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歴代法寶記 (No. 2075_ ) in Vol. 51

[First] [Prev]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75

暦代法寶記
  亦名師資衆脈傳。亦名定是非摧邪顯正
破壞一切心傳。亦名最上乘頓悟法門
案本行經云。雜阿含經。普曜經云。應瑞經。
文殊師利涅槃經。清淨法行經。無垢光轉女
身經。決定毘尼經。大佛頂經。金剛三昧經。法
句經。佛藏經。瓔珞經。花嚴經。大般若經。禪
門經。涅槃經。楞伽經。思益經。法華經。維摩
經。藥師經。金剛般若經。付法藏經。道教西
昇經。釋法琳傳。釋虚實記。開元釋教。周書異
記。漢法内傳。尹喜内傳。牟子。列子。苻子。呉
書。并古録。及楊楞伽。鄴都故事等。後漢明
帝。永平三年。夜夢見金人。身長一丈六尺。項
背圓光。飛行殿庭。於晨旦問朝臣。是何瑞應。
太史傅毅奏曰。西方有大聖人。號曰佛。是其
像也。明帝曰。何以知之。太史傅毅對曰。周
書異記曰。昭王甲寅歳佛生。穆王壬申歳佛
滅度。一千年後。教法流於漢地。今時是也。明
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於天竺國。請
得佛像菩薩形像經四十二章。得法師二人。
迦葉摩騰。竺法蘭。明帝請昇殿。供養故洛陽
城西創置白馬寺。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
岳霍山白鹿山道士。褚善信費齋才等。六百
九十人等表奏。臣聞。太上無形。虚無自然。上
古同尊。百王不易。陛下棄本逐末。求教西
域。化謂胡神。所説不參。華夏臣等。多有聰惠。
博渉經典。願陛下許臣等得與比校。若有勝
者。願除虚詐。如其不如。任從重決。帝曰。依
所司命辦供具。并五品已上文武内外官
寮。至十五日平旦。集於白馬寺。道士在寺
門外。置三壇開二十四門。帝在寺門外。置
舍利及佛經像。設七寶行殿。褚善信費齋才
等。以道經子書苻術等。置於壇上。以火驗之。
悲涙呪曰。胡神亂我華夏。願太上天尊。曉衆
生得辨眞僞。道經子書苻術等。見火化爲
燼。道士驚愕。先昇天者昇天不得。先隱形者
隱形不得。先入水火者不敢入。先禁呪者
策不能應。種種功能並無一驗。褚善信
費齋才等。自感而死。時佛舍利放五色光
明。旋環如蓋。遍覆大衆。光蔽日輪。摩騰法師
坐臥虚空。神化自在。天雨寶花及天音樂。竺
法蘭梵音讃歎。摩騰法師説偈曰。狐非師子
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岳榮。明
帝大悦。放五品已上公侯子女及陰夫人等
出家。道士六百人投佛出家。法蘭誦出家功
徳經及佛本生等經。明帝大喜。擧國歸依佛
教。明帝問二師。佛號法王。何爲不生於漢國。
迦葉摩騰法師對曰。迦毘羅衞城者百千日
月之中心。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一切龍神有
福之者皆生彼國。法王所以生於天竺國。明
有問法師。佛種族是誰。何時生何時滅。
摩騰法師答曰。佛是千代金輪王孫淨飯王
子。姓瞿曇氏。亦名釋種。癸丑歳七月十五日。
從兜率天宮降下。摩耶夫人託胎。甲寅之歳
四月八日。於毘尼園。摩耶夫人右脇而誕。又
五百釋種五百白馬乾陟車&MT10784;等。供佛四月
八日同時生。壬申之歳二月八日。踰城出家。
癸未之歳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佛雖不生
於漢地。一千年後或五百年後。衆生有縁。先
令聖弟子於彼行化。案清淨法行經云。天竺
國東北眞丹國。人民多不信敬。造罪者甚衆。
吾我今遣聖弟子三人。悉是菩薩。於彼示現
行化。摩訶迦葉彼稱老子。光淨童子彼號仲
尼。明月儒童彼名顏回。講論五經詩書禮樂
威儀法則。以漸誘化。然後佛經當往。牟子云。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
殿前。意中欣然也。心甚悦之。明日傳問群臣。
此爲何物有通事。舍人傅毅曰。臣聞。天竺
有徳道者。號曰佛。輕擧飛騰。身有日光。殆
將其神。於是上悟。遣使張騫羽林郎中秦博
士弟子王尊等一十二人大月氏。寫取佛
經四十二章。在蘭臺石室第十四。即時洛陽
城西雍門外起佛寺。其壁畫朝廷千乘萬騎
繞騎十三匝。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開陽門上
作佛形像。明帝在時。知命無常。先造壽陵。陵
曰顯節。亦於其上作佛圖像。於未滅時。國豐
民寧。遠夷慕義。咸來歸徳。願爲臣妾者。以爲
億數。故諡曰明也。自是之後。京城左右及
州縣處處各有佛寺。學者由此而滋。晋書
云。晋桓帝時。欲刪除佛法。召廬山遠法師。帝
問曰。朕比來見僧尼。戒行不純。多有毀犯。朕
欲刪除。揀擇事今可否。遠公答曰。崑山出玉。
上雜塵砂。麗水豐金。猶饒瓦礫。陛下只得敬
法重人。不可輕人慢法。晋帝大赦之。蕭梁武
帝會三教云。小時學周禮。弱冠窮六經。中復
觀道書。有名與無名。晩年開釋卷。猶日
衆星。按花嚴經云。一切諸佛退位或作菩薩。
或作聲聞。或作轉輪聖王。或作魔王。或作國
王大臣。居士長者。婇女百官。或作大力鬼神。
山神河神。江神海神。主日神主月神。晝神夜
神。主火神主水神。一切苗稼神。樹神。及
道。作種種方便。助我釋迦如來化導衆生。按
大般若經陀羅尼品云。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佛般涅
槃後。何方興盛。佛告舍利子。如是般若波羅
蜜多甚深經典。我涅槃後。從北方至東北方。
漸當興盛。彼方多有安住大乘諸苾芻苾芻
尼。烏波索迦烏波斯迦。能依如是甚深般若
波羅蜜。多深信樂。又佛告舍利子。我涅槃後。
後時後分後五百歳。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
多。於東北方大作佛事。按付法藏經云。釋迦
如來滅度後。法眼付囑摩訶迦葉。迦葉付囑
阿難。阿難付囑末田地。末田地付囑商那和
修。商那和修付囑優波掬多。優波掬多付囑
提多迦。提多迦付囑彌遮迦。彌遮迦付囑佛
陀難提。佛陀難提付囑佛陀蜜多。佛陀蜜多
付囑脇比丘。脇比丘付囑富那耶奢。富那耶
奢付囑馬鳴。馬鳴付囑毘羅長老。毘羅長老
付囑龍樹。龍樹付囑迦那提婆。迦那提婆付
囑羅侯羅。羅侯羅付囑僧迦那提僧迦那提
付囑僧迦耶舍。僧迦耶舍付囑鳩摩羅馱。鳩
摩羅馱付囑闍夜多。闍夜多付囑婆修槃陀。
婆修槃陀付囑摩拏羅。摩拏羅付囑鶴勒那。
鶴勒那付囑師子比丘。師子比丘付囑舍那
婆斯已。故從中天竺國來向罽賓國。王名彌
多羅掘。其王不信佛法。毀塔壞寺。殺害衆生。
奉事外道末曼尼及彌師訶等。時師子比丘
故來化此國。其王無道。自手持利劍口云。
若是聖人。諸師等總須誡形。時師子比丘示
形身流白乳。末曼尼彌師訶等被刑死。流血
灑地。其王發心歸佛。即命師子比丘弟子。師
子比丘先付囑舍那婆斯已。入南天竺國。廣
行教化。度脱衆生。王即追尋外道末曼弟子
及彌師訶弟子等。得已於朝堂立架懸首。擧
國人射之。罽賓國王告令諸國。若有此法。驅
令出國。因師子比丘佛法再興。舍那婆斯付
囑優婆掘。優婆掘付囑須婆蜜多。須婆蜜
多付囑僧迦羅叉。僧迦羅叉付囑菩提達摩
多羅。西國二十九代除達摩多羅。即二十八
代也。有東都沙門淨覺師。是玉泉神秀禪師
弟子。造楞伽師資血脈記一卷。接引宋朝求
那跋陀三藏爲第一祖。不知根由。或亂後學
云。是達摩祖師之師求那跋陀。自是譯經三
藏小乘學人不是禪師。譯出四卷楞伽經。非
開受楞伽經與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自二十
八代首尾相傳承僧迦羅叉。後惠可大師親
於嵩高山少林寺。問達摩祖師。承上相傳付
囑。自有文記分明。彼淨覺師*接引求那跋陀
稱爲第一祖。深亂學法。法華經云。不許親
近三藏小乘學人。求那跋陀三藏譯出四卷
楞伽經。名阿跋陀寶楞伽經。魏朝菩提流支
三藏譯出十卷。名入楞伽經。唐朝則天時。實
叉難陀譯出七卷。名入楞伽經。以上盡是譯
經三藏。不是禪師。並傳文字教法。達摩祖師
宗徒禪法不將一字教來。默傳心印
梁朝第一祖菩提達摩多羅禪師者。即南天
竺國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禀師氏於言下
悟。闡化南天。大作佛事。是時觀見漢地衆生
有大乘性。乃遣弟子佛陀耶舍二人往秦地。
説頓教悟法。秦中大徳乍聞狐疑。都無信受。
被擯出遂於廬山東林寺。時有法師遠公問
曰。大徳將何教來。乃被擯出。於是二婆羅
門申手告遠公曰。手作拳。拳作手。是事疾否。
遠公答曰。甚疾。二婆羅門言。此未爲疾。煩惱
即菩提。此即爲疾。遠公深達。方知菩提煩
惱本不異。即問曰。此法彼國復從誰學。二婆
羅門答曰。我師達摩多羅也。遠公既深信。已
便譯出禪門經一卷。具明大小乘禪法。西國
所傳法者。亦具引禪經序上。二婆羅門譯經
畢。同日滅度。葬于廬山。塔廟見在。達摩多羅
聞二弟子漢地弘化無人信受。乃泛海而來
至。梁武帝出城躬迎。昇殿問曰。和上從彼
國將何教法來化衆生。達摩大師答。不將一
字教來。帝又問。朕造寺度人。寫經鑄像。有
何功徳。大師答曰。並無功徳。答曰。此乃有爲
之善。非眞功徳。武帝凡情不曉。乃辭出國。北
望有大乘氣。大師來至。魏朝居嵩高山。接引
群品六年。學人如雲奔如雨驟。如稻麻竹
&T033759;。唯可大師得我髓。時魏有菩提流支三
藏光統律師。於食中著毒餉大師。大師食
訖。索盤吐蛇一升。又食著毒再餉。大師取
食訖。於大槃石上坐。毒出石裂。前後六度毒。
大師告諸弟子。我來本爲傳法。今既得人厭。
久住何益。遂傳一領袈裟。以爲法信。語惠可。
我縁此毒。汝亦不免此難。至第六代傳法者。
命如懸絲。言畢遂因毒而終。毎常自言。我年
一百五十歳。實不知年幾也。大師云。唐國有
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
得我肉。得我髓者惠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
肉者尼總持也。葬于洛州熊耳山。時魏聘國
使宋雲。於葱嶺逢大師。手提履一隻。宋雲
問。大師何處去。答曰。我歸本國。汝國王今日
亡。*宋雲即書記之。*宋雲又問。大師今去。
