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傳法正宗記 (No. 2078_ 契蒿編 ) in Vol. 51

[First] [Prev]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書繁。然盈天下。而四行之云亦未始概見。獨
曇琳序之耳。然琳於禪者亦素無稱。縱曇琳
誠得於達磨。亦恐祖師當時且隨其機而方
便云耳。若眞其道。則何秖以慧可拜已歸位
而立。云汝得吾髓。此驗四行之言。非其道
之極者也。夫達磨之道者。乃四禪中諸佛如
來之禪者也。經曰。觀如來禪者。謂如實入如
來地故。入内身聖智相三空三種樂行故。成
辦衆生所作不可思議。若壁觀者。豈傳佛心
印之謂耶。然達磨之道至乎隋唐已大著矣。
爲其傳者自可較其實而筆之。安得輒從流
俗而不求聖人之宗。斯豈謂善爲傳乎。曰傳
謂達磨六被毒藥。乃菩提流支之所致。然乎。
曰此蓋爲寶林傳者未之思也。楊衒之堅問
祖師不已。而爲其説偈。事豈有先明言而後
發讖耶。爲是説者。蓋後世以流支嘗屈論於
達磨意其爲之。假令少驗於讖。亦恐當時黨
流支者。竊作昔刺客。有爲北宗之徒而往害
六祖大鑒。是豈秀師之意耶。方之流支不亦
顯乎。吾故鄙而不取。或曰。子謂達磨四祖所
見於僧祐三藏記者。然祐死於天監之十七
年。而達磨當普通元年而方至於梁。豈有其
人未至先爲之書耶。不然何其年祀前後之
相反乎。曰然。實祐先爲之書而達磨後至也。
若達磨者得法化其天竺既已六十年矣乃東
來。東來三載方至乎梁。是蓋西人傳其事。先
達磨而至。祐之流得以爲書也。祐既承其傳
而爲之。宜其書前而人後也
傳法正宗記卷第五
  契嵩少聞耆宿云。嘗見古祖圖引梁寶唱
續法記所載。達磨至梁。當普通元年九月
也。而寶林傳云。在普通八年丁未。即其年
過魏。當明帝太和十年。然太和非明帝年
號。又曰。達磨滅度亦在明帝太和十九年。
而明帝在位秖十二歳。即無十九年。又以
丁未推之。即是明帝末年神獸之歳。其歳
明帝已崩。若果以普通八年丁未十二月
過魏。即達磨在魏九年默坐少林。其歳數
不登。若以普通元年庚子推之。即其事稍
等。今取元年庚子爲準。其諸家所見八年
丁未。亦不敢即削。且兩存之。識者詳焉。又
以譯禪經之年算。達磨此時正年二十七
歳。其説禪經。必在此二十七已前也。從此
算來以合諸傳記。所謂達磨既出家得法
後。尚隨侍其師四十餘年。又依師所囑。且
在南天竺行化。更六十七年。又東來在路
二年。及到中國九年方化去。恰是其壽一
百五十歳。如此則諸家所載達磨。支竺兩
處事跡稍不差也。若以普通八年丁未至
中國。及寶林所載達磨四十年不受國位
以待般若多羅而出家。却計其在西隨師
四十餘年。及到中國已一百五十歳矣。其
在魏九年始化。却成一百六十餘歳。故知
其云四十不受國位及普通八年到梁。大
差訛也。不可爲準





傳法正宗記卷第六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
  震旦第二十九祖慧可尊者傳
震旦第三十祖僧璨尊者傳
震旦第三十一祖道信尊者傳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傳
震旦第三十三祖慧能尊者傳
震旦第二十九祖慧可尊者傳
慧可尊者。武牢人也。姓姫氏。母始娠時。有異
光發其家。及生以故名之。尊者少嗜學世書。
無不闚者。尤能言莊老。年三十遽自感而歎
曰。老易世書非極大理。乃探佛經。遂遠遊求
師至洛陽香山。乃從禪師寶靜者出家。尋得
戒於永穆寺。去務義學。未幾而經論皆通。三
十二復歸其本師。歸八年。一夕有神人現。謂
尊者曰。何久于此。汝當得道。宜即南之。尊者
以神遇遂加其名曰神光。次夕其首忽痛殆
不可忍。師欲爲灸之。俄聞空中有言曰。此換
骨非常痛也。以告其師。即罷不敢治。及曉
視其元骨果五處峯起。其師曰。異乎汝必有
勝遇行矣。無失其時。然其爲人曠達有遠量。
雖有所出入。而未甞輒發。混然自隱。故久於
京洛而世莫之知。及會菩提達磨授道易名。
當爲法師宗。學者乃知其有大徳。競歸如水
沛然趨下。一日俄有號居士者。年四十許以
疾状趨其前。不稱姓名。謂尊者曰。弟子久嬰
業疾。欲師爲之懺罪。願從所請。尊者曰。將罪
來爲汝懺。其人良久曰。覓罪不可得。曰我與
汝懺罪竟。然汝宜依止乎佛法僧。其人曰。適
今覩師。已知僧矣。不識何謂佛法。答曰。是心
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汝知之乎。其人遂
曰。今日乃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間。如其心然。
誠佛法無二也。尊者器之。即爲其釋褐落髮
曰。此法寶也。宜名之僧璨。戒後二載乃命之
曰昔佛傳大法眼。轉至達磨。達磨授我。我今
以付於汝并其衣鉢。汝專傳之無使輒絶。聽
我偈曰
    本來縁有地 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 花亦不能生
既而復謂僧璨曰。我有夙累在鄴。將往償之。
然汝後自亦有難。甚宜避之。璨曰。此實我師
聖智先見。然願聞難之所以。答曰。斯非獨我
云。亦前祖般若多羅讖之耳。璨曰。何讖。答
曰。其所謂後之一百十五年而興者也。偈不
云乎。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爲
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以數計之
當在汝世。汝益宜護法。及可至鄴下説法。人
大化之。凡三十四載。一旦遽變節游息。不復
擇處。或廛或野。雖屠門酒家皆一混之。識
者或規曰。師高流豈宜此爲。尊者曰。我自調
心何關汝事。初鄴有僧曰辨和者。方聚徒講
涅槃經於筦城縣之匡救寺。尊者毎往其寺
門與人演説。適會正朝衆大從於可。辨和之
徒亦爲之遷。辨和憤之尋。謂其令翟仲侃曰
慧可狂邪。頗誑惑人衆。此宜治之。仲侃聽其
言。乃取加之酷刑。尊者因是而化。時世壽一
百七歳。士女哀之。共收其遺骸葬於磁州滏
陽之東。當隋開皇癸丑之十三年也。唐徳宗
賜諡曰大祖禪師。武徳中高僧法琳。聞其風
嘗爲碑之。其略曰。吁嗟彼禪師。莫知其所以
然。唯法斯在。非用書誌。則安知其道之尊。其
爲後賢之所企慕如是也
評曰。唐僧傳謂。可遭賊斷臂。與予書云曷
其異乎。曰余考法琳碑曰。師乃雪立數宵。斷
臂無顧。投地碎身。營求開示。然爲唐傳者
與琳同時。琳之説與禪者書合。而宣反之。豈
非其採聽之未至乎。故其書不足爲詳
震旦第三十祖僧璨尊者傳
僧璨尊者。不知其何許人也。初以處士見慧
可。尊者不稱姓名。因問答即有發悟。乃師其
出家。可祖器之。謂得法寶。遂爲名之。當後周
之時。乃受戒於光福寺。戒後歸其師。復二載
乃得授法。可祖嘗規曰。後必有難。汝當遠引
避之。尊者從其言。遂去隱於舒之皖公山
今所謂山
谷山寺者
凡三十餘年。其迹寖顯。學者知求其
道。隋開皇間乃有沙彌曰道信者。一旦來禮
其座下。問之曰。乞大師發我解脱法門。尊者
曰。誰縛汝。曰無人縛。又曰。既無人縛。汝即
是解脱。何須更求解脱。道信即悟。乃願以弟
子禮事之。久之信往求戒於廬陵既還。尊者
曰。汝已戒道亦備矣。吾即往之。昔如來大法
眼藏今以付汝并其衣鉢。汝皆將之。聽吾偈

    花種雖因地 從地種花生
    若無人下種 花地盡無生
復曰。汝善傳之。無使其絶。吾往游羅浮。非久
乃還。更二載遂復山谷。月餘盛會州人與其
説法。已而立化於大樹之下。當隋大業丙
寅之二年也。是時隋室方亂。未遑塔之。至唐
天寶五載。會趙郡李常移官於舒。乃發壙焚
之。得舍利立窣堵波於其化所。初璨尊者以
風疾出家。及居山谷疾雖愈而其元無復黒
髮。故舒人號爲赤頭璨。然其奇見異徳。誠不
測人也。先是其所居頗多蛇獸爲害。及尊者
至皆絶。一日有神光遽發其寺。甘露泫於山
林。時人怪之。以而相問。尊者曰。此佛法將興
舍利欲至之先兆耳。其後京國大獲舍利。遂
頒天下。果置塔於山谷寺。其感効皆此類也。
唐明皇諡曰鑒智禪師。塔曰覺寂。其後宰相
房琯爲其碑。序之甚詳
評曰。璨尊者初雖不自道其姓族郷邑。後之
於世復三十餘載。豈絶口而不略云乎。此可
疑也。曰余視房碑曰。大師甞謂道信云有人
借問。勿道於我處得法。此明尊者自絶之甚
