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淨土往生傳 (No. 2071_ 戒珠叙 ) in Vol. 00

[First]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71

叙淨土往生傳
  宋福唐飛山沙門戒珠叙
給孤園中聖賢之衆畢集。是時衆無一辭之
請。如來遽然而告曰。過是西方十萬億國有
淨土焉。其土廣博百寶成焉。又曰。衆生思焉
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願焉。説者曰。十二分
教以羅萬有。此乃無問自説之一分也。其義
猶何。猶母之拊嬰兒不俟其請。但欲顧其手
足乳而哺之。腹而擁之也。然如來捨淨梵降
迦維。其説法者五十年。流慈振毓。隨機有授。
其間龍天釋梵聲聞縁覺大菩薩衆。棄頭目
捐髓腦。外於國城珍寶。殷勤三請者非一。如
來或辭或默。止止而不説也。有之至是而乃
自説。誠悲五濁異生流浪。而不息者長劫。夫
將厭五濁。期生于淨土。必在乎專念。念言之
至以繋乎想十六觀。所以第資焉。經稱諸佛
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其故何哉。明其始也。擧
其漸之之謂也。行始於有修。智始於有習。無
上極果以始于深心。深心者確乎其不可拔者
也。故一念轉三塗之苦。十念階九品之善。此
雖大乘方等諸經。皆所互陳而互發。非止一
經。言而發之也。漢魏已來。翹誠西向。蔑聞其
有人者。實以大法初流經文之未備矣。西晋
時劉曜寇蕩京雒。僧顯避地江東。始由三事
因願。驟感祥異。然其拳拳之志。以遭亂世。遺
風勝業代或無聞。東晋之末。遠師憩跡廬阜。
其時同意法師。釋道炳竺道生佛陀耶舍。洎
在家英豪。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等一百二十
三人。締結方外之遊。希風來集。遠以幻集之
期不克。以常保夢遊之躯。不可以長存。因指
無量壽國。結之遐遊焉其已也。又言。其國清
淨無三塗無六趣。衆生依向不一。生而生者。
寶幢爲之前導。金蓮爲之受質。於是相與而
有蓮社之想焉。今之以蓮社云云。蓋其始也。
或時以爲淨社義亦詳矣。自遠而下。淨土之
修益振。故宋有曇弘。齊有慧進。梁有道珍。李
唐之間。頴悟通識之士。如道綽善導者累復
有焉。余以像季之餘。値佛遺法。&T035191;懷淨業其
亦有年。毎以前賢事績散於諸傳淪於異代。
不得類例。相從條然以見。繇是歴考梁隋而
下慧皎道宣諸師所撰傳記十有二家。洎
大宋通慧大師新傳。且得顯等七十五人。其
傳之作理。或有所暗昧。辭或有所叢脞。因復
修正而發明之。外有鴻業慧明等六十二人。在
其生平想像。至於捨生之際。不甞以矚勝相。
備之不足起深信。乃無以備之。後之明哲。或
患其所不足。摭而備之者。亦余之闕有補焉




淨土往生傳卷上
  正傳十九人附見十
二人
西晋江東釋僧顯東晋廬山釋慧永
東晋廬山釋慧遠佛陀耶舍與慧持
曇順附
東晋山陰釋慧虔東晋廬山釋僧濟
東晋廬山釋慧恭僧光 慧堪 
慧蘭附
東晋廬山劉程之姚秦東安釋僧叡
劉宋江陵釋曇鑒道海 曇泓 
道廣 道光附
劉宋交阯釋曇弘劉宋金陵尼法盛
劉宋丹陽尼道瑗南齊楊都釋慧進
北齊鄴下釋慧光北齊靈建釋法琳
  北齊靈鷲釋僧柔後魏壁谷釋曇鸞龍樹
蕭梁廬山釋道珍後周河陽釋慧命法音
釋僧顯。族傅氏岱郡人也。或云臨川南城人。
累世祖從官于岱。因而家焉。顯以弱年。棄俗
操履潔苦。不交浮僞人事。盛衰機巧之變。未
始形之。或時禪定輒移累日。西晋之末。劉曜
寇蕩京雒。顯乃避地江東。放意名山。雖夫窮
崖極嶮人跡不造。已必造之。晩於所造之境。
得梵僧傳譯新經。經之文備以淨土三事因
願。洎九品往生次第。遂大喜曰。吾以身混五
