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遊方記抄 往五天竺國傳 (No. 2089_ 慧超記 ) in Vol. 51

[First] [Prev]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未知指空師在此歟。在彼歟。無亦視爲蝉脱。
不復顧籍。而爲其徒者恩報其恩。強而爲之
歟。臣於是不能無感焉。祇慄承教。系之以銘。
銘曰
    維師之跡 發軔西域 滿王之子
    普明之嫡 灤京遇知 允也其時
    延華之訪 云何其遲 回視我轍
    靡國不歴 屋建之瓴 水投之石
    天暦幸僧 拂我以憎 服今之服
    道譽愈騰 狂言戲謔 匡人攸測
    談兵未釁 如柝黒白 先見之明
    乃道之精 或疑或謗 師心則平
    舍利既赫 罔不竦息 孰謂人性
    不協于極 胥斯檜巖 樹石以劖
    無敢或訛 于永厥監
  宣光八年戊午五月 日立
  指空弟子見訪
    異端超世教 盛饌慰寒生
    野果談餘嚼 宮壺拜後傾
    拙辭包不盡 妙道固難名
    逸事誰能傳 須憑牧隱銘
  (二) 檜巖寺重剏記   金守温撰
東土山川之勝名於天下。而佛廬之處于其
間者。又不知其幾百十。至於極仁祠制度之
備。而具法王行化之體。則未有如檜巖者也。
昔天暦間。西天薄伽納提尊者。見此寺基。以
爲酷似西天阿蘭陀寺。且曰。迦葉佛時已爲
大道場。於是執繩量地。以定其位。時得却前
礎砌。當時暫庇屋宇。以識其最而已。玄陵王
師。普濟尊者。受指空三山兩水之記。遂來居
此。乃欲大剏。分授棟梁。奔走募縁。功未及半
而王師亦逝矣。其徒倫絶澗等念王師未究
之志。踵其遺矩以畢其績。牧隱文靖公記之
曰。普光殿五間南面殿之後。説法處五間。又
後舍利殿二間。又其後正殿三間。廳之東西
方丈二所各三楹。東方丈之東。羅漢殿三間。
西方丈之西。大藏板三間。由普光殿東西分
左右諸殿。南起衆寮差參鐘樓。沙門廚庫之
所。賓客之位。秩乎有序。棟宇連亘廊腰蔓回。
高低冥迷。不知東西。凡爲屋二百六十二間。
自是之後。幹善之士。世不乏人。然或始佛殿
而未及於僧寮。或構鐘樓而不建客室。於東
而西已傾。更南而北又墮。蓋寺大故功鉅。功
鉅故人不能遍構而盡緝。遂使一國大叢林
幾如曠宇。成化壬辰春。大王大妃殿下傳懿
旨于河城府院君臣鄭顯祖。若曰予一婦人
承祖父餘休。佑我世祖大王。誕毓聖子神孫。
是雖皇天眷佑東方。亦未必非世祖夙植徳
本於佛乘也。自古慈母欲保於其孫。忠臣欲
壽於其君。莫不惟三寶是歸。檜巖東方大伽
藍也。三和尚相繼開山。三山兩水之記肇於
指空。實壽君福國之地也。頗聞築基不固。殿
舍階砌積以雜石。故創造未久而屋已老。今
欲門。閣制度罔改于舊。庭除所履悉易熟石。
計其功課倍於初創。卿亦必有種善之因。得
尚公主。卿其用力俾遂予弘願。顯祖對曰。世
皆言。重創之績難於肇興。財穀雖多。苟不得
人。罔有以成。今正陽住持處安勤敏通達。幹
事之材鮮有及者。懿旨允可。遂以安移住檜
巖。財穀所費内需司專掌。隨乏隨給。以濟其
用。府院君亦傾其私蓄。以供其缺。安奏募
僧俗。自願計功以償日役。萬有餘指不督自
勸。始於其年月日。閲幾十有三朔而告訖。殿
舍間閣無所更改。欄牆廣狹無所増損。而房
槞門闥益爲之洞豁。塗漑丹艧益爲之絢煥。
百餘年頽敗之舊寺。一朝變爲重新之寶刹
(下略)
朝鮮正祖宣皇帝
十六年寛政
四年
加贈指空法
  號教旨云