也。至人以物迹爲大道之累。乃忘其心。今正
法之宗猶欲遺之。況其姓族郷國。俗間之事
肯以爲意耶
震旦第三十一祖道信尊者傳
道信尊者。其先本居河内。後遷於蘄陽之廣
濟縣。信生遂爲蘄人也。姓司馬氏。隋開皇壬
子之十二載。以沙彌參見僧璨尊者。即問答
悟道。遂北面師之。凡九年乃得其付法授衣。
隋大業間。尊者甞南游至廬陵。會賊黨曹武
衞。以兵圍其城七旬不解。尊者因勸城中人。
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賊黨俄見城堞之上
有人不翅千數。皆長丈許。其介冑金色赫赫
曜日。賊輩大駭相謂曰。是城必有大福徳人。
不可攻也。即日引去。至唐武徳七年。復北
趨乃居蘄之破頭山今所謂雙
峯山者也
大揚其所得之
法。四方學士歸之猶日中趨市。正觀中太宗。
聞其風甞三詔。尊者皆辭不起。又詔。太宗謂
使臣曰。今復不從吾命。即取首來。詔至。果
逆上意。尊者即引頸待刃。使者還以此奏
之。太宗嘉其堅正。慰諭甚盛。至是尊者居山
已二十載矣。一日往黄梅縣。途中遽見一兒
好骨目。可七歳許。心奇之。因問曰。爾何姓。
對曰。姓即有非常姓。曰是何姓。對曰。是佛
姓。曰汝沒姓耶。對曰。其姓空故。尊者即顧從
者曰。此兒非凡之器。後當大興佛事。遂使持
見其父母。道兒應對之異。欲命之出家。父母
從之。兒偕僧既還。尊者即爲剃度。名之曰弘
忍。其後乃命曰。昔如來傳正法眼轉至於我。
我今付汝并前祖信衣鉢。汝皆將之。勉其傳
授無使斷絶。聽吾偈曰
    花種有生性 因地花生生
    大縁與信合 當生生不生
復謂忍曰。我昔武徳中甞遊廬&MT05309;。昇其絶頂。
見此破頭山。其上有紫雲如蓋。下發白氣。横
分六道。汝以爲何瑞。忍曰。是必和尚已後
横出一枝佛法之先兆也。尊者曰。善哉汝能
知之。已而沐浴宴坐而化。世壽七十有二。是
時實永徽二年辛亥九月四日也。葬後三載其
塔戸一日忽然自開。而尊者眞體儼然若生。
大暦中。代宗賜諡曰大毉禪師。塔曰慈雲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傳
弘忍尊者。蘄陽黄梅人也。姓周氏。其母孕時。
數數有祥光異香發其家。及生性大聰明。有
所聞見。無難易者一皆曉之。風骨絶異。有聖
人之相。有賢者嘗見忍於閭巷。謂人曰。此兒
具大人相。所不及如來者七種耳。七歳遇道
信尊者出家得戒。尋受其法。繼居於破頭山。
而教化益盛。是時天下慕其風學者。不遠千
里趨之。咸亨中客有號盧居士者。自稱慧能。
來法會致禮其前。尊者問曰。汝自何來。對
曰。嶺南來。曰欲求何事。對曰。唯求作佛。曰
嶺南人無佛性。若爲得佛。對曰。人有南北佛
性豈然。尊者知其異人。佯訶之曰。著槽厰去。
慧能即退求處碓所。盡力於臼杵間。雖歴日
月而未嘗告勞。一日尊者以傳法時至。乃謂
其衆曰。正法難解。汝等宜各爲一偈以明汝
見。若眞有所至吾即付衣法。時神秀比丘者
號有博學。衆方尊爲冠首。莫敢先之者。神秀
自以爲衆所推。一夕遂作偈。書於寺廊之壁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尊者見賞之曰。後世若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勉衆誦之。慧能適聞。乃問其誦者曰。此誰所
爲。曰此神秀上座之偈。大師善之。當得付法。
汝豈知乎。能曰。此言雖善而未了。其流輩皆
笑以能爲妄言。能尋作偈和之。其夕假筆於
童子。並秀偈而書之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有塵埃
及尊者見之。默許不即顯稱。恐嫉者相害乃
佯抑之曰。此誰所作。亦未見性。衆因是皆不
顧能言。中夜尊者遂潜命慧能入室。而告曰。
諸佛出世唯爲一大事因縁。以其機器有大
小。遂從而導之。故有三乘十地頓漸衆。説爲
之教門。獨以無上微妙眞實正法眼藏初付
上首摩訶迦葉。其後迭傳歴二十八世至乎
達磨祖師。乃以東來。東之益傳。適至於我。我
今以是大法并其所受。前祖僧伽梨衣寶鉢
皆付於汝。汝善保之無使法絶。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情亦無生
慧能居士既受法與其衣鉢。作禮問曰。法則
聞命。衣鉢復傳授乎。尊者曰。昔達磨以來自
異域。雖傳法於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師承。故
以衣鉢爲驗。今我宗天下聞之。莫不信者。則
此衣鉢可止於汝。然正法自汝益廣。若必傳
其衣。恐起諍端。故曰。受衣之人命若懸絲。汝
即行矣。汝宜且隱晦。時而後化。慧能復問曰。
今某當往何所。尊者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慧能禀教即夕去之。此後尊者三日不復説
法。其衆皆疑。因共請之。尊者曰。吾法已南行
矣。斯復何言。衆復曰。何人得之。答曰。能者
得之。衆乃悟盧居士傳其法也追之。而慧能
已亡。此後四載尊者一日忽謂衆曰。吾事已
畢。可以行矣。即入室宴坐而滅。實上元二年
乙亥歳也。其世壽七十有四。四衆建浮圖於
黄梅之東山。代宗諡。號曰大滿禪師。塔曰法

震旦第三十三祖慧能尊者傳
慧能尊者。姓盧氏。其先本籍范陽。父行瑫。武
徳中謫官新州。乃生能。遂爲新興人也。方三
歳而父喪。母不復適人。獨養尊者以終其身。
然其家貧。母子殆不能自存。尊者遂鬻薪爲
資。一日至市。逆旅聞客有誦經者。輒問其人
曰。此何經耶。客曰。金剛經也。曰君得之於何
人。客曰。今第五祖弘忍大師出世於黄梅縣。
甞謂人曰。若持此經。得速見性。我故誦之。尊
者喜之。爲母備其歳儲。因告往求法。去之
至韶陽。會居士劉志略者。引尊者爲善友。初
志略有姑爲尼。號無盡藏者。方讀涅槃經爲
業。尊者往聽其經。未幾欲爲尼釋之。尼即推
經於尊者。尊者曰。汝讀我不識文字。尼曰。字
猶不識。安解其義。尊者曰。諸佛妙理豈在文
字。尼異其語。知必非常人。遂以告其郷里。郷
人徳之。尋治寶林蘭若。請尊者居之。居未幾
忽自感曰。我始爲法尋師。何久滯此。即去寶
林稍進至韶之樂昌縣。會高行沙門智遠尊
者。且依其處才十數朝。智遠謂尊者曰。觀子
知識非凡者。趣嚮吾道固不足相資。黄梅忍
禪師方當大法祖。宜汝師也。汝速詣之。若得
道南還。無相忘也。尊者遂北征。是時年已
三十有二。及至東山忍祖默識其法器。初示
以言試之。終乃付大法眼。及尊者得法南歸。
而東山先進之徒皆不甘相與追之。有曰慧
明者。相及於庾嶺。尊者即置其衣鉢於盤石
而自亡草間。慧明擧其衣鉢不能動。乃呼曰
我以法來。非爲衣鉢。法兄盍出之。遂相見。慧
明與之語。慧明即悟。致師禮於尊者而返。乃
紿其後之追者曰。其去已遠矣。尊者之南還
也。晦迹於四會懷集之間。混一流俗雖四載。
而莫有知者。儀鳳元年之春。乃抵南海息肩
於法性寺。會法師印宗於其寺講涅槃經。初
尊者寄室於廊廡間。一夕風起。刹幡飛揚。俄
有二僧室外議論。一曰風動。一曰幡動。其
問答如此者甚多。皆非得理。尊者聞輒出謂
二僧曰。可容俗士與議乎。僧曰。請聞子説。尊
者乃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二僧
翼日以其言告印宗。印宗異之。即引入室。
窮詰其義。尊者益以大理語之。印宗於是益
伏。謂尊者曰。居士誠非凡人。師誰其何自而
得道勿隱幸以相示。尊者即以其得法本末
告之。印宗甚幸所遇。即執弟子禮。請學其法
要。遂謂其衆曰。此盧居士者。乃肉身菩薩也。
印宗一介凡夫。豈意得與其會。擇日乃會耆
徳比丘。與之釋褐落髮。又擇日嚴其寺戒壇。
命律師智光爲受具戒。其壇蓋宋時求那跋
摩三藏之經始也。初跋摩記曰。後當有肉身
菩薩於此受戒。及梁末眞諦三藏臨其壇手
植二菩提樹。亦記之曰。後第四代當有上乘
菩薩於此受戒。其説法度人無量。戒已衆即
請尊者開演東山法門。然跋摩眞諦雖素號
爲得果聖士。至此其人始驗。明年尊者思返
寶林精舍。乃欲別衆即往。印宗與道俗千餘
人送之韶陽。未幾韶之刺史韋據。命居其州
之大梵寺説法。其時玄儒之士趨而問道者
甚衆。猶孔氏之在洙泗也。其徒即集其説。目
曰壇經。然其平居衆亦不下千數。中宗聞其
風。神龍中乃下詔曰。朕延安秀二師問道於
宮中。皆推曰。南方有能禪師者。躬受衣法
於忍大師。可當此問。今遣内供奉薛簡馳詔
