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明高僧傳 (No. 2062_ 如惺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動定。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
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
化去。師乃訪鹽官古蹟駐錫覺皇。俄患背
疾。感雲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
法師講起信論於吉祥。豔師乃率衆延唱
臨濟宗旨。衆扣師室。師從容語之曰。圓宗
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
前草深一丈。即眞空亦爲縁慮之場。汝若有
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却爲聲名之
境。三世諸佛歴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
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
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
忉怛勉之。衆皆稽首而退。師乃南遊天台
窮搜勝絶。懷無見覩之高風誅茆其塔前
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師至毘
陵永慶。互以楞嚴參究。荊山歎曰。某所講
經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
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千
日之期。已而復歸天台古平田寺。臨海王司
&T009044;敬所入山訪道。訂爲方外交。隨遷華頂
天柱峯。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
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者戸外
之履常滿。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
陀三聖。師方展拜。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
曰。戒香薫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蓋師
日勤五悔。密持梵網心地品及十六觀經
爲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甞示衆曰。大
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範出三界
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
解。遂令後學不遵佛制輒犯規繩。本自無
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歩辯若懸河。不
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脱。汝等勉之。萬暦丁
亥八月蒙  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遣使
降旨褒崇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十月王
太初居士因丁内艱。請師就永明禪室闡
妙宗鈔。百日爲期。時台郡王理邢某親登雲
嶠而設供焉。戊子歳儉群盜蜂起。相戒無
敢入師之室。&MT05124;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虚芙蓉
之席見招。辭不赴忽謂衆曰。桃源之慈雲
實懶融四世孫爲開山。唐天寶賜額曰雲
居山曰安國。五代徳韶國師中興爲第二道
場。永明壽禪師剃髮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
故址在焉。韶公常領徒五百説法此地。昔
螺溪寂法師請復台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
寺也。今爲豪民奪之。將爲掩骨所。竊思 
  朝廷千數百年之香火一旦爲俗子葬地。
誰之罪也。遂罄衣鉢贖歸之。將謀興建。俄
雲間陸宗伯平泉聘説法于本一院。李方伯
沖涵聘講於桐川。再畢返棹嘉禾龍淵。欻抱
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啓我爲魏府子。其
富貴非吾所志也。遂付衣鉢遺囑弟子。如
法闍維。盡發長物。於五臺雲棲西興五處
飯僧。有勉服藥石者。師謝曰。生死藥能拒
乎。吾淨土縁熟聖境冥現。此人間世固不久
矣。是歳正月七日乃絶粒惟飮檀香水而已。
期於二十九日告終。毎日雖米漿不入於
口。與衆説無生法。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別衆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
累我。衆請曰。和尚往生淨土。九品奚居。曰
中品中生也。衆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
香所薫位止中品。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
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軟怡容可掬吊者
無敢下拜。荼毘日天色霽明淨無纖翳。擧
火之際忽有片雲。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
數點。烟焔起時異香充塞。内自殿閣僧房外
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火餘骨
有三色而鏘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
緑者潤似琅竿猶香氣郁郁。師生於嘉靖丁
酉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於萬暦癸巳正月
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如惺抱骨
