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明高僧傳 (No. 2062_ 如惺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孟頫爲銘
鎭江普照寺沙門釋普喜傳十三無念端
釋普喜號吉祥。山東人也。身偉面黒而瘠脱
類梵僧。早歳懇父母出家。父母責以無後
爲大。因娶育二子。已而始得爲沙門。精究
慈恩相宗研習唯識師地因明等論。元至元
二十五年薛禪皇帝剏立江淮御講之所。普
照居其一也。詔師主之。升座外日誦華嚴
大經。以十卷爲常課。而素與雲南端無念
相善。端爲唯識之巨魁。天下無出其右。毎
與師論辯理趣。或有少失師以正言救
之。端亦爲誠服而稱之。入滅荼毘舍利甚
夥。其門人留其靈骨。貯以髹函奉藏二十
餘年。始建塔于丹徒雩山。逮入塔之際啓
視之。但見舍利霑綴函袱若蜂屯蟻聚。觸
之熠熠然也。鎭江之民多有圖像。隨處祠
之。稱爲吉祥佛云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
沙門釋 如惺  撰 
  解義第二之三正傳一十四人
附見十四人
蘇州嘉定淨信寺沙門釋祖儞傳一石室英
竹屋淨
釋祖儞字日章別號用拙。蘇州常熟張氏子。
祝髮後東游四明。時我庵無公住延慶。石室
瑛公居育王。皆待以忘年。後嗣法于竹屋
淨法師。出世永定教寺。繼遷崑山廣孝嘉定
淨信。而主教呉下垂五十年。洪武初預選
高行。有  旨就天界寺説法  上數召
入  禁中。奏對稱允加賜慈忍法師之號。
後賜歸故里終焉
寧波普陀寺沙門釋行丕傳二
釋行丕字大基。寧波鄞縣人也。宗説兼通行
解相應。蔚爲時之名僧。初由天台佛隴。昇
主寶陀。匡衆説法恢復産業而振興叢席。
洪武庚戌春正明部使者贑州劉君承直與
師抱杖西東遊。使者曰。此清淨境也。蓋爲
亭。師乃建清淨境亭于寺之南嶺上。從三十
尺衡如之。左倚山右入潮。音洞學士宋景
濂爲記
松江興聖寺沙門釋原眞傳三
釋原眞號用藏。松江上海朱氏子也。出家受
具興聖寺傳天台教觀。戒行高潔博極群
書。精修法華彌陀懺法。暇則書法華諸經。
隨縁演説禪坐達旦。洪武乙丑微疾。索浴
書偈告衆曰。四十二年。無作無修。有生
有滅。大海一漚。眞歸無歸。心空淨遊。趺坐
泊然而終
杭州上天竺寺沙門釋慧日傳四栢子庭
釋慧日號東溟。天台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
之諸孫。及似道責戍師尚幼。志求出家依
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數年落髮受具戒。年
二十二聞栢子庭講台教於赤城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大義。子庭歎曰。投丸於峻坂不
足以喩其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師之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一旦
假寐。恍見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爲解曰。竹
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縁在上下
天竺乎。於是渡錢塘謁竹屋淨法師于上
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之。竹屋見詩
謂衆曰。此子不凡。異日當主茲山。不可
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
客寮尋掌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
席。器師延居後堂。年餘出主呉山聖水。元
至正四年住薦福。歴三&T032756;下天竺災。元臣高
納麟請師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爲之記。四
年遷上竺。師知縁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
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普濟
之號。併金襴衣以徴之。十六年退隱于會
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識帖穆爾遣
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
五年。至我  皇明太祖洪武二年  詔
赴蒋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
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師臘最高朱顏白
眉班居前列  上親問昇濟沈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衆曰。邇來學
佛者惟飽餐優游沈薶歳月。如金剛楞伽心
經皆攝心之要與。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
通者當質諸白眉法師。自後召見  太
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甞與別峯同
法師金碧峯禪師輩賜食禁中。因奏瓦棺寺
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  
