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遊方記抄 往五天竺國傳 (No. 2089_ 慧超記 ) in Vol. 51

[First] [Prev]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唐言
戒法
譯十地經。三藏讀梵文并譯語。沙門大震
筆授。沙門法超潤文。沙門善信證義。沙門法
界證梵文并譯語。迴向輪經翻譯准此。翻經
既畢。繕寫欲終
時逢聖朝四鎭北庭宣慰使中使段明秀來至
北庭。洎貞元五年己巳之歳九月十三日。與
本道奏事官節度押衙牛昕。安西道奏事官
程鍔等。隨使入朝。當爲沙河不通取回鶻路。
又爲單于不信佛法。所齎梵夾不敢持來。留
在北庭龍興寺藏所譯漢本隨使入都。六年
二月來到上京。有勅令於躍龍門使院安置。
中使段明秀。遂將釋迦眞身一牙舍利及所
譯經。進奉入内。天恩宣付左神策軍。令寫此
經本。與佛牙舍利一時進來。時左街功徳使
文場。准勅裝寫進奉闕庭兼奏。從安西
來無名僧悟空。年六十舊名法界。俗姓車。名
奉朝請住章敬寺。其年二月二十五日。奉勅
宣與正度餘依。又本道節度奏事官。以俗姓
車奉朝名銜奏。至五月十五日。勅授壯武將
軍守左金吾衞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兼試太
常卿爰有制日。勅伊西庭節度奏事官節度
押衙同節度副使雲麾將軍守左金吾衞大將
軍員外置同正員牛昕等。並越自流沙渉于
陰國。奉三軍向化之慕。申萬里戀闕之誠。雨
雪載霏。行邁無已。方貢善達。復命言旋。擧范
羌入計之勞。慰斑超出遠之思。俾昇崇祑。
以勸使臣可依前件
是歳也天恩正名。冠冕兼履。昔名法界。今字
悟空。捧戴慚惶不任感懼。乃歸章敬次及郷
園。訪問二親墳樹已拱。兄弟子姪家無一人。
疎遠諸房少得聞見。凡所來往經四十年。辛
卯西征于今庚午。悲不奉養。喜遇明時。所進
牙經願資聖壽。其所進十地經。依常途寫一
百二十一紙成部勒爲九卷。此經佛初成正
覺已經二七日。住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
殿説。迴向輪經。佛在金剛摩尼寶山峯中。與
大菩薩説。譯成三紙半以爲一卷。其十力經
如前所説。譯成三紙復爲一卷。三部都計一
百二十九紙。總十一卷同爲一帙。然爲斯經
未入目録。伏恐年月深遠人疑僞經。今請編
入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録。伏以一辭聖唐
于今四代。凌霜冐雪經四十年。尋禮聖蹤所
經國邑。或一瞻禮或漸旬時。或經累旬或盈
數月。或住一歳二三四年。或遇吉祥或遭劫
賊。安樂時少。憂惱處多。不能宣心一一
説。幸逢明聖略擧大綱。伏乞施行流轉永代」
沙門圓照自惟疵賤素無藝能。喜遇明時再
登翻譯。續修圖紀讃述眞乘。并修大唐貞元
續開元釋教録。悟空大徳具述行由託余記
之。以附圖録。聊以驗其事也。久積歳年詰問