初建塔慈雲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
右繍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銘
明高僧傳卷第四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
沙門釋 如惺  撰 
  習禪篇第三之一正傳十六人
附見七人
明州天童寺沙門釋正覺傳一枯木成
丹霞淳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母趙氏。誕
師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七歳日誦
書數千言。十三通五經七史。一日乞從釋
氏學無生法。依郡之淨明寺本宗和尚薙
髮。受具戒於晋州慈雲寺智瓊和尚。年十八
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明大事誓不歸矣
於是渡河首謁枯木成公於汝州。久之無
所入。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乃頂笠造焉
入門。霞便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對曰。
井底蝦蟆呑却月。三更不借夜明簾。霞曰。
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
師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師曰。
某甲今日失錢遭罪。霞曰。未暇打爾。在且
去。値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師亦從焉。宣和
二年霞遷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
金粟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眞歇了公住長
蘆。招師首衆。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
炎間住舒州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
補長蘆。時&T009044;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衆
懼奔散。師獨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
在稽首餽金贍衆僧。於是一方頼安&T009044;靜。
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陀
大士。天童虚席。郡守馳檄請師住持。無何
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衞。
遂斂兵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衆
號阻百鳥哀鳴。師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
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
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
端坐爲書囑後事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
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擲筆而逝。詔
謚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燕都慶壽寺沙門釋教亨傳二普照寶
釋教亨字虚明。濟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
京慈濟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業
緇素仰重。一日赴齋于芒山村。乃倚樹化
去。是夕示夢于女弟馮自彭村。見其乘白
馬而下曰。我生于西陳村王光道家。馮覺
語母。及其子三人夢皆同。詰旦至光道家
詢之。其母劉氏先夕亦夢。安公求寄宿焉。
是日果誕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
而未笑。次日有同業僧福廣福堅。聞而來謁
見即呼云。安兄無恙耶。亨熟視擧手伸指
而笑。其母甞臥師于室中。若有人誦摩訶
般若之聲。及睟或以佛經酒杯試之。竟取
經卷。素不茹葷血。見僧喜從之遊。人皆呼
爲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師事碑於石紀
其異。年七歳出家依州之崇覺寺圓和尚薙
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兒
他日坐道場。必領僧萬指。年十五遊方。聞
鄭州普照寶和尚法席之盛。於是荷錫自汴
發足。寶公夜夢。慶雲如金芙蕖繽紛亂墜。
因語衆曰。吾十年無夢矣。今有此。是何祥
也。翌日亨至。寶獨異之。師朝夕參叩。寶亦
痛箚之。一日往睢陽。忽馬上憶撃竹因縁。
凝情不散。如入禪定。將抵河津渾無知
覺。同行徳滿呼曰。此河津也。亨驚遂下馬悲
喜交集。及歸涕以語寶公。寶曰。此僵人耳。
切須更甦轉動始得。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曰。兒時已念得。寶公笑曰。我只教爾參諸
方掉下底禪。但再參去。自有得力處。一日亨
於雲堂靜坐。忽聞打板聲霍然證入。遂呈
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閃電。若更遲疑。面門
著箭。咄寶公曰。我謾汝不得也。師後出世
乃五坐道場。若嵩山之戒壇韶山之雲門鄭
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覺嵩山之法王。次因金
國丞相夾谷清臣請主中都潭柘。遷濟州普
照。未幾忽方丈後叢樹中有一株。亭亭高丈
餘。而群鴉以次來巣。状若浮圖。上下十二
級。衆賀曰。和尚佛法愈大振乎。不十日詔
住慶壽寺。衆常萬人。三年繼主少林。法席
大盛。無何師引去乃徜徉於嵩少之間。或放
歌或長嘯。如是數年。一日忽覺四大絃緩。
杜門堅坐謝絶賓客。至金興定已卯七月十
日誡其衆曰。汝輩各自勤修。索浴説偈端
坐而逝。享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闍維焔如
