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海東高僧傳 (No. 2065_ 覺訓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65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
  京北五冠山靈通寺住持教學
賜紫沙門覺訓奉   宣撰
  流通一之一
論曰夫佛陀之爲教也。性相常住。悲願洪深。
窮三際。遍十方。雨露以潤之。雷霆以鼓之。不
行而至。不疾而速。五目不能覩其容。四辯莫
能談其状。其體也無去無來。其用也有生有
滅。故我釋迦如來。從兜率天。乘栴檀樓閣。入
摩耶胎。以周昭王甲寅四月初八日。遂開右
脇。生於淨飯王宮。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大微。
通於西方。昭王問太史蘇由。曰。有大聖人。生
於西方。問利害。曰。此時無他。一千年後。聲
教被此土焉。始處宮中。亦同世俗。粤四十二
年甲申四月八日。佛年三十。踰城出家。遂坐
樹成道。轉法利生。如優曇花時一現耳。初説
華嚴。次説小乘。或般若・深密。或法華・涅槃。
隨機普被。任器方圓。其猶一風而萬竅齊號。
孤月而千江皆現。四十九年度脱群品。列子
所謂西方有聖人者是也。是時文殊與目連
爲化人亦&MT01413;子震旦。佛年七十九。以穆王壬
申二月十五日入滅於瓊林。白虹十二道。連
夜不滅。王問太史扈多。曰。西方大聖人方滅
度耳。於是阿難等結集金言。具載貝牒。經律
論戒定慧。爰方啓行。然雜華恒常之説。隱入
于虬宮。邪宗蚢肆。異部蛙鳴。既而馬鳴屹起
挺生。及陳那護法唱之和之。推邪現正。演義
申宗。廣大悉備乎西域。將有待而東驅矣。自
佛滅一百十六年。東天竺國阿育王收佛舍
利。役使鬼兵。散起八萬四千寶塔。遍閻浮提。
時當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也。塔興周世。經
二十二王。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焚燒典籍。育
王寶塔由是隱亡。當是時。沙門利方。十八賢
者。賚持佛經。來化咸陽。秦始皇不從而囚之。
夜有金剛丈人。破獄出之而去。蓋機縁未熟
故也及後漢永平十二年。摩騰・竺法蘭・來儀
漢庭。慈雲布於九州。法雨灑於四海。然按霍
去病傳云。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則像設似先
入於沙漠矣。又前漢哀帝時。秦景使月氏國。
來傳浮屠經教。乃知前漢已行。六十三年而
後明帝方感金人夢耳。若我海東。則高句麗
解味留王時。順道至平壤城。繼有摩羅難陀。
從晋來千百濟國。則枕流王代也。後於新羅
第二十三法興王踐祚・梁大通元年丁未三
月十一日。阿道來止一善縣。因信士毛禮隱
焉。屬有呉使者。香道指其焚點之儀。由是延
致王宮。然其教未闡。舍人厭髑。赤心面内
勇決國人之疑。噫微夫子吾當從何教也。自
爾圓光慈藏之徒。西入傳法。上下信敬。内外
奉行。先呼而後應。日益而月増。遂使於三韓
及我聖祖葦舊鼎尤尊佛教。凡制度多用佛
教。守文繼體之君。傳而不失。惟大祖四代孫
