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天台九祖傳 (No. 2069_ 士衡編 ) in Vol. 51

[First] [Prev]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69

天台九祖傳并序
  雲間沙門士衡敬編
吾宗九世祖師示生東西兩土。前後出興相
&T049271;遠。故感應垂迹之事散在經傳。儻非博
覽則不可得而詳也。以山家傳習者。而於祖
師功徳。罕測厥由。於乎先儒有言。其先祖無
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
弗傳。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恥也。而況於
學教之人乎。愚忝末裔。姑欲逃其弗傳之責。
謹搜羅載籍。備録于右。以貽後賢。顗弘賛
無窮。思齊有地。而不爲無補矣。時嘉定改元
臘月望日。寓竺峯凝翠軒序
  高祖龍樹菩薩二祖北齊尊者
三祖南嶽尊者
四祖天台教主智者大師
五祖章安尊者六祖法華尊者
七祖天宮尊者八祖左谿尊者
九祖荊溪尊者
高祖龍樹菩薩者。南天竺國梵志種大豪貴
家也。始生於樹下。由龍成道。因號龍樹。幼
而聰哲。才學超世。處在襁褓上擧兩切。下音
保。小兒衣也
諸梵志誦四韋陀典。各四萬偈。偈有四十二
字。背誦其文。又領其義。弱冠馳名。獨歩諸
國。世學藝能。天文地理。圖緯祕讖。及餘道
術。無不綜練上子宋切。
下郎殿切
結友三人亦一時之
傑。一日相與議曰。天下義理。可以開神明悟
幽旨者。吾等盡之矣。更以何方自娯。唯有追
求好色縱情極欲。是不亦樂乎。然諸梵志勢
非王公。何由得之。可求隱身之術。斯樂可辦。
四人相視。莫逆於心。同至術家。求隱身法。術
師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
術故屈辱就我。此人才明絶世。所不知者唯
此賎法。若授其方。則永見棄。且與彼藥。使
不知之。藥盡必來。永當師我。各與青藥一丸
告曰。汝於靜處。以水磨之用塗眼。驗形當自
隱。龍樹磨藥聞香。盡知藥名。分數多少錙銖
上音緇。
下音殊
無失。還向其師。具陳此藥有七十種。
名字兩數皆如其方。術師驚問。子何以知。答
曰。藥有氣分。何以不知。師即歎服乃曰。若斯
人者。聞名猶難。況我親遇。而惜斯術。即以其
法具授四人。得術隱身。遊百自在。入王宮
中。宮中美人皆被侵陵。百餘日後。懷妊者衆。
以事白王。王不悦曰。此何不祥。召諸智臣。以
問其故。時有一臣白王。此之所爲不出有二。
一鬼二術。可以細土置諸門中。令人守衞斷
往來者。若是方術。足跡自現。若是鬼魅。入
必無跡。人可兵除。鬼當呪滅。王用其計。備法
試之。見四人跡。即閉諸門。數百力士揮刀空
中斬三人首。近王七尺刀所不至。唯有龍樹。
斂身屏氣。依王而立。故不被斬。因時始悟欲
爲苦本。厭欲心生。發出家願。我若得脱。當詣
沙門求出家法。既而得出。入山至一佛塔。出
家受戒。九十日中。誦三藏盡。通諸深義。更求
異典。都無得處。遂向雪山。見一比丘。以摩
訶衍而授與之。讀誦愛樂。雖達實義。未獲道
證。辨才無盡。善能言論。外道異學沙門義士。
咸皆摧伏請爲師範。即便自謂。我是一切智
人。生大憍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途無量。
佛經雖妙。句義未盡。我今更敷演之。開悟後
學。作是念已。便欲爲之。立師教戒。更造衣
服。令附佛法。而少有不同。欲除衆情。示不受
學。選擇良日。便欲行之。獨處靜室水精地
房。大龍菩薩愍其若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
至其宮殿。開七寶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
上妙法授與。披讀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
深入。體得實利。龍知其心而問之曰。看經遍
未。答曰。汝經無量。不可得盡。我所讀者足滿
十倍過閻浮提。龍言。忉利天上所有經典倍
過於此百千萬倍。諸處此比不可稱數。爾時
龍樹既得諸經。豁然通達。善解一相。深入無
生。法忍具足。龍知悟道。還送出宮。時南天竺
王生大邪見。承事外道。毀謗正法。龍樹爲化
彼故。躬持赤幡。在王前行。經歴七年。王始怪
問。汝是何人。在吾前行。答曰。我是一切智
人。王聞是已。爲之大驚。遂問之曰。一切智人