蓮華開合。牙齒目睛不壞。舍利無算。師自
兒時額有圓珠涌現於皮間。至是爆然飛
去。弟子分設利羅以建塔焉
臨安府徑山沙門釋宋杲傳三
釋宗杲。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産
宣州奚氏。即雲峯悦之後身也。靈根夙具慧
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無雲齊公。十七薙染。
初遊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鋭乃
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
準。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
居蜀昭覺。師踟&T035843;未進。一日聞詔遷悟住
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
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終九夏。若同諸方
妄以我爲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値悟開
堂擧。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
東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
薫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後際斷。
悟曰也不易。爾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
能活。不疑言句是爲大病。豈不見道。懸
崖撒手。自肯承當。絶後再甦欺君不得。須
要信有這些道理。於是令居擇木堂。爲
不釐務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一日悟與
客飯次。師不覺擧筯飯皆不入口。悟笑曰。
這漢參黄楊木禪到縮了也。師曰。如狗舐
熱油鐺。後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
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
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麼。悟笑而不答。師
曰。和尚當時既對衆問。今説何妨。悟不得
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
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畵不就。又問。
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下釋
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歴擧數段因縁詰之。
皆酧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
也。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
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菴以居。後度夏虎
丘。閲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
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鉢救産婦
因縁。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
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晩小參擧。僧問長沙。
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
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
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先
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
意旨如何。曰飢餐洋銅渇飮鐵汁。還有人
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
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爲
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
月詔移梅陽。不久復其形服放還。十一月
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師再住徑
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
夕衆見一星殞於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
疾。八月九日謂衆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
手書遺表併囑後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
大書曰。生也秖麽死也秖麼。有偈無偈是甚
麼熱。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
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平江府虎丘沙門釋紹隆傳四
釋紹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歳辭親投佛慧
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
後遊方。首訪長蘆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禪師語至。隆讀之
歎曰。想口生液。雖未得澆腸沃胃。要且
使人慶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寶峯
依湛堂。次見黄龍死心。然後參圓悟。一日
入室。圓悟問曰。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
