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傳法正宗記 (No. 2078_ 契蒿編 ) in Vol. 51

[First] [Prev]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汝被我解。馬鳴遂悟其勝義。忻然即求出
家。夜奢乃爲度之以受具戒。然其會中因之
而證第四果者。凡二百人。其後命馬鳴曰。汝
當轉法輪爲十二世祖。昔如來大法眼藏。今
以付汝。汝其傳之。聽吾偈曰
    迷悟如隱顯 明暗不相離
    今付隱顯法 非一亦非二
付法已。尊者即逞神通。爲一十八變。却反其
座。泊然寂滅。其時當此周安王之世也。衆遂
建塔。以閟其全體
評曰。唐高僧神清。不喜禪者。自尊其宗。乃著
書而抑之曰。其傳法賢聖。間以聲聞。如迦葉
等。雖則迴心尚爲小智。豈能傳佛心印乎。即
引付法藏傳曰。昔商那和修告優波鞠多曰。
佛之三昧辟支不知。辟支三昧聲聞不知。諸
大聲聞三昧餘聲聞不知。阿難三昧我今不
知。我今三昧汝亦不知。如是三昧皆隨吾滅。
又有七萬七千本生經。一萬阿毘曇。八萬清
淨毘尼。亦隨我滅。固哉清也徒肆已所愛惡。
而不知大屈先聖。吾始視清書。見其較論三
教。雖文詞不嘉。蓋以其善記經書亦別事之
重輕。不即非之。及考其譏禪者之説。問難凡
數十端。輒採流俗所尚。及援書傳。復不得
其詳。余初謂此非至論。固不足注意。徐思其
所謂迦葉等豈能傳佛心印。尤爲狂言。恐其
熒惑世俗。以増後生未學之相訾不已。乃與
正之。非好辯也。大凡萬事。理爲其本。而迹爲
末也。通其本者故多得之。束其末者故多失
之。若傳法者數十賢聖。雖示同聲聞。而豈宜
以聲聞盡之哉。經曰。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
已付囑摩訶迦葉。傳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
四禪三昧無量功徳而自莊嚴。而迦葉比丘
亦復如是。又謂鞠多爲無相好佛。又謂僧伽
難提者乃過去婆羅王如來。降迹爲祖。如此
之類甚衆。是豈非聖人欲扶其法互相尊敬
而示爲大小耶。楞伽所謂三種阿羅漢者。一
曰。得決定寂滅聲聞羅漢。一曰。曾修行菩薩
行羅漢。一曰。應化佛所化羅漢。此羅漢者
以本願善根方便力故。現諸佛土生大衆中
莊嚴諸佛大會衆故。若大迦葉傳法數十賢
聖者。豈非應化佛所化之羅漢耶。佛所化者。
宜其所有四禪三昧無量功徳與如來不異
也。不異乎如來而傳佛心印。孰謂其不然乎。
若商那曰。阿難三昧而我不知。我今三昧而
汝不知。云此恐其有所抑揚耳。未可謂其必
然。經曰。入遠行地已得無量三昧。夫入遠行
地者。蓋七地之菩薩也。七地菩薩尚能得無
量三昧。而化佛豈盡不能得耶。然佛之所傳
心印。與餘三昧宜異日而道哉。夫心印者。蓋
大聖人種智之妙本也。餘三昧者。乃妙本所
發之智慧也。皆以三昧而稱之耳。心印即經
所謂三昧王之三昧者也。如來所傳乃此三
昧也。清以謂餘三昧耶。其所謂七萬七千本
生經。一萬阿毘曇。八萬清淨毘尼。亦隨我滅
者。此余未始見於他書。獨付法藏傳云爾。尚
或疑之。假令其書不謬。恐非爲傳法賢聖不
能任持而然也。是必以後世群生機縁福力
益弱不勝其教。以故滅之。方正像末法三者
之存滅。皆亦隨世而汚隆。曷嘗爲其弘法賢
聖而致正末者耶。嗚呼學者不求經不窮理。
動謬聖人之意爲其説。雖能編連萬世事。亦
何益乎。書曰。記誦之學不足爲人師。清之謂

傳法正宗記卷第二



傳法正宗記卷第三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
  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傳
天竺第十三祖迦毘摩羅大士傳
天竺第十四祖龍樹大士傳
天竺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傳
天竺第十六祖羅睺羅多大士傳
天竺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大士傳
天竺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大士傳
天竺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大士傳
天竺第二十祖闍夜多大士傳
  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傳
馬鳴大士者。波羅柰國人也。未詳其姓氏。亦
名功勝。蓋以其夙有功徳殊勝而命之。然初
詣富那夜奢尊者。以問答有所合。乃慕其道。
遂從之出家受戒。夜奢因謂之曰。汝夙世以
有所愛被降梵天生於毘舍離國。然其國有
上中下三類人。其上之者身有光明。其衣食
自然。從念而得。中之者身無光明。衣食求之
乃得。下之者裸形如馬。汝憫此類。嘗以神力
分身爲蠶。其人得以爲服。由是功徳汝得復
生今之中國。方汝捨彼國時。其馬人衆感戀
汝徳。皆共悲鳴。汝亦以偈慰之曰
    我昔生梵天 爲有小愛故
    而墮毘離國 與汝同憂苦
    我見汝無衣 心生保善護
    示化於窠圍 當得諸濟度
偈已汝即此生。以故得今馬鳴之號也。然汝
當轉法輪爲第十二世祖。師尋以大法眼付
之。已而大士以其法遊化至花氏國。方大興
佛事。雖三乘學人皆能度之。一旦遽有一老
叟。陽爲疾者。至其會前。坐而仆地。大士因
曰。此非常也。將有異相。其人遂即不見。俄而
從地涌出爲一女子。其状端美赩如金色。擧
手指大士。而説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於此地上 而度生死衆
復瞥然不見。大士曰。此魔來欲與吾較。有頃
果風雨暴至。天地忽冥。復曰。魔之信至矣。吾
當除之。即以手揮空。遂現一千尺金龍。其威
神奪張。雖山丘爲之震蕩。而魔事遂息。後七
日復有一小蟲。状類蟭螟。潜其座下。大士執
之以示衆曰。此魔之所變。盜聽吾法。尋縱之
令其自爲。終懼而不能動。尋慰之曰。吾非害
汝。汝但復其本形。魔乃現其正體。作禮而懺
悔。大士因問曰。汝之名誰。其眷屬幾何。魔
曰。我名迦毘摩羅。其屬三千。曰汝盡神力
能變幾何。魔曰。我化大海不爲難事。曰汝化
性海得耶。魔茫然乃曰。此言非我所知。大士
即爲説法曰。此性海者。山河大地皆依建立。
三昧六通由茲發現。魔聞法大起信心。遂與
其三千徒屬皆求出家。大士即爲剃度。乃召
五百應眞與之受戒。謂之曰。汝趣菩提。當即
成聖道。摩羅果得戒體發光明。而異香普薫。
大士因之乃大造論議。尋而命之曰。如來大
法眼藏今以付汝。傳之勿令斷絶。汝聽吾偈

    隱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棄
付法已。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
相。尋趣大寂。是時也當此周顯聖王之世也。
四衆遂以其眞體。閟之於龍龕
天竺第十三祖迦毘摩羅大士傳
迦毘摩羅者。花氏國人也。未詳其姓。初爲外
道。有大幻術。因詣馬鳴大士。較法不勝。遂與
其徒皆求出家。既證聖道。馬鳴即以大法眼
