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冥報記 (No. 2082_ 唐臨撰 ) in Vol. 51

[First] [Prev]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82

冥報記卷上
 吏部尚書唐臨撰 
夫含氣有生。無不有識。有識而有行。隨行善
惡而受其報。如農夫之播植。隨所植而收之。
蓋物之常理。固無所可疑也。上智達其
本源。知而無見。下愚闇其蹤跡。迷而不返。皆
絶言也。中品之人。未能自達。隨縁動見。逐見
生疑。疑見多端。各懷異執釋典論其分別。凡
有六十二見。邪倒於是乎生者也。臨在中人
之後。幸而寤其萬一。比見衆人不信因果
者説見雖多。同謂善惡無報。無報之説。略
有三種。一者自然。故無因果。唯當任欲待
事而已。二者滅盡。言死而身滅。識無所住。身
都盡。誰受苦樂。以無受故。知無因果。三
者無報。言見今人有修道徳。貧賤則早死。
或行凶惡。富貴靈長。以是事故。知無因果。臨
竊謂。儒書。論善惡之報甚多。近者報於當時。
中者報於累年之外。遠者。報於子孫之後。當
時報者。若楚子呑蛭。痼疾皆愈。宋公不禱。妖
星多退。&T047857;齒凶逆。旋踵伏誅。趙高惑亂。
俄而滅族之類。是也。累年報者。如魏顆嫁
妾。終以濟師。孫叔埋蛇。竟享多福。漢幽鴆
如意。蒼苟成災。齊殺彭生。立豕而崇之
類是也。子孫報者。若弗父恭於三命。廣宣
尼之道。鄧訓歳活千人。遺和熹之慶。陳平
陰計。自知無後。欒黶忲侈。盈被其殃之類。







是也。若乃虞舜以孝行登位。周文以仁賢
受命。桀紂以殘忍亡國。幽厲以婬縱禍終。三
代功徳。下祚長久。秦皇驕暴。及子而滅。若斯
之比。觸類寔繁。雖復大小有殊。亦皆善惡
之驗。但事法王道。理關天命。常談之際。非
宜言。今之所録。蓋直取其微細驗。冀以
發起同類。貽告子孫。徴於人鬼之間。若斯而
已也。釋氏説教。無非因果。因即是作果。
是報。無一法而非因。無一因而不報。然其
説報亦有三種。一者現報。於此身中。作善
惡業。即於此身而受報者。皆名現報。二者生
報。謂此身作業。不即受之。隨業善惡。生於
諸道。皆名生報。三者*後報。謂過去身作善
惡業。能得果報。應多身受。是以現在作業。
未便受報。或次*後後生受。或五生十生。方
始受之。是皆名*後報。於此三報。攝一切法。
無所不盡。是今諸見復然大*寤。然今俗士尚
有惑之。多習因而忘果。疑耳而信目。是以聞
説*後報。則若存若亡。見有効驗。則驚嗟信
服。昔晋高士謝敷。宋尚書令傅高。太子中書
舍人報演。齊司徒事中郎陸果。或一時令
望。或當代名家。並録觀世音應驗記。及齊
竟陵王蕭子良作宣驗記。王琰作冥祥記。
皆所以徴明善惡。勸戒將來。實使聞者深
心感*寤。臨既慕其風旨。亦思以勸人。輒
録所聞。集爲此記。仍具陳所受。及聞見由
縁。言不飾文。事專揚確。庶人見者。能
留意焉
隨京師大徳沙門。釋信行。本相州法藏寺
僧。初其母無子。久以爲憂。有沙門過之。勸
念觀世音菩薩。母日夜祈念。頃之有娠。生
信行。幼而聰慧。博學經論。識達過人。以
爲佛所説經。務於濟度。或隨根性。指人示
道。或逐時宜。因事判法。今去久遠。根時
久異。若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當根。容能
錯倒。乃鈔集經論。參驗人法所當學者。爲
三十六卷。名曰人集録。開皇初。左僕射齊