根源。恭承口訣。詞疎意拙。編其次云。大雅碩
才願詳其志也



繼業西域行程宋范成大撰呉船録卷上
峨眉山牛心寺記
秋七月戊戌朔。離黒水。復過白水寺前。渡雙
溪橋。入牛心寺。雨後斷路。白雲峽水方漲。碧
流白石。照人肺肝。如層氷積雪。籃輿下行峽
淺處以入寺。飛濤濺沫襟裾皆濡。境過清毛
髮盡竦。寺對青蓮峯。有白雲青蓮二閣。最佳。
牛心本孫思邈隱居。相傳時出諸山寺中。人
數見之。小説亦載招僧誦經施與金錢。正此
山故事。有孫仙煉丹竈。在峯頂。及淘朱泉在
白雲峽最深處。去寺數里。水深不可渉。獨訪
丹竈。竈傍多奇石。祠堂後一石尤佳。可以箕
踞宴坐。名玩丹石。寺有唐畫羅漢一板。筆跡
超妙。眉目津津。欲與人語。成都古畫浮圖像
最多。皆出此下。蜀畫胡僧惟盧楞迦之筆爲
第一。今見此板。乃知楞迦源流。所自餘十五
板亡之矣
此寺即繼業三藏所作。業姓王氏。耀州人。隷
東京天壽院。乾徳二年。詔沙門三百人。入天
竺求舍利及貝多葉書。業預遣中。至開寶九
年始歸。寺所藏涅槃經一函四十二卷。業於
毎卷後。分記西域行程。雖不甚詳。然地里大
略可考。世所罕見。録於此以備國史之闕」
業自階州出塞西行。由靈武西涼甘肅瓜沙
等州。入伊呉高昌焉耆于闐疎勒大石諸國。
度雪嶺至布路州國。又度大葱嶺雪山。至伽
濕彌羅國。西登大山有薩埵太子投崖飼虎
處。遂至健陀羅國。謂之中印土
又西至。庶流波國及太爛陀羅國。國有二寺。
又西過四大國。至大曲女城。南臨陷牟河。北
洹河塔廟甚多。而無僧尼。又西二程有寶
階故基。又西至波羅奈國。兩城相去五里。南
臨*洹河。又西北十許里至鹿野苑。塔廟佛蹟
最夥。業自云。別有傳記。今不傳矣
南行十里渡*洹河。河南有大浮圖。自鹿野苑
西至摩迦提國。館於漢寺。寺多租入。八村隷
焉。僧徒往來如歸。南與杖林山相直。巍峯巋
然。山北有優婆掬多石室及塔廟故基。南百
里有孤山。名雞足三峯。云是迦葉入定處。又
西北百里。有菩提寶座城。四門相望。金剛座
在其中東向。又東至尼連禪河。東岸有石柱。
記佛舊事。自菩提座東南五里至佛苦行處。
又西三里至三迦葉村及牧牛女池。金剛座
之北門外。有師子國伽藍。又北五里至伽耶
城。又北十里至伽耶山。云是佛説寶雲經處。
又自金剛座東北十五里至正覺山。又東北
三十里至骨磨城。業館於鰕羅寺。謂之南印
土。諸國僧多居之。又東北四十里至王舍城。
東南五里有降醉象塔。又東北登大山。細路
盤紆。有舍利子塔。又臨澗有下馬迎風塔。
度絶壑。登山頂。有大塔廟。云是七佛説法處。
山北平地又有舍利本生塔。其北山半曰鷲
峯。云是佛説法華經處。山下即王舍城。城北
山址有温泉二十餘井。又北有大寺及迦蘭
陀竹園故跡。又東有阿難半身舍利塔。温湯
之西有平地。直南登山腹有畢波羅窟。業止
其中。誦經百日而去。窟西復有阿難證果塔。
此去新王舍城八里。日往乞食。會新王舍城
中有蘭若。隸漢寺。又有樹提迦故宅城。其西
有輪王塔
又北十五里有那爛陀寺。寺之南北各有數
十寺。門皆西向。其北有四佛座。又東北十五