大覺國師。於宣王三年乙丑四月。航海求法。
東至于洋。導其百派大小始終頓圓之五教。
各得其所。復歸于正。然源乎周・派乎漢。汪洋
於晋魏。汗漫於隋唐。波之於宋。而淵沄於海
東也。都算・佛入滅至今乙亥。二千一百六十
四年。滅後第一千一十四年。入後漢至今一
千一百五十一年。自順道入句高麗至今八
百四十四年矣。且道不自弘。弘之由人。故
著流通篇以示于後。按古梁唐宋三高僧傳
皆有譯經。以我本朝無翻譯之事故。不存此
科也
  順道  亡名  義淵  曇始
摩羅難陀  阿道黒胡子
元表
  玄彰
法空  法雲
釋順道。不知何許人也。邁徳高標。慈忍濟物。
誓志弘宣。周流震旦。移家就機。誨人不倦。句
高麗第十七解味留王或云小
獸林王
二年壬申夏六
月。秦符堅發使及浮屠順道。送佛像經文。於
是君臣以會遇之禮。奉迎于省門。投誠敬信。
感慶流行。尋遣使迴謝。以貢方物。或説・順道
從東晋來。始傳佛法則秦晋莫辨。何是何非。
師既來異國。傳西域之慈燈。懸東暆之慧日。
示以因果。誘以禍福。蘭薫霧潤。漸漬成習。然
世質民淳。不知所以裁之。師雖蘊深解廣。未
多宣暢。自摩騰入後漢。至此二百餘年・後四
年。神僧阿道至自魏存古
始創省門寺。以置
順道。記云以省門爲寺。今興國寺是也。後訛
寫爲肖門。又剏伊弗蘭寺。以置阿道。古記云
興福寺是也。此海東佛教之始。惜乎・之人也・
之徳也。宜書竹帛以宣懿績。其文辭不少概
見。何哉。然世之使於西方。不辱君命。必侍賢
者而能之。則特至他邦肇行未曾有之大事。
非其有大智慧・大謀猷。得不思議通力。其何
以行之哉。以此知其爲異人。斯亦法蘭・僧會
之流乎
釋亡名。句高麗人也。志道依仁。守眞據徳。人
不知而不慍。考鍾于内。在邦必聞。霈然有餘。
厥聞旁馳。晋支遁法師貽書云。上座竺法深。
中州劉公之弟子。體性貞峙。道俗綸綜。往在
京邑。維持法綱。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遁公
中朝重望。其所與寄聲交好。必宏材巨擘。而
況外國之士。非其勝人。寧有若斯之報耶。且
佛教既從晋行乎海東。則宋齊之間。應有豪
傑之輩與時則奮。而無載籍。悲夫。然彼宋人
朱靈期或作
使自高麗。還失濟於洲上得杯
渡之鉢。又齊時高麗未達佛生之事。問高僧
法上。上以周昭之瑞爲答。則高人烈士。西笑
於中國。&T047724;取綱要者固不少矣。時無良史羅
縷厥緒爲恨耳
  賛曰。古者三韓鼎峙。開國稱王。彼佛聲光
蔑有其兆。及感應道交。賢徳聿來。以赴機
叩。易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順道有之
矣。始予躬詣所謂興國興福。因有綴文記
事之志。無縁以發之。今謬承景命。乃以順
道爲傳首云此賛當在
順道傳下
釋義淵。句高麗人也。世系縁致咸莫聞也。自
隷剃染。善守律儀。慧解淵深。見聞泓博。兼得
儒玄。爲一時道俗所歸。性愛傳法。意在宣通。
以無上法寶・光顯實難。未辨所因。聞・前齊定
國寺沙門法上。戒山慧海。肅物範人。歴跨
齊世爲都統。所部僧尼不減二百萬。而上綱
紀將四十年。當文宣時盛弘釋典。内外闡揚。
黒白咸𠃔。景行既彰。逸響遐被。是時句高麗
聖相王高徳。乃深懷正信。崇重大乘。欲
以釋風被之海曲。然莫測其始末縁由・自西
徂東年世帝代。故件録事條。遣淵乘帆向鄴。