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
開山説法。五年孟春復於鍾山建水陸大
齊。命師説毘尼戒  太祖親率百僚臨
聽。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
臻淨業。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
池中芬芳襲人。寤告衆曰。吾生淨土之祥
見矣。於人間世殆不遠乎。後四日趺坐合
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峯妙應塔院。師生軀幹
脩偉。眉長寸餘。目睛閃閃射人。而人無老
少見師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爭
持香花以散其上。師面嚴冷言不妄發。甞
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至於誘引後
學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悦從其學。嗣
法有思濟行樞允鑑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
秀景梵等若干人
杭州集慶寺沙門釋土璋傳五天心瑩
絶宗繼
釋士璋字原璞。郡之海寧王氏子也。生即伏
犀貫頂。目炯炯黒如點漆。幼即羶葷弗御。
父母或陰試之輒嘔不止。喜讀佛書。隣有
寺僧。請其父曰。此釋氏種也。盍乞師我。父
怒曰。吾兒如芬陀花。非若倫也。遂捨入傳
法寺受五戒。時翰林侍制柳貫甞憩寺舍。愛
師乃授以經史。親爲敷繹奧義。師聞迎刃
即解。年十九薙髮爲大僧。我菴無法師主上
天竺。師將擔簦趨侍。忽夢遊寶所。有大菩
薩教其胡跪作禮口宣懺文。覺而思之乃
普賢淨行品偈文。果見我庵刮目視之。凡
天台教觀一家章義以次授師。而志慮專一
力學無怠至忘寢食。我庵陰鑒其勤常以
遠大期之。時有天心瑩素亢不服人。故世
稱義虎。亦豔師行約共燈火。日與磨切詰
難極於毫芒。衆曰雙璧。久之我庵化去。東
溟日公補其席陶冶學者。選師爲開科。命
知賓客繼領懺摩事。元至正十三年受命
住持棲眞。而寺與南竺演福二刹相隣。時
有大用才絶宗繼二老居之。師尤以學未
足日往扣焉。凡教觀之奧偏圓本跡之微一
一無不條柝。所以甞對衆歎曰。佛法教藏
渺如烟海。固非獨善所能究盡。使吾自畫
而不進。其能免於孤陋之誚乎。二十年移
主旌徳。元季天下兵戈大亂。人咸計自藏。
師獨專心寺事。不以世難自易厥志。其彰
善癉惡風彩爲之改觀。日納淨衆講演經
疏。時無虚晷。至我  皇明洪武集慶虚
席。郡守李公請就提唱教乘。未幾中書被
旨。俾浙之東西五府名刹住持咸集京師。
共甓天界立善世院。以統僧衆同監董其
役。諸方耆徳皆莫知所爲。師獨出方略具
有條叙。時十萬之衆咸倣法之。是年六月既
望預知時至。召弟子囑以後事。至十七日
安然坐蛻。壽四十六。臘二十八。闍維其弟子
圓覺一印昇元克勤等函其骨。建塔于龍井
辯才法師塔南。師之器局瀟灑論議慷慨據
直道而不狥流俗。毎徴諸刹而樹徒植黨
者皆爲怨府。師乃誓不薙畜弟子。學者謁欲
依附。必勵言拒之。不妄録一人
杭州演福寺沙門釋如&MT05123;傳六
釋如&MT05123;字具菴別號太璞。得法于文明海慧
繼絶宗公。師學冠群英才逸三教。非但十
乘三觀九經七史。凡世間所有名言祕典無
不博綜。我  太祖高皇帝賜旨命住天
界。日與諸耆徳闡揚教乘以備召問。命同
宗泐訂釋心經楞伽金剛。奉  旨頒行
天下
紹興寶林寺沙門釋大同傳七春谷。古懷肇。繼
江恩。晦機天岸
濟。古
林茂
釋大同字一雲。別峯其別號也。越之上虞王
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姙師十月父晝坐堂
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
尚何來。曰崑崙山。竟排闥趨内急追。聞房
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師
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辭章翩翩大
有可觀。於是父以纉承家學屬之。母獨
歎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纒溺塵勞乎。遂
命入會稽崇勝寺薙髮。聞春谷法師講清
涼宗旨郡之景徳。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
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
乃謂師曰。子之學精且博矣。恐滯心於麁
執。但益多聞縛於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
潜修而滌之。庶爲吾宗之幸。於是命出錢
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
習見聞一時蕩絶。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
是者閲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
中峯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
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