付之。已而遊化至西天竺。會其國太子有曰
雲自在者。徳於大士。乃欲請往其宮中供養。
大士辭之曰。佛制。沙門不得親於王臣勢家。
此不敢從命。太子曰。然則吾國其城之北有
一大山。山有石窟。清靜絶俗。亦可禪棲。雖龍
蛇異物所護。而尊者至徳。其必順化。大士曰
諾。從之而往。方至其山。果有大蟒。長可一
里。瞋目相視。大士即直進不顧。至山之南方
坐於坦處。蟒復盤繞其身。亦不之顧。蟒須臾
遂去。大士視其所隨之衆。已皆逃散無一在
者。尋獨進將至其石窟。俄然有一老人。素服
而出。合掌致敬。大士問曰。汝何所居。曰我昔
嘗爲比丘。甚好寂靜。煩於初學所問。因起瞋
心。以故命終墮爲蟒身。止於此窟。今已千載。
適値尊者聖徳。故來敬之。大士因問曰。是山
復有何人所居。其務道乎汝示我知之。老人
曰。此北去十里有巨*樹焉。能蔭五百大龍。
其*樹之王號龍*樹者。常爲龍衆説法。而我
亦預聽。大士又集其徒相將而前。及至巨
*樹。龍*樹果出迎之。忻然致禮而問之曰。深
山孤寂龍蛇所居。大徳至尊何屈至此。大士
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即默而計之
曰。此尊者其得決定性明道眼耶。是大聖人
繼眞宗乎。大士曰。汝雖心念。吾已意知。但能
出家。何慮我之非聖。龍*樹於是悔謝。大士
即與度之。未幾乃命之曰。今以如來大法眼
藏付囑汝傳之。汝聽吾偈曰
    非隱非顯法 説是眞實際
    悟此隱顯法 非愚亦非智
大士付法已。遽超身太虚。逞其神變。乃趣寂
滅。以化火自焚。是時當此周赧王之世也。龍
*樹遂斂其五色舍利。建寶塔以閟之
評曰。寶林傳燈二書。皆書天竺諸祖入滅之
時。以合華夏周秦之歳甲。然周自宣王已前
未始有年。又支竺相遠數萬餘里。其人化滅
或有更千餘歳者。其事渺茫隔越。吾恐以重
譯比校未易得其實。輒略其年數甲子。且從
而存其帝代耳。唯釋迦文佛菩提達磨至乎
中國六世之祖其入滅年甲。稍可以推校乃
備書也
天竺第十四祖龍*樹大士傳
龍樹大士者。西天竺國人也。未詳其本姓。或
曰。出於梵志之族。其性大聰晤。才慧卓犖。殆
非凡器。少時已能誦四韋陀典。稍長善天文
地理。悉通百家藝術。所知若神明。始其國有
山號龍勝者。素爲龍之所棲。而山有巨*樹。
能蔭衆龍。及大士有所感悟。意欲出家。遂入
山修行。乃依其*樹。然而三藏奧義亦自洞曉
已。能爲其龍衆説法。以故得號龍樹。及摩
羅尊者來其山。相遇甚善。大士乃與龍衆禮
之爲師。方剃度時。其國之君與帝釋梵王。皆
赴其勝會。受戒於大羅漢。即成聖道得六神
通。摩羅尋以大法眼付之。已而遊化至南天
竺國。先是其國之人好修福業。洎大士至説
正法要。乃遞相謂曰。唯此興福最爲勝事。佛
性之説何可見耶。大士因語之曰。汝衆欲見
佛性。必除我慢。乃可至之。其人曰。佛性大
小。曰非小非大。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
生。其人衆以大士所説臻理。皆喜好願學其
法。大士即於座上化其身。如一月輪。時衆雖
聞説法。而無覩其形。適有長者之子曰迦那
提婆。在彼人之中視之。獨能契悟。遽謂其衆
曰。識此相乎。衆曰。非我等能辨。提婆曰。此
蓋大士示現以表佛性。欲我等詳之耳。夫無
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虚明。語方
已。而輪相忽隱。大士復儼然處其本座。而説
偈曰
    身現圓月相 以表諸佛體
    説法無其形 用辨非聲色
於是其人皆大感悟。即求爲師。而大士悉與
度之。會衆聖與其受戒。而提婆爲之上首。會
有五千外道。先於其國興大幻術。王與國人
皆靡然從之。而佛道將塞。當此大士感慨。遂
易其威儀。白衣持幡。伺王毎出。則趨其前行。
或隱或顯。如此凡七載。一旦王大異之。以善
辭命而致之問曰。汝果何人。而常吾前行。追
之不得。縱之不去。大士曰。我是智人。知一切
事。王復驚其語。即欲驗之曰。諸天今何所爲。
曰天今方與阿修羅戰。王曰。天事豈易明耶。
曰且待將有應効。少頃俄有戈戟。雜人手足。
紛然自空而下。王見乃信。遂加歎服。命外道
輩歸禮大士。然外道皆求正其見。大士遂因
之造衆論議。若智度者。若中觀者。若十二門
者。不啻其千萬偈。悉皆方便開釋正法。以應
其機宜。其後乃命迦那提婆曰。如來以大法
眼付囑迦葉。乃至於我。我今付汝。聽吾偈

    爲明隱顯法 方説解脱理
    於法心不證 無瞋亦無喜
復謂提婆曰。汝善傳持勿使斷絶。當於未來
之世大興佛事。已而騰身太虚。入月輪三昧。
大逞神變。返其座即入寂定。及後七日天雨
舍利。而大士復從定起。以手指空謂其衆曰。
此舍利者。蓋昔拘那含佛之弟子號摩訶迦
尊者。嘗發三願之所致也。其一曰。願我爲佛
之時。若有聖士化度於世者。遇天澍雨至於
其身即爲舍利。其二曰。願天地所生之物。
皆堪爲藥療衆生病。其三曰。願凡有智者。皆
得所知微妙。以通宿命。言已仍泊然大寂。其
時當此秦始皇帝之世也。提婆與其四衆遂
建塔以閟之
評曰。正宗貴乎簡妙。而龍*樹大士以廣論發
之何哉。曰然簡妙常難其至之者。方其人機
器有上下。此非以方便導之。則淺信者安得
其進嚮。是故大士爲論務發彼一機者也。涅
槃豈不云乎。汝愼勿爲利根之人廣説法語。
鈍根之人略説法也。夫簡妙者。要在其心有
所到耳。不必以其言不言爲之當否。是故證
之於簡妙也。彌説而彌至。不證於簡妙也。彌
説而彌遠
天竺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傳
迦那提婆者。南天竺國人也。姓毘舍羅。天性
才辯。幼習其國風。喜修福業。及趣龍*樹大
士方至其門。龍*樹試之。遣以滿鉢水先置其
前。大士即以一針投之。而進相見。忻然契會。
龍*樹現月輪以表佛性。衆皆罔測。獨大士識
之。遂以諭其衆人。尋亦相與師龍*樹出家。
而提婆果爲其高足弟子。及龍*樹大士垂入
泥洹。遂以大法眼傳之。其後大士以其所證
廣化乎他方。先是迦毘羅國有富人。曰梵摩
淨徳。其國稱爲長者。有二子。長曰羅睺羅琰。
次曰羅睺羅多。淨徳好治園林種植嘉木。一
朝其園木無故忽然生耳如&T072517;。大於車輪。其
美味可食。如此終年。唯資淨徳與其子羅睺
羅多所噉。餘家人輒欲取食。其菌即隱。然淨
徳疑之。謂其子曰。此木之耳。唯我與汝得食。
必非常事何人能爲明之。羅睺羅多遂説偈。
欲以他告曰
    此木生奇耳 我食不枯槁
    智者解此因 我迴向佛道
適會大士入國至其家。而淨徳父子喜得所
遇致禮。遂以其事問之。大士乃與辨之曰。昔
汝二十之時。甞命一比丘於舍供養。其比丘
雖小有戒行。而法眼未明。心不詣理。坐虚受
汝惠。然其能少修行不陷惡趣。故報爲此木
耳以償於汝。初此比丘居汝舍時。汝諸家人
皆不喜之。唯汝與其次子。能以誠待。故今耳
&T072517;獨汝父子得饗。復問淨徳曰。汝年幾何。答
曰。七十有九。大士因説偈曰
    入道不通理 復身還信施
    汝年八十一 此木亦無耳
淨徳聞其説。心遽廓然。益勤歎伏。且曰。我媿
衰老。雖欲出家。豈堪事師。今此次子素樂入
道。願捨以備給侍。幸尊者容之。大士謂曰。昔
如來記此子云。後五百年中有大菩薩。號羅
睺羅多。因木之耳出家成道。遂問其子曰。汝
何名耶。曰我名羅睺羅多。大士曰。此誠合佛
所記。汝今出家必成大果。尋與剃度。會聖衆