佛法付囑誰人。答。我今去後四十年。有一
僧。可是也。宋雲歸朝。舊帝果崩。新帝已
立。*宋雲告諸朝臣説。大師手提一隻履。歸
西國去也。其言。汝國王今日亡。實如所
言。諸朝臣並皆不信。遂發大師墓。唯有履一
隻。簫梁武帝造碑文。西國弟子般若蜜多羅。
唐國三人。道育尼總持等。唯惠可承衣得法」
北齊朝第二祖惠可禪師。俗姓姫。武牢人也。
時年四十。奉事大師六年。先名神光。初事大
師前立。其夜大雪至。腰不移。大師曰。夫求
法不貪躯命。遂截一臂乃流白乳。大師默傳
心契。付袈裟一領。大師云。我縁此毒。汝亦不
免善自保愛。可大師問和上。此法本國承上
所傳囑付法者。請爲再説。具如禪經序上説。
又問大師。西國誰人承後亦傳信袈裟否。大
師答。西國人信敬。無有矯詐。承後者是般若
波羅蜜多羅承後不傳衣。唐國衆生有大乘
性。詐言得道得果。遂傳袈裟以爲法信。譬如
轉輪王子灌其頂者。得七眞寶。紹隆王位。得
其衣者。表法正相承。可大師得付囑。以後
四十年隱&T010291;山洛相二州。後接引群品。道俗
歸依不可勝數。經二十年開化時。有難起。
又被菩提流支三藏光統律師徒黨欲損可大
師。師付囑僧璨法已。入司空山隱。可大師後
佯狂。於四衢城市説法。人衆甚多。菩提流支
徒黨告可大師云。妖異奏勅。勅令所司推問。
可大師。大師答。承實妖。所司知衆疾。令可大
師審。大師確答。我實妖。勅令城安縣令翟沖
侃依法處刑。可大師告衆人曰。我法至第四
祖。化爲名相。語已悲涙。遂示形身流白乳。肉
色如常。所司奏帝。帝聞悔過。此眞菩薩。擧
朝發心。佛法再興。大師時年一百七歳。其墓
葬在相州城安縣子陌河北五里。東柳搆去
墓一百歩。西南十五里。呉兒曹口是。楞伽鄴
都故事具載弟子承後傳衣得法僧璨。後釋
法琳造碑文
隋朝第三祖璨禪師。不知何處人。初遇可大
師。璨示見大風疾。於衆中見。大師問。汝何處
來。今有何事。僧璨對曰。故投和上。可大師語
曰。汝大風患人。見我何益。璨對曰。身雖有
患。患人心與和上心無別。可大師知璨是非
常人。便付囑法及信袈裟。可大師曰。汝善
自保愛。吾有難汝須避之。璨大師亦佯狂市
肆。後隱舒州司空山。遭周武帝滅佛法。隱&T010291;
公山十餘年。此山比多足猛獸常損居人。自
璨大師至。並移出境。付囑法并袈裟。後時
&T010291;禪師。月禪師。定禪師。巖禪師。來至璨大
師所云。達摩祖師付囑後。此璨公眞神璨也。
定惠齊用。深不思議。璨大師遂共諸禪師
往羅浮山隱三年。後至大會齋。出告衆人
曰。吾今欲食。諸弟子奉。大師食畢。告衆
歎言。坐爲寄。唯吾生死自由。一手攀會
中樹枝。掩然立化。亦不知年幾。塔廟在&T010291;
寺側。弟子甚多。唯道信大師傳衣得法。承後。
薜道衡撰牌文
唐朝第四祖信禪師。俗姓司馬。河内人。少
小出家。承事璨大師。璨大師知爲特氣。晝
夜常坐。不臥六十餘年。脇不至席。神威奇特。
閉不視。若欲視人。見者驚悚。信大師於
是大業年。遙見吉州。狂賊圍城。百日已上。泉
井枯涸。大師入城。勸誘道俗。令行般若波羅
蜜。狂賊自退。城中泉井再汎。信大師遙見
蘄州黄梅破頭山有紫雲蓋。信大師遂居此
山。後改爲雙峯山。貞觀十七年。文武皇帝勅
使於雙峯山。請信禪師入内。信禪師辭老不
去。勅使迴見帝奏云。信禪師辭老不來。勅又
遣再請。使至信禪師處。使云。奏勅遣請禪師。
禪師苦辭老不去。語使云。若欲得我頭。任斬
將。我終不去。使迴見帝奏云。須頭任斬將。去
心終不去。勅又遣使封刀來取禪師頭。勅云。
莫損和上。使至和上處云。奉勅取和上頭。禪
師去不去。和上云。我終不去。使云。奉勅云。
若禪師不來。斬頭將來。信大師引頭云斬取。
使返刀乙項。信大師唱言。何不斬。更待何
時。使云。奉勅不許損和上。信禪師大笑曰。教
汝知有人處。後時信大師大作佛事。廣開法
門。接引群品。四方龍像盡受歸依。經三十餘
年。唯弘忍事之得意。付囑法及袈裟。與弘
忍訖。命弟子元一師。與吾山側造龍龕一所。
即須早成。後問。龍龕成否。元一師答。功畢。
永徽二年潤九月二十四日。大師素無痾疾。
奄然坐化。大師時年七十有二。葬後周年。石
戸無故自開。大師容貌端嚴無改常日。弘忍
等重奉神威儀不勝感慕。乃就尊容加以漆
布。自此已後更不敢閉。弟子甚多。唯有弘忍
傳衣得法承後。中書令杜正倫撰牌文
唐朝第五祖弘忍禪師。俗姓周。黄梅人也。七
歳事信大師。年十三入道披衣。其性木訥沈
厚。同學輕戲。默然無對。常勤作務。以禮下人。
晝則混迹驅給。夜便坐攝至曉。未常懈倦。三
十年不離信大師左右。身長八尺。容貌與常
人絶殊。得付法袈裟。居憑茂山。在雙峯山
東西相去不遙。時人號爲東山法師。即
憑茂山是也。非嵩山是也。時有狂賊可達寒
奴戮等。圍繞州城數匝。無有路入。飛鳥不
通。大師遙見來彼城。群賊退散。遞言。無量金
剛執杵趁我怒目切齒。我遂奔散。忍大師却
歸憑茂山。顯慶五年。大帝勅使黄梅憑茂山。
請忍大師。大師不赴所請。又勅使再請不來。
勅賜衣藥。就憑茂山供養。後四十餘年接引
道俗。四方龍像歸依奔湊。大師付囑惠能法
及袈裟。後至咸享五年。命弟子玄蹟師。與吾
起塔。至二月十四日。問塔成否。答言。功畢。
大師云。不可同佛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又
云。吾一生教人無數。除惠能餘有十爾。神秀
師。智詵師。智徳師。玄蹟師。老安師。法如師。
惠藏師。玄約師。劉王薄。雖不離吾左右。汝各
一方師也。後至上元二年二月十一日。奄然
坐化。忍大師時年七十四。弟子惠能傳衣
得法承後。學士閭丘均撰碑文
唐朝第六祖韶州漕溪能禪師。俗姓盧。范陽
人也。隨父宦嶺外居新州。年二十二。來至憑
茂山。禮忍大師。初見大師問。汝從何來。答
言。從新州來。唯求作佛。忍大師曰。汝新州
&T026427;獠。能禪師答。身雖是獠。佛性豈異
和上。大師深知其能。再欲共語。爲衆人在左
右。令能隨衆踏碓八箇月。碓聲聲相似。忍
大師就碓上密説。直了見性。於夜間潜喚入
房。三日三夜共語。了付囑法及袈裟。汝爲此
世界大師。即令急去。大師自送。過九江驛。看
渡大江已却迴歸。諸門徒並不知付法及袈
裟與惠能。去三日。大師告諸門徒。汝等散去。
吾此間無有佛法。佛法流過嶺南。衆人咸驚。
遞相問。嶺南有誰。潞州法如師對曰。惠能在
彼。衆皆奔湊。衆中有一四品官將軍。捨官入
道。字惠明。久在大師左右。不能契悟。聞大師
此言。即當曉夜倍逞奔趨。至大庚嶺上。見能
禪師。禪師怕急恐性命不存。乃將所傳法袈
裟過與惠明禪師。惠明禪師曰。我本不爲袈
裟來。忍大師發遣之日。有何言教。願爲我説。
能禪師具説心法直了見性。惠明師聞法已。
合掌頂禮。發遣能禪師急過嶺去。在後大有
人來相趁。其惠明禪師。後居象山。所出弟子
亦只看淨。能禪師至韶州漕溪。四十餘年開
化道俗雲奔。後至景雲二年。命弟子立楷。令
新州龍山造塔。至先天元年。問塔成否。答
成。其年九月。從漕溪僧立楷智海等問和
上。已後誰人得法承後傳信袈裟。和上答。汝
莫問。已後難起極盛。我縁此袈裟。幾度合失
身命不存。在信大師處三度被偸。在忍大師
處三度被偸。乃至吾處六度被偸。我此袈裟
女子將去也。更莫問我。汝若欲知得我法者。
我滅度後二十年外竪立我宗旨。即是得法
人。至先天二年。忽告門徒。吾當大行矣。八月
三日夜。奄然坐化。大師春秋七十有六。漕溪
溝澗斷流。泉池枯竭。日月無光。林木變白。異
香氛氳。三日三夜不絶。其年於新州國恩寺
迎和上神座。至十一月葬於漕溪。太常寺承
韋造碑文。至開元七年。被人磨改刻別造
碑。近代報修侍郎宋鼎撰碑文
自教法東流三百年。前盡無事相法則。後因
晋石勒時。佛圖澄弟子道安法師在襄陽。秦
苻堅遙聞道安名。遂遣使伐襄陽取道安法
師。秦帝重遇之。長安衣冠子弟詩賦諷誦
皆依附學。不依道安法師。義不中難此是
也。智辯聰俊。講造説章門。作僧尼軌範。佛
法憲章。受戒法則。條爲三例。一曰行香定坐。
二曰常六時禮懺。三曰毎月布薩悔過。事相
威儀法事呪願讃歎等。出此道安法師。近代
蜀僧嗣安法師。造齋文四卷。現今流行。楞伽
經云。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錯亂。若見於自心。
則是無爲諍。又云。若依止少法。而有少法
起。若依止於事。此法即便壞。又云。隨言而取
義。建立於佛法。以彼建立故。死墮地獄中。
又云。理教中求我。是妄垢惡離。離聖教正理。
欲滅或返増。是外道狂言。智者不應説。金
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又云。若以色
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思益經云。比丘云何隨佛教。云何隨佛語。若
稱讃毀辱。其心不動。是隨佛教。又答云。若不
依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比丘云何應受供
養。答言。於法無所取者。云何消供養。不爲世
法之所牽者。誰人報佛恩。答言。依法修行者。
諸小乘禪及諸三昧門。不是達摩祖師宗旨。
列名如後。白骨觀。數息觀。九相觀。五停觀。
日觀。月觀。樓臺觀。池觀。佛觀。又禪祕要經
云。人患熱病相涼冷觀。患冷病作熱*相觀。
色*相作毒蛇觀不淨觀。愛好飯食作蛇蛆觀。
愛好衣作熱鐵纒身觀。諸餘三昧觀等。禪門
經云。坐禪觀中。見佛形像。三十二相。種種光
明。飛行騰虚空。變現自在。爲眞耶爲虚
妄。佛言。坐禪見空無有物。若見於佛三十
二相。種種光明。飛騰虚空。變爲自在。皆是
自心顛倒。繋著磨網。於空寂滅見如是事。
即虚妄。楞伽經云。如是種種相。墮於外道
見。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
境界流。云何名爲定。金剛經三昧經云。我不
入三昧。不住坐禪。是無生禪。思益經云。不
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
遍行。維摩經云。維摩詰訶舍利弗林間晏坐。
訶須菩提大迦葉不平等。轉女身經云。無垢
光女訶天帝釋。汝聲聞乘人。畏生死樂涅槃。
決定毘尼經。菩薩乘人。畏生持開通戒。聲聞
乘人。持盡遮戒盡護戒。藥師經云。佛訶阿難。
汝聲聞人。如盲如聾。不識無上空義。佛頂經
云。訶聲聞人。得少爲足此七。佛藏經云。舍利
弗。如來在世。三寶一味。我滅度後。分爲五
部。舍利弗。惡魔於今。猶尚隱身。佐助調
達。破我法僧。如來大智。現在世故。弊惡魔
衆。不能成其大惡。當來之世。惡魔變身。作