公。聞其盛名。奏文帝。徴詣京師。住公所造
眞寂寺。信行又據經律。録出三階法四卷。
其大旨。勸人普敬。認惡本。觀佛性。當病
授藥。頓教一乘。自天下。勇猛精進之士。
皆宗之。信行嘗頭陀乞食。六時禮拜。
力定心。空形實智而已。毎坐禪説法。常見
青衣童子四人。持花立侍。嘗與徒衆。在堂
中坐禪。衆人忽聞奇香。光照堂内。相共怪
異。諮問信行。信行令問弟子僧邕惠如。邕
曰。向見化佛從空中來。至禪師前。摩頂授
記。如云亦摩邕頂授記。餘状與邕説同。
典其徒衆。隱太白山。一旦謂衆僧曰。當
與師等還京。衆敬邕皆從之。即下山。夜宿
武功。未明便發。謂衆曰。師等努力。今暝必
須入城。日沒至漕上。聞鼓音歎曰。城門閉
矣。遂宿於逆旅。至昏時。悲泣曰。無所及矣。
衆問其故不答。明早入城。至眞寂寺。而信
行昨夜昏時氣絶。寺僧怪問邕來。答曰。在山
遙見多人持香花幡蓋。從西來入開遠門。向
眞寂寺。邕疑禪師欲去。故來也。昨夜昏時。
見禪師導從西去。顧與邕別。故知不及也。初
京城諸師。有疑信行法者。至是相與議。據
付法藏經。若人通身。過去聞正法故。於是。
共觀信行頭骨。兩耳正通。乃皆慚悔信服。
初信行。徒衆居京城五寺。後雖侵廣。今猶
五禪師老僧。及臨
舅説云爾
京城眞寂寺沙門慧如。少精勤苦行。師事
信行。信行亡後。奉遵其法。隋大業中。因
坐禪修定。遂七日不動。衆皆歎異之。以爲
入三昧也。既而*慧如開目。涕泣交流。僧衆
怪問之。答曰。火燒脚痛。待視瘡畢乃説。衆
逾怪問。慧如曰。被閻羅王請。行道七日
滿。王問。須見先亡知識不。如答曰。欲見
二人。王即遣喚一人。唯見龜來。舐慧如
足。目中涙出而去。更一人者。云罪重不可
喚。令就見之。使者引慧如至獄門。門閉甚
固。使者喚守者。有人應聲。使者語慧如。
師急避道。莫當門立。如始避而門開。大火
從門流出。如鍛鐵者一星。迸著如脚。如
拂之。擧目視門。門已閉訖。竟不得相
見。王施絹三十匹。固辭不許云。已遣送後房。
衆僧爭往。後房視之則絹在床矣。其脚燒
瘡。大如錢。百餘日乃愈。武徳初卒。眞寂
寺。即今化度寺是也此寺。臨外祖齊公所立。
常所遊觀。毎聞舅氏説。

絳州大徳沙門。釋僧徹。少而精練。於孤
山西阿。造立堂宇。多樹林等。頗得山居形
勝。僧徹嘗出行山間。土穴中。見一癩病人。
瘡痍臭穢。從徹乞食。徹愍之。呼出與歸。於
精舍旁。爲造土穴。給衣食。教令誦法華經。
此人不識文字。性又頑鄙。徹句句授之。殊
費功力。然終不懈倦。此人誦經向半。便夢。
有人教之。自後稍聰寤。至得五六卷。漸覺
瘡愈。比誦一部畢。鬚眉平復。生肥體如常。
而能爲療疾。臨嘗患腫。僧徹遣此人。禁呪
有驗。自説云然。後房仁裕爲秦州刺史。表
僧徹所立精舍。爲陷泉寺。初此地無水。僧
徹常遠汲山下。以自供。一朝忽有陷。陷處
泉出。故因以名陷寺也。僧專以勸善爲務。
而自修禪業。遠近崇敬如父焉。永徽二年正
月。忽屬累徒衆。自言將死。既而端坐繩床。
閉目不動。其天氣晴朗。而花如雪。香而
不消。方二里許。樹葉上皆有白色。如輕粉
者三日。乃復常色。而僧徹已終。至今三歳。
獨坐如故。亦不臭懷。唯目涙下云徹弟子
秦等。及州
人並説云
河東有練行尼。常誦法華經。訪工書者一人。
數倍酬直。特爲淨室。令寫此經。一起一浴。
燃香熏衣。仍於寫經之室。鑿壁通外。加一竹
筒。令寫經人。毎欲出息。輒遣含竹筒。吐氣壁
外。寫經一卷。八年乃畢。供養嚴重。盡其恭
敬。龍門僧法端。常集大衆。講法華經。以此
尼經本精定。遣人請之。尼固辭不與。法端