濁。衆苦嬰縛。遽而得此。若其飛出塗炭翔翼
大虚。吾今而後念有歸矣。於是馳誠西想僶
俛而不懈者九月。一夕寢疾。且見無量壽佛
乘空來降。空中遞有百寶光明。以燭其身。是
夕顯起澡浴。爲同住及侍疾者。説己所見。并
復陳誡因果。勉於未悟。既而亡之。隣寺或見
金臺西下。或聞殊香滿室。人皆異焉
釋慧永。姓鄱氏河内人也。東晋之末。師事沙
門竺曇現。續聞道安法師。爲時規準。自其千
里伏膺從學。于時中原多故民相呑噬。姑欲
南踰五嶺。弛息羅浮之陰。纔至尋陽。郡人陶
範苦要留之。遂託廬山之西林不易年。門徒
&T033064;盛。遠公又復來止。於是相與以爲終焉計。
遠居東林三十年。影不出山。永於西林亦如
之。加夫研味經律。精明講説。布衣疏食樂以
終歳。甞欲宅心靜境習諸三昧。乃立一室於
其所居峯頂。毎永之至室旁之虎。必就馴伏。
人或懼之。則驅而去。旋又來伏焉。又甞行至
烏橋。烏橋營主乘馬使酒。道相梗阻。永以日
時頽暮。退無所之。擧杖遙指其馬。馬驚主墮。
因大遘疾。尋而追悔。永曰。佑戒之神暴。爾狂
人於永也奚悔哉。然永眞素自然語不傷物。
標誠樹願動在安養。義熙十年。遇疾斂衣。攝
念冥目。西向俄而求屣欲起。衆懷疑恐前且
問焉。永曰吾以佛來故起。之何其問也。已而
遂終。道俗奔赴。咸聞天香。七日乃歇
釋慧遠。俗姓賈雁門婁煩人也。少依舅氏遊
學于許洛。博總經史。尤通莊老。年二十一。欲
度江東。定契于范宣子。南路阻塞。志不獲從。
時道安於太行。弘賛像法。聲甚著聞。遠往歸
之。一面盡敬。後聽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乃
曰九流異議皆糠秕。爾與母弟慧持。投簪事
之。然其風韻嚴肅容止方稜。安毎歎曰。使教
流東土。其在遠乎。至二十四大善講貫。客有
難問實相義者。往復條析。彌増疑昧。遠引莊
子之文類之。客乃曉然。自後安師許遠不廢
俗書僞。秦建元中襄陽寇亂。安爲朱序所拘
支離。其徒各隨所之。遠與慧持數十人。同之
荊州。未幾又欲南之羅浮。路出尋陽。見廬峯
青峻。意頗樂之。奈其所憩去水猶遠。遠以杖
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使朽壤抽泉。爾言訖泉
涌。其後尋陽亢旱。遠詣其水之傍。讀龍王經。
俄有巨蛇。由水升空。須臾大雨。因號其處爲
龍泉焉。時沙門慧永。已居西林。要遠同止。又
愧所居褊狹不足以處。乃告刺史桓伊。伊然
其意創東林以居之。往時陶侃出鎭廣州。有
漁人。於海上得育王所造像。其像甚異。侃奉
歸武昌寒溪寺。寺甞遭火像獨存焉。後侃移
鎭他郡。以像繼有靈異。遣使迎之。竟不能擧。
及遠寺成願心祈請。飄然自至。繇是知遠修
證。動有祥感。殷仲堪之荊州。道經廬山。與之
論易。移晷不倦。堪曰。識智深明固難與敵。司
徒王謐護軍王默。咸欽風徳遙致師敬。謐有
書曰。年未四十衰同耳順。豈不自悲頽落哉。
遠曰。古人不貴尺璧。而重寸陰。顧其所存。不
在長年。爾宋武追討盧循。設帳桑尾。左右曰。
遠公素王廬山與循交厚。宋武曰。遠公世表
人也。詎有彼此。因遣使齎書。遺以錢米。秦主
姚興嘉遠才思疊形信餉。新出大智論。興以
論本寄遠。仍示書曰。此論龍樹所作。又是方
等指歸。不有大士。孰能序引。桓玄伐罪仲堪。
徑至山足。邀遠以出虎溪。遠辭焉。玄自入山。
左右曰。仲堪罪人。力推敬遠。惟公無敬之。玄
曰仲堪生死人。爾吾誰類之。既而相見。不覺
展敬。故雖内懷疑難。不敢復發。乃問以征討
之計。遠不答詰其故。對曰軍旅之事未之學
也。玄曰何以見願。遠曰願檀越安隱。彼亦無
他。玄出山。謂左右曰。此人實乃生所未見。吾
何怠之。後玄以震主之威曲相延致。又制沙
門致敬王者。尚書令何充僕射禇翌諸葛恢
等。皆有奏議門下承旨。又爲駁難同異紛紜。
理莫能定。遠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上玄。