沙門形。入於僧中。種種邪説。令多衆生。入
於邪見。爲説邪法。爾時惡人。爲魔所迷。各執
所見。我是彼非。舍利弗。如來豫見未來世中
如是破法事。故説是深經。悉斷惡魔諸所執
著。阿難。譬如惡賊於王大臣不敢自見盜他
物者。不自言賊。如是阿難。破戒比丘成就非
沙門法。尚不自言我是惡人。況能向餘人説
自言罪。阿難。如是經者。破戒比丘隨得聞時。
自降伏則有慚愧。持戒比丘得自増長。大佛
頂經云。即時如來普告大衆及阿難言。汝
等有學縁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
妙覺。吾今已説眞修行法。汝由未識。修奢摩
他。毘鉢舍那。微細魔事。境現前。汝不能識。
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蘊魔。或復天魔。或
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爲子。又
復於中。得少爲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
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
難後。有墮入阿鼻地獄。所以釋迦如來傳
金襴袈裟。令摩訶迦葉在雞足山。待彌勒世
尊下生分付。今惡世時。學禪者衆。我達摩祖
師遂傳袈裟表其法正。令後學者有其禀承
也。忽大師當在黄梅憑茂山日。廣開法門。接
引群品。當此之時。學道者千萬餘人。並是
昇堂入室。智詵。神秀。玄蹟。義方。智徳。惠藏。
法如。老安。玄約。劉主薄等。並盡是當官領袖。
蓋國名僧。各各自言。爲大龍像。爲言得底。乃
知非底也。忽有新州人。俗姓盧。名惠能。年二
十二。拜忍大師。大師問。汝從何來。有何事
意。惠能答言。從嶺南來。亦無事意。唯求作佛。
大師知是非常人也。大師縁左右人多。汝能
隨衆作務否。惠能答。身命不惜。但作務。遂
隨踏碓八箇月。大師惠能根機成就。遂默
喚付法及與所傳信袈裟。即令出境。後惠能
恐畏人識。常隱在山林。或在新州。或在韶州。
十七年在俗。亦不説法。後至海南制心寺。遇
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惠能亦在坐下。時印宗
問衆人。汝總見風吹幡。于上頭幡動否。衆
言見動。或言見風動。或言見幡動。不是
動。是見動。如是問難不定。惠能於座下立答
師。自是衆人妄*相心。動與不動。非見
*幡動。法本無有動不動。法師聞説驚愕忙然。
不知是何言。問。居士從何處來。惠能答。本
來不來。今亦不去。法師下高座。迎惠能就房。
子細借問。一一具説東山佛法及有付囑信
袈裟。印宗法師見已。頭面禮足歎言。何期
座下有大菩薩。語已又頂禮。請惠能爲和上。
印宗師自稱弟子。即與惠能禪師剃頭披
衣已。自許弟子及講下門徒嘆言。善哉善哉。
黄梅忍大師法比見聞流嶺南。誰知今在此
間。衆人識否。咸言不識。印宗法師曰。吾所説
法猶如瓦礫。今有能禪師。傳忍大師法。喩
如眞金深不思議。印宗法師領諸徒衆。頂禮
能禪師足。恐人疑。及請所傳信袈裟。示衆
人。并自身受菩薩戒。印宗師共大衆送。能
禪師歸漕溪。接引群品。廣開禪法。天下知聞
漕溪法最不思議。後時大周立則天即位。敬
重佛法。至長壽元年。勅天下諸州。各置大雲
寺。二月二十日。勅使天冠郎中張昌期。往韶
州漕溪。請能禪師。能禪師託病不去。則天後
至萬歳通天元年。使往再請能禪師能禪師。
既不來。請上代達摩祖師傳信袈裟。朕於内
道場供養。能禪師依請即&T016254;達摩祖師傳信袈
裟與勅使。迴得信袈裟。則天見得傳信袈
裟來甚喜悦。於内道場供養。萬歳通天二年
七月。則天勅天冠郎中張昌期。往資州得純
寺。請詵禪師。詵禪師授請赴京内道場供養。
至久待年。使荊州玉泉寺請秀禪師。安州受
山寺請玄蹟禪師。隨州大雲寺請玄約禪師。
洛州嵩山會善寺請老安禪師。則天内道場
供養。則天本請大徳。縁西國有三藏婆羅門。
則天常偏敬重。釰南智詵禪師當有疾。思
念歸郷。爲關山阻遠。心有少憂。其邪通婆羅
門云。彼與此何殊。禪師何得思郷。智詵答。三
藏何以知之。答云。禪師但試擧意看無有不
知者。詵有云。去也。看*相身著俗人衣裳於
西市曹門看望。其三藏云。大徳僧人何得著
俗衣市中而看。詵又云。好看去也。*相身往
禪定寺佛圖相輪上立。三藏又云。僧人何得
登高而立。詵云。赭迴好好更看去也。即當處
依法想念不生。其三藏於三界内尋看竟不
可得。三藏婆羅門遂生敬仰。頂禮詵足。白和
上言。不知唐國有大佛法。今自責身心懺
悔。則天見三藏歸依詵禪師。則天諮問諸大
徳。和上等有慾否。神秀玄約老安玄蹟等皆
言無慾。則天問詵禪師。和上有慾否。詵禪師
恐不放歸順則天意。答有慾。則天又問云。
何得有慾。詵答曰。生則有慾。不生則無慾。則
天言下悟。又見三藏歸依詵和上。則天倍加
敬重。詵禪師因便奏請歸郷。勅賜新翻花嚴
經一部。彌勒繍像及幡花等。及將達摩祖師
信袈裟。則天云。能禪師不來。此代袈裟亦
奉上和上。將歸故郷永爲供養。則天至景龍
元年十一月。又使内侍將軍薜&T077350;至曹溪能
禪師所。宣口勅云。將上代信袈裟奉上詵禪
師。將受持供養。今別將摩納袈裟一領。及絹
五百疋充乳藥供養
資州徳純寺智詵禪師。俗姓周。汝南人也。隨
官至蜀。年十歳常好釋教。不食薫莘。志操
高標。不爲童戲。年十三。辭親入道場。初事玄
奘法師學經論。後聞雙峯山忍大師。便辭去
玄奘法師。捨經論。遂於憑茂山投忍大師。
云。汝兼有文字性。後歸資州徳純寺。化道
衆生。造虚融觀三卷。縁起一卷。般若心疏一
卷。後至萬歳通天二年七月。則天勅天冠郎
中張昌期於徳純寺請。遂赴西京。後因疾進
奏表。却歸徳純寺。首尾三十餘年。化道衆生。
長安二年六日。命處寂扶侍吾。遂付袈裟
云。此衣是達摩祖師所傳袈裟。則天賜吾。吾
今付汝。善自保愛。至其年七月六日夜。奄然
坐化。時年九十四
處寂禪師。綿州浮城縣人也。俗姓唐。家代好
儒。常習詩禮。有分義孝行。年十歳。父亡。歎
曰。天地既無。我聞佛法不可思議。拔生死苦。
乃投詵和上。詵和上問。汝何來。答云。故投和
上。和上知非常人。當赴京日。遂擔大師至
京。一肩不移。身長八尺。神情禀然。於衆獨見
其首。見者欽貴。後還歸居資州徳純寺。化道
衆生二十餘年。後至開元二十年四月。密
遣家人王鍠喚海東無相禪師。付囑法及信
袈裟云。此衣是達摩祖師衣。則天賜詵和上。
和上與吾。吾轉付汝。善自保愛。覓好山住
去。後至其年五月二十七日。告諸門徒。吾不
久住。至夜半子時。奄然坐化。處寂大師時年
六十八
釰南城都府淨泉寺無相禪師。俗姓金。新羅
王之族。家代海東。昔在本國。有季妹。初
聞禮娉授刀割面誓言志歸眞。和上見而歎
曰。女子柔弱。猶聞雅操。丈夫剛強。我豈無
心。遂削髮辭親。浮海西渡。乃至唐國。尋師
訪道。周遊渉歴。乃到資州徳純寺。禮唐和上。
和上有疾。遂不出見。便然一指爲燈。供養
唐和上。唐和上知其非常人。便留左右二年。
後居天谷山。却至徳純寺。唐和上遣家人王
鍠。密付袈裟信衣。此衣是達摩祖師傳衣。
則天賜與詵和上。詵和上與吾。吾今付囑汝。
金和上得付法及信衣。遂居谷山石巖下。草
衣節食。食盡喰土。感猛獸衞護。後章仇大夫
請開禪法。居淨泉寺。化道衆生。經二十餘
年。後至寶應元年五月十五日。忽憶白崖山
無住禪師。吾有疾計。此合來看吾。數度無住
禪師何爲不來。吾將年邁。使工人薫&MT01805;將吾
信衣及餘衣一十七事。密送與無住禪師。善
自保愛。未是出山時。更待三五年。聞太平即
出。遙付囑訖。至五月十九日。命弟子。與吾取
新淨衣。吾欲沐浴。至夜半子時。儼然坐化。是
時日月無光。天地變白。法幢摧折。禪河枯
涸。衆生失望。學道者無依。大師時年七十九。
金和上毎年十二月正月。與四衆百千萬人
受縁嚴設道場處。高座説法。先教引聲念佛
盡一氣念。絶聲停念訖云。無憶無念莫妄。
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惠。此三句語即
是總持門。又云。念不起猶如鏡面能照萬像。
念起猶如鏡背即不能照見。又云。須分明知
知滅。此不間斷。即是見佛。譬如二人同
行倶至他國。其父將書教誨。一人得書尋讀
已畢。順其父教不行非法。一人得書尋讀已
畢。不依教示熾行諸惡。一切衆生依無念者。
是孝順之子。著文字者。是不孝之子。又云。譬
如有人醉酒而臥。其母來喚。欲令還家。其
子爲醉迷亂。惡罵其母。一切衆生無明酒醉。
不信自身見性成佛。又起信論云。心眞如門
心生滅門。無念即是眞如門。有念即生滅
門。又云。無明頭出。般若頭沒。無明頭沒。波
般若頭出。又引涅槃經云。家犬野鹿。家犬喩
相。野鹿喩佛性。又云。綾本來是絲。無
文字。巧兒織成。乃有文字。後折却還是本
然絲。絲喩佛性。文字喩妄*相。又云。水不離
波。波不離水。波喩妄念。水喩佛性。又云。擔
麻人轉逢銀所。一人捨麻取銀。餘人言。我
擔麻已定。終不能棄麻取銀。又至金所。
棄銀取金。諸人云。我*擔麻已定。我終不
麻取金。金喩涅槃。麻喩生死。又云。我此三
句語。是達摩祖師本傳教法。不言是詵和上
唐和上所説。又言。許弟子有勝師之義。縁詵
唐二和上不説了教。曲承信衣。金和上所以
不引詵唐二和上説處。毎常座下教戒眞言。
我達摩祖師所傳。此三句語是總持門。念不
起是戒門。念不起是定門。念不起惠門。無念
即是戒定惠具足。過去未來現在恒沙諸佛
皆從此門入。若更有別門。無有是處。東京荷
澤寺神會和上毎月作檀場。爲人説法。破清
淨禪。立如來禪。立知見立言説。爲戒定惠。不
破言説云。正説之時即是戒。正説之時即是
定。正説之時即是惠。説無念法立見性。開元
中滑臺寺爲天下學道者定其宗旨。會和
上云。更有一人説。會終不敢説。爲會和上
不得信袈裟。天寶八載中。洛州荷澤寺亦定
宗旨。被崇遠法師問。禪師於三賢十聖修行。
證何地位。會答曰。涅槃經云。南無純陀。南無
純陀。身同凡夫。心同佛心。會和上却問遠法
師。講涅槃經來得幾遍。遠法師答。三十餘
遍。又問。法師見佛性否。法師答不見。會和上
云。師子吼品云。若人不見佛性。即不合講涅
槃經。若見佛性。即合講涅槃經。遠法師
和上見否。會答見。又問。云何爲見。復眼
見。耳鼻等見。會答。見無爾許多。見只沒
見。又問。見等*純陀否。會答。比量見。比於純
陀。量等純陀不敢定斷。又被遠法師問。禪師
上代袈裟傳否。會答傳。若不傳時。法有斷絶。
又問。禪師得不。答不在會處。法師又問。誰
得此袈裟。會答。有一人得。已得自應知。此人