里至烏嶺頭寺。東南五里有聖觀自在像。又
東北十里至伽濕彌羅漢寺。寺南距漢寺八
里許。自漢寺東行十二里。至郤提希山。又東
七十里有鴿寺。西北五十里有支那西寺。古
漢寺也。西北百里至花氏城。育王故都也」
自此渡河。北至毘耶離城。有維摩方丈故跡
又至拘尸那城及多羅聚落。踰大山數重至
泥波羅國。又至摩偸果。過雪嶺。至三耶寺」
由故道自此入階州。太祖已晏駕。太宗即位。
業詣闕進所得梵夾舍利等。詔擇名山修習。
登峨眉。北望牛心。衆峯環翊。遂作菴居。已
而爲寺。業年八十四而終
出牛心復過中峯之前入新峨眉。觀自觀前
山。開新路極峻。斗下冐雨。以遊龍門。竭蹙數
里。欻至一處。澗溪自兩山石門中湧出。是爲
龍門峽也。以一葉舟。棹入石門。兩岸千丈。巖
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潤。入峽十餘丈。有兩瀑
布。各出一巖頂。相對飛下。嵌根有盤石承之。
激爲飛雨。濺洙滿峽。舟過其前。衣皆沾灑透
濕。又數丈半巖有圓龕。去水可二丈。以木梯
升之。即龍洞也。峽中紺碧無底。石寒水清。非
復人世。舟行數十歩。石壁益峻水益湍。丞回
棹。舟人云。前去更奇。以雨大作加飛瀑沾濡。
暑肌起粟。骨驚神悚。凛乎夫不可以久留也。
昔嘗聞。峨眉雙溪。不減盧山三峽。前日過之。
眞奇絶。及至龍門。則雙溪又在下風。蓋天下
峽泉之勝。當以龍門爲第一。要之。遊者自知。
未之遊者。必以余言爲過。然其道險絶。亂石
當道。將至峽。必捨輿躡草履。經營蹞歩。於槎
牙兀臬中。方至峽口。蓋大峨峯頂。天下絶觀。
蜀人固自罕遊。而龍門又勝絶於山間。遊峨
眉。者亦罕能到。非好奇喜事忘勞苦而不憚
疾病者不能至焉。復尋大路出山。初夜始至
縣中



梵僧指空禪師傳考
  (一) 指空浮圖銘并序 李穡撰
(二) 檜巖寺重剏記  金守温撰
  (一) 西天提納薄陀尊者浮圖銘并序
前奉翊大夫。知密直司事。商議會議都監事。
右文館提學。同知春秋館事上護軍。臣韓脩
奉教書並篆額
前朝列大夫。征東行中書省左右同郎中。推
忠保節同徳賛化功臣三重大匡。韓山君。領
藝文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李穡奉教

迦葉百八傳。提納薄陀尊者禪賢號指空。泰
定間見天子于難水之上。論佛法稱旨。命有
司歳給衣糧。師曰。吾不爲是也。去而東遊高
句麗。禮金剛山法起道場。有旨趣還燕天暦
初詔與所幸諸僧講法内庭。天子親臨聽焉。
諸僧恃恩。頡頑作氣勢。惡其軋己。沮不得行。
未幾諸僧或誅或斥。而師之名震暴中外。至
正皇后皇太子迎入延華閣問法。師曰。佛法
自有學者專心御天下幸甚。又曰。萬福福福
萬中缺一。不可爲天下主。所獻珠玉辭之不
受。天暦以後不食不言者十餘年。既言。時時
自稱我是天下主。又斥后妃曰。皆吾侍也。聞
者怪之。不敢問所以。久而聞于上。上曰。彼
是法中王宜其自負如此。何與我家事耶。中
原兵將興。師於廣坐語衆曰。汝識吾兵馬之
多乎。某地屯幾萬。某地屯幾萬。師所居寺皆