甚爲希有。汝自言是。何以取驗。答曰。王欲知
者。宜當見問。王即自念。我爲智主大論議師。
問之能屈。未足爲奇。或不如彼。此非小事。默
然不問。便是一屈遲疑良久俛仰問曰。天今
何爲。答曰。天今正與阿脩羅戰。王既聞已。
譬如人噎乙結
既不得吐又不得咽
欲非其
言。無以爲證。欲是其事。無以爲明。擬議之
間。龍樹復言。此非虚論。王小待之。須臾當
驗。語訖空中刀劍戈戟相繼而落。王言。干戈
矛矟上音謀。建於兵車。長二
丈。下音朔。丈八曰矟
雖是戰器。那知是天
與脩羅戰。答曰。以之虚言。不如驗之以實。言
已脩羅耳鼻從空而下。又令王臣衆等見空
中兩陣相對。王始稽首受其道化。殿上萬婆
羅門因就出家。時於此國大弘佛教摧伏外
道。廣開摩訶衍義。造優波提舍十有萬偈。莊
嚴佛道。大慈方便。如是等論各五千偈。今摩
訶衍教大行於天竺。造無畏論。滿十萬偈。中
論出無畏部中。凡五百偈。時有婆羅門。善知
呪術。欲以己能與龍樹爭勝。白彼王言。我能
伏此比丘。王言。汝甚愚癡。此菩薩者。明同日
月。智齊衆聖。汝今庸劣。豈可爲比。婆羅門
言。王爲智人。宜以理驗。大王云何逆見凌懱
莫結切。
侮也
王見言至。恭請龍樹。清旦倶集政徳
殿。時婆羅門即於殿前呪作大池。廣長清淨。
池中出生千葉蓮華。自坐其上。語龍樹曰。汝
處於地。類同畜生。我居華上。智慧清淨。寧敢
與我抗言議論。爾時龍樹亦以呪力化爲白
象。象有六牙。行池水上趣其華座。以鼻繳
音皎。
纒也
拔高擧擲地。時婆羅門傷背委困。即便
摧伏歸命龍樹。我甚頑嚚犯逆大師。惟願愍
哀聽我悔過。龍樹慈矜度令出家。時有一小
乘法師。見其高明。常懷忿嫉。龍樹深知。既所
作已辦縁謝化成。將欲示寂。因問小乘師。汝
今樂我久住世否。彼曰。仁者實不願也。於是
龍樹即入靜室。經日不出。弟子咸疑。推戸視
之。遂見蝉蛻
而去。天竺諸國並爲立廟。種
種供養敬事如佛。其母樹下生之。因字阿周
陀那。阿周陀那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
配字。號曰龍樹。假餌仙藥長壽住世。三百
餘年任持佛法。其所度人不可稱數。如付法
藏傳。入楞伽經第六云。大慧汝當知。善逝涅
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
大名徳比丘。厥號爲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
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極樂
國。此佛金口懸記也
二祖北齊尊者。諱慧文徳行未
見本傳
當齊高之世
國號。高謂高祖渤海人也。姓高氏。齊大夫高奚之
後。高歡次洋方受魏禪。都鄴在相州。即北齊也
獨歩
河淮無競化者。故云河北。
淮謂南。行化於世
法門非世所知明所證
既深。
非餘
所知
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尊者法行於世。如履地不
知地之厚。戴天不知天

尊者用心一依釋論。論是龍樹所説。準付
法藏。龍樹是金口祖承第十三師。尊者横承
禀以爲師也。故翰林梁肅曰。大雄示滅。學
路派別。世既下衰。教亦陵遲。故龍樹大士
病之。遂用權略制諸外道。乃括十二部經。發
明宗極。微言東流。我北齊禪師得之。由文字
中入不二法門。以授南嶽。斯言盡之。後學尊
敬不敢正斥其諱。以北齊尊者稱焉
三祖南嶽尊者。諱慧思。姓李氏。武津人也。
少以寛慈。頂生肉髻。耳有重輪。象視牛行。
勝相莊嚴。與世自異。甞夢梵僧勉令出俗。駭
悟斯瑞。辭親入道。奉持守素。梵行清潔。及禀
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別施。迴栖幽靜。杜絶將
迎。誦法華等經。所至小庵被人所焚。隨顯癘
音例。
疫病
疾。求誠乞懺。還創草室。持經如故。其
患平復。仍夢。梵僧數百形服瓌公回切。
大也
異祈
請師僧。加羯磨法。具足成就。驚寤方知夢受。
勤務更深。無棄昏曉。又夢。彌勒與諸眷屬同
會龍華。心自惟曰。我於釋迦末法。受持法
華。今値慈尊。感傷悲泣。豁然覺悟。轉復精
進。靈瑞重沓達合
供養嚴備。若有天童侍衞。
因讀妙勝定經歎禪功徳。發心修定。時北齊
禪師聚徒數百。衆法清肅道俗高尚。乃往歸
依從受正法。性樂苦節。營僧爲業。冬夏供養
不憚勞苦。晝夜攝心。理事籌音儔。
算也
度。訖此
兩時。未有所證。又於來夏。束身長坐。繋念在
前。始三七日發少靜觀。見一生善惡業相。倍
復勇猛。遂動八觸。發本初禪。禪障忽起。四肢