若説法時。正法流行。邪法自滅。爲佛法事大
所以隱而未出。會和上在荊府時。有西國人
迦葉賢者安樹提等二十餘人。向和上説法
處問。上代信袈裟和上得否。答不在會處。却
問。賢者等從何處來。迦葉答。從釰南來。問。
識金禪師否。迦葉答。並是金和上弟子。會
和上問。汝金禪師教道如何。迦葉答。無明
頭出涅槃頭沒。般若頭出無明頭沒。有念猶
如鏡背。會和上叱之。莫説此閑言。汝姓迦
葉是婆羅門種姓。計合利根乃是尿床婆羅
門耳。*和上云。汝釰南詵禪師是法師不説了
教。唐禪師是詵禪師弟子。亦不説了教。唐禪
師弟子梓州趙法師是陵王是師。已西表
是法師。益州金是禪師。説了教亦不得。雖然
不説了教。佛法只在彼處。郎中馬雄使到漕
溪禮能和上塔。問守塔老僧。上代傳信袈裟
何在。老師答。能和上在。立揩師智海師等問
能和上。承上袈裟傳否。佛法付囑誰人。能和
上答。我衣女子將去。我法我死後二十年
外。竪立宗旨是得我法也。釰南城都府大暦
保唐寺無住和上。毎爲學道四衆百千萬人。
及一人無有時節。有疑任問。處座説法。直至
見性。以直心爲道場。以發行爲道場。以深心
爲道場。以無染爲道場。以不取爲道場。以不
捨爲道場。以無爲爲方便。以廣大爲方便。以
平等爲方便。以離相爲火。以解脱爲香。以無
罣礙爲懺悔。以無念爲戒。以無爲無所得爲
定。以不二爲惠。不以嚴設爲道場。和上云。一
切衆生本來清淨。本來圓滿。添亦不得。減亦
不得。爲順一念漏心。三界受種種身。假名善
知識指本性。即成佛道。著相即沈輪。爲衆
生有念。假説無念。有念若無。無念不自。滅
三界心。不居寂地。不住事相。不無功用。但離
虚妄。名爲解脱。又云。有心即是波浪。無心即
是外道。順生死即是衆生垢依。寂滅即是涅
槃。不順生。不依寂滅。不入三昧。不住坐禪。
無生無行。心無得失。影體倶非。性相不立
和上鳳翔郿縣人也。俗姓李。法號無住。年登
五十。開元年。代父朔方展効。時年二十。膂力
過人。武藝絶倫。當此之時。信安王充河朔雨
道節度使。見和上。有勇有列。信安王留充衞
前遊弈先峯官。和上毎日自歎。在世榮華誰
人不樂。大丈夫兒未逢善知識。一生不可虚
棄。遂乃捨官宦。尋師訪道。忽遇白衣居士陳
楚璋。不知何處人也。時人號爲維摩詰化身。
説頓教法。和上當遇之日。密契相知。默傳心
法。和上得法已。一向絶思斷慮。事相並除。三
五年間。白衣修行。天寶年間。忽聞范陽到次
山有明和上。東京有神會和上。大原府有自
在和上。並是第六祖師弟子。説頓教法。和
上當日之時亦未出家。遂往太原禮拜自在
和上。自在和上説。淨中無淨相。即是眞淨
佛性。和上聞法已。心意快然。欲辭前途。老
和上共諸師大徳苦留。不放此眞法棟梁。便
與削髮披衣。天寶八載具戒已。便辭老和上。
向五臺山清涼寺。經一夏聞説。到次山明和
上。縱由神會和上語意即知意況。亦不住。
天寶九載夏滿出山。至西京安國寺崇聖寺
往來。天寶十載。從西京却至北靈州。居賀蘭
山二年。忽有商人曹瑰禮拜問。和上到釰南
識金和上否。答云。不識。瑰云。和上相貌一似
金和上。鼻梁上有靨。顏状與此間和上相似。
更無別也。應是化身。和上問曹瑰。居士從釰
南來。彼和上説何教法。曹瑰答。説無憶無念
莫妄。弟子當日之時。受縁訖辭。金和上問。
瑰何處去。瑰答曰。父母在堂。辭欲歸觀省。
金和上語瑰云。不憶不念總放却朗朗蕩蕩。
看有汝父母否。瑰當日之時。聞已未識。今呈
和上。聞説豁然。遙與金和上相見。遂乃出
賀蘭山。至&T073627;州出行文。往釰南禮金和上。遂
被留。後姚詞王不放。大徳史和上。辯才律師。
惠莊律師等諸大徳不放來。至徳二載十
月。從北靈出。向定遠城及豐寧軍使揚含
璋處出行文。軍使苦留問和上。佛法爲當只
在釰南。爲復此間亦有。若彼此一種。縁何故
去。和上答。若識心見性。佛法遍一切處。無住
爲在學地。善知識在釰南。所以遠投軍使。又
問和上。善知識是誰。和上答。是無相和上。俗
姓金。時人號金和上也。軍使頂禮。便出行文。
和上漸漸南行至鳳翔。又被諸大徳苦留不
放。亦不住。又取太白山路入住太白山。經一
夏滿取細水路出至南涼州。諸僧徒衆苦
留不住。乾元二年正月。到城都府淨泉寺。初
到之時。逢安乾師。引見金和上。和上見非
常歡喜。令遣安乾師作主人。安置在鐘樓下
院。其時正是受縁之日。當夜隨衆受縁。
三日三夜。金和上毎日於大衆中高聲唱言。
縁何不入山去。久住何益。左右親事弟子怪。
金和上不曾有此語。縁何忽出此言。無住和
上默然入山。後金和上憶縁何不來。空上座
奏上座欲得相識。恐後相逢彼此不知是誰。
和上向倪朝説。吾雖此間毎常與金和上相
見。若欲不相識。對面千里。吾重爲汝説一縁
起。佛昔在日夏三月。忉利天爲摩耶夫人説
法。時十六大國王及一切衆生悉皆憶佛。即令
大目犍連往忉利天請佛。佛降下閻浮時。須
菩提在石室中。聞佛降下。即欲出室。自念云。
我聞世尊説。若在三昧。即見吾。若來縱見
吾色身。有何利益便即却入三昧。是時蓮華
色比丘尼擬除惡名。即欲在前見佛。諸大國
王龍神八部闔匝圍遶。無有路入。化身作大
轉輪王。千子圍遶。龍神國王悉皆開路。蓮華
色比丘尼還作本身。圍遶世尊已。合掌説偈。
我初見佛。我初禮佛。説偈已作禮而立。爾時
世尊告比丘尼。於此會中。汝最在後。比丘尼
白世尊。於此會中。無有阿羅漢。云何言我在
後。世尊告比丘尼。須菩提在石室中。常在三
昧。所以得見吾法身。汝縱來見色身。所以在
後。佛有明文。無住所以不去。同住道逸師習
誦禮念。和上一向絶思斷慮。入自證境界。道
逸共諸同學小師白和上云。請六時禮懺。
願聽許。和上語道逸等。此間糧食並是絶
斷。并人般運深山中不能。依法修行。欲得
學狂。此並非。佛頂經云。狂心不歇。歇即菩
提。勝淨明心。本同法界。無念即是見佛。有念
即是生死。若欲得禮念即出山。平下大有寛
閑寺舍。任意出去。若欲得同住。一向無念。得
即任住。不得即須下山去。道逸師見不遂本
意。辭和上出天蒼山。來至益州淨泉寺。先見
空上座等説。山中無住禪師不行禮懺念
誦空閑坐云。何空等聞説。倍常驚怪。豈是
佛法領。道逸師見金和上。道逸禮拜未了。何
空等諮金和上云。天蒼山無住禪師只空閑
禪。不肯禮念。亦不教同住人禮念。豈有
此事可是佛法。金和上叱何空道逸等。汝向
後吾在學地時。飯不及喫。只空閑坐。大小便
亦無功夫。汝等不識。吾當天谷山日。亦不禮
念。諸同學嗔。吾並不出山去。無人送糧。惟
練土爲食。亦無功夫。出山一向閑坐。孟寺主
聞諸同學説。吾閑坐。便向唐和上讒吾。唐和
上聞説。倍加歡喜。吾在天谷山亦不知讒。
聞唐和上四大違和。吾從天谷山來至資州
徳純寺。孟寺主見吾來。不放入寺。唐和上聞
吾來。使人喚吾。至堂前吾禮拜未訖。唐和上
便問。汝於天谷山作何事業。吾答。總不作。
只沒忙。唐和上報吾。汝於彼忙。吾亦忙矣。
唐和上知衆人不識。和上云居士。達摩祖師
一支佛法流在釰南金和上即是。若不受縁。
恰似寶山空手歸。&MT01805;聞已合掌起立。弟子即
入成都府受縁去。和上山中知金和上山中
遙憶彼。即知憶遂向&MT01805;説。此有茶芽半斤。居
若將此茶芽爲信奉上金和上。傳無住語。
頂禮金和上。金和上若問無住。云無住未擬
出山。&MT01805;即便辭和上。將所奉上茶芽至逮巳
月十三日至成都府淨泉寺。爲和上四體違
和。輒無人得見。董&MT01805;逢菩提師。引見金和上。
具陳無住禪師所奉上茶芽傳頂禮。金和上
聞説及見茶芽。非常歡喜。語董&MT01805;。無住禪師
既有信來。何得不身自來。董&MT01805;答。無住禪
師來日。未擬出山。金和上問董&MT01805;。汝是何
人。&MT01805;誑金和上答。是無住禪師親事弟
子。金和上向董&MT01805;云。歸白崖山日。吾有信
去。汝須見吾來。至十五日見金和上。&MT01805;
歸白崖山。取和上進止。其時發遣左右親事
弟子。汝等總出堂外去。即喚董&MT01805;堂。
遂將袈裟一領。人間有呈示&MT01805;。此是則
天皇后與詵和上。詵和上與唐和上。唐和上
與吾。吾傳與無住禪師。此衣久遠已來保愛。
莫遣人知。語已悲涙哽咽。此衣嫡嫡相傳付
授。努力努力。即脱身上袈裟。覆膞裙衫坐具
共有一十七事。吾將年邁。汝將此衣物。密
送與無住禪師。傳吾語。善自保愛努力努力。
出山時。更待三五年間。自有貴人迎汝即
出。便即發遣董&MT01805;急去。莫教人見。*董&MT01805;
後。金和上云。此物去遲到頭還達。金和上
正語之時。左右無人。堂外弟子聞和上語聲。
一時入堂。問和上云。何獨語。只沒語。爲金
和上四大違和。諸人見擬。便問和上。承上
所傳信衣何在。和上和上佛法付囑誰人。金
和上言。法無住處去。衣向木頭掛著。無一
人得。金和上向諸人言。此非汝境界。各著本
處去。元年逮巳月十五日改爲寶應元年五
月十五日。遙付囑訖。至十九日。命弟子。與
吾取新淨衣。吾今沐浴。至夜半子時。儼然
坐化。副元帥黄門侍郎杜相公。初到成都府
日。聞金和上不可思議。和上既化。合有承
後弟子。遂就淨泉寺衡山寧國寺。觀望見金
和上在日蹤跡。相公借問小師等。合有承後
弟子僧人得衣鉢者。小師答。亦無人承後。和
上在日有兩領袈裟。一領衡山寧國寺。一領
留淨泉寺供養。相公不信。又問諸律師。鴻
漸遠聞。金和上是善知識。承上已來師師相
傳授付囑衣鉢。金和上既化。承後弟子何在。
律師答相公云。金禪師是外國蕃人。亦無佛
法。在日亦不多説法語不能正。在日雖足供
養布施。只空有福徳。弟子亦不閑佛法。相
公高鑒。即知盡是嫉言。即迴歸宅。問親事孔
目官馬良康然等。知釰南有高行僧大徳否。
馬良答。院内常見節度軍將説。蠶崖關西白
崖山中有無住禪師。得金和上衣鉢。是承後
弟子。此禪師得業深厚。亦不曾出山。相公聞
説。向馬良等。鴻漸遠聞。金和上是大善知識。
昨自到衡山寧國寺淨泉寺。問金和上親事
弟子。皆云。無承後弟子及得衣鉢。又問律師。
咸言毀謗。據此蹤由。白崖山無住禪師必是
道者。即於大衙日。問諸軍將等。知此管内有
何名僧大徳否。節度副使牛望仙李靈應歸
誠王董嘉會張温陰洽張餘光張軫韋鸞秦逖
等諮相公。白崖山中有無住禪師。金和上衣
鉢在彼禪師處。不可思議。相公問牛望仙君
等。何以得知。答。望仙高大夫差充石碑營
使。爲道場不遠。數就頂禮知不可思議。相
公又問。適言衣鉢在彼。誰人的實。秦逖張
鍠諮儔曰。逖等充左右巡虞侯。金和上初滅
度日。兩寺親事弟子啾喞囑常侍向大夫説。
金和上信衣不知的實。及不肯焚燒。高大夫
判付左右巡虞侯。推問得實領過。當日初只
得兩領袈裟。兩寺各得一領。信衣不知尋處。
當日不知有蠶崖關西白崖山中有無住禪
師。後被差充十將領兵馬上西山打當狗城
未進軍。屯在石碑營。寄住行營近道場。逖