高麗僧。一日忽語之曰。汝何故叛耶。欲鳴鼓
攻之而止。數日遼陽省馳奏。高麗兵犯界。京
師者。衆之聚也。毎語其人曰。速去之。既而天
子北狩。中原兵入城。立府曰北平。師豈偶然
者哉
師自言吾會祖諱師子脇。吾祖諱斛飯。皆
迦毘羅國。吾父諱滿王摩竭提國。吾母
香至國公主。吾二兄悉利迦羅婆悉利摩
尼。吾父母祷于東方大威徳神而生吾。吾幼
也。性樂清淨。不茄酒暉。五齡就師。受國書及
外邦之學。粗通大義棄去。父病醫莫効。筮者
曰。嫡子出家。王病可痊。父詢三子吾即應。父
大喜。呼吾小字曰。婁怛囉哆婆及能如是
耶。母以季故。初甚難之。割愛願舍。父病立愈
八歳備三衣。送那蘭陀寺講師律賢所。剃
染五戒。學大般若。若有得問諸佛衆生。虚空
三境界師云。非有非無。是眞般若。可往南印
楞迦國吉祥山普明所。研究奧旨。時年
十九。奮發獨行。禮吾師于頂音菴。師曰。從中
竺抵此。歩可數否。吾不能答。退坐石洞六閲
月。吾乃悟欲起。兩脚相貼。其王召醫圭藥。立
愈。告吾師曰。兩脚是一歩。吾師以衣鉢付之。
摩頂記曰。下山一歩便是師子兒。我座下得
法出身二百四十三人。於衆生皆少因縁。汝
其廣吾化。其往懋哉。號之曰蘇那的沙野。
華言指空。吾以偈謝師恩已語衆曰。進則虚
空廓落。退則萬法倶沈。大喝一聲
初吾之尋吾師也。歴囉囉許國有講法華者。
吾説解其疑。旦哆國男女雜居裸形。吾示以
大道。香至國王。聞吾至喜曰。吾甥也。懋留
不肯。華嚴師廣説二十種菩提心。吾喩以一
即多多即一。迦陵伽國海岸龜峯山梵志居
之。其語曰。萬丈懸崖投身而死。當得人天王
身。吾曰。修行在心。何與於身。令修六度十地
等法。結夏摩利支山。乃至楞迦國焉
既辭吾師而下山也。無縫塔主老僧半路相
&T051759;知吾有得也。請吾演法。吾頌塔而去。于地
國主信外道。以吾有殺盜邪淫之戒。召妓同
浴吾帖然。如亡人。王嘆曰是必異人也。其外
道以木石作須彌山人。於頭腦腿安立一山。
以酒膳祀山。男女合於前。名陰陽供養。吾
擧人天迷悟之理。勘破邪宗。佐理國主信佛。
吾以偈白之。王答以偈。吾復偈之。王施以珍
珠數枚。會中有針眼中象王過之頌。師子國
有如來鉢。佛足跡。一鉢飯能飫萬僧。佛跡時
放光明。吾皆瞻禮。麼哩耶囉國信梵志。吾不
入。哆囉縛國正邪倶信。吾據座下語有尼
默契。迦羅那國亦信外道。其王見吾喜甚。
吾示以大莊嚴功徳寶王經摩醯莎羅王因
地品。王曰。法外更有正法。外道欲害吾。吾即
出城日已黒。有虎至侍者知鳥音昇木以避。
吾曰。汝既知禽語。吾所説法能知否。侍者無
語。痛行二十棒乃悟。神頭國流沙茫茫。不
知所適。有樹其實如桃。飢甚。摘食二枚。未竟。
空神句到空居廣殿。老人正座云。賊何不作
禮。吾曰。吾佛徒也。何得禮汝。老罵。既稱佛
徒。何偸果爲。吾曰。饑火所逼。老云。不與而
取。盜也。令且放汝。其善護戒。使閉目。須臾
已到彼岸。煎湯臥木之上。乃大蟒也。的哩
囉兒國女求合。以飢欲求食若將應之。而問
其馬之良者。以實告。吾即騎之而走。果如飛。
便至他境。忽一人縛吾去使牧其羊。會大雪。