啓發未聞。其略曰。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今
幾年。又在天竺。經歴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
帝。年號是何。又齊陳佛法誰先從爾。至今歴
幾年帝。請乞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剛
般若等諸論本。誰述作著論。縁起靈瑞所由
有傳記不。謹録諮審。請垂釋疑。上答云。佛
以姫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歳生。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當穆王二十四年癸未。王聞西方
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至竟不還。以此爲驗。四
十九年在世。滅度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
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經法
初來。魏晋相傳。呉孫權赤烏年。康僧會適呉。
方弘教法。地持阿僧伽比丘從彌勒菩薩受
得其本。至晋安帝隆安年。曇摩讖於姑藏爲
河西王沮渠蒙遜譯。摩訶衍論・是龍樹菩薩
造。晋隆安年。鳩摩什波至長安爲姚興譯。十
地論金剛般若論。竝是僧佉弟波藪槃豆造。
至魏宣武帝時。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證。由
縁甚廣。今略擧要。淵服膺善誘。博通幽奧。辯
高灸輠。理究連環。曩日舊疑。煥然冰釋。今茲
妙義。朗若霞開。西承慧日。東注法源。望懸金
不刊。傳群玉而無朽。所謂苦海津濟。法門梁
棟者。其惟吾師乎。既返國揄揚大慧。導誘群
迷。義貫古今。英聲藉甚。自非天質火拔。世道
相資。何以致如斯之極哉。史不敍所終。故不

  賛曰。佛生年月日傳記互出。理難一定。然
淵親承法上口授而來。乃與唐法琳辨正
論所據若合符節。當以此爲指南。然鉅儒
呉世文援引古文特啓異論。致有問對。雖
辭旨煩麗。亦不足憑也
曇始・關中人也。自出家多有異迹。足白
於面。雖渉泥水。未嘗沾濕。天下咸稱白足和
尚。以晋大元末年賚持經律數十部。往化遼
東。乘機宣化。顯授三乘。立以歸戒。梁僧傳
以此爲高句麗開法之始。時當開土王五年・
新羅奈勿王四十一年・百濟阿莘王五年。而
秦符堅送經像後二十五年也。是後四年。法
顯西入天竺。又二年羅什生來。玄高法師生
焉。晋義熙初。師復還關中。唱道三輔。長安人
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數年矣。 一日夢中忽來
現形。接引王胡。遊遍地獄。示諸果報。胡辭還
釋。謂胡曰。既已知其因果。要當奉事白足阿
練用修白業。胡敬諾寤已。遍詢衆僧。惟見始
足白曰面。因即事之。晋末丐奴赫連勃々襲
取關中。斬戮無數。師亦遇害。刀不能傷。普赦
沙門。悉皆不殺。而潜遁山中。修頭陀密行。未
幾拓跋燾復剋長安。擅威關洛。時傳陵崔浩
少習左道。猜疾釋教。位居僞輔。爲燾所深信。
乃與天師寇氏説燾以謂佛教無益於世。民