緩弱。不勝行歩。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
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
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
已。顛倒想滅。心性清淨。所苦消除。又發空
定。心境廓然。夏竟受歳。慨口概切。
太息也
無所獲。自
傷昏沈。生爲空過。深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
至間。霍忽郭切。
揮霍也
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
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捨徐入。便自通
徹。不由他悟。研練愈久。前觀轉増。名行遠
聞。四方欽徳。學徒日盛。機悟實繁。乃以大小
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喩。用攝自他。衆雜精
麁。是非由起。怨嫉鴆直禁切。以毛
歴飮食能殺人
毒。毒所不
傷。異道興謀。謀不爲害。乃顧徒屬曰。大聖在
世。不免流言。況吾無徳。豈逃此責。責是宿
作。時至須受。此私事也。然我佛法不久應滅。
當往何方以避此難。時空聲曰。若欲修定。可
往武當南嶽。是入道山也。以齊武平之初。背
此嵩陽。領徒南逝。初至光州。値梁孝元傾覆
國亂。前路梗塞。權止大蘇山。數歳之間。歸從
如市。毎示衆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
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眞。由是供
以事資。誨以理味。秖欲學者悟自本心。因以
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金字法華琉璃寶函。
衆請講二經。即時玄叙隨文造盡。莫非幽賾。
後命大師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大師
有疑。師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一心頓發諸法。吾
既身證。不勞致疑。遂咨受法華行法三七境
界。大領玄旨。又諮師位即十地耶。曰非也。吾
十信鐵輪位耳。然其謙退言難見實。本迹叵
詳。後在大蘇。弊於烽警上音峯。烽燧候表也。邊有
警則擧火。晝曰燧。夜曰烽
山侶栖遑不安其地。將四十餘僧徑趣南嶽。
時陳光大二年歳次戊子夏六月二十二日也。
至即告曰。吾止此滿十年耳。先是梁僧慧海
居衡嶽寺。及見師欣如舊識。以寺請師止之。
海遷他所。師復徙衆方廣。靈蹟懋異具如別
記。甞曰。吾前世曾履此處。因遊嶽頂。遲立林
泉。其處竦淨。若有所憶。尋指巖叢曰。吾前身
於此入定。賊斬吾首。衆共掘之。獲聚骨。果無
首。今名一生巖者是也。復指盤石曰。此下亦
吾前世骸骨。衆擧石驗。果得紅白骨。聯若鉤
鎖。即其地累石瘞於罽切。
埋也
骨。危其巓爲二生
塔。徘徊東上見石門窅隩上音
曰。此靈巖幽戸
過者必増道力。乃古寺也。吾先亦甞棲托。因
斧蒙密處。果得僧用器皿堂宇層甓並的切。
甎也
基。其地爽塏高明之地曰爽塏。左傳曰。請更
諸爽塏。文選曰。處高泉而爽塏
適大
嶽心。於是築臺。爲衆説般若。因號三生藏。事
驗非一。陳朝碩學莫不歸宗。時有異道。懷嫉
密告陳主。誣師北僧陰受齊券掘斷嶽心。勅
使至山。見兩虎咆憤。驚駭而退。數日復進召
師。師謂使曰。尊使先行貧道續來。師飛錫而
往至京。四門倶見師入。監使同時共奏。帝驚
異引見。勅承靈應。乃迎下都。止栖玄寺。一
無所問。先有小蜂。飛螫師額。尋有大蜂。咬殺
小者。銜首師前。飛揚而去。不久謀罔一人暴
死。二爲猘居例切。狂犬。宋書曰。張收
甞爲猘犬所傷。食蝦蟆鱠而愈
狗噛死。
蜂相所徴。於是驗矣。師往瓦官。遇雨不濕。
履泥不汚。僧正慧暠
與諸學徒相逢於路
曰。此神異人如何至此。擧朝屬目道俗傾仰。
大都督呉明徹敬重之至。奉以犀枕。別將夏
侯孝威往寺禮覲。在道默念呉儀同所奉枕。
欲得一見。比至師所。將行致敬。師便語威。欲
見犀枕。可往視之。又於一日忽有聲告。洒掃
庭宇。聖人尋至。即如其語。須臾師到。威懷仰
之。言於道俗。故貴賎皂素悉歸向之。趣歸南
嶽。不敢延留。帝餞以殊禮。目爲大禪師。人舡
供給送到江渚。師曰。寄跡南嶽。止十年耳。期