入洞入定七日夜。白光出洞。其人除雪而入。
見吾趺坐大喜。施以衣寶。不受。男女倶發心
示吾正路。行且久未見人。忽遇諸途。心甚悦。
其人捉吾至王所面跪曰。天旱必此妖也。請
殺之。王曰。且縱之。三日不雨殺何遲。吾燒香
一祝。大雨三日。嵯楞陀國有顛僧。見人來
以牛頭三列於地。置蒲團其上。默然而坐。吾
一見火之。彼叫叫字通本無曰。山河大地成一
片矣。阿耨池僧道巖居其傍。以草作小菴。
人來則焚之。叫曰。救火救火。吾至才叫救火。
踢倒淨瓶。道巖曰。可惜來何遲。末羅娑國
事佛甚謹。而邪正雜糅。吾説破邪論。外道歸
正矣。城東寶和尚墾其所居四面爲田。置菜
種一器。人至則治田而已。無一言。吾以菜種
從而下之。僧叫曰。菜生矣。菜生矣。其城中有
織紗者。人至不言。織不撤。吾以刀斷之。其人
曰。多年之織畢矣。阿耨達國僧省一居窟中。
見人來以煤塗面。出舞而復入。吾以偈相喝。
早娑國僧納達居道傍數年。見來者曰。好
來。見去者曰。好去。吾便與三捧。彼迴一拳。
的哩候的國婆羅門法盛行。吾縮手而去。
挺佉哩國眞邪同行。遇盜裸剥。禰伽羅國
王迎入内。請説法。有寶峯者説經。吾與之互
相宣説。東行數日。有高山。曰鐵山。無土石
草木日照朝陽。其勢如火。又名火焔行七
八日可達山頂。有國土凡十七八所。横接天。
其北不知其幾千萬里。其東河水出焉。兩峯
高聳架橋以渡。氷雪不消。故號雪山。孤身飢
窮。嗔野果以達西蕃之境焉
吾之行化于中國也。遇北印度摩訶班特達
於西蕃偕至燕京。居未久西遊安西王府。與
王傅可提相見。提請留學法。吾志在周流。是
何耶。提言。衆生無始以來惡業無算。我以眞
言一句度彼超生受天之樂。吾云。汝言妄也。
殺人者亦殺之。生死相讎。是苦之本。提曰。外
道也。吾云。慈悲眞佛子。反是眞外道。王有獻
却之。西蕃摩提耶城其人可化。呪師疾吾以
毒置茗飮。適使臣至自都。請吾同還。欲師
班特達互爲揚化。不契。又去伽單。呪師欲
殺吾。吾乃去蝦城。主見吾大喜。外道妬之。打
折吾一齒。及將去欲要於路必殺之。其主護
送至蜀。禮普賢巨像。坐禪三年。大毒河遍盜。
又赤立而走羅羅斯地界。有僧施一禪被。有
女施一小衣。乃應檀家供。同齋僧得放生鵝。
欲烹而食之。吾撃其婦。婦哭。僧怒見逐。吾
聞。土官塑吾像。水旱疾疫祷必應。金沙河關
吏見吾婦人衣髮又長。怪而問奚自。吾言語
不通。書西天字。又非所知也。於是留之。晩
隈石隙而臥。不覺。少間至彼岸。渡子異吾禮
拜。雲南城西有寺。上門樓入定。居僧請入城。
至祖變寺。坐桐樹下。是夜雨。既明衣不濡。赴
其省祈晴。立應。坐夏龍泉寺。書梵字般若經。
衆聚乏水。吾命龍引泉濟衆。大理國吾却衆
味。但食胡桃九枚。度日。金齒烏撤烏蒙一部
落也。禮吾爲師。塑像廟之。吾聞無頼子以吾
像禪棒擲之地。而不能擧。悔謝取安如故。安
寧州僧問。昔三藏入唐伏地知音。時吾會雲
南語。應曰。古今不同。聖凡異路。請説戒經。
燃頂焚臂。官民皆然。中慶路諸山請演法。凡
五會。太子禮吾爲師。羅羅人素不知佛僧。吾
至皆發心。飛鳥亦念佛名。貴州亢帥府官皆