利有傷。勸令廢之。燾惑其言。以僞太平七年
遂毀滅佛法。分遣軍士。燒掠寺社。統内僧尼
悉令罷道。其有竄逸者。追捕梟斬之。四境之
内無復沙門。時玄高等被害。語在本傳。師閉
絶於兵革所不至處。依隱閲世及太平末。師
算知燾化之將至。乃於元會日。手策金錫。即
到宮門。有司奏云。有白足道人。從官門徑入。
儀形可怪燾聞已。即令猛卒斬之。不傷。燾大
怒自以所佩利劍斫焉。惟劍所著處有痕如紅
綿。體無餘異。時有北園養虎子檻。燾驅令貽
之。虎皆潜伏。終不敢近。燾試遣天師近檻。猛
虎輒鳴吼。直欲搏噬。於是燾乃知佛教威神
非黄老所及。即奉師上殿頂禮其足。悔責愆
咎。師爲説因果報應不差。指掌開示。略現神
異。燾生大慚懼。改往修來。然禍惡已稔。遂感
厲疾。而崔寇亦發惡病。將入死門。燾以謂禍
由彼作罪。不可赦。因族滅二家。宣令國内。光
復竺教。鍾梵相聞。既而孫&MT04537;襲位。深懲殷鑑。
洪闡眞風。寶&T073554;制度。其興也勃焉。師不知所

  賛曰。火炎崑岡。玉石倶焚。霜嚴草野。蕭蘭
共悴。師之艱難險阻。誠曰殆哉。雖伐樹削
迹不足比也。然隨時隱現。若青山白雲之
開遮。遇害虧盈。如碧潭明月之橯樚。捐躯
濟溺。道之以興。菩薩法護。正當如此。其適
來桑域。決膜生盲。亦乘夙願而至者耶
摩羅難陀・胡僧也。神異感通。莫測階位。
約志遊方。不滯一隅。按古記本從竺乾入于
中國。附材傳身。徴煙召侶。乘危駕險。任歴艱
辛。有縁則隨。無遠不履。當百濟第十四
流王。即位九年九月。從晋乃來。王出郊迎之。
邀致宮中。敬奉供養。禀受其説。上好下化。大
弘佛事。共賛奉行。如置郵而傳命。二年春剏
寺於漢山。度僧十人。尊法師故也。由是百濟
次高麗而興佛教焉。逆數至摩騰入後漢二
百八十有年矣。耆老記云。句高麗始祖朱蒙
娶高麗女。生二子。曰避流恩祖。二人同志。南
走至漢山開國。今廣州是也。本以百家渡河
故名百濟。後於公州扶餘郡。前後相次而立
都。三韓東南隅海内有倭國。即日本國也。倭
之東北有毛人國。其國東北有文身國。其國
東二千餘里有大漢國。其國東二萬里有扶
桑國。宋時有天竺五僧。遊行至此。始行佛法
此皆海中在。惟日本國僧。往々渡海而來。餘
皆未詳。夫三韓者。馬韓・卞韓・辰韓・是也。寶
藏經云。東北方有震旦國。或云支那。此云
多思惟。謂此國人思百端故。即大唐國也。然
則三韓在閻浮提東北邊。非海島矣。佛涅槃
後六百餘年乃興。中有聖住山。名室梨母怛
唐言三
印山
峻峰高聳。觀世音菩薩宮殿在彼山
頂。即月岳也。此處聖住未易殫書。然百濟
乃馬韓之謂矣。宋僧傳云。難陀得如幻三昧。
入水不濡。投火無灼。能變金石。化現無窮。
時當建中。年代相拒而不同。恐非一人之
迹也
  賛曰。世之流民。性多&T014461;戻。王命有所不從。
國令有所不順。一旦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即皆革面遷善。修眞面内。以順機宜故也。
傳所謂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者。豈非
是耶。然攝機之道。要在乘時。故事半古人。
功必倍之
阿道・或云本天竺人。或云從呉來。或云
自高句麗入魏。後歸新羅。未知孰是。風儀特
異。神變左奇。恒以行化爲任。毎當開講。天雨
妙花。始新羅訥祇王時。有黒胡子者。從句高