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讃清涼
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
乎一心。不識孰爲禪又孰爲教也。還寶林
復侍春谷且告中峯之意。谷隨命分座講
雜華經。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奬
聲光煥著。郡守范公某憐春谷臘高。欲風
之讓席。乃設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
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
以垂訓後學。苟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
所爲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於名義。實傷
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
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蕭山淨土寺。
次遷景徳。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
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之地。人咸榮
師。師亦高臥不赴。於是郡邑交疏延請再
至。始投袂而起。乃倣終南草堂故事。闢幽
舍招徠俊又。故天下學者莫不擔簦躡屩
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併
金襴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
請師禱。師爇臂香於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亂寺災。師奮然謀復新之。至
我  太祖高皇帝御極設無遮大會於鍾
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
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内庫白金數鎰并珍
物榮其歸。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身修偉
玉立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
門者。則法輪滚滚。理或不直。雖斧鑕在前
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
惟誦華嚴經爲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
斃。師毎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斷江恩少
林之學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台教之徒
也。挽之住圓通。師遊閩。時古林茂主福建
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頼者將愬之
於公府。師偶遇旅邸。乃設豐食從容餉之
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爲禪林名徳。若
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爲何如人。不
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事遂寢。師性至
孝恨蚤喪父。毎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
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已。必使心餐道
味。及亡蒸甞無闕。且求名儒撰行實樹
石於墓側。師持律甚嚴一鉢外無長物。惟有
書史五千餘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説法。辭衆歸方丈端
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闍維徴
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
類編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臯亭
之善現高麗之若蘭景徳之仁靜姜山之明善
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
性澄妙相之道儞法雲之道悦淨土之梵翺寶
林之日益等
松江上海安國寺沙門釋紹宗傳八靜庵鎭
釋紹宗別號遂初。上海陳氏子。年十三父母
捨入里之安國寺。得法於靜庵鎭法師。天資
頴悟戒行精嚴。初出説法於杭之長慶寺。大
展玄風緇素嚮化。次遷呉興慈感寺。時金
陵長干守仁法師延居第一座。一衆傾伏。洪
武癸酉應召有事廬山。奏對稱  旨賜
金縷僧伽黎。擢右講經。無何陞右善世。丁
丑正月五日示微疾端坐而化  上聞勅
遣中使致祭。荼毘日送者數千人徒衆奉
收舍利遺骨塔于安國寺
松江普照寺沙門釋居敬傳九東源
釋居敬字心淵別號蘭雪。學通内外善屬文