命師。宜念之來副朕意。尊者即上書稱疾不
起。薛簡因問尊者曰。京國禪者毎謂。欲得會
道必須坐禪。非因禪定而得解脱。未之有也。
此言何如。尊者曰。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經
云。若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
我所説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故。名如來。夫無所從來故不生。亦無所去
故不滅。若無生滅即是如來清淨之禪。諸法
空寂即是如來清淨之坐。究竟無得亦無所
證。何必坐耶。薛簡曰。簡歸皇帝必有顧問。願
大師示教法要。庶得對揚。然布諸京國。使學
者修之。猶以一燈而燃百千燈。庶其冥者皆
明。而明終不盡。尊者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
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蓋相待而立名。
故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薛簡曰。明譬智
慧。暗譬煩惱。修道之人苟不以智慧而照破
煩惱。則無始生死何由而出離。尊者曰。若以
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上
智大器皆不如是。薛簡曰。何謂大乘見解。尊
者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
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増。住
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
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内外。不生不滅性相如
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薛簡曰。大師所説不
生不滅。與夫外道之言何甞異乎。尊者曰。外
道之説不生不滅者。蓋將滅止生。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生説無生。我説不生不滅者。本自
無生今亦無滅。豈可同於外道乎。仁者欲明
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
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薛簡由是發悟。再拜而
去歸朝。果以其言奏。天子嘉之。復詔慰謝。錫
衲衣寶帛各有差。勅改寶林爲中興寺。明年
命韶州刺史新之。復改爲法泉寺。以其新州
舊居爲國恩寺。尊者毎謂衆曰。諸善知識。汝
等各各淨心聽吾説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外無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
萬種法。故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
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
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
生憎愛。不取不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隱
清淨。此名一相三昧。若一切處行住坐臥。純
一直心不動道場使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
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説法猶如時
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此霑洽
悉得發生。取吾語者決得菩提。依吾行者定
證佛果。至先天元年。一日忽謂衆曰。吾忝於
忍大師處受其法要并之衣鉢。今雖説法而
不傳衣鉢者。蓋以汝等信心成熟無有疑者。
故不傳之。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復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
相。汝等愼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
取捨。各自努力隨縁好去。尊者説法度人。至
是已四十載。先此甞命建浮圖於新州國恩
寺。及其年之六月六日。復促其倍工疾成。然
國恩寺蓋其家之舊址也。爲塔之意乃欲報
其父母之徳耳。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門人
曰。吾將返新州。汝輩宜理舟楫。其時大衆皆
哀慕請留。尊者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
必去理之常耳。吾此形骸歸必有所。衆乃問
曰。師從此去早晩却迴。曰葉落歸根來時無
口。又問曰。師之法眼付授何人。曰有道者得
無心者通。又問曰。師之遺教頗有難乎。曰吾
滅之後方五六年。必有一人來取吾首。聽我
偈曰
    頭上養親 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爲官
又曰。吾往七十年。有二菩薩之人自東方來。
其一出家。其一在家。共隆教化。治我伽藍。扶
我宗旨。已而即往新州。尋於國恩寺沐浴訖
安坐而化。異香酷烈。白虹屬地。其時實先
天二年癸丑八月之二日也。當是新韶二郡
各務建塔。爭迎其眞體。久不能決。刺史乃
與二郡之人焚香祝之曰。香煙所向。即得擧
去。俄而香煙倏發北趣韶境。韶人乃得以十
一月十三日歸塔於曹侯溪之濱。今南華寺
是也。其世壽七十有六。前刺史韋據碑之。
始尊者入塔時。徒屬思其言將有人取吾首
者。遂以鐵鍱固護其項。開元十年八月三日。
其夕之半。俄聞塔間有若拽鐵索之聲。主塔
者驚起。遽見一人状類孝子此當日見一人著
縗絰而混。言類
孝子者。蓋順乎
祖師隱語之意耳
自塔馳出。尋視之其鐵鍱護
處已有痕迹。遂以賊事聞其州邑。官嚴捕之。
他日於邑之石角村果得其賊。史鞫問。賊自
稱姓張名淨滿。本汝州梁縣人。適於洪州開
元寺。受新羅國僧金大悲者。雇令取祖之首。
歸其國以事之。吏欲以法坐之。*刺史以其
情不惡。乃問尊者弟子令瑫禪師。令瑫復以
佛法論。欲吏原之。*刺史善瑫之意亦從而恕
之。當其時州*刺史曰柳無忝。縣令曰楊侃。
賊曰張淨滿驗其讖語無少差謬。上元中肅
宗慕尊者之道。嘗詔取其所傳衣鉢。就内瞻
禮。肅宗崩代宗嗣位。永泰元年五月之五日。
遂夢尊者請還其衣鉢。天子益敬其法。七日
即詔使臣持還曹溪。憲宗錫諡曰大鑒禪師。
塔曰元和靈照。初大鑒示爲負薪之役。混一
凡輩。自謂不識文字。及其以道稍顯。雖三藏
教文俗間書傳。引於言論。一一若素練習。發
演聖道解釋經義。其無礙大辯灝若江海。人
不能得其涯涘。昔唐相始興公張九齡方爲
童。其家人携拜大鑒。大鑒撫其頂曰。此奇童
也。必爲國器。其先知遠見皆若此類。孰謂其
不識世俗文字乎。識者曰。此非不識文字也。
示不識耳。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語言之所
及。蓋有所表也。然正法東傳。自大鑒益廣。承
之者皆卓犖大士散布四海。其道徳利人。人
至于今頼之。詳此豈眞樵者而初學道乎。是
乃聖人降迹示出於微者也。其等覺乎妙覺
耶。不可得而必知
評曰。聖人之法一也。安用南北而分其宗乎。
曰然。一國所歸有岐路焉。不分何正。一姓所
出有的庶焉。不分孰親。傳者宋高僧
傳也
以方三
力士共射一堅洛叉。一曰。摩健那。雖中而不
破。二曰鉢羅塞建提。破而不度。三曰那羅延