滿當移。時衆不識其旨。及還山。毎歳陳主三
信參勞。供施衆積。榮盛莫加。説法倍常。神
異難測。或現形大小。或寂示藏身。或異香奇
色祥瑞亂擧。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
大集門學。連日説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告
衆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
佛三昧方等懺悔。行是行者。隨有所須。吾自
供給。必相利益。如無。吾當遠離。苦行事難。
竟無答者。因屏衆歛念。泯然命盡。小僧靈
辯見師氣絶。號吼大叫。師便開目曰。汝是惡
魔。我將欲去。衆聖相迎。論受生處。何意驚
動。妨亂吾耶。癡人出去。因更攝心。諦坐至
盡。咸聞異香滿室。頂煗身軟。色如生。春秋
六十有四。即陳太建九年歳次丁酉六月二
十二日也。取驗十年。宛然符合。師平日服布
素。寒則實以艾。徒屬服章率皆如此。凡有著
作。口授成章。無所刪改。四十二字門兩卷。無
諍行門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
要三智觀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于世。南山
律師賛曰。自江東佛法弘重義門。至於禪法。
蓋蔑如也。而南嶽尊者慨思南服。定慧雙開。
晝談義理。夜便思擇。故所發言無非致遠。因
定發慧。此旨不虚。南北禪宗罕不承緒。然而
身相挺特能自勝持。見者回心。不覺傾伏。善
識人心。鑒照冥機。訥於言過。方便誨引。行大
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
其徒服章率皆以布。寒則艾。衲用犯風霜。自
佛法東流。幾六百載。唯斯南嶽慈行可歸。余
甞參傳譯。屡覩梵經。討問所被法衣。至今都
無蠶服。縱加受法。不云得成。若乞若得。蠶綿
作衣。准律結科。斬捨定矣。約情貪附。何由縱
之。唯南嶽獨斷高遵聖檢居奄切。書檢
印窠封題也
者也
四祖智者大師。諱智顗。字徳安。姓陳氏。頴川
人也。有晋遷都。寓居荊州華容縣。梁散騎益
陽公起之第二子也。母徐氏夢。香煙五彩縈
迴在懷。欲拂去之。聞語曰。宿世因縁寄託王
道。福徳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呑白鼠。如是再
三。怪而卜之。師曰。白龍之兆也。誕育之夜
本朝翰林學士扈蒙序云。大
師梁大同四年戊午秋七月生
室内洞明。信宿其光
乃止。内外胥悦盛陳鼎爼相慶。忽二僧扣門
曰。善哉兒徳所重必出家矣。言訖而隱。賓客
異之。隣室憶先靈瑞。呼爲王道。兼用後相復
名光道。故先立二字參互稱之。臥便合掌。坐
必面西。年長而口不妄噉徒敢
見像便禮。逢僧
必敬。七歳喜往伽藍。諸僧訝魚稼
其情志。口
授普門品。初啓一遍即得。二親遏絶不許更
誦。志學之年。士梁承聖屬元帝淪沒北度硤
州。依乎舅氏。而俊朗通悟儀止温恭。尋討名
師。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緒授。
以十戒道品律儀仍攝。以北度詣慧曠律師。
北面横經。具蒙指誨。又詣光州大蘇山南嶽
禪師。受業心觀。乃於此山。行法華三昧。始住
三夕。誦至藥王品。心縁苦行。至是眞精進句。
解悟便發。見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
佛説法。思爲印可。又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
觀。於經有疑。輒見思來。冥爲披釋。常令代
講。思躬執如意在觀聽。語學徒曰。此吾之
義。兒恨其定力少耳。於是師資改觀。名聞遐
邇。學成往辭。思曰。汝於陳國有縁。往必利
益。思既遊南嶽。大師便詣金陵云云。綿歴八
周。語默之際毎思林澤。乃夢。巖崖萬重雲日
半垂其側。滄海無畔泓澄其下。又見一僧搖
手申臂。至于岐麓挽師上山云云。以夢通告。
門人咸曰。此天台山也。因與慧辯等二十餘
人挾道南征。隱淪斯嶽。後陳少主降勅徴入
前後七使。並帝手疏。大師遂出都。迎入太極
殿之東堂。請講智論云云。及金陵敗覆。策杖
荊湘。剗迹雲峯。終焉其致會。大業在蕃。任總
淮海。承風佩徳。欽注相仍欲遵戒法奉以爲
師。致書累請。大師初陳寡徳。次讓名僧。後擧
同學。三辭不免。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