精嚴律部。禮金陵大報恩寺一雨和尚職
知客。後參杭州集慶寺東源法師。於懺摩
堂居第一座。從而講周易。永樂初奉
詔校大藏經預修會典。已而住持上海廣
福講寺。遷松江普照大開法席一十三載。
建大雄殿海月堂三解脱門。廊廡重軒精舍
香積煥然新之。七衆瞻仰道風大扇
杭州龍井寺沙門釋普智傳十
釋普智字無儗別號一枝叟。浙江臨平禇氏
子。出家於錢塘龍井寺。依東溟日法師授
天台性具之學。優於講説。歴四大道場門
風大振。晩年開演於松江延慶寺。遂爲終
老專修淨業寒暑不輟。永樂戊子正月二
日微疾。會衆端坐面西念佛而逝。甞集註
阿彌陀經一卷
蘇州延慶寺沙門釋善啓傳十一
釋善啓字東白別號曉菴。姑蘇長洲楊氏子。
世爲宦族。甫能言即通釋典如舊熟。父母
異之。知是法器捨入永茂院出家。無幾薙
染受具。屏跡龍山研窮大藏。百氏諸史無
不精究。永樂戊子出世郡之延慶寺。明年
應召纂修永樂大典併校大藏經。賜金縷
僧伽黎。一時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錢原溥
輩皆爲方外交。或辯儒釋之異。師曰。無論
聖人理同且各爲其教。又曰。東魯垂道西竺
見性皆莫先於厚本。故吾儕雖離父母而
養生送死率皆從厚。與兄弟極友愛。正統
癸亥示寂。塔於龍山
廣西横州壽佛寺沙門釋應能傳十二
釋應能僞姓楊氏。實建文君也  太祖之
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諱允炆。生
時頂顱頗偏  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及
讀書甚聰頴。一夕懿文太子與侍  太祖
命詠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陵失釣鈎。誰
人移上碧雲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
光遍九洲。太孫吟云。誰將玉指甲。搯作天
上痕。影落江湖裏。蛟龍不敢呑  太祖覽
之不悦。蓋未得團圓影落江湖皆非吉
兆。洪武三十一年  太祖大漸。乃授以一
小篋。封鑰甚密。戒於急難方開。是年五月
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
召方孝孺爲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周
官禮。變更  太祖舊制。於是諸王多不
遜服。乃曲加恩禮。侍讀太常卿黄子澄兵部
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謀者先燕。命侍
郎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遂逼燕
起靖難師。南討黄齊。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破金川門  帝縱火焚宮。啓  太祖
遺篋視之。得楊應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
削髮自御溝出遁雲遊四方。自湖湘入蜀。
雲南復閩入廣西横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
年。陞座演法歸者甚衆。所至成大法席。人
不知是帝也復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雲
集師爲隨縁開示。一衆歡然。久之至思恩
州。立于當道値知州出。從者呵之。師言。我
是建文皇帝也。自滇歴閩至此。今老矣。欲
送骸骨歸帝郷。巡按御史聞於朝賜號老
佛。命驛送至京師。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
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影暗。昭陽殿
裏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緑。野老呑聲哭未
休。及至京  朝廷未審虚實。以太監
呉亮曾經侍膳。使審之。師見亮即呼曰。汝
非呉亮耶。曰不是。師曰。我昔御便殿。曾
棄片肉於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
稽首大慟。已而取入西内供養。竟卒於宮
中  系曰。建文君既繼大統之二。應與
賢佐之臣兢兢格守  太祖之成法而補
其未逮。則  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烏
有靖難兵破金川門哉。爲其一旦誤用方
黄輩。講周官行井田。變更舊制威逼親
王  文皇烏能坐視大寶隳於侏儒而束
手待縛耶。今數百年國家之鼎盛天下之治
平者誠頼靖難之一旅耳。建文事弇山集深
言其既罹難必無出家之理。既出家必無
還宮之事。楊應能牒是冒之也。斯據國朝
典故皇明通載及憲章録思恩誌等説録之。
固於僧傳是不可缺。君子詳焉
隰州石室寺沙門釋圓鏡傳十三
釋圓鏡汾州臨縣人。早歳出家游心賢首講
肆。得悟諸經密旨。常遊平陽府隰州妙樓
山石室寺。隨縁爲衆説法。一日至北門瓦
窑坡。土鑿搆一菴。如龕燕默其中。忽囑其
徒曰吾將歸矣。衆請其期。曰來日耳。晨興
沐浴更三衣。焚香趺坐説偈而逝
蘇州華山沙門釋祖住傳十四大章
釋祖住字幻依麓亭其號也。丹徒人。姓楊氏。
母朱氏夢。梵比丘入其室。覺而誕師。少沈
密不貪世縁。喜作佛事。年十三父母捨入
龍蟠山。依朝陽和尚受法華華嚴諸大部
經。十七薙染十九受具。通曉諸經大義。自謂。
覺識所依非關眞際。遂擔簦游少室。依大