與受具戒。遂專隨遊化。一日大士復至巴連
弗城。俄聞外道相計欲掩抑佛法。乃自持長
幡。往立其會所。外道遽問曰。汝何不前。答
曰。汝何不後。又曰。汝似賤人。答曰。汝似良
人。又曰。汝解何法。答曰。汝百不解。又曰。我
欲得佛。答曰。我灼然得。又曰。汝不合得。答
曰。元道我得。汝實不得。又曰。汝既不得。云
何言得。答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故。
我當自得。於是外道嗣屈。自相謂曰。此必大
聖。宜皆歸之。遂問曰。汝名爲誰。大士曰。我
名迦那提婆。外道輩以夙聞其名。於是服膺
悔過。其未即化者。後發百千難問。而大士恣
其無礙之辯。一皆折之。由是廣造論議。若百
論之類是也。然其勝事既集。終命羅睺羅多
付之法眼。其説偈曰
    本對傳法人 爲説解脱理
    於法實無證 無終亦無始
已而入奮迅三昧。體放八光。而趣寂滅。其時
當此前漢孝文帝之世也。四衆營塔。而梵天
助飾。共供養之
天竺第十六祖羅睺羅多大士傳
羅睺羅多者。迦毘羅國人也。姓梵摩氏。既得
明其家木耳之縁。即從提婆大士出家。隨侍
往巴連弗城。尋受付正法。於彼城。其後大士
亦統徒。廣行教化。未幾至室羅筏城之南。臨
金水河。遽謂其徒曰。汝等知之乎。適五佛影
現於中流。吾勺其水。輒有異味。此河之源
凡五百里。當有至人居之。然如來昔已記曰。
後五百年中當有聖者。號僧伽難提。出於此
處。相繼以爲十七世祖。遂將衆沂流而上。
既至果見難提禪定於石窟中。伺之凡三七
日。會其出定。大士乃問之曰。汝身定耶心定
乎。難提答曰。我身心倶定。又曰。心身倶定
何有出入。答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
井金體常寂。又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無
動靜何物出入。答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許
金出入金非動靜。又曰。若金在井出者何物。
答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
物。又曰。此義不然。答曰。彼理非著。又曰。此
義當墮。答曰。彼義不成。又曰。彼義不成我義
成矣。答曰。我義雖成法非我故。又曰。我義已
成我無我故。答曰。我無我故復成何義。又曰。
我無我故故成汝義。難提乃曰。仁者師於何
聖得是無我。大士曰。我師迦那提婆大士證
是無我。曰稽首提婆師而出於仁者。仁者無
我故我欲師仁者。大士曰。我已無我故。汝須
見我我汝。若師我故。知我非我我。難提心即
廓然。遂稽首而説偈曰
    三界一明燈 迴光而照我
    十方悉開朗 如日虚空住
偈已再禮必求見度。大士曰。汝心自在非繋
我所。何須依託而求解脱。大士即以右手&T016254;
其金鉢。擧至梵天。取天香飯命衆共食。而
其大衆忽生厭惡。皆不能饗。大士曰。
而不能食。非吾所悋。汝業自然。乃命難提
分座同食。衆復疑之。意其師弟子混而無品。
大士知之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今與吾分
座之者。乃過去婆羅王如來也。應物降迹。將
爲第十七世祖師。汝輩亦莊嚴劫中嘗趣三
果。而未純無漏。適雖親我豈大見性。正宜專
意歸此仁者。然吾滅後。即爲大衆上首。復出
一師號伽耶舍多。亦宜知之。衆曰。大師神力
不敢不信。彼云過去佛者尚或疑之。難提以
其衆心未伏於已。乃謂羅多曰。世尊在日。世
界平正無有堆阜江河溝洫。水皆甘美草木
滋茂國土豐盈。人無八苦而行十善。及乎雙
林示滅。今將欲千年。而世界丘墟樹木枯
悴。人寡至信正念輕微。不務妙悟但樂神力。
然我自不爲。爲亦何難。即展右手入地至于
金剛輪際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會中分
諸大衆。然飮者其心益寧。於是衆皆推伏作
禮悔過。大士後乃命之曰。吾今老矣。非久處
世。如來之大法眼用付於汝。聽吾偈曰
    於法實無證 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 内外云何起
難提聞命。敬奉勤至。復説偈而讃之曰
    善哉大聖者 心明逾日月
    一光照世界 暗魔無不滅
羅多大士即其座上入滅。是時也當此漢武
帝之世也。四衆建塔以閟全體
天竺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大士傳
僧伽難提者。室羅伐國人也。姓刹帝利。父曰
寶莊嚴。實其國之王也。大士生即能言。與其
母語。唯稱佛事。父母異之。詔其國師。問子所
以然。其國師異人也。能知往事。謂王曰。此子
乃昔娑羅王佛也。欲有所化度故示生王家。
七歳當復入道。出居于金河石窟。其父母愛
之。常恐如其説。及七歳大士果説偈告父母。
欲求出家曰
    稽首大慈父 和南骨血母
    我今欲出家 幸願哀愍故
初父母不從。苦求方得其志。王遂命沙門禪
利多爲其落髮。師留宮中九年。始會勝僧與
之受戒。一夕大士乃自警曰。我已具戒而尚
處俗舍。年復二十六矣。何遇聖者而得聞道
乎。遽感天光下照。俄見一坦路。而前有大山。
大士即趣之。以往至其山而天色亦曉。自視
已坐於石窟間。及旦王以亡子求不能得。遂
擯去禪利多。然大士於此修禪。方且十年。而
徒稍歸之。一日因見瑞氣。忽謂之曰。將有聖
人爲我而來。汝速潔前窟待之。未幾羅睺羅
多果至。是時大士在定。候七日會其起。相
與問答。凡數百言。而羅睺羅多義勝。大士伏
膺。遂從其求道。羅多曰。如來記汝當爲十七
世祖。尋命之傳大法眼。大士一旦謂其衆曰。
羅睺羅多大士嘗説。摩提國當出聖士。號伽
耶舍多。繼吾傳法。今與汝等往訪其人。行之
無何有祥風自西而來清襲衆人。大士曰。此
道徳風也。西之三千里必得聖者相會。然是
風不類天龍鬼神阿須倫之風者。雖有吹揚
而不損萬物。病遇則愈。學遇則通。惡業遇之
則無。於是以神通攝衆。少選偕至一山。謂衆
曰。此山之頂有紫雲如蓋。必聖人在茲。衆四
顧。不遠果有山舍。進之方及其門。俄見一童
子持鑑趨迎於前。大士即問曰。汝幾歳耶。答
曰。百歳。又曰。汝方童幼何謂百歳。答曰。我
不解理正若百歳。又曰。汝善機耶。答曰。佛偈
豈不云。若人生百歳。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
日。而得決了之。大士復問曰。汝持圓鑑。意欲
何爲。童子乃以偈答曰
    諸佛大圓鑑 内外無瑕翳
    兩人同得見 心眼皆相似
父母以其與大士應對有異。遂使之出家。難
提受之。携還精舍。會衆與受具戒。即命其名
曰伽耶舍多。他日風撼其殿之銅鈴。鏜然發
聲。復問舍多曰。鈴鳴乎風鳴耶。答曰。非風非
鈴。我心鳴耳。又曰。我心誰乎。答曰。倶寂靜
故。大士曰。善哉妙會佛理。宜説法要。嗣吾道
者非子而誰。尋付大法眼。乃説偈曰
    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縁起
    縁種不相妨 花果亦復爾
已而擧右手攀木而化。其時當此漢孝昭帝
之世也。其衆議曰。大士滅度於茂木之下。其
亦垂蔭於後裔乎。或者欲遷於高原而闍維
