎在并州。巡市乞
焉以所乞得。造濾水嚢。可七八寸。造訖。隨
處勸人令用。凡造數千餘。當來之日。亦携十
數。信士登臺。還到清涼寺下。忽聞鐘聲。聞已
即禮遂與同侶一人尋之。既得至寺。誓住一
夏禮懺供養。於北崖之下。結草爲菴。初數日
之間。時聞鐘聲。或早或晩。十日後。毎齋時爲
准。又於佛堂讀經。至夜輕有神光朗照。不勞
燈燭。信士。神容簡暢。動止肅恭。直爾對之。
祛人鄙悋。然凡所談吐綿綿入微。時總疑之。
爲不測之人也。余略與周旋。不復能備
荊州覆舟山玉泉寺沙門弘景。高尚僧也。以
咸亨二年二月。從西京往彼禮拜。承遂厥心。
未詳其所感耳。慈恩寺僧靈察。以上元二年
七月十日。往彼禮拜。遍至代州。見一人。先非
舊識。無何而至。引察從臺北木瓜谷。上北臺。
經兩宿。毎六時。嘗聞鐘聲。又夜聞青雀數百
飛鳴。左右不見其形。又向中臺。經兩宿。又往
西臺。將去之時。有百鳥飛引其前。還至中臺。
方乃遠去。其年。又有并州尼四人。往登臺首
回還。一尼折花五莖。欲將向下。遂失道路。
飢寒並至。夢一僧賜之飮食。因爾不飢。仍告
曰。以汝盜花五莖。罰汝不歸五日餘。更無苦
勿復多憂。五日既滿。得遵歸路。西京清信
士。房徳元。王玄爽。少結地外之交。並因讀華
嚴經見菩薩住處品。遂心專勝地。以上元三
年五月十三日。共往登之。初半路食時將到。
忽聞谷下大聲告曰。食時至。及登中臺。並聞
鐘聲香氣。後日重往。食未畢間。又聞谷下大
聲。連告之曰。登臺遲去也。既承此告。即發人
而往。後還京邑。忻暢本懷。請名行僧設齋。陳
叙焉
洛陽白馬寺沙門惠藏。本汾邑人。幽栖高潔
僧也。孝敬皇帝。重修白馬寺。栖集名徳。竚
植福田。藏深契定。門最爲稱首。以調露元
年四月。與汾州弘演禪師。同州愛敬寺沙門
惠恂。汴州沙門靈智。并州沙門名遠。及異
方同志沙門靈裕等。於娑婆寺。坐夏九十日
中。精加懺洗。解夏安居。與道俗五十餘人。相
次登臺。藏禪師。與三十人。將至中臺。同見白
鶴一群。隨行數里。適至臺首。奄忽而滅。僧名
遠靈裕等。一十八人。先向東臺。見五色慶雲。
僧惠恂後往。亦同前見。名遠於中臺佛塔東
南六十餘歩。又見雜色瑞光。形如佛像。光高
可三丈。人或去就。光亦隨之。禮二十餘拜。良
久方滅。僧靈智。於太華池南三十餘歩。見光
如日。大可三丈。百千種色。重沓相間。霏微表
著。難可具名。而擧衆形服威儀。屈伸俯仰。光
中悉見。如臨明鏡。智等。奪目喪神。心魂失
措。頂禮懇誠。少選而滅。又智等。正見光時。
佛塔之前。有三沙彌。頂臂焚香。以身供養。復
見此光在其東面。藏等周旋往來。向經七日。
方遵歸路焉
  支流雜述五
後魏永安二年。恒州刺史呼延慶。獵於此山。
有獵師四人。見一山猪甚大。異於常猪。射之
飮羽逐之。垂及午時。初雪血跡皎然。東南至
一平原之内。有水南流。東有人居。屋宇連接。
猪入其門裏。門外有二長者。鬚鬢皓白拄杖。
問。卿等何人。乃以實對。長者曰。此是吾猪。
而卿妄射當合罪。卿今相捨。也不得入門裏
來。獵人對曰。以肉爲糧。逐來三日。猪既不
得。請乞食而去。曰。可至村東。取棗爲糧。而
棗方孰。林果甚茂。獵師食訖。皆以皮袋盛之。
復跡而還。爲延慶説之。猶有餘棗一袋。并枝
葉焉
齊隱士王。劇居此山。而好養生之術。武定
年。文襄在并州。爲母匹僂大妃。起四部衆大
齋。王躬率百僚。詣齋所。前驅靜道。觀者遠
避。時見一人。赤白色美眉。須頴異。衣服鮮
麗。容状至偉。去馬前百歩。掉臂而行。前驅驟
馬呵逐。竟不能及。迫至城曲。隱入人叢。文襄
遙見之。至齋。王自行香。其人亦在齋坐。文
襄。親問居貫名氏。有何道術。答曰。滄州人。
姓王。名劇。少愛恬靜。不堪家事。寄五臺山。
更無道術。聞王設四部大齋。福徳無量。竊預
禮敬三寶耳
代州郭下。有聶世師者。士俗以爲難測之人
也。年可五六十。顏容赤黒。視瞬澄諦。其耳
長大。可餘四寸。居室鄙陋。衣服破弊。凡見
道俗。必勸之行善。或隱竊語人曰。令向五臺
禮拜。近有選官者。恐不稱意。專心念佛。乃夢
其人謂曰。汝莫憂愁。得代州某官。我姓聶。名
世師。汝當識我。其人驚覺。比至銓衡。果如所
記。志心訪問。恰得世師。形儀相状。一如先
夢。乃脱新衣一襲施之。自爾代郡官僚。常多
供養。然所獲物。輒與乞人。若無取者。隨在棄
之。余幸曾遇。一中同飯。觀其動止。實異常
流。而凡得飯食。必分讓上下。此似潜行六和
敬事法。食訖將別。謂余曰。閻浮提人。多不定
聚。師當努力也。後臨終之日。家磬自鳴。道俗
有懷。送者雲赴
繁峙縣城内景雲寺邊有老人。姓王。名相兒。
採藥爲業。余曾至其家食。老人與余言叙。因
云。弟子。曾向臺北大柏谷採藥。忽於方石之
上。有一雙人手。紅赤鮮白。文理分明。齊腕已
上合掌。生於石裏。弟子念曰。此多是藥。思欲
至家檢方料理。乃以刀割取數重。裹複置採
藥籠内。總以袋盛。擔之而歸。將出谷。忽思念
曰。此若是仙藥。或能變化。試更驗之。及至
迴看。唯袋存焉。藥與籠複。莫知其處。弟子
敬歎。恨不先噉之。山有藥名長松。其藥。取
根食之。皮色如薺苨。長三五尺。味微苦。無
毒。久服保益。至於解諸蟲毒。最爲良驗。土
俗貴之。常採以備急。然神農本草經。及隱居
所紀。並無此藥。近有沙門普明。節操昭著。感
空中聲告。因爾而傳之。慶哉。末世蒼生。遇此
大仙之賜也。其諸藥。可百餘種。大黄。仁參。
寔繁其類也
古清涼傳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