日。於揚州總管金城。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
戒。爲王授戒。竟欲返故林。王乃固請。師曰。
先有明約。事無兩違。即拂衣而起。王不敢重
邀。合掌尋送。至城門顧曰。國鎭不輕。道務致
隔。幸觀佛化。弘護在壞。王禮望目極衘泣而
返。遂上渚宮郷壤。於當陽縣玉泉山。建一音
寺。晋王仍請大師。著淨名疏。柳顧言徐陵並
才華冑直又
績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受
持。後蕭妃疾。苦醫無術。王遣開府柳顧言等。
致書請命。願救所疾。師即率侶建齋。七日行
金光明懺。至第六夕。忽降異雀。飛入齋壇。宛
轉而死。須臾飛去。又聞啄吟之聲。衆並同矚。
師曰。此相現者。妃當愈矣。鳥死復穌。表蓋棺
還起。喙幽鳴顯。示齋福相乘。至翌日。患果
瘳。王大嘉慶。時遇入朝大王入
朝也
旋歸台嶽。躬
率禪門。更行前懺。仍立誓曰。若於三寶有益
者。當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不久告
衆曰。吾當卒此地矣。誡曰。宜各默然。吾將
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
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
十四日也。師居山。有蕈觸樹皆垂。隨採隨出。
供僧常調。師若他往。蕈即不生。因斯以談誠
道感矣。章安侍奉多年。歴其景行。可二十餘
紙。又終南山龍田寺沙門法琳。夙預宗門。親
傳戒法。以徳音遽遠拱木俄森。爲之行傳。廣
流於世。隋煬帝末歳巡幸江都。夢感大師。言
及遺寄。希自製碑文。極宏麗。未及鐫勒。値亂
便失。餘如別傳云
五祖章安尊者。諱灌頂。字法雲。俗姓呉氏。常
州宜興人也。祖世避地東甌。因而不返。今爲
臨海之章安焉。父夭早亡。母親鞠養。生甫三
月。孩而欲名。思審物類。未知所目。母夜稱佛
法僧名。師仍口㩭。音句清辯。同共驚異。因
告攝靜寺慧拯法師。聞而歎曰。此子非凡。即
以非凡爲字。及年七歳。還爲拯公弟子。日進
文詞。玄儒並騖。清藻才綺。即譽當時。年登二
十。進具奉儀。徳瓶油鉢。彌所留思。洎拯師厭
世。沐道天台。承習定網。罔有虧緒。陳至徳元
年。從大師出居光宅。研繹觀門。頻蒙印可。逮
陳氏失馭。隨師上江州。勝地名山盡皆遊憩。
三宮廬阜九向衡峯。無不揖迹依迎訪問遺
逸。後屆荊部。停玉泉寺。傳法轉化教敷西楚。
開皇十一年。晋王作鎭揚州。陪從大師。戻
郎計切。
來也
止邗溝邗音寒。邗溝
水名。在廣陵
居禪衆寺。爲法上
將。日討幽求。俄隨大師。東旋止于台嶽。晩出
稱心精舍。開講法華。跨朗籠基。超於雲印。方
集奔隨。負笈屯涌。有吉藏法師。興皇入室。嘉
祥結肆。獨擅浙東。聞稱心道勝。意之未許。求
借義記。尋閲淺深乃知。體解心醉有所從矣。
因廢講散衆。投足天台。飡禀法華。發誓弘演。
至十七年。大師現疾。瞻侍曉夕。艱劬盡心。爰
及滅度。親承遺旨。乃奉留書并諸信物。哀泣
跪授晋王。五體投地。悲涙頂受。事遵賓禮。情
敦法親。尋遣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送師還
山。爲大師設千僧齋。置國清寺。即昔有晋曇
光道猷之故迹也。前峯佛隴寺號修禪。在陳
之日。大師初建。隴南十里曰丹丘。經行平
正。瞻望顯博。大師標基刋本。欲建道場。未果
心期。故遺囑斯在。王工入谷。即事修營。置
古公
引繩。一依舊旨。仁壽元年。晋王入
嗣。釆巡本國。萬里川途。人野畢慶。以檀越昇
位寺宇初成。出山參賀。遂蒙引見。慰問重疊。
酬對如響。言無失厝。臣主榮歎。前遣員外散
騎侍郎張乾威。送還山寺。施物三千段氈三
百領。又設千僧齋。寺廟臺殿。更加修緝。故丹
青之飾亂發朝霞。松竹之嶺奄同被錦。斯實
海西之壯觀也。遠符大師之言。具如別傳。仁
壽二年下令。延請云。夏序炎赫。道體休宜。禪
悦資神。故多佳致。近令慧日道場㽵論二師
講淨名經。全用智者義疏。判釋經文。禪師既
是大師高足。法門委寄。今遣延屈。必希霈然。
華經疏。隨使入京也。佇遲來儀。書不盡
意。師持衣負錫。高歩入宮。三夏闡弘。副君欣
戴。毎至深契。無不伸請。並隨問接對。周統玄
籍後遣信送還。嚫遺隆倍。大業七年。治兵涿
野。親總元戎。將欲蕩一東夷用清文軌。因問
左右。備叙軒皇先壯阪泉之戮暴後歎峒山
之問道。追思大師。感慕動容。下勅迎師。遠至
行所。引見天扆於蟻切。天
子所居也
叙以同學之歡。又
遣侍郎呉旻。送還台寺。爾後王人繼至房無