箭。度而復穿他物。非堅洛叉有強弱。蓋射勢
之不同耳。南能可謂那羅延。躬而獲賞。其喩
近之矣
傳法正宗記卷第六



傳法正宗記卷第七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
正宗分家略傳上并序
序曰。正宗至第六祖大鑒禪師。其法益廣。師
弟子不復一一相傳。故後世得各以爲家。然
承其家之風以爲學者。又後世愈繁。然周於
天下。其事之本末已詳於傳燈廣燈二録宋
高僧傳。吾不復列之此。而書者蓋次其所出
之世系耳。故分家傳起自大鑒。而終於智達。
凡一千三百有四人也
大鑒所出法嗣。凡四十三人。其一曰西印度
&T026941;多三藏者。一曰韶陽法海者。一曰廬陵志
誠者。一曰匾檐山曉了者。一曰河北智隍者。
一曰鐘陵法達者。一曰壽州智通者。一曰江
西志徹者。一曰信州智常者。一曰廣州志道
者。一曰廣州印宗者。一曰清源山行思者。一
曰南嶽懷讓者。一曰温州玄覺者。一曰
司空山本淨者。一曰婺女玄策者。一曰曹溪
令韜者。一曰西京光宅慧忠者。一曰荷澤神
會者。一曰韶陽祇陀者。一曰撫州淨安者。一
曰嵩山尋禪師者。一曰羅浮定眞者。一曰南
嶽堅固者。一曰制空山道進者。一曰善快者。
一曰韶山縁素者。一曰宗一者。一曰秦望山
善現者。一曰南嶽梵行者。一曰并州自在
者。一曰西京咸空者。一曰峽山泰祥者。一曰
光州法淨者。一曰清涼山辯才者。一曰廣州
呉頭陀者。一曰道英者。一曰智本者。一曰清
苑法眞者。一曰玄楷者。一曰曇璀者。一曰韶
刺史韋據者。一曰義興孫菩薩者
大鑒之二世。曰清源行思禪師。吉州安域人
也。初於大鑒之衆最爲首冠。大鑒甞謂之曰。
從上以衣與法偕傳。蓋取信於後世耳。今吾
得人何患乎不信。我受衣來常恐不免於難。
今復傳之慮起其諍。衣鉢宜留鎭山門。汝則
以法分化一方無使其絶。思尋歸其郷邑。居
清源山之靜居寺。最爲學者所歸。其法嗣一
人。曰南嶽石頭希遷者
大鑒之二世。曰南嶽懷讓禪師。金州人也。初
自嵩山安國師法會往參六祖大鑒。大鑒問
曰。什麼處來。曰嵩山來。大鑒曰。什麼物恁麼
來。讓曰。説似一物即不中。大鑒曰。還可修證
否。讓曰。修證即不無。汚染即不得。大鑒曰。秖
此不汚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
是。昔般若多羅所讖。蓋於汝足下出一馬駒。
&T050460;殺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須速説。讓即豁然
大悟。事大鑒歴十五載。尋往南嶽居般若精
舍。四方學者歸之。故其所出法嗣凡九人。一
曰江西道一者。一曰南嶽常浩者。一曰智達
者。一曰坦然者。一曰潮州神照者。一曰
州嚴峻者。一曰新羅國本如者。一曰玄晟者。
一曰東霧法空者
大鑒之二世。曰羅浮定眞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靈運者
大鑒之二世。曰制空山道進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荊州玄覺者
大鑒之二世。曰韶州下回田善快禪師其所
出法嗣一人。曰善悟者
大鑒之二世。曰司空山本淨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中使楊光庭者
大鑒之二世。曰縁素禪師。其所出法嗣二人。
一曰韶州小道進者。一曰韶州遊寂者
大鑒之二世。曰祇陀禪師。其所出法嗣一人。
曰衡州道倩者
大鑒之二世。曰南楊慧忠國師。越州諸曁人
也。姓冉氏。得法於大鑒。尋隱於南陽白崖山
黨子谷。凡四十餘年不出其山。唐肅宗聞其
風。上元二年乃使其臣。孫朝進馳詔。及忠至
京師。賜肩輿上殿。待以師禮。然忠道力充甚。
智辯絶世。雖以道規教帝者。而無所畏恧。沮
折邪見輩。雖難問萬端。未嘗少爲之屈。其所
出法嗣五人。一曰吉州耽源眞應者。一曰鄧
州香嚴惟戒者。一曰開府孫知右者
肅宗皇帝 代宗皇帝
大鑒之二世。曰洛陽荷澤神會禪師。初以沙
彌參見大鑒。因問答乃發大慧。戒後會大鑒
入滅。北秀之説浸盛。會遂趨京師。以天寶四
年獨斷祖道爲南北宗著書曰顯宗論。大鑒
所傳自是遂尊於天下。其所出法嗣一十八
人。一曰黄州大石山福琳者。一曰沂水蒙山
光寶者。一曰磁州法如者。一曰懷安郡西隱
山進平者。一曰澧陽慧演者。一曰河湯懷空
者。一曰南陽圓震者。一曰宜春廣敷者。一曰
江陵行覺者。一曰五臺山神英者。一曰五臺
山無名者。一曰南嶽皓玉者。一曰宣州志滿
者。一曰涪州朗禪師者。一曰廣陵靈坦者。一
曰寧州通隱者。一曰益州南印者。一曰河南
尹李常者大鑒之三世。曰南嶽石頭希遷禪
師。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一人。一曰荊州天皇
道悟者。一曰京兆尸利者。一曰丹霞天然者。
一曰潭州招提慧朗者。一曰長沙興國振朗
者。一曰澧州藥山惟儼者。一曰潭州大川和
尚者。一曰汾州石樓和尚者。一曰鳳翔法門
佛陀和尚者。一曰潭州華林和尚者。一曰潮
州大巓和尚者。一曰潭州長髭曠禪師者。一
曰水空和尚者。一曰寶通者。一曰海陵大辯
者。一曰渚涇和尚者。一曰衡州道詵者。一曰
漢州常清者。一曰福州碎石和尚者。一曰商
州商嶺和尚者。一曰常州義興和尚者
大鑒之三世。曰道一禪師漢州什邡人也。姓
馬氏。其形魁梧有異相。出家初學律範禪定。
皆能專之。晩至衡山。會讓大師了大法要。尋
以其法歸天下之學佛者。然當時之王侯大
人慕其道者。北面而趨於下風。不可勝數。前
祖之讖至是一皆應之。其所出法嗣者凡一
百三十七人。大鑒之後世能以法而得人者。
一最爲隆盛。一曰越州大珠慧海者。一曰百
丈惟政者。一曰泐潭法會者。一曰杉山智堅
者。一曰泐潭惟建者。一曰澧州茗溪道行者。
一曰石鞏慧藏者。一曰紫玉山道通者。一曰
江西北蘭讓禪師者。一曰洛京佛光如滿者。
一曰南源道明者。一曰忻州酈村自滿者。一
曰鼎州中邑洪恩者。一曰百丈懷海者。一曰
鎬英者。一曰崇泰者。一曰玉姥山翛然者。一
曰華州策禪師者。一曰澧州智聰者。一曰雲
秀山神鑒者。一曰揚州智通者。一曰杭州智
藏者。一曰京兆懷韜者。一曰處州法藏者。
一曰河中府懷則者。一曰常州明幹者。一曰
鄂州洪潭者。一曰象原懷坦者。一曰潞府元
禮者。一曰河中府保慶者。一曰甘泉志賢者。
一曰大會山道晤者。一曰潞府法柔者。一曰
京兆覺平者。一曰義興勝辨者。一曰海陵慶
雲者。一曰洪州玄虚者。一曰三角山總印者。
一曰魯祖山寶雲者。一曰泐潭山常興者。一
曰*處州西堂智藏者。一曰京兆章敬懷暉者。
一曰柏巖明哲者。一曰鵝湖大義者。一曰伏
牛山自在者。一曰盤山寶積者。一曰芙蓉山
太毓者。一曰麻谷山寶徹者。一曰鹽官齊安
者。一曰五洩山靈默者。一曰大梅山海常者。
一曰京兆惟寛者。一曰湖南如會者。一曰鄂
州無等者。一曰歸宗智常者。一曰韶州清賀
者。一曰紫陰山惟建者。一曰封山洪&MT04537;者。一
錬山神翫者。一曰崛山道圓者。一曰玉臺
惟然者。一曰池州灰山曇覬者。一曰荊州寶
積者。一曰河中府法藏者。一曰漢南良津者。
一曰京兆崇禪師者。一曰南嶽智周者。一曰
白虎法宣者。一曰金窟惟直者。一曰台州柏
巖常徹者。一曰乾元暉禪師者。一曰齊州道
巖者。一曰襄州常堅者。一曰荊南寶正道本
者。一曰雲水靖宗者。一曰荊州靈湍者。一
曰龍牙圓暢者。一曰雙嶺道方者。一曰羅浮
山修廣者。一曰峴山定慶者。一曰越州惟獻
者。一曰光明普滿者。一曰汾州無業者。一曰
澧州大同廣澄者。一曰南泉普願者。一曰五
臺鄧隱峯者。一曰佛㠗和尚者。一曰烏臼和
尚者。一曰石霜大善者。一曰石臼和尚者。一
曰本溪和尚者。一曰石林和尚者。一曰西山
亮座主者。一曰黒眼和尚者。一曰米嶺和尚
者。一曰齊峯和尚者。一曰大陽和尚者。一曰
紅螺山和尚者。一曰龜洋無了者。一曰利山
和尚者。一曰乳原和尚者。一曰松山和尚者。
一曰則川和尚者。一曰西園曇藏者。一曰百
靈和尚者。一曰金牛和尚者。一曰洞安和尚
者。一曰忻州打地和尚者。一曰秀溪和尚者。
一曰馬頭峯神藏者。一曰華林善覺者。一曰
水塘和尚者。一曰古寺和尚者。一曰江西椑
樹和尚者。一曰京兆草堂和尚者。一曰陽岐
甄叔者。一曰濛溪和尚者。一曰黒澗和尚者。
一曰興平和尚者。一曰逍遙和尚者。一曰福
溪和尚者。一曰水老和尚者。一曰浮盃和尚
者。一曰龍山和尚者。一曰居士龐蘊者。一曰
天目明覺者。一曰王屋山行明者。一曰京兆