之。雖盡力擧之。終不能動。遂即其處而焚之。
斂舍利復塔于彼
天竺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大士傳
伽耶舍多者。摩提國人也。姓欝頭藍氏。父曰
天蓋。母曰方聖。初方聖得孕之時。夢有人
持一寶鑑而嚮之曰。我來也。及寤覺體暢於
平日。然其室即有異香。祥光數現。方七日而
誕大士。其體瑩然若淨琉璃生十二歳。不浴
而常潔。毎以閑寂自處。或與人語。言必高勝。
其家本居寶落迦山。及生大士乃有紫雲蓋
之。初僧伽難提來其家相求。大士因而師之。
尋得付法。遂往化於月支國。先是其國有婆
羅門。曰鳩摩羅多。家有一犬而食息。偏處其
舍之簷下。霖潦漬濕未始暫離。如此十載。雖
苦驅亦不之去。羅多疑訝。欲得所決。當時
羅多年方三十。意氣勇壯。不顧有果報。唯外
道自然之説。樂聞而師之。尋以問其所師梵
志曰。此犬者何以而然。梵志曰。犬之心自好
而然。非因縁也。羅多復曰。我夜嘗夢一金日。
其明赫然照曜天地。而我與梵志方在暗室。
其日之光忽來燭之。我之身即如琉璃。徐有
無數螻蟻。周而食之。師之體則洗然無物。斯
何自而然。幸師原之。梵志亦以自然説之。皆
無所驗。羅多疑既不決。遂曰。非適人意也。皆
謂自然。何異夢而説夢。若別遇智者能爲解
釋。我願師之。即絶梵志而還。當此大士俄見
有異氣起。即座而謂其衆曰。今所見者。大乘
之氣也。復釋之曰。氣如金環。其事必圓。氣若
玉璫。菩薩在旁。今氣類璫。其下必有聖人焉
然佛亦記曰。吾滅之後。後五百年間。當有菩
薩現月支國。其後復出一大士於此天竺國。
繼世爲二十祖。今之此瑞必其應也。尋率衆
往其氣所。至是少頃果有婆羅門者。状類三
十許。人來問侍者曰。此師何人。侍者曰。此佛
弟子也。婆羅門即返閉戸。大士曰。適氣乃驗
在此家。遂叩其扉。内有應曰。此舍無人。大士
曰。答無者誰。鳩摩羅多以外語有異。疑必智
者。思求決前事。乃開戸納之。遜大士坐其
主榻。盛列供養。因以犬事問之曰。若智者所
説。解我疑心。即師事之。大士曰。吾説若有所
驗。汝實如其言乎。曰不妄。大士遂爲辯之
曰。此犬者是汝之父。以有微業乃墮畜中。昔
汝父。先以黄金千&MT01787;。貯於器中而竊埋簷下。
及其死。會汝不在。未得所付。今故戀此。若汝
取之。是犬必去。羅多命工發掘。果然得金。其
犬即去。羅多信之。乃慕佛法。復以昔夢聞之。
大士亦爲原之曰。汝夢日者。蓋佛日也。照曜
天地者。度二衆也。二人處暗室者。心未明了
也。日光照身者。出無明宅也。身如琉璃者汝
所清淨也。彼體無物者。自利一身非能度他
也。蟻食汝身者。必衆知識之所湊泊。食汝法
味也。羅多以二事皆決。意大廓然。益加歎伏。
遂師之出家。擔專給侍。然大士以其道力夙
充。雖列之弟子。獨器異之。故命聖衆與受具
戒。欲速其證果。後果命曰。昔如來以大法眼
付之迦葉。乃至於我。我今用傳於汝。汝受吾
教。聽是偈曰
    有種生心地 因縁能發萌
    於縁不相礙 當生生不生
鳩摩羅多敬奉其命。拜受勤至。大士即座超
身。作一十八變。乃趣大寂。用三昧火於空中
而自焚之。雨舍利繽紛而下。四衆接之。隨處
各建窣堵波而供養之。其時當此漢孝成帝
之世也
天竺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大士傳
鳩摩羅多者。月支國人也。姓婆羅門氏。往世
嘗生於梵天。洎以貪愛菩薩瓔珞。乃墮于欲
界他天。於彼爲一天人説佛知見。彼天人因
之證遂成初果。以故得其天衆尊爲導師。其
時適有天玉女來禮其法會。會之衆有千二百
人。未之成果。輒起情愛。故相牽累。亦其紹祖
之冥數適至。復示今之所生。然其天女亦墮。
偕生此國。爲梵志氏。初大士之家巨富。金寶
不可勝數。而其父貪悋不知紀極。會其國有
難曰海勝者。往在彼天。得大士説法乃
證今果。至此思報其往徳。恐大士汨沒於俗
富故。從之乞金。實欲導而出之。遂至其家。適
見大士爲童。即語之曰。汝能施我之金。當得
福利。大士曰。我方十五。未專家事。雖父不在。
俟聞於母。遂以告其母。母從其所施。大士
遂以金一斤施之。羅漢尋爲記曰。更十五年。
汝當遇菩薩得證聖道。然小有難。亦折大業。
及其父還。大士以此建白。父怒笞之一百。其
父既死。大士亦得決所疑於伽耶舍多。即伏
膺爲師。尋預傳法。後行教化至中天竺國。會
一智士曰闍夜多。先此客遊。輒來禮之。而致
問曰。我家父母素敬三寶如法修行。而乃多
疾病。所縈不遂。我隣之人。兇暴殺害作惡日
甚。而其身康寧。所求如意。善惡報應豈非虚
説乎。我甚惑此。願仁者一爲決之。大士曰。佛
説業通三世者。蓋以前世所作善業。而報在
此生。此生苟爲不善。則應在來世。故人有此
生雖爲善世不得其福者。前惡之報勝也。今
世雖作惡而不受其殃者。前善之勝也。苟以
今生非得福報復務爲惡。而來世益墮惡趣
也。苟以此世得其福報復務爲善。而來世益
得善趣也。又前世爲善其徳方半。而改志爲
惡。及此生也先福而後禍。此生爲惡其事方
半。而變行爲善。及來世也先禍而後福。適今
汝父與汝之隣。其善惡之應。不以類至蓋先
業而致然也。豈可以一世求之耶。夜多聞其
説頓解所疑。大士復曰。汝雖已信三世之業。
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
依心。然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
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同諸
佛。一切善惡有爲無爲。皆如夢幻。夜多承其
言。即發宿慧。遂求出家。大士曰。汝何許人。
父母在乎。誠欲入道可返汝國白之父母。得
志却來未晩。夜多曰。我國北印度也。去之三
千餘里。豈宜却來。願屈仁者。就之供養。因得
度脱。大士曰。我往雖遠不難。汝何以去。夜多
曰。我有小術。亦可從之。少頃而至。大士曰。
何術。曰我兄闍夜摩。先爲比丘。於國嘗主倶
那含佛塔。得其塔前末訶木子。然此神物。用
之塗足。須臾可以致遠。欲止則以其葉拭去
塗油。足乃不擧。大士從用其法。與之偕去。
詣禮其塔。佛即放光遍照其衆。夜多既聞父
母。即就剃度。於佛塔之前會聖僧與之受戒。
大士乃爲説偈曰
    此佛放光明 示度於汝相
    汝已得解脱 諸衆亦當然
尋命夜多曰。佛昔嘗記汝。當爲二十世祖。今
如來大法眼藏。乃以付汝。汝善傳持。聽吾偈

    性上本無生 爲對求人説
    於法既無得 何懷決不決
復曰。此偈蓋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説。汝宜
受持。夜多再禮奉教。大士即其座上以指爪
&MT04100;面。如紅蓮開。出大光明照曜四衆。乃趣寂
滅。其時當此王莽新室之世也。闍夜多即其
處建塔而供養之
天竺第二十祖闍夜多大士傳
闍夜多者。北天竺國人也。未詳其姓氏。素有
道識。慕通妙理。初客遊中印度。會鳩摩羅多
大士化於其國。以所疑報應問之。羅多爲説
業通三世。其事既明。因求之出家。羅多不即
許。與之歸本國使白其父母。方度爲比丘。羅
多知其眞大法器。復以佛所授記。遂以法付
之。既而大士歴化諸國至羅閲城。而其國素
多道衆。聞大士來皆趨從之。先是其衆之首
者曰婆修盤頭。修行精至晝夜不臥。六時禮
佛糞衣一飱。而淡然無所欲。其徒甚以此尊