責讓之。尼不得已。乃自送付。法端等。開讀。
唯見黄紙。了無文字。更開餘卷。皆悉如此。
法端等慚懼。即送還尼。尼悲泣受。以香水洗
函。沐浴頂戴。遶佛行道。於七日七夜。不
休息。既而開視。文字如故。貞觀二年。法端自
向臨説當具説尼名字。臨忘
之。唯記其事云爾
蒲州仁壽寺僧。釋道縣。少聰慧。好學。爲州
里所崇敬。講涅槃八十餘遍。號爲精熟。貞觀
二年。崔義直任虞卿縣令。人請*縣講經。
初發題。悲泣。謂衆人曰。去遙遠。微言隱
絶。庸愚所傳。不足師範。但以信心歸向。自當
悟。今之講説。止於師子。時日既沒。
在心。既而講至師子。一旦無疾而卒。道
俗驚慟。義直身自徒跣。送之南山之陰。時
十一月。土地氷凍。下屍於地。地即生花。如
蓮而小。頭及手足。各有一花。義*直奇之。令
人夜守。守者疲睡。有人盜折其花。明旦視
之。周身並有花出。總五百餘莖。經七日乃萎
義*直及道俗
皆説云爾
河東沙門。釋道英。少修禪行。以練心爲本。
不愼威儀。然而經律奧義。莫不一聞縣解。
遠近僧尼。爭就請決。英輒報謂曰。汝尚未
疑。宜且思疑。凝成然後來問。問者還而思
疑多。固思自解而去。有思而不*寤。重來
問者英爲説其機要。皆喜*寤而還。嘗與衆
人。乘船黄河。中流船沒。衆人皆死。道俗望
見英沒。臨河慟哭。是時冬末。河氷始泮。兩
岸猶堅。英乃水中出行至岸。穿氷而去。
岸人敬喜。爭欲解衣衣之。英曰。體中尚熱。
勿覆衣也。徐出而歸。了無寒色。視其身體。
如火炙處。其識者以爲入定故也。或時爲
人牧牛駕車。食䔉噉飯。或著俗衣。髮長
數寸。嘗至仁壽寺。道懸敬安處之。日晩求
食。懸謂曰。上徳雖無食相。豈不爲息譏嫌。
英笑答曰。懸公心方馳驚。不暫休一息。而
空飢餓。何自苦也。道懸歎服。貞觀中卒法端。
及道
俗皆説
云爾
幽州沙門釋智苑。精練有學識。隋大業中。
發心造石經藏之。以備法滅。既而於幽州北
山。鑿巖爲石室。即磨四壁。而以寫經。又取
方石。別更磨寫。藏諸室内。毎一室滿。即以
石塞門。用鐵錮之。時隨賜帝幸涿郡。内
史侍郎蕭瑀皇后之同母弟也。性篤信佛法。
以其事白后。后施絹千匹。餘錢物。以助
成之。瑀亦施絹五百匹。朝野聞之。爭共捨
施。故苑得遂其功。苑嘗以役匠既多。道俗
湊。欲於巖前。造木佛堂。并食堂寢屋。
而念木瓦難辨。恐分費經物。故未能起作。
一夜暴雨雷電震山。明旦既晴。乃見山下有
大松柏數千株。爲水所漂流。積道次。山東
林木。松柏尤稀。道俗驚駭。不知來處。推
尋蹤跡。遠自西山。崩岸倒木。漂送來此。於
是遠近歎服。謂爲神助。苑乃使匠擇取其木。
餘皆分與邑里。邑里喜悦。而共助造堂宇。
頃之畢成。皆如其志焉。苑所造石滿七室。
以貞觀十三年卒。弟子猶繼其功殿中丞相
里玄奘。
大理丞采宣明等。皆爲臨説云爾。臨以十九年從
車駕幽州。問郷人。亦同云爾而以軍事不得云






東魏末。鄴下人。共入西山採銀鈔。出穴未
畢。而穴崩。有一人在後。爲石塞門不得出。而
無傷損。其穴崩處。有小穴不合。微見日光。此
人自念終無理。乃一心念佛。其父聞子已
壓。無處求屍。家又貧窶。無以追福。乃持麁飯
一鉢。住詣僧寺。請一人齋。衆僧多逐豐厚。莫
肯爲食。父持飯大哭。有一僧愍之受請。食
訖爲呪願。因別去。是日中其子在穴中。忽
於小穴明處。見一沙門。從穴中入來。持一
鉢飯。以授此人。食訖。便不復飢。唯端坐正
念。經十餘年。齊文皇帝即位。於西山造涼殿。
匠工除此崩石。乃見穴中人尚活。出之與歸。
父母驚喜。遂闔練行雍州司馬盧承業。爲臨説