智藏者。一曰大陽希項者。一曰昆山定覺者。
一曰隨州洪山大師者。一曰連州元堤者。一
曰泉州慧忠者。一曰安豐山懷空者。一曰羅
浮山道行者。一曰廬山法藏者。一曰呂后山
寧賁者
大鑒之三世。曰下回田善悟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潭州無學者
大鑒之三世。曰衡州道倩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湖南如寶者
大鑒之三世。曰耽源山眞應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吉州正邃者
大鑒之三世。曰法如禪師。其所出法嗣一人。
曰荊南惟忠者
大鑒之三世。曰河陽懷空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蔡州道明者
大鑒之三世。曰烏牙山圓震禪師。其所出法
嗣二人。一曰呉頭陀者。一曰四面山法智者。
大鑒之三世。曰五臺山無名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五臺山華嚴澄觀者
大鑒之三世。曰益州南印因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義俛者
大鑒之四世。曰鄧州丹霞山天然禪師。其所
出法嗣七人。一曰京兆翠微無學者。一曰丹
霞義安者。一曰吉州性空者。一曰本童和尚
者。一曰米倉和尚者。一曰*揚州六合大隱
者。一曰丹霞慧勤者
大鑒之四世。曰藥山惟儼禪師。其所出法嗣
九人。一曰道吾圓智者。一曰雲巖曇晟者。一
曰華亭船子徳誠者。一曰宣州椑樹慧省者。
一曰藥山高沙彌者。一曰鄂州百顏明哲者。
一曰郢州涇源光宓者。一曰藥山&MT06415; 禪師者。
一曰宣州落霞和尚者
大鑒之四世。曰潭州長髭曠禪即。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潭州石室善道者
大鑒之四世。曰潮州大巓和尚。其所出法嗣
二人。一曰漳州三平山義忠者。一曰茱山和
尚者
大鑒之四世。曰潭州大川禪師。其所出法嗣
二人。一曰僊天和尚者。一曰福州普光和尚

大鑒之四世。曰虔州西堂智藏禪師。其所出
法嗣四人。一曰虔州處微者。一曰雞林道義
者。一曰新羅國慧禪師者。一曰新羅國洪直

大鑒之四世。曰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其所
出法嗣二人。一曰壽州良遂者。一曰新羅無
染者
大鑒之四世。曰湖南東寺如會禪師。其所出
法嗣四人。一曰吉州茱山慧超者。一曰舒州
景諸者。一曰莊嚴寺光肇者。一曰潭州幕輔
山昭禪師者
大鑒之四世。曰京兆章敬寺懷暉禪師。其
所出法嗣凡十六人。一曰京兆弘辯者。一曰
龜山智眞者。一曰鼎州懷政者。一曰金州操
禪師者。一曰鼎州古堤和尚者。一曰河中府
公畿和尚者。一曰柏林閑雲者。一曰宣州玄
哲者。一曰河中府寶堅者。一曰西京道志者。
一曰絳州神祐者。一曰西京智藏者。一曰許
州無迹者。一曰壽山惟肅者。一曰新羅玄𦸸
者。一曰新羅覺體者
大鑒之四世。曰杭州鹽官齊安禪師。其所出
法嗣八人。其一曰襄州關南道常者。一曰洪
州雙嶺玄眞者。一曰徑山鑒宗者。一曰白雲
曇靖者。一曰潞府文擧者。一曰新羅品日者。
一曰壽州建宗者。唐宣宗皇帝
大鑒之四世。曰婺州五洩山靈默禪師。其所
出法嗣四人。一曰福州龜山正原者。一曰甘
泉寺曉方者。一曰甘泉寺元遂者。一曰明州
棲心寺藏奐者
大鑒之四世。曰洛京佛光寺如滿禪師。其所
出法嗣一人。曰太子少傅白居易者
大鑒之四世。曰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其所
出法嗣三人。其一曰新羅國迦智者。一曰杭
州天龍和尚者。一曰新羅國忠彦者
大鑒之四世。曰荊州永泰寺靈湍禪師。其所
出法嗣五人。其一曰湖南上林成虚者。一曰
五臺祕魔和尚者。一曰湖南祇林和尚者。一
曰呂后山文質者。一曰蘇州法河者
大鑒之四世。曰幽州盤山寶積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鎭府普化和尚者。一曰鎭州
上方和尚者
大鑒之四世。曰京兆興善寺惟寛禪師。其所
出法嗣六人。一曰京兆法智者。一曰京兆慧
建者。一曰京兆無表者。一曰京兆元淨者。一
曰京兆慧光者。一曰京兆義宗者
大鑒之四世。曰雲水靖宗禪師。其所出法嗣
二人。一曰華州小馬神照者。一曰華州道圓

大鑒之四世。曰潭州龍牙山圓暢禪師。其所
出法嗣二人。一曰嘉禾藏廙者。一曰羊腸藏
樞者
大鑒之四世。曰汾州無業大達國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其一曰鎭州常正者。一曰鎭州奉
先義禪師者
大鑒之四世。曰廬山歸宗寺法常或作
智常
禪師。
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福州芙蓉山靈訓者。
一曰漢南穀城縣高亭和尚者。一曰新羅大
茅和尚者。一曰五臺山智通者。一曰洪州高
安大愚者。一曰江州*刺史李渤者
大鑒之四世。曰魯祖山寶雲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雲水和尚者
大鑒之四世。曰紫玉山道通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山南道節度使干迪者
大鑒之四世。曰華嚴寺智巖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黄州齊安和尚者
大鑒之四世。曰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也。初
參道一禪師於南康。得大法要及居百丈山。
四方學士莫不歸之。然海師尤有遠識。甞以
禪者所會。未始有制度。遂以其事宜。折中於
經律之規。法遺於後世。其所出法嗣凡三十
人。一曰潙山靈祐者。一曰黄蘗希運者。一曰
大慈山寰中者。一曰天台普岸者。一曰石霜
性空者。一曰筠州常觀者。一曰福州大安者。
一曰古靈神賛者。一曰廣州通禪師者。一曰
江州雲龍或作
龍雲
臺禪師者。一曰洛京衞國道
禪師者。一曰鎭州萬歳和尚者。一曰洪州東
山和尚者。一曰高安無畏者。一曰東巖道曠
者。一曰刑州素禪師者。一曰唐州大乘山
吉。本者。一曰小乘山慧深者。一曰揚州昭
一者。一曰羅浮鑒深者。一曰洪州九仙山梵
雲者。一曰百丈涅槃和尚者。一曰廬山操禪
師者。一曰越州契眞者。一曰筠州包山天性
者。一曰大梅山彼岸者。一曰遼山藏術者。一
曰祇闍山道方者。一曰清田和尚者。一曰大
于和尚者
大鑒之四世。曰荊南惟忠禪師。其所出法嗣
四人。一曰道圓者。一曰益州如一者。一曰廬
山東林雅禪師者。一曰奉國臣照者
大鑒之四世。曰呉頭陀。其所出法嗣一人。曰
玄固者
大鑒之四世。曰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十七人。其一曰長沙景岑者。一曰白
馬曇照者。一曰終南山師祖者。一曰香嚴義
端者。一曰趙州從諗者。一曰池州靈鷲閑禪
師者。一曰茱萸山和尚者。一曰子湖利蹤者。
一曰嵩山和尚者。一曰日子和尚者。一曰蘇
州西禪和尚者。一曰池州白衣甘贄者。一曰
資山存制者。一曰江陵道弘者。一曰宣州玄
極者。一曰新羅道均者。一曰宣州*刺史陸亘

大鑒之四世。曰荊州天皇道悟禪師。其所出
法嗣一人。曰澧州龍潭崇信者
大鑒之五世。曰澧州龍潭崇信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徳山宣鑒者。一曰泐潭寶峯
和尚者
大鑒之五世。曰趙州東院從諗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洪州嚴陽尊者。一曰
揚州慧覺者。一曰隴州奉禪師者。一曰婺州
從朗者。一曰婺州新建禪師者。一曰杭州多
福和尚者。一曰益州西睦和尚者。一曰麻谷
和尚者。一曰觀音定鄂者。一曰宣州茗萍和
尚者。一曰太原免道者。一曰幽州燕王者。一
曰鎭州趙王者
大鑒之五世。曰衢州子湖巖利蹤禪師。其所
出法嗣四人。一曰台州勝光和尚者。一曰漳
州浮石和尚者。一曰紫桐和尚者。一曰日容