迦葉百八傳 提納薄陀尊者
禪賢號指空。加贈
  開宗演教。萬行圓融。六度嚴淨。西天三
昧東土一祖大法師者




西域僧鎖喃嚷結傳古秀竹籟李日華著
六研齋筆記卷二
天啓甲子九月九日。同曹愚公侍御。登眞如
塔。下禮長水師墓。浴雪井水。遇梵僧鎖喃嚷
結者。深眼微鬚。能爲漢音。與坐良久。因詰其
西來縁起。嚷結袖出一篇相示。蓋其踐歴蹤
由也。今録於此。以備遐方參覽焉
西域東天竺國有國。名主活。近名高昌。統二
十聚落。城高十二丈。方圓百里。四門三層。四
角有十二窣堵波。文武二樓高二十五丈。龍
樓鳳閣千二百座。名刹大院百所。人物雄奇。
多有勝蹟。城西百里。有大乘寺。立像高十五
丈。赤髮青面。捧降魔杵。大殿睡佛長十六丈。
赤袈裟。白玉石佛像。澡瓶緑琉璃。高三尺圍
三尺五寸。左十里有小乘寺。内供佛齒五寸。
輪王齒三寸。有鐵鉢黒色盛七升。乃燃燈佛
遺蹟。右二十里。有荅辣法藏寺。即鎖喃嚷
結出家之所。寺本周天元時。甘露梵王創
建。一寺三院。樓閣七重。中有諸天諸佛説法
壇。壇内遺舍利三顆紫金函供佛牙一。長一
寸廣八分。黄色常明。後林懺播樓供佛掃帚
一把。乃迦舍草作。長三尺。圍七寸。帚柄雜
寶裝飾。玉石匣盛。後建法王殿説法臺。高昌
國王麹文哆嘇所施封一高僧無上法王號圓
通至勝佛。所度法子名嘛喝寶利。正鎖喃嚷
結之師。俗居恭御都宮。是高昌王第七弟之
遺宗。名播利鎧。厭王宮幻有之躯。欣菩提
無上之果。遂投實利。修習禪定。指示要略」
東行九萬里餘。始至大明。有先代和尚斑的
答祖歿東土。乃成化皇帝國師。嚷結翹慕華
風。兼欽先徳。發心結五衆同行。初禮大雪山
證道臺靈鷲山説法臺。從王舍城。過入莫度
達宮。所上名領文。掛號批登。五僧名。一鎖喃
嚷結(1) 一鎖喃陸竹(2) 一鎖喃堅剉
(3) 一展陽喃渇(4) 一朶而只懺發站
(5) 東過縛芻河。此河阿耨達池之源也。
茄赤建國。換牒掛號。一月方行。經喝桿
國。行一月至恭御城。人民烏黒。多習波羅
門種。三千里過白水城。多外道幻術。不敬僧。
東行五千里過呾羅斯城。其人圓晴黒面。短
髮長鬚。多習小乘。山出珍寶。住三月。東行至
羯霜那國。換牒掛號。住十月。民敬三寶。諸
物豐盛。米麥長寸。東行三千里。至葱嶺山。山
高險。有開闢至今不解之氷。凝沍汗漫。與天
雲相連。仰之皚然無際睨。其旁有氷峯摧落
者。横踞路側。高可百丈。廣□數尺。以是蹊徑
崎嘔登渉艱阻。加以氷雪雜飛。不禁寒顫。將
欲眠食。絶無燥處。唯是懸釜而炊。就氷而寢。
苦不盡言。七日方出。東南臨至特伽國。聞説
多暑。十月時如別國八月之熱。不可前進。因
向東北。行至馬蟻院。乃佛在世時使阿難教
化之所。名因果處。停住一年。調養凍瘡。全愈
方行。嚷結所傷兩足&MT01024;破。膝額尚有可驗」
又東行過殑伽河即恒河廣可百丈。其水緑
波。見底雜石所儭。兩岸奇卉。異香木茂。而往
一月至跋祿迦國。名小沙磧。王名碧多。都
城高廣。人物集盛。唯有一寺。名阿奢理兒
寺寛廣僧多。專學禪定。多遊天竺。又東三千
里。過屈支國。王號木文鞠多。宮殿整齊。人
民男婦赤色。敬重三寶。多幻術。所飡諸物華
美。衣服精麗。使用金銀錢。停住一年。又行東
阿耆尼國。多有銀鑛山。金鑛山。高可百
丈。光氣騰曜。不可名状。賊寇極廣。其人凶
惡。慘殺無忌
又東行千里。乃古高昌國。先高昌王有妹。被
主活國王取去。亦名高昌國。古高昌國亦名
伊吾國。人物清秀。相傳玄奘法師化道之所。
時有漢僧駐錫。東行三千里至流沙河。即砂
漠磧是也。寛八百里。上無飛鳥。下絶走獸。地
不出水。土無莖草。薫風炎灼。魑魅縱衡。十日