云。是著作郎降所傳之
北齊時。有冀州人。從軍伐梁。戰敗。見擒爲
奴。其父母在郷不知音問。謂以死。爲追福。造
塼浮圖。塼浮圖成。設齋會。道俗數百人。方
食。聞叩門聲。主人父出視。見一僧。形容
甚雅。謂主人曰。乞齋食𥞫糜。可以布手巾
裹之。並乞鞋一量。主人請留住食。僧不肯曰。
欲早去。不暇坐食也。主人如其言。以新布
裹糜。并鞋一量奉之。僧受而去。是日齋時。
主人子在江南澤中。爲其主牧牛。忽見一僧
手持糜一裹。及新鞋一量。至奴所。問曰。亦
思歸見父母乎。奴泣曰。無敢望也。僧以與糜
坐食。食畢。又與鞋令著之。而敷袈裟於地。
令坐袈裟上。僧取袈裟四角。總把&T016254;擧而揮
之。可移二丈許著地。奴開視。不見僧及袈裟。
而身已在其宅門外。入門見。大衆方食。父
母驚喜。就問。具説由縁。視其巾内。餘糜及
鞋。乃向奉僧者也。郷邑驚駭。競爲篤信。是
日。月六日也。因名所造浮圖。爲六日浮圖。浮
圖今尚。邑里猶傳之
梁武帝微時。識一寒士。及即位。遊於苑中。
見牽舟。帝問之。尚貧賤如故。勅曰。明日可
上謁。吾當與汝縣令。此人奉勅而往。會故不
得見。頻往遇有事。終不得通。自怪之以問
沙門寶誌。誌方爲大衆講經。聽者數千人。寒
士不得進。寶誌謂。衆曰。有人欲來見問。請
開道内之。衆人乃爲開。此人進未至。寶誌
迎謂曰。君爲不得縣令來問耶。終不得矣。
但受虚恩耳。過去。帝爲齋主。*君其疏許
施錢五百。而竟不與。是故今日但蒙許官。
終不得也。此人聞之終去。帝亦更不求之
江東道俗
至今傳之
楊州嚴恭者。本泉州人。家富於財。而無兄弟。
父母愛恭。言無所違。陳太建初恭年弱冠。請
於父母。願得錢五萬。往楊州市物。父母從之。
恭乘船載錢。而下去楊州。數十里。江中逢
一船*載黿。將詣市賣之。恭問知其故。念黿
當死。請贖之。黿主曰。我黿大頭。千錢乃可。
恭問有幾頭。答有五十。恭曰。我正有錢五萬。
願以贖之。黿主喜取錢。付黿而去。恭盡以
黿放江中。空船詣楊州。其黿主。別恭行十
餘里。船沒而死。是日恭父母在家。昏時有
烏衣客五十人。詣門寄宿。并送錢五萬。付
恭父曰。君兒在楊州市。附此錢歸。願依數受
也。恭父怪愕疑謂恭死。因審之。客曰。
無恙。但不須錢。故附歸耳。恭父受之。記是本
錢。而皆水濕。留客爲設食。客止。明旦辭去。
後月餘日。恭還。父母大喜。既而問附錢所
由。恭答無之。父母説客形状。及附錢月日。乃
贖黿之日。於是知五十客。皆所贖黿也。父子
驚歎。因共往楊州起精舍。專寫法華經。遂
徙家楊州。家轉富。大起房廊爲寫經之室。莊
嚴清淨。供給豐厚。書生常數十人。楊州道
俗。共相崇敬。號曰嚴法華。甞有知親。從
貸經錢一萬。恭不獲已與之。貸者受錢。以船
載歸。中路船傾。所貸之錢落水。而船人不溺。
是日恭入錢庫。見有萬濕錢如斯出水。恭
甚怪之。後見前貸錢人。乃知濕錢是所貸者。
又有商人。至宮湖。於神所。祭酒食。并上物。
其夜夢。神送物還之。謂曰。倩君爲我持此。
奉嚴法華。以供經用也。且而所上神物。皆
在其前。於是商人歎異。送達恭處。而倍加
厚施。其後。恭至市買經紙。適遇少錢。忽見一
人。持錢三千。授恭曰。君買紙。言畢不見。而
錢在其前。怪異如此。非一。隋開皇末恭死。
子孫傳其業。隋季盜賊至江都者。皆相與
約勿入嚴法華里。里人頼之獲全。其家今。
寫經不已州邑共見。京師人士亦多知之。
駙馬守國公蕭鋭最所詳審也
冥報記第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