和尚者
大鑒之五世。曰鄂州茱萸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石梯和尚者
大鑒之五世。曰長沙景岑禪師。其所出法嗣
二人。一曰雪竇常通者。一曰婺州嚴靈者
大鑒之五世。曰白馬曇照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晋州霍山無名者
大鑒之五世。曰吉州性空禪師。其所出法嗣
二人。一曰歙州務源和尚者。一曰棗山光仁

大鑒之五世。曰京兆翠微無學禪師。其所出
法嗣五人。一曰鄂州青平令遵者。一曰投子
山大同者。一曰湖州道場如訥者。一曰建州
白雲約禪師者。一曰伏牛山元通者
大鑒之五世。曰潭州道吾山圓智禪師。其所
出法嗣三人。一曰石霜慶諸者。一曰漸源仲
興者。一曰祿清和尚者
大鑒之五世。曰潭州雲岩曇晟禪師。其所出
法嗣四人。一曰筠州洞山良价者。一曰涿州
杏山鑒洪者。一曰潭州神山僧密者。一曰幽
谿和尚者
大鑒之五世。曰華亭船子徳誠禪師。其所出
法嗣一人。曰澧州夾山善會者
大鑒之五世。曰襄州關南道常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關南道吾者。一曰漳州羅漢

大鑒之五世。曰杭州徑山鑒宗大師。其所出
法嗣三人。一曰天童咸啓者。一曰背山行眞
者。一曰杭州大慈山行滿者
大鑒之五世。曰天龍禪師其所出法嗣二人。
一曰婺州倶胝和尚者。一曰新羅彦忠者
大鑒之五世。曰高安大愚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筠州末山尼了然者
大鑒之五世。曰新羅洪直禪師。其所出法嗣
二人。一曰興徳大王者。一曰宣康太子者
大鑒之五世。曰許州無迹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道遂者
大鑒之五世。曰小馬神照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縉雲郡有縁者
大鑒之五世。曰福州長慶院大安禪師。其所
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大隨法眞者。一曰靈
樹如敏者。一曰福州壽山師解者。一曰饒州
嶢山和尚者。一曰莆田崇福慧日者。一曰台
州浮江和尚者。一曰潞州淥水和尚者。一曰
廣州圓或作
圓明
禪師者。一曰温州靈陽禪師者。
一曰洪州紙衣和尚者
大鑒之五世。曰洪州黄蘖山希運禪師。其所
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臨濟義玄者。一曰
睦州陳尊宿者。一曰杭州千頃山楚南者。一
曰福州烏石山靈觀者。一曰杭州羅漢宗徹
者。一曰魏府大覺者。一曰相國裴休者。一曰
揚州徳元者。一曰土門讃禪師。者一曰襄州
政禪師者。一曰呉門山弘宣者。一曰幽州超
禪師者。一曰蘇州憲禪師者
大鑒之五世。曰潭州潙山靈祐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四十二人。一曰仰山慧寂者。一曰香
嚴智閑者。一曰延慶法端者。一曰徑山洪諲
者。一曰靈雲志勤者。一曰益州應天和尚者。
一曰九峯慈慧者。一曰京兆米和尚者。一曰
晋州霍山和尚者。一曰襄州王敬初常侍者。
一曰長延圓鑒者。一曰志和者。一曰洪州道
方者。一曰潙山如眞者。一曰并州元順者。一
曰興元府崇皓者。一曰鄂州全諗者。一曰嵩
山神劍者。一曰許州弘進者。一曰餘杭文立
者。一曰越州光相者。一曰蘇州文約者。一曰
上元智滿者。一曰金州法朗者。一曰鄂州超
達者。一曰白麁從約者。一曰西堂復禪師者。
一曰温州靈空者。一曰大潙簡禪師者。一曰
荊南智朗者。一曰潙山普潤者。一曰潙山法
眞者。一曰黒山和尚者。一曰滁州神英者。一
曰石或無
石字
霜山和尚者。一曰南源和尚者。一
曰潙山沖逸者。一曰潙山彦禪師者。一曰三
角法遇者。一曰鄧州志詮者。一曰荊州弘珪
者。一曰巖背道曠者
大鑒之五世。曰遂州道圓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終南山圭峯宗密者
大鑒之五世。曰奉國神照禪師。其所出法嗣
三人。一曰鎭州常一者。一曰滑州智遠者。一
曰鹿臺玄邃者
大鑒之六世。曰筠州洞山良价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二十六人。一曰雲居道膺者。一曰撫
州本寂者。一曰洞山道全者。一曰龍牙居遁
者。一曰京兆休靜者。一曰京兆蜆子和尚者。
一曰筠州普滿者。一曰台州道幽者。一曰洞
山師慶者。一曰洛京遁儒者。一曰越州乾峯
和尚者。一曰吉州禾山和尚者。一曰天童咸
啓者。一曰潭州寶蓋山和尚者。一曰益州通
禪師者。一曰高安白水本仁者。一曰撫州疎
山光仁者。一曰澧州欽山文邃者。一曰天童
義禪師者。一曰太原方禪師者。一曰新羅金
藏和尚者。一曰益州白禪師者。一曰潭州文
殊和尚者。一曰舒州白水和尚者。一曰邵州
西湖和尚者。一曰青陽通玄和尚者
大鑒之六世。曰鼎州徳山宣鑒禪師。其所出
法嗣九人。一曰巖頭全豁者。一曰雪峯義存
者。一曰天台慧恭者。一曰泉州瓦官者。一曰
高亭箇禪師者。一曰洪州資國和尚者。一曰
徳山紹奭者。一曰鳳翔府無垢者。一曰益州
雙流尉遲者
大鑒之六世。曰睦州陳尊宿。其所出法嗣二
人。一曰睦州*刺史陳操者。一曰嚴陵釣臺和
尚者
大鑒之六世。曰鎭州臨濟義玄禪師。曹州南
華人也。姓邢氏。少有遠志。戒後即務學宗乘。
及往黄檗法會。其上座僧初勸禪師。問法於
黄檗曰。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黄檗便打。
禪師凡三問。黄檗皆三打之。師以此乃告辭
其上座僧。上座遂謂黄檗曰。義玄雖後生可
教。若辭去師宜多方接之。明日義玄果辭黄
檗遂謂汝可往大愚。及玄至。大愚因問曰。什
處來。玄曰。黄檗來。大愚曰。黄檗有何言教。
言義玄甞三問。如何是西來的的意。爲其三
度打之。不知過在何處。大愚曰黄檗恁麼老
婆。爲汝得徹困。猶覓過在。玄於是大悟曰。元
來佛法也無多子。大愚遽搊玄曰。汝適來道
我不會。而今又道無多子。是多少來是多少
來。玄遂揮大愚肋下三拳。大愚托開玄曰。
汝師黄檗。非干我事。玄却返黄檗。黄檗問
曰。汝回何速。玄曰。秖爲老婆心切。黄檗曰。
大愚遮老漢待見與打一頓。玄曰。説什麼待
見即今便打。遂鼓黄檗。一掌。黄檗。吟吟大
笑。禪師後乃還趙。趙人慕之。遂命居臨濟。學
者聞風皆不遠歸之。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四
人。一曰鄂州灌谿志閑者。一曰幽州譚空者。
一曰鎭州寶壽沼和尚者。一曰鎭州三聖慧
然者。一曰魏府存奬者。一曰定州善崔者。一
曰鎭州萬歳和尚者。一曰雲山和尚者。一曰
桐峯庵主者。一曰杉洋庵主者。一曰涿州紙
衣和尚者。一曰虎谿庵主者。一曰覆盆庵主
者。一曰襄州歴村和尚者。一曰滄州米倉和
尚者。一曰齊聳者。一曰涿州秀禪師者。一曰
善權徹禪師者。一曰金沙禪師者。一曰允誠
禪師者。一曰新羅智異山和尚者。一曰魏府
大覺者。一曰定上座者。一曰奯上座者
大鑒之六世。曰魏府大覺禪師。其所出法嗣
四人。一曰廬州大覺者。一曰廬州澄心旻徳
者。一曰汝州南院和尚者。一曰宋州法華和
尚者
大鑒之六世。曰圭峯宗密禪師。其所出法嗣
六人。一曰圭峯温禪師者。一曰慈恩太恭者。
一曰興善太錫者。一曰萬乘宗禪師者。一曰
瑞聖覺禪師者。一曰化度仁瑜者
大鑒之六世。曰鹿臺玄邃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龍興念禪師者
大鑒之六世。曰滑州智遠禪師。其所出法嗣
四人。一曰彭門審用者。一曰圓紹者。一曰上
方眞禪師者。一曰東京法志者
大鑒之六世。曰*揚州光孝院慧覺禪師。其所
出法嗣一人。曰昇州長慶道巘者
大鑒之六世。曰袁州仰山慧寂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一十人。一曰仰山光穆者。一曰晋州
景通者。一曰杭州龍泉文喜者。一曰新羅順
支者。一曰仰山南塔光涌者。一曰仰山東塔
和尚者。一曰洪州觀音常蠲者。一曰福州東
禪慧茂者。一曰福州明月山道崇者。一曰處
州遂昌者