方出。至野馬泉。安歇取水。有一大寺。名雷
音。後一窟洞。名碧播屈。昔日如來降諸外道。
治火龍之所。住一月。東行千里。至五烽。從西
烽所進有一山。王乃五朧之後。代名王崙卜。
山下一泉。方圓丈餘。清徹甚美。有達官。看
守。凡所水者。通報王知。王見五僧。甚生歡
喜。留住數日。與書一封寄東烽王。使人引出
界。指説路逕。付水。皮袋盛之。其路一片沙漠
無有行處。望馬糞骨聚而進。虎狼極多。行五
日至東烽。遠見山上。城牆止有一門。對列器
械。弓箭看守。遠官瞭見五衆。方要放箭。急呼
西烽王有書。見書方許進見。細説西來之事。
王亦甚喜。留住一月。付水甘糧指路。從賀延
磧。行纔有水。東行五日至磧。乃西蕃境界。名
小西天。昔如來傳法於此。號鳥思藏。地面寛
廣。乃四家達王供奉之所。多出高僧。大殿内
列法状五百張。有佛子法王蓮花上師所傳
番經番呪出滲金佛。人頂骨數珠・氆氌容金
鈴。云昔漢班定遠超住此。鎭定西域。本朝劉
馬大監征西入界處。地氣多寒。參禮蓮花上
師。留二載餘。臨行與書封。達五臺山羅喉寺。
侯法王哨來
東至玉門關。有山無關。有葫蘆河一道。上
廣下狹。洄波迅急。深不可渡。西岸多梧桐林。
自碩大者。作筏而進。從上稍至東北。行東南
七十里。是玉門大路。封王進貢。悉由此行。隨
喜岷州秉靈寺。雅州紅花寺。山西一路而來。
上五臺山羅喉寺法王處。住二年。遇欽差御
馬監太監劉潤止山。引五僧至北京雙林寺

萬暦三十年五月十五日啓奉明肅皇太后
命。住萬壽菴。持呪三年。有番經廠太監張貴。
引奏萬歳爺。命住雙林寺。設壇濟幽。四十
九晝夜。賜紫衣寶冠。命西經廠掌壇中貴。又
賜織金禪衣金段十匹。膳盒八副。寄與大能
仁寺。蓋先代班的答祖師。於成化年間賜法
王寶殿塔院也。僧五人朶兒只懺滅於五臺
山善薩頂。展陽南渇滅於雙林。其餘二僧。一
在山海關。一在墨雲。嚷結募造滲金觀音一
尊。朝南海天台。齋僧三千已滿。得遇納川同
行至嘉奐。宰官居士見者往往詰問蹤由。敢
述大都如此



南天竺婆羅門僧正碑
南天竺婆羅門僧正碑竝序
夫佛日西沈。遺風東扇。十地開士。住菩提而
播形。八輩應眞。逼機縁而演化。是以。眞如奧
旨。殊五天而共融。實相圓音。同八部而倶顯。
若乃深達法相。洞了宗極。研尋七覺。空有兩
亡。遊戲六通。眞假雙照者僧也。僧正諱菩提
僊那。姓婆羅遲。婆羅門種也。一十六國景慕
其高義。九十五種鑚仰其英徽。但以區域夐
隔。史傳闕然。本卿風範。難可縷言。僧正神情
湛寂。風宇明敏。靈臺可仰。而不可窺。智海可
注。而不可𢬘。於是。追支讖之英範。逐世高之
&T050990;。跨雪峯而進影。泛雲海而飛儀。冐險經
遠。遂到大唐。唐國道俗。仰其徽猷。崇敬甚
厚。于時聖朝通好。發使唐國。使人丹治比眞
人廣成。學問僧理鏡。仰其芳譽。要請東歸。僧
正感其懇志。無所辭請。以大唐開元十八年
十二月十三日。與同伴林邑僧佛徹。唐國僧
&MT01805;。隨船泛海。及于中路。忽遭暴風。波濤注
日。陰曀迷天。計命忽若贅旒。去死猶其一分。
擧船惶遽。不知所爲。乃端仰一心。入禪觀佛。
少選之間。風定波息。衆咸嘆其奇異。以天平
八年五月十八日。得到築紫大宰府。昔騰蘭
聿來。澄什利往。停跡振旦之邦。未&MT03017;日域之
境。計遠論勞。彼有愧徳。自非位超修成行積
永劫。其孰契於茲乎。同年八月八日。到於攝
津國治下。前僧正大徳行基。智煥心燈。定凝
意水。扇英風於忍土。演妙化於季運。聞僧正
來儀。嘆未曾有。軼燕王擁帚於郭隗。侔伯喈
倒屣於王粲。主客相謁。如舊相知。白首如新。