麗至一善郡。宣化有縁。郡人毛禮。家中作
窟室安置。於是梁遣使賜衣著香物。君臣不
知香名及與所用。乃遣中使賚香遍問中外。
胡子見之稱其名目曰。焚此則香氣芬馥。所
以達誠於神靈。所謂神聖不過三寶。一曰佛
陀。二曰達摩。三曰僧伽。若燒此發願。必有靈
應。時王女病革。王使胡子焚香表誓。厥疾尋
愈。王甚喜・酬贈尤厚。胡子出見毛禮。以所得
物贈之。報其徳焉。因語曰。吾有所歸請辭。俄
而不知所去。及毘處王時。有阿道和尚。與侍
者三人。亦來止毛禮家。儀表似胡子。住數年
無疾而化。其侍者三人留住讀誦經律。往々
有信受奉行者焉。然按古記。梁大通元年三
月十一日。阿道來至一善郡。天地震動。師左
執金環錫杖。右&T016254;玉鉢應器。身著霞衲。口誦
花詮初到信士毛禮家。禮出見驚愕而言曰。
曩者高麗僧正方來入我國。君臣怪爲不祥。
議而殺之。又有滅垢玭從彼復來。殺戮如前。
汝尚何求而來耶。宜速入門。莫令隣人得見。
引置密室。修供不怠。適有呉使以五香獻原
宗王。王不知所用。遍詢國中。使者至問法師。
師曰以火燒而供佛也。其後偕至京師。王令
法師見使。使禮拜曰。此邊國高僧何不遠。而
王因此知佛僧可敬。勅許斑行。又按高得相
詩史。曰梁氏遣使曰。元表送沈檀及經像。不
知所爲。咨四野。阿道逢時指法。相註云。阿道
再遭斬害。神通不死。隱毛禮家。則梁呉之使
莫辨其詳。又阿道之迹多同黒胡子。何哉。然
自永平至大通丁未。凡四百十餘年。句高麗
興法已百五十餘年。而百濟已行一百四十
餘年矣。若按朴寅亮殊異傳。云・師父魏人崛
摩。母曰高道寧。高麗人也。崛摩奉使高麗。私
通還魏。道寧因有身誕焉。師生五稔有異相。
母謂曰。偏𥘫之子。莫若爲僧。師依教。即於是
日剃髮。十六入魏。覲省崛摩。遂投玄彰和尚。
受業十九年。歸寧於母。母諭曰。此國機縁未
熟。難行佛法。惟彼新羅今雖無聲教。爾後三
十餘月有護法明王御宇。大興佛事。又其國
京師有七法住之處。一曰金橋天鏡林今與
輪寺
二曰三川岐今永
興寺
三曰龍宮南今皇
龍寺
四曰龍宮北
今芬
皇寺
五曰神遊林今天
王寺
六曰沙川尾今靈
妙寺
七曰婿
請田今曇
嚴寺
此等佛法不滅前劫時伽藍墟也。
汝當歸彼土。初傳玄旨。爲浮屠始祖。不亦美
乎。師既承命子之聲。出疆而來寓新羅王闕
西里今嚴莊
寺是也
時當味鄒王即位二年癸未矣。
師請行竺教。以前所不見爲怪。至有將殺之
者。故退隱于續村毛祿家。今善州也。逃害
三年。成國宮主病疾不愈。遣使四方。求能治
者。師應募赴闕。爲療其患。王大悦問其所欲。
師請曰。但剏寺於天鏡林。吾願足矣。王許之。
然世質民頑。不能歸向。乃以白屋爲寺。後七
年始有欲爲僧者。來依受法。毛祿之妹名史
侍。亦投爲尼。乃於三川岐立寺曰永興。以依
住焉。味雛王崩後。嗣王亦不敬浮屠。將欲廢
之。師還續村。自作墓入其内。閉戸示滅。因
此聖教不行於斯盧。厥後二百餘年。原宗果
興像教。皆如道寧所言。自味雛至法興凡十
一王矣。阿道出現年代前却如是其差舛。並
是古文不可取捨。然若當味雛時。已有弘宣
之益。則與順道同時明矣。以其中廢而至梁
大通乃興耳。故並出黒胡子元表等。敍而觀

  賛曰。自像教東漸。信毀交騰。權輿光闡。代
有其人。若阿道・黒胡子。皆以無相之法身。
隱現自在或先或後。似同異・若捕風搏影。
不可執迹而定也。但其先試可而後啓行。
始逃害而終成功。則秦之利方。漢之摩騰。