之。大士即謂彼衆曰。汝此頭陀苦修梵行。可
得佛道乎。曰是上人者如此精進。豈不得道。
大士曰。是人與道遠矣。縱其苦行歴劫。適資
妄本豈能證耶。曰仁者何蘊而相少吾師。大
士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
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亦不貪欲。盤頭聞其説忻然。乃述
偈而讃曰
    稽首三昧尊 不求於佛道
    不禮亦不慢 心不生顛倒
    不坐不懈怠 但食無所好
    雖緩而不遲 雖急而不躁
    我今遇至尊 和尚依佛教
大士復謂衆曰。此頭陀者。非汝輩所並。彼於
往劫修常不輕行而致然也。適吾抑之。蓋以
其趣道心切。恐其如絃甚急必絶。故吾不即
讃之。欲其趣無所得住安樂地。尋謂槃頭
曰。吾言相逆。汝得不動心乎。*槃頭曰。何敢
動乎。我念前之七世生安樂國。以務道故嘗
事智者月淨。而其人謂我曰。汝非久當證斯
陀含果。宜勤精進。夫修行譬若昇天。必慕漸
上不可退之。苟有所墮而復上益難。其時我
年已八十。扶杖不能履。適會大光明菩薩出
世。我欲禮之乃詣其精舍。事已而月淨俄來
相責曰。咄哉。汝何輕父而重子。吾昨視汝將
得證果。今已失之。我時自以無咎不伏其語。
即問月淨示其所過。月淨曰。汝適禮大光。安
得以杖倚畫佛之面。汝以坐此故退果位。我
熟思之。實如其言。此後凡有所聞。不復不信。
縱彼惡語猶風度耳。況今尊者以正法見教。
豈宜悔吝。大士尋命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
以付汝。汝宜傳布勿令其絶。聽吾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婆修盤頭禮以受命。大士於其座上即以首
倒植象婆羅樹枝。奄然而化。衆欲正之爲其
闍維。雖百千人共擧。終不能動。又諸羅漢同
以神力擧之。亦不能動。大衆遂炷香祝之。其
體乃自傾委。焚已斂舍利。衆建浮圖以供養
之。其時當此後漢孝明帝之世也
評曰。是大士者。反植而化。何其異乎。曰聖人
逆順皆得。故其神而爲之。不可以常道求
傳法正宗記卷第三











傳法正宗記卷第四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大士傳
天竺第二十二祖摩拏羅大士傳
天竺第二十三祖鶴勒那大士傳
天竺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
天竺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傳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大士傳
婆修盤頭者。羅閲國人也。姓毘舍佉氏。父曰
光蓋。母曰嚴一。大士與其弟偕生。倶有瑞事。
而大士尤勝。初光蓋以家巨富而未始有嗣。
與妻嚴一謀偕往求子於城北佛塔。既祷之。
其夕嚴一果夢二珠。一長明。一或明或晦。皆
得呑之。即覺有娠。後七日會有羅漢比丘賢
衆者至其家曰。我自他國尋異氣至此。汝家
謂誰光蓋即延之。與其妻倶拜。賢衆獨避嚴
一而不當其禮。夫竊怪曰。鄙哉比丘禮。不
讓丈夫而恭女子。佯施寶珠欲驗其識量。賢
衆皆受之亦不辭*讓。光蓋見其不動如初。遂
以實問之曰。尊者不*讓我丈夫之禮而避婦
人何耶。賢衆曰。我以汝凡夫當汝之禮。受
其所施欲資汝福耳。汝妻方孕菩薩。乃上乘
法器。其將出世號婆修盤頭者。其所度之人。
如我輩無量。我故避之。非重女人也。光蓋即
謝之曰。尊者聖人也。能知未然。賢衆復曰。復
有一子。與其同孕者。夙曰芻尼。嘗爲野鵲。往
於雪山巣如來頂。尋以遇佛之縁。生爲那提
國王。及如來至其國。爲説夙因。復記曰。吾滅
之後。後五百年外。汝却生羅閲城毘舍佉家。
與聖者婆修盤頭同胎。彼聖者乃賢劫二十
一世之祖師也。其人復出聖弟子。號大力尊
者。那提王稱幸。遂以寶蓋獻之。佛復記曰。汝
後以會此菩薩。得生忉利天也。王乃説偈讃
歎。其後嚴一果誕二子。而大士先之在襁褓。
令淑易育。不類凡孺。稍長其志超然高勝。年
十五求從光度羅漢出家。毘婆訶菩薩爲之
受戒。乃慕飮光。專以杜多行自修。故時人高
之。號爲遍行頭陀。尋會闍夜多大士激發大
慧。乃得付法。因歴化諸方至那提國。初其國
素多惡象爲害。而物不聊生。及其王號常自
在。生二子。長曰摩訶羅。其年四十。次曰摩
拏羅。其年三十。當拏羅三十載。而象害遂弭。
國人安之。然皆不知其所頼。至大士入其國。
王請供於宮中。因問曰。敝國風俗曷若羅閲
城之淳美耶。大士曰。羅閲昔有三佛徳庇。而
此國適有二賢福之。王曰。二賢誰耶。曰昔佛
記云。吾滅後又後五百歳後。那提國王姓刹
帝利號多滿。有子曰摩拏羅。得大神力勝十
那羅延。此其一也。其二則吾亦與焉。未幾俄
有使入奏曰。有象巨萬將逼國城。王憂之。以
問盤頭曰。此何以禦之。大士曰。不須用兵。但
命王子拏羅當之。其難自解王曰可乎。曰此
子非直威巨萬之象。益多益可。遂命拏羅出
其城之南。拏羅乃嚮象撫其腹。發聲大喝。雖
城廬爲之動。群象即仆地不能興。少時皆馳
去。至是而國人方知三十年所安乃其庇也。
王以子道勝。遂大奇之。謂大士曰。此子佛昔
所記。亦其神通之力非俗可留。願尊者受之
出家。大士亦謂。此非我爲師。後莫能度者。即
命聖衆於王宮與摩拏羅落髮受戒。拏羅得
度忻然。乃以偈讃曰
    爲摧百萬象 鼓腹作神通
    一切諸宮殿 無不震動者
    遇師方便力 而得度脱我
    稽首辭父母 而出於愛火
大士將之他國。乃告王曰。我來所求法器耳。
今已度至人。吾即往矣。王不須留。遂與摩拏
羅去之。後乃命摩拏羅曰。如來大法眼今悉
付汝。汝其傳持。聽吾偈曰
    泡幻同無礙 云何不悟了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大士付法已。即座超身。高半由旬凝然而居。
四衆遽告曰。我輩欲奉舍利。願尊者無爲神
化。乃頽然復其座而滅。焚已衆斂舍利。建寶
塔而供養之。其時當後漢孝安帝之世也
天竺第二十二祖摩拏羅大士傳
摩拏羅尊者。那提國人也。姓刹帝利。父曰常
自在。其國之王也。拏羅即其次子。生有異迹。
父不敢以俗拘之。遂命師盤頭出家。戒已尋
得付法。遊化初至西天竺國。其王曰。瞿曇得
度。崇佛常自持金蓮花供養。願遇聖人。以知
其前後世事。七年行道於宮中。一日俄有佛
塔高一尺四寸。出其行道之地。其色青玄。四
面皆有像。似前示尸毘王割股救鴿。後示慈
力王剜身然燈。左示薩埵太子投崖飼虎。右
示月光王捐捨寶首。得度異之。即擧不動。左
右助之。至命衆力士。皆不能擧。尋集其國之
智者。共辨欲圖遷之。是時大士與會。讓其國
善呪者。先之呪者作法。即能起王鎭殿銀山。
次以法欲振其塔。方三喝。塔未稍搖。而其體
已損。遽狂走。雖力士不能駐。大士出衆謂王
曰。此不足驚。徐臨其殿軒。呼狂者曰。汝住。
其人即趨大士自悔其過。王見大士即止其
狂遂問曰。尊者何法乃能致然。大士曰。佛法
也。王曰。願聞佛法其可學乎。曰佛法者。能具
七事去三物乃可學之。王曰。事物何者耶。曰
一去貪。二去愛。三去癡。一具大慈。二具歡
喜。三具無我。四具勇猛。五具饒益。六具降
魔。七具無證。人所以得其明了不明了。皆由