及。悟忽擧拳曰。還見麼。隆曰見。悟曰。頭上
安頭。隆聞脱然契證。悟曰。見個甚麼。隆對
曰。竹密不妨流水過。悟首肯之俾掌藏鑰。
有僧問於圓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烏
能爲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後因圓悟退老
囘蜀。隆乃住邑之城西開聖。宋建炎結廬
於桐峯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遷虎
丘。道大顯著。因追繹白雲端立祖堂故事
乃曰。爲人之後不能躬行遺訓。於義安
乎。遂圖像奉安題讃其上。達磨讃曰。闔國
人難挽。西携隻履歸。只應熊耳月。千古冷
光輝。百丈讃曰。迅雷吼破澄潭月。當下曾經
三日聾。去却膏盲必死疾。叢林從此有家
風。開山明教大師讃曰。春至百花觸處開。幽
香旎襲人來。臨風無限深深意。聲色堆
中絶點埃。蓋白雲以。百丈海禪師創建禪
規之功宜配享達磨。可謂知本矣。隆能遵
行而爲讃。又且發明其道。亦爲知禮者歟。
紹興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
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並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
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無畏床師子吼者
又不下十餘人。獨後法嗣之繩繩直至我  
明嘉隆猶有臭氣。觸人巴鼻者妙喜與
瞌睡虎之裔耳。他則三四傳便乃寂然無聲。
然此二老可謂源遠流長者也。當時稱二甘
露門。不亦宜乎
慶元育王山沙門釋端裕傳五
釋端裕。號佛智。呉越錢王之裔也。六世祖
守會稽因家焉。師生而岐嶷眉目淵秀。十四
驅烏於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淨慈一
禪師。未幾偶聞僧繋露柱曰爾何不説禪。
裕忽有微省。去謁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皆
以頴邁見推。晩見圓悟於鍾阜。一日悟問。
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却。即今是滅不滅。
曰請和尚合取口好。悟曰。此猶未出常情。
裕擬對。悟撃之裕頓去所滯。侍悟居天寧
命掌記室。尋分座道聲藹著京西。憲請開
法丹霞。次遷虎丘徑山。謝事狥平江道俗
之請菴于西華。閲數稔勅居建康保寧。後
移蘇城萬壽及閩中玄妙壽山西禪。復被旨
補靈隱慈寧。皇太后幸韋王第。召裕演法
賜金襴袈裟。乞歸西華舊隱。紹興戊辰秋
赴育王之命。上堂曰。徳山入門便棒。多向
布袋裏埋蹤。臨濟入門便喝。總在聲塵中
出沒。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風生超越古
今途轍。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秖這個何
似生。若喚作棒喝。瞌睡未惺。不喚作棒喝。
未識徳山臨濟。畢竟如何。卓一下曰。總不
得動著。僧問。如何是賓中賓。裕曰。爾是田
庫奴。僧曰。如何是賓中主。曰相逢猶莽鹵。僧
曰。如何主中賓。曰劍氣爍愁雲。曰如何是主
中主。師曰。敲骨打髓。裕蒞衆色必凛然寢
食不背衆唱道無倦。紹興庚午十月初示
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請遺訓。師曰。盡
此心意以道相資。語絶而逝。火後目睛齒舌
不壞。其地發光終夕。得設利無算。踰月
不絶。黄冠羅肇常平日問道於裕。適外歸獨
無所獲。羅念勤切。方與客食。咀噍間若有
物。吐哺則設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
者持去。遂再拜於闍維所。聞香匧有聲。亟
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門人奉遺骨分塔
於鄮峯西華。謚大悟禪師
潭州大潙山沙門釋法泰傳六
釋法泰號佛性。漢州李氏子。僧問。理隨事
變該萬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
而咸歸實際。如何是理法界。師曰。山河大
地。曰如何是事法界。師曰。萬象森羅。曰如何
是理事無礙法界。師曰。東西南北。曰如何是
事事無礙法界。師曰。上下四維。上堂渺渺邈
邈十方該括。坦坦蕩蕩絶形絶相。目欲視
而睛枯。口欲談而詞喪。文殊普賢全無伎
倆。臨濟徳山不妨提唱。龜呑陝府鐵牛。蛇
咬嘉州大像。嚇得東海鯉魚直至如今肚
脹。上堂憶昔遊方日獲得二種物。一是金剛
鎚。一是千聖骨。持行宇宙中氣岸高突兀。
如是三十年用之爲準則。而今年老矣。一
物知何物擲下金剛鎚撃碎千聖骨。抛向
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過浮生。指南將
作北。呼龜以爲鼈。喚豆以爲粟。從他明
眼人笑我無繩墨
天台護國寺沙門釋景元傳七
釋景元號此菴。溫州永嘉張氏子也。年十八
依靈山希拱和尚圓具戒。習台教三&T032756;。棄
去謁圓悟勤禪師於鍾阜。聞僧讀死心和尚
小參語。云。既迷須得箇悟。既悟須識悟中
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却從無迷悟處建立
一切法。元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
扉。豁然大徹機辯逸發。圓悟目爲聱頭元侍
者。悟自讃像付之曰。生平只説聱頭禪。撞
著聱頭如鐵壁。脱却羅籠截脚跟。大地撮
來墨漆黒。晩年轉復沒刀刀。奮金剛椎碎
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爲渠儂併坫出。
自爾鏟彩埋光不求聞達。後爲括蒼太守
耿延禧慕元欲致開法南明。物色得元於
台之報恩。迫其受命。僧問。三聖道。我逢人
即出。出則不爲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
嚼生鐵。僧又問。興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
則便爲人。又作麼生。曰須彌頂上浪翻空。
元後示疾。請西堂應庵華付囑院事。訓徒
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荼毘得五色舍利。齒
舌右拳不壞。塔于寺東北劉阮洞前。世壽五
十三
系曰。大慧既雲峯悦之再來。可謂具大根
器者。尚受湛堂痛拶不入。至三十餘方觸
圓悟鉗鎚。始得大悟。今元公年方二十一。