虚月。師縱懷丘壑。絶迹世累。定慧兩修。語
默雙化。乃有名僧大徳近城遠方希覩三觀
十如及以心塵使性。並拜手投身。請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三業屡増二嚴無盡。
忽以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于國清寺房。春
秋七十有二。初薄示輕疾。無論藥療。而室有
異香。臨終命弟子曰。彌勒經説。佛入城日香
煙若雲。汝多燒香。吾將去矣。因伸遺誡。詞
理妙切。門人衆侶瞻仰涕零。忽自起合掌。如
有所敬。發口三稱阿彌陀佛。低身就臥。累手
當心。色白歡愉。奄然而逝。擧體柔軟。頂暖經
日。甞有同學智晞。大師親度。清亮有名。先
以貞觀元年卒。臨終云。吾生兜率矣。見師智
者寶座行列皆悉有人。惟一座獨空云。却後
六年。章安法師昇此。説法焚香驗旨。即慈尊
降迎。計歳論期。審晞不謬矣。以其月九日。窆
保驗切。
下棺也
于寺之南山。遠近奔號。喧震林谷。初
師化流囂俗。神用弘方。村人於法龍去山三
十餘里。染患將絶。衆治不愈。其子奔馳。入
山祈祷求救。師爲轉法華經。焚栴檀香。病者
雖遠。乃聞檀香。入鼻應時痊復又樂。安南嶺
地曰安洲。碧樹清溪。泉流伏溺。人徑不通。師
留連愛翫。顧而誓曰。若使斯地夷坦。當來此
講經。曾未浹旬。白沙通涌。平如玉鏡。師以感
通相顯。不違前願。仍講法華金光明二部。用
酬靈意。甞於章安攝靜寺。講涅槃經。値海
賊上抄道俗奔委。師方撾鍾就講。顏無懾
切。
怯也
懼。賊徒麾旛詣寺。忽見兵旗曜日持弓執
戟人皆丈餘雄悍奮發。群覩驚憚一時退散。
甞於佛隴。講暇携引學徒。累石爲塔。別須二
片用搆塔門。弟子光英先以車運一石。咸疑
厚大。更欲旁求。復勞神力。師擧杖聊撝前所
運石。颯然驚列説文曰。
列分解也
遂折爲兩段。厚薄等
均。用施塔戸。宛如舊契。若斯靈應其相寔
多。自師受業天台又禀道衡嶽。南嶽天台三
世相繼宗歸莫二。若觀若講常依法華。又講
涅槃金光明淨名等經。及説圓頓止觀四念
等法門。其遍不少。且智者辯才雲行雨施或
同天網。乍擬瓔珞。能領唯師一人。其私記大
師詞旨。及自製義記。并雜文等題目。並勒于
碑陰。弟子光英後生標俊優柔教義。與國清
寺衆僉共紀其行。樹其碑于寺之門。常州弘
善寺沙門法宣爲文。其詞甚麗。見于別集
六祖法華尊者。諱智威。姓蒋氏。縉雲人也。頴
脱塵蒙。心遊物表。少事師于軒轅氏錬丹山。
聞天台宗教盛。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親章
安禪師。求請心要。既而得一融道。體二居宗。
定慧方均。寂照相半。雖曰自了。急在利他。天
與多能。富有辭藻。著桃巖寺碑。與頭陀寺碑。
氣度相來。後以法眼付授小威焉。時傳威是
徐陵後身。其智利雄才斷可知矣
七祖天宮尊者。諱慧威。姓留氏。東陽人也。&T061238;
角之年。露其舊習。抉開愛網。徑入空門。不滯
一方。仍參三益。聞縉雲大威禪師盛行禪法。
裹足造焉。刻志忘勞。覩威牆奧。一日千里。罔
不推稱。至有成業。時謂小威。然其樂靜居
山。罕交人事。指教門人不少傑出者。左谿一
人而已。師甞修止觀。匪棄光陰。説與行而
並馳。語將默而齊貫。落然汪汪然。人無徳而
名焉
八祖左溪尊者。諱玄朗。字慧明。姓傅氏。其先
浦陽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後。曹魏世避地于
江左。則梁大士翕之六代孫。遂爲烏傷人也。
母葛氏初妊。夢乘羊車飛空躡虚。而覺身重。
自茲已後。葷血惡聞。殆乎産蓐。亦如初寐。後
心輕體安。嬰兒不啼。唍胡板切。
小笑貌
爾而笑。九歳
出家。師授其經。日過七紙。如意元年閏五月
十九日。勅度配清泰寺。弱冠遠尋光州岸律
師。受滿足戒。旋學律範。又博覽經論。搜求
異同。尤切涅槃。常恨古人雖有章疏。判斷未
爲平允。往在會稽妙喜寺。與印宗禪師商搉
音角。揚
搉大擧
祕要。雖互相述許。大旨未周。聞天台
一宗可以清衆滯。可以趣一理。因詣東陽天
宮寺小威法師。竭力以親附之。不患貧苦。達
法華淨名大論止觀禪門等。凡一宗之教迹
研覈至精。後依恭禪師。重修觀法。博達儒
書。兼閑道宗。無不該覽。雖通諸見。獨以止
觀。以爲入道之程。作安心之域。雖衆聖繼想。
而以觀音悲智。爲事行良津。遊心十乘。諦冥
三觀。四悉利物。六即體遍。雖致心物表身厭
人寰。情捐舊廬。志栖林壑。唯十八種十二頭
陀。隱左溪巖。因以爲號。獨坐一室。三十餘
秋。麻紵爲衣。糲蔬充食。有願生兜率宮。必資
福事。乃營殿壁。繢觀音賓頭盧像。乃焚香斂