亦無以加焉。易曰・藏器待時。阿道之謂矣。
釋法空・新羅第二十三法興王也。名原宗。智
證王元子母延帝夫人。王身長七尺。寛厚愛
人。乃神乃聖。彰信兆民。三年龍現楊井中。四
年始置兵部。七年頒示律令。始制百官朱紫
之秩。即位已來。毎欲興佛法。群臣噪噪騰口
舌。王難之。然念阿道之至願。乃召群臣問曰。
聖祖味鄒與阿道。肇宣佛教。大功未集而崩。
能仁妙化。遏而不行。朕甚痛焉。當大立伽藍
重興像設。其克從先王之烈。其如卿等何。大
臣恭謁等諫曰。近者年不登・民不安。加以隣
兵犯境。師旅未息。奚暇勞民作役。作無用之
屋哉。王㦖左右無信。歎曰・寡人以不徳。叨承
大寶。陰陽不序。黎民未安。故臣下逆而不從。
誰能以妙法之術曉諭迷人者乎。久無應者。
至十六年。奧有内史舍人朴厭髑或云異次頓
或云居次頓
年二十六。匪直也。人秉心塞淵。奮義見之勇。
欲助洪願。密奏曰。陛下若欲興佛教。臣請僞
傳王命於有司曰。王欲剏佛事。如此則群臣
必諫。當即下勅曰。朕無此令。誰矯命耶。彼等
當劾臣罪。若可其秦彼當服矣。王曰彼既頑
傲。雖殺卿何服。曰大聖之教天神所奉。若斬
小臣。當有天地之異。若果有變誰敢違傲。王
曰本欲興利除害。反賊忠臣。可無傷乎。曰殺
身成仁。人臣大節。況佛日恒明。皇圖愈永。死
之日猶生之年也。王大加嗟賞曰。汝是布衣。
意懷錦繍。乃與厭髑。深結洪誓。遂傳宣曰。剏
寺於天鏡林。執事者奉勅興功。延臣果面。折
逆諍。王曰朕不出令。髑乃昌言。臣固爲之。若
行此法擧國泰安。苟有益於經濟。雖矯國令
何罪。於是大會群臣問之。僉曰今見僧徒。童
頭毀服。議論奇詭。而非常道。若忽從之恐有
後悔。臣等雖死罪不敢奉詔。髑奮曰。今群臣
之言非也。夫有非常之人。而後有非常之事。
吾聞佛教淵奧。不可不行。且燕雀焉知鴻鵠
之志哉。王曰衆人之言。牢不可破。汝獨異
言。不能兩從。遂下吏將誅。髑告天誓曰。我爲
法就刑。庶興義利。佛若有神。吾死當有異事。
及斬其頭。飛至金剛山頂落焉。白乳從斷處
湧出。高數十丈。日色昏黒。天雨妙花。地大震
動君臣士庶。咸皆上畏天變。下慟舍人重法
隕命。相向擧哀而哭。遂奉遺體營葬金剛山
禮也。于時君臣盟曰。自今而後。奉佛歸僧。有
渝此盟。明神殛之。君子曰。大聖應千百年之
運。仁發於祥。義動於瑞。莫不應乎天地亙乎
日月動乎鬼神。而況於人乎。夫其自信於道
則天地不得爲不應然功貴成而業貴廣也。
故苟有大頼。則輕泰山於鴻毛。壯哉。得其死
所矣。是年下令禁殺生按國史及古諸
傳商量而述
二十一
年伐木天鏡林。欲立精舍。掃地得柱礎・石龕
及階陛。果是往昔招提舊基。梁棟之用皆出
此林。工既告畢。王遜位爲僧。改名法空。念三
衣瓦鉢。志行高遠。慧悲一切。因名其寺。曰大
王興輪寺。以大王所住故也。此新羅剏寺之
始。王妃亦奉佛爲比丘尼。住永興寺焉。自此
啓興大事故。王之諡曰法興。非虚美也。厥後
毎丁厭髑忌旦。設會於興輪寺。以追其遠及
大王宗時。宰輔金良圖信向西方。捨二女。曰
花寶・曰蓮寶。爲此寺婢。又以逆臣毛尺族類
充賤。故二種銅錫至今執役。予遊東都登金
剛嶺。見孤墳短碑。慨然不能自止。是日山人
會食。問其故。即吾舍人諱日也。亦可謂去滋
久・思滋深矣。按阿道碑。法興王出法名法雲・
字法空。今按國史及殊異傳。分立二傳。諸好
古者請詳撿焉
  賛曰。大抵國君與下擧事。可與守成。未可
與慮始。加有時之利不利。信無信繋焉。則
原宗雖欲剏興佛法。固難朝令而夕行。然