玄輒止焉。殆玄西奔。安帝由江陵。旋于京師
輔國。何無忌勸遠迎駕。遠託以疾。帝遣書勞
問禮越常等。遠表謝曰。釋慧遠頓首。陽月和
暖御膳順宜。貧道身嬰故疾。年衰益甚。猥蒙
慈詔。載垂光慰。感懼之深。實百于懷。帝覽
表。復以優詔答之。陳留謝靈運。負才傲物。少
所推許。一與遠接。肅然心服。矧遠内通佛教。
外善儒書。自居廬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
入俗。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
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清河張野。並棄世遺
榮。依遠遊止。遠與遺民而下僧俗一百二十
三人。結爲淨社。於彌陀像前。建誠立誓。期升
安養。仍令遺民撰文以刻之。當時或稱蓮社。
蓋指群心誓生之所。爾遠之廣善援能務在
弘法。毎聞僧徒至自西域。必皆委曲咨訪理
味。罽賓沙門僧伽難提。太元中至尋陽。遠請
重譯阿毘曇心及三法度論。晩聞羅什入關。
焚香遐想。以致書問。什亦久藉其名。復書通
好。而又以偈五首。大稱賞之。自是南北千里
書問不絶。義熙十二年八月一日動散。至于
六日。&T033064;加困篤。大徳耆年皆相稽顙。請飮豉
酒。遠曰。以酒療病律無通文。請飮米飮。又
曰。日過中矣。已而請飮蜜漿。乃命律師。披律
尋文。文未之半。遠已亡焉。春秋八十三。道俗
雲委車軌爲之結道。尋陽太守阮保。與弟子
法淨等。於其山西。鑿壙以葬。而靈運宗炳一
時名賢。追悼遺徳。迭爲銘志。梁僧慧皎。去遠
餘百載。得其事實。亦爲作傳云。按遠別傳。遠
於淨土之修。克勤于念。初憩廬山十一年。澄
心系想。三覩勝相。而遠沈厚。終亦不言。後十
九年七月晦夕。遠於般若臺之東龕。方由定
起。見彌陀佛身滿虚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
又見觀音勢至侍立左右。又見水流光明分
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説苦空
無常無我。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
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與慧
持曇順在佛之側。前揖遠曰法師之志在吾
之先。何來之遲也。遠既目撃分明。又審精爽
不亂。乃與其徒法淨慧寶等。具言所見。因告
淨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於淨土三覩勝相。
今而復見之。吾生淨土決矣。次日寢疾。又謂
淨曰。七日之期。斯其漸也。汝徒自勉。無以世
間情累拘也。至期果卒
釋慧虔。姓皇甫河朔人也。精持戒律。其志尤
固。初居廬山僅十年。道俗有業佛道者。皆慨
慕之。虔以遠師在其山足。徳業風聞。加又伸
明勝法。資發聾聵。美而歎曰。彼人也吾人也。
彼其徳業。吾不殆之。其於心也。能無愧哉。乃
之呉會矚地弘通。及至山陰嘉祥寺。聚徒館
衆。大開誘掖。時羅什傳譯新經。有未講者。虔
歴講之。然其所講必與衆曰。幸由像季講道
遺教。願乘少善。刻奉彌陀。後五年得病。虔知
時至乃曰。登金蓮坐玉池。蓮開見佛。即其時
矣。所欲祈誠海衆。爲法眞友。觀音勢至。爲己
良導過此。以還無復他願。其夕山陰北寺有
淨嚴尼者。方其假寐。倏見觀音勢至與百千
衆自高而下。幡華幢蓋光映日月。嚴既見之。
且禮且瞻。且因前詣而問曰。大士何所之耶。
對曰。之嘉祥迎虔公耳。虔於是夕預亦自得
勝相。尋告弟子。奄然長逝
釋僧濟。未詳何許人。亦不知落髮爲誰師也。
晋安之時。甞入廬山。問道于遠公。内外經書。