共諸軍將齎供養到彼。見此禪師。與金和上
容貌一種。逖等初見。將是金和上化身。借問
逗留。知金和上衣鉢先遣人送。被隱二年不
送。賣與僧人。僧*人得夜。有神人遣還本
主。若不還必損汝命。買人遞相告報。後賣不
得。還到彼禪師處。逖等初聞當時推尋不知
袈裟居處。今在此間。即請頂禮亦不生難。便
&T016254;袈裟出呈示諸軍將官健等。所以知在彼
處。相公聞説。奇哉奇哉。僧人隱沒佛法不
如俗人。節度副使李靈應張温牛望仙歸城
王薫嘉會韋鸞秦逖等。即衆連署状請和上。
相公向諸軍將知無住禪師。自有心請。相公
差光祿郷慕容鼎爲專使。即令出文牒。所在
路次州縣嚴擬幡華。僧道耆壽及音聲。差一
百事縣官就山同請。文牒未出。淨泉寧國兩
寺小金師張大師聞請無住和上。惶怖無計。
與諸律師平章擬作魔事。先嚴尚書表。弟子
簫律師等囑太夫人。奪金和上禪院爲律院。
金和上禪堂爲律堂。小金師苟且安身簫律
師等相知計會爲律院。立碑都昂撰文。律師
知與王英耀及小金師張大師。囑都昂郎
中。律師王英耀共王謇侍郷同姓相認爲兄
弟。囑崔僕射任夫人。設齋食訖。小金師即&T016254;
裴僕射所施袈裟。呈示僕射及夫人。小金師
悲涙云。此是承上信袈裟。僕射言。肝由來
不知此事。請無住禪師相公意重。不關肝事。
都昂王謇曲黨恐奪。律師院迴顧問諸律師。
此山僧無住禪師有何道業。英耀律師等答。
請此無住禪師。無有知解。若請此僧深不
益。緇流尚書問。縁何不益。緇流答。有一人。
於汶州刻鏤功徳。平徳袈裟一領。計直二十
千文。被彼禪師奪。工人衣不還云。是和上
與我。不行事相禮念。據此蹤猶即是不益。
緇流僕射向律師云。肝先在西山兵馬使知
意況。律師等何用相誣。語已離蓆。魔黨失色
無計。魔事便息。永泰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容鼎專使縣官僧道等。就白崖山請和上。傳
相公僕射監軍請頂禮。願和上不捨慈悲。爲
三蜀蒼生作大橋梁。慇懃苦請。和上知相
公深閑佛法愛慕大乘。知僕射仁慈寛厚。知
監軍敬佛法僧。審知是同縁同會不逆所請。
即有幡花寶蓋。諸州大徳恐和上不出白崖
山。亦就山門同來赴請。即寶輿迎和上令坐
輿中。和上不受。歩歩徐行。欲出山之日。茂
州境内六迴震動。山河吼虫鳥鳴。百姓互相
借問。是何祥瑞。見有使來迎和上。當土僧尼
道俗再請留和上。專使語僧俗等。是相公僕
射意重爲三蜀蒼生。豈縁此境約不許留。當
和上未出山日。寇盜競起。諸州不熟。穀米湧
貴。百姓惶惶。相公僕射迎和上出山。所至州
縣穀米倍賤。人民安樂。率土豐熟。寇盜盡
除。晏然無事。和上到州。州吏躬迎。至縣。縣
令引路。家家懸幡。戸戸焚香。咸言。蒼生有
福。道俗滿路。唱言。無相和上去。無住和上來。
此即是佛佛授手。化化不絶。燈燈相傳。法眼
朗。法幢建立。大行佛法矣。相公令都押
衙欽華遠迎和上。欽押衙傳相公語云。鴻漸
忽有風疾。不得遠迎。至日頂禮。釰南西川節
度使左僕射兼郷史大夫成都尹崔公令都虞
侯王休處巖少府監李君昭衙前虞侯杜璋
等。傳僕射語。頂禮和上。弟子是地主自合遠
迎。縁相公風疾。所以弟子及監軍使不敢先
來。伏願和上照察。傳語已一時便引和上至空
惠寺安置。是九月二十九日。到十月一日。杜
相公呉監軍使諸郎官侍郷東川留後郎中
杜濟行軍杜藏經功南使中丞鮮于齊明郎中
楊炎杜亞都昂馬雄岑參觀察判官員外李布
員外柳子華青苗使呉郁祖庸使韋夏有侍郷
狄博濟崔伉崔倜王謇蘇敞司馬廉兩少尹成
賁白子昉兩縣令斑愻等。先來白和上云。相
公來謁。和上答。來即從他來。押衙等白和
上。國相貴重。應須出迎。和上答。不合迎。迎
即是人情。不迎是佛法。押衙又欲語。相公入
見和上。容儀不動。儼然安祥。相公頓身下
階。禮拜合掌。問信起居。諸郎官侍卿未曾
見有此事。乍見和上不迎。兩兩相看問。縁何
不迎不起。郎中楊炎杜亞相久事相云。深識
意旨。亦閑佛法語。諸郎官等觀此禪師必應
有道。相公自鑒。何用怪耳。是日門外節度副
使都虞侯乍聞和上見相公不起。戰懼失
色。流行&T067975;霂。使人潜聽。更待處分。見相公
坐定言笑。和上説法。相公合掌叩額。諸
等喜。門外人聞已便無憂。相公初坐問和
上。因何至此。和上云。遠投金和上。相公
又問。先在何處。今來遠投金和上。和上説
何教法。無住答。曾臺山抱腹寺并汾州等及
賀蘭山。坐聞金和上説頓教法。所以遠投。相
問。金和上説無憶無念莫妄是否。和上答
是。相公又問。此三句語爲是一爲是三。和上
答。是一不三。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
惠。又云。念不起戒門。念不起是定門。念不起
惠門。無念即戒定惠具足。相公又問。既一妄
字爲是亡下女。爲是亡下心。和上答云。亡下
女。有證處否。和上又引法句經云。説諸精
進法。爲増上慢説。若無増上慢。無善無精進。
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
無有涯。相公聞説白和上。見庭前樹否。和
上答見。相公又問。向後牆外有樹見否。和上
答見。非論前後。十方世界悉見悉聞。庭前樹
上鵶鳴。相公又問和上。聞否。和上答。此見
聞覺知。是世間見聞覺知。維摩經云。若行見
聞覺知。即是見聞覺知。無念即無見。無念
即無知。爲衆生有念。假説無念。正無念之時。
無念不自。又引金剛經云。尊者大覺尊。説
生無念法。無念無生心。心常生不滅。又引維
摩經云。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常求無念。實
相知惠。楞伽經云。聖者内所證。常住於無念。
佛頂經云。阿難汝擧心。塵勞先起。又云。見
猶離見。見不能及。思益經云。云何一切法正。
云何一切法邪。若以心分別。一切法邪。若不
以心分別。一切法正。無心法中。起心分別。
並皆是邪。楞伽經云。見佛聞法。皆是自心
分別。不起見者。是名見佛。相公聞説頂禮和
上。白和上云。鴻漸聞。和上未下山日。鴻漸
向淨泉寺寧國寺觀金和上蹤跡。是大善知
識。即知釰南更合有善知識。鴻漸遍問諸師
僧金和上三句語及妄字。皆云。亡下作心三
句語各別不決。弟子所疑。鴻漸問諸軍將。釰
南豈無眞僧。無有一人&T045985;對得者。節度副使
牛望仙秦逖齊語諮鴻漸。説和上徳業深
厚。所以遠迎。伏願和上不捨慈悲。與三蜀蒼
生。作大良縁。語訖頂禮。弟子公事有限。爲僕
射諸節度副使得未禮拜和上。鴻漸未離釰
南。毎日不離左右。語已辭去。僕射知相公歡
喜云。和上不可思議。即共任夫人及節度軍
將。頂禮和上。起居問訊訖。坐定處分。都押衙
放諸軍將同聽。和上説法時。有無盈法師。清
涼原法師。僧中俊哲。在衆而坐。和上引佛
頂經云。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已來。種種
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
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縁覺。及成外道
諸天魔王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
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
今與諸衆生用攀縁心爲自性。二者無始菩
提涅槃無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無明能生
諸縁。縁所遣者。由失本明。雖終日行。而不
自覺。在入諸趣。和上又説。一切衆生本來圓
滿。上至諸佛。下至一切含識。共同清淨性。爲
衆生一念妄心。即染三界。爲衆生有念。假
説無念。有念若無。無念不自。無念即無生。
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愛。無念即無取。無
念即無捨。無念即無高。無念即無下。無念
即無男。無念即無女。無念即無是。無念即
無非。正無念之時。無念不自。心生即種種法
生。心滅即種種法滅。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
法亦然。正無念之時。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
一法離菩提者。又云。因妄有生。因妄有滅。生
云妄。滅妄名眞。是眞如來無上菩提及
大涅槃。和上説法已。儼然不動。僕射聞説合
掌白和上。肝是地主。自合遠迎。爲公事不
獲。願和上勿責。肝先是西上兵馬使。和上在
白崖山蘭。若無是當家。若有所須專差衙前
虞侯&T045985;承和上。和上云。修行般若波羅蜜。百
無所須。又云。汝但辦心。諸天辦供。何等心辦。
不求心。不貪心。不愛*心。不染*心。梵天不
求。梵天自至。果報不求。果報自至。無量珍寶
不求自至。又云。知足大富貴。少欲最安樂。僕
射聞和上説。合掌頂禮。清原法師作禮白和
上。小師一聞法已。疑網頓除。今投和上。願慈
悲攝受。無盈法師據傲懍然色變。和上問無
盈法師。識主客否。無盈法師答。引諸法相。廣
引文義。和上云。法師不識主客。強認前塵以
流注生滅心。自爲知解。猶如煮沙欲成嘉饌。
計劫只成熱沙。只是自誑誑他。楞伽經云。隨
言而取義。建立於諸法。已彼建立故。死墮地
獄中。無盈法師聞説側身偏坐。和上問法師。
無記有幾種。法師答。異熟無記。變易無記。工
巧無記。威儀無記。和上又問。何者是有記。法
師答。第六意識是有記。和上云。第六意識是
顛倒識。一切衆生不出三界。都由意識。意不
生時。即超三界。剃頭剃髮盡是佛弟子。不
須學有記。不可學無記。今時法師盡學無記。
不住大乘。云何是大乘。内自證不動。是無上
大乘。我無上大乘。超過於名言。其義甚明了。
愚夫不能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名之爲覺。
無盈法師杜口無詞。和上云。無記有二種。
一者有覆無記。二者無覆無記。第六意識至
眼等五識。盡屬有覆無記。第六意識已下至
第八識。盡屬無覆無記。並是強名言之。又加
第九識。是清淨識。亦是妄立。和上引楞伽經
云。八九種種識。如海衆波浪。習氣常増長。槃
根堅固依。心隨境界流。如鐵於磁石。如水瀑
流盡。波浪即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種種意生身。我説爲心量。得無思相法。佛