聽傍僧讀死心語便乃徹證。其根器之利過
於大慧概可知也。出世初住南明終居護
國。叢林稱爲元布袋。以其有聖者之風。耳
簡堂機出于其門。説法拈椎詞雄氣偉機鋒
圓捷。益見元公之垣墻者矣
臨安靈隱寺沙門釋慧遠傳八靈巖徽
釋慧遠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和
尚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
微有所入。會圓悟復領旨住昭覺遠投之。
値悟普説擧龎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爲
侶因縁。遠忽頓悟仆於衆。衆掖之。起遠乃
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淨躶躶空
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戸破家亡。乞師
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拏。遠曰。禍不入
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
喝。悟以拄杖撃禪床云。喫得捧也未。遠
又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
無所抵悟。出世初住皐亭山顯孝。宋乾道
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
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
如何。曰耳墜金環。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
是物又作麼生。曰頽頂脩羅舞柘枝七年二
月十五日召入選徳殿賜坐。孝宗問。如何
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
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
悟者。帝曰。悟後如何。遠曰。悟後始知脱體
現前了無毫髮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
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
甚麼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立
曰。只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
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
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
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
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
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帝曰。
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
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
法爲侶有個見處。遠曰。願聞。帝曰。四海不
爲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
亦未曾欠闕。遠曰。纔渉思惟便成剩法。正
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渉。何以故。法無
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
帝悦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
衆説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閙處
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
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爾道不
可毀不可讃。體若虚空。沒涯岸相喚。相
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
微疾。果於上元説偈曰。拗折秤鎚。掀翻露
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
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常徳府文殊寺沙門釋心道傳九
釋心道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詣成都
習唯識。自以爲至。同舍僧詰之曰。三界惟
心萬法唯識。今目前萬象縱然。心識安在。道
茫然。遂出關周流江淮。既抵舒州太平聞
佛鑑夜參擧趙州柏樹子話。至覺鐵嘴云先
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因大疑提撕既久。
一夕豁然。即趨丈室擬叙所悟。鑑見便閉
却門。道曰。和尚莫瞞某甲。鑑曰。十方無壁
落。何不入門來。道即拳破窓紙。佛鑑即開
門。搊住云。道道。道即以兩手捧鑑頭作
口啐而出呈偈曰。趙州有個柏樹話。禪客
相傳遍天下。多是摘葉與尋枝。不能直下
根源會。覺公説道無此語。正是惡言當面罵。
禪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眞假。鑑然
之。襄守請開法天寧擢大別文殊。宋宣和
改元詔改僧爲徳士。因上堂曰。祖意西來事
今朝特地新。昔爲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鶴
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無事客兩度
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
縁。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毘盧遮那頂戴寶
冠。爲顯眞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