皆貫深要。遠毎謂曰。與吾紹隆大法。爾其人
乎。濟由敏悟之識。爲遠稱譽。凡所講議時多
欽伏。殆其有疾。沈殢枕席。欲起而不能作者
三日。遠附一燭遺之曰。汝可憑此建心安養。
濟承其意。執燭停想。復延諸僧。夕諷觀經。漏
殘星轉。殆將五更。濟以所執之燭。授弟子元
弼。於僧中行之頃之。且覺自秉一燭浮空而
行。蒙彌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歴事諸佛。
須臾既覺備與弼等道之。已而喜曰。吾以一夕
觀念蒙佛接引。惟佛大慈與念倶至。至于明
夕。復見空中化佛與化菩薩隱顯來集。又謂
弼曰。化佛來也吾其去矣。於是西顧一息而
終。終之餘三月。當其敲暑。肌肉爲之不腐」
釋慧恭。俗姓龔豫章之豐城人。入佛以來。與
僧光慧堪慧蘭三法師。最相友善。蘭等力學。
殆不如恭。而於淨土。陶蒸醞藉。以繋願想。恭
不殆之。蘭甞謂曰。汝之力學博聞。是於佛道
有資乎。聾夫奏樂而已。無聞聖人之明譏。汝
承其譏乎。恭曰。胡爲其然也。學不可已。達人
之通議。孰能未死。昧昧如癡哉。後七年。蘭等
倶死。死時各有先應。又五年。即晋義熙十一
年。恭且病焉。病中載念。蘭等已死。自又纒困
病苦。忽忽無所依。乃曰。六道相沿。其何止
焉。既而篤甚。又曰。死生去來。吾安歸哉。於
是叩頭泣血。矢心于安養。雖夫病苦之甚。而
其念也無一間焉。一日目睇無量壽佛。以紫
金臺前至迎恭。恭覺其身乘彼金臺。臺中流
出光明。若諸寶聚。又見昔者僧光慧堪慧蘭
等。於其光中。欣然告曰。長老受生之處。已居
上品。吾等之懷。不勝浣慰。但念五濁淹延淨
土相依之晩也。恭於其日驟覺。身心無諸苦
痛。奮身自起。言之乃滅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漢楚元王之後也。祖
考而上爲晋顯官。程之少孤。事母以孝行聞
州里。又以才藻自負。不委氣于時俗。雖夫寒
餓在己威福在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謐。丞
相桓玄。侍中謝琨。都督謝安。太尉劉裕。咸嘉
其賢。欲相推薦。程之曰。諸公所薦皆人傑也。
若程之行不足以飾身。才不足以蔽俗。今而
薦之。不唯已有尸祿之毀。亦恐天下不以諸
公爲知人矣。乃之廬阜。以託于遠公。遠公曰。
官祿巍巍。欲何不爲。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贅。
相窺晋室。無盤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
何爲哉。遠聞其説。大相器厚。太尉劉公。亦以
其志不可以力屈。與群公議遺民之號旌焉。
及雷次宗周續之畢頴之張秀實等同來棲遠。
遠曰。諸公之來。宜忘淨土之游乎。如有心焉
當加勉勵無宜後也。程之於諸公中。又最有
文。得識其事。鑱石以永之。是後程之。拳拳佛
道。不罹榮辱驚者十一年。末年於念佛中。見
彌陀佛身紫金色以臨其室。程之愧幸悲泣
且自陳曰。安得如來爲我手摩其頂覆我以
衣耶。俄而佛摩其頂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念
佛。又見身入七寶大池。其池蓮華青白相間。
其水湛湛若無畔岸。中有一人。頂有圓光。胸
有萬字。指池水曰。八功徳水。汝可飮之。程之
飮水甘美盈口。及其寤之猶覺異香發於毛
孔。程之曰。此吾淨土之縁至矣。誰爲六和之
衆。與我證明之。廬阜諸僧既相來集。程之乃
對尊像。焚香載拜。而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
能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
次乃供養阿彌陀佛。然後供養法華會中佛