有無此三七者也。王今苟能去三具七。於前
後際如視諸掌。成菩提登佛地豈遠乎哉。王
稱善。必求聞佛塔之所以。大士復讓大衆。
衆皆曰。唯尊者言之。不必遜也。大士乃曰。
是塔蓋昔者阿育王所作八萬四千七寶之
塔。以祕我釋迦如來之舍利。此其一也。引阿
育爲塔之故事云云備如諸經。復謂王曰。初
毎置一塔。其地必賢聖成道入滅之所也。今
之宮苑。蓋昔有比丘波羅迦者。嘗此證果。故
塔出之。亦王修徳之所致也。王聞其事。遂大
感悟。慨聞道之晩。即命太子傳國。乃求師大
士出家。大士以其勢不可沮。即度之。炷香祝
曰。今西印土天子。從佛出家。願衆聖幽賛。使
其速至聖道。空中尋有報曰。汝度是王。不必
慮也。更後七日。當得第四果。如期初有風雨
暴至。宮殿肅然。人皆恐引去。王端坐。至日停
午。恍然若夢。俄見有人引手極長。持異果
與之噉。及醒其心大明。已成阿羅漢道。即以
三昧將去其宮。乃謂大士曰。我未證時。自大
此國。豈信有佛土之廣。今得大觀。却視舊地
曷異蟻垤之微。然此閻浮提亦如一食器間
耳。雖有三千餘國而其品不等。上國者若干。
中國者若干。下國者若干。然其上之國復有
三品。而中下者亦如之。若眞修行。盡能隨心
生之。於是大士告別。得度曰。我將他適訪大
法器。得度曰。尊者神通不測。於此自可接之。
何必躬往。大士即焚寶香玄語曰。鶴勒那。汝
當證道。其時適至。汝知之乎。初鶴勒那比丘。
於月支國九白棲一林間。以誦大品般若爲
業。感群鶴依之。適直其國王寶印。命齋於宮
中。方坐。俄有香煙飄然至前。問王。識乎。王
曰。天香耶。鶴勒曰。不然。此西印土摩拏羅尊
者所示信也。然是尊者乃那提王子。昔爲娑
樹王佛。與釋迦如來所記。於此賢劫當
爲二十二世法祖。其化人無量。王宜相從西
嚮禮之。而大士即以手三點於地。衆羅漢問。
其何以然。曰適鶴勒那於月支王宮致禮。此
故答之。遂謂衆曰。吾即欲至彼。汝得神通者
悉宜從往。遂與其衆乘虚趣月支國。是時鶴
勒那率其王。各駕寶象列御仗。遠出迎之。尋
與大士倶還其宮。鶴勒先以其弟子龍子者
問之曰。此子才辯冠世。我嘗以三昧觀其夙
習。而終不能見。尊者以謂何如。大士曰。汝以
三昧觀得幾劫。鶴勒曰。我止三世。曰此子功
徳非唯三世。第五減劫已於妙喜國生婆羅
門家。時會其國有佛伽藍新成大鍾。是子曾
以栴檀爲梃。助其聲撃。彼爲鍾者已得菩提。
而此報之聰明。鶴勒敬其説。即欲事之。復問
曰。我雖感群鶴相依。未始識其何縁。大士
曰。汝昔第四劫時嘗爲比丘。道徳已充。凡有
五百弟子。毎遇龍宮命汝供養。汝以其皆未
勝龍食。常不與倶往。彼弟子怪曰。師説法則
曰。於食若等於法亦等。今乃獨往食耶。及後
命必從汝赴。當時以汝徳蔭無患。及汝滅彼
亦漸終。坐是濫食。皆報爲羽族。然已五劫。乃
今轉受此鶴。蓋昔師弟子縁之所牽故復此
會。鶴勒那大感。遂曰。此宜修何法資其復於
人耶。大士因告之曰。我有無上法寶。是如來
藏。世尊昔付大迦葉。展轉至我。我今付汝。汝
能傳之不絶。彼鶴之衆亦資以解脱。汝受吾
教。聽其偈曰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復無憂
鶴勒那忻然敬奉傳法。大士即騰身太虚。呈
一十八變。返座指地發一神泉。復説偈曰
    心地清淨泉 能潤於一切
    從地而涌出 遍濟十方世
已而泊然寂滅四衆闍維之。斂舍利建塔供
養。是時當此後漢孝桓帝之世也
天竺第二十三祖鶴勒那大士傳
鶴勒那者。月支國人也。姓婆羅門氏。父曰千
勝。母曰金光。初千勝以未有嗣子。詣其國之
七佛眞幢求之。還謂其婦曰。我已求子於七
佛幢也。是夕金光遂夢。有童子臨須彌山手
持玉環。謂金光曰。我來也。尋覺有娠他日忽
有異僧來其舍。謂金光曰。護汝孕。愼勿汚之。
金光曰。潔身已十月矣。因問僧曰。此若生子。
有福徳乎。僧曰。是當生男子也。然其於第四
劫時已能爲龍宮説法。故佛嘗記之。謂其將
爲大法祖。及誕大士。天即雨華。地出金錢。國
人瑞之。以聞其王。王乃取子。使乳於宮中。宮
嬪百千爭欲育之。子即能分身。各爲其一子。
王神之。然莫辨其正子。遂語曰。我無儲嗣育
汝欲以爲太子。適變多身。我甚惑之。汝果得
通。當復神化。未爾則終爲千子。言已其子放
光。忽然失之。尋見於父母家。及七歳。會其國
人淫祀拘羅神。爲之歎曰。三界微劣。寡得正
法之人。而邪魅恣作。因詣之。其廟貌即墮。年
二十。遂從羅漢比丘出家。受戒於其山。初其
師使專誦大品般若。如此者三十年。後棲月
支之林間。感群鶴依之。以故加今之號。晩遇
摩拏羅。於王宮得其付法。始務遊化。及至
中天竺國。會其國王曰無畏海者。先夢。月照
其身。臣爲原曰。非久當有賢聖來應此夢。王
即以告四門。及大士之至。司門者奏之。王遽
以法仗出迎還宮。禮於正殿。方坐。俄有二緋
素衣人。前拜鶴勒。王默駭。此何人。不挹主
者。大士知之謂王曰。此日月天子。非人也。以
吾至是故來致禮。王曰。何以識之。曰吾往劫
嘗與其説法。因之得生於日月宮。少頃其人
忽隱。唯異香久薫。王因問曰。若此日月國土
凡有幾何。大士曰。忍土日月山王。凡有百憶。
而四天之下。約有四千八國。然其大小不等。
王曰。是國土者。一時有耶。有前後乎。曰此隨
前後三劫而有無耳。王曰。三劫者依何所而
有之。曰三劫依六冥而有之。王曰。何爲六冥。
曰上下二氣四維相合。謂之六冥。六冥之間
三劫相更。其初乃有主。其人者曰田主。田
主之後而國土益分。然其生於六冥之間。而
壽亦有品。有萬歳者。有千歳者。有百歳者。有
夭有不夭者。報既不等。而形類亦別。雖儒童
迦葉二菩薩。亦不能悉知。我適約説。猶滿城
芥子而方探一粒。王聞益自小其見。大士尋
出王宮。始大士有弟子曰龍子者。夭亡。其父
母與兄師子比丘皆來。將遷殯其喪。而衆擧
不動。兄怪之問大士曰。衆盡力擧之。何以
不動。曰過自汝也。師子曰。何過。願聞其所
以。曰汝初師婆羅門僧出家以去。汝弟二年
日夜相憶。乃欲營福資之。遂告汝師。塑一佛
像久之工未加飾。汝惡之。遂投於地。而復爲
之。汝今但去收其棄像。此喪必擧。師子如其
言復來。弟喪果擧。及婆羅門師死。師子以大
士言驗。復求師之初問曰。我欲求道。當何用
心。大士曰。汝若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
心。爭作佛事。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徳。汝若無
作。即是佛事。故經云。我所作功徳。而無我所
作。師子聞法即解。乃趨於弟子之列。時其徒
或從而問曰。師以無我所修行。而得此宿命。
是必知我之衆有無福業。願聞其説。大士即
指東北謂之曰。見此乎。衆曰不見。曰此麁相
尚不能見。況其微妙功徳耶。師子前之曰。我
適見矣大士曰。汝何見耶。曰我見異氣皎如
白虹貫乎天地。復有黒氣五路横布。其前類
忉利天梯。大士曰。汝見是氣。知其應乎。曰所
應未之知也。唯師言之。大士曰。我滅之後五
十年末。難興于北天竺。汝當知之。師子因告
曰。我將遊方。敢請教於尊者。大士曰。吾今老
矣。涅槃即至。此如來大法眼藏悉以付汝汝
往他國。然其國有難。而累在汝躬。愼早付受
無令斷絶。聽吾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説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説知