傾蓋如舊。於是見矣。乃囑同法緇侶云。法本
不然。今亦不滅。救雖赴化之質翳跡於雙林。
而法身之體布影於沙界。經云。應以婆羅門
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説法。是也。
原夫開闢以來。雖時經百王世更萬載。未有
蔥右梵英。印度聖種。梯山航海弘化聖朝。而
今聖徳作而異人至。昌運起而大化隆。非但
諸佛悲願之感。抑亦聖朝崇法之應也。我等
既逢斯運。復覩此人。蓋各盡至款共致迎接。
於是道俗輻輳。闐城溢郭。連成幕之袂。濯爲
雨之汗。肩隨踵接。送入京輦。皇上大喜。仍勅
住大安寺。供給隆厚。公王英彦。莫不宗敬。行
基又率京畿緇素兩衆五十餘種。前後合三
度。僧正諷誦華嚴經。以爲心要。尤善呪術。弟
子承習。至今傳之。僧正居敬行簡。喜慍不形
於色。含章隱曜。莫能測其淺深。高秩厚禮。
不能迴其慮。嚴威峻法。未足懼其心。光雖和
世。而弗汚其體。塵雖同其心。而不測其眞。以
天平勝寶二年。有勅崇爲僧正。大法由斯紹
隆。群生以之回向。雖道迹未彰。而時英咸
謂已階聖果。但夜壑貿遷。閻浮業謝。以天平
寶字四年歳次庚子二月二十五日夜半。合
掌向西。辭色不亂。如入禪樂。奄爾遷化。即以
同年三月二日。闍維於登美山右僕射林。春
秋五十七。臨終告諸弟子云。吾常觀清性。直
嚴自性身。而猶尊重彌陀。景仰觀音。汝曹宜
抽吾帑藏衣物奉造阿彌陀淨土。又云。吾生
在之日。普爲四恩。奉造如意輪菩薩像。而情
願更造八大菩薩像列坐其像。而無常行迫
其事不諧。汝曹不忘疇昔宜共相助畢功。弟
子等奉遵遺旨。備飾八像。而感梁木之既摧。
慟徳音之永閟。所以炳發神功崇敬茂範。莫
若在妙像於當今。傳遺影於後葉乃造成形
像。雖英智茂範共其人既往。而美質風器與
嚴像而如在。爰命諛才爲像賛。其辭曰
至象無色。大道無名。湛然常住。非滅非生。隨
機汲引。應物兮形。發揮正教。如谷傳聲其一
道不自弘。弘之在哲。猗歟聖王。海内有截。接
武異人。連肩英傑。慈訓惟闡。慧燈斯徹其二
爰有應眞。寔曰僧正。愛道崇法。忘躯委命。茂
徳彌新。玄化尤盛。四輩祛惑。一乘得徑其三
徳必有類。道非獨顯。綽綽行基。幽賛妙典。起
予聖賓。揄揚群善。掲誠致敬。超群惟腆其四
是生滅法。諸行無常。哲人薪盡。火移光亡。一
朝歸寂。萬古増傷。傳法道侶。奄絶舟航其五
藏山易速。閲水難息。仰徳酬恩。昊天無極。幽
誠曷寄。寫像追福。遍及無邊。廣覃有識其六
神護景雲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故婆羅門僧正入室弟子傳燈住位僧修榮



唐大和上東征傳
  眞人元開撰
大和尚諱鑑眞。揚州江陽縣人也。俗姓淳于。
辯士髡之後也。其父先就揚州大雲寺
智滿禪師。受戒學禪門。大和尚年十四。隨
父入寺。見佛像感動心。因請父求出家。父奇
其志許焉。是時大周則天長安元年有詔。於
天下諸州度僧。便就智滿禪師出家爲沙彌。
配住大雲寺。後改爲龍興寺。唐中宗孝和皇
帝神龍元年。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元
年杖錫東都因入長安。其二年三月二十八
日。於西京實際寺登壇受具足戒。荊州南泉
寺弘景律師爲和上。巡遊二京。究學三藏。後
歸淮南。教授戒律。江淮之間。獨爲化主。於是
興建佛事。濟化群生。其事繁多不可具載
日本天平五年歳次癸酉。沙門榮叡普照等。
隨遣唐大使丹墀眞人廣成。至唐國留學。是
年唐開元二十一年也。唐國諸寺三藏大徳。
皆以戒律爲入道之正門。若有不持戒者不