菩薩衆。至於十方佛菩薩衆。願令一切有情
倶生淨土。願畢乃三叩齒長跪而卒。卒之十
一日。遠公以程之社中人。也爲之發傳云」
釋僧叡。魏之館陶人也。年十八。始事僧賢爲
弟子。巾舃而外學與時競。至二十。博總佛經。
猶通儒籍。甞聽僧朗講放光經。屡有機難。朗
謂賢曰。叡也識出人表。比格難吾累思不能
通。可謂賢賢弟子耳。叡以身居學地。未能均
慧習定。加又禪定之奧昧諸階漸。且曰經法
雖少足識因果。禪法未傳。措心無地。羅什後
至關中。出禪要三卷。叡首得之。日夜修習。遂
精五門。善入六靜。僞司徒姚嵩。高其懿行頗
前席之。秦主姚興。問嵩曰。叡公何如。嵩曰。
實鄴衞之松柏爾。及興見之。盛加賞悦。反謂
嵩曰。叡公乃四海之標領。何獨鄴衞松柏乎。
於是美聲大布。遠近歸徳。什師所翻經論。叡
並參正。後出成實論。令叡講之。什顧叡曰。此
論七處文。破毘曇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
眞爲英邁。至叡啓發。果不諮什。什歎曰。吾以
傳譯與子。相値蓋無恨矣。後著大智論十二
門論中論等序。并著大小品法華維摩思益
經序。皆傳於世。初叡善攝威儀。弘賛經法。常
迴諸善願生安養故。雖坐臥進止。罕曾背西。
後時無病集僧告曰。生平所存願在安養。如
叡所見。固當得生。或其身口意業。未至無犯。
願施大慈。永爲法朋。因款諸僧。坐而死焉。叡
死之日。寺僧咸見五色煙霧出叡之房。盤旋
然漸而西去之
釋曇鑒。俗姓趙冀州下博人也。孩稚厭俗。求
師于竺道祖。學究群經。兼窮諸論。論文有所
未通必曰。不有聖人復生。吾將安附。後聞羅
什入關。杖策詣之。咨決心疑。一隅三反。及什
之亡鑒曰。不幸什師去世。咨決無所。乃之江
陵之山寺。時膺暮年履行尤謹。甞願躬陞安
養。面覲彌陀故。雖毫芒之善。悉迴向之。一日
定中。見彌陀佛手捧金瓶。以水灑其面曰。滌
汝塵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倶致嚴淨。乃於
瓶中。出一蓮華授之。鑒之出定。謂弟子慧嚴
曰。汝於淨土有觀念因。吾於汝也宜無隱乎。
爾遂以所見告之。殆三日弟子道濟辭往上
明。鑒曰汝徒未能陞安養脱娑婆。驅驅南北
其終爲何。既而又曰。汝能奉吾言他日之來。
猶吾在焉。不然則汝之報。隨業有遷。其夕鑒
與寺僧。歴叙疇昔。亦露其長往不復之意。聞
者莫之測也。夜寢深矣。有沙彌僧願。隨在左
右。鑒迴顧曰。夜闌燈耗。汝奚在耶。僧願引
去。鑒乃獨歩廓下。念彌陀佛。近逾五更。其聲
彌勵。及旦嚴等。依常問訊見鑒。趺坐而口不
言。就而視之已亡矣。嚴等不以其棺掩之。凡
三旬支體柔滑。有若芙蕖之香。内而發出焉。
同時亦有江陵釋道海。淮南釋曇泓。東轅釋
道廣。弘農釋道光。並祈心安養。至其棄世。光
等皆言。目撃金臺寶網。曁頻伽命命之鳥。來
現其前
釋曇弘。黄龍人也。或云廣陵高郵人。宋永初
中。南遊番禺。止于臺寺。後適交阯之仙山寺。
香火之外。了無他事。誦無量壽及觀經。不知
其數。弘毎念曰。一身萬緒正念難守。可乘正
念早見彌陀。由是於山崦間。積薪爲𧂐。一日
潜入其薪。口自陳曰。願謝此報。速奉金顏。無
於三界以墮諸有。因而縱火。弟子追及。舁之
還寺。然其所焚半身已爛。未經月餘爛且復
焉。翌日郷閭嚴持大會。擧寺皆赴。弘於是日
復入巖谷。聚薪焚之。郷民奔救。弘已亡焉。於
是益薪進火移日乃盡。弟子收其遺骨。得舍
利數百。撃之以石。光焔隨發。竟亦無璺焉。次
日有見。弘身作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
或問之不答。再問之。惟擧一手。指西而已。人
有迫而追之。相去彌遠。其終不及焉
尼法盛。俗姓聶貝之清河人。東晋之末。避地
金陵。宋元嘉中。始於建福寺出家焉。才識慧
解。率由天縱。盛以桑楡之齒。流寓皇邑。徒以