子非聲聞。無盈法師聞説。唯稱不可思議。和
上又問。楞伽經云。已楔出楔。此義云何。無盈
法師答。譬如擗木。先以下大楔。即下小楔。令
出大楔。和上報法師。既小楔出大楔。大楔既
出。小楔還在。云何以楔出楔。法師更無詞敢
對。和上即解楔喩衆生煩惱。楔假諸佛如來
言教。楔煩惱既無。法即不自。譬如有病然與
處方。病若得愈。方藥並除。今法師執言教法。
如病人執方而不能服藥。不捨文字。亦如楔
在木中。楞伽經云。譬如以指指物。小兒觀指。
不觀於物。隨言説指。而生執著。乃至盡命。終
不能捨文字之指。和上又問法師三寶四諦
義。又問三身義。法師更不敢對。唯稱不可
思議。僕射聞説法已。倍加歡喜。弟子當日恐
和上久在山門畏&T045985;。對相公不得深憂直縁。
三川師僧無有一人&T045985;對相公意者。相公一
見和上。向弟子説。眞實道者。天然特達。與
諸僧玄殊。讃不可思議。弟子聞相公説。喜
躍不已。弟子有福登時無憂。諸軍將並皆喜
慰。不可言説。頂禮。時有東京體無師。僧中
俊哲。處處尋師。戒律威儀及諸法事。聰明多
辦。亦稱禪師。是聖善寺弘政禪師弟子。共晋
原竇承邡李去泰青城蘇承判官周洽等。尋
問和上。直至禪堂。和上見來相然諾已各
坐。體無問和上。是誰弟子。是誰宗旨。和上
答。是佛宗旨。是佛弟子。和上報。闍梨削髮被
衣即是佛弟子。何用問。師宗旨依了義經。不
依不了義經。有疑任意問。體無知和上是金
和上弟子。乃有毀言。希見釰南。人不起心。
禪師打人云不打。嗔人云不嗔。有施來受言
不受。體無深不解此事。和上答。修行般若波
羅蜜。不見報恩者。不見作恩者。已無所受。
未具。佛法亦不滅受。無住從初發心迄至于
今。未曾受一毛髮施。體無聞説。視諸官
云。禪師言語大曷。和上問體無。闍梨口認
禪師。云何起心打人。起心嗔人。起心受施。體
無自知失宗旨。瞿然失色。量久不語。問和上。
解楞伽經否。和上答。解是不解。諸官人相
黨語和上。禪師但説。何用相詰。和上報諸官
人。若説恐諸人不信。諸官人答言。信和上
即説我。若具説。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
信。即引楞伽經云。愚夫樂妄説。不聞眞實惠。
言説三苦因。眞是滅苦因。言説即變異。眞
是離文字。於妄相心境。愚生二種見。不識
心及縁。即起二妄相。了心及境界。妄相即不
生。體無救義引法華經有三乘。和上引楞伽
經云。彼愚癡人。説有三乘。不説唯心。無諸境
界。心無覺知。生動念即魔網。又引思益經云。
云何一切法正。云何一切法邪。若以心分別。
即一切法邪。若不以心分別。一切法正。無心
法中。起心分別。並皆是邪。有惠憶禪師。時人
號李山僧。問和上云。以北禪師云何入作。和
上答禪師。亦不南亦不北。亦不入作亦不出
作。沒得沒失。不流不注。不沈不浮。活鱍鱍。
惠憶聞已合掌叩頭而坐。有義淨師。處默師。
唐蘊師。並是惠明禪師弟子。來欲得共和上
論説佛法。和上見問。闍梨解何經論。唐蘊
師答。解百法。曾爲僧講。和上請。唐蘊答。
内有五箇無爲。外有五箇有爲。攝一切法。和
上引楞伽經云。有爲及無爲。若諸修行者。
不應起分別。經經説妄相。終不出於名。若離
於言説。亦無有所説。唐蘊語義淨師。請闍梨
更問。義淨即問和上。禪師作勿生坐禪。和
上答。不生只沒禪。義淨自不會。問處默。此義
云何。處默亦不會。更令義淨師別問。和上知
不會。遂問義淨。闍梨解何經論。答。解菩薩
戒。曾爲僧講。和上問。戒以何爲體。以何爲
義。義淨無詞可對。便出穢言。非我不解。直爲
試爾。如似異沒禪。我嫌不行。處默連聲。我
嫌爾鈍不作。我嫌悶不行。我嬾嫌不作。我慵
嫌不入。和上語諸僧。如如之理具一切智。
無上大乘超過於名言。其義甚明了。愚夫不
覺知。無住與諸闍梨説一縁起。有聚落。於晨
朝時。有姟子啼叫。聲隣人聞就看。見母嗔打。
隣人問。何爲打。母答。爲尿床。隣人叱母。此
子幼稚。何爲打之。又聞一啼哭聲。隣人聞就
問。見一丈夫。年登三十。其母以杖鞭之。隣人
問。縁何鞭。母答。尿床。隣人聞説。言老漢多
應故尿。直須打。如此僧等類。譬如象馬攏
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和上再爲説。欲
求寂滅樂。當學沙門法。無心離意識。是即沙
門法。諸闍梨削髮披衣自言。我是佛弟子。不
肯學沙門法。只言慵作嬾作。嫌鈍不入。此
非沙門釋子。是野干之類。佛有明文。未來世
當有著袈裟。妄説於有。毀壞我正法。譬如
以指指物。愚癡凡夫觀指。不觀物。隨言説指。
而生執著。乃至盡命。終不能捨文字之指。隨
言而取義。建立於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地
獄中。諸僧聞説。忙然失色辭去。西京勝光寺
僧淨藏師聞和上不可思議。遠投和上。和上
問。云何知不可思議。淨藏師答。知金和上
衣鉢傳授和上。和上問。云何知。淨藏答。僧
俗咸言云和上嫡嫡相傳授得金和上法。小
師多幸有福得遇和上。説已作禮。和上問。
先學何經論。答。小師曾看維摩章疏。亦學坐
禪。是太白宗旨。和上即爲説法。無憶是道。
不觀是禪。師不取不捨。境來亦不縁。若看
章疏。即是相念喧動。若學太白宗旨。宗旨坐
禪即是意相攀縁。若欲得此間住。一生來所
學者盡不得在心。問淨藏得否。答得。和上
慈悲指授一取和上規模。和上觀淨藏堪爲法
器。即再爲説法。一物在心。不出三界。有法
是俗諦。無性第一義。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無念即無相。有念即虚妄。無念出三界。有念
在三界。無念即無是。無念即無非。無念即無
自。無念即無他。自他倶離。成佛菩提。正
之時。無念不自。淨藏聞説歡喜踊躍。即請
和上。改法號名超藏。不離左右扶持。隴州開
元寺覺禪師弟子知一師。時人號質直僧。來
投和上。和上問。汝從何來。知一師答。從隴州
來。和上問。是誰弟子。知一師答。覺和上弟子。
覺和上是誰弟子。是老福和上弟子。和上云。
説汝自修行地看。知一師即呈本師教云。看
淨。和上即爲説法。法無垢淨。云何看淨。此間
淨由不立因。何有垢。看淨即是垢。看垢即是
淨。妄相是垢。無妄相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
是淨。無念即無垢。無念即無淨。無念即無是。
無念即無非。無念即無自。無念即無他。自他
倶離。成佛菩提。正自之時。自亦不自。知一師
聞説。言下悟。於説法處。更不再移。和上見知
一師志性淳厚有忠孝心。便爲改號名超然。
不離左右。樂行作務。登州忠信師博覽詩書。
釋性儒雅。捨諸事業。來投和上。忠信是海隅
邊境。遠投和上。語已作禮。和上。道無遠近。
云何言遠近。忠信啓和上。生死事大。聞和上
又大慈悲。故投和上。不縁衣食。伏願和上
照察。和上問。學士多足思慮。若欲捨得任住
此間。忠信答云。願聞道死可矣。身命不惜。
何但文字。和上即爲説法。尊者大覺尊。説生
無念法。無念無生心。心常生不滅。於一切時
中自在。勿逐勿轉。不浮不沈。不流不注。不動
不搖。不來不去。活鱍鱍行坐。行坐總是禪。
信聞。儼然不動。和上見已。即悟解大乘。
改名號超寂。山中常祕密夜即坐禪。不使人
知。明即却來舊處。有法輪法師。解涅槃章
疏。博學聰明。傍顧無人。自言第一。故就山
門。共和上問難。遙見和上神威奇特與諸僧
不同。法輪師向前作禮。問訊起居。和上遙見。
知是法師。即遣坐。坐已和上問。法師解何
經論。答。解涅槃經。和上問。云何解涅槃經。
法師即引諸章疏。和上説云。非是涅槃經。此
並是言説。言説三界本。眞實滅苦因。言説即
變異。眞是離文字。高貴徳王菩薩問。世尊
云何名大涅槃。佛言。盡諸動念。思想心息。
如是法相。名大涅槃。云何言説妄相已爲涅
槃。若如此説即是不解。云何言解涅槃。法輪
聞説。無詞敢對。和上云。有法是俗諦。無性第
一義。言解即是繋。聰明是魔施設。無念即
無繋。無念即無縛。無念是涅槃。有念是生死。
無念即聰明。有念是暗鈍。無念即無彼。無念
即無此。無念即無佛。無念無衆生。般若大悲
智。無佛無衆生。無有涅槃佛。亦無佛涅槃。若
明此解者。是眞解者。若不如此解。是著相
凡夫。法輪師聞説。啓顙歸依。小師傳迷日久。
今日得遇和上。暗眼再明。伏願和上慈悲攝
授。綏州禪林寺僧兄弟二人。並是持法華經。
時人號史法華。兄法名一行師。弟名惠明
師。來投。和上問。從何處來。先學何教法。惠
明云。從綏州來。持法華經。日誦三遍。和上
問。安樂行品。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
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親近處。惠明等
已。小師迷沒。只解依文誦習。未識義理。伏願
和上接引盲迷。和上即爲説法。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是法不可示。言詞相寂滅。離
相滅相。常寂滅相。終歸於空。常善入於空寂
行。恒沙佛藏一念了知。若欲得坐山中。更
不誦習。常閑僜僜。能否。惠明等兄弟知誦
習是不究竟。故投和上。和上即爲再説。無念
即無生。無念即無遠。無念即無近。無念即
是史法華。*又念即是法華史。無念即是轉法
華。有念即是法華轉。正無念之時。無念不自。
惠明等聞已。心意決然。便住山中。常樂作
務。慶州慕容長史夫人并女。志求大乘。擧家
大小並相隨。來禮拜和上。和上問夫人。從何
處來。答。弟子遠聞和上有大慈悲。故來禮拜。
和上即爲説種種法要。其女聞説。合掌胡跪。
啓和上。弟子女人。三障五難。不自在身。今故
投和上。擬截生死源。伏願和上指示法要。和
上語云。若能如此。即是大丈夫兒。云何是女。
和上爲説法要。無念即無男。無念即無女。無
念即無障。無念即無礙。無念即無生。無念即
無死。無正念之時。無念不自。即是截生死源。
女人聞説。目不瞬。立不移處。食頃間。和上
知此女人有決定心。與法號名常精進。母號
正遍知。落髮修行。尼師中爲道首。後引表
妹。是蘇宰相女。聰明黠惠。博學多知。問無
不答。來禮拜和上。和上見有剛骨志操。即爲
説法。是法非因非縁。非無不非無。是非離一
切相。即一切法。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離一
切觀行。無念即無行。無念即無觀。無念即無
身。無念即無心。無念即無貴。無念即無賤。無