受戒。猫蠻猺獞青紅花竹打牙獦狫諸洞蠻。
倶以異菜來請受戒。鎭遠府有馬王神廟。舟
過者必肉祭。不然舟損。吾一喝放舟行。常徳
路禮鏡剛白鹿二祖師。觀音自塑之像。洞庭
湖靈異頗多。能作風雨。吾行適風作浪湧。爲
説三歸五戒。唐梵互宣。先時祭者夜獻絲屨。
明則屨皆破。後皆却其獻。從素祭。湖廣省參
政欲逐吾去。吾曰。貧道西天人也。遠謁皇帝。
助揚正法。汝不欲我祝皇常壽耶。過盧山東
林寺。見前身塔巋然。骨猶未朽。淮西寛問般
若意。吾曰。三心不可得。楊州太子以舟送吾
至都。大順丞相之室常氏。高麗人也。請於崇
仁寺施戒。既而至灤京。泰定之遇是已。嗚呼
師之遊歴如是哉。信乎其異於人也
師自天暦褫僧衣。大府大監察罕帖木兒之
室金氏亦高麗人也。從師出家。買宅澄清里。
闢爲佛宮。迎師居之。師題其額曰法源。蓋天
下之水自西而東。故取以自比焉。師辨髮白
髯神氣。黒瑩。服食極其侈。平居儼然。人望而
畏之
至正二十三年冬内侍至。師曰。爲我奏爾主。
我生日前去耶。章佩卿速哥。帖木兒回旨留
師。小住一冬。師又曰。天壽寺吾影堂也。是歳
十一月二十日示寂于貴化方丈。師所建而
師所名也。有旨。省院臺百司具儀衞。送龕于
天壽寺。明年御史太夫圖堅帖木兒。平章伯
帖木兒。函香謁師。用香染泥。布梅桂水。團塑
肉身。戊申秋兵臨城茶毘四分。達玄清慧
法明内正張祿吉各持而去。其徒達玄航海
司。徒達叡從清慧得之。倶東歸。壬子九月十
六日以王命樹浮屠於檜巖寺。將入塔灌骨
舍利若干粒。師自西天携文殊師利無
生戒經二卷而來。參政危大朴序其端。手書
圓覺經。歐陽承旨跋其尾。師之偈頌甚多。別
有録。皆行于世。雲南悟無見能言。七歳投師
出家時。已云師年甲子一周矣。悟七十五而
師乃寂。吉文江釋仁杰云。門人前林觀寺住
持達蘊。謀載道行。愈久而愈廑。司徒達叡間
關數千里。奉師骨如事存以致送。死無憾焉。
懶翁弟子某曰。吾師亦曾師師。師吾祖也。與
師之弟子淨業院住持妙藏比丘尼。買燕石
將樹之檜巖之崖。揆諸天屬。不曰孝子順孫
歟。事聞于内。有旨。臣穡銘臣修書。臣仲和篆
額。臣穡曰。師之身已火而四分之矣。未知其
餘立塔於何地。而求銘以謀其傳者。誰歟。又
未知指空師在此歟。在彼歟。無亦視爲蝉脱。
不復顧籍。而爲其徒者恩報其恩。強而爲之
歟。臣於是不能無感焉。祇慄承教。系之以銘。
銘曰
    維師之跡 發軔西域 滿王之子
    普明之嫡 灤京遇知 允也其時
    延華之訪 云何其遲 回視我轍
    靡國不歴 屋建之瓴 水投之石
    天暦幸僧 拂我以憎 服今之服
    道譽愈騰 狂言戲謔 匡人攸測
    談兵未釁 如柝黒白 先見之明
    乃道之精 或疑或謗 師心則平
    舍利既赫 罔不竦息 孰謂人性
    不協于極 胥斯檜巖 樹石以劖
    無敢或訛 于永厥監
  宣光八年戊午五月 日立
  指空弟子見訪
    異端超世教 盛饌慰寒生
    野果談餘嚼 宮壺拜後傾
    拙辭包不盡 妙道固難名
    逸事誰能傳 須憑牧隱銘