運偶隆平。而心所存終懷舊土。乃曰以情繼
情。念奚不生。唯憑佛道可用銷焉。遂從道場
寺遇法師。受菩薩戒。晝則披陳玄素。夕則澄
寂理味。漸積歳時。神情朗贍。雖曰暮齒。有逾
壯年。毎欲拔跡三界接武九品。於是分十六
觀。并作八池。以系前想。十六年九月二十七
日。於其居寺塔下。禮彌陀像。際晩遇病。稍就
綿篤。盛方假寐。見彌陀佛與二菩薩乘雜華
雲。雲出寶光前以照盛。是時諸尼。款扉問疾。
且見盛房。光明逆溢奇而問之。盛曰適吾假
寐。見彌陀佛及二菩薩以在吾前。而復以光
照我。豈佛之慈度我耶。言竟而絶。時豫章太
守呉郡張辯。素所尊敬。爲之傳述
尼道瑗。俗姓江丹陽人也。或云丹徒人。少以
聰悟。自得經籍書史。皆所博渉。成戒之後。研
味三藏。尤得其要。晋孝武泰元中。皇后美其
高行。凡所資善多歸其寺。豪婦貴女。爭與之
遊。宋元嘉八年。大造佛像。以廣福業。彭城金
像二躯。瓦官寺彌勒行像一躯。建興寺金像
二躯。建福寺臥像并普賢行像兩躯。又隨其
像。陳獻幡華。頗極精麗。十五年又造金無量
壽像一躯。願憑其像。接置西方。明年夏四月
十一日。像於眉間。大放光明。以照其寺。寺内
盡如金色。於金色中。無量壽佛。與瑗記曰。汝
捨此報必遂依我。當善護持勿生疑慢。瑗得
其記彌増感悦。旋於其月望日。就其像前。坐
以終報
釋慧進。俗姓姚呉興烏程人也。性雄勇好任
侠。年四十覺身夢幻。乃之楊都高座寺出家
焉。進以中年出家。不能窮賾圓頓。願誦法華。
以畢殘報。用心勞苦。執卷病生。歎曰豈業障
深厚。如來之教難勝耶。乃復發願。造經百部。
以悔先障。始聚錢一千六百。一夕群賊來寇。
進無驚撓。惟俯身合掌指其錢曰。此經錢也。
出於檀越之家。吾無有焉。群賊聞之愧赧而
去。爾後果成百部。部帙既滿。病亦隨損。進迴
所營功徳。倶資淨土。願心深固。俄有空聲。
告曰汝事已辦。願亦已遂。其生淨土。非汝而
誰。進聞之曰。進本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
下。亦其無退轉矣。至齊永明三年。無病而卒。
卒年八十餘
釋慧光。俗姓楊定州義豐人也。年十三。隨父
入洛。見佛陀禪師。慕其有道。從受三歸。陀以
光有異相。必能宣荷勝法。勉之從佛。光既從
事佛道。刻己力學。日記數千言。加又鉤索淵
致。若由宿悟。一時有所咨問。光必指引。泠然
可聽。定人號之聖沙彌焉。洎其受具。大翼聖
教。時欽其徳。往往解嚢而施。歳無虚日。光迴
所施。悉資惸獨。甞著四分律疏及華嚴涅槃
十地等疏。皆盡權實。齊之名賢。有如僕射高
隆之司馬令狐子儒。率宗奉之。然光所修精
苦。未始剋定何佛國土以託受生。及其病至
于大漸。俄見天衆來現。光乃投誠稽顙。乞歸
安養。未移瞬息。且見淨土化佛。與化菩薩充
滿虚空。光曰。惟佛攝受。遂我本願。又謂弟
子曰。化佛菩薩。不知其數。吾得褰衣後隨願
足矣。於是彈指謦欬。言氣倶盡
釋法琳。俗姓樂晋原人也。落&T061190;于本郡。志學
于蜀郡。常謂蜀中無師。慨然有不足歎。及隱
公至。琳乃以日兼夜。委心師問。隱歸陝西。
琳亦隨之。數載之後。諸部毘尼。洞曉持犯。尋
又還蜀。止靈建寺。蜀之僧尼。駕跡宗奉不可
勝數。而琳之心若亡焉。琳於律部。而外談佛
國土。必指極樂爲受生處。以故早暮常誦觀
經。以繋諸念。或時誦之。輒見一僧形甚魁大
以在其右。琳雖異之。不甞形諸口吻。惟執侍
小童子見焉。齊建武二年。不悆且見一大寶
樹。樹下有三蓮華。華上而有一佛二菩薩像。
琳大喜曰。修淨業者得見寶像。即除無量億
劫重罪。吾豈其人耶。幸吾見之。不慮金蓮玉
池不得而生。於是囑其後事。無費僧物。無循
俗尚。當循西土火葬以簡其禮。其晩又謂僧
曰。今夜爾聞鐘聲。即來視我。至于夜半。果聞
鐘聲。琳乃就席閉目。違代僧徒。依其遺旨。於
新繁路口。積木燔尸。煙火炎炎。三日乃熄」
釋僧柔。俗姓陶潤之丹陽人。九歳親學。秀發
天然。閭里先達。莫不嘉其俊異。後遇弘稱法