念即先高。無念即無下。正無念之時。無念不
自。女人聞説。合掌白和上。弟子女人罪障深
重。今聞法已。垢障消除。語已悲泣雨涙。便
請法號了見性。得號已。自落髮披衣。尼師
中爲道首。誰人報佛恩。依法修行者。誰人
銷供養。世事不牽者。誰人堪供養。於法無所
取。若能如此行。自有天廚供養。和上向諸
弟子説。攝己從他。萬事皆和。攝他從己。萬事
競起。又説偈。一念毛輪觀自在。勿共同學
諍道理。見境即是丈夫兒。不明同即畜生類。
但修自己行。莫見他邪正。口意不量他。三業
自然淨。欲見心佛國。普敬眞如性。善男子於
悕惜心盡。即道眼心開明如日。若有毛輪許
惜心者。其道眼即被翳障。此是黒暗之大坑。
無可了了實知難出。又説偈。我今意況
好。行住坐臥倶了。看時無物可看。畢竟無言
可道。但得此中意況。高&T045985;木枕到曉。和上所
引諸經了義直旨心地法門。並破言説。和上
所説説不可説。今願同學但依義修行。莫著
言説。若著言説。即自失修行分。金剛經云。若
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若取非法相。即著我
人衆生。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
故。如來常説。汝等比丘知我説法如筏喩者。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華嚴經云。譬如貧窮人。
日夜數他寶。自無一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
亦如是。如聾人設音樂。彼聞自不聞。於法不
修行。多聞亦如是。如盲設衆象。彼見自不見。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飢設飯食。彼飽
自腹餓。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譬如海船
師。能渡於彼岸。彼去自不去。於法不修行。多
聞亦如是。法句經云。説食之人。終不能飽。佛
頂經云。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見。思覺出
思惟。身心不能及。暦劫多聞。不如一日修無
漏法。方廣經云。一念亂禪定。如殺三千界。滿
中一切人。一念在禪定。如活三千界。滿中
一切人。維摩經云。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爲
宴坐。若能如此者。佛即印可。無以生滅心説
實相法。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離一切觀行。
法相如是。豈可説乎。是故文殊師利菩薩讃
維摩詰。無有言説。是眞入不二法門。和上説
無念法。法本不自。又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智見無見思即涅槃無漏眞淨。又破知病。知
行亦寂滅。是即菩提道。又破智病。智求於智
不得。知亦無得。已無所得。即菩提薩埵。又
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有少法可得。是名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破病本。云何爲
本。一切衆生本來清淨。本來圓滿。有本即有
利。故心有採集。識家得便。即輪迴生死。本
離離他。即無依止。己他倶利。成佛菩提。佛無
根境相。不見名見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
又破淨病。涅槃相病。自然病。覺病。觀病。禪
病。法病。若住此者。即爲有住病。法不垢不
淨。亦無涅槃佛。法離觀行。超然露地坐。識蔭
般涅槃。遠離覺所覺。不入三昧。不住坐禪。心
無得失。又破一病。一亦不爲一。爲一破諸數。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制之一處。無事不
辦。參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一本不起。三用
無施。其心不計。是有力大觀。汝等當離己衆
他衆。己即是自性。他即是妄念。妄念不生。即
是自他倶離。成佛菩提。和上毎説言。有縁千
里通。無縁人對面不相識。但識法之時。即是
見佛。此諸經了義經。和上坐下。尋常教戒諸
學道者。恐著言説。時時引稻田中螃蟹問。衆
人不會。又引王梵志詩。惠眼近空心。非開髑
髏孔。對面説不識。饒爾母姓董。有數老人。白
和上。弟子盡有妻子男女眷屬。整捨投和上
學道。和上云。道無形段可修。法無形段可證。
只沒閑不憶不念。一切時中總是道。問老人
得否。老人默然不對。爲未會。和上又説偈。婦
是沒耳枷。男女蘭單杻。爾是沒價奴。至老不
得走。又有釰南諸師僧。欲往臺山。禮拜辭和
上。和上問言。大徳何處去。僧答。禮文殊師
利。和上云。大徳佛在身心。文殊不遠。妄念不
生。即是見佛。何勞遠去。諸師僧欲去。和上又
與説偈。迷子浪波波。巡山禮土坡。文殊只沒
在。背佛覓彌陀。和上呷茶次。是日幕府郎官
侍卿三十人。禮拜訖坐定問和上。大愛茶。和上
云是。便説茶偈。幽谷生靈草。堪爲入道媒。樵
人採其葉。美味入流坏。靜虚澄虚識。明心照
會臺。不勞人氣力。直聳法門開。諸郎官因此
問和上。縁何不教人讀經念佛禮拜。弟子不
解。和上云。自證究竟涅槃。亦教人如是。不
將如來不了教。迴自己解已悟初學。即是人
得直至三昧者。和上説訖。儼然不動。諸郎官
侍郷咸言未曾有也。問和上。縁何不教事相
法。和上答。大乘妙理至理空曠。有爲衆生
而不能入經教旨。衆生本性見性即成佛道。
著相即沈輪。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
法滅。轉經禮拜皆是起心。起心即是生死。不
起即是見佛。又問和上。若此教人得否。和上
云。得。起心即是塵勞。動念即是魔網。一切有爲
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諸
官聞説。疑網頓除。咸言爲弟子。又有道士數
十人。山人亦有數十人。法師律師論師亦有
二十人。皆釰南領袖。和上問道士云。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豈不是老君所説。道
士云是。和上云。尊師解此義否。道士默然無
對。和上又問。爲學曰益。爲道曰損。損之有。
損之已。至於無爲。無爲無不爲。又問。莊子
云。生生者不生。殺生者不死。道士盡不敢對。
和上云。時今道士無有一人學君老者。只學
謗佛。道士聞已失色合掌。和上又問山人。
夫子説易否。山人答説。又問。夫子説仁義禮
智信否。答言説。又問。易如何。山人並不言。
和上即爲説易言。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此義如何。山人不敢對。和上更説
云。易不變不易。是衆生本性。無思也。無爲
也。寂然不動。是衆生本性。若不變不易。不思
不相。即是行仁義禮智信。如今學士不見本
性。不識主客。強認前塵。已爲學問。大錯。夫
子説無思無爲大分明。山人問和上。感即遂
通義如何。和上云。梵天不求。梵天自至。果報
不求。果報自至。煩惱已盡。習氣亦除。梵釋龍
神咸皆供敬。是故如來入城乞食。一切草木
皆悉頭低。一切山河皆傾向佛。何況衆生。此
是感而遂通也。山人一時禮拜和上。並願爲
弟子。和上又問道士云。上得不失得。是以有
得。下得以不失得。是以無得。此義如何。道士
云。請和上爲説。和上云。上得之人無所得心。
爲無所得。即是菩提薩埵。無有少法可得。是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上得之義。下
得不失得。是以無得。下得之人爲有所求。若
有所求。即有煩惱。煩惱之心即是失得。此是
失得之義也。又云。爲學曰益。爲道曰損。若有
人。惟憎塵勞生死。此是不益也。爲道曰
損。損之*有。損之已。至於無爲。無爲無不爲。
道即本性。至道絶言。妄念不生。即是益之。
觀見心王時。一切皆捨離。即是*有益之。以
至於無爲。性空寂滅時。是法是時見。無爲無
不爲。即是不住無爲。修行無起。不以無起爲
證。修行於空。不以空爲證。即是無不爲義也。
又莊子云。生生者不生。妄念不起。即是不生。
殺生者不死。不死義也。即是無生。又云。道
可道非常道。即是衆生本性。言説不及。即是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亦是衆生本性。但有
言説。都無實義。但名但字。法不可説。即非常
名也。道士聞説已合掌問和上。若依此説。即
是佛道無二。和上言。不然。莊子老子盡説無
爲無相。説一。説淨。説自然。佛即不如。此説。
因縁自然倶爲戲論。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
而有差別。佛即不住無爲。不住無相。以住於
無相。不見於大乘。二乘人三昧酒醉。凡夫人
無明酒醉。聲聞人住盡智。縁覺人住寂淨智。
如來之智惠生起無窮盡。莊老夫子説與共
聲聞等。佛呵聲聞人。如盲如聾。預流一來果
不還阿羅漢。是等諸聖人其心悉迷惑。佛即
不墮衆數。超過一切。法無垢淨。法無形相。法
無動亂。法無處所。法無取捨。是以超過孔丘
莊老子。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不分別世
間。故敬禮無所觀。孔丘所説多有所著。盡
是聲聞二乘境界。道士作禮。盡爲弟子。默然
信受聽法。又問諸法師。云何是佛寶。云何是
法寶。云何是僧寶。法師默然不語。和上説云。
知法即是佛寶。離相即是法寶。無爲即是僧
寶。又問法師。法無言説。云何説法。夫説法
者。無説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無法可
説。是名説法。常知如來。不説法者。是名具足
多聞。法師云何説法。法師答。般若有三種。
一文字般若。二實相般若。三觀照般若。和上
*答。一切諸文字。無實無所依。倶同一寂滅。
本來無所動。我法無實無虚。法離一切觀行。
諸法師互相視面。無詞可言。和上問律師。云
何是戒律。云何是決定毘尼。云何是究竟毘