章和尚五載。復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
後所得二師印可。次游都下謁松秀二法
師。盡得清涼宗旨。淮安胡給事延住鉢池
山。造大藏經作水陸無遮會。至南京訪無
極法師居第二座。犍槌之暇即入衆作務。
事竣往京口萬壽寺演華嚴大鈔。至入法
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寶華。時無極率徒與
焉。妙峯承印。二禪衲亦居座下。自是道價
欝跂叢林傾挹。師智崇禮卑如常不輕。提奬
唱誘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寶坊。師演四十
八願時。有異人頂白冠。冠有蛇。四足來
聽説法。人怪問之。對曰。吾乃法冠而乃境
觀。忽不見。萬暦甲申憩錫蘇之蓮華峯下。
建精舍居之。丁亥九月忽示疾。語衆曰。二
十二日不作離散。便可再展華嚴。但老僧
不得曲狥人情。至日晨起沐浴。跏趺説偈
曰。虚空無面目。無位強安排。話頭不話頭。
處處是如來。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
麼。咦諸人著眼。看這箇消息。佛祖到來也。
用他不著。言訖而逝。異香積時不散。奉全
身三日。顏色自若生。荼毘斂遺骨塔於蓮
華峯之陰。壽六十有六。臘五十有四。王世貞
作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
沙門釋 如惺  撰 
解義篇第二之四正傳四人
附見六人
北直羊山秀峯庵沙門釋明龍傳一大光
釋明龍淮南宿遷姚氏子也。俗諱東陽。甞補
邑庠諸生。居常好修嗜内典。二十年不問
家人産。雅從善知識遊隆慶改元。澹然爲
居士。而北探諸名勝巨刹訪有道耆徳。寓
清苑越三寒暑。登銀山法華寺從大光和
尚祝髮進具。尋居羊山秀峯庵。名徳日起。
鶉衣一衲不裓不襦不履諸陵。中貴人多
檀施弗之顧安七十二衆期千日。親爲説
法闡三教宗旨。時休寧汪司馬道昆奉  
詔行邊。道出諸陵期督府法華寺。聞師高
徳乃趣。一沙彌逆至。見師敞衲曾不掩骭
祁寒無所侵。汪與督府避席禮之。携入
洞中。坐石床與語。師略擧西來意。督府灑
然信服。汪問千日畢能作常住乎。曰無常
無住。明日辭歸。越旬有五日立春。羊山放
光五色。又越七日除夕集衆告曰。元年元
日吾當行矣。汝等識字者用耳聞經。不識
字者用心念佛。務禪定智慧務濟物普心。
即此是佛愼弗他求。汝等勉之。除夜既半
命弟子視中星曰。夜午乎。曰午矣。師曰。未
也。日午乃行。元日羊山復放五色光如嚮。
至日中師辭衆坐化。越七日闍維復放光
如嚮。大衆與諸中貴人望光對師羅拜曰。
佛耶佛耶。願以此光普照下土。已而舍利
纍然。督府治塔藏之。汪公爲之銘。賞萬暦
元年正月也
應天棲霞寺沙門釋眞節傳二
釋眞節號素庵。襄陽人也。少爲郡弟子。忽
宿根内萌即辭割親愛。禮明休和尚祝髮。
既而北遊京師。遍參講席。居秀法師座下
饜餐法喜深得賢首之印。師之學富内外。
諸方毎以龍象推之。久之負錫南還金陵。
出主攝山棲霞。衆逾三百教備五乘。據師
子座撾大法鼓三十餘年。檀施之餘拓地
爲廬。時殷宗伯得琅琊大士像。五臺陸公亦
鑄金像。悉歸師供奉。羅參知署曰圓通精
舍。句曲李石麓學士盟爲方外交。師闡大
法不以期限。甞講法華經至多寶塔品。空
忽現寶塔于座前一如經言。四衆跂觀灑然
希覯。中使張某奉  慈聖皇太后命至同
覩聖瑞。乃出尚方金縷僧伽黎衣一襲。宣
  慈旨賜之。即於講堂之西建一浮屠
以徴神化。汪道昆記其事
嘉興東禪寺沙門釋明得傳三百川海
妙峯覺
釋明得號月亭。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故
又號千松。湖州烏程周氏子也。師生即頴異
岐然不凡。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遂指壁
間畵羅漢像問父曰。僧耶俗耶。父曰僧也。
師慨然曰。吾願爲是矣。於是力求出家。父
母不聽。至年十三始投郡之雙林慶善庵。
從僧眞祥習瑜珈教。越四載祝髮。聞有
向上事乃首參百川海公。不契。因而單衣
芒屩遍遊叢席。匍匐叩請備歴艱辛。自念般
若縁薄。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祈値明
師。道經中竺。聞萬松説法先入禮謁。萬松
問曰。大徳何來欲求何事。對曰。欲叩普門
求良導耳。松竪一指曰。且去禮大士却來
相見。師泫然再拜求決生死大事。松曰。子
欲脱生死。須知生死無著始得。師聞罔然。
依受具足戒。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松
不得已授以楞嚴大旨。於是苦心研究。至
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恍然若雲
散長空寒蟾獨朗。遂作偈呈曰。楞嚴經内
本無經。覿面何須問姓名。六月炎天炎似
火。寒冬臘月冷如氷。松頷之囑曰。汝既悟
教乘。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向上大事藉
此可明。松住徑山。師爲衆負米採薪不
憚勞苦。偶行林麓間有虎踞道。師卓錫
而前。虎遁去。甞閲棗伯合論至十地品。中
宵隱几而坐。夢遊兜羅綿世界。登座闡華
嚴奧旨。至于結座乃説偈曰。從本已來無。
今日何曾有。一毛頭上現。虚空笑開口。咄
一咄下座。寤白松。松撫之曰。此聖力之冥
被耳。非惟吾道之將行。清涼一宗亦大振
矣。無何松化去。師懸鐺守塔三載。聞佛慧
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祇園亦默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