師。遂投簪焉。稱有大名。一時學者。駢肩依
仰。柔侍其側。日承提發。以故所學方等諸
經。皆貫精奧。後入剡白山靈鷲寺。寺僧夜夢。
人擁鈇鉞隊仗。充塞山阿。僧有問之。人曰柔
法師至。吾且迎矣。及旦柔果至焉。寺僧競款
其事奇柔。柔曰。吾爲鬼物見。尚何奇也。齊太
祖及世祖文宣諸帝。咸知其名。前後詔至鄴
下。特加睿睠。然柔不親俗不尚名。不以物態
盛衰介其意。惟於淨土之業著心焉。毎至懸
車西次。則斂容端想。歴伸其願。其亡之日。柔
見化佛。僅百千數。又聞房室内外異香襲襲。
柔曰。異香之來兮襲我衣。聖賢之擁我兮將
安歸。乃令鋪席于地。西望虔禮。即時遷神焉。
春秋六十四。全身葬於其山之南。沙門僧祐。
與柔最善。摭其初終。刻之于石
釋曇鸞。雁門人也。少遊五臺。感其靈異。誓而
出俗。三乘頓漸。具陶文理。甞讀大集經。苦其
辭義。深密難以開悟。大下辭筆。以形注解。又
甞抱疾。行至汾川。俄見雲陰斗盡。天門洞開。
六欲階位。上下重複。鸞方瞬目。疾乃隨愈。鸞
於是後用心佛道。常如不及。開蒙誘俗。無間
遠邇。初鸞好爲術學。聞江南有陶隱居。得道
家長生法。千里就之以卒其業。陶以所學仙
經十卷授鸞。鸞躍然自得。以爲神仙之術。其
必然也。後還洛下。遇菩提留支。意頗徳之。
問支曰。佛道有爲長生乎。其能却老爲不死
乎。支笑而對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
有焉。旋以觀無量壽經授之曰。汝可誦此。則
三界無復生。六道無長往。盈虚消長禍福成
敗。無得而眹其爲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
河沙之數有極。壽量之數無期。此吾金仙氏
之長生也。鸞承其語。驟起深信。遂焚所學仙
經。而專觀經焉。毎於觀經。得其理義。修三福
業。想像九品。雖夫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不懈
于始念。魏主憐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
靡弘廣。號爲神鸞。勅住并州大嚴寺。未幾移
住汾州壁谷玄中寺。一夕鸞正持誦。見一梵
僧掀昂而來。入其室曰。吾龍樹也。其所居者
淨土焉。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鸞曰。何
以教我。樹曰。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追現在。
今何在。白駒難與迴。言訖而失。鸞以所見勝
異。必知死生之期戒矣。即集弟子數百人。盛
陳教誡言。其四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
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
子齊聲。高唱阿彌陀佛。鸞乃西向冥目。頓顙
而示滅之。是時道俗。同聞管絃絲竹之聲。由
西而來由西而隱。魏主曰。此誠佛子之眞修。
其所歸也有在矣。勅葬汾西之文谷。仍條其
生平所習。以立碑焉
釋道珍。不原其氏。梁天監中。憩錫于廬山。聞
昔遠公與慧持曇順等。結想于淨土。心頗慕
之。然其所慕。或就或否。猶豫然不克專其念。
異時夢中。見浮海者數十人。櫓舟前邁。珍且
問之。對曰將適彌陀國也。珍曰。願將隨適。豈
相拒耶。曰以子之意。孰敢拒之。但一日之修
功超永劫。彌陀之經存矣。而子未誦之。如之
何。且求適也。珍之夢覺。嗟歎愧悚。若於勝法
有差焉。遂尋其經誦之。晨夕相繼。間無容髮。
後二年前安居之二日。堂虚戸扃。有捧銀臺
而至者曰。法師報盡當陞此臺。又曰。以師之
功。當得金臺。奈何始心猶豫。故止此耳。珍泣
謝曰。果能越三界出五苦。則珍也見佛之基