付法已。大士即騰身太虚。作一十八變。復其
座寂然遷化。四衆闍維已將分去其舍利務
各塔之。大士復現。而説偈曰
    一法一切法 一法一切攝
    吾身非有無 何分一切塔
衆即合一淨圖而供養之。其時當此後漢孝
獻帝之世也
天竺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
師子尊者。中天竺國人也。姓婆羅門氏素聰
唔有出世智辯。少依婆羅門僧出家習定。晩
師鶴勒那。尋得付法。往化於罽賓國。初其國
有沙門曰婆梨迦者。專習小乘禪觀。梨迦之
後。其徒承其法者。遂分爲五家學。有曰禪定
者。有曰知見者。有曰執相者。有曰捨相者。有
曰持不語者。然競以其能相勝。尊者皆往正之
首謂持不語者曰。佛教勤演般若。孰爲不語。
而反佛説耶。次謂捨相者曰。佛教威儀具足梵
行清白。豈捨相耶。次謂執相者曰。佛土清淨
自在無著。何執相耶。次謂知見者曰。諸佛知
見無所得。故此法微妙。覺聞不及無爲無相。
何知見耶。然四者之衆皆服其教。其五禪觀
之衆爲其首者曰。達磨達號有知識。衆皆尊
之。以前四衆之屈。憤然不甘。遂告尊者欲相
問難。始至。尊者問曰。仁者習定。何乃來此若
此來也何嘗習定。答曰。我來此處心亦不亂。
定隨人習豈在處所。又曰。仁者之來其習亦
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答曰。定習人故非人
習定我雖去來其定常習。又曰。人非習定定
習人故。當自來去其定誰習。答曰。如淨明
珠内外無翳。定若通達乃當如此。又曰。定若
通達必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所類。答曰。其
珠明徹内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是珠。又曰。
其珠無内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
不是淨。達磨達義屈。遂禮之曰。我於學道
蓋虚勞耳。非聞斯言幾不知至。尊者當容我
師之。尊者固遜。而其請不已。乃謂之曰。諸佛
禪定無有所得。諸佛覺道無有所證。無得無
證是眞解脱。酬因答果世之業報。而此法之
中悉不如是。汝若習定乃當然也。達磨達忻
然奉教。未幾其國有一長者子曰斯多。年僅
二十。其左手常若握物。而未始輒開。一夕其
父夢。神人令送師子醫之。父明日遂携子從
尊者求驗其夢。然先自心計。果得此子病愈。
當恣之出家。而尊者方患久於是國而其法
未得所傳。一朝而長者父子偕至。以其手與
夢聞於尊者。禮之願即受其出家。尊者乃謂
衆曰。此子手所握者。汝等知之乎。衆皆罔測。
復曰。此之所持乃一寶珠耳。蓋我先世於一
國土嘗爲比丘。以誦龍王經爲業。其時此子
已從我出家。號婆舍者。一日會龍宮請我供
之。以珠爲嚫。時此子從往因付其掌之。及我
終彼而生此。其師資縁業未絶。所以復有今
會。即命斯多展手。其珠果爛然在掌。於是尊
者即爲剃度。會聖衆與受具戒。謂之曰。汝之
前身出家已號婆舍。而今復然。宜以兼之。即
名婆舍斯多。適觀此國。將加難於我。然我衰
老。豈更苟免。而我所傳如來之大法眼。今以
付汝。汝宜奉之。即去自務傳化。或遇疑者即
持我僧伽梨衣爲之信驗。聽吾偈曰
    正説知見時 知見倶是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于今
婆舍斯多奉命。即日去之。居無何其國果有
兄弟二人者。兄曰魔目多。弟曰都落遮。相與
隱山學外道法。一旦都落遮所學先成。謂其
兄曰。我將竊入王宮作法殺王以奪其國。兄
曰。汝無誤事。致累吾族。及落遮入宮。遂易其
徒皆爲僧形。計其事集則自顯。不爾則歸罪
沙門。既作其法無効。爲國擒之。兵者果以
沙門奏之。王大怒曰。我素重佛。其人何以爲
此大逆。遂斥教盡誅沙門。尊者即謂其衆曰
王今不利我等。汝宜遠避。其徒欲奉尊者隱
之。尊者曰。吾見蘊空。復何逃乎。其王彌羅
崛。果仗劍毅然詣尊者而問曰。師得無相法
耶。曰得。王曰。既得生死有懼乎。答曰。已離
生死。何有懼也。王曰。不懼可施我頭耶。曰身
非我有。豈況於頭。王即斬之。尊者首墜。其白
乳湧高丈許。然王之右臂即截然自絶。尋病
七日而死。方王疾時。其太子曰光首者。憂之。
大募方士。圖爲父悔謝。俄有仙者自象白山
至。謂光首曰。此夙對不必憂也。太子前之曰。
願聞夙事。仙者曰。前今數世。汝父嘗生此國
爲白衣者。然其爲人賢善。好重佛道。一日糾
衆爲無遮齋時師子前身亦爲白衣。來與其
會。當時師子聰明有辯博。凡與人論未始輒
屈。是日乃以佛法發問。汝父白衣。其白衣雖
應對中理。而師子白衣心欲勝之。輒横發難。
勢既紛紜。其義遂屈。以故憤恨。尋竊使持毒
藥。以斃汝父白衣。雖其先歴多世。而冥數未
至。事故不作。金其縁業相會。汝父王所以横
殺師子。太子其憂稍解。後乃塔師子比丘遺
骸。其被害時當此前魏廢帝齊王曹芳之世

評曰。預付法以何驗乎。曰以聖人驗之。唯聖
人故能玄知。今師子徳能爲祖。自謂則曰已
得蘊空。此其爲聖人亦至矣。豈無玄知乎。又
鶴勒那嘗以難語之。勉其傳道。此可不預
付法乎。他傳付法藏
傳也
能知其臨刑湧之白乳而
乃曰。相傳法人於此便絶何不思而妄書乎
其妄驗
於禪經
天竺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傳
婆舍斯多者。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氏。亦號
婆羅多羅。亦號婆羅多那。父曰寂行。母曰常
安樂。初常安樂夢。人授之寶劍。因孕尊者。此
後室有異香。天數雨花其家。及誕拳其左手
常若握物。至年十一。有異僧來其舍。謂寂行
曰。此子年至二十。當得大法寶。其手所握亦
得發明。言已僧忽不見。及尊者勝冠。父寂
行携詣師子尊者。辨其夙縁。即恣從師子出
家。因加今名。既爲沙門。而師子方老。又其夙
累密邇。乃以法付之。苦令其去國。尊者從命
即日去之。初至中天竺國。其王曰迦勝。逆而
禮之。先是其國有爲外道者號無我。恃其術
頗訾佛法。王常不平。至此命尊者抑之。及會
外道者要之默論。欲不以言尊者詆之曰。若
不以言。爭辯勝負。外道曰。不爭勝負但取其
義。尊者曰。何者名義。外道曰。無心爲義。尊
者曰汝既無心安得義乎。外道曰。我説無心
當名非義。尊者曰。汝説非心當名無義。我説
非心常義非名。外道復曰。當義非名誰能辯
義。尊者曰。汝當名非義此名何名。外道曰。爲
辯非義是無名名。尊者曰。名既非名義亦非
義。辯者是誰當辯何物。如此凡五十餘反。
外道詞屈遂伏之。時王宮殿俄有異香酷烈。
尊者肅然曰。此吾師謝矣。其信適至。遂北面
作禮。尋謂王曰。我始去師計往南印土。今此
久留。豈辭師之意。遽別王將去。王曰。尊者少
留容有所請。今余苑中有泉。熱不可探。其涯
之石。夜則發光。雖甚怪之終不知其然。願爲
決之。尊者曰。此爲湯泉。有三縁所致。其一神
業。其二鬼業。其三熱石。熱石者。其色如金。
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湯。鬼業者。謂其鬼方
出罪所。遊於人間。以餘業力煎灼此泉。以償
其夙債。神業者。謂神不守其道。妄作禍福。以
取饗祀。惡業貫盈。冥罰役之。亦使煎灼此泉。