要俯順時宜。一人既爾衆人亦然。大家成
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共酌迷仙酧同唱
歩虚詞。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説長生不死
藥。琴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棊布軒前
妙著出神機之外。進一歩便到大羅天上。
退一歩却入九幽城中。秖如不進不退一
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
迴一幻身。二年九月詔下復僧。上堂曰。不
掛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一年半
内間思想大抵興衰各有時。我佛如來預讖
法之有難。教中明載無不委知。較量年代
正在于茲。魔得其便惑亂正宗。僧改俗形
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刪削經文。鐃鈸停音
鉢盂添足。多般矯詐欺罔聖君。頼我聖明
不忘付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仍許僧
尼重新披剃。實謂寒灰再焔枯木重榮。迷仙
酎變爲甘露瓊漿。歩虚詞翻作還郷曲子。放
下銀木簡拈起尼師壇。昨朝稽首&T016254;拳今日
和南。不審秖改舊時相不改舊時人。敢問
大衆舊時人是一箇是兩箇。良久曰秋風也
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
衆擧臨濟入滅囑三聖因縁。道曰。正法眼
藏瞎驢滅。臨濟何曾有此説。今古時人皆妄
傳。不信但看後三月。至閏三月有賊叛。衆
請師南奔。道曰。學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
有。賊至。道曰。速殺我以快汝心。賊即擧槊
殘之。白乳上出。賊駭引席覆之而去
潭州龍牙寺沙門釋智才傳十
釋智才舒州施氏子。早歳服勤於佛鑑。及
遊方謁黄龍死心。翌日入室。死心問曰。會
得最初句便會末後句。會得末後句便會
最初句。最初末後拈放一邊。百丈野狐話作
麼生會。才曰。入戸已知來見解。何須更擧
轢中泥。心曰。新長老死在上座手裏也。才
曰。語言雖有異至理且無差。心曰。如何是
無差底事。才曰。不扣黄龍角焉知頷下珠。
心便打。才初住嶽麓。次遷龍牙。三十載以
清苦蒞衆。故衲子畏敬之。又遷雲溪。紹興
戊午八月望俄集衆付寺事。書偈曰。戊午
中秋之日。出家住持事畢。臨行自已尚無
有。甚虚空可覓。毎日垂訓如常。至二十三
日再示衆曰。涅槃生死盡是空花佛。及衆生
並爲増語。汝等諸人合作麼生。衆皆下語
不契。才喝曰。苦苦。復曰。白雲湧地明月
當天。言訖囅然而逝。火浴獲設利五色。塔
寺西北隅
溫州龍翔寺沙門釋士珪傳十一宗範
釋士珪號竹菴。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
雅和尚出家。心醉楞嚴。後南遊謁諸尊宿。
始參龍門遠禪師。以平時所得白遠。遠曰。
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一日侍立。
次問曰。絶對待時如何。遠曰。如汝僧堂中
白椎相似。珪罔措。至晩遠抵堂司。珪復理
前問。遠曰。閑言語。珪於言下大悟。正和末
住和州天寧。紹興奉詔開山雁宕能仁。時
眞歇了公居江心。恐珪縁未熟迎至方丈。
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人皆翕然歸敬。
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諸人向這裏立
不得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
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此三者既明。
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前。不須照顧自
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竪
拂子曰。久雨不晴咄。丙寅七月十八日召
宗範長老付後事。次日沐浴聲鐘集衆就
座泊然而逝。荼毘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
鼓山
建康華藏寺沙門釋安民傳十二
釋安民字密印。嘉定府朱氏子也。初講楞嚴
于成都有聲。時圓悟居昭覺因造焉。値悟
小參擧國師三喚侍者因縁。趙州拈云。如
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那裏是文
彩已彰處。民聞心疑之。告香入室。悟問。座
主講何經。對曰。楞嚴。悟曰。楞嚴有七處徴
心八還辯見。畢竟心在何處。民多呈義解。
悟皆不肯。民復請益。悟令一切處作文彩
已彰會。偶僧請益十玄談。方擧問君。心印
作何顏。悟厲聲曰。文彩已彰。民聞悦然自
謂至矣。悟示鉗鎚罔指。一日白悟。請弗
擧話待某説看。悟曰諾。民曰尋常拈鎚竪
拂豈不是經中道一切世界諸所有相皆即
菩提妙明眞心。悟笑曰。爾元來在這裏作
活計。民又曰。下喝敲床時豈不是返聞聞
自性性成無上道。悟曰。爾豈不見經中道。
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民於言下釋然。於是
罷講侍圓悟。因悟出蜀居夾山。民從行。悟
爲衆小參擧古帆未掛因縁。民聞未領遂求
決。悟曰。爾問我。民擧前話。悟曰。庭前柏
子。民即洞明謂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於
巨壑。殊不知大海投於一滴。悟笑曰。奈這
漢何。悟説偈曰。休誇四分罷楞嚴。按下
雲頭徹底參。莫學亮公親馬祖。還如徳嶠
訪龍潭。七年往返遊昭覺。三載翺翔上碧
巖。今日煩充第一座。百花叢裏現優曇。未
幾開法保寧。遷華藏大弘圓悟之道。後示
寂於本山。闍維舍利頗賸人或穴地尺許皆
得之。尤光明瑩潔。心舌不壞。併建塔焉
成都昭覺寺沙門釋道元傳十三大別道
釋道元號徹菴。綿州鄧氏子也。幼於降寂
寺出家受具。謁大別道公。令看廓然無聖
之語。忽爾失笑曰。達磨元來在這裏。道公命
參佛鑑佛眼皆蒙賞識。又投金山見圓悟
呈所見處。悟弗許。値悟被詔居雲居。元從
之。雖有所入。終以鯁胸之物未散。因悟
問僧。生死到來時如何。僧曰。香臺子笑和
尚。次問及元。汝作麼生。元曰。草賊大敗。悟
曰。有人問汝時如何。元擬答。悟憑陵曰。草
賊大敗。元大徹。悟以拳撃之。元拊掌大笑。
悟曰。汝見甚麼便如此。曰毒拳未報永劫
不忘
平江府南峯沙門釋雲辯傳十四穹窿圓
釋雲辯姑蘇人。初依瑞峯章公得度。旋謁
穹窿圓和尚忽有所得遂通所見。圓曰。子