有漸。奚必金臺爲也。然珍少言語多貶損。雖
得其事。未甞矜於人。人亦不得而知。惟珍自
記數百字。藏之于座隅經函。其亡之夕。所居
之山崖&MT03184;萬疊。如烈火千炬交相輝爍。郷民
餘百家。望之大爲驚怪。及旦咸即其山。問之
寺僧。對以珍亡。乃知。其所見者皆珍往生嘉
祥焉。異日於珍經函。獲其所記。因得廣之。以
悟來者
釋慧命。俗姓郭。梁大通二年。生于相州之長
沙。既而出家。識者奇之。以爲終入如來室者
慧命也。年十五誦法華。纔盈七日一部終焉。
其他文字誦亦類之。殆其剃落。學無常師。聞
恩光禪師。克著令聞。委身咨禀。未易三年。大
通禪要。又與南嶽思禪師。最相友善。甞謂思
曰。吾與子植因淨業。遠而結之。正以西方爲
期爾。思曰區區之意。孰敢忘之。但願龍驥之
尾。無拒蒼蠅矣。續遊僊城山。山有道士孟壽
者。幽棲積歳。祈心返正。又欲居館充建寺宇。
俄而壽夢。被金甲者數百人。嚴衞館側。號令
相警。若有所待。壽曰。此豈異人之至耶。不然
何吾夢之有先也。次日命且至之。於是壽起
深信。捨其所居。未幾命曰。始造之寺。尚煩經
置。吾宜棄禪觀縈心於此哉。乃與其徒。以歸
長沙之故林。時法音禪師同郡人也。本姓王
亦甞。與命結爲淨土友。當其暮年。益加親厚。
一夕命携音手。月下相顧而笑曰。時至不行
謂之貪生。可去不去謂之苟欲已矣。夫吾其
去矣。音曰。相知之義。寧不俟我十日哉。命豎
兩指而對曰。過此不可及也。旦日命果嬰疾。
又一日終焉。其終之日。則周天和三年十月
之五日。其日同衆。有目天人下降幢幡自隨。
或聞房宇唱善哉者。又聞奇香異樂。彌日不
散。後十日音亦告終。所現瑞相。頗有似之
淨土往生傳卷上



淨土往生傳卷中
  正傳二十人附見四人
  陳南嶽釋慧思隋天台釋智顗
隋趙郡釋智舜
隋河東釋智通通弟子頂蓋
母王氏附
隋蒲州釋眞慧隋天台釋法智
唐京師釋善胄唐同州釋法祥
唐終南釋明贍唐并州釋道綽道撫
唐天台釋灌頂唐相州釋道昂
唐武丘釋智琰唐蒲州釋神素
唐京師釋善導唐陳留釋功迥
唐并州釋惟岸小童
子附
唐金陵釋法持
唐洛陽釋慧日唐成都釋雄俊
釋慧思。俗姓李武津人也。少夢梵僧。勸令免
俗。因而剃落。然其所依。迨非蘭若。續感神
僧。勗之齋戒。思乃勵志。日惟一食。人事迎
送。都然杜絶。誦法華維摩等經三十餘部。所
止林落。或人焚之。輒顯癘疾。就而哀懺。即平
復焉。他日復夢梵僧數百。其上座者。撫而告
曰。汝先所受非勝律儀。安能開汝正道。資汝
淨行。幸遇清衆。宜更翻壇。思以夕夢。再發精
感屡馳。由是得見三生行道事。又甞夢中見
彌陀佛與思説法。因造其像。以嚴觀想。又甞
安坐繋念。見一生善惡業相炳然齊現。現已
身心勇猛。得悟法華三昧大乘方等之旨。遂
於大小二乘。定慧等學。敷揚引喩。用攝自他
久之。衆雜精麁。是非紛起。其徒患之。具以白
思。思曰。大聖在世。不免流言。在我之爲豈逃
小謗。況我佛法不久當滅。未識何方可避其
難。俄而空有人曰。若欲修定。武當南嶽。是其
處也。齊武平中。南至光州。時方擾攘。路多梗
塞。權與其徒止于大蘇山。其山陳齊邊境。兵
刃所衝加。値佛法云崩五衆離潰。一時英俊。
猶慕其徳。晦逃名跡。來咨理味。思曰。吾老
矣。無能以發汝。姑命學徒智顗。代講金經。至
一心具萬行處。顗有疑焉。思曰。汝向所疑。
乃其大品次第意。未爲法華圓頓旨也。吾昔
夏中。苦節思此。無何一念頓曉諸法。忝已親
證不勞致疑。顗即咨受法華三七境界已。而
咨曰。和尚行位應居十地。思曰非也。乃十信
鐵輪位耳。吾時以事驗之。可自見矣。陳光大
中離大蘇。與四十餘僧。徑趣南嶽。既至謂諸
僧曰。吾此十載。必事遠遊。翌日前至衡陽。遇
一嘉所。層峯峭拔。茂林森聳。思指茂林之下
曰。此古寺也。昔吾憩此有年矣。依言以發其
土。果獲堂殿基墌僧用器皿。次至一大巖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