念。便感五色神光。道俗倶瞻。嘆未曾有。此後
或猿玃來而捧鉢。或飛鳥息以聽經。時有盲
狗。來至山門。長嗥宛轉于地。師憫之。焚香精
誠。爲狗懺悔。不踰旬日。雙目豁明。至開元十
六年。刺史王止容屈師出山暫居城下。師辭
疾仍歸本居。厥後誨人匪倦。講不待衆。一欝
多羅四十餘年。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食無重
味。居必偏厦。非因尋經典。不然一燭。非因覲
聖容。不行一歩。其細行修心。蓋徇律法之制。
遂得遠域沙門。隣境耆耋。擁室填門。若冬陽
夏陰弗召而自至也。其寺宇凋弊。乃指授僧
靈禀。建其殿宇。形像累二。甎塔繢事。不用
牛膠。悉調香汁。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
也。心不離定中。口不甞藥味。耄期之歳同於
壯齡。一日顧謂門人曰。吾衆事云。畢年旦暮
焉六即道圓。萬行無得。戒爲心本。汝等師之。
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終。春秋八
十有。僧夏六十有一。四輩號慟。如慕如疑。香
木幢幡。雷動山谷。郷人或夢師居寶閣第四
重者。寤告隣與之夢協。兜率天者第四天也。
願力所屆。廣度人天。既荼毘已。門人分半舍
利。建塔於州之東源。申永慕也。生甞撰法華
經科文二卷。付法弟子。衢州龍丘寺道賓。淨
安寺慧從。越州法華寺法源。神邕常州福業
寺守眞。蘇州報恩寺道遵。明州大寶寺道原。
婺州開元寺清辯。齠年慕道。志意求師。不踰
三年。思過半矣。行其道者。號左溪焉。第其傳
法。號八祖矣。禹山沙門神迴著乎眞賛
九祖荊谿尊者。諱湛然。姓戚氏。世居晋陵之
荊谿。則常州人也。家本業儒。師獨有拔俗之
志。童&MT05142;上初謹切。毀齒也。
下亡卓切。遠也
焉異於常倫。年二
十餘。受經於左谿。左谿與之言大駭。異日左
谿謂曰。汝何夢乎。對曰。疇昔之夜。夢披僧服
掖二輪。遊大河之中。左谿曰。噫汝當以止觀
二法度群生於生死淵乎。乃授以本師所弘
之法。師徳宇凝粹神鋒爽拔。其密識深行冲
氣慧用。方寸之間。合於天倪。至是始以處士
傳道。學者悦隨。如群流趣於大川也。天寶初
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
集。廣尋持犯開制之律範焉。復於呉郡開元
寺。敷行止觀。無何左谿捐代挈密藏。獨運於
東南。謂門人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先
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倶不住。乃
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病
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捨予誰歸。於是大
啓上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間。即文
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廣祖師所傳章
句。凡十數萬言。心度諸禪。身不踰矩。三學
倶熾。群疑日潰。求珠問影之類。稍見罔象之
功。行止觀之盛始師之力也。天寶末大暦初。
詔書連徴。辭疾不就。當大兵大飢之際。掲厲
法流。學徒愈繁。瞻望堂室。以爲依怙。然慈以
接之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
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
顧語學徒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
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
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
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爲三因。在聖爲三
徳。爇炷則初後同相。渉海則淺深異流。善利
利人。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隱几泊白各
切。
揚雅草玄曰。
自守泊如也
如而化。春秋七十有二。法臘三十