雖得入未至當也。切宜著鞭。乃辭扣圓
悟。値入室纔踵門。悟遽曰。看脚下。辯打
露柱一下。悟曰。何不著實道取一句。辯曰。
師若搖頭某便擺尾。悟曰。爾試擺尾看。辯
翻筋斗而出。悟大笑。由是知名。住後僧問。
如何是奪人不奪境。曰覇王到烏江。僧曰。如
何是奪境不奪人。曰築壇拜將。僧曰。如何
是人境兩倶奪。曰萬里山河獲太平。僧曰。如
何是人境倶不奪。曰龍吟霧起虎嘯風生。僧
曰。向上還有事也無。曰當面蹉過。僧曰。眞
個作家。曰白日鬼迷人
南康雲居寺沙門釋善悟傳十五
釋善悟號高菴。洋州李氏子。年十一得度。生
有夙慧靈根自發。聞冲禪師擧梁武帝問
達磨因縁。如獲舊物遽曰。我既廓然。何聖
之有。冲異其語勉之南詢。遂謁龍門佛眼。
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問衆曰。既是龍門
爲甚却被蛇咬。悟應聲曰。果然現大人相。
眼器之。後傳此語至佛果。果曰。龍門有此
僧。東山法道未寂寥。爾上堂心生種種法生。
森羅萬象縱横信手拈來。便用日輪午後三
更。心滅種種法滅。四句百非路絶。直饒達磨
出頭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滅是誰木人。携
手同歸。歸到故郷田地猶遭頂上一鎚
隆興黄龍寺沙門釋法忠傳十六
釋法忠號牧菴。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試經得
度習天台教。悟一心三觀之旨未能泯跡。
故遍參名徳。後至龍門。觀水磨旋轉發明
述偈呈佛眼曰。轉大法輪。目前包裹。更問
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麼生。忠
曰。&T023311;下水長流。眼曰。我有末後一句。待分
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後至廬山。於同安枯
樹中絶食清坐。宣和間湘潭大旱。禱弗應。
忠躍入龍淵呼曰。業畜當雨一尺。雨隨至。
甞居南嶽。毎跨虎出遊。儒釋皆望塵而拜。
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諸聖口不動自己
舌。非聲氣呼吸非情識分別。假使淨名杜
口毘耶釋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偸鈴。未
免天機漏泄。直饒徳山棒臨濟喝。若向牧菴
門下秖得一橛。千種言萬般説秖要教君
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系曰。牧庵既悟一心三觀。即當揮塵爲台
教吐氣。尤以未能泯跡。乃遍扣達磨之
徒。正如香象渡河。直欲一踏到底。所以宜
乎纔跨龍門便能傾湫倒嶽也。偉哉。世有
習三觀者。且指悟之一字不知其爲何
物。誤認糟粕作醍醐。詆壁觀爲護教。豈
非師子之蟲耶。故渰山集深斥台教傳佛
心印書。後卷當刪去。蓋令學者障悟門。造
地獄業不淺矣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
沙門釋 如惺  撰 
  習禪篇第三之二正傳十七人
附見十人
華亭昭慶寺沙門釋法寧傳一
釋法寧因住沂州馬𡺸山故號馬𡺸山。東
密州莒縣李氏子也。初依沂州天寧妙空明
和尚得度。參侍既久盡得雲門宗旨。出世
住沂之淨居寺。大弘雪竇之道。紹興間抵
華亭青龍。鎭察判章滾母高氏夢。天人告曰。
古佛來也。翌日師至。迎之止錢氏園乃建
精舍。掘地得鐵磬斷碑佛像之應。於是華
亭令柳約奏所建刹賜額曰淨居。因省明
公于明州雪竇。時郡守莫將請主吉祥。哲宗
元符余山有精舍曰靈峯。部符改曰昭慶
禪院。右丞朱諤請師爲開山第一代。無何
遷明州廣慧復返昭慶。紹興二十六年丙子
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説法辭衆而寂。世壽七
十六。僧臘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東隅
衢州烏巨山沙門釋道行傳二
釋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
英得度。出遊參佛眼。一日聞眼擧玄沙築
著脚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
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
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南明恁麼商確也。是
順風撒沙。次遷烏巨示衆擧。璣和尚問
僧。禪以何爲義。衆雖下語未契厥心。衆
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爲義。師曰。三世諸佛
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
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於中還
有不謗者無。談玄説妙河沙數。爭似雙峯
謗得親。忽示微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
遂以後事委之。説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
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
病。又註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
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闍維獲五色舍利。煙
所至處舍利纍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安吉州何山沙門釋守珣傳三廣鑑英
釋守珣號佛燈。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參廣鑑
瑛和尚不契。遂謁佛鑑。隨衆咨請。邈無所
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
此。於是晝夜霄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
佛鑑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聞
頓悟。鑑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顛漢拾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