大鑒之六世。曰鄧州香嚴智閑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一十二人。一曰吉州止觀者。一曰壽
州紹宗者。一曰襄州延慶法端者。一曰益州
無染者。一曰益州長平山和尚者。一曰益州
演教大師者。一曰安州清幹者。一曰終南山
豐徳寺和尚者一曰均州武當山暉禪師者。
一曰江州雙谿田道者。一曰益州照覺和尚
者。一曰睦州東禪和尚者
大鑒之六世。曰福州雙峰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雙峰古禪師者
大鑒之六世。曰杭州徑山洪諲禪師。其所出
法嗣四人。一曰洪州米嶺和尚者。一曰廬州
寂禪師者。一曰臨川義直者。一曰杭州功臣
令道者
大鑒之六世。曰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其所
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第二世投子温禪
師者。一曰福州牛頭微禪師者。一曰西川香
山澄照者。一曰陝府天福和尚者。一曰濠州
思明者。一曰鳳翔招福者。一曰興元中梁山
遵古者。一曰襄州谷隱和尚者。一曰安州九
&T010755;山和尚者。一曰幽州盤山第二世和尚者。
一曰九&T010755;山敬慧者。一曰東京觀音巖俊者。
一曰桂陽龍福眞禪師者
大鑒之六世。曰鄂州清平山令遵禪師。其所
出法嗣一人。曰蘄州三角山令珪者
大鑒之六世。曰潭州石霜慶諸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四十一人。一曰南際山僧一者。一曰
大光山居誨者。一曰廬山懷祐者。一曰九峯
虔者。一曰涌泉景欣者。一曰雲蓋山志
元者。一曰藏禪師者。一曰福州洪荐者。一
曰徳山慧空者。一曰吉州崇恩者。一曰石
霜輝禪師。者一曰郢州芭蕉和尚者。一曰
潭州伏和尚者。一曰鹿苑暉禪師者。一曰
寶蓋約禪師者。一曰雲門海晏者。一曰湖
南文殊和尚者。一曰石柱和尚者。一曰中
雲蓋和尚者。一曰河中存壽者。一曰南嶽
玄泰者。一曰杭州敬禪師者。一曰潞府宗海
者。一曰新羅欽忠者。一曰新羅行寂者。一曰
洪州鹿源和尚者。一曰大陽山和尚者。一曰
滑州觀音和尚者。一曰鄆州正覺和尚者。一
曰商州高明和尚者。一曰許州慶壽和尚者。
一曰鎭州萬歳和尚者。一曰鎭州靈壽和尚
者。一曰鎭州洪濟和尚者。一曰吉州簡之者。
一曰大梁洪方者。一曰邛州守閑者。一曰新
羅朗禪師者。一曰新羅清靈者。一曰汾州爽
禪師者。一曰餘杭通禪師者
大鑒之六世。曰澧州夾山善會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二十二人。一曰樂普山元安者。一曰
洪州令超者。一曰鄆州四禪和尚者。一曰江
西懷忠者。一曰盤龍可文者。一曰撫州月輪
者。一曰洛京寰普者。一曰太原海湖和尚者。
一曰嘉州白水寺和尚者。一曰鳳翔府幽禪
師者。一曰洪州同安和尚者。一曰韶州曇普
者。一曰吉州仙居山和尚者。一曰太原端禪
師者。一曰洪州延慶和尚者。一曰越州越峰
和尚者。一曰鼎州祇闍山和尚者。一曰益州
棲穆和尚者。一曰嵩山全禪師者。一曰益州
夾山院和尚者。一曰西京雲巖和尚者。一曰
安福延慶休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灌溪志閑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池州魯祖山教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魏府興化存奬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汝州寶應和尚者。一曰天鉢
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鎭州寶壽沼禪師。其所出法
嗣二人。一曰汝州西院思明者。一曰西院第
二世寶壽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涿州紙衣和尚。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鎭州譚空者
大鑒之七世。曰鎭州三聖慧然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鎭州大悲和尚者。一曰淄州
水陸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濠州思明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襄州善本者
大鑒之七世。曰潭州大光山居誨禪師。其所
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潭州有縁者。一曰
龍興和尚者。一曰潭州伏龍山第一世和尚
者。一曰潭州伏龍山第二世和尚者。一曰京
兆白雲善藏者。一曰潭州伏龍山第三世和
尚者。一曰陝府龍陵山和尚者。一曰大光山
玄禪師者。一曰漳州藤霞和尚者。一曰宋州
淨覺和尚者。一曰華州證和尚者。一曰鄂州
永壽和尚者。一曰鄂州靈竹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筠州九峰道虔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一十人。一曰新羅清院和尚者。一曰
洪州泐潭神黨者。一曰吉州行修者。一曰洪
州明禪師者。一曰吉州嵇和尚者。一曰洪州
延茂和尚者。一曰洪州同安常察者。一曰洪
州泐潭悟禪師者。一曰吉州禾山無殷者。一
曰泐潭牟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台州涌泉景欣禪師。其所出
法嗣一人。曰台州六通紹禪師者
大鑒之七世。曰潭州雲蓋山志元禪師。其所
出法嗣三人。一曰雲蓋山志罕禪師者。一曰
新羅臥龍和尚者。一曰彭州天台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潭州谷山藏禪師。其所出法
嗣三人。一曰新羅瑞巖和尚者。一曰新羅泊
嚴和尚者。一曰新羅大嶺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潭州中雲蓋山禪師。其所出
法嗣一人。曰雲蓋山景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河中府棲巖存壽禪師。其所
出法嗣一人。曰道徳者
大鑒之七世。曰洪州雲居山道膺禪師。其所
出法嗣凡二十八人。一曰杭州佛日和尚者。
一曰蘇州永光院眞禪師者。一曰洪州同安
丕禪師者。一曰歸宗澹權者。一曰池州廣濟
和尚者。一曰潭州水西南臺和尚者。一曰歙
州朱谿謙禪師者。一曰楊州豐化和尚者。一
曰雲居山道簡者。一曰歸宗懷惲者。一曰洪
州大善慧海者。一曰鼎州徳山第七世和尚
者。一曰南嶽南臺和尚者。一曰雲居山昌禪
師者。一曰池州嵇山章禪師者。一曰晋州大
梵和尚者。一曰新羅雲柱和尚者。一曰雲居
山懷岳者。一曰阾珏和尚者。一曰潭州龍興
寺悟空者。一曰建州白雲減禪師者。一曰潭
州幕輔山和尚者。一曰舒州白水山瑋禪師
者。一曰廬州冶父山和尚者。一曰南嶽法志
者。一曰新羅慶猷者。一曰新羅慧禪師者。一
曰洪州鳳棲山慧志者
大鑒之七世。曰撫州曹山本寂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一十四人。一曰撫州荷玉光慧者。一
曰筠州洞山道延者。一曰衡州育王山弘通
者。一曰撫州金峰從志者。一曰襄州鹿門處
眞者。一曰撫州曹山慧霞者。一曰衡州華光
範禪師者。一曰處州廣刹容禪師者。一曰泉
州小谿院行傳者。一曰西川布水巖和尚者。
一曰蜀川西禪和尚者。一曰華州草菴法義
者。一曰韶州華嚴和尚者。一曰廬山羅漢池
隆山主者
大鑒之七世。曰潭州龍牙山居遁禪師。其所
出法嗣五人。一曰潭州報慈藏嶼者。一曰襄
州含珠山審哲者。一曰鳳翔白馬弘寂者。一
曰撫州崇壽院道欽者。一曰楚州觀音院斌
禪師者
大鑒之七世。曰京兆華嚴寺體靜禪師。其所