四。門人號咽。奉全身起塔。祔
于智者大師
塋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呉門元浩。可謂邇
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輯纂教法。明決前疑。
開發後滯。則有法華釋籤法華疏記各十卷。
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
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
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論一
卷。及止觀義例止觀大意文句十妙不二門
等。盛行于世。述三部記成。師親書寄姑蘇開
元寺大藏。語刋小石碑。至今存焉。亦録於此。
庶見慈悲爲人之心也。其又曰。開元十六年
首。遊浙東尋師訪道。至二十年。於東陽金華。
遇方巖和尚。示以天台教門。授止觀等本。遂
求學於左谿大師。蒙誨以大旨。自惟識昧。凡
所聞見。皆紀於紙墨。曁至徳中。移隸此寺。乾
元已來。攅成卷軸。蓋欲自防迷謬。而四方道
流。偶復傳寫。今自覺衰疾。諸無所任。留此本
兼玄疏兩記共三十卷。以寄此藏。儻於先師
遺文。碑補萬一。則不負比來之誠。幸衆共
守護。以貽後學。大暦十二祀孟秋。沙門湛然

賛寧曰。詳夫師始天寶終建中。以自證之心。
説未聞之法。經不云乎。云何於少時大作佛
事。吾師有焉。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學士。
故摛恥離切。
舒也
鴻筆。成絶妙之辭。彼題目云。甞
試論之。聖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自
智者以法傳章安。章安再世。至於左谿。明道
若昧。待公而發。乘此寶乘。煥然中興。蓋受業
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紳先生高位崇名屈
體承教者。又數十人。師嚴道尊遐邇歸仁。向
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觀夫梁學士之論。
儗議偕齊。非此人。何以動鴻儒。非此筆。何以
銘哲匠。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富故。以是研
論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師之道。詩云。維鵲
有巣。維鳩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謂歟。
有會稽法華山神邕作眞讃。至大宋開寶中。
呉越國王錢氏追重而誄之。號圓通尊者焉。
可不是歟
輔行一云。龍樹龍接入宮。一夏但誦七佛經
目。玄注云。大不思議經有三本。有十萬偈四
十八品。龍樹誦出流傳于世
天台九祖傳

  上天竺門生
椿
裒率山中同學刋板至顓。齊
沐敬書以廣流通。共期佛慧。旹
皇宋嘉定辛未夏制六月旦日。謹識。瑪瑙住
有朋
道邃和上行迹又作行
業記
  大唐天台沙門乾淑述
和上俗姓王氏。瑯琊苗裔。桑梓西京繍衣繼
代不可具。委身乃授監察御史。解組辭榮。從
師學道。年二十。四方乃進具。於秦地學戒。既
達持犯。思學大乘原本無學字。龍城沙門忍
鎧。依内證血脈譜正之
遂寫
慈恩法華疏。於夜夢見一僧。而語曰。何不聽
於天台圓頓宗旨。至明旦乃向衆人陳説夢
事。衆人曰。既有夢。豈無其徴。承常州妙樂
寺湛然闍梨。今盛傳弘此教。時雖聞其語。未
爲的實。後有信至方知不虚。乃捨所寫。振錫
南行。到揚州法雲寺欲住。旬日又夢見一僧。
語曰。妙樂講經已欲至方便品。今可速往。因
乃馳趣。果如其夢。集業五年本按集字
當作習字
更無他
事。以燭繼晝。麟角業成。乃辭師獨行。師曰。
隨方而住。隨分宣傳。縱自修行亦爲利益。遂
却至揚府。被人請講法華止觀玄文。各得數
遍。後入天台。於路至越州。見御史端公。後除
歙州刺史。陸參拜爲和上本按陸
字恐剩
後至貞元十
二年。入天台。居山九年。講法華止觀玄文等。
未曾有闕六時行道。法華一部大小乘戒日
常一遍。未甞不周。二十年。台州刺史請下龍
興。講法華止觀。至今年二月。因勾當本國教
門。且暫停耳。但乾淑隨和上。始得十年。在前
之事。悉不具知。略書而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