以償濫祭。王曰。幸尊者驗之三縁。此果何者
而致之。尊者曰。此神業所致也。即命爇香。臨
泉爲其懺悔。須臾瀕水現一長人。前禮尊者
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來辭耳。
已而遂隱。後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時中
印之人以其言有効。乃以婆羅多那稱之。及
北天竺聞之。復以婆羅多羅稱之。然二國之
所稱。猶此曰別業泉衆也。尊者終告。往於南
天竺。王躬羅御仗以送之既至南印。其王曰
天徳者。亦逆而禮之。初王有子。奉佛頗如法。
爲其功徳。然病且經年。王因以問尊者曰。吾
子奉佛作善。而乃得久疾。善惡報應將如之
何。尊者謂王曰。王子之疾誠功徳之所發也。
然此理幽遠王其善聽。佛謂。人有重業在躬。
猶内病已深。藥不能攻。將死其病益作。病之
在淺。遇藥即動。動而後較。重業亦然。雖有功
徳。無如之何。及其死矣業報益現。業之輕也。
資於功徳其報即現。後乃清淨。今王之子爲
善久疾。必其所爲功徳。發此微業。適雖小苦
後當永寧。經不云乎。於三惡道中。若應受業
報。願得今身償。不入惡道受。王何疑乎。王信
其説。復爲營福。其疾果愈。然其國先有呪師
曰靈通者。王所信重。及此乃嫉斯多。謀以毒
藥中之藥不能害。復以術較。術益不勝。以是
深銜之。時尊者去王之宮化於他部。已十六
年。會王天徳崩。後王徳勝即位。尤好呪者之
説。呪者因讒之謂其王曰。婆舍斯多非師子
弟子。豈有道耶。請王試之。王從其言。時王太
子曰。不如蜜多者。知其構惡於尊者。乃諍之
曰。婆舍斯多。祖王所重。前呪師不能害。尋亦
自斃。其道甚至。國家不須試之。王怒謂太子
黨於斯多。遂囚之。一日果召尊者。御正殿
而問之曰。我國不容邪法師之所學。乃是何
宗。斯多對曰。我所學者。佛法之正宗也。王
曰。佛滅已過於千歳而汝安得之。尊者曰。自
釋迦如來傳法。更二十四世至于吾師師子。
我適所得。蓋承於師子比丘也。王曰。師子戮
死。安得以法相傳。果爾亦何以爲信。尊者曰。
吾師授我傳法僧伽梨在焉。即進於王。王初
不然。遂命焚而驗之。火方熾。遽有異光自其
衣而發。掩於世火。祥雲覆之。天香馥郁。及燼
而僧伽黎如故。王大信乃盡禮於尊者。其僧
伽梨衣。王即請之。遂詔出其太子。初不如蜜
多被囚。左右不得以時進膳。饑渇之甚。方
慮死在旦夕。俄有白乳一道。自空而來注其
口中。味若甘露。形神即寧。因有所感。竊自謂
曰。我若脱此。當求出家。少頃而赦命至。太子
見王謝已。遂稱疾請免儲副。乞從出家。王詳
其志不可奪許之。太子即詣尊者致弟子禮。
尊者曰。父王聽乎。曰兪。又曰。汝欲出家當爲
何事。曰我爲佛事。尊者以其懇至尋爲度之。
當此地動月於晝現。擧國皆驚。王恐其不詳。
尊者告曰。此非不祥勿憂也。王曰。吾聞月晝
出日夜現。此陰陽相反。安得祥乎。尊者曰。晝
而見月。表遇聖人。夜而覩日。表大暗皆明。王
憂遽解。因謂尊者曰。我亦夙有五疑。今遇尊
者聖智。敢以問之。一者往見地動。或近或遠。
由何所致。今日復爾。同不同耶。二者日月星
宿。何故隱現不時。三者地産異物。其應誰乎。
雲霓佳氣自地而作。何人感召。四者東西極
望。霞彩不定。倏明倏滅。與其五者天色青紺
其孰使然。尊者無專佛法而不言世諦。願爲
決之。尊者曰。三千大千百億日月。皆佛境界。
而孰不可談。豈有佛法世諦説不説耶。王無
爲是語。然王之所疑。皆有以也。君其聽之。夫
世有佛出。地則四震。晝則現月。夜則現日。世
有佛成道。地則五震。日月増明。世有佛涅槃。
地則六震。日月皆晦。世有菩薩出者。地則三
震。晝則現月。世有菩薩成道。地則四震。夜則
現日。世有菩薩滅度。地則五震天之明星皆
即曖昧。世有羅漢出者。地則一震。晝則星現。
世有羅漢證果。地則三震。夜星皆明。世有羅
漢寂滅。地則四震。夜星皆晦。世有比丘二
生不退學佛之道。及其出世也。地則一*震。
若是比丘將證聖果。地則二震。若是比丘遷
謝之時。地則三*震。世有比丘三生不退學
菩薩之道。及其出世也。地則半*震。此學比
丘將證聖果。地則一*震。此學比丘欲寂滅
時。地則二震。世有比丘四生不退學羅漢道
者。及其出世也。衆星皆明。此學比丘將證聖
果。地則半*震。此學比丘將入滅時。地則一
震。世有人爲至孝者。地則半*震。世有人作
五逆者。地亦半*震。是八者。功徳有大小。而
業有善惡隨其所感故地動有遠近。日月隱
顯東西霞氣不定。其色者。蓋須彌山之東西
二面。隨日蔽虧故。衆寶之色明滅不一。天色
紺青者。亦須彌山之南面。以吠琉璃所成。及
其晴映故有是色。夫天地人三者之瑞。各有
上中下三品。其應現不同。王曰。夫三品者
何。尊者曰。感日上上瑞。感月上中瑞。感星上
下瑞。感其上上瑞者。唯佛大聖人能之。感其
上中瑞者。唯菩薩。其次聖人能之。感其上下
瑞者。唯阿羅漢。又其次聖人能之。雲氣虹霓
起於地者。亦有上中下之三品也。虹霓之氣
上上瑞也。唯君有道故能感之。景雲五色上
中瑞也。唯臣有徳乃能感之。彩雲如蓋上下
瑞也。唯人有善乃能感之。禽獸之瑞亦有九
品。夫物有罕見於世。而忽有之形非雌牝。色
如璧玉。若麟龍之類者。此上上瑞也。物有本
非白。色而忽雪。如若龜師子之類者。此上中
瑞也。物有本非角者。而忽角之。色復如金。此
上下瑞也。物有本非翼者而忽翼之。色復如
銀。此中上瑞也。物有本非鱗者。而忽鱗之。色
復皎。如此中中瑞也其中下一説
元古本脱落
物有本色非
紫者。而忽紫之。此下上瑞也。物有其色非青
非黄復不雌牝。此下中瑞也。物有本色非黒。
而忽緇之。不必雌雄。此下下瑞也。草木之瑞
亦有九品。夫草木有本性堅正而益其秀異。
本色非白而忽皎。如此上上瑞也。草木有性
稍堅正。本色非紫而忽紫之。此上中瑞也。草
木有本非標秀而忽秀之。此上下瑞也。草木
有花而不實。而忽實之。此中上瑞也。草木以
異本相接而生者。此中中瑞也。草木有忽變
而生異花者。此中下瑞也。草木有忽生人之
象似者。此下上瑞也。草木有忽發光者。此下
中瑞也。草木有忽生飛走之象者。此下下瑞
也。夫釋迦佛化境。若此祥瑞者無限。殆不可
紀。然皆隨世福力大小。感召而出之。王得其
異聞。前而加禮。尊者謂王曰。王子出家。其所
感若是。誠大士也。宜其繼我紹隆法寶。不如
蜜多尋亦證果。即與蜜多還其前之化所。其
後乃命曰。吾老甚。非久謝世。昔如來大法眼
藏。今以付汝。聽吾偈曰
    聖人説知見 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其性 無道亦無理
蜜多既受付法。復告斯多曰。尊者以祖師僧
伽梨衣祕於王宮。不蒙授之。其何謂耶。斯多
曰。我昔傳衣。蓋先師遇難。付法不顯用爲今
之信驗。汝適嗣我。五天皆知。何用衣爲。但勤
化導。汝之已後者度人無量。蜜多默然奉命。
已而尊者超身太虚。作一十八變。大放光明
照耀天地。即於空中化火自焚。雖雨舍利而
不墜于地。大衆各以衣裓接之。尋建浮圖合
而祕之。其時當此東晋明帝之世也
評曰。謂衣不焚。不亦太神乎。曰寶劍出乎良
冶。尚能變化不測。而光貫星斗。方士資乎世
術。亦能入水不濡。入水不焚。況乎聖人之上
衣。大法之勝器。此可然乎。能無曜乎。其言
地動至乎雲日草木之祥瑞。遠以業理求之
至哉。宜異世俗五行之説
傳法正宗記卷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