  (二) 檜巖寺重剏記   金守温撰
東土山川之勝名於天下。而佛廬之處于其
間者。又不知其幾百十。至於極仁祠制度之
備。而具法王行化之體。則未有如檜巖者也。
昔天暦間。西天薄伽納提尊者。見此寺基。以
爲酷似西天阿蘭陀寺。且曰。迦葉佛時已爲
大道場。於是執繩量地。以定其位。時得却前
礎砌。當時暫庇屋宇。以識其最而已。玄陵王
師。普濟尊者。受指空三山兩水之記。遂來居
此。乃欲大剏。分授棟梁。奔走募縁。功未及半
而王師亦逝矣。其徒倫絶澗等念王師未究
之志。踵其遺矩以畢其績。牧隱文靖公記之
曰。普光殿五間南面殿之後。説法處五間。又
後舍利殿二間。又其後正殿三間。廳之東西
方丈二所各三楹。東方丈之東。羅漢殿三間。
西方丈之西。大藏板三間。由普光殿東西分
左右諸殿。南起衆寮差參鐘樓。沙門廚庫之
所。賓客之位。秩乎有序。棟宇連亘廊腰蔓回。
高低冥迷。不知東西。凡爲屋二百六十二間。
自是之後。幹善之士。世不乏人。然或始佛殿
而未及於僧寮。或構鐘樓而不建客室。於東
而西已傾。更南而北又墮。蓋寺大故功鉅。功
鉅故人不能遍構而盡緝。遂使一國大叢林
幾如曠宇。成化壬辰春。大王大妃殿下傳懿
旨于河城府院君臣鄭顯祖。若曰予一婦人
承祖父餘休。佑我世祖大王。誕毓聖子神孫。
是雖皇天眷佑東方。亦未必非世祖夙植徳
本於佛乘也。自古慈母欲保於其孫。忠臣欲
壽於其君。莫不惟三寶是歸。檜巖東方大伽
藍也。三和尚相繼開山。三山兩水之記肇於
指空。實壽君福國之地也。頗聞築基不固。殿
舍階砌積以雜石。故創造未久而屋已老。今
欲門。閣制度罔改于舊。庭除所履悉易熟石。
計其功課倍於初創。卿亦必有種善之因。得
尚公主。卿其用力俾遂予弘願。顯祖對曰。世
皆言。重創之績難於肇興。財穀雖多。苟不得
人。罔有以成。今正陽住持處安勤敏通達。幹
事之材鮮有及者。懿旨允可。遂以安移住檜
巖。財穀所費内需司專掌。隨乏隨給。以濟其
用。府院君亦傾其私蓄。以供其缺。安奏募
僧俗。自願計功以償日役。萬有餘指不督自
勸。始於其年月日。閲幾十有三朔而告訖。殿
舍間閣無所更改。欄牆廣狹無所増損。而房
槞門闥益爲之洞豁。塗漑丹艧益爲之絢煥。
百餘年頽敗之舊寺。一朝變爲重新之寶刹
(下略)
朝鮮正祖宣皇帝
十六年寛政
四年
加贈指空法
  號教旨云
迦葉百八傳 提納薄陀尊者
禪賢號指空。加贈
  開宗演教。萬行圓融。六度嚴淨。西天三
昧東土一祖大法師者




西域僧鎖喃嚷結傳古秀竹籟李日華著
六研齋筆記卷二
天啓甲子九月九日。同曹愚公侍御。登眞如
塔。下禮長水師墓。浴雪井水。遇梵僧鎖喃嚷
結者。深眼微鬚。能爲漢音。與坐良久。因詰其
西來縁起。嚷結袖出一篇相示。蓋其踐歴蹤
由也。今録於此。以備遐方參覽焉
西域東天竺國有國。名主活。近名高昌。統二
十聚落。城高十二丈。方圓百里。四門三層。四
角有十二窣堵波。文武二樓高二十五丈。龍
樓鳳閣千二百座。名刹大院百所。人物雄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