齒於僧中。於是方知本國無傳戒人。仍請東
都大福先寺沙門道&MT01805;律師。附副使中臣朝
臣名代之舶。先向本國去擬爲傳戒者
榮叡普照留學唐國已經十載。雖不待使而
欲早歸。於是請西京安國寺僧道航澄觀。東
都僧徳清。高麗僧如海。又請得宰相李林甫
之兄林宗之書。與揚州倉曹李湊。令造大舟
備糧送遣。又與日本國同學僧玄朗。玄法二
人倶下至揚州。是歳唐天寶元載冬十月日本
天平
十四年歳次
壬午
時大和尚在揚州大明寺。爲衆講
律。榮叡普照至大明寺。頂禮大和尚足下。具
述本意曰。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
無傳法人。日本國昔有聖徳太子。曰二百年
後。聖教興於日本。今鍾此運。願大和上東
遊興化。大和上答曰。昔聞南岳思禪師遷化
之後。託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衆生。又
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
棄施此國大徳衆僧。其袈裟縁上繍著四
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
縁。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縁之國也。今
我同法衆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
者乎。時衆默然一無對者。良久有僧祥彦。進
曰。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
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
剋。是故衆僧咸默無對而已。大和上曰。
爲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祥彦曰。*大和上若去。彦亦隨去。爰有僧道
興・道航・神頂・崇忍・靈粲・明烈・道默・道
因・法藏・法載・曇靜・道翼・幽巖・如海・澄
觀・徳清・思託等二十一人・願同心隨大和
上去。要約已畢。始抵東河造船。揚州倉曹
李湊依李林宗書亦同檢挍造*船備糧。大
和上。榮叡。普照師等。同在既濟寺。備辦乾
糧。但云將供具往天台山國清寺供養衆僧。
是歳天寶二載癸未。當時海賊大動繁多。
台州・温州・明州海邊并被其害。海路。塞公私
斷行。僧道航云。今向他國爲傳戒法。人皆
高徳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却矣。時
如海大瞋。裹頭人州。上採訪廳告曰。大使知
否。有僧道*航。造*船入海。與海賊連。都有若
干人。辦乾糧在既濟。開元大明寺。復有
百海賊入城來。時淮南採訪使班景倩聞
大駭。便令人將如海於獄推問。又差官人於
諸寺。收捉賊徒。遂於既濟寺。搜得乾糧。大
明寺捉得日本僧普照。開元寺得玄朗玄法。
其榮叡*師走入池水中仰臥。不良久見水
動。入水得榮叡*師。並送縣推問。僧道航隱
俗人家。亦被捉得並禁獄中。問曰。徒有幾人
與海賊連。道*航答曰。不與賊連。*航是宰相
李林甫之兄林宗家僧也。今令送功徳往天
台國清寺。陸行過嶺辛苦。造*船從海路去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