尼。戒以何爲體。律以何爲義。律師盡不敢。答
和上問律師。識主客否。律師云。請和上爲説
主客義。和上答。來去是客。不來去是主。相
念無生。即沒主客。即是見性。千思萬慮。不益
道理。徒爲動亂。失本心王。若無思慮。即無生
滅。律是調伏之義。戒是非青黄赤白。非色
非心。是戒體。戒是衆生本。衆生本來圓滿。
本來清淨。妄念生時。即背覺合塵。即是
律不滿足。念不生時。即是究竟毘尼。念不生
時。即是決定毘尼。念不生時。即是破壞一切心
識。若見持戒。即大破戒。戒非戒二是一相。能
知此者。即是大道師。見犯重罪比丘。不入地
獄。見清淨行者。不入涅槃。若住如是見。是
平等見。今時律師。説觸説淨。説持説犯。作想
受戒。作相威儀。及以飯食皆作相。假使作相。
即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爲。不應
有見。妄相是垢。無妄相是淨。取我是垢。不取
我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持犯但束
身。非身無所觸。非無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若説諸持戒。無善無威儀。戒相如虚空。持
者爲迷倒。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
滅。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今時律
師。只爲名聞利養。如猫覓鼠。細歩徐行。見
是見非。自稱戒行。此並是滅佛法。非沙門行。
楞伽經云。未來世當有身著袈裟。妄説於有
無。毀壞我正法。未來世於我法中而爲出家。
妄説毘尼。壞亂正法。寧毀尸羅。不毀正見。尸
羅生天。増諸結縛。正見得涅槃。律師聞説。惶
悚失色。戰慄不安。和上重説。離相。滅相。常
寂滅相。終歸於空。常善入於空寂行。恒沙佛
藏一念了知。佛只許五歳學戒。五歳已上
捨小乘師。訪大乘師。學無人我法。若不如此。
佛甚呵責。律師聞已。疑網頓除。白和上。小師
傳迷日久。戒律盡捨。伏願慈悲攝受。一時作
禮雨涙而泣。和上云。不憶不念。一切法並
不憶。佛法亦不憶。世間法亦不憶。只沒閑。問
得否。律師咸言得。和上云。實若得時。即是眞
律師。即是見性。正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
及。即是佛。正見之時。見亦不自。和上更爲
再説。起心即是塵勞。動念即是魔網。只沒閑。
不沈不浮。不流不轉。活鱍鱍。一切時中。總是
禪。律師聞已。踴躍歡喜。默然坐聽。和上問諸
法師。論師作何學問。論師答。解百法。和上
説。解百法。是一百箇計。總不解是無計。無
計即無念。無念即無受。無念即無自。無念即
無他。爲衆生有念。假説無念。正無之時。無
念不自。又問論師。更解何經論。答。解起信
論。和上説云。起即不信。信即不起。又問。論
師以何爲宗。論師不語。和上云。摧邪顯正
爲宗。論云。離言説相。離名字相。離名縁相。
離念相者。等虚空遍法界無所不遍。如今論
師。只解口談藥方。不識主客。以流注生滅心
解經論。大錯。論云。離言説即著言説。離名字
即著名字。只解渾喫&T059671;子。不知棗素。楞伽經
云。乃至有心轉。是即爲戲論。不起分別者。是
人見自心。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
道。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論師
聞説。合掌作禮。又有道幽師。旻法師。冠律
師。法名嗣遠。問和上。禪門經云。貪著禪味。
是菩薩縛。和上答。諸法師取相著相。是衆生
繋。又經云。鈍根淺智人。著相憍慢者。如斯之
等類。云何而可度。和上言。經云。離相。滅相。
常寂滅相。律師法師。總違佛教。著相取相。妄
認前塵。以爲學問。以犬逐塊。塊即増多。無住
即不如此。如師子放塊尋人。塊即自息。相念
喧動。懷其善根。悟性安禪。即無漏智。若於外
相求。縱經塵劫。終不能得。於内覺觀。刹那頃
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時有廣慶師。
悟幽師。道宴師。大智師。已上師僧並是堅
成禪師弟子。來至和上坐下。和上呷茶次。悟
幽師向和上説。呷茶三五椀合眼坐。恰似壯
士把一痩人腰&MT03063;&MT03063;地大好。和上語悟幽
師。莫説閑言語。永淳年不喫泥&MT10806;飩。悟幽師
聞已失色。和上云。阿師今將世間生滅心。測
度禪。大癡愚。此是龍象蹴&T050460;。非驢所堪。和上
語悟幽。無住爲説一箇話。有一人高堆阜上
立。有數人同伴路行。遙見高處人立。遞相語
言。此人必失畜生。有一人云失伴。有一人云
採風涼。三人共諍不定。來至問堆上人。失
畜生否。答云不失。又問失伴。云亦不失伴。又
問。採風涼否。云亦不採涼。既總無。縁何
高立堆上。答只沒立。和上語悟幽師。無住
禪不沈不浮。不流不注。而實有用。用無生寂。
用無垢淨。用無是非。活鱍鱍。一切時中。總是
禪。有雄俊法師。問和上。禪師入定否。和上云。
定無出入。又問。禪師入三昧否。答云。不入
三昧。不住坐禪。心無得失。一切時中。總是
禪。又有隴州法縁師。俗姓曹。遠聞和上。將
母相隨至白崖山。禮拜和上。和上問。講説何
經論。答。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上問。用
誰疏論。*答。用天親無著論暉壇達等師疏。和
上問。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云何是此經。黄蘗。是
此經。紙是此經。法縁師答云。實相般若。觀
照般若。文字般若。和上答。一切諸文字。無
實無所依。倶同一寂滅。本來無所動。法離一
切觀行。經云。我法無實無虚。若言有所説
法。即爲謗佛。法縁*答。依章疏説。和上語
法縁師。天親無著暉壇等疏。何如佛説。法縁
答不如。和上云。既不如。縁何不依佛教。經
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若以色見我。以音
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經者即
是此心。見性成佛道。無念即見性。無念無煩
惱。無念即無自。無念即無他。無念即無佛。無
念無衆生。正無念之時。無念不目。法師聞已
合掌。白和上。法縁多幸得遇和上。老親伏
願慈悲攝受。便住山中。不離左右。般若波羅
蜜。不見報恩者。不見作恩者。無住行無縁。慈
行無願慈。行不熱慈。行無恩慈。亦不彼亦不
此。不行上中下法。不行有爲無爲。實不實法。
不爲益不爲損。無大福無小福。以無所受而
授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若欲懺悔者。端
念實相。無念即實相。有念即虚妄。懺悔
呪願皆是虚妄。和上説。誰人報佛恩。依法
修行者。誰人堪受供養。世事不牽者。誰人
消供養。於法無取者。無念即無取。無念即
無垢。無念即無淨。無念即無繋。無念即無縛。
無念即無自。無念即無他。正無念之時。無念
不自。無念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者是
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
除一切苦。眞實不虚。何其壇越拔妄相之源。
悟無生之體。卷重雲而朗惠日。業障頓祛。廓
妄相以定心。寂然不動。眞如之義。非理非事。
無生無滅。不動不寂。二諦雙照。即眞見佛。檀
越但依此法。無慢斯須雖塞阻遙。即常相見
無異也。儻違此理。流注根塵。思慮競生。貪染
過度。縱常對面。楚越難以喩焉
大暦保唐寺和上傳頓悟大乘禪門門人寫眞
讃文并序
山人孫寰述曰。道也無名。悟道者方知得本。
者無相。識法者乃達其源。得本即道。知
道體妙有無生。識法即源。見法性圓明自在。
在無所在。在非彼此之方。生無所生。生非有
無之際。故釋迦文佛説十二部之分法。總了
於心。即説無所説。我和上指八萬之塵積。直
教見性。乃指無所指。矧知法離言説。法非
言説不明。法離見聞。法非見聞不顯。因言顯
義。得義亡言。是故順言説者。言顯而法亡。
返見聞者。言亡而法顯。無言無我無爲。無
爲之體如如。如如之理不一。不一不自。寔曰
菩提。勝淨明心。周於法界。即我和上處。其門
傳其法。示無念之義。不動不寂。説頓悟之門。
無憶無念。毎謂門人曰。法即如是。非言説所
及。吾祖師達摩多羅傳此法要。嫡嫡相受。是
諸佛之祕門。是般若波羅蜜。亦名第一義。亦
名不二門。亦名見性。亦名眞如。亦名名涅槃。
亦名禪門。如是之名。是過去諸佛如來之假
説。眞實之義無有名字。時門人得教。如説修
行而味之。共相歎曰。蕩蕩乎。如覩太虚之寥
廓無纖無埃。洋洋乎。若視滄溟之浩溔無際
無涯。深知道言不及。微妙無名。感荷大師愍
我迷愚。示我正法。不由階漸。直至菩提。若遇
諸學。我須傳示。不有師相。曷以顯諸。遂默
召良工。繪事眞跡。容光煥然。相好成就。覩貌
者可以摧邪。依法者可以至妙。更深處而未
測。稽首瞻仰。強爲讃云。最上乘法。無理非
事。善説多門。皆歸不二。迦葉得之。西弘於佛
域。達摩受之。東流於澤地。事即千有餘載。聖
乃三十有四。嫡嫡相承。代代相次。得法契於
道源。傳衣表於眞僞。吾師密受。堂堂顯示。豁
諸佛之祕門。啓大乘之了義。不順有爲。不依
無記。離相離性。不愚不智。義非有無。有無非
義。逆凡夫心。越賢聖意。行過三乘。頓超十
地。非自非果。無他無自。用無生寂。影體倶
離。見無明暗。無念即是。遂召良工。潜爲繪
事。挫毫生相。覩巍巍之應身。離相窮言。見
汪汪之法器。得猶天錫。骨與世異。默妙良哉。
究得眞氣。貌惶惶而欲言。目瞬瞬而將視。仰
之彌高。膽之彌貴。不有吾師。此法將墮
大暦九年六月三日告諸門徒。與吾取新淨
衣。沐浴。沐浴訖。著新淨衣。問弟子。齋時
到未。答到。約束門徒弟子。若是孝順之子。不
得違吾言教。吾當大行。吾去後。不得頻眉。
不同世間。不修行。哭泣著眼及頻眉者。即
名吾弟子。哭泣即是世間法。佛法即不
然。離一切諸相。即是見佛。語已奄然坐化。大
師春秋六十有一
暦代法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