承本願力。位據崇高。又頼賢臣啓沃。能以
美利利天下。卒與漢明齊驅並駕。偉矣哉。
夫何間言。以梁武比之非也。彼以人主爲
大同寺奴。帝業墜地。法空既遜讓以固其
嗣。自引爲沙門。何有於我哉。髑經所謂王
比丘殊身同體矣。若乎掃迷雲放性空之
慧日挾之以飛者。惟厭髑之力乎
釋法雲・俗名公夌宗。諡曰眞興。而法興王弟
葛文王之子也。母金氏。生七歳即位。克寛克
仁。敬事而信。聞善若驚。除惡務本。七年興輪
寺成。許人出家爲僧尼。八年命大阿餐&T073442;
等廣集文士。修撰國史。十年梁遣使。與入
學僧覺徳送佛舍利。王使群臣奉迎興輪寺
前路。十四年命有司築新宮於月城東。黄龍
見其地。王疑之改爲佛寺。號曰黄龍。二十六
年陳遣使劉思及僧明觀。送釋氏經論七百
餘卷。二十七年祇園實際二寺成。而黄龍亦
畢功。三十三年十月爲戰死士卒設八關齋
會於外寺。七日乃罷。 三十五年鑄黄龍寺
丈六像。或傳阿育王所泛船載黄金至絲浦。
輸入而鑄焉。語在慈藏傳。三十六年丈六出
涙至踵。三十七年始奉原花爲仙郎。初君臣
病無以知人。欲使類聚群遊・以觀其行儀。擧
而用之。遂簡美女二人。曰南無・曰俊貞。聚徒
三百餘人。二女爭妍。貞引南無。強勸酒醉。而
投河殺之。徒人失和而罷。其後選取美貎男
子。傳粉粧飾之。奉爲花郎。徒衆雲集。或相磨
以道義。或相悦以歌樂。娯遊山水。無遠不至。
因此知人之邪正。擇其善者薦之於朝。故金
大問世記云。賢佐忠臣。從此而秀。良將猛卒。
由是而生。崔致遠鸞郎碑序曰。國有玄妙之
道。曰風流。實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
入則孝於家。出則忠於國。魯司寇之旨也。處
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諸惡
莫作。衆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又唐令狐
澄新羅國記云。擇貴人子弟之美者傳粉粧
飾。而奉之名曰花郎。國人皆尊事之。此蓋王
化之方便也。自原郎至羅末。凡二百餘人。其
中四仙最賢。且如世記中。王幼年即祚。一心
奉佛。至末年祝髮爲浮屠。被法服自號法雲。
受持禁戒。三業清淨。遂以終焉。及其薨也。國
人以禮葬于哀公寺之北峰。是歳安含法師
至自隋。至安含傳辨之
  賛曰。風俗之於人大矣哉。王者欲移易。於
當世如水之就下。沛然孰禦哉。始眞興既
崇像教。設花郎之遊。國人樂從倣効。如趍
寶肆。如登春臺。要其歸在乎遷善徙義。鴻
漸於大道而已。彼漢哀帝徒以色是愛。故
班固曰。柔曼之傾人意。非特女徒。蓋亦有
男色焉。評之不可同日而語矣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



海東高僧傳卷第二
  京北五冠山靈通寺住持教學
賜紫沙門覺訓奉   宣撰
流通一之二
  覺徳明觀  智明曇育  圓光
安含胡僧
曇和
  漢僧
安和
  阿離耶跋摩
慧業  慧輪  玄恪玄照
名二人
玄遊僧哲  玄大梵
釋覺徳新羅人。聰明廣博。凡聖莫測也。新羅
既奉行佛教。人爭歸信。師以達智知世之可
化。謂曰遷喬必出谷。學道務求師。若安々而
居。遲々而行。非釋子棄恩之本意。即附舶入
梁。爲求法之先鋒。但不知第何年耳。此新羅
入學之始。遂歴事明師。備承口訅如除翳膜。
如去盯矃。有始有終。無荒無怠。徳高行峻。道
望彌隆。以採寶者非但自用。當還故國普振
群貧。乃於眞興王十年。與梁使齎佛舍利。還
至舊都。王遽命有司。即遣百官備禮儀出迎
于興輪寺前路。此亦舍利之始也。昔僧會適
呉求伸七日方値神驗。師當人主已信之際。
隨上國重使。來儀本國。了無艱□。又以法水
普潤海表。使惰夫立□皆懷欲往之志。其功
利復何勝道哉。後二十六年。陳遣使劉思及
入學僧明觀。送釋氏經論無慮二千七百餘
卷。初則新羅法化初張。經像多闕。至是班々
將大備焉。二師所終。皆未詳聞矣
釋智明・新羅人。神解超悟。行止合度。内蘊密
行。讃揚他徳挽回向己。捨直與人。顒々卬々。
動有可觀。自竺教宣通於海東。權輿之際未
曾大集。英俊間生。奮臂而作。或自悟以逞能。
或遠求而命駕。新醫&T031842;於舊醫。邪正始分。舊
尹告於新尹。師資相授。於是西入中國。飽參
而來。繼踵而起。師以命世之才。當眞平王之
七年秋七月。問津利往。入陳求法。雲遊海陸。
梗轉西東。苟有道而有名。悉爰諮而爰詣。如
木從繩。如金成器飄然一去。忽爾十霜。學既
得髓。心切傳燈。以眞平王二十四年九月。隨
入朝使還國。王欽風景仰。推重戒律。褒爲大
徳。以勸方來。師岳立嵩𦶭。量含滄溟。炤之以
慧月。振之以徳風。緇素之徒。是彛是訓。後加
大大徳。蔚居峻秩。不知所卒。初師入陳後五
年。圓光法師入陳八年。曇育入隋七年。隨入
朝使惠文倶還。師與智明。並以高徳顯名。當
代之才之美。固不相上下者也
  賛曰。季札觀樂於周室。仲尼問禮於老聃。
非始學也。亦有宗矣。徳等往還上國。訪道
而返。斯亦異類而同歸者歟
釋圓光・俗姓薜氏。或云朴。新羅王京人。年十
三落髮爲僧續高僧傳云入
唐刹削
神器恢廓。惠解超
倫。校渉玄儒。愛染篇章。逸想高邁。厭居情
鬧。三十歸隱三岐山影不出洞。有一比丘。來
止近地。作蘭若修道。師夜坐誦念。有神呼曰。
善哉凡修行者雖衆。無出法師右者。今彼比
丘徑修咒術。但惱汝淨念礙我行路。而無所
得。毎當經歴。幾發惡心。請師誘令移去。若不
□住從。當有患矣。明旦師往告彼僧曰。可移
居逃害。不然將有不利。對曰。至行魔之所妨。
何憂妖鬼言乎。是夕其神來訊。彼答・師恐其
怒也。謬曰未委耳。何敢不聽。神曰吾己倶知
其情。且可默住而見之。至夜聲動如雷。黎明
往視之。有山頽于蘭若壓焉。神來證曰。吾生
幾千年。威變最壯。此何足怪。因諭曰。今師雖
有自利。而闕利他。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後
徒。師曰・學道於中華固所願也。海陸迥阻。不
能自達。於是神祥誘西遊之事。乃以眞平王
十二年春三月。遂入陳遊歴講肆。領牒微言。
傳禀成實・涅槃・三藏數論。便投呉之虎丘。攝
想青霄。因信士請。遂講成實。企仰請益。相接
如鱗。會隋兵入楊都。主將望見塔火。將救之。
秖見師被縛在塔前。若無告状。異而釋之。
皇間攝論肇興。奉佩文言。宣譽京皐。勣業既
精。道東須繼。本朝上啓。有勅放還。眞平二十
二年庚申。隨朝聘使奈麻諸父大舍横川還
國。俄見海中異人出拜請曰。願師爲我剏寺
常講眞詮。令弟子得勝報也。師頷之。師往來
累稔。老幼相忻。王亦面申虔敬。仰若能仁。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