出法嗣三人。一曰鳳翔府紫陵匡一者。一曰
饒州北禪院惟直者。一曰濰州化城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筠州九峰普滿禪師。其所出
法嗣一人。曰洪州同安威禪師者
大鑒之七世。曰青林師虔禪師。其所出法嗣
六人。一曰韶州龍光和尚者。一曰襄州石門
寺獻禪師者。一曰襄州廣徳和尚者。一曰郢
州芭蕉和尚者。一曰定州石藏慧炬者。一曰
襄州延慶通性者
大鑒之七世。曰洛京白馬遁儒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興元府青剉山和尚者。一曰
京兆保福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益州北院通禪師。其所出法
嗣一人。曰京兆香城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高安白水本仁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京兆重雲智暉者。一曰杭州
瑞龍幼璋者
大鑒之七世。曰撫州疎山康仁禪師。其所出
法嗣凡二十人。一曰疎山第二世證禪師者。
一曰洪州百丈安禪師者。一曰筠州黄蘗慧
禪師者。一曰隨城山護國守澄者。一曰洛京
靈泉歸仁者。一曰延州延慶奉璘者。一曰安
州大安山省。禪師者。一曰洪州百丈超禪師
者。一曰洪州天王院和尚者。一曰常州正勤
院蘊禪師者。一曰襄州洞山和尚者。一曰京
兆三相和尚者。一曰筠州五峰山行繼者。一
曰商州高明和尚者。一曰華州西谿道泰者。
一曰撫州疎山和尚者亡其
世數
。一曰筠州黄蘗山
令約者。一曰*揚州祥光遠禪師者。一曰安州
大安山傳性者。一曰筠州黄蘗嬴禪師者
大鑒之七世。曰澧州欽山文邃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洪州上藍自古者。一曰澧州
太守雷滿者
大鑒之七世。曰樂普山元安禪師。其所出法
嗣十人。一曰京兆永安善靜者。一曰蘄州烏
牙山彦賓者。一曰鳳翔府青峰傳楚者。一曰
鄧州中度和尚者。一曰嘉州洞谿和尚者。一
曰京兆臥龍和尚者。一曰嘉州黒水慧通者
一。曰京兆盤龍和尚者。一曰單州東禪和尚
者。一曰鄜州善雅者
大鑒之七世。曰江西逍遙山懷忠禪師。其所
出法嗣二人。一曰泉州福清師巍者。一曰京
兆白雲無休者
大鑒之七世。曰袁州盤龍山可文禪師。其所
出法嗣五人。一曰江州廬山永安淨悟者。一
曰袁州木平山善道者。一曰陝府龍谿和尚
者。一曰桂陽志通者。一曰廬州壽昌淨寂

大鑒之七世。曰撫州黄山月輪禪師。其所出
法嗣一人。曰郢州桐泉山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洛京韶山寰普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潭州文殊和尚者。一曰祥州
大巖白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洪州上藍令超禪師。其所出
法嗣二人。一曰河東北院簡禪師者。一曰洪
州南平王鐘傳者
大鑒之七世。曰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禪師。其
所出法嗣五人。一曰越州清化全付者。一曰
郢州芭蕉慧清者。一曰韶州黄連山義初者。
一曰韶州慧林鴻究者。一曰洪州黄龍和尚

大鑒之七世。曰袁州仰山西塔光穆禪師。其
所出法嗣。一人曰吉州資福如寶者
大鑒之七世。曰鄂州巖頭全豁禪師。其所出
法嗣九人。一曰台州師彦者。一曰懷州彦禪
師者。一曰吉州慧宗者。一曰福州道閑者。一
曰福州從範者。一曰福州嚴禪師者。一曰洪
州海一者。一曰信州韶和尚者。一曰洪州訥
和尚者
大鑒之七世曰洪州感。潭資國禪師。其所出
法嗣一人。曰安州志圓者
大鑒之七世。曰金陵道巘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金陵廣化處微者
大鑒之七世。曰福州雪峰義存禪師。其所出
法嗣五十六人。一曰玄沙師備者。一曰福州
慧稜者。一曰福州玄通者。一曰杭州道怤者。
一曰福州長生山皎然者。一曰鵝湖山智孚
者。一曰漳州報恩懷岳者。一曰杭州西興
化度者。一曰福州鼓山神晏者。一曰漳州隆
壽紹卿者。一曰福州僊宗行瑫者。一曰福州
蓮華山從弇者。一曰杭州龍華寺靈照者。一
曰明州翠巖令參者。一曰福州弘瑫者。一曰
潭州雲蓋山歸本者。一曰韶州林泉和尚者。
一曰洛京南院和尚者。一曰越州洞巖可休
者。一曰定州法海行周者。一曰杭州龍井通
禪師者。一曰漳州保福從展者。一曰泉州瑞
龍道溥者。一曰杭州龍興寺宗靖者。一曰福
州南禪契璠者。一曰越州越山師鼐者。一曰
南嶽金輪可觀者。一曰泉州福清玄訥者。一
曰韶州雲門文偃者。一曰衢州南臺仁禪師
者。一曰泉州東禪和尚者。一曰餘杭大錢從
襲者。一曰福州永泰和尚者。一曰池州和龍
山守訥者。一曰建州夢筆和尚者。一曰福州
古田極樂院允儼者。一曰福州芙蓉山如體
者。一曰洛京憩鶴山和尚者。一曰潭州潙山
棲禪師者。一曰吉州潮山延宗者。一曰益州
普通山普明者。一曰隨州雙泉梁家庵永禪
師者。一曰漳州保福超悟者。一曰太原孚上
座者。一曰南嶽惟勁者。一曰台州十相審超
者。一曰江州廬山訥禪師者。一曰新羅國大
無爲禪師者。一曰潞州玄暉者。一曰湖州清
淨和尚者。一曰益州永安雪峰和尚者。一曰
廬僊徳明禪師者。一曰撫州明水懷忠者。一
曰益州懷杲或作
者。一曰杭州耳相行修者。
一曰嵩山安徳者
大鑒之八世。曰汝州南院禪師。其所出法嗣
一人。曰汝州風穴延沼者
大鑒之七世曰汝州西院思明禪師。其所出
法嗣一人。曰郢州興陽歸靜者
傳法正宗記卷第七



傳法正宗記卷第八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
正宗分家略傳下
大鑒之八世。曰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蘇州
嘉興人也。姓張氏。天性頴悟。幼不類常童。出
家得戒。學經律論未幾皆通。及參訪善知識。
一見睦州陳尊宿。大達宗旨。尋印可於雪峯
存禪師。自是匿曜一混於衆。因南游至韶陽
樹敏禪師法會。敏異人也。號能懸知。見
偃特相器重。遂命爲衆之第一座。及逝因遺
書薦於廣主劉氏。命禪師繼領其所居。其後
劉氏復治雲門大伽藍。遷偃居之。其聲遂大
聞。四方學者歸之如水趨下。然其風教峭迅。
趣道益至。今天下尚之號爲雲門宗者也。其
所出法嗣凡八十八人。一曰韶州白雲祥和
尚者。一曰徳山縁密者。一曰潭州南臺道遵
者。一曰韶州雙峯竟欽者。一曰韶州資福和
尚者。一曰廣州廣雲元禪師者。一曰廣州龍
境倫禪師者。一曰韶州雲門爽禪師者。一曰
韶州白雲聞禪師者。一曰韶州披雲智寂者。
一曰韶州淨法章和尚者。一曰韶州温門山
滿禪師者。一曰岳州巴陵顥鑒者。一曰連州
地藏慧慈者。一曰英州大容諲和尚者。一曰
廣州羅山崇禪師者。一曰韶州雲門寶禪師
者。一曰郢州臨谿竟脱者。一曰廣州華嚴慧
禪師者。一曰韶州舜峯韶和尚者。一曰英州
觀音和尚者。一曰韶州林泉和尚者。一曰隨
州雙泉師寛者。一曰韶州雲門煦和尚者。一
曰益州香林澄遠者。一曰南嶽般若啓柔者。
一曰筠州黄蘖法濟者。一曰襄州洞山守初
者。一曰信州康國耀和尚者。一曰潭州谷山
豐禪師者。一曰頴羅漢匡果者。一曰鼎州滄
谿璘和尚者。一曰筠州洞山清禀者。一曰蘄
州北禪寂和尚者。一曰泐潭道謙者。一曰廬
州南天王永平者。一曰湖南永安朗禪師者。
一曰湖南潭明和尚者。一曰金陵清涼明禪
師者。一曰金陵奉先深禪師者。一曰西川青
城乘和尚者。一曰潞府妙勝臻禪師者。一曰
興元普通封和尚者。一曰韶州燈峯和尚者。
一曰韶州大梵圓和尚者。一曰澧州藥山圓
和尚者。一曰信州鵝湖雲震和尚者。一曰廬
山開先清耀者。一曰襄州奉國清海者。一曰
韶州慈光和尚者。一曰潭州保安師密者。一
曰洪州雲居山融禪師者。一曰衡州大聖寺
守賢者。一曰廬州北天王徽禪師者。一曰郢
州芭蕉山弘義者。一曰眉州福化院光禪師
者。一曰廬州東天王廣慈者。一曰信州西禪
欽禪師者。一曰江州廣雲眞禪師者。一曰韶
州雙峯慧眞者。一曰雲門山法球者。一曰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