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比丘尼傳 (No. 2063_ 寶唱撰 ) in Vol. 50

[First] []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63

比丘尼傳卷第一并序
 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晋洛陽竹林寺淨檢尼傳一
僞趙建賢寺安令首尼傳二
司州西寺智賢尼傳三
弘農北岳妙相尼傳四
建福寺康明感尼傳五
北永安寺曇備尼傳六
建福寺慧湛尼傳七
延興寺僧基尼傳八
雒陽城東寺道馨尼傳九
新林寺道容尼傳十
司州西寺令宗尼傳十一
簡靜寺支妙音尼傳十二
何后寺道儀尼傳十三
原夫貞心亢志奇操異節。豈惟體率由於
天眞。抑亦勵景行於仰止。故曰希顏之士亦
顏之儔。慕驥之馬亦驥之乘。斯則風
猷流芳不絶者也。是以握筆懷鉛之客。將以
貽厥方來。比事記言之士。庶其勸誡後世。
故雖欲忘言斯不可已也。昔大覺應乎羅衞。
佛日顯於閻浮。三界歸依四生向慕。比丘尼
之興發源於愛道。登地證果仍世不絶。列之
法藏如日經天。自拘尸滅影雙樹匿跡。歳暦
蝉聯陵夷訛紊。於是時澆信謗人或存亡。微
言興而復廢者。不肖亂之也。正法替而復隆
者。賢達維之也。像法東流淨撿爲首。綿載數
百碩徳係興。善妙淨珪。窮苦行之節。法
僧果。盡禪觀之妙。至若僧端僧基之立志貞
固。妙相法全之弘震曠遠。若此之流往往間
出並淵深岳跱金聲玉振。實惟叔葉之貞
幹季緒之四依也。而年代推移清規稍遠。英
風將範於千載。志業未集乎方册。毎懷慨
歎。其歳久矣。始乃博採碑頌廣搜記集。或訊
博聞。或訪之故老。詮序始終爲之立傳。
起晋升平訖梁天監。凡六十五人。不尚繁
華務存要實。庶乎求解脱者勉思齊之徳。而
寡見庸疎。或有遺漏。博雅君子箴其闕焉
晋竹林寺*淨撿尼傳一
淨撿。本姓仲。名令儀。彭城人也。父誕武威
太守。撿少好學早寡家貧。常爲貴遊子女教
授琴書。聞法信樂莫由諮禀。後遇沙門法始
經道通達。晋建興中於宮城西門立寺。撿乃
造之。始爲説法。撿因大悟。念及強壯以求法
利。從始借經遂達旨趣。他日謂始曰。經中云。
比丘比丘尼。願見濟度。始曰。西域有男女
二衆。此土其法未具。撿曰。既云比丘比丘尼。
寧有異法。始曰。外國人云。尼有五百戒便應
是異。當爲問和上。和尚云。尼戒大同細異。
不得其法必不得授。尼有十戒得從大僧受。
但無和上尼無所依止耳。撿即剃落從和上
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於宮城西門共
立竹林寺。未有尼師。共諮淨撿。過於成徳。和
上者西域沙門智山也。住罽賓國。寛和有智
思雅習禪誦。晋永嘉末來達中夏。分衞自資
語必弘道。時信淺薄莫知祈禀。建武元年
反罽賓。後竺佛圖澄還述其徳業。皆追恨焉。
撿蓄徒養衆清雅有則。説法教化如風靡草。
晋咸康中沙門僧建。於月支國得僧祇尼羯
磨及戒本。升平元年二月八日。洛陽請外
國沙門曇摩羯多爲立戒壇。晋沙門釋道場
以戒因縁經爲難云。其法不成。因浮舟于泗。
撿等四人同壇上從大僧以受具戒。晋土
有比丘尼亦撿爲始也。當其羯磨之日。殊香
芬馥。闔衆同聞。莫不欣歎加其敬仰。善修戒
行志學不休。信施雖多隨得隨散。常自後己
毎先於人。到升平未。忽復聞前香并見赤
氣。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撿見欣
然因語衆曰。好持後事我今行矣。執手辭別
騰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蜺。直屬于天。
時年七十矣
僞趙建賢寺安令首尼傳二
安令首。本姓徐。東莞人*也。父忡仕僞趙
外兵郎。令首幼聰敏好學。言論清綺雅性虚
淡。不樂人間。從容閑靜。以佛法自娯不願求
娉。父曰。汝應外屬何得如此。首曰。端心業道
絶想人外。毀譽不動廉正自足。何必三從然
後爲禮。父曰。汝欲獨善一身。何能兼濟父母。
首曰。立身行道方欲度脱一切。何況二親耶。
忡以問佛圖澄。澄曰。君歸家潔齋三日竟可
來。忡從之。澄茵支子磨麻油傅忡右掌。
令忡視之。見一沙門在大衆中説法。形状似
女。具以白澄。澄曰。是君女先身。出家益物往
事如此。若從其志。方當榮拔六親令君富貴。
生死大苦海向得其邊。忡還許之。首便剪落
從澄乃淨撿尼受戒。立建賢寺。澄以石勒所
遺剪花納七條衣及象鼻澡灌與之。博覽群
籍經目必誦。思致淵深神照詳遠。一時道
莫不宗焉。因其出家者二百餘人。又造
六精舍。匪憚勤苦皆得修立。石虎敬之。擢
父忡爲黄門侍郎清河太守
司州西寺智賢尼傳三
智賢。本姓趙。常山人也。父珍扶柳縣令。賢
幼有雅操志&T019598;貞立。及在緇衣戒行修備。神
情凝遠曠然不雜。太守杜覇篤信黄老憎
釋種。符下諸寺剋日簡汰。制格高峻非凡所
行。年少怖懼皆望風奔駭。唯賢獨無懼容興
居自若。集城外射堂皆是耆徳。簡試之日尼
衆盛壯唯賢而已。覇先試賢以格。格皆有餘。
賢儀觀清雅辭吐辯麗。覇密挾邪心逼賢獨
住。賢識其意誓不毀戒法。不苟存身命抗言
拒之。覇怒以刀斫賢二十餘瘡。悶絶躄地。覇
去乃甦。倍加精進菜齋苦節。門徒百餘人。常
如水乳。及符堅僞立聞風敬重。爲製織繍袈
裟。三歳方成。價直百萬。後住司州西寺。弘
顯正法開長信行。晋太和中年七十餘。誦正
法華經。猶日夜一遍。其所住處衆鳥依栖。經
行之時鳴呼隨逐
弘農北岳妙相尼傳四
妙相。本姓張。名珮華。弘農人也。父茂家素富
盛。相早習經訓。十五適太子舍人北地皇甫
達達居喪失禮。相惡之告求離絶因請出家。
父並從之。精勤蔬食。遊心慧藏明達法相。住
弘農北岳蔭林面野。徒屬甚多悦志閑曠。
影其中二十餘載。勵精苦行久而彌篤。
毎説法度人。常懼聽者不能專志。或涕泣以
示之。是故其所啓訓皆能弘益。晋永和中弘
農太守請七日齋。座上白衣諮請佛法言挾
不遜。相正色曰。君非直見慢亦大輕邦宰。何
用無禮苟出人間耶。於是稱疾而退。當時道
咸歎服焉。後枕疾累日臨終怡悦。顧語
弟子曰。不問窮達生必有死。今日別矣。言絶
而終
建福寺康明感尼傳五
明感。本姓朱。高平人也。世奉大法經。爲虜賊
所獲。欲以爲妻。備加苦楚。誓不受辱。謫使牧
羊經歴十載。懷歸轉篤反途莫由。常念三寶
兼願出家。忽遇一比丘就請五戒。仍以觀世
音經授之。因得習誦晝夜不休。願得還家
五層塔。不勝憂念逃走東行。初不識路晝夜
兼渉。徑入一山見有斑虎。去之數歩初甚恐
懅。小却意定心願逾至。遂隨虎而行。積日
彌旬得達青州。將入村落虎便不見。至州復
爲明伯連所虜。音問至家夫兒迎贖。家人拘
制其志未諧苦身。懃精三年。乃遂專篤禪行
戒品無&MT01891;。脱有小犯輒累晨懺悔。要見瑞相
然後乃休。或見雨花。或聞空聲。或覩佛像。或
夜善夢。年及桑楡操行彌峻。江北子女師奉
如歸。晋永和四年春與慧湛等十人。濟江
詣司空公何充。充一見甚敬重。于時京師未
有尼寺。充以別宅。爲之立寺。問感曰。當何名
之。答曰。大晋四部今日始備。檀越所建皆造
福業。可名曰建福寺。公從之矣。後遇疾少時
便卒
北永安寺曇備尼傳六
曇備。本姓陶。丹陽建康人也。少有清信願修
正法。而無有昆弟。獨與母居。事母恭孝宗
黨稱之。年及笄嫁幣弗許。母不能違聽
其離俗。精懃戒行日夜無怠。晋穆皇帝禮接
敬厚。常稱曰。久看更佳。謂章皇后何氏曰。
京邑比丘尼尠有曇備之儔也。到永和十年
立寺于定陰里。名永安之何
后寺
虚導物。未嘗有矜慢之容。名譽日廣。遠
投集。衆三百人。年七十三。泰元二十一年
卒。弟子曇羅。博覽經律機才贍密。勅續師
任。更立四層塔講堂房宇。又造臥像及七佛
龕堂*云
建福寺*慧湛尼傳七
*慧湛。本姓彭。任城人也。神貎超遠精操殊
特。淵情曠達濟物爲務。惡衣蔬食樂在其
中。嘗荷衣山行逢群劫。欲擧刃向湛。手不能
勝。因求湛所負衣。湛歡笑而與曰。君意望甚
重所獲殊輕。復解其衣内新裙與之。劫即辭
謝併以還湛。湛捨之而去。建元二年渡江。司
空何充大加崇敬請居建福寺住*云
延興寺僧基尼傳八
僧基。本姓明。濟南人也。綰髮志道秉願出家。
母氏不聽。密以許嫁。祕其聘禮。迎接日近
女乃覺知。即便絶糧水漿不下。親屬共請意
不可移。至於七日母呼女婿。婿敬信。見婦殆
盡。謂婦母曰。人各有志不可奪也。母即從之。
因遂出家。時年二十一。内外親戚皆來慶慰。
競施珍華爭設名供。州牧給伎郡守親臨。道
俗咨嗟歎未曾有。基淨持戒範精進習經。數
與曇備尼名輩略齊。樞機最密善言事議
康。皇帝雅相崇禮。建元二年皇后褚氏爲
立寺於都里通恭巷内。名曰延興。基
寺住。徒衆百餘人。當事清明道俗加敬。年六
十八。隆安元年卒
洛陽城東寺道馨尼傳九
竺道馨。本姓羊。太山人也。志性專謹與物
無忤。沙彌時常爲衆使口恒誦經。及年二十
誦法華維摩等經。具戒後研求理味蔬食苦
節。彌老彌至。住洛陽東寺。雅能清談尤善
小品。貴在理通不事辭辯。一州道學所共師
宗。比丘尼講經馨其始也。晋泰和中有女人
楊令辯。篤信黄老專行服氣。先時人物亦多
敬事。及馨道王其術寢亡。令辯假結同姓數
相去來。内懷姤嫉伺行毒害。後竊以毒藥内
馨食中。諸治不愈。弟子問往誰家得病。答曰。
其知主。皆籍業縁。汝無問也。設道有益
我尚不説。況無益耶。不言而終
新林寺道容尼傳十
道容。本歴陽人。住烏江寺。戒行精峻。善占
吉凶逆知禍福。世傳爲聖。晋明帝時甚見敬
事。以花布席下驗其凡聖。果不萎焉。及簡文
帝。先事清水道師。道師京都所謂王濮陽也。
第内爲立道舍。容亟開導未之從也。後宮人
毎入道屋。輒見神人。爲沙門形。滿於室内。帝
疑容所爲也。而莫能決。踐祚之後。烏巣太極
殿帝使曲安遠筮。之云。西南有女人師能滅
此怪。帝遣使往烏江迎道容。以事訪之。
曰。唯有清齋七日受持八戒。自當消弭。帝即
從之。整肅一心七日未滿。群烏競集運巣而
去。帝深信重。即爲立寺資給所須。因林爲名。
名曰新林。即以師禮事之。遂奉正法。後晋
顯尚佛道容之力也。逮孝武時彌相崇敬。太
元中忽而絶跡講不知所在。帝勅葬其衣鉢。
故寺邊有塚*云
州令宗尼傳十一
令宗。本姓滿。高乎金郷人*也。幼有清信郷
黨稱之。家遇喪亂爲虜所驅。歸誠懇至稱佛
法僧。誦普門品。拔除其眉。託云惡疾。求訴
得放。隨路南歸。行出冀州。復爲賊所逐。登上
林樹專誠至念。捕者前望終不仰視。尋索不
得俄爾而散。宗下復去。不敢乞食。初不覺饑。
晩達孟津無船可濟。慞惶憂懼更稱三寶。忽
見一白鹿不知所從來。下渉河流。沙塵隨起。
無有波瀾。宗隨鹿而濟。曾不沾濡。平行如陸。
因得達家。仍即入道誠心冥詣。學行精懇。開
覽經法。深義入神。晋孝武聞之遣書通問。後
百姓遇疾貧困者衆。宗傾資賑給告乞人間。
不避阻遠隨宜贍恤。蒙頼甚多。忍饑懃苦形
容枯悴。年七十五。忽早召弟子説其夜夢。見
一大山云是須彌。高峯秀絶上與天連。寶
飾莊嚴暉耀爛日。法鼓鏗鏘香煙芳靡語
吾令前愕然驚覺。即體中忽忽有異於常。
雖無痛惱状如昏醉。同學道津曰。正當是極
樂耳。交言未竟。奄忽遷神
簡靜寺支妙音尼傳十二
妙音。未詳何許人也。幼而志道居處京華。博
學内外善爲文章。晋孝武皇帝太傅會稽王
孟顗等並相敬信。毎與帝及太傅中朝
學士。談論屬文。雅有才致。藉甚有聲。太傅以
太元十年爲立簡靜寺。以音爲寺主。徒衆百
人。内外才義者因之以自達。供&T049514;無窮。
富傾都邑。貴賤宗事。門有車馬日百餘兩。
荊州刺史王忱死。烈宗意欲以王恭代之。時
桓玄在江陵爲忱所折挫聞恭應往素又憚
恭。殷仲堪時爲恭門生。玄知殷仲堪弱才
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遣使憑妙音尼爲堪
圖州。既而*烈宗問妙音。荊州缺外問。云誰
應作者。答曰。貧道道士豈容及俗中論議。
如聞外内談者。並云無過殷仲堪。以其意慮
深遠荊楚所須。帝然之。遂以代忱。權傾一
朝威行内外。*云
何后寺道儀尼傳十三
道儀。本姓賈。雁門婁煩人慧遠之姑。出
&T008625;同郡解直。直爲尋陽令亡。儀年二十二。
棄捨俗累披著法衣。聰明敏哲博聞強記。誦
法華經講維摩小品。精義妙理因心獨悟。戒
行高峻神氣清邈。聞中畿經律漸備講集相
續。晋泰元末乃至京師住何后寺。端心律藏
妙究精微。身執卑恭在幽不惰。衣裳麁弊自
執杖鉢。清散無矯道俗高之。年七十八遇疾
已篤。執心彌勵誦念無殆。弟子請曰。願加
消息冀蒙勝損。答曰。非所宜言。言絶而卒
比丘尼傳卷第一



比丘尼傳卷第二
 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景福寺慧果尼第一
建福寺法盛尼傳第二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第三
建福寺道瓊尼傳第四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傳第五
呉太玄臺寺玄藻尼傳第六
南安寺慧瓊尼傳第七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第八
梁郡築戈村寺慧木尼傳第九
呉縣南寺法勝尼傳第十
永安寺僧端尼傳第十一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第十二
蜀郡善妙尼傳第十三
廣陵僧果尼傳第十四
山陽東郷竹林寺靜稱尼傳第十五
呉太玄臺寺法相尼傳第十六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第十七
景福寺法辯尼傳第十八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第十九
竹園寺慧濬尼傳第二十
普賢寺寶賢尼傳第二十一
普賢寺法淨尼傳第二十二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第二十三
景福寺慧果尼傳第一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節不衣綿
纊。篤好毘尼戒行清白。道俗欽羨風譽遠聞。
宋青州刺史北地傳弘仁。雅相歎貴厚加賑
給。以永初三年曇宗云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
寺借券書見示是永初三年
割宅東面爲立精舍。名曰景福。果爲綱紀。
&T049514;遺之物悉以入僧。衆業興隆大小悦服。到
元嘉六年。西域沙門求那跋摩至。果問曰。此
土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愛道。誠有
高例。未測厥後。得無異耶。無異。又問就
如律文戒師得罪何無異耶。答曰。有尼衆處
不二歳學。故言得罪耳。又問。乃可此國先未
有尼非閻浮無也。答曰。律制十僧得授具
戒。邊地五人亦得授之。正爲有處不可不如
法耳。又問。幾許里爲邊地。答曰。千里之外山
海艱隔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鎧等
五人。從僧伽跋摩重受具戒。敬愼奉持如愛
頂腦。春秋七十餘。元嘉十年而卒。弟子慧
鎧。並以節行聞于時也
建福寺法盛尼傳二
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遭趙氏亂避地金陵。
以元嘉十四年於建福寺出家。才識慧解率
由敏悟。自以桑楡之齒流寓皇邑。雖復帝道
隆寧。而猶懷舊土。唯有探頤玄宗。乃可以
遣忘老耳。遂從道場寺偶法師受菩薩戒。
晝則披陳玄素。夕則清言味理。漸染積年神
情朗瞻。雖曰暮齒有逾壯年。常願生安養。謂
同業曇敬曇愛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
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禮佛晩因遇疾稍
就綿篤。其月晦夕初宵假寐。如來垂虚而
下。與二大士論二乘。俄與大衆騰芳蹈藹臨
省盛疾。光明顯燭一寺咸見。僉來問盛此何
光色。盛具説之。言竟尋終。年七十二。豫章
太守呉郡張辯。素所尊敬。爲之傳述云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三
慧玉。長安人也。行業勤修經戒通備。常遊行
教化歴履邦邑。毎屬機縁不避寒暑。南至荊
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誦法華首楞嚴等經。
旬日通利。郯西道俗皆歸敬之。觀覽經論
未曾廢息。元嘉十四年十月爲苦行齋七日。
乃立誓言。若誠齋